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工与石油化工的区别范例(3篇)

来源:

精细化工与石油化工的区别范文篇1

1几个相关技术问题的探讨

1.1岩石物理

岩石物理是使用地震信息表征储层的工作基础。所有的储层表征工作都是通过建立一些基本的岩石物理关系,如纵横波速度、密度、各种弹性模量与不同岩性、埋深之间的关系,来探讨它们是如何影响地震振幅变化的,而后有根据地利用地震信息去预测岩性及其含油气性。如果这项工作没有做扎实,有时地震信息会给出多解,从而导致地震预测的错误。目前对岩石物理认识得比较粗浅,需要大力加强。利用地震属性预测储层(包括波形聚类、神经网络等技术)[31-34],特别需要岩石物理研究的指导。简单利用某种地震属性预测储层与含油气性,有成功也有失败,关键在于没有搞清楚岩石物性与地震属性之间的关系,从而造成地震属性预测储层的盲目性。目前普遍应用的叠后地震声阻抗反演技术,本来是一项很好的技术,如果应用得当,会有很好的地质效果,但如不加以分析,仅简单利用声阻抗的异常来预测岩性与含油气性,特别是中、深层储层地震预测中,就会出现很多错误情况,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岩石物理分析,对声阻抗的应用有误区。

1.2叠前反演

叠前反演方法和技术起源于国外,目前在国内仍然是一项很时髦的技术[14-15],用于研究储层和预测油气。在预测油气方面,实际上主要是用来检测天然气的,而且有较严格的应用条件,不是所有的地震资料都可以做叠前反演的,需要认真地做好相对振幅保幅处理,信噪比要高。在叠前反演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先导性分析(如资料品质、AVO),如果资料品质差,没有AVO反映,则无法进行叠前反演;其次,需要查看是否有测井的横波资料,如果没有,则很难生成一个可信的横波资料,也就不能进行叠前反演。总之,不要随便、任意地推广叠前反演。当然,对苏里格气田的叠前反演是有效的[14],因为它检测的是天然气,而且地震资料比较符合叠前反演的要求。大量井资料精细的岩石物理分析表明,苏里格气田敏感弹性参数为纵横波速度比;同时,利用多个相关弹性参数交会解释,可以有效降低单一参数预测的多解性(图8)。对于叠前反演技术,需对数据处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鉴于目前对叠前时间偏移或叠前深度偏移如何进行更好地保幅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因而这给叠前反演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挑战。

1.3裂缝预测

非常规油气储层以及碳酸盐岩储层都需要进行裂缝预测,这项技术是当前世界性的技术难题。储层裂缝在地震的宏观尺度上不易发现,因而给解释人员带来挑战。相干体、方差体、各种曲率体、玫瑰图(预测地应力方向)等都是比较适用的裂缝预测技术[29,,31-35],在许多地区都见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尤其要进行半定量到定量化的地震裂缝预测;另外,关于裂缝带的油气开采,也是个难题,目前国内成功的例子较少。利用叠前方位角道集,根据远偏移距的振幅随方位角的变化情况,观察横波分裂现象和地应力方向,从而预测裂缝的发育方向。这项技术需要进行野外宽方位角采集、室内高质量振幅保护处理,才能达到较好的应用效果。如果不考虑实际资料情况,随便运用现有的地震数据就开展叠前方位角道集的研究,会产生很大的技术和成果风险。

1.4油气检测

目前油气检测的方法较多,如振幅变化(如亮点、平点)、时频分析、高频衰减与低频共振、弹性阻抗反演等,成功的例子也不少。但目前还没有一个通用方法去预测油气,每个工区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最根本的原因是不同工区具有不同的岩石物理条件。因此,需要针对具体的地质目标,探究岩石物性及其含油气性是如何影响地震振幅与频率等属性的。如果不加具体分析,只是简单地利用振幅和频率的变化来预测油气,其结果往往不可靠。目前,还需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发展多信息相结合的综合油气检测技术。

1.5地震成藏学

罗群和黄扞东2009年提出了“地震成藏学”[12]。其主要内容是以地震信息为主要依据,结合钻井、测井、地化和地质等资料,运用现代油气成藏理论的原理、方法,来研究复杂油气藏的形成机理,恢复其形成过程,预测其分布空间,为复杂、隐蔽油气藏的高效勘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地震地质一体化”、“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勘探—开发一体化”和“理论—技术一体化”研究思路。地震成藏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具有独特的理念、观点及系统知识体系,是对地震信息及成藏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它实际上不是一门理论学科而是有关技术方法的学科,其基本内容、架构刚刚提出,技术方法的应用及归纳也处于起步阶段,还很不成熟,有待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2石油地震地质学技术方法新进展

