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的主要形式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大众传媒的主要形式范文篇1

【关键词】大众传播媒介;青少年;影响

青少年的思想、观念是客观社会现实影响的产物。现在,新的环境,新的现实,使青少年思想产生了新的变化,新的特点。在当今世界的任何一种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中,大众传媒都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社会公共部门。它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地提供一系列具有导向意义的社会公共价值观念,继而在更广泛的社会空间中维护一系列大众所需的社会公共利益。因此,传媒环境是继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后,又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在思考青年成长的各类命题中,当代传媒对青年的影响已变得十分深刻。

一、当前大众传媒的主要特点

报刊、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为人们传送着消息、知识、思想和观点、广告等。大众传媒文化是一种大众化、商业化的文化载体,它具有直观性、通俗性、艺术性、公开性、时效性、覆盖面广等特点,它宏扬积极的人生观、传播正确的信息、普及科学知识、引导和整合社会价值观,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影响和引导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精神风貌。

大众传媒作为新时代的一种文化形态,在实践功能上具有消解神圣、提倡个性、解放思想和加强民主化倾向的作用,这对于人性的重新构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利于人们追求个性的解放;同时,大众传媒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日益走向深泛化的今天,许多大众传媒因为抱着自我的商业价值考量不放,投商业利益所好,投某些趣味所好,出现了庸俗化倾向。在具体利益面前,这些媒介放弃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视而不见,而热衷于追逐低级趣味和时尚、流行的东西。文化消费过分追求趣味的通俗,从而滋生出人的浮浅俗气的娱乐需要,这有悖于人性的自觉提升。

二、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以及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心理及行为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少年生活于一个相对自由和宽容的社会环境,时代精神更为崇尚世俗与自由。改革开放后潮水般一涌而人的千奇百怪的文化快餐和流行艺术成为他们最直接的精神食粮,这种文化形态消解着传统权威,对历史上的政治意识形态起到了直接解构的作用。大众文化猛烈的冲击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目标的精英文化和体现官方意识形态的主流文化,成为不断日常生活化的意识形态的构造者和承载者,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下,大众文化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成长。大众传播媒体就是青少年与大众文化的桥梁。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主要有:大众传媒有助于个性的解放和民主化倾向的加强,赋予青少年积极的主体意识,使青少年文化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理性精神。物质的丰富为青少年追求个性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新时期人格的嬗变的直接动因来自于社会生活的巨大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的建立,大众文化传播的繁荣以及大众审美现象的崛起为当代人格的变化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契机当代青少年已不同于上一时代的人们,他们已从单一的政治模式中解放出来,不再惧怕权威,个体的自由与发展成为人生的主要目标。在青少年的心理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着独立,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代青少年有自己的运动、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当然,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心理也有较负面的一面:大众文化明星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青少年的成功观到爱情观几乎都带有明星的印记。大众传媒所塑造的魅力人士对青少年一代更具时尚动员力。他们很少去追逐那些名扬天下的英雄、科学家和政治领袖人物,而更崇拜世俗的明星。另外,受大众传媒的影响,部分青少年会或多或少的染上一些青春文化病,主要表现在享乐主义的物质文化取向和“波普主义”所代表的颓废主义的精神生活取向上。再次,大众文化的世俗性使青少年的审美趣味走向低俗,青少年审美的低俗化在青少年审美对象的选择上表现为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流行,牛仔裤、文化衫、艳情VCD、迪斯科成为时尚;在审美方式上,他们追求浅显直接,更愿意从诗歌走向对话,从交响乐走向通俗歌曲,从学术专论走向随笔漫谈;在审美情感上,他们不再崇尚含蓄古朴,而去追求露骨的男女和金钱关系,如在当代大学生中流行速食主义的爱情观,大学生的爱情减少了浪漫情调,而更具“快餐”特色。

三、大众传媒对青少年行为方式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悄然勃兴,其传播方式也呈现了多样性,规模的扩大化还是内容的流行化,都表现出对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强大渗透,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大众传媒娱乐活动的多样性赋予青少年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念,使他们能在娱乐中忘记烦恼,这为青少年提供了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的生活色彩多样化。

大众传媒的市场操作使大众文化以盈利为目的,大众传媒的运行必然使青少年的消费需求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在消费行为上一改以往的实惠、耐用、节俭等传统取向,而特别注重审美、新潮、变异以及个性化。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消费方式的影响主要通过大众文化的炒作和现代广告来实现的。现代广告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形式已成为向青少年灌输文化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青少年的消费主义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名牌意识上,青少年需要通过名牌来获得同伴艳羡和流行的认可。名牌意识实际包含了更多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和流行时尚等信息,青少年通过消费来彰显自己的个性以立异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同时,也把该类消费看成了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

四、引导青少年正确面对大众传媒

正确对待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行为及心理的问题,这是我们全社会都应该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长期不能放松、需要认真探讨的课题。正视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成长所产生的消极乃至负面影响,我们应采取有效的对策:第一,以正确的价值方向引导大众传媒。第二,规范大众传媒的发展。充分调动大众传媒内部的积极因素,使大众传媒向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弘扬主流文化,通过主流传媒来遏制商业传媒的俗滥,通过宣传主流价值观念来消解商业传媒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第三,通过高雅文化扶持与引导大众传播媒体。通过对青少年进行审美的趣味教育,提高青少年鉴别鉴赏能力,实现青少年审美的雅俗共赏。

参考文献:

[1]赵广香,徐柳凡:“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影响”,《黄山学院学报》,2009(4).

大众传媒的主要形式范文篇2

关键词新媒体;广告传播;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4)113-0022-02

在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下,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有了极大的发展,同时大力促进了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新媒体的崛起,生活中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传播的路线和途径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愈发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1新媒体特点

在现代情况下,新媒体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打破了媒体之间的壁垒关系,也消除了在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界限。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全民性。在信息传播的情况来看,新媒体首先带来的信息技术的巨大变革就是信息传播的全民性,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削弱了大众传播媒体对信息的绝对操作,使得在现代情况下大众的草根阶层也可以在信息资源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而未能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使得每一个人都了可以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接受者,新媒体实现了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对等交流。

其次是多维性。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现代情况下,信息在传播的时候使得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距离几乎为零。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新媒体的出现还改变了大众传播信息的组织方式,信息全部被固定在了新媒体的平台上,在现代新媒体平台下,大众可以通过一切的门户网站来查看自己感兴趣的一些新闻和信息,还可以观看自己感兴趣的电视节目等。

2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传播的路线和创新

2.1强化广告目标和受众的策划

广告目标,就是指广告活动所要达到的效果,而对于广告目标的策划,通常表现为具体的量化指标,要从广告调查入手。新媒体环境下,各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和途径,为广告目标的策划提供了极大地便利,通过网络进行广告调查和相关数据的收集,可以结合市场需求,对广告传播的路线和方式进行合理设置,从而使得广告可以达到精确性、具体性、单一性、可测性的效果。而广告受众的策划,是完成广告传播预期目标的先决条件。受众策划主要是根据受众的生活习惯、消费行为、消费心理等,制定出具体的战略目标和战术选择,确保广告可以充分迎合受众的消费需求,消除受众对于广告的抵制心理,从而使得广告可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2.2强化广告媒体策划

在新媒体环境下,广告的媒体策划同样是影响广告传播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多样化的媒体形式,在进行广告媒体策划时,应该善于打破常规,对其进行创新,将现有的多种媒体形式筛选和组合,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各种媒体的影响力,最终确保广告传播目标的实现。如果仅凭单一的媒体向消费者诉求,不仅广告受众较少,而且容易淹没在各种媒体的相互干扰中,很难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因此,为了使得广告信息可以更容易地被消费中记忆,应该根据广告的主体和内容,做好广告媒体策划,通过对不同媒体的合理搭配,以有效的资金实现最佳的广告宣传效果。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媒体都拥有自己特定的受众群,单一的媒体形式不可能覆盖所有目标对象,而通过多种媒体形式相互组合的方式,则可以尽量扩大广告的覆盖范围,取得更高的宣传效果。

2.3实现传统广告的跨平台化、手机化和网络化

广告形式要尽可能多样化,将网络广告的宣传效果发挥到最大化;对网络广告的形式进行创新,供给综合,从而引起广告主更主动和更多的投资;巧妙借助网络广告跟踪技术,对广告策略做出更为灵活多变的调整;确定网络广告目标时要因式制宜;充分应用广告原理和技巧,进一步展现网络广告所具有的高效优势。

2.4对传统广告的形式进行变革

和传统广告相比,新媒体广告在音效渲染和视觉传达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视觉文化环境中,广告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显著的视觉化转向趋势。广告传播技术革新后大幅度提升媒体内容的表现力和承载力。故而,新媒体广告变革的重中之重是根据媒体的受众、广告投放方式和投放位置所具有的不同特点进行广告投放,创新出适合新媒体接收和传播的广告内容和形式。

2.5立足互联网发展广告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于广告传播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立足互联网技术发展广告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新媒体广告通过互联网进行广告宣传和传播,传播的形式、内容、技术、速率和客户受众的数量都更具优势。而新媒体广告在广告投放时也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同时对广告受众进行更深入的细化。庞大的网民群体的主动网络搜索行为和网络广告跟踪技术的应用让广告媒体更加了解网络受众的行为特征,降低根据广告受众特点进行广告投放的难度,并借助互联网信息高效传递和广告受众主动搜索行为进一步提升广告传播的效率。互联广告投放的超链接方式能够有效避免广告信息量过低的弊端,兼顾广告吸引力的同时传达出更多广告信息。

3结论

综上所述,在现代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广告传播要切实迎合新媒体的特点,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广告传播策略。简而言之,就是结合广告传播的目标,对广告受众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等进行全面分析,对传统广告的传播形式进行改进和创新。新媒体环境下,广告战略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传播途径,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宣传效果,切实提升广告传播的有效性和利益。

参考文献

大众传媒的主要形式范文篇3

关键词:意识形态;话语权;构成要素;衡量维度;自媒体

当前我国自媒体(指“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主要包括微博、微信、SNS社交网站、网络论坛、博客以及QQ群等,以其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动员能力强等特点和优势,深刻地影响着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格局。毋庸讳言,与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领域比较而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自媒体领域的话语权相对弱化。学界对此也甚为关注,不少学者提出要运用现代传媒技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从不同角度对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做出了宝贵探索,但对话语权的构成要素、衡量标准等具体界定之研究相对滞后,故从学理上厘清自媒体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及衡量维度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有利于科学定位、明晰加强话语权的方向。

一、自媒体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

权力是探讨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的逻辑起点。一般意义上来说,权力是一个人控制另一个人的能力,具有强制性,拥有权力的人可以迫使他人做本来不愿意做的事情。这种能力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硬权力,另一类是软权力。正如约瑟夫?奈所言,“硬权力的行为类型坐标是靠命令、胁迫、诱导等方式实现,其最可能使用的资源是武力、交易、制裁、贿赂。软权力的行为类型坐标是靠设定议程、吸引和吸纳的方式实现,其最可能使用的资源是价值观、文化、政策,软权力是本质上是一种吸引力和认同力”。显然,话语以及话语体系是实现软权力的天然的有力工具。批判语言学认为,话语是人们对特定主题或目标的谈论方式,是个人进入经验世界、社会组织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工具。同时,意识形态也会通过话语载体以机制化的方式渗透到公众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习惯。因此,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过程就是特定阶级通过“话语体系的建构”,传递社会理想、价值观念,获得大众支持,巩固群众基础的过程。在现代社会,媒体是意识形态最重要的话语体系建构平台,因为“话语对现实的表达往往无法做到客观、公正的反映,而是通过选择、加工的方式将某种霸权的意识形态渗透到话语中,进而影响受众。在各种话语中,新闻媒体话语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统治阶级往往通过国家或利益集团所有的形式掌握新闻媒体”。

在自媒体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可以分解为话语主题、话语主体、话语模式和话语技巧等四大要素,它们相互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其中话语主题即“说什么”,话语主体即“谁在说”,话语模式和技巧即“怎么说”。

1.意识形态话语主题

意识形态话语主题是意识形态话语的核心与主体内容,是对时代课题和社会热点的回答与解释。自媒体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题包括建构与消解两个范畴。

第一,运用自媒体化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来阐述时代课题与社会热点。从话语属性来看,马克思主义话语有学术话语、政治话语(或曰官方话语)、大众话语,自媒体话语属于大众话语的类别。学术话语适用于理论舆论场,政治话语适用于官方舆论场,大众话语适用于民间舆论场。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和政治话语如果只是简单“粘贴”到自媒体这一民间舆论场,必然会水土不服,认同度不高,甚至有人对学术话语和政治话语冷嘲热讽,将之污名化为假话、大话、套话和空话。自媒体领域有其独特的文化氛围与语言风格,要使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为自媒体用户所接受和认同,就必须尊重其主体地位,遵循自媒体话语规律,努力找准自媒体用户的兴奋点和关注点,使用自媒体用户喜闻乐见的流行语来表达意识形态,促使自媒体话语、学术话语、政治话语的融会贯通,打通民间舆论场、理论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

第二,回应和反击异质意识形态对于时代课题与社会热点的曲解。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途径是:官方理论精英把关人大众媒介受众。官方理论精英生产意识形态话语,是大众媒介中唯一的信源;把关人根据目标受众的特点设计话语内容和话语传播方式,是意识形态传播的“过滤器”;大众媒介则经由自身特定的渠道进行传播;受众是信息接收者。在这样的信息链条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牢不可破。到了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通讯社”,信息的传受一体化使得意识形态话语领域变得众声喧嚣,话语主题错综复杂,“谈什么”、“不谈什么”已经不能由官方理论精英完全掌控,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想也在自媒体领域生产、传播意识形态话语,基于各自的理论体系来评论、分析社会现象,解构主流意识形态,兜售价值观。因此,主流意识形态要掌握群众,不但要主动设置话语主题,同时也要密切关注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动态,对于异质意识形态虚无历史、抹黑英雄、攻击重大决策等错误话语要及时予以回应和反击,澄清错误认识,统一思想认识。

2.意识形态话语主体

自媒体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体主要包括政务自媒体、官方媒体的法人自媒体、市场化媒体的法人自媒体、意见领袖自媒体、草根自媒体。其中,各级政府及组成部门的政务自媒体、官方媒体的法人自媒体属于治理者话语体系,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治理者自媒体是主流意识形态在自媒体领域的“发言人”,其话语权在现实中具有差序性,中央政府及所属部门的政务自媒体、中央级官方媒体的法人自媒体具有较大的公信力与权威性,与之相比,地方政府政务自媒体、地方新闻机构自媒体的话语权有差距。

自媒体领域,受众在实质上掌握了选择权,不管是微博还是微信,自媒体独特的“关注”机制使得受众的自主选择性骤然放大,受众如果不选择“关注”,微博或微信公众号中的信息就无法出现在受众的“屏幕”上,这一点是自媒体和传统媒体最本质的区别。“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中,拥有10万以上粉丝的超过1.9万个,100万以上的超过3300个,1000万以上的超过200个。”1000万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人口总数,拥有如此大规模的粉丝群体的意见领袖能量巨大,这些“网络大V”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其观点能够轻而易举地到达受众的眼前。而且,“关注”本身就意味着粉丝对意见领袖的认同,所以意见领袖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点能够更加深刻地影响粉丝。草根自媒体就是普通公众的微博、微信等,与传统社会中普通公众无足轻重、仅仅是人微言轻的信息被动接受者不一样,自媒体的赋权使普通公众不但接收信息,同时也生产信息与意识形态,草根自媒体的个体影响虽然不大,但是一旦个体集聚为整体,民意汇聚成洪流,其势也不容小视,他们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由此可以看出,自媒体领域的意识形态话语主体并非单一主体,而是多元综合体。主流意识形态在自媒体领域要维护好话语权,在充分发挥各个不同主体的独特作用的同时,也要重视不同主体间的协同。

