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心理的方法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治疗心理的方法范文篇1

【关键词】高压氧疗;心理变化;心理护理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1],医学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发展,高压氧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高压氧治疗是将患者在高压密闭的氧舱里吸纯氧,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患者进入氧舱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与外界隔绝,只能用监视器,对讲系统等与医务人员交流,且容器舱内空间狭小且密闭。由于这些特殊性会导致患者在进行治疗时可能会产生一些对疾病治疗不利的心理变化。本文就治疗过程中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干预,总结心理变化的成因和全过程的护理体会。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在2013年1月到6月份住院治疗32名患者,作为试验组,其中男性18名,女性16名,年龄在23-70,平均年龄为51岁。选取2012年一整年在本院接受了高压氧治疗的281患者,作为对照组,男性148名,女性133名,年龄在21-67岁,平均年龄52.3岁。患者都因各种内伤外伤导致需要应用高压氧疗治疗2-3个疗程,气压为0.2-0.3MPa,每次吸纯氧15-20min,休息3-5min再吸氧。

1.2方法据前期调查统计,患者在接受高压氧疗治疗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紧张,畏惧,抑郁和怀疑等心理反应。为了消除这些消极情绪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在接受高压氧疗的前后都做一些相应的心理疏导[2]。

1.3数据处理运用统计学软件SPPS16.0进行数据的处理,以α=0.05为检验标准,两组间比较用2x2形式的X2检验,两组比较P

针对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可能会出现的心理疾病,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语言交流等心理治疗方法排出患者的顾虑。

2.1治疗未开始时的护理此时要与患者多说话,告知患者在氧舱内治疗时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处理办法;跟患者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高压氧疗的作用机理[3],对患者疾病的有利之处,让患者感觉到有的放矢。

2.2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开始加压,压力稳定和开始降压时都应先告知患者,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以免因没有心理准备使患者出现紧张心理。在压力稳定,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不能离患者太远,要时刻保持可以和患者交流。

2.3氧疗结束后的护理结束后护理人员要主动询问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的感受和氧疗后出现的一些症状。合理解释每一个感受和不常见现象,消除不利因素,减轻病人的负担。使患者继续配合治疗,最后达到预期效果。

3结果

4讨论

患者因疾病需要进行高压氧疗时,因为得病的病人本身情绪比较敏感,波动性大。当治疗过程需要到完全陌生的环境,看到完全陌生的高压氧舱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比如紧张,没有原因的对陌生环境提高警惕,恐惧,害怕仪器伤害自己,害怕医护人员操作技术不完善,甚至害怕自己的身体承受不了高压,怕自己死在高压氧舱内等等心理反应。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护模式的指导下[4],高压氧治疗过程中对病人做到整体身体和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病情动态,患者文化程度、患者家庭的经济状况、生病前后的心理状态,做到认真分析病症考虑年龄和性别方面的差异,针对性地个体化得做好每个患者的心理问题的护理,从而使每个患者有效得完成高压氧疗治疗计划,收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经过一系列的研究显示,在高压氧疗治疗中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是有很多困难的。这就要求医护人员不但要有责任心和良好的护理技术,还要具备心理卫生学只是的临床应用能力,掌握生理反应的紧急治疗以及长期的预防方法。通过病人的表情变化和肢体语言正确的判断并诊断出患者的出现的不良心理反应等,心理护理准确有效,能促使患者拥有一个积极的心理状态主动配合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的工作,实现快速优化的治疗目的。这就可以在高压氧治疗中达到心理护理的要求,高压氧治疗的过程中心理干预治疗的作用明显,值得在临床和护理工作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康霞,徐春艳.高压氧治疗中心理护理的实施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3,02(下):769-770.

[2]苏志强,邓范艳,王献梅.高压氧治疗中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345.

治疗心理的方法范文篇2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针对性心理治疗

自精神疾患被正视为疾病以来,精神分裂症就被称为世纪顽疾。据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最新资料表明,精神分裂症在所有疾病总负担(经济上、精神上、社会上)已超过癌症,给社会、家庭、个人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原生物性模式向生物、心理和社会模式转变。心理和家庭社会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转归和愈后等方面极为重要。急性精神分裂症并不是个别心理治疗最适宜的对象;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也不是最佳的心理治疗时机。这一方面是由于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基础中,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是最主要的,另一方面则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缺乏对疾病的自知力--也就是不承认有病,因而主动要求治疗的欲望不强,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需强迫治疗,而且其思维、情感和行为皆受症状影响,理解力和自控能力明显下降,心理治疗虽不能消除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全部症状,达到科学治愈的目的,但通过针对性心理治疗,可清除患者的部分症状,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有助于恢复自知力。常用针对精神病专科医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治疗方法探讨:

精神病专科医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治疗方法的突出点重点就是医患家属同治模式,建立良性医患及患者家庭、社会体系的关系,针对患者为圆心的医、家属及家庭社会为治疗整体,提高医、患、家属及亲朋治疗依从性顺畅性。

1分析性心理治疗

由于对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的见解不见,他们采用的技术及治疗的重点也各不相同。①缺陷理论的治疗,这一理论认为,由于心理发展中的某一缺陷,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具备利用早期亲子关系及发展稳定自我的能力。②防御理论的治疗,治疗重点在于给患者提供父母般的爱,以帮助他们重新获得情绪的正常发展。③适应心理治疗。治疗原则为以鼓励患者发展精神适应,包括进展性适应与退行性适应。前者是指增进患者精神平衡,例如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将其行为保持在社会规范之内,避免出现明显的病态表现。后者指的是对患者移情加以接受与支持。④治疗只针对患者病残问题及适应不良行为,而不涉及其基本精神内在障碍与防卫机制。⑤治疗家以其本我、自我、和谐与适应特征来影响患者,做患者的典范。在具体方法上适应性心理治疗有以下特点:①治疗者与患者长期保持联系,但至多接触1次/w,不超过25min/次;②同时使用精神药物;③常用的治疗技术包括支持、压抑、忠告、与医院配合、应付环境、注意生活遭遇及增进对现实的检验能力等。

2患者中心疗法

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更具体更强有力的支持,单独使用患者中心疗法很难产生令人满意的疗效。

3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治疗的要点是在患者和治疗者之间建立起积极的人际关系,靠加强正常思维的能力和心理训练,来帮助患者对付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例如患者具有固定的妄想时,将被问到他们妄想思维的详尽历史和支持妄想真实性的依据,治疗者将委婉地询问患者的证据,并提出解释证据的另一种假设。按操作性条件反射设计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代币治疗,在我国一些精神病院对慢性、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已得到经常应用。

4家庭治疗

治疗心理的方法范文1篇3

【关键词】心理干预;根治性放疗;宫颈癌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09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44-02

宫颈癌为妇科一种严重威胁患者健康的疾病,也为医学界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治疗宫颈癌的方式主要为中医中药、生物治疗、放化同步、化疗、放疗、手术等,但是这些方式的整体疗效不尽人意,为了进一步研究治疗宫颈癌患者的临床方法及途径[1],以及心理干预护理措施对于宫颈癌患者的影响,选取我院在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妇科收治的79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在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妇科收治的79例宫颈癌患者,患者的年龄分布在26-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31±2.15岁;所选取的患者在实施治疗前,均没有对其进行任何治疗以及心理测等。按照患者住院尾号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患者为40例,对照组患者为39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方面,均没有显著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可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模式并不进行心理干预护理;干预组患者除了实施常规治疗、护理外,还加以综合性心理干预措施的护理方法,护理人员对患者每周实施两次心理辅导。

1.3统计学处理本组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研究心理干预护理对患者的影响,其中,计量资料之间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对比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检验结果P0.05,证明对比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31%,干预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几年来,宫颈癌患者依据自身病情可选择适合自己病情的治疗方式,除了选择手术治疗方式之外,还可以采取放射治疗,且这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同手术治疗的效果可以相媲美。但是不管患者接受哪种治疗方式,患者生理上及心理上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力,并且患者心理上会存在一定的负面心理情绪[2],如,怀疑、悲伤、抑郁、焦虑等,这会直接导致患者机体的免疫力下降,且不利于疾病的治愈也。依据临床实践证明,采取根治性放疗方式的患者,他们心理上及生理上的压力明显优于采用手术治疗方式的患者。基于这种现象的出现,在采取根治性放疗基础上给予患者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干预,可以让患者更易接受这种治疗方式的认同及依从,并让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树立康复的信心及相应的意志力,进而增强患者治疗的疗效及作用,最终,促进患者身心方面的康复。这也为医学界所提倡的、最新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3],这一模式认为患者的生理活动同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相应的心理因素不仅会使患者病情加重,还可以有效的治愈疾病。

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得出,护理人员对采取根治性放疗方式治愈宫颈癌的患者实施一定的心理干预措施的护理,可以减缓患者心理上的压力,并降低患者心理上的负担,从而可以让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护理人员实施心理干预措施的护理,可从不同角度来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并且有效的提高患者在得知自己患病时、以及进行相应治疗中的生活质量和整体疗效等。本次关于护理人员实施的心理干预措施的护理对患者疾病的影响研究,只是简单的进行了一些初步性的探讨及分析,附有权威性的结论研究需通过对大量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因此,我国医学界实施最新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对于研究宫颈癌治疗方式及相应的预防,有一定的指引意义,它可以帮助宫颈癌患者彻底地战胜疾病对于自身生命安全的威胁,使更多的患者获得较多的益处,对于宫颈癌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卜桂兰,程媛,曾海芳,朱海军,李飞舟.心理干预对根治性放疗宫颈癌患者的疗效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12,45(13):152-153.

治疗心理的方法范文篇4

关键词音乐疗法方法现状前景

中图分类号:R318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音乐。音乐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音乐没有国界,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音乐是世界的语言。”它是一种人类都能理解、不需要翻译、可直接交流思想感情并产生共鸣的“世界语”。音乐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历史悠久,古希伯来人奉音乐为“灵魂之神”,中国春秋时期秦国名医医和认为有选择有节奏的听赏音乐有利于身心健康,元代名医朱丹溪认为“乐者,亦为药也”。柏拉图认为,将音乐作为每天必服的药方,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健康。

1890年奥地利医生历希腾达尔发表了“音乐医生”的观点,音乐的治疗作用正式得到了人们的关注。由于留声机的发明,使得人们有了在临床中方便地使用录制好的现成的音乐的可能,因而大大推动了运用音乐进行治疗工作的开展。20世纪中期的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人医院,医生为受伤的士兵播放音乐,使得伤员们的身体和心理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伤口感染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战后音乐疗法从军人医院、精神病院传播至其他医疗及保健部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随着近20年来医学模式的转变,心身医学及康复医学的发展,音乐治疗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因为专业音乐治疗师和心理学医师的出现,音乐治疗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现代学科。

1音乐疗法的概念

音乐疗法(musictherapy)指通过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途径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因为音乐频率、节奏和有规律的声波振动,是一种物理能量,而适度的物理能量会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和谐共振现象,能使颅腔、胸腔或莫一个组织产生共振,这种声波引起的共振现象,会直接影响人的脑电波、心率、呼吸节奏组等。音乐治疗,又称为音乐疗法,还有人称其为音乐医学,是一门涉及音乐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认为:“音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合适的音乐,可调节人们的情绪,有益于身心健康。选用音乐,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机体康复的方法称音乐疗法。”。中央音乐学院张鸿懿教授认为,音乐治疗是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使求治者在音乐治疗师的参与下,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心身健康的目的。

