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范文1篇1

[关键词]家禽养殖疾病防控设备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6-0195-01

一、前言

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吉林省九台市乡镇养殖的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是,伴随着规模的不断增加,家禽在养殖过程中的各种病症也逐渐成为养殖专业户所重视的问题之一。由于家禽疾病的蔓延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给养殖户带来了成本损失。在养殖业的发展过程中,禽类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已经成为养殖户的核心工作。

二、家禽养殖疾病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禽体抗病力

一般来说,家禽在其生长和繁衍的阶段,要充分地发挥其生产性能,必须加强养殖中心的管理,增强家禽本身的抗病能力。在此基础上,养殖中心应该从禽类养殖的卫生环境出发,并制定切实有效的疫病防治措施。优良的养殖管理是提高禽类免疫能力的基本前提。第一,养殖厂的基础设施要达到规定的要求,保持禽舍冬暖夏凉。要定期对禽舍进行打扫,保证其干净整洁。在禽舍的管理中,要构建“全进全出”的养殖体系。第二,要根据禽类生长阶段的不同和种类的不同,进行各种饲料的选购。在家禽的喂养过程中,要适当的使用饲料添加剂和营养物质,保证所养殖禽类的健康状况。

在具体的养殖制度推行过程中,吉林省九台市将养殖的棚舍集中起来,并增加了林木的种植面积。这样一来,不仅节省了耕地,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人们居住的环境。

以九台市龙嘉镇为例。在养殖业的发展过程中,改变了以前的地壳养殖方式,主要以网上平养为主,引进微机化管理。在禽舍安置全自动化供水、上料、空气净化等专业化设备。这些机械的采用能够使禽舍内部的温度趋于稳定,从而保证了禽舍换气的及时性,从而保证禽舍空气的干净整洁。这些专业机械设备的应用,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人工整理禽舍的次数。而禽舍的干净整洁也能够有效的防止禽类常见疾病,从而增加养殖专业户的经济效益。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九台市龙嘉镇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禽类养殖产业体系。

2.坚持消毒制度,消灭病原体

对于家禽的大规模养殖来说,养殖厂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具体实际,对养殖场内部定期进行消毒处理,进而切断疫病的源头,避免禽类疾病的产生和扩散。通常,根据具体的时间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定期消毒、经常性消毒和突击消毒。定期消毒主要指的是,养殖场要按照一定的时间对禽舍和常用设备进行消毒和清洗。经常性消毒主要指的是,在家禽疾病痊愈之后,为了避免其他禽类或者人体感染此类病毒,对禽舍中的各种用具、设备进行全面的消毒工作。而突击消毒主要是当在养殖场发现禽类疾病之后,养殖场所采取的应急对策,进而消除疾病的传染源,切断传染路径,杜绝病原体的蔓延。

3.适时接种疫苗,增强特异性免疫力

在养殖场,工作人员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定期按时为禽类接种疫苗,进而增强禽类自身的免疫能力。就目前来说,我国经多年研究,已经研制出来各种禽类防疫的药物,种类较多。因此,各大养殖场在选择疫苗时一定要慎重。选购好所需的疫苗,在给禽类注射疫苗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和说明进行注射工作。通常,禽类的免疫工作实施的过程比较复杂。如果在对禽类的免疫工作中,所使用的注射方式或者过程不合理,那么,即使是效果比较好,价格比较贵的疫苗,对于禽类的防疫效果也不会非常明显。通常,免疫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应该有专业的兽医按照禽类生活的实际进行制定。同时,在免疫程序的制定中,专业兽医还要充分考虑到如果同时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疫苗对于禽类本身的影响,并对其产生的疾病免疫进行测量,确定疫苗注射的量。除遵循机体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外,还应结合养禽场的规模、饲养方式、生产特点、综合防疫水平以及受疫病威胁的程度等通盘考虑,切忌机械地照搬硬套。畜牧养殖业已占全省农民总收入的30%以上。为了确保养殖禽类的免疫能力,避免疾病的发生。吉林省采取措施,以村级为单位配置了一名禽类疾病防疫员。

4.养禽场的扑疫措施

养禽场一旦发生烈性传染病或新发生的传染病,必须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及早诊断,迅速隔离病禽,严格封锁疫区,尽快扑灭疫情,同时将疫情报告当地畜牧主管部门,以便尽快通知周围养禽场采取预防措。吉林省九台市定期向养殖专业户普及各种禽类养殖和疾病防治技术,使养殖专业户能够及时了解各种最新疫病的防治方法,从根本上切断疾病传播的源头。

在可能受到禽流感威胁的情况下,应给所养的全部禽只进行禽流感疫苗注射。如果在禽类的养殖过程中,发现类似于禽流感的病情时,养殖专业户应该即使向当地的疫病防控中心进行报告,借助专业人员进行诊断。同时,还要将带有疾病的禽类隔离开来,切断传染源头,并封锁现场,进行消毒处理,杜绝疾病的蔓延。如确诊为非禽流感性疫病,则应采取对相应疾病的防治措施。

三、结束语

近年来,吉林省九台市的城镇养殖业逐渐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随着养殖数量和类型的增多,这对于养殖户家禽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正确了解家禽养殖的特点,从造成禽类疾病的根本原因出发,制定合理的疾病防控方案,做好必要的疾病防疫措施。

参考文献

[1]马晓迪;TonyGestier;;大肠杆菌——误区和误解[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1年04期.

[2]王和平;巢伟;李立松;徐雷;;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及免疫预防[J];畜禽业;2011年05期.

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范文篇2

关键词:无公害;淡水;养殖;病害;防治

现今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安全饮食是人们的基本要求,生产无公害产品也是未来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基本任务。我国对无公害食品的审核十分严格,从生产到加工,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要符合国家的标准规定。我国淡水养殖的面积居世界首位,养殖的水产品更是多种多样,但淡水养殖也同样存在着局限性,因为内陆的水质更新速度慢,这大大地增加了淡水养殖病害防治的难度。一些存在于淡水养殖水体环境中的非养殖水生动物会对所养殖的水生动物构成一定的威胁,或者与其争抢食物,甚至恶化水体环境,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所以在投放养殖生物之前和养殖过程中务必时刻保证对淡水鱼环境的把控。除此之外,水生动物如果受到细菌或者寄生虫的感染,再加上错误的药物使用和不当的处理方法,也很容易染上各种疾病,种种原因导致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

1无公害淡水养殖中的病害防治技术

1.1建造合理的养殖水域

要结合所养鱼种对当地的位置条件和水质条件进行检测,特别是水源条件一定要符合养殖标准:一是水源中不能含有对养殖产品有危害的有毒物质和病原体;二是要求水源各个指标都要满足安全标准,水质条件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选址过后要对养殖场地进行合理的设计规划,在设计场地时要将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都考虑全面,一些基础的设施,例如进、排水系统一定要做到性能可靠,因每一个池塘都有其独立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所以要在每个进水口上都设立消毒处理系统,可以修建蓄水池将引进水暴晒几日,杀菌灭毒后再引进。

1.2病原体控制与消灭

内陆水域没有较强的流动性,很容易滋生细菌和病原体,这就要求经常对养殖场地进行消毒处理,来保证病原体能够及时的灭杀,苗种、饵料、场地、工具、水质这五方面都是重点的消毒对象,还可以用生石灰和漂白粉对池塘水质进行改善。除此之外,需要对引进苗种进行检疫,经过检疫的苗种要满足其亲本来源于良种水场,其生产条件与渔场设施相符合。

1.3无公害渔药的使用

无公害渔药的使用一定要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其包含的成分不可以对水产品产生毒副作用,渔药在环境中停留的时间不宜过长,以防对环境产生破坏。一般无公害渔药的使用都要保证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做到以预防为主,平时做好防护工作,严格把控池塘中的病毒与害虫的含量,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尽量避免破坏水池的生态环境;二是保证安全性,渔药的使用要符合国家的安全标准,保证渔产品中不会出现危害健康的成分。

1.4季节性疾病的防控

气候的变化会对水产品产生较大的影响,通常都会导致一些疾病的爆发。所以,要求养殖场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平时生产过程中可以利用外用药物预防、饵料预防以及一些中草药预防。用药物预防的具体操作:在养殖场的附近悬挂一些药用竹篓,里面装入一些漂白粉、硫酸亚铁与硫酸铜合剂,这种方法可以对鱼类的鱼鳍、体表疾病进行有效地防治;饵料预防,在鱼食中加大蒜素等药物,然后进行投食,可以有效地控制鱼类肠炎疾病;中草药预防,利用一些草药的药性对鱼类的一些常见疾病进行救治,是我国特有的一项防治技术措施。

1.5提高水产品抗病能力

与其做预防治疗工作,不如提升水产品的自身抗病能力。有效提升抗病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选择合适的鱼种进行科学放养,一个池塘内最好不要出现多种鱼类混养的现象,这会加大疾病的发生几率;二是要进行科学投饵,通过对池塘的养殖情况、天气情况、水质情况等因素的调查最终确定饵料的成分含量及投入量,饵料的选择最好选用绿色饲料;三是要对水质进行调节,因为随着鱼类的生长,其所需要的空间也会逐渐增大,所以要定时向池塘中注入新鲜的水源。

1.6标准化的生产技术

随着淡水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监理,完善操作流程和管理体系。例如日常的维护工作、常见疾病的预防工作、鱼苗的选种工作、平时的饲养管理工作等都是相关部门的管理范围。每个生产中的关键环节都要受到严格的监督和定向控制,最大程度保证无公害水产品的安全品质。相关管理部门还要加强对水产品生产相关技术人员的培养,让每个养殖场都有一位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保证养殖场突况时都能够得到最为科学合理的解决。

2结语

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范文

关键词鱼塘养殖污染;概念;原因;防治技术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密度不断加大,一味追求高产高效的养殖措施对养殖水环境尤其是池塘底部沉积物过多,造成鱼塘自身养殖污染(亦称鱼塘老化),破坏了水体原有的生态平衡,使池塘水体中养殖鱼类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其生理功能紊乱、生长缓慢、免疫功能下降,并严重感染鱼类疾病,甚至死亡,进而影响了养殖鱼类的产量和产品质量。

1鱼塘养殖污染(老化)的概念

养殖鱼塘由于多年使用而不干塘,池塘中残饵、水生生物排泄物及尸体等腐烂、分解,引起水质恶化,使水体中的营养元素氮、磷等发生非正常变化,并产生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的物质,致使养殖鱼类发病频率高,生长缓慢,单位体积鱼产力下降,这种现象称之为鱼塘养殖污染(即老化)。

