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范文篇1

关键词:继电保护;装置缺陷;处理

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安全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已得到广泛应用。造成保护装置故障的原因很多,根据职责分工,操作和维修管理部门的责任包括操作和维修不良、误操作、接线错误,不正确安装及调试,原理和软件缺陷;基础设施部门的责任包括调试质量差;设计部门的责任包括设计不合理,设计错误;还有其他的责任以及不明原因。基础设施设计部门责任造成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全过程技术监督检验来解决,但保护装置制造不良造成的问题必须依靠厂家解决。

一、继电保护的基本任务

当被保护的电力系统元件发生故障时,应该由该元件的继电保护装置迅速准确地给脱离故障元件最近的断路器发出跳闸命令,使故障元件及时从电力系统中断开,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电力系统元件本身的损坏,降低对电力系统安全供电的影响,并满足电力系统的某些特定要求。反映电气设备的不正常工作情况,并根据不正常工作情况和设备运行维护条件的不同发出信号,以便值班人员进行处理,或由装置自动地进行调整,或将那些继续运行会引起事故的电气设备予以切除。反映不正常工作情况的继电保护装置允许带一定的延时动作。

二、继电保护装置缺陷分析及处理措施

继电保护设备和元件故障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是指由于温度过热造成元件或设备烧毁、机械故障、电气击穿以及性能变劣等。第二是由于装置本身算法、装置软件、装置硬件、装置原理、装置的升级服务配合等方面的问题造成的。

2.1温度过热引起的设备烧毁和装置老化故障分析及处理措施

温度过热引起的设备烧毁和装置老化主要是运行时间过长和设备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对于继电保护装置一般运行期限是十年,在运行期间,由于设备制造性能和工艺的差别以及环境的影响致使插件烧毁或元件老化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第一产品要保证质量,以保证设备和元器件长期安全稳定运行;第二要为运行的设备提供良好的环境,如室内配备空调和温度整定,夏季继电保护室内使用窗帘,防止装置受阳光的直射,室外装置要注意驱潮、散热等。巡视人员对于装置的异常状态要及时上报,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有保护一般采用微机保护,微机保护装置采用通用机箱、插件结构,装置由电源插件、CPU插件、模数转换插件、开关量输入插件、开关量输出插件、交流输入插件、信号插件、控制插件、打印机插件等组成。

在进行装置故障处理时,要根据设备的状态和插件的功能判断哪个插件或具体到哪个插件的继电器或芯片出的问题,以此更换芯片或插件,尽量降低成本,杜绝不必要的整体更换。这就要求继电保护工作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对装置原理和实际接线了如指掌,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又快又准消除故障。

2.2装置原理性缺陷引起的故障分析及处理措施

由于装置原理性缺陷引起的故障主要有装置本身算法、装置软件、装置硬件、装置原理、装置的升级服务配合等方面的问题造成的。按责任分有制造部门的责任,主要有制造质量不良(又可分为硬件损坏、光耦损坏、插件问题及电源问题)、原理缺陷及软件问题等;基建部门的责任,主要有调试质量不良、误整定、误接线、误碰等;设计部门的责任,主要有设计不合理、设计接线错误等;还有验收人员的责任等等。这就要求各级部门层层把关,对于装置原理了如指掌,装置设计原理有缺陷的,设计部门要从图纸设计上进一步完善,以确保装置发挥正常保护功能,保证系统正常稳定运行。而且对于发现的某装置的原理性缺陷进行统一整改,防止类似情况发生。

三、加强继电保护管理的建议

3.1加强继电保护人员的安全管理

提高继保人员对质量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过程复杂,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如设计、材料、机械、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要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就必须狠抓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其次,加强安全意识,严明纪律,文明施工。把严密的组织、严格的制度、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作为建设、强化安全管理的总体要求,强化每一位参与人员的安全意识。全面建立“横管到边,竖管到底”的安全管理网络,健全和完善各级安全生产组织保证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制定并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指标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人,使安全工作抓在实处。此外,要强化安全思想教育,把教育重点落实到班组人员,坚持以安全生产例会等活动为载体,加强对《安规》、典型事故分析等方面的安全知识、技能的学习,有效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3.2加强保护试验设备的规范与管理

现在继电保护三相试验台基本上都是微型机试验台,这种试验台的使用提高了保护校验工作的效率,降低了保护校验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但是在微机型保护试验台的应用中,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这些试验台的电流和(或)电压输出为自产模式,与外界电源无关,在现场使用时间过长后,就有可能出现输出不稳定,波形畸变等问题,影响校验精度,所以必须注意加强试验台的定检工作,制定一套检验办法。二是这些试验台在校验保护时大都不接外接表,仅凭计算机显示的数据为准,而其负载的大小往往会对其校验时精度降低,因此在校验保护时一定要了解保护装置的输入阻抗值,决定是否用外接表。

3.3建立严密的保障措施

制定防“三误”反事故措施和相关具体要求;规定定值全过程管理的工作程序和各个环节上的责任、权限要求;规定继电保护设备缺陷的汇报、分类、消除等全过程管理工作;规定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在定期检验项目和验收项目等方面的要求;规范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定期检验工作,充分利用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自检功能,实现状态检修。同时要积极开展防止“误整定、误调整”专项活动,排查二次设备和继电保护管理隐患,规范安全管理,确保继电保护设备的可靠运行。

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范文篇2

关键词:继电保护;供电系统;电力变压器故障

中图分类号:TM7文献标识码:A

一、电力变压器的常见故障和非正常运行状态

电力变压器的故障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故障。内部故障指变压器油箱里面发生的各种故障,主要靠瓦斯和差动保护动作切除变压器;外部故障指油箱外部绝缘套管及其引出线上发生的各种故障,一般情况下由差动保护动作切除变压器。速动保护(瓦斯和差动)无延时动作切除故障变压器,设备是否损坏主要取决于变压器的动稳定性。而在变压器各侧母线及其相连间隔的引出设备故障时,若故障设备未配保护(如低压侧母线保护)或保护拒动时,则只能靠变压器后备保护动作跳开相应开关使变压器脱离故障。因后备保护带延时动作,所以变压器必然要承受一定时间段内的区外故障造成的过电流,在此时间段内变压器是否损坏主要取决于变压器的热稳定性。因此,变压器后备保护的定值整定与变压器自身的热稳定要求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变压器的不正常运行状态即变压器在故障状态运行的状态,变压器在不正常的运行状态运行,会加快绝缘材料老化、使得铁芯、绕组和其他金属构件热量过高,从而降低绝缘强度,减少变压器的使用寿命,导致其他故障的发生。因此,电力变压器要装设继电保护装置,以及时将短路故障切断,防止更大的损坏的发生。

二、电力变压器常见故障

电力变压器在运行过程中,一般常出现的故障主要分为内部故障和外部故障两种。内部故障的危险性要大于外部故障,曾有内部故障在严重情况下导致变压器油箱爆炸,造成整个供电系统瘫痪。电力变压器常见的故障主要分为芯体、变压器油、磁路等方面的故障。芯体故障主要就是集中在绝缘层老化或者线圈受潮导致的短路方面,短路会使绕组造成的机械损伤,影响变压器的使用。变压器油故障主要是绝缘油长时间的高温运行,导致氧化或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绝缘性能下降,进而导致一定的闪络放电情况。也有部分的变压器油故障是由于油泥沉积阻塞油道,进而使变压器的散热性能变差,长时间运行导致危险发生。磁路故障是变压器最常见故障,磁路的芯体绝缘老化,导致漏磁漏电情况,或磁路的螺丝碰接铁芯导致磁路不能正常工作,或压铁松动引起电磁铁振动和噪声等。这些故障有的能够通过异常现象发现并及时排除,但更多的是隐形故障,平时很难发现,使在变压器故障状态运行是很危险的,需要及时的发现并且排除故障。

三、继电保护

(一)继电保护的特点与要求

继电保护装置是目前人们采用的最普遍的装置,自继电保护装置应用开始,短时间内就得到广泛利用,主要是由其特点决定的。继电保护的特点是可靠性高、

实用性强,并且能够实现远程监控。继电保护应用的装置是配置合理并且科学技术含量高的继电保护装置。继电保护的信息管理技术采用方法库与数据库,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由传统的分散式传输转变为集中式运输。各种新技术与新系统的使用使继电保护的可靠性增强。继电保护信息系统的应用,使供电系统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能够通过系统有效的对各个部分中的各类数据及时使用和共享,更方便工作人员的操作,因此继电保护的实用性也得到增强。随着电子技术与信息化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推广与应用,供电系统也及时的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新的信息化技术。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对供电系统的电力变压器的运行状态,进行二十四小时无人监控。最先进的是通过运行状态分析,能够发现电力变压器的隐形故障,及时的在大的故障产生前把隐形故障排除,保障了供电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减少了经济损失。

