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改革范例(3篇)

来源:

高校课程改革范文篇1

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实训

一、前言

《路基路面工程》是我院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陈旧的教材内容跟不上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更新;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现实脱节,不能满足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二、课程现状分析

受传统高等教育教学的影响,《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偏重理论而轻实践,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新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教材中未能体现;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需要,未注重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授课方式单一,采用“以讲为主”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则不够重视,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三)受教学条件限制,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

三、改革措施

(一)自编校本教材

《路基路面工程》是我院路桥专业中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专业课。随着交通事业的高速发展,专业技术不断更新,新材料、新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不断涌现,规范亦不断完善,原有的教材内容与现实脱节,不能满足“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针对以上情况,课题组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采用“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的方式重新编排教学内容并更新专业技术知识、融入现行的新规范、新材料、新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更新课程设计题目,使设计题目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通过讲授、实验、相关题目的设计等环节,使学生系统掌握路基路面工程的最新施工技术与工艺。

(二)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的选择注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将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手段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手段、网络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配合,大幅度提高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量。例如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路基施工、基层施工及面层施工过程录制教学视频,节省教师的教学时间,加大授课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的改进主要体现在立体化教学方面,除编制符合我院人才培养要求的纸质教材、辅导资料外,同时还编写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并开发路基路面工程网络教学系统,充实录像资料,共同构建立体化的教学体系。学生除了参加课堂学习和讨论之外,还可通过网络学习和自测,较好地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构成了立体化的学习空间。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还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建设实训基地,强化实践性教学

以“广西特色学校建设项目”为依托,结合我校实际地形,进行校园工场化建设,使得校内环境变为实际工作场所,教学在实践工作中完成,工作场所即是校内教学环境,学生就是员工,教师就是师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路基路面工程的施工,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获得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校园工场化,校园与工场有机地结为一体,师生无需走出校门,便可开展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教学,收到实训教学的最佳效果。同时,学生在校园内就可早早感受到未来工作岗位的真实情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体合作等职业精神。

通过“筑巢引凤、引企入校”的方式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将专业、真实的职业岗位搬进校园,资源共享。实现学校变工场、学员变员工、学习变工作,教学工程化、学习工作化、实践工序化,工学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实现“四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四、小结

《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对改善学生的学习风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及职业素养养成等方面均有积极作用,现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是《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还在不断的完善和优化之中,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孙红燕,刘福明.“路基路面工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133):39-40.

高校课程改革范文

【论文摘要】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高师院校应加快自身的改革。积极主动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问题,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为基础教育培养出具有教育观念新、知识渊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先进、科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强、拥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教师。

2001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正式颁布,掀起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高潮。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大变革,是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必然选择,也必将影响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体目标的认识

《纲要》是在全新的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制定的一份基础教育改革纲领性文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总纲,提出了新的基础教育改革课程标准、奋斗目标和操作规范,主要包括:

1、课程功能的转变。《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里指出了课程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的重要性,同时又批评了传统课程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技能训练的偏失;十分重视学生学习的态度、过程和方法,把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学的关键,纠正了传统课程只重视老师“教”忽视学生“学”的弊端;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重视传授知识与技能,转变为更加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指导,这就改变了传统课程教师只重视提高自己教学的艺术和效果而轻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情感。课程功能的转变影响教师观念和角色的转变。教师要从单一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传授、学习的促进和教育的研究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发展。

2、课程结构转变。“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传统课程在结构上过分强调学科的学术性而脱离社会实际,门类众多而又彼此独立,缺乏整合性,不能让学生实现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就是既注重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育内容,也注重学科内在的逻辑性。如在初中阶段开设理科综合课程为“科学”、文科综合课程为“历史与社会”,另外还有开设“艺术”、“综合实践”等课程。“综合实践课”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内容。这些课程的调整不仅仅是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融合,而且加强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加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选择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持个性创造了条件。这对教师要求很高,需要教师在课程目标指导下,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确定活动主题、内容与方法。

3、课程内容的转变。《纲要》说:“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青少年构建智慧、增强能力的基础是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过多的强调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视学生的基本经验,必然违反学生认知规律,收到的效果必然很差。这要求教师具有把课程内容转化为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现实知识”,转化为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密切联系的“先进知识”,为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奠定基础。

