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例(3篇)

来源: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文

恩格斯曾经说过,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而这个花朵其实也就是泛指人类的认知活动。在认知心理学中,认知指人脑中的知觉和认识活动,即人的意识、感知、注意、记忆、问题解决和推理等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和实践的认知过程[1]。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基础,着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各因素是如何影响大学生的内部认知过程,这些内部认知过程又是如何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接收、存储、整合和组织,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建构与获得,改变原有认知结构的。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学习过程的主要内容

人的认知活动是人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感知觉是受教育者接受各类教育信息的前提,它将各种刺激信息转换为图像、声像等认知代码进行分析和组织;感知到的信息将进一步输入人的记忆系统,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转换、加工并给予存储;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依靠感知觉、识记存储、回忆和再认事物,更要对教育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的加工转换,认识事物的本质,这种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联系的过程,就是思维。受教育者通过思维对教育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形成概念、进行推理、解决问题,从而将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注意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决定着注入认知过程的信息原料,是认知活动的指南针和认知资源的分派者。注意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形式,有价值的、有用的知识,需要理解的、有难度的事物以及兴趣都是引起有意注意的重要因素。感知觉机制、记忆机制、思维机制和注意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学习过程的主要内容,受教育者就是通过这些要素之间依据一定的机理运行,来完成学习认知任务的。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2]。网络已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传播文化环境,成为青年大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延伸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既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一个载体因素加以运用,也可将其作为教育环境因素加以考虑。网络一方面开阔了大学生视野,拓宽其知识领域,另一方面,也冲击着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认知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怎样选择信息,选择什么样的信息,如何处理这些信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

1.大学生思维趋向平面化、浅显化,深层次认知不足

网络信息丰富多彩的呈现形式和“浅阅读”的快餐式的信息获取方式,在拓展大学生知识和信息含量的同时,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课堂学习中的内化整合难以深入和深刻。网络媒体在表现形式上更多的是给予人们感觉器官上的刺激,生动的画面、鲜活的形象、悦耳的声音都容易引起大学生广泛的注意。但这种刺激信息极易造成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过度分心。同时,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浩瀚博大的资料库,大学生只需举“指”之劳,便能快速畅通地下载资源,浏览信息,尽享这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官享受的信息“快餐”。但这种长期享受停留在认知的初级阶段,有时是以损害思维能力为代价的。大学生习惯利用电脑强大的储存和处理能力来取代人脑进行记忆、剪辑、组织和整理信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弱化了对原有经验的广泛联想和原有知识点的激活,使得思维趋向平面化、浅显化,直观、单一,不断追求新鲜内容和信息的刺激,而缺乏对信息的编码、储存以及深刻、创新的分析、推理和理性思维等复杂的心理认知,懒于进行深层次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化。

2.大学生信息接收方式和习惯改变,认知难度加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宣讲、谈心、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进行,可控性比较强,信息来源比较固定和单一,失真或误读现象不是很多。网络传播媒介的诞生,使人类信息量呈“爆炸”趋势,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包围着每个人。一方面,利用网络技术全新呈现信息的方式,吸引了大学生太多的注意,改变了大学生认知世界的方式,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另一方面,“海量”的信息又会造成信息超载、冗余甚至污染,造成大学生接收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注意的过度分散和消耗,难以对教育信息的关键部分进行有意注意,导致思维认识上碎片化、无序化。大学生每天忙于刷微信和微博、刷消息、看八卦、浏览论坛,接收了太多的垃圾新闻和消息,严重干扰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使其陷入选择的困境,难以有效区分信息真假,导致认知失调和混乱,使大学生群体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理想信念迷失、社会道德意识缺失、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