近年来,国外音乐治疗界公认的说法来自美国音乐治疗协会主任K.Brescia于1998年对音乐治疗学科的定义,即: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音乐治疗师通过运用各种音乐体验及在治疗师和治疗对象之间作为动态的变化力量发展起来的关系,来帮助治疗对象达到健康的目的。上述定义都认为,音乐治疗可以使人的身心障碍恢复到健康状态,以达到身心平衡。本人认为,音乐能对人体生理节律和人类情绪起重要调节作用,是对人体机能进行干预的有效途径。将音乐治疗用于人类保健和身心疾病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音乐疗法的方法

2.1主动法

主动法也叫参与式音乐治疗(RecreativeMusicTherapy),即引导病人直接参加到音乐活动中去,以得到行为的改善。参与式音乐治疗包括参与性音乐治疗法、儿童治疗法、歌唱疗法、击鼓疗法、吹弹疗法等几种方式,主要是根据被治疗者的具体情况,采用演奏乐器、演唱歌曲或表演设定情节的舞台剧等方式,以针对性地改善病人的某些行为。

2.2聆听法

聆听法又称接受式音乐治疗(ReceptiveMusicTherapy),即通过聆听特定的音乐以调整人们的身心状态,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聆听法包括超觉静坐法、音乐处方法、音乐冥想法、聆听讨论法、音乐想象法等形式。这种方法常被应用在心理治疗等领域,治疗形式多为个体治疗,也可进行集体治疗,往往与其他医学治疗和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技术相结合。如音乐处方法,往往在治疗前后要进行血压、心电图、白细胞及免疫球蛋白等生理指标的测定,以对照治疗效果。

2.3即兴法

即兴法是指患者以声音或乐器做即兴式的表演,可分为个人即兴和团体即兴两种形式。在个体治疗中,一对一地演奏能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并能投射出病人内心的情感和心理症结;在团体即兴中,演奏可以帮助病人学习适应社会和改善人际关系。包括人声即兴、乐器即兴、综合即兴、奥尔夫即兴、音乐心理剧等即兴技巧的运用,可随患者的能力及其治疗目标而改变,可以是自由即兴、在音乐治疗师伴奏下的即兴,也可以是对音乐性主题的即兴、对非音乐性主题的即兴,以及对特殊事件的即兴。即兴法是表达情绪及感觉非常好的一种方法,患者可通过非语言性的表达直接抒发心中的感觉。即兴法对有语言障碍的患者,更具实际意义。目前这一方法在欧美国家应用得非常普遍。在有些欧洲国家中,音乐治疗即等于即兴法音乐治疗。

2.4创作法

创作法是指音乐治疗师帮助治疗对象进行比较简单的音乐创作,包括歌词、歌曲或器乐曲的创作,或者音乐录音及音乐碟片的制作等,通过感官刺激,激发、唤起其相关的有助于治疗的情绪。最常应用的一种创作法是歌曲创作(Song-writing)。歌曲的创作是表达情感、促进沟通的好方法。

3国内外研究状况

音乐治疗学是20世纪中叶创建于欧美的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应用学科,虽然从学科的创建至今不过半个多世纪,但是音乐治疗学却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传播开来,并且不断发展壮大。

当时的音乐治疗在中国还处于“沉睡”的状态,直到1980年美国阿利桑那州立大学音乐治疗专家刘邦瑞教授到中央音乐学院讲学,第一次将音乐治疗带到了中国,从此,音乐治疗学在中国的土地上茁壮成长起来。此后,部分医疗机构将音乐治疗用于一些心理、生理疾病的临床治疗实验,取得了很好的疗效。1989年中国成立了音乐治疗学会,在此之后许多音乐学、心理学、医学专家都自发地参与到音乐治疗的学术研究中来,学会成为了联系国内音乐治疗工作者的纽带,促进了音乐治疗事业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一批留美的研究音乐治疗的专家回国,在一些专业院校任教,他们将许多国外先进的音乐治疗与中国古老的音乐治疗理念相结合,逐步缩短了中国与世界音乐治疗学发展的距离。

近20年过去了,音乐治疗在中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在精神科的应用,大部分精神病院都建立了音乐治疗室。许多精神科专家和医护人员建立了课题组,对疗效进行观察分析,历次学术会议发表的论文有《主动音乐治疗老年抑郁症》《参与性的音乐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初探》等数十篇。音乐治疗也普遍用于“心身疾病”的辅助治疗。有关该领域发表的论文有《心理音乐疗法的临床应用――120例(心身疾病)疗效观察》等。音乐电疗是中国特有的音乐治疗方法,单纯的电疗一般应用于理疗科,与传统中医相结合的音乐电疗和音乐电针灸疗法也应用于内外科疾病治疗。发表的论文有《音乐电治疗神经症远期疗效观察》《中国的音乐电针疗法》等。有关音乐治疗的论文还有很多,也正说明了音乐的治疗作用还有很大的空间等着我们去发掘,去探索。

此外,在外科手术中应用音乐消除紧张、抑制疼痛以减少物、在优教优育、学生心理调节及病人音乐感受性分析方面都留下了音乐治疗探索者的足迹。

4国内研究现状的不足

第一,对音乐治疗的认知不足。由于音乐治疗这门新兴学科的特殊性,中国社会目前对其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也没有强大的理论作支撑,甚至一些学者对于音乐的治疗功能也持怀疑态度。

第二,音乐治疗在国内缺乏制度保障。中国目前还没有类似美国音乐治疗师资格认证委员会那样的权威机构(已被国家资格管理委员会认可的),来负责音乐治疗从业人员的资格认定和监控管理等事务。这种认证制度的缺失,一方面使中国音乐治疗从业人员难以得到制度上的认可和保障,另一方面也使中国音乐治疗专业人员的就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和影响。

第三,研究工作学科分离现象严重。音乐治疗是一门集音乐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为一体的边缘交叉学科。目前我国音乐治疗的学术队伍基本上是三大阵营:音乐学、医学和心理学。这三大学术阵营各自专攻术业,极少能通力合作,共谋发展,导致了学术研究的片面性,研究成果难以达到较高学术水准。

第四,音乐治疗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性。在音乐治疗中,音乐处方的选择、环境音乐强度以及节奏的控制等均缺乏系统的量化标准,使音乐治疗的科学性未能充分体现。了解患者年龄、性别、知识层次、思想境界、艺术修养、音乐趣味、是否愿意接受音乐治疗、对音乐治疗室和治疗形式的要求以及音乐治疗时的心理感受等情况,并进行个性化干预,对音乐治疗效果将有积极影响。因此,实施前的评估必不可少。然而由于这部分缺乏规范性,往往影响了音乐治疗的预期效果。此外,多数研究只涉及治疗的终末评价,忽略了过程评价,也不利于音乐治疗的科学实施和计划调整。

音乐治疗对人体生理节律和人类情绪起重要调节作用。随着医疗卫生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方向的转变,如何利用音乐治疗这一方式为人们健康生活提供更大的帮助,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5发展前景

据调查,数十年来,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对音乐治疗的热情有增无减,相继有多家医疗机构建立了音乐治疗室,还有一些医学院、音乐学院开设了音乐治疗专业。笔者认为,有需要的东西才有市场,音乐治疗行业的日益发展正说明了这个新兴行业在国内是有深远的发展前景的。随着音乐治疗的发展,这门技术不仅能运用于各类疾病的临床诊疗,而且对于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衍生出的亚健康人群来说,音乐治疗或许是一种轻松而有效的“特效药”。众所周知,一个健康的个体必须能与周围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而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存在疾病的人,都会不同程度地在人际交往方面产生障碍。音乐治疗过程一般都采用集体参与的形式,这个过程本身对帮助病患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很好的作用,也间接地对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国传统音乐治疗与中国传统音乐一样,在中国拥有雄厚的历史积淀。作为历史的传承者,我们应该重视中国传统音乐在音乐治疗中的影响,努力挖掘中国传统音乐治疗的宝贵财富,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国人服务。而本文中所推荐的二胡,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数千年的漫长历史,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学胡不仅能陶冶情操、欣赏艺术,还能锻炼身体,获得健康上的收益。相信二胡这个具有代表意义的中国传统乐器,一定能在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治疗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编.中国百科大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2]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康复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3]邵丽,王庭槐.音乐治疗的现况与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10).

[4]郑玉章,陈菁菁.音乐治疗学的定义、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音乐探索,2004(3).

[5]张鸿懿.音乐疗法(二)[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0(1).

[6]张鸿懿.音乐疗法(一)[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1999(1).

治疗心理的方法范文篇5

【关键词】心理治疗;文拉法辛缓释片;抑郁症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6.142

针对抑郁症的发病机理进行分析发现,同生物化学、社会因素以及心理因素具有密切的关系。文拉法辛属于一种新型抗抑郁剂,其在抗抑郁效果方面能够获得显著效果,于临床获得广泛应用[1]。为了确定最佳疗法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干预,临床选择心理治疗联合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方法,最终获得显著抗抑郁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

9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男15例,女30例;年龄19~45岁,平均年龄(20.3±8.9)岁;

对照组男16例,女29例;年龄20~49岁,平均年龄(20.5±

9.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临床选择文拉法辛缓释片实施临床治疗:控制初始剂量为75mg/d。在治疗14d内,针对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认真观察,调整用药方法为150mg/d。观察组患者,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选择心理治疗的。2次/周,60~90min/次,对患者进行8周的观察。①同患者创建友好关系,获得患者的充分信赖,针对患者的疾病史进行详细了解,针对其陈诉认真倾听,最终保证患者可以积极配合治疗。②在获得患者充分信任以及可以配合的基础上,针对患者认真讲解认知疗法的具体原理以及具体方法。要求治疗师针对患者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最终有效设定目标,创建具体的方案实施[2]。③治疗师在准备治疗前,指导患者对自动性想法进行准确识别,并且针对认知性错误进行准确识别,防止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指导患者对一般规律进行合理归纳,有效明确共性。之后同患者共同完成真实性检验的设计。要求患者针对自身抑郁水平以及焦虑水平可以有效检验,将患者抵抗抑郁情绪信心有效提高。指导患者在表现出焦虑以及抑郁情况后,能够有效应用认知自控法,认真注意相关细节[3]。④在实施临床治疗过程中,针对患者的特点表现,选择支持性心理治疗方法以及行为矫正治疗方法等进行干预[4]。⑤对患者完成8周的心理治疗后,针对治疗结果实施总结性评价,针对治疗关系进行准确总结。在对患者实施临床治疗过程中,不选择其他抗抑郁药物以及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针对表现出严重失眠的患者,选择药物将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有效改善[5]。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效果、HAMD评分及HAMA评分。

1.4疗效判断标准痊愈:减分率≥75%;显著进步:减分率在50%~74%;进步:减分率在25%~49%;无效:减分率≤25%。总有效率=(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患者中,痊愈20例,显著进步7例,进步5例,无效13例,治疗总有效率71.11%;观察组患者中,痊愈33例,显著进步7例,进步4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97.78%。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HAMD以及HAMA评分比较治疗后,对照组HAMD评分为(13.51±3.81)分;HAMA评分为(12.81±2.91)分;

观察组HAMD评分为(9.47±2.81)分;HAMA评分为(9.13±

2.11)分;观察组HAMD评分以及HAM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大学生整体文化层次较高,具有的创新意识较强,针对新事物具有勇于尝试的想法[6]。但是具有的社会经验较少,在面对挫折以及打击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为此成为了抑郁症疾病的高发人群[7]。

