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历史背景范例(3篇)

来源:

大学的历史背景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模式

新课改的实施,推动了各个学科的良性发展。面对教学改革背景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据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切实结合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目标,优化和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虽然新课改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但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师中,依然将其作为一门“副科”,同时,受到历史课时有限等因素的制约,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仍不甚理想,存在诸多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无论高考怎么改革,语数外的主体地位适中不曾改变,历史却一直处于相对比较弱的地位。面对这一现状,在教师、学生、乃至家长的心理都产生一种误区,片面地认为历史是一门“副科”,无需投入过多的精力,只需要死记硬背即可。在这种情况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教师不重视教、学生不重视学的现状;

2.教学模式单一。

在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开展教学,并且教学内容紧紧围绕高考的要点开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常常是课上跟随教师勾画重点、记笔记,课下死记硬背的模式进行学习。在这种单一化的而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3.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过于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至于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非常低、热情度不够[1]。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探究分析

1.重视历史教学,树立全新的历史教学观念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要清晰地认识到:历史学习不仅仅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而是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综合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一个唯物史观,形成一种大历史的格局,促使学生在世界的角度上,对历史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最终引领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历史这一科学的育人价值,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改革下的要求,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观念。一方面,将师生角色从传统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对其进行重新定位,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历史知识的高效学习;另一方面,将教学目标从传统的知识目标中解放出来,并紧紧围绕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学科素养,优化高中历史课堂,确保每一个学生均可得到有效的发展。

2.兴趣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紧紧围绕“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这一核心目标,实施形式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创建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在具体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给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进而引导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乐趣,进而促使学生以极高的热情参与到历史学习中。例如,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教学中,教师就借助了多媒体的形式,给学生播放了相关的视频,以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第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点燃学生历史学习热情。在高中历史兴趣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模式,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翻转课堂、微课等,促使学生在形象、直观的历史教学中,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乐趣。具体来说,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重难点,借助网络搜集相关的资料,包括视频资料、文字资料等,对其进行整理并制作成微视频,并将其分享到学生的学习平台上,进而引导学生在课下结合微视频开展历史学习。

3.探究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不再是单纯地知识讲述,而是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和历史思维。面对这一全新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要充分借助探究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历史问题,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者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而实现历史知识、历史综合素养的提升。例如,在开展“卢沟桥事变”这一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就借助了小组探究的形式,设置了“卢沟桥事变前历史背景”、“勿忘国耻”、“卢沟桥事变后抵抗活动”等几个主题,由每一个学习小组负责一个主题,开展探究式学习。同时,在具体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还要进一步分工,共同完成这一主题的探究学习。在这一探究式的学习模式下,学生不仅对相应的知识进行了更加全面的掌握,也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实现了历史综合能力的提升[3]。

4.启发式教学模式

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培养。据此,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认知规律等,设置一定的问题,并借助问题的引导和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历史探究学习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设置启发问题的时候,必须要紧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进行启发,并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进行历史的深入学习;另一方面,在启发式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开放性、知识型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的深入学习中。例如,在“彼得一世改革”教学中,教师就充分结合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目的、内容和意义等,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你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促进改革的发展?”在这一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下,学生突破了教材的限制,并从发展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实现了学生探究能力、历史思维的培养[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也必须要随之发生改变。据此,教师必须要紧紧围绕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目标,更新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并实现新课程改革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曾峰斌.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创新研究[J].学周刊,2019(21):64.

[2]邵凤丽.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才智,2019(11):86.

[3]雷贺明.基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的创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2):147.

大学的历史背景范文

澳大利亚教育界认为:历史学习对于培养见多识广且积极主动的公民是必需的。通过由历史学习中培养出来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学生将会主动思考其权力、责任以及在公民社会中应做何种贡献。历史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学生利用它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且能够形成对于当今国际事件有见地的看法”(引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历史课程标准》1998年版)。

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内容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部分。其中中国历史由于其发展时间长、跨度大、内容多自然成了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部分。为了完成这部分的教学,有必要强调教学的根本目的和要达到的目标。这就是:一方面向中学生较系统地介绍历史知识,使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清晰的了解;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对中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塑造其理想人格。

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是在历史环境下进行的,离不开自己民族的文化。任何从事文化教育的人,又都是民本文由收集整理族文化的生命机体,他自身也割断不了自己民族文化的脐带。对于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认识社会、取得经验主要靠学习,靠接受学校里所进行的语言文化教育。这种教育处处凝聚着传统文化的因素,想摆脱这传统的影响是不可能的。中国历史教学容量大,政治、文学、哲学、经济、法律、艺术、军事以及各方面的重大事件都要描述。总体来说,对传统文化可集中从物质、制度、精神的三个方面加以突出。

