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碳的用途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化碳的用途范文篇1

关键词:裂解碳五综合利用利用前景应用建议

中图分类号:TQ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c)-0080-01

裂解碳五是石脑油及其他重质裂解原料蒸汽裂解制乙烯过程中形成的副产物,其中含有的异戊二烯、环戊二烯、间戊二烯等组分由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可以合成出许多高附加值的产品,是宝贵的化工原料资源。随着原油价格的提高和中东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乙烯路线的激烈竞争,裂解碳五等副产品的进一步加工利用受到各石化企业的高度重视。

1我国裂解碳五资源现状

截至2011年底,国内共有29套裂解乙烯装置,乙烯总产量1426.6万吨/年,副产碳五馏分约180万吨。到2015年我国乙烯产能将达到2100~2200万吨/年,副产碳五馏分将达到246万吨/年以上。近年来随着裂解碳五产量的增加,已经具备了大规模综合利用条件,并已得到各大石化公司的重视,利用方案也由初期的混合利用转向分离单组分利用,同时向制备精细化工产品方向发展。目前裂解C5馏分及其衍生物的综合利用已成为全球性商机。

2裂解碳五馏分中的主要成分及利用前景

裂解碳五中含有许多重要有机化工原料,其中价值最高、用途最广的主要有异戊二烯、间戊二烯、环戊二烯等二烯烃组分。

2.1异戊二烯

在裂解碳五馏分中,异戊二烯的含量约占裂解碳五馏分的15%~20%,含量较丰富。在所有碳五分离的单组份中,以异戊二烯的用途最为广泛,目前主要用于生产SIS(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甲基四氢苯酐和甲基六氢苯酐、少量用于生产丁基橡胶、异戊橡胶、合成萜烯类化合物、新激素、维生素E、化妆品、香料、低毒农药杀虫剂等。

俄罗斯,美国和日本是全球最主要的异戊二烯生产国和消费国。目前中欧、东欧和美国异戊二烯消耗量占全球消耗量接近75%,预计将来也是这个水平。

美国是全球最主要的异戊二烯浓缩液买家,除了从国内采购外,主要从巴西、加拿大购买异戊二烯浓缩液,用于生产高纯异戊二烯。俄罗斯生产的异戊二烯大部分也都在其国内消耗,只有少量用于出口。日本异戊二烯出口量也较少。因此国际市场上高纯度异戊二烯主要自用,商品量不大。

国际上异戊二烯主要用于生产SIS和异戊橡胶,其中SIS约消耗40%的异戊二烯,异戊橡胶约消耗35%的异戊二烯,其它产品消耗25#的异戊二烯。预计今后国际上对异戊二烯的需求仍将小幅度稳步增长。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对车用橡胶的用量也大幅度增长。目前我国车用橡胶大量依赖进口天然橡胶,而进口天然橡胶的价格较高且波动大,而以异戊二烯为原料生产的异戊橡胶几乎可完全代替天然橡胶,因此今后对异戊二烯的需求将会稳步增长。

2010年8月山东鲁华化工有限公司利用自主技术建设的1.5万吨/年异戊橡胶装置投产,该装置的投产填补了国内异戊橡胶生产的空白。

2010年至2015年间,中石油、中石化以及部分民营公司的多套异戊橡胶装置将陆续建设投产,我国异戊橡胶生产能力将达到20万吨/年以上,预计到2015年对异戊二烯的需求量也将达到20万吨/年左右,届时异戊橡胶将超过SIS成为异戊二烯的第一大消费领域,对异戊二烯的需求也将大幅度增加。

2.2间戊二烯

间戊二烯占裂解碳五馏分的10%~20%,主要用于生产脂肪族石油树脂、甲基四氢苯酐和甲基六氢苯酐,少量用于生产香料中间体等精细化工产品。

从用途上看,全球绝大多数的间戊二烯主要用于生产碳五石油树脂。而石油树脂主要用于胶黏剂、涂料添加剂等,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酒类的纸箱封箱;妇女卫生巾、婴儿纸尿裤等一次性卫生用品的制作;木工家具的制作;书本的无线装订;标签、胶带、道路标志漆的生产等,用途非常广泛并且存在很大的市场潜力。

目前我国树脂加氢技术不成熟,国内企业大部分生产档次较低的粗石油树脂及改性石油树脂,产品竞争力差,利润低,而高档加氢树脂主要依靠进口,因此需要国内生产厂商和研究机构加大加氢树脂的研发力度;

2.3环戊二烯

环戊二烯占裂解碳五馏分的15%~17%,目前主要用于双环戊二烯改性的不饱和聚酯树脂、双环戊二烯改性石油树脂、吡虫啉、抗氧剂、改性UPR和金刚烷、啶虫咪、乙叉降冰片烯、香料等。

在国内,双环戊二烯的下游用途目前主要集中在不饱和聚酯树脂生产上,其它用途目前还无法像不饱和聚酯这样大量消耗DCPD。双环戊二烯可有效降低不饱和聚酯树脂的生产成本,并可改善气干性能、部分机械性能、耐热性能等。

纵观国际市场和我国市场的经济发展,不饱和聚酯树脂产业在今后5~10年内还有一个持续发展的大好时机,并将随着市场经济的提升,将成为市场主流,产品需求将向高品质发展。

3我国裂解碳五应用建议

3.1加大科研开发力度

我国生产企业应加强与科研机构的联合,加强新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力度,促进树脂加氢、异戊二烯等技术的开发力度,生产高质量的下游产品,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

3.2裂解碳五组分应分区域集中利用

我国幅员辽阔,乙烯裂解装置和裂解碳五资源分布广泛,碳五运输成本高,危险性大,因此难以集中利用。应根据乙烯装置区域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在华北、华东、华南、西北、东北等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建设大型碳五分离和加工利用基地,发挥规模优势,降低成本。

3.3做好综合利用方案

综合利用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手段。裂解碳五分离出重要的双烯烃和单烯烃组分后,剩余组分可通过醚化工艺生产汽油组分,醚后组分还可通过加氢后返回乙烯装置做裂解原料,有利于乙烯裂解装置的原料优化和效益提高。

化碳的用途范文篇2

【关键词】低碳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旅游者视角

引言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旅游消费环境的不断改善,我国的乡村旅游近年来也得到快速发展,乡村旅游的标准化和规范度也日益提高。

乡村旅游已经越来越普遍,人们在出门旅游时选择传统的旅游方式固然方便,但容易产生日程安排紧张、行程约束性强,自主性低。传统的乡村旅游模式对于对旅游自主性和体验感要求高的年轻人和中高端人群吸引力越来越低。另一方面,在城市化进程越来越明显、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的情况下,回归自然已成为一种趋势,许多农家乐、户外自助游成为旅游者首选的旅游目的地。人们开始意识到在乡村开展低碳旅游十分重要,因此旅游企业应该从自身做起,在旅游活动中的吃、住、行、游、购、娱这六方面贯彻落实低碳理念。

目前为止,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头良好,但因人们低碳旅游认识不强、缺少对旅游资源准确有用的庇o机制,使得我国乡村旅游面临着诸如开发雷同、乡村文化性的消逝等一系列发展问题。基于实际,本文确定了将乡村低碳旅游旅游实施途径作为自己的选题。

一、乡村低碳旅游研究概况

(一)研究背景

“低碳旅游”的概念正式被提出是在2009年发表的《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这一概念就是倡导旅游者可以采用绿色环保的方式,在旅行的过程中尽量做到节能和环保。乡村旅游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符合低碳旅游的理念,二者完美融合为乡村低碳旅游。

政府在《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重点指出:旅游全行业要倡导节能环保的理念,走绿色旅游的发展道路。国务院于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其中明确指出推进乡村旅游的低碳化发展迫在眉睫。国家在2015年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低碳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研究对象

乡村低碳旅游实现了低碳旅游行业和农业的有效融合,它基于乡村,以乡村为出发点,结合低碳经济和环保生态旅游的发展核心,以地方民族文化为核心,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景点。文章以乡村低碳旅游为研究对象,结合旅游管理所学知识,分析新形势下适合乡村低碳旅游的发展途径。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近年来我国乡村低碳旅游快速发展,与低碳旅游强劲的旅游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趋势相比,我国乡村旅游业供给侧改革还有待推进。本文以乡村低碳旅游为研究对象,在调查旅游供需条件基础上,从旅游者的视角来分析乡村低碳旅游的实施途径,结合具体实际提出乡村发展低碳旅游产品的思路和对策,对促进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实施乡村低碳旅游的现状分析

(一)乡村低碳旅游发展的优势

1.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

中国乡村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在号召低碳经济、环保旅游的大背景下,新的乡村旅游模式正随着时代的需求在不断的涌现,例如注重收获和家庭化的“观赏农业”和“采摘农业”模式,以差异和竞争化为主要特色的休闲渔牧业模式,这一切为进一步发展先锋村低碳旅游奠定了基础。