现代的继电保护虽然有着非常好的优势,但是对装置的要求更高,没有好的继电保护装置,继电保护的特点与性能就不能完全发挥。继电保护装置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灵敏性与可靠性。供电系统一般要求继电保护装置的设计原理、整定计算、安装调试等全部要正确无误,还要求组成继电保护装置的各元件的质量可靠。继电保护装置也需要定期的进行运行维护检查与保养,尽量提高供电系统变压器继电保护的可靠性。

(二)继电保护措施

1.瓦斯保护

瓦斯保护是供电系统电力变压器油箱的主要保护措施,能够在变压器油箱发生内部故障的时候自动启动。变压器油箱内部发生故障一般会引起油面降低,瓦斯继电器的能够平衡锤的力矩会发生变化而降落,从而接通上下触点,自动发出报警信号。供电系统的电力变压器发生突发性的严重事故的时候,也会有相应应对措施。变压器的最严重故障为油箱漏油,油箱漏油会使变压器发生爆炸,导致整个供电系统瘫痪。漏油使电力变压器的液面会发生较大的变化,继电器的上下触点也能够接触,初步实现自动报警。随着漏油的继续,油位降低到一定数值,继电器能够自动跳闸保护整个供电系统,避免大的损失产生。供电系统的电力变压器大多在0.8MVA以上,都应该配备瓦斯保护装置。

2.差动保护

供电系统的变压器内部引出线短路,绝缘套管相间短路故障发生时,变压器内的匝间出现问题时,继电系统都会及时启动电流速断保护。电流速断保护的主要优势是能够准确的定位故障发生的位置,及时分析出发生故障的类型,然后马上调用内部已经编订好的程序,根据故障的情况发出相应的预警措施。如果故障程度比较轻,差动保护可以预警后并延长故障继续发生的时间,为专业人员的维修提供一定的时间差,同时差动保护还可以利用已经编好的程序,对小型故障进行自动的排除等。如果故障程度比较严重,差动保护会直接报警并且断电,避免短路后经济损失情况的发生。由于差动保护具有以上的优势,目前供电系统广泛采用该技术,它将成为未来继电保护的一种趋势。

3.过电流保护

过电流保护是作为瓦斯保护和差动保护后备保护,可以准确反应出变压器短路所导致的过电流。过电流保护装置一般是装在电力变压器的电源侧,并且根据变压器的要求装配不同的保护装置。升降压变压器处可以装配复合电压起动的过电流保护,大接地电流系统中,可以在变压器外部装配零序电流保护,作为主变压器保护的后备保护。过电流保护的具体启动方式应该根据相配备的变电器的相应数据进行合理选择,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根据供电系统的不同需求装配不同的过电流保护装置。

4.过励磁保护

现代供电系统由与工作电压过高,电力变压器的额定磁密接近饱和。频率降低时与电压升高时,变压器都很容易出现过励磁,导致铁心的温度上升影响绝缘性能。安装励磁保护装置,可将变压器的过励磁引起的过电流反映出来,从而可防止变压器绝缘老化,提高变压器的使用效能。

5.过负荷保护

过负荷保护能够反应变压器正常运行时所出现的过负荷情况。过负荷装置仅在变压器有可能过负荷的情况下才装设,通常能够检测出过负荷的信号。它的基本工作原理为:一相上进行一个电流继电器的装设,并经过一定时间延长动作于信号来进行过负荷保护

四、结论

供电系统的电力变压器由于运行时的各种因素产生故障,对供电系统的安全与稳定造成影响。许多隐性的故障人工排除比较困难,突发性的严重故障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必须要有好的继电保护促使才能避免损失。而事实证明,继电保护装置措施可以改善变压器严重故障发生概率,对于隐性故障能够起到报警作用。研究和应用继电保护措施,可以促进供电系统的稳定与安全。

参考文献:

[1]丁永生.10kV供电系统中变压器继电保护分析[J],中国新技术产品,2009(23)

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配电线路;常见问题;故障;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M7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1-0129-01

配电线路是我国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配电线路中常见问题与故障的出现将会给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带来较大的阻碍。因此电力系统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当对配电线路中常见的问题与故障有着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防护措施的有效应用促进我国配电线路运行水平的不断提升。

1配电线路常见问题与故障分析

在配电线路的运行过程中问题的存在与故障的出现都会给其运行的稳定性带来较大影响,这主要体现在配电变压器造成的继电保护误动作、电流互感器引发的拒动现象、配电线路保护范围无法确定、重合闸误动问题、接线方式选择问题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配电线路常见问题与故障进行了分析。

①配电变压器造成的继电保护误动作。配电变压器造成的继电保护误动作是造成配电变压器的故障出现的原因之一。通常来说在配电线路的运行过程中较为常用的继电保护方式是二段式电流保护方式,这种保护方式在配电线路的系统阻抗较大时取得的效果较小并且会容易造成继电保护误动作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当配电线路的变压器个数较少则故障造成的问题不大,但是当配电线路的变压器数量较多其造成的问题对于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则会造成较大阻碍。

②电流互感器引发的拒动现象。电流互感器引发的拒动现象是造成配电线路短路故障发生的原因之一。通常来说在配电线路运行过程中由于其整体电流较大因此电流互感器较为容易处于饱和状态,这同时也导致了保护装置拒动现象的出现并且造成了短路现象。除此之外,电流互感器引发的拒动现象的出现还会延长配电线路的故障时间并且会使配电线路的故障范围扩大同时还会极大程度上影响配电线路的供电可靠性与此同时也对配电线路的设备安全造成极大影响。

③配电线路保护范围无法确定。配电线路保护范围无法确定是影响配电线路运行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通常来说在配电线路的运行过程中其瞬时电流速断保护对于配电线路的保护范围的精确程度要求较高,如果配电线路保护范围无法有效确定则其很难进行配电线路的有效保护并且对于配电线路末端的有效控制有着较大影响。

④重合闸误动问题。重合闸误动是影响配电线路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通常来说在配电线路中由于加速保护电流的定值会根据保护电流的定值进行整定,在这期间需要重合闸的有效配合。但是如果在这一过程中重合闸发生了误动现象则会造成配电线路的断路器跳闸,致使配电线路的稳定运行遭到阻碍。

⑤接线方式选择问题。接线方式的有效选择是影响配电线路运行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在配电线路中大量存在着小电流接地电网,在这种小电流接地电网的运行过程中当其处于单相接地状态则其流过接地点的电流较小并且其电压处于较为对称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对配电线路不会造成较大的负荷与影响。因此接线方式的有效选择对于保护动作的有效进行和配电线路可靠性的有效提升都有重要影响。

2配电线路故障防护措施

配电线路故障的有效防护对于提升电网的整体稳定性有着重要作用。通常来说工作人员在运用配电线路故障防护措施时主要会从继电保护误动作防护措施、拒动现象防护措施、配电线路保护范围的有效确定、接线方式的合理选择等方面着手。配电线路故障防护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继电保护误动作防护措施。继电保护误动作防护措施的有效采用是配电线路顺利运行的基础与关键。通常来说配电线路的瞬时电流速断保护装置在运行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时间的延迟,这种延迟的存在可以有效减少配电线路误动作的出现。除此之外,在继电保护误动作防护措施的采用过程中电力系统工作人员只需要对相应的保护装置进行有效改造则可以促进其整体性能的有效提升。并且通过低电压闭锁或者复合电压闭锁等方式的有效采用促进配电线路运行水平的持续提升。

②拒动现象防护措施。拒动现象防护措施的有效采用可以促进配电线路的电流互感器运行效率的有效提升。在拒动现象防护措施的采用过程中电力系统工作人员需要考量配电线路发生短路时其电流互感器拒动问题。通常来说通过电流互感器二次负载阻抗的有效减少电力系统工作人员可以确保拒动现象的有效减少并且有效减少配电线路中的二次回路阻抗,从而促进配电线路运行风险的有效减少。

③配电线路保护范围的有效确定。配电线路保护范围的有效确定时确保配电线路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之一。在配电线路保护范围的确定过程中电力系统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我国相关规定对配电变压器的终端线路进行有效控制促进一台或者多台变压器能够保持较为合理的并列运行状态。这为配电线路故障处理的有效进行奠定了良好基础。另外,在配电线路保护范围的有效确定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这一范围进行有效计算,同时按照其最大短路电流对配电线路保护范围进行进一步的精确。