4、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纲要》主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统课程实施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真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获取新知的能力,学生普遍缺乏质疑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增加学生参与、动手的机会,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

5、课程评价的转变。《纲要》要求“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评价只注重学生学业成绩,不考察其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得不到发现和发展。新课程评价要求教师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抛弃得心应手的简单的“好与差”的二维评价方式,用辨证的发展的眼光看事物,树立新的发展性的课程评价观。

此外,在课程管理上,要求改变过去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更加灵活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模式,增强了课程的适应性和多样化,给了学校和教师更多的创造空间,也更有利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发展。

《纲要》提出的这六项具体目标是相辅柏成、互相制约的,共同构成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体系,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高等师范教育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纲要》突出了课程人本化、综合化、现代化、多元化等特点,这无疑对基础教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政治思想好,师德高尚,有正确的价值观,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乐于奉献等之外,还要有新的内涵:

1、具有“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新课程的人本化要求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摆脱传统落后的“知识本位”或“智力本位”观念。“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一方面,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相信每个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的体验,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还有,教师要正确而充分地发挥教育评价对学生提高和改进的作用,考试考核方式要重视全面性和对不同学生的适应性。因为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是有个性的人。只能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和不同个性引导其发展,不能统一要求、步调一致。只有在这种观念指引下,开展教育活动,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2、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基础教育课‘程的综合化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雄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有渊博的综合性知识。新课程中综合性课程越来越多,即使是单科课程,它的综合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只有具备了雄厚广博的知识才能增强对教育的适应能力。目前高师教育在培养目标及规格定位上,口径过窄,培养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仅局限于某一专业,综合素质不高,横向广度不够,缺乏综合化;纵向深度不足,缺乏前瞻性。因此,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必须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增强其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3、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因此基础教育急需要大量这样的教师。教师的创新精神是指教师解决教育教学课题的求异、求新和高效的思想和欲望。主要包括:善于质疑和释疑的探索精神、对工作目标的执着追求精神和为实践教育目标而勤奋学习、不断获取信息、改进工作方法的坚韧精神以及不迷信前人,不迷信权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自信心等等。教师创新能力包括:确定教育教学目标的能力、设计与实施最佳教育教学方案的能力和总结分析能力等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在解决某一教育教学课题时往往并不遵循固定的程序与模式,而总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根据实际情况去合理地组织教育内容和过程,灵活地采取各种新的方式方法,将自己的创新蕴含于教学活动中。

4、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教育科研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果不对教学经验进行理性分析,不进行多类型多层次的教改实践,不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不审视中外历史和当代各国教改得失,那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可能有成效。以前的教学是学科性的,一个教师负责一门课程,他(她)自己的能力几乎能应付各种情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得课程具有综合化、多样化的特性,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它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的探索和研究能力,单学科课程的综合、综合课程的教学、活动课程的实施、研究型课程的设计与指导等等都不可能有现成的经验去借鉴,教师必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去研究,去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才能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既定目标。同时,教师只要在实践中自觉重视科研,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那么他(她)的科研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

5、具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师将已有的知识以定论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并将它内化,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已没有市场,必须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来迎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教学全过程中始终贯穿“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学手段是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信息传递媒体。过去的教学手段大都是“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把黑板擦”。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手段,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教学媒体已不断深入教学当中,作为基础教育的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激情,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基础教育改革使得课程呈现出全新的内容,并且这些内容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如果一个教师不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是不可能胜任不断发展的课程教学的要求。基础教育改革必然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较强的创造力和适应能力,而这些能力只有靠不断地学习才能拥有,因此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是基础教育教师必备的素质和能力。

教师自我发展能力应该包括知识更新能力和进行教育研究的能力两个方面。知识更新包括专业学科知识更新和扩大知识面。综合课的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新教育理论的内化、新技术新技能的掌握,都要求教师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至于教育科研能力上文已论及,此不赘述。

三、高师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基础教育与高师教育密切相关,基础教育改革的走向牵动着高师教育的发展模式,高师教育的培养规格又直接影响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的高师教育必须积极主动地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改革,才能使高师院校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大潮中处于不败之地。

