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专业概述范例(3篇)

来源:

电气自动化专业概述范文篇1

关键词:术语,准确,规范

中图分类号:TS19;H059;H083;N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1)01-0030-05

HowtoTranslateTermsinDyeingandFinishing

QIUHongjuan

Abstract:Theauthorpointedoutthatweshouldpayattentiontoseveralissuesinthetermtranslationofdyeingandfinishing.Inordertoensuretheaccuracyoftranslation,weshouldconcerntheconnotationandextensionofthetermsconcepts.Toensurethestandardizationoftranslation,weshouldrefertothosestandardnormsofrelateddisciplines.Whiletranslatingthematerialterms,thechemicalstructureofasubstanceandthemeaningofChinesecharactersshouldbetakenintoaccount.Ifaphrasehasseveralexplanations,itshouldbetranslatedbasedonthecontext.Moreover,weshoulddevelopnewtermsonthebasisofinheritingtheexistingterms.

Keywords:term,accuracy,standardization

为及时了解国外染整行业的发展动态,学习国外先进的染化料生产技术、染整工艺和设备,科技工作者常常需要阅读并翻译相关的英文文献。要使译文简练准确,术语的翻译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常常依据一些权威的工具书对专业术语进行解读。但是,笔者发现,已出版的工具书中少数术语的翻译不够准确、规范,不同工具书对同一词条的翻译也不完全相同。此外,工具书中还存在词条释义不全及收词不全等现象。这就要求译者在染整专业术语的翻译过程中,除了借助工具书以外,还需要结合专业知识,根据文章的具体语言环境进行合理的分析、引申,才能准确译出其含义。本文拟就染整专业术语翻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术语翻译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对其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准确表达。所谓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1]。染整专业术语的翻译中,如果仅根据英语词条直接翻译,忽视对于词条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往往翻译后的术语不能很好反映原文词条概念的原意。如“acidsalts”,某辞书中译为“酸性盐”[2],但此词条的英文解释是:“Saltsofpolybasicacids(i.e.acidshavingtwoormoreacidichydrogen)inwhichnotallthehydrogenatomshavebeenreplacedbypositiveions.Forexample,thedibasicacidcarbonicacid(H2CO3)formsacidsalts(hydrogencarbonates)containingtheionHCO3-.”[3][释义为:多元酸(例如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酸性氢原子的酸)的盐,而这种酸中并非所有的氢原子都被其他正离子所取代。例如由二元酸碳酸形成的包含碳酸氢根离子的碳酸氢盐就属于酸式盐。]“acidsalts”这一概念的内涵包含两个本质属性:一是它属于多元酸形成的盐,二是此物质中含有未被取代的酸性氢原子。其外延是指所有包含酸性氢原子的盐。可见该词条译为“酸式盐”较合适,而译为“酸性盐”则不能很好地反映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为酸性盐是指水溶液显酸性的盐。而酸式盐的水溶液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碱性,主要取决于形成该盐的酸与碱的相对强弱。如碳酸氢钠是酸式盐,但不是酸性盐,因其水溶液显碱性。再如,“AOX”的释义为“Atermforabsorbableorganichalogencompounds”[3](用以表示可吸附有机卤素化合物的术语),某辞书将其译为“可吸附卤素”[2],但是此概念的内涵应为“可被吸附的有机卤素化合物”,而不是“可被吸附的卤素”。卤素是元素周期表中第七主族中的单质,而有机卤化物是指含卤素的有机化合物,其外延为“一切可被吸附的有机卤化物”,而不是“一切可被吸附的卤素单质”,从该词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分析,译为“可吸附有机卤化物”则更妥。

二术语的规范与统一

英文与中文在概念表达上有一定的差异。比如同一概念在英文中经常用不同的表述,以使表达方式更为丰富,避免用词重复带来的呆板、僵化。而同一概念在中文中常采用统一的用语以求表达的简洁、规范,方便读者理解,避免歧义。如果忽视这种不同语种文字表达习惯的差异,仅根据英文表述进行直译,就容易使得中文译文出现专业术语翻译不规范问题。