④接线方式的合理选择。接线方式的合理选择是确保配电线路顺利运行的基础与关键。在配电线路的线径较细并且线路阻抗较大时其造成的定时限过电流保护的灵敏度可能较为不够并且可以通过相应接线方式的有效选择将配电线路的故障控制在萌芽状态。除此之外,在接线方式的合理选择过程中电力系统工作人员需要以当地的用电需求和电网建设进度为基础进行接线方式的有效选择,从而促进配电线路故障的有效处理同时可以提高配电线路的可靠程度并且有效提升配电线路的灵敏度。另外,在接线方式的合理选择过程中电力系统工作人员还应当对配电线路进行分级整定,并且对整定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促进电力系统问题的有效处理和故障分析的有效进行。

3结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电力系统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配电线路保持正常工作对于提升供电的稳定性有着重要作用。因此电力系统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当注重对配电线路存在的问题与故障进行细致的分析,并通过大量的实践与研究促进合理防护措施的有效实施,从而促进我国电力系统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范文篇4

一、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理论与实践1.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生态自我修复的理论基础是生态环境发展演变的自然规律。生态环境是包括生物体与环境(气候、水、土等)自然因素组成的一个相互依存与制约、相对稳定的有自组织功能的大系统,某种外来因素如人类活动的介入,可以打破甚至破坏系统的平衡,一旦介入因素削弱或消失,该系统具有恢复到接近于原自然生态状况的自我修复功能,即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工生态环境比较,稳定性好、自我发展与抗干扰调节能力强,因此,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目标应当是保护和恢复当地原来的天然生态环境,而不是脱离当地的自然条件,去建设新的生态环境,否则,往往事与愿违,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带来新的问题。由于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局限性与偏差,在我国生态建设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教训。2.生态修复的实践基础。水土流失防治的实现需要生态自我修复的实践基础。建国初期,我国水土流失水蚀面积150万km2,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到179万km2,20世纪90年代末减少到165万km2,减少了14万km2,而同期全国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为69万km2。这说明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开发强度增大,水土流失面积在扩展,同时,也反映出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实施水土保持重点防治以来,水土流失扩展的趋势有所遏制,成绩不小却进展缓慢。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全国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仍有近200万km2,任务十分艰巨。如果单独依靠人工治理,需要总投资约800亿元,仅靠我国现有人力、物力与财力不能满足这一繁重任务的需要,也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改善生态环境迫切愿望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出的加快发展的要求。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就把封禁治理作为一项重要措施,水土保持三区”中的预防保护区也把管护作为水土流失防治的重要手段,这都是生态自我修复思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有成功的实践基础。因此,有选择、有重点的在适宜水土流失区,开展生态自我修复工作,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防治水土流失、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和当前经济社会条件下现实而正确的选择。二、生态修复的主要途径综合各地的实践,概括起来主要做法有5个方面:①退耕还林(草)、以粮代赈,②封山禁牧、舍饲养畜,③综合治理、以小促大,④调整结构、持续发展,⑤生态移民、保护环境。以上做法是系统配套、相辅相成的。退耕还林(草)、以粮代赈是生态修复的突破口。从南方到北方大量实测资料表明,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发源地。若25°以上的陡坡地不退耕,水土流失状况就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目前,国家实行的退耕还林(草)、以粮代赈政策,一方面保证了陡坡耕地的退耕,另一方面又保证了群众能增加收入。因此,这项政策既是突破口,又是开展生态修复的坚强后盾和支撑。没有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生态修复不可能有目前的大好形势。封山禁牧、舍饲养畜是生态修复的关键措施。退了耕,还上了林(草),还必须实施封山禁牧,只有这样,才能恢复、保护植被,形成乔灌草混交植被覆盖地表,真正起到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封山禁牧、围栏封育、休牧轮牧、舍饲养畜是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延续和完善,不仅在南方,而且在北方,特别是在农牧交错区的草原,都显示了强大威力。综合治理是生态修复的根本措施。要保证退耕还林(草)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要想生态修复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广大农牧民能致富,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正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系统的基础,是确保粮食增产,收入增加,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根本措施。调整结构、生态移民是生态修复的保障措施。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深刻变革。生态修复必须与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和生态移民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广大农牧民增产增收,植被得到恢复和保护,地区经济得到发展。三、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1.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观念上的大转变,认识上的新飞跃。水土流失防治是天、地、人关系相互协调的过程(天指的是自然界)。过去,不合理的乃至掠夺式的人类生产活动到处可见,加剧了生态恶化,使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系统处于脆弱、低效和消退状态,造成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肆虐、水旱灾害不断。一系列痛苦的教训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违背自然规律,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做法,决不能再继续下去。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发展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建立良性运行的生态系统。这就要求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护功能,借助大自然的力量对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人类要善待地球,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保护环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力,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2.突出了生态,是理论上的新突破。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用水被提到重要地位,纳入了流域水资源全面规划、优化配置的范畴。在生态脆弱区恢复和保护植被,首要原则是保证生态用水,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态系统不至于进一步退化,以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研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水资源问题,必须研究生态用水问题。生态用水是指某一区域维持某种生态功能需要的水量。对于不受人类干扰的自然生态系统来说,这一水量可能是最大值,而对受到人类干扰的生态系统来说,这一水量一般小于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与发展的阈值。在生产实践中,研究生态用水首先要研究生态需水,即维持某一特定生态系统平衡和健康生态功能所需要的水量。生态需水量有一阈值范围,超过上下限值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或破坏。对于天然生态系统来说,系统是相对稳定的,其生态需水量也是相对稳定的,对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人工生态系统来说,系统稳定性差、需求易发生变化,生态需水量是动态的,其大小与所处区域生态类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高低的要求等因素密切相关。#p#分页标题#e#3.探索出了生态建设的新路子,是防治思路上的大调整。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一方面要依靠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力量,综合防治水土流失,搞好预防监督、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另一方面还要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防治进度。4.创出了以小促大”的作法,是防治方式上的新发展。以小促大”,小范围治理开发,大面积恢复保护植被,依靠生态修复,快速恢复林草植被是单纯依靠人工治理无法比拟的,更是不可替代的。人工治理与自然恢复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两个方面,二者均不可缺少,又不可代替。人工治理主要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自然恢复则是适应自然规律,加速恢复地表覆盖;二者都是为了防治水土流失,支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以,在生态建设中,既要发挥人在生态修复中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

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范文篇5

【摘要】:通过对大平煤矿16091工作面大倾角煤层回采期间整体悬移支架所遇到的难点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分析支架稳定性和参数配置,采取带压拉架、防止下滑等技术,加强滚碴管理等综合性防护技术措施,有效解决了大倾角给回采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确保了采面的安全生产

【关键词】:悬移支架大倾角回采工艺探讨

1前言

大平煤矿位于新密、登封两市交界处的香山脚下,矿井开拓方式为立井单水平上下山开拓,主采二1煤层。为提高工作面支护装备水平,逐步淘汰单体柱π型钢工作面支护,降低工人劳动强度,确保工作面安全生产,大平煤矿在16091工作面投入使用整体顶梁组合悬移液压支架,从顶板管理上和安全效益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受地质构造影响,该工作面最大坡度到底43°。平均坡度在32°左右。对工作面的安全回采和产量组织影响极大。

2工作面及支架配置

2.1工作面概况

16091工作面北有16071工作面采空区,西邻16采区三条下山,东至经线38435500附近,南部为矿井未开采区域。该工作面煤层结构简单,局部发育0.1m夹矸。煤层赋存不稳定,厚度变化较大,在0.5~5.5m之间,平均煤厚2.5m。煤层倾角20°~43°,平均倾角32°可推进长度390m,平均工作面长度80m。

2.2工作面支架配置

该工作面机头共安装5架4m长的ZH2000/16/24Z型整体顶梁组合悬移液压端头支架,其余全部为2.8m长的ZH2000/16/24Z型整体顶梁组合悬移液压支架基本支架。

3悬移支架在大倾角开采技术特点

在大倾角煤层中使用悬移支架进行回采,具有以下开采技术特点如下:

3.1由于工作面倾角较大,顶板破断垮落岩块将沿底板向工作面下部采空区滑、滚,走向长壁开采时在工作面倾斜方向形成不均匀充填特征,从而导致工作面不同区域矿压显现不同。

3.2在大倾角煤层采用悬移支架回采,存在“支架-围岩”系统的不稳定性,特别是会出现大倾角形成的大变形,倾斜方向的动荷载,采场支架的下滑倾倒等问题。

3.3随着煤层倾角的逐渐增大,围岩对支护系统的稳定性要求变得更加明显,所以在整个支护系统的布置上,既要考虑其支护阻力的大小,更要注意其整体稳定性控制。

4大倾角煤层悬移支架炮采关键技术

4.1“支架-围岩”相互作用关系

通常所说的采场“支架-围岩”相互作用体系即“老顶-直接顶-支架-底板”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支架与围岩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围岩的运动状态影响支架的工作状况和承载特性,而支架的工作状况又反过来影响到围岩稳定性的控制效果。因此把“支架-围岩”看作是一个相互作用和共同承载的力学体系,合理调节和处理“支架-围岩”相互作用关系,是大倾角煤层悬移支架炮采取得成功的关键。

