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贸易管理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学科:国际贸易: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F74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6)06-0080―05

收稿日期:2006―08―20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迅猛发展,培养为其服务的国际贸易学科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不仅本科、大专招生的增长及总量居各专业前茅,而且硕士点、博士点的设立和招生也迫切要求增长,国际贸易学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究竟要确定哪些,需要进一步探讨。

一、国际贸易学科研究范围狭窄,不能适应学科和外经贸实际发展的需要

现今的国际贸易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调整学科专业确定的,属于应用经济学,在其《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中,它同其它9个二级学科同属应用经济学,在国际贸易学(020226)中指出:“国际贸易学是研究国家(地区)间商品与劳务交换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具有很强实践性特点的学科”。①但是,当今世界已经成为现实的生产要素、人员、知识产权交换及国际间的经贸合作,这些比纯粹的商品和劳务交换更为重要的内容没有包括在内。在业务范围中,指定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与管理,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组织”。①从当今学科发展的实践来看,它注重了理论与政策,贸易的实务,没有指出国际经济合作这个内容极为丰富的领域,业务范围是比较狭窄的。在指定的博士学位专业课中,指定为“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国际贸易政策研究,跨国公司管理及结合培养方向的其他专业课”;硕士学位专业课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经营管理及结合培养方向的其他专业课”。①这些指定,一是笼统,二是国际经济合作、国际经贸组织、国际金融、国际经贸法规等类重要课程没有提及。在指出的主要相关学科中,仅列出了“金融学和世界经济学”。①而与之关系极密切的国际经济法、企业管理、国际关系等没有提及,比起其他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来相关学科很单纯。

在以上学科研究范围的指导思想下,很多学校的博士、硕士学位设置的研究范围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总体上以文字中规定的为主,领域较小,对我国整个对外经济贸易战略有重大作用的对外投资(走出去)、利用国际优质资源(引进来)研究较少,偏重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当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重点院校与研究机构未受影响,影响主要是对一般性大学,它们多局限于以上给出的范围。实际的对外经贸情况早已突破了上述设置的范围,研究外资、外经的文章充满了主要国际贸易学类杂志,但在权威的“指导简介”中没有。

更为不可理解的是,在2006年国家社会学科基金申报填表的学科目录中,在应用经济学24个二级学科里,竟然没有了“国际贸易学”这个二级学科的名称,我们申报表只好填写成“应用经济其他学科”,作为全国最权威的管理和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究竟是如何看待这个学科领域及其地位的,我们不得而知。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即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我国国家标准G/T13735-92将学科定义为:“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的划分是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它有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但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一些新的知识也归于原来的体系,这是任何学科都存在的发展规律。划分学科的目的,是为了专于学科的逻辑体系进行研究,以求学科有新的发展,水平逐步提高。(1)从国际贸易最初的知识体系来说,就是直接的出口和进口,后来有了国际投资,对外贸易与对外投资二者可以互相替代(Mundel,1957):贸易障碍会产生资本流动,资本流动障碍会产生贸易,二者具有相互替代性;Bhagwati(1973):过多的引致投资可能带来贸易的“悲惨性(贫困化)增长”。Markuson(1983),Svensson(1984):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之间具有互补性,如果贸易和投资之间不合作,则出现相互替代关系,如果相互合作,则是互补关系。商品的贸易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将互相促进。还出现外贸对外资的促进发展(陈泽星等,2005);相当多的学者都承认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投资理论相互渗透发展的现实和趋势。(2)我国实践也证明,外资利用大大促进了对外出口和进口。在经济全球化下,生产要素和人员的跨国流动,跨国投资,它的地位和利益的所得,已经超过了单纯的出口和进口,仅以外贸来衡量利益的大小已经不能反映一国得到的外贸实际利益,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是对外贸易自然的延伸或替代。

无论任何学科,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们学习和研究的目的是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总战略服务,为政府和企业服务。从目前我国主管对外经济贸易的国家职能部门,也可看出国际贸易学应该研究哪些领域:最高有国务院的经贸委,国家商务部,以下有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商务厅或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在以下是市县的相应部门。商务部的主要下属职能机构有近20个,但无论多少,职能业务总体可分为外经贸法规政策部门、进出口管理部门、外商投资管理部门、对外投资或对外经济合作部门四大类,当然新设立的商务部增加了管理国内市场和商贸一项大内容,倾向于内外贸一体化,这也是个新的研究点。省级商务厅或外经贸厅的主要职能机构有:没有设商务厅的省暂时不管内贸,其他管理职能部门如同商务部:外经贸法规政策(原政策法规处,现为综合处)、对外贸易(有贸易发展处、贸易管理处、贸易促进、机电进出口处)、外商投资(外资处、投资促进处、开发区处)、对外经济合作(外经处、境外处)。对于无形贸易,如旅游、运输、金融、保险的进出口,则属于其他政府部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国际贸易学,它应该的研究范围是很宽泛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跨国界的生产要素大规模流动成为必然,载体是跨国企业和人员,因此,对跨国企业和人员及其文化的研究是越来越重要了。还有,国际竞争的加剧,多边贸易体制运转不好时,次多边即区域一体化组织,或几个国家的一体化组织,或双边一体化的发展都在涌现,因此,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应放在一个日益关注的地位。

国际贸易学科研究面较小的另一个突出表现,

就是学校对纯理论研究较多,应用性对策研究较少,成果鉴定重期刊发表及档次,轻政策对策性研究报告,使我们的理论成果与实际需要脱节,失去了研究成果应有的价值,也抑制了研究面的扩大。

此外,学生,甚至我们个别的同行,也把国际贸易学科的研究范围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内容理解为仅是国际贸易,或对外贸易。这种对学科和专业的片面或错误理解,导致的负面效应是严重的。首先,它使我们研究领域局限于狭小的范围,不利于开拓应有领域或新领域,使研究水平很难提高,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为政府和企业服务。其次,由于这个专业的热度非凡,我们的学生和其他有关从业人员是社会上人数增长最快和总量居前茅的,但学生如果仅做外贸单证或坐办公室,跑海关和工商税务局,这种单一的就业面,现已人满为患,中专生、高职生、大专生、本科生,同抢一个饭碗,我们的本科生与他们竞争没有多少优势。这样片面的认识会影响我们全方位、多层次外经贸人才的培养,现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不能简单地就理解为国际贸易专业,而是一个“大外经贸”专业。

二、国际贸易学科应拓宽的研究领域与方向

(一)拓宽研究领域与方向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中,对学科专业的改革结构调整提出了原则,如提出:学科专业调整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全局性、战略性调整”,“要以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和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优先发展适应加入WTO急需的金融、法律、贸易等类本科专业”;“大力开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鼓励高等学校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的新机制”[3]我们应根据以此指导思想并结合外经贸发展的实际和未来的趋势,拓宽研究领域与方向。

(二)学科研究总体要增加的内容

在对学科研究规律内容的界定中.应增加“生产要素跨境流动与交换”,以补充原来仅有的“商品和劳务交换”,体现当今经济国际化深入发展的现实和趋势。强调应用性、对策性,体现学科特点。在主要相关学科中,除原来列出的“金融学、世界经济”外,应增加“国际法学、国际关系、企业管理”等几个重要相关学科,体现与它的知识体系相关的重要学科。

(三)从整个再生产纳入全球的现实来考虑国际贸易或对外贸易

我们要从经济全球化,生产贸易国际化来看学科的研究领域。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它与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过程,利益的分配也不局限于哪一个阶段。我们可以从国际化生产的整个再生产过程的三大阶段来看:

G--W…P…W’―G’

传统的出口贸易是仅在w’―G’间,纯粹用的是本国的原材料加工生产出口,也叫一般贸易。

传统的进口贸易是G―W,从国外进口来直接消费。

加工贸易,外商用进口的原材料加工出口,则是G―W…P…W’―G’。

如果是在境外国外利用当地原材料生产并就地销售,则是W…P…W’―G’。

这几种方式,都是与贸易有关的,包括了直接出口(传统出口,或自己进料加工出口);直接进口(传统进口);间接出口(来料、来样加工出口,外商要扣除进料外汇);间接出口和进口(跨国企业利用母国的设备、东道国的原材料、人力加工生产后在东道国当地销售,或转销其他国家,或产品返销母国)。

以上表面上是进口与出口,实际上是利用外资来加工生产再出口:对外投资进行生产在东道国销售或转销他国或返销母国。这就是现资、加工、生产、贸易的复杂关系。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说,直接进出口,也就是传统的外贸,这是第一层次的外贸,也是狭义的外贸;第二层次的外贸,是利用外资加工生产后的外贸和国内贸易:第三层次的外贸是到境外国外投资利用当地资源进行生产后的出口(产品到东道国或其他国家)或返销母国的进口。从利益上讲,第三层次的外贸综合利益最大。所以,仅以简单的出口和进口来看国际贸易是远远不够的,没有看到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都是与贸易直接有关的且利益更大。

以上是国际贸易学最核心的内容,可概括为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投资,简言之,即外贸、外资、外经三大领域,我国管理外经贸的政府机构,主要是围绕这三大领域设置的。

(四)从与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知识与理论体系及其相关性来分类细化研究领域与方向

以下研究领域大都出现于外经贸实践中,但从全国各大学及研究机构来看,研究领域总体较小,有的研究虽然有,但不深入,有的没有开拓和创立,应拓展领域和方向。这里并非要每个学校都要面面俱到,而是指全国应有如下研究:

(1)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从古典到当代,各种理论与学说,这是最基本的重点的研究领域,要开拓新方向;(2)国际贸易实务研究:国际经贸惯例、贸易合同、争议与仲裁、物流、运输与保险、信用证等单证运用、商务谈判等,要深入研究,开创新的方向;(3)国际经济贸易组织研究:WTO规则,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协议,原料生产与输出国组织规则,联合国经济贸易组织规则,双边经济贸易合作组与协议;(4)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研究:多边经济贸易关系、区域和次多边经济贸易关系、双边贸易关系,要深入或开创研究新方向;(5)国际贸易法规政策研究:国际经济贸易法,国内对外经济贸易法规,各国政策,要开创新研究点;(6)货物贸易研究:机电产品、纺织品与服装类、农林渔水产品贸易研究、原料与资源产品贸易研究,要深入研究或开拓新研究方向;(7)服务贸易研究:金融、电信、运输与保险、旅游、会展等研究.领域大,行业多,在不断扩展,地位日渐重要,是重点开拓研究的领域;(8)对外直接投资研究:“走出去”战略与政策,投资方式、投资环境等,这是现在和未来都要大力进行并开拓的,是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领域;(9)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引进来”战略,产业政策,招商引资环境、方式,开发区,跨国公司研究,与上面都属国际投资的内容,研究理论多,形式及内容更多,要深入研究,以外资促进外贸;(10)国际工程承包研究:国际承包市场,招标投标,竞争能力等,要深入研究,开创研究新方向,是贸易增长方式的重要方面;(11)劳务输出与自然人流动研究:这是现在和未来要大力拓展研究的领域,是我国服务贸易增长的重点项目,可部分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是增强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渠道之一。以上(7)、(10)、(11),是我国重点开拓的贸易增长新领域,必须加强研究;(12)国际市场营销研究:市场预测分析,营销策略与手段,开拓的新领域;(13)国际金融研究:国际金融市场,贸易融资,国际货币体制及人民币汇率,我国资本与金融项目开放与运作.

要结合外经贸深入研究;(14)贸易方式研究:、经销、加工、补偿贸易、租赁贸易、采购、期货贸易及电子商务等,要大力开拓、开创研究;(15)国际企业管理:跨国经营与管理,要重点开拓研究,为“走出去”服务;(16)贸易摩擦与应对研究:问题层出不穷,要深入进行研究。

三、国际贸易学科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换名或同名及可否上升为一级学科问题

从以上国际贸易学需要研究的领域和方向看.它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从字面意思上看,它没有包涵这些内容,与实际要求的内容差别太大。更重要的是用“国际贸易”这个学科名,容易使人们对它产生狭义的或错误的理解,这种理解,不是少数人,甚至包括了实际在从事这些工作的人。我们在毕业论文封面上写学科与专业名称时,不只是学生写错,而且相当部分老师也是模糊的,其他专业的人。就更不用说是片面理解和错误理解了。这种误解,对学科研究与专业的建设都是极为不利的。为此,不如将学科名称与专业名称互相替换,学科名称定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名称定为“国际贸易”。但从“大贸易”或“大经贸”看,专业名和学科名都定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更好一些。

这样命名的好处:一是从字面上就拓展了学科的研究领域和范围,有利于学科研究和发展:二是纠正对这个专业狭义的和错误的理解,跳出片面狭隘的专业就业观,可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及全方位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深入发展,开拓更广阔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领域。如按狭义的该专业就业,就是从事直接的进出口贸易、做单证、谈生意、跑海关、坐办公室,而与其他专业无缘,各层次学生在同一岗位就业。而要从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个本科专业及学科涵盖面来看,就业领域就很大了。如我们的培养要求与目标中指出的那样:本专业培养应对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外贸、外资、外经、外事等领域服务的以实用型人才为主的多层次对外经贸人才,毕业后能在进出口企业、有进出口权的工业与商业企业、涉外金融企业、涉外政府机关和涉外事业单位、涉外中介机构等部门及个体工商业,从事进出口实务、商务谈判、翻译、经营管理、招商引资、市场营销、研究策划、文秘、宣传公关、新闻、研究、教育等工作。

此外,国际贸易或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可否上升为一级学科,⑷也值得商榷。任何学科和专业都是根据社会需要而来的。根据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越来越紧密融合,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这种趋势和规律将引导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从事与国际经济与贸易有关的就业人员来看,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显示出这个学科的地位日渐重要;另从学科研究领域和范围来说,应用经济学的其他任何一个二级学科,都没有这么大的领域,研究方向远远没有这么多。可否把它作为一个一级学科独立出来,与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并列起来。学科名可以定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学,下设三个大的二级学科,国际贸易学(涵盖所有的贸易理论与政策、各种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合作学或国际商务学(国际融资、对外投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等),国际经贸组织学(wT0理论与规则、区域经济贸易组织、双边贸易组织及双边经贸关系等)。这个设想敬请同行们提出意见。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范文篇2

由于各国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发展状况不同,在服务贸易管理中也各有侧重,形成了不同的管理特色。根据服务贸易管理方式、方法的不同,我们将上述国家和地区的管理体制归纳为三种类型,即核心管理型、分工协调型和服务推进型。

1.核心管理型

核心管理型是指服务贸易的管理权限相对集中于某一政府部门的类型。美国是核心管理型的典型代表。由于服务贸易种类的繁多,各国和地区的服务贸易管理机构往往分散在不同的管理机构和部门。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美国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相对集中,形成了以美国商务部为核心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因此,我们称之为核心管理型。

