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说课稿范例(3篇)

来源:

体育课程说课稿范文

一、关于数学的概念与价值

(一)数学的概念界定。

实验稿: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对于实验稿中数学概念的表述,张奠宙早在2005年《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理念部分的意见》一文中就指出,实验稿把数学说成是一种过程,未免牵强。数学是一种认识,一种科学,一种思想体系。在实验稿的界定中,除了“定量刻画”一词和数学有关之外,其他都和数学无关。这句断语开头的两个字“数学”,换成“物理”、“化学”也说得通。因此,这样描述数学是不准确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至今依然是界定数学的关键词,不可以随便绕开。2011年版采用“属+种差”的方式对数学概念进行了界定,将数学概念规划到科学的范畴,并以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一特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相区别,揭示出数学的特有属性,可以说这是对数学本质的回归。

(二)数学的价值解析。

实验稿: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验稿仅从数学的手段、工具、技术价值层面进行分析,而2011年版不仅概述了数学的价值,还指明了数学教育的价值: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作用。这样的表述,既强调了数学的工具性价值,又突出了作为“思维的体操——数学”的思维训练这一重要的、根本性价值,强调了数学教育对学生学会思维的关注。

二、关于数学课程的目标及达成方式

(一)数学课程目标。

实验稿: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011年版: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两稿所确定的目标都体现了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特征,突出了数学的工具,也凸显了新课程改革中课程功能的多样性理念。和实验稿相比较,2011年版对于课程总目标的阐述更为精练、清晰,更便于教师理解和领会。同时,对相关方面的表述也进行了完善。

首先,关于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实验稿和2011年版都关注了数学的多方面价值及数学教育目标的多样性,均对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应用意识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目标进行了阐述。实验稿要求对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进行体会,强调的是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的问题。2011年版对实验稿的相关表述进行了调整完善,要求对“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的体会,增加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家波利亚说过,解决问题就是有目的地去思考和为达到预期目标而想方设法。而问题解决是一个发现、探索的过程,让学生亲历数学的再创造过程,在过程中认识、理解和感悟数学,学会学习,学会数学地思考。可见,问题解决更强调学生的思维过程。2011年版将“解决问题”改为了“问题解决”是对数学教育要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方式的重要体现。

其次,在数学基础的表述上,2011年版在传统的“双基”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自1953年提出“双基”以后,重视“双基”教学成为我国数学基础教育在世界的影响力功不可没,但是,传统的“双基”教学,在让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使学生忽略了发现,缺少了创造。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认识事物、学习数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处理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是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将之转化为创造能力。将“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作为学习数学的最基本的活动,这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意味着数学活动经验已经与知识、思想和技能并列,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

再次,在问题解决能力方面,2011年版在实验稿“解决问题”这一提法的基础上强调了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一步凸显了新课改中让学生掌握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理念,符合当前教育发展中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大趋势。

(二)数学课程目标的达成方式。

实验稿: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

2011年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实验稿强调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实现数学生活化。可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支撑所有小学数学的内容。同时数学作为以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对象的一门科学,其内容具有较强的思辨性、程序性,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往往很远,因此,不可能都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直接经验来达到对数学内容的理解,还要用接受的学习方法获得大量的间接知识。所以,不能片面强调“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2011年版不再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而是在强调“重视已有经验”、“使学生体验”。并对实验稿中的“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行充实,具体化为“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加强了具体操作性,增强了指导性,避免了数学教育中片面追求数学课程的“生活化”、“实用性”,而忽视数学教育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这一基本功能的不良倾向。

三、关于数学课程基本理念

实验稿详细列出了6条基本理念,反映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2011年版则从包括“数学课程”、“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价”、“信息技术”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基本理念,对实验稿中个别的表述方式进行了修改,并将其中第3条:“数学学习”、第4条:“数学教学活动”合并成一条,使之更精练、更能从宏观上阐述数学过程的特征。