2鱼塘养殖污染的原因

2.1养殖池塘长年不干塘,底部淤泥积累

池塘既是养殖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生长的环境,又是其分泌物、排泄物的处理场所,由于养殖生产过程中大量进行投饲后,残饵及水生生物的粪便、尸体、死亡藻类不断增加而又无法排出池外,沉积于池底,在池塘底部形成1层黑色淤泥。淤泥中的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发酵分解产生大量的不利于鱼类及水生生物生长的物质,如氨、硫化氢、甲烷、氢、有机酸、硫醇、低级胺类等,这些物质不仅直接危害养殖鱼类及水生生物,而且会使整个池塘环境的水质恶化,pH值降低,从而影响养殖品种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导致饲料系数增大,养殖成本升高,甚至引起养殖品种中毒死亡和泛塘,对养殖周期的经济效益造成具大损失[1]。

2.2过多施用药物

随着养殖的水环境日益恶化,鱼病发生的频率较高,施药治病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有些药物对鱼类疾病治疗有很好的作用;同时有些药物也有相应的药物残留及负作用,造成鱼类在用药过多的水环境中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自身抵抗能力下降而极易生病,更加导致各种疾病的频繁发生。另外,近年来在水产养殖中也大量应用兽药中的抗生素、激素类药物,虽然对治疗疾病起到一定的作用,却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水环境和养殖对象体内的微生物生态平衡,使养殖对象失去了一些正常的菌群屏障及生物拮抗作用,从而导致各类细菌性疾病的危害性增强,更进一步引发细菌性疾病。

2.3残饵过多造成饲料污染

由于投饲量、排泄粪便过多,投饲方法不当或饲料质量较差造成残饵过多而引起饲料污染,农村传统池塘养殖追求高产高效,放养密度较大,投饲量也普遍偏大;并且多数人工投喂植物性青饲料为主,饲料营养不全面,所投饲料在池塘水体中流失、腐烂较多,利用率降低,增加了水体有机物质的污染量,更进一步造成鱼塘养殖污染。

3防治技术

3.1彻底清塘和消毒

苗种池塘必须1年干塘1次,成鱼塘至少3年干塘1次,一般采用年底干塘,进行曝晒、消毒、清除池塘底部过剩的淤泥,通过干塘使沉积于池底的硫化氢、氨气等有害物质氧化成硫酸根、硝酸根,分解为无害物质,并作为植物生长的很好肥料,改善了水质和底质条件[2]。池塘淤泥清除后,有害物质和致病因子减少,是健康、无公害、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的前提。

3.2提高水产养殖技术及管理水平,采用生物治理措施

养殖生产者必须认真钻研水产养殖技术知识,牢牢掌握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技术关键。在鱼病防治方面,以预防为主,对疾病诊断要准确无误,对症下药,用药时要以鱼塘实际水深准确计算用药量,不能或多或少,以免影响鱼病的治疗,或造成药物污染水体。在养殖鱼塘中,区域性种植莲藕、睡莲等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高等植物,养殖水体和底质中的无机氮和磷直接被水生植物吸收利用,从而将池塘中的有机物质从养殖水体中去除,降解养殖水体的自身污染程度[3]。

3.3采用生态养殖模式和自动投喂方式

改变以往投饲性品种为主的养殖特点,采取多品种结构搭配的养殖模式。减少投料性养殖品种的放养量,搭配一定比例的滤食性鲢鳙鱼和底栖食性的鲤鲫等鱼类,使饲料残饵及养殖鱼类粪便转换被鲢鳙鱼类直接利用,使沉积于池底的残饵被底层鲤、鲫等鱼类直接利用,减少了水体中饲料污染物质,维护了水体生态平衡,而不影响单位面积养殖产量,甚至综合利用后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产量。改变投喂方式,采用自动投饵机投喂颗粒饲料。为减少残饵对池塘水体的污染程度,在养殖鱼塘中选择底质较硬的位置作为食场,采用自动喷料投饵机投喂,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减少了残饵过剩造成的水体污染。

3.4采用微生物调控方法

生物处理养殖水体污染是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改善水质,微生物是降解废物、废水的主力军,利用经过遗传改造的微生物将成为治理水环境污染、保持养殖水体生态平衡的有效方法。如光合细菌能够利用水体中残留有机物(或H2S、NH3等)作为氢的供体进行光合作用,减少分解在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起到改善水质、相对提高水体中溶解氧的作用,养殖水体中只要有5g/m3的光合细菌,3h内就能将池底不断产生的氮离子和有机物质初始分解除去,使水质恢复正常;硝化细菌可以去碳、去氮、杀灭病毒、降解农药、絮凝水体重金属及有机碎屑,能将硝酸盐反硝化成二氧化氮和氮气,它在消解碳、氮等有机污染时,也可消解有机污泥。因此,适时直接向水体中投放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可以将水体或底泥中的有机物、氨氮、亚硝酸盐等分解吸收,转化为有益而无害的物质,有些可直接被养殖鱼类吸收利用,改善养殖水体水质和底质,消除养殖水体的自身污染[4]。

4参考文献

[1]刘新宇,刘革,王桂芹.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J].中国水产,2006(12):81-82.

[2]王光全,朱志强.池塘健康养殖主要生态条件及调控技术[J].齐鲁渔业,2009(10):51.

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范文篇4

水产动物病害学教学改革实践防治技术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是我校高职层次水产养殖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它以水生经济动物病害的发生原因、流行情况、病理变化、诊断方法、防治措施等作为主要学习内容,目的使学生掌握水产动物病害的诊疗技术,从而保障养殖的顺利进行,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课程组教师以培养学生既具有系统的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的病害防治应用技能为目标,针对以往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课程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并付诸实践。

一、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师资教学经验不足

高职水产养殖专业办学历史短,围绕教学的各方面工作积累少。讲授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课程的老师都是近几年从学校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缺少变化。由于缺少一线的生产经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尚需提高。缺乏知识讲解的趣味性,过于追求知识的多而全,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太难理想。

2.实训教学缺乏

水产养殖专业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对于高职层次的学生来说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更是一门实际应用课程,必须通过接近于实战的实训教学来掌握。实训教学应包括基本技能试验和教学实习2个模块。然而由于师资、教材、病原及病理标本积累、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大部分的实验项目以简单的验证性试验为主,没有综合性实验和完整的教学课程实习,这就大大限制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

二、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课堂教学的改进

1.强化理论联系实际

病害学相对于其它学科课程,在内容上较枯燥,要想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课程的趣味性、直观性,让学生觉得病害防治技术是从事水产养殖行业的必备技能,学习这门课程很有必要,很有价值。要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首先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在授课中,我们改变过去那种平铺直叙,理论灌输,填鸭式的教学,积极尝试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课程设问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比如在绪论中,教师先提出2个问题:制约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每年由于疾病引起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损失能达到多少亿?鱼类病原可以感染人吗?让学生先讨论几分钟后,教师再给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水产病害的重要性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激发了继续学习了解的兴趣;在课堂教授过程中要时常穿插一些历史史上的逸闻趣事及科研、生产上遇到的典型案例,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对专业内容不在感到枯燥难懂,愿意去深入了解。如讲到水产药物时,将磺胺类药物的发明人多马克用自己生病的女儿玛丽作为第一个试验对象的故事引入教学,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跟踪国内外水产动物病害发展的最新进展并及时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有新鲜感,从心理上觉得所学的东西与现实关系密切。如于近些年媒体报道的大菱鲆、小龙虾等的水产食品安全事件,授课教师及时告知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对水产病害正确用药及健康养殖的重要性。在讲授海参病害时,介绍近几年刺参腐皮综合征的严重性,使许多接触过刺参养殖的学生都深有感触,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和讨论。

2.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观摩听课,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座谈,课程组教师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多媒体与板书有机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以黑板书写或图示为主,但板书教学的不足表现在耗费时间、信息量小、直观形象性差。而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应用学科,在用语言描述之外,还需要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进行辅助教学,如鱼、虾、蟹的病理症状,很难用语言解释明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应用已很普及,但过多依赖多媒体,会给学生来来丰富的图像和大量的信息的同时,常常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容易视觉疲劳,抓不住重点,来不及思考消化,不容易记笔记,课后无供复习巩固的资料等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授课教师尝试采取在多媒体演示的基础上,将一些重点难点书写在黑板上,控制节奏,有所侧重,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理解消化。第二,角色互换。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学生常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听课时间长了还会注意力不集中。为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把一些难易适中的内容交给学生讲解,如将原生动物疾病中海水小瓜虫病的内容交给学生讲授。指导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准备教案、上台讲,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听课,课后给予点评、纠正、补充、总结。这种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对知识记忆的也更牢固,提高了上课的趣味性,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积极响应。第三,聘请校外专家及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座。结合学生所学的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的知识,聘请行业内专家或一线生产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开阔视野,启迪思维。2011年3月份,教研室邀请本地龙头企业达莲海珍品养殖公司的技术总监做了《池塘刺参养殖主要病害诊断与防治要点》的专题讲座,使学生对辽宁省沿海重要养殖种类―刺参的常见病害及防控对策有了深入认识。学生认真听讲专题报告后,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展开课堂专题讨论,起到了扩大知识面、开阔思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目的。

三、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实践教学的改革

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属应用性学科,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对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进而为能妥善处理实际生产中出现有关水产动物疾病的职业能力夯实基础。为了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端正严谨的科学态度,课程组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

1.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适当运用可以减少教师板书的工作量和语言描述的单调与抽象,通过PPT、动画、视频的结合的课件演示,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使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过程的理解更直观明了,重点难点内容仍旧结合板书讲解,达到强化识记的目的。另外一些内容利用实验仪器做演示,这些办法对学生圆满完成实验任务有非常大的作用。

2.逐步完善病理病原库

我校高职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办学历史还较短,就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这门课来说,水产动物病理、病原标本较少,不够系统全面,限制了实验课的有效开展。近几年课程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多方收集病理、病原标本,并进行分类整理制备。(1)通过养殖户向学校动物诊所送检的病体材料中筛选出具典型病理症状的个体作为标本。(2)向学生讲授标本制作保存的知识,发动学生利用假期、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等机会采集标本。(3)利用教师讲座、出差及社会服务等机会,搜集病理病原标本。