美国商务部承担着服务贸易战略的制定、日常管理、统计以及服务出口促进和贸易救济的具体工作。美国商务部的国际贸易管理局设有服务业司,负责美国服务业的管理工作。其对服务业的主要管理职能是:与私人企业和其他政府部分共同为美国企业提供出口帮助和更有利的海外市场准入条件,参与和推进双边和多边服务贸易谈判(包括与WTO、NAFTA、APEC的谈判和双边协议),促进谈判协议的落实;为美国服务业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信息及其他服务;进行美国服务贸易市场环境与竞争力的统计分析,并为国会及相关部门提供信息。其下设服务业办公室、金融办公室和旅游业办公室分别负责各服务贸易领域的出口促进、谈判与执行、政策指定与咨询以及项目设立与管理等。同时,美国商务部还负责制定推动服务出口发展战略;为服务企业对外出口提供全方位服务。此外,为更好地实施服务贸易管理,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小企业发展局、国家电信与信息委员会、专利与商标办公室以及国际贸易管理局下属的贸易促进与商业服务管理司、进口管理司及市场准入与执行司也分别参与服务贸易的出口促进、贸易谈判、标准制定和贸易救济与援助等管理和服务工作。服务贸易的统计分析则主要由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完成。

可见,美国商务部在服务贸易政策的制定、实施,服务贸易谈判、服务贸易促进以及服务贸易统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美国管理服务贸易的核心管理机构。

2.分工协调型

分工协调型的管理体制以日本为代表。日本政府的贸易管理机构分工明确。具体可分为立法机构、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机构、统计机构及服务贸易咨询及促进机构四大部分。主要涉及国会、内阁、外务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财务省、日本银行、日本进出口银行、日本贸易振兴会等政府机构和组织。

日本国会是服务贸易法律、法规的立法机构。通常制定与服务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议由服务贸易的促进和咨询机构,或者由主管的政府机构根据服务贸易发展的状况提出。上报内阁府得到认可之后,由主管的政府机构的相关政策制定部门组织产、官、学共同研究商讨制定,然后上报内阁府。经过内阁府审查通过后,报国会批准、立法。

日本“内阁会议”是制定政策,协调各省厅之间关系的最高官僚机构。内阁会议的议长一般由内阁总理大臣担任,其成员主要包括财务省、外务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等重点省大臣、日本银行及进出口银行总裁等。在日本内阁会议中,与服务贸易相关的会议有“经济财政咨询会议”和“知识产权战略会议”。与服务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措施也必须经由该会议审议通过。

日本外务省经济局负责对外签署与服务贸易相关的多边条约和协定,处理国际贸易纠纷。同时,作为日本政府的对外联络窗口,外务省也向相关的省厅提出制定与服务贸易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建议。经济产业省是日本服务贸易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服务产业和服务贸易政策的制定及实施也主要由经济产业省负责。国土交通省综合政策局是日本交通运输和旅游服务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部门。日本银行是日本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由于服务贸易管理部门相对分散,因此协调部门的作用就很重要。日本内阁府的“内阁会议”制度,很好地解决了日本各省厅之间的协调问题。同时,日本政府在制定和颁布一项贸易政策或者法律的过程中,通常会广泛地吸收社会各界和各方面人士的意见,以实现科学决策的目的,突出体现在官产学一体的政策决策过程。上至内阁会议,下至经济产业省的专业小委员会,都是官产学结合的最好典范。因此,分工协调成为日本服务贸易管理的重要特色。

3.服务促进型

服务促进型是指以服务贸易促进为主、服务管理为辅的管理模式。除美国、日本以外的其他本文考察的四个国家和地区可以归为这种模式。加拿大政府对服务贸易不进行直接的管理,而主要是通过贸易促进来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外交与国际贸易部是加拿大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部门。其核心服务包括:一对一的出口帮助;提供市场与产业信息;提出出口融资建议;推荐贸易交易会、举办研讨会。如果企业希望实地考察目标市场,办事处可以推荐符合要求的国际贸易展会;举办学习研讨会,帮助出口商了解海外商业环境及机会等等。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贸易安全;贸易便利化;非传统安全

一、引言

在多边、双边及区域的合作与努力下,大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步被削弱,而一系列贸易监管制度和进出境程序等隐形壁垒对贸易流动影响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国家或地区的贸易竞争力。许多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及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探索高效通关模式,深入研究和推动旨在减少或清除国际贸易过程中的制度性和技术、降低交易成本的贸易便利化。

伴随国际贸易流量的迅速增长,外来生物入侵、传染病传播、食品安全、转基因产品、核幅射威胁、贸易壁垒造成的经济安全威胁、有毒有害物质、信息安全等问题越来越多,它们既直接威胁人和社会的安全,又影响了贸易发展。海关、质检、检验检疫等口岸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国家进出口贸易管理,它们在确保国门安全和促进贸易发展方面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如何做到既可以有效应对各种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威胁又能便利贸易业发展是它们急需解决的课题。

二、贸易安全与贸易便利化

1.贸易安全。关于贸易安全的涵义,学界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目前主要从状态或能力两个角度来解释:①从状态角度来说,贸易安全就是指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国对外贸易活动不受外来势力和风险威胁或影响的状态;②从能力角度来说,贸易安全就是指一国对外贸易在面临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冲击时,可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使本国产品具有较强的抵御冲击和抗风险能力,保持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根据以上解释,可做如下界定:贸易安全就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一国为避免受到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影响,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从而保证本国贸易可持续健康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状态和能力。据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贸易安全就是要提高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中获得利益,抵御各种国内外风险和维护国家安全的整体能力。贸易安全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发展和繁荣国民经济,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提高本国福利水平;核心是要提高国家整体国际竞争能力。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贸易和出入境人员流动越来越频繁,贸易安全问题成为海关、质检、检验检疫等口岸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近年来,与人的生命健康安全、社会安全和经济安全直接相关的疫情疫病、生物入侵、生B破坏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尤其突出且日趋严重,已影响贸易发展和危及国家安全。非传统安全是以军事、政治及外交为核心的传统安全议题之外的总称,类型十分复杂,重大自然灾害、流行病、瘟疫、生态破坏、跨国犯罪、认同危机等均是非传统安全主要议题。非传统威胁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其行为体具有多样性,威胁范围超越传统的军事战争领域,波及层次跨越国家地区层面,活动规律难以把握,明显异于传统安全威胁。我国贸易目前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生命健康威胁,主要指传染病传播。传染病给人类生命健康带来巨大危害,是威胁人类生命的可怕、不易控制的灾难,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社会危害大等特点。

第二是生态安全威胁,包括外来生物入侵、食品安全、转基因产品、核辐射、污染物等。外来生物入侵是生态系统遭受到最大的安全威胁之一,贸易、旅游等出入境活动带入等人为活动是其主要途径。外来生物一旦入侵成功后大爆发便难于控制,将造成长期和不可逆转的破坏,形成优势种群危及本地物种生存,给国家农业生产、国际贸易、生态系统甚至人畜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第三是经济安全威胁,主要体现在进口国设置的知识产权、技术壁垒与绿色壁垒等非关税壁垒方面。当前全球贸易增长乏力,外贸形势复杂严峻,一些发达国家为了摆脱危机而推行贸易限制措施,在市场准入环节对技术性贸易措施、劳工标准、绿色壁垒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产出口品难度进一步加大,企业受损严重。技术性贸易措施被认为是继汇率之后企业在出口中遇到的主要障碍。

2.贸易便利化。贸易便利化是当前热门议题,众多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如亚太经合组织(APEC)、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际组织都对其进行了研究,但迄今为止仍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尽管这些界定的聚焦点不同,但其基本精神一致,核心都是简化和协调国际贸易中进出境手续与程序,加快要素跨境流动。

就目前世界各国或地区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排名,虽然各组织机构和研究人员选择的测评指标各异,却都一致认为:新加坡、中国香港、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排名最前;“9・11”事件以后,美国贸易便利化程度并无明显改善,但排名仍然靠前;近年来,中国、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在贸易便利化上取得显著成果,但排名仍然落后;要提高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贸易便利化水平,仍然需要对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方面的援助。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贸易便利化报告》采用市场准入、跨境管理、交通基础设施和商业环境等四项指标评价世界各国贸易便利化程度,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在2008年~2012年间贸易便利化指数呈平稳上升态势,在交通基础设施和商业环境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在市场准入水平需进一步提升,跨境管理效率亟待提。国内学者朱剑冰、吕静(2015)等在世界经济论坛的评价体系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从口岸效率、关税环境、基础设施及服务、信息和通信技术、商务环境等五方面遴选若干指标构建了贸易便利化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对我国以及与我国具有最密切贸易关系的25个国家或地区进行测算,从实证上验证进口国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于出口贸易额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将综合评价指标得分值划分为四个等级:0.4分以上为非常便利,0到0.4分为一般便利,-0.8分到0分为不便利,-0.8分以下为极不便利。我国的综合评价指标得分为-0.121,排在贸易不便利国家的前列,同非常便利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太大,存在较大改善余地。

国外许多经济学家运用实际调查分析方法、CGE模型和引力模型对推进贸易便利化的影响展开定量分析,一致认为便利化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增长。APEC经济委员会于2000年定性评估了21个成员的海关程序、法规、标准、一致性及商务人员流动等贸易便利化效果,认为复杂的海关程序和法规与关税效应等同。Otsuki、Wilson和Mann(2003)利用港埠效率、海关环境、国内规章环境与服务部门的基础建设等四个指标考察贸易便利化,并运用引力模型量化四个指标的影响,其研究结论指出服务部门的基础建设对贸易成长贡献最大约为41%,其他三个指标港埠效率、国内规章环境、海关环境的贡献依次28%、10%、9%,东南亚国家在落实贸易便利化后贸易增长幅度最大。MatthiasHelble、BenShepherd、JohnS.Wilson等(2007)在《亚太地区的透明度与贸易便利化:估算改革所得》的研究中,利用亚太经合成员经济体作为研究案例构建了该地区进出口国家的透明度指数,即可预测性(降低不确定成本)和简化性(降低信息成本),通过引力模型分析发现随着贸易相关的透明度不断提高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该地区的地区间贸易。

3.贸易安全与便利化的关系。贸易安全与便利化反映了全球贸易合作与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它们是一对统一的矛盾体,在逻辑上存在矛盾与冲突,在价值目标上却存在协调和融合。从逻辑上讲,为了促进贸易便利化,加快要素通关速度,必然要求放松对进出境要素的管制,简化与进出境相关的手续和程序,减少口岸管理部门对进出境环节干预;而为了确保贸易安全,必须加强对流通过程的检查和管理,不能省略可能影响要素通关速度的贸易管理措施,还必须重视对贸易流程的跟踪与保障,且随着安全形势的变化,贸易管理措施可能随时升级。这也就是说如果过度强调便利,就可能带安全来隐患;如果过度强调贸易安全就可能影响正常的贸易便利。从经济价值的角度来说,由于非传统安全因素会给货物和国门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进出口商、口岸管理部门等都必须增加成本采取措施来确保安全;否则,遭受更大损失。

三、基于安全与便利化的四种国际贸易发展战略

海关、质检、检验检疫等口岸管理部门是以执行国家既定的政策、维护进出境贸易安全为目的,通过相关监督管理活动为进出境企业与旅客通关提供便利化和安全保障服务。这些管理部门具有双重属性,即政治性与非政治性,前者表依法行政,为国把关;后者表现为服务济,促进发展。从政治上来说,口岸管理的目标其实就是在关境线上进一步强化企业或旅客遵守与进出境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就是依法行政、落实执法监管;从非政治性的社会与公共服务角度来说,口岸管理的目标就是降低进出境管理中的守法成本,包括贸易进出口企业、承运人等进出境守法成本和管理部门自身执法管理成本。若进出境企业或旅客完全遵守法规,则实现了口岸管理目标之一――贸易安全;若降低口岸管理的经济成本和缩短通关时间,则实现口岸管理另一目标――便利。

为了便于分析,以“安全”、“便利”分别为横纵轴并建立二维坐标图(图1),具体如下。横轴方向从左到右贸易安全性增强,纵轴方向从下往上右便利化程度提高,Ⅰ、Ⅱ、Ⅲ、Ⅳ四个象限区间分别表示高效型、管制型、无效型、放松型四种类型战略。

第一种:高效型,对应的是高守法程度与低执法管理成本和守法成本,不仅口岸部门在进出境监督管理中实现管理成本与效益的均衡,而且进出境企业也实现低守法成本与高守法效益,达到贸易安全与便利化高度统一,实现口岸管理所追求目标。

第二种:管制型,对应的是高守法程度、高执法成本和守法成本,虽然高守法程度“安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但它却以高守法成本和执法成本“不便利”为代价,成本高,故为低效型之一。

第三种:无效型,对应的低守法程度、高执法成本和守法成本,明显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故为无效型。

第四种:放松型,对应的是低守法程度、低执法成本和守法成本,低执法成本和守法成本“便利化”固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却以牺牲高守法“安全”为代价,故为低效型之二。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实现开放与改革的互动双赢,这要求进出境口岸管理部门在努力在高效型第一象限中向右上方发展,推进以安全为保障的贸易便利化战略,达到贸易安全与便利化高度统一。

四、对我国口岸管理部门的建议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自由贸易发展,口岸管理部门的关税征收职能有减弱趋势,而在防范非常规威胁等方面的职责范围正不断拓展,逐渐开始承担推动贸易发展、促进旅游与投资等国家宏观调控任务。也就是说口岸管理门需要在继续更好地为国把关、发挥执法职能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服务意识,采取各种手段有效促进贸易便利化。

第一,贸易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从国家经济安全的整体利益;同时,国家贸易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关系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地位和整个国家安全,因此必须将贸易安全问题纳入到国家安全战略层面。这就要求口岸管理部门必须以“大安全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安全维护功能,直接将生命健康威胁、生态安全威胁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扼杀在边境,掐断其传播路径。

第二,以信息化技术为抓手,大力推进电子口岸以及以电子口岸为基础的“单一窗口”建设,推进协同执法、联合查验“一站式作业”,整合报关、报检、审单、搜椤⒎判械韧ü匾滴窕方冢消除国际贸易供应链中不必要的重复和延迟,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第三,加强跨区域、跨部门、跨国界的合作,形成认证标准和认证结果互认和风险货物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等全方位、多层次的互联互通,实现“关通天下”的目标。口岸部门还可通过健全评估体系、优化评估方法、控制信息不对称性等途径对企业进行守法和安全状况认证,给予其AEO便利,打击供应链中的违法行为,形成海关和企业的合作共赢。

第四,进一步加强我国在世贸组织中的TBT协定协议委员会、SPS协定委员会等机构相关工作,开展多层次多边双边国际合作顶层设计,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企业及进出口商品技术服务中心的专业技术支撑职能;构建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体系和多主体联动协调应对机制,收集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协助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和改造,加强受损企业、行业协会、政府行之间的沟通协调并形成合力与贸易对象国展开交涉,维护贸易利益;参与ISO等标准制定机构相关活动,积极争取国际标准项目制定的主导权和国际市场话语权;学习欧美国家标准制定模式,改革国内标准制定模式,优化制定主体“公私伙伴关系”,努力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

参考文献:

[1]陈晖.国际贸易安全与便利:我国《海关法》面临的新课题[J].国际贸易问题,2008,(8).

[2]王中美.全球贸易便利化的评估研究与趋势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4,(3).

