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范例(3篇)

来源:

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组织整合;教学整合;队伍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2-0043-04

近年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管理部门及广大师生的共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客观地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各部门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从战略高度认真反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很有必要、意义深远。笔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效益不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良好的整合机制。整合又叫一体化,是指“由部分结合而生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的过程或状态”。[1]整合机制就是通过组织、制度、价值体系等纽带把各种不同的构成要素、互动关系及其功能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机制,是“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整合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及其功能,以及整合的作用原理。”[2]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各自为政现象并非鲜见,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理念结合不紧;制度之间整合性、协调性不强;制度认同性不高;内容与现实脱节等等。因此,构建一个良好的整合机制十分必要。

一、价值认同: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机制的关键

价值认同是指个体或社会共同体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一或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是人们对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和定向,并表现为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人们总是认同那些与自己的利益、情感和信仰相一致或相近似的东西,利益、情感和信仰影响着人们对‘他者’的评价问题,这就注定了从一开始人们的认同就是一个价值问题。因此,认同说到底是对人的意义感的重新定位和评价的问题,是一个价值认同问题。”[3]也就是说,价值认同是认同的内核和基石,决定着个体认同体系中其他类型或层面认同的选择和内化。价值认同内在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价值目标的利益首肯、情感认可和心理认同;二是有转化为行为的现实趋势与趋向。目标是价值认同的核心,因而也是整合机制构建的关键。整合过程是围绕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行为,是建立在以目标为主旨的各种实施手段,没有目标的整合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整合就失去了意义。只有紧紧围绕着目标进行整合,才能使资源及方法的配置有的放矢,使整合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否则,资源的配置常常是顾此失彼、脉络不清,各种资源、方法未经筛选,难以达到整合的有序,更谈不上产生整合的效果,在价值认同的两方面内容中,第一个方面是前提和基础,第二个方面则是实现和检验价值认同的标志。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直接关系着“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和教育的根本问题。《意见》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立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既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又反映了教育的个人价值。应该肯定,高校管理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此目标是明晰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主体的总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价值目标往往出现偏离,这种偏离必然会影响教育的效果。而强化价值认同则是纠正这种偏离的核心和关键。价值认同对于实现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方式、制度以及资源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价值认同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核心

与社会转型相一致,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念体系也在发生重大变革,原有的许多价值规范已经失效,而新的价值规范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有些建立起来的价值规范也还未为人们所认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机制正在建立和逐步完善之中,一个为全体参与者所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还未成型。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各要素的价值认同对于构建整合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情感和认识上的一致性,有助于形成合力,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同的行动力。只有这一系统中所有的主体都认同并接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体系,不断增强对这一价值观的认同一致性,才能使各不同主体的行为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相一致,才能使大学生获得健康发展,成为与时代同步、与社会同行,有益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

2.价值认同可以有效地协调价值冲突、调动个体的主动性,更好地谋求组织合力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认同是指各级、各部门、各主体紧紧围绕培养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大学生,在观念上对这一价值的认可和共享并有转化为行为的趋向和趋势,学生对自身成才的价值定位和定向,并最终表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在主体多元化、利益多元化、价值取向多重化的今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主体之间的价值冲突在所难免,如何缓解冲突、协调利益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价值认同的根本就在于形成良好的学校文化与价值体系,谋求人与人、人与组织以及组织相互之间的和谐统一,从而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力。

3.价值认同有利于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管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他们青春勃发、思想开放、充满激情、富有个性、锐意进取,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文化修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价值追求呈现出多元性和复杂性,面对开放的校园环境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如何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教育,是摆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各级相关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价值认同,能够体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核心和实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价值认同,就能自觉地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而开展工作,从而使学生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各级管理部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有效地避免各自为政、互相推诿、相互冲突的离散趋向。

