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概念范例(3篇)

来源:

新闻传播概念范文篇1

中国从1986年开始,连续实施了5个五年普法规划,现在正是第六个5年普法规划(2011~2015)的实施阶段。近30年的普法教育,使公众对法律的内容和作用有了广泛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实现法治,公众在了解法律内容和相关知识基础上对法治理念的信仰更为重要。大众传媒具有构建、引导社会意识的功能,作为媒体从业者的记者在中国的法治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记者本身的法治思维更是发挥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记者因职业的关系比一般公众更早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并且自觉地以宣传法律知识与培养社会的法治意识为己任。不能不说的是记者在进行法治宣传的过程中,一方面是布道者,另一方面也是接受者,记者自身的法律水平会随着各种类型的与法治相关的报道得到普遍提高,而记者法律水平的提高对他们对法治的理解将起到积极的作用。随着各政法院校法制新闻专业的毕业生逐渐进入新闻媒体,参与到法治新闻的采访制作环节,法治新闻在法律知识和规范的传播方面越来越准确,作为社会法治意识基础的法律知识普及的工作已基本进入良性传播的阶段。关于法律的常识和基本规范的认识是形成法治思维的基础,这部分工作也是构建社会法治意识的前提。对此,无论是记者还是公众,在意识上都是自觉和统一的。

但是公众法治理念的形成远比通过普法教育让其了解法律规范要困难得多,这不是某一个个体的认识水平的表现,而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成。社会意识是相对于社会存在的社会精神生活的总的概括,是由各种不同的情感、思想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构成的复杂的系统整体。社会意识是一个集合的概念,社会的法治意识是一个社会的公民总体关于法治的认识水平的体现。一种社会共识的形成是一个文化心理的塑造过程。这种文化心理的塑造有各种渠道,学校教育、人际交流、大众传播等都可以对其产生影响。大众传播对社会意识的影响也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的,可以是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也可以是新闻传播。作为一种有一定专业色彩和政治意味的社会意识,法治意识的形成与新闻传播的联系尤为密切,在某种意义上新闻传播甚至可以说是起决定作用的。

新闻传播概念范文

关键词:微博;公民新闻;传播;思考

中图分类号:G2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4-0020-02

公民新闻产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美国,伴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而兴盛。在我国,公民新闻的运作与实行尚不成熟,但随着网络微型博客的兴起和公民记者的出现,公民新闻再一次成为研究者热议的话题。

一、我国公民新闻研究的发展概况

(一)公民新闻(CitizenJournalism)的概念

在学术领域,公民新闻至今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定义。2003年,鲍曼和威利斯最早提出“公民新闻”的概念,是美国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公共新闻”概念的延续。按照维基百科的解释,公民新闻是指“民众在收集、报道、分析和传播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也就是来自公民的非专业新闻报道。国内有学者认为,公民新闻是“市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介和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和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1]还有学者将工具的使用纳入到定义中,阐述为“业余新闻工作者通过大众媒介和个人摄录、通讯工具(诸如移动电话、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计算机网络等)为广大受众选择、撰写、分析和传播新闻信息的行为和现象”[2]。

上述三个定义各有侧重:第一个侧重控制分析,第二个侧重传播分析,第三个侧重媒介分析。但从三个定义中,都体现了公民新闻的一些特点。总起来说,公民新闻应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公民记者成为行为主体,人人都可参与新闻的采写与编辑;二是具备手机、网络等技术作为传播终端,公民新闻建立在新技术的基础上。

(二)公民新闻研究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公民新闻,如同其他早期新闻理论一样,都是舶来品,先从国外引进,再在国内消化吸收,并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作品。公民新闻在我国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6年以前,公民新闻的概念刚刚从美国引入我国,学者蔡雯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求学经历的感悟,使研究者初次接触公民新闻,并能认识到公民新闻对新闻业发展的新动向和巨大潜力。这时期的论文大多出自有过留学或访学经历的学者,目的是在引进概念。2006到2007年是公民新闻研究领域的第二阶段。以范东升的《公民新闻的兴起与启示》为代表。他首次明确提出“公民新闻”的概念,标志着新闻学术界对公民新闻的承认。这时期,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勃兴,引起了学者研究的兴趣。2008年以后,对公民新闻的研究开始普及,并注重与我国的实践相结合,呈现本土化特征。这一阶段,博客、微博等新媒介终端,对公民新闻的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就成了现阶段研究的重点。