[3]朱剑冰,吕静.贸易便利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其应用[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4]曾铮,周茜.贸易便利化测评体系及对我国出口的影响[J].国际经贸探索,2008,(10).

[5]周阳.试论美国贸易安全的发展与特点[J].上海经济研究,2015,(2).

[6]余潇枫.“检验检疫”与口岸公共安全新挑战――基于非传统安全的分析[R].中国社会公共安全研究报告,2014,(1).

[7]黄丙志.贸易安全与便利:海关管理目标及阶段性推进的逻辑思辨[J].上海经济研究,2015,(11).

[8]陈苏明,林弘,李豪.海关稽查与贸易安全与便利:理论基础与作用路径[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增刊,2012,(S1).

[9]刘海燕.后危机时代中国海关贸易便利化与贸易安全的路径选择[J].海关法评论,2010,(第1卷).

[10]余大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关管理目标与实现机制演进研究[J].海关与经贸研究,2014,(4)、(5).

[11]陈苏明.AEO制度及国际海关AEO互认研究――基于供应链安全与便利的视角[J].国际商务研究,2012,(9).

[12]伍穗龙.技术性贸易壁垒最新态势与我国的应对策略[J].中国流通经济,2016,(3).

[13]KazutomoAbe,andJohnS.Wilson.Governance,Corruption,andTradeintheAsiaPacificRegion[R].PolicyResearchWorkingPaper4731,2008.

[14]JosephEStiglitz,AndrewCharlton.TheRighttoTrade:AReportfortheCommonwealthSecretariatonAidforTrade[R].UNCTADReport,2012.

[15]JohnS.Wilson,CatherineL.Mann,sunehiroOtsuk.AssessingtheBenefitofTradeFacilitation:AGlobalPerspective[J].TheWorldEconomy,2005,28(6):841-71.

重c项目: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下口岸改革面临挑战与机遇”(项目号:2015020192)。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范文篇4

一、国际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与作用概述

(一)自由贸易区的概念

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实践中,对自由贸易区(FreeTradeZone)的表述很多。具体来讲,主要有:对外贸易区(ForeignTradeZone)、保税区、自由港、出口加工区、科学工业园区等。对于这些不同称谓,许多国际组织、政府的学者和立法机关作了一些概括性的定义。

《京都公约》对自由贸易区的定义是:一国的部分领土,在这部分领土内运入的任何货物就进口税及其他各税而言,被认为在关境以外,并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

《欧共体海关法典》对自由贸易区的概念作了类似的定义:共同体关境的一部分、或者是位于关境内但与关境内其他地区相隔离的地域。非共同体货物,在征收进口关税和商业政策、进口措施适用方面,在办理自由流动清关或其它海关程序前,或者不按海关法规规定的条件使用或消费前,被视为尚未进入共同体关境。

《美国对外贸易区委员会通用条例》对自由贸易区的定义是:一个隔离的、封闭的、被管辖的作为公共设施而运作的区域。在进口港(即报关海港)及其邻近地区配有装卸、处理、存贮、使用、制造、商品展示等设施以及拥有海、陆、空的转运能力。任何国外和国内的商品都可以进区,不受美国海关法的约束,而法律禁止的商品或有害于公共利益、健康或安全而被委员会命令禁止的商品除外。

《智利自由贸易区法》对自由贸易区的定义是:界线隔离明确的、紧靠某港口或机场的、受海关治外法权保护的区域或单独的地块。在这些地方,货物可以储存、加工、制造或者销售,无任何限制。

在我国,FreeTradeZone被定义为:保税区。这是我国在对外开放大背景下创造出来的对自由贸易区的特殊称谓。对于其定义和性质,国内学术界、各政府职能部门的观点并不相同。

2000年7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首次提出“保税区”的概念。经该次会议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34条规定:保税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但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其后,海关总署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释义》一书中,对保税区作了基本的定义:保税区类似于国际上的自由贸易区或对外贸易区,是指在一国关境外或关境内的与自由港具有同等地位的地区,允许外国商品免税进入区内储存、取样、分包、分级、拆装、加工、重新包装、刷唛、贴标签等,然后免税出口。商品运出自由贸易区进入国内,必须缴纳关税。此外,保税区还具有商品展销、展示、国际贸易、金融、信息服务等辅助功能。

(二)自由贸易区的作用

自由贸易区是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无论对世界经济还是对设区国经济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来讲,自由贸易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有利于缓解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缺口”问题。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认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普遍会面临“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技术创新理论认为,除了“两缺口”问题,发展中国家还普遍面临“技术缺口”,这些缺口的存在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进程。而自由贸易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连接国内外市场的“桥头堡”,凭借其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功能优势以及要素禀赋,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出口,吸引外商投资,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能够较好地弥补和克服“缺口”,加快经济发展进程。

第二,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的转换。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由传统“二元经济”向现代“一元经济”转化的过程。实践证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有助于增加就业,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加快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转化的进程。

第三,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自由贸易区在促进对外贸易、转口贸易、制造业和物流业发展的同时,带动了与之相关的交通电讯、能源动力、商业、金融、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四,有利于带动周边及其他地区经济的发展。自由贸易区作为一国高度开放的特殊区域,是发展中国家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国际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示范区,有利于发挥经济增长极作用,形成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和国内其他经济的发展。

我国保税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经济规模不断增大、实力不断增强,在连接国际市场、扩大对外出口、引进国外资金、提高管理技术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国家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保税区2005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经达到我国全年进出口总额的8%左右,成为我国国际贸易增长的主要力量。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保税区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过程中,自由贸易区作为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模式,国外已经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的经验。

二、我国保税区转型需要借鉴国际经验

各国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对自由贸易区的法律界定不尽相同,同时由于区位条件、禀赋、发展历史的差异,各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定位也不尽相同,但各自由贸易区均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境内关外”,贸易自由。体现在最大限度地削减贸易壁垒、稳定的法律保障、最大限度地提供海关便利,实行最宽松的监管措施、享有海关治外法权,用于发展对外贸易。

在贸易壁垒大幅度削减、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际自由贸易区仍然展现出如此强大的活力,必然有其内在机制和市场眷顾的原因。反观我国保税区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借鉴国际经验。

(一)保税区的法律定位

美国对外贸易区的地位是由国会首先立法确立的,先有《对外贸易区法案》,后设立对外贸易区。这与美国的政体有关,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透明、健全的法律制度建设是发展经济的重要环境。

我国设立保税区时,国家尚无保税区的正式法律、法规出台,发展至今,我国的保税区仍然缺乏全国统一的保税区管理法规。从实际操作看,涉及到我国保税区的政策法规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国家各有关部门出台的政策法规;二是地方人大和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三是各保税区管委会和所在地海关及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措施。政出多门,政策调整频繁、缺乏系统性与稳定性。各部门出台的政策常常相互矛盾、相互抵触,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落实相当困难,各部门之间难以协调。保税区高度依赖政策,政策有利时保税区就迅速发展,政策不利时保税区就陷入困境。

(二)保税区的管理体制

国际上自由贸易区的地位通常由法律确定,管理机构由中央政府专门设立,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这种权威体现在:有权对所设区域内的一切机构与事务进行监管、有权自行制定法规与条例、有权独立行政而不受其他职能部门干预等。如美国的对外贸易区委员会、欧盟的欧盟理事会、墨西哥的部际委员会、巴拿马的自由贸易区管理委员会等。

在我国,保税区的设立由中央政府批准,运作则在地方政府,带有明显的权利经济色彩。中央政府对保税区的行政管辖,一直没有明确的宏观管辖机构。当前,保税区的宏观管理主体有:海关、工商、税务、外汇、经贸、商检、边检等多个部门,政出多门,矛盾百出,削弱了保税区的贸易和物流优势。

(三)保税区的运行机制

目前国际上比较知名的自由贸易港多半与港口相连,并实行区港一体化的管理,即一面开放的“U”型区域,例如,巴拿马的科隆自由贸易区、香港、新加坡、汉堡等港口城市,本身就是全面开放的自由贸易区。政府在对自由贸易区定位时即把港口服务作为其功能起点,旨在利用港口或港口城市面临海洋的区位优势,吸收国际直接投资,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在我国,国家出于强化监管、杜绝走私的考虑,在设区选址时把一些保税区,如大连、青岛的选址设在远离码头的郊区,只能够借助海关指定的监管车队运输货物。有的保税区,如厦门保税区,地理位置上接近港口,却被铁丝网与码头作业区、堆场人为隔离,货物入区仍需两次报关,形成“O”型全封闭区域。这种布局使得保税区货物流通环节交易费用居高不下,对贸易的阻碍是不言而喻的。

出于满足现代物流业发展要求和推动贸易发展的目的,国际上对自由贸易区海关监管的惯例是: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美国对外贸易区的监管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我国保税区虽是“海关监管的特殊区域”,海关监管模式名为“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在实际运作中则是:一线、二线同时管理,贸易自由度差,存在“一线放不开,二线管不住”的问题。首先,存在“一线”放不开的问题。从境外将货物运进保税区时,虽可免去通常的海关手续,但仍需向海关提交报关单;从境外运进区内进行仓储或转口的进境货物必须经过预先审批,获准后才能进区;对物流分拨企业不能采取“分批出货,定期核销”的管理,这些都阻碍了保税区物流功能的发挥。其次,存在“二线”管不住或管得过死的问题。对于二线的监管,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保税区不是没有妥善管住,就是管的过死、过严。放松时,常发生一些走私、套汇的案件;打击走私、套汇时,却又把正常的经营给打死了。使得“二线”监管忽左忽右,极不利于区内稳定。再次,存在监管机制不灵活的问题。海关个别部门在加强监管与方便企业运作关系上处理不当。如对区内贸易企业出口退税以及保税区生产资料市场方面的问题,保税区都没有落实相关措施,影响了企业的运作。

(四)保税区的功能定位

国际上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定位,呈现出两个显著的趋势:一是趋向综合,二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有所区别。

目前世界上许多自由贸易区通常都具有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仓储、加工、商品展示、金融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综合起来大大提高了自由贸易区的运行效率和抗风险能力。

此外,各国在发展自由贸易区时,越来越重视发挥各自由贸易区的禀赋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有所区别的突出发展不同主导功能,避免功能同构,降低效率。美国的情况就是很好的例证。

我国各保税区由于过度依赖政策优势,普遍存在功能定位相近,重复建设的问题。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保税区的发展面临新的环境和新的挑战。一方面,入世以来,我国关税水平逐年下调,目前平均税率仅为9.8%,一些非关税措施也在大幅度地削减;另一方面,我国履行入世承诺,逐步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保税区赖以存在的政策优势必将越来越小。如何进一步改革保税区的管理体制,更好地发挥保税区的优势,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目前国内理论界基本达成共识:在新形势下,我国保税区应尽快与国际接轨,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立足实际,借鉴国际上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模式,实现保税区转型。

三、对我国保税区转型的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自由贸易区的国际比较和经验借鉴,我国保税区的转型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统一立法,依法治区

针对我国至今没有一部全国性保税区管理条例来对保税区的区域性质和法律地位进行明确界定的状况,应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和正式颁布全国性保税区基本法,以法律的形式赋予保税区真正“境内关外”的区域性质,统一各专业管理部门认识,明确设区目的和保税区的主要功能,对保税区管理体制、税收政策、金融外汇管理、人员出入、货物监管、工商检验等明确规定,以便于保税区的运营管理有法可依,并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用法律来引导、规范和带动经济的发展,形成法律和经济运行的良好互动。

(二)统一领导,垂直管理

设立隶属于国务院的全国性保税区行政管理机构―中国保税区委员会,实行统一领导。

重新组建地方保税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后的保税区管委会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地方政府管理派出机构,而是隶属于中央政府独立保税区行政管理的一个部分。职责在于,在中国保税区委员会的领导下,按照当地实际情况,以“一站式服务”的最简便方式为区内企业提供服务,同时负责与地方政府的协调。

由地方保税区管委会组建经济实体,承办保税区的日常经营:如土地开发、港口和保税区原有公共设施的运营,实行市场化运作。

解除地方政府与地方保税区的行政关系,地方政府不再对保税区管委会享有行政管辖权力,也不再制定地方性政策,而是通过向地方保税区管委会派驻代表及向保税区承办企业投资来引导地方保税区,实现服务地方经济的目的。

(三)重构功能,突出特色

世界上自由贸易区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多样性是由各国各地区特殊政治、经济乃至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决定的。此外,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生产的国际化,国际上自由贸易区的物流功能日益凸显。

我国保税区的功能应根据其时其地环境状况的改变而不断演变。就单个保税区而言,重构功能应转向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突出特色地开发,逐渐形成特色突出的综合型自由贸易区或国际贸易型、出口加工型和物流配送型及其他类型的专业自由贸易区。就整体而言,我国保税区功能开发的基本方向应是:突出现代物流,优化出口加工,发展一般贸易,形成“金字塔”型的功能体系。

此外,巴西玛瑙斯自由贸易区发展经验为通过发展自由贸易区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了思路。我们可以立足实际,借鉴其成功经验,考虑在我国西部地区建立保税区,带动西部经济的发展。

(四)区港结合,协调发展

要建成港区结合、协调发展的保税区,一方面要使港口发展成为国际枢纽港,另一方面要将港口和保税区连为一体,以口岸国际物流业为核心功能,发展贸易海运、货代、仓储、商展、信息、金融等业务,为进出口贸易、国际转口贸易提供便利、优质和低成本的物流服务。

同时,港区一体化,可以借鉴美国对外贸易区辅区制度,形成“前港后区”态势,实现港口作业区、保税仓储区、出口加工区、对外贸易区的合理布局,使与港口直接相关的产业和功能小区与港口联动发展,而且与港口间接相关的贸易、房地产、出口加工、商展、金融中介服务等产业也要协调发展,促使港口发展成为国际枢纽港。

(五)适当监管,服务物流

海关应在“境内关外”前提下,对“一线货物”本着服务物流的原则,适当监管。可以借鉴美国对外贸易区货物分类监管、物流直通式模式,在海关监管手续上尽快全面执行EDI报备报关制,尽快实现海关、税务、外管等部门的口岸电子信息的共享,将原来妨碍进出口贸易的繁杂手续、不规范和不安全因素降低至最低限度。真正实现保税区“管理二线,放开一线,区内自由”监管。

参考文献:

[1]钟坚.美国对外贸易区的发展模式及其运行机制[J].特区经济,2000.6.

[2]孙秀君.试论中国保税区向FTZ转型的法律定位[J].法学论坛,2006.(4).

