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文化发展史范例(3篇)

来源:

商业文化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南广场;三角地;保护及再利用

1地块简介

1.1背景及现状

长春市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的雏形形成于长春的满铁附属地时期,三角地地块所处的广大地域全称为“日本长春南满铁路属地”,位于长春市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中部,是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重要的连接部分。

长春市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于2010年3月16日确立,与长春其他历史街区比较而言,其风貌体系保护得最为完整。至今完整保留了原有规划的道路格局和大量珍贵的历史建筑。

1.2商业价值

三角地地块所在城市区位及其优越。同时,本地块早期规划中的历史定位即商住复合的街区功能。目前街区内部及周边商业业态较为零散,档次较低,与其自身土地价值和传统定位产生极大矛盾。

1.3社会责任

作为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必须兼顾三角地作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特性和对城市文化传承的作用,同时回应社会发展对城市土地的诉求,完成其经济使命。

2研究框架

2.1三角地与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的关系

三角地处于南广场历史保护街区的关节位置。作为先期起动的地块,要起到示范性和实验性的双重功能,为南广场的整体提升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2.2历史格局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地块的保护及再利用体系和实际功能换代的对接,在设计前期进行了调研工作:

2.2.1对地块内建筑重新编号整理。

2.2.2对地块内建筑的现状进行踏勘和归档,建立以建筑为单元的档案系统,为后期设计提供基础。

2.2.3为了保护其风貌,对现有风貌进行二次分析,增补本地块的风貌建筑。

2.3框架意义

2.3.1是整个南广场历史保护街区展开历史保护进程的发力点,树立长春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新标杆。

2.3.2由于其类型集中,环境复杂,因此可以成为具有长春特色的引领性项目。

2.3.3对于宽城区城市格局具有推动作用。宽城区城市历史格局变化的新动力,南广场历史街区保护进程的发力点。

2.4保护及再利用框架研究总结

三角地在实施性规划的设计中应尊重以下历史信息:

2.4.1与城市对接的道路网格予以保留,可以根据功能升级的需要改变体现方式。

2.4.2地块内的建设单元分两部分设定原则:

(1)可按现状肌理设计恢复,作为历史记录。

(2)可在保护外界面风貌的同时融入新的肌理形式,新旧并置,内外融合。

2.4.3在新建的建筑中融入传统的细节,保持街区历史风貌的连续性。

3保护及再利用条件分析

3.1商业升级定位及未来发展

本地块定位应与周边中低档商业氛围形成差异,脱离卖场形式商业,以体验式文化商业街的模式复兴曾经的繁荣,给宽城乃至长春一个独具特色的项目,定义为长春首席人文休闲情景式商业街区。其商业发展未来走向为:

3.1.1核心商业区成熟度高,商业多以百货及购物中心形式为主,之间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该区域如若再发展传统百货会面临较大的困难,对于项目发展方向具有较直接的影响。

3.1.2特色风情商业街出现,游逛休闲式购物理念成为高端消费趋势。百货及购物中心发展趋近饱和,游逛休憩的风情商业街将以自身的优势出现在城市商业发展中。追求品质的中高端消费者将成为街区商业的主要客户群体。

3.2制约因素

3.2.1交通因素

交通是制约地块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道路交通来看,地块位于三核心城区交汇处,交通便捷,有效辐射整个长春市。在未来轨道规划中,会有多条地铁线路将途经三角地,对地块商业发展将带来良好的促进。

3.2.2社会认知

目前由于城市的规划,以及新兴商圈的形成,长春市整体商业氛围已经南迁,地块周边以中低档及批发类商业模式为主。三角地的保护及再利用需重新给长春当地人民以信心和认知。

4方案构思

4.1设计原则

格局原真,建设单元完整;建筑定性,风貌类型匹配;细节多元,同属同类归档;业态复合,组团分期有序;分级清晰,动线灵活导入;交通分层,地下分区联动。

4.2总体规划构思

三角地地块改造及再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城市中心区历史保护街区的文化形态存续和功能升级换代的相互协调。因此,设计路线主要围绕这两条主线制度,并始终贯彻以历史保护为优先的总体原则。

方案规划在保留传统街区肌理和建筑形态的基础上,改变其主要行为模式,形成一条南北向串连三角地的文化脉络,将地块有机联系。同时,在保护部分历史建筑的前提下,我们对建筑功能进行提升和更新,与其他各个地块串连融合,混合发展。