3.意识形态话语模式

传统媒体中意识形态话语模式是宏大叙事,自媒体领域意识形态话语模式是碎片化叙事。传统上人们认为,碎片化代表零散、片断与不完整,词性上略带贬义。但在意识形态的语境中,碎片叙事应是中性的,其与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应是辩证统一的,因为意识形态的体系与碎片本身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体系需要碎片来演绎和弥散,碎片是体系的支撑;同时碎片也需要汇聚、提炼成为体系,才能成为具有主导话语权的意识形态。在不同条件下,意识形态的传播有时以宏大叙事为主,碎片叙事为辅;有时以碎片叙事为主,宏大叙事为辅。自媒体领域更多是后者。

第一,社会碎片化导致碎片化叙事。计划经济时代,社会成员利益关系相对一致,社会价值观念是高度一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阶层迅速分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催生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过去的铁板一块的整体性社会变成了由许多阶层、群体和集团所构成的碎片化社会,体现在思想意识上,就是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人们审视世界的视角日趋多元,对同一问题的意见不尽相同,有时甚至大相径庭,表现出意识形态叙事的碎片化和分裂性。第二,阅读习惯变化导致碎片化叙事。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快,公众往往难以抽出大块时间用于阅读,更多的是利用时间碎片浏览手机和平板电脑中的微博、微信等自媒体,阅读停留于表层化和浅层次,所以从读书向读“屏”转变的阅读习惯使意识形态叙事不得不适应碎片化。第三,信息容量有限导致碎片化叙事。由于微博限定为140个字以内,微信虽然字数宽松一些,但主要是在手机上阅读,篇幅也不宜过长。故自媒体用户只有尽可能地提高文字传播效率,通过简化话语来表达信息。如用“喜大普奔”来缩略“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而且,网络流行语往往有其涵义丰富的语境,例如“醉了”、“任性”、“蛮拼的”以及“涨姿势”等网络语言背后都有故事,只言片语便可传情达意。

4.意识形态话语技巧

任何话语要取得实效,打动受众,都需要讲究方法和策略,也就是技巧。在自媒体领域,意识形态话语技巧更加显得尤为重要。自媒体领域因为“去中心化”、匿名化等特点,意识形态灌输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很容易引发受众的逆反心理,只能通过精心设计话语技巧,努力使受众自愿接受并认同话语内容。自媒体领域意识形态话语技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注重隐性传播,帮助受众“推导结论”。传播效果理论认为,材料中旗帜鲜明地“明示结论”,可以使受众准确理解作者立场和意图,但也存在话语比较生硬而导致反感的可能性;相反,材料中不“明示结论”,只给出带有引导性的事件描述、相关案例和数据,寓观点于材料之中,则容易使受众产生一种“自己推导出结论”的感觉,能够让受众在不知不觉中认同与支持作者的立场。自媒体的使用者一般文化程度较高,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如果意识形态的宣传话语过于直白,一味“明示结论”,反而会导致画蛇添足的逆向效果,从而引发受众排斥,给意识形态的认同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自媒体领域最重要的意识形态话语技巧就是注重隐性传播,寓观点于材料之中,加强开展“看不见”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本领,把抽象、理性的意识形态蕴含在具体、感性的表现形式中。

第二,注重“两面提示”,帮助受众坚定信念。在开展宣传与说服时,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一面提示”,即只向受众提供自身的意见、观点或者于己有利的材料;二是“两面提示”,即在向受众提供自身的意见和观点的同时,也提供对立一方的意见、观点或者于己不利的材料。霍夫兰的传播实验表明,“一面提示”开门见山,简洁明了,但也容易造成“咄咄逼人”的感觉。“两面提示”则因为提供了发言机会给意见对立方,可以带来一种“公平说理”的感觉,有效降低受众可能存在的抵触情绪。自媒体领域中,信息流动性比现实社会要强很多,各种思想交流、交融、交锋,受众接触的观点和意见纷繁复杂、形形色色,很多情况与信息就算主流意识形态不涉及,受众也知道,与其遮遮掩掩,或者故意回避,不如主动谈开,积极正面引导,以争取主动。这就类似于医学领域的“接种”,事先让受众接触“灭活细菌”而获得对相关细菌的“免疫”效果。自媒体受众经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两面提示”,他们以后遇到类似错误思想与观点就有了鉴别力,甚至遇到敌对意识形态的“反宣传”时,也会有抵抗力。

二、自媒体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衡量维度

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评判依据是什么?从哪些维度来衡量话语权的强弱?厘清这一问题是掌握和维护话语权的必然要求。我们认为,自媒体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衡量维度至少应包括公信力、说服力、解释力以及吸引力四个层面。公信力是话语权的灵魂,说服力和解释力是话语权的内核,吸引力是话语权的外显。在话语权内核中,说服力和解释力有其各自的侧重点,说服力着眼于凝聚公众意志、形成共识、明确方向,解释力注重于正面解读热点、释疑解惑、排除干扰。拥有了说服力和解释力,再具备了吸引力,公信力这一话语权灵魂自然水到渠成。

维度之一:话语公信力

公信力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意识形态话语公信力高,就是公众对于意识形态话语的信任度高,这是主流意识形态赢得话语权最重要的维度。话语公信力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意识形态话语具有公正性。意识形态话语公信力是一个政党或者政府与社会理性沟通的产物,是意识形态话语在指引社会方向、解释社会事件、协调阶层利益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信用关系。话语公信力归根结底源自话语本身的公正性,公正性有两层涵义。一是对他人的公正性。中国共产党既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无疑应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能偏袒任何阶层、群体或者小集团。二是对自身的公正性。敢于、善于自我批评只会增加公众的信任度。马克思曾经旗帜鲜明地提出,“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中也包括“自己所作的结论”。因此,坦诚面对公众,知错即改、有错必纠是话语公正性的内在要求,是维护话语公正性的必要条件。地方政府在云南曲靖铬渣污染事件中的瞒报、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故中的延迟通报等行为就曾在自媒体上引发强烈质疑。

第二,意识形态话语具有权威性。“现代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分析,必须把大众传播的性质与影响放在核心位置,虽然大众传播不是意识形态运作的惟一场所。”显然,大众传媒是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主渠道,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是当今社会的强势大众传播媒介,因此主流意识形态须高度关切这一阵地,应拥有一批权威性强的自媒体平台。目前,以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的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国家队”日趋成熟,这些自媒体以其犀利、亲民的风格赢得了公众的青睐。平安北京、上海、微成都等政务自媒体的信息公开、互动越来越娴熟、真诚,可以说主流意识形态自媒体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总体上讲,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自媒体的数量还不够多,尤其是地方政府层级的自媒体质量与数量都有待加强。

第三,意识形态话语主体具有示范性。“从宣传或说服的角度而言,即便是同一内容的信息,如果出自不同的传播者,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人们首先要根据传播者本身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真伪和价值做出判断。”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和理论工作者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主体,同时也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人,受众是否认同意识形态话语,不但要看话语内容,而且要看这种话语代言人的实际表现与行动。如果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人群体具有示范性,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他们的宣传鼓动就容易为公众所认同。否则“管灵魂的出卖灵魂,管反腐的带头腐败,管干部的带头卖官鬻爵,讲艰苦奋斗的带头贪图享乐,即使信仰信念讲得再多,理想宗旨说得再好,也都是空言空谈,只能让人产生怀疑”。

维度之二:话语说服力

与压服式的硬权力不同,话语权是说服式的软权力。说服通常指坦诚、理性地向受众传递观点,使之认可、接受,并力图使受众的态度和行为沿预定方向转变的一种沟通行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要达到说服的目的,关键在于理论的彻底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彻底性的内涵既包括科学性,又包括人民性。因此,意识形态话语说服力大体现在两个方面:话语本身的逻辑性和人本性。一方面,话语的逻辑性强,即逻辑论证严密。话语有感性与理性的成分,要使一种意识形态转化为受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识形态话语就不能仅仅停留于感性层面,而要具有严密的逻辑论证色彩,才能真正具有说服力。进而言之,逻辑论证的方向应该是主流意识形态所描绘的社会方向与个体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一致的利益阐释和利益引导,因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另一方面,话语的人本性强,即群众立场明确。“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同样,理论被受众认同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受众需要的程度。不管话语说得如何动听,如果其真实用意不是以人为本,真正为受众着想,而是另有所图,受众都不会轻易接受你的说服。所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如果能够切实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如果能够真正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现实需要,说服力就有了坚实的支撑。

维度之三:话语解释力

一种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公众明确社会理想、价值目标和行动指南。自媒体领域,主旋律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在局部也常常充斥着形形色色对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道路的怀疑、抹黑以及许多似是而非的观点,普通公众面对复杂、多元、多变的社会,也迫切需要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能够令人信服的及时答疑解惑。解释力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意识形态话语的释疑性强。意识形态话语的理论魅力直接体现于其释疑性,释疑有两层涵义,一是阐明“为什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应能清晰反映并说明社会现实中的新特点、客观存在的利益关系、矛盾关系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趋势。二是阐明“怎么做”,对社会公众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在作出合理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案,让社会个体找到自身的合理定位和价值目标,达到最大限度凝聚社会意志的目的。另一方面,意识形态话语具有及时性。社会存在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意识形态必然有一个对社会实践的动态适应的问题。社会实践中会不断出现新热点、新问题、新矛盾,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应力求第一时间占领自媒体阵地。自媒体领域,公众对于知情权具有更高的要求,主流意识形态应该摒弃传统“宁肯慢,也不要犯错”的保守思维,应有担当精神;同时,制度上也要合理授权,鼓励政务自媒体及时发声,而不要求全责备。

维度之四:话语吸引力

话语吸引力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又一重要衡量维度。恩格斯指出:“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在自主、多元以及碎片化的自媒体领域,对此有更高的要求。缺乏吸引力,受众不会“关注”;即使被迫去“关注”,能否坚持阅读也存疑。熟悉性与亲和性是生成吸引力的重要元素。一方面,自媒体用户熟悉的话语有吸引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是党的群众路线,也是党的意识形态传播路线。马克思主义是“舶来品”,是德国语言风格的思想理论,原始文本难以被中国普通老百姓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其变成了中国老百姓熟悉的话语,进而实现了大众化。同理,自媒体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也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与自媒体相结合,用自媒体用户熟悉的话语、网络流行语来传播思想与观点。轻松活泼、风趣幽默、揶揄讽刺等符合自媒体用户口味的话语将使受众更愿意亲近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有亲和力的话语有吸引力。亲和力是指意识形态话语拥有使受众愿意接触、令人亲近的力量。亲和力意味着尊重社会的多样性,尊重各类群体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社会心理,拒绝呆板生硬,追求生动活泼;拒绝硬性灌输,崇尚理性分析;拒绝盛气凌人,强调平易近人。有了亲和力,人文关怀、人性关怀、平民风格就自然变成了意识形态话语的重要元素,受众就会喜欢听、愿意听主流意识形态话语。

大众传媒的主要形式范文

关键词:传统绘画;艺术传播;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6.0009

“新媒体”(newmedia)一词最早见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彼得・卡尔・戈德马克撰写的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商品的计划中[1]。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形态,从媒介技术的角度出发,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的总称”[2]。从媒介传播的角度来看,新媒体是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为一体,通过新技术,使传播者和受传者发展成为对等交流者,延伸人的感官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媒体形式。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作为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在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当人类物质加工和物质消费逐渐丰盈后,会自然产生内在精神慰藉的诉求。传统绘画作为最为古老的艺术形态,经过上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理念,它融合一系列思想、情感等精神因素,成为传达社会文化和精神内涵重要的信息载体。在商品流通和信息交流相对匮乏的传统社会中,绘画艺术品创作多以满足自身需求为目的,艺术创作者往往也是艺术消费者。大工业机器时代的劳动分工打破了传统的艺术品生产状态,一部分手工艺人变成工人,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受到冲击。这种转变使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分离开来,推动了物质商品与精神产品的交换、流通,成为艺术品传播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艺术传播研究离不开对艺术符号和艺术媒介的理解。就艺术媒介而言,它“不仅是艺术创作中使用的艺术符号,而且也涉及与艺术作品公共传播相关的传播机构”[3],与艺术传播的进步息息相关[4]。纵观传统绘画艺术传播的历史脉络,其经历了一个实物传播印刷媒介传播电子媒介传播网络媒介传播的变迁进程。近几十年来,机械复制技术、信息通讯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等现代传媒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使传统绘画传播逐步摆脱了报纸、杂志、电视等模拟制式媒介的局限,实现了绘画艺术传播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

一、传统绘画艺术符号和传播方式的转变

新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绘画艺术单纯实物式的存在形式,通过艺术信息的数字化转变和数字化传播,实现了“原子”信息与“比特”信息的共存。同时,新媒体作为一种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为一体的媒介形式,依靠其数字化特性,颠覆了书报等传统大众媒体单向传播的模式,实现了纸质媒体、视听媒体等多种媒体的跨界融合。

(一)艺术符号的数字化转变

信息制作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等现代传媒技术的运用使传统绘画艺术完成了数字化转变和数字化传播。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数码照相机、高分辨率扫描仪可以便捷、准确地将艺术信息载体由纸张、画布等实物符号转变成为可供虚拟传播的图片或视频,通过“0”和“1”的不同组合来传达、存储信息。信息的数字化转换打破了边界的限制,将艺术作品统一汇集,储存于巨大的信息仓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艺术品的命运,使绘画作品变得“不朽”,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最好手段。

由绘画艺术的数字化转变所衍生出的信息复制技术推动稀有、珍贵的绘画作品由小众走向大众,使其成为一种社会共有品,提供给普通群体更多的鉴赏机会,提升了民众的知识素养。同时,数字化的转变打破了传统艺术符号封闭自固的形式,使其处于一种动态变更状态。受众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目的,利用不同的软件和工具,通过嫁接和拼贴的方式对绘画品进行再加工或再创作,以满足自身的审美需求。

(二)艺术符号的数字化传播

在众多审美和文化价值丰富的古代或现当代绘画作品中,很大一部分被保存在固定的博物馆或艺术馆,在特定的时间向大众开放,较少进行世界性或地区性的展览活动。对于众多的鉴赏者来说,亲身经历的观赏方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这在无形之中缩小了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品鉴成为一种奢侈,湮灭了受众的热情。因此,在实物传播无法满足受众需求的前提下,绘画艺术的大众化传播成为最好的补充形式。