二、组织整合: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机制的重要保证

组织是按照一定宗旨和结构形成凝聚力的系统整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赖于各级组织,而组织整合是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组织整合又叫组织化,是指通过组元之间的安排和组织结构的设计实现各部分之间较为稳定的关联过程状态。组织整合包括组织之间、组织各部门之间及部门内部各机构之间的整合三大部分。从整合效果看,组织整合可以分为适度整合与整合失灵。适度整合是指通过整合,分散的各部分形成了完整与和谐的统一体,保证了其功能目标的实现。整合失灵是指整合之后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依旧很松散(欠整合)或各组成部分之间过于紧密,丧失了应有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过度整合)。这两种情况都导致组织形成不了应有的合力。[4]组织的运行过程是通过对相关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高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这就需要科学合理地设定其组织内部各子系统的功能,并构造出子系统之间密切协作、高效运行的整合机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有组织地实施这项工程,是其实效性的有力保证。利用校内各级党、团组织、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等组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选择和传统渠道。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系统中,学校党委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核心,也是能否达到适度整合的关键。党委的主要任务是把握教育方向,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制定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规划。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是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能机构;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助手;行政工作系统更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职责。这些力量都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分工合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整合各种组织资源,不可各是其是,各行其道,以使各组织要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力量最优化、最大化。

当前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聚集方式的变化等实际,进一步加强和发挥各类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优势。注意把握、提升和引导新型组织形式的定向力和凝聚力。一是党组织要因应新变化,不断加强党组织领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和能力;二要加强各类组织的自身建设,在大学生聚集较多的场所和活动中建立党、团组织;三是提高各类组织管理者的素质,创立更加开放的组织环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组织管理,不断增强各类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向心力。尤其要重视以其自发性、自主性和兴趣性而深受学生欢迎的各类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提高社团活动层次和社团可持续发展能力,发挥社团的教育传播功能。

三、教学整合: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基本途径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在高校受教育的基本渠道。高校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因此,有效地整合高校课程教学十分必要。

1.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整合

根据“05方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由原先的7门必修课整合为现今的4门必修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05方案”的课程设置,一是体现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它是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主干课程与辅助课程有机统一的整体。必修课程是稳固而不可改变的,以便于稳扎稳打,巩固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阵地;选修课是开放的,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除此之外,还有一门具有辅质的《形势与政策》课,主要是便于学生及时了解和跟踪国内外最新形势和动态,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充分体现了高度的综合性。“05方案”设置的四门必修课都是经过高度整合的结果。《原理》整合了“98方案”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补充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部分内容;《概论》整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成果,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概括性;《纲要》则整合了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内容,并以点线面结合、史论结合给大学生以爱国主义教育;《基础》课则是综合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人生观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新课程的这些整合有效地解决了课程内容重复和杂乱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虽然新课程方案已初见成效,但在此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仍然不可忽视。如一些学生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教材结构,时代性以及深入浅出等方面,还有待提高;教学过程中的四门课程内容重叠交叉现象仍不时出现,四门课程与中学政治理论课内容的重复问题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如此等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必须不断调整和继续改革。而改革则应从大学生实际出发,以《意见》和“05方案”为基本原则和依据。

2.哲学社会科学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合

《意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并列为第二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这种提法抓住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即意识形态性和专业性、科学性的对立问题。长期以来,许多人甚至包括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致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属于科学知识课程,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毋庸讳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其他课程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体现社会主义大学本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意识形态属性是鲜明的。但“意识形态属性和科学性并非不可统一,尤其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同时具有科学性。”[5]《意见》明确指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意义重大。一是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本身具有不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势。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大都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他们在专业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接纳度和融合度较高。因此,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紧紧围绕大学生普遍关心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教师以专业的身份和专业的知识及时做好释疑解惑和教育引导,这种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互补作用和增益效应。二是两者相斥则损其功。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有效利用,不交流整合融合哲学社会科学教学资源,必将对自身带来极大的损毁。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方面,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不可能是“局外人”。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展开,必须在核心理念、价值评判、践行路径和行为引导等方面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保持正向性。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中,必须强调和坚持指导思想与主导价值的一元化,重视确立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大学生,以优秀的作品鼓舞大学生,用先进的文化培育大学生,用主导的价值来凝聚大学生,用共同的理想来团结大学生。