3.大学生认知方式从外部权威为主转向内部加工为主,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加大

在很大程度上,大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意义赋予的过程,是在新的教育信息和主体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之间建立实质性和非任意性的联系的过程。在网络时代,大学生借助网络可以便捷迅速地寻找和吸收自己需要的信息,完全绕过了教师这一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根本媒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工作者的教育主体和教育主导者的地位受到了“撼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地位由隶属关系变成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平等关系,改变了受教育者自身在传统教育中知识信息劣势的格局。大学生从网络途径所获取的多样化甚至自相矛盾的信息,使其不断破除外部权威的影响,走向自我判断、自我加工所接受的信息。这就促使他们的认知方式从以往的外部权威为主转向以内部加工为主。当代大学生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简单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不断尝试着用有限的知识和经验形成自我的内部信息加工,外在的表现就是个体的差异和对简单说教的逆反行为,无形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了挑战,加大了教育难度。

4.大学生认知行为的目的性、功利性更加突出,对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呈现惰性化

当代大学生正逐渐向“00”后过渡,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竞争意识增强,认知倾向功利和实用性。面对网络开放的信息海洋,大学生很容易利用其便捷性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简单应付,不加以深度思考,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形成过滤性的吸收和消化,对他们认为有用、刺激的信息进行辨别、选择、记忆和思维,对他们认为无用武之地或实用价值不高的信息要么通过网上的搜索摘抄,简单拼凑作业,要么消极认知,倾向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比较盲目和排斥,对有关思想、政治、道德等的信息认知呈现惰性化,很难将对教育信息的感性认识进行思维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想信念等精神层面的追求趋于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水平还比较低,政治觉察性不高,缺乏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感。

三、网络时代优化大学生认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1.调动大学生认知兴趣,推动其积极进行内部理性认知

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感知觉在教育中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全面、精细地构建或筛选教育信息,用色彩鲜明、大小适中的图片让大学生清晰感知教育信息;运用多媒体课件突出衬托教育主要内容和重点信息,使其集声音、文字、图像、数据等为一体,实现教学内容视听结合、图文并茂、声情融会,多方位刺激大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同步运行产生强烈印象,使教育信息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力,吸引大学生的认知兴趣。这样,不但坚持了教育理论正面灌输的原则,还增强了教育教学的可接受性,为推动大学生内部认知打好基础。另外,在话语表达上,要努力跨越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的话语鸿沟,保障有效沟通。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作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体现,具有语境严肃性、话语规范性、语词固定性、叙事宏大性等特征[3],而网络话语更新速度快、内容与流行文化联系密切,表现形式大于意义,具有散漫性、娱乐性和多元性等特征。因此,要逐步培养教育者参与网络文化生活的意识,真切感受网络文化,体验大学生网络空间交往、学习、生活的方式,使教育信息在语言表达上能敏锐地捕捉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征,便于感知、理解和记忆。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所传递的信息和内容,越是特色鲜明、形象生动、贴近生活实际就越容易被大学生所识记,另外讲授比较全面、易懂的知识也有助于大学生识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使教育信息生动形象、特点突出、简洁易懂,便于其在人脑中留下痕迹。在记忆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生近期的识记内容,设计教育开展方式,及时在大脑皮层画下印象,让知识在大学生头脑中保持得更久。并通过有效手段促进大学生对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内化,帮助其对相关性知识进行联想,促使其回忆和再认。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对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善于利用思维的规律,启发大学生将新概念、新提法和新要求与原有的概念、提法和要求建立联系,并深入分析这些联系,使之能很好地消化和理解。另外,教育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大学生实际生活设计提出对大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打破学生原有认知平衡,吸引其关注和思考。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另一方面,要善于用问题激活大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经验和知识点,深入分析两者的关联,培养其对问题的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推理、概括等系统思维的能力。