中国地震技术的发展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①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前为初始地震时代,主要使用光点地震仪,人工解释,手工勾绘构造图;②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多次覆盖与三维地震,使用的地震仪从模拟进入到数字型,解释工作为人机交互式计算机解释;③近年来,由于地震仪器多道化等技术的发展,地震采集技术有了明显进步,进入了高密度采集和由单方位角采集再到宽方位角采集进而发展到全方位高密度采集的高精准度三维地震时代,从本质上大大改善了地震信息的“归位”问题。因此,石油地震地质学解释技术方法也应有相应创新,解决的地质问题也将由以构造沉积研究为主转为全面涉及油气勘探开发的所有环节。

2.1地震解释技术新流程

以前习惯性的做法是解释人员在开始工作之前先将处理的资料(成果带)及其他有关地质、测井等资料加载到工作站上,再开始解释工作。现在则加载处理的纯波带,然后解释人员做叠后修饰工作,之后做构造导向滤波,再做相干体等属性的处理。其优点是有助于复杂构造地区的解释。这一流程将提高资料的信噪比,更符合解释需要,应多加推广。当然,如果是进行沉积研究或储层表征,则不必做构造导向滤波。

2.2岩石物理研究

最近解释人员已普遍重视了岩石物理研究工作,一般在储层表征等工作之前都做一些岩石物理的分析,但如前所述,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探讨,不容忽视。未来,室内的岩石物理研究应成为地震勘探的一项重要基础研究工作,不仅是储层表征的基础,也是引领地震采集和处理技术发展的基础。

2.3地质构造建模

库车盐卷入逆冲构造的应用效果很好,说明地质建模对解释工作非常重要。实际上解释工作从来就是在建模过程中完成的,贯穿于解释工作的始末。从解释工作之初到最终完成,就是建模的迭代完善到模型的最终确认过程,即初始模型的建立—模型的不断修改—模型的最终完善。今后,不仅针对复杂构造的解释,同时对其他的如碎屑岩、碳酸盐岩古岩溶、礁滩、煤层气、页岩气等储层的表征都需要推广这一研究方式。

2.4深度域解释

快速、大容量计算机的发展为叠前深度域处理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叠前深度偏移资料对认识复杂构造将会有很大帮助,相应的深度域地震资料解释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将会促进地震构造解释精度的继续提高。

2.5全三维可视化“体”解释

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拥有了功能齐全、方便可行的全三维可视化“体”解释软件,目前已得到全面推广,应用效果很好。目前解释目标大都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如针对储集层“体”和复杂断块的解释。今后可以在一些富油凹陷大连片三维地震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大区域或整个富油凹陷“体”的解释,从而精细刻画富油凹陷沉积、构造情况,为老探区寻找油气勘探新领域、新目标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为开发地震建立静态与动态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2.6三维重磁电

地震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一直是与重磁电技术相伴和互为依存的。在三维地震技术的启发与引领下,重磁电技术也走上了三维。最近几年,在针对一些地震难以解决的地质问题(如极复杂构造的地质建模)时,三维重磁电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其中对火山岩以及其他特殊地质体(如洪积、塌积巨厚大砾岩)的识别与表征等都显示了三维重磁电技术的优势和重磁电震联合解释的威力[21]。最近对干扰地震资料处理成像并造成错误解释的库车大北地区第四系和新近系五千多米厚的洪积大砾岩重磁电三维解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三维重磁电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地面露头、钻井、地震等资料运用多种方法初步解释砾石层的分布、岩性变化等,然后将三维重磁电法资料与地震在同一平台上进行联合反演,从而得出电法与地震同相轴深度域的融合剖面,最终详细划分了第四系与新近系砾岩以及岩性、岩相变化情况,为大北地区的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提供了依据。这种三维重磁电资料与地震在同一平台工作并给出相同尺度解释成果是重磁电技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也是重磁电技术步入新时代的良好开端。

精细化工与石油化工的区别范文

吉林化工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有几大优势:

一、产业基础、结构优势明显

(一)石化产业链体系已经形成

吉林市化学工业历史悠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包括石油化工、合成材料、化肥、精细化工及生物化工等在内的完整生产体系,成为吉林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依托当地石油、天然气、玉米等原料优势和松花江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以下简称吉林石化)、中国石油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吉林化纤集团等龙头企业。通过这些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园区内已初步形成炼油乙烯、乙烯下游、丙烯下游、芳烃下游、乙烯副产利用、化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等几大产业链。

(二)资源优势突出、特色明显

吉林市及周边地区石油资源量26亿吨,天然气资源量8300亿立方米,已探明石油剩余储量10.3亿吨,天然气储量550亿立方米。吉林市毗邻吉林油田,向北与大庆油田相邻,并与俄罗斯远东油田通过管道相连,原油供给充足。吉林市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内,玉米常年产量2000万吨左右,商品量在1000万吨以上。因此,吉林化工园区发展石油化工、生物化工的资源优势十分突出,特色十分明显。

