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范例(3篇)

来源: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文化传承创新城市发展推进方法

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于“传承与创新”。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重大的文化变革。高等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1]。大力推进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工作,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人才是高等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高等教育背景下文化发展的现状

推行素质教育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显著提高,教育重点从关注学生学什么逐渐转移到关注学生怎么学,学生的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大大提升。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高等文化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外来文化入侵及中国传统美德的丧失给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

(一)传统文化现代化问题。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排挤,本土文化认同度大幅降低;年轻群体特别是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主动传承意识不高。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提高传统文化的认同度是传统文化传承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民族文化素质问题。民族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推动大国文化崛起的重要因素。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相比,国民文化素质,特别是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素质存在较大程度的滞后现象。如何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是文化传承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现代文化国际影响力问题。国家文化是否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是国家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国现代文化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特色不鲜明,文化创新不突出,导致中国现代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弱化。如何强化中国现代文化的开拓创新意识,突出文化特色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加强文化传承创新的价值

文化发展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根本。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为中国文化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如:传统文化的逐渐没落、遗失;现有文化发展难以与时俱进;部分人甚至出现社会价值的迷失、扭曲等。这些问题都说明文化的发展不能再止步于简单的传播和延续,而是要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理念相结合地进行转化重塑,实现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探索在高等教育背景下加强文化传承创新的有效途径,已成为高等教育界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

当前城市发展正处于转型阶段,由经济全球化引发的文化碰撞、融合日益频繁。高校教育要不断加强文化思想创新,真正起到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的作用,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弘扬,使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

三、推进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方法

面对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我市应积极稳妥的部署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工作。高校应集中力量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点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坚持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真正成为社会先进文化的领路人。

(一)找准自我定位。高校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2]为一体。只有对自身价值具备清醒的认识,坚守自身职责,不跟风盲动,才能避免高校在自身定位上出现偏差,在价值追求上偏离本位。

(二)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如今的大学生成长在一个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受到较多西方文化的影响。开放的环境塑造了他们活跃的思维,也使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一定的模糊和偏差。因此,高校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提升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度,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做好前人优秀文化的传承工作。文化传承是创新发展的起点,高校在强化大学生技能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德育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文化传承意识,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文化宣传活动,从实践中强化文化的传承;鼓励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从学生的思想层面,奠定文化传承的坚实基础。

(四)激发思想创新,推进传统文化现代化。高校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角度出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高校师生要勇于对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进行探索创新,从新观念、新内涵等多角度出发,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勃勃生机,加速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五)加强文化融合与对外交流,使学生对文化发展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文化传承创新要注重多领域知识的融会贯通。高等教育要特别注意从四个方面加强文化融合:一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融会贯通;二是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三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融会贯通;四是人与自然融会贯通。此外,高校还应该积极创建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外来文化,借鉴他们的优势,为文化创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曹国永.文化传承创新:大学的责任与使命[J].高校理论战线,2012(03):41-43.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教育文化功能大学校园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拥有着强大的社会功能,不仅反映了经济、政治、生态等方面的要求,还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便产生了它的文化功能。①面对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全新领域,我们应积极运用教育的文化功能对校园进行文化创新,使大学的校园文化拥有鲜活的灵魂和强大的生命力。

1教育的文化功能

1.1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

教育传递着文化,它能使人类迅捷、高效地占有前人所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的精髓,快速成长为具有摄取、鉴赏、创造文化能力的“文化人”。正是教育活动将人类的文化一代代的传承下去。②然而,人类有着数以千年的文明历史,积累的文化知识不计其数,而学生受教育的时间则是有限的,即使是“终身教育”,也不可能把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知识都传递给后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文化传递的途径呈现多元化,人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地接收和掌握新知识。

1.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所有的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既有促进社会发展所需的知识,又有陈旧腐化的东西。因而,教育为了有效地传递文化,还必须发挥对文化的选择功能。