4.3建筑单体设计

街区需要引入商务、购物、餐饮酒吧、影剧院、展示空间等新的功能建筑来丰富街区人群构成,提升街区商业气氛。其中高端综合商务区域将多个保护建筑串联起来,通过表皮保护的方式表达对传统肌理的尊重,同时在内部形成可灵活分割的大空间,以满足多种需求;休闲购物区则利用不完善的区块,在建筑缺失处形成小规模的购物广场,并在地块中部形成串联式通道,增强地下一层的商业活力;综合商场需以传统立面和现代构件并置的方式,形成较强的视觉冲击,激发相应的商业活力;影剧院要在充分保护传统建筑的背景下,以现代的建筑形体表达城市生命力,用发展的角度反射出历史的厚重;展览馆要与地下空间充分结合,形成富有长春特色的工业展厅,成为长春先锋性体验场所;酒吧街的建设需要在现有肌理的基础上加入时尚的元素,通过空间上的变化和功能业态上的创新,形成互动性商业。

4.4道路交通

地面交通要在保留现有街道肌理的基础上,对车辆采取限时通行的方法,保证地块完整性的同时确保街区格局不发生变化。将地下一层作为步行商业空间,通过多个垂直交通及下沉广场与地面联系,建立起立体步行商业体系。地下二层局部地区和地下三层将设置为地下停车场。

5结语

三角地作为长春市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的承上启下一部分,本文通过对三角地商业、建筑、交通等角度出发,提出三角地保护及再利用的方案构思,希望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商业文化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商业空间;历史古镇;保护和利用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11/12-322-2

一、肥西三河古镇概况

三河古镇,地处皖中名城合肥、六安、巢湖三市交界处,是典型的“皖中水乡古镇”。在解放后,由于新中国新建设,原古商业街的原门铺几乎全部被拆或被改建,又以农村集镇规划手法建了一些不伦不类的建筑,从而古街的风貌荡然无存或面目全非,失去了昔日的风采。

(一)历史价值与风貌特色

三河古镇拥有的古建筑群以清末明初时期的建筑为主,街区肌理非常完整,建筑风貌依旧有所保存。目前,已经批准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三河大捷遗址―――包括太平天国的城墙、英王府,全省最长的古街巷―――包括刘同兴隆庄,青阳分公司告示牌,一人巷住宅群,郑善甫故居―――鹤庐,三县桥等。

(二)规划肌理

三河古镇的规划,“水”是灵魂,“街巷”是骨架,水陆交织的自然条件,巧妙地将城镇、建筑、街道、宅院和水结合在了一起。街区的基本格局是一水一街,临水建房;因水得镇,沿水形成数条古商业街,而河道、建筑、小桥流水人家及市井百态则构成了徽派建筑典型的小镇景象。

(三)建筑风貌

古镇两侧的铺宅大多始建于清初,成型于清末民初。沿街立面的各家铺宅面以马头墙作为隔断进行分隔,其中门楼、窗眉、扶手等细部的造型十分朴素,实用性很强;墙面以清水砖为主,灰墙灰瓦,红色门板、彩色招牌点缀其间。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河的民间文化主要有闹花船、车上轿、河蚌舞、花旦、兰花等传统节目,体现了南北文化的交融。三河,古老秀丽,人文环境丰富多样,饮食上融南北之长,有独特风味,有着享誉四方的三河土菜品牌,例如:茶干、米饺、米酒、三河小炒等。还有着全国知名的地方戏剧种―――庐剧,各种民间小调、越剧等曲调,也深得民众喜爱。三河古镇的传统手工业也十分发达,很多作坊中的匠人制作的羽毛扇、木杆秤等手工艺品制作考究,产品远销海内外。

二、三河古镇中商业活动概况

(一)主要商业活动及商业空间基本模式

三河古镇,随着商业的繁荣发展,越来越多的原住民将用于居住的临街部分改造成商铺,进行各种商品买卖活动。通常每户住户,只有一到两开间的临街铺面,三四间及以上较少,为了满足商品买卖的要求,则会将商业空间向街道纵深发展,形成临街面小、大进深的建筑布局。三河,在城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以街为市”的商业模式。繁华的商业街道勾画出城镇的整体性的轮廓,反映当地居民的公共生活,给人以最直观的街道印象。

(二)商业构成

三河古镇中的商业店铺大多以小店铺组成,没有综合性建筑,每个店具各具特色。根据笔者调查,三河古镇横街沿街店铺的商业构成是:餐饮占29%,古玩字画占6%,手工艺产品占10%,土特产占33%,以及生活服务占18%。总之,餐饮、古玩、土特产、手手工艺旅游纪念等旅游商店,主要为游客服务,而生活服务等日用品商店主要为原住民服务。