物质文化方面:我国在二十世纪以前,其成就名列世界前茅。制度文化方面:由于封建社会历史长、体制健全、社会结构相对稳定,维护和巩固了封建大一统的天下并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盛世”。在精神文化方面:从春秋战国始,人文科学思想就比较成熟,这种思想一直保持连续性发展并体现出重政治、重人伦道德的特点。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以后儒家思想又沿着天人感应目的论发展。但儒家主张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并不探求超现实的彼岸世界”,宗教在传统文化中始终没有成为统治思想。

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以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培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客体,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的主体。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这种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在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

要弘扬传统理想人格。传统文化以儒学为主,佛、道为辅。三家理想人格虽各有特点,但具有共同特点:修身治国、重义轻利、克己奉公、积极进取、坚忍不拔。

初中的历史课涉及到了一些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变迁,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对应着这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背景,学习历史知识不通过事物发生的本来面貌去了解,学习就成了一种形式。在每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中,都有起主导因素的历史推动力和破坏力。从哲学上说,历史观本身也是对立而统一的,历史事件发生过程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状况,由这种状况所形成的价值观决定了历史观的形成。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就是要通过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从而分析出这种历史背景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历史事件。我们说三国,首先会阐述的是三国的文化。为什么要说三国的文化?就是不说三国的文化不足以说明三足鼎力的局面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这种背景下所发生的政治事件,形成了三国特有的历史观。所以学生学习历

大学的历史背景范文篇3

一、“纲要”课与世界历史结合的必要性

(一)中国近现代史深受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纲要”课离不开对世界历史的阐述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历史。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方针政策是深受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特点决定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对外扩张寻找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反映了这一要求:割地、赔款和开放通商口岸。帝国主义时期,垄断组织产生,推动着资本主义列强加强殖民扩张,出现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因此,19世纪末列强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试图把中国瓜分完毕。中国现代史是1949年以来的历史。新中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其内政和外交都离不开国际环境的影响。社会主义阵营的重大事件以及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都影响着中国政府的决策。如1946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公开号召所有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反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于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只有社会主义国家与我国建交,导致这一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呈现“一边倒”的形势。

(二)增强大学生对祖国的自信心和责任感,“纲要”课离不开与世界历史的比较

“纲要”课与世界历史结合,有助于更好地阐述中国特殊的现代化历程。而这些特殊性正是“纲要”课所要讲授的重点。有比较才有鉴别。在“纲要”课教学中,把“三大选择”与世界资本主义历史进行比较;首先,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认识中国历史的必然性,理解近代中国历史人物或事件本身的局限性和深刻意义(如民族资产阶级与辛亥革命等)。大学生只有深刻理解,才能知道今天社会主义成就的来之不易,才能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提高对祖国建设和发展的责任感。其次,通过这一比较有助于大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方向,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对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客观规律的自信心,增强他们对祖国未来立于世界不败之地的自信心。

(三)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历史观和世界观,“纲要”课离不开与世界历史的结合

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但不一定有正确的历史认识;要获得正确的历史认识,必须依靠正确历史观的指导。科学历史观是正确厘清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的一把利器,只有采用科学的历史观,才能认识和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特殊性。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只有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用全面的而不是只局限于中国的片面思维去思考问题,才能使大学生认知有深度,思维有广度,分析问题科学全面。况且新一代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社会上各种思潮泛滥,文化日趋多元,且国际化程度已非往日可比拟,“纲要”课与世界历史的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具备科学的世界史观,具备放眼看世界的广阔视野。

二、“纲要”课与世界历史的结合点

(一)背景分析结合同时期的世界背景,更好地解决“为什么”

背景分析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把中国的历史置身于世界历史背景下,有些很难理解的背景和原因就会明朗多了。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这一章的背景介绍,就是利用了中国封建社会日渐衰落和西方资本主义日渐上升的比较,使大学生意识到当时中国是怎样落后,落后在哪里: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而英国却在1640年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号称头号资本主义强国。19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西欧资本主义势力入侵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诸国,把这些国家纳入资本主义轨道,把他们变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在这个入侵活动中,英国走在了最前面。在亚洲,英国占领了印度,并入侵阿富汗、新加坡和缅甸等国家,下一个侵略目标就是中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传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仁人志士开始认识马克思主义,并有很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作为挽救中华民族的法宝。在探究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原因的同时,应该结合俄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背景。因为俄国是资本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内忧外困的国情和中国非常相似。俄国曾经是欧洲强国,但在19世纪末叶落后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增强国力和提升国际地位,沙皇先后通过了彼得一世改革、叶卡捷琳娜改革和1861年改革等,逐步废除封建农奴制度,直到20世纪初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然而,即使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俄国,经济仍然落后,内忧外困的局面迫使先进知识分子再次寻找国家出路,最后在列宁的领导下选择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学习西方屡遭失败、对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失望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十月革命后,看到了新的曙光:同样是封建压迫严重,同样是经济文化落后,既然俄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解放,中国的出路也就近在眼前。总之,将背景分析置身于世界历史背景下,能让大学生易于理解,思路更加清晰。