[3]陈章喜.中国入世后保税区的功能调整与体制转换[J].国际贸易问题,2002(4).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范文篇5

【摘要】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贸易规范的、政策法令完善、各方关系协调、富有竞争能力、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外贸体制。以往我国进行的外贸体制改革成效显著,但它是属于阶段性的。现阶段外贸体制尚需进一步深化改革,其重点即实现政企职责分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明晰企业产权关系、改革进出口管理制度、做好有关配套改革、加强法律制度建设等;其难点在于EDI即电子数据交换在我国外贸领域的运用和发展。

【关键词】外贸体制深化改革政企分离EDI的运用

外贸体制是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贸易体制,不仅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并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需要和保证,也是加快从旧体制向新体制转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前提和条件。

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现状

(一)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提高

由于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快于经济的增长速度,以对外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显示的开放度也越来越高。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中国以对外贸易额占GDP比重显示的对外依存度为11%,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40%以上,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这一比重维持在40%-45%左右。然后,在中国加入WTO后,这一依存度又迅速提高。这说明,中国正在加速融入到世界经济中去,参与国际分工,同时也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1.外贸经营机制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

我国现行的外贸经营体制经过这么些年的改革,虽然已打破了原有国家垄断的单一经营渠道,形成了由专业外贸公司、工贸公司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经营主体结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目前仍处于未完全放开外贸经营权的状态。不仅外商不能与中国用户直接签订进口协议,需要通过外贸公司进行,而且国内生产企业也需通过外贸企业出口。

2.外贸宏观调控体制尚需改革和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外贸活动的统制被打破,政府逐步取消了指令性计划,减少对外贸活动的直接干预,新的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体制初步建立。但是,目前政府管理体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指令性计划尽管名义上被取消,但类似压出口指标的变相指令性计划仍然存在;二是国家直接管理的进出口商品的范围仍然过大;三是已经严重阻碍我国外贸和经济发展的外贸经营审批仍然存在;四是外贸领域条块分割,按地区和部门设置外贸公司管理部门,作为改革初期的一种措施,现已成为外贸体制建设的严重障碍。

二、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重点

(一)实现政企职责分开

要使企业走向市场,发挥企业经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首先做到政企分开。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彻底改变对外贸企业直接插手经营决策和干预其业务经营的做法,确保外贸企业自主经营。同时要加强宏观调节,政府部门应摆脱具体的业务性工作,而把主要精力放到对外贸活动全局性的协调和管理上来。商会是政府部门联系外贸企业的中间环节,是行业性的协调组织,因此要健全其组织,强化其工作,充分发挥其中介、纽带以及组织、协调作用,对外维护会员企业的合法权益。

(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步骤。首先是企业自主经营。外贸企业要彻底改变原来作为政府部门附属物的地位,而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经营者。这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一个关键。只有放权给外贸企业,使其成为真正独立的法人,有充分的自主权去按市场机制从事经营,才能有效、灵活地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展开竞争,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其次是稳步实行集团化经营。当前国际市场的竞争愈益激烈,贸易保护主义也在强化,我国外贸企业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稳步地转向集团化经营,组建外向型企业集团。

(三)改革进出口管理制度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进出口管理制度方面作了一系列改革,有力地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但是根据经济发展的形势和国际贸易规范的要求来看,还须继续深化改革。第一,应继续下放一部分进口经营权,这样有利于以进养出、以进带出,推动国内生产(尤其出口生产)的发展。第二,应有序地扩大出口经营渠道,有条件地赋予工业、农业、科技、商业等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以进出口经营权,使一批有经营条件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第三,应实施反补贴、反倾销措施,按照国际贸易规范,针对外国商品对我出口的倾销或补贴行为,采取开征反倾销税或反补贴税的办法,以保护国内市场和幼稚工业。

三、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难点——EDI的运用

(一)EDI在我国外贸领域的运用和发展

无纸贸易是EDI(ElectronicDateInterchange)贸易的俗称,它是指在有商业往来中的企业之间或交易方之间使用一种商定标准,以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递方式来处理所涉及的交易或信息数据结构、商业或行政交易事项。

EDI作为高新技术在贸易领域的应用,客观上已成为一种新的贸易壁垒。谁不掌握和推广EDI,谁就可能被排除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之外。我们不能坐等所有发达国家都向我们发出“最后通牒”才来考虑EDI的应用问题。

(二)EDI是我国外贸体制更为根本的改革

西方发达国家积极使用EDI的公司通常是一些大企业及跨国公司,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通过应用EDI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而且其收益通常随贸易伙伴的加入、贸易量的增加而呈递增趋势。另外,由于EDI可以使产品的生产、销售结合在一起,采购原料、组织生产、安排销售、提供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联系在一起,实现即时供应系统和无存货管理,使生产、仓储、运输、贸易、售后服务等各个不同行业的部分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外贸企业可以高效益、低成本地进行科学化的跨国经营。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通信设施的日益完善和EDI系统的日益普及,EDI技术势必成为未来商业、企业的现代化工具之一,也必将引起商贸等诸多领域的革命,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因此,在我国外贸体制改革中引入EDI将是改革的难点,也是改革的关键,它将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更为根本的、实质的变化。

参考文献

[1]顾家琪.浅谈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与发展.科技咨询导报,2007,(23).

[2]颜文杰.外贸改革体制初探.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3]顾佳琪.浅谈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与发展.科技咨询导报,2007,25.

[4]刘星.关于外贸制的几点思考.现代商业,2008,(11).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范文

一、国际贸易政策理论与现实

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交替发展的历史。一国不同时期采用的贸易政策,往往取决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和政府的政策目标:当一个国家经济稳定增长,贸易交换的商品具有比较优势,并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时,就会倡导自由贸易政策;而当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分工地位及其利益与工业化发展之间出现矛盾时,必然转向保护贸易。

自由贸易政策主要基于传统的比较利益理论,并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不断深化发展和层次上的变化而产生了新的理论基础。如从需求角度解释贸易发生的重叠需求理论,从供给角度的规模经济、差异产品和不完全竞争来阐述的国际贸易新理论等。而保护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首先取决于政府要保护的目的,其理论基础包括早期的重商主义、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凯恩斯的超贸易保护观点,以及在新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的战略性贸易保护理论等。其次,根据政策目标选择适当的政策措施。由于全球贸易自由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对各国实施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明显抑制作用,当前新的贸易政策措施层出不穷,并成为实现政府政策目标的工具。最后,这些政策措施实施的效果是否达到了政府的政策目标,从而成为继续或将来实施的依据。

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对外贸易经历了由国家统一经营、国家管理经营到放开经营的过程,贸易开放程度和自由化程度在以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不断深化,但是,国际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却在自由化进程中更加激烈。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和地位的提升,一方面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拉动了经济的总需求;另一方面与我国主要贸易对象——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也凸显出来,而这一变化是与我国改革开放后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和采取的政策调整分不开的。在我国工业化过程尚未完成之时,因贸易的迅速增长而引起的贸易冲突加剧,势必影响到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当前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必须注意保留贸易平衡政策运用的空间。

二、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阶段发展及其效果评析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离不开我国改革开放总体经济发展的背景,同时又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与外贸体制改革的进程息息相关。

(一)国家统制下的开放型贸易保护政策

改革开放初期到90年代初,我国在沿袭建国后进口替展战略的同时,提出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主要采取的是“奖出限Jk"的政策,这与当时我国经济发展基础和对外开放面临的外部环境是相适应的,也符合国际贸易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以及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中心一”理论的观点。实施促进国内工业发展的贸易保护政策措施主要是关税,以及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商品分类经营和国营贸易等较严格的、传统的贸易措施。伴随着我国外贸体制实践中的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下放部分外贸经营权、开展工贸结合、取消财政补贴等改革进程,采取了放宽外汇管制,实行出口退税政策等一系列配套措施,为外贸企业自主经营创造了外部环境,为对外贸易的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该阶段采取了动态的、有条件的贸易保护措施,倡导的是国家统制下的开放型贸易保护政策,结果促进了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鼓励和扶持了一批出口型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大批工业项目建立了我国的出口生产体系,形成了我国明显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进口的贸易结构,体现了比较优势行业和产品贸易的发展。但是由于政策实施上的不平衡,我国东西部贸易发展差距较大,外资政策与外贸政策的不配套,冲击了一般贸易下的设备进口,甚至造就了一些假合资企业。同时设备的引进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导致较先进的设备闲置,浪费了宝贵的外汇。

(二)贸易自由化倾向的过渡型贸易政策

进入90年代到我国人世前,是我国对外贸易全面深化改革、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该时期我国经济提出了“外向型”发展和“国际大循环”战略,为此国家外经贸部提出“大经贸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该时期对进口管制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在进口方面,1992年开始按照HS编码协调制度对225个税目进口税率下调,减少和取消配额和进口限制等非关税壁垒,以及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等;在出口方面继续实行出口退税制度,成立中国进出口银行专门扶持企业的对外出口,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等。特别是1994年外汇并轨制为代表的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贸企业实行统一的结汇制、减少进出口数量限制、鼓励企业所有制的多元化、加强出口退税制度等,理顺了连接国内市场价格体系与国际市场价格体系的通道,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到2001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5097.68亿美元,大约是改革开放初期1987年(206.4亿美元)的24.6倍,是1992年(1655.3亿美元)的三倍。确立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以及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为我国成为国际贸易大国奠定了基础。

该阶段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取向,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倾向于贸易自由化的过渡型贸易保护政策。尽管政府实施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与开放之初的政策目的有所不同,但仍然受古典重商主义观点的影响,重点鼓励出口创汇,甚至不遗余力地从事亏损出口创汇。结果长期的、越来越大的贸易顺差在给中国带来发展经济、引进技术所需的雄厚外汇资金的同时,“中国制造”的优势也给中国“制造”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此外还存在出口贸易方式和结构的不平衡。加工贸易、代工贸易比重和出口中外资所有制比重上升的结构,实质上是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的全球生产链的转移,中国处于全球低端生产环节,固化了中国在国际分工低端产品的比较优势;刚性的出口收汇任务与国家资源收购方法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外贸经营者之间对国内货源的争夺;优惠政策倾斜的目的与实施对象的矛盾。由于国家鼓励多创汇,原有专业外贸公司或国营外贸企业实力强,仍是受惠主力,与优惠政策扶植我国私营和民营等外贸新生力量的初衷相悖。

(三)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政策

加入WTO以后至2007年,我国面临着加入WTO后如何推进外贸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和内外贸一体化的变化,为适应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以及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变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经济安全成为新时期中国外贸战略理念的核心。对外贸易政策目标以构造有利于经济均衡发展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的持续升级、推动中国经济在适度内外均衡基础之上高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由静态比较优势向动态比较优势转移为重点。尤其是WTO非歧视原则下的国民待遇、公平竞争与贸易、贸易政策的透明度等,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我国贸易政策的基本取向。因此,我国采取的基本是相对较低的保护与温和的出口鼓励政策相结合的措施,即运用关税、反倾销、反补贴、反垄断、保障、政府采购等措施对国内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实行动态的、以扩张出口为目标的保护;运用低估汇率、调整出口退税和补贴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出口鼓励措施。人世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地位急剧上升,2004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1547.4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第三大贸易国,短短四年后,即使在金融危机开始影响下的2008年,全国进出口总额达25616.3亿美元,是人世时(2001年)的五倍,是改革开放时(1987年)的一百二十多倍。

该阶段“人世”的要求决定了我国贸易政策的基本取向,要体现社会经济形态向现代市场体制转变的发展要求,具体体现在贸易政策重心的转移,即政府从侧重宏观外贸战略向侧重微观主体发展方向转移,实施有管理的自由化贸易政策。而现实中我国与贸易国的摩擦却并没有因为入世后自由化进程加快而有所减少,相反我国遭遇了更为频繁的贸易纠纷,在我国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之时,因贸易的快速增长而引起贸易冲突的加剧,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必然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调整现行贸易政策、保持贸易的平衡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成为新的经济形势下面临的长期问题。

三、新时期对外贸易政策导向与对策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加入WTO最主要的目的,是利用加入WTO的机会熟悉运用其中的规则,保护和发展本国产品的对外贸易能力和自己的民族工业,而不是单纯强调对WTO承诺的兑现。WTO赖以建立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比较利益理论是有利于世界贸易发展的,但是其有效实现必须有一个基本前提,即参与贸易的各国面对的竞争条件应是平等、公正的。而现实中的国际体系和国际分工,存在着强权政治和霸权体系,国际关系中充满了矛盾和斗争,在这种体系中,国家实力和地位始终是本国、本民族最大经济利益的可靠保证。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坚实的工业基础,不但不能使国家变得强大,而且很难保持政治统一和国家权力的独立地位。从国际贸易政策理论的发展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实践来看,在实现工业化的道路上无不利用了重商主义学派的观点,也为像中国这样的还没有完全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政策取向。

(一)贸易政策中性化趋势中的适度保护政策

我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增长和经济地位的提升,引发了发达国家与我国贸易摩擦的不断加剧。我国出口额的增长率自2005年至2008年不断下降,但2009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出口总额首次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受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影响,世界贸易保护更加严重。根据世界银行监测统计,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2月,各国政府提出的与贸易相关的提案有78例,其中66例涉及到贸易保护,高达84.6%,而在66例与贸易保护相关的提案中,已有47例被执行。其中发达国家在最终执行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措施上的比例高于发展中国家。面对危机时期贸易保护的升级,我国与贸易对象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贸易摩擦的加剧,以及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所处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关系,决定了我国应在中性化趋势中进行适度保护的政策取向。

我国面对贸易争端如果采取简单的贸易报复措施,引发贸易战是不利于自身发展的,但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对本国幼稚产业实施保护,是有充足的理论依据的。因为一国贸易政策是倾向于保护或开放还是中性,根本上取决于一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我国人世后的贸易自由化道路的选择以及实施开放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定了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强调促进结构的转变、进出口政策作用力的相互抵消,使总体的贸易制度走向中性化。但是一个国家的利益始终是第一位的,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必须基于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市场机制和国际环境的有效作用,货币、贸易政策以及其他经济手段是达到这种目的的工具。但问题是对“幼稚产业”的选择和判断应避免出现最终演变为保护落后产业的失误。因此,采取的保护政策必须注意以下的问题:一是扶持的范围必须是具有未来发展潜能的,达到保护是为了日后不需再保护的几个行业,因此所选定的行业必须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提高,并且存在显著的关联效应、学习效应和动态外部效应;二是应该明确保护或扶持的时间,对被保护的企业和行业规定限期;三是扶持目标,定位于能成为国际市场最主要的竞争者的这些产业,通过整合的方式提高大企业间高强度的竞争,以竞争促发展;四是政策手段不强调贸易保护,而主要是通过国内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组织政策等加以规范、诱导和扶持。例如,可以考虑把汽车、半导体、数控机床和飞机工业列为幼稚产业,扶持时间定为今后的“XX个五年计划”,并对扶持目标和任务进行详细分解。

(二)扩大内需、以进促出,保持经济可持续和稳定发展

2007年我国GDP总量(按当时价格计算)为2.49万亿元,经济规模居世界前列,预计到2010年,我国GDP总量将比2000年翻一番,届时我国大国经济体的特征将进一步显现,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容忽视。考虑到经济发展潜力、人口规模、市场规模,我国的经济增长比较趋近于大国的经济模式,应更加强调内需的作用。同时,面对当前对外贸易不确定性因素,合理化解高外贸依存度带来的潜在风险,提高本国经济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承受力和消化力,也需要依靠扩大内需来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有关我国内需不足的问题,可借鉴我国主要贸易市场的经验。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中,是在通过税收政策基本解决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并且创造了“中产阶级”以后,才达到提高“内需”的目的,而这种“内需”又推动发达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美国在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时,就是依靠巨大的“内需”使美国经济长期繁荣,直到这次“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为止。相比之下,中国没有利用对中国投资的外商通过征收大量税金来缩小外商与中国平民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甚至也没有对中国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及其管理人员征收大量税收,以解决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问题。如果中国能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帮助大量相对贫穷的消费者提高收入,尤其是帮助中国消费者减少在“医疗、住房、教育”三方面的巨大支出,中国“内需不足”的问题基本可以得到解决。