2.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低碳意识加强

政府在2010年举办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中表明要“大力推进旅游节能减排工作,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国家发展委组织在2014年编写了《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由发展改革委发起的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截止2017年3月已经进入第三批组织推荐的阶段。同时,社会各界人群自觉践行乡村低碳旅游,且在自媒体时代,广大旅游者自发分享自己的乡村低碳旅游经历,号召更多人来参与和宣扬乡村低碳旅游。

3.低碳旅游模式日益丰富

(1)交通低碳化

社会上号召环保出行的理念盛行,例如近年来“共享单车”的迅速普及,既符合共享经济的理念,又顺应倡导低碳生活的潮流。

(2)行为低碳化

旅游者坚持以身作则,在日常旅游活动中严于律己,坚持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食用应季蔬果等。

(3)生活低碳化

旅游者不仅是在旅游活动中,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坚持控制低碳排放。例如在日常出行中尽量少使用汽车;在商场等地的电梯处常见到倡导“上二下三”的指示牌,倡导以楼梯代替电梯,减少碳排放。

4.低碳旅游管理日益规范

国家环保部于2010年1月在全国低碳旅游发展大会上正式启动了“争创全国低碳旅游试验区”的活动,《全国低碳旅游实验区》的评分标准也终于出现在大众眼前,为建立低碳景区树立了较科学的标杆。在2011年,安徽黄山成为首批入选示范区的景区之一,对其他地区如何践行低碳发展有借鉴意义。

各地政府专门成立乡村旅游发展协调与领导机构,各地景区管理严格按照“5A”景区的管理标准,在选址、设计、规划等多方面都进行了规范管理,定期做检查工作,杜绝产生高能耗、高污染的旅游企业、旅游行为。

(二)乡村低碳旅游深度发展存在的问题

1.低碳旅游的社会影响力不高

长期以来,旅游者在旅游中往往更注重旅游活动的享受型,而坚持践行低碳环保的观念较弱,据统计,58.53%的游客认为低碳旅游实施的困难是低碳观念与旅游的享受性相冲突,值得高兴的是,大多数旅游者能够认识到自身的行为对完善低碳减排工作有着深远影响,据统计,游客主要认为可以通过选择低碳的交通工具、做好垃圾分类、选择绿色酒店和控制碳排放来实践低碳旅游。

2.政府的引导和规范不足

中国对低碳旅游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加之各个地区发展现状各不相同,整个行业呈现出差别化、复杂化的发展态势。调查显示,19.35%的游客表示自己愿意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实践低碳旅游,但74.19%的游客表示自己“愿意,但不知道如何做”。不愿意实践低碳旅游的14名游客主要是由于缺乏了解和担心低碳旅游会增加旅游费用。对此,77.88%的游客表示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低碳优惠政策,72.81%的游客认为政府加强低碳理念的宣传力度,65.9%游客认为政府应该制定低碳旅游准则,52.07%的游客表示政府需要加大科研力度,40.55%认为政府可以制定类似“限塑令”的低碳旅游的法律法规,采取强制措施。

3.低碳旅游产品开发不完善

调查显示,低碳旅游者对旅交通便利度、信息和线路的完善度、低碳旅游的健全度等项目要求较高,低碳旅游产品开发不完善是影响游客的旅游决策的重要因素。

然而,现阶段乡村低碳旅游企业不能充分提供低碳旅游产品,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难以践行低碳旅游观念。当前中国的乡村低碳旅游模式主要包括生态观光农业、农家乐等,但是这些项目的发展过程中却缺少贯彻低碳理念的认识。

4.游客对乡村低碳旅游的了解和认识不足

通过调查可知,现阶段大多数游客只是听说过“低碳旅游”这一名词,对低碳旅游的认识不完全统一,获悉信息的来源大多数是源自信息量大但内容良莠不齐,且准确度低的互联网。

调查显示,4.65%的游客是通过互联网获悉的低碳旅游,60.37%和37.79%的游客分别通过环保公益活动和广播电视获悉的低碳旅游。说明当前我国在乡村旅游上运用低碳技术还不够普及,又因为乡村低碳旅游的主体具有分散性,旅游者难以把握全面准确的信息。

三、乡村低碳旅游发展受阻的原因分析

(一)低碳旅游大环境不乐观

现阶段,在旅游方面,我国的社会主流价值倡导的是“娱乐”、“消费”和“放松”,而非“低碳”和“环保”,通过在携程、途牛等大型旅游官网上的调研可知,低碳旅游并非主推的旅游产品,这主要是由于低碳旅游能够创造的附加旅游收益较低。因此无论是游客还是旅游产品开发商都不热衷于低碳旅游,低碳旅游的市场大环境并不乐观。

(二)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目前,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低碳旅游的政策,但是在落实上还有待提高。乡村旅游基地、农家乐等机构在开展低碳旅游的过程初期会增大经营成本,如采购环保用具、食材等。在缺乏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的情况下,旅行社和开发商都很难自觉主动的开展低碳旅游。

(三)低碳旅游行为奖励力度不够

行为主义心理的强化理论认为适当的奖励与惩罚能有有效地塑造个体行为,强化理论同样适用于低碳旅游的引导工作。对于乡村低碳旅游的开放商而言,乡村低碳旅游的“慢”、“低”、“少”的特征大大限制了旅游的附加价值,目前政府对于低碳旅游的引导和奖励大多流于精神鼓励和宣传上,缺少实际性的奖励和帮扶。

(四)游客缺乏对低碳旅游的关注

游客在现阶段对开展低碳旅游缺乏主动性,大多数游客仍然在被动地了解低碳旅游,并且游客们对于旅游始终是怀抱着“享受”、“休闲”第一的目的心态,当游客认为与享受和休闲发生冲突时,进行乡村低碳旅游的行动力就明显下降。

四、对策与建议

(一)倡导环保价值观,改善主流旅游环境

社会环境方面的改造要依靠政府、乡村旅游企业和游客三分的共同努力,具体来说,一是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低碳旅游建设;二是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支持政策和资金;三是政府、社区和高校应倡导环保价值观,加强游客对乡村低碳旅游的积极认知;四是将低碳旅游产品作为商业计划来规划,吸引各类民间资本参与。这样有利于提升乡村低碳旅游建设的质量,推进低碳旅游产品进一步普及。

(二)政府加强支持力度,提高开发商积极性

在开展乡村低碳旅游的初期,政府要起到主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第一,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低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个人参与低碳行动;第二,政府应该制定低碳旅游准则;第三,政府需要加大科研力度,增加对低碳旅游产品研发的投入;第四,政府可以制定类似“限塑令”的低碳旅游的法律法规,提高普通旅游的环保标准;第五,政府部门要做好规划,形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特色各异的低碳旅游产品,为乡村低碳旅游增添新的元素,推进乡村全域旅游的发展。

(三)促进产品开发,完善信息平台

现阶段我国乡村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和配套服务还远远不足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国内外低碳旅游发展先进地区经验,在做旅游规划、出台促进旅游业发展政策、加大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应结合低碳旅游产品发展趋势加以重视。乡村低碳旅游的拓展一方面要依靠与现有旅游平台合作推广,一方面要建立起独立的旅游信息平台,对乡村低碳旅游爱好者和旅游收入的统计,这样可以对比低碳旅游和普通旅游的份额,为宣传做好基础。

(四)提高游客认识和行动力

在提升游客对乡村低碳旅游的认识方面,政府的宣传应当起到主导作用,旅行社和乡村旅游开发商要起到辅助宣传的作用。政府应当加强低碳理念的宣传力度,利用公益广告、社区活动,联合学校进行环保教育等方式来提高社会对低碳旅游的重视。

从旅行社和乡村旅游开发商的角度来看,第一,可尝试利用微信平台以推广微信公众号作为推广和营销的有利渠道。第二,创建“接地气式”官方微博,乡村低碳旅游可尝试建立并丰富官方微博内容,不定期炒热#乡村低碳旅游#相关讨论话题。第三,利用秒拍、美拍视频拍出个性化宣传片,同时鼓励游客利用秒拍、美拍等视频软件拍摄个性旅游宣传片并上传,乡村农家乐将为游客提供门票打折、优惠券等奖励。第四,乡村低碳旅游还可以尝试与新兴产业合作,例如与采用的AR+LBS技术的手游开发商合作,通过游戏在环境和主线创设与景区的地理位置、特色景点等相结合,引流玩家到景区进行游览和消费。

五、结语

本文在大量查找资料和实地考察实践的基础上对乡村低碳旅游的实施途径进行分析与讨论,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对乡村低碳旅游的政策支持力度和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后,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当前乡村低碳旅游的游客认知度和需求情况进行了分析,对乡村低碳旅游的实施途径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归纳,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大乡村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丰富旅游线路、完善乡村低碳旅游信息平台,提高游客认识、加强政府支持力度,提高开发商积极性这三方面的建议,希望够切实有助于我国乡村低碳旅游产业的稳步推进和开发。

参考文献:

[1]赵黎明.低碳经济下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的演化博弈[J].旅游学刊,2015(1)

[2]周继霞.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途径探索[J].农业经济,2014(8)