3.其他各门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

学校部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04年10月至12月,在北京、上海、福建、湖南、辽宁和陕西等六省(市)20所高校联合开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调查显示,有超过五成的教师认为,公共理论课教师的“学术声望”和“学生欢迎程度”比专业课教师低;在“进修机会”与“经济收入”方面,分别有40.1%和35.5%的教师认为,公共理论课教师比专业课教师差;对“评优机会”和“专业水平”的评价,公共理论课教师则分别低于专业课教师29.3个百分点和24.3个百分点。尽管国家制定了许多政策,但由于公共理论课与学生专业学习并无直接联系,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普通教师,大多认为公共理论课是“必需的多余”。68.9%的教师反映,学生对公共理论课的重视程度比专业课低。因而专业课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有时要远胜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专业课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持的立场和态度又极其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要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问题,高校专业课教师及其他非政治理论课教师,一要既做“经师”,又做“人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积极、科学的价值导向。古人说:“经师易遇,人师难求”。大学各门课教师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善于做育人的“人师”,要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二是要注重挖掘和渗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以外的其他各类课程均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科学观念的形成、科学精神的培育、科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科学伦理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依靠自然科学各类课程的教育。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是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为前提和基础的。因此,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广大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四、队伍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效运行的主体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高度重视这三支队伍建设,采取各种措施及办法,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工作能力和理论水平,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这其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全面整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高效运作尤为重要。

实现队伍整合首要的是确定核心。“以生为本”,“学生为主体”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全面整合的指导理念。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虽然职责、分工存在差异,但其核心都是为了大学生的全面成才而服务。工作核心价值的共同性和服务对象的一致性成为实现队伍全面整合,保障机制整体良好运行的基础。

实现队伍整合必须明确职能分工。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其领导者、引导者、指导者、研究者的功能与作用。但就其现实层面上说,职能分工应更加明晰。其中领导者角色由党、团组织和学生管理部门及两课教研室(系)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其职能和作用是共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并结合所在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措施,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潮流与方向。思想认识引领者角色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构成,主要以课程为载体,承担对大学生哲学、政治、法律、伦理等方面知识的传授和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指导者角色主要包括各级分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书记,分团委、团总支、团支部书记,学生辅导员队伍,学生干部队伍等,主要是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在变化中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选择正确的成功成才之路。研究者角色主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队伍,其组成依托课题组或相关研究机构的人员,主要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中把握和研究大学生思想新情况、新动态,解决新问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与时俱进。上述四角色必须以项目和任务为核心实现相互交叉与融合,实现有机整合。

加强队伍整合必须与时俱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必须随着情况的变化和工作重心的迁移,不断探索新途径,创新思路,制定灵活多变的对策,在动态中把握平衡,在相互激励中凝聚合力。

参考文献

[1]李习彬,李亚.政府管理创新与系统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8-79.

[2]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287.

[3]贾英健.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0-16.

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篇2

高校毕业生就业日益成为当前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面对严峻的供需矛盾考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将愈来愈激烈,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有着更加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自觉的、有效的思想教育,贯穿于学校整个教育过程之中,才能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现状分析

近年来,思想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与思想教育的结合还不紧密,思想教育在就业指导课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的良性发展

思想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作用的发挥,总体上形成了良性发展的趋势。一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各高校在就业指导课中把思想教育放在了越来越突出的位置,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在机构人员上有所加强,在经费和硬件的投入上有所增加,在内容上逐步由过去单纯的应用性指导过渡到把就业观作为就业指导课的重要内容来抓。二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思想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的需要,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不仅满足社会的需要,更关注大学生的个人需要,在思想教育中,能将大目标、大口号细而化之,融入到发现、满足和引导大学生的各种实际需要中去。三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思想教育形式有新发展,通过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和实践,逐步改变过去单一说教方式,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毕业生思想状况和择业取向,采取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和营造良好的氛围。

2.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思想教育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实效性欠缺,部分大学生在面临择业这一关系到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时,脱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不能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这使学生对学校开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教育感到空洞乏味,更别说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三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方法较为单一,当前思想教育的形式有了一些新的发展,但具体到就业指导课教育中时,应对影响大学生就业思想的渠道和方式日益信息化、科技化的方法较陈旧。四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队伍不健全、总体素质偏低,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队伍建设主要存在队伍缺乏整体规划、措施不够完善、结构不合理和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五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思想教育较为滞后,所谓滞后是指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反应迟缓,处于被动应付、消极防范的状态。

3.存在问题的原因

(1)两种“代替论”观念的不良影响。当前高校深受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时普遍受两种观念的惯性影响。一是部分高校仍停留在以思想教育代替就业指导课上,认为只要做好了思想政治工作就能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二是以就业指导课代替思想教育,忽视思想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作用。就业指导课与思想教育虽有很多共性,但在工作目标和性质上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两者属于不同的学科,有其自己特定的教育内容和工作目的。简单代替论必然会造成思想教育在参与就业指导课的教育时,忽略学生基本需求和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导致思想教育滞后、教育工作者缺乏对就业指导课的热情和素质不高等问题。