抑郁症作为临床上的一种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一般而言,抑郁症在初期的表现不是特别明显,但是在严重到一定程度后,则有可能出现极端行为,甚至是引发生理上的病变。针对抑郁症实施心理治疗时,仅仅是针对患者的主观态度和内心思想进行干预,这对于轻度患者而言,疗效突出,并且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得到理想的效果。但是针对中度或重度抑郁患者,单纯应用心理治疗很难取得理想的疗效,需要借助一定的药物作用,针对患者的敏感神经以及生理机能进行调整。

文拉法辛缓释片在应用的过程中,其吸收方面主要表现为肝脏的代谢作用,O-去甲基文拉法辛是比较主要的活性代谢产物。患者进行单次口服文拉法辛以后,至少有92%的药效会被充分吸收,该药物在临床上的绝对生物利用度达到了45%。相对于其他的精神药物而言,选择应用文拉法辛缓释片进行治疗,可以帮助抑郁症患者在短期内将疾病进行稳定,减少疾病恶化的可能。文拉法辛缓释片的应用,基本上不会对患者造成依赖性,当患者的抑郁症康复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脱离药物。在心理治疗联合文拉法辛缓释片的治疗支持下,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水平得到确切的提升,心理干预和生理干预的契合度趋于完美。

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治疗,可以有效避免出现疾病复发。文拉法辛缓释片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效果良好。将两种方法配合对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可以获得显著效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HAMD评分以及HAM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针对抑郁症患者,临床选择心理治疗联合文拉法辛缓释片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成功改善患者抑郁症状,成功提高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梅,张丽霞.文拉法辛联合心理干预治疗产后抑郁的疗效观察.四川精神卫生,2011,24(4):238-239.

[2]范穗强.加味柴胡桂枝汤合并文拉法辛治疗中重度抑郁症的回顾性研究.南方医科大学,2012.

[3]潘苗,张三强,赵峥,等.文拉法辛缓释片对老年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23):3440-3441.

[4]叶红萍,李鸣.团体人际心理治疗对住院抑郁症患者的疗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0(8):524-526.

[5]周艳,刘峰.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联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伴躯体症状抑郁症的临床对照研究.四川精神卫生,2015(4):327-330.

[6]丁金伯.文拉法辛缓释片与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研究.首都食品与医药,2015(18):32-33.

治疗心理的方法范文篇6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休闲治疗

近些年,各类虐童图片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不断刺痛着公众敏感的神经,“太原儿童被老师狂扇七十余下耳光”“广东番禺女童被摔”和“温岭幼儿园虐童事件”的新闻报道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幼师师德的大讨论。遗憾的是,人们对这些事件的讨论更多的是将其定性为当事人个人道德问题和教育机构的监管问题,很少有人认识到当事人的心理问题,以及由此折射出来的相似事件中当事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上述事件表明,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然而,目前国内的心理疾病治疗方法和心理健康防卫方法仍然在沿用一些传统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这些传统的治疗和防卫方法难以有效地治愈心理疾病患者,更难以达到广泛防卫教师心理健康的效果。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采用休闲方法来对心理和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在大部分的心理咨询机构都提供休闲治疗服务,协助教师保持心理健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心理健康

关于心理健康的确切涵义,国内外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界定。心理学家English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进行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力,并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而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K.Menninger认为:“心理健康者应有保持稳定的情绪、敏锐的观察力、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心态。”社会学者Bochm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自身带来快乐。”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给心理健康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由此可见,虽然人们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但都存在一些共同之处,即心理健康是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良好个性、处世能力和自我潜能最大发挥的心理特质结构。

二、休闲治疗

休闲治疗(TherapeuticRecreation)的定义最早是由Davis(1936)提出的“以任何自由的、自愿的以及表达性的活动,用以成为有益身心的辅助治疗”。Davis对休闲治疗的定义对后续研究者有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休闲治疗中的休闲活动必须是有目的性的。正如Austin&Crawford(2001)通过对各学者关于休闲治疗的定义的回顾,总结出“休闲治疗是一种有目的的介入”,但Austin&Crawford(2001)的研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Davis认为休闲治疗属于辅助治疗的观点,他们的研究认为参与休闲治疗的患者个人身心健康得以改善是有目的的休闲活动介入的结果;不难看出Austin&Crawford认为休闲治疗的关键是产出有益的“休闲体验”,且强调了休闲治疗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而且可以作为独立的病痛治疗方法。与此观点相同的有Frye&Peters(1972)和O'Morrow&Reynolds(1989),他们都认为休闲治疗的核心是让参与休闲治疗者达到其所渴望的休闲体验,并由休闲体验来促进或恢复健康。与上述研究者所下的定义不同,Iso-Ahola(1980)认为休闲治疗的核心是增加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他认为“休闲治疗是透过休闲活动,来增进患者的生活质量”;Malkin&Howe(1993)进一步扩展了Iso-Ahola的观点,他认为“休闲治疗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休闲资源和休闲机会以促进患者的健康和良好的生活”;Carter,VanAandelandRobb(1995)更是把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休闲治疗的终极目标,他认为“休闲治疗是指藉由特殊的休闲和体验活动或介入以协助有特殊需求的个体维持或增进健康以达到其最佳的生活质量”。此外,Kraus&Shank(1992)认为“休闲治疗服务是指以身心障碍者的特殊需求,设计适合的休闲活动”。Wilhite&Keller(1992)也认为“患者个人的内在需求是休闲治疗的关键所在”,他认为休闲治疗必须是能够帮助患者发展、表达和保持自己选择个人内在所需的休闲生活型态,并在过程中消除或将障碍减到最小。Carter,VanAandel&Robb(1995)也在其定义中强调了患者个人休闲需求的重要性。Faulkner(1991)认为“休闲治疗是有目的地介入患者的生活,而将休闲活动当作介入的工具,依循休闲治疗主要的目标,使病患透过活动而拥有愉悦的休闲体验”。休闲治疗现已被美国社会群众及医院肯定与接受,已有的许多理论与实证研究证明休闲生活有益于身心健康与适应生活,对于身心障碍者的康复及社会适应有积极的贡献。

三、休闲治疗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

Wilhite&Keller(1992)认为休闲治疗的目标是能够帮助患者发展、表达和保持自己选择个人内在所需的休闲生活型态,并在过程中消除或将心理障碍减到最小。Austin(1992)亦表示休闲治疗的目标主要是透过休闲活动使患者拥有愉悦的休闲体验,藉此了解病患的生理、心理、情感和社交的需求,并能够增强患者的能力与控制力。Malkin&Howe(1993)认为休闲治疗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游憩资源和游憩机会以促进患者的健康和良好的生活;Carter,VanAandelandRobb(1995)认为休闲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将休闲活动运用到病人身上,使其不佳的身体状态、负面情感、社会偏差行为等方面有所改善。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估价;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挥。对比休闲治疗的目标和心理健康标准,不难发现二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一致性:(1)强调有益的情绪表达;(2)强调愉悦的生活态度;(3)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4)强调自身能力和控制力;(5)强调减少负面情感和社会偏差行为;(6)强调健康和良好的生活。由此可见,休闲治疗的目标和心理健康的标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休闲治疗的目标即是让被治疗者达到心理健康的状态。

四、休闲治疗对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一)休闲疗法对教师不健康心理的良好防治效果

国外休闲治疗的先行研究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验证了不同休闲活动对人类心理健康的防治效果。Charlesworth(1964)认为休闲运动具有增进身体健康、促进发育、调节身心、提升工作效率等功能,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休闲运动对于人体病患康复、心理修复、社会制度治疗方面的功能;Jetteetal(1988)对中老年人的研究显示运动可以显著提升自决自觉努力程度的认知,并且对其肌肉组织功能、健全心理与健康状态等都有正面的影响;Relf在1992年指出进行园艺活动可以是发展个人情感和促进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园艺活动具有减缓压力、促进身心正向发展的价值;Hassetal(1995)的研究园艺活动对肯定自我存在价值、拓展人际关系有显著作用;Levin(1998)认为利用音乐可让人的情绪得到发散,从而抒绪、净化心灵,达到心理自助的目的;Kerr,Walsh&Marshall(2001)在以焦虑症病患为治疗对象的研究显示以音乐作为辅助之再建构介入模式对于降低焦虑、情绪的调整、以及增进自我形象方面的成效。国外学者对于休闲治疗的实证研究结论表明,休闲活动对于人类的心理修复、不良情绪的释放、减少内心焦虑等方面有显著的作用。在我国,教师尚未认识到休闲活动对于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产生的有害情绪没有通过适当的休闲活动加以释放,这些有害情绪的不断积累,最终会导致心理和精神疾病,从这个角度不难发现休闲疗法对于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二)休闲治疗在防治教师不健康心理中的优势

休闲治疗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将近50年的发展历程,并且在防治心理和精神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休闲治疗在西方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延伸出了运动治疗、园艺治疗、音乐治疗、游憩治疗、戏剧治疗、舞蹈治疗和游戏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从休闲治疗的形式来看,休闲疗法在防治心理和精神疾病方面有传统医疗所不具备的优势,这些优势包括:

1.休闲治疗的参与性更强。

休闲治疗的本质是要求心理和精神病患者参与到有针对性设计的休闲活动中,在休闲的过程中达到改善并修复病患的心理和精神问题的一种治疗方法。休闲治疗本身要求人们参与到具体的休闲活动中来,这些由专业休闲治疗师所设计的休闲活动有较强的参与性,心理病患在接受休闲治疗过程中能够获得美好的休闲体验,在这种愉悦的休闲体验中逐渐来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休闲治疗的参与性还体现在心理病患可以参与到休闲治疗的休闲活动设计中,心理病患可以在休闲治疗师的帮助下自行选择自己喜欢的休闲活动,改变了传统心理疾病疗法中的心理病患被动接受治疗的缺陷;此外,休闲治疗的参与性强还体现在一旦休闲治疗师为患者制订了休闲活动的计划,心理病患可以自行进行疗程中要求的休闲活动,而不需要有专业人员随时辅助。

2.休闲治疗更有吸引力。

休闲疗法与传统的心理疾病疗法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休闲治疗的过程发生在心理病患的休闲体验中,休闲治疗的这一特点促使该治疗方法逐渐成为西方社会心理治疗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治疗方法所设计的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使其具有特别的吸引力;此外,休闲治疗的吸引力还体现在对那些不愿意与人接触的心理疾病患者有更大的吸引力。事实上,很多心理疾病患者都有不愿意与周围的人交流和倾诉的特征,而休闲治疗可以通过设计与植物、音乐、单人运动等形式的休闲活动来避免该类病患的心理顾虑,因此休闲治疗对该类人有更大的吸引力;部分心理疾病患者和有轻微心理问题的人出于保护个人隐私的考虑,不愿意去医院或者心理诊所,休闲治疗可以通过在线咨询的形式为这部分人提供休闲治疗建议,且通过休闲活动的形式进行治疗更具有隐蔽性,更能达到保护其隐私的目的。

3.成本更低。

传统的心理疾病治疗方法往往需要患者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这些传统的心理疾病治疗的成本一般都是很高的,就我国目前的教师人均收入水平而言,大多数人承担不起这种负担,因而大部分有轻微心理问题的人都不会进行心理治疗,而大部分深度心理疾病者都是属于这种由于经济原因放弃及时治疗的人。与传统心理疾病治疗方法不同,休闲治疗虽然有较为个别、较为昂贵的治疗方法(比如马术治疗),但大部分的休闲治疗方法(运动治疗、游憩治疗、音乐治疗、园艺治疗)的成本是较低的,心理疾病患者可以通过在线咨询的方式,与休闲治疗师共同决定其要参与的休闲活动或项目,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来选择休闲活动方式;另一方面,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休闲成为教师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休闲治疗可以将教师的休闲需求与心理疾病治疗或心理问题疏导合并为一,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达到了节约成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JenkinsR,LehtinenV,LahtinenE.Emergingperspectivesonmentalhealth[J].InternationalJournalofMentalHealthPromotion,2001,3(01):25-43.