[3]邓爱民,黄鑫.低碳背景下乡村旅游功能构建问题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13(2)

[4]石培华,冯凌.旅游业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

[5]周梅.我国低碳旅游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商Q工业,2016(7)

[6]刘培松.基于旅游者偏好的低碳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管理,2014(10)

[7]侯文亮.低碳旅游及碳减排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2

[8]王长波,张力小,栗广省.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核算[J].农业工程学报,2013(S1)

化碳的用途范文篇3

关键词:森林;低碳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S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发展森林低碳经济的作用

1.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碳库。森林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森林植物体内和森林土壤中。同时,森林固定二氧化碳持久而稳定。同样,木材及木制品也是十分重要的碳库,固碳的时间可达几十年、上百年。统计分析表明,通过植树造林方式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其成本要远低于核能、风能和生物质燃料等各种工业活动减排的成本。

2.森林是地球表面利用太阳能的最大载体。森林每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占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固定太阳能总量的多一半,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能源宝库。树苗长成大树,不仅吸收、固定了大量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和储藏了太阳能。因此,选用那些易繁殖、萌发力强、能固氮、生长快、热值高、用途多和抗性强的树种,以大密度造林的方法,使薪炭林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和阳光,就可以达到固碳储能的目的。

3.消除各种污染源排放。很多森林植物由于结构复杂,树叶表面不平,多绒毛,分泌粘性油脂及汁液,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大量飘尘。杜鹃、木槿、紫薇等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硫、氯气、氯化氢、氧化锌等有害气体。松属、圆柏属、云杉属、桦木等许多森林植物能放出大量杀菌素,可杀死各种疾病的病原菌。采用人工措施或者喷洒各种杀虫剂或杀菌药来消除环境污染,不仅要付出能耗,而且需要较高的成本。

4.减少了人工措施的土石方工程。人们投资、投劳耗用水泥、钢材以及其他材料和化石能耗修建各种拦水、蓄水工程,不仅耗费了大量化石能源,而且产生了污染。当使用寿命结束时,清理报废工程仍然需要消耗能源。森林拦蓄降水,调节径流,减少洪涝灾害的成本远低于修建水库的成本。森林蓄水的同时,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壤养分损失,从而大大降低了农林业发展对化工产品和化石燃料的需求,减少了化石燃料使用量和温室气体排放。

5.降低生态系统调控的物质与能源消耗。近年来,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有增加的趋势。采用人工措施增雨、调水、防洪、减灾,不仅需要投入较多的劳动力,更需要大量的物质与能量投入。森林能够调节气候,降低或减缓洪涝、干旱灾害,保持和维护有利的生产环境,减少了化石养分或能耗投入,使农作物和畜牧业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下发展并获得高收益,从而降低了灾害控制和恢复成本,减少了生态系统调控的物质和能源消耗。

6.改善人类生活环境。森林所形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对人类生存有着良好的影响,森林生态环境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嗅觉,使人精神放松,增进人体健康。同时,森林也是人们旅游、爬山、远足,甚至探险的场所。生活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意味着用于调温、调湿、滞尘的各种人工设备使用数量和时间的减少及其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数量的降低。

7.林产品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战略性能源资源,森林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的特点,而且还有占地少、一次种植持续利用的优势,是大有希望的新兴的绿色能源。森林提供的木材作为生物类的材料,以及各种非木质林产品,不论作为能源,还是作为生产、生活资料,都是一种低碳经济材料。在石油、煤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选择。

二、促进森林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加大生态建设投入。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及长江和沿海防护林体系、防沙治沙、湿地及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商品林基地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制定和实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油茶等木本粮油等林业重点工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实行木材加工产品“下乡”补贴试点,推动低碳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在增加森林面积的同时,增加森林碳汇。

2.实施森林经营工程。目前,我国大多数森林属于生物量密度较低的人工林和次生林,森林蓄积很低,这是增加森林碳汇的最大潜力之所在。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将森林经营作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重中之重,这既符合国际林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也是未来气候谈判增汇减排的重要筹码。因此,应尽快启动《全国森林经营工程》,同时应积极发展农林复合经营,提高森林蓄积量,增加森林碳汇。

3.开展碳汇造林试点。在现有造林规划的基础上,开展碳汇造林试点。碳汇造林即在设定了基线的土地上,对造林和森林经营以及林木生长的全过程都进行碳汇计量和监测的营造林活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营造林模式。建立与“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相匹配的碳汇计量监测技术体系,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增汇固碳和中国温室气体减排开展“三可”奠定基础。

4.提供科技支撑。深入开展森林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研究。加强林业减排增汇的技术潜力与成本效益分析;继续加强森林灾害发生机理和防控对策研究;加强气候变化情景下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绿地等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并提出适应技术对策;加强森林作为重要可再生能源库的研究和开发利用。通过科研,推进科技兴林、科技富林、科技强林的进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5.引导全社会参与低碳发展。森林在维护气候安全、生态安全、物种安全、木材安全、淡水安全、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在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林业被提到了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前途与命运的战略高度。联合国粮农组织前总干事萨乌马指出:“森林是人类之前途,地球之平衡”。因此,应广泛宣传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充分调动企业、公众参与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等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林业措施,实践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

综上所述,我国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潜力巨大,在应对气候变化当中能够作出巨大的贡献,特别是跟低碳经济结合起来。我国现有森林植被的贮碳量只相当于潜在贮碳量价值的40%多。通过强化森林经营管理,提高森林的质量,能够大大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贮碳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健康,宋绪忠.碳汇林业助推低碳经济发展[J].浙江林业,2010(01):20.

[2]康志雄.低碳经济:林业发展的机遇与使命[J].浙江林业,2010(01):26-27.

化碳的用途范文1篇4

【关键词】低碳;水电施工;节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水电作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使得人们对它的需求越来越高。在现代生活中,水电的便利程度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的不断提高促进水电事业的迅速发展。但是,快速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特别是在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以牺牲环境和能源换来经济效益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相违背的,所以,改善水电施工的技术,促进低碳施工的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1低碳与水电施工技术概况

低碳讲究的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减小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北极冰川融化、海洋水平面等危害,并由此引起的连锁反应对地球的危害也是巨大的。要想促达到低碳环保的目的,就要从节约能源入手,从能源的循环利用入手,从改善技术水平入手,从优化产业结构入手,提高能源的使用高效率,开发清洁能源使用技术[1]。从化学元素的角度出发,低碳也就是要减少碳元素的消耗,而有机物中碳元素的含量是非常高的,特别是有机物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非常多的二氧化碳气体。

水电施工项目消耗的能源巨大,改善水电施工技术,减少能源消耗,促进能源的循环使用,合理处理施工垃圾,对低碳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水电施工项目涉及面广,情况复杂,能源消耗的方面特别多,但同时也为节约能源提供了不同的路径。

2水电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

水电施工过程的能源消耗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运输消耗,二是施工设备消耗,三是植被破坏,四是施工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处理

2.1运输消耗

水电施工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施工周期长,同时消耗的财力物力都是庞大的,而且施工地点大多在人迹罕至的郊区,交通不便,甚至是在山川丛林之中,这些因素都给水电施工的运输提出了很大的考验。运输是水电施工能源消耗的一个重要方面,各种重型卡车、板车、拖车等大型运输工具在施工现场都是不停的工作,而且有时候施工材料的来源比较广,涉及全国各地甚至是国外进口,所有运输的过程加在一起,其消耗的能源是巨大的,其排碳量也是巨大的。所以,这是阻碍低碳施工的一个重要因素。

2.2施工设备消耗

随着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机器逐渐代替了人工,为我们的水电施工带来了便利,但是与此同时,机器需要消耗的动力资源也是庞大的。在施工现场,我们随处可以看见推土机、挖掘机、塔吊、龙门吊等大型机械设备,这些设备在给我们提供便利的施工条件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由此产生的碳排放量也是非常多的。

2.3植被破坏

由于水电设施无法设立在人口密集的大都市,所以这些施工场地一般在郊区或者山林之中,在这些场所由于人迹罕至所以植被覆盖率高。但是水电施工项目的施工面积较大,除了设施本身的占地面积还有施工场地增加的面积,为了给施工腾出场地,所以不得不破坏掉原来的植被和树木。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净化空气的清新剂,所以,破坏植被带来的一个负面效果就是无法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就是间接的增加了二氧化碳的含量,这很明显是不符合低碳施工的理念。

2.4废弃物处理

水电施工不可避免会产生众多的施工垃圾,包括各种有机废物。同时水电施工现场是人口密集的地区,由此产生的生活垃圾也是巨大的,由于平时施工作业强度高,而且人员杂居,施工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难以统一管理,所以生活垃圾的处理很难做到规范化。大多是随意乱扔或者是焚烧处理,这都无形之中增加了环境污染。