另外,我国经济增长应依靠要素供给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这些要素的加强有赖于我国的进口结构和质量,因为进口中的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和战略资源,虽然不会直接对GDP总额产生作用,但将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集约化增长,从而提高GDP增长率和提升产业竞争力。利用充足的外汇储备进口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科学的管理,并注重消化、吸收和创新,增强本国产业和产品国际竞争力,可以“以进促出”,保持适度的国际贸易收支顺差作为促进中国外贸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支撑条件。

(三)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减少贸易摩擦

面对经济危机每个国家都在寻找各自的出路。美国强烈要求中国减少外汇储备,改变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实施进出口平衡政策。而这一政策却使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陷入两难:一方面实施进出口平衡政策,会造成出口受阻、企业倒闭和工人失业,从而引发银行出现大量的呆账坏账;使国内的总供给能力大于总需求,从而产生与经济危机类似的产能过剩问题。另一方面如果不实施进出口平衡政策,“4万亿计划”又可能引发通胀问题,从而加剧被美国套住和承受外汇储备大幅贬值的可能。因此,应当转变当前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进行进出口平衡,减少贸易摩擦。

从贸易结构来看,应逐步改善商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的现状,加大研发投资的力度和重视程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通过调整和完善出口税收、加工贸易等政策,改变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大部分处于低附加值、价值链低端的局面;我国对外贸易区域的结构性问题恐怕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改变,要想减少贸易市场过分集中带来的威胁,需要加强内需,扩大国内市场来分散风险;针对长期以来大多出口产品采用贴牌的生产方式,鼓励企业品牌发展战略;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对环保节能型产品的出口给予优惠政策;规范出口竞争秩序和行业自律,稳步推进对外贸易秩序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快建设外贸信用体系。同时应协调利用外资政策,调整外商的投资结构,减少外商低端制造业的投资,限制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大的外资项目,提高外商投资的质量;取消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缩小民族产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差距和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性,减少国家财政收入流失,增加政府调控资源配置的能力。

另外,政策措施应注意加强针对性。例如,美国轮胎特保案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存在国家干预不当问题。对于在国际上容易引起纠纷的传统优势产业,出口退税只要达到使出口产品以不含国内间接税的公平价格参与国际竞争即可,避免出口企业以退税作为压低报价的“优惠鼓励政策”,从而避免国外进行反倾销的可能。二是上述提到的国内外市场不统一,存在国家干预的缺位问题。目前出口市场的信用体系畅通,而国内市场信用体系相对滞后,交易成本高、风险大,导致对内销售的报价偏高。三国内商品流通出现阻滞的物流系统建设滞后,存在中央政府干预缺位,而地方政府干预不当的问题。因此,需要由中央政府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改革高速公路收费体系,发展铁路交通。

(四)建立开放经济下的内外统一的贸易综合管理体系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保税区;转变

【abstract】freetrade,isharmonioustradeofmakefor,akeybuildinganddevelopingharmoniouseconomygreatachievementintegrationtodevelopsystem.since1990’s,ourcountryhassetup15bondedzonesinsuccessionincoastalareas.butbecauseofhomeandabroadcircumstanceschangeandalittleproblemhavingmanagedexistence,ourcountrybondedzoneisconfrontedwiththeurgentproblemtransformingtofree-tradezone.fromcharacteristicandpatterngointoindevelopingprocesstoabroadfree-tradezone,afewenlightenmentshavingreachedourcountrybondedzonetransforming.

【keywords】free-tradezone;bondedzone;turnaround

世界经济和谐贸易一体化发展的大成管理体系建立,关键在于从自由贸易走向和谐贸易。从国外自由贸易区发展过程中的模式特点来看,自由贸易区最早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古代排尼基亚全盛时期,13~14世纪,法国、德意志的一些城市相继开辟自由贸易区。真正意义的自由贸易区是1547年意大利的热那亚湾。此后的400多年中,自由贸易区的数量和规模都是有限,主要的活动仍然停留在转口贸易,即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所属的殖民地。据资料统计,这期间全世界共有26个国家设置了75个不同类型的自由贸易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特区,于1936年建立了美国境内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二次世界大战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有很大的突破。到20世纪80年代末,全世界除大洋洲以外,自由贸易区分布在各大洲,亚洲25个国家和地区有161个,非洲14个国家有126个,欧洲17个国家有125个,美洲30个国家有217个。到了90年代,世界上已有各种类型的自由贸易区达900多个,其中2/3分布在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自由贸易区呈现国际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管理上都有很好的前景。

几个世纪的发展,世界上设立自由贸易区的国家,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发展对外贸易、繁荣地方经济和扩大就业等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笔者通过美国对外贸易区,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等为例,来分析介绍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对汉堡港、鹿特丹港、安特卫普港的考察比较,进一步为我国自由贸易区发展提供借鉴。

1美国对外贸易区

二战后相当一段时间里,美国经济一直处在贸易持续顺差的位置,对外贸易区的发展相当缓慢。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初,出现贸易逆差,国内经济出现低迷,就业压力紧张。为了改变这个局面,到1980年,全美自由贸易区增加到77个,到1994年底,自由贸易区达285个,总数为484个。同时,管理和功能也日趋完善。

美国《对外贸易区法》(1934年),规定美国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功能是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和仓储。1950年后,美国经济日益繁荣,市场需求剧增,为国外商品进入带来了便捷,同时允许提供商品展销和加工制造。1980年后,各个贸易区先后允许用美国零部件与外国装备为成品进入美国市场。

美国对外贸易区一个很鲜明的特色是:因地制宜的原则配置和完善自己的功能。纽约对外贸易区由于背靠美国国内辽阔的市场腹地,附近没有合适的转口国等原因,主要从事进口贸易和进口加工业务;迈阿密对外贸易区由于位于佛罗里达半岛的最南端,因最佳贸易服务成本半径内有多达30个国家的原因,主要从事转口贸易和为转口贸易配套的其他业务,货物转口量达65%以上。

2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

科隆拥有很好的地理优势地位,位于巴拿马运河的咽喉,靠近巴拿马最大的港口克里斯托帕尔港。一方面,可以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另一方面又是北美与中南美洲的连接点,

属于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东西南北货物集散地之一,也成为东方产品通往拉美各国市场的桥梁。

科隆自由贸易区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有利地运用地理位置的优势——世界航运中转枢纽。大量的货物在此地流转,转口贸易定位为主要业务。资金的大量流动也使科隆的金融业发达,外资银行及分支机构密集。商品的展示,避免了客商远涉重洋采购,节约了时间和费用。

3汉堡港、鹿特丹港、安特卫普港

汉堡港是欧洲经济自由区的典型,被称为“通往世界的门户”汉堡自由港高效的管理手段值得研究,汉堡自由港对进出的船只和货物给予最大限度的自由,提供自由和便捷的管理措施,贯穿于从货物卸船、运输、再装运的整个过程中。这种自由和便捷程度,在世界上所有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中都是少见的。汉堡自由港转口贸易带动了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使汉堡成为德国的金融中心之一,这说明自由港与城市的功能是互相促进的。

荷兰鹿特丹港是世界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之一,鹿特丹港的最大特点是储、运、销一体化,通过一些保税仓库和货物分拨配送中心进行储运和再加工,提高货物的附加值,然后通过多种运输方式将货物运往荷兰等欧洲国家。鹿特丹港拥有完善的海关设施、优惠的税收政策,保税仓库区域内企业在海关允许下可进行任何层次加工。对集装箱货物的仓储和配送来说,坐落在港区和各个工业区内的物流配送基地,可以为其提供最完善的各种增值服务。

安特卫普港是世界海运网络的重要支点。按纯国际运输量计算,它是世界第四大港。安特卫普港具有领先于欧洲其他港口的货物装卸作业效率,拥有现代化的edi信息控制与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港务局使用“安特卫普港信息控制系统(apics)”,计划、安排船舶抵离港和掌握国际海运危险品的申报。安特卫普港还实行一种叫做临时存储(temporarystorage)的管理方式。这种海关临时存储区,也可以不设在港区内,只需要提前作简易申报即可进行临时存储,而不必得到海关批准。经过海运到达的货物,可以在海关指定位置暂时保存45天,而以其他方式进入的货物,保存期为20天。

中国保税区的发展还存在问题。我国保税区,是我国海关管理的特殊区域,是我国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经济开放区域,处在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我国最早设立的保税区,是深圳市沙头角保税区,成立于1987年12月。到1994年底,我国已经建立了13家保税区。到目前为止,我国一共建立了15家保税区。

我国保税区和国外的自由贸易区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与世界优秀自由贸易区的存在差距。世界自由贸易区伴随着世界经济特区的产生而产生。我国的保税区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直到深化阶段才形成。前者主要目的是在不影响国内市场保护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获取全球自由贸易给国家经济带来好处。我国保税区主要是为了改善我国投资、建设的软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充分发挥带动效用,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区域性质上,我国保税区没有明确的定性,行文规定不明,致使各部门认识不同一。没有真正开放一线,监管手续繁琐。在区域功能上,政策上的差异由于地理位置和操作手续的影响,难以形成规模。出口功能由于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难以发挥作用;加工功能受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的限制,货物在保税区与非保税区之间进出也制约了加工功能的发展;区内贸易公司不具备进出口权,制约保税区的贸易功能;外贸经营权,进口货物不可以零售也不利于保税区的发展。世界自由贸易区通常由国家政府直接管理。机构的设立代表的是国家政府的权利,管理相当的权威,负责自由贸易区的宏观经济管理与协调,是一种相对弱化的管理体制。我国保税区不仅有国家的宏观管理,有存在地方政府的微观调控。两者条条框框的行政摩擦,使管理上很大的混乱和不经济现象。

我国保税区面临的机遇与发展对策。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生产组织方式发生重大的变化。物流、信息流、人员流动的速度加快,世界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各国相互联系,合作与竞争的局面共存。随着国际贸易深度的加强,一方面贸易不仅存在传统模式,另一方面产业内贸易,产品内贸易与公司内贸易的发展,使得国际分工合作更加重要。跨国公司的发展在其中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各国通过控制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借助各国的资源禀赋优势,通过服务外包等方式将非核心业务外置,使得整个国际分工体系更加专业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欧盟—加—墨自由贸易区的实现,亚太经济一体化呼声渐高,各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国际经济合作大成管理模式。科技革命蓬勃发展,各国经济开始转形,客观推动我国保税区寻找新的出路。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是外界客观环境和自身发展矛盾内因共同决定的。通过对国外先进的自由贸易区优秀经验的借鉴,是我们避免走弯路或错路的一个重要途径:简单,高效。

4因地制宜,合理功能拓展与定位,提升发展空间

世界各国自由贸易区的目标选择与功能定位与所在国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经济地位、政治状况等因素密切联系。美国自由贸易区的因地制宜就是相当好的典范。我国可以自己斟酌自身特点进行定位。从保税区进出口额完成的情况来看,上海外高桥、天津港、大连、

深圳福田保税区已成为全国保税区开展国际贸易的主力。保税仓储功能在保税仓库内允许商品进行再包装、分级、挑选、抽样、混合、处理等商业性加工,实现商品仓储自动化,配送高效化。张家港保税区、厦门象屿保税区、沙头角保税区、汕头保税区等适合都以保税仓储为主,我国政府机构可以通过进一步突出他们的优势,提供更加先进的物流系统。

5明确方向,整合资源,阶段性提升深化改革

国际自由贸易区有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自由转运区、自由贸易特区、出口加工区等多种形态。各种形态的规模不同,政策和开放程度也有差异。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在继续经营贸易的前提下,日益注重加工制造业,传统业务也开始注入新活力,加入更多的科技因素,朝资本密集型工业发展。鉴于我国工业化和各项基本实际情况,可以突出加工,努力朝自由贸易区转型迈出坚定的步伐。保税区是制度创新的产物,法制体制的完善日益提上日程。通过整合各个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政策,监管和法制,作到平衡互补,实现从外延扩展到内涵深化的转变。功能上确保基本的功能项目前提下,统一特殊监管区域的税收政策。统一海关的监管模式、作业流程、操作规范和信息化管理系统,降低监管风险,进一步提高管理效能。提高保税区的综合配套改革,提高开放程度,使投资贸易便利。改革的途径,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但转型过程中注意操作的层次性,避免资源浪费。

6简化手续,积聚优势,加大执法力度

简化海关管理手续,提高作业效率,规范作业流程。充分利用、吸纳国内外的各种资源要素和积极因素,增强保税区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通过扩散把保税区经济中的优势渗透到周边地区及更大区域,从而带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产业间的关联度,提高整个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最后,加强立法,对转型后的运行规则给予明确的界定和限制,严格打击不法行为和不法分子,营造信誉高,有效的中国自由贸易区。

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我国保税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为我国自由贸易区的转型提供了一个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需要。我国发展保税区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改善我国投资的软环境,特别是利用海关关税的独特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对国外先进贸易区和自由港的考察和研究,为我国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借鉴。通过层次性的改革使我国逐渐在沿海、沿边地区构件有所偏重,更加开放、更加自由的贸易区域,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成为真正的大成管理体系的中国自由贸易区。

参考文献

[1]黄淑宾.保税区应向自由贸易区转型[j].发展研究,2004,(08)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中日韩;贸易关系;竞争力

中、日、韩三国都属于亚洲国家,但是三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却不尽相同,这样就会对三国的贸易往来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每一个国家都想在对外贸易中获利,并且永远处于优势地位,来掌握贸易的主动权。但是毕竟是不同的国家,这样就会对经济的合作与方式问题产生一定的矛盾,从而会影响中日韩三国经济竞争力的对比发生改变,那么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如何制定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将成为中日韩三国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从进行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与竞争力变化趋势研究的意义、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现状、中日韩三国的贸易竞争力分析、造成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以及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和谐发展的对策等五大方面展开论述,希望可以进一步促进中日韩三国经济的发展,并且促进三国之间的经济友好合作。

一、进行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与竞争力变化趋势研究的意义

进行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与竞争力变化趋势的研究,是对目前的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的一个重要把握,也是对各国在接下来的经济发展贸易中的合作战略提供一个方向性的指导。根据中日韩经济贸易发展的趋势来说,研究三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以及各自竞争能力的发展变化,可以更好地去协调三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并且可以及时做出经济战略的调整,共同维护三国的经济利益;而且在中日韩三国之间,很明显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当面对竞争问题的时候,本文的研究价值就得以充分的体现。因为在三国的贸易过程中,每一个国家都会大力发展经济希望可以在对外的贸易和竞争中获取主动地位,这样才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这样说来本文的研究就是十分重要的;最后对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与竞争力变化趋势的研究,这样就可以对未来三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初步的分析和了解,正所谓知己知彼,从而就可以帮助中国更好地去应对三国的贸易写作,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二、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现状