1.根据相关学科的规范名词进行规范

为促进专业名词的规范化,我国专门成立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规范行业专业名词的表述。虽然全国科技名词委尚未染整专业的专业名词,但翻译时,可借鉴相关学科的专业名词规范。以共价键为例,其英文表述有atomicbond,electronpairbond,homopolarbond,covalentbond等多种方式。它们的英文解释都是:Theatomsareboundtoeachotherbyasharedpairofelectronswhichbelongtobothatomsatthesametime.[3](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结合在一起,共用电子对属于成键的原子所共有。)某辞书将atomicbond译为原子键,electronpairbond译为电子对键,homopolarbond译为无极的键[4]。但是,“原子键”“电子对键”“无极的键”均未收入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的化学学科的规范名词,其规范的名词应为共价键。同样,electrostaticbond和ionicbond都是“离子键”,若将前者译为“静电键”[4-5],后者译为“电价键”[6]也不规范。

2.根据化学结构及汉字含义进行规范

有关物质名称的翻译,不仅要考虑英文的构词特点,也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用字习惯及物质的化学结构。如不少工具书中“氨、胺、铵”等字的用法不尽一致。在英文中,NH2OH有两种表达hydroxylamine或oxyammonia。有人根据hydroxylamine中含有amine(胺)译为“羟胺”[7-9],也有人根据oxyammonia中含有ammonia(氨)译为“羟氨”[4,10-11]。但是,从中文的角度分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胺是“氨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烃基取代而成的有机化合物。(英amine)”。从化学结构来看,NH2OH是氨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的产物,由于分子中不含有碳原子,因而它不属于有机化合物,根据英文中有amine,将hydroxylamine译为“羟胺”不符合中文对“胺”的解释,译为“羟氨”更合适。类似的例子还有,hydrosulfamine(NH2SH)应译为巯氨,而不应译为巯胺[4]。再如cuprammoniumsilk和cuprammoniumfibers(cuprofibres)中的cuprammonium一词,有人认为是由cupric(铜的)和ammonia(氨)缩合后再加上后缀ium(阳离子)而构成,故将上述两词分别译为“铜氨丝、铜氨纤维”[2,4,11-13];也有人根据cuprammonium中含有ammonium(铵)而译为“铜铵丝、铜铵纤维”[14-16]。从化学结构看,cuprammonium表示[Cu(NH3)4]2+,它的中心离子是Cu2+,而配体是NH3。用“铜氨离子”[10,17]能更好地体现这一结构特点。再从中文定义看,铵是“从氨(NH3)衍生所得的正一价的复根”[16],根据此定义,铵离子是指NR4+(R表示氢、烃基等),此处用“铵”似不合适。因而,cuprammoniumsilk和cuprammoniumfibers分别译为“铜氨丝”和“铜氨纤维”更好一些。

3.根据术语的释义进行规范

“碳化”与“炭化”是染整专业常用的两个术语,但实际使用时,经常容易混淆。例如,碳纤维制备过程中的“carbonise”,有工具书中称为“碳化”[7],也有工具书中称为“炭化”[16]。在EncyclopediaofTexileFinishing一书中,carbonfibres的英文解释为:

Cfibres:Startingbasisfromregeneratedfibres(viscosefilamentswith/withoutdrawing)andsyntheticfibres(polycarbonate,polyamide,polyacrylonitrile,polyvinylalcohol),whicharefirstofalloxidisedbypyrolysis,andthen,withdrawing(innitrogen),arecarbonised,and“graphitised”at1500~3000℃.[碳纤维:以再生纤维(如经过拉伸/未经过拉伸的黏胶丝)和合成纤维(聚碳酸酯纤维、聚酰胺、聚丙烯腈、聚乙烯醇)为原丝,在空气中高温热分解进行预氧化、在氮气的保护下高温碳化、并在1500~3000℃时石墨化便形成了碳纤维。]

根据《化工辞典》中的释义,炭化“一般指有机物质受热分解而留下残渣或炭的过程”[7]。《中国百科大辞典》中,碳化指“含碳的可燃物质隔绝空气加热分解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的作用”[14]。根据上述相关辞典中“carbonfibres”“炭化”“碳化”的释义分析,“碳化”过程必须是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的受热分解,而“炭化”没有强调隔绝空气这一前提条件,它强调的是有机物受热而留下残渣或炭。碳纤维制备过程中的“carbonise”是在氮气保护下的高温处理,实际上就是用氮气隔绝空气。再从产物来看,最终得到的是碳纤维,而并非残渣或炭。所以,此处的“carbonise”应译为“碳化”。此类容易混淆的术语,使用时需根据术语释义上的区别,正确进行选择。