3改善水电水电施工技术,促进低碳环保

水电施工行业减少碳排放除了要加强管理和监督,合理安排施工作业之外,还要从技术层面改善施工技术,改善水电施工的工艺流程,促进低碳环保。

3.1使用新型化工材料

低碳施工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都在投入人力和物力去加强对低碳环保的研究,因此,新型化工材料也就应运而生。水电施工行业需要用到的材料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是繁多的。新型化工材料除了使用效果更加出色外,而且污染小,甚至能够循环利用。所以利用新型化工材料替代旧的材料,不仅更加高效,而且有利于低碳事业的发展。

3.2合理使用能源

从源头上说,能源的消耗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重要途径,所以,合理使用能源是促进低碳环保的重要途径。水电施工现场无法避免的需要使用大量运输车辆和施工机械,但是我们可以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分配,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减少重复施工以及重复倒运,合理安排运输路径以及合理规划施工现场的分布,减少机械的使用时间,这些措施都有利于低碳事业的发展[2]。

3.3改善水电施工工艺

从施工工艺的角度出发,合理的设计水电施工过程以及工艺流程,充分利用施工现场的条件和设施,减少施工周期和能源消耗,同时设计能源的循环利用机构,促进能源的循环利用和二次利用,从技术的层面降低碳排放。

3.4合理使用净化设施

水电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物不能毫无节制的、不加处理的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在废弃物排放的地方要合理使用净化设施,有时候甚至要使用多层净化装置,减小废弃物的污染,将污染数据降低到规定指标之下,这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之一。

4结语

作为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发展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又不得不引起大家的重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正确把握水电施工技术,对于水电工程的顺利完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对这些技术的成熟运用能够保证水电工程的安全与稳定,同时能够促进低碳环保事业的发展。所以,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现代水电事业发展的必经之路[3]。

参考文献:

[1]李跃平.低碳发展视角下中国水电发展的战略研究[J].企业家与专家论坛.2010(01).

化碳的用途范文

本单元是继空气、氧气和水以后,学习的又一个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单元,其学习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之后深入、细致的研究具体物质,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可以冲淡学生在学习物质构成以及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中产生的枯燥感。加之本单元的实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重视学科间的联系、注重探究能力培养,可以有效地恢复学生在第四、第五单元学习中受到影响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衍变关系,为以后学习燃料及其利用、酸和碱、盐和化肥等单元的内容打下一定基础。

本单元的重点在碳及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引导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难点在于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在我的实际教学中我着手从以下的几点出发:

1.引导学生弄清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性质与制法、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知道其实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这四者的关系如在学习氧气和氢气的制取时就是从性质出发引出它们的制法和收集方法;性质与用途之间我们最先认识氧气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因此在实验和实际生活中可用氧气来帮助其他物质燃烧也知道物质生锈和腐烂都是氧气惹的祸等。学习第六单元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让学生比较不同碳单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与实践中让学生从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等方面比较、选择气体发生装置,从气体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较、选择气体收集装置,列表比较、分析二氧化碳和氧气、氢气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使学生认识物质性质决定制法。通过不同碳单质的性质与用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性质与用途的讨论、归纳,使学生理解物质性质决定用途。

2.为了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这部分知识我组织好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活动与探究。这种探究与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有所不同,是由实验室具体条件设备出发,围绕药品、原理、装置、收集、检验这一主线来进行的探究,药品可增加Na2CO3和HCl,学生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分析出选择石灰石和稀盐酸的原因,同时为后面灭火机反应原理的学习埋下伏笔。探究学习中要坚持创设探究情境、提出探究问题、营造探究氛围、亲历探究过程、启迪探究思维、体现探究价值的设计思路,使学生通过探究学习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品质。

化碳的用途范文

[关键词]低碳城市;指标体系;评价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5-0121-03

1建立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1.1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

在所有碳排放中,作为生产和生活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区,城市的碳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86%(从终端需求角度计算)。可以看出,减少城市碳排放是减少整体碳排放的关键。城市碳排放根据其源头可以分为建筑、交通和生产三个部分。因此,为创建低碳城市也应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以上三个类别中的碳排放比例因不同城市的发展程度、工业结构和社会文化不同而存在差异。

1.2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意义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环境友好型城市提供发展方向。适当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政府管理部门制定规划和发展方向的依据。规划部门可以通过所在城市自身优势与缺陷确定城市可以加以利用的优势和存在的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争取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将低碳城市的抽象概念转化为操作层次的指标,有利于公众对其加深了解和执行部门贯彻实施。指标体系对抽象的概念进行量化和具体化,避免了定性或定序区分的模糊性造成的评价的困难。公众可以通过具体化的指标体系深入理解低碳城市的内涵和它与自身行为模式的联系;规划的执行者也可以通过指标体系准确判断规划的执行效果。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低碳城市目标的实现程度提供评价依据。在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情况下,对各城市低碳发展的实现程度的评价将变得有据可依。

2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低碳城市的含义包括以下三个层次:产生途径、碳排放减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协调程度、政府部门采取措施的力度。从以上三个角度制定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成果、途径和措施实施力度三个方面反映一个城市在低碳方面的环境友好程度。在考虑碳排放量应当减少的同时,也不应忽略低碳作为总的发展方向应当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协调。低碳城市概念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发展,而不是为了遏制全球温室效应加剧而限制经济的发展。

2.1有关减少碳排放指标

有关减少碳排放的指标包括建筑、交通和生产三个方面,主要反映的是在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方面的低碳城市的实现程度。建筑碳排放指标包括住宅生活和公共建筑碳排放两大类。交通方面碳排放可通过城市车辆总量、城市节能汽车比例、城市公共交通覆盖程度、城市分布密集程度四个指标来反映。城市注册的正在使用的汽车总量能反映城市总体的交通碳排放量,能反映一个城市的碳排放对自然生态的压力;节能汽车比例可以反映交通节能化的实现程度,说明在固定汽车总量的条件下,一个城市的交通低碳程度;城市生产用能源消耗总量反映一个城市总体生产规模和其相应的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大小;城市生产用非化石燃料能源比例反映一个城市生产过程中燃料投入方面的低碳实现程度;城市产业结构反映城市的成熟化程度,进而间接说明一个城市在生产方面实现低碳的难易程度和未来所需时间。

2.2反映碳排放减量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指标

这类指标有城市总体人均碳排放量、碳生产率和含碳能源消费系数三项。城市人均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是碳排放总量/人口总量,反映不同消费模式导致的城市人均碳排放水平差异,是从消费角度考虑的指标。碳生产率是城市GDP与城市碳排放总量的比值,说明整个城市的能源生产效率,具体说明一个城市的低碳技术水平对于城市低碳化发展的影响程度。碳能源消费系数为整个城市的碳排放总量与能源消费总量的比值,主要用于衡量资源禀赋、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等。

2.3反映政府部门采取措施力度的指标

这类指标包括政府组织机构符合低碳城市要求程度、低碳城市宣传教育覆盖程度、低碳城市研究工作科研资金占科研总投资比例、研究基金在规定期限内到位比例和城市绿化面积比例五项指标。以上五项均为衡量政府部门为实现低碳城市而采取措施力度的指标。

化碳的用途范文篇7

关键词:城市森林;低碳城市;碳汇能力;徐州市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4013103

1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对世界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成为未来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方向。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着眼于“源”上的减少,二是着眼于“汇”处的吸收[1]。所谓在“源”上的减少,即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发展低碳型、循环型的物质经济,建设高效的交通运输规划,发展公共交通,倡导资源回收利用和绿色消费等途径来减少碳排放[2,3];所谓在“汇”处的吸收,即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绿地率来吸收高碳能源消耗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达到减少大气中CO2含量的目的。

就我国而言,在经济增长方式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质的转变、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根本改变的条件下,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碳汇潜力,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积极扩大碳汇是成本较低的减碳途径。因此,本文以徐州市为例,以增加城市碳汇能力为出发点,探讨了城市森林的建设途径。

2城市森林的碳汇能力

全球目前有四大碳汇,一个是大气、一个是陆地、一个是海洋、一个是森林。据ITCC估计,陆地生态系统中储存了2.48万亿t的CO2,其中1.15万亿t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当中,所以说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4],其主要原因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利用太阳能,吸收CO2,放出O2。园林植物的呼吸作用虽也消耗O2,释放出CO2,但植物光合作用所制造的O2比其呼吸作用所消耗的O2要多得多,所以植物是天然的“吸碳制氧工厂”。相关实验证明,每公顷阔叶林每年大约吸收360kg碳当量,每公顷针叶林每年大约吸收930kg碳当量,林木每生长1m3,平均吸收1.83tCO2。此外,城市森林还可以通过减缓热岛效应,调节城市气候,减少使用空调的次数,间接减少碳的排放,所以说,绿化就是固碳,造林等于减排,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增加森林植被,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建设低碳城市的有效途径。

3徐州市城市森林建设现状

徐州市的造林绿化工作一直走在江苏省乃至全国前列,尤其近年来,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把城市森林建设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在郊区大力开展荒山绿化美化工作,在市区加大新、老城区园林绿化力度,完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到2011年,徐州市森林覆盖率为30.86%,位居全省第一;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97%,绿地率达41.06%,人均公园绿地达13.29m2,在改善城市生态条件、营造良好人居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自然、历史、规划和建设理念等因素影响,城市森林建设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3.1山地森林以侧柏纯林为主,生态结构稳定性较差