二、微博的传播优势对网络公民新闻的促进作用

(一)微博以及微博的发展

微博(microblog或microblogging),顾名思义,是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3]

微博的始祖是美国人埃文•威廉姆斯,他成立的公司成功推出twitter服务,并以它的强大的社交功能,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有效结合受到众多网民追捧,注册用户飙升到1.05亿。[4]“如果你有10个粉丝,你就是一本内刊,如果你有10万粉丝,你就是一份都市报,如果你的粉丝有1个亿,那你就是CCTV。”通过这句网上流行语,我们可以看到微博潜在的影响力。

我国最早的微博网站是王兴在2007年成立的饭否网,但真正使微博得到推广的是门户网站旗下的微博业务,如新浪微博、搜狐微博、腾讯微博。同时,一个强大的“围脖”群体也在悄然形成。

(二)微博的传播优势促进网络公民新闻的发展

1.微博传授双方的双重身份促进公民新闻的完整性。在微博上,当草根记者新闻时,有时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他正在完成记者的任务,他就成为事实上的传播者。但当他关注别人的微博新闻时,他又变成事实上的受传者。博主就是在传者与受传者之间不断做着角色互换,从而使传统新闻采写过程中,记者与读者的界限打破。2010年8月24日,伊春空难发生,公民记者除了对事故现场情况进行外,还纷纷对事故的原因进行探讨,这源于当天的天气日志中关于能见度的数据与传统新闻媒体中报道的“不足300米”相左。而且“围脖”发现,当天该机的计划航班数是10次,存在任务过重的问题。特别是在公民新闻这一形式中,对于同一事件,会有多名公民记者进行“报道”,每一名传者都对事件的过程或细节进行补充,又受到除自己之外的传者的影响,成为受传者,从而使传授双方的界限变得模糊。

2.微博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促进公民新闻的多样性。微博的传播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每个围脖的传播内容也具有多样性,从而使整个微博呈现丰富多彩的特点。公民记者分布广泛,是新闻信息最好的“情报员”,他们采用“集团作战”,众多公民记者组成集团军。公民记者自身接触的丰富的社会就是新闻素材,新闻无处不在,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也能引起轰动,所以微博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也促进公民新闻的多样性。

3.微博传播的即时性使新闻成本下降。科技发展降低了新闻报道的门槛,公民记者成了传统媒体记者不可小视的竞争对手。微博传播的即时性受两方面影响,其一是流程方面。公民记者的身份集记者、编辑于一身,其报道的内容不受类似于传统媒体编辑的制约。新闻的时间大大缩短,节省了交通、印刷、传输等中间环节,从而节省了费用。其二是技术方面。微博的传播方式是一种裂变传播。微博的传播方式可以分为主帖、帖出、转帖和跟帖4种类型。正是由于这4类消息的不同组合方式,才演绎出微博新闻的多样化结构。每一个公民记者在微博上拥有一个熟人圈,每一个熟人圈的嵌套意味着群体性互动的发生,传播方式也就趋于多样化。这样蔓延式的新闻大大提高了新闻的传播速度,同时还提高了新闻的有效关注程度。

三、微博的比较劣势制约着公民新闻的发展

(一)碎片化文本日益累积

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提出信息选择的或然率公式: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报偿的保证指传播内容使受传者感到满足的可能性,费力的程度指使用某种传播途径的难易和花费的精力。要提高受传者选择某种传播途径的或然率,就要降低分母值(预期的困难),提高分子值(预期的报偿)。所以,在现实中,微博用户零成本地新闻而不加筛选,常常一些出于自己感受的无实质意义的内容,即碎片化的文本内容,使信息零散分布,无法聚合形成效应。

(二)内容娱乐性强新闻性弱

微博的定位问题一直是制约公民新闻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内目前微博注册人数最多的新浪微博,它的定位是“一款为大众提供娱乐休闲生活服务的信息分享和交流平台”。它主要的三个内容是娱乐(涵盖最全面的娱乐明星与资讯),生活(反映网民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快乐(分享发现人们身边的趣闻轶事)。截止到2011年2月28日,新浪微博关注度排行前10位的是姚晨、小S、赵薇、蔡康永、谢娜、何炅、杨幂、黄健翔、李冰冰、李开复。从新浪微博的粉丝排行榜可以看出,新浪微博关注度排名前10名集中在娱乐界,只有李开复一位没有娱乐色彩。这些娱乐内容充斥着微博的内容,使公民新闻“淹没”在娱乐的大潮中,“冲淡”公民新闻的传播渠道,造成公民新闻信息的分散化,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三)强大的舆论煽动性易造成网络暴力

