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基本要求范例(3篇)

来源:

新闻传播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电视新闻新闻播音真实性

1.传统“播报”方式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

1.1过去,最常见的播音方式是播报式、宣读式和谈话式。在我国,“播报”一直是电视新闻的传统表现方式。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在这种方式中,新闻节目的播音员神态严肃、字正腔圆,语势稳健,非常讲究分寸。这种“播报”方式目前更多地出现在《中央新闻联播》和全国各省市的地方新闻联播中。如果我们细细地观察近两年来的新闻联播,我们会发现,尽管播音员采用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播报方式,但是与八九十年代的“黄钟大吕”“高屋建瓴”的高音播报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语言平缓了许多,同时也更加贴近百姓的生活。这种播报方式多年来一直出现在屏幕上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它存在的必要性。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在各项体制、政策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这种国家政府令性质的稿件还大量存在,社会生活中也有许多急需规范的方方面面,我们必须坚持用新闻舆论引导百姓生活。新闻播音员良好的播音基础给观众带来坚实的声音、规范的播报让受众能较清晰的接近新闻事件,增加了新闻的真实性、可信度。

1.2传统“播报”方式需要适应社会发展不断加以改进,前面我们提到传统“播报”方式的字正腔圆、语势稳健本来是使语言更流畅、清晰,但往往被某些播音员误以为在屏幕上的状态就是“端起架子”“发号施令”,这种不扎实的基本功也给观众留下了同样的错觉,进而出现了对播音员“播报”方式的否定,以偏概全,认为这种方式呆板、僵硬。我们知道,现在是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接受新闻信息,如果我们播音员还停留在这样一个心态“播报”新闻,就会瞬间失去我们的“上帝”,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业务中存在的不足,加强语言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把握好播音基调,了解“播报”的真实含义。

由于新闻写作的特点制约,情感的表达极少起伏,语言多是涓涓细流型的。播音员如果语言基本功不过硬,就很容易把稿件播散、播平。要提高新闻播音的水平,必须运用好语言表达技巧。声音作用于人的听觉,如果是单调的、无变化的,就会令人生厌。要引起人的兴奋,就要有强弱轻重的变化。要使新闻播音“不平”,就要强调语言的节奏,处理好重音和重要语句。吐字发音要准确规范,收音要干净利落。

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播音员,还要常跟记者深入基层,或采编或报道或评价,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这样,播出的新闻才会让受众感到真实可信,心切自然,才会和观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2.“说新闻”与传统的“播新闻”形成强烈的对比

2.1“说新闻”的出现丰富了新闻语言方式

1998年陈鲁豫《凤凰早班车》的开播,带来了令观众耳目一新的“说新闻”方式,与传统的“播新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说新闻”的方式也很快被许多其他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主持人效仿,形成了一股“说风”,像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社会记录》、经济频道的《第一时间》、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等等,如果说早期“说新闻”还是星星之火,处于边缘地位,那么今天它已成燎原之势,取得了一种几乎是主流的地位。其实,“说新闻”的存在和扩大就是为了适应受众求异求近的心理和追求综合性、大信息量的需求而产生的。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电视新闻只有“播”这一种形式,因此,“说”确实让人感到新奇。“说新闻”有其长处,比如对新闻的口语化处理让人感到亲切。以前,我们的电视播音员总是端坐在上,虽然具有了权威性,但总让人感到遥不可及。现在“说新闻”的主持人就像一个熟悉的老朋友在和你话家常,这种亲切感很容易赢得观众的喜爱。有人曾经形象地给“说新闻”概括了一个基本的制作模式,即新闻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情节化。这样制作出来的新闻当然娱乐性强,当然吸引人。

不过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播新闻”也有它的缺点,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适合用那种话家常的方式来说,采用“说”的方式的新闻节目往往更偏爱那些具有娱乐性的新闻。

2.2说“不等于”“戏说”,要尊重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在不断出现的新闻节目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一种倾向,即新闻“说”的方式越来越灵活,内容越来越微观,主持人也越来越不像播音员。如果说陈鲁豫带代表的“说新闻”风格主要表现为以口语化的播报风格为特点,那么这些新派生出来的“说新闻”节目就不是一个“口语化”能概括的,可以用“戏说”一词来形容它们。它成了目前电视新闻节目一个让人担忧的问题。如果说“说新闻”是对传统“播新闻”表现方式的一种改进或替代,那么当前“戏说”的主要问题并不在表现形式上,而是直接涉及到其内容。首先,猎奇化心理占据主角,一档新闻节目选择内容的标准不再是事件的重要性,而是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多选择奇闻趣事以及耸人听闻的东西,这样的新闻节目给观众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是表现欲望强烈。在许多新闻节目中没,主持人都迫不及待地加上一些评语,经常有意把观众推倒一个极端。在今天许多“说新闻”的节目,这种个人判断已经成了其招牌,主持人在其中极尽表演之能事。