(2)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思想教育实践探索不够。就业指导课在我国高校,是伴随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制度由计划经济的统包统分向市场经济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转变才兴起的。近年来人们也认识到思想教育在就业指导课中的作用,但就业指导课过程中如何融入思想教育的因素等实践操作问题,大多数学校还正处在探索中,实践经验积累少,不能为思想教育在就业指导课中作用充分发挥提供具体操作指导。思想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紧密结合的实践还处于初始阶段,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存在着内容针对性不强、方法陈旧等问题的主要原因。

(3)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思想教育理论研究不够。对就业指导课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完善,尤其是关于思想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作用的研究更是贫乏,不能有效地指导学校思想教育将注意力、着重点放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上。近年来,高校就业指导课压力加重,已有学者将就业指导课和思想教育结合之事提到了新世纪高校思想教育发展的重要地位,但具体如何结合的理论研究成果还少,加上缺少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的实践,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探讨就更少。由此出现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的随意性较强、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有效的机制等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的对策探讨

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思想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

1.正确认识思想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地位

如何正确认识思想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既是思想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又是能不能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先要坚持思想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首要地位,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增强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崇高使命感和开拓创新、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强烈的责任感,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要树立思想教育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服务的理念,转变观念,把工作职能定位在“三个服务”上,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服务,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把思想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去。

2.不断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思想教育,必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教育理念,选择有针对性的内容。要加强国情和就业形势教育,使学生明确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与学生就业的关系,提高其配合意识、参与意识和执行政策的自觉性。要加强择业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就业风险观、就业竞争观,主动投身到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积极参与就业竞争。要加强道德和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爱岗敬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职业平等意识,在就业过程中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并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要加强成才教育和创业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意识,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深化专业学习,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客观评价自己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以积极良好的心态参与竞争。

3.不断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的方法

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思想教育,要继承传统的基本方法,更要不断创新思想教育的方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一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注意教育内容的差异性和针对性,也要注意教育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善于抓住时机,确保教育效果。二是日常教育与毕业教育相结合,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不断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及成才意识,帮助他们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消除可能出现的偏差。三是榜样教育与岗位实习相结合,从不同角度教育学生,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提高素质,结合实际调整就业目标。四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要加强联系与合作,广泛收集信息,形成三方合力联动,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五是促进教育手段的现代化,要不断开发思想教育载体,以满足学生就业需要,增强思想教育吸引力。

4.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队伍的建设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思想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充分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建立专兼职队伍,优化队伍结构。建立由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工作干部和就业主管人员组成的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的基本队伍,辅以专业教师、外来专家、学者,开展高校就业指导课中的思想教育。要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思想教育队伍的素质,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教育、又懂就业指导课的队伍,要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转变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要提高政策水平,熟悉各个时期的就业政策,深刻领会当前就业政策的精神实质,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和疏通工作,并根据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用好就业政策,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要提高业务素质,加强对就业指导课理论学习,掌握大学生就业管理业务、大学生就业教育方法、大学生就业专业基础知识等,努力提高组织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分析预测能力,使思想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更深入、更有效。

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

论文摘要:通过对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分析,认为:湖南省新升本科院校大学体育课程具有教学指导思想混乱,课程结构、项目设置与本科教育的定位与要求不够协调,体育知识结构的单一、教材内容竞技化依然严重,没有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局面等弊端.提出的基本观点是: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体育课程应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体育课程体系要体现“体育与增进健康”功能特点;体育课程要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体育能力;体育课程要与社会需要和主体需要相结合;体育课程要为学生成功发展提供基础和可能.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着教育改革.与以往不同,这次教育改革的重点已经从制度和政策层面转向了课程层面.发达国家把课程改革作为战略措施加以推行,试图通过课程改革来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质量,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体育学科也不再仅仅被认为是一项生物改造过程,更多的教育家希望通过体育这项基于人类最本能性活动的、浓缩各种社会现象的教学活动,为培养一代旨在准确认识世界,并创造新的世界的人才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体育理论和实践.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学校体育理论和实践重新受到关注,使我国的学校体育课程理论从长期的苏联式走向更加丰富、全面,促进了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通过转变教育观念、调整学科内容、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来求得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平衡,寻求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的“范式”转变,这种转变也是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