(三)产业基础良好、原料丰富

化工产业是吉林省的支柱产业和吉林市的立市产业,是“十一五”及更长时期省、市重点扶持的战略性产业。作为重点打造的示范园区,园区内拥有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吉林化纤集团公司等在国内同行业占有重要位置的大型企业集团。这些龙头企业在多年发展过程中给园区化工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作为园区龙头企业的吉林石化是一家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有主要装置60余套,其中有16套装置生产规模位居全国前三名,其中乙丙橡胶、丙烯腈、甲基丙烯酯甲酯等9套装置生产能力位居全国首位;高密度聚乙烯等3套装置生产能力位居全国第二;丁苯橡胶等4套装置生产能力位居全国第三;吉林燃料乙醇及吉林化纤主导产品有粘胶短纤维、腈纶纤维、化纤浆粕等六大系列450个品种,年综合生产能力45万吨。

目前,园区内化工生产企业近200家,产品品种超过1000余种,覆盖基础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材料、化肥、精细化学品、生物化工产品等多个领域,具有比较鲜明的特色。其中,吉化千万吨炼油项目,百万吨乙烯项目(目前为85万吨/年)已经开工建设,依托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可为下游石油化工产业链提供丰富的基础原料;40万吨/年ABS项目的开工建设,为打造国内规模首屈一指的合成树脂生产基地奠定了基础;丙烯腈现有产能42万吨/年,为建设国家碳纤维基地提供充足的原料保证。

吉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潜心研究,以自主知识产权研发3套装置达到国际同类装置先进水平,分别为碳纤维、甲基异丁基酮、高活性聚异丁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有9套装置。园区主要企业均已采用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吉林化纤集团的长白山牌黏胶短纤维、黏胶长丝为国际知名品牌,吉化公司的ABS、丙烯腈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

(四)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备

化工园区目前已分别建成综合服务平台、就业培训及创业指导中心、基地后勤服务平台、初级金融服务平台、技术平台。其中,综合服务平台项目主要设立企业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审批服务;初级金融服务平台包括财政注资的投资担保公司、有民间资本注入的中小企业担保贷款公司、五大银行分支机构;技术服务平台主要包括建立化工公用实验室、技术成果转化平台等。

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物流便捷

吉林化工园区位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重要腹地的吉林市,是长吉图区域综合交通网络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是东北亚和新欧亚大陆桥的中心区域,是东北亚各国联系的纽带,通过珲春口岸,与俄罗斯扎鲁比诺港、朝鲜罗津港等港口群,以及与蒙古东部、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腹地紧密相连,是我国内陆进入日本海最近的区域,是东北亚经济区、大图们江经济圈、东北经济区叠加交集区。

三、人力资源丰富,技术力量雄厚

吉林化工园区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唯一的化工产业聚集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发展势头猛,化工产业实力雄厚,集中了全省90%以上的化工生产、科研、原料、资金等生产要素。生产技术力量雄厚,科研设计水平国内领先。

园区内骨干企业中拥有一大批经验丰富的各类专业人才,在科研开发、工程设计和工程建设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水平。有北华大学、吉林化工学院、吉林工程职业学院等院校,每年为社会输送大批的各学科及职业技术毕业生4000余人,可满足园区内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园区内现有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化纤技术中心等5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吉林燃料乙醇试验室等11家省级科研机构,研发实力雄厚,每年进行科技创新投入超过15.4亿元。

四、基础设施完备,综合利用率高

精细化工与石油化工的区别范文

关键字:套管井;测井;难点;发展;

套管井测井是油气井测井技术的系列之一,包括注入剖面、产出剖面、储层评价以及固井与套管质量评价等测井技术及其相关工具与工艺,涉及探井、开发井和生产井,可分为直井、水平井和井间等测量方式,贯穿于油气勘探开发的全过程。

一、套管井测井面临的技术挑战

随着中国石油油气开发不断深人,测井的地质对象与作业环境越来越复杂,套管井测井技术将会遇到一系列的挑战,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一)油气藏地质条件复杂化

中国石油大多数新增油气田将以低渗透、特低渗透为主,老油区也以薄差油层开发为主,储层物性变差、单井产量下降和多井低产的格局将进一步加剧,注入井平均Et注水量也不断降低,有相当一部分井的日注水量将在10m3以下。这就要求注人剖面、产出剖面测井的单井日注量、日产量的技术下限应更低,技术适用性应进一步拓宽。

采油(气)井中油气水三相流动井数越来越多,而水平井、大斜度井以及注聚区块的采出液中含有絮凝物等使得多相流动规律更加复杂,加之日产量低,应尽快推进三相流成像测井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逐步解决多相流产出剖面测井的难题。