(三)商业活动特色

三河古镇的店铺主要有生活用品和旅游服务两大类,其中餐饮、土特产、手工艺旅游纪念为主要,土特产有米酒、羽毛扇、酱品、千层酥、茶干等。老字号小吃店和羽扇庄比较有特色。

(四)三河古镇中商业空间的规划及设计艺术

三河古镇中的商业空间成为古镇中的活力元素,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交往的场所,另外也承担了古镇的商业活动功能。“形式服从功能”,三河的街巷空间也体现了街道形态、尺度等适应街道功能的特点。三河古镇的街巷连续性主要表现为界面的连续和空间形式的连续。界面的连续包括底界面、侧界面、顶界面的连续。底界面的连续性通过使用统一的铺地材料和采用近似的铺装方式来实现。

1.侧界面

侧界面的连续性则通过相同的建筑立面材料、相近的建筑立面色彩以及节奏性重复的各构成要素等来实现。立面材料,主要包括木质材料和灰砖两大部分,其中以木质材料为主。街道两侧大面积的是以木排门形式出现的沿街面,木板门的大面积使用和灰砖材料的间断性重复出现,形成了连续的街道立面。对于街道的色彩,因街道立面材料主要为木质材料和灰砖,术质材料通常涂以桐油漆或者红漆,故木质材料表现出来的色彩感觉主要为熟褐色和朱红色,而灰砖则统一地表现为灰色,总体色彩统一而有变化,丰富但不花哨。

2.立界面

除立面材料和立面色彩所表现出来的连续性外,节奏性重复的各构成要素也构成了街道的连续性。在古西街中,重复出现的马头墙、悬挂于各户屋檐之下的灯笼、近乎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的形式多样的柿,都增强了街道的连续性。马头墙是构成街道连续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红色的灯笼,以连续点元素的形式融于街道立面之中。斜撑于檐下的形式多样的杭,联系着木横梁和屋檐,因各木立柱之间的开间相近,从人视的角度,连续均匀分布的杭具有极强的透视感,丰富着檐下空间造型。

3.顶界面

顶界面的连续性则通过近似的屋顶坡度、延绵成片的小青瓦、形式统一的挑檐来实现。古街的建筑屋顶形式一般为坡屋顶,屋顶采用的材料均为小青瓦,连绵不绝的青瓦屋面,构成了屋顶的独特肌理。三河的屋顶挑檐形式较为统一,出挑趾离一般在80cm左右,因传统建筑层数大多为一次,二层极少,且建筑高度变化不大,使得屋面檐口连成一线,具有极强的连续性,从人视的角度,可以清晰的看到两条直线伸向街道远方。

三、三河古镇商业空间场所感的缺失

(一)商业化开发程度过重

三河,地处鱼米之乡,以徽派菜系为底蕴,融百家菜系之长,“三河酥鸭”“米粉虾”“豆腐鱼汤”等名菜无不展示水乡的风韵,“三河小米饺”“三河马蹄酥”更让人回味无穷。但当前三河饮食文化并未得到充分的挖掘,致使许多名菜、名点几乎消失。在旅游核心区三河文化广场附近所经营的饭店没有什么地方特色,从饭店外观和菜谱中便可看出一二。对三河饮食文化的丢弃,亦即放弃三河饮食文化的内涵。

(二)文化遗产和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三河现存古建筑群以清末民初时期为主,街区肌理完整,建筑风貌依旧。然而在推进古镇旅游业开发过程中,对古镇的保护意识十分薄弱。自发建房,缺乏统一规划,原先建设的危旧房和违章建设严重影响了三河旅游业的发展。此外,村内鸡鸭鹅只成群,脏物满地,河面也有很多生活垃圾。很多人家都很随意地在一些文物古迹前晾晒衣服或堆放杂物,有失美观和文雅。

四、历史古镇保护与发展的出路

(一)兼顾保护与发展之路

经过多年的保护与改造的实践经验,人们逐渐意识到历史文化的保护必须同城市的发展相结合。孤立地保护,很难取得预想的效果。在历史性城市和地段保护中,当必须改造或者重新建设时,必须尊重原有的空间组织,但是同时,不应该反对引进与周围相协调的现代因素,因为现代的元素能够使一个地区丰富起来。从很多方面上说,保护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保护并不是“保存”,还包括在发展过程中的“保护”,发展也是在保护原则指导下进行更新,严格地讲应该是为“保护性发展”的概念。不能够只继承不发展,因为这样就等于割断历史,历史古镇的精华将会消失殆尽;只继承原先的文化不去发展,又不能给街区增加新的活力,这样的话也很难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从另一个角度,发展其实是一种保护,发展是积极的保护、动态的保护。