2010年6月,上海世博园里发生踩踏事件,这个事件因国民追捧韩国组合SuperJunior引起,造成网络上的哗然。“围脖”纷纷发状态反思国民的修养与素质,很快在网络上演变成了一场网络暴力,“围脖”组织起“圣战”队伍,准备在9号晚上七点对SuperJunior的博客与官网进行攻击,这就是轰动一时的“69圣战”。这起事件,固然有市场营销行为的影子,但这种因微博而引起的网络暴力事件不是偶然发生的。这种非正常的群体性活动与微博的传播模式、监管力度都有关系。这种监管不力极易造成强大的舆论,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导致网络暴力,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

四、对微博公民新闻发展的建议

(一)实名制,使舆论更具可信性

利用微博传播公民新闻的最大潜在威胁就是网络暴力的发生,如前所述,在虚拟环境下,人往往会处于无所顾忌的状态,这时人们的言论如果自己没有“把关”,那么口无遮拦的情况就很容易出现。2010年7月28日,《南方都市报》报道,新浪和搜狐两大门户网站对其微博网站注册都有了具体规定,要求新用户必须填机和身份证号码。虽然目前这两项信息的审核不是很严格,但这毕竟是有网络实名制的趋向,是网络实名制的信号。关于网络实名制,舆论已议论很多,单就公民新闻而言,实名制还是利大于弊的。公民应对自己的言论负责是公民的道德要求,实名制的实施,一定能使舆论更具可信性。

(二)公民媒介素养的提升

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最初由英国学者早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一般是指使用和解构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网民在利用微博时,应该具备技术和意识上的媒介素养。技术上的媒介素养包括计算机、网络、微博的使用,意识上的素养包括网络道德的构建,思想意识的养成,使用文明语言的习惯等。网民面对琳琅满目,变化纷杂的信息,个人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者,更可能成为一名传播者。这就要求个人要有相应的媒介素养。其中不仅要对各种媒介信息有较高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为个人生活发展所用,更要做一名合格的传者。同时我国的相关法律政策也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监督,共同构建和谐的媒介环境。

参考文献:

[1]邵培仁,章东轶.市民新闻学的兴起、特点及其应对闭[J].新闻界,2004(4).

新闻传播概念范文

很多情境下,广告对于一个品牌塑造带来的效果极为有限,不恰当,不适度的广告甚至还会对品牌产生负面作用。在品牌传播过程中,重视新闻的力量,并努力构建起某种品牌传播的“新闻场”,是总体品牌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策略。在实践中,要注意掌握“媒介圈”,建立“效果链”,坚持“价值主导”。

网络的巨大传播威力,让一些企业意识到,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传统媒体的品牌形象传播框架是不安全的,于是开始投入营销和品牌推广的网络大战中。但全力扑入网络媒体的做法也有失偏颇,有时甚至是十分危险的。正确而有效的做法是,全面考量全新媒体生态环境下大众的信息接受方式和心理状态,从而综合运用多种传媒渠道,达到品牌传播最大化的效果。

在现代的媒介环境下,一个品牌影响力的形成、放大与巩固,都需要以媒介为载体和纽带。但是,品牌影响力的构成,并不是单纯地依靠广告所能达到的。很多情境下,广告对于一个品牌塑造带来的效果极为有限;很多情境下,广告无法成为品牌塑造的主要方式,很多情境下,不恰当、不适度的广告还会对品牌产生负面作用。

实际上,从品牌定位规划、传播内容设计,再到传播平台与渠道的选择,要想让受众在传播的观念、价值等方面真正认同并接受,进而实现对于品牌的忠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内容――媒介――效果”这样简单的直线过程,而是一个螺旋式过程。

在品牌传播过程中,重视新闻的力量,并努力构建起某种品牌传播的“新闻场”,就是总体品牌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策略。对于这一点,可以从下面的三个方面来理解。

掌握“媒介圈”