三词义的选择与引申

英语单词或词组都有一个基本的含义,经引申后可译成多个术语。工具书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在翻译时,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术语。另外,由于染整学科的涉及面较宽,并且该学科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以工具书中难免会出现释义不全或收词不全的现象,应结合相关的专业知识灵活翻译,切忌生搬硬套或望词生义,生造术语。

1.根据涉及的知识广度,合理选择

在AcademicAmericaEncyclopedia一书中dissociation的英文解释如下:Dissociationistheprocessinwhichonesinglesubstancesplitsintotwolesserparts.(指分子裂解为两个更小的部分这一过程。)dissociation可译为“电离;离解;解离”[18]。并且,“电离”“离解”及“解离”都是全国科技名词委的规范名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电离是“电解质在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而离解是“在可逆反应中,分子分解为离子、原子、原子团或较简单的分子,如醋酸分解成氢离子和醋酸根离子,碳酸钙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氧化钙”[1]。根据百度百科,解离是“化合物断裂成比较小的组分的过程”。由此可见,“电离”“离解”及“解离”这三者的主要区别是:电离的产物仅限于离子,而离解或解离的产物可以是离子、分子、原子或原子团。在中学阶段,有关电解质溶液的内容仅涉及酸、碱、盐形成离子的过程,因而一般用“电离”这一术语描述[19]。大学阶段,有关电解质溶液的内容不仅涉及酸、碱、盐形成离子的过程,而且还包括形成分子或原子团等过程,因而大学教材有用“电离、离解”来描述电解质溶液[17],也有用“解离”来描述[10]。

2.根据涉及的专业知识,灵活翻译

同一英语词条,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应用不同的术语来表示。但目前染整专业词典中,释义不全或收词不全现象客观存在。如openwidthdyeing,《英汉染整词汇》中只有“平幅染色”,但该词用在纱线染色中,则应译为“片经染色”。再如Schematicrepresentationofthestressstraincurveandtheflowzoneduringthecolddrawingofasyntheticfilamentfibre.(合成纤维长丝冷拉伸过程中应力―应变曲线和拉伸区示意图。)字典上并未收录flowzone这一词条。根据图示并结合化学纤维的知识,应译为“拉伸区”。

四术语的继承与发展

专业术语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一方面,对于已有的专业术语予以继承,遵循原有的习惯,避免生造术语,引起歧义;另一方面,对于新出现的设备及工艺,给予合适的新名称,用新的专业术语丰富专业语言,促进行业发展。

有些术语在行业中已沿用多年,并被广泛接受,虽然存在“名不符实”等问题,但从尊重行业习惯及利于继承的角度,这样的术语可予以保留。如silkdusting(真丝砂洗)似乎是根据操作方法而定名,但从其英文解释看:Occursduetothesplittingupofsilkundertheeffectofalkaliortoogreatamechanicalstressintheworkingliquorsandgivesthefabricsurfaceawhitishappearance,asifsprinkledwithflour.[3](真丝织物在溶液中,通过碱液或水磨冲击下的机械作用产生一层柔和霜白的绒毛的效果的一种整理方法。)“真丝砂洗”这一工艺实际上与砂一点关系也没有。据了解,当初只不过是为了对工艺进行保密而用的“障眼法”。再如semipigmentationdyeing,某辞书根据英文词条直译为“半悬浮体染色”[2],但染整行业在习惯上并无“半悬浮体染色”,该词条的释义为:thedyebathispreparedcoldwithfinelydisperseddyestuff,alkaliandsodiumdithioniteandthenheatedslowlytovattingtemperature,ifnecessarylatertotemperaturesabove100℃afterreducingagentshavebeenadded.[3](将已研磨的染料、碱及保险粉用冷水配成溶液,然后逐渐加热至还原温度,如有必要可在还原剂加完后将温度升高至超过100℃。)据此分析,应选用染整行业普遍使用的“隐色体染色”这一工艺名称,避免生造出新的专业名词。

对国内尚无规范名称或首次翻译成中文的工艺、设备等名称,可以根据专业名词的释义,遵循术语翻译应简洁明了的原则,选择合适的名词作为新的专业术语。如raisedresistprint为一种新的印染工艺,现有的中文专业术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条。根据该词条的释义Printingofpigmentwhiteand/orpigmentdyes.Subsequentdryingisfollowedbyfrictiontexturizing,condensingandraising.Producesaraisedpileinnonprintedareas,whereasprintedareasarenotraised[3](这种工艺是先用白涂料和/或色涂料对织物进行印花,随后进行烘干,然后再对织物组织进行摩擦并使之起绒,最终在未印花处起绒,而在印花处则不起绒),此处raisedresistprint中的resistprint已不再是“防染印花”,可将raisedresistprint命名为“防起绒印花”比较合适。