(4)与一些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共享标本资源,比如西北农林大学、大连海洋大学、海洋局第一研究所等单位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海参病害的病原菌株。通过这些病理病原标本的采集制备,为课程实验提供了完备的实验材料,为学生提供了直观了解病理症状和病原的条件,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习兴趣。

3.补充完善细菌感染性病害的综合实验内容

根据统计,由生物病原引起的疾病中,细菌性病害最普遍,危害也较严重,因为很多病原菌是条件致病菌,水体中经常存在。细菌病的正确诊断防治流程为:致病菌分离、人工感染,病原生理生化鉴定、药敏试验、确定防控策略。以前的教学中,这部分内容课时较少,只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一下常见病原菌,缺乏系统的实验内容,学生无法掌握应有的基本技能。通过调整实验计划,增设了20学时的综合实验,使学生系统掌握了细菌性疾病的整个诊断和防治过程,教学效果良好,学生既巩固了理论基础知识又掌握了实验基本技能,对以后的生产实践很有帮助。

4.在生产实习中印证所学知识

在学生生产实习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和学生对实践中发现的病例及时讨论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制订防治方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动手能力。如2011年5~10月,2009级学生在锦州凌海进行刺参育苗实习时,带队教师现场指导学生辨认化皮病、烂胃病、化板病等,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实用的防治技术。

综上所述,通过对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课堂和实践教学的一系列改革,使学生的水产动物病害学基本知识得到巩固并提高了应用技能,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为今后从事水产养殖工作中,正确处理动物病害问题夯实了基础。在后续的教学改革中,我们还要逐步增设病毒及寄生虫疾病的实验内容。现在就要积极创造条件。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继续提高教学技巧,多采取报告式、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使教与学有机结合,更大的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唐毅.水产动物疾病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4):187-189.

[2]林华,李学太.加强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1,(1).

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范文篇5

摘要从病原体、流行病学、组织病理学、预防和治疗方法等方面对鳜鱼研究进行评述,并展望了其前景。

关键词鳜鱼;病害;病原体;流行病学;组织病学;预防

鳜鱼是一种名贵的淡水经济鱼类,极大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经济前景刺激着鳜鱼养殖业的迅速发展,鳜鱼的病害也随之频繁发生,加强鳜鱼的病害研究十分必要。笔者对近年来国内鳜鱼病害的病原体、流行病学、组织病理学、预防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1病原体研究

吴淑勤等[1]首次报道了鳜鱼的病毒性病原,确定鳜鱼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为病毒,并将该病毒初步命名为鳜鱼病毒(SinipercachuatsiVirus,简称SCV)。李新辉等[2]建立SCV核酸的简易提取方法,在此基础上,从核酸水平研究SCV病毒。从感染鳜鱼病毒的鳜鱼体中分离病毒,提纯核酸作为模板,通过RAPD法,用带酶切位点的引物进行病毒核酸随机引物扩增,获得扩增带谱。从带EcoRI酶切位点的引物扩增产物中,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大小约为0.4、0.5Kbp的片段,经EcoRI酶切处理制备成带粘性末端的片段,分别插入质粒pUC19的EcoRI位点。EcoRI酶对重组子进行酶切鉴定,获得2种带插入SCV核酸PCR扩增产物的重组子[3]。对2个小插入片断进行序列分析,插入序列分别为369、450bp的片段[4]。

罗宇良[5]观察寄生于鳜鱼体的鲺,活体时身体透明,虫体大而扁平,体长一般在3~7mm,其形状很象臭虫。身体由头、胸、腹3个部分构成。头部为由头节和胸部第1节愈合成的马蹄形的背甲,在其腹面边缘生有许多倒刺。头部有复眼1对、中眼1只,背甲腹面有附肢5对,分别为第1、2触角,大颚、小颚和颚足。口器由上、下唇和1对大颚组成。1对小颚在成体时成为吸盘。在2个吸盘之间有一个特殊的结构为口刺,口刺基部有毒腺细胞,可分泌毒液经口刺送到前端。胸部共4节,每节腹面2侧有1对游泳足,为主要行动器官。腹部不分节,为1对扁平长椭圆形的叶片,前部愈合,为呼吸器官。罗宇良[5]、于科等[6]观察到寄生鳜鱼鳃上的微山尾孢虫的两壳片向后延伸成细长的尾巴,长约50~70μm。顾晓[7]在鳜鱼的背鳍、尾鳍的鳍条间发现寄生血红色的藤本嗜子宫线虫,虫体长20~45mm[7]。

王桂堂[8]对江口水库鳜消化道内寄生的范尼道佛吸虫月份变化进行初步观察,范尼道佛吸虫第1中间宿主为淡水壳菜,第2中间宿主为包括黄颡鱼在内的多种淡水鱼类,成虫寄生于鳜鱼(终末宿主)的消化道。江口水库鳜鱼消化道范尼道佛吸虫感染率和感染丰度的月份变动情况与范尼道佛吸虫在黄颡鱼中的感染率和感染丰度月份变动趋势高度一致,可以认为,范尼道佛吸虫在鳜体内的感染与其囊蚴在黄颡鱼体内的感染状况有密切的关系,觅食黄颡鱼可能是鳜获得范尼道佛吸虫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另外还发现,范尼道佛吸虫在鳜消化道内的寄生数目与鳜鱼的体长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这可能是因为较大的鳜吞食更多的中间宿主,从而获得更多的感染机会和更高的感染强度。

2流行病学研究

陈建酬等[9]通过调查认为,鳜鱼暴发性流行病在珠江三角洲具有明显季节性,主要发生在7—10月的高温季节,季节交替时发病率最高,11中下旬水温降低后,该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细菌、寄生虫、水环境突变、气候突变以及药物均可诱发或加剧病情。单晓鸾[10]认为,鳜鱼白皮病主要发生在鱼种阶段,流行季节为5—8月;斜管虫病、车轮虫病全年都可发病,春夏季阴雨天发病更多;水霉病鳜鱼各生长阶段均可发病,主要危害鱼卵和早期鱼苗;烂鳃病全国各地各个季节都有发生,水温在20℃以上开始流行,每年4—10月水温在28~35℃时最为流行;中华鳋病和锚头鳋病发病时间多在4—10月。郭兆俊等[11]认为鳜鱼暴发性出血性流行病在水温25~30℃条件下蔓延很快,急性型3~4d死亡,亚急性型7~8d死亡。罗永光[12]在洪泽湖渔区调查发现,鳜鱼尾孢虫病主要在5—9月发病,7—8月病鱼死亡率高,11月还发现病鱼鳃上有胞囊。王桂堂[8]调查江口水库108尾鳜鱼,肠道范尼道佛吸虫的总感染率为52.78%,平均感染丰度为7.64±26.18。1月范尼道佛吸虫的感染率最高,为70.83%,随后急剧下降,2月的感染率只有10%,3月感染率开始上升,到4月达到最高水平,达78.57%,随后的5月感染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7月的感染率是整个调查过程中发现的最低点,到8月调查结束时,范尼道佛吸虫的感染率又略有上升。

3组织病理学研究

鳜鱼暴发型出血性流行病是近几年危害鳜鱼的主要病害之一,陈建酬等[9]、单晓鸾[10]、郭兆俊等[11]、王昀等[13]、朱士祥等[14]、吴遵霖等[15]、王雪良等[16]对其组织病理进行观察和研究,病鱼鳃盖及各鳍条、体侧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尤其反映在鳃内充满血块和血黏液物。肝脏和胆囊肿大,胆汁发黑,肝表层深黄色或浅白色。经肝组织切片表明,肝细胞出现自溶融化,胞核萎缩、坏死及严重充血。腹腔积水,液体呈淡红色,剪开围心腔,流出的血液用针挑,发现其凝结时间比健康鳜鱼长,且不易形成血块。脾、肾也充血肿大。宋长太[17]报道鳜鱼细菌性烂鳃病病鱼鳃丝末端缺损,鳃丝软骨外露,常伴有污泥,鳃盖充血发炎。单晓鸾[10]报道鳜鱼白皮病尾柄出现白点,并迅速向前扩大蔓延,以至背鳍与臀鳍基部呈白色,严重时病鱼尾鳍会烂掉或残缺不全。患肠炎病的鳜鱼肠道有气泡及积水,病鱼的直肠至肛门段充血红肿,严重时整个肠道肿胀,呈紫红色,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和血浓流出。郭兆俊等[11]报道鳜鱼疖疮病在鱼背至侧线上部体表发生红肿样炎症,逐渐充血扩大形成局部溃疡,肌肉坏死成脓疥病灶,直到脓疥腐烂,用手摸会流出脓汁和脓血混合液等粘滞物。

鳜鱼水霉病主要感染鱼卵和早期鱼苗,霉丝大量生长使卵粒形成白色绒球状后胚胎死亡[17-18]。鱼种和成鱼也受感染,感染部位出现灰白色棉絮状物,其后伤口扩大、腐烂而导致死亡[10,19]。

于科等[6]对感染微山尾孢虫的鳜鱼鳃组织切片观察,鳃小片局部充血,有少量出血与缺血症状,呼吸上皮细胞肿胀、坏死;上皮细胞增生,使鳃小片互相融合,鳃丝呈棍棒状;黏液细胞也大量增生,分泌亢进;大胞囊由很多小胞囊融合而成,胞囊内的孢子由里面开始先成熟,胞囊破裂后释放出微山尾孢虫[16]。罗永光[12]也观察到,微山尾孢虫胞囊寄生部位鳃组织局部充血或溃烂,有时整个鳃瓣上布满胞囊,使鳃盖闭合不全,并且鱼鲺寄生在鳜体表及鳃上,用口刺吸血的同时分泌毒液刺激鱼体。