4.2支架受力状况分析

在工作面整个支护系统中,液压支架是维护采场安全生产的结构物,是控制围岩稳定的主要手段。

4.3支护系统稳定性控制措施

就采场支护系统而言,工作面支护的直接对象是直接顶岩层,通过直接顶间接地对老顶的活动起一定的控制作用。在整个支护系统中,支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在一个由围岩组成的支护体系之中,因此该支护体系的整体稳定性与工作面顶底板的运移、破坏及支架固有的结构与参数有密切关系。

4.4顶板稳定性控制

直接顶的厚度:老顶岩层对工作面顶板压力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直接顶的厚度,也就是说,老顶离煤层越远,即直接顶厚度越大,破断后形成的缓慢下沉式平衡的可能性也越大。顶板来压期间,应增大支架的初撑力和工作阻力,确保支护到位,支架基本垂直顶底板支设,迎山角不超过3°~5°,不得有退山现象,要确保与顶板接触严密,不允许空顶,移架必须一次到位,避免反复支撑顶板。

4.5支架本身

支架自身固有的结构及参数对整个支护系统的稳定性有显著影响,主要有支架的初撑力、工作阻力及支架底座宽度、支撑高度和支架重量等。支架的初撑力、工作阻力:由支架的受力状况分析可知,为了控制支架下滑,从提高支架整体稳定性角度出发,支架必须保证一定的初撑力,并在工作时充分利用工作阻力。该工作面所选支架型号为ZH2000/16/24Z,支护强度满足顶板压力的要求。为提高支架的初撑力,应保持支架处于完好状态,不漏液、串液、不自动卸载,并及时检查供液管路,减少泵站压力损失。

4.6底板稳定性控制

大倾角煤层开采后不仅引起工作面顶板岩层的移动和破坏,也将导致底板岩层沿工作面倾斜方向向下滑移。底板的这种滑移、破坏使大部分支架失去了理想的支撑基础,降低了支护体系刚度,增强了支架失稳破坏的趋势。影响底板破坏的因素主要有煤层倾角、支架与底板岩层间的摩擦等。16091工作面煤层倾角平均为32°,由于本工作面煤层倾角大,增强了底板失稳、滑移、破坏的趋势。底板摩擦因数μ:底板摩擦力越大,支架需要的抗滑力就会越小。为提高底板摩擦力,现场可采取以下措施:及时清理工作面浮煤,避免因浮煤引起底板与支架底座之间摩擦力的减小,及时处理顶板淋水,并定期检查支架乳化液管路及各部位密封情况,以防因水的原因而降低了底板摩擦系数。

5安全防护措施

5.1防止煤墙片帮措施。

该工作面平均坡度32°,并且煤层赋存不稳定,容易出现片帮事故,为避免煤墙片帮问题的出现,在回采过程中采用旧皮带进行煤墙闭帮,控制每次放炮的个数和装药量,并且在炮后及时伸出前伸梁进行护顶,有效的控制的煤墙片帮的发生。

5.2防止舍帮窜碴措施,

移架时一般采用“带压移架”,即同时打开降柱及移架手把,及时调整降柱手把,使破碎矸石滑向采空区,移架到规定步距后立即升柱。放顶前及放煤后及时挡好老塘门,放煤过程中放煤口下方严禁有人,以防碴块滚出伤人。生产过程中要求用皮带挡在溜子上,每10m设置一组,并在工作面老塘侧设置挡矸闸栏,发现滚矸现象或不安全隐患要及时发出信号进行躲避,以防碴块滚落伤人。

5.3行人上下防滑措施

由于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全部沿底回采,坡度较大且底板较为光滑,人员在上下和操作过程中容易滑倒造成人身事故,在工作面采用长1.5m的防滑梯固定在底板上,并根据需要连接成多组,并在每架上安装行人抓手(直径20㎜的棕绳)方便人员上下。

6结论

6.1大倾角煤层悬移支架开采技术的核心是工作面支护系统的稳定性。随煤层倾角增大,上覆岩层重力的切向分力增大而法向分力减小,因此工作面支护系统所受的工作载荷变小,而引起支护系统失稳的外载加大,所以,工作面岩层控制的重点不仅仅是提高支护系统的工作阻力,还应加强支护系统的整体稳定性。

6.2采场支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在一个由围岩组成的支护体系之中,该支护体系的整体稳定性与工作面顶底板的运移、破坏及支架固有结构与参数有密切关系。

6.3大倾角煤层开采后不仅引起工作面顶板岩层的移动和破坏,也将导致底板岩层在一定范围的移动和破坏。

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范文篇6

【关键词】火力发电厂继电保护检测维修

【Abstract】Thethermalpowerplantisthecorepartofthepowersupplysystem,providingprotectionfortheusersofelectricity.Inordertoensurenormalandstableoperationofthepowerplant,thepowerplantsareequippedwithprotectiondevices,sothatgenerators,transformers,lastingandeffectiveoperationofthedevice.However,inpracticalapplications,protectiondevicesarepronetofailure,thepaperwillbeexploredtodetectandrepairprotectionmeasuresinordertoachieveitsstability,protectionofnormalpowersupply.

【Keywords】thermalpowerrelaytestingandmaintenance

火力发电厂是电能输出的基本站点,为工业及民用电气设施等提供电保障。而继电保护装置是火力发电厂供电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单元,为发电厂中其他组件的运行提供了安全屏障。继电保护装置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故障性问题,因而在日常使用及维护中,需加强对其的检测及维修措施,保证继电保护装置长久稳定工作。

1火力发电厂继电保护的必要性

在火电厂供电系统中,电气设备间的连接一般遵循发电机组、变压器组单元、高压或是超高压电网的顺序完成供电作业的。按照这种供电工作过程,若是发电机组或变压器装置出现任何故障问题,则直接威胁到整个供电系统的正常运作。尤其是功率较大的发电机组,其是发电厂中的核心装置,在进行维修时需耗费较多的费用,加大电厂运营负担。因而,在发电厂中配置继电保护装置便尤为重要,是实现其他设备安全正常工作的保障。继电保护的基本目的是最大化地降低发电厂中发电机组或是变压器组的故障影响力及系统停机频率,实现供电系统高效稳定运行。其主要功能体现为及时检测出供电装置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并采取一定的措施预防故障问题。继电保护对故障的诊断极强,系统在供电过程中若发生异常,可通过继电保护装置快速跳闸,隔离故障源,切断其与其他设备间的连接,保证其他设备尽量不受影响,从而降低整个系统运行的故障风险。

2继电保护装置的检测

2.1继电保护的主要组成

上述中提到继电保护的主要作用是实现对供电系统的故障检测及隔离故障源等,而这些功能的实现需依赖于继电保护整个装置的协调作用,在继电保护装置中,其主要构成模块分为测量、逻辑及执行单元。测量单元用以测量火力发电厂中的电气设施的参数及状态,通过测量结果与标准值的比较,判断出当前设备的运行状态是否正常,进而控制继电保护的动作;而逻辑单元,则是通过对逻辑关系的分析判断,确定设备所属的故障类型,然后执行相应的继电保护操作;最后执行元件在接收到继电保护动作信号后,对设备进行切断、跳闸等动作。

2.2继电保护的检测

在正常状态下,继电保护装置是处于休眠状态无动作的,一旦系统发生异常或是故障性问题,继电保护方执行动作,并根据已设定的逻辑关系等对故障进行诊断,确定具体动作。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人为地给继电保护装置触发信号,使其产生动作,实现对其的检测。常用的方式为通过模拟供电系统的故障问题等,改变系统运行状态,从而触发继电保护装置动作,从而实现对动作执行及已定逻辑关系是否正确的检测。

另外,可通过在线检测技术实现对继电保护装置的检测作用。这也是一种对动态信息加以分析的综合性计算机系统,可以通过状态检测和设备运行情况的信息搜集,形成一个对设备运行和发展趋势的预测,从而实现对设备的常态化监控。[1]通过计算机系统具备的数据分析能力,实时收集供电系统运行过程中继电保护的功能性参数,并对其统计分析,有异常发生时,发出报警信号,提醒技术负责人及时对故障处理维护,实现继电保护装置稳定持久性工作。