据统计,徐州市山地森林中纯林面积占到有林地面积的98%,大多数山地森林以侧柏纯林为主要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较低,生态调节功能差,森林病虫害和森林防火等森林生态安全隐患较大,为防治病虫害和森林火灾,每年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间接增加了碳的排放。

3.2养护管理粗放,森林资源总体质量不高

徐州市山林大部分为20世纪50年代所种植,现已到中龄期。由于侧柏林密度过大,林内通风透光不好,加上经营管理粗放,导致下部枝叶干枯严重,枯枝条已占枝条总长70%~80%,树叶集中树冠表层,仅占树冠15%~20%,林相衰退,生态服务功能低等问题已经显现。据调查,云龙山50年生的侧柏林,胸径平均8~10cm,树冠平均冠幅不足2.3m,树木平均高度5.45m,树冠平均高度3.35m,而同龄林孤立木胸径为20cm左右,冠幅、树木高度、树冠高度分别可达4~5m、10m和5~6m,林分质量普遍不高,直接影响了其“碳汇”能力的发挥。

3.3市区树种配置单一,单位面积绿量低

据统计,徐州市园林绿地中共分布有植物54科,179种,其中乔木84种、灌木76种、竹类7种,藤本12种,而徐州市域分布有植物82科,429种,物种丰富度指数仅为0.42,低于建设部颁布的《生态园林城市》中要求的0.5的标准,说明徐州市园林绿地植物的丰富度偏低。近年来,在城市园林绿化中虽注重了植物多样性的丰富,但受苗源等因素制约,树种配置比例仍不合理,并且出现了许多街道、广场树种雷同的现象。此外,由于新建绿地多,新植树木比例高处于缓苗期、树木生长不健壮等原因,单位面积绿量尤其是叶面积指数低。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是通过树木的叶绿体进行的,叶面积指数低,导致光合作用差,吸碳释氧能力也随之降低。

3.4立体绿化普及率低,绿化空间未得到充分利用

尽管近年来徐州市在推广城市立体绿化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如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厂矿、居住区发展立体绿化、筛选推广立体绿化植物等,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实施难度大等原因,城市立体绿化率低,大量的绿化空间如屋顶、立交桥、墙体等未得到充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绿量的提高。

2013年4月绿色科技第4期

盖军元,等:基于增强碳汇能力的城市森林建设探讨园林与景观

4建设城市森林,增加碳汇能力的主要途径

4.1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山体、水体,完善城市森林

系统绿化用地不足是城市森林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缓解城市森林建设用地与其他建设用地的矛盾,在城市绿化用地选择时,应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山体、水体,采矿废弃地等一些不宜用作其他建设用地的土地用来绿化,这样既可缓解城市绿化用地与其他建设用地的矛盾,又可为自然山体水体提供生态屏障,还可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可谓一举多得。徐州市荒山绿化工作近年来取得很大成绩,但尚有9000hm2荒山,这些山体大部分土层瘠薄,立地条件差,为此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当树种,采取灵活多样的造林手法,使荒山披上绿装,与此同时,对现有纯林应进行逐步改造;长期的矿山开采,给徐州市留下2000hm2的采石宕口和大量的采煤塌陷地,对此可以通过生态修复、综合整治等方式,将其改造成为人工湿地、生态绿地等绿色开敞空间,如在采石宕口区,可根据其岩性、土壤养分状况等因素和景观要求选择耐贫瘠、耐干旱的植物品种,利用喷播、立体绿化等方式使其尽快形成人工植物群落;对于常年水深在0.5m以下的塌陷地,可以建设为具有良好观赏价值的湿地生态系统。

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还应注重疏通城市现有水系,改善水质并营造滨河森林绿地,使森林与各种级别的河流、沟渠、湖泊、水库等连为一体,构成城市绿色廊道,连接各类绿色斑块,共同构建林水一体、城乡一体、充满活力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4.2合理配置植物,增加城市绿量

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据“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测试表明,对二氧化碳具有较强吸收能力的植物(指单位叶面积年吸收二氧化碳高于2000g的植物)主要种类有:柿树、刺槐、合欢、泡桐、栾树、紫叶李、山桃、西府海棠,紫薇、丰花月季、碧桃、紫荆以及凌霄、山荞麦等藤本植物;而悬铃木、银杏、玉兰、杂交马褂木、樱花,锦带花、玫瑰、棣棠、蜡梅、鸡麻等植物则相对较低。因此,为提高城市森林的碳汇能力,在城市森林建设中,要尽量选择高吸碳的树种,就徐州市而言,建议多选择以下树种:栾树、柿树、紫叶李、海棠,紫薇、丰花月季、碧桃、紫荆等。此外,还应注意森林结构的构建,建设以地带性分布的林木为主体,乔灌草结合的复层模式,争取结构上空间上效益最大化。

4.3大力发展立体绿化

立体绿化主要包括屋顶绿化、坡面绿化、阳台窗台绿化、篱笆与栏杆绿化、柱体桥体绿化(立交桥、高架路、轻轨等)、堡坎绿化等形式,在这些区域,只要条件允许,即可进行垂直绿化,如栽植具有吸附、攀缘性质的植物(常用的有地锦、木香、紫藤、扶方藤、蔷薇等),形成大面积的绿色帘幕,给墙体披上一层绿色的外衣;在楼顶平台可砌花池栽些浅根性花卉、草皮或低矮的灌木丛,形成一片片“空中花园”。

4.4推广节约型城市森林建设理念

提高城市森林的碳汇能力,要求在城市森林建设中,以植物造景为主,少建体现“形象工程”的大面积硬地广场和草坪、色块、花卉,限建高耗电能的人工瀑布、喷泉和亮化工程,多营造有利于户外健身、增氧、减少热岛效应的树林绿阴地,保留自然山体和河湖水景在城区的位置,提高城市森林单位面积的绿化功能和吸碳功能。

城市森林建设过程中还应努力推广节力、节财等建设技术措施。在节力上主要是尽量减少动迁规模,间接减少资源浪费;在节财上坚持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在建设中坚持做到不主张大量外来树种、大树和名贵树种进城、推广节水技术,争取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

4.5加强城市森林的养护管理,提高城市森林质量

任何物质的更新都需要重新消耗资源和能源,被更新物质的循环使用也需要再次消耗能源。加强城市森林的经营管理,提高林分质量,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生态功能可以间接地节约资源和能源[2]。

加强城市森林的经营管理,一是要摒弃“重建轻管”观念,把经营管理作为保证城市森林景观长久生命力的关键环节之一;二是经营管理资金到位,根据养护管理标准安排养护资金,不能借“节约资金”之名降低养护费用;三是制定养护管理标准,根据标准要求及植物的生长习性,及时做好现有山林的抚育更新和修剪、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养护工作,让那些叶片和植株最大限度地吸收CO2,释放出O2,对建设低碳城市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群元,喻定权.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规划构想[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17~19.

[2]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9(8):1~6.

化碳的用途范文篇8

全球低碳化掀起的第四次浪潮正在加速来临。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世界文明先后经历了三次浪潮,每次浪潮都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第一次浪潮是农业文明,实现人类农耕文明的兴起,带动农业的辉煌发展;第二次浪潮是工业文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带来工业化的飞速发展;第三次浪潮是信息化,引领信息化改革,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继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世界将迎来第四次浪潮,即低碳化浪潮。走向低碳化时代是大势所趋。一直以来,人类对碳基能源的依赖,导致CO2排放过度,带来温室效应,对全球环境、经济,乃至人类社会都产生巨大影响,严重危及人类生存,这比经济危机更为可怕。解决世界气候和环境问题,低碳化是一条根本途径,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出发,努力构建低碳化发展新体系,着重在七个方面实现低碳化”。(1)能源低碳化能源低碳化就是要发展对环境、气候影响较小的低碳替代能源。低碳能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清洁能源,如核电、天然气等;一类是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核能作为新型能源,具有高效、无污染等特点,是一种清洁优质的能源。天然气是低碳能源,燃烧后无废渣、废水产生,具有使用安全、热值高、洁净等优势。可再生能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能源资源,对环境的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远低于化石能源,甚至可以实现零排放。特别是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完全没有碳排放。利用生物质能源中的秸秆燃料发电,农作物可以重新吸收碳排放,具有碳中和”效应。开发利用可再生新能源是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具有大规模开发的资源条件和技术潜力。要集中力量,大力发展风能、核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能源低碳化。(2)交通低碳化当今交通领域的能源消费比30年前翻了一倍,其排放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占到全社会排放总量的30%。面对不断恶化的气候和环境,交通运输领域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实施交通低碳化是必然趋势。中国在实行交通低碳化中,发展新能源汽车和电气轨道交通现已成为发展交通的新亮点。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交通低碳化的重要途径。目前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乙醇燃料汽车、生物柴油汽车、天然气汽车、二甲醚汽车等类型。努力发展电气轨道交通是交通低碳化的又一重要途径。电气轨道交通是以电气为动力,以轨道为走行线路的客运交通工具,已成为理想的低碳运输方式。城市电气轨道交通分为城市电气铁道、地下铁道、单轨、导向轨、轻轨、有轨电车等多种形式。(3)建筑低碳化目前世界各国建筑能耗中排放的CO2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30%—40%。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的第一建设大国,十分重视推广太阳能建筑和节能建筑,积极推进建筑低碳化进程。太阳能建筑主要是利用太阳能代替常规能源,通过太阳能热水器和光伏阳光屋顶等途径,为建筑物和居民提供采暖、热水、空调、照明、通风、动力等一系列功能。太阳能建筑的设计思想是利用太阳能实现零能耗”,建筑物所需的全部能源供应均来自太阳能,常规能源消耗为零。绿色设计理念对太阳能建筑来说尤为重要,建筑应该从设计开始就将太阳能系统考虑为建筑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将太阳能外露部件与建筑立面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太阳能与建筑材料一体化。建筑节能是在建筑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自然通