[2]Menninger,K.Whateverbecameofsin?[M].NewYork,NY:HawthornBooks,Inc,1973:29-43.

[3]JahodaM.Currentconceptsofpositivementalhealth[M].NewYork,BasicBooks,1958:11-21.

[4]DavisJG.Aprocedurefortheisolationandidentificationofthelacticacidbacteria[C].Proc.Soc.Agric.Bact,1936.

[5]FRYEV,PETERSM.TherapeuticRecreation,itsTheory,Philosophy,andPractice[J].AmericanJournalofPhysicalMedicine&Rehabilitation,1974,53(03):152.

[6]O'MorrowGS.Therapeuticrecreation:Ahelpingprofession[M].RestonPublishingCompany,1976.

[7]Iso-AholaSE.Socialpsychologicalperspectivesonleisureandrecreation[M].CharlesC.Thomas,1980.

[8]MalkinMJ,HoweCZ.Researchintherapeuticrecreation:conceptsandmethods[M].VenturePublishingInc,1993.

[9]CarterMJ,VanAndelGE.Therapeuticrecreation:Apracticalapproach[M].WavelandPress,2011.

治疗心理的方法范文篇7

Thesourceandmedicalpracticeofthepsychologicalsuggestiontherap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TONGXinZHAOFazhengZUOJunSONGRuiCHIMengyaTONGZilin

Heilongjia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HeilongjiangProvince,Harbin150040,China

[Abstract]Throughtracingthesourceofpsychologicalsuggestiontherap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ombinedwiththegoodtreatmenteffectofpsychologicalsuggestiontherap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themodernmedicaltreatment,thispaperproposesthesignificanceofwidelyusedpsychologicalsuggestiontherap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medicalpractice,tobetterunderstandanddevelopthecharacteristicsofTCMpsychotherapy,providingtheideasandmethodsformodern"biological-psychological-socialmedicalmodel".

[Keywords]Psychologicalsuggestiontherap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ource;Medicalpractice

从近年来的一系列医疗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已经开始重视心理疗法的运用,如何正确地将心理疗法应用于治疗中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我国现代心理疗法包括疏导疗法、放松疗法、暗示疗法[1],而暗示疗法作为一个要贯穿治疗全过程的非常细致而又充满技巧的疗法尤为重要。在现代医疗中,心理暗示疗法已经被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应用于医疗领域,本文通过介绍中医心理暗示疗法的来源及其在中药命名中的体现,结合心理暗示疗法的典型临床运用及其优点,来凸显中医心理特色治疗――心理暗示在临床上的运用价值。

1心理暗示的来源及在中药命名中的体现

1.1我国最早的心理治疗方法――祝由术

想要探索和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祝由术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2]。而中医心理暗示疗法的体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祝由术,换言之,心理暗示疗法可以说是来源于古代的祝由术,并伴随着祝由术的发展而更加完善。祝由是古代一种治疗心理疾病的常用方法,通过分析疾病产生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情志疗法。从现存典籍来看,大都认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的《素问?移精变气论》,“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此外,根据《五十二病方》“尤(疣)方”中有“祝尤”二字,所以也有学者认为这是“祝由”的最早提法[3]。祝由术传说创自于苗父,经夏、商、周、东汉、南北朝之后,祝由术渐渐完成了从“巫”到“医”的转变,而在隋唐时代,流行于民间的祝由术得到了官方的承认而且已经成为历代医事制度规定的专科。宋代设有金镞兼咒噤科,元代正式命名为祝由科,而且祝由术在医家的著作中也有体现,如《儒门事亲》在阐述治疗疮肿丹毒、金疮等疾病中都提到了祝由的运用。祝由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成为以“禁、咒法”为主的“祝由”,其原理比较符合现在心理学原理中的心理暗示和心理疗法,故而说祝由术是我国心理暗示的来源是有证可循的。

在今看来充满神秘色彩的“祝由术”,其实主要是运用了暗示、归因替代等方法来治疗疾病。如《五十二病方》疣题:“令疣者抱禾,令人呼曰:‘若胡为是?’应曰:‘吾疣’。置去禾,勿顾。”把禾比作“疣”,令患者把禾扔去,当即走开而头不回顾,患者当然可以设想,他的疾患也像那把禾似的一扔而去了,暗示其将禾丢掉病就会好。还有如诸伤题:“伤者血出,祝曰:‘男子竭,女子敛。’五画地之。”即对出血患者念咒文:“男人出血停止,女子血流截断”,再用手指画地五遍,并唾之,使出血者的情绪安定,防止休克的发生和加重,这些是利用了暗示疗法,古代医家治疗的对象一般都是具有迷信心理、易受暗示并且善于幻想的人,医生抓住了患者对于鬼神的畏惧心理,对其进行暗示,从而来治疗疾病[4]。

祝由术使得人们在一定层次上实现“物我同一”的目的,也使发生于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合理化”,解决了人们的心理冲突,求得了他们对自己心理的抚慰和解脱。祝由术作为我国中医心理暗示的来源,为现代心理暗示治疗奠定了基础,并在现代临床治疗中仍有积极作用。因此在现代应用过程中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从“祝由”中吸取其以患者固执己见的那部分心理内容为突破口、施加积极心理暗示的规律,顺其意、顺其情而导之,而对其中迷信的思想与方式应当予以剔除。

1.2体现于中药药物命名中的心理暗示

在中国古代各个时期有很多治疗疾病的方法中都存在运用心理暗示疗法的记载,而古代中医对中药方剂相对于其他疗法更直接地体现出来心理暗示。我国古代的中医在采用“望、闻、问、切”的手法运用中药方剂来治疗疾病的同时,已经运用了心理暗示疗法。充满智慧的古人,凭借形态、气味、颜色、功用、产地、药用部分、采收季节等诸方面的特征对中药进行了命名,而在中药治疗疾病起药理作用时,其实很多的药名和方剂名称本身对于患者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就已经起到了良性的心理暗示作用。

一些中药方剂名称的心理暗示作用体现在直接方面,如复原活血汤,一看其名便知其意,其功用是活血祛瘀、疏肝通络,而复原的意思是恢复原来的健康,对人们产生了积极的心理暗示。还有表示美好祝愿的方剂名如保和丸、逍遥散、返老还童丹等。另外一些则体现在间接方面,即需要我们稍加思考来理解其隐含的意义,如赤芍,赤即红色,红能联想到血,而赤芍正有活血凉血作用[5]。还有一些类似药方如百合、合欢皮、远志、何首乌等。

由于有些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受情绪的影响,而药物的命名恰好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产生了心理暗示,由此联想到一些美好的事物,使情绪转好,因而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再加上人受外界环境或他人行为的刺激易产生暗示作用,患者对医师的信任,能够与医生合理的治疗行为相辅相成,从而在治疗过程中加速药物的作用。这些意义对于中医药治疗疾病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是中医治疗心理疾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比于西药以冷冰冰的化学成分作为药物名称,中医对中药的命名,既充满形象性又具有人情味儿,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患者的心理起到了积极的暗示作用,促进了疾病向良好的方向转归。

2心理暗示在现代医疗中应用

通过了解古代心理暗示的来源,其实心理暗示治疗疾病由来已久,只是一直都没有被我们刻意地去发现或单独提取出来应用。在现代,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多地开始对心理健康逐渐重视起来了。目前心理暗示疗法也被应用于医疗中,起到增进医患之间的信任与沟通、帮助患者减轻由于疾病导致的心理和躯体上痛苦的作用[6]。

心理暗示已经逐渐被应用到现代医疗中,但因为心理暗示疗法治疗的对象是人,而人人均不同,我们要通过凭借“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原则去运用心理暗示去治疗和护理患者,并不能简单地用统一的方法去治疗,其具体方法运用在不同疾病、不同人群中均不能简单地表述,所以我们选取单纯运用心理暗示疗法和在治疗中心理暗示起辅助治疗的典型案例,来简述下心理暗示在医疗中的应用:

2.1单纯运用心理暗示疗法对疾病的治疗及护理

癔症的治疗充分体现了单纯运用心理暗示疗法治疗的方法及效果。癔症是一种心源性疾病,是指人遭受强烈刺激而引起的无器质性病变的躯体症状和某些精神症状。临床多见于心理应激不良[7],即应激源长期超过人的适应、人的应对能力时引起的心理应激反应。而癔症患者大多心理脆弱、情感复杂、情绪不稳定、易受暗示、对周围环境反应敏感、缺乏安全感且遭受过重大的精神刺激,既对自身症状充满恐惧,又不愿意配合治疗,对于癔症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全程中利用心理暗示干预,往往能收效显著。

在治疗开始前,医护人员要耐心倾听患者及其家属对病情的描述,如果患者及其家属有问题要认真解答,目的是要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医患关系。而癔症患者本来就具有敏感的特点,要注意不要流露出怀疑其无病或是装病的态度。对于那些对外界缺乏信任感的癔症患者,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言语暗示[8]来解决这一问题,如“你的主任医师某某是一流的医生,你的这点问题治疗起来绝对没问题”等,来使患者对医生产生信任感。同时患者的医护环境也要尽量舒适、整洁,为患者营造一种舒适感、放松感。

在治疗过程中,家庭的支持作用很重要,建议在患者家属的参与下进行治疗,这样有利于医患交流,更好地了解病情,更能使患者有种安全感。治疗过程中,要正确运用心理暗示,为了达到更强的暗示效果,我们可以通过医疗仪器、药物载体对患者进行心理诱导和间接的暗示干预,如在对患者进行检查时,尽量由知名专家操作专业设备仪器,借助专家在操作仪器设备过程中的娴熟,让患者产生信服感并对检查结果深信不疑。

在治疗后期的护理中,心理暗示干预主要是通过及时评价肯定治疗效果和出院后利用心理暗示对其效果进行后续支撑等。癔症性失明和癔症性耳聋是癔症的两种表现形式,我国对此类患者采用心理暗示疗法均取得良好的效果――湖南长沙医学院附属石门医院眼科于2000年1月~2007年11月共收治此类患者6例,在诊断明确的情况下,采用心理暗示干预进行治疗和护理,收到了满意的效果:6例患者中经一次治疗痊愈,其中随访半年的2例,随访7~12个月的3例,随访13~18个月的l例,均无复发[9];2003年3月~2007年3月,浙江省富阳市第三人民医院19例癔症性耳聋的患者,通过心理暗示疗法痊愈出院[7]。心理暗示在癔症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心理暗示疗法不但在治疗癔症方面有良好的效果,而且,合理正确的心理暗示疗法在预防和治疗肥胖症、缓解疼痛、减除老年人牙科畏惧症等医疗方面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2.2运用心理暗示配合其他方法治疗疾病