3继电保护的维修

继电保护因故障类型的差异性,其维修的方式不同,常用的维修方法为替换、线路短路及参照法,根据系统电压或电流的变化,以及继电保护装置安装位置的不同,在实际应用应合理选择故障维修方法。

替换法的使用,即在当前使用的元器件或线路发生故障时,选用与其相同的完好元件代替进行工作,可快速地使设备稳定恢复功能运行。在继电保护装置某段线路出现故障时,隔离出故障电路,并使用备用元件代替,若系统恢复正常工作,则故障源便是该元件的问题,如此便快捷有效地解决故障问题,减少对继电保护故障的排查工作。

而线路短路,则是通过将线路的某段加以短接,排查故障是否在短接范围之内,以实现对故障的排查。在继电保护故障排查中,短接方法通过缩小排查范围进而快速查找出故障源,因而其使用较为普遍,并广泛应用于电磁锁装置发生失灵状况、继电器切换过程不顺利、电流回路发生开路等情况。

另外一种方式,即参照法的使用,利用已知的继电保护装置在正常运行下的状态及参数信息,将实际测量所得的结果与其比较,从而查出故障所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故障加以维修。这种方法常用于在定值检测时,实际测量值与已设定值间偏差波动较大,无法立即找出故障所在。若经过元件的替换或是对线路改造后,二次接线后达不到原有状态时,通过与相同装置的布局连线加以参照,若检测出的差异值较大,则不能判定继电保护发生故障,应使用同样的检测仪表继续对其他元件、接线等完全相同的线路测量,多次测量比较后,方能判别出继电保护是否工作正常,然后对其进行维修或替换操作。

此外还可通过直接目测观察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状态,判断故障所在。在无法使用检测仪表测量、或是所需元件暂时无备用替代的情况下,可使用此法。

4结语

火力发电厂在工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而继电保护装置为发电厂的正常运营提供了安全保证。继电保护装置在使用中极容易出现问题,若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检测和维修,则为供电生产埋下安全隐患问题,其发生事故的损失则是无法估量的。因而需加强对继电保护的管理,做到规律性地检测、快速而高效地维修,避免故障问题的遗留,实现发电厂持久稳定的供电。

参考文献:

[1]梁婷婷.浅析火力发电厂继电保护的检测与维修[J].科技资讯.2010(32).

[2]张秋波.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0).

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范文1篇7

【关键词】始丰溪生态治理背景基础途径

一、始丰溪生态治理的宏观背景

生态治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对经济与环境协凋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的产物。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经济与环境关系演替过程是以人类需求为动力的。人类需求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经历了维持人类种群繁衍的原始需求阶段和物质享受与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的阶段。

始丰溪生态治理,是指在始丰溪河道陆域控制线内,在满足防洪、排涝及引水等河道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通过人工修复措施,促进始丰溪河道水生态系统恢复,构建健康、完整、稳定的始丰溪河道水生态系统的活动。对始丰溪实施生态治理,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是我县生态城市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客观需要,是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一项普惠的民生工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始丰溪生态治理的现实基础

(一)有利条件

1、河道基本功能得到有效发挥。通过历届政府和沿溪广大群众长期以来的综合治理,始丰溪防洪、排涝及引水等河道基本功能得到有效发挥,为始丰溪生态治理提供了前提条件。

2、河道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通过持续推进清水河道建设、“绿色河渠”工程和“五水共治”等活动,始丰溪河道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3、河道水环境质量稳定提升。根据《关于浙江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2013年1-11月水质情况的通报》评价,我县始丰溪交接断面水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为优秀。

4、干部群众生态环境意识不断增强。自2003年我县开始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以来,经过连续10余年的生态环保宣传和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生态环境意识得到了增强,为始丰溪生态治理夯实了思想基础。

(二)不利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受损。上游河段(新104大桥~规划云锦大桥)无序采砂,采砂后随意堆放弃料,使河流原本自然的平面形态、河床及岸坡的自然形态均发生较大改变,生物栖息地多样性遭遇破坏,河流水质变混;且由于无序采砂,岸滩、河床变得极不稳定,一遇洪水,岸滩、河床的泥砂及采砂后的弃料就会冲向下游、淤塞下游河道,剥蚀与覆盖下游岸坡植被及河道内的水生植物。

2、基础设施薄弱。上游河段(新104大桥~规划云锦大桥),堤防标准较低,特别是堤脚防冲、高滩岸坡均为原生态岸坡,无防护措施,河岸防侵蚀稳定性差。

3、防洪设施不科学。下游河段(玉湖街至始丰二桥段)北岸,现状为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直立式浆砌块石防洪坝,高陡的防洪坝阻断了河流与堤岸的水、气、士的沟通,破坏了陆生、湿生、水生生物原本多元化的栖息地环境,进而降低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河流水体质量;6米多高的直立坝外观呆板、线条笔直生硬,水流顺直无变化,不利于水体中氧气渗入,影响水生物生存环境。

4、河道生态功能退化。下游河段(玉湖街至始丰二桥段),河床高程变化小,受始丰三桥下游拦水堰坝影响,该段河床常年处于水下,原河道内的自然沙洲、滩地、湿地消失,生物栖息地多样性缺乏,河面上原本种类很多的鸟类基本消失。

三、始丰溪生态治理的遵循原则

(一)综合性原则

始丰溪河道生态治理,应在保证河道防洪、排涝、引水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河流的生态功能、水质净化、生态景观等功能的需要,同时兼顾亲水活动的安全。

(二)协调性原则

要体现周边区域发展特点,注重沿线整体风貌相协调,河道生态景观与周边景观相协调。

(三)自然性原则

要坚持恢复河道自然水生态系统,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状河道的形态、地形、水文等条件;物种的选择及配置宜以本地土种为主,构建具有较强的自我维持及稳定的水生态系统。

(四)经济性原则

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因地制宜,节能高效,统筹前期建设与后期管护,尽可能降低前期建设成本和后期养护费用,实现河道生态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四、始丰溪生态治理的途径探索

(一)确定生态河道治理的目标

应描绘出总体目标,勾勒出治理后的河道所到达到的预期效果。例如,根据整体推进,分段治理的要求,县政府已经确定了始丰溪生态治理一期工程的目标,计划投资4.77亿元,优先对始丰溪新104国道至始丰二桥的河段实行生态治理。本工程综合治理河段全长2890m,建设50年一遇防洪堤5540m,护岸6840m。始丰溪干流堤距480m~712m(平均堤距590m),南北护岸之间宽度108m~472m(平均宽度290m),河床底高程主要为50.3m~45.6m。根据工程总体布局,河道断面在满足规划过水断面面积和蓄水面积基础上,考虑河道水质净化、亲水性和投资造价等因素,河道断面主要选用梯形复式断面型式。布置护坡绿化带及陆域景观带,适度营造生态景观空间,构筑人―水―景三者和谐统一的城市滨溪景观。

(二)明确河道治理的主体

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核心主体的作用,明确政府的责任,例如:确定治理目标,编制总体规划,制定管护制度,宣传发动和组织协调社会力量等。其次,要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把治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具有相关权利和义务的个体、组织和机构都动员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

(三)确保河道安全性

河道的安全性是保障其生态系统健康和正常功能的基本前提。河道的安全主要包括河道物理结构上的稳定,对洪涝灾害的正常回应以及提供水源、容纳污染和维持生态等的安全。

1、物理结构稳定。生态河道建设应满足岸坡稳定的要求,岸坡的不稳定性因素主要有:由于岸坡面逐步冲刷引起的不稳定;由于表层土滑动破坏引起的不稳定;由于深层滑动引起的不稳定。对影响岸坡稳定的水力参数和土工技术参数进行研究,以实现对护岸的稳定性设计。

2、防洪排涝安全。河道系统具有调节洪涝灾害的功能,在洪涝季节可以纳洪、行洪、排水和输沙,调节水文过程,从而减缓水的流速,削减洪峰,缓解洪水向陆地的袭击。生态河道构建中应保障防洪排涝的安全性,任何构建措施都应以不影响防洪排涝为原则。

3、还河流以空间。第一、采用与始丰二桥下游段渠化式河道断面完全不同的断面方式,即将50年一遇南北防洪堤之间的堤线距离拉大至500~700m,河道断面多层次的复式断面形态,洪水期允许滩地被淹没,利用高低滩地过流,调洪削峰,平时常水位时期则把高滩地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环境加以利用;第二、河道拓宽:对始丰二桥上游的规划设有溢流口的始丰溪南岸水南老堤,采取适当拓宽河道宽度以调蓄洪水,来平衡因取消修建蓄水活动堰坝和取消设置150m溢流口带来的防洪排涝不利影响,确保始丰新城的防洪排涝安全。