4预防和治疗方法研究

4.1预防方法研究

由于鳜鱼特殊的食性,内服药物治病给药十分困难,疗效极低,而且鳜鱼对药物有严格的选择性,特别是对敌白虫、孔雀石绿等药物比较敏感,因此,预防工作在鳜鱼病害防治中就显得十分重要[20-26]。鳜鱼病害的预防方法,一是要增强鳜鱼的抗病力,对亲鱼注意提纯复壮,防止近亲繁殖,有条件的要从自然水域中选择原种[21];二是改善养殖环境条件,要彻底清塘消毒,保持适宜的养殖环境,注意改善水质,保持适宜的pH值和充足的溶氧,还可定期使用一些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等)改良净化水质[20-25,27-28];三是选择优质苗种并做好药物预防,药物可使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福尔马林等[20-21,24-25,27-28];四是做好饵料鱼处理,防止带病入池引起鳜鱼感染发病[20,22,24,27-28];五是实行间接给药法进行预防,周建立等[25]用100kg饲料加10kg灰茎辣蓼(粉碎后用温水浸泡)均匀拌和、晾干,于下午15:00~16:00投喂给饵料鱼,投喂量为鳜鱼体重的10%,连喂3~5d,用此饵料鱼投喂鳜鱼用以防病,效果明显。此外,鳜鱼驯食人工饲料也有预防疾病的功效[29]。

4.2治疗方法研究

4.2.1病毒性疾病。鳜鱼病毒性疾病是近年来在广东流行的暴发性鱼病[30],目前对该病尚没有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发病后全池泼洒聚维酮碘水溶液,隔1d泼洒1次,连用2~3次,同时将乳酸·环丙沙星或恩诺沙星同VC、VE提前1h投喂饵料鱼,再将饵料鱼投喂鳜鱼,连续2~3d,有一定疗效[17,30]。

4.2.2细菌性疾病。鳜鱼细菌性疾病常见的有白皮病、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细菌性败血病等疾病[10,15,17,20,24,31-34]。如细菌性烂鳃病,病原体为鱼害粘球菌,该病发展迅速,在短期内可形成死亡高峰。水温在15~20℃时,用10g/m3漂白粉溶液浸洗鱼种15~20min,可预防该病。发病后,用大黄氨水溶液3g/m3全池泼洒,连用2次,具体方法是:1kg大黄用20kg0.3%氨水浸泡12~24h,药液呈棕红色后,将药液和药渣用池水稀释后全池泼洒,间隔2d再用1次[10]。

4.2.3真菌性疾病。危害鳜鱼的真菌主要是藻菌种类,鳜鱼真菌性疾病主要是水霉病[10,15,17-19,34-40]。该病是由水霉菌感染而引起,在苗种和成鱼阶段均可发病,以苗种阶段易发,危害大。鱼卵孵化期,每天用1.5g/m3高锰酸钾、2%~3%食盐水泼洒,可防治水霉病[37]。病鱼用2%食盐水浸泡10min,也可用1%食盐水加几滴食用醋浸泡5min,效果较好[34]。

4.2.4寄生虫性疾病。鳜鱼寄生虫性疾病主要有斜管虫病、车轮虫病、鲺病、中华鳋病、锚头鳋病、小瓜虫病、指环虫病、舌杯虫病、隐鞭虫病、巴豆虫病、藤本嗜子宫线虫病、范尼道佛吸虫病、尾孢子虫病等[5-8,10,12,15,17,20,24,28,31,33-34,41-43]。如鲺病是由鲺寄生于鳜鱼体表引起,以其倒刺刺伤所寄生的鱼体,吸食血液,同时将分泌的毒素带入鱼体,引起伤口内部组织溃烂,造成鱼极度不安,狂游,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最终死亡[5,10,20]。对发病的鳜鱼,采用5%食盐溶液浸泡可以有效地使寄生在鱼体表面的鲺脱落,一般浸泡15min左右,浸泡时间可以根据鱼的活动状况和体表虫体脱落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5,10]。对于大面积池塘养殖不方便用食盐溶液浸泡的,也可采用马尾松枝300kg/hm2扎成多束散放塘中浸泡,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20]。

4.2.5其他病害。鳜鱼其他病害见诸报道的主要是孵化过程中出现的剑水蚤和养殖过程的螯虾[35-36,44-45]。前者采用人工过滤和药物杀灭,后者可以药物杀灭,也可以人工捕捞,综合利用。

5前景展望

目前,鳜鱼病害研究还不十分成熟,有些疾病的病原体还不能完全确定,治疗方法的研究也多是参考其他家鱼养殖的方法和总结生产者的经验,有些还缺乏理论佐证。今后,应加大病原体及流行病学等基础性研究力度,在防治方法上应侧重生态防治方法的研究,通过水体调控、生物调控等措施,保证鳜鱼的健康生长,最终实现鳜鱼的健康养殖[6]

6参考文献

[1]吴淑勤,李新辉,潘厚军,等.鳜鱼暴发性传染病病原研究[J].水产学报,1997,21(S1):56-60.

[2]李新辉,吴淑勤,潘厚军,等.一种快速检测鳜鱼病毒方法[J].中国水产科学,1997,4(5):112-114.

[3]李新辉,吴淑勤,李凯彬,等.鳜鱼病毒核酸随机引物扩增与克隆[J].中国水产科学,1999,6(4):21-24.

[4]李新辉,吴淑勤,李凯彬,等.鳜鱼病毒核酸的初步分析[J].水产学报,2000,24(2):171-174.

[5]罗宇良.网箱养鳜病害2例及防治[J].水利渔业,1999,19(4):42.

[6]于科,王志远.鳜鱼粘孢子虫感染一例[J].内陆水产,1997,22(9):26.

[7]顾晓.鳜鱼藤本嗜子宫线虫病的发现[J].科学养鱼,1996(2):33.

[8]王桂堂.鳜消化道内寄生范尼道佛吸虫月份变化的初步观察[J].水生生物学报,2003,27(1):108-109.

[9]陈建酬,唐冬生,高雅妮.珠江三角洲鳜鱼暴发流行性疾病的调查及防治措施[J].水利渔业,2003,23(4):57-59.

[10]单晓鸾.鳜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及其防治[J].内陆水产,2005,30(3):28-29.

[11]郭兆俊,孙志周.鳜鱼常见病及其防治新技术[J].内陆水产,2003,28(5):30.

[12]罗永光.鳜鱼尾孢虫病的综合防治[J].中国水产,2002(8):54-55.

(下转第306页)

(上接第304页)

[13]王昀,方彰胜,但学明.鳜鱼暴发性流行病防治初探[J].科学养鱼,2002(9):45.

[14]朱士祥,吴庆渠.鳜鱼养殖技术试验[J].齐鲁渔业,2002,19(8):38-39.

[15]吴遵霖,李蓓,李桂云,等.配合饲料网箱养鳜影响因素的研究[J].水利渔业,2000,20(2):37-39.

[16]王雪良,刘培作,夏来根,等.鳜鱼暴发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及相应对策[J].科学养鱼,2003(2):42.

[17]宋长太.鳜鱼常见病害及防治[J].中国水产,2002(8):55.

[18]何晏开,余幼如,印建平,等.鳜鱼苗种生产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J].内陆水产,1994(5):13~14.

[19]郑文彪.鳜鱼(桂花鱼)的人工养殖(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0]李明锋.鳜鱼苗种繁育与养成方法[J].饲料研究,1999(4):36-41.

[21]申德林.安徽省鳜鱼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J].科学养鱼,2003(7):4-5.

[22]芮平禄,陈克平.优质大规格鳜鱼种培育技术[J].内陆水产,2007,32(5):29-30.

[23]陶志明.提高鳜鱼养殖产量的技术措施[J].内陆水产,2006,31(2):27.

[24]刘奕秋,余乾道.山塘小水体高产混养鳜鱼增效技术[J].水利渔业,2003,23(6):28-29.

[25]周建立,王永华.蟹池套养鳜鱼生态养殖技术[J].水产养殖,2002(3):6-8.

[26]冯当扬.小型网箱养殖鳜鱼对照试验[J].内陆水产,1998,23(3):12.

[27]廖国璋.鳜鱼暴发性流行病成因及对策的探讨[J].水产科技,1996(1):19-22.

[28]顾志华.鳜鱼夏花当年养成商品鱼技术[J].水产养殖,2000(5):13-14.

[29]梁旭方,蔡志全,刘韬,等.人工饲料当年苗种网箱养殖商品鳜生产性试验[J].水利渔业,1999,19(2):18-21.

[30]袁进洪,徐忠杰.鳜鱼暴发性出血病的防治[J].科学养鱼,2002(5):44.

[31]陈志平.蟹池套养优质鳜鱼养殖技术要点[J].内陆水产,2008,33(4):21-22.

[32]刘奇飞.小体积网箱养殖鳜鱼技术[J].淡水渔业,2000,30(8):25-26.

[33]王忠,张书俊,程华.鳜鱼常见病的防治方法[J].内陆水产,2004,29(9):29.

[34]任卫东.鳜鱼常见病害防治[J].北京水产,2001(1):29.

[35]李志成,潘嘉传,荣家平.鳜鱼规模化繁育及提高苗种成活率的技术[J].淡水渔业,2002,32(5):15-16.

[36]俞小先,吴婷婷.鳜鱼人工繁殖和夏花培育研究[J].淡水渔业,1996,26(3):29-31.

[37]卢焱清,何晏开,余幼如,等.鳜苗种大批量繁育技术和工艺的研究[J].水利渔业,1994(5):21-23.

[38]薛仁宇,易剑国.鳜鱼人工繁殖和夏花培育技术[J].渔业现代化,1997,24(6):7-9.

[39]张伟,张茂友.鳜鱼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J].科学养鱼,1996(3):6-8.

[40]钱勇,卞云斌,程龙兴.鳜鱼人工繁殖[J].水产科技情报,2001,28(2):73-75.

[41]张效新.池塘专养鳜鱼技术[J].齐鲁渔业,2002,19(12):27-28.

[42]丁时斌,曾立君.网箱养殖商品鳜鱼试验[J].内陆水产,1995,21(6):5-6.

[43]梁桂英.鳜鱼苗当年养成商品鱼试验[J].淡水渔业,1995,25(4):33-35.

[44]余建波,李德秋,许宝红.鳜鱼的人工繁育技术[J].内陆水产,2006,31(5):23-24.