心理暗示疗法不仅仅可以单独治疗一些疾病,还可以配合其他方法如药物、针灸推拿等治疗疾病,而且功效显著。

目前中医在运用针灸和推拿手法配合心理暗示治疗颈椎病方面取得满意的疗效。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成年累月地长时间伏案工作、开车、玩网络游戏和打麻将等,造成颈椎的慢性损害和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这些因素使得颈椎病的发病率大有逐年攀升之势,并且颈椎病出现年轻化倾向。颈椎病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给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痛苦。国内外研究表明,躯体的不适可以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心理的问题也经常会以躯体不适的症状表现出来[10-11]。另一方面,心理暗示疗法的介入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患者对疾病充满紧张、恐惧感等不良心理状况,因而对颈椎病的转归又有着积极的影响[12-16]。

中医疗法在我国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人们一方面对它充满神秘感,一方面对它的许多经典理念既耳熟能详又深信不疑,如“通则不痛,不通则痛”[17]。因此,针灸推拿配合心理暗示,将经络作为载体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在针灸推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心理暗示贯穿于它的全过程。在针灸治疗过程中,通过心理暗示增强针刺感的传导,改变患者随意肌或不随意肌的功能,并引导患者体验治疗所产生的效能感觉,使患者的心理、行为及生理机制得到改善。另外,在采用电针治疗时医生亦可通过运用先进仪器(电针仪)对颈椎病患者产生暗示作用,即以电针仪为载体暗示患者电针治疗可以使其紧张的肌肉放松,症状也会随之减轻[18]。而在推拿治疗过程中,对患者揉压弹拨经络路线及穴位的同时,适时给患者介绍一些阴阳五行、脏腑气血和经络穴位等方面的知识,诱导患者认真体会有无痛麻酸热等得气感,使患者想象脏腑精气顺着经络路线向病灶部位传导,而后病痛随之转走。最后,对患者进行经络梳理和穴位按压,令其闭目宁心、调匀呼吸,并随着医生的指令配合鼻吸口呼,调整气机结束此次疗程的治疗,一般配合的推拿治疗以3~5次为佳。

针灸推拿和心理暗示并不是分别进行的,而是二者有机结合同时发挥作用的,做到“手到口到心到”,三者浑然天成。除此之外,心理暗示还可以配合中药方剂来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肠易激综合征,与电针结合治疗失眠等临床常见病症,而且相对于仅采用药物等治疗方法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3讨论

3.1心理暗示的医疗意义

综观心理暗示疗法在医疗中的应用,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全面综合应用,还是作为辅助疗法往往都能收到明显的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相较于药物治疗、仪器治疗等方法,心理暗示疗法对于治疗疾病有如下的意义:首先,心理暗示法对机体的作用虽然没有药物、手术等作用对机体那么明显,但心理暗示疗法风险性小、简单易行,并不需要精细复杂的医疗仪器和手术,需要花费的费用也相对低廉。合理积极的心理暗示对患者没有副作用,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痛苦较小,对帮助疾病转归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其次,心理暗示疗法以“因人而异,循序渐进”为原则的治疗方法,可以明显降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恐惧、畏缩等情绪和患者的不良心理应激反应,缓解心理压力,在此基础上减少患者对于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阻抗现象,增强患者治疗信心,使患者感受到安全感,便于医患交流,从而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使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疾病。最后,心理暗示疗法除了能影响患者的心理和行为以外,还能影响到人的生理功能,使之发生相应的改变,帮助病人的生理功能沿着健康的趋势改变,从而起到增进和改善的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应对社会的能力。

3.2注意事项

治疗心理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无创呼吸机;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护理干预;临床疗效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5.091

医务人员对急性心源性肺水[患者展开抢救时,多采用无创呼吸机来进行早期通气,大量实践表明该治疗方式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旨在分析无创呼吸机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护理干预方法及临床疗效[1-3]。特收集本院的80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间诊治的80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男43例,女37例,年龄26~85岁,平均年龄(48.5±8.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诊断标准,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数字随机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7~85岁,平均年龄(48.22±12.26)岁;

对照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26~83岁,平均年龄(48.72±

11.5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在入院接受治疗,进行心电监护和动脉血气分析检测后,行平喘、镇静、洋地黄类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再给予无创呼吸机治疗,对患者展开抢救时应快速把呼吸机口鼻面罩连好,使用S/T通气模式。相关数据调控:低呼气压调整并控制在4~8cmH2O(1cmH2O=0.098kPa);高吸气压调控在10~18cmH2O;呼吸频率控制在15次/min左右,且≥12次/min;潮气量调控到8~10ml/kg,采用无创呼吸机持续治疗至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或是消失,血氧饱和度、肺部音、给氧浓度、呼吸气压均明显改善后,方可撤出治疗[4]。

1.2.2护理方法①营养支持:充足营养能提升患体抵抗力,身体状况改善还能减少撤机困难、呼吸机依赖现象的发生,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多食高能量、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并减少生成CO2食物的摄入,早期下吞困难者医护人员可给予静脉补充,以维持身体营养需要。②严密观察:治疗开始后指导患者与呼吸机呼吸同步,一旁严密观察患者神态、表情、手势等,及时了解其需求与感受。另外更重要的是动态观察患者病情,治疗时护理人员应无间隙观察患者面色、意识、各项生命体征等,作好记录,并将记录和临床表现症状相结合,评估患者病情改善情况,并及时对通气参数进行更改[5]。③管路护理:治疗时必须保证管路良好的密闭性,因此在选择面罩时就应根据患者面部特征选择适合的面罩,并对其做好固定,带子不能过松或是过紧,护理人员应主动询问患者舒适感,并用手感觉是否有漏气现象。④呼吸道管理注意事项,面罩等装置戴在身上一定程度限制了患者的活动,不方便满足患者咳嗽、喝水等需求,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协助完成需求,并每3小时放下面罩给予饮水,再对呼吸道进行加湿[6]。

1.3效果判定标准有效:呼吸困难症状显著改善或是消失,肺部音有改善或是直接消失,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等方面均有所恢复或是完全恢复;反之视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治疗及护理有效39例(97.5%),无效1例(2.5%),对照组治疗及护理有效26例(65.0%),无效14例(35.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667,P

3讨论

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是心力衰竭患者易发生的并发症,也属于临床上严重的病症之一,发生这种病症一般都存在一个刺激到患者的诱因,发病机理是患者心肌收缩力骤降或是左心室瓣膜急促反流,从而致使肺部静脉压急剧上升,紧接着出现了低氧、呼吸困难等症[7-10]。患者一旦出现此种病症,医护人员应抓住分秒来对其进行抢救,以尽量解除病症对患者生命的威胁[11-13]。本次研究显示无创呼吸机治疗配合管道管理、心理干预、营养支持、病情观察等周到护理措施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5%)显著高于对照组(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667,P

综上所述,无创呼吸机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同时给予相应的有效护理措施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同时能够快速解决缺氧问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先静,钟桂群.呼吸机辅助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护理.世界中医药,2015(A01):8-9.

[2]周伟,沈丰,王建忠,等.观察无创呼吸机对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疗效.中国医药指南,2009,7(22):17-18.

[3]徐青,吉婷.护理干预对无创通气治疗高龄重度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影响.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8):90-91.

[4]努日古力・阿布都瓦依提,余世勤.急性心源性肺水肿在无创呼吸机治疗中的护理干预及效果.中外医学研究,2014(23):98-99.

[5]李拥军,刘晓黎,李岩.无创通气在急性心源性肺水肿并急性呼吸衰竭抢救中的应用.白求恩医学杂志,2008,6(5):266-267.

[6]陈霖,鲍人末.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疗效分析.中国基层医药,2012,19(3):418-419.

[7]凌琳,何文富,陈元姝.BiPAP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临床观察.四川医学,2007,28(1):57-58.

[8]付会恒,李丽荣,巫剑峰,等.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临床效果观察.白求恩医学杂志,2016,14(1):16-18.

[9]王婕,李旭升,曹毅,等.无创呼吸机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临床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12,30(8):149-150.

治疗心理的方法范文1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肺结核患者90例,病例纳入标准:均经影像学及病理学确诊,无精神疾病者,排除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排除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5]。将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应用穴位贴敷,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心理治疗。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2HRSZ(E)/4HR方案抗结核治疗。

对照组予以穴位贴敷,吴茱萸、淫羊藿、附子、补骨脂、巴戟天混合,研磨成细末状,加入鲜姜汁稀释调和,并制成圆柱形湿药饼,贴敷在肺俞、天突、大椎、肾盂、中府、膻中等穴,并用胶布固定好,每次2h,每周5次,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治疗组联合心理治疗,宣传结核病的相关知识及消毒隔离措施,纠正对治疗及不良反应的正确认识。介绍各种不良情绪的控制方法及负性情绪宣泄的注意事项。保持病室的清洁与空气新鲜,指导患者进行放松疗法,尽可能消除患者存在的紧张与不适感。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融入音乐疗法,以舒缓、温馨的音乐缓解患者的心态,减轻压力反应。针对排菌期间的患者,正确指导其隔离方法,切断传染途径,并嘱患者将痰吐入统一的痰回收袋中并焚烧,对症状有所改善患者进行鼓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患者提供无刺激性、营养成分合理的饮食方案,并进行饮食指导。

1.3评价指标

1.3.1疗效评价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病灶完全吸收、钙化现象消失、胸水完全吸收。有效: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或基本消失、病灶部分吸收、钙化以及空洞缩小。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且病灶、胸水等无明显吸收、空洞未缩小甚至有扩大的情况[5]。

1.3.2肺功能指标观察比较两组用力肺活量(FCV)、第一秒末呼吸容积(FEV1)、FEV1/FVC%的变化。

1.3.3心理治疗疗效判定[6]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在患者入院时、治疗1周后进行测评,SAS评分和SDS评分≥51分者分别界定为焦虑和抑郁。

1.4观察指标

治疗后对比分析两组的疗效、肺功能各项指标及心理状态的变化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文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肺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各项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各项指标分别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治疗组治疗后FVC、FEV1和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治疗前后心理状态评价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各项指标分别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治疗后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肺结核是一种呼吸系统慢性传染性疾病,主要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肺部引起咳嗽、咳血、低热等症状[7]。中医认为,肺结核属“虚劳”、“肺痨”的范畴,其病机为肺阴虚弱、气阴两虚、脾肾俱亏所致[8]。穴位贴敷疗法是将中药作用于腧穴,其原理与传统中医针灸相似,通过药物作用于经络继而对患者身体功能进行全方位调整,通过经络的传导将所用药物在相关的穴位上贴敷,使之发生经络感传而达到“气至病所”,同时也利用药物较强的刺激作用,将这种刺激导入相应的部位,特别是背俞穴,而至相应的内脏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最终起到缓解临床症状及治愈疾病的目的[9-12]。与口服中药比较,穴位贴敷中各种药物免除了胃肠道的破坏,同时不经过肝的“首过效应”,通过皮肤直接进入循环系统并作用于人体。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13],穴位贴敷治療中药物浓度曲线趋于平缓,避免了时间-血药浓度曲线的峰谷现象,具有药效强、作用维持时间长的优势,从而增强身体功能及防御能力,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另外,肺结核因其具有传染性,待患者得知自己患病后,多数会产生自卑、恐惧、焦虑以及抑郁等不良心理,与此同时,多数肺结核患者会因为巨大的心理负担,产生心理障碍,如:悲观和睡眠质量不佳等,且易被冷落和疏远,与患者的接触频率明显降低,使患者感受到生活范围、社会关系等受到限制,且长期的治疗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影响了患者的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14-15]。因此,对肺结核患者积极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治疗对于改善肺结核患者的负性心理、提高疾病的治愈率也具有重要作用。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使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进行治疗,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信念。加强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耐心听取患者的诉说,告知患者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治疗方法等,告知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陪伴,必要时给予鼓励和安慰,消除患者的自卑感和失落感。详细讲解抗结核药治疗的重要性和用药原则,让患者坚持长期用药。与此同时,嘱咐患者,按时服药,并告知肺结核是可以治愈的,对日后的生活以及工作不会带来任何影响[16-19]。