1、更新教育观念,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现在的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许多弊端,如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育内容陈旧,片面强调知识而轻能力;师范特色不突出,知识结构单一,教育理论和学科教学法没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教学能力和实验能力较差,学生毕业后的适应期延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有“以人为本”的新观念,高师院校应该按此目标建立新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模式。首先要充分尊重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充分发挥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三是培养高尚的品德和情感等综合素质。高师院校在新的理念下按照新模式,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培养出大量的具有探索精神和科研能力的研究型教师,这既有利于满足基础教育的需要,又有利于高等师范教育的自身生存和发展。树立新的课程观,要充分认识教育活动对课程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教师自身的责任。要理解活动课、综合课的价值,突破学科本位观和分科课程观,要将师生的生活经验纳入教学中,尊重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反对知识霸权。树立新的评价观,充分认识教育评价对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功能,改革考试内容和方式,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和对不同学生的适应性。

2、关注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加强联系和互动。高师院校虽然是以培养培训基础教育教师为主要目标,但是长期以来,高等院校更注重自身的发展,更注重自身的学科建设,忽视了对基础教育的了解和研究。高师院校要想基础教育之想,急基础教育之急,要进一步增强高师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密切关注基础教育改革的走向和发展趋势,主动配合基础教育改革,积极探索改进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的新思路、新内容和新方法,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与此同时,加强在校大学生教育理论、教学法的实践性和教育实习的有效性,为将来教育教学打好基础。

3、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高师院校要认真研究制订新世纪中小学教师培养标准,积极探索培养模式的改革,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作出积极的调整。课程设置要综合化,学科设置也要综合化,要注重文理渗透,开设跨学科跨专业课程,对文科学生开设部分自然科学课程,对理科学生加强人文学科课程教育,学科互相渗透,改变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知识狭窄的现状,实行大学科大专业教育,课程互相渗透,打破课程界限,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既博且专,能够触类旁通。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应合理配置,改变以单一的、封闭与滞后的学科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朝着“少而精、新而实、博而通”的方向优化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减少重复性和陈旧的内容,将最新最前沿的新思想新成果引入课程,增加专题性课程,积极探索多样化、系列化的研究性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要创造多种选择机会,保证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跨系、跨专业、跨年级学习,让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到充分的发挥,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构建新型的评价体系。《纲要》要求“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考试是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测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考试能够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高师院校对考试这一“指挥棒”要进行重新审视,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目标和内容采取不同的考试方法。不仅要检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而且要准确评价学生的思想修养、道德水平、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应变能力、创造力等。让学生以主体身份积极参与到考试评价过程中,让考试成为学生不断超越自我的催化剂,而不能让学生成为考试分数的“奴隶”。高师院校只有树立新的考试观、变革考试内容和方式,强化考试的导向和诊断,淡化考试的选拔和总结,才能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教师,才能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得以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的。

高校课程改革范文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世纪中学郝媚一、树立正确的课改思想,明确课改的目标,是实施课改的灵魂和根基

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可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何其重要,没有思想就没有灵魂,就会失去方向。课改亦如此,如果校长不能确立正确的课改指导思想,那教师的课改就会盲从、被动、无目标,从而导致课改半途而废,导致教学质量的下滑。

校长是一所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策划者、领导者和管理者,肩负着重大的教育责任。面对新一轮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作为校长必须站在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高度,深刻理解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内涵、意义,提炼出本校实施新课改的思想,明确新课改的目标。

一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例如,我校新确立的“一线多元”的育人观念,就是以育人为主线,以多元发展为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

二是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始终是学校工作的核心任务。新课改更是如此,而所谓的教育质量不单单指学生的高考分数,而是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而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教育观念相对落后(重分数、轻能力;重部分、轻全体;重眼前、轻长远),教学方法单一(讲授加训练)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能力不强等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校长的思想问题、认识问题。因此在新课改中,校长树立学校发展的科学质量观和正确的人才培养观是学校实施新课改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三是要树立新的课程观。课程是学校实施教育活动、实现新的育人目标的主要载体和手段,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学生终身发展。课程改革的方式可以不同,但必须紧紧围绕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虽然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但绝不是全部。正如李镇西校长所说:学校一切活动都是课程,每一活动都要有教育意义。课程也绝不能与课本等同。在新课改中,我们要淡化对教材的敬畏感,从而构建以学生为本、个性多元的学校校本课程体系。