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范文篇6

[关键词]疾病防治工作重要性现代科学防治重组动物干扰素抗菌肽

[中图分类号]S8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181-01

一、前言

畜牧业作为我国重要的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它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畜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传统的预防猪、牛、羊疾病的思维模式已经不符合现代畜禽饲养的实际情况,按部就班的防治工作反而存在众多弊端,由此孕育产生的新型疫苗、生物免疫技术、生物药品研发项目层出不穷,并被广泛应用到了实际养殖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高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猪、牛、羊疾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发展。文章通过总结现代科学技术对畜禽疾病防治方面的重大作用,浅析了这些新途径的实践成果,为畜禽养殖户提高饲养成活率,减少治疗成本,降低养殖风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二、猪、牛、羊疾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畜禽传染性疾病呈高度爆发趋势,影响恶劣。消费群体从自身健康角度出发,开始减少或者杜绝购买禽畜产品,促使禽畜市场销售份额极急剧下降,给畜禽类养殖户带来了巨额经济损失,国家开始高度重视对饲养禽畜疾病发病情况的防控工作。以现代生物学为契机的多种防治技术平衡了禽畜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增强了禽畜的免疫能力,消除了疾病生成、发展、扩散的环境,就起到了积极防治、有效控制的作用。

三、猪、牛、羊疾病的科学防治方法

1.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是防治猪、牛、羊疾病的根本

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是养殖猪、牛、羊的专业县。这里养殖基地众多,禽畜远销全国,防治猪、牛、羊疾病的工作在这里常抓不懈。该县从整治恶化环境入手,以纯生态农庄的形式科学饲养禽畜,降低禽畜生存因素对环境的影响,也杜绝了恶化环境对禽畜健康的反作用。逐步打造了无污染、无废物的洁净生态系统,大幅度降低了禽畜发病率。持续改善猪、牛、羊生存环境,建造化粪池形成沼肥实现循环再利用,不仅防范了疾病还改善了环境质量、防止了污染,实在是一举三得。

2.新生物技术疾病防治药品的广泛推广。

生物防治方法其原理是自然界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竞争,以人工培育发繁殖出对畜禽有益或无害的生物有机体去对抗和排斥有害的生物有机体,达到畜禽自身平衡来防止疾病发生。在健康禽畜身体器官内存在多种细菌,这些有益细菌能够维护其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如若因为外界环境或者其他病媒影响侵入到禽畜体内,这些菌群之间的平衡和制约关系会被打乱,就形成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方面的疾病。这时,借用人为外力改善和调节禽畜体内菌群平衡,恢复到原始健康状态,就能够治疗疾病,防止大范围传染。

当今生物防治猪、牛、羊疾病的药品目前尚不多见,一些经过多次试验推广的疫苗和药物固定就是那么几种,很难满足新型疾病的防控需求。在防治胜过治疗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新型重组疫苗、基因工程药物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重组动物干扰素与抗菌肽等新生物制剂在提高动物免疫力、降低畜产品抗生素残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1重组动物干扰素防治法

病原菌新型毒株和变异体毒株近年来变化多端,屡有出现,给禽畜疾病防治工作带来新的困难。干扰素具有极强的抗病毒能力,不仅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力还能有效补充生物活性蛋白质激活抗病毒活性,为治疗和预防家禽肿瘤以及病毒感染疾病提供了保障。

以猪干扰素研究为例,多年来通过猪白细胞干扰素临场实验,证实了其对流行性腹泻、猪瘟、牛羊病毒性腹泻等疾病都有很好地疗效。国内诸多科研人士最近一段时期又通过对猪干扰素α、β、γ基因的分子克隆与序列分析,重组猪抗干扰素IFN-γ,成功地在毕赤酵母表达系和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表达出重组干扰素基因,在毕赤酵母表达系和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表达出重组干扰素基因,为基因工程干扰素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可能。

2.2抗菌肽对禽畜疾病的防治作用

这是一款极具开发潜力的抗菌物质。它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分离获得,具有微量抗菌扑广特性,同时具有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被称为“天然的抗生素”,成为抵抗外来病原菌感染最有力的防线。

养殖实验证明抗菌肽除了对革兰氏阴阳性病菌有效抑制外还对寄生虫、RNA病毒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它能通过物理方式与细胞膜发生作用,实现膜蛋白的凝集,让细菌缺乏正常渗透压而消亡。抗菌肽分子较小,其分解扩散速度比免疫细胞更灵活更快速,具有不耐药的特性,突破了抗生素局限,无污染、无残留,没有毒副作用十分安全可靠。成为不得多的禽畜抗生素稳定的替代品。

3.载体疫苗防治疾病

一种疫苗能够防治多种禽畜疾病,这是载体疫苗在控制禽畜疾病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蛋白复制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预防了禽畜肠道和呼吸道疾病及假狂犬病的发生。载体疫苗开辟了新的疫苗领域,随着研究者的不断探寻在逐步发展,必将尽快得到广泛应用。

四、结束语

禽畜疾病防治工作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技术依托,其研究意义十分重大。采用高新技术手段生物防治畜禽疾病的新思路会持续走下去。同时辅以日常生态学防治方法和长期经验防治手段都能够有效控制畜禽疾病发生,根除致病因子,阻断传播途径,为猪、牛、羊养殖业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范文篇7

关键词:家庭饲养奶牛;防疫与管理

目前,家庭饲养奶牛的数量占我国奶牛总数的2/3以上,是我国奶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家庭奶牛业,给城市郊区和农村带来经济活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我国奶业的发展。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农村家庭奶牛(包括育肥牛)养殖已经成为广大农户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但是,由于许多农民缺乏奶牛疫病防治技术和基本知识,所以,给养殖项目带来不应有的经济损失。笔者根据多年工作实践,对奶牛养殖业疫病防治基本流程进行系统归纳,可供广大奶牛饲养户和农村兽医和畜牧防疫人员参考。

一、建立完善的消毒制度

家庭养殖奶牛,要在饲养场所四周修建围墙,通道口应设立外来人员更衣室和紫外线灯等消毒设备。还要修建车辆消毒池规格:长约4.5米、宽约3.5米、深约0.1米;人行过道消毒池规格:长约2.8米、宽约1~1.4米、深约0.05米即可。池底要有坡度,并设有顺畅排水孔。生产区与其它活动区要建立缓冲带,生产区的出入口设消毒池、员工更衣室、紫外线灯和洗涤容器。每年春秋两季用2%的苛性钠溶液和10%的石灰乳等消毒剂对圈舍周围环境、运动场地面、饲喂槽和水槽等处进行消毒处理,并及时处理当日所排泄的粪尿,以防止污染环境,传染疾病。

二、定期进行预防接种检疫

养殖场要在春秋两季对奶牛进行结核病检疫。使用精制结核菌素进行皮下注射,经72小时观察局部有无明显的炎性反应,如果皮厚差大于或等于4毫米,可初步判定为阳性病牛,经复检无误后,在动物卫生部门监督下进行扑杀处理。还要进行牛布氏杆菌病的检疫。即在春秋两季抽取牛血样,采用试管血清凝集试验方法,进行对比试验,如发现阳性病牛,亦应在动物卫生管理部门监督下及时处理。养殖场要实行《奶牛健康证》管理和免疫标识制度,通过对奶牛佩戴耳标,实现一牛一标一号,建立档案,详细记录黄牛免疫、饲养和用药情况,及时掌握和监控牛群疾病情况,为养殖原料卫生安全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在当地动物防疫部门指导下,根据各种传染病的发病季节,做好相应的免疫接种计划,每年进行2次口蹄疫疫苗、1次炭疽菌苗预防注射。各种防检疫要做到“四不漏”,即不漏一村,不漏一屯,不漏一场,不漏一畜。

三、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既有利于自身的奶牛饲养,又可避免购买奶牛时带进各种传染病。如果必须引进架子牛时,一定要从非疫区引进,要选派专业很强的兽医技术人员到原产地与当地兽医部门联合对奶牛进行逐头检疫,证明无传染病后才可引进。购进后,应隔离饲养2个月,经检疫无病后,方可进入养殖场进行常规饲养。

四、对进行牛群健康普查,构建良好生产环境

奶牛养殖场每年应定期对奶牛进行1~2次健康检查(包括酮病、骨营养不良病),了解奶牛群代谢状况,定期邀请当地动物防疫部门对牛只抗体水平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免疫接种效果,为科学制定防疫、检疫程序提供依据。要抓好疾病预防,要突出强调牛群的安全,不能只针对个体,所采取的一切措施要从养殖场奶牛群体情况出发,应有益于群体。要做好牛舍间空隙地的绿化,注意保持舍内通风换气,搞好冬季防寒保温和夏季防暑降温。注意运动场地的保养,要充足供应饮水和补饲矿物质。要搞好牛体自身卫生。进入小区的奶农和饲养员应经常刷拭牛体。奶牛的毛可能沾有大量的污物和细菌,很容易污染牛奶和,其污染物是奶牛患炎的潜在威胁,春秋两季将奶牛绳定在牛栏木桩,用专用工具将上的毛剃干净。同时要注意牛蹄的保护,及时清除地面的碎石、铁丝等坚硬异物,保持牛床、运动场及蹄部清洁干净,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1~2次检蹄、修蹄和护蹄工作。

五、进行针对性的药物预防

对一些细菌引起的疾病,应及时采用针对性强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奶牛炎,可先用50℃左右水浸泡的毛巾洗净及,进行按摩。再用0.1%高锰酸钾液擦净和;挤完奶后,用0.5%碘附溶液或0.15%~1%洗必太溶液清洗和。对患病牛,除积极治疗外,还要注意反复挤净乳汁,每天挤4~6次有利于痊愈。对一些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如奶牛焦虫病,在蜱繁殖季节和放牧之前,可采取贝尼尔(血虫净)每公斤体重5~7毫升,临用时用水配成7%溶液,臀部肌肉注射。泌乳牛在正常情况下禁止使用任何药物(尤其是抗生素),必须用药时,药残期的牛奶不应作为商品牛奶出售。对高产奶牛易发生的缺钙等病症,可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预防。

总之,养殖场在栏牛群的主要疾病年发病率应低于8%~10%,死亡率应控制在2%~3%以下,否则,势必影响整体养殖效益。

六、做好相关饲养记录,保存好资料

一是生产记录。包括产奶量、乳脂率、配种产犊、饲料使用、兽药使用、系谱等。二是兽医诊疗记录。包括奶牛健康检查,疾病诊疗,防疫、检疫等,做到一牛一档。三是病、死、淘汰牛记录。包括病牛奶的处理、死亡牛只的无害化处理记录。淘汰牛出售时应抄写或复印有关记录随牛带走,以便顺畅销售,保值增效。

参考文献:

[1]《NRC奶牛饲养标准简介》

[2]《奶牛高效养殖技术》

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范文1篇8

乡镇畜牧兽医站,是国家在基层专门设立的乡镇一级畜牧兽医管理机构,接受县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的双重领导,是我国基础的乡镇医疗服务站点,是负责乡镇的畜牧卫生工作和动物诊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畜牧发展规划计划和组织实施,对辖区内畜禽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和诊疗工作,推动畜禽养殖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对动物疫情进行监测并及时处理和反馈,在符合国家畜禽医疗卫生条例的基础上有效地开展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乡镇畜牧兽医站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乡村动物诊疗工作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乡镇畜牧兽医站,在春秋两季动物传染病的控制方面、禽类疫情的控制和处理方面、大型反刍类食草动物疾病防治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乡镇畜牧兽医站,成为了乡镇百姓的重要辅助机构,也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有力的助手,是乡镇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2目前畜禽疾病防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1畜禽免疫不到位

现在畜牧兽医站畜禽疾病防治是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为方针,畜禽免疫工作是疾病防治的第一道关口,畜禽免疫不到位,也是当今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免疫接种是激发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重要手段,但是在畜牧兽医站具体开展的工作当中,动物免疫失败、疫苗免疫不全也是一种常见的情况。过早或过晚的为幼龄动物接种疫苗、疫苗运输保管不当、疫苗质量不合格、没有排除动物自身抗体干扰等,都会造成动物免疫的失败。由于受条件限制,畜牧兽医站不能提供农户所需要的所有种类疫苗,就会存在畜禽疫苗免疫不全,导致部分疾病感染风险高等问题。

2.2对畜禽盲目用药、过度用药

在乡镇畜牧兽医站中,由于种种原因,畜牧兽医站开展疾病诊疗工作人员较少,多由村兽医开展,村兽医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村兽医并非专业的畜牧兽医系统出身,没有通过系统的培训就参加工作,往往在日常的工作中,存在对畜禽盲目用药和过度用药的情况。由于部分村兽医对疾病的认识和药理的发挥作用了解甚少,没有对动物的病情进行准确的把握就进行用药。

抗生素是治疗动物炎症和感染的有效药物,能杀灭细菌,或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但是与此同时,抗生素对于动物体内的正常菌群也有着影响。抗生素使用不当,就容易引起动物免疫力下降、体重减轻、体内抗生素含量超标等情况。部分医疗人员,为了尽快取得医疗效果,使动物体温恢复正常,减少炎症反应,对动物大量使用抗生素。例如,部分人员只要看到动物有发热的情况,就会为动物使用大量的抗生素,没有对发热的原因进行具体的分析就进行用药,部分处于哺乳期的动物也会存在体温升高发热的症状,这种生理性的发热不仅對他们的机体没有影响,而且可以提高动物的抵抗能力,增强他们的环境应激适应能力,工作人员盲目的用药现象不仅造成药物的浪费,也对动物的健康造成了损害,影响动物体内的代谢平衡,并且引起代谢性紊乱。

除了盲目用药之外,过度用药也是当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对动物的治疗当中部分兽医由于没有正确的分析动物的具体病情,并且在小剂量注射药物发现没有明显作用后,就加大对动物的药物注射剂量,过量的药物注射有可能对动物的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更有可能造成动物的直接死亡。

2.3医疗方法和操作技巧存在问题

动物医治方法不同于人类医治方法,动物没有办法和兽医进行沟通与交流,这就要求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熟练掌握临床诊疗技巧,合理把握给药途径,提升自己的医疗水平,在畜禽疾病防治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但是现在畜牧兽医站的村兽医大多操作技术水平不到位,对普通疾病的诊治有一定的治愈率,但是稍微复杂的疾病,治愈率较低。

动物注射方法主要有皮内、皮下、肌肉和静脉注射四种,不同的给药途径有着不同的注射效果,但是部分医疗人员并未正确区分几者的差异,未使用正确的注射方法为动物进行注射,从而导致用药超标、动物中毒、无法达到医疗效果的情况。

2.4对养殖户的培训较少

畜牧兽医站作为承上启下的中间单位,在承接对畜禽疾病防治工作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村兽医、养殖户和当地农民开展畜禽疫病防治培训工作。但是当今的畜牧兽医站大多都注重疫病的防控和对畜禽的诊疗救治,由于受经费等原因限制,对村兽医、养殖户畜禽疾病防治培训工作开展较少、时间较短,缺乏系统性的培训方法。畜禽疾病防治培训工作不仅需要畜牧兽医站的努力,也需要当地养殖户的积极配合。但是当今部分养殖户畜禽疾病防治意识落后,培训开展起来难度很大,乡镇养殖户参加培训兴趣不大、对于老师所讲的动物医学知识理解较为困难、培训后无法把培训的知识点融入具体的养殖生产当中,这些都是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同时,培训方法和培训技术都需要我们进行细致的思考和改进。

3乡镇畜牧兽医站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3.1提高畜牧兽医站医疗人员的整体水平

首先我们应该提高畜牧兽医站村兽医的选拔门槛,要求入职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技巧和系统知识,能够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提高选拔门槛意味着畜牧兽医站人员整体水平的提升,意味着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优质的服务质量。与此同时,我们应该保证畜牧兽医站人员充足,保留最具有实干精神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从而实现提高畜牧兽医站工作效率的目的。

其次我们应该提高村兽医的思想水平,对他们进行专业的指导和思想教育,在畜禽生产过程当中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理念,贯彻当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指导思想,把“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根植在工作人员的工作思想当中。

3.2制定更完备的畜牧兽医站管理制度

乡镇畜牧兽医站应该完善畜牧兽医管理制度建设,提高兽医相关的经费投入力度和从业人员的福利待遇,在多地区实现统一的管理措施,完善对兽医人员的管理。提高兽医人员操作规范性,提升他们的诊疗意识和防疫免疫能力。

當今的畜牧兽医系统缺乏完备的动物诊疗制度,这就造成了诊疗规范性的缺失和诊疗检测的缺乏。我们应该建立更完备的动物诊疗制度:明确乡镇畜牧兽医站的责任分工、在确保动物安全的情况下通过制度规范提高医疗有效性、通过制度限定抗生素和相关药物的使用剂量等等。

3.3完善基层医疗设备的配置

在我国大多数的畜牧兽医站并不具备先进的医疗设备检测系统,这就为医疗人员的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我们应该参考国外的兽医医疗实行条例和兽医医治设备情况,加大对基层畜牧兽医站的投入力度,给兽医站增添先进的医疗设备,以便于工作人员对动物进行检查,从而提高畜牧兽医站的总体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对进一步扩大动物疾病防治的工作领域和范围,从而满足我国当今的畜禽疾病防治的实际要求。

3.4加强对养殖户和村兽医专业知识培训

当地的乡镇畜牧兽医站也应当多开展养殖户和村兽医的专业知识培训活动,提高乡镇整体的畜禽疾病防治水平。应致力于在培训中普及动物医疗常识,提高养殖户和村兽医的防疫意识,进一步规范养殖户和村兽医的操作手法,从而促进当地养殖业和动物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还应该提高村兽医的技术操作水平,开设相关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注射、消毒、手术等技术水平。鼓励医疗人员在实践工作中开展动物药敏实验,研究不同动物的接种方法和接种技巧,用更具有实效的工作技巧去服务当地农户,提高畜牧兽医站的畜禽疾病防治水平。

4结语

想要进一步提高乡镇畜牧兽医站对畜禽疾病的防治质量和医疗质量,需要我们对当今现存的问题进行探究和思考。探索当今情况下畜禽医治难度大、医疗条件落后、畜禽免疫不到位以及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的解决方案,实行更具有实效、更人性化的畜牧兽医从业人员管理方案,加大对基层畜牧兽医站的投入,进一步提高乡镇动物总体医疗水平和疾病防治力度。想要推进乡镇畜牧兽医站的畜禽疾病防治技术的发展,需要我们各位同仁就目前的情况进行积极的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推动我国畜禽疾病防治工作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范文篇9

关键词:家庭饲养奶牛;防疫管理要点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农村奶牛(包括育肥牛)养殖已经成为广大农户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但是,由于许多农民缺乏奶牛疫病防治技术和基本知识,所以,给养殖项目带来不应有的经济损失。笔者根据多年工作实践,对奶牛养殖业疫病防治基本要点进行系统归纳,可供广大奶牛饲养户和农村兽医和畜牧防疫人员参考。

1建立完善消毒制度

养殖奶牛,要在饲养场所四周修建围墙,通道口应设立外来人员更衣室和紫外线灯等消毒设备。还要修建车辆消毒池规格:长约4.5米、宽约3.5米、深约0.1米;人行过道消毒池规格:长约2.8米、宽约1~1.4米、深约0.05米即可。池底要有坡度,并设有顺畅排水孔。生产区与其它活动区要建立缓冲带,生产区的出入口设消毒池、员工更衣室、紫外线灯和洗涤容器。每年春秋两季用2%的苛性钠溶液和10%的石灰乳等消毒剂对圈舍周围环境、运动场地面、饲喂槽和水槽等处进行消毒处理,并及时处理当日所排泄的粪尿,以防止污染环境,传染疾病。

2定期进行预防接种检疫

养殖场要在春秋两季对奶牛进行结核病检疫。使用精制结核菌素进行皮下注射,经72小时观察局部有无明显的炎性反应,如果皮厚差大于或等于4毫米,可初步判定为阳性病牛,经复检无误后,在动物卫生部门监督下进行扑杀处理。还要进行牛布氏杆菌病的检疫。即在春秋两季抽取牛血样,采用试管血清凝集试验方法,进行对比试验,如发现阳性病牛,亦应在动物卫生管理部门监督下及时处理。养殖场要实行《奶牛健康证》管理和免疫标识制度,通过对奶牛佩戴耳标,实现一牛一标一号,建立档案,详细记录黄牛免疫、饲养和用药情况,及时掌握和监控牛群疾病情况,为养殖原料卫生安全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在当地动物防疫部门指导下,根据各种传染病的发病季节,做好相应的免疫接种计划,每年进行2次口蹄疫疫苗、1次炭疽菌苗预防注射。各种防检疫要做到“四不漏”,即不漏一村,不漏一屯,不漏一场,不漏一畜。

3坚持自繁自养原则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既有利于自身的奶牛饲养,又可避免购买奶牛时带进各种传染病。如果必须引进架子牛时,一定要从非疫区引进,要选派专业很强的兽医技术人员到原产地与当地兽医部门联合对奶牛进行逐头检疫,证明无传染病后才可引进。购进后,应隔离饲养2个月,经检疫无病后,方可进入养殖场进行常规饲养。