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在艺术传播领域的应用,影响到传统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以及受众的接受、欣赏方式。首先,新媒体实现了文字、音频、视频、图像、图形等传播媒体的融合,使得信息表现更为多样,处理、存储更为便捷。其次,数字化的转变使艺术信息的来源逐步多元化和丰富化,现实世界中的任何网络终端可以用作绘画艺术的传播和接收工具。在新媒体环境下,大众不受书籍版面的限制和电视时段的约束,更多地被赋予自由选择艺术信息的权利。通过数字化的处理方式,各种艺术信息资源可以在同一平台实现整合,从而形成一个近乎无限的信息资源库。再者,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现实社会转变成为一个数字空间,受众参与方式也从真实转向虚拟。通过数字电视、电脑或手机等新媒体工具,大众可以实时获知各种艺术信息,足不出户就可欣赏到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真正实现了“所想即所见”。

(三)不断融合的媒介形式

“从当前的媒介技术水平来看,新旧媒体的融合是最主要的形式和趋势”[5]。绘画艺术媒介融合主要有二种形式,一是传播主体的融合,二是传播介质的融合。传播主体融合主要是依靠外部力量使传媒组织结合成一个共同体,是各传播媒介组织之间相互竞争和对话的结果。任何传媒企业都存在于现实社会中,当媒介组织所处的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如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与资源环境发生改变时,处于生存的考虑,传媒组织往往会迅速完成媒介集团之间的收购和合并。例如,2014年,两家著名的艺术媒体《ARTnews》和《TheArtNewspaper》国际版在生存窘境下被俄罗斯的资本收购。

绘画艺术传播媒介融合,一种是指产生融合多种媒介传播方式的新媒体,如集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优点的手机媒体;另一种媒介融合从小范围讲是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媒体,从大范围来说是指将传媒组织中不同媒介的传播方式整合到一起,使“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6],以实现媒介之间的内容相互推销或资源共享。现实社会中与日俱增的艺术网站、虚拟绘画博物馆、艺术类App等全新媒介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搭建的“全媒体平台”扩大了绘画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渠道,提升了信息的传播范围和影响,满足了受众对于信息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了优势互补,一步步地改变着绘画艺术的传播形态。

二、传统绘画艺术受众的转变

新媒体的数字化“会改变大众传播媒体的本质,‘推’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一变而为允许大家或他们的电脑‘拉’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7]。新媒体增强了受众的主体意识,使传统的主客体分离的状态趋向统一,带动了艺术受众由被动走向主动,使传统意义上的普通艺术鉴赏者具备了双重身份。

(一)被动欣赏到主动访问

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以单向的、线性的传播方式为主,而且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垄断信息资源和媒介工具的传播者是传播活动中的主导因素,对信息的选择和起着决定作用。这种单向性的、以传播者为主的传播模式缺乏对艺术受众的关注,使受众无法在规定的版面和时段中获取足够丰富的信息。“艺术欣赏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必须依赖个人拥有的艺术知识(如美的原理原则、各种艺术品的基本要素等)及艺术史的认识,去知觉对象物的美感价值”[8],对鉴赏者的艺术素养有较高的要求。而信息的缺失使普通鉴赏者在品位、感悟艺术作品中难以获得隐含在艺术作品中的精神意蕴,造成传播效力弱化,进而引发受众审美和情感缺位。

数字化艺术传播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发展成为“一对多”或“多对多”。这种传播方式不再是传统媒体单向式的“暴力”灌输,而是实现了传受双方的互动交流,使受众在获取信息时由被动接受转到主动探求,拥有了更多的自由选择权利。同时,在数字化的艺术欣赏过程中,访问和浏览取代了鉴赏,虚拟经历取代了亲身实践,所有现实社会中的观赏与行走动作也被超链接点击的方式取代。

(二)传受身份的一体化

绘画艺术传播的传受关系包含了传者与受众、艺术创造者与艺术鉴赏者两组关系。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的大众传播中,传播关系主要是一种传播者―受传者或传播者―中介―受传者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传播是传播者将主体意识作用于受传者,企图塑造和控制受传者的过程。新媒体实现了传播关系的变革,使传统的“对象化关系”转变成为“交往关系”,赋予了受众更多的平等交流权利。这种转变不仅消弭了传受双方分离的状态,实现了传受双方的互动交流,而且使传受双方逐渐呈现出易位趋势,传统的传播主体置换成为具有多重的、不稳定身份的现代传播主体。

从传播者的角度来说,传统绘画艺术经过数字化传播后,传播者会在第一时间获得受众对于艺术作品的反馈和评价,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积极地调整传播策略,对受众的意见进行再评论。信息获取使传播者转变成为信息接受者。从接受者角度来说,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接受者不再只是简单地被动接受信息,自由随意的虚拟空间赋予了受众独立选择的权利。人们根据自身的喜好和兴趣主动搜索、寻觅艺术信息,通过手机短信、网络论坛、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转载或共享艺术信息,表达对艺术作品的喜恶,反馈自己的意见,实时的与信息传送者交流沟通。信息的评论和共享使原本的接受者成为传播者。

(三)艺术受众的平民化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导致了媒介权利的转变,大大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标准和门槛。报社、门户网站等专业新闻机构不再处于信息资源的垄断地位,传播主体不再单单只是报社的编辑和记者。现实社会中,任何使用新媒体的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大众把身边发生的事情,自己的思想现状,对既有信息的意见和观点通过电脑或手机终端等新媒体工具传播出去。这些都无疑增强了大众在信息传播中的可参与性,使原本只限于特定个人或特定组织的传播主体发生了转变。

传统的绘画艺术传播中,由于传播媒介的限制和经济因素的制约,普通受众很难充分地获取艺术信息,大部分艺术信息接受者一般是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经济地位的“业内人士”。久而久之,绘画艺术中的“大众意见”被逐步边缘化,艺术的法则和审美标准更多的是被“精英意见”所把控。“小众意见”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艺术形式的单一化,甚至造成了艺术与大众生活的严重脱节。新媒体便利、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广大受众突破了“专业人士”的左右,实现了绘画艺术受众由“精英群体”到“平民群体”的转变,在推动受众审美意识提升的同时,将个人间不同的美的评判标准交流和汇集,逐渐产生出符合大众审美标准的共识。

三、传统绘画艺术传播环境的变革

媒介的数字化转变使绘画艺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阔传播空间和自由传播体系。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现实空间转变成为具备全球性及开放性的数字虚拟空间,博物馆或展览馆转变成为站点,参观者转变成为访问者,真实距离转变成为虚拟间隔。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导致了媒介权利的革新,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标准和门槛,使原本只局限于媒体机构的信息权利转向普通大众,提升了绘画艺术传播的自主性和自由性。

(一)无限延展的传播空间

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和广泛性改变了艺术的存在方式,使得绘画艺术具备了无限延展的传播空间,改变了传统绘画古与今、中与西的艺术格局,创造了一个“零距离”的艺术舞台。对艺术信息的者来说,地球上任何两点的距离,在互联网上是一致的,任何一件经过数码处理的绘画作品可以在第一时间传播到世界各地,任何一个微小的绘画展览或艺术活动会在第一时间成为世界性的事件。

对艺术信息的受众来说,新媒体建立了一个覆盖全球的信息网络。在这个虚拟空间中,新媒体网状式的终端分布延伸了人的中枢神经,缩短了大众之间的距离,使世界上不同地域、民族、肤色,乃至于不同信仰的人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实现同时的在场和交流。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能够通过信息终端在网络空间中自由穿梭,“既可以在各种公共数据库、图书馆、专业论坛和愿意提供帮助的私人中间检索自己需要的电子资源,也可以向他们提供资料、传送信息或提出建议”[9]。新媒体利用全球化网络,使艺术传播真正跨越了时空的隔阂,实现了艺术讯息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二)自由开放的传播体制

传统意义上的绘画艺术传播主要有两种机制,一种是依靠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另一种则为实物展示。在大众传媒中,“统治者”是艺术内容的主要控制者和传播者,所有的传播内容都需要经过记者、编审严格的“把关”,受众只能接收到小部分信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媒体的传播是一种信息缺失的流通活动。传统绘画艺术的实物展示的传播方式要求展示活动必须在现实空间和场所中举行,这就意味着传播者需要相当深厚的经济实力和精细化的运作机制。此外,社会地位、社会制度等客观因素都有可能成为绘画作品传播的重要阻碍。

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得艺术传播摆脱了外界条件的限制。在虚拟化的网络空间中,传播者不需要过分重视现实世界的规则,不需要受到绘画展示场地和宣传费用的困扰,只需要将绘画作品进行数字化处理,上传到网络空间中,就可以实现绘画作品的无限传播。同时,新媒体“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及现代媒体生态的权力关系”[10]。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受众拥有更大的民主和自由权利,不仅可以决定自身需要观看的艺术信息,而且能够随时随意地信息。尽管网络环境下媒体“控制”和“把关”依然存在,但庞大的信息容量和受众群体使“把关人”的地位遭到削弱,媒介权利开始由“统治者”转向受众。这些转变突破了统一的、自上而下的管制手段,构成了绘画艺术自由开放的传播体制。

(三)相对经济的信息渠道

新媒体传播大大降低了传播过程中的组织运行成本,具有更为明显的经济优势。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摆脱了专业媒介机构的垄断,使大众拥有更为自由的艺术信息权利,能够“达到传播覆盖的最大化、产品差异的最大化以及平均成本的最小化,扩大了传播行为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11]。

新媒体的出现为差异化的艺术信息传播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新媒体利用“窄传播”的方式,在分析受众的审美品位、兴趣爱好的同时,将信息投送给特定群体,以满足受众的个性需求,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同时,新媒体传播跨越了空间和时间限制,使大众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图像、声音、视频等相关信息。新媒体依靠超链接技术,将文字、图像等原本分属于不同传播渠道的信息整合为同一平台资源,使受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不再固守于一种文本形式,不必局限于传播媒体版面和时段的束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的网络空间中有目的性地搜索信息,查找相关内容,获得全方位、深层次的分析报道,降低受众获取信息的时间成本。

四、结语

传统绘画艺术作为意象化的符号,从其信息传播媒介的角度来看,可以划分为实物介质和非实物媒介。印刷技术和电子技术的产生使传统绘画艺术进入普通民众生活,推动了传统绘画艺术传播方式的第一次变革。但其单向的、延时性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也带来了些许弊端。20世纪以来,网络和数字通讯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使“艺术世界从外在进入室内,从实在进入虚拟,从公共进入个人,从过去进入现在,从经验进入体验,从鉴赏进入浏览”[12],实现了传统绘画艺术传播方式的第二次变革,也是最为重要的变革。

首先,新媒介的发展拓展了绘画艺术传播的渠道,摆脱了传统实物传播的模式,使传统绘画逐步呈现出机械与数字传播方式相融合的发展趋势,推动了传统绘画传播方式的升级。其次,新媒体的发展推动了绘画艺术信息传播的便利性,增加了受众之间或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互动沟通机会。在新媒体环境下,绘画艺术传播主体开始由传媒组织转向个人,艺术受众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由“精英群体”转向“平民群体”。再者,新媒体的发展使绘画艺术传播的地理界线、时间界线和传播方式界线逐步模糊或消失,实现了艺术信息的无限、实时到达,缩减了信息的成本,塑造了一个自由开放的传播体系。总之,新媒体对绘画艺术受众、传播方式、传播环境造成的影响如何,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朱强.新媒体技术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275.

[2]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3.

[3]陈鸣.艺术传播教程[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23.

[4]曾繁仁.文艺美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19.

[5]马为公,罗青.新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1.

[6]张利平.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介融合渠道与路径选择[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1):156-160.

[7]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胡冰,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103.

[8]倪万.数字化艺术传播形态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9]刘吉,金吾伦.千年警醒:信息化与知识经济[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1998:278.

[10]李国平.网络对媒介生态权利关系的颠覆与重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12):215-216.

[11]马为公,罗青.新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1.

[12]南宏师,张浩.网络传播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263.

大众传媒的主要形式范文篇5

关键词:全媒体;电视播音主持人;创新发展

当下媒介传播技术持续变革,网络、数字及AI智能等技术推动着媒介传播业态的发展,人工智能和虚拟AI合成主播的出现,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新闻生产效率,缩短了生产环节,极大地降低了信息播出之前的消耗。AI合成主播和智能化新闻播报的出现,重构了媒体传播业态,广播电视媒体主持人的价值受到一定的冲击,其被替代的风险越来越大,播音主持行业亟待创新与突破。

一、全媒体环境下新技术的发展应用

全媒体时代,信息的扩散程度达到瞬时,同时也改写了信息传播的原有规则。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也拓展了媒介主持人的传播空间,突破了原有的传播平台的限制,使传播变得更加便捷更加及时。

(一)新技术实现人机智媒传播

5G技术的发展推进新闻传播的变革。2022年5月21日,新华社联合搜狗公司推出全球首位3D版AI合成主播“新小微”。3D技术呈现的“新小微”给新闻界带来极大的震撼,随着“新小微”AI合成主播“上岗”播报新闻,各大媒体AI主播云集新闻播报,央视网AI主播“小智”、人民网AI主播“小晴”、澎湃新闻AI主播“小菲”纷纷上岗,5G+AI技术的运用,促成了人机共赢的智媒口播模式,5G+VR视频直播新闻模式迅猛发展。5G+VR视频直播应用也相继开展,光明日报网及时推出了“光明的故事”特别报道系列短视频;新华网新闻中心开启了《两会新华时评》“5G+全息+访谈”,以短视频展示锐观点,用MAGIC平台推出“部长通道”两会直播视频系列作品,从各位部长接受采访的答疑解惑,到会场内外的开诚布公热烈讨论,给用户提供立体的观察视角,带来了一次AR、VR、3D动画等沉浸式体验[1]。

(二)智能技术飞速发展

5G+VR新媒体技术进一步拓宽了电视媒体的发展空间,电视播音主持的创作内容及传播手段更加丰富,传播速度更快,极大地强化了信息交流与传播效果。与传统电视播音主持相比,全媒体环境中的AI合成主播新闻传播的渠道更加丰富,移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都能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与传统媒介传播平台相比,全媒体环境中的AI合成主播新闻传播更具自由性,突破了传统的固定式传播,使传播模式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化[2]。所以,AI合成主播新闻传播的效率更高。借助网络技术和智媒体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电视新闻AI合成主播能够随时与受众或潜在受众交互沟通,在此信息传播模式下,能够最大化地提高电视播音主持内容的传播效果,增强其影响力。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中,受众将随拍的图片或视频上传至网络平台后,人工智能主持人通过大数据技术的筛选与分析,可以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实时向受众提供最新信息[3]。

(三)AR+VR技术拓展电视媒体受众范围

移动终端及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电视播音主持行业的受众范围,点对点传播模式备受公众关注,许多优秀的电视播音主持人在抖音、快手、喜马拉雅等新媒体平台上建立了自己的“小电台”,获得大量关注,并拥有大量的粉丝群。这种点对点传播的新媒体特征,进一步拉近了媒体播音主持与受众的距离。传统电视媒体中,播音主持人代表着媒体的形象,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在自媒体平台中,其权威性则相对较弱,媒体播音主持人以其特有的风格同受众进行沟通交流,姿态更低,也更具亲和力,更加备受公众接受和喜爱,关注度也非常高,部分电视播音主持人还开展了线下交流活动,强化了与受众的联系和互动。

二、全媒体环境下电视播音主持人面临发展瓶颈

5G+VR沉浸式的新闻呈现,各种新技术和新传播手段的应用,使新闻传播发生巨变。在数字化网络技术的加持下,新媒体异军突起,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受到波及,甚至逐渐弱化。电视播音主持人要与林林总总的媒体平台上风格迥异、规模庞大的主持人争夺受众,这无疑给电视播音主持人提出了新要求[4],同时也带来严峻挑战。