根据目前的实际调查发现,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十分的密切,并且三国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贸易协作。首先,对于中国和韩国两国来讲,中国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是世界各国都十分向往的商品销售市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国成为了韩国的第一贸易大国。根据贸易数据可知,2015年韩国和中国的进出口的贸易总额为15.63亿美元,占据韩国进出口总额的18.43%,而日本则位居中国之后成为韩国的带个大贸易合作国家;其次,对于中日来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影响,中国成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国家,双方进出口总额达1884.88亿美元,双方合作贸易对各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最后对于韩国和日本来说,韩国成为日本的第四大合作伙伴两国的进出口总额为71.54亿美元,占日本进出口总额的6.4%。根据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中日韩三国之间的有着十分密切的贸易往来,并且对国家间的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面对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现状,必须要采取合理的措施促进三国之间的贸易友好合作,实现经济发展与繁荣。

三、中日韩三国的贸易竞争力分析

对于中日韩三国来说,其中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首先,对于日本来说,它是亚洲地区唯一的发达国家,而且在高科技领域有着领先于其他两国的独特地位。尤其是在电子科技、新兴技术等方面始终处于世界前列,而且非常大的竞争优势。但是对于日本来说它的经济发展往往会受到本国市场的限制,因为日本的国土和人口难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国内市场,这使得日本的经济大部分都要依靠对外经济,从而对外贸易发达,这说明日本具有很强的对外经济竞争力;其次,对于韩国来说,它是新兴的电子科技的国家,同时也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型国家。在韩国尤其是对于以文化为主导的经济贸易来说,在亚洲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市场地位。例如,韩流文化所引起的一系列的经济效益,在整个亚洲的影响十分巨大。最后,对于中国来说,我国具有丰富的经济资源以及国内市场,可以说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雄厚的基础,但是在对外经济方面我国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对外竞争力不高,而且缺乏对外经济的相关经验,面对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缺乏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因此,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日韩三国在对外竞争力方面,各有侧重必须要放到具体的经济环境下才可以做出最精确的分析。

四、造成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1.中日韩三国缺乏统一的贸易管理法规

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发展十分不稳定,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三国之间缺乏统一的贸易管理法规。对于中日韩三国来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各国经济政策以及经济法规的制定都是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发展来进行制定的。就目前三国的经济贸易法规来说,各国都是各自为战,都希望通过贸易法规的制定来维护本国的民族工业和经济发展。这些法规的制定往往都是带有片面性的,不可能到的除自身之外的其他国家的认可。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各国因为贸易管理法规的不同和歧义,而出现一些贸易争端,这样就会严重影响中日韩三国的贸易的稳定,不利于三国贸易协作的开展。所以必须要解决目前中日韩三国缺乏统一的贸易管理法规的现状,维持三国之间的贸易合作。

2.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性

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三国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就会造成三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力的变化。首先,日本是亚洲唯一的一个发达国家,掌握着相对先进的科技技术,尤其是在高新科技领域占据着重要地。日本的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在二战之后,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并且迅速占据亚洲市场,日本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它在三国竞争中占据着经济贸易的主动权;而对于韩国来说,同样是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但是它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以及文化产业方面,经济实力相对于日本要小;而对于中国来说,中国在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几年来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腾飞,并且经济实力正在逐步增加,在国际上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面对国内的一些区域发展问题,中国还需要不断地促进经济发展来解决。因此三国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将会对三国之间的贸易合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3.中日韩三国经济存在贸易保护主义现象

影响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关系发展现状的原因还表现在,中日韩三国经济存在贸易保护主义现象。例如一些贸易倾销案件与反贸易垄断案件的发生,都严重损害了贸易输出国的经济,并且对国家间的合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且这样的贸易倾销案件在中日韩三国中也有时有发生,往往是由于贸易进口国为了保护本国的经济稳定以及民族工业的利益而产生的。而且面对中日韩三国经济存在贸易保护主义现象,三国之间往往会因为一些细小的经济纠纷而导致国家间的经济合作中断,给合作双方都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所以贸易保护主义并不是最好的解决贸易合作问题的最好方案,只有加强、避免纠纷才可以更好地促进国家间的发展与进步。

五、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和谐发展的对策

1.中日韩三国共同致力于构建公平合理的贸易管理法规

中日韩三国之间为了本国的利益发展必须要加强合作,经济合作是三国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促进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友好合与贸易往来,必须要构建公平合理的贸易管理法规,建立三国共同遵守的贸易规则。首先,在贸易管理法规建立的时候,三国代表必须要进行公平的协商,找到三国利益的契合点,实现求同存异的贸易管理法规的建立;除此之外,在贸易管理法规进行实施的时候,必须要成立由三国人员共同组成的监督执行小组,来共同维护贸易管理法规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通过建立科学、广泛的贸易管理法规,共同维护三国的根本经济利益,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2.加快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促进三国经济发展的平衡性

随着中日韩三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只有三国之间建立了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才可以采取统一的贸易规则以贸易合作,才能更好的减少冲突事件的发生。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以有效地解决经济冲突和争端,实现三国的经济合作,但是从目前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需要中日韩三国经济负责人加强对话,通过不断的经济合作来明确彼此之间的经济发展战略意图,增加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能性,实现中日韩三国共同发展。

3.中日韩三国加强改革创新,打破贸易保护壁垒

对于中日韩三国贸易发展来说,三国必须要首先增强本国经济的发展实力,只有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才可以更好的去进行国外贸易,并且在国外贸易中占据主动地位;其次,中日韩三国在提高自己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打破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壁垒,通过平等的贸易往来,才可以促进三国之间实现长久的经济合作。而且中日韩三国必须要明白,改革是为了促进发展,而只有不断地加强合作,才可以更好地去吸取经验,促进本国经济的卓越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知道,由于中日韩三国的具体国情存在差别,这样就会使经济发展方式和对外经济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而本文主要对三国的贸易往来现状以及具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具体的情况给予了建设性的实施策略,希望以此来推动中日韩三国经济贸易合作的开展,推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发展。

参考文献: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范文1篇9

四十年来,贸易经济学科历尽变迁,其演变过程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以流通部门调整为依据,设置贸易经济专业.50年代初期,根据供销合作社和贸易部门共同组织商品流通的现实情况,许多高等财经院校在合作贸易系内设置了合作经济和贸易经济专业,以满足供销社系统和贸易部系统对管理人才的不同需要.1953年,随着贸易部的改组和商业部、粮食部以及对外贸易部的分设。50年代中期,在原有的贸易经济专业之外陆续设立同新设流通行政管理部门相适应的粮食经济专业。

第二,贸易经济学科体系的创立与演变明显受制于集中计划商品流通体制及变迁·产品经,济模式对贸易经济专业的影响不仅表现为流通行政管理部门调整对贸易经济专业的宏观结构变动的制约,还表现为按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变化设计和调整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及其内容。贸易经济学科不少课程内容沿习传统商品流通体制,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某些政策规范移植为科学范畴,并按照传统的计划商品流通体制的实现流程安排学科体系。贸易经济学把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的分配产品和转移价格作为商品调拨并赋其宏观性质,使之成为贸易经济学的主要学科范畴,一段时期甚至按计划商品流通实现的购销调存环节为骨架安排贸易经济学的学科体系,这就自然而然地堵塞了贸易经济各学科的发展道路。

第三,按照产品经济模式处理贸易经济与相关学科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按照行政管理意义划定贸易经济及其相关专业的界限,例如70年代,曾经严格地根据部门的工作职能将会计、统计等学科肢解成各部门统计和会计学科,从而出现了许多同贸易经济(商业经济)并列的财经学科,尽管这些学科的建立并未分解贸易经济学科体系,但对贸易经济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制定却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按照产品经济模式处理贸易经济与相关学科的相互关系还表现在贸易经济的相关专业同某些系科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上。

第四,模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设计贸易经济学科体系内各门课程的内容.传统体制下的贸易经济把计划流通及其实现放在学科建设的首位,而计划商品流通本身已经全然否定交换的客观经济过程的基本属性,把流通作为一种实现消费品分配和为农村集体经济配给农业生产资料的特殊社会性能。因此,商业经济学也就成为计划经济学在流通中的翻版。为了适应计划商品流通条件下商业企业的特殊地位,过去在贸易经济学科中曾一度取消了贸易组织作与技术这一带有微观性质的管理学科,代之以部门管理性质的商业经济管理学。这样一来,贸易经济学科体系就没有一门专门研究商业企业内部的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活动的独立学科。

第五,80年代贸易经济学科体系的调整逐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不仅是对商品经济体制的挑战,而且还同时提出了对传统的财经教育体制包括学科体系‘的严峻挑战。面对这一挑战,十年来贸易经济开始实施了若干适应性调整。在专业结构相对不变的前提下,按照“大市场、大商业、大流通”要求逐步拓宽口径。近年来在课程设置上增设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等主要专业课程,并按照发展商品经济和改革经济体制的要求调整了商业经济学、商业企业管理主要专业课程的内容;其次通过开设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两个专门化进一步显示了贸易经J济多样化的专业特征。

二、贸易经济学科的发展现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不适应性

1.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有明显的产品经济特点。贸易经济专业经过长期的沿革与调整,特别是80年代以来,根据商品经济发展需要所作出的适应性调整,使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大大地削弱了传统体制色彩,但仍然保留传统的浓重积淀。一些主要专业课程结构并末作较大的调整,仍以商业经济学、商业企业管理和商业物价学为骨干。教学内容调整也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确立。其中一重要原口臼.场因是教材建设要求建立一个稳定的框架体系。而在体制变革过程中,围绕某一学科构造一个成熟的范畴和知识体系缺乏坚实的实践基础,这就形成了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制定同现阶段市场经济推进的不适应性。

2.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宏观间题和微观问题难以明确区分。贸易经济(商业经济)专业笼统地提出培养商业经济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又提出了贸易经济专业同时为政府和企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这种板块式结合的培养目标,使得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常常面临许多尖锐的矛盾,有的教师甚至认定某些课程是专门为政府调节和宏观调节设置的,而另一部分课程则是针对企业微观经济活动的,影响了完整的统一培养目标的形成。

3.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由于培养目标不统一,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安排缺乏系统性,严重妨碍贸易经济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贸易经济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极不相称。

三、加快贸易经济专业调整与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流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贸易经济专业的调整与改革将是一个跨世纪的工程。这一调整与改革应当确立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适应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加快贸易经济专业的改革,最根本的就是根据人才市场的长期需要,充分尊重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着眼于大市场、大流通和大商业的形成和发展,适当调整专业和课程结构,大力革新原有课程的学科内容,重塑衬全新的和有效培养模式,应当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改善为核心,通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和判断流通市场运行状况、运用和总结贸易经营方式经验的初步能力。与此同时,应当采取以下措施加快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改造和专业建设:

(一)加强学科建设的应用性,显著提高教材的学术水平。加强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建设的应用性的关键是强化管理学科在贸易经济专业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在原来贸易经济专业的基础上强化管理学科的地位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处理好贸易经济专业的经济学性质同管理科学的兼容间题,使二者内在的有机的统一起来,而不是板块式的拼凑。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建设要认真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并且把这一原则贯彻到每一具体学科的改造过程。改革过去硬性地划分某门学科,属于某个经济学或管理学范畴的传统作法。这也许给原部门经济专业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整和改造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指导原则。流通领域购销形式和渠道的多样化,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要求改变过去教材解释政策的现象。诚然,提高教材的学术水平关键是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因此,要使科学研究和学术研究的中心地位在贸易经济专业改造、调整和建设的过程中一以贯之。

(二)坚定地走大贸易的道路,按照大市场、大流通和大商业的范畴拓宽贸易经济专业面。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不仅使原有的商品贸易领域乃至消费品贸易领域形成狭小的分工范围得以改变,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股份制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的推动,许多企业获得了投资中心的职能,使得企业的贸易活动更为多样化,而就每一个专门的贸易经济领域设置一个专业,又不能适应本科的学容量。高等财经教育适应这一发展需求,要求贸易经济专业突破原有的分工界线,而向商品贸易、房地产贸易和技术贸易,调整已有的学科体系。为了处理宽与专的关系,可将全程教学计划分成两段:第一段主要是贸易经济专业基础知识。第二段为专门贸易知识,并由学生选择,但应作为必选课并实行主辅修制。现有的贸易经济不仅应在流通客体上突破原有的分工范围,而且还应从流通空间上改变原来的内贸和外贸隔绝的现状,特别是入关和开放服务贸易以后更是如此。因此,要求按照大贸易的方向调整现有的贸易经济学科体系,强化贸易经济专业的通用性。

(三)在学科建设中按照系统性、稳定性、适应性和通用性的要求设计学科体系。应当根据贸易经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在具体设计中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第一,稳定性和适应性的关系。贸易经济专业应当有一个稳定的培养目标和稳定的科学体系。因此,要保证某些课程及其基本内容的相对稳定。同时,我国尚处于经济体系转型和经济发展的时期,流通领域的制度因素和发展格局复杂多变.贸易经济专业教育必须适应贸易经济活动领域的这一阶段性特征。这是一对制约贸易经济专业调整和改造的突出矛盾。除了在指导思想上要求我们用辩证的观点加以对待,还需要我们在操作上采取更为灵活的办法。例如通过主辅修制的办法,扩大辅修面,解决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知识准备问题。设计两段教学法,第一段主要安排较强的重要的基础课,第二段安排各种专门贸易领域的课程教学,并同主辅修制的实施结合起来.压缩现有的课程教学,扩大专题讲座的比重,通过专题讲座的灵活安排,弥补稳定的课程教学适应实践变化的相对不足。引入高等教育自修考试的机制.某些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不需要安排系统的课堂教学,只通过必要的专题辅导,系统地布置教材和学习资料,通过规范化和客观性的结业考试引导和检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第二,处理好通用性和系统性关系。贸易经济专业教学改革中通用性的加强一方面需要通过设置商学原理课程,并拓展它基本的学科范畴。使其同市场经济条件下贸易领域的延伸有广泛的适应性。另一方面,还需要设置更多的专业贸易领域的课程。如果处理不好,专业贸易领域课程的增加。又有可能使全程教学计划的安排显得庞杂而缺乏系统性。这就要求一方面认真处理好专业贸易课程的比例,另一方面又要对流通实践中的业务活动进行适当归并,在学科设置上再作系统化处理。

(四)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应用能力;二是通过校内外的各种学术活动,引导学生应用能力的培犷养。

(五)加强贸易经济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应当使教师定期到实际部门工作、业余兼职和围绕学术活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获得制度保障,并聘请有一定理论和学术水平的实际工作者来校兼任和专任专业课教师。同时,要把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同贸易经济专业重塑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战略和改革目柄飞紧密地联系起来。切实把教师的科学研究和学术研部的中心地位体现在贸易经济专业改革和整个办学指导思想贯彻的全过程,使科研活动成为教学过程的车头。