一般来说,不同层次的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不同。大学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包含的学科门类众多,遍及文化的各个方面,且需要学生更加宽广的视野。因而,高等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更具权威性和影响力,而其培养目标本质上来说是对文化的深层次选择。③它把文化继承与发扬光大,并将文化贯穿于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使学生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承载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理想和希望。

1.3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文化的生命力要想愈发顽强,不仅在于对它的传递与选择,更在于对它的更新与创造。我们需通过教育把人类已有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培养他们对文化的兴趣,使他们适应和参与现实社会文化活动,并能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去创新。与其它层次的教育相比,高等教育在文化创新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所在。④它是优秀人才汇集的地方,集中了大量的专家、学者,科研实力雄厚,有利于基础理论的开展以及边缘、交叉学科的探究与应用。可以说,大学是国家科研项目再次创新的主力军。⑤

2大学校园的文化创新

2.1大学校园的物质文化创新

校园的物质文化为校园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搭建了平台,并体现了学校外在的价值观与德育功能。例如,一尊尊伟人的雕塑或某个别具风格的建筑物就会为学校增添了文化氛围。校园内,道路两旁建花坛、种草种树,广阔的草坪成为学生学习、休息的室外场所。这般良好的环境,不仅令人心旷神怡,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2大学校园的制度文化创新

校园的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行动指南,主要指高校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等。大学的校园文化既要建设,又要经营与管理。⑥管理者要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管理意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增强公平性及参与性。学校通过民主参与调动学生及教师在制度文化建设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弱化人与制度的对立来增强广大师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2.3大学校园的精神文化创新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下转第35页)(上接第22页)与核心部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分类多种多样,而校风更是“学校物质和精神文化建设的综合体现,是学校素质教育力量的表现形态”。因而,要把校风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营造具有学习、创新氛围的优良校风。

总之,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创新三者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⑦因此,良好校园文化的营造要以创新为特征,这样才能使大学校园文化拥有鲜活的灵魂和顽强的生命力。

3运用教育的文化功能加强大学校园的文化创新

教育的文化功能与大学校园文化创新之间存在着密切地联系。教育实现其文化的传递、选择、创新等功能的过程,就是大学校园进行文化传承、筛选、创造的过程,也是大学校园文化进行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创新的过程。

3.1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为大学校园文化创新搭建桥梁

大学校园的文化创新,要充分地运用到课堂上来,为各领域专门的学科知识搭建桥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较高的人文修养和强烈的民族文化精神。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对文化传承的内容进行深层次、多阶段的探索,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握时机,因人施教。

3.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创新的过滤器

(1)运用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进行课程设置和内容筛选。大学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因此课程设置、教材选编、教学内容组织需要依靠文化选择功能。大学的课时相对于初、高中阶段而言,少了许多。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将学生应掌握的文化知识完整地讲授给学生,这是教师授课的关键。(2)运用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增添校园文化气息。校园文化是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产物,是师生智慧的结晶。教师通过使用教育的文化功能培养大学生高水准的学术自由能力,使学生拥有创新精神,能够在重重困难中找到新的突破口,将人文精神与学术自由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校园增添文化气息。

3.3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是大学校园新生之沃土

在大学阶段,教育的文化创新则充分体现在科学研究与文化整合上。教师可以在向青年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以及进行科学实验,探索新理论、新方法、新科学。此外,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学会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较为客观地看待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培养他们勇于追求真理和敢于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创新的传承者与开创者。

教育的文化功能是大学校园文化创新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教育在对文化进行传递、筛选和创新的同时,也创造出了层次和品位较高的大学校园文化,从而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育优秀的人才。

注释

①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7.

②陈雯.论教育的文化功能[J].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103.

③李旦伟.从教育规律看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96.

④黄梅英.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与大学校园文化创新[J].传承·文化传统,2009(8):154.