二、营造良好的课改气氛,统一目标,达成共识,是实施学校课程改革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客观地说,我国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现行高考体制很大程度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行为和内容,社会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往往局限在单一的教学质量的高低,或者直接看高考成绩的高低,特别是对于普通高中来说,巨大的升学压力导致课程改革更加困难,阻力重重。

全国中小学第八次课程改革从2004年秋季启动到现在已历经了12年时间,最晚实施课改的省份也已经走过6个年头了。然而新课改的理念、思想、目标对于家长、社会、学生来说仍然很陌生,甚至有些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认识也不是很深。课程改革几乎成了学校的独角戏,而对于普通高中来说,在巨大的高考压力下,面对新课程改革,虽然是大势所趋,但不一定是“人心所向”,很多学校的课改局面仍是响应号召,举步维艰,犹如火车进站“喊得高,走得慢”。正如徐猛教授所言:别人说的不等于做的,别人写的不一定是真的。大多普通高中的新课改是“形变神不变”,有的甚至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课改半途而废,回归老路。

当前中小学实施的新课改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项最大的改革,同样会遇到诸如此类的困难,因此要实施新课改,校长首先要创设良好的课改环境是前提条件,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必然会导致学校课改难以推行,半途而废。

首先,校长要主动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沟通,取得行政主管部门的认可与积极支持,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其次,校长要亲自组织家长委员会、各班级家长代表会、全体学生家长大会,向家长说明课改是国家推进的全国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教育改革,不是某所学校的个别行为,并要向家长保证,学校实施课改绝不会以牺牲学生成绩为代价,是在保证教学成绩稳步提高的基础上让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成长,从而消除家长对课改的顾虑,赢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在此基础上,校长要凝聚班子成员的力量,形成推动课改的强劲合力。一个人走可能会走得很快,一群人走一定会走得很远。要让全体教职工明白,课改是事关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大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推行新课改的责任,要将校长的课改思想、理念转化为全体老师的共同认识,要将校长的课改设计转化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动,这是保障学校能否顺利持续有效地推行新课改的关键所在。此外,在校长对课改的态度方面,龚雄飞校长的经验“停不得、快不得、慢不得”和李镇西校长的经验“鼓励‘优秀’,允许‘落后’”十分值得我们借鉴。

三、实施新课改校长应具备以下三种基本能力

校长作为一所学校的最高管理者,其思想、理念、态度、行为能力对学校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学校实施新课改,校长不仅要有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创新精神和坚强的意志,更要具备领导实施新课改的能力。

一是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

学校推行课改,校长首先要进行顶层设计,即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课改方案,方案是否科学合理是学校课改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校长不仅要有很强的教育理论水平,还要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既要仰望星空――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又要脚踏实地――掌握现状,求真务实。教育振兴呼唤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新课改更需要大批懂教育的专家型校长。

二是较强的管理能力。

学校管理涉及诸多方面,在推进学校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校长的管理能力至关重要,校长不仅要有统领全局的行政管理能力,而且要具备领导课程改革的业务管理能力,校长绝不能当甩手掌柜,而要成为课程改革的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和推动者。改革是一种探索,是一种创新,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以照搬。尽管目前全国已经有六千多种课改模式,但没有一种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以能否持续有效地推进自己学校的课程改革,是π3ぶ腔邸⒁庵竞妥橹管理能力的极大考验。如何把校长的课改思想、理念转化为全体教师的共同认识,需要校长的管理艺术;如何将校长的课改设计转化成全体教师的自觉行动,需要校长的管理方法;如何解决课改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校长的管理智慧。

三是良好的沟通能力。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农村会计电算化范例(3篇)

    - 阅0

    农村会计电算化范文[关键词]安徽省农村经济管理会计电算化应用技术[中图分类号]F30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10-0045-01目前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紧紧围绕“.....

    关于创新创业的知识范例(3篇)

    - 阅0

    关于创新创业的知识范文关键词:知识整合;自主创新;模式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6-0018-021基于知识整合的企业自主创新的内涵和特点1.1内涵在知识.....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