(六)制定一个合理的教学改革方案。考虑到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推进,教学改革方案应当具有较大的继续调整的弹性和可塑性,其原则设想包括:

第一,明确培养目标。贸易经济专业的培养目标(限于本科)应明确界定为贸易活动领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应当有针对性地提出为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多样化的贸易活动培养专门人才。

第二,调整课程设置。适应未来贸易活动多样化和多变性及其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有效地利用教学总课时,因此,我们主之性对现有的全程教学计划实施分类调整:(l)压缩现有的政治理论课及某些人文科学的谏时比盆。改进外语教学,强调外语的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2)增加专门贸易课程,并列入必修课程中,增加物资流通、房地产交易、技术贸易和跨国经~营等课程。将关贸总协定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凋整后的教学计划,工商行政管理、资本论选读考虑列入选修计划。(3)大幅度地增加选修和令题讲座的数量。使选修课和专题的设置充分体现贸易经济专业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动态进程的适应性。

第三,在教学管理体制上,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一个贸易经济专业中长期教学规划.规定贸易经济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向,选定和推荐部分核心课程。具体教学方案和全程教学计划则由各校根据自身的条件、特点和实际需要灵活制定和调整,鼓励各校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范文1篇10

与时俱进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作为专业的名称首先出现在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它是由当时存在的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工业外贸和国际商务等专业合并形成的。

从1998年专业名称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涵盖的已经远远不止是货物进出口业务,而是包括了国际投资等众多国际经济贸易活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培养的也不仅仅是外贸业务员,而是包括了商务外交、国际商务战略、政策与理论研究等各方面的人才。事实上,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直接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只是很小一部分,许多毕业生进入了咨询公司、银行、政府部门、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国企、民企和外企,还有的进入了知名投资银行、战略咨询公司和投资基金等高端就业渠道。另外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了继续深造。

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是由不同的专业合并而来,不同大学的这一专业具有非常不同的学术传统。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大学的这一专业源自其1998年以前的国际经济、世界经济等专业,学术性和综合实力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大学曾经隶属外经贸部(现商务部),其专业源自其传统的行业背景,因此保留了较强的实务与政策研究传统。但是,即使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这样的传统上强调实务的国际经贸学科体系,近年来在教学中也大大加强了经济学理论的分量。可以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重点已经由上个世纪国际贸易专业强调的实务操作能力转变为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战略分析能力和政策理论基础。这种变化是我国对外开放扩大和深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经济学为基础的

复合型人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隶属于经济学大类专业,因此与经济学、金融、财政等其他经济学大类专业下的专业一样,需要打好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一些大学或者学院,经济学类专业本科实行大类招生,大学前两年所有经济学类学生不细分专业,共修经济学理论基础课,入校两年后才分为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运输、金融和财政等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需要与所有其他经济学类专业学生一样学习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课程。对于准备今后出国或者在国内名校深造经济学的学生来说,最好在大学期间选修更多的数学课程和经济理论课程。

除了经济学理论课以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商学类课程,其中国际营销、财务会计等课程一般是必修的。许多学校还会提供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供选修。

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经常涉及法律问题,因此实务传统较强的学校一般会要求学生必修国际商法,有的学校还会提供国际经济法、海商法、国际金融法等课程供选修。

有人说,国际职场最重要的三件事是“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andcommunication”(交流、交流和交流)。交流能力对从事国际经贸工作的人来说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因此,除了开设跨文化交流、中国文学、西方文学等课程外,语言能力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别强调的。例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要求全校所有专业的考生都按照外语专业考生的要求参加高考外语口试,还专门开设了三语实验班,要求该班的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要有中文和英文熟练的交流能力外,还需要在法语、日语或者西班牙语中选择并基本掌握一门第二外语,学校给学生提供在该语种国家交流访学的机会。

除了上面这些课程以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还会开设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中的各个环节,以及其他各种国际经贸活动中涉及的政策和实务问题。有的学校还可能提供贸易实务实验室和金融实验室,指导学生在实验室和国际贸易平台网站上直接感受经贸金融业务的部分流程,有的还会组织学生作为志愿者参加广交会、博览会、经贸国际研讨会等活动。

选择和不选择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理由

在所有经管类专业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最大的特点是其宽口径和多出口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文理兼招,其课程涵盖法、商、政、经、文等多个门类,理论与实务课程兼备。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在大学期间受到全方位的素质教育,笔者认为这是该专业值得推荐的最重要的原因。由于这一特点,该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就业和深造的途径非常多,对人才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例如在深造方面,除了继续攻读经济类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以外,还可以申请法律(例如法律硕士学位)、工商管理(例如工商管理硕士或者国际商务硕士)、公共管理(例如公共管理硕士)等专业的研究生。在国际上,法、商、政三大学科门类的高等教育的主体都在硕士阶段而非本科阶段,例如在美国,这些专业的硕士招生都非常欢迎本科是经济类专业的考生。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范文篇11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贸易保护;WTO

一、后危机时代的新贸易保护主义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从此世界经济急速下滑,直至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经济指标普遍出现逐步企稳的趋势,全球渡过金融危机的恐慌,进入所谓的“后危机时代”。但在这个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并没有明显脱离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高失业、恶性通货膨胀、产能过剩、市场保护、消费低迷等因素仍然代表世界经济所面临的众多障碍和挑战。而2011年初由欧美债务危机刺激经济成本过大引发全球债务激增,全球政府负债突破2010年年底的49万亿美元,主要经济体的赤字率和负债率均冲历史新高,世界经济再次陷入谷底。与此同时,美联储和日本央行的量化宽松(QE)常态化的政策选择后,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再次给世界经济的复苏带来了新矛盾、新风险和新博弈;而2011年3月份日本强地震和随之而来的海啸,对商品期货以及货币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即时打击,这场有史以来损失最惨重的自然灾害亦将给全球经济带来更多更广泛的影响力。

在这样持续的低迷经济中,各国政策除了不断在金额庞大的国内经济刺激政策的同时,频繁挥舞贸易保护主义大棒,采取各种具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贸易保护政策。从美国的“买美国货”条款起,各国纷纷仿效,加拿大城市联盟的“不买美国货”决议,西班牙地方政府遣返外籍工人,瑞典政府优先担保瑞典产品,德国接受政府救助的银行优先考虑对本国企业放贷,英国爆发抗议外籍工人的罢工事件等[1]。由此,21世纪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拉开帷幕并频繁上演。纵观自2008年9月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各国政府采取的形形的贸易保护政策,我们不难发现,现阶段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更多的是对之前新贸易保护方式的延续和精细化,具有方式更隐蔽、手段多样化、范围更全面、措施更复杂、以及主体集团化、区域化和全球化等特征。

历史告诉人们,以邻为壑、高筑贸易壁垒的做法必将给经济带来更大的灾难和危机。为此,做为全球最大的、最权威的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为WTO)理应发挥其特殊作用,为抑制后危机时代的新贸易保护主义作不懈努力。

二、WTO在抑制新贸易保护主义中存在的问题

鉴于历史上贸易保护给世界经济贸易带来的巨大恶果,国际社会普遍识到全球合作必要性和重要性。而WTO亦从一开始起就密切关注着贸易保护主义的进展,不仅发表了多项贸易措施监督报告,频繁处理成员方提交的贸易纠纷案件,还通过多种场合发表了抵制贸易保护的声明、建议和呼吁。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金融危机和经济复苏的巨大压力面前,各国领导人还是采取了以邻为壑的转移危机方式。根据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2010年9月18日公布的一项资料显示,自2008年11月以来,各国政府共出台近280项贸易保护措施,这显然与这三后以来各国领导人在各种世界级首脑会议和经济论坛上的呼声和宣言明显相悖。由此可见,抵制贸易保护主义从高喊的口号到切实的行动还需要较长的路要走[2]。与此同时,虽然WTO在其6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一直在协调各国贸易政策、平衡国际贸易关系、减少贸易摩擦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这次经济危机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其诸多努力亦显得有些无力和苍白。深究其原因,我们发现这个情况主要源于以下两个层次的原因。

1.贸易保护管理体制上的缺陷

第一,WTO基本原则若干规定为贸易保护的“灰色地带”。考虑到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不同国家利益的差异性,WTO基本原则在鼓励自由贸易的同时允许成员方采取适度的贸易保护措施,如保护幼稚产业条款、反倾销协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保障措施协议等。这些规则往往规定模糊、弹性过大,给原本就难以界定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赋予上了合法的外衣和最大的庇护。正因为此,中国长期以来密集地遭受世界各类国家的“两反一保”调查。据了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十年来,中国共遭受国外贸易救济调查602起,合计金额389.8亿美元。其中,反倾销调查510起,反补贴调查43起,保障措施106起,特保措施33起。而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全球47%新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和已完成的案件都针对中国。

第二,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强化了贸易保护主义的传染性、投机性和伤害性。一方面,为了保护贸易的公平性,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允许其成员在其他成员违反WTO协定或其利益受到减损时采取报复的权利[3]。然而,WTO的这个运行规则在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贸易保护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由于WTO争端解决机制对上诉案件的裁决存在不稳定性,使得相关案件的上诉和应诉上都存在盲目性,这带来投机性;此外,WTO争端解决机制程序要求的相对繁琐性使得贸易保护的受害方缺失通过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权益的信心,这又加重了贸易的伤害性。

第三,WTO贸易政策审议机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WTO贸易政策审议机构一向承担管理成员国贸易政策的透明性以及其对WTO规则以及多边协议遵守和实施程度,其宗旨是最大程度避免贸易摩擦。金融危机以来WTO业已公布的多份全球贸易措施监督报告,在国际社会引起较大反响,但是仍然存在若干不足之处。首先,这些报告只是对成员国的近期贸易政策做出列举和宏观分析,并没有明确地做出评定和判断,无法构成有效的约束;其次,这些报告由于缺乏法律权威性,无法对贸易保护措施及其实施成员形成实质影响;再次,当前该项报告一季度一份,在贸易保护迅速蔓延的阶段,这样的频率无法保证对成员国贸易政策的实时跟踪和监督。

第四,多哈回合的屡屡受挫影响了各国经济的均衡性发展和对贸易保护共识的达成。多哈回合谈判的发起于全球经济和贸易发展的转折点,众多发展的瓶颈问题急待解决。而WTO主持之下的多哈回合谈判的屡屡失败,使得人们寄于其实现的贸易开放、均衡发展以及纠正世界贸易规则中的不合理成分等目标的实现显得渺茫,一方面严重挫伤人们对世界经济的信心,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和贸易格局的前景亦显得不明朗。在此背景下,各经济体慌不择机,只能以守为攻,直接导致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贸易争端增多,多边贸易体系受损,由此世界经济更加动荡。

2.贸易保护主义管理体系上的不完善

世界贸易是全球的,贸易保护的影响也是全球性的,因此对贸易保护的抵制需要世界各国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通过一致认可的机制来实施。虽然WTO对贸易管理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在全球范围内首当其充,但直至目前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贸易保护主义管理体系,至今未有明确的协议和文件将其确定为全球范围内管理贸易保护主义的唯一法人。贸易保护主义管理体系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缺乏有效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多边平台。虽然世界三大经济组织和各种各样的经济峰会或论坛在协调各国经济和贸易中曾经发挥过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经济危机时期,没有一个正式的、合理的发表贸易保护主义抵制的声音、想法和建议的平台,没有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被充分尊重的严格执行的多边机制,各主要经济体政策最终纷纷放弃“同舟共济”、“求同存异”而转向“各扫门前雪”,国际经贸合作的政策摩擦由此层出不穷。

其次,缺乏权威的贸易保护主义界定。虽然目前世界各界都深明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性,各主要经济体亦都声称反对贸易保护,但是对于如何严谨界定和判断贸易保护主义这类的根本问题,至今未在全球范围达成共识。比如2009年2月13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的“购买美国货”条款,虽被普遍认为是这次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最具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措施之一,而在美国总统奥巴马眼中,它却是完全符合WTO基本规则的,WTO总干事拉米亦声明,经修改过的“购买美国货”条款虽然带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但其实施方式仍符合全球贸易条例[4]。可见,无法有效、准确地界定贸易保护主义,“抵制贸易保护主义”势必将流为形式和口号。

第三,缺乏一个公认和专业的贸易保护主义居中裁判者。贸易保护主义的管理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对其判定应该考虑严谨性、专业性、准确性、公正性和系统性,以客观地评判、辨识并制止那些确实体现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措施。然而目前全球尚未形成一个像法律体系一样中立、公平和强有力的贸易保护主义判定系统,也未集中并任命一组能实现该目的权威专家。因此,对当前全球层出不穷的各种贸易政策的评说总是众说不一,不但无法形成有效的认定,而且往往造成了利益趋动的不公平性和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欺压。

第四,缺乏强制执行力的制裁手段,从而无法保证任何出台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国家都将受到严厉的惩处,使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得不到切实的落实。既然贸易保护主义是大家共同要抵制的对象,因此如同法律一样,要实现对其有效的抑制必须依靠强而有力的制裁。然而,当前不但缺乏一个详细界定的有关贸易保护主义制裁的法律文件,也缺乏一个能够有效实施制裁手段的机构。当贸易保护措施面临的只是众说不一的评判时,它当然可能视而不见,唯自身利益是首。

三、对充分发挥WTO作用以有效抵制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若干建议

虽然如上所述,WTO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某些“先天不足”的缺陷,但是作为当前全球唯一的规范国际贸易的政府间国际组织,WTO具有史无前例的国际认知度和参与度,其制度特色和优势使其具备了解决当前贸易保护难题的制度性基础。基于上文的分析,我们对如何发挥WTO的作用以有效抑制贸易保护主义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以下建议。

1.引导世界性贸易保护主义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完整的贸易保护管理体系,应有贸易保护管理机构去组织、构建、运营和执行。所以WTO首先应设法构建一个全球共同认可的贸易保护管理机构。贸易保护的抵制不仅需要系统性和全局性的策略,而且其所以决策都必须由一个机制来实施,为此WTO作为贸易保护主义唯一权威的管理机构,其首要工作是要建立并完善贸易保护管理体系,该体系的基础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基础性界定。首先利用WTO为成员方提供的谈判场合,求助于权威经济学家,对贸易保护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进行严谨、精确、详细而深入的界定;其次,对现有的各种各样的对外贸易措施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界定其在什么样的程度构成贸易保护;第三,对于WTO原来出于经济、贸易等发展不平衡的考虑而允许的例外原则以及出于公平性原则而允许的报复原则等“灰色地带”,通过成员方的各式谈判进行详细深入的明确,并且最好能通过一些定量的指标明确这些灰色规则的允许程度及条件,而超过允许程度和条件的则应定性为贸易保护。

(2)建立贸易保护相关指标体系。首先,从贸易保护措施或相关的对外贸易管理措施对世界贸易、对相关国家的经济、贸易、就业、产业、市场等方面的影响,选择一些指标,根据其关联性,构建贸易保护程度指标体系;其次,对于出于自身保护的贸易保护行为我们不可能一概否决,而是要建立一个贸易保护启动指标体系,当这个指标体系衡量的条件达到了,我们允许成员方采取一定的自我保护措施,而对于所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实施的程度,要依该指标体系评价的贸易保护启动条件而定,使贸易保护不得借机发挥。

