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教育法的概念及特征范例(3篇)

来源:

简述教育法的概念及特征范文

关键词:中国;教育方针;经典逻辑;价值逻辑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4)06-0003-06

一、教育方针定义的思维方法论

教育方针是什么?新中国60多年来,有关定义不下于数十个。按照对制订教育方针主体的不同理解,可分为国家主体型、政党主体型、政党和国家主体型三类。国家主体型认为,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国家是颁布教育方针的主体;政党主体型认为,教育方针是“党领导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政党是颁布教育方针的主体;政党和国家主体型认为,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为实现总任务而对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政党和国家是教育方针的共同主体。按照对制定教育方针出发点的不同理解,可分为社会目的型、教育目的型两类。社会目的型认为,教育方针是根据一定历史阶段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其着眼点在于实现社会的总目标、总任务或为社会服务;教育目的型认为,教育方针是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也即人才培养的总目标而制定的教育工作的指导原则。旨在培养合格的人才。按照定义的不同.可分为总方向型、总指导思想型、总政策型三类。总方向型认为,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关于教育发展的总方向,一般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标、任务、功能及实现途径等原则性规定;总指导思想型认为,教育方针是一定历史时期国家发展教育的总体指导思想或根本指导原则,集中体现了国家的教育意志及其价值倾向;总政策型认为,教育方针是对不同时代教育实践的总结,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和各项教育政策的总规定。

上述划分仅具有相对性,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定义多是运用形式逻辑的属种定义思维和方法,对新中国各个时期的教育方针进行静态抽象、归纳和概括而得出的结论,其认识尚处于知性思维或朴素的经验理性思维阶段。它仅仅把教育方针当作一个知性概念,亦即抽象概念或抽象同一概念加以认识,还“停留在概念否定的、抽象的形式里”,停留在形式逻辑(初级逻辑)相对单纯的“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上,没有能“按照概念的真实本性将其理解为同时既是肯定的又是具体的东西”,亦即把它当作一个理性概念或称具体概念、具体同一概念――“包含多样性于自身之内”、“包含不同规定的”、“一种综合的统一(对立统一)”的概念加以研究,也没有能将概念的形成过程和给概念下定义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运用辩证逻辑的定义规则,展示其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个殊上升到一般、由抽象同一上升到具体同一、由最初的教育宗旨随着时势变迁而发展衍变至今天的教育方针的运动轨迹。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通常要经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在理性认识阶段,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或两条相反的路径:一条是从具体到抽象,另一条是由抽象到具体。抽象是对事物某一方面的认识:具体是对事物多方面的认识。抽象的认识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事物的个别方面、个别特性是相对独立的,因此,在认识过程中可以抽出某个方面、某个特性而暂时撇开其他的方面和特性。具体的认识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事物本身是不同方面、不同特性等多样性的统一,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既表现为综合的过程,也表现为综合的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它是现实中的起点,因而也是直观和表象的起点。由具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再由抽象思维到思维具体,前一阶段称为知性思维或经验理性,是理性认识的初级阶段,后一阶段称为辩证思维或理论理性,是理性认识的高级阶段,它直逼客观现实,把处于抽象认识水平的概念提升为包含着差别和对立于自身的具体普遍性的概念,从而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更接近,更深刻、更准确、更科学。

此外,概念的内涵也有初级和高级之分。反映事物同一属性的概念是初级概念,反映事物内部多样性对立统一的概念是高级概念。相对而言,形式逻辑的概念属于知性认识的概念.是对事物同一性的反映。它内部不包含矛盾。不能显示概念变化的内在联系。辩证逻辑的概念属于理性认识的概念。是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反映,它本身是对立面的统一。抽象同一概念。是个别事物,或事物个别本质属性,或同类事物共同本质属性的概括,它反映是事物的第一级本质,即对象自身的同一性及与其他对象的差异性。具体同一概念,从其反映的对象来说,也是对个别事物,或对事物个别本质属性,或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属性的概括。但是,它是知性认识的发展,不仅继承知性认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一切成果,而且更深入到被认识事物内部的多样组成部分及其对立统一关系的层面,认识到事物的“特征”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由对事物一级本质的认识上升到对事物二级本质以及继续深入下去的认识。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同一性,而且反映事物的对立面的多样同一性;它不仅反映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而且反映事物自身的内部差异。