(一)数学课程的追求。

实验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与实验稿相比较,2011年版在表述方式上更加合理与完善。数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包含的各项内容的价值虽有大小之分,但均有各自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之外的数学内容同样具有其自身的价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容易将人引入“有价值”和“无价值”的争论之间,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成为一件难以落实的事情。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是人们所期望的,但这种提法也有可推敲之处:在现实中并不能保证人人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数学;“必需”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既然是因人不同,就难真正达成“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之现实。因此,作为基础教育,小学数学应凸显其基础性的特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提倡每一个不同的个体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都能获得未来发展所需的数学基本素养,在数学上都得到符合他自己需要的不同的发展。

(二)数学课程内容。

实验稿: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2011年版: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实验稿强调了数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有用性,关注了社会需要及学生需求,但未强调数学自身的学科特征。2011年版则突出了数学课程内容的学科特征,增强了课程内容的数学味。强调结果和过程的统一,提出课程内容包括数学的结果及其形成过程和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将实验稿中对课程内容要关注数学过程所指向的目标直接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并以此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要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并强调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凸显小学数学的普及性和发展性特征,以确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数学课程追求的实现。

(三)数学学习方式。

实验稿: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011年版: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实验稿中的提法,曾被很多教师片面理解,在数学课堂上不太敢讲解,以免有让学生记住结果,依葫芦画瓢之嫌。2011年版对相关语句进行了调整,取消了否定句式,用肯定句的形式阐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探究式教学,同时强调接受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体现了传统的学习方式与现代学习方式并重的思想。与实验稿相比,言语表述更为清晰、准确。

(四)数学学习评价。

实验稿: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2011年版: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更要”是强调后者比前者重要,而“也要”表示前者与后者同样重要。将“更要”改为“也要”,意味着学生学习的结果与学习的过程同等重要,学生学习的水平与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也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这符合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课程功能的多样性,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思想,强调了数学学习评价要在了解学生学习的结果的同时还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以便更有效地激励、指导学生的学习,并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师的教学。

(五)学生和教师的作用。

实验稿: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011年版: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011年版:突出强调了数学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强调教师作为教的主体,要注重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的学,和学生良性互动,有效促进学习主体——学生在数学课程上的发展目标的最终达成。

四、关于数学课程设计思路

2011年版把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基本线索用简洁的语言作了清晰的阐述。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课程内容重新作了明确的阐述。将原来的“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更通俗易懂。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等义务教育阶段的关键词,并给出描述。

2011年版加强了培养运算能力和模型思想。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

2011年版还注重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统一。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法,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是其两种主要形式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这两种推理缺一不可,在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方面合情推理充分发挥功能,在证明结论上由演绎推理发挥优势,两种推理共同参与,相辅相成是顺利进行问题解决的重要保障。

总之,2011年稿通过文字叙述上的进一步精确、清晰,语言表达上更显科学、通俗,加之结构上的调整,提高了课程标准实施的实践性和可行性,增加了课程标准对数学教育的指导性,为数学基础教育的进一步改善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固而道生”,把握数学教育的真谛是有效实施数学教育的根本所在。2011年版之于实验稿的变化,更进一步体现了生本理念的要求,突出了小学数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立足点,培养小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为每个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基础。强调小学数学教育要凸显数学本色,在关注学生实际经验和现实生活的同时,回归数学本质,增强小学数学教育的数学味,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体育课程说课稿范文

任教学科:四年级数学

研究的课题: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个人子课题: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教学方法的研究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

1、通过《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教学方法的研究》这个课题的研究与实验,总结并形成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网络资源的教学应用方法。

2、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探讨,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探索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自己在网络条件下信息收集、分析、整合、应用的能力,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3、本学期我准备重点学习模式三网络资源教学应用十法中的“视听资源创境法”。

本学期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计划:

三月份:

(1)学习学校课题组的总计划。

(2)写好《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教学方法的研究》子课题研究计划。

(3)撰写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4)丰富博客内容,充分利用的博客向同课题组教师学习。

(5)认真准备课题组安排的课题实验课,及时反思总结。

四月份:

(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钻研有关《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教学方法的研究》的理论知识。

(2)认真阅读课题组王道兵老师研讨课的教案和说课稿,及时反思总结。

五月份:

(1)继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2)认真阅读课题组上课教师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及时反思总结。

(3)及时收集、整理课题组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评课内容等,并上传到学校网站和个人博客。

(4)整理参加课题理论学习的笔记,总结各项课题活动情况,写出心得体会上传个人博客。

六月份:

(1)认真阅读课题组上课教师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及时反思总结。

(2)及时收集、整理课题组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评课内容等,并上传到学校网站和个人博客。

七月份:

(1)撰写课题组子课题小结。

(2)撰写个人课题小结,并参加校课题小结交流。

(3)收集、整理课题组教师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评课内容等,并上传到学校网站和个人博客。

体育课程说课稿范文篇3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从2003年开始修订,2009年修订工作基本完成,于2012年正式公布。人们期盼已久的修订后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修订稿》)终于面世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迫切想知道《修订稿》和《实验稿》比较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折射出怎样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思想?我们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行为要做哪些调适?这些都成了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

1.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沿用了十年的《实验稿》为什么要修订?

《修订稿》的出台,有它的历史条件。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改革下达了一系列的指示,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对语文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标准的研制和修订符合时展的要求。

《修订稿》的出台,是建立在十年检验的基础之上的。2001年《实验稿》颁布后,引起了语文界乃至学术界的热烈反响。《实验稿》给广大语文教师带来新鲜与兴奋,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思考与困惑。由于《实验稿》本身的不完善,人们对它的质疑乃至批评频频见诸报刊,有专家坦言:“新课程追求新理念、新概念有余,但由于缺乏辩证和互补的观点,往往用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显示出非此即彼的两极思维的弊端,包容性明显不足。”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需要在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的同时,更加关注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对《实验稿》进行调整、修订与完善成了势在必行。

2.《修订稿》是“大修”还是“小修”?

《修订稿》是《实验稿》的继续,是守正出新的结果。“稳中有变”“变中有度”是《修订稿》最显著的特点。“稳”,坚守课程改革的宏观规划,实现学生的发展。“变”,对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微观调适。“稳”,体现在四个“不变”:语文课程改革的大方向不变、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不变、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不变、课程标准的结构框架和设计思路不变。“变”,《修订稿》最大限度地吸纳各方面的合理建议,对《实验稿》进行积极的、必要的修订、完善,使概念表述更准确、评价体系更科学、阶段目标更明确、实施细则更具体。

3.《修订稿》是如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

坚守生命课堂的主流价值,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修订稿》一大亮点。《修订稿》在“前言”“课程基本观念”“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几次提及“应当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当下,在课程教学实践的层面上,人们比较多地关注课堂上出新的理念、出众的教师才艺,却漠视了课堂教学的主流价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语文教学异化和边缘化现象较严重,教学形式新潮别致,教学手段时尚花哨,课堂教学的主流价值观正在遭遇挑战。《修订稿》倡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这对我们如何走出课程改革的“深水区”具有引领作用。关注学生的发展,再现语文的本色,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转型,即将教学行为从对“教”的关注转向对“学”的关注,从对“学”的关注进一步转向对“人”的关注,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4.《修订稿》为什么要在“前言”别强调: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当今世界上,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中国语文是民族的,中国语文课程也应该是民族的。中华文明之根在语文,中华民族应在多元文明急剧碰撞的浪潮中占一席之地。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新异思潮席卷而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面临被颠覆的危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裂缝日益加宽加深。在这一背景下,语文教学必须责无旁贷地立足于民族精神,培植青少年的精神根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语文课程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作为语文课程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5.整个《修订稿》中,“语文素养”前后出现了多次,如何理解和把握“语文素养”的内涵?