1研究的动因及理论依据

1.1研究的动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院校设置的结构布局也在调整变化,为了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一批新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应运而生,这些院校大多由过去的专科学校升格而来.据资料统计,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共有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701所,其中新升格本科院校198所,占普通本科院校的28%.湖南省有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8所,其中新升格本科院校16所,占湖南省普通本科院校的57.1%.从比例上讲,新升格本科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新升格本科院校由于长期从事专科教育,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升格前的课程指导思想、培养目标都有明显不同.在指导思想上如何准确定位,实行怎样的体育课程才能满足新升格本科院校发展的要求,尽快适应本科教育的需要,达到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设置布局的目标要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由专科学校向本科学校的转换,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2研究的理论依据

1999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因此,必须“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及学生实际的状况,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决定》对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于我们开展体育课程改革和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分析

教育部针对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观念.然而,就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大学体育课程现状而言,“健康第一”的思想,并未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

当前,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大学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是:

(1)教学指导思想混乱.对新升本科院校调研显示:有42.8%的教师认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应以“健康第一一”和“终身体育”为主,但是仍有26.3%的教师认为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应该以“体质教育和技能教育”为主导,另有30.9%的教师认为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应以“娱乐教育”为主.作为课程的具体执行者,教师在指导思想上存在观念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必然会影响课程改革的方向性和成效.体育教学中出现的以强化素质训练解释为贯彻“健康第一”的理念,以“放羊式”教学解释为尊重学生的个性,都是体育教师观念偏差的表现.

(2)现行课程结构、项目设置与本科教育的定位与要求不够协调.第一,学生以体育课学习为主,课外体育锻炼基本上处于无序、无目标、无组织管理状态.由于缺乏有效地管理和指导,学校和体育教师没有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致使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随机性大、效果较差.第二,体育知识结构单一,教材内容竞技化依然严重.主要表现在体育课教学一味地强调运动项目的技术和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技能的教与学,将体育教育停留在竞技技术和身体素质教学这种简单的知识结构中,缺少具有社会化、娱乐性和终身健身特点的课程项目.第三,缺乏“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有的学校还停留在“因人设课”的落后层面,而不是以学生需要为取向来开设课程,没有转到“人随课变”的思想上来,没有体现个性化的发展趋势,没有反映出教育全人化的价值取向.

这些问题,是需要我们从“健康第一”的角度出发,去思考、研究的现实问题.

3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构想

3.1终身体育思想应作为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

新升格本科院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原来的课程指导思想不同.新升格本科院校课程指导思想需要重新审视,需要在课程改革上达到本科院校的要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由专科学校向本科学校的转换.

对于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来说,首先必须在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上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以什么样的体育思想来指导体育课程,是摆在新升格本科院校面前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我们认为:终身体育思想应该作为湖南新升本科院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终身体育思想把学校体育的视角从关注学生的当前扩展到关注学生的未来,这种思想对新升本科院校的教育方法、内容、组织形式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2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新《纲要》明确提出:将课外体育、校外体育、运动训练纳入到体育课程中来,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一体化课程结构.目前,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在课程结构上,大多采取一年级开设以基本技术和身体素质为主的基础课程,二年级开设选项课的模式,三、四年级的体育选修课只有少数学校开设.课外体育活动、课外运动训练、校外拓展体育和体育俱乐部等均未纳人到课程结构中来.有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偏少,基本没有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局面.可见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的体育课程结构还是以单一的、不灵活的一种形式为主,与新《纲要》提出的“课内外一体化”结构还有很大的差距.

学生体质的增强,体育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课内外一体化的实现.所以,应加强探索课外活动课程化的途径,同时,必须加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实现课程与终身体育接轨,使体育课程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体育课程的需要,造就知识全面,对社会对未来适应性较强的合格公民.

3.3体育课程体系要体现“体育与增进健康”功能特点

通过调研、分析,结果表明:“体质教育”为主线的教学模式,目前在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体育课程中仍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主导地位,而高综合、多功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尚未在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确立和形成.因而,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应妥善解决好新观念与旧体制之间“破与立”的因果问题.构建未来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体育课程体系必须充分体现“体育与增进健康”这一功能特点,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和激发大学生潜在创造力.