(四)创新河道治理模式

始丰溪生态治理的目的是构建健康、完整、稳定的河道水生态系统,要构建健康、完整、稳定的河道水生态系统,必须创新河道治理模式。

1、河流平面形态自然化。岸线自然蜿蜒、河槽宽度有宽有窄,特别是上游河段,河流主槽基本沿现状走向,不作裁弯取直处理,对于已建直立防洪坝的河段,拟在堤脚前高滩地辟出一块亲水平台或景观坡地,以尽量维持河流原本自然的蜿蜒性形态,创造丰富多彩的水边环境,保持生物栖息地的多样性。

2、河床型式多样化。河床中有浅滩、有沙洲、有深潭,不再按以前河道治理工程那样疏挖至统一高程处理,以创造时快时慢,时动时静的丰富的水流形态,其中:对于上游河段,以保护性为主,自然形成跌水、深潭,营造多样化的生物栖息地,维护河流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借助自然净化水体;对于人工挖砂弃料堆积而成的沙洲、浅滩,原则上进行挖除处理,以免洪水期下冲淤塞下游河道;对于下游完全丧失沙洲的河段,拟保护性修建几座生态滩林,以营造多样的水生生物、鸟类栖息地,位置拟选择在始丰二桥上游水南老堤范围。

3、护岸与护坡结构生态化。岸坡防护采用新型先进的生态结构、并配以适宜的生物措施,充分利用河道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吸附、分解、代谢等功能,提高河道自净能力,实现河道的生态自我修复,并尽量采用当地材料(沙卵石等)、当地植物。本工程两岸的植物护岸、护坡不同于城市公园绿化,它除了绿化功能外,更要求具有耐旱、耐湿、耐瘠薄,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等水土保持功能,拟根据不同水位,将河岸带分为干燥区、偶然的洪泛区、潮湿区、水位变动区和淹没区等几个区域,在不同区域选取合适的植物种类。

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范文1篇8

关键词:河道;生态护坡;技术;功能评估

传统的护坡形式虽然可以达到排涝,行洪,保持水土等目的,但却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引起生态退化。目前生态护坡在河道治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不仅具有保护传统护坡的功能,还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本文以某地生态河道为例进行生态护坡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复合式生物稳定、土壤生物工程护坡及全系列生态护坡三种重点技术,并结合三种技术来评估其护坡生态功能,以供参考。

一、生态护坡相关概述

(一)功能

生态护坡是综合工程力学、土壤学、生态学和植物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对斜坡或边坡进行支护,以此形成由植物或工程植物组成的综合护坡系统的护坡技术。应追求以下三种功能:(1)防止水土流失:能降低坡体孔隙水压力,控制土粒流失,截留降雨。(2)护坡功能:植被的浅根有加筋作用,深根有锚固作用。(3)改善环境功能:被破坏的生态环境都通过植被修复,减少光污染,降低噪音,保障行车安全,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净化空气。

(二)类型

1.客土植生植物护坡:将抗蒸腾剂、团粒剂、保水剂、粘合剂、缓释复合肥、泥炭土、腐殖土等一系列材料制作成客土并经过专用机械搅拌后吹附到坡面上,从而形成一定厚度的客土层。优点:有较好的抗旱性、客土与坡面的结合牢固、机械化程度高、施工简单、植被防护效果好,适用于风化岩及硬质土砂地,道路边坡等。缺点:不适用已经长期受到浸水的地区,要求边坡稳定和坡度大。

2.生态袋护坡:利用人工造土工布料制作成生态袋,植物在装有土的生态袋中生长,这是一种修复环境和边坡的护坡技术。优点:对结构基本不会产生渗水压力,有很好的水环境和潮湿环境的适用性,施工方便快捷。缺点:整体稳定性较差,受控制环境和后期植被生存条件限制。

3.人工种草护坡:是一种传统边坡植物防护措施,指在边坡坡面利用人工简单播撒草种,多用于坡度较缓和边坡高度不高的草类生长的土质路堑边坡防护工程。优点:造价低廉,施工简单。缺点:种草成活率较低,草籽会因播散不均匀导致被雨水冲走,护坡效果不满意,以致坡面表土流失,坡面冲沟,需在后续进行大量的修复工程和整治坡病害。

二、河道生态护坡的重点技术

(一)复合式生物稳定技术

复合式生物护坡技术是一种复合式生态护坡技术,主要用于修复那些出现整体滑塌和侵蚀非常严重的陡坡。它由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组成,其技术核心是植生基质材料,强调活性植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依靠复合材料网、锚杆、植生基质、和植被的共同作用来达到对坡面进行防护和绿化的目的。

(二)土壤生物工程护坡

土壤生物工程,其主要结构元素由旺盛生命力的茎、根、完整的植物组成,在边坡的不用位置按一定的方式、方式和序列来进行掩埋、种植和扦插,实现生态修复、加固边坡和控制水土流失。是一种边坡生物防护工程技术。此技术优点在于生态环境恢复快、护坡结构稳定、景观效果较好、费用低廉及养护要求低。护坡的主要结构是速生类的本地植物,如杨、柳,种植方式各不相同,主要有柴笼、活枝扦插、灌丛垫三种工程类型,在一些土质疏松、土壤侵蚀严重、景观要求较低的郊区河段广泛应用。

(三)全系列生态护坡

全系列生态护坡主要应用在那些植被稀少、表现土壤侵蚀、景观要求较高的河段。从坡脚直到坡顶种植一系列护坡植物,如湿生植物(乔、灌、草)、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以此来形成多层次生态防护,可以同时兼顾景观功能和生态功能。

三、河道生态护坡功能评估

生态护坡工程在自我组织的过程中不断强化维护河岸的结构稳定性和提高河岸的生态稳定性两方面生态功能,以此来稳固河岸物理生境的完整和保证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本文所研究的河道生态护坡工程共使用了2年时间,之后持续的生态监测完工的护坡工程,评估生态护坡工程的生态功能。

(一)监测指标与方法

选取每种类型的生态护坡2个-3个固定样带,之后监测每个样带的坡顶、坡腰及常水位等部位。将调查频率设为每月1次在第一个生长季节,后续调查频率为两个生长季节,便于纵向比较,在连续出现晴天后进行每次采样。现场随机挖掘若干整株的护坡植物,测定新生枝条的高度和密度和新生根系的长度。土壤抗剪强度、含水率和紧实度。随机选取从坡顶至常水位15个点,在坡顶、坡腰、近常水位各设5个点,可在每个点采用土壤3参数仪测定土壤含水率来减少土壤扰动对测定结果的影响,之后再利用国外剪力测量仪测定土壤抗剪强度和土壤紧实度。

(二)监测结果

1.护坡生物的生长特性和生物量

植物具有良好的护坡工程性状,始终是稳固坡岸的关键积极因素,其枝叶具有有效的水文效应,如降雨截留、土壤赠渗、径流延滞等作用,其根系具有支撑坡体和固结土壤的机械效应,因此测定土壤生物工程和全系列生态护坡的护坡植物生长特性和生物量十分有必要。

土壤生物工程的植物种植一般选择在植物休眠期内种植,本文研究的河道生态护坡采用柴笼、灌丛垫、活枝扦插三种类型,杞柳枝和垂柳枝是三种工程主要的使用的植物材料。柳枝在施工完成两周后露出萌芽,之后每月增长5-10cm,生长速率最快的时间段在5-10月,每月增长30-40cm,生长速率较为缓慢的时间段为10-12月,每月增长5cm。杞柳枝和垂柳枝因种植方式和植物材料性质的原因其生长状况和生长量都存有差异。后续换了新方法来测定,结果显示新枝条的平均高度达1.5m以上,生长深度超过1m,良好的防护了坡岸。灌丛垫在坡面生物量的增长方面优势最明显。植物的护坡效应因土壤和植物体逐渐形成一个整体,效益也在不断增强。

四、结语

总之,三种生态护坡重点技术主要集中在土壤的抗侵蚀性和护坡植物的固坡作用,改善坡岸生态环境,兼顾生态是目标和景观目标等方面。三类重点生态护坡技术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整合运用,增加土地草本植物覆盖度,提高生态稳定性。除此之外,生态护坡工程要因地制宜,保证护坡工程本身的质量和安全,改造人类生存环境,实现工程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龙凤,李绍才,孙海龙等.岩石边坡生态护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z1):3095-3101.