循着知性一理性的思想进程,对教育方针定义的方法论也应该是:由感性认识出发,通过知性思维或经验理性思维方式的加工.也即通过对不同教育方针的内容、形式及其定义的整理、归纳和概括,获得关于教育方针概念的抽象认识,而后再对其进行理论理性思维或辩证思维方式的加工,把对教育方针的简单抽象认识提高到具体的辩证的认识,把握并揭示教育方针的复杂形态及其本质。

二、教育方针的辩证逻辑定义

从辩证逻辑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行程来看.概念是从历史发展中产生出来的结果。教育方针的概念也复制了简单到繁富、抽象到具体的运演轨迹,由单一逐步走向复合、综合与集合。

一方面,其名称经历了清末、民国两个政府“教育宗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教育方针”的演变过程;其思想内容经历了从晚清强调各级各类新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总目标(也即教育目的),到民初倡行德智体美四育并举和德育为首的教育内容及形式,中经南京政府强化三民主义教育的政治性质、方向、职能和任务,直至新中国融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方向、目的、任务、内容和形式等于一体的演变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及教育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总指导原则,教育方针的功能不断增加,内容越来越多,概念越来越丰满,其定义也由原初的相对单一和抽象发展到后来的相对宏富和具体,既是教育地位、性质、方向、目的、任务、内容、形式和途径等的总规定,也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一定历史时期关于教育发展总的指导方针。

另一方面,教育方针又是一种规范引导教育发展的活动,是一个过程概念。其表现为一定的统治阶层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教育及其管理实践活动上,它是动态的,是时间的函数,与历史和未来有关。美国学者詹姆斯・安德森说,政策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也说过,政策是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并且表现在行动的过程和归宿。如果仅将教育方针表征为某种静态的结果,而不注重其现实运行的过程,那么这种表征是不全面的。事实上,教育方针的动态运行过程也是构成教育方针整体的重要部分,它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实际进展。教育方针本身就是制定和实施、评价和调整的综合体,研究教育方针,既要重视其静态的文字表述,更要考察其贯彻落实情况。应将教育方针的制定和实施当作一个有机体看待,其中,制定是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实施是制定的目的和结果,任何厚此薄彼或顾此失彼的做法都有悖于教育方针的本旨或原意。这也是政策科学、教育政治学的一项通则。

教育方针是一种观念,反映或代表了一种思想观念,也是一种决策规范,是统治集团为实现自己的教育意志而做出的相对恒定持久的重大决策。内核是一种指导思想或价值选择,外壳则是一种政策化、法律化了的行动准则或价值规范。它是观念和标准的统一,是意识形态和制度形态的统一,是认识活动和价值活动的统一。

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行动纲领或指针,它还同时规定着可能有的行动方式和行为的发展方向,是一种鼓励良性期望行为的刺激源,是导引激发健康积极行为的催化剂。它代表了整个教育运动的旗帜,是一般教育规范(政策、法规)根本精神以及教育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教育规范体系的总表征。它是目标、原则、任务、方式、措施、步骤等多项内容的有机结合,是制定和执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完整统一。它要求制定者和执行者双方都应自觉自律,达成一种默契,形成一种机制,即坚守行为的一致性和执行的重复性。此外,它本身既是一种教育行为,也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集政治和教育等几重标准的价值选择行为,也就是统治阶层教育意志表征的一种行为.这里姑且把它称作教育方针行为。