我们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因而给观众提供的信息应该是具体而确定的,应该尽量少掺杂个人的观点或情绪,否则会大大影响节目的可信度。

2.3说“新闻要把握好“度”,不能“为说而说”

在对新闻进行信息加工和语言加工的时候,要注意如何人找出“说”的“由头”,寻找“切入点”。说的范围应该是帮助观众理解信息,引起兴趣,补充有关的背景资料,必要时加入自己的评议,这个过程不应离开新闻“真实、客观”的本质特征。再一个就是把握好如何“说”。要重新组织语句,用有书卷特色的精练而生动的口语“讲述”消息内容,点到为止,防止罗嗦累赘。

3.新闻播音语言出现了“娱乐化”走向

新闻类节目可不可以走娱乐化道路,这个问题到现在已经不再成为困扰新闻理论界的一个难题。打开电视,在晚间几乎是22:00之后播出的新闻节目比比皆是。晚间新闻的娱乐化要素,现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中央一台的晚间新闻,从每晚22:00开始,分为国外、国内、体育三个版块,从新闻的选题,主持人的风格,均可以看出娱乐化的表现。此外,晚间新闻娱乐化表现较为明显的还有东方卫视的《东方夜谭》,以主持人刘仪伟和工作人员的“演新闻”为主要内容,充分展现其“娱乐化”。晚间新闻节目通过表情和语言的改进,加强了主持人与观众的沟通,主持人有了情感的参与,言语充满了对传播对象的尊重和体贴,而不像传统新闻播音员那样在播节目时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现在的晚间新闻主持人,脸部的表情丰富了,体态语言也成了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不得不对晚间新闻娱乐化的现象进行思考。

3.1新闻娱乐化不能舍本逐末

新闻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具有多种功能,尽管有一部分新闻可以因其趣味性的内容而产生一定的娱乐效应,但并不能因此将新闻的主要功能定位为娱乐工具。这样就夸大了新闻的娱乐功能,而不是把它作为传播交流信息的工具,这实质上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这样必将损害新闻的基本传播特性,造成新闻传播形式与功能的错位。新闻面对的是大众,如果纯粹为了追求娱乐效果,任色情、丑闻充斥媒体,媒体的教育功能也就无从谈起。

3.2新闻娱乐化不是庸俗化

大众文化时代,需要通俗的新闻,通俗的报纸,通俗的传媒,但是我们要看到,通俗与庸俗之间只有一纸之隔,新闻娱乐化不是庸俗化更不是低俗化。面对市场竞争,为了争取受众的最大化,首先要尊重受众的消费心理,在内容选择上要选取大多数人感兴趣的东西。对我国城市受众进行的调查显示,传媒‘反映群众的呼声’、“客观地报道新闻发生的重大事件”、“帮助人民了解党和政府的决策”、“帮助人们实现舆论监督”,这些是媒介报道题材中受众需求的热点。这样的需求热点并不是娱乐,既无名人趣事,也无花边新闻,但是它同样能引起受众的兴趣。在讲“娱乐化”的时候,必须尊重新闻的基本规律。遵守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不夸大,不缩小,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3.3新闻主播的文化身份,必须有助新闻信息可信度的体现

播音员和主持人是公众人物,其“文化身份”是形成“角色概念”的预设前提,起用演员尤其是滑稽演员担任新闻主播,既定文化身份与受众的角色期待出现错位,极可能混淆新闻真实与文艺虚构的界限,这就损害了信息的可信度。如果我们请宋丹丹来播《新闻联播》,您能想象其结果吗?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尤其是主流新闻不应当成为电视娱乐业的延伸。“新闻娱乐化”是舶来品,是西方商业媒介的“发明”,他们一直靠此赚钱,并且以“信息娱乐”代替新闻—他们甚至“发现”,恐怖的灾难性新闻也具有娱乐性。但如今,他们也开始反思这些观念了。如果中国的电视新闻真走进影视滑稽演员担当新闻主播的时代,那本身就是一则贻笑大方、可作饭后谈资的“超级新闻”。我想,这也是我们所有电视人面临的共同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4.电视新闻播音语言“平民化”更符合现代受众的接受需求