(一)电视新闻播音风格同质化严重

当前的电视播音主持行业中,播音主持人的风格塑造和特色打造方面存在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在全媒体时代,受众的信息需求发生极大的变化。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制作者、者和传播者,此外,受众还可以从朋友圈、新媒体平台等多种渠道获取快捷多样的信息。而电视媒体的播音主持人若沿用之前的传统播报方式,向受众信息,并一味追求严肃的主持风格,缺乏生动性和灵活性,则会拉大电视播音主持与受众间的距离,从而导致受众的流失。

(二)电视新闻内容创新明显不足

创新是传统媒体面对全媒体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无论是传播模式还是内容生产,媒体从业者都作出了巨大的改变。一些电视播音主持人为了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为满足受众需求也尝试注重自身独特风格的塑造,如语言清新活泼,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等。然而,电视播音主持行业整体的工作局面未能实现有效创新,还有相当多的电视节目内容的创新性也较差,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在全媒体时代,受众在大数据算法的引导下,可以根据意愿和喜好,自主选择媒体,及时获知信息,甚至订阅个性化的媒体信息。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愈加丰富,也加剧了媒体间的激烈竞争。若电视播音主持行业不能有效创新内容和主持风格,就无法适应全媒体发展的时代,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

(三)新媒体传播的交互发挥不充分

全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在电视媒体传播中得到应用,然而,新媒体的交互互动并未在电视播音主持中得到充分发挥。部分电视媒体的播音主持人,对主持现场的把控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还较弱,这与新媒体网络时代受众的媒介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若此能力不能得到快速提升,便成为电视播音主持人的短板和弱点,无法真正获得受众青睐。若电视节目同受众不能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就无法在全媒体时代生存和发展。

三、全媒体时代电视播音主持人的创新发展路径

面对网络及媒介新技术带来的变革,我们要肯定其先进性,同时也要思考电视播音主持行业如何适应发展环境,将面临的挑战和困境转化为发展的动力。立足行业实际,电视播音主持人要借助具有广泛群众基础这一优势,通过创新与整合,打造语言传播能力和视觉传播能力,掌握不同场景的应变延伸能力,提高新媒介的实操能力,积极培育多角色内涵[5],去创新发展,收获核心传播力,提高电视媒体的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融合情感与技巧形成自我特色

网络新媒体的兴起,使视听传播元素更多元。无论是何类媒体的主持人,均要有清晰的发音,均匀的气息,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电视播音主持人既要尊重受众接受心理及接受习惯的变化,重视表达的个性化,又要改变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的现状,发挥受过专业培训的优势,注重自我调整,融合应用情感和技巧,在语言传播中做到熟练地进行角色演绎和信息传递,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主持风格。当前,新闻数据的可视化表达为电视播音主持业注入了新活力,电视播音主持不仅要进行声音语言传播的创新,还要进行视觉的非语言传播创新。要积极调整其主持方式和风格,强化副语言的应用,通过境态系统和体态系统来传情达意,传递信息。这种语言主要是服饰语言、体态语言、演播室环境、虚拟情境设置等。为更好地传递信息,播音主持人还要重视手势语的应用,改变传统固定的站姿,转变固定的坐姿,以动态化的姿势去传播信息。当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电视播音主持还要注重播音主持技巧与情感的融合应用。在传播创作过程中,电视播音主持人要坚持完美语言技巧与贴切思想情感的统一,做到情感与文字的交互融合,声音与画面相得益彰,情景交融。

(二)坚持内容创新和交互传播

电视播音主持风格会受到社会环境及媒介的制约和影响,新技术催生了新传播方式、新手段、新媒介和新传播样态,在此过程中,电视播音主持的传播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化,这就要求其不断创新传播方法和传播方式,多元化地评估其创作及创作目标。但是电视播音主持内容的创新和创作,要坚持党性原则,着眼于全局,深入社会,深入分析和把握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用心服务社会和受众。电视播音主持人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传播优质的文化精神产品,以此引导受众。而非一味地迎合受众娱乐化的需求而失去其作为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引导舆论的职责。为此,电视播音主持的创新要从内容、形式及方法上进行创新。在全媒体时代,电视媒体受到较大冲击,电视播音主持要从思想上和认识上与时俱进,积极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潮流,转变思维,注重自身实力及价值的提升。定期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增强自身竞争力。播音主持人也要具备理解、分析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积极参与经验交流,掌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

(三)用心制作精准传播增加受众黏性

大众传媒的主要形式范文篇6

关键词:大众传媒纸质媒体财经类

面对互联网迅猛汹涌的信息传播势头,作为传统的纸质媒体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与困境,尤其是专业性很强的财经类纸媒。但是,高新技术的发展,也为纸质媒体的有效传播与运作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与便利。下面笔者将通过解析财经类纸媒,尤其是财经类报纸在大众传媒时代所遭遇的困境与挑战来对财经类纸媒的传播及运作模式做出自己的学理思考与探析。

大众传媒时代财经类纸媒的传播及其特性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中国先富裕起来的那一部分精英阶层中,大家所受的专业性文化理论教育背景是参差不齐的。“零点调查”对中国高收入人群理财动态指数的调查数据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作为财经类报道的主要人物及事件的主人公,中国先富起来的这部分人群中大多数人都没有接受十分完整的文化教育,因此他们可以被归类为“低学历的富人群体”。现在,面对着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视、电台等高科技信息传媒的强势侵入,面对着大部分未接受正规文化教育的“低学历富人群体”的广大受众,财经类纸媒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与发展的挑战。再加上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更多的普通百姓也在逐渐加入到财经类节目受众的队伍中来,因此,财经类纸质媒体,特别是财经类的报纸,如何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所在从而将那些落在网络、电视、电台等高科技上的受众眼球吸引过来,这是财经类纸媒传播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

如果从接受学的角度来看,财经类纸媒的受众基本上都是希望通过阅读相关的经济报道与文章来更好地把握全国甚至全球的经济形式及经济市场运行状况以提高自己经济决策的理性高度与理财的准确性把握。与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视、电台等高科技技术对经济信息、事件报道的及时、迅速、通俗化特征相比较,纸质类财经报道似乎陷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财经类纸媒传播要想突破自身的纸质性传播方式的局限性,只有走专业化深度与通俗化表达相融合的道路,即所报道的内容一定要有专业性的理论水准,而其表达的形式与语言则必须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财经类纸媒传播所面对的受众及强大的互联网、手机、电视、电台等多种高新技术的挑战。特别是以报纸作为主要载体的纸质类财经报道,我们都知道,报纸多是以“天”或者“周”为出版周期的,因此对于当下发生的经济类事件或信息就不能像网络、电视、电台那样做到及时、迅速的报道,而在信息化的大众传媒时代,迅速、及时是新闻报道的必须属性,报纸只有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不能做到迅速及时的报道时,就必须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发挥自己的专业性理论水平与大众易于接受的通俗化表达结合起来,将自己所要报道的经济事件更加圆润丰满、更加专业化地表达出来,使大众传媒时代接受财经类纸媒传播的受众得到比网络、电视、电台等带来的更有效更专业的信息。

据对相关财经类读者群体的调查结果显示,有很多读者表示财经类的新闻报道太深奥,不易读懂。随着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以及对百姓日常生活的侵入,互联网、电视、电台、手机等高新技术的迅速普及与迅猛的发展势头,报纸、杂志等传统纸质类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就被很大程度地限制了。为了能够吸引大众传媒时代广大受众读者的眼球,财经类的纸质媒体就通过增加对信息加工的力度来谋求自身的生存发展。特别是财经类的报纸,为了突破自身与互联网等高科技相比所存在的局限性,并发挥自己所具有的易于保存与理论性深度报道的特性,财经类的报纸就从增加版面的容量与文章深度上下工夫。

进入大众传媒时代以来,财经类的纸媒传播为了适应生存环境,其自身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相对于网络、电视、电台、手机等高新技术在对财经类信息进行传播时发挥出来的优势特点,财经类纸媒也立足于自身优势,对信息的传播进行了适合自身优势特点发挥与大众传媒特点及读者需求的积极改善,朝着让“非专业普通读者读得下去,专业性的读者受到启发”的方向努力发展,使纸质类的财经事件报道凸显出自己与时俱进、努力创新、迅速及时、适应大众传媒时代快速节奏与读者需求的文章特性,使财经类纸媒的传播抓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易于保存的特性。

大众传媒时代财经类纸媒的运作模式思考与探析

进入大众传媒时代后财经类纸媒的传播面对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与更加复杂多元化的消费大众,因此,财经类的纸媒运作模式绝对不能走像网络、电视、电台、手机等高科技传播的运作之路,它必须走适合自身优势特点发挥的传播运作模式,将专业化、品牌化与产业化结合起来进行市场运作,在市场元素的自然规律中做优胜劣汰的运行,来彰显大众传媒时代的财经类纸媒存在的必要性与优势性特征。

一般说来,财经媒体报道主要分动态事件的报道和静态管理的话题报道,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事件报道。以有一定行业或社会影响力的企业事件为主,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比如“三鹿奶粉事件”、联想成为奥运赞助商等。

案例报道。以企业特殊的、有效的管理方式,独特的管理模式或发展路径为主,相对静态,比如宝洁的品牌营销、丰田的精益管理等。

资讯报道。各种信息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灵活。

人物报道。主要以管理者的经历或管理理念为报道的内容。

财经类纸媒的专业化战略运作模式探析。改革开放深化与市场性运营模式的深入发展,使纸质类的传播媒体也经历了一个“事业转企”的过程。面对着选择与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的市场受众群体,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哪种形式的媒体传播形式能够完全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因此这就为财经类的纸质媒体在进入市场经济的运营模式之后的继续运作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财经类纸媒传播在大众传媒时代的市场经济规律操作下运营,作为运营的主体实践者,其必须在专业化的战略运营模式中对自己所掌握的资源做理性的分析,在弄明白自己拥有的资源的基础上来确定适合自身优势发展的专业方向,以针对不同的受众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理念来实施自己的专业化战略方针。在实施这一方针的时候,我们必须清楚地明白一点,那就是财经类纸媒,特别是作为时效性较强的纸质传播方式的报纸,在专业化运作的方向上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能够为大多数受众消费群体所需要与接受的专业性方向。例如《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周刊》,正在以其强大的专业化经营策略从自身的独特资源领域、自己擅长的优势特性及对受众群体的准确把握等几方面来占领着财经报道的市场。

财经类纸媒以品牌化战略的运作模式来增强自身在媒体传播市场的影响力。利用品牌效应来树立自身的声誉并逐渐扩大自己在传媒市场的影响力,这也是大众传媒时代财经类纸质媒体战略化运作的一种有效模式。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该适当地融入一些人文关怀性的精神以便成功地打造出财经类纸媒自己的专业化品牌。特别是在品牌的形成与拓展过程中,这类纸媒在对财经类的事件、信息进行报道时应该着重于融入一些适当的人文精神关怀,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财经类纸媒优于网络、电视、电脑、手机等高新技术传媒的优势彰显出来。而与人文精神关怀相关内容的增加,也必将增强财经类纸媒的品牌内涵,对于财经类纸媒树立自己在大众传媒时代的独特品牌形象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众传媒时代的财经类纸媒在品牌化操作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自己品牌形象的综合性与权威性培养。换一个角度来说,充满人文精神关怀的高度综合性与权威性的财经类纸质报道是大众传媒时代纸质类传媒品牌形象的必修之路。

财经类纸媒产业化运作模式。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化产业正处在有利时期,而财经类纸媒的产业化战略实践则是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毕竟中国传媒事业发展的最原始形式是以纸质类为主要手段的媒体传播。

作为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大潮,服务于中国经济发展大势的财经类纸媒传播运作,按照传媒产业自己内在的市场规律运行方式和竞争法则来规范并发展自身的产业化模式,是推进并实现财经类纸媒适应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化产业化体制改革与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必经之路。笔者认为,财经类纸媒传播产业化运作重点应该首先从“对财经类事件与信息的获取、加工、传播”上着手,在此基础上再形成属于自己的财经通讯社、印刷媒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广告产业等平台,然后最终形成自己的产业链发展模式,而不是一个单独运行的财经类纸媒传播个体。而且在财经类纸媒形成自己的产业规模链之后,还能进一步延伸出相关的资讯产品与广告业务,从而极大地将大众传媒时代的财经类纸媒的内在潜质挖掘出来,使其成功地突破大众传媒所带来的困境,将自身从传统传媒中积淀下来的不利因素变为有利的运营资本。

当然,财经类纸媒在具体的产业化实践过程中肯定还会遭遇一些问题与困境。与其他先进国家相比,中国毕竟是一个刚刚打开大门不久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其首先必须面对的就是中国现有的产业体制与机制对其所具有的限制性。具体来说,中国现有的现代企业的产业化运营制度还不规范,因此,财经类纸媒要想有效地实现产业化运作模式,还需建立与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相契合的运营机制。只有建立起符合中国文化国情与适合文化产业特性的新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并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与体制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文化产业的内容与载体,促使管理内容必须准确到位、管理载体必须坚守本位,这样在操作规范的基础上,大众传媒时代的财经类纸媒才能成功地步入产业化运营的正常轨道。

参考文献:

1.季明:《财经新媒体“江湖”》,《望》,2009(7)。

2.王晓乐:《双重力量作用下的财经媒体激变――兼谈中国财经媒体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中国出版》,2010(6)。

3.韩建勇:《新媒体格局下深圳财经电视媒体的“突围战”》,《电视研究》,2010(10)。

4.陈静:《新媒体挑战下财经新闻的突围》,《新闻导刊》,2009(6)。

5.高韵斐:《第一财经跨媒体传播及其运作的实践与思考》,《理论前沿》,2009(15)。

6.刘晓妍:《对财经媒体公信力获得途径的思考》,《新闻爱好者》,2009(13)。

大众传媒的主要形式范文1篇7

公共关系传播,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社会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手段。离开了传播,公众无从了解组织,组织也无从了解公众。如果我们把社会组织看作公共关系工作的主体,把公众看作公共关系工作的客体,传播就是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组织与公众的沟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信息传播,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误解,也往往是由于信息不畅造成的。因此,一个社会组织不但要有明确的目标、符合公众利益的政策和措施,还要充分利用传播手段开展公关活动,赢得公众的好感和舆论的支持,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也许“公共关系”、“传播”与“交际”、“拉关系”、“拉拉扯扯”在词义上容易产生混淆,也许在公共关系实践中确实出现过偏差,从这门学科引入我国之日起,对它的疑惑和误解就没有停止过。有人甚至作出这样的推断:“公共关系=美女+交际”,“公共关系=公关小姐”,“公共关系=不正之风”。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与指导,公共关系人员在利用媒介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也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宣传效果。

一、公共关系传播界说

为了弄清楚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内涵,有必要将它与含义相近的几个概念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同中之异”。

(一)人际传播泛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与彼此往来。它与公共关系传播有许多共同点:两者都属于社会范畴,都是能动的交流行为,都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过程,都具有相互作用的功能。而且,人际传播可以作为公共关系传播的辅助手段。

但是,它们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首先,人际传播和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人的含义不同。前者指单个的个人,后者指组织化了的个人;前者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信息交流活动,后者研究的则是代表组织的个人有目的、有计划地传递组织信息的过程。