(二)剩余油分布规律复杂化

中国石油多数老油田已处于高含水开发阶段,2010年的平均综合含水率接近90%,掌控剩余油分布规律难度大,单井增油、区块挖潜越来越困难。准确的剩余油分布、精确的流体剖面特征是老区油气稳产的根本保障之一。

套管井测井是认识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十分有效的第一手资料。但需做好现有技术的性能升级和新技术研发,即适用于不同地层水矿化度和不同的储层品质,在高含水率、特高含水率背景下能够正确地识别出潜力层,准确地确定出油气水产率。区块数据分析技术以及井间测井技术的需求也十分迫切。随着注入、产出时间加长,储层物性有可能发生变化,地层水矿化度也将复杂化。

(三)开采方式与测井环境复杂化

1.大斜度井、水平井以及多分支井技术的规模应用,需攻关水平井测井技术及配套的处理解释方法。

2.随着油田开发工作的深入,聚驱、三元复合驱、CO2驱和蒸汽驱等提高采收率技术已日益广泛应用,注入井内的流体介质复杂多变,其物理和化学变化大,给注入剖面测井仪器性能与施工作业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3.水平井、大斜度井、多分支井和小井眼井等复杂结构井越来越多,以及生产井中管柱结构的复杂性导致小通道、微细空间井筒,如何安全、准确和高效地输送井下仪器至目的层段对相关工具和工艺提出了一系列的技术要求。

(四)测井解释评价精细化

测井解释评价的精细化工作既是套管井测井技术本身发展的必然,也是精细油藏描述的现实需求。测井解释技术发展到现阶段,不能仅仅拘泥于“一孔之见”,不仅要明确纵向上各层间的注采关系和储层参数的变化特征,而且要基于区块、油藏、单砂体和流动单元的概念,充分利用不同测井系列、不同时间序列的测井资料,动态与静态信息相结合,分析目的层的横向展布规律,为开发方案制定与调整献计献策。也只有这样,测井技术才能进一步在油气田开发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套管井测井技术的发展展望

(一)不断改进技术性能。提高现有技术适用性针对中国石油具体的油气藏特征、储层品质以及井眼环境,需进一步完善现有主力套管井测井技术。

1.不断提高这些技术的性能,主要为耐温耐压性能、仪器分辨率与稳定性、资料精度和测井时效等;

2.不断扩大技术的适用性,满足低注入量(含分层注入)井、低产液(含多层合采)井、高含水井和复杂结构井的测井需求。深化资料处理解释方法,建立针对性的解释图版,充分挖潜资料的应用价值。

(二)明确攻关重点,突破油气田急需的关键技术

1.过套管全系列地层评价技术。形成含电阻率、密度、中子、声波、自然伽马和元素俘获谱等参数的全系列套管井测井技术,推进全方位的套后地层评价,实现与裸眼井测井系列的无缝衔接。

2.多相流动成像测井技术。为应对大斜井和水平井井内流态复杂性而设立,即将电容、电阻、电磁和涡轮等传感器阵列式分布实现非线性测量,建立油气水三相流动非均质场的解释模型,分析井筒内非均质性的油气水分布特征,满足水平井产出剖面测井的生产需要。

3.高性能高精度固井质量技术。该技术应能够探测并量化评价包含第Ⅱ界面的水泥固结程度,较好地识别出水泥空隙中的流体类型,并适用于低密度水泥固井评价。

(三)跟踪世界前沿,研究开发应用前景好的先进技术

1.井间测井技术。发展井间声波层析成像技术和井间电磁波层析成像技术,评价井间的地质构造、储层品质以及剩余油分布。研究开发微地震的压裂监测技术,包括井间监测和同井监测2类技术。

2.井下永久式光纤传感器技术。研究开发温度、压力和流量等激光光纤传感器,并将其永久置人井下实现对这些参数的连续监控,实时了解油气开采瞬时动态,并建立起永久监测系统。

3.套管井测压与取样技术。开发能够完成过套管的地层压力测量和流体取样,快速直观准确地评价压力与流体分布技术,这对于开发老区尤为重要。

三、结论

套管井测井技术关乎油气开发的成效,对油藏精细描述、油气藏生产动态掌控、开发区块的注好水、注够水以及油气田开发方案制定与调整均具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勘探开发的技术需求,规模推广适用、经济、先进、高效的套管井测井技术,是中国石油油气上游业务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之一。

参考文献: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建筑工程安全措施范例(3篇)

    - 阅0

    建筑工程安全措施范文【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安全管理;管理体系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水平意味着建筑工程施工水平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存在着一系列的管理问.....

    美术课程的特点范例(3篇)

    - 阅0

    美术课程的特点范文篇1[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美术;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1-0040-06[作者简介]朱晓菁(1989―),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大.....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