认识品牌传播的“新闻场”这一概念,需要先从“媒介圈”的概念人手。因为任何一种品牌的传播,不管是正向传播还是反向传播,其实都是在一个“媒介圈”中完成的。

“媒介圈”的概念,源于对媒介生态的关注和研究。媒介生态学总的来说,分为两个大的部类:一个部类是以媒介为中心展开,研究媒介与其生存发展环境问题;另一个部类是以人类为中心展开,研究人与媒介环境问题。在这里面,有两个很重要的判断。

第一个判断是,媒介生态并不是作为一种(物理性)事物而存在,而是一个变动不定的流动的结构,有的学者将其视为一种“表述或框架”。直白一点说,就是所有的媒介聚合到一起所组成的媒介生态系统,并不单纯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具象化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它们构成一个内在的体系,而且,这个体系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第二个判断是,媒介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媒介系统、社会系统和人群,以及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媒介与个人之间的互动构成了受众生态环境;媒介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媒介制度与政策环境;媒介与媒介之间的相互竞争构成了媒介的行业生态环境;媒介与经济领域之间的互动关系则构成了媒介的广告资源环境,等等。

上述两个判断,其实给我们一个相同的结论,那就是:任何一种媒介,都不会是一种独立的存在,它一定是整个“媒介圈”的一个部分,一个构成要素,在“媒介圈”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同时,通过媒介完成的价值传播,也一定不是由某一种媒介的单向释放来完成,一定需要媒介与社会、与人的互动。这也就引出了媒介作用的问题。

媒介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影响受众?

很多学者分析与研究后提出,媒介最根本的不是通过其内容来影响我们,而是通过改变社会生活的场景地理来产生影响。社会场景的规则介于主观性和客观性之间,每一个特定的场景都有具体的规则和角色,而每一种场景定义也为不同的参与者规定和排除了不同的方式。在媒介产生影响的过程中,有三个关键性的要素,那就是观念的变化、媒介内容的变化和接触地点规则的变化。媒介并不是在真空中发挥作用。在媒介发展过程中,旧的角色结构可能被信息流的新模式所破坏,但是新的角色结构永远不会由媒介创造出来,它们必须由人创造。新媒介可能会破坏旧行为模式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但是新的角色必须在人类交往和响应中形成。变革媒介所带来的信息系统结构的变化,不仅直接影响了人们的行为,而且它们也影响了媒介的内容。所以,媒介内容的变化和社会行为的变化常常是相关的,不一定是因为它们之间直接而偶然的联系,而是因为它们都受到了相同因素的影响――社会场景结构的变化。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从品牌传播的角度说,“媒介圈”的意义非常重大。在传播策略中,将品牌传播的内容放置到不同的媒介平台上,制定并实施一个综合的媒介战略,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综合的媒介战略中,与品牌成长的阶段性相对应,就会有不同的传播周期,阶段性的传播格调,以及不同阶段所要达到的不同的品牌诉求和所要面对的不同的传播群体,这都需要对媒介平台与渠道有不同的选择。以大的“媒介圈”作为背景,将不同的媒介放到品牌价值之下进行考量与取舍,目标就是有利于自己的品牌“新闻场”的构建,有利于在“新闻场”中发挥或进攻或防御等不同的作用。

掌握“媒介圈”对于品牌传播的价值意义,并不只是内容的设计与传送,而是内容“恰当”程度与社会的需求的结合,而且,最根本的,是以品牌传播内容影响到人们的行为选择。

建立“效果链”

与“媒介圈”相关联的一个概念,是传播“效果圈”的概念。“效果圈”是对传播效果的一种形象化的表述。媒介互补理论是其逻辑起点之一。

媒介互补的一个立论基础是:基于任何一种技术创新基础上所产生的媒介,在对于信息的传播方面,事实上都存在“信息缺陷”,解决的方式就是寻求“补救媒介”。

比如说,一种新媒介的出现,可以理解为对旧媒介所存在着的缺陷的一种补救,同时,它自身的缺陷也需要旧的传统的媒介来补救,或者说将来比之更新的媒介来补救。

所以,在大的媒介系统内,任何一种媒介对其他的媒介都不可能产生完全意义上的替代性。所有媒介之间都存在着互补的可能。全部互补的媒介,构成整体的媒介系统。

正是因为“媒介圈”的存在,以及媒介互补的现实,我们对于品牌传播效果的研究,就可以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考量角度。