第二,从社会关系的总体上看,人际关系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社会关系,而公共关系则是从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较高层次的社会关系。与此相适应,它们所采用的传播手段各不相同。人际传播手段一般比较简单,而公共关系传播手段相对复杂一些。

第三,人际传播的对象可以是一群人,也可以是一个人,而公共关系的传播对象则是组织有着某种特定联系的群体。

(二)公共关系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群体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向为数众多的读者、听众、观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它具有公共关系传播的一般特性,是公共关系传播的组成部分。

但是,它们之间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大众传播的主体是以传播信息为职业的团体或个人;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则是一般的社会组织,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公共关系机构或公共关系人员。

其次,大众传播的内容是由职业传播者根据新闻价值规律采编的、需要告知公众的信息;公共关系传播的则是由组织部门行使传播职能的人根据公共关系计划编制的对组织有利的信息。

第三,大众传播的渠道一般不大由感官和简单的表达工具组成,而是包括大规模的、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分发设备和分发系统。因此,专门的信息传播机构既需要充足的资金、设备,又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公共关系传播则不受技术水平和专业化政府的限制,它的制作过程也相对简单一些。

第四,大众传播的流程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单向的,因为它的主导者始终是传播者,受传者既不确知,也不稳定,很难取得直接的反馈。而公共关系的传播对象是可知的和相对稳定的,它的传播过程具有明显的双向性特点。具体表现在:组织通过信息传播将自己的目标、政策和具体措施告诉公众,公众则通过被调查或主动回报两种方式把自己的要求、意见和建议告诉组织。与大众传播相比,公共关系传播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取得反馈。

(三)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内涵。

公共关系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它的目的是沟通传播者与公众之间的信息联系,使组织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公共关系传播可以利用的媒介很多。比如,各种会议和讲演可以聚集数十、数百人,发传单、贴海报可以让成百上千的人看到,用扩音器做报告可以让成百上千的人听到,举办展览或表演可以吸引成千成万的人。但是在今天的社会里,要想与公众取得广泛的信息交流,最有利的手段莫过于大众传播媒介了。这是由大众传播媒介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它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大众传播媒介,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几乎家家必备,人人必听、必看,影响面非常广,可以满足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受众的需要。因此,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能够达到与理想的传播对象接近的目的。

其次,它具有迅速、及时的特点。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今天的大众传播媒介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向公众传递信息。在这方面,电子传媒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只有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信息传播才能不失时效。

公共关系传播的客体是公众。公众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组织内部公众,另一部分是同组织有着某种特定联系的外部公众。内部公众是构成组织的基本因素。它对于组织,犹如人民对于国家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公共关系传播的目的之一,就是沟通、疏导组织内部上下之间、成员之间的信息联系,消除各种不利因素,为组织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外部公众是公共关系传播的主要对象,对于政府机构来说,它是自己所面向的那一部分群众;对于工商企业来说,它是与组织密切相关的协作者、竞争者、用户和消费者。公共关系传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影响这一部分公众,改变他们的态度,引起与组织期望相应的行为。

公共关系传播是组织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辅之以人际传播的手段,向其内部及外部公众传递有关组织各方面信息的过程。

这个定义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是组织,不是专门的信息传播机构。

第二,公共关系传播的客体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组织内部公众,另一部分是组织外部公众。

第三,公共关系传播以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主要手段,以人际传播作为辅助手段。

二、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要素

1948年,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补充提出了传播过程五因素的公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这个公式描述的虽然是单向传播现象,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传播过程的简易的模式。因为其中包含了构成传播的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效果。

公共关系传播是组织运用传播手段向公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它经历了由传播者到受传者的全过程,因此,也应当包含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

(一)公共关系传播者

公共关系传播者是组织信息的采集、者,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人。在我国政治组织中,该角色一般由党和国家的新闻机构、新闻人以及各级党和政府的新闻、宣传部门担任;在各种福利组织和赢利性组织中,该角色由组织内部的宣传部门、公共关系部门或宣传人员、公共关系人员担任。

公共关系传播者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因为它是构成传播过程的主导因素。在协调公众关系、改善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在树立自身形象、提高信誉的过程中,在沟通内外联系、谋求支持与合作的过程中,公共关系传播者居于主动地位,起着控制者与组织者的作用。它的任务,是将外部的信息传达给组织内部公众,将有关组织的信息出去,传递到目标公众那里。

(二)公共关系传播内容

公共关系传播内容是指传播者发出的有关组织的所有信息。它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两类:

一类是告知性内容,即向公众介绍有关组织的情况:它的目标、宗旨、方针、经营思想、产品和服务质量等等。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告知性内容往往以动态消息或是专题报道的形式出现。前者是关于组织新近发生的某一事件的基本事实的描述,通常包括五个“W”,比如关于商店开业、展览会闭幕、新产品问世、超额完成产值等情况的报道。后者是对事件全景或某一侧面进行的放大式描述,它不但包含五个“W”,而且包括对基本事实具体情节的勾勒。例如介绍新产品的设计过程、制作工艺、用途、专家鉴定情况等等。

另一类是劝导性的内容,即号召公众响应一项决议,呼吁公众参与一项社会公益活动,或者劝说人们购买某一种牌子的商品。在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宣传的过程中,政党、政府及其他非盈利性组织的劝导性的内容,往往以社论、评论、倡议书的形式出现,而盈利性组织的此类内容,则多以商业广告的形式出现。

(三)公共关系传播渠道

所谓传播渠道,是指信息流通的载体,也称媒介或工具。人们通常把用于传播的工具统称为传播媒介,而把公共关系活动中使用的传播媒介,称之为公共关系媒介,可供公共人员利用的传播媒介有两种:一种是大众传播媒介,一种是人际传播手段。具体来说,公共关系传播媒介是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常见的是语言媒介,像报纸与杂志、书籍与纪念刊、海报与传单、组织名片与函件等;有电子媒介,像广播、电视、录音、录相、幻灯和电影等;有标识,像摄影与图片、商标与徽记、门面与包装、代表色等;此外还有非语言传播媒介,像表情、体态、目光等等。我们也可以把公共关系媒介分为基本媒介和综合媒介两种。所谓基本媒介,主要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广播、电视、印刷品、摄影作品、电影等;综合媒介则包括与新闻界的联络、特别节目、展览、会议等。显然,所谓综合媒介是各种基本媒介的集大成。

(四)目标公众

目标公众即组织外部公众是指那些与组织有着某种利益关系的特定公众。它们是大众传播受传者中的一部分,是组织意欲影响的重点对象。这类公众的特点是:

第一,目标公众是有一定范围的,是具体的,可知的,也是相对稳定的即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特定公众。

第二,公众是复杂的。尽管某些个人由于某种共同性构成了某一组织的公众,但他们之间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

第三,公众趋向集合。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变得突出时,原来松散的公众集合体就会趋于集中,显示出它特有的集体力量。

第四,公众是变化的。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结束了,这一类公众就不复为该组织的公众。

组织要想有效地开展公关工作,分辨自己面对的公众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说来,辨认公众可分几个步骤,层层深入。比如,首先把组织面对的公众无一遗漏地罗列出来,然后按需要对它们进行分类。根据组织内外有别的原则,可以把公众分为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根据公众对组织的影响程度,可以把它们分为潜在公众、知晓公众和行动公众;根据公众对组织重要性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分为主要公众和次要公众。当组织开展一项具体活动时,还可以对公众作出更进一步的分类,以便确定具体活动针对的目标公众。

(五)公共关系传播效果

公共关系传播效果,是指目标公众对信息传播的反应,也是公共关系人员对传播对象的影响程度。

人们对传播效果的研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先是提出“传播万能论”,继而提出“有限效果论”(以“两极传播”为主要内容),后来又由“两极传播模式”发展为“多级传播模式”。传播效果理论的演变告诉我们,大众传播媒介固然能够改变受众原有的观念,但其效果不是无限的。在实际工作中,公共关系人员不能把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唯一的手段,而应当将它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以便收到更好的效果。同时,受众的被动地位是相对的,他们对信息的注意、理解和记忆都是有选择的。公共关系人员可以通过各种调查手段(如观察、访问、文献分析、抽样调查等)了解公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此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还要重视专家、学者、社会名流等“意见领袖”的中转作用,设法通过他们影响公众。

三、公共关系传播模式

公共关系传播的出发点是组织,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个人或机构。

从组织内部结构看,一般组织(赢利组织比较明显)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决策层是组织的实权机关,一般由组织内部的决策性人物,如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等组成。它负责确定组织的目标、纲领和实施方案,进行宏观控制。管理层是决策层的下属机构,包括生产管理部门、计划管理部门、物资、销售管理部门等。其职责是把决策层制定的方针、政策贯彻到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中去,对日常工作进行组织、管理和协调。执行层在决策层的领导和管理层的协调下,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把组织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这三个层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维系着组织自身的发展。

在这里,组织传播担负的任务是多重的:首先,他要把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给大众传播媒介,满足经媒介传递给目标公众;其次,他要想方设法吸引媒介,使大众传播媒介主动了解并采集有关组织的信息(这一过程用CAC表示),并传达到目标公众那里;此外,他还要在组织成员之间进行信息联络,充当组织关系的粘合剂;最后,他还要代表组织同目标公众进行面对面的接触,为组织取得直接的信息反馈。由此可见,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参谋,公共关系人员仅有可人的外貌和善于交际的本领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具备与公关职业相应的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必备的工作技巧。

需要对公共关系传播者在组织中的位置问题作一说明。在一些有关的学术论著中,作者常常把公共关系传播者,即公共关系部门或类似的部门安置在管理层中,与生产管理部门平行。这或许有它的道理。但是笔者认为,公共关系传播者的地位是比较特殊的,它是决策层的助手,是管理部门的协调者,又是上、中、下三个层次之间的信息沟通者;它处于决策层的直接领导之下,又很难说属于哪一个层次。因此,在公共模式中,我们赋予它一个特殊的位置。

在公共关系传播链条的第二个环节——传播媒介中,也就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来的“守门人”的概念,现在已经得到美国大众传播学者的普遍承认。学者们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向公众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起着过滤的作用。拿新闻来说,通讯社决定的新闻只占已发生的重要新闻的百分之一,而读者最后从报纸上看到的新闻又只占通讯社的新闻的百分之一、二。主管这种过滤工作的记者和编辑,就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守门人。公共关系传播者发出的信息,只有顺利通过守门人这一关,才能经媒介流向公众。对于公共关系人员来说,这将是一个考验。

公共关系传播的下一个环节是公众。公众分为非目标公众和目标公众。前者指大众传播媒介面对的分布广泛的、不确定、不确知的公众,后者指与组织有着某种特定联系的集合群体。公共关系传播的目的,就是要使组织发出的信息经过传播媒介准确无误地传达到目标公众那里,并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取得信息反馈进一步调整自己的传播行为。

公共关系传播不但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还要利用人际传播的某些手段。因此,公共关系传播模式还包括人际传播部分。

公共关系传播中的人际沟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组织内部的人际交流,如组织内部的员工大会、工作情况汇报会、工作经验交流会等等。其二是公共关系人员与目标公众之间的面对面的接触。它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接待来访、举办展览、召集消费者开座谈会等等。

下面我们对公共关系模式中的两个主要部分——想方设法吸引媒介使大众传播媒介主动了解并采集有关组织的信息和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给大众传播媒介的运行过程进行简要的说明。

想方设法吸引媒介使大众传播媒介主动了解并采集有关组织的信息和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给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过程都是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实现的。不同的是,前者指传播者通过制造和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引起媒介的注意,促使它主动进行宣传报道的方法;后者指传播者向媒介提供有关组织的信息,通过它传播出去,或是花钱购买新闻媒体的时间和空间,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作宣传的形式。

想方设法吸引媒介使大众传播媒介主动了解并采集有关组织的信息过程是一种无须付费的宣传方式只要传播者肯动脑筋,善于挖掘和策划,把媒介吸引来,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60年代初期,精工表质量和性能均属上乘,虽然生产精工表的公司花去大笔广告费,却很难打入国际市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这家公司采用了吸引舆论的手段,一举获得成功。他们派飞机在澳大利亚投下许多精工表,阳光下,人们被天空中突如其来的金光闪闪的东西惊呆了,当捡起一块块从高空坠地后依然完好无损的精工表时,无不为之叹服。新闻界对此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报道,精工表从此打开了销路,精工产品也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这种传播形式的优点是:

第一,既可不花一文,又可以达到扩大影响、提高组织知名度的目的。

第二,精心策划出来的新闻事件,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容易引起记者们的注意,得到他们配合。

第三,这类事件大多带有戏剧色彩,奇特有趣比起一般的商业广告,更容易吸引公众。

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给大众传播媒介过程是组织最常采用的一种原料形式,它包括传播者向媒介提供新闻稿件和利用媒介做广告宣传两个部分。

撰写新闻稿是公共关系人员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对公众施加影响的必要手段,利用这种形式进行宣传,要求公关人员了解新闻媒介的性质、特点,熟悉新闻报道题材,掌握新闻写作技巧,以便向媒介提供具有新闻价值、合乎新闻学原理、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稿件。与“吸引媒介”的宣传方式相同,这种宣传亦无须付费,不同的是公关人员提供的新闻稿不能直接出去,而要经过媒介“守门人”这一关,这就有被选用和不被选用两种可能性。

刊登广告。也是组织(尤其是赢利性组织)利用大众传媒的最常见的形式。这是一种付费的宣传方式。以这种方式进行的宣传有两种,一种是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节目中常见的产品或商品广告,如各类家用电器广告、化妆品广告以及金银首饰广告等等。我们熟知的许多商品,像海尔、佳雪等品牌,就是通过这种形式名扬四方的。刊登商业广告的目的在于宣传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使之产生购买欲望和行为,促进产品销售额的增长。

另一类是非商品性广告,主要指大众传播媒介中以广告形式出现的有关企业的生产、产品、经营管理、领导与员工等方面情况的介绍,包括节目祝词、节目赞助、开业及庆典消息等等。我们常见的“XXX向全国人民拜年”的广告,即属此类。与商业广告不同,这类广告的侧重点不在推销商品,而在于与公众进行感情交流,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提高它的知名度。

这两类广告宣传形式的优点是:

第一,利用这种传播方式,组织具有较多的自主性,可以自行决定广告的形式与内容,选择媒介的时间与空间,不必受外界的左右。

第二,组织可以有充分的时间编制广告计划,确定宣传方案,在比较的基础上对费用、媒体等问题作出通盘考虑,而不必临时磨枪、仓促上阵。

大众传媒的主要形式范文

(一)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思想政治教育在覆盖面上更广。传播渠道多使得大众传媒具有覆盖面广的特点,其传递的信息可迅速地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影响到每一个人。日常生活中,透过各种传播媒介,人们能够获得各种信息,信息的层次也超越了家庭、学校、工作团体、社区乃至国界。传播媒介中传递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等会对人们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影响。也因此,大众传媒参与到每个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导向作用不可忽视。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众传媒所提供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青少年常依照传媒塑造的参考框架”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现实,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品德价值逐渐被潜移默化,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道德判断与道德信念。与此同时,广泛覆盖面的大众传媒增加了青少年接触多元文化的机会,有利于青少年更新知识和提高素质。