⑤王培英,张世全,王汉萍.大学的文化功能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7(12):77.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范文篇3

【关键词】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

我国是文明古国,也是世界文化大国,有着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更加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高校是文化继承、传播和创新的重要阵地,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高校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的重要历史使命。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和旗帜,也是大学特质的集中体现,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必须将文化建设与大学自身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必须大力推进自身建设,勇于突破一切阻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瓶颈,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先进文化的建设,思想文化的创新搭建广阔平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充分发挥“智库”作用。

一、高校与文化

(一)文化是教育之本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结晶,是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力量源泉,文化是推动经济建设的有力杠杆,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高校作为培育高层次人才的地方,自然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新的文化产生的重要源泉。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1]任何一所大学都是用知识来育人的,而且一所大学的校园建筑、环境、学风、校风、办学理念等都是具体文化和抽象文化的集中体现。文化是教育的内容,大学所传授的科技知识、人文知识、精神理念等都是文化的一种形态。离开了文化,任何教育都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文化,以周易“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本意,这个概念即具有教育的功能。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地方,不但离不开文化,而且更是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集中之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学生相互学习,把不同的文化相互传播。同时,高校也是先进思想率先产生的地方,早在二十世纪初,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无数仁人志士致力于探求救国救民道路,以北京大学为例,率先将西方先进思想传播开来,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救亡图存的理论武器,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把爱国、进步、科学、民主的精神发扬光大。这不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在推进北京大学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若论北大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很可能是不少世界一流大学所无法比拟的”。[2]一所大学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有先进文化作为指导,从根本意义上说,教育即文化,教育的本质是人与文化的双向建构和调整。

(二)文化需要高校传承与创新

文化的重大特征之一在于它是“通过社会机制而不是通过生物学方法传递的,以社会遗传方式进行的超生物、超肉体的传递。”文化必须传承,即在纵向上得到继承,在横向上的到传递,不然,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人类脱离自然界以来,不再像一般动物那样仅依自然规律地进化,人类的进化主要是文化的进步,体现为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文化的传承是通过教育进行的,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正是通过文化的教与学,发展人的文化创造能力,使文化得以实现社会的遗传。文化传承的过程也是文化创新的过程。在文化传承当中,教师首先要对文化进行研究,从而选择教育资料,给学生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激活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考,通过内化,实现文化的转化。同时,学生学习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即在学习旧知识时有新体会、新发现。高校具有科学研究的职能,通过对文化的研究,探索新规律,提出新认识,从而不断创造新文化。没有高校这个优秀文化继承和传播的纽带、先进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文明就失去了通往兴旺发达的桥梁。

二、高校如何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一)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高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主流思想和非主流思想,甚至反主流思想碰撞的地方。如今的高等学校,在开放与转型的社会大环境中,多元文化背景及不同价值取向所形成的种种社会现象,在大学中都会有不同程度反应。因此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中,高校首先要在价值观的选择上把握主导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教育教学工作。高校要时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深入研究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使先进文化、主流意识形态在包容中实现引领,在共存中巩固主导。坚持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做出贡献。高校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梳理和研究,并通过知识的传授把这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从而推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纵深发展。在文化育人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接地气”,不要“无土”培养,以中国当今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现实国情为立足点,既不过度超前而脱离实际,也不消极停滞而落后实际;另一方面要“架天线”,不要迷失方向,按照党中央“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的要求,积极探索与实践。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作为教育的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并包容多种文化。培养学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奋斗精神和乐于奉献的精神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思想和理论保障。