抛开社会学方面的媒介效果理论不说,单从媒介与受众的角度看,传播效果在整个的传播过程中,实际上处在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在传播渠道相对稀少,受众选择媒介的自由权相对受到制约的情况下,一种媒介对于受众产生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

但是,随着“媒介圈”的日益扩大,传播媒介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对于媒介的选择自主性增强,一种媒介所能产生的传播效果,对人们观念与行为产生的影响,比之以往就会大大地削弱。任何一种单一的媒介,都无法对某一个受众或某一类受众群体产生全部的“媒介影响”。换言之,受众的媒介效果,来自于他所接触到的所有的媒体,这样的效果是一个“媒介圈”所综合产生的,是一种链条式的效果累计的过程。

对于新闻现象或新闻事实,人们对于一个新闻事件的了解、认知、接受、判断,往往不是通过一种媒介来完成的,而是需要借助于多种媒介来实现。第一时间了解事实,可能是网络或广播;观看事件详细的现场报道,可能是借助于电视,了解事件背后的新闻背景或者发展预测,则往往会借助于报纸;要看对于这一事件事后的反思性分析,又往往会选择杂志,而要看社会、个体对事件的评价,则又会选择网络上的互动空间。

所以,人们从媒介中获取真相、形成观念,任何一种单一的媒介都无法真

正满足一名受众对于新闻或信息的全面需求。任何一种媒介的效果或者说是功能,在这样的一个综合媒介圈里面,只能起到属于自己的那种作用。媒介互补、功能互补,事实上已存在于受众媒介接受的整个过程之中。

于是,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以往可以被一种媒介包办的传播过程,现在被分散到了众多的媒介来共同完成。一个传播目标的实现,也需要多媒介的合力,才能真正完成受众到达,或受众接受。一个传播目标的实现过程将分别由不同的媒介接续完成,而参与其中的任何一个媒介,仅仅在其最为擅长的功能点上扮演和履行着自己独特的、难以取代的角色。

所以,建立起有效的品牌传播“效果链”,是品牌传播中需要着力做好的。在这里,有两个重要的视角,一个是纵向的效果链,主要体现为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地传播并张扬自己的品牌个性,另一个是横向的效果链,主要体现为品牌的延展,以及与同类品牌相比竞争性优势的打造。

坚持“价值主导”

从“媒介圈”到“效果链”,落脚点都在于“新闻场”的构建。

对于品牌传播来说,“媒介圈”是一个相对客观的概念,是一种物理化的存在,需要的是发现与寻找;“效果链”则就是一个相对主观的概念,或者说是一个将主观与客观结合在一起的概念,是可以有效把握的,需要的是建立与控制;而“新闻场”,无疑是二者的结合点。在“新闻场”的概念之下,明晰的传播媒介选择、合理的传播资源配置、恰当的传播内容设计、合理的传播效果控制,才可以实现。

品牌传播的“新闻场”是变动的、动态的。有些时候,“新闻场”不是某种品牌主体所能主导的,因为新闻制造者的立场或者说是商业利益,会决定和影响着“新闻场”的格调;有些时候,“新闻场”又会是一个公共竞争的平台,同类品牌、异类品牌都会在这个场上进行竞争;有些时候,“新闻场”还会给某些品牌带来致命性的伤害,“成也新闻、败也新闻”的品牌已不在少数。因此,对于品牌传播“新闻场”的构建,就需要明确基本的思路。这个思路就是价值主导。

一是价值植入。将自己品牌的核心价值,以有效的方式植入到品牌传播的“新闻场”中,一切传播方式和传播行为,都要以价值传播作为切入点与落脚点,以价值主导传播。

二是价值聚集。根据新闻场景的变化,在不同的场景下,努力把自己的品牌价值目标与新闻语境相结合,并努力引导新闻向着自己的品牌聚焦,把自己的品牌价值不断延伸到公众价值。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理财的正确方法范例(3篇)

    - 阅0

    理财的正确方法范文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各大企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在企业资产评估过程中,.....

    农村污水治理方案范例(3篇)

    - 阅0

    农村污水治理方案范文一、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表现新农村建设的几十年来,出现了许多环境污染的问题。限于篇幅,本文将只论述农业遗留物带来的污染和产业转移带来的污染。这两.....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