注意与学习两者的关系极其紧密。当一个人所面临的刺激信息和问题难度稍微超过他的能力、经验和知识结构,但又不会超出太多时,才会引起他的最大注意与兴趣,进而提高他的学习与记忆效率[4]。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合理运用注意机制,交互使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维持和调控好大学生的注意力。要恰当运用感官刺激引起大学生无意注意,教学内容要丰富充实,与大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激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维持长久注意;同时,要注重培养大学生有意注意。使大学生明确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对其自身发展的重大意义,创设问题情境,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大学生注意动机,防止大脑疲劳,调动其自我意识,并鼓励大学生通过一直努力来稳定注意,及时给予鼓励和积极支持。

2.把握大学生认知特点和习惯,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认知方式和信息接收习惯的个性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高教育实效性。一是高校应主动占领网络传播阵地,树立校园舆论权威,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及时干预大学生在某些敏感问题上出现的信息接收系统的混乱和不协调现象。引导大学生在遇到重要问题时,能及时、主动地浏览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相关观点再做出自己的判断,使浏览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成为大学生形成正确认知的一种习惯。二是要高度关注现实动态,对于可能引起大学生关注和影响其成长的各种网络热议问题、前沿问题,保持开放的心态。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定位,形成同辈、朋友、倾诉者关系。将传统的被动式教育变为主动参与的思想交流,更有效地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用教育者强大的知识储备和思辨能力修正大学生知识和思维的不足与缺陷,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认知,形成有利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认知体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高校应了解、分析和把握大学生所关心的问题,有效干预大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将其认知系统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知识经验引向质的提升和量的更新。一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观教学中必须将价值认知教育同大学生的价值体验与感受相结合,推动其进行积极思维。教师要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技术和手段充分展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善、美之举,大力褒扬先进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以情引论,情景交融,唤醒或激活大学生原有的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知识经验,使之与特定的信息或情境相联系,将价值认知与自身的价值感受密切结合,合理加工和转化教育信息,确立对相关问题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观点。二是重视思想政治实践教育,通过大学生实践体悟来提升思维品质和能力。“实践体悟是接受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验自己的认知和情感的变化,形成自己的思想认识的过程。接受主体只有置身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接触实践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并与自己的需求、利益相连接,才能优化思维方式,提高思维能力”[5]。思想政治教育要确保实践教学在整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足的学时、学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校外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把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深化对道德信念的理性认知,并巩固良好的道德行为,使之形成习惯,养成稳固、自动、愉快的行为模式。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6)20-102-2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概念概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资源概念的一个延伸,它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一切可以用来为教育目的服务的因素”,是一个综合性的比较全面的概念,具有广泛的外延,包括一切能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事物、现象。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概念的界定,我们分析如下: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顾名思义,是必须要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想联系的资源,是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教学活动中所牵涉到的各种资源要素的总和。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存在形式各不相同,有的可以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直接利用,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材,还可以利用学校宣传栏黑板报等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进行宣传;某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必须经过开发之后才能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利用,如校园文化资源,家庭、社区资源,教师形象资源等。[1]

2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内容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指对于潜在的未经开发挖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致力于把他们开发挖掘出来并且使之成为现实的可利用的资源,并且服务于一切思想政治教育,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运用已经被开发出来的直接的资源。

第三,是将已经被充分开发的资源进行合理优化整合利用,避免浪费闲置问题的出现。

2.1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已经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且都致力于开发与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这方面部分高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体上看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2.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既短缺又浪费

从学校内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问题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不是独立的,需要多方人员的配合、协作。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精神,教育部于2005年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规定“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同时,每个班级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2]但是,自从大学扩招以后,许多学校辅导员的人数比例实际上都远远低于这一水平。财力资源短缺方面则表现为,从国家到地方、学校,对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财力、物力投入严重短缺,是导致制约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2.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虚拟资源网络资源的利用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信息网络及资源越来越受到高校师生的欢迎,网络平台信息齐全,获取知识的方式快捷,成为了高校学生学习的重要学习平台。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有力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前迈进。如今,许多高校思想政治学者把目光投向网络资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的推动作用这一层面,有的高校甚至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去建设网络,但是,在实际操作运行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许多单位都陆续对网络资源进行开发,许多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网页被建立起来,通过这些网页,可以有效传播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在学生群体中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有的网站访问者却不多,点击率不高,网上资源枯燥乏味,更新速度慢,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3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部分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某些高等院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缺乏创新,只是停留在对传统的思想政治资源进行挖掘的层面,对新的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另外,虽然科技日新月异,科技手段不断创新,但是被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技术远不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充分运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加以辅助,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被严重制约。