化碳的用途范文篇9

关键词旅游;低碳经济;低碳发展;气候变化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2)08-0166-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8.026

低碳旅游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协调旅游业发展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必然选择。在实现低碳发展的过程中,各国、各地区因为不同的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什么是低碳、如何实现低碳发展有不同的要求。正确认识低碳旅游概念是开展低碳旅游规划,实现旅游行业低碳发展的前提。实现低碳旅游发展的途径主要有5个方面,既包括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常规的工作方式,也包括使用排放配额“抵消”已经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等途径。各地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低碳旅游发展规划,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既实现行业发展并促进地方低碳经济发展进程,同时为保护气候环境,实现气候安全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1低碳旅游的背景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排放,自工业革命以来呈现剧烈增加的趋势。全球与化石燃料相关的CO2排放,从1920年的34亿t,增长到2007年的295亿t,增长了8倍[1]。根据不同情景下气候模式的预估值,未来几十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将继续增加[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指出,为保证气候安全,各国应加强合作,“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使生态系统能够自然地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并使经济发展能够可持续地进行”[3]。减缓气候变化,防止因人为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气候安全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协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注重点。《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发达国家缔约方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08-2012年)相对199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每年整体减排5.2%,发展中国家此间相对宽松;而在2012年后国际气候制度谈判中,要求发展中国家采取减缓行动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修路建桥、盖学校、建医院以及建住房等都需要消耗能源,也必然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如何在发展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之间找到出路,实现对两者的兼顾,国际社会提出了低碳发展和建立低碳经济的构想。

低碳经济术语的首次正式出现是在2003年2月24日由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英国在《能源白皮书》中指出,英国将在205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水平上减排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4]。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未来温室气体的排放取决于发展路径的选择。2009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报告把“低碳经济”界定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5]。

低碳经济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实现低碳经济需要由社会经济的所有行业、多个单元齐头并进、共同推进实施。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模式也必须与国民经济及其他产业部门配合,走低碳发展之路。“低碳旅游”在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提出并受到关注。该报告由世界旅游组织以及国际航空、海运和陆路运输组织联合研究完成。报告显示,世界旅游业(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运输业)碳排放占全球总量的5%,其中运输业占2%,纯旅游业占3%[6]。报告同时也提出旅游业的减排目标,在未来15-20年内,将旅游业包括相关运输业的碳排放总量年增长控制在2.7%以内,并最终向整个行业的碳中和方向迈进。

随着低碳经济、低碳发展在全球的快速推广和实施,低碳旅游也被越来越多提及并研究制定相关的发展规划和行动。但什么是低碳旅游,低碳旅游的实现途径以及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的区别等问题,尚存在不同看法。

2低碳旅游的概念

化碳的用途范文1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外部性;政府职能

一、问题的提出

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问题正在不断地被人们所认识,发展低碳经济是改变目前这种局面的重要途径①。目前,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识,众多专家、学者都把研究的目光转向如何发展低碳经济上。但首先我们要弄清低碳经济的外部影响及其所涉及的利益主体问题,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研究低碳经济的发展途径。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低碳经济更具有外部性,是一种国际性和区域性的公共产品,其应用涉及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利益。一场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已经出现,世界各发达经济体都把发展低碳经济,把发展新能源、新的汽车动力、清洁能源、生物产业等作为走出国际金融危机新的增长点。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如何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研究低碳经济的利益主体及其外部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的政府调控问题。

二、低碳经济的外部效应分析

外部性问题是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所谓外部性,也叫外在效应或外在性,它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根据作用效果可以把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两类。其中,正外部性是指某一经济主体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经济主体受益而无法从后者获取报酬;负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经济主体受损而后者无法获得补偿。

低碳经济旨在围绕整个经济活动,在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全面考虑温室气体排放,主要体现在对能源生产和消费作出更加有效率的选择,以求达到最小的温室气体排放量②。低碳经济是通过系统地调整体制从而激励节能技术创新、低排放技术应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进而逐步减少单位GDP的碳排放量,打破传统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之间的旧的高度相关关系,建立新的低碳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低碳经济也存在外部性,例如:植树造林可以增加碳汇,降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这就是正外部性;与之对应,一些生产企业向大气中释放温室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降低了社会整体的福利,这就是负外部性。

(一)资源环境的外部效应分析。

低碳化是全球趋势,也是中国目标。能源的转型是国家经济转型的关键环节,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实现低碳化的、有序的能源结构是中国能源战略定位的根本。然而,中国的自然资源禀赋就是高碳、以煤为主的能源,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像中国的煤所占的比例如此之高。在传统经济形态中,以煤为主可能有成本优势,成为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但在低碳经济中却变成了比较劣势。因为低碳工业必须是建立在低碳或无碳能源基础之上,而新能源的基础设施建构不仅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还需要有较长的建设周期。因此传统的能源结构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也很难有颠覆性的改变。③低碳经济在注重开发新能源的同时,把能源结构的调整与提高能源效率的方法相结合,采用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努力提高现有能源体系的整体效率,遏制化石能源总消耗的增加,限制和淘汰高碳产业和产品,发展低碳产业和产品。发展低碳经济能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这是低碳经济正外部性的表现。

化碳的用途范文篇11

关键词:污水生物处理;低碳运行;技术关键;BNR工艺

中图分类号:[TU992.3]文献标识码:A

1中国污水处理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环境保护要求的逐渐提高,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进度明显加快,截至2010年,中国污水处理厂的数量已经达到2000座,城镇污水处理厂COD的实际削减量已经占到中国全部水污染COD削减总量的60%~70%,污水处理设施利用效率不断提高。随着污水排放量的逐年剧增和污水处理力度不断加大,每年用于污水处理的投资经费不断增加。2003年中国投入废水处理费用仅为87.4亿元,到2008年该投资项已增加近3倍。一方面是由于污水排放量的增大超出原处理厂负荷,新建了数批污水处理厂;另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的污水处理吨水能耗过大。按目前发展趋势看,许多污水处理工艺在设计时便先天不足,几乎没有从机理上把握和运用具有潜在节能效果的工艺和运行环节,存在着投资大、能耗高、"以能消能"、"转嫁污染"等诸多问题,这就需要研发与应用具有"低碳"节能功能的污水处理工艺和处理技术。

2污水处理与碳排放的关系

中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经过多年的高速建设,已经形成规模化的处理能力。据相关学者调查显示,到2010年9月底,建成并投入运营的污水处理厂2639座,日总处理能力达到1.23亿m3。2010年实际污水处理量达到330亿m3,按污水BOD248mg/L,生化处理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9423万t。总耗电量将突破80亿kW·h,PAM消耗量将超过2.5万t。电耗与PAM的消耗是污水处理厂两个主要间接排放源。按平均0.764kg二氧化碳/KW·h,PAM消耗的碳排放系数采用30kg二氧化碳/kg计算,间接二氧化碳排放合计为6187万t,占总碳排放量的24.2%,若能降低10%电耗,就将减少620万t间接二氧化碳的排放。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运行耗能也是造成能源行业二氧化碳直接排放的原因。传统意义上的污水处理主要对象——有机物(COD),它是一种潜在的含能物质。通过曝气、利用微生物代谢作用去除COD,这种以耗能供氧来消耗有机物无异是"以能消能"。传统(好氧)污水生物处理工艺,以耗能供氧来消耗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向大气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能量利用与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的角度综合衡量,这种方式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是相悖的。因此对污水和污泥中潜在的有机能源进行利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污水处理工艺低碳运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污水中的主要有机污染物COD最终稳定至二氧化碳是其自然归宿,然而从COD终止至二氧化碳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技术途径:第一种是传统方式,即依靠消耗外部能源供氧使COD直接生物氧化稳定至二氧化碳;第二种是可持续的处理方式,首先令污水中主要有机物COD形成含有能量的物质,如甲烷或氢气等,同时利用物质中的化学能量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总而言之无论用哪一种污水处理原理及方式,其中的有机物均会最终生成二氧化碳,但第二种方式优于第一种方式,关键点在于可连续的污水处理降低了其对外部能源的需求量,甚至不需要外部能源的支持,这样就有效地降低了外部能源在发电环节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就是说,第一种方式在牺牲大量外部能源进行污水处理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将污染的方式从水污染转化为空气污染,同时还消耗了大量的外部能源,显然体现了传统污水处理方式有违节能、低碳的管理理念,因此是不可取的。