(二)公众参与

历史古镇文化维持和传承的主体是生活在街区空间里的人,这里的人包括原住民,也包括来到这里的游人,在老街巷的居民一般都住了比较长的时间,熟悉的街巷空间一直陪伴着他们的生活,包含着很多温暖的回忆,人们对所住的地方一般都有较深厚的感情,一旦自己居住的街区遇到拆迁或者居住环境遭到破坏,原住民们都便会依依不舍,有的甚至会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他们的家园,这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这种感觉会让这里的居民自觉成为维护历史古镇的动力。居民们热爱自己的生活场所,就能够有效地保留街巷文化的特色,使之能够更好地发展和传承。所以说,原住民对街巷空间的珍惜、支持和保护,是留存地方特色最有利的保障。但是现如今,历史古镇从过去保留到现在,也是现实生活的重要场所场所,那么历史古镇与现代人的物质生活有着割不断的紧密联系,人们自发性的活动,也每天都在此上演。游人的存在,在历史古镇中扮演的角色既是表演者又是观看者,角色的变化使得其体闲生活变得趣味无限,也使得街区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也使环境体现出一种人文合一的场所精神。

五、总结

(一)商业空间是历史古镇中复活的记忆

每一个历史古镇,都留存着某一年代的故事,里面包含了很多人的集体记忆,是人们对城市的共同认知,或者对家乡的原始归属感。历史古镇中的商业空间,吸引着人们在这里进行日常的交往、休闲、购物,这里的商业空间无论是置换原有的非商业性质的空间,还是原有商业空间的再复兴,其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让历史古镇重新充满旺盛的生命力,让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复活,并且继续健康有序地发展下去。如果历史古镇中商业空间消失,老建筑依然保存着,那么人们接触老街区的“重要媒介”也就消失了,那也将会成为人们是一种情感上的缺失。

(二)商业空间为历史古镇提供不一样的活动场所

历史古镇中传统建筑空间与现代商业空间是两种迥异的空间形态。首先,道路空间曲折狭窄,历史古镇的建设时代由于缺少城市规划和以步行为主的交通方式,在规划上往往以人的尺度作为基准和参考,历史古镇最大的特色就是道路曲折狭窄,往往难以满足现代的商业对空间的要求。其次,内部空间狭小,在漫长的岁月中保存下来的历史建筑,由于受到了当时的建造条件和生活方式的限制,通常建筑内部空间比较小,而现代商业空间都往往具有明显的国际化倾向,有时候存在巨大的尺度和规模,而且风格各异,齐全的商业的业态,现代化高水平。这样就使得历史古镇建筑内部的空间环境难以适应现代商业对大空间的要求。由于规模、尺度、外在形态的不同,所以在历史古镇的经营方式一般都要有所限制。大型的购物商城不合适,大的酒店旅馆不合适,出现的多是小茶馆、手工品店、小型的民俗客栈等。另外,历史古镇无论是外部空间还是内部空间都与现代商业空间人流量大,集散强度高的特点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总之,历史古镇中的商业空间可以给人一种不同于大型的购物中心的场所体验,存在于历史古镇街巷中小尺度的商业空间,没有大幅广告、大玻璃橱窗和充足的现代化高科技的宣传设备,以人的尺度营造一个亲切的活动场所,是城市生活多样性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阮仪三.护城纪实[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阙维民等.以绍兴古城为例―――世界遗产视野中的历史街区[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阮仪三.护城踪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4][美]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5]阮仪三,李浈,林林.江南古镇―――历史建筑与历史环境的保护[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6]戴志中等编著.国外步行商业街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7][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倪文彦,宋峻岭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8][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9][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0]陆琦.中国古民居之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1]周卫.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新旧空间关联理论及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2]林林,阮仪三.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2006,(03).

[13]肖国云.浅谈凤凰县古城传统民居的保护[J].城市规划汇刊,2001,(03).

[14]朱昌萍.历史商业街临街立面改造与保护的方法―――以厦门市中山路立面改造为例[D].合肥工业大学,2009.