染整专业术语的翻译离不开工具书,但在参考工具书时,对术语的翻译也应本着准确、规范的原则。如遇到工具书中释义不全或收词不全的情况,则应视具体情况灵活翻译。对工艺及设备的翻译,则应充分尊重行业的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岑乐衍.英汉染整词汇[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3]RouetteHK.Encyclopediaoftexilefinishing[M].SpingerVerlag,2002.

[4]科学出版社名词室.英汉化学化工词汇[M].4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化学工业出版社.化学化工词汇(英汉部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

[6]化学工业出版社.化学化工词汇(汉英部分)[M].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7]王箴.化工辞典[M].4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8]申泮文,王积涛.化合物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9]化学工业出版社.英汉汉英化学化工词汇[M].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10]宋天佑.简明无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1]科学出版社名词室.汉英化学化工词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2]梅自强.纺织辞典[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13]上海化学纤维(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维尼纶厂.英汉化学纤维词汇[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14]王伯恭.中国百科大辞典[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15]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16]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17]钟国清,赵明宪.大学基础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电气自动化专业概述范文

关键词:DSP原理与应用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1.引言

DSP技术本身也是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随着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广泛应用于图像处理、仪表与控制、语音/音频、无线电通信、生物医学、消费应用、数字、便携移动电话、多功能移动通信系统、数字电视等诸多领域。因此,“DSP原理及应用”课程纷纷被国内外大学的通信、电气自动化、电子类专业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理工科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通信、电气自动化、电子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又是测控技术和电子测量等学科的专业课程。

在测控技术领域,DSP技术的应用正在逐步普及,“DSP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受到了普遍重视。我院电气测控类专业于2007年起开设的本课程作为本科三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2.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1)在“DSP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①该课程将高等数学、复变函数及线性代数等课程内容作为基本工具并赋予实际的工程物理意义,在内容、分析方法和处理技术方面的基本概念与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不相适应;②概念抽象,涉及的数学公式多,繁杂的数学推导使学生感到难学、难懂、学了不会应用;③各种教材重点突出数学分析、工程概念薄弱,原理、方法与应用脱节。例如,“离散傅里叶变换快速算法(FFT)”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推导变换过程和结果,基本是数学概念,淡化了工程概念,不利于学生理解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2)电气测控类专业学生没有开设信号与系统课程,虽然电气测控类专业的学生系统学习了“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部分内容与“信号与系统”有相似之处,但是无法替代“信号与系统”课程中所涉及的重要基础知识。

(3)“数字信号处理”部分内容在相关课程中有所涉及,我校电气测控类专业学生所学相关课程中,有“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测控技术”中涉及“Z变换”,“现代控制理论”中涉及“系统的稳定”,“计算机控制技术”中涉及“数字滤波器”等内容。这些先修课程中涉及的内容都是“DSP原理及应用”的重点内容,部分课程存在内容重叠问题。在相关课程中一般是简单介绍,很难达到系统“DSP原理及应用”实际的需求。如按传统方式授课会导致讲授的部分内容存在重复。

(4)课时与内容的矛盾比较突出。相对于通信与电子类专业学生来说,我院电气测控类专业开设该课程学时较少的56课时。“DSP原理及应用”涉及信号处理的内容繁多,理论大体上包括Z变换(含逆Z变换)、FT(含DFS、DTFT、DFT、FFT)、滤波器(含IIR、FIR)设计三个中心部分,其他内容及细节都围绕这三个中心展开,并且这些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如何充分利用较少课时讲授好这些内容,无疑对“DSP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提出了挑战。

3.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虽然电气测控类专业开设“DSP原理及应用”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但是通过努力,改革教学方法,比较成功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保持先进性。DSP技术是现代测控技术增长最快的领域,在许多以数字形式处理信息或用数字处理器控制的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通过心电图等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神舟六号”涉及信号传输问题的实例讲解前沿的应用领域,使学生了解数字信号处理的应用,以及和日常生活的相关性,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1]。保持先进性,以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为主,组成以从事信号与信息处理中的前沿课题科学研究的教师担任主讲的教学团队,可以为强化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奠定坚实基础。