2.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更有深度与广度。传播媒介手段上现代化和方法上多样化,很好地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乏味的局限性,提供了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材料、信息。大众传媒批判假丑恶、传扬真善美,以期达到美化心灵的目的,这恰也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来讲,大众传媒可传载形象生动、内容丰富、富有感染力的信息,又突破了时空局限,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广泛性。同时,大众传媒渠道多也为青少年提供了展示个人才能的平台以及同他人、时代共同发展的契机,为丰富青少年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师来说,利用大众传媒,可提供平台让青少年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让青少年感受到平等与欢乐,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

3.促进转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传播的信息多样化,促使青少年在知识获取途径上,由单纯的灌输转变为自主进行选择;传播信息的强渗透性促使教育者将传播方式由公开正式转变为隐性渗透;如电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种媒介运用于传统课堂,可增强课堂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针对不同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宣传教育中,可利用大众传播媒体来进行。另一方面,可小范围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直接而强有力的影响作用。

(二)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冲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开放的大众传媒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以及传播形式日益多样化并逐渐复杂,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在相对封闭的情境中进行,以理论灌输为主、受负面干扰少、信息构成单纯。由于正处在青春期,青少年生理心理上会表现出精力过剩、好奇心强、易于兴奋、比较叛逆、自控能力差、易厌倦传统教育、追求个性和新鲜事物的特点,促使其鉴别突如其来、纷繁复杂的信息能力较弱,在自制力方面也有所欠缺。与此同时,开放信息的环境以及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有所削弱。加之,大众传媒对暴力、色情等严重社会问题的传播,某种程度上变成青少年现实犯罪的模板。这些都冲击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第一,传播媒介的市场化促使媒体追求经济效益,导致报刊、电视、网站为吸引观众,把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等当成衡量媒体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准,并逐渐世俗化、功利化。加之对大众传媒监管、管理体系还未构建清晰,容易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并带来青少年道德意识扭曲、价值观念偏差。第二,大众传媒易被利用,产生负面诱导因素。西方国家可通过传媒传播消极、不利的信息、舆论,灌输西方的政治观点、文化观念、价值理念以及腐化的生活方式,掺杂恶意诋毁的言论信息,企图分化、西化我国青少年,影响青少年的价值取向,诱发青少年群体的民族认同感下降。负面诱导因素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起到了消极的阻碍作用,也让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二、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途径与载体

大众传播媒介有三大特点:广泛性、驱动性和导向性;三大功能:即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和提供娱乐。

(一)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途径

大众传媒从理论灌输、实现互动、舆论引导等三种途径来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

1.理论灌输。大众传媒强大的传播优势、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和权威性为向群众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供了坚实后盾。大众传媒可编织由声音、图像、动画、数字化多媒体组成的网状传播结构,突出新兴电子信息技术和电子传播技术的优势,借此发挥信息传递迅速、覆盖面广、权威性强的特点,以达到灌输主流意识形态目的。另,营造典型形象宣传氛围,形成示范效应,也会影响青少年的意识形态。

2.实现互动。新闻改革不断深入,大众传媒愈加重视人们需求,单向传播模式逐渐发生变化,接受反馈机制不断完善,给人们提供更多参与到传播活动的机会,也为实现互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渠道。鉴于此,大众传媒需把握信息交流方向、引导话题、控制节奏,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借由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上的交互式传播方式出现和推广,广大青少年网民可以自由、真实地发表个人见解,阐释剖析、解疑释惑等。

3.舆论引导。在通过舆论引导的途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一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二要让大众媒体占有大量丰富真实的信息。三要主动引导青少年关注的热点问题。利用访谈、讨论、参与、教育等方式方法,多角度、多侧面地做好热点问题的引导和教育工作。

(二)大众传媒实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1.信息载体。大众传媒信息传递广义上是指引导人们按照科学理论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来认知事物、思考问题、统一思想、规范行为。狭义上,大众传媒有意识地选择、传播、灌输有利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在增强人们政治敏感度的同时,坚定其政治立场,以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传播优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可以在时间、空间上实现同步,有现场感、目击感。由于传媒对热点信息传播、讨论,可让青少年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还可对认知、价值、态度、行动进行全面引导。

2.文化载体。就文化角度而言,传载信息是一个对文化批判、取舍的过程。透过大众传媒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重视青少年,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以此同时平衡好科学和物质的发展。社会处于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在这样的文化与传播语境下,大众传媒要传播有利社会发展的文化,兼容并包地弘扬传统文化与反映现实文化,倡导积极健康的价值理念。

3.娱乐载体。传播媒介为了吸引观众,使得自身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娱乐性就成为了其必备的属性。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信息,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乐中,相较其他的方式,也更易于被他人所接受,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注意和警惕在娱乐化浪潮中,日益凸显的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的浸染与泛滥。

三、优化大众传媒影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一)重视教育功能,将商业职能与教育职能分离大众传媒市场化容易导致一些个人或团体出于一己之利,将吸引青少年眼球的娱乐性和商业性放在重要地位。由于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过程中的无差别性,容易弱化大众传媒教育性的一面。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角度来说,要注意把商业性和教育性区分开,并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

(二)加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舆论导向功能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时,要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主旋律教育,则要重点宣传核心价值;用科学思想理论武装人、正确舆论工具引导人、崇高精神塑造人,挖掘、树立典型事例,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播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要完成教育目标,可利用形式多样的网络媒介进行;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可利用大众传媒反复强化。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大众传媒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创造条件培养青少年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理想情操,引导青少年追求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建立以教育部门为主导、社会力量为支撑的传媒教育网络依靠现有的教育资源,以网络化模式构建,由政府引导、教育主管部门主导,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协同相关非政府组织、非赢利组织等进行多方协作的实施机制,把政府决策优势与企业资金优势联系起来,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来吸引社会资助,来建立和发展青少年大众传媒网络。

大众传媒的主要形式范文篇9

一、研究背景

旅游形象或旅游目的地形象,最早在1971年由美国学者Hunt,J.D提出,他认为旅游形象是指人们对除了他们的住的地方之外,对其他地区所产生的印象。Assael(1984)认为,旅游形象是指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人们获得的有关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信息逐渐增多,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与综合,最后形成对旅游目的地的整体感知。MichaelGrosspietsch(2006)认为旅游形象指包括潜在旅游者和现实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感受和印象,是旅游经营者想要在潜在旅游者心目中树立的形象。国内学者方面,邓祝仁(1998)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旅游者对目的地总体的、抽象的、对目的地历史影响、现实感知和未来信息的一种理性综合。廖国华(2005)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是现实和潜在旅游者(主体)对旅游地(客体)的感知,是对旅游地各要素产生的印象总和,是旅游地特征在游客心中的反映。凌常荣、刘庆(2013)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是目的地塑造并让旅游者产生的对旅游目的地的属性认知和感情接纳的综合反映。旅游目的地形象一方面是游客选择旅游地的重要判断依据;另一方面旅游目的地保持良好的形象,是旅游目的地确保稳定客源的基础。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所出现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并通过宽带局域网、卫星、无线通信以及互联网等途径,及电脑、数字电视、手机等终端设备,向大众提供各种信息与娱乐服务的一种传播形态。新媒体是数字化的新媒体。微博、微信、博客、搜索引擎等都是新媒体的载体。以微博、微信等榇表的新媒体不断渗透到我们生活中。本文从传播学理论出发,运用传播过程的五大要素组成(信源、信宿、讯息、媒介和反馈梳理新媒体背景下旅游信息传播机理,结合传播学经典模式(5W模式和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构建新媒体运用下广西刘三姐旅游形象的传导机制,最后探讨广西刘三姐旅游形象传播的有效途径。

二、刘三姐旅游形象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2013年广西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决定》提出培育民族风情等六大旅游品牌。同时,促进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增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2016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其中,以刘三姐的传说故事为主体的刘三姐旅游形象就是广西民族风情的最佳体现,能够有力促进旅游与文化相结合、增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歌仙”刘三姐,是广西民间传说的壮族传奇人物。她聪明机智、歌声优美,素有“壮族歌仙”之称。广西的许多旅游风景区都与刘三姐的故事相关,如大榕树风景区相传是刘三姐传歌的地方、立鱼峰景区相传是刘三姐升仙的地方,宜州市更是相传是刘三姐的故乡。自电影《刘三姐》公映以来,“刘三姐”几乎成了广西的代名词。随着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举办、《印象刘三姐》的推出,以刘三姐的传说故事为主体的广西旅游文化逐渐成为了广西旅游文化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广西宜州作为的刘三姐故乡,在近些年的旅游开发建设和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的过程当中,积极突出了刘三姐的旅游品牌。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刘三姐旅游文化节;建设包括刘三姐音乐广场、刘三姐山庄在内的许多以刘三姐旅游形象为主题的景区景点;规划有刘三姐歌谣文化生态保护区;其旅游风光宣传片也以刘三姐的旅游形象为主题。以刘三姐的旅游形象做文章,不断扩大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影响,宜州市旅游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2016年1月至10月,宜州接待国内外游客约290万人次,同比增长18%;旅游总消费36亿元,同比增长28%。旅游产业增速加快,成为推动宜州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宜州市对“刘三姐”这一旅游品牌的打造,一方面促进了自身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广西刘三姐旅游形象的传播水平。

当前,广西刘三姐的旅游形象的传播,主要运用的是电视宣传片、报纸报道等传统媒体渠道进行旅游形象的传播。虽然也达到了不错的传播效果,但在新媒体不断冲击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开始逐渐萎缩的时代背景下,仅依靠传统媒体的途径进行刘三姐旅游形象的传播,会影响刘三姐旅游形象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新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相关数据统计,截止2016年第三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8.46亿;新浪微博月活跃用户数达到2.97亿。如此庞大的用户规模,印证了以微信、微博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新媒体的发展为广西刘三姐旅游形象传播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如何将新媒体运用到广西刘三姐旅游形象的传播是新的课题也是新挑战。

三、新媒体传播刘三姐旅游形象的机理

新媒体有着自身独特的传播途径和技术方法,对于传播刘三姐旅游形象,我们需要掌握

其内在机理,使之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旅游信息的传播机理

在传播学当中,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由五大要素组成:信源(即传播者)、信宿(即受传者)、讯息、媒介和反馈。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将“受传者”定义为“使用者”,受传者既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媒介的使用者,如微博、微信、博客、搜索引擎等都是受传者日常使用的社交工具,也是传播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传播的媒介也将转换为新媒体。所以传播的五大要素可以定义为:传播者、信息、新媒体、使用者和反馈。在将新媒体运用到广西刘三姐旅游形象传播之后,我们可以更直接的将传播者限定为旅游相关企业、组织和个人,将信息限定为与旅游信息,将使用者限定为旅游者,这样我们得出了新媒体背景下旅游形象传播的机理(见图1)。

(二)新媒体背景下广西刘三姐旅游文化的传导机制

在传播学理论当中,有两大基本模式,即美国学者H・拉斯维尔于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论文中提出的5W模式,5W传播模式是:谁(Who)说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对谁(To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s)这样一种单向线性的传播模式。美国学者韦斯特利(WestleyBH)和麦克莱恩(MacleanMS)于1957年在《传播研究的概念模式》一文中提出传播模式(又称韦斯特利一麦克莱恩模式)(见图2)。

上图中,X:代表社会环境中的任何事件或事物。角色A:有意图的传播者,角色C:指媒介组织或其中的个人,也称把关人,它们从a或x处选择信息,传播给B(受众)。角色B指受众或“行为”角色,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还可以是一个社会系统。符号X’:指传播者为进入信息渠道而做出的选择。符号X”:指媒介组织向受众传递的加工过的信息。过程Fba:指受众(B)向原始信源(A)的反馈。过程Fbc:指受众通过直接接触或受众的研究向传播组织的反馈。过程Fca:指传播者(C)流向信息源(A)的反馈。

如上图,传播的主体即旅游相关企业、组织和个人提供了旅游信息,通过新媒体的途径,旅游信息到达旅游者阶段。在这一阶段旅游者可能接收/未接收这些旅游信息。如果旅游者接收旅游信息,传播过程进入下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如果这些信息能引起旅游者的兴趣,旅游者会选择持续关注这些信息、运用新媒体的途径去搜索更多相关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新媒体的途径再次传播到旅游者阶段,形成了第一个循环;反之如果这些信息未能引起旅游者兴趣,旅游者忽略了这些信息,传播结束。在“选择/放弃”阶段,旅游者接收到足够的旅游信息之后,他可能会选择游览旅游目的地或选择放弃。如果游客选择游览旅游目的地,会产生对游览目的地的反馈,这些反馈信息通过新媒体的方式传回传播的主体,一方面可以被传播的主体接受,用于传播效果的提升和游客需求偏好的分析;另一方面,也形成了新的旅游信息并通过新媒体的途径传播给其他旅游者,形成了第二个循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旅游者是旅游信息传播的受者,但也可能转化成为旅游信息传播的主体。刘三姐旅游形象的传播涉及到目的地政府、企业组织、旅游者、新媒体等等多个方面。

四、新媒体的应用与刘三姐旅游形象传播

新媒体的传播具有许多种类、手段和优势,⑷姐旅游形象的传播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争取更大的受众和市场效应。

(一)新媒体的运用对于刘三姐旅游形象传播的直接效果

首先,相对于传统的媒体,新媒体的应用对于广西刘三姐旅游形象传播的优势体现在传播的覆盖面更广。新媒体突破时空的限制,消解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8]这使广西刘三姐旅游形象传播覆盖面更广,使得广西刘三姐旅游形象可以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获得更广的受众。

其次,新媒体的应用,使广西刘三姐旅游形象传播效果更佳。新媒体的异步主动式传播优越于传统媒体的同步被动式传播。所谓同步式被动式传播,就是受众接受信息和消费信息是同步的,错过就不能再接收到信息;异步主动式即受众是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主动接收信息,大大的提升了受众的主动性,尊重了受众的主观意愿,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传播的参与者。这样的传播方式更容易被受众接受,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再次,新媒体的应用,使广西刘三姐旅游形象传播成本更低廉。传播成本不仅包含资金成本,还包含了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等。新媒体的应用,在成本方面下降最显著的是资金的成本,新媒体渠道所需的成本将大大降低,理论上甚至可以达到零成本。人力成本的降低体现在新媒体将旅游形象的传播由线下转移到了线上,这一方面对人力资源的使用也会有相应的降低。时间成本的降低体现在新媒体的即时性。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大大提高了传播的速度和效率。同时更新速度快,可以第一时间最有效的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同时也能最快的得到受众的反馈。传播速度的提高可以使受众接收到更多更快的信息,提升了广西刘三姐旅游形象的传播效率。

(二)新媒体传播的主要途径

当前新媒体种类众多,主要可归类为网络新媒体、电视新媒体和手机新媒体,具体的传播方法如下表(见表1)。

可以说新媒体是种类多样,方式多样。刘三姐旅游形象的传播可以依据不同的受众选择不同途径,以获得最佳效果为前提。

(三)新媒体要素中刘三姐旅游形象传播的技巧探讨

1.从旅游企业、组织和个人的角度:新媒体的出现是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更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首先要转变旅游形象的观念,在传播途径的选择上更多的向新媒体倾斜,以获得更好的宽幅传播效果。其次,要综合运用多种新媒体渠道全方位的传播刘三姐旅游形象。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很多,要综合运用网络、电视、手机终端等多种方式全方位传播刘三姐旅游形象。但应注意“宜精不宜滥”,要认真筛选适合的传播渠道。再次,注重新媒体传播的平台建设,要有专业人员负责管理和维护微信、微博等,合理有效的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最后,要及时捕捉最新出现的传播媒介新方式如抢红包等,不断开拓新的传播渠道。