3污水处理低碳运行途径

针对上述污水处理现状以及与碳排放的关系,确立发掘污水污泥中能源(COD)并将其合理利用,而产生二氧化碳综合减排的效果。在此前提下研发污水处理低碳运行途径。

3.1实施水质、水量动态变化下的优化运行

污水处理工艺运行能耗主要是指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直接能耗的电能,主要用于污水/污泥提升、生物处理单元的曝气/混合/推进、污泥浓缩/脱水、污泥/混合液的回流等环节。其中,污水生物处理和污泥处理单元能耗约占污水处理厂直接能耗的60%~90%。因此,污水处理工艺要想实现低碳运行,确实需要在污水生物处理和污泥处理这两个单元进行优化改进。一般的污水处理工艺设计在曝气、回流等运行环节往往采用定值运行,而实际污水无论水量还是水质均在时刻变化着,恒定的曝气与回流运行控制与其不相匹配,从而造成能量浪费并且出水水质难以达标。为了避免使节能降耗大多也只停留在经验层面,就需要一种能应对动态水量、水质变化的运行控制技术,使曝气量、回流量与水量、水质实时匹配。在此方面,已经开始广泛应用的在线检测技术与数学模拟技术相结合可发挥巨大的潜力。在线检测仪表不仅能解读水质水量信息,更重要的是可以与数学模拟技术相结合,优化工艺运行,从而实现提供变化水量水质情况下对应的曝气量、回流量,通过对变频调速仪器提供准确的调控指令,可实现精准曝气与合理回流量控制。

3.2研发并利用剩余污泥细菌细胞裂解工艺

剩余污泥作为一种潜在的绿色能源已无争议,在国外,将污泥中的有机物转化为可利用能源的策略已经或正在实施。然而,在中国这一策略的推广却困难重重。这主要是我们在政策层面存在认识上的不足,以至于污水处理行业"重水轻泥"把污泥转化能源看作是亏本买卖,阻碍了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我们应该向欧洲一些国家学习,政府部门应制定从污泥能源发电予以政府补贴的经济政策。在技术层面污泥转化能源有传统产甲烷途径与当今生物产氢途径。无论是产甲烷还是产氢途径,剩余污泥细菌细胞裂解问题是制约能源转化效率的瓶颈。如果细胞不能有效裂解,胞内有机物便不能完全释放,必然导致厌氧消化效率较低。因此,污泥转化能源的技术关键是解决剩余污泥细菌“细胞裂解”的技术瓶颈。故对污泥厌氧消化的预处理研究将是污泥能源转化的技术所在。

3.3减少外加碳源与化学药剂造成间接能耗

污水处理过程中外加碳源与化学药剂也会造成一种间接能耗。为此,应该尽量避免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投加碳源和使用化学药剂。这对于强调脱氮除磷的污水处理工艺来说尤为重要,应尽量利用生物作用进行脱氮除磷,而非主动采取化学方式;低碳源污水中针对或C/N值偏低的问题采用节碳的生物营养物去除(BNR)工艺的C/P值偏低采用厌氧上清液侧流磷回收的方式加以解决。

4低碳处理工艺的举例

4.1剩余污泥细菌细胞裂解工艺

目前对于污泥消化预处理技术研究较多,主要归纳为物理/机械、化学、生物以及联合处理等几大类。物理方法有超声波、微波、聚焦脉冲、热解和冻融等技术;机械方法包括旋转球磨预处理、高压均质机预处理、文丘里管系统预处理、溶胞离心预处理等;化学方法中研究较多的是碱和臭氧处理方法,还有氯气、过氧化氢、过硫酸盐和二甲基过氧化酮等方法;生物方法主要是生物酶和生物强化预处理技术;联合处理主要是指物理/机械与化学方法的联合使用,包括微波与H2O2或碱联合处理、热与H2O2或碱联合处理技术等。

4.2反硝化除磷工艺

传统观念认为,生物脱氮与除磷是彼此独立、互不相关的两个过程,即脱氮与除磷是在两类完全不同细菌作用下完成的生物过程。然而,工程实践中却发现自然界存在一类可以在缺氧环境下过量摄磷的细菌,在摄磷的同时将NO2-/NO3-还原为N2(反硝化),这类细菌被称为反硝化除磷菌(DPB)。实际上,是将传统反硝化脱氮与生物除磷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节省约50%的COD和30%的氧气。DPB细菌在低碳运行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较早时的南非UCT工艺及目前盛行的A2/O工艺虽然在研发时并没有意识到DPB细菌的存在,但是这种厌氧--缺氧--好氧动态循环的工艺流程恰恰是DPB细菌繁殖、生长的必要动态环境,DPB细菌的发现与认识便是源于UCT与A2/O工艺。

目前,反硝化除磷工艺(BCFS)的成熟,使得UCT的工艺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将DPB细菌的生存环境与运行控制做到了极致。一种演示反硝化除磷能力的双污泥工艺———A2N,已向人们充分展示了DPB细菌在同步脱氮除磷中的巨大潜能。然而,这种工艺需要设置高效中间沉淀池,且在实际应用中很难保证充足的NO3-电子受体。所以,A2N难以成为工程应用的实际工艺。

4.3自养脱氮工艺

20世纪80年代末发现的一种氨氮转化新途径——厌氧氨氧化(ANAMMOX),即在缺氧的条件下以亚硝酸盐作为电子接受体将氨氮转化为氮气。厌氧氨氧化过程实现的前提是需有足够的亚硝酸盐NO2-。这一过程是自养的,无须投加碳源。这种自养脱氮技术的关键是实现稳定的亚硝化反应。厌氧氨化工艺与传统的硝化/反硝化相比,更具明显的优势:减少需氧量50%~60%;并不涉及碳源消耗问题,污泥产量很低;高氮转化率(6kg/m3·d)。将生物脱氮过程提升为可持续方式,这是一个典型的氨氮低碳转化途径。

结语

在污水生物处理工艺设计时无论是升级改造还是新的污水处理工艺,优先考虑在具有节省碳源的BNR工艺;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尽量减少外部碳源、化学药剂、氧气的投加量,从运行耗能层面,污水处理阶段中消耗的电能主要是提升回流等环节。这样以减少外部碳源和氧气投加为目的、以发掘剩余污泥中的有机能源为核心、以优化工艺运行方式为手段,实现污水处理低碳运行,直至最后达到或接近“碳中和”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洪臣.镇污水处理领域的碳减排[J]给水排水,2010,6(12):1-3

[2]谢淘,汪诚文.污水处理厂温室气体排放评估[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2(4):473-477.

[3]徐峰.污水处理低碳控制策略与技术运行分析[J].城市建设,2012:219-220.

化碳的用途范文篇12

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OurEnergyFuture-CreatingaLowCarbonEconomy》(即《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当中首次提到了“LowCarbonEconomy(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倡导的核心理念是发展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的经济模式,在使人类经济和社会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将经济发展行为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在曾经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全世界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们的生存状况持续恶化,维持经济发展的各种能源也是日益枯竭,在此背景之下,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以及生存环境,逐渐认识到了发展低碳经济是维持人类社会继续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最为重要的贡献就是实现了人类生存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彻底改变,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重要进步。

低碳经济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内涵:第一,低碳经济产生于全球变暖和生态环境持续破坏的大环境之下,之所以倡导低碳经济实质上就是通过多种措施实现碳排放量的持续降低、能源利用的高效化和多元化,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达成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第二,从其应用目标来看,低碳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崭新的、区别于工业文明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不再单纯强调经济增长量,放弃了不计环境后果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而是高碳经济时代向低碳经济时代过渡的必然选择。如果我们从更加宽广的角度来看待低碳经济,其实它也是一种生活模式,不仅仅工业生产需要低碳经济,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当中同样需要低碳经济理念。

总体来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经历掠夺式发展之后被迫做出的选择,更是人类认识到环境保护重要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会改变现有企业发展环境,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本文中,笔者就在低碳经济形势下如何加强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二、低碳经济形势下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的途径

(一)增强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资金扶持力度

在低碳经济时代,企业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需要培育自己的低碳产业技术体系,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增强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资金扶持力度能够有效解决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过程中经常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而言,没有充足持续的资金保障根本就无法开展。所以,需要采取各种综合措施来增强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资金扶持力度:首先,拓宽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渠道。应该鼓励社会力量多层次、多途径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投资,并且积极构建在政府主导和监控下的以企业自身投资为主、社会投资为辅的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支持体系。其次,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财政优惠,例如,构建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基金项目,落实各种税费优惠政策、财政补贴政策以及贷款利息优惠政策等。再次,积极吸引国外投资。低碳经济是是一种世界性的发展潮流,并且中国拥有潜力无限的市场,对于外资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应该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的投资或者贷款、国外政府的投资或者贷款。