(2)重视基础知识。针对电气测控类专业学生缺少“信号与系统”基础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自学,课堂及时补充相关内容,避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如讲授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频率分析等问题时,学生先学习信号与系统中的连续信号与系统的频率分析的内容,课堂补充相关知识,务求学生理解。之后采用多次复习策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减少复杂的公式推导,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通过分析和处理具体的信号,宜用直观图形表示结果,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方面,如讲授频谱泄漏的知识。

(3)教材选择与教学内容改革。目前“DSP原理及应用”的教材很多,教学时一直选用由陈后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数字信号处理》和王忠勇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的教材《TMS320F2812DSP原理与应用技术》。综合电气测控类技术基础课程“路、场、信号处理、控制”的知识体系,以信号分析为基础,以系统分析为桥梁,以处理技术为手段,以控制应用为目的。突出理论和方法中所蕴涵的数学概念、物理概念和工程概念,实现原理、方法和工程的结合。内容体现经典与现代相结合、基本理论与工程技术相结合、解析方法与计算机辅助方法相结合的特点。同时将丁玉美编的《数字信号处理》作为参考书,该书的特点是简练易懂,配有习题,便于学生通过作业的训练了解各个知识点。向少数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推荐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外经典教材《数字信号处理》一书,该书不仅介绍了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知识,而且介绍了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体系结构、编程方法,便于学生进一步学习。

DSP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比较强,涉及大量公式的推导,毕业的几届学生普遍反映学习起来枯燥无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在56学时内更好地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知识点,并且掌握DSP2812的基本应用,确实有难度。我们对DSP原理及应用的授课内容合理地进行了筛选,精简了部分内容,重点讲授带有普遍意义的知识点和关键结论,尽量在课堂教学中避免大量冗长复杂的公式推导。如关于离散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z变换等在“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中已学习过,可作简单的回顾和复习,重点讲解DTFT变换、DFT变换的算法原理和DFT的快速实现算法FFT[2],同时要理清各种变换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4)面向专业需求。“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开设,要考虑电气测控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重点讲授在电气测控类仪表领域实用性强的内容。由于现有“DSP原理及应用”教材几乎都是针对通信、电子信息专业编写的[3―5],有必要对授课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如对多速率信号处理仅作简单介绍;在讲授数字滤波器设计时,增加滤波器稳定性分析、利用数字信号处理器实现FFT、工程应用等内容,使之更符合电气测控类专业的需求。

(5)多媒体辅助教学。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我们采用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且以板书为主,多媒体为辅。一些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推导和证明,仍然采用课堂板书的授课方式,这种授课方式易控、灵活、互动性强,学生可以跟随教师的思路领会课堂知识;对于一些需要形象理解、图示举例和动画演示的内容,则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动画、视频、声音、图像等多种形式进行互动教学。

针对“DSP原理及应用”课程中一些教师不易讲解的问题,如吉布斯现象、相关运算、循环卷积运算等、利用FLASH等软件设计出动画。利用动画使教师的讲解变得生动形象,学生容易接受,更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6)注重课程实践。本课程虽理论性强,但它与实践密切相关,如果仅仅讲授理论知识,则无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是肤浅的、表面的。为了配合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从软硬两方面开设实验,开设了利用仿真软件Matlab和DSP2812芯片共同完成实验,我校在实践环节上也增加了相应的仪器设备,开始时购置的TI公司的2000系列的TMS320F2407,后来又购置了性能更优越的TMS320F2812。利用DSP芯片完成实验,包括FIR、IIR、快速傅里叶的DSP实现等实验,改变已有的演示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侧重工程应用和求解方法多样化,并体现了侧重基础、容易实现及启发思考等特点,保持先进性,可以提供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和学生进行毕业设计。

(7)及时解决问题。通过几年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方面在每次授课结束后,与学生充分交流授课内容,根据学生意见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另一方面采取定期集中答疑和随时分散答疑相结合的方式,上完相关内容后针对学生作业上习题课,在习题课上详细讲解典型问题。

4.结语

虽然在电气测控类专业开设“DSP原理及应用”存在诸多问题,但是我们按照以上方法并采取恰当的措施进行实践,顺利地开设了“DSP原理及应用”课程,圆满地完成了授课任务。五年多的教学实践表明,理论教学的改革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美妙,又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强化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强化教学效果。实验环节的改革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将“DSP原理及应用”的具体特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有机结合,将课堂教学和辅助教学有机结合,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都是值得研究和尝试的问题,教学质量将在探索与实践中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任治刚.“数字信号处理”多媒体教学方法初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12).