(二)阶级分析结合其他国家的相同阶级,更好地解决“是什么”

2007年,原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培训班上的讲话中提到:“纲要”课老师要帮助大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斗争的历程和经验教训;通过比较地主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政治方案,让大学生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他们拥护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有三个阶级:农民、地主、民族资产阶级。对于这三个阶级以及他们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探索,现在的大学生都非常熟悉,再去详细地讲授其中的历史过程是无法与专业的历史类课程相区别的。况且“纲要”课程是从历史教育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更多地应该分析这三个阶级不能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阶级局限性,而把这一分析置于与世界相同阶级的比较中,更能体现这一局限在近代中国是无法克服的。例如,分析中国的资产阶级时,可以将辛亥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行比较,双方的相同点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走武装起义的道路,矛头直指本国的封建主义;不同点可以从时代国情、领导力量、舆论准备、依靠力量、革命地点等方面入手分析。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在18世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当时的资产阶级经过原始积累拥有巨大的经济实力,这场革命的领导力量是左、中、右三个阶层的资产阶级都参加;而不像中国只有革命派孤军奋战。舆论准备是声势浩大、响彻欧洲的启蒙思想,依靠力量是人民群众,况且革命地点首先是巴黎———法国的首都,政治心脏。以上内容给大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什么失败,原因就一目了然。总之,在世界历史背景下比较这三个阶级,结果或有一样的,或有不一样的,但都能使大学生在视野开阔的前提下更深刻地理解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原因。

(三)事件分析结合其他国家的相似事件,更好地解决“怎么样”

不同国家的历史和现状相异,对于同类型事件的解决,各国往往会选择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在分析“纲要”中涉及到的事件时就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让大学生理解和体会事件处理的必然性。例如,在讲授中国怎样建立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时,就可以结合苏共二十大后,1956年“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来解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1956年6月28日,波兰波兹南市工人为减税和增加工资而举行了游行示威,示威群众与波兰执政党———波兰统一工人党派来镇压的军队发生了,酿成了震惊世界的“波兹南事件”。这一事件是1948-1953年间波兰模仿苏联模式所造成的恶果。1956年10月19日至21日,波兰顶住了苏联的压力,选举了主张走波兰式社会主义道路的哥穆尔卡为第一书记。1947年以后,匈牙利劳动人民党的主要领导人拉科西•马加什不顾本国的历史传统与现实,一味照搬苏联模式,并且大搞个人崇拜和极权政治。拉科西的所作所为不仅损害了国家利益,更伤害了匈牙利人民的感情。于是,在1956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匈牙利发生了由群众和平游行而引发的武装暴动,称“匈牙利事件”。为了缓和矛盾和稳定局势,新上任的领导人纳吉在“告匈牙利人民书”中向人民承诺:政府“走符合我们民族特点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匈牙利道路”。总之,把对事件的分析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在同类事件中寻找恰当的例子来佐证,就比对单一事件的分析有更强的深度,得出的结论有更强的说服力。

三、“纲要”课与世界历史结合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防止陷入讲授历史的误区

“纲要”课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在世界历史背景下讲“纲要”,是为了让大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所以,“纲要”课教师在选择世界历史内容时,要严格遵循为教材内容服务的原则,防止陷入讲授世界历史过程的误区。把对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同阶段的比较作为教学内容是万万不可的;应该把重点放在分析事件的原因、背景、作用等方面。

(二)防止喧宾夺主

喧宾夺主,这是“纲要”课教师在教学时切忌的一点。这里的“主”是“纲要”课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思想,这里的“宾”是世界历史。“纲要”课的教学结合世界历史背景会使大学生很容易理解一些单凭中国近代史无法深刻明白的道理。但是,一堂课上如果只详细讲述世界历史的相关部分,占去课时的大部分,把大学生的思路引到与本节内容无太大关系的细节上去,即使讲得很精彩,也注定是失败的。所以,“纲要”课教师在备课时要协调好“主”和“宾”的关系,时刻切记“宾”是为“主”服务的,有些细节该省则省,不要一味地追求激发大学生的兴趣。

(三)既防止浅尝辄止又防止过犹不及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会计电算化管理法规范例(3篇)

    - 阅0

    会计电算化管理法规范文关键词:会计改革电算化现状与问题解决对策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87-02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会.....

    简述审美教育的主要内涵范例(3篇)

    - 阅0

    简述审美教育的主要内涵范文这个是非选择题看似简单,但是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其实质是如何在当今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潮中知己知彼,以清醒的头脑科学地认识主客观世界,.....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