4对进行牛群健康普查,构建良好生产环境

奶牛养殖场每年应定期对奶牛进行1~2次健康检查(包括酮病、骨营养不良病),了解奶牛群代谢状况,定期邀请当地动物防疫部门对牛只抗体水平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免疫接种效果,为科学制定防疫、检疫程序提供依据。要抓好疾病预防,要突出强调牛群的安全,不能只针对个体,所采取的一切措施要从养殖场奶牛群体情况出发,应有益于群体。要做好牛舍间空隙地的绿化,注意保持舍内通风换气,搞好冬季防寒保温和夏季防暑降温。注意运动场地的保养,要充足供应饮水和补饲矿物质。要搞好牛体自身卫生。进入小区的奶农和饲养员应经常刷拭牛体。奶牛的毛可能沾有大量的污物和细菌,很容易污染牛奶和,其污染物是奶牛患炎的潜在威胁,春秋两季将奶牛绳定在牛栏木桩,用专用工具将上的毛剃干净。同时要注意牛蹄的保护,及时清除地面的碎石、铁丝等坚硬异物,保持牛床、运动场及蹄部清洁干净,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1~2次检蹄、修蹄和护蹄工作。

5进行针对性药物预防

对一些细菌引起的疾病,应及时采用针对性强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奶牛炎,可先用50℃左右水浸泡的毛巾洗净及,进行按摩。再用0.1%高锰酸钾液擦净和;挤完奶后,用0.5%碘附溶液或0.15%~1%洗必太溶液清洗和。对患病牛,除积极治疗外,还要注意反复挤净乳汁,每天挤4~6次有利于痊愈。对一些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如奶牛焦虫病,在蜱繁殖季节和放牧之前,可采取贝尼尔(血虫净)每公斤体重5~7毫升,临用时用水配成7%溶液,臀部肌肉注射。泌乳牛在正常情况下禁止使用任何药物(尤其是抗生素),必须用药时,药残期的牛奶不应作为商品牛奶出售。对高产奶牛易发生的缺钙等病症,可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预防。

总之,养殖场在栏牛群的主要疾病年发病率应低于8%~10%,死亡率应控制在2%~3%以下,否则,势必影响整体养殖效益。

6做好相关饲养记录,保存好资料

一是生产记录。包括产奶量、乳脂率、配种产犊、饲料使用、兽药使用、系谱等。二是兽医诊疗记录。包括奶牛健康检查,疾病诊疗,防疫、检疫等,做到一牛一档。三是病、死、淘汰牛记录。包括病牛奶的处理、死亡牛只的无害化处理记录。淘汰牛出售时应抄写或复印有关记录随牛带走,以便顺畅销售,保值增效。

参考文献

[1]《NRC奶牛饲养标准简介》

[2]《奶牛高效养殖技术》

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范文篇10

[关键词]肉鸡养殖常见疾病预防措施免疫营养健康养殖

[中图分类号]S8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5-0225-01

就目前我国肉鸡养殖业的现状来看,其产业在国内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存栏量很大,乃是诸多农户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近几年我国肉鸡养殖的疾病发病率却呈现出了逐年递增的生长趋势,这一想象乃是非常客观、严峻的问题。目前我国肉鸡养殖业中最为常见的疾病特点为:随着肉鸡养殖技术的逐渐提高,随之产生的相关疾病的发病情况也变得越来越错综复杂。肉鸡体内的各种细菌的耐药性都普遍增强,可以对其使用的抗生素种类却呈现出逐年递减的情况。故此,对于肉鸡养殖中所产生的相关疾病的防疫治疗工作进行有效的研究与实施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于提高我国肉鸡养殖的质量与规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真实可操作性意义。

一、我国肉鸡养殖业的常规养殖手段

1.夏日肉鸡养殖的常规养殖手段

在夏日对肉鸡进行养鸡时,传统的疾病防疫一般会使用以下几种防治措施:其一,保证鸡舍内的防暑降温。由于肉仔鸡体表面的羽毛是非常稠密的,并且没有生长汗腺,无法进行排汗,所以高温对于肉鸡的生长而言是非常致命的。故此,一定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措施来保证鸡舍内的温度,如果鸡舍内的温度比肉鸡的生长适宜温度要高时,一定要将鸡舍内的窗与门全部打开通风,以确保温度可以降低下来;其二,饲料的配比应当根据饲养现状进行合理化的调整,并且也应当相应的改变喂养方式。在夏日非常炎热的气候环境下,一定要确保肉鸡饲料的配比情况以及食物质量,而且应当尽可能的降低肉鸡饲料的能量水平,将动物蛋白完全替换为植物蛋白;其三,水乃是天然的优质体温调节剂,故此,应当保证全天在鸡舍之内提供干净、新鲜的肉鸡饮用水;其四,应当根据气候调节肉鸡的饲养密度。集群的密度应当是根据环境的温度、湿度以及鸡舍的整体构造来决定的。所以,在炎热的夏季,应当尽可能的降低鸡群之间的饲养密度,以保证鸡舍内的室内温度不会过高,这对于肉鸡的生产也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如若鸡群的密度过大,不单单会导致肉鸡的热衰竭概率迅速增加,而且也不利于肉鸡的正常饮食与饮水,这会造成肉鸡的生长速度变得迟缓。除此之外,还可能造成肉鸡的表羽毛上沾染污秽物,降低肉鸡的自身抵抗力,最终导致肉鸡患病;其五,及时的添加激素药物并且定期对鸡舍内的环境卫生进行清洁。在夏日,因为天气过于炎热会造成蚊虫蝇蚁等生物的大量繁殖,所以在这段期间应该在鸡饲料中及时的添加一些激素药物。除此之外,还应当定期的对鸡舍内的环境卫生进行清洁,这对于肉鸡养殖的安全防疫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其五,应当预先做好鸡群的疫苗接种工作,从多方面细节化的加强肉鸡发病的防治工作。

2.冬日肉鸡养殖的常规养殖手段

由于冬日的天气具有寒冷、干燥等特点,所以针对这种气候一般会采取以下两种手段进行肉鸡疾病的预防:其一,虽然说冬日的天气非常寒冷,但是养殖人员切记不要单纯为了保持鸡舍内的温度而忽略了鸡舍内部的通风换气,对于鸡舍内的垃圾、污秽物也应当及时处理。如若这些垃圾没有得到及时的清理,那么便会导致鸡舍内部的氨气蓄积过剩,从而造成肉鸡中毒以及其他疾病的发生。为了防止氨气会对肉鸡产生负面影响,养殖人员应当在鸡舍内及时的进行洒水,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一些能够吸收氨气的除臭剂来进行解决。例如说熟石灰或过磷酸等;其二,养殖人员一定要及时的熟知天气变化情况,以保证做好冬日里的鸡舍防寒保温工作。并且应当注意加强通风,确保鸡舍内拥有充足的供给肉鸡的氧气。

二、在肉鸡养殖的过程当中常见疾病的有效防疫手段

1.养殖人员应当加强肉鸡养殖疾病相关知识的学习

养殖人员应当加强对于肉鸡养殖的过程中,所发生疾病的内在因素以及外在因素的认知。其外在因素一般包括有:一些外界因素的刺激、损伤或者支原体感染、化学药物刺激等;其内在因素则主要包括有:肉鸡体内营养不良。肉鸡自身存在免疫权限等。通常来说,导致肉鸡患病的三个因素为:外界环境因素、机体自身因素以及病原体感染因素。在这三个因素当中,最容易导致肉鸡发生大量死亡的因素便是病原体感染。故此,养殖人员一定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些因素对于肉鸡生长过程中所能够产生到的影响,从而为肉鸡创造更加适宜良好生长的生存环境,最大限度地确保疾病的免疫工作能够达标。

2.加强肉鸡养殖的疾病预防工作

2.1时刻将增强肉鸡群整体的抵抗力为为肉鸡养殖的核心宗旨,从而有效地控制肉鸡患病率。

2.2在对已经患病的肉鸡进行用药时,一定要遵循“高校、准确”的这一原则。对于病毒方面疾病的控制应当选取中药为主,西药则作为辅助药物;而对于急发性质的传染疾病或者细菌疾病的治疗,应当采取西药为主。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肉鸡养殖业的经营者也全部面临着不可预估的市场风险以及自然风险。所以,作为肉鸡养殖业的一线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一定要仔细分析当前肉鸡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疾病,掌握最为切合实际的养殖技术与防疫技术,从而促进我国肉鸡养殖能力的综合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培培.第二届(2012)中国养殖论坛特别报道如何破解规模化肉鸡养殖与疾病防控难题[J].兽医导刊,2012(09).

[2]赵培培.健康养殖时代怎样防控肉鸡疾病?――(兽药114网)2013健康养鸡中国行(潍坊站)侧记[J].兽医导刊,2013(04).

[3]朱雪松.规模化肉鸡养殖与疾病防控――2013(临沂)第七届中国健康养殖论坛[J].兽医导刊,2013(04).