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范文篇9

【关键词】高速公路;长期稳定性;控制措施

在实际工程实践中应结合工程具体实际,从设计、施工、养护三方面综合控制,多管齐下,才能经济合理地保证公路路基长期稳定性。

1.设计控制措施

设计方面主要从以下几点保证路基的长期稳定性:根据土质情况合理确定路基回弹模量,设计所采用的路基回弹模量值须小于实际路基强度降低后的稳定值;对于挖方路段,设计时须考虑到层间水及开挖后层间水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在填方路基路段设计时,应考虑使用水一温稳定性较好、稳定强度较高、有较高抗冻性能的材料进行填筑,因为路槽以下1.5m范围内的路基部分都可能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且这部分路基也正是承受荷载较大的部位;在设计中,须考虑到如果中央分隔带水侵入路基,会对路基强度和稳定性造成的危害,可考虑采取截、排、引等措施。;做好防排水设计是保证路基长期稳定性的重要环节;填挖交界路段和浅挖方、小填方路段,往往会成为路基设计的薄弱环节;在实际工程中,应尽量采用水稳性好的土体填筑路基,当难以取到理想的材料时,可合理利用铺设土工合成材料、使用添加剂等方法来改良土体性能,还应正确设计路基横断面,并适当提高路基,以防止水分从旁渗入或从地下水位上升;合理确定路面厚度,可增加路基的长期稳定性,但费用大大增加,在采取此措施时必须与改善路床材料的方案相比较;可在道路结构的不同部分设置用以疏干土基的砂垫层,必要时合理设置隔离层、隔温层等,还可采取边坡加固与防护措施,以及修筑挡土结构物等来提高路基长期稳定性。

2.施工控制措施

要维持路基的长期稳定性,在施工过程中的控制措施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1)要尽量杜绝水对高速公路路基稳定性的有害影响。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做好截水沟、排水沟、边沟与渗水沟等排水设施。除了做好排水设施外,必要时还应修筑一些坡面防护工程,例如拱形护坡、护墙、生态防护、种草等,有时还需要在边坡脚处设置一定数量的支挡结构物,以提高路基抗水害能力。

(2)在路基施工中进行计划取土,将性能较好的土用在路堤上部,从而利于提高路基耐久性。

(3)施工中严格控制填料含水量,坚持在最佳含水量状态下压实,这样,路基土体的水稳性能达到最佳水平,在水的影响下强度降低幅度最小,利于提高路基的强度和耐久性。

(4)提高压实标准,保证压实质量。路基的压实度越高,密实性越好,其承载力越大,孔隙率也越小,对于减小上部水的入侵深度是很有效的。应采取正确的填筑方法充分压实,保证达到规定的压实度。

(5)自然界的土质差别及变化是非常大的,勘察设计阶段进行的抽样调查不能全面概括土质及状态,实际情况必须要在实际开挖后才一能确切了解,这就要求施工时建立良好的反应机制,将设计与施工有机联系为一体,对于发现与设计不同、影响施工的情况及时处理。

(6)对于路槽换填砂砾的部分,若使用的是不透水材料,顶面必须做出路拱;采用其他材料时,顶面也应做成路拱,再填砂砾,并留好出水口,保证砂砾层内的水及时排出。

(7)需注意低填浅挖路段,尤其是填挖交界断面的路基施工,这里不仅是设计中的薄弱环节,也是路基施工中最薄弱的环节。开挖后,对于现场实际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沟通。同时,在具体操作上,表层软弱土须清除干净或采取有效措施处理,以保证路基具有足够的承载力:施工中发现的软弱地基须进行彻底处理;填挖交界处须挖土质台阶,须挖出表层全部软弱土,直至具有足够承载力的部分;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路槽出水口。

(8)交工前,应在最不利季节对路基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弯沉测定,对低填浅挖段落应加大检测密度。发现强度不足的地方,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补或补救,以保证路基的长期稳定性。

3.养护控制措施

要保证高速公路路基的使用寿命和长期稳定性,必须要重视从设计至施工的各个节的工作,同时道路建成投入使用后对它的养护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竣工后1~2年内,由于各种原因所潜伏的隐患大都是在这段时间内显露出来的。另外,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保证率不可能为百分之百,对质量欠佳的部位,需要通过养护工作进行修补,保持公路的使用质量。通过这些养护工作,可以大大提高公路的使用耐久性。因此,应特别重视道路的养护工作。

(1)排水系统的养护和维修。水分对高速公路路基长期稳定性有着极大影响,排水系统的通畅对高速公路的稳定性具有关键的影响作用。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为了减小或消除水的危害,采取了设置边沟、排水沟、盲掏、截水沟的措施,并结合桥梁涵洞等构造物,建立起排水系统。在使用过程中,这些防排水设施经常会发生堵塞、损坏等问题,导致排水系统失效,造成水害,影响高速公路路基的使用寿命。为确保路基的长期稳定性,必须通过经常性的养护使排水系统保持有效、通畅。特别是在雨季到来之前,要及时疏通排水系统,以免积水渗入路基、路面,影响路面强度和稳定性。

(2)及时进行灌缝工作。无论是沥青路面还是混凝土路面.都存在灌缝问题。目前沥青路面主要是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裂缝,混凝土路面主要是路面板发生断板和灌缝料损坏。这些裂缝如果不及时灌好,会导致地面水大量渗入路基,影响基层乃至路基强度。因此养护中的灌缝是保证路基长期稳定性的一项重要工作。

(3)及时的修补工作。由于各工程的缺陷程度不同,施工过程中的缺陷可能不会在缺陷责任期内完全暴露出来,因此,局部、零星的损坏将会贯穿于高速公路使用的始终。如果不及时进行修补,零星的损坏会形成病灶,最终引起大范围的损坏,导致工程提前大修。只有做到随坏随补,才能保证高速公路路基的长期稳定性使用耐久性。

(4)加强交通运输管理。重车特别是超重车大量通行于高速公路,是造成高速公路路面早期损坏的主要原因。因此,应根据高速公路的设计使用标准,通过合理措施与手段,加强对超限运输车辆行驶高速公路的管理,减少对高速公路的损坏。

参考文献

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范文篇10

总书记委托我来看望大家

一行飞抵乌鲁木齐后,立即驱车赶往新疆军区总医院,看望慰问在乌鲁木齐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中无辜受伤、正在接受救治的各族群众。走进病房,与受伤群众一一握手,仔细察看伤情,了解救治和康复情况,热情地与受伤群众交谈。

对在场群众说:“党中央、国务院十分惦记你们,总书记特地委托我来这里看望大家。请大家相信,党和政府一定会依法严厉惩处那些暴力犯罪分子,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希望大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安心养伤,争取尽早治愈出院。”要求当地党委、政府,对遇害者家属,受到伤害的无辜群众、财产遭受损失的群众,要全力做好抚恤救助工作。

慰问期间,还对“7・5”事件以来一直坚持在伤员救护第一线的广大医护人员不辞辛苦、全力救治伤员表示由衷的感谢。他反复叮嘱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抢救重伤人员的生命,千方百计做好受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工作。

在之后的几天里,又接连飞赴喀什、和田等地,亲切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说,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十分关心南疆的发展,十分关心南疆人民的生活,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南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今后,我们还要不断改善南疆的基础设施,大力提高南疆人民的生活水平,尤其是解决好吃水、看病、上学等民生问题。

还来到庄稼地里,与正在劳动的维吾尔族群众亲切交谈。几位村民对说,听到乌鲁木齐发生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感到非常气愤,这是一小撮人进行的分裂破坏活动,是不得人心的。我们维吾尔族人民与汉族兄弟世代友好相处,相互帮助,我们一定会维护民族团结,决不让这些坏人的阴谋得逞。

六项措施维护新疆稳定

在12日晚举行的会议上,同与会者就当前新疆的形势和动向做了深入地分析和讨论。强调,当前各种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维稳任务依然艰巨繁重。要充分认识做好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新疆反恐怖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切实加强领导,严格落实责任,巩固已有成果,乘势而进,强化维稳措施,确保新疆社会大局稳定。

在会上对维护新疆大局稳定的工作提出了六点要求:一要突出重点,统筹全局。把维护乌鲁木齐社会稳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形成统一而强有力的指挥体系,严格落实各项措施,确保事态不反弹不蔓延,以首府的稳定保全疆稳定,以新疆的稳定保全国稳定。二要从应对最坏情况准备,加强预知预防,完善工作预案,及时采取防控措施。三要加强群众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向大家讲明事件真相,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四要切实加强社会管理,抓紧整改薄弱环节,在查清情况基础上根除治安乱点。五要扎实做好善后处理和依法处置工作。对事件中无辜遇害、受伤和财产受损失人员,要抓紧完善抚恤救助政策。要依法加快涉案人员的处置工作,对触犯刑律的,要依法从重从快严肃处理。六要统筹好解决当前与谋划长远的关系,加快新疆特别是南疆等困难地区的发展,进一步落实中央关于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构筑新疆维稳铜墙铁壁