治疗心理的方法范文篇10

[关键词]心理咨询;游戏治疗;儿童;游戏治疗理论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2-0042-04

心理分析大师S.Freud曾经说过,个体的心理发展深受其早期经验的影响。儿童时期是个体心理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初始阶段,也是至关重要的阶段,它对个体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心理问题在学前儿童身上往往不会表现得很突出,所以家长对它的重视程度较低。事实上,我国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对我国22个城市的调查显示,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12.97%。因此,要改善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让儿童健康成长,在重视儿童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儿童心理咨询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主要是以语言交流来展开心理咨询的,但是儿童的语言发展尚不完善,他们不能充分而准确地用语言表述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不过幸好儿童热爱游戏,在游戏活动中他们有丰富而真实的内心表现和行为反应,因此。以游戏为媒介。利用儿童的游戏活动为儿童提供心理援助的“游戏疗法”就成为一种适合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新型而有效的心理辅导和教育方法。

一、游戏治疗的定义及分类

从达尔文开始。人们就从不同角度对游戏进行了大量研究,也给游戏下了种种不同的定义。然而至今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说法。同时。由于各研究者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和方法论不同,以及研究角度和实验对象不同,各种不同的游戏理论相继出现。尽管不同的研究者对游戏的性质、内容和组织形式等持有不同的见解,但大家都同意儿童积极参加游戏活动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认为游戏不仅能促进儿童身体运动技能的发展,而且对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形成都有重要意义。

虽然研究者对游戏的定义没有一致的说法。但是关于游戏治疗的定义几乎一致。他们都认为游戏治疗是以游戏为手段或媒介来进行心理治疗。例如,有的研究者认为,游戏治疗是以游戏活动为媒介,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暴露内心存在的问题,治疗师可以借此解除儿童的各种困扰.使其获得发展;有的研究者认为,游戏治疗就是利用游戏的手段来矫治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一种治疗方法。

由于游戏治疗对儿童心理问题的干预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它被广泛使用。关于游戏治疗有多种分类方法,根据参加治疗人数的多少,可以分为个别游戏疗法(一名治疗师面对一名儿童)和团体游戏疗法(一名治疗师面对五、六名儿童);根据游戏活动的程序化程度,可以分为自由游戏疗法(让儿童随便玩)和限制性游戏疗法(如让儿童在角色游戏中扮演特定角色);根据游戏疗法所依据的心理学理论不同,可以分为精神分析类的游戏疗法、儿童中心游戏疗法、行为主义类的游戏疗法等。

二、游戏治疗的相关理论

1分析性游戏治疗

分析性游戏治疗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S.Freud,他将其精神分析的理论运用于儿童游戏治疗之中。S.Freud虽然没有系统地论述过儿童的游戏,但是他在论述其心理学观点时曾涉及游戏治疗理论。他认为,游戏受快乐原则的驱使,表现为游戏能够满足儿童的愿望。使儿童受压抑的消极冲动得到发泄。在游戏治疗中,Freud把游戏看作是症状化行为,并很自然地将游戏用于他对儿童的心理分析之中。此后。Freud的女儿Anna和学生Klein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对心理障碍儿童的实际治疗。

A.Freud和Klein最早将游戏引进对儿童情绪困扰的治疗。她们都相信,游戏为儿童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游戏可以取代语言式的自由联想。为儿童提供通往潜意识的途径。她们的差异在于.Klein十分强调在游戏中揭示儿童的潜意识。她用游戏和玩具鼓励儿童表达幻想、焦虑,然后根据儿童的表现加以解释,通过解释将儿童的一些无意识的体验变成有意识的体验,从而帮助儿童妥善解决情感上的问题。A.Freud则强调游戏能够帮助儿童与治疗师之间建立正向情感联结,以便治疗师进入儿童的世界。她不直接解释具体的游戏行为,认为不一定每个游戏行为都有象征意义。她只是在与儿童建立友好关系时鼓励儿童说出自己的幻想,然后分析这一想法背后的意义。

2发泄性游戏治疗

一些学者在A.Freud和Klein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主动式游戏治疗”理论,主张为儿童设计种种不同的游戏,安排儿童进入这些经过精心设计的游戏场景。1938年,David提出发泄性游戏治疗法。主张设定场景和选定玩具来重新激起儿童焦虑反应的经验,以便儿童发泄痛苦及紧张的情绪。他认为,儿童之所以会产生问题行为,是因为儿童内心有一种动力和能量。这种能量由于社会规范、道德良心而受到压抑。当能量积累到一定限度时,个体便开始出现情绪问题,而当个体通过行为将情绪问题表现出来时,能量便会消失,情绪问题随之得到解决。游戏之所以具有治疗的功能,是因为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可以释放累积起来的能量。因此,治疗师不必探索儿童的潜意识,不需要了解能量是由什么造成的,只需在面对儿童的问题行为时想办法消除儿童累积的能量,即可矫治儿童的行为问题。

发泄性游戏治疗包括主动型治疗和被动型治疗两种类型。提出主动型治疗的学者认为:游戏本身就是一种治疗媒介,在判断儿童情绪困扰的原因所在后,治疗师可以主动设计游戏方案,引导儿童重新经历产生情绪问题的事件,以主动的姿态宣泄压抑的能量,所以,这种宣泄能量的游戏都有特定的处理对象。主张被动型治疗的学者则认为,以上做法的局限性在于从成人的角度去揣测儿童的想法。无法确定揣测的准确性,因此治疗师应该是被动的,没有必要设计特定的游戏,只需为儿童提供游戏场所和材料,让儿童在游戏中自由表达,自然地宣泄和抒绪。

3非指导性游戏治疗

CarlRogers扩展了关系治疗的一些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非指导性游戏治疗。VirginiaAxline则将非指导性游戏治疗运用于实践。他们相信,人有自我指导的能力,任何人都没有能力改变别人,人是由源自自己内心的力量所改变的。因此,他们并不重视如何安排游戏,而是强调治疗师的工作是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儿童提供一个无条件接纳、无条件包容的环境,让他们发挥内在的自主力量,然后自己作出改变。Axline认为对儿童进行游戏治疗时应坚持八个原则:(1)治疗师必须

和儿童建立友善的关系。(2)治疗师必须接受儿童真实的一面。(3)治疗师在和儿童相处时要具有宽容的态度,让儿童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感受。(4)治疗师要能敏锐地辨识出儿童表现出来的感受,并以能够让儿童领悟的方式把这些感受回馈给儿童。(5)治疗师必须尊重儿童,承认儿童拥有能够把握机会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6)治疗师不要企图用某种方法来指导儿童的行动或谈话,而应该是跟随儿童。(7)治疗师要知道治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治疗进度不能太着急。(8)治疗师应该作出一些必要的限制,这些限制的目的是要让儿童知道他在治疗中应该担负的责任。Axline提出的八个原则,除第八条原则外,都是从Rogers提出的治疗师必须具备的无条件正向尊重、同情心和真诚等三个态度衍生而来的。

4行为取向治疗

行为取向治疗是一种由行为主义理念发展而来的行为矫治方法。与以精神分析理念为基础的游戏治疗不同,提出行动取向治疗的学者认为,行为是由环境塑造的,行为后果对行为本身又有强化作用。关于行为取向治疗没有一个一致性的理论。有的只是在行为基本原理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种种技术,例如系统脱敏法、代金券制度、厌恶疗法以及适用于儿童心理治疗的角色游戏扮演技术等。角色游戏扮演是一种很方便的示范技术。治疗师和儿童一起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扮演特定的角色。治疗师扮演儿童或儿童在生活中遇到的人。这种方法常常用来帮助儿童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技巧。

三、游戏疗法的实施技术

1游戏治疗室的建立

治疗室面积以25m2~30m2较为适宜。一般不超过40m2。若游戏室太小,儿童在活动时会受到束缚;若游戏室太大,儿童可能会产生恐惧与不安的心理。治疗室内应色彩柔和,不宜太刺激。治疗室设施一般包括一个用于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沙坑,包括沙子、铁锹、小翻车等;一些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发泄攻击性和其他情绪的打击乐器,如鼓、铃等;一些锻炼儿童平衡能力的游戏器具,如滑梯、蹦蹦床等;适合各年龄段儿童的玩具以及用于儿童自我情感表现的绘画工具等。

2游戏治疗方式的设计

游戏治疗方式可以根据具体治疗目的制定。例如,让儿童玩电动火车可以观察儿童的手指协调能力及创造能力;让儿童弹钢琴可以观察儿童的手指、大脑、身体配合的协调性;让儿童玩弹子游戏机可以观察儿童的注意力和操纵能力。每一次治疗中进行什么游戏,每项游戏进行多长时间.治疗师都要预先安排和设计妥当。游戏治疗要有一个严格的时间表,一般每周安排1~2次。刚开始时游戏时间可视情况略为缩短。随着游戏次数的增加,再逐渐延长时间,每次时间以1~1.5小时为宜。游戏时间一旦确定,就要固定下来,不能随便更改或取消。为了保证游戏能顺利进行。游戏治疗中应有一些必要的规则或限制,使儿童明确自己的责任。制定规则时要保证让儿童能有充足的时间充分表现自己,不能因催促或时间不够而使儿童产生焦虑,进而影响游戏的顺利开展。治疗师对儿童在游戏治疗过程中的一切行为、表现都要保密。治疗师应对游戏治疗的过程作连续记录,以观察儿童的发展变化及治疗效果,并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

游戏治疗的成效主要与治疗师对儿童的态度有关,治疗师要无条件地尊重、理解儿童,对他们表现出极大的耐心,这是游戏治疗顺利进行的前提。让儿童进入游戏室,使他产生被许可的感觉。愿意表达他的全部感情及内心体验,这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3观察与记录

进入治疗室之前,治疗师要观察亲子分离的状态,记录儿童的不安程度。在游戏过程中。治疗师要观察儿童是否主动接触玩具。此外。治疗师还要观察游戏过程中儿童的游戏种类及次数、儿童的语言表述是否清楚以及儿童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不同语言表达。

记录的内容主要有十个方面:(1)儿童参加活动的兴趣、动机的强弱变化。(2)亲子分离状况。(3)游戏疗法构造。(4)儿童在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高低的变化。(5)儿童与治疗师的关系。(6)攻击性,即儿童破坏玩具的倾向性的高低。(7)治疗师对儿童活动是否有限制及儿童是否理解这些限制。(8)儿童的情感、情绪表现。(9)儿童的自我控制力和注意力。(10)儿童适当的语言表现。