“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中的核心理念,是当今语文界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语。“语文素养”作为语文学习的最高目标,其概念提出的本身就是最大的进步,它的主体由工具性内涵和人文性内涵构成,但又不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简单相加。“语文素养”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它包含哪些要素,有关专家的解释、说法不尽相同。一种解释着眼于宏观,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视为“语文素养”的内容。另一种解释着眼于微观,“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想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还有一种解释着眼于课程论,将“语文素养”理解为: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

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念诞生不容易,要给它恰如其分的解释也不容易。各方专家从不同角度对“语文素养”所作的解释虽不尽相同,但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的作用,有助于人们明确“语文素养”的内涵。

6.《修订稿》为什么要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强调“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

《修订稿》在第三部分提出“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语文教育效果的最优化,这是构建“和谐语文”的重要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提高语文教育的实效,新课程语文教育应处理好语文课程内部若干对辩证关系:教与学的关系、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自主与引导的关系、学科本位与学科特点的关系、超越与守正的关系、认知与情意的关系、目标与策略的关系、生成与预设的关系、过程与实效的关系、质疑问难与感悟积累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以上若干对关系都包含着两个方面,对于双方必须以全面的、相互联系的、相互渗透的辩证观点来对待,才能避免片面和偏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可以避免重复历史错误,只有协调好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关系,才能使语文课程的改革发展更加健康、顺畅。

7.《修订稿》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造力的,提出“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那么,语文课程资源包括哪几部分?

课程资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图书馆、阅览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广泛地利用这些资源,其实质就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

8.《修订稿》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义为什么仍保留原有的表述,只“守正”而没有“出新”?

语文课程如何定性,长期以来都是一个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问题。2001年《实验稿》给语文课程定性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这一表述,有人认为这是对语文界长期争论的一个较为科学的判定,是对语文教学实践成果的总结。有人却提出各种质疑,认为这一定义仍然未脱窠臼,未跳出“一两个词+性”的刻板定式,仍然叫人疑虑。

时隔十年,《修订稿》问世后,语文界特别关注对语文课程性质是否有新的定义。对比《修订稿》和《实验稿》“课程性质与地位”部分,发现《修订稿》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义仍保留原有的表述,一字未改。有人认为,《修订稿》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只是“守正”,并未“出新”。有人却提出,“语文课程不管怎么改,有些内容是相对稳定的,是不能改的,改了就会引起混乱,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语文课程的功能定位”。《修订稿》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只是让大家有一个“临时共识”,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问题,还有待随不同时展而不断认识。现在的问题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探讨,这个问题的真正解决将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

9.《修订稿》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增添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应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来落实和体现?

《修订稿》这一部分的增补,既宏观科学地贯彻落实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又微观地指导了语文教学。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的课程改革如何确定正确的发展理念和思路,就应体现在“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上。以学生发展为本,应该讲,早在理念上形成共识,我们现在所要着力探索的,就是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来落实和体现。

值得关注的是,语文教育专家和众多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哲学基础进行了反思,认为语文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是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出了偏差。对语文教学改革进行科学探索,最需要的是辩证的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可以避免重复历史的错误,克服片面性,使语文教学的改革发展更加健康、顺畅。

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历史现实和未来向我们提出的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都应重新审视我们过去和现在进行的“教学行为”。

10.《修订稿》怎样体现“语文知识教学”的重新回归,理性地继承与创新“语文知识教学”?

《实验稿》曾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由于理解上的片面,导致许多语文课堂淡化甚至回避语文知识。语文课堂要不要讲授语文知识,《修订稿》作了回应,基于“语文课堂应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修订稿》旗帜鲜明地提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同时强调“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语文知识教学的重新回归,既健全了作为课程的语文内涵,又弥补了《实验稿》的缺失。《修订稿》中呈现的主要是最基础的语文本体知识,这在课程目标和阶段目标中依次列出。这就启示我们,语文知识应该是语文课的教学内容,语文知识本身就是语文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此曾有过论述:“我们现在需要反思和重构的不是语文知识系统本身,而是语文知识观。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上要变系统知识为有用的知识,变知识的掌握为知识的运用,变知识本身的单维取向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取向。”