新闻传播基本要求范文

新闻思维就是新闻人大脑所特有的对现实事物的加工形式,它表现为新闻人认识世界的角度与方法,新闻人依据特有的角度和方法追寻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据、原因及方式,对事物进行新闻化解释和思考,这就是新闻思维。

新闻人借助新闻思维认识世界,气象万千的客观世界统归新闻思维的反映和认知对象。新闻人从客观世界、现实生活的万事万物中寻找新闻、发现新闻,以客观事实为新闻资源,进行开掘和利用。与其他专业思维相比,其思维对象更具复杂性、广泛性和交叉性,它同文学思维、艺术思维、科学思维等思维一样,也是一种专业思维。

二、当代新闻思维的转型背景

新闻求新是新闻传播始终不变的追求。新闻事业的创新与变革,归根到底是新闻人思维的创新与变革,而新闻思维的转型和创新是当前新闻传播实践的要求。

1.“硬件”的创新

首先,硬件创新对思维创新提出了“硬性”要求[4]。数字技术运用到传播工具上,促生了新媒体的出现,新闻人传统的思维观念里不得不接受新的传播形态,于是,融合传统与现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传播特色的观念深深印在了新闻人的思维中。其次,“硬件”创新为思维创新提供了条件。事物总是包含着矛盾的两个方面,新媒体的出现也为思维创新提供了空前的有利条件。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若以新媒体为参照,发掘传统媒体所欠缺之物,巧借“东风”,改造传统媒体,便有可能创造出新闻传播领域中优劣互补的新事物。例如,网络媒体的超链接功能,使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在应对挑战时,自觉地在其新闻报道中融入网络传播的理念,并将这种理念实实在在地落实到采访方式、报道体式和节目形态等具体内容生产过程中,体现了新旧融合的优势所在。

2.“软件”变化

由“硬件”创新催生的一系列“软件”变更,使新闻思维转型成为必然。新闻传播实践的变革与受众需求的变化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矛盾,实践的发展催生新的需求,新的需求也推动了实践的发展。因此,促使新闻思维转型和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受众需求的变化。受众的价值和意义逐渐被传播学家们发现和重视,受众需求因此成为新闻传播实践中每一个变革出现的直接动因。当前,受众的接受需求发生了变化,新闻人不得不思索用怎样的方式创造出新的报道样式,新的传播方式,甚至新的媒体形式来满足受众需求,而这些归根结底都要依靠思维的创新。另外,新闻从业者自身心态的变化也是这一“软件”集群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不进则退的观念是每一个新闻从业者的基本生存法则,因此,主动求新、主动求变的意识已成为大多数新闻人的共识,当这一意识内化为一种思维习惯时,思维创新就是新闻人的基本思维品质。

3.环境的发展

环境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外因,新闻事业的发展也与社会环境的变迁息息相关。社会环境的变化、传播环境的发展因此成为新闻思维创新的外部推动力。首先,社会大环境是新闻思维创新的间接外力。新闻作为对事实的报道,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变了,新闻事业内部的各个环节和分支也应顺势而动,新闻思维的转型和创新也是必然。其次,社会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新闻传播环境发展,是新闻思维创新的直接外力。新闻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对外界环境的敏锐嗅觉,新闻人的环境嗅觉除了触及社会环境之外,还应有传播行情。业界的主流传播理念或先进的传播技巧,业界的普遍传播追求或新颖的传播策略,类似的传播行情都是新闻思维变更的动力和参照。

三、新闻思维创新的动力与策略

1.思维创新与新闻思维创新

树立创新性思维的一般技法对新闻思维创新具有启迪意义,新闻思维的创新应具备一般思维创新的技巧和基本原理。树立创新性思维是一个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打造思维创新潜能的系统工程。树立创新性思维,需要从改进思维方式上做起。一是注意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二是直觉思维、灵感思维与顿悟思维。三是形象思维、想象思维与分析思维。可见,思维创新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是一种思维活动的意识,是思维存在和发展的必备品质。