四、游戏疗法在儿童心理咨询中的作用

1游戏为儿童问题行为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

心理治疗师和来访者主要是以语言交流来展开咨询的。然而,受儿童言语发展水平的限制。咨询师通常无法通过儿童的语言去理解儿童的行为及其对应的内在心理状态。但是通过游戏疗法.治疗师能够根据游戏场景去洞察儿童的潜意识。还可以了解儿童的能力、兴趣和特长,比如通过魔方游戏可以了解到儿童精细动作的能力和对事物反应的灵敏度,拼图游戏则能反映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和记忆能力等。另外,儿童的游戏在某种程度上还能反映其情绪状态,治疗师发现有些情绪失调儿童的游戏模式往往比较刻板、混乱,在游戏中常常出现偏差。

2游戏治疗促进了儿童情绪的发展

游戏治疗可以缓解儿童的紧张情绪。儿童常常在游戏中表达自己的愉快情绪,将生活中的快乐感受表现出来,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儿童也可以在游戏中把不快的情绪发泄和诉说出来。游戏培养了儿童表达情绪的能力,促进了其情感的发展。在游戏治疗过程中,儿童在每一个游戏中获得的小小的成功都能令他们感到满足和欣喜,这对缓解儿童的紧张心理,改善恐惧、忧虑、害羞、冷漠、退缩、攻击等不良情绪和行为是十分有利的。

3游戏治疗促进了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治疗心理的方法范文篇11

关键词团体音乐治疗高职学生情绪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由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高校学生日益出现自毁与攻击,越来越引起社会公众与教育机构的广泛重视。高职教育是组成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层次的应用型与操作型人才为教学目标,人才培养不仅要保证数量,更要符合质量要求,而心理健康则是直接影响到人才质量的关键问题。我国高校中出现了许多由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管理方面的难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心理不健全或是不健康,情绪稳定性则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学生自控力的中心内容,高校中的很多恶性事件都是由于学生情绪失控导致的。一些心理学家强调,情绪不仅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状况,也会给心理健康造成重大影响,尤其是对高校学生来讲,他们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分析、研究其情感情绪,探索控制其情绪状况的有效方法,对改善其健康的心理状况至关重要。下面在对音乐治疗涵义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分析团体音乐治疗对高职学生情绪的影响,以期为促进高职学生的情绪稳定性、培养其健康的心理提供参考。

1音乐治疗的涵义

音乐治疗是近几年兴起的一门新的边缘性学科,在日本、美国等心理学研究较为成熟的国家应用普遍,它集心理学、医学与音乐为一体,是将音乐的作用扩展到传统的审美与艺术欣赏领域以外的研究与应用。

目前,各个国家、各个研究组织在音乐治疗的涵义上尚未达成统一,张鸿爵教授在其编写的《音乐治疗学基础》中,对音乐治疗的涵义做了这样的界定:“音乐治疗是新兴的一门边缘叉学科,它以心理学治疗的原理与方法作基础,利用音乐对人体生理与心理上的影响,在音乐治疗师与求治者的参与下,运用各项音乐上经过专门设计的行为,使被治疗者亲身感受音乐,消除心理上的障碍,以达到恢复或是提升其心理健康状况的目的。这一学科在创立及其发展过程中,在有效结合各个国家的古老医学与传统文化的情况下,产生了地区特色鲜明的治疗技术与方法。张鸿爵教授对音乐治疗的定义参照了许多国家的十多种对音乐治疗涵义的定义,可以说是相对综合、全面的界定。

2团体音乐治疗对高职学生情绪的影响

2.1团体音乐治疗有助于减压放松

学过瑜伽的人都知道,每当瑜伽锻炼结束之后,都有伴随音乐朗诵聆听式的放松,这种放松形式不仅仅是针对运动后产生的肌肉拉伸与紧张进行的,还有利于人在精神方面的放松。通过优美的音乐和柔声的讲解,可以让人浮想联翩,在人脑中形成色彩缤纷的画面,让人在精神层面获得满足与释放。所以说,这种治疗方法在促进人的减压放松上有很大的作用,是调控高职学生情绪情感的一种有效方法。治疗师在进行讲解、指导的过程中,首先要把握好话语的节奏,做到与音乐节拍的完美融合,语速既不能很快也不能很慢,否则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同时,治疗过程中的提问方式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这意味着治疗师需要有明确的治疗方向。实践证明,许多求治者都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了有效的放松与减压,音乐是一项投入情绪与情感的艺术,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不知不觉地进入各种情绪与情感的体验中,而体验音乐的过程,就是把个人情绪情感融入音乐影响下的一种状态。所以说,音乐能够在治疗过程中与心理暗示有机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放松与减轻高职学生压力的方法。

2.2团体音乐治疗和其他疗法有机结合、(下转第192页)(上接第174页)

在对高职学生进行团体音乐治疗时,除了要按照求治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音乐之外,还要给求治者创造可以更好地放松与减压的外部环境,例如柔和的光线、清新的空气等。同时,可以采用芳香治疗法,以促进团体音乐治疗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对那些忧伤、沮丧的求治者,可以通过使他们感受带有森林气息、水果气息自然气息与花草气息味道的精油,放松身心。

当求治者在音乐与精油的共同作用下,想象自己在森林里、夕阳下、大海边、花园中舒适地或跑、或走、或舞蹈、或席地而坐,在倾听悠扬悦耳音乐的同时,嗅闻各个芳香植物发出的幽香,能够促进求治者感受轻松与沉静,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系统调节人体的各项机能,以帮助他们恢复或是提升身心健康状况。另外,体育锻炼也有助于减轻求治者的心理压力,同朋友交流、旅游等方法也有助于求治者恢复或是提升心理健康状况,在综合使用这些方法的同时融入团体音乐疗法,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2.3因地制宜地选择乐疗方法

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治疗的过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是求治者的心理状况,看是抑郁、焦虑还是躁狂等等,同时也要考虑求治者的职业、爱好、性格与年龄,通过对各项因素的综合分析,为求治者选择适当的音乐治疗方法。不同的音乐对人感觉器官的作用不同,这是因为音乐的不同旋律、音调与速度,会分别产生镇静、安定、轻松、兴奋、活跃、愉快等不同的效用,以帮助求治者调节情绪,实现降压、镇痛、催眠等的效果,这样有区别地进行音乐治疗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音乐治疗方法中有一种即兴音乐疗法,不同的人在聆听即兴音乐时会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性与行为,原因是音乐即兴表现出的内容与涵义是不受个人的意志所控制的,就像老年人爱好戏曲与京剧、年轻人爱好摇滚与流行音乐、城市人爱好流行音乐,而农村人则爱好山歌与民歌。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治疗师才能运用即兴音乐形式进行评估,快速捕捉到求治者的个性与特点,及时发现可以运用的治疗资源,并制定治疗的最终方案与目标。另外,还应该重视的是不同音乐疗法的使用时间不同,通常情况下,镇静类型的音乐适合在临睡前聆听,可以帮助休息与睡眠,兴奋类型的音乐适合在早上或是上午聆听,有助于使人意气风发、精力充沛,解郁类型的音乐则限制较少,适合在任何时间聆听。

总之,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情绪与心理问题,高职学生当然也不例外,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并制定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团体音乐治疗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有助于高职学生消除在学习、生活、恋爱、交往、挫折应对以及人格成长等各方面的情绪问题,提升高职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与社会生存能力,促使其在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拥有健康的心理,这是高职学生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高天.音乐治疗学基础理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治疗心理的方法范文

摘要:通过列举中医古籍中行为疗法的案例,采用现代心理学术语分析了与现代行为治疗相似的中医行为疗法及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行为疗法。认为中医行为疗法中的厌恶疗法、习见习闻法(系统脱敏法)、心理转移法(反应预防法)、模仿法和冲击疗法在具体治疗方法上与现代行为疗法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同时也带有鲜明的文化特点;而气功疗法和课业疗法则是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行为疗法。并指出中医行为疗法重视患者自我调节、注重个体差异性,治疗方法设计精巧,疗效明显,但也存在重实践而轻理论、缺乏量化研究等局限性。研究中医行为疗法将有利于建立适合中国人的心理疗法以及完善现代心理治疗。

关键词:行为疗法;心理疗法;中医治疗学

中医对心理治疗有独到的研究,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精辟论述了心身疾病的致病机制和诊治,深刻揭示了心理疾病的诸多成因及治法。采用中医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消除或建立某些适应性行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门医学技术称为中医行为疗法。中医行为疗法有与现代(西方)行为疗法不谋而合之处,同时中医行为疗法也带有鲜明的文化特点。中医行为疗法不象现代行为疗法有一整套行为治疗理论作指导,但传统医案中仍然可找到不少行为治疗案例及对行为治疗的精彩论述。因研究传统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古为今用,故本文采用现代心理学术语来说明中医行为疗法案例。

1与现代行为治疗相似的中医行为疗法

中医行为疗法虽然与现代行为疗法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两者在具体治疗方法上仍有一些相似之处,这不是指依赖于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治疗手段等物质性的东西,而是指一些可供指导的治疗思想和用于操作的基本步骤。

1.1厌恶疗法

中医心理治疗的厌恶疗法是指把可以令患者产生厌恶情绪的感觉刺激与其病态行为紧密结合起来,使患者产生强烈的躲避倾向及明显的身体不适的感觉,从而矫正其病态行为的方法。现代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是一种通过惩罚来消除不良行为的治疗方法。

《世医得效方》记载:一个嗜酒如命的酒鬼的家人把他手脚捆绑起来,放一坛酒在酒鬼口边,“其酒气冲入口中,病者急欲就饮,坚不与之”。一会儿病人吐出一块瘀血。家人将瘀血放入酒中烧煮。瘀血形状难看,又散发出恶臭味。这个嗜酒如命的人“自后虽滴酒不能饮也”[1]。

《吴鞠通医案》载:有章姓病人“不时脱尽衣裤上大街”,吴鞠通一边用小竹板打他,一边命令其穿衣服,患者“知痛后而自着衣,着后稍明”[2]。中医行为疗法的厌恶疗法在治疗原理上与现代行为疗法的厌恶疗法相同,都是把可以令患者产生厌恶情绪的感觉刺激与其病态行为紧密结合起来以矫正其病态行为的方法。现代行为疗法在选用厌恶刺激时更为慎重,充分考虑患者的生理健康和心理承受能力,并制定了现代临床心理学从业人员伦理守则以规范治疗行为。

1.2习见习闻法

中医行为疗法中的习见习闻法是指通过反复练习,使受惊敏感的患者对刺激习惯而恢复常态的心理疗法。习见习闻法类似于现代行为治疗中的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是指把一个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暴露在处于全身松弛状态下的患者面前,使该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3]。《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惊者平之”,从“惊”变为“平”即是脱敏。张子和治疗受惊患者的案例就是使用系统脱敏法的典型例子。

《儒门事亲・内伤形》记载:“卫德新之妻,旅中宿于楼上,夜值盗窃人烧舍,惊堕床下,自后,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家人辈蹑足而行,莫敢冒触有声,岁余不痊。诸医作心病治之,人参、珍珠及定志丸皆无效。张见而断之曰:惊者为阳,从外入也;恐者为阴,从内出。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自知也。足少阳胆经属肝木,胆者敢也。惊怕则伤矣。乃命二侍女执其两手按高椅之上,当面前下置一小几。张曰:娘子当视此。一木猛击之,其妇大惊。张曰:我以木击几,何以惊乎?伺少定,击之,惊少缓。又斯须连击三、五次,又以杖击门,又暗遣人画背后之窗。徐徐惊定而笑曰:是何治法?张曰:《内经》云,惊者平之。平者常也。平常见之,必无惊。是夜使人击其门窗,自夕达曙。夫惊者,神上越也。从下击几,使之下视,所以收神也。一、二日,虽闻雷亦不惊”[4]207。