商业文化发展史范文篇3

关键词:资源观;历史文化脉络;遂安古城;姜家镇商业街

Abstract:Thehistoricalandculturaldevelopmentlinesofanareaareembeddedinthetraditionalcommunities,whichalsodistinguisheswiththedisappearofsuchcommunities,renderinganareatolackoftheforcefuldriveofhistoricalandculturalsedimentinthemodernsocialdevelopment.JiangjiaTownintheAncientCityofSuianofZhejiangProvincelackssufficientdevelopmentforceduetobeingdeprivedofregionalculturalfoundation.WiththemodernrecreationoftheappearanceoftheAncientCityofSuianandrelocationprotectionofsurroundinghistoricalbuildingsasthedesignedmeasures,thispaperprobestheadvanceroadofregionalcultureinmoderntownshipbuildinganddevelopment.

Keywords:resourceconcept;historicalandculturalline;theAncientCityofSuian;commercialstreetofJiangjiaTown

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44(2009)10-44(6)

作者简介:范霄鹏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袁媛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的传统聚落,将其在长期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发展脉络凝结在聚落风貌形态之上,并且其特质已成为一种地区文化的标识性资源。在当今全球化快速发展、文化逐渐趋同的背景下,体现着文化脉络的聚落传统风貌已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这种“稀缺性”决定了地区发展的价值。聚落风貌形态作为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资源,特别是在旅游业发展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挖掘和弘扬地区历史文化、拓展旅游资源以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姜家镇呈现出历史文化的“失忆”状态。即浙江省淳安县由于兴建水库的历史事件,而使得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遂安古城淹没在浩渺的水面之下,从而导致当今姜家镇地区的建设历史被大大地缩短,地区文化脉络的断裂和文化价值载体的消失。立足于拓展千岛湖旅游类型的目标,面对文化底蕴的缺失而呈现出发展力不足的状况,在旅游基地――姜家镇的商业街建设中,聚焦于通过钩沉淹没于水下的历史资源和利用现存的历史建筑,再续地区的文化脉络。

一、文脉溯源与营造理念

1.从遂安古城到姜家镇

浙江省遂安县的县城,即遂安古城,地处现今千岛湖至姜家镇航道中的遂安列岛与婺头尖之间,距离现今的姜家镇5公里。遂安县于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建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遂安县治迁至五狮山下,由此而得名“狮城”。古狮城处江西和安徽过往浙江的交通要隘,为百里平丘土地肥沃的富庶之地,自古以来有“浙西小天府”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狮城处于古徽婺一隅,深受徽商和徽州文化的影响,能工巧匠无数,城市布局和城中建筑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史料记载至解放初(1956年)时有居民1347户5371人。(图1)

1959年,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施工的水力发电站――新安江水利发电站开始蓄水,形成了新安江水库,原先的千山郡就此成了现今的千岛湖。遂安县城由于地势低,按照设计将被淹没于水下25~35米左右。由于上游暴雨导致水库水位上涨迅速,古城中的绝大部分房屋以及其中的家具都因来不及搬迁,而完好无损地保留并沉睡于水面之下。原遂安古城的居民,迁至古城以西5公里外的姜家村,并在此休养生息、重建家园,建设成了现今的姜家镇。

2.姜家镇发展现状

现今的姜家镇位于淳安县西南部郁川半岛,是千岛湖风景区的西大门,地处千岛湖、沪、杭大都市与皖、赣、闽等省的交接点上,东距县城千岛湖镇39公里,距杭州、上海市区分别为180公里和350公里,西距黄山仅84公里。镇域陆地面积129.7平方公里,建成区总面积0.63平方公里,总人口2.7万人,集镇人口3000人。

姜家镇以奇山秀水著称,自然环境形态为山低坡缓、湖面广阔、岛屿密集、港湾回环、层林交错,故被古人称之为“山川形胜,墨斗之墟”,是一处优雅宁静之地,被誉为“郁溪胜迹”。2006年,《新安江―富春江―千岛湖风景名胜区千岛湖风景分区规划》中将姜家镇定位为千岛湖风景区西南部旅游次中心,已经建设完工的姜家镇旅游码头开通了与千岛湖主湖区的水上游线,沿千汾线车行一个多小时即可抵达黄山,水陆交通的便捷使得姜家镇成为“千岛湖至黄山”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中继站。

尽管有着交通便利、风景优美、政策支持等有利条件,但姜家镇发展力不足的状况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姜家镇的城镇建设主题为“风情小镇、山水姜家”,而现实的状况是有“小镇”而无“风情”、有“山水”而缺“独特”,即人文资源分布零散、缺乏利用,自然山水资源缺乏与千岛湖主湖区的鲜明差异。