新闻思维创新有来自内外两个方面的推动力。从内部来看,新闻人才具备创新思维是由新闻自身的本质所决定的。新闻的“新”有三层意思:一是时间新,要在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给受众;二是内容新,报道的内容要新鲜,是受众关心的重要实事;三是表现手法新颖,对受众有吸引力。为了保持新闻永久的“新”生命力,思维创新是根本之道,只有思维跟上“新”的要求,新闻报道才能永葆“新”的价值。从外部来看,新闻报道是时代的反映,要正确反映时代,首先必须全面地认识和把握时代,科学地分析、判断世界发展的大势和我国发展的趋势。国际形势以及党在新时期的使命和理念都对新闻报道提出了时代要求,时代在变,新闻思维要不断提高在复杂矛盾中把握根本、把握规律、把握方向的能力,为此唯有创新。

2.新闻思维创新策略

新闻思维创新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讲究基本的创新原则,二是讲究科学的思维方法。

新闻思维的职业特质及本质特征是在长期的新闻传播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些属于新闻规律、新闻规范等理念层面的历史沉淀也有值得借鉴和学习之处。新闻思维在创新时,无论观念层面还是技术层面都应吸收和借鉴历史上的、其他行业的传统思维的精华素质,在前人基础上的创新才能有所发展。

新闻思维创新的目的是服务于报道创新,让新闻报道跟上时代的步伐,以保证新闻报道长盛不衰的生命力。精品意识指导下,传播者要充分发挥主体意识,扎根于客观世界的客观事实,发掘生活中的新闻富矿,并在新闻体式上精益求精。求精是在求新的同时,将要求提高到新的层次,新闻精品要精粹、凝练,尽力达到字字珠玑,体现新闻文笔的魅力。

拥有求异思维的人,善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法,敢于质疑定论,敢于独辟蹊径,显示出思维的活力和创造力。而这一点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思维品质,他们的好奇心、新闻敏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都来源于此。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苏若舟.新闻采编与思维方法[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新闻传播基本要求范文篇3

关键词:新闻再传性可读性必读性

当前,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了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使信息传播内容和渠道更趋多元化。同时,随着受众阶层不断分化,新闻改革的深入发展,新闻理念的持续创新,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使每个人都既是信息传播的主体,又是所有信息的接收者,可以说,人人都是报道者,“我传人人,人人传我”。新闻被多个媒体和受众再传播的现象越来越多,从而产生了一个新闻再传性的问题。

新闻的再传性

由于新媒体的出现,人们对多元信息的需求,以及对某一新闻后续进程的了解需求更加迫切,使新闻再传性在信息传播多元化、信息载体多样化、信息传播平台多渠道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根据新闻再传性的特点与传播本质,我们可把新闻再传性定义为:新闻被受众接受后再次传播的可能性。也就是新闻信息的再次可传播率。再传性是在媒体市场的激烈竞争下,强调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的具体体现。

新闻再传现象是伴随着新闻传播而产生的,是新闻传播的再继续。从传播内容上说,新闻再传性是新闻改革的要求,是新闻理念变化的结果,是新闻改革在可读性、必读性基础上的一个延伸;从传播过程上看,再传性符合“两级传播”理论规律,“两级传播”理论证明了新闻再传性的存在,但“两级传播”只注重传播过程,新闻再传性是个复杂的现象,它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传播的信息内容是决定新闻再传性大小的关键因素,但传播过程中的诸因素对它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再传性现象的出现,将导致新闻的内容与潜在语义出现变化,从而使新闻再传性出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种不确定因素将直接影响新闻再传性的效果。

当前许多媒体在“百舸争流”中争当“主流媒体”,打造权威性,塑造公信力,增强核心竞争力。那么,这种权威性、公信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是什么?我们觉得那就是媒体所做新闻内容的再传性。所以看媒体对个别新闻事件的选择是否具有再传性,对媒体新闻的权威性就是个说明和证实。也就是说,一家媒体所发的新闻、时评、观点等被引用、被转载、被再次传播,就说明这家媒体所提供的新闻、时评有价值,也就证明了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文摘、转载、电视读报等都是再传性的表现,网络新闻传播主要是基于再传性的传播,网络上的一些热点问题也都是由于再传性而引起的。

我们研究新闻的再传性就是要研究新闻传播内容对受众的影响,使更多的受众自觉成为“两级传播”中所说的“意见领袖”。要达到这个目的,那么我们首先就要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容,使新闻内容具有再次传播性。因此,理解新闻再传性的含义,笔者觉得应把握以下几点:

1.新闻再传是一种新闻信息再次共享、扩散的活动。也就是说受众(包括媒介、个人和组织)将自己从大众传播媒介获得的新闻,通过某种途径再传递给更多的人所共有的过程。

2.新闻再传的主体具有双重身份,它一方面是大众媒介新闻首次传播的受众,另一方面它又是新闻再传的发起人、传播者。

3.新闻再传性能够实现的前提,是“意见领袖”的形成,由新闻的受众变为新闻的再次传播者。

4.新闻再传是一种传播行为,也是一个传播过程。把新闻再传作为一种传播行为去理解的时候,就要把它当做是以人为主体的传播活动。把新闻再传作为一种传播过程研究的时候,就要考察传播过程的诸因素如媒介、受众等对新闻再传性的影响。

5.新闻再传实际是内容传播的再延伸、再深化,一方面满足了受众对新闻后续发展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也促使新闻再传朝深度方向发展,从而使新闻再传具有更高的新闻价值。

新闻再传性研究的现状

新闻再传性的理论基础。新闻再传性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是两级传播和多级传播理论。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两级传播理论”的基本内涵是指思想观念通过新闻媒介直接传给舆论领袖(又叫意见领袖),再由舆论领袖传给其他社会成员,新闻媒介的作用是间接的,并会受到社会基层意见领袖的影响而减弱。“由于这个过程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所以称为两级传播。其中第一级传播是从大众媒介到舆论领袖,第二级传播是从舆论领袖到全体大众。”①后来,施拉姆把两级传播修正为多级传播或N级传播。N代表不确定的数,它或许是一,或许是二,或许是三、四、五、六等。N级传播论可以说是对两级传播论的完善和发展。②由此可以看出,新闻再传性的传播过程也是按照两级传播、多级传播的规律进行的。

复旦大学教授童兵在《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一书中写道:“受众是社会成员之一,他们收受新闻信息之后,由于一定的心理需求会向他人转述这些信息。”这样“受传者成了新闻信息再次传播的中介,他本人则成了人际传播中的信息传播者。”③这些都成为我们研究新闻再传性的理论依据。

目前关于新闻再传性的研究现状。当前国内还没有人系统明确提出新闻再传性的概念,相关的研究也不是很多。王亚明曾提出党报新闻要“加大可传播性”,认为“看了就想告诉别人的新闻,才是好新闻”。④这是较早提出“可传播性”概念的文章。以“新闻再传性”作为关键词在百度网页上搜索找不到相关的条目,综观笔者掌握的文献,还没有发现系统研究“新闻再传性”的文章。孔祥科曾提出“再传性”一词,认为新闻媒体的信息“不仅应当具有可读性、必读性,最好还能具备一些再传性”。⑤总体而言,上述研究反映了学者对新闻再传的现象已经有所注意,但是对新闻再传的原因、不确定性因素以及发展趋势仍然没有展开更透彻的研究。

新闻再传性促使新闻业务的变革

新闻再传性使新闻理念的创新和发展在可读性、必读性的基础上又推进了一步。新闻再传导致新闻业务的变革,它将使新闻的后续传播变得更加重要,而且能够在新闻首传的基础上衍生新的新闻价值出来。所谓新闻首传就是指新闻媒体对新闻的首次播发。新闻再传是基于新闻的首次传播而发生的。新闻再传是对首传新闻的筛选和扩散,是一种认同和共通的结果,首传新闻是再传新闻的信源。

新闻的首次传播通过的是大众媒介,是一种大众传播,而新闻再传则可以是大众传播,如转载、文摘、电视读报、网络传播、手机传播等,也可以是人际传播,如聊天、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等。新闻再传通过的载体既可以是大众媒体,也可以是小众媒体(也称为自媒体)等。因此,新闻再传就在某种程度上提出了新闻必读性、可读性的思考,由此带来在信息传播多元化背景下新闻业务改革的新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的喻国明教授认为,大众媒体内容可划分为三个层面,即必读性、可读性和选读性。喻国明提出的这个理论是对媒体提供内容的分析,是指媒体通过这三个层面的内容构筑受众对媒体的忠诚度。而笔者这里所提出的“可读性”、“必读性”和“再传性”,是根据当代中国新闻理念不同时期的变化和新闻改革现实提出来的,是符合新闻理念历史演变过程和规律的另一个层次的概念。确切地说,笔者在这里分析的不是媒体内容的划分,而是新闻理念的演变和发展。