这个案例中的患者是恐惧障碍,因精神骤遭刺激所致。张子和让两个侍女对患者作了按刺激等级从弱到强、循序渐进的一系列的击茶几、击门窗动作,使患者达到脱敏效果。患者从开始时“大惊”到习惯了不再对木棒猛击茶几的声音感到恐惧,就是让这个刺激不再引起患者焦虑,使患者逐步适应了原来可引起极大焦虑的刺激。

中医行为疗法的习见习闻法在治疗原理上与现代行为疗法的系统脱敏法相同,只是操作程序不够具体,刺激等级的划分和步骤的施行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和方法。中医行为治疗实践者运用习见习闻法成功治愈患者,这是在个人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创新和开拓。

1.3心理转移法

中医行为治疗的心理转移法是指通过改变病人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使其注意焦点从病所转移到它处的心理疗法,类似于现代心理治疗的反应预防法。反应预防法主要用于治疗强迫症。例如治疗强迫性仪式动作为主诉的患者,让患者在想要行仪式动作前向治疗者报告,并在治疗者的鼓励和监督下克制自己而不作仪式动作。

《名医类案・目》记载:“杨贲亨治一贵人,患内障(眼疾)性暴躁,时时持镜自照,计日责效,数医不愈。召杨诊,曰:公目疾可自愈。第服药过多,毒已流入左股,旦夕间当发毒,窃为公忧之。既去,贵人日夕视左股抚摩,惟恐其发也。久之目渐愈而毒不作。贵人以杨言不验,召诘之。对曰:医者意也。公性躁欲速,每持镜自照,心之所属,无时不在于目,则火上炎,目何由愈。故诡言令公凝神于足,则火自降,目自愈矣”[5]569。这样的患者急躁焦虑,治疗者用巧妙的暗示,将其对目疾的病理性过分关注,转移到其他部位,促进了目疾的痊愈。对患者过度性生理性的焦虑反应采用反应预防法(心理转移法)是比较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二十六》载:“昔闻山东杨先生,治府主洞泄不已,杨初未对病人。与众人谈日月星辰躔度及风云雷电之变,自辰至未,而病者听之而忘其圊。杨尝曰:治洞泄不已之人,先问其所好之事,好棋者与之棋,好乐者与之笙笛,勿辍。又闻庄先生者,治以喜乐之极而病者,庄切其脉,为之失声,佯曰:吾取药去。数日更不来,病者悲泣,辞其亲友曰:吾不久矣。庄知其将愈,慰之。诘其故,庄引《素问》曰:惧胜喜”[4]111。

《南郡县志・人物志・李建昂医事》载有一书生,畏惧光亮,“不近灯火”。李建昂诊毕,索其所著文章,“乱其句读,郎声而诵”,结果,患者“愤然夺其文曰:客非此道中人,不解句读,何其妄也,因就灯而坐,顿忘畏明之习”[2]。

《针灸大成》记载:“同寅谢公治妇人丧妹,甚悲思不能进食,针药用之无功,即以亲家之女日夜与之陪欢,转移其思念故人之意,佐以解郁之品,逐渐恢复如常”[6]。

中医行为疗法的心理转移法在治疗原理上与现代行为疗法的反应预防法相同,都是通过改变病人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使其注意焦点从病所转移到它处的心理疗法。可以看出中医在治疗心理疾病时能够根据病情和情境灵活运用心理转移法。

1.4模仿法

中医心理治疗中的模仿法是指通过旁人有意示范来培养患者的正常行为,与现代行为疗法中的模仿法基本相同。

《儒门事亲・内伤形》记载:“项关令之妻,病怒,不欲食。常好叫呼怒骂,欲杀左右,恶言不辍。众医皆处药,几半载尚尔。其夫命戴人视之,戴人曰:此难以药治。……其旁常以两个能食之妇,夸其食美,其妇亦索其食,而为一尝之。不数日,怒减食增,不药而瘥”[4]207。这是个厌食的案例,张子和采用模仿法治疗因过分生气发怒而导致不欲饮食的患者,让两个食量大、胃口好的妇女在一旁边吃边夸食物的可口,对患者施加影响,使这位“病怒不食”的患者胃口好转而开始进食。

中医行为疗法的模仿法是指通过他人的特定行为有意对患者施加影响,使患者也趋向于采取同样的行为方式而放弃先前不良行为方式,与现代行为疗法的模仿法治疗原理相同。

1.5冲击疗法

冲击疗法,是指让患者一下子面对大量的惧怕的情况,个体的恐怖反应逐渐减轻,甚至最终消失。它的基本原则与系统脱敏法相反,不是使患者按轻重程序逐渐面对所惧怕的情况。

《续名医类案・惊悸》记载:“卢不远治沈君鱼,终日畏死,龟卜筮数无不叩,名医之门无不造。一日就诊,卢为之立方用药,导谕千万言,略觉释然。次日侵晨又就诊,以卜当十日死。卢留宿斋中,大壮其胆,指菁山叩问谷禅师授参究法。参百日,念头始定而全安矣”[5]645。案例中的这个患者多疑畏死,用开导劝慰法只能“略觉释然”,于是医生诈称“卜当十日死”,使患者一下子面对最难以接受的刺激,患者反而放得开不再“终日畏死”了。患者接着参禅百日,提高对生命本源的认识而得以痊愈。这个案例采用了多种心理治疗方法,冲击疗法是其中一种,对治疗起了关键性作用。

中医行为疗法中没有冲击疗法这个名词。中医采用冲击疗法可能更多地源于对“物极必反”这一哲学观点的认同,并认为该观点同样适用于人的心理治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医虽然在治疗理论的建构程度和理论取向(是否偏向哲学)上不同,但都使用冲击疗法来治疗恐惧症,中西医在心理治疗上有殊途同归之处。

2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行为疗法

2.1课业疗法

课业疗法是指通过让患者参加有医疗意义的工作或劳动来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方法。中医行为治疗中的课业疗法是通过行为改变来调整可具体描述的心理状态。《四川医林人物》记载:“肖文鉴,南充人。一室女患郁症,形消骨立,鉴嘱女结伴锄菜园蔓草,日刈草二背。女初不耐,久习为常。如是一百日,体渐强壮,面生华泽”[2]。患忧郁症的人活动量减少,治疗抑郁症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安排患者做适度的劳动,循序渐进来改善心情。上例中患者是个室外活动极少的“室女”,需要加强户外运动,所以医生采用结伴割草来治疗抑郁症。类似的做法还有:每天按时练习书法可以调节情绪;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适当增加体力劳动,以舒缓大脑长期所处的紧张状态。

2.2气功疗法

气功是通过自我有意识地松弛机体、平静思想、调节呼吸,以达到自我调整生理、心理活动,从而防治心身疾病的一种方法。气功门类繁多,如太极拳、八段锦和鹤翔桩等,均由一定的行为方式组成。气功强调天天练习,持之以恒才能够生效、巩固,故练功过程可看作是学习一种新的行为方式以代替疾病行为的行为训练。气功与一般的行为疗法有所不同,气功着重是意念的内部运行和内在调理。气功与生物反馈法比较接近,是一种不用仪器的生物反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物反馈好比是在仪器指导下的一种气功,其着眼点是反馈信息的调理[7]。气功吐纳、导引是患者自己练气功,将不利于健康的情绪通过呼吸导引调整过来。在气功中包含了自我暗示效应。实践证明,气功能够有效地调节身心,古往今来用气功治愈心病的例子数不胜数。

气功疗法是最有中国特色的行为疗法,其更能体现中国人对心身辨证关系的认识。中国传统医学很早就认识到了心身疾病的辨证关系,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兼顾心理调节,从而创造出气功这一有效而且富有特色的疗法。气功疗法倾向于养生,这有利于将心理治疗融于日常生活而不必一律求诊心理医生,但中医心理治疗也因此未能从生理疾病的治疗中分离出来,从而影响了心理治疗理论和实践技术的发展。客观地说,气功疗法有些不适应现代人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使得一部分有兴趣尝试气功导引法的人们失去了练习机会。今后气功疗法如果能够被更好地改编成一系列调节身心的简便易行的健身运动,或许能同瑜伽一样受到不少中国人的欢迎。

因为不同于一般的体育运动,气功有特殊的练习规则和禁忌证,练习不当可能会出现偏差。目前对气功的研究刚起步。气功因缺乏现代科学的理论阐释,因而易被蒙上一层迷信、神秘色彩,但这并不能抹煞气功的科学性及它在健身、疾病防治和康复中的作用。

3对中医行为疗法的评价

中医行为疗法在治疗恐怖症、抑郁症、不良情绪导致的躯体化症状和矫正不良行为等方面有显著效果,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长处。

3.1重视患者的自我调节

中医行为治疗同西方现代行为治疗相比更重视患者的自我调节。在患者的康复阶段,自我调节起着重要作用。气功疗法、课业疗法都是以一种积极主动的特定行为方式去改变消极心态从而治愈心理疾病。自我调节贯穿于气功疗法、课业疗法的始终,充分体现了中医心理治疗重视人的主体作用。

3.2治疗方法设计精巧,疗效明显

在中医行为治疗过程中,医生根据患者特定的生活条件和范围进行简单而精巧构思的治疗设计。习见习闻法、厌恶疗法、心理转移法、模仿法等都被古代医家根据患者的情况灵活运用,体现了古代医家的高超医术和智慧。这比西方某些脱离现实生活的治疗方法更具有实践上的优势。中医行为疗法实践者重实践,不囿于现有治疗理论而勇于开创新的心理治疗方法,这是值得肯定的。

3.3注重个体差异性

中医行为治疗的心理转移法、模仿法都是在充分考虑患者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使用,灵活多变,秉承了中医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原则。注重个体的差异性是贯穿整个传统心理治疗的指导思想,《内经》就明确提出了个体的差异性对病情的影响。

然而,中医行为治疗也存在局限性:重实践而轻理论,缺乏量化研究。心理治疗案例的记载仅用一些描述性的语句,难以精确全面地反映出治疗过程和方法,不利于心理治疗技术的推广和发展。例如习见习闻法与现在广泛运用的系统脱敏法治疗原理十分相似,如果古时医生能够将这一治疗技术再精确化并进一步总结治疗方法,系统脱敏法就有可能不必从西方引进。当然,这种遗憾的产生是与文化背景、中国人思维方式和科技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有关。

中医行为疗法与西方行为疗法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在心理治疗方面的杰出成果,也使我们坚信,注重吸收中医行为疗法的优点才能寻找到适合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的心理治疗方法,这也是发挥中医心理治疗的优势和推动心理治疗中国化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颜世富.中国传统情绪疗法及其应用[J].心理科学,1996,19(5):267.

[2]钟斌.论中国古代心理治疗方法[J].心理科学,2004,27(1):175.

[3]许汉新,吕秋云.现代心理治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62.

[4]张从正.子和医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5]江,魏之.名医类案(正续编)[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光伏行业市场调研范例(12篇)

    - 阅0

    光伏行业市场调研范文篇1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光伏产业发展的现状近五年,由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年均增长率达55.2%,光伏电池的主要生产地集中在亚洲,其中包.....

    科技进步背景范例(12篇)

    - 阅0

    科技进步背景范文篇1关键词:"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A当今社会享受着第五次技术革命带来的冲击,信息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由于科技进步、.....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