(二)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之下,积极构建针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多元化融资机制

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是构成我国市场企业主体当中数量最多、最为活跃的市场参与者,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十分独特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之下,积极构建针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多元化融资机制,对于低碳经济形势下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而言意义重大。具体措施应该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允许并鼓励民间资本介入到企业的自主创新当中,既可以以直接投资的形式,也可以通过互或者商业性信用担保组织的形式,但是需要对这些组织的经营进行规范化管理。其次,积极构建全国性或者区域性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通过对企业信用的评定,在确保投资方资金安全的同时,也可以为信誉好的企业争取更多的投资。最后,企业自身可以拿出经营收益中固定比例的资金成立技术创新扶持基金,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加稳定的资金来源。

(三)重视低碳产业核心技术的攻关,切实提升低碳经济形势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技术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扩大市场份额、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因素之一。如果没有核心技术,企业在参与低碳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时将2012年第6期经贸北方BEIFANGJINGMAO会受制于人。为了提升企业在低碳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需要高度重视低碳产业核心技术的攻关问题。首先,对于某些高耗能企业需要大力支持节能技术的研发尤其是应用,广泛应用利用各种新能源(例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的生产设备,并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或者其他优惠政策。其次,对于新能源技术企业应该为其制定一整套的发展扶持方案,因为这些企业通常没有太大的市场竞争力,任由其自行发展,非常有可能中途夭折。最后,强化低碳产业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构建健全和完善的相关法律制度,大力推行低碳产业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从法律和制度方面为企业低碳产业核心技术的攻关提供保障。

(四)以产学研结合为突破点,推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入

当前,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和约束,使得科技管理体制的优势没有全部发挥出来,需要对其进行更加深入和与时俱进地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在低碳经济时代,产学研严重脱节,企业的低碳产业技术研发没有获得充足并且有力的智力支持。因此,各级政府部门需要以产学研结合为突破点,推动科技管理体制继改革续深入。首先,企业和各个高校、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和协调,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人才优势和设备优势。其次,企业自身应该积极构建符合企业自身需求状况的人才激励制度和高级人才引进制度,通过不断创造良好的企业氛围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另外,在高级人才的人事管理制度方面也应该更加地灵活,使他们能够更加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能。

三、低碳经济形势下加强企业管理创新积极性的途径

(一)转变企业的管理意识,积极培养低碳化的企业管理思维模式

全球变暖、生态环境恶化、全球资源日益枯竭等一系列因素都在促使低碳经济成为这个时代的发展潮流。企业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为企业在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谋划好蓝图。低碳经济作为一个全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只要紧紧把握住,便很有可能成为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引领者。首先,企业领导应该具备引领企业发展的战略眼光和战略规划,明确企业在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定位。其次,低碳经济的发展意识应该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让企业员工树立低碳理念,并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将低碳理念付诸实践。

(二)将低碳理念融入到企业的绩效管理当中

绩效管理是企业非常重要的管理方式,在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在低碳经济形势下,将低碳理念融入到企业的绩效管理当中,对于调动企业员工践行低碳理念的积极性作用显著。首先,企业制定自己的绩效目标的时候,应该适当地提升节能减排指标的权重,甚至将节能减排指标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来进行设定,增强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其次,企业衡量各种节能减排措施的关键控制点时,建议适当地提升节能减排指标的权重,与此同时,赋予某些企业部门以下职权,即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性指标(例如产出/能耗指标)进行定量化分析,实现企业能耗的精准化控制。最后,严格执行基于低碳理念的企业绩效管理制度以及其他相关措施,明确不同岗位的职责,优化绩效管理的工作流程,在企业绩效考核时将节能减排等环保性指标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三)积极构建基于低碳经济核心理念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

企业如果想要在低碳经济时代获得低碳产业的竞争力、向社会出售更多优质的低碳产品和低碳服务、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构建基于低碳经济核心理念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是必然之选。现代化的企业发展理念,不仅仅要求企业获得高额的经济效益,更加需要兼顾到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充分兼容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则能在低碳经济时代获得更加广泛地支持。构建基于低碳经济核心理念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笔者有两点建议:首先,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内容和操作规范当中应该融入低碳经济的核心理念,形成绿色的财务管理体系;该财务管理系统具有详细和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诉求、绿色融资的多元化渠道、绿色营运和绿色分配的管理机制等等,使企业的全部财务管理活动均能够为节能减排和避免环境破坏提供约束力和控制力。其次,建立企业的绿色会计制度,为企业实现低碳发展模式的转变提供支持。在实际操作中,许多企业的众多看起来效果不错的节能减排措施最终都流于形式,究其原因,企业没有能够为节能减排行为提供相关的奖惩措施和评价制度是至关重要的原因。在绿色会计制度的建立方面,本文建议:首先,企业积极构建相对健全和完善的绿色会计核算制度,利用该制度能够实现对企业低碳生产、低碳资产、低碳成本、低碳收益以及低碳负债等方面的衡量,借此来对企业的低碳投入和低碳收益之间的关系进行财务关系上的描述。其次,设计符合企业自身特色、科学合理的低碳财务指标体系,利用这些低碳财务指标体系来分析企业在完成一个生产周期过程中所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环境效益。

(四)积极落实低碳营销策略,科学编制符合低碳要求的企业营销方案

编制企业自己的低碳营销方案是企业在低碳时代加强企业管理创新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之一。符合低碳要求的企业营销方案应该将企业低碳营销的任务与目标作为需要首先明确的因素,只有任务和目标明确,才能够进行后续的环节;营销任务和目标明确之后,需要对企业应该承担的低碳任务进行详细的说明;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对企业的低碳营销方案的实现方法、努力方向、营销策略等进行具体并且详细的阐述,为日后低碳营销方案的执行与落实提供指导。编制低碳营销方案时,要求企业必须进行通观全局的考虑,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上,要认真考虑企业整体的低碳措施,在具体实践的战术上,要认真考虑不同营销方式的低碳问题以及这些营销方式组合在一起时的低碳问题。科学高效的的低碳营销方案会对企业经营发展的低碳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想要将低碳理念贯穿于整个营销方案的规划过程中,则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首先,制定符合低碳产品特性的价格策略。在确定低碳产品的价格时,应该对影响价格设计的所有因素进行统筹考虑,例如,低碳产品的生产成本、低碳产品的市场前景、低碳产品的市场需求、消费者对于低碳产品的认知程度和认可程度等等,只有在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之后才能够制定出符合低碳产品特性的价格策略,使低碳产品可以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其次,制定符合低碳产品特性的产品策略。低碳产品的确定必须要经过市场调研之后确定。市场调研的内容应该包括低碳市场的需求情况、低碳产品的发展前景、消费者的需求情况等等,当然,低碳产品也可以技术的形式出现,最后,制定符合低碳产品特性的营销渠道。低碳产品分销渠道或者分销网络的建立应该在充分考虑低碳产品属性尤其是企业自己综合实力的基础上进行,同时,低碳营销渠道应该将低碳理念充分贯彻到整个营销流程当中,例如,在低碳产品的运输环节应该利用能够反复使用、可以回收利用的产品包装形式。

四、低碳经济形势下加强企业文化创新积极性的途径

(一)积极培养低碳形势下的低碳企业文化氛围企业的低碳行为需要低碳理念的指导,尤其是面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企业在进行战略转型时非常需要低碳理念为企业的转型提供指导。对于企业而言,面对日益升高的资源成本、日益增大的环境保护压力以及日益强烈的节能减排呼声,借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东风,实现企业向低碳企业的战略转型,在帮助企业度过成本控制时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裨益良多。另外,企业借助于低碳经济也可以对自己的产品结构进行低碳化的调整,使之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这一切均需要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之下进行,在构建低碳企业文化氛围是形成低碳理念的关键途径。

(二)积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氛围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提出的一个伟大命题。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构成中最为活跃的分子,它是构成现代经济的基础力量。因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实现“Reduction、Recovery、Reuse、Recycle”的4R战略以及企业生产和企业管理的绿色化。同时,应该保证企业绿色管理的全过程化、全员化与全面化,只有将绿色管理始终贯彻于企业的全部环节,才能够在真正意义实现企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一切均需要将可续持续发展融入到企业的发展理念当中,并成为企业的主流发展理念。企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强化,有利于企业文化工程再造、管理理念工程再造的顺利开展,既能够实现企业的低碳化发展,又可以为企业的低碳化创新提供精神支持。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范例(12

    - 阅0

    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范文篇1关键词:继电保护;装置缺陷;处理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安全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已得到广泛应用。造成保护装置故障的原因很多,根据职责分工,操作和维.....

    企业安全教育知识范例(12篇)

    - 阅0

    企业安全教育知识范文篇1第一条为规范企业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教育(以下简称安全教育)工作,提高职工安全素质,防止伤亡事故,减少职业危害,根据《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第二.....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