先后在乌鲁木齐、喀什、和田等地,亲切慰问在一线执行维稳任务、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部队官兵、公安民警,详细了解执行任务的情况。他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对大家表示亲切的慰问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大家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带着对各族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忠实履行职责使命,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破坏民族团结、破坏祖国统一的图谋,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权威、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各民族团结和睦,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

在慰问过程中,要求指战员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精神和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把维护新疆稳定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带着对各族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热情服务各族群众,当好政策法律宣传队和群众工作队。要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密切警民关系,把执法执勤的过程变为巩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和睦的过程。

当前,新疆稳定形势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境内外敌对势力不甘失败,企图进行新的捣乱破坏活动。各级党委政府、执勤部队、公安机关要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坚决挫败敌对势力的图谋。党委政府一把手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加强组织领导,靠前指挥,把维护稳定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员。以各个地市州的稳定确保自治区首府的稳定,以新疆的稳定确保全国的稳定。

打击分裂势力捍卫祖国统一

对新疆各级组织在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的表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对“7・5”事件高度重视,及时作出决策部署,为尽快平息事态、维护新疆稳定指明了正确方向。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精神和总书记重要指示,态度坚决,行动迅速,措施有力。为维护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各级领导积极主动靠前指挥,日夜奋战在维稳工作第一线;广大共产党员挺身而出,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冲锋在前,舍生忘死,英勇善战;各族群众见义勇为,团结互助,同违法犯罪分子进行坚决斗争。大家在关键时刻都经受了严峻考验,作出了突出贡献。目前,维护新疆稳定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社会大局总体稳定,各项善后处理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正常,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形势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范文篇11

第一条:各网省电力公司主要负责人,应切实履行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领导《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的实施,协调解决电网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中的稳定问题;主管电网运行的负责人和总工程师应亲自组织研究电网安全稳定问题,提出对策和措施并组织实施。

第二条:坚持统一调度、分级管理的原则,严肃调度纪律,下级调度必须服从上级调度的指令,执行上级调度制定的运行方式。

第三条:加大电网建设力度,加强和改善电网结构,特别是加强受端电网的建设;积极采用新技术和实用技术(如采用FACTS等先进技术和新型安全自动装置),提高电网稳定水平。

第四条:加强电网稳定分析。规划、设计部门在电网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听取调度部门的意见,须提前向调度部门提供有关资料。在规划设计时,应适当提高枢纽变电站的母线设计标准。调度部门应结合电网运行实际,开展电网安全稳定滚动分析,对电网的近期发展提出意见或建议。

第五条:规划、设计、科研、调度部门应建立电网稳定计算资料的管理制度;在系统设计和生产运行计算中,应保证模型和参数的一致性,规划计算中可采用典型参数和模型;分析计算应保证计算标准的一致性。

第六条:提高电网安全稳定分析的深度和广度,重视电网特殊运行方式、复杂故障情况下安全稳定水平研究,开展动态稳定、电压稳定等电网安全稳定问题分析。

第七条:开展电力系统参数(如电网负荷特性、频率特性、调节系统参数)研究和实测工作。大型发电机组及其调节系统参数,应结合发电机组调试或大、小修,逐台进行实测。系统分析应采用详细模型和合理的参数,提高电网安全稳定分析的精度。新建、扩建工程在投运前,必须按有关规定及时上报有关设备参数。

第八条:电网设备管理部门应加强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提高设备的健康运行水平,降低事故率与临检率;应及时向调度部门提供电网输变电设备的正常运行与事故过负荷能力、开关动作时间等参数。

第九条:要创造条件,采取措施,限期解决影响电网安全稳定的电磁环网问题。在设计中出现新的电磁环网,应有明确目标,避免长期维持电磁环网运行。

第十条:加强电网安全稳定“第三道防线”的建设与完善。结合本电网实际,适度加大低频低压切负荷比例,调度及生产运行部门要及时更新低频低压负荷装置,保证低频、低压切负荷的有效性。在网间联络线、区域间联络线上落实必要的低频、低压解列与振荡解列措施。

第十一条:应编制电网“黑启动”方案及调度实施方案,并落实到电网、电厂等有关运行部门。

第十二条:统一安排电网的运行旋转备用和事故备用,并合理布局,建立保障大电网互联备用共享的管理制度,提高电网的安全可靠性和经济性。加强电网无功电压管理实现无功分层分区平衡。采风FACTS等先进技术,重点加强负荷中心的电压支撑和动态无功补偿。

第十三条:对稳定矛盾突出的500千伏线路,通过对故障切除时间进行实测,提出改善断路器及继电保护的配置和协调要求,通过加快故障切除时间达到90ms之内,以提高重要输电断面的输送能力。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同杆并架线路的稳定水平。

第十四条:认真执行“二十五项反措”要求。提高继电保护系统的装备水平,220千伏及以上系统的线路应配置两套全线速动主保护,并在三年内全部采用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强化继电保护技术监督,建立继电保护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继电保护运行管理,进一步提高继电保护正确动作率。

第十五条:认真执行“关于加强电网和电厂控制系统安全防护的暂行规定”,建立健全电网调度专用数据网络,各控制系统必须与办公自动化系统及外部公共因特网实行有效安全隔离,确保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安全可靠。

第十六条:新建或扩建工程继电保护、自动化、通信以及安全自动装置应与一次设备同时投产运行,并满足电网调度安全运行要求,不满足上述要求的严禁该一次设备投入运行。

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地下配电房;基坑钢板桩围护系统;中部凸起;事故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5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302-01

1.工程概况

围护区域钢板桩坎入表层为回填土,次层为可塑粘土,深层为硬塑亚粘土。开挖深度11m,采用15m.18m,6号钢板桩,300x588H型钢双拼围檩,609预应力管撑,沉桩采用干式引孔取土,沉桩动力TEC187高频液压震动锤,土方开挖采取分段驳土,逐段安装支撑,土方开挖至指定标高,围护系统状态良好。

2.围护系统设计与施工工艺

基坑采用长度为15m,6号钢板桩作为围护工程桩,沉桩施工时由于地质条件受到限制,无法正常沉入,即采用麻花钻杆引孔取土的施工艺,引孔直径300mm,孔间距450mm,采用50t履带吊悬挂TEC178型液压高频震动锤,完成了沉桩施工。

由于考虑到结构建造,二道支撑的位置都设计在层顶板以上500mm高度,在土建施工过程中如果不产生忽发事件,围护系统是相对稳定的,如图示围护系统采用300x588H型钢双拼制作围檩,采用609预应力管支撑制作直撑,当结构建造至-6.0m时,实施施工面回填,制作换撑,拆除第二道支撑。结构建造至+0.00时实施回填,拆除第一道支撑,拨出钢板桩

3.连续降雨对围护系统产生局部破坏

围护系统在常规状态下运行,各项指标不会产生大的变化,系统的稳定性相对得到保证,正常状态是指围护区域土层的各项指标,与地质报告提供的各项物理学参数基本相同,围护区域土层里的水压力及周边的荷载都处于平衡状态,但如连续降雨,围护区域及区域以外的范围由于大面积降雨,大量天然集水涌入围护系统内外,使围护系统各个部位的承载力不同程度的增加,由于围护系统所使用的材料状态存在差异,施工时也有可能存在质量问题,设计也可能存有不足之处,这种不定因素都可能对围护系统产生破坏性因素,甚至造成围护系统失败,如图

丹阳金鹰两层地下配电房基坑因连日降雨,围护系统周边水压力增加,由于洚雨基坑上部没有做防水渗漏处理,使局部区域由水渗漏而产生塌陷,导致第二道支撑至底板钢板桩向坑内凸起,二道围檩轴向扭转,三根609预应力管撑脱落,使围护系统被迫停止运行。

局部塌陷的原因主要是,天然降雨使的上部土产生流塑状逐步向下滑移,滑移速度较慢,由于连日降雨,使得贴近钢板桩土产生变化,塌陷土侧压力逐步增大,弟二道围令局部焊存在问题,在侧土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产生脱焊变形,使二道围令轴向产生扭转,围令脱焊支撑产生移位导致系统被迫停止运行,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企业安全教育知识范例(12篇)

    - 阅0

    企业安全教育知识范文篇1第一条为规范企业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教育(以下简称安全教育)工作,提高职工安全素质,防止伤亡事故,减少职业危害,根据《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第二.....

    露天煤矿机电专业知识范例(3篇)

    - 阅0

    露天煤矿机电专业知识范文关键词:安全生产煤矿安全煤炭综采中图分类号:TD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b)-0001-02世界经济飞速发展,我们正在突破传统实体经济的界限,快.....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