3.立足文化脉络的营造理念

纵观千岛湖区域旅游的建设状况,其主打产品为主湖区的水面和登岛观光旅游,而主湖区周边地区的旅游产品则分布散、规模小且关联度弱。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旅游方式单一,特色项目和参与性项目少,观光活动多而休闲娱乐活动少,缺乏本土文化挖掘与展示等。鉴于这样的状况,姜家镇作为千岛湖旅游次中心的建设,采取与千岛湖主湖区资源利用的错位发展方式则是必然的途径,即通过转化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旅游发展的要素,突出地方文脉以拓展千岛湖旅游的内涵。

姜家商业街是姜家镇发展建设中的重点项目,其紧邻新建的姜家旅游码头的凸出位置,以及作为千岛湖区水上游线的延伸端点,成为游人登岸进入姜家镇的门户,因此商业街的形态必然承担着标示姜家以历史文化资源建设“风情小镇”的核心作用(图2)。故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主线,使其集中体现姜家的地区文脉特色,实现旅游差异性发展则成为商业街建设的目标。基于商业街的建设目标,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脉络确立为营造理念,并将营造理念落实为两个方面的规划设计措施。即一方面将淹没于水下的遂安古城所拥有的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由不可见的资源转化成可见的实体资源,并在商业街的建设中进行再创造;另一方面将姜家镇周边地区的零星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遗存,由散布的保留状态整合成集中的保护状态,并使其成为商业街环境风貌建设的控制点。

二、古城风貌的当代再创造

基于挖掘、推展和重续地区文化脉络的发展目标,姜家商业街在塑造承载历史文化的环境风貌上,汲取遂安古城的非物质和物质历史遗存作为形态营造的基础元素,并依据当代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旅游模式,在商业街实体和空间环境中进行再创造而非复原性再造。在遂安特质、空间布局和街巷结构等几个方面,将风貌营造理念连贯地转化成具体的营造措施,以实现陆上商业街对水下遂安古城的风貌再创造。

1.源水之城

姜家商业街的规划设计主题确定为“源水之城”,其主题的提出有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的依据,并且在表达遂安古城特质上具有文化脉络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的指向。

在历史上,遂安古城有两条人工引入的水系,为该地区古严陵六县中最独具匠心之作,水系被冠以“县城涧水”。城水围绕与贯通、城山相依与相融的山水格局,构成了遂安古城选址环境和形态风貌的特质。

在现实中,姜家镇处在千岛湖湖区的上游,郁川溪自西北方向汇入成为浩渺湖水的主要源头之一。据此,通过将“源水之城”的主题作为商业街的规划设计理念,意在联结历史与当代、融合当地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特征。

这样的营造主题转换成商业街规划设计的措施――商业街西入口以水流作为主体环境营造要素,水流从题有“源水之城”的景观墙中涌出并流入街内河道,配合植物和石材河岸等地方材料,标识出姜家商业街的“源水”主题。水流流入贯通商业街的河道之中,构成水陆两道并行的商业街骨架,河道水面宽窄收放变化并设置水埠码头,加之石桥、井台、池塘、跌水等要素穿插其间,营造出水乡生活环境的亲切氛围,河道由西端沿街蜿蜒流向东南,汇入商业街东端晨钟台下的一池静水,联结了商业街西部和东部的陆路与水陆入口门户,并契合了涧水贯城的古城风貌,再构出城、街、建筑和水道之间相互融合的特征。

2.空间布局

历史上的遂安古城虽淹没于湖水之下,但考据的古城图准确地绘制出了遂安古城山水环境的空间布局形态:山――据旧遂安《山川图》所示,狮城选址遵循中国典型的风水模式(“婺峰环其前,五狮拥其后”),周边众山层层环绕形成完整的地理单元,城墙南临水、北越山,突显出古城空间布局中的防御功能;水――据旧志《方舆志・水》表述,狮城选址之初,为了确保城池“聚气”,刻意将两条涧水引入城池,人工引入并沿街巷流淌的水系,保证了城中居民的生活用水(图3)。

基于商业街的规划设计定位为遂安古城的历史片断,在空间布局上凸出强调山水要素的运用和组合。在商业街规划设计的措施上,保留地段中部的独立山体并将其作为重要的要素纳入街道空间布局中,即将街道空间推近山体形成拥有自然界面的半街格局,以丰富街道空间的布局形态。配合凸显山体要素的空间布局,将方塘和瀛山书院构筑成街道另一侧的界面,穿街的河道在此处流入方塘,使得建筑营造与山水环境相互交融,并创造出商业街上富有地区特质的空间节点(图4)。