[2]刘会衡,田玲,等.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8(31)3:237-239.

[3]高军萍,王霞,等.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体会[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19-21.

[4]卢铁兵.崔翔,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建设[C].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2004:438-442.

电气自动化专业概述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力系统;发展应用

中图分类号:TP2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3)24-0000-01

电力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行关系到国计民生,而在电力系统当中,要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电力系统中的控制技术就显得十分重要。近几年来,在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发展的带动下,电力系统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现阶段的电力系统规模越来越大,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电力系统当中的非线性特点、时变性特点和其不确定性越来越突出,这些都给电力系统的稳定控制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加强电力系统的控制水平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因此,文章对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发展和应用进行简要的概述。

一、电力系统的概述

电力系统与一个国家的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在电力系统当中,其主体结构主要有电源、电力网络以及负荷中心这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电源包括了水力、火力发电厂、发电站等,电源的主要任务是将自然界中的水力资源和火力资源等一次性能源转化为电能;电力网络包括了电源的升压变电所、输电线路、负荷中心的变电所等,电力网络的主要功能是将各发电厂、发电站中升压到一定等级的电能输送到负荷中心,然后再对负荷中心的电能进行降压,最终通过电网和配电线路等将电能供应给用户。在电力系统当中具有成百上千个网络结点,一方面,这些网络结点能够输送大量的电能,创造大量的财富;另一方面,这些网络结点也容易在运行的过程中发生众多灾难性的事故,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电力系统中的控制十分重要[1]。

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概述

计算机控制技术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为基础技术,以计算机的控制技术为核心的一门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包括了可编程控制技术、单片机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微型计算机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器等。计算机控制技术的主要控制目标包括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监测部分,第二部分是控制部分。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完善,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电力方面。

在电力电子电路和电力电子集成系统当中,单片机控制技术、微型计算机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器等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各类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现阶段的电力电子电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电力电子电路的控制方面变得更加灵活,操作更加简便,极大的改善了传统电力电子系统中的控制功能。

三、电力系统中的计算机控制技术

由于整个电力系统是一个连续的系统,因此,变电站也是连续运行的,在电力系统当中,变电站的运行状况的掌握十分重要,在监测变电站的运行状况方面,需要监测和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了相关电气量的测量、供电运行系统的监视和记录、保证变压器、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等。而这些方面的监测与控制倘若采用人工监测的话,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同时也无法达到监测和控制的目标。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功能越来越多,把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当中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2]。电力系统中计算机控制技术的主要应用对象包括了电网调度的自动化系统、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等。

四、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上文已经对电力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某电力系统为了提高该企业的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积极结合计算机控制技术特点,把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的控制当中。下面对该企业把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中的情况进行简要的分析。

该企业主要应用了计算机控制技术的环节是常规变电站中的二次系统,应用到计算机控制技术的部分包括了继电保护、自动装置、故障录波以及监控等主要的四个部分。该企业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二次系统当中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本配置。

该企业把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中,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第一,把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当中,显著增强了电力系统各装置的灵活性;第二,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当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增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当中数据和信息等方面的综合判断能力;第三,把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当中,有效的减轻了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维护工作量,方便了电网运行的现场调试;第四,把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当中,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五、结束语

该企业在这次尝试把计算机控制系统应用到电力系统当中,也发现了电力系统中计算机控制技术还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变电站二次系统当中装置硬件的型号、类别、继电的波爱护、自动装置等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设备问题。因此,要提高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当中的应用效率,不管是电力系统方面还是计算机控制技术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

参考文献:

[1]宋建成,杜欣慧.与电力系统自动化同步发展的电气工程专业[A].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2,12:87-89.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实验室管理与技术范例(3篇)

    - 阅0

    实验室管理与技术范文篇1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是以学科涵盖的水、大气、固体废物、物理因素等涉及的技术参数为核心,参照《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运用标准化原.....

    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范例(3篇)

    - 阅0

    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范文关键词:SOLO分类理论;核心概念;学习进阶;化学平衡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5-0002-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5.0.....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