11.《修订稿》在总目标中,为什么要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当下,社会上的大量信息以多种途径源源不断地涌向学生,有真善美的,也有假恶丑的。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辨别真伪、是非、美丑的教育,并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美好的、健康的审美观。语文学科应主动承担学生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的重任,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功能。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价值观过程中,利用审美对象激活学生思维,引导他们透过语言文字感受美,使其由形象的感知上升到运用和联想获得美的领悟。

12.《修订稿》为什么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

现在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较多地采用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讨论、合作、交流成了主旋律,但往往又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怪圈中。有的课堂上,来不及让学生很好地接触文本、品味语言,就进入合作讨论。这类课把形式当做本质去追求,使得表面的讨论、合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集体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不能搞形式,要讲实效,要把握好几个关键问题:第一要看有没有值得讨论的问题,第二要看问题需不需要讨论,第三要看有没有讨论的条件,第四要明确讨论的要求和规则,第五要在个人阅读的前提下展开讨论。

13.《修订稿》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认识、实施“双主体”教学?

教学活动,包括教和学两种活动。在教的方面,教师是主体;在学的方面,学生是主体。这两个主体并非是互不相关的,它们统一在教学范畴中。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性是由教师培养出来的,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学生的主体性之中。“双主体”教学旨在倡导建立一种互相尊重、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通过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方式的实践,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提升教学效益。“双主体”教学尚处在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和经验,尚需深入地去研究和探讨。

14.教师如何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修订稿》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是因为教材所承载的信息是有限的,同时,教材从来只能传递正确的、有结论的事实,没有形成结论或有争议的问题从不在教材中露面。因此,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

15.《修订稿》在“前言”中提出“语文课程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如何认识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

语文课程应该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地说,即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植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简略地说,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即求知、练能、启智、传情、审美等功能。

16.《修订稿》在“具体建议”中提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常见的识字教学方法有哪些?

2000年,全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交流研讨会,向社会征集识字教学方法有三十多种,其中常见的有分散识字、集中识字、注音识字、速成识字、部件识字、韵语识字、字理识字、字簇识字、听读识字、电脑识字等方法。任何一种识字教学方法都要符合汉字学习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7.《修订稿》在“教学建议”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新的表述,为什么要增加“教科书编者”这一对话方?

在教学中,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有助于师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使用。有时候,通过教科书编者提出的建议或“思考、练习”入手进行教学,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8.《修订稿》在写作教学方面,为什么在不同的学段提出不同的概念?

在写作教学方面,第一阶段(1~2年级)是“写话”。第二阶段(3~4年级)、第三阶段(5~6年级)是“习作”。第四阶段(7~9年级)是“写作”。1~2年级重在培养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3~4年级重在减少束缚,使学生自由表达;5~6年级重在表达真情实感,使学生有个性表达;7~9年级重在多角度观察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修订稿》对不同的学段提出不同的概念,其目的主要是在写作教学上做了教学梯度的区分,使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从而进行有效的写作教学。

19.《修订稿》在课程评价方面有哪些突破?

评价是课程实施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修订稿》对“评价建议”的内容重新做了调整,并增添了四个标题,条理更清晰,体系更完善。

在“评价目的”上,体现了评价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改善教师教学在“评价手段”上,“加强形成性评价”和“更应重视定性评价”被置于非常突出的地位。在“评价主体”上,注重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还要让学生家长、社区、专业人员等适当参与评价活动。

课程评价是课程改革中最为敏感,也是最为困难的环节,如何在评价中体现新课程理念以及当前评价改革的新要求,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

20.如何看待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类别范例(3篇)

    - 阅0

    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类别范文篇1编导专业的产生式随着大众传媒的多样化发展而来的,从最初的广播媒体到电视媒体。就职业界定而言,编导专业有一定的特殊性在里面,它不同于一般纸.....

    复数练习题范例(3篇)

    - 阅0

    复数练习题范文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练习设计应体现的特点。一、练习的典型性复习课中的练习设计要巧妙,练习量不要太多,但题目要有典型性。练习中既要帮助.....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