2.1.4高校思想政治人力资源未能得到有效配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各方面配合、协作不理想,高校中,非思想政治教育教职工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的职责划分过于明显,非思想政治教育教职工应该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包括其在内的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并且与己息息相关,但是高校里面,并非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整合利用,全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道路任重道远。

2.2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开发利用中虽然在不断地向前,但是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问题存在的原因如下:

2.2.1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重视程度不高

如今高校普遍重视科研学术,过分强调对科研学术资源的开发,通过各种渠道挖掘科研学术资源,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他们仅仅把上好课以及评职称作为他们的任务,而对教育资源的挖掘、革新根本不放在心上。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主体,他们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不高,很容易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缺失和不足,也会导致一些现有资源的浪费,比如一些传统文化资源等,忽视了这方面的发展。

2.2.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缺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开发不足

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资源的快速传播和发展,对人们的思维理念和生活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育人理念也要时刻与时俱进,以时代的眼光来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新资源。高科技随之被应用到现代教育的发展上,扩大了教学时空,改善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手段,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当前高校中广大学者都投入到网络信息资源的理论研究,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新模式。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缺失,使得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不充分。比如,在课堂授课方面,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是“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内容以教材、辅助材料为主,即使是利用网络,也只是将课堂上的内容搬上屏幕;又如,许多高校也致力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红色教育网站等内容,但是由于开发理念滞后,导致意识形态资源与人文知识资源的不均衡发展。[3]

2.2.3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主体范围受限以及主体意识淡薄

广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是指所有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人。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作为最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只是承担了利用好编写好的教材来授课的任务,在教材的开发编写方面,都是由所谓具有渊博知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学者来完成。

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被排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范围之外。

此外,高校本身、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学生以及社会人员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主体,而他们没有认清自己的地位,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范围狭窄,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主体意识淡薄,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开发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教师主要通过教材给学生授课,甚至将教材作为授课的唯一依据,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挖掘其他先进的资源来支撑授课,将书本上的理论和现实的实际相结合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另外,学校作为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主要协调者,但由于领导意识淡薄,只注重了校内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校外资源的存在,造成校内、外资源开发结构的失调。学生方面,就更不用说了,学校以及教师意识的淡薄,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路径

3.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员的计算机技能水平

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主要的学习工具,鉴于高校独立的科研研究和学习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掌握高校网络利用的最新动态,才能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地整合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还应是网络信息的专业型人才,因而,要对思想政教育者进行全面系统的网络信息基础理论的培训和教育,使其提高计算机网络技能水平,把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技能与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平台结合在一起,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3.2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错综复杂,庸俗文化、色情文化、暴力文化等肆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环境必然面临冲击,因而必须加强监管力度,通过提高计算机技术手段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入与不良环境的影响,确保健康的思想在高校学生生活中的有效传播。

3.3挖掘校内外资源,促进资源整合

要挖掘培植校内资源,首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教学时候,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并不局限于教材内容,适当增加视频、材料的教学。[4]其次,要对教师资源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提升,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专业技能培训,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不能事不关己,要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再次,开发校内文化资源,每个学校的校史、校训、校园文化、校园名人等都是很好的现成资源。校外资源也要重点挖掘培植,例如家庭资源、社区资源、国外资源、网络资源等,都可以结合学校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利用。

参考文献

[1]王芳.浅议新时期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挖掘与整合[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6).