从国内外教育指导方针发展的历程来看.任何一个国家、政府或统治阶层、政权组织(政治团体)对教育的干预总是绝对的,不干预才是相对的,无论其是否有“教育方针”一说.但通过颁布类似的规定或以其他形式实施对教育的规范、引导和控制等干预职能这一点总是类通、恒定的。作为统治阶层的一种行为,它自身也有其诞生、发展、消亡的“生命周期”,这个周期就是教育方针的制定、执行、评价、终止四个环节的循环往复和螺旋上升。从这个意义上说,20世纪中国教育的发展史也就是教育方针“生命周期”的发展史,或者说是一部教育方针行为的发展史与教育方针的实践史。

教育方针不仅表现为一种状态或现象.如观念、思想或标准、规范等,而且也是一种活动过程,是一个由认识、实践和价值活动这三项基本活动组成的有机活动系统。这三项活动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构成一幅完整的教育方针活动的“过程图”。在这个活动的程序性链条中,其认识活动较多地体现于教育方针的制定,并表现出较强的实践指向性和最优选择性:其实践活动较多地体现于教育方针的实施或执行,并表现出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具体操作性:其价值活动较多地体现于教育方针的评价,并表现出较强的主观价值倾向性。

进而言之,教育方针是上述三个环节、三种活动的辩证统一和有机整体,在实际过程中,它们不仅相互交叉、包容,而且紧密连动、互动。其中,实践活动是核心和基础,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都是围绕着实践活动而展开并为实践活动服务的。没有教育方针的制定和评价.教育方针的实践也无从谈起,实践活动必须依靠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在教育方针的实施过程中,作为教育方针制定的认识活动和教育方针评价的价值活动,既指引着实践活动的方向,又推动着实践活动的发展.而教育方针的实践则检验着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的正确与否,使观念形态的认识和评价的结果对象化、现实化。

从更高的层面看,教育方针的制定、实施和评价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每次具体的教育方针活动中,其实践活动必须在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的指导下进行,其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又决定着实践活动的方向和内容。当然,这种认识和评价又是在过去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近现代中国教育方针的发展史上,其实践过程逐渐凝结为一定的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理论,积淀为一定的教育政策规范和教育行为准则,上升为教育工作的总方针,成为人们进行教育方针的认识和评价活动所必须依据的一种模式和参照系,深刻影响着教育方针的认识和评价活动。从历史的过程看,一切关于教育方针的认识和评价活动都是以实践为基础、以实施为目的、以实现为归宿。就其实践活动的内部关系而言,它也是由一系列阶段组成的一个过程。在实践的每一个阶段,往往都会带来新的信息,暴露出原来认识和评价中的不足,进而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价,以修正、调整、充实以至废改原先的教育方针。

姑且撇开对教育方针有制约作用的其他因素不说,教育方针的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是随着其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实践既是其认识的源泉、评价的标准,同时又是其认识和评价的对象。反言之,教育方针的实践活动又是以其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为导引、方向和依据的,认识既是实践的内容,也是评价的基础.评价既是认识的动力,又是实践的调节器,教育方针则是集这三种活动于一身的综合性的教育领导活动。这样,将活动和过程概念引入并包容于教育方针的含义之中,突破其传统的定义域,突出其动态性,从而把定义思路由形式引向过程、由静态引向动态、由平面引向立体。

概言之,教育方针是教育性质、方向、目的、功能、任务、内容和途径等的总规定,是一定统治集团在一定历史阶段规范、引导和管理教育的活动,是观念和标准、意识形态和制度形态及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价值活动的统一。

三、教育方针的价值逻辑定义

如果说关于教育方针的定义是一种判断、是一个事实命题、是关于教育方针“是什么”的认定的话,那么,关于教育方针的内容则是一种指令、是一个价值命题、是关于教育工作“应如何”的行动指示。前者属于认识领域,注重事实逻辑,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实在性,后者属于实践领域,遵循价值逻辑,具有典型的主观性和价值性。教育价值指教育的有用性或效用性,是人们有意识地掌握、利用或接受、享有教育时对教育有用性的看法和评价,是教育对人与对社会的意义所在,并通过教育的功能作用体现出来,它反映了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与作为客体的教育活动属性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