2.从旅游信息的角度:首先,传播的信息必须是有价值的。价值是体现信息有用性的重要指标,信息若无价值很难被旅游者有效接收、关注、反馈,会影响到刘三姐旅游形象的传播。其次,传播的信息必须及时。当前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信息很容易被淹没和忽略,所以旅游信息传播必须讲究时间效用。再次,注重信息的原创性和真实性。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特别是对于新媒体这样的新生事物,其两面性表现得尤为明显。当前新媒体虽然迅速的发展壮大,但其对于传播信息的真实性的把控不严,网络上各种真假信息让人难以辨别。转载转发的便利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媒体的环境下信息的原创性大大的降低。同质化的信息容易引起受众的疲劳,虚假的信息会引起受众的反感。所以,原创新和真实性应是新媒体传播的要求。最后,信息的选择要符合大众的审美和需求。符合大众审美和需求也是信息能否被受众接收、关注和反馈的前提条件。广西刘三姐旅游形象的传播,其传播的信息一定要符合市场细分的实际需求和审美的,才能使信息更好地被旅游者接收。

3.从新媒体运用的角度:首先要有体验性。旅游者其实也是新媒体的用户,作为用户,用户的体验性十分重要,这关乎旅游者是否使用这样一个全新的方式。所以,新媒体无论是开发还是升级要以提高用户的体验性为宗旨。需要开发3D视频让旅游者有所体验。其次,注重互联网安全的性。新媒体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网络的安全性关乎到新媒体的发展。必须保证使用者的信息安全和软件安全。再次,要有预见性。一要预见市场发展的趋势,二要预见网络发展的趋势,使刘三姐旅游形象的传播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譬如公众假日的市场爆棚,需要利用新媒体进行分流引导,合理分布客流,提高旅游者的预见性和满意度。

4.从旅游者的角度:最重要的其实是做好旅游者的旅游偏好分析。旅游偏好包含了认知、情感和意向因素。旅游偏好是决定旅游者是否选择某一旅游目的地的前提,做好旅游者旅游偏好的分析,找出不同旅游人群不同的旅游市场细分,并运用新媒体的途径进行精准传播,是保证新媒体途径传播效果、旅游者接收旅游信息的有效方式。

5.从反馈的角度:应用新媒体渠道做好刘三姐旅游文化的传播工作,首先最关键的是必须建立完善的新媒体信息反馈机制。如何迅速搜集、筛选、利用这些反馈成为了旅游形象传播的重点。要筛选出真正有用的反馈,剔除无价值的反馈;反馈作为广西刘三姐旅游形象传导机制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检验传播效果的最终手段,如果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可以转化成新一轮传播的开始。可以通过手机软件投票反馈旅游满意度等赠送景区门票或积分等方式提高反馈率。其次,建立科学的新媒体信息评价机制。做好传播的效果评估工作,有利于提高传播的效率,降低投入成本,获得更佳的产出,同时为下一阶段调整传播策略奠定基础。旅游目的地政府和企业要有一套信息评价的制度设置和程序安排,能够随时监测、诊断、分析、调控和反馈的平台,保证新媒体传播渠道的效率发挥。

大众传媒的主要形式范文1篇10

[关键词]分众传媒未来思考

分众传媒(FocusMedia)是围绕都市主流消费人群的生活轨迹打造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数字化媒体平台,是中国领先的数字化媒体集团。

2003年,分众传媒首创了中国户外视频广告联播网络,以精准的定位和传播效果,博得了消费者和广告客户的肯定。2006年1月,分众传媒合并中国楼宇视频媒体第二大运营商聚众传媒,覆盖全国100多个城市。2004年分众传媒推出了中国卖场终端联播网,锁定快速消费品的主要购买人群,影响终端购物中的品牌选择和消费抉择,填补了全国性终端媒体的空缺。2005年10月分众传媒通过收购,进入了全国100多个城市,进入社区平面媒体领域,这一网络成为分众数字户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4月,分众传媒推出了户外LED彩屏媒体,覆盖都市中心商务区。

现在分众传媒旗下拥有商业楼宇视频媒体、卖场终端视频媒体、公寓电梯平面媒体(框架媒介)、户外大型LED彩屏媒体、手机无线广告媒体、互联网广告平台(好耶广告网络)、分众直销商务DM媒体及数据库营销渠道等,成为多个针对特征受众并相互有机整合的媒体网络。目前,分众传媒所经营的媒体网,拥有数以10万计的终端场所和超过2亿的受众,效果被众多的广告客户认同。分众传媒以独创的商业模式赢得了业界的高度认同。2005年7月,分众传媒成功登陆美国NASDAQ(股票代码FMCN),成为海外上市的中国纯广告传媒第一股,并以1.72亿美元的募资额创造了当时的IPO纪录,目前市值超过70亿美元,是纳斯达克中国上市公司龙头股。

一、分众传媒的运营状况

我们可以从分众传媒的2012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财务报告看到其现在的运营状况。

(一)第一季度财务报告。

分众传媒第一季度总净营收为1.996亿美元。分众传媒第一季度来自于商业楼宇联播网、框架广告网络、卖场终端联播网以及电影院广告网络的总净营收为1.843亿美元,超出公司此前预期的1.77亿美元—1.7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361亿美元增长了35%。

主要业绩及现金情况:截至2012年3月31日,分众传媒商业楼宇联播网、框架广告网络、卖场终端联播网以及电影院广告网络的应收帐款总额为2.264亿美元。分众传媒第一季度来自运营的现金流为4480万美元,是去年同期1450万美元的三倍多。分众传媒第一季度资本支出为490万美元,主要用于升级互动屏和在地县城市的网络扩张。

分众传媒首席执行官江南春表示:“在2012年第一季度,我们的同比增长主要来自于框架和卖场业务,这两个业务线有更多的来自于促销广告的预算,受到来自宏观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较小,也抵消了楼宇业务因为广告主受宏观不确定性的影响,从而削减品牌广告预算而带来的增长减缓。从第二季度开始,我们已经看到了广告环境包括品牌广告投放的稳定趋势,虽然还没有回到正常水平,我们仍然有信心并且会继续努力实现全年的业务目标。”

(二)第二季度财务报告。

分众传媒第二季度总净营收为2.33亿美元。分众传媒第二季度来自于商业楼宇联播网、框架广告网络、卖场终端联播网以及电影院广告网络的总净营收为2.193亿美元,超出公司此前预期的2.11亿美元—2.1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661亿美元增长了32%。

通过观察分众传媒2012年前两个季度的财务报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经营状况良好,处于发展的态势。其利润的增长点来自于商业楼宇广告、卖场终端联播网以及电影院广告网络。这是分众传媒的三大支柱产品。

二、分众传媒的组织架构

【见上图】

这张图比较明晰地反映出了分众传媒的整个组织构架。这种组织构架既与其他广告公司基本相同,也有自身的特色。

首先,两位经理分别管理内容生产和经营行政,划分比较合理。

其次,创意部门在结构中层次较高。这反映出公司对于创意的重视。副总经理之下设创意总监和品牌顾问总监。创意总监分管创意部和制作部。

第三,在市场总监下有一个媒体整合中心,下设媒体计划部、媒介购买部和媒体销售部。这可以看到分众传媒注重对其他媒介的整合,与其扩张式的发展道路相符。

三、分众传媒的经营特色

分众传媒是我国最为成功的户外广告公司。其户外广告的主导产品,即商务楼宇广告、卖场终端联播网、城市彩屏联播网是其主打的特色经营项目。

(一)商务楼宇联播网。

楼宇联播网其实是楼宇广告的一种形式,是指围绕楼宇展开的一系列广告活动,其中包括超大液晶屏、电梯等候区的楼宇广告、电梯内部的框架广告。根据全球最大的市场调查公司AC尼尔森日前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楼宇广告市场中,分众传媒占据了90%以上。

这一产品的媒介定位锁定中高收入商务群体,覆盖25—50岁间核心消费人群,令媒体投资更加精确化以及有效化。采用的媒介形式主要是在电梯内或者电梯等候厅内,每天滚动播放60次,采用17英寸液晶LCD,在较大空间内采用42英寸PDP。商务楼宇覆盖了全国近100个高级商务楼宇。

(二)卖场终端联播网。

这一产品的媒介定位是锁定FMCG(家庭快速消费品)主要决策者,填补了国内终端销售系统有效媒体的空缺。采用的媒介形式是17寸LCD、30寸LCD、42寸LCD,每天跟随卖场营业时间播放,每天循环60次。目前已覆盖全国100多个大中小型卖场。

这一形式的优势主要是,清晰锁定家庭消费品的采购者——近8成的目标受众是FMGG的有效受众;比家庭电视更低廉的传播成本——大卖场联播网的CPM仅为当地电视台的1/5以下。对销售促进的功能更为卓越,因为消费者在卖场中61%的采购意愿是临时决定的,而分众卖场电视广告,就是针对计划外购买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三)城市彩屏联播终端网。

这一产品的媒介定位锁定上下班的白领,购物途中的空闲时间,以户外高清晰影视为吸引形式。采用的媒介形式为1600万色LED真彩屏,超高清晰度,超亮屏显示度,日光下色彩同样鲜艳亮丽,高品质音响,声音清晰逼真,两座屏可同时播放静态或动态的不同内容。这一媒介的覆盖范围是繁华商圈、时尚区域、地标性地段的城市主干道两边。这一媒介的优势是广告更换方便,费用低廉,按照行人停留习惯、浏览习惯,布局彩屏位置,使超过50%的人会留意彩屏广告。

四、分众传媒未来发展的思考

凭借在户外广告市场上的大蛋糕,分众传媒在创建之初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在发展的途径上选择了兼并扩张式的发展道路。先后兼并了中国第二大楼宇视频运营商聚众传媒,牢牢占据楼宇视频市场的第一把交椅,随后兼并了最大的电梯平面媒体框架传媒。而且不断增加原有产品的覆盖率。并在2007年并购了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广告以及互动服务商好耶公司,全面进军互联网广告。借助好耶的技术和营销平台,分众触及更广泛、更细分的受众市场,而且其所能影响的受众注意力时间也大大增加。

但是,分众这样的发展模式也遇到了挑战。2008年新浪和分众两家董事会直接达成协议,新浪增发普通股,合并分众传媒旗下的楼宇液晶电视、框架广告和卖场广告等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分众传媒的核心业务资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原因呢?有的研究者认为是:

1.金融危机影响。金融危机使得国内外的经济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对于市场依赖程度高的公司来说,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2.收购价格过高。过高的收购价格,让分众传媒在资金上一直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也影响到了企业其他方面的发展。

3.内部整合乏力。规模经济中,规模扩张不一定带来规模收益。由于公司内部组织机制相对滞后,企业文化也没有跟上企业的发展,人才资源匮乏,导致企业对于并购项目的整合缺乏力度,反而会给母公司带来负面的影响。

4.产品遭遇瓶颈。虽然分众一直在强调自己产品的优势和多样化,但仍有不少缺点,比如这些产品是单向型的,是强迫受众在行走或者是等电梯时灌输,而且随着互联网,特别是智能手机和Ipad等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人们在无聊的时候不会像以前无所事事,这些智能终端已经侵占了大量碎片化的时间,这对于分众传媒的市场策略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对于其未来的发展思考,我们集中在对其内容产品的思考上,因为对于一个户外广告公司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其旗下的媒介产品。否则扩张战略只能成为海市蜃楼。

大众传媒的主要形式范文篇11

造成今年上半年传统广告回升的主要原因中,既有竞争对手减少网络广告的自身原因,也有拉动消费为主的经济的上升。我们认为,未来国内广告业媒介将呈现出多种广告媒介形式共存、传统广告与网络广告形成稳定格局、以网络广告为主导的发展态势。

传统广告回升显著

传统广告的诸多劣势已经被证明。

其一,形式不够生动活泼。

相比现代媒体,网络广告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声、像等多种表现形式,把产品的外观、性能、使用方法、质量、价格、购买方法等信息展示在受众面前。而传统广告只能借助于文本与图形来描述商品,广告形式不够生动活泼。

第二,单一的交互方式。

传统广告把信息不加选择的提供到读者面前,受众体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而现代媒体的网络广告可以提供交互的方式,使受众对广告的阅读层次化。网络广告(广告主页)不但能展示产品最重要的诉求点,而且强调冲击力、吸引力,被吸引的受众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阅读、甚至可以在网上马上实现一个交易过程,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广告。

第三,查找不便捷。

传统广告形式下的受众体没有选择权,查找所需信息较为费时,重新查找则更是困难。而现代媒体的网络广告则可充分利用计算机提供的检索功能,既省时又省力。

第四,仅适用于消费品。

电视、报纸、广播倾向于为消费品作广告,很少登载工业品广告,而杂志特别是行业性杂志则刚好相反,其原因主要是,一为提高广告的针对性,二为避免造成受众体被动阅读广告。然而,现代媒体的网络广告中,受众体不再是被动接受广告,可通过选择阅读或不阅读,广告商也可选择对象有针对性地信息,因此既适应于工业品,又适应于消费品。

既然具有如此众多的劣势,传统广告为何在上半年大幅回升?