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范文

[关键词]畜牧养殖病因防御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264―01

近年来,在我国畜牧业不断的发展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业养殖户的技生活水平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但是,在畜牧养殖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动物的疾病的治疗及预防等,会给养殖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需要用合适的措施来加以解决,才能使得经济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1动物常见的疾病

1.1传染性疾病

在动物的多种疾病类型中,传染性也是较为多发且常见的疾病,如细菌、真菌和病毒等。他们主要是通过病原体来加以快速且大范围的传播。同时,其传播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种可以通过动物与动物的直接性接触来进行传播,其次是可以通过动物的间接性的接触来进行传播,如食用被其他动物感染过的饲料及水源等。传染病也是一种比较难预防的疾病,其被感染后有一个发病周期,比较难以在发病前期被及时发现。

1.2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在动物的疾病中也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主要是由寄生虫(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钧寄生于养殖动物身上,并且从动物身上来获取营养来赖以生存。其中的原虫和蠕虫会寄生于动物的体内,而节肢动物寄生于动物的体外。其大部分在其成长和发育的过程中会有固定的寄主,他们在传播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动物间接性来进行传播,如动物的食物以及水源等。

1.3其他常见动物行疾病

常见动物性疾病,具有发病速度快和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它主要分为动物内科性疾病、产科性疾病和外科性疾病等。内科性疾病包含的种类也较为繁多,常见的有消化性疾病、呼吸道疾病和分泌性疾病等。产科性疾病主要是动物在怀孕期间、分娩期间和产后期间容易发生的疾病等。而动物的外科性疾病主要是动物在养殖过程中,受到外伤后较容易引发的疾病。

2动物性疾病发生的原因

2.1客观性因素

引发动物性疾病,在很大程度上与其生长的环境有紧密的联系,在大多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不会把动物的生长环境作为重点的工作,导致动物在一个较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使得动物的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影响。甚至会打破其体内正常的生长平衡规律,使得动物在长期积累中,就会形成常见的动物性疾病。

2.2主观性因素

动物在养殖过程中,如果养殖方法不够合理就会导致动物疾病的发生。如使用预防药物不当或者用量不够合理,也会导致此种情况的发生。通常对于动物的养殖,散养户比较多,缺乏专业的养殖技术,或者盲目的用药,没有科学的技术作为指导,也会造成动物疾病的出现。此外,养殖过程中,养殖设施不够完善,久而久之,可能会出现排风系统故障或排污系统故障等,这样会造成动物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同时,对于养殖工程中,对于技术人员管理不够合理,缺乏相应的管理程序,也会导致动物疾病的发生。

3预防措施

对于具体养殖过程中,动物前期出现疾病征兆的问题,就需要及时的进行合理的防治措施,否则会造成较为严重的问题。对于具体的动物疾病防控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下简要介绍。

3.1养殖场的选址和结构

养殖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以为养殖的动物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减少疾病的发生。具体实际工作而言,养殖场应该具有较好的通风系统和排污系统,同时水源充足,以供及时被利用。鉴于人类的健康,养殖厂可以适当远离居民区,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注意排风系统和排污系统的构造细节,切实做到动物环境的科学性和舒适性。

3.2动物管理措施

在动物养殖中,动物的管理工作,对于动物疾病的防控也起到极重要的作用。对于饲养的多个环节都要严格进行检查,如动物饲料、饮水、及消毒问题等,由此来确保动物疾病的防控和人类的健康。同时,要注重技术人员对于动物的作用,注重动物的实际生长环境和消毒性工作,确保动物养殖区合的空气流通和水源的充足,确保合理的污物处理系统,保证养殖动物有个干净的生长环境,减少引发动物疾病的发生源。同时,对于养殖的动物幼苗进行合理的选择,确保养殖动物的健康性。

3.3动物疾病发防疫性工作

动物养殖过程中,对于动物的防疫性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对于新引进的工作做好分离性工作,确保在混养过程中,不会出现健康性问题。同时,对于饲养的环境,要定期做好消毒性工作,做好动物疫苗的防疫工作,一旦遇到流行性动物疾病的时候,要及时的进行消毒和检验工作,以保证整个养殖群的健康。

3.4对于动物疫情的防控

在养殖过程中,如一旦遇到动物病情已经发生,就需要及时采取合理的防治手段来进行处理。对于整个养殖群中出现问题的动物体进行及时的隔离性工作,避免疾病的大范围传播。此外,对于养殖的动物可以适当的加以药物的注射,以提高其自身的免疫能力。同时,对于动物的管理过程,及时的做好合理的记录,以供参考和使用。对于动物的用药要注意合理性和规范性,以使得养殖场最有效的控制动物疾病的发生,最大程度的降低养殖场的损失,使得养殖户的利益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范文篇12

关键词河蟹;健康;养殖技术

江苏里下河地区水产养殖水平较高,其养殖单产位于江苏省的前列,长期以来一直以传统的养殖品种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后,通过大力推进渔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名优水产品养殖,特水养殖的产量和产值逐年提高,极大地丰富了市场经济,促进了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河蟹的养殖也逐渐发展起来。目前河蟹已成为各地的水产养殖品种,河蟹养殖业已由追求产量的“大养蟹”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养大蟹和健康蟹转变。所谓健康养蟹,就是把保持造就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科学饲养管理全过程,按照生态平衡的要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养出肥大健康的蟹。

1池塘准备

池塘一般以0.67~1.33hm2为宜,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注排水方便,土质以黄壤土为好,尽可能选择高位池,坡比1.0∶(2.5~3.0),深水区比例20%左右[1]。清塘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养殖隐患,是健康养殖的基础工作,对种苗成活率和生长健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清塘必须把好三关:消毒灭菌除杂、解毒、生物净化。放苗前的肥水培藻(施基肥)是河蟹养殖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使用量一般为发酵的有机肥3t/hm2。该环节不仅关系到蟹苗的成活率、健康状况,还关系到养殖过程中河蟹的抗应激和抗病害的能力及河蟹回捕率的高低,更关系到养殖产量乃至养殖成败。近年来,许多成功的养殖户普遍认为,施足基肥是肥水的关键,基肥不施足,肥力就不够,营养供不上,藻相活力弱,新陈代谢的功能低下,水质容易清瘦,不利于蟹苗健康生长。水草种类一般以轮叶黑藻、伊乐藻、黄丝草等沉水植物为主,在清明前种植。根据各种水草特点,搞好池中水草茬口安排,使其覆盖面始终保持在60%左右。2—3月水温低时,在环沟种植轮叶黑藻和伊乐藻旺发;3月底水温升高时,在中间浅水平台种植的苦草旺发。养殖过程中确保池中不脱草。

2蟹苗选择与消毒

蟹苗的规格对成蟹规格影响较大。目前养蟹生产中流通的蟹苗,其繁育的亲本有长江蟹、辽蟹、瓯蟹等,不同品系的河蟹在不同的养殖环境中其个体大小、生长性能存在不同的特点。因此,在不同地域养殖河蟹应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水质特点,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养殖,以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2]。长江里下河地区蟹苗一般选择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规格100~160只/kg,活力强、无病、无伤、新鲜,最好是当地培育,不用海水培育的蟹苗(海水培育的性腺易早熟,影响成蟹的规格)。蟹苗下塘前要进行严格的消毒,以防带入病原菌。消毒的药物有很多,可用50mg/l的高锰酸钾消毒2min即可,用15mg/kg福尔马林浸洗19min。蟹苗消毒时应注意,苗种运回后,不能立刻消毒,因为处于缺水状态,要先用池水浸泡,待吸足水后再消毒。蟹苗到达池口后,先将蟹苗箱放入池水中浸泡2~3min,再放到岸边20min左右,反复2~3次,避免蟹苗因突然吸水而胀死。

3科学放养

目前以冬放为主,最迟3月下旬前放养结束,最佳气温5℃、水温3℃。3月底后,气温回升,蟹苗要蜕壳,运输成活率低。气温过低,对成活率有一定影响[3]。合理密度为7500~12000只/hm2。放养模式:蟹苗7500~12000只/hm2,套放花白鲢鱼种450尾/hm2左右;另可投放10~15尾/kg的鳜鱼、异育银鲫75kg/hm2,增收鳜鱼75.0~112.5kg/hm2;或1500~2000尾/kg的青虾仔虾75kg/hm2,增收青虾600~750kg/hm2;或100~200尾/kg的龙虾75kg/hm2,增收龙虾375~450kg/hm2。套养不同品种应采取不同技术措施。螺蛳价格较低,来源广泛,蟹池中投放螺蛳可明显降低养殖成本、增加产量、改善品质,从而提高养殖效益。在成蟹养殖池中,适时适量投放活螺蛳,任其自然繁殖,能有效降低池塘中浮游生物含量,起到净化水质、维护水质清新的作用;螺蛳不但稚嫩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利用率较高,是河蟹最喜食的鲜活动物性饵料,可促进河蟹快速生长,提高河蟹上市规格和品质。螺蛳的具体投放措施:分2次投足活螺蛳。清明节前后,投放螺蛳3570kg/hm2,让其自然生长繁育;7—8月根据蟹池螺蛳存塘量,再补投1次螺蛳,投放量2250kg/hm2左右。蟹苗进池后1周要全池进行消毒。

4饲养管理

坚持“四定”、“四看”原则,两头精,中间青。3—4月恢复体力阶段,以颗粒饲料+小杂鱼为主;5—7月,以颗粒饲料为主;8—9月,颗粒饲料+植物性饲料;10—11月,颗粒饲料+小杂鱼。早开食、投喂高质量饵料,恢复体力,蜕好第1次壳。高温期间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做好水质调控、保证成活率。后期增加鲜活饲料,催肥促膘,提高鲜美度。正常生长阶段每天投喂2次,上午、下午各1次,沿池边投喂,上午30%,投喂在深水处,下午70%,投喂在浅水处。阴雨天少投或不投[4]。河蟹对水质要求较高,要求do保持5mg/l,ph值7.0~8.5,透明度30~40cm,水位调控做到“前浅、中深、后稳”,前期3—5月0.4~0.5m,中期6—8月1.0~1.2m,后期9—10月稳定在0.8~1.0m。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定期注水,早期每隔10~15d换水1次,每次换水1/4;高温季节为确保水质清新,每天添加新水,且每周换水1次。另外,每隔15~20d用8~10mg/kg生石灰水全池泼洒,最好定期使用光合细菌或em菌等微生物制剂化水全池泼洒,以改善水质。

5病害防治

蟹病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生态调节与科学用药相结合,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采取不同方法预防。蟹病主要分为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疾病。细菌性疾病包括水霉病、黑鳃病、烂肢病、腐壳病等;多因蟹种在捕捞、暂养、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池塘水质恶化造成;防治上,于蟹种下池前消毒、全池泼洒溴氯海因或碘制剂等高效低毒的消毒剂。寄生虫疾病包括纤毛虫病、聚缩虫病等;多因长期不换水,有机物含量过高造成;防治上,应经常换水,使用生石灰改善水质,科学投饵,使用高质量的饲料;治疗上,可使用纤毛虫净、甲壳净、纤毛必克或硫酸锌复配药等。抖抖病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间的微生物疾病,可用敌杀死防治。

6参考文献

[1]张凤琴,贾丽,班顺利,等.池塘养殖河蟹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1(s2):57.

[2]张彦龙,栾延滨,王飞,等.河蟹池塘养殖技术[j].渔业经济研究,2006(2):31-34.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机电一体化专业范例(3篇)

    - 阅0

    机电一体化专业范文篇1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特色建设国家教育部宣称要根据社会需求为指导,合理化设置科目专业,重点将行业与产业相结合,加快培养优秀人才。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

    智慧医疗可行性报告范例(12篇)

    - 阅0

    智慧医疗可行性报告范文1篇1无处不在的物联网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维基百科对物联网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