在传统逻辑来看,思维的命题就是判断.一个典型的公式是:“s是P”。这种见解与一种根深蒂固的哲学传统有关。按照这种哲学传统.人们的思维就是对于既存实在的认识,思维的全部功能就在于揭示事物。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思维并不仅限于揭示事物,说明事物“是什么”。思维命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判断.一种是指令。在人类思维中,指令命题是大量存在的,人们的一切行动无不受指令的指导。判断本身并不能直接指导行动,指令才是关于人们“应如何”的行动指示。人类思维实际上涉及认识和实践两个领域,判断是有关认识的思维形式,指令则是有关实践的思维形式。因此,把思维仅仅局限在认识上而不注重实践、积极从事实践,那么,这是狭隘的。同样,仅研究教育方针的定义而不去探讨其内涵也是不够的,因为研究的出发点乃至终点不仅在于对概念的认定,而是要发出关于教育行为的指令,并认定它、揭示它,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制定的宗旨在于实施。

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教育学研究,既要遵循经典逻辑,更要遵循价值逻辑。教育方针的研究具有典型的人文社会性和民族地域性,它不但不排斥价值倾向,而且还必须有明确的价值态度和倾向。任何一个定义都是定义者自身观念、态度、水平的观照和折射,上述定义也不例外。从政策科学的角度看,教育方针具有价值负载的特质,它所面对的不是纯粹的客观事实或自然现象,而是现象背后的利益关系、价值冲突和价值选择,所以,定义、制定、分析乃至实施教育方针过程中,价值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领域,价值中立的论断是不成立的.教育方针需要价值涉入。但是,教育方针毕竟是一个事实概念而非价值概念,不管定义者自身的价值取向如何,都不能违背经典逻辑定义的规则而想怎么定义就怎么定义,那样也就说不上什么定义,也就无从揭示教育方针内在的本质与特征了。定义教育方针既不可能严守中立、价值无涉,亦不可能随心所欲、价值无边。

在美国教育学家索尔蒂斯看来,并不存在能达成共识的关于教育的唯一定义,这同样适用于教育方针概念的分析。当然,不能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淖,虽然人们对教育方针的认识是主观的、言人人殊的,但它毕竟是一种客观的教育实践活动与教育管理现象。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其《教育的语言》一书中,也曾把教育的定义区分为规定性义、描述性(TheDescriptive)定义和纲领性(TheProgrammatic)定义三种。规定性定义是作者自己所下的定义,即作者“创制地”回答“我所说的事物是什么”的定义,要求被界说的概念在其后的讨论中,始终表示这种规定的意义。描述性定义是指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说的定义,也就是回答“事物实际是什么”的定义。教育科学理论主要陈述教育事实,在此基础上解释教育事实发生的原因与条件,故关于概念的表述一般采用描述性定义,并从描述性定义中择定精确的、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本质属性的定义。纲领性定义是指或明或暗地告诉人们应有的事实状态,也就是在定义中包括若干关于某种被定义的事实状态的规定性,回答“事物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它与描述性定义所说的“事物实际是什么”不同,与规定性定义赋予事物一定的含义或意义、规定“事物是什么”也不同,它往往包含着是(Is)和应当(should)两种成分,是描述性和规定性定义的混合。同样,谢氏讲的这三种定义方式也适用于教育方针的定义。

虽然有人也在试图寻求一种能够为大家所公认的“一统”的教育方针定义,但由于定义思维与方式的不同,教育方针定义的丛林法则仍将继续存在下去。比如。规定性定义本身就是充分反映定义者价值取向的任意式定义,它要求不同声音的争鸣和讨论,如果只有一个绝对的教育方针定义,反倒不正常。描述性定义主要是陈述或表示教育方针概念所指称的事实.但对于同样的教育方针事实,由于定义者的理解和认识的不同以及定义语境和定义目的的不同,也会有多种不同的描述性的陈述和定义。