首先,网络广告的弊端,导致传统广告份额的回升。

现代媒体的网络广告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其优势不断显现的同时,也不断暴露了它的弊端:

比如,假广告泛滥。少数不法广告商、广告主、广告媒体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国内广告法一时还跟不上广告实践活动的发展形式,网络广告的、审批等还缺乏法律规定来约束,这就导致了虚假广告容易泛滥,从而对受众体消费者的利益构成了威胁。

同时,网络广告受众结构不均衡。从国内目前网民的结构来看,主要集中在大中学生、教师、政府官员及其他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员,一般工人、农民因经济、文化等条件限制,还很难成为网民。因此,现代媒体的网络广告的受众虽多且地域分布广,但其结构素质却极不均衡,使网络广告的商品对象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最后,信息太多,受众应接不暇。现代媒体的网络广告数量之多,是任何其它现有媒体所不能比拟的。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使受众体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如果制作的广告没有强烈的感官冲击性,就很容易被广告受众所忽视,以致广告投入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所以,相对于网络广告的弊端而言,传统广告更具有权威性、受众结构均衡、信息适中的优势,因此导致传统广告份额的回升。

其次,网络广告竞争加剧,也导致传统广告份额的回升。

20世纪末,在以亚马逊为首的一批互联网公司开创以来,互联网经济这个新名词频频涌现在各大媒体。现代媒体的网络广告似乎在一夜之间成为互联网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包括谷歌、微软、雅虎以及美国在线等IT巨头,都开始围绕收购网络广告公司展开了明争暗斗,收购额可能达到20亿美元。

所以,面对激烈而残酷的环境,现代媒体的网络广告效果受到了相当的影响,因而导致部分广告主重新转投传统广告,从而造成传统广告份额的回升。

第三,以拉动消费为主的经济形式,导致传统广告份额的回升。

目前,国内正面临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二次消费能力的整体提升,在未来几年内,国内消费能力的整体重心将显著上移。据预测:到2015年,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高收入者将占到所有城市消费者的三分之一和消费总金额的二分之一;到2030年,国内城市人口将超过10亿,城市消费者将占到全国消费总额的90%左右。

所以,国内的市场流通商品主要以居民消费品为主,而电视、报纸、广播为消费品作广告,其覆盖面大、受众广的优势可以得以发挥。因此,目前的经济形式,导致了传统广告份额的回升。

国内广告业媒介多样性发展

国内广告形式越来越多样。广告形式的“多样性”,不仅包括媒体表现方式的推陈出新、策划创意的千姿百态,也包括利用不同媒介而表现出来的多种形式。广告是一个心理过程,促使产生购买欲望,引起消费行为。其广告刺激的深刻程度与变化,表现在新奇、与众不同和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在未来电视、广播、报纸三大媒介的传统广告,将长期与网络、视频、楼宇等新媒介广告并存,形成广告形式百花齐放的基本格局。

传统广告与现代媒体的网络广告将形成较为稳定的发展格局。

传统广告与现代媒体的网络广告互有优势与劣势,二者相互竞争、又互相补充。国内现代媒体的网络广告迅猛发展,在广告市场份额稳定增长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抢占了部分传统广告的市场份额。但是,随着人们对各种广告媒介认识的不断深入,传统广告与现代媒体的网络广告互有优势与劣势,二者都无法完全取代对方而单独存在。因此,传统广告与现代媒体的网络广告将形成较为稳定的格局。

大众传媒的主要形式范文篇12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6.0009

“新媒体”(newmedia)一词最早见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彼得?卡尔?戈德马克撰写的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商品的计划中[1]。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形态,从媒介技术的角度出发,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的总称”[2]。从媒介传播的角度来看,新媒体是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为一体,通过新技术,使传播者和受传者发展成为对等交流者,延伸人的感官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媒体形式。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作为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在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当人类物质加工和物质消费逐渐丰盈后,会自然产生内在精神慰藉的诉求。传统绘画作为最为古老的艺术形态,经过上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理念,它融合一系列思想、情感等精神因素,成为传达社会文化和精神内涵重要的信息载体。在商品流通和信息交流相对匮乏的传统社会中,绘画艺术品创作多以满足自身需求为目的,艺术创作者往往也是艺术消费者。大工业机器时代的劳动分工打破了传统的艺术品生产状态,一部分手工艺人变成工人,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受到冲击。这种转变使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分离开来,推动了物质商品与精神产品的交换、流通,成为艺术品传播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艺术传播研究离不开对艺术符号和艺术媒介的理解。就艺术媒介而言,它“不仅是艺术创作中使用的艺术符号,而且也涉及与艺术作品公共传播相关的传播机构”[3],与艺术传播的进步息息相关[4]。纵观传统绘画艺术传播的历史脉络,其经历了一个实物传播印刷媒介传播电子媒介传播网络媒介传播的变迁进程。近几十年来,机械复制技术、信息通讯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等现代传媒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使传统绘画传播逐步摆脱了报纸、杂志、电视等模拟制式媒介的局限,实现了绘画艺术传播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

一、传统绘画艺术符号和传播方式的转变

新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绘画艺术单纯实物式的存在形式,通过艺术信息的数字化转变和数字化传播,实现了“原子”信息与“比特”信息的共存。同时,新媒体作为一种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为一体的媒介形式,依靠其数字化特性,颠覆了书报等传统大众媒体单向传播的模式,实现了纸质媒体、视听媒体等多种媒体的跨界融合。

(一)艺术符号的数字化转变

信息制作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等现代传媒技术的运用使传统绘画艺术完成了数字化转变和数字化传播。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数码照相机、高分辨率扫描仪可以便捷、准确地将艺术信息载体由纸张、画布等实物符号转变成为可供虚拟传播的图片或视频,通过“0”和“1”的不同组合来传达、存储信息。信息的数字化转换打破了边界的限制,将艺术作品统一汇集,储存于巨大的信息仓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艺术品的命运,使绘画作品变得“不朽”,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最好手段。

由绘画艺术的数字化转变所衍生出的信息复制技术推动稀有、珍贵的绘画作品由小众走向大众,使其成为一种社会共有品,提供给普通群体更多的鉴赏机会,提升了民众的知识素养。同时,数字化的转变打破了传统艺术符号封闭自固的形式,使其处于一种动态变更状态。受众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目的,利用不同的软件和工具,通过嫁接和拼贴的方式对绘画品进行再加工或再创作,以满足自身的审美需求。

(二)艺术符号的数字化传播

在众多审美和文化价值丰富的古代或现当代绘画作品中,很大一部分被保存在固定的博物馆或艺术馆,在特定的时间向大众开放,较少进行世界性或地区性的展览活动。对于众多的鉴赏者来说,亲身经历的观赏方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这在无形之中缩小了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品鉴成为一种奢侈,湮灭了受众的热情。因此,在实物传播无法满足受众需求的前提下,绘画艺术的大众化传播成为最好的补充形式。

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在艺术传播领域的应用,影响到传统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以及受众的接受、欣赏方式。首先,新媒体实现了文字、音频、视频、图像、图形等传播媒体的融合,使得信息表现更为多样,处理、存储更为便捷。其次,数字化的转变使艺术信息的来源逐步多元化和丰富化,现实世界中的任何网络终端可以用作绘画艺术的传播和接收工具。在新媒体环境下,大众不受书籍版面的限制和电视时段的约束,更多地被赋予自由选择艺术信息的权利。通过数字化的处理方式,各种艺术信息资源可以在同一平台实现整合,从而形成一个近乎无限的信息资源库。再者,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现实社会转变成为一个数字空间,受众参与方式也从真实转向虚拟。通过数字电视、电脑或手机等新媒体工具,大众可以实时获知各种艺术信息,足不出户就可欣赏到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真正实现了“所想即所见”。

(三)不断融合的媒介形式

“从当前的媒介技术水平来看,新旧媒体的融合是最主要的形式和趋势”[5]。绘画艺术媒介融合主要有二种形式,一是传播主体的融合,二是传播介质的融合。传播主体融合主要是依靠外部力量使传媒组织结合成一个共同体,是各传播媒介组织之间相互竞争和对话的结果。任何传媒企业都存在于现实社会中,当媒介组织所处的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如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与资源环境发生改变时,处于生存的考虑,传媒组织往往会迅速完成媒介集团之间的收购和合并。例如,2014年,两家著名的艺术媒体《ARTnews》和《TheArtNewspaper》国际版在生存窘境下被俄罗斯的资本收购。

绘画艺术传播媒介融合,一种是指产生融合多种媒介传播方式的新媒体,如集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优点的手机媒体;另一种媒介融合从小范围讲是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媒体,从大范围来说是指将传媒组织中不同媒介的传播方式整合到一起,使“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6],以实现媒介之间的内容相互推销或资源共享。现实社会中与日俱增的艺术网站、虚拟绘画博物馆、艺术类App等全新媒介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搭建的“全媒体平台”扩大了绘画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渠道,提升了信息的传播范围和影响,满足了受众对于信息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了优势互补,一步步地改变着绘画艺术的传播形态。

二、传统绘画艺术受众的转变

新媒体的数字化“会改变大众传播媒体的本质,‘推’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一变而为允许大家或他们的电脑‘拉’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7]。新媒体增强了受众的主体意识,使传统的主客体分离的状态趋向统一,带动了艺术受众由被动走向主动,使传统意义上的普通艺术鉴赏者具备了双重身份。

(一)被动欣赏到主动访问

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以单向的、线性的传播方式为主,而且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垄断信息资源和媒介工具的传播者是传播活动中的主导因素,对信息的选择和起着决定作用。这种单向性的、以传播者为主的传播模式缺乏对艺术受众的关注,使受众无法在规定的版面和时段中获取足够丰富的信息。“艺术欣赏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必须依赖个人拥有的艺术知识(如美的原理原则、各种艺术品的基本要素等)及艺术史的认识,去知觉对象物的美感价值”[8],对鉴赏者的艺术素养有较高的要求。而信息的缺失使普通鉴赏者在品位、感悟艺术作品中难以获得隐含在艺术作品中的精神意蕴,造成传播效力弱化,进而引发受众审美和情感缺位。

数字化艺术传播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发展成为“一对多”或“多对多”。这种传播方式不再是传统媒体单向式的“暴力”灌输,而是实现了传受双方的互动交流,使受众在获取信息时由被动接受转到主动探求,拥有了更多的自由选择权利。同时,在数字化的艺术欣赏过程中,访问和浏览取代了鉴赏,虚拟经历取代了亲身实践,所有现实社会中的观赏与行走动作也被超链接点击的方式取代。

(二)传受身份的一体化

绘画艺术传播的传受关系包含了传者与受众、艺术创造者与艺术鉴赏者两组关系。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的大众传播中,传播关系主要是一种传播者―受传者或传播者―中介―受传者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传播是传播者将主体意识作用于受传者,企图塑造和控制受传者的过程。新媒体实现了传播关系的变革,使传统的“对象化关系”转变成为“交往关系”,赋予了受众更多的平等交流权利。这种转变不仅消弭了传受双方分离的状态,实现了传受双方的互动交流,而且使传受双方逐渐呈现出易位趋势,传统的传播主体置换成为具有多重的、不稳定身份的现代传播主体。

从传播者的角度来说,传统绘画艺术经过数字化传播后,传播者会在第一时间获得受众对于艺术作品的反馈和评价,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积极地调整传播策略,对受众的意见进行再评论。信息获取使传播者转变成为信息接受者。从接受者角度来说,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接受者不再只是简单地被动接受信息,自由随意的虚拟空间赋予了受众独立选择的权利。人们根据自身的喜好和兴趣主动搜索、寻觅艺术信息,通过手机短信、网络论坛、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转载或共享艺术信息,表达对艺术作品的喜恶,反馈自己的意见,实时的与信息传送者交流沟通。信息的评论和共享使原本的接受者成为传播者。

(三)艺术受众的平民化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导致了媒介权利的转变,大大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标准和门槛。报社、门户网站等专业新闻机构不再处于信息资源的垄断地位,传播主体不再单单只是报社的编辑和记者。现实社会中,任何使用新媒体的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大众把身边发生的事情,自己的思想现状,对既有信息的意见和观点通过电脑或手机终端等新媒体工具传播出去。这些都无疑增强了大众在信息传播中的可参与性,使原本只限于特定个人或特定组织的传播主体发生了转变。

传统的绘画艺术传播中,由于传播媒介的限制和经济因素的制约,普通受众很难充分地获取艺术信息,大部分艺术信息接受者一般是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经济地位的“业内人士”。久而久之,绘画艺术中的“大众意见”被逐步边缘化,艺术的法则和审美标准更多的是被“精英意见”所把控。“小众意见”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艺术形式的单一化,甚至造成了艺术与大众生活的严重脱节。新媒体便利、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广大受众突破了“专业人士”的左右,实现了绘画艺术受众由“精英群体”到“平民群体”的转变,在推动受众审美意识提升的同时,将个人间不同的美的评判标准交流和汇集,逐渐产生出符合大众审美标准的共识。

三、传统绘画艺术传播环境的变革

媒介的数字化转变使绘画艺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阔传播空间和自由传播体系。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现实空间转变成为具备全球性及开放性的数字虚拟空间,博物馆或展览馆转变成为站点,参观者转变成为访问者,真实距离转变成为虚拟间隔。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导致了媒介权利的革新,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标准和门槛,使原本只局限于媒体机构的信息权利转向普通大众,提升了绘画艺术传播的自主性和自由性。

(一)无限延展的传播空间

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和广泛性改变了艺术的存在方式,使得绘画艺术具备了无限延展的传播空间,改变了传统绘画古与今、中与西的艺术格局,创造了一个“零距离”的艺术舞台。对艺术信息的者来说,地球上任何两点的距离,在互联网上是一致的,任何一件经过数码处理的绘画作品可以在第一时间传播到世界各地,任何一个微小的绘画展览或艺术活动会在第一时间成为世界性的事件。

对艺术信息的受众来说,新媒体建立了一个覆盖全球的信息网络。在这个虚拟空间中,新媒体网状式的终端分布延伸了人的中枢神经,缩短了大众之间的距离,使世界上不同地域、民族、肤色,乃至于不同信仰的人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实现同时的在场和交流。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能够通过信息终端在网络空间中自由穿梭,“既可以在各种公共数据库、图书馆、专业论坛和愿意提供帮助的私人中间检索自己需要的电子资源,也可以向他们提供资料、传送信息或提出建议”[9]。新媒体利用全球化网络,使艺术传播真正跨越了时空的隔阂,实现了艺术讯息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二)自由开放的传播体制

传统意义上的绘画艺术传播主要有两种机制,一种是依靠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另一种则为实物展示。在大众传媒中,“统治者”是艺术内容的主要控制者和传播者,所有的传播内容都需要经过记者、编审严格的“把关”,受众只能接收到小部分信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媒体的传播是一种信息缺失的流通活动。传统绘画艺术的实物展示的传播方式要求展示活动必须在现实空间和场所中举行,这就意味着传播者需要相当深厚的经济实力和精细化的运作机制。此外,社会地位、社会制度等客观因素都有可能成为绘画作品传播的重要阻碍。

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得艺术传播摆脱了外界条件的限制。在虚拟化的网络空间中,传播者不需要过分重视现实世界的规则,不需要受到绘画展示场地和宣传费用的困扰,只需要将绘画作品进行数字化处理,上传到网络空间中,就可以实现绘画作品的无限传播。同时,新媒体“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及现代媒体生态的权力关系”[10]。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受众拥有更大的民主和自由权利,不仅可以决定自身需要观看的艺术信息,而且能够随时随意地信息。尽管网络环境下媒体“控制”和“把关”依然存在,但庞大的信息容量和受众群体使“把关人”的地位遭到削弱,媒介权利开始由“统治者”转向受众。这些转变突破了统一的、自上而下的管制手段,构成了绘画艺术自由开放的传播体制。

(三)相对经济的信息渠道

新媒体传播大大降低了传播过程中的组织运行成本,具有更为明显的经济优势。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摆脱了专业媒介机构的垄断,使大众拥有更为自由的艺术信息权利,能够“达到传播覆盖的最大化、产品差异的最大化以及平均成本的最小化,扩大了传播行为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11]。

新媒体的出现为差异化的艺术信息传播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新媒体利用“窄传播”的方式,在分析受众的审美品位、兴趣爱好的同时,将信息投送给特定群体,以满足受众的个性需求,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同时,新媒体传播跨越了空间和时间限制,使大众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图像、声音、视频等相关信息。新媒体依靠超链接技术,将文字、图像等原本分属于不同传播渠道的信息整合为同一平台资源,使受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不再固守于一种文本形式,不必局限于传播媒体版面和时段的束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的网络空间中有目的性地搜索信息,查找相关内容,获得全方位、深层次的分析报道,降低受众获取信息的时间成本。

四、结语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大众传媒优势范例(12篇)

    - 阅0

    大众传媒优势范文1篇1【关键词】网络新闻多媒体化传播一、便捷性我们看到,在因特网上,无论是繁简各异的文字,还是色彩缤纷的图像,抑或美妙悦耳的声音,都可以通过数字信号得.....

    区块链技术范例(3篇)

    - 阅0

    区块链技术范文篇1关键词:区块链;税收风险管理;信息治税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透明、可追溯和具备智能合约机制的特点,在税收风险管理中工作具有良好的适用性。2018年1月.....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