新闻再传性对新闻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代变化对新闻提出的课题、任务和要求也在变化。对于新闻的功能,我们一开始主要强调的是宣传,这时提出增强可读性。后来,随着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变迁,新闻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认识到新闻的主要功能不是宣传而是传播信息,这时提出必读性,对选择新闻提出倾向性,这是随着新闻功能的多样性而提出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现在又提出再传性,对新闻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读性、必读性和再传性是在新闻改革的不同阶段关于新闻价值不断调整的情况下提出的,是新闻业务改革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对新闻的不同要求。

新闻的可读性是新闻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程度。可读性是新闻改革在新闻表达方面的体现。新闻的必读性反映的是读者对新闻的依赖程度。

新闻改革从可读性到必读性,是一个重要的转变和价值提升过程。新闻做到了必读性,对读者产生了作用,然而读者本身又是能动的,一条新闻信息读者觉得对自己有用以后,还会再乐意告诉别人,这样新闻的必读性又向再传性发生转变。再传性使新闻在可读性、必读性的基础上又具有了公共性和广泛有用性。

新闻的可读性、必读性和再传性三者之间是一种包容的关系,不是孤立和排斥的关系,其基本内核应该是一致的,只是侧重面不同,根本的东西是利益的接近性,也都是新闻价值的具体体现。可读性强调的是阅读兴趣的接近性,阅读的趣味性,变阅读为“悦读”,是对新闻表现形式上的要求。必读性强调的是内容和利益的接近性,更贴近读者的实际需要,与特定读者的职业、业务、兴趣等相联系。再传性是读者对新闻再次传播的可能性,是对媒体新闻内容权威性、公信力和有用性的认可,并在内容上从个人向群体转化,由单个个体的接受,再向群体传播,带有公正性,也更加满足了受众本位的意识。从可读性到必读性,再到再传性,这样对新闻的发现、表达和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强新闻的再传性,这也是媒体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新闻再传性研究的现实意义

研究新闻再传性对新闻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20多年的新闻改革中,我们先后提出过新闻的可读性和必读性,现在我们再提出“新闻的再传性”,使它作为新闻改革的延续,成为下一步新闻改革的方向,探寻新闻传播的较佳模式,为新闻改革服务。

今天,随着3G手机、IPV6等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知道,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新闻传播主要是新闻的再传播,当然,现在一些大的网站也开始有自采新闻,中国新闻奖也设立了网络新闻的奖项,但网络上的大部分内容还是从传统媒体转载过来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海量信息的出现,分众化时代的到来,新闻的再传播现象出现了越来越强劲的势头,同时,时代对媒体传播的新闻是否具有再传性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研究新闻再传播现象,把握新闻再传播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信息爆炸时代,信息量太多,垃圾信息太多,海量的信息让受众无所适从,受众希望媒体更加严格的选择,受众希望看到媒体的报道,不仅乐于阅读、收视、收听,而且会情不自禁地向周围的人、向熟悉的人再次进行传播。这是受众的要求,也是媒体的责任。

从另一方面说,选择最具有传播性的信息,也是媒体实现权威性的途径。媒体提供的新闻应该是真实权威有用的,是可以引起再传播的,媒体报道中再传性的东西越多,媒体的公信力就越强。权威性基础上的公共有用性,是新闻具有再传性的核心,最有用的信息,才是最具有再传播性的。

总而言之,新闻再传向学界和业界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即其是如何传播的,在传播过程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它为新闻内容的再利用、再增值提供了新的渠道,从而使内容生产获得更多的效益,从这个角度展开,新闻再传为我们在信息传播多元化的今天提供了如何实现信息再利用,从而获得更多效益等启示。

注释:

①②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82页,第154页。

③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142页。

④王亚明:《抓好两头堵住中间――关于省级党报业务改进的几个问题》,《新闻爱好者》,2004(8)。

⑤孔祥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爱人――关于创办理论版的说明》,《新闻爱好者》,2007(1下)。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保护眼睛视力的好方法范例(3篇)

    - 阅0

    保护眼睛视力的好方法范文众所周知,眼睛是“心灵之窗”。如果没有眼睛,我们就无法看到身边的人和物,无法尽情享受生命的美好,这对我们的影响很大。然而,现今社会上有很多年轻人.....

    生物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范例(3

    - 阅0

    生物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范文关键词:高中生物;德育教育;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262-01高中生物教材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