3.街巷走势

历史上的遂安古城有六条主要街道,其中最主要的是横贯东西并连接东西两座城门的东大街与北大街,由县衙向南延伸出的直街与东西两街交汇于古城的中部,形成“丁”字形的街道骨架。古城中的主要街道除南北向的直街外,其余街道与巷弄皆顺应山势和水系呈现出弯曲的线性,尤其以东西向街巷弯曲和折转最为鲜明,且水系水圳与街道走势关联紧密(图5)。

在商业街的规划设计上,提取遂安古城的街巷走势特征运用于街道的线性塑造,即将古城弯曲转折的东西向街道结合规划地段进行变形,商业街主体街道由西北入口门户进入后折向南北走势,取得保留山体作为街道对景并利用街道空间节点转向东西走势,蜿蜒转折联结东部旅游码头的水路登岸门户。并行与穿街流淌的河道和街道空间配合,串联起各个空间节点,展现出传统街道灵活多变的形态走势与生活气息浓厚的氛围,并结合规划用地的条件营造出传统街道的空间趣味和遂安古城的街道形态特征。

4.街巷结构

历史上的遂安古城街巷空间结构由“街―巷―弄”三个等级构成,与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相对应,街道宽度最大、通达性好,且承载的通行量最大,而巷则次之、弄则再次之。在形态上,主街相对直而宽,巷弄往往窄而曲,深入地块内部的巷弄与主体街道转折相连,形成“鱼骨”状的街巷结构。

鉴于街巷结构的确立是古城风貌再创造的基础,在姜家商业街的设计中,提取三级的街巷等级和“鱼骨”状的街巷结构,并根据当代人们旅游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进行容量上的测算,确定步行商业街的主街宽度为7~10米,巷道宽度为3~4米,滨湖步行景观道的宽度为2米。依据人流的集聚状况和临街建筑的功能业态与规模,对主街的宽度进行调适,并与蜿蜒串行其间的河道相互配合联结各规划节点空间,构筑通行空间、驻留空间和景观空间配置有效的街巷结构体系(图6)。

5.形态肌理

遂安古城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传统城镇的形态肌理,即以矩形的民居建筑为单元集聚而成,无论“前店后居”还是“下店上居”模式的商业建筑,都是在民居建筑的基础上改造而成,故而商业类建筑与居住类建筑在尺度规模上没有大的差异,由此所形成的城镇形态表现为匀质化规模肌理和屋顶肌理。古城匀质化的形态肌理所承载的内容,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内向的生产生活模式。

鉴于传统城镇形态肌理的形成为当时人们的生活模式使然,而现代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旅游和商业活动等都与以往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传统街巷形态肌理与现代生活行为模式之间的冲突,成为姜家商业街规划设计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商业街具体的规划设计措施上,结合商业街地段北侧和西侧接城镇、南侧临湖面的状况,对形态肌理的塑造进行了划分,即地段中部的形态突出强调古城的传统肌理,采取小体量单元化的组合方式控制建筑物的开间数、形式和高度,以形成亲切的形态尺度;地段西部和北部的形态顺应城镇尺度的要求,采取相对较大体量的建筑并配合传统建筑符号的运用,以协调整个地段传统风貌的塑造;地段南部和东部的形态顺应湖面观景的要求,采取相对开敞的空间形态配合滨湖步行道与码头广场,以实现开阔湖面与陆地街巷之间的空间转换。通过对整个商业街地段分段的形态塑造,构建起“外整内零”的肌理,外部衔接城镇与湖面,内部强化古城的传统风貌。

三、历史建筑的迁地保护

建筑单体的造型反映出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建造栖居环境的方式,对于延续地区文化的脉络具有重要的作用。姜家镇周边的炉形村和浪川乡洪家村等地保留着一些具有典型徽州特色民居,但这些传统建筑和构筑物由于分布零散且未得到保护,多闲置和破败。姜家商业街的建设对散布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整合具有两个方面的效益:一是将历史遗存集中,以便有效地进行保护;二是利用历史资源,推动商业街建设中地区文化脉络的重续。

1.迁地保护――历史建筑的再生途径

零星散布于姜家镇周边多个乡村的传统民居、祠堂建筑以及牌坊构筑物等,普遍为级别较低的历史遗存,其中只有少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或文物普查单位,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炉形村的余氏节孝坊,文物普查单位的郭村汪氏宗祠等。绝大多数具有典型传统风貌的建筑尚够不上普查挂牌的级别,如浪川乡洪家村的民居建筑等。这些历史遗存由于功能衰败、缺乏资金、年久失修、无人看管等原因,而呈现出破败或闲置的状态,如余氏节孝坊周边因为村民搭建房屋而局部改变了形态,洪家村的砖构牌坊面临即将坍塌,民居中拥有典型徽州地域文化特征的精美木雕由于烟熏火燎而改变了本来面目(图7)。