(3)确定贸易保护管理裁定机构。可以在原有的贸易争端解决机构的基础上作提升,着重强调其类似于法院的作用,扮演一个中立、公正和居中的裁判者角色。它根据相关的界定和指标体系,客观而公正地辨识成员方贸易措施的性质,对于可允许的贸易保护措施,要裁定其实施程度的合理性,并引导其尽量通过贸易融资、经济援助等其他方式来实现自我保护和发展;若为非允许范围的贸易保护,则要依其程度通过强制性的制裁手段加以惩罚。

(4)实施强制执行力的制裁手段。首先制裁手段的设立要经过成员方共同商讨一致同意。其次,对于实施了带贸易保护性质措施的国家,可根据其贸易保护措施带来影响的评价,相应地采取不同程度的制裁手段,比如相关世界性经济组织对其一定的经济封锁,减少其在世界性经济组织的投票权,缩短对其的贸易政策审议频率,增加其在世界经济组织中的应缴的管理费等等。第三,我们的制裁手段应主要地从世界性角度去实施,尽量不从国家的角度去实施,以避免报复性手段的实施以及相应地带来的贸易保护的传染性和恶性循环。第四,制裁手段应给予强而有力的执行力,这是对贸易保护有效管理的必要保证。

(5)构建一个有效的贸易保护平台。对贸易保护的有效管理需要一个稳定的平台,这个平台包括以上提及的贸易保护管理机构、相关的贸易保护界定、评价指标体系、裁定机构、制裁手段,除此之外,还在定期和不定期地提供一些机会和场合,供成员方共同探讨贸易保护管理的相关问题,使成员方有一个正式的、合理的发表贸易保护主义抵制的声音、想法和建议的平台,使贸易保护真正做到群策群力、共同行动。

2.充分发挥WTO在抵制贸易保护主义中的作用

(1)减少和取消WTO贸易规则的“灰色地带”,断绝贸易保护主义的“合法”借口。一方面,通过在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个案判决的解释活动澄清在现有规则中的“灰色地带”,一定程度上防止成员方滥用WTO允许的贸易保护措施;另一方面,通过成员方的谈判并制定新的协定,对现有规则中允许的贸易保护从其实施条件、程序、和操作等方面通过定量化进行精确界定,使之更严谨、精确和严格,减少可随意发挥的空间。

(2)提升贸易政策审议机制监督职能的权威性,形成对成员方的有效约束。首先,通过投票机制使成员方共同授权于贸易政策审查机制,使之正式化和合法化,适时地以贸易政策监督报告的形式对成员方的贸易政策进行审查、评价并做出调整建议。其次,对贸易政策监督报告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规范化、全面化和完整化,除了对各国贸易政策做列举及宏观分析之外,更重要地是要详细分析其原因、特点、影响,根据公认的严谨标准和指标体系对各项贸易政策做出明确的界定,根据其实施背景提出相应的调整建议,对明确的不合理的贸易保护措施还应该根据规则做出制裁建议和决策。第三,根据贸易和经济形势合理规定贸易政策审查的频率,对于经济贸易稳定时期,可以规定一季度或半年的频率,但是对危机时期或者贸易保护主义泛滥时期,则应考虑缩短监督报告频率,甚至实时监督,以实现对贸易保护主义及时有效的扼制。

(3)完善争端解决机制,减少贸易保护主义的投机性和伤害性。首先,适当缩短争端解决期限,以增加当事方诉诸争端解决机制以获得及时救济的信心,减少贸易保护措施的伤害性;其次,专家组和上诉机构不仅要通过集体或制度的力量来做出可信、公正、有效的评判,而且要肯定“先例”的效力,使争议的处理沿袭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增强纠纷裁决结果的可预见性,减少贸易摩擦案件的盲目性和投机性;第三,对争端解决机制允许的报复权利的实施应规定严格和精确的条件,从而从客观上遏制贸易保护主义泛滥的效果。

(4)充分发挥WTO现有规则的作用,保证国际贸易权利义务更广泛的平衡。WTO经过多年发展形成的基本原则的核心思想是公平、自由的贸易,在WTO现有的基本规则和框架协议之中不乏体现此精神的规定。为此,除了WTO中那些显而易见的公平自由贸易的规定外,还应充分挖掘其中隐藏的成员方不尽熟悉的相关定,如“非违反协议之诉”之规则,以维护成员方在国际贸易中的合法权益,使WTO的宗旨和初衷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和实现。

(5)加强成员国贸易政策及法律上的协调一致,建立贸易政策的公平性。由于世界各国在经济贸易、人文社会和技术法律等方面的发展水平悬殊不一,这种差异性极易成为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而在经济贸易的全球化趋势下,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必然要求技术性的共同语言。为此,WTO应充分利用其特殊地位以及在信息、专业和技术上的全面优势,帮助成员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相对落后国家,在充分了解各国贸易、政策和法律等差异性的基础上,理解和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加快贸易规则和政策的技术创新,在规范贸易行为并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同时,有效抵御外来风险,确保经济安全。

(6)促进成员方多维谈判,为共赢博弈提供良好的平台。贸易保护主义是一国对外贸易政策,它是成员国之间博弈的一种结果。贸易保护行为必将招致报复,这就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传染性。但是根据博弈理论,在无数次重复博弈之后,博弈双方必将逐渐从互相背叛走向稳固的合作,但这一过程需要一个协调的产生。贸易的影响是广泛和深远的,作为一个管理国际贸易的国际组织,WTO不仅要让成员国充分遵守现有框架下的各种规则,还要不断地创造机会和平台,让成员方充分地进行双边、区域和多边谈判,并通过引导和协调,促使各成员方尽快走出多国博弈的“囚徒困境”。

(7)推动多哈回合谈判进程,突破全球经贸发展的瓶颈。首先,贸易保护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衰退,为此通过多哈回合谈判促进更加公平与自由的贸易,给世界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解救世界经济于所谓的“3F”危机之中,稳定世界经济形势,这对拉动世界经济恢复和新一轮增长极其重要;其次,加强WTO的规则和纪律,通过调整和纠正WTO规则和规定中的不合理和不明确之处,以修复多边贸易体制信任危机并重塑权威;第三,借用WTO多哈谈判的平台,真正建立起贸易保护主义的管理体系,通过与现有世界贸易管理框架的共力,实现成员国贸易措施的规范性和协调性;第四,贸易摩擦和不平等的世界经贸格局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旁推力量,通过多哈回合的谈判重建世界经济贸易格局,有助世界各国的均衡发展,减少经贸发展中的不公正以及政策摩擦,以促进世界经贸长期稳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程盈莹.金融危机下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多国博弈分析[J].现代商业,2009(5):130.

[2]毛燕琼.WTO:全球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最佳平台[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9(11):9-14.

[3]戴海珊.金融危机时期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的原因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20):59-60.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范文篇12

人民币升值问题凸现贸易政策调整的紧迫性

从形成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来源来看,至少包括以下方面因素:

人民币汇价的定位

迄今为止,我国人民币的汇率一直采用与美元单一挂钩的政策,美元的相对贬值,同时导致了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相应贬值。从理论意义上看,人民币汇价的定位,并不在于人民币汇率当前是升值或贬值,而是人民币汇率的确定是否具有合理的形成机制。这里的困难在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价不是由我国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而是由我国央行主导的模拟性外汇交易市场来确定。如果要使人民币汇价通过市场机制形成,意味着外汇市场的放开、现行结汇售汇政策的变化、国家外汇储备体系的改革、乃至整个银行体系的重构等一系列制度的重大改变。显然,根本改变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因而,其他国家对人民币汇率定位的不满,将在一定时间里困扰我国汇率政策的制定。

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

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贸易增长缓慢,近几年我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使中国的贸易增长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从实际情况看,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主要是由在华的海外投资企业、特别是在华跨国公司的加工贸易所推动的。

中国FDI的稳定增长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FDI累计达到了4900多亿美元。尤其在2002年,中国的FDI超过了美国,排名跃居世界的首位。中国FDI的稳定增长,意味着国际资本持续不断地流入中国,这一稳定增长的态势与有关国家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

长期以来,我国对美国一直保持较大的贸易顺差。由于美、日等国是我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这使我们在处理此类问题时,会经常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

在笔者看来,人民币升值压力问题的实质在于:产品以中国大陆为原产地的国际竞争力优势,使国际经济资源向中国大陆的大规模集中,并由此可能导致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主要发达国家试图通过人民币的升值,改变国际经济资源对中国的配置流向,来避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枝独秀。

很显然,人民币的升值压力问题具有极其复杂的国际经济背景。鉴于该问题直接起因于贸易,且主要通过贸易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尽快调整我国现行的贸易政策,从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综合处理开放环境下所面临的对外经济矛盾,已成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制约贸易政策调整的主要因素

在笔者看来,以下客观因素直接制约着我国贸易政策的调整:

“入世”后我国必须履行的有关义务

作为WTO的正式成员,我国将在近几年内基本确立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整个宏观经济管理体系需要重新调整。就贸易管理而言,不论是关税政策、进出口政策,还是市场准入、投资政策以及有关经济开放的各项政策,都必须基本符合WTO的有关原则。其中,尤其是非歧视原则下的国民待遇、公平竞争与贸易、贸易政策的透明度等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我国贸易政策调整的基本取向。

确保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作为国家整体经济政策组成部分的贸易政策,必须服务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这一总体经济发展目标。这一总体目标内在规定了我国贸易政策的形成基础。不论是贸易政策的制定或调整,确保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总是第一位的。经济开放本身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改革开放,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制定贸易政策,实际就是如何在此基础上,形成能为国际社会特别是主要贸易伙伴所接受的有关政策体系。

作为贸易大国需要平衡的国际贸易关系

近几年中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的总需求,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但另一方面,却使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问题过早地突现出来。在经济的工业化过程尚未完成之时,因贸易的迅速增长而引起的贸易冲突加剧,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相当不利。因此,现行贸易政策的调整必须适当保留贸易平衡政策运用的活动余地。我们认为,伴随我国贸易地位进入世界前列,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将不得不花费相当精力应付贸易冲突带来的贸易平衡问题。对此,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和组织准备。

贸易政策调整的路径依赖

调整贸易政策意味着相关政策管理体系的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原有管理体制的改变。这里的问题是,改变原有政策协调机制所带来的协调成本增加,是否使调整后的管理更富有效率。建立开放经济下的贸易综合管理体系是大势所趋,但新的协调机制的有效作用客观上是存在着一定的路径依赖问题的。换言之,现行贸易政策的调整,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或继承性,尤其是贸易政策的改变,如何与其他相关政策的衔接配套。要尽可能避免因贸易政策的变化而引起整个宏观管理政策体系运行效率的降低。这方面,有机地融合现有的相关政策体系,是使新的内外贸易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现阶段贸易政策调整基本取向

关于贸易政策的体制约束问题

这一问题直接涉及到我国今后贸易政策的基本方向,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我们看来,加入WTO之后,意味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形态将会逐渐实现实质性转变,绝非单纯意义的国际组织进入问题。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后,客观上规定了今后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必须符合WTO要求的体制框架——市场经济体制,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在整体上能与世界通行的国际惯例接轨。这在本质上意味着,我国未来的社会经济形态是朝着现代市场体制的方向发展。因此,“入世”后我国贸易政策的基本取向必须充分体现这一体制转变的发展要求。这种转变可以具体体现为以下方面:贸易政策重心的转移,即从侧重政府宏观外贸战略朝侧重微观主体发展方向转移。贸易政策基础的转变,即由传统的比较优势为基础逐步向以竞争优势为基础转变。贸易政策管理方式的转变,即由以往的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为主转变。贸易政策作用范围的改变,即作用范围由过去单一的外贸领域向整个流通领域延伸。这意味着贸易政策将更多地注重我国内外市场的融通、内外贸易的统一。贸易政策作用方向的改变,即由过去侧重于贸易限制向贸易促进转变。

关于贸易政策的基点问题

我们认为,尽管从大的调整方向上,新的贸易政策要符合WTO的体制框架及其有关原则是明确的。但是,现阶段我国贸易政策的基点,客观上是存在着一定的选择的。这就是:我们到底是按严格履行中国“入世”的有关承诺,还是以符合WTO有关原则的基本精神为界,来制定我国今后的贸易政策,这是问题的焦点所在。

众所周知,一国实施贸易政策的根本目的,旨在保护本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促进本国与外国之间的贸易发展。贸易政策本身具有双重目标,当现实经济中两方面并不发生冲突的时候,贸易政策的实施,意味着双重目标的同时实现。但如果实施过程中两方面存在摩擦及严重冲突时,就必须对其中的一个目标进行修正,以保证贸易政策的有效实施。在我们看来,贸易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证本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一国贸易政策是倾向于保护或开放,或是中性的,根本上取决于该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对此,我们绝不能本末倒置。贸易政策本身就是政府对贸易自由的干预,它的制定与调整,必须基于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市场机制的有效作用。否则,贸易政策很可能失效或产生扭曲作用,丧失其自身的价值。

显然,现阶段贸易政策的调整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不是某单一因素所能决定的。贸易政策既要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也要服从国家利益的客观要求。在我们看来,现阶段贸易政策的制定,既不能依据单一自由主义的原则,亦不能依据单一的民族主义原则,而是符合国际经济规则的、综合体现本国根本利益的、并具一定国际意义的贸易政策。当今各国贸易政策的发展,有明显的趋同现象。经济全球化正在使各国国内政策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对原有的国家主导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世界经济重要力量的中国,其经济政策(包括贸易政策)不可能不体现国际经济环境发展变化的要求。

现阶段的对策思考

尽快建立内外经济融通的综合性贸易管理体系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使大型跨国公司能够实现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我国传统的贸易壁垒手段,已经无法限制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纵深发展。为了确保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单一的外贸外经管理体系,必须根本上转变为内外经济融通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

制订促进国内优势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政策体系

目前,推进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已经相当紧迫。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大力促进国内优势企业的海外扩展。在这方面,具体可在国外市场进入、国外市场的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等环节予以切实的政策支持,形成系统的贸易促进政策措施。

充分发挥企业中间组织的积极作用

通过企业间自律组织的作用,一方面可规范国内市场秩序,避免政府干预市场过多之口实;另一方面,又能以民间组织形式协调国内产业或企业的利益,利于减少倾销行为;同时,也为我国将来实施WTO的保障措施条款奠定组织基础。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活动范例(3篇)

    - 阅0

    活动范文篇1首先,我们要学会仔细观察小动物,有序写外形。每一种小动物都有不同于其他小动物的地方,我们要抓住小动物的特征仔细观察,融入感情,调动五官。有了细致融情的观察,就能.....

    活动创意策划方案范例(12篇)

    - 阅0

    活动创意策划方案范文篇1活动开场白:如今的孩子,个个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在父母亲百般呵护,悉心照料下,无忧无虑的成长。他们接受了太多的爱,渐渐的,连他们自己也把这一切视为理所当.....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