[2]杨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整合[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文篇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播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onHowtoMaintainMarxismSpreadMain

LandonColleges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lass

undertheBackgroundofInformationNetwork

FUXiaochun

(SchoolofYinchuan,ChinaUniversityofminingandtechnology,Yinchuan,Ningxia750011)

AbstractWiththeeraofinformationnetwork,theglobalandopennesscharacteristicsofnetworkinformationplatformareprovidedachinkinthewallforthepenetrationofwesternideology.Fortheeduca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teaching,theinfluenceoftheMarxistideologyandtheideologyofoursocialismsecurityputforwardseverechallenges.Onlytorealizecharacteristicofnetworkinformationera,strengthenandimproveeducationteaching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lasscanbeensuredasthemainspreadofMarxismininstitutionsofhigherlearning.

KeywordsMarxismcommunication;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informationnetwork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阵地,在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平台的全球性与开放性特征为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中共十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因此,为有效实现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传播,就必须探究在当前信息网络背景下如何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阵地。

1认清网络信息的时代特征

1.1信息平台的开放性

网络信息平台的开放性,为信息的全世界共享提供了方便,给所有国家和民族的相互交流与共同发展都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由于网络信息平台只是一个依赖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承载的信息交流平台,本身并无阶级属性。所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传递的信息做不到完全控制与过滤,而一些西方敌对势力正是利用网络这一特点,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和强大的技术优势,不择手段地将其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渗透于整个网络信息之中,影响我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进而展开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强大攻势,大搞文化殖民主义。这些都对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的有效传播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1.2互动方式的随意性

网络信息平台互动方式的随意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传统权威性信息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主途径,它主要是通过权威性的信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的民主政治观念、道德法制规范、思想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信息,有目的、有计划地传输给学生,进而为统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奠定基础。但在现代网络信息环境下,人们收发网络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换句话说,网络信息环境是一个没有权威、缺乏规则,甚至有时候网络主体连是否承担责任都不用考虑的虚拟世界。正因如此,在这一环境中互动不存在现实的社会性约束,大多数信息都是随意间产生并通过网络平台传递的。这种交互方式的随意性,很容易使青年大学生认同为他们所理解的自由与平等,这就导致他们逐步开始漠视现实的社会性权威,而教育者的权威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忽视和减弱了。

1.3信息主体的虚拟性

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活动的主体大都是虚拟身份,这对现实社会性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产生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当部分学生在现实环境中遇到一些挫折后,他们会选择在网络环境里寻求自信和满足。长时间浸泡在这种看似无限广阔、实则极度狭小的网络环境当中,容易加剧青年大学生自我封闭心理的形成,使他们逐步对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与人际情感产生淡漠,甚至使他们产生脱离现实而立足网络世界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观念,诱发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严重影响身心健康。虽然处在网络终端的参与者是现实中的人,但在网络环境中主体的性别、年龄、职业、出生、身份等各种信息都以虚拟的形式出现,由于在这里几乎不存在现实制度与道德规范的约束,网络参与主体的责任感意识淡漠,极度个人主义几乎成了这里的主流意识。加之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其间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反动言论等不健康的信息,由于青年大学生好奇心强而又缺乏一定地分析、判断、辨别与自控能力,很容易受到这些不健康网络信息的腐蚀和毒害。

2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

2.1依托学生主体和社会热点,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习惯于把大学生当作是被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容器”,忽视了教育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基本理念,简单地认为通过灌输理论知识就可以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很少考虑大学生的感受,很少从大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科学理念。这种陈旧的教育教学理念使得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死板、传统、陈旧、说教的典型课堂。加之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过于突出教师的地位,使得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几乎成了权威灌输、刻板表演的一言堂。这就直接影响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甚至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带来了诸多本可避免的不利因素。