借姜家商业街建设的契机,将挖掘、重续地区文化脉络的发展目标和措施延伸到商业街项目之外,改变传统建(构)筑物的散点保留状态为集中保护状态,即通过搬迁这些历史遗存并使其成为商业街的建设要素,对当地存留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释放出蛰伏于其间的文化价值。通过迁地保护将正在逐渐消失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可资利用的旅游资源,并根据商业街功能业态的规划建设赋予历史建筑以新的功能,如改变汪氏宗祠的闲置状态,引入文化展示功能和恢复祭祖的民俗活动。通过在当代旅游功能建设构架中,赋予传统建筑有活力的当代功能内涵并由此获得维修资金,确保历史建筑能得以再生和有效的保护。

2.历史建筑――街巷风貌的控制要点

由于姜家镇地处古徽州文化圈范围内,散布于其周边乡村的传统民居建(构)筑物尽管级别较低,但普遍具有典型的徽州民居风貌特征,承载着当地历史文化发展的印迹,也蕴含着地区人们的生活情感和文化传承的记忆。这些历史建(构)筑物的功能型制、空间形态、设置方式与建构材料等,均体现出地区文化的特征,如汪氏宗祠的功能型制和空间形态既具有典型的徽州建筑特征又具有遂安本地的文化特色,建于清乾隆年间余氏节孝坊牌坊的设置方式和建构形态具有遂安地区独特的建造特征。

尽管对历史遗存的建(构)筑物进行迁地保护有利于延续地区的文化脉络,有利于整合资源,拓展旅游产品的类型,但不可否认的是历史建筑的迁地保护所需耗费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较大。据此在商业街的规划设计中,出于社会资源有效利用的考虑,对众多历史遗存进行选择性的迁地保护,并使其发挥出展现地区文化脉络最大效益是主要的工作内容。即选择体量规模适宜和具有当地典型形态特征的历史遗存,迁入已经搭建起的商业街巷骨架中,结合街巷的线性转折、节点空间和公共活动场所等关键位置进行设置,使得历史建筑的形态特征成为商业街空间形态的控制要点,统领并引导商业街进行展现地区文化的整体风貌的塑造。如在商业街空间形态的高潮节点上迁入汪氏宗祠,结合公共空间营造商业街传统风貌的核心区域。

3.嵌入融合――迁入建筑与建构匹配

具有当地历史文化特征的建(构)筑物,尽管其在承载功能、建构方式、表达意义等方面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有着和谐的对应关系,但与当今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和建造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避免迁入的历史建筑孤立于功能环境、行为环境和实体空间环境之外,建构历史建筑周边的空间环境,使其融入姜家商业街整体风貌和环境气氛之中,就成为规划设计的具体措施内容。针对嵌入商业街中的历史建筑,建构其周边的空间环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实体空间形态方面的匹配,二是当代人们行为方式以及功能需求的匹配。

在实体空间形态方面,侧重以嵌入的传统建(构)筑物的形态风貌为主体,周边的实体和空间营造与主体相协调,在建筑形式、规模体量、尺度比例和材质色彩等要素上予以呼应,共同构成符合造型逻辑和凸显地区风貌特征的街巷节点。如依据商业街东西两个出入口嵌入的牌坊,规划设计侧向对应的次级巷道,以凸显牌坊不跨越街巷设置的地区特征。

在功能环境与行为方面,侧重以当代旅游的业态功能接替嵌入历史建筑的原有功能,以人们行为方式的公共属性来彰显嵌入历史建筑的风貌特征,在嵌入建筑的前端设置容纳人们公共活动的街道广场,并在其周边建设功能相互连贯的公共建筑。如在嵌入商业街中部的汪氏宗祠南部设置广场,配合宗祠所承担的地区文化展示博览功能,在广场南侧建设戏台、广场周边设置酒楼茶肆等建筑,建构起具有浓郁地方风貌特征的公共活动场所。

四、结语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新生儿的护理方法和技巧范例(3篇)

    - 阅0

    新生儿的护理方法和技巧范文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观念都发生了变化。患者及家属的自我保护意识、维权意识、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加之社会上.....

    煤层地质学范例(3篇)

    - 阅0

    煤层地质学范文篇1关键词:临汾区块构造煤测井曲线分布特征中图分类号:P631.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9-144-02构造煤是煤层受构造应力作用,原生结构、构造受到强.....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