3.4体育课程设置要多样化和合理化

体育课程内容选择趋向多样化和实用化,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改变“因人没课”的落后层面,以学生需要为取向来开设课程,转到“人随课变”的思想上来.体育课程设置要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即健身性与文化性、选择性与实效性、科学性与可接受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原则确定体育课程内容.通过拓展体育课程资源来更好地满足学生在兴趣、特长方面的不同需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

3.5体育课程要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体育能力

《全民健身纲要》明确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的意识、技能和习惯”.终身体育包括终身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使学生毕业以后仍然能够自觉的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和健康的身体娱乐.培养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这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因为体育课程与知识、情感和操作三个领域高度相关,而体育能力又包含了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对体育的欣赏能力,自我锻炼能力以及适应能力.同时也包含了大学生对外部环境的耐受能力,对未来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等综合能力,等等.

对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情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不能游离于体育运动实践孤立的进行,要强调在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的过程中去培养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情趣、习惯和能力,并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学校体育课程与学生发展要有一致性,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发展达到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同一”,使教育者的“供给”与教育对象的和国家社会的“要求”相一致,将“灌输式”学校体育课程模式转化为“需求式”学校体育课程模式.

3.6体育课程要育体与育心相结合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对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被突出的提了出来.在我们这样一个独生子女众多的国度里,由于家庭教育的偏颇,孩子们大多自我中心倾向严重,不懂得尊重别人,不善于同别人共事合作,意志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心理素质低下.因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更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所以,要重视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意志、品质精神、竞争与创新的意识及能力、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自我控制与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等心理素质的培养.

3.7体育课程要与社会需要和主体需要相结合

目前,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较多的是关注学校本体和内部的问题与不足,而对于高校体育课程与社会体育的关系,学生在校内和毕业后体育延续性等问题研究较少.高校体育教学的任务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应通过体育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健身知识和方法,满足学生在校期间保持身体健康的需要,另一方面,还应根据高校学生不同的职业准备和绝大部分学生处于一生中最后学习阶段的特点,充分认识并满足学生终身锻炼的需要,向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且可选择的课程学习内容,通过教学促使学生掌握一、两项体育运动技能,最终使高校体育完成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之间的接轨.因此,体育课程的改革,应实现高校体育课程与社会体育延续性对接,把社会需要和学生学生需要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成为具有正确的体育意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高素质人才,使学校体育在促进国民健康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使学生体育可持续发展.

3.8体育课程要为学生成功发展提供基础和可能

成功是学校教育作用于学生,并通过学生的自身努力所达到的一种状态.包括两层涵义:一是主体体验,二是社会评价.主体体验指的是学生个性价值目标的体现,个体价值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实现个体潜能的过程;社会评价指的是社会价值目标的实现,是成功的社会属性,反映了成功的价值和判断,因此成功是主体实验和社会评价相一致的状态,也是学生发展的动力.学校体育课程要通过成功教育与训练,提高学生对生命价值的体悟能力和社会化程度,增强自信心和竞争意识,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的要求.

3.9体育课程要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水平

体育教育不能是仅仅停留在田径、球类、体操那些实践课程上.体育教育还包括理论知识、欣赏水平、锻炼方法、传统体育文化、卫生保健知识等等.调研资料表明,多数院校对体育理论、体育文化的教育,基本上还是停留在每学期一次理论课、一张考试卷,做的好一些的也只是一年举办一、两次理论讲座,不仅容纳人数有限,也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强化体育基础理论、欣赏能力、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应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重点,但均因缺乏所必须有的体育文化氛围而举步维艰.当然,这里有传统体育教育观念的影响,也有现行体制上的障碍.但是,21世纪大学生所应具有的体育文化知识、理论水平、对体育的欣赏能力、中国体育传统文化思想教育等必须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未来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必须充分体现出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修养这一素质特点.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范例(3篇)

    - 阅0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范文篇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9年1月28日春季经济预测,全球经济增速调低至0.5%,为二战结束以来全球最低。根据其预测,2009年发达经济体情况最为惨烈,总体下.....

    新一代信息技术技术范例(3篇)

    - 阅0

    新一代信息技术技术范文篇1>>基于财政政策的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十二五”开局良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广东省发展.....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