尤其在信息网络化的今天,这种以教师权威去控制课堂,灌输理论知识的教育教学理念已经完全不能适应于新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正确定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积极探索引导式教育教学新模式,以帮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引导者的身份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把严谨的理论知识内化到大学生的认知体系中,即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实际,为大学生所接受和喜爱的思想和方法,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具有时代生机。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当注重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使学生从对老师的信任转而信任老师所教授的理论知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传播的实效性。

此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使得人们的思想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于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就有了在课堂中避免触及社会热点的观念。其实,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讲,不是应该避免社会热点,而是应该依托社会热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利用社会热点问题社会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力大和社会争议性强的特点,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视角透彻地分析热点,用事实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2.2立足学生学习需求和理论前沿,积极更新教育教学内容

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改革,现如今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形成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门必修课程,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两门选修课程构成的有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政治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者必须立足学生需求与理论前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授理论知识,否则就很容易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空洞无物的说教。

尤其在信息网络化的今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必须立足现实,同时能反映最新的理论成果。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了很多复杂多样的前沿信息,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对的是学生群体,他们的信息量可能会远远超出教师一个人所获取的信息量,对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必须立足学生学习需求。教育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的有机系统,任何单方面意志化的目标定位是无法达到预期教育教学效果的。也就是说当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需求的目标方向不一致时,学生就会消极接受,甚至会拒绝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和信息。相反当教师能够立足学生学习需求确定与学生一致的教学目标方向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接受从教师那里传递而来的知识和信息。而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态度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很快就会内化为学生们认知体系中的知识和信息,进而实现教育教学的实质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实现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来武装青年大学生,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应当做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板教条,而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指导,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一知半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认识,就根本实现不了对学生的思想武装。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和研究理论,时刻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出现的新理论、新政策、新举措,把握理论研究的前沿动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充分融入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内容当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2.3根据实际教学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式

首先,应当突破单一的教学方法,走向多元模式。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多采用的是教师课堂讲授的方法,教师主要是用书面式语言就理论谈理论,从一个抽象概念到另一个抽象概念,空洞无物。于是一些大学生就想当然的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只讲空话、套话,从而产生了厌学的心理,直接影响到了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有效传播。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需要,结合教学内容,联系社会现实,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灵活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并可以通过开展课堂辅导答疑、组织演讲比赛和开展社会调查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青年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学手段应当与时俱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应当根据教学需要,积极运用课件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通过丰富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料,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生动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当然教学过程还可以直接运用一些层次较高的纪录片,比如《大国崛起》、《复兴之路》、《旗帜》、《辛亥革命》、《仰望星空》等。这些优秀的科教纪录片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根据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观看,会使学生更加形象、深刻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青年大学生对它们的认同感。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直接利用互联网,通过现代化的网络平台可以让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时尚的网络环境中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3有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是从理论认知转化为理论实践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强化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因此,就需要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教育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具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点,制定相对应的实践教学大纲。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实践教学作为巩固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主阵地的有益补充。通过实践教学,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通过“零距离”地接触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理论成果在推进社会进步中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把学生从课堂中学到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领悟理论知识的实质内涵,促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该论文为“与信仰对话——理论研究和传播专项课题计划项目”《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路径生态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3TZYQM069)

参考文献

[1]高洪力,李秀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及实现方式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5.

[2]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

[3]王礼湛,余潇枫.思想政治教育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12.

[4]冯刚,张东刚.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2012).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4.

[5]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遗传学研究进展范例(3篇)

    - 阅0

    遗传学研究进展范文篇1一、早发型扭转型肌张力障碍(DYT1/TOR1A基因)1.基因型与临床表型1911年Oppenheim首次报告DYT1基因型肌张力障碍,又称Oppenheim肌张力障碍。主要表现为.....

    巴氏小体的遗传学意义范例(3篇)

    - 阅0

    巴氏小体的遗传学意义范文浅析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理论,摘要: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天生具有一套普遍语法,它使一切正常儿童在具体语言环境的“触发”下,便可掌握具体的语言。本.....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