(二)加强文化建设,为文化传承与创新营造良好氛围

要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必须要有良好的氛围。高校作为育人的直接发生地,学校的氛围直接关系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氛围将会给文化的生长提供肥沃的土壤。首先,加强学科文化建设,营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氛围。目前,我国高校学科建设还存在严重问题,学科之间的不协调就是问题之一。一直以来,在大学里重“理”轻“文”,重“术”轻“道”的现象比较严重,我们忽略了大学的本质是“育人”,即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生产“机器”,人文社会科学被边缘化直接导致了学科之间的不协调。同时,只注重课程教学、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精神的教育,导致了培养出的人才不是完整的。前苏联学者柯普宁曾指出,“变科学观念为个人信仰是对人进行任何教育的与教养的最重要课题之一”。[4]因此,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和影响力,要加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让精神文化得到充分发挥。不能把教育仅仅理解为课堂教学,把教学仅仅理解为书本知识的传授。这种工具性的价值取向恰恰违背了高等教育育人的本质及基本功能。其次,加强制度文化建设,营造相互包容、敢于质疑、学术自由的氛围。制度是高校组织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制度影响甚至决定人的全面发展,制度是社会变革和高校变革之间协调的中介,不同价值取向的制度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制度建设能够为学术自由提供便利条件,学术自由是新思想、新知识产生的动力支持。在原则坚定的基础上采取灵活的方法,变革不合理的制度,让各种文化自由碰撞和交流。再次,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情景”。文化具有整体性、弥散性、渗透性。学校文化除体现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抽象文化之外,还体现在物质文化中。学校建筑、道路、景观、设施等是物质文化的载体。物质环境是师生学习的空间场所,呈现着大学文化被物化的外观形态,加强对校园景观、建筑、场地等的建设能够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在加强校园外观形态的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或轻视美学理论关于“形式取代思想”的警示,即“以形式的视觉狂欢取代思想的深层感动和内在灵魂的拷问”。[5]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应当加强公益性文化建设,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地普及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当中。

(三)充分将扬弃旧义和创立新知有机结合起来

传承是文化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文化的继承,文化创新就是无源之水。同时,文化创新是传承的内在动力,没有创新,就只能是原地不动,文化就成为一潭死水。清明之际著名学者方以智有言:“古今以智相积”其中“智”便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化。“相积”就是传承的意思。由于有传承,所以传统并非消亡之物,由于创新,传统因此有活力、得动力。德国学者伽达默尔对此给出一个解释学的深刻见解“传统并不只是一宗现成之物供人继承,它的进展包括着理解者的理解和参与,所以理解者自身对传统的规定也起着作用”。[6]没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就失去了本源。我国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优秀文化基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天地之间,莫贵于民”的民本思想,“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崇高气节等等,而这些都是我们先进文化发展的根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能够使传统同文化保持生机活力,离开了创新,传统文化就失去了繁荣发展的动力。任何一个科学技术创新活跃、生产力发展的时代,都需要文化创新来激荡和引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不断创新,提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求同存异”、“科学发展”等执政理念。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需要大学大力挖掘传统文化精髓,深入优秀文化教育。在教学和科研当中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敢于突破。在继承当中创新,在创新当中更好地继承。

(四)放眼世界,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文化无国界,大力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离不开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对话,离不开对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借鉴和吸收。高校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展示当代中国教育风采,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现在孔夫子学院在全世界的广泛设立就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时要树立国际意识和世界眼光,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妥善处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做到继承传统而不保守、与时俱进而不猎奇、视野开阔而不。“当今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和交锋已成为常态,在多元中并存,在并存中竞争,在竞争中互补,在互补中发展,在发展中兴旺”。[7]积极学习国际高等教育先进经验,改革自身教学、科研、管理模式;大力引进世界优秀人才和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广泛、深入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建立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国际合作平台,培养具有世界文化的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

[2]陈平原.全球化时代的“大学之道”—在复旦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2009-03-14.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前苏联]柯普宁.科学的认识论基础和逻辑基础[M].译者:洪汉鼎.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5]王岳川.中国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安全——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学院的演讲[N].光明日报,2010-07-29.

[6]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译者:洪汉鼎.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7]李家珉.高等教育要肩负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重任[J].思想理论研究,20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高校人文医学研究中心2012年课题项目“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研究”(课题编号:12JD1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安全施工保障方案范例(3篇)

    - 阅0

    安全施工保障方案范文一、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保障办案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主管检察长任组长,法警大队队长、副队长为副组长,充实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形成合力运作.....

    关于美术学专业的认识范例(3篇)

    - 阅0

    关于美术学专业的认识范文篇1关键词:中职院校;美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中图分类号:G71美术设计专业在中职院校受到重视的同时,其对于中职学生的素描教学却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素.....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