如此看来,我们一直在孜孜以求的教育方针的真正定义很可能是一种科学的纲领性表述.也就是集规定性和描述性定义于一体的定义。它既要表述教育方针是什么,又要揭示教育方针应当是什么;既要定义实然的教育方针,对教育方针的史实和经验进行总结、抽象、归纳和概括,揭示教育方针固有的本质意义,又要界定应然的教育方针。对教育方针的概念和过程进行严密的逻辑和语义、语用的辨析与论证,揭示教育方针所应包容的含义;既要运用事实判断对教育方针的“概念”作定性研究,又要运用价值判断对教育方针的“观念”作定向分析。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的定义主体也会有各式各样的纲领性定义。因此,现在所能做的是,运用综合式定义,寻找一种纲领性表述.即将“教育方针是什么”和“教育方针应当是什么”结合起来,将教育方针诠释为:“一定的统治阶层为实现一定历史阶段的总方针及其人才培养的总目标而制定的关于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及其实践过程。”

概言之,教育方针的定义是经典逻辑和价值逻辑的统一,是集规定性定义和描述性定义于一体的纲领式定义。教育方针是一定统治阶层在一定历史时期关于教育发展的总方针,是教育性质、方向、目的、任务、内容和途径等的总规定,是一种规范、引导和管理教育发展的政策活动。

综上所述,教育方针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语词。作为中央政府规范指导教育发展的工具及其与集权型管理模式相符的教育方针,其概念由抽象到具体、由简单到宏富,其语式由旧中国的教育宗旨到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它之能够在近现代中国得到不断的运演、进化乃至强化,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复杂的时代背景,既是中国教育管理规制的核心内容,也构成中国教育政治文化的传统特色,是国家教育意志的集中体现和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理论视点及经典逻辑和价值逻辑相统一的定义思维,科学界定教育方针的内涵与外延,进一步深化基础理论研究,从而为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活动提供系统的学理支持,应该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天平.中国教育方针概念界说[J]_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1):48-52.

[2]辞海编委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469.

[3]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58.

简述教育法的概念及特征范文

关键词:模型模型建构生物学教学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是科学研究中对复杂事物的一种简单的描述方法。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事物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述。通过模型,抓住事实的最主要的特征和功能,以简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和功能,它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中最本质的东西,以便预测和指导实践。生物学研究中通常建构的模型包括概念模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等。

一、建构概念模型,梳理知识间内在关系

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述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如对真核细胞结构共同特征的文字描述、光合作用模型、细胞呼吸模型以及生态系统结构的表述等。建构概念模型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基础知识,辨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知识结构化,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和语言表述能力。

人教版《遗传与进化》模块中,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一节,教材借助一个理论模型来介绍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见图1)。

该模型展示了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等自然选择学说核心内容的相互关系,但出于让学生详细了解该学说的目的,该模型的内容相对较多,各观点之间的关系不明朗,不易于学生理解掌握。在讲授该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重新建构该学说的理论模型,学生经讨论后建构了一个新的模型,新模型内容简单,各观点间的相关关系明了,易于掌握。

二、建构物理模型,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

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模型建构与展示,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而且也能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如人教版《遗传与进化》模块中的《DNA分子的结构》一节,重在引导学生模仿科学家建立DNA结构的模型。在教学中首先由教师引导学生复习DNA分子的组成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及其结构组成,然后分发碱基、磷酸和脱氧核糖模型,由学生分组建构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模型,随后建构多脱氧核苷酸长链模型,在此过程中教师提示脱氧核苷酸之间靠3@-5@磷酸二酯键连接,并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P47~P48的阅读材料,知道当时沃森和克里克据DNA衍射图谱推算出DNA分子应呈双螺旋结构,让学生继续建构模型。最后,再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得到“DNA中碱基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信息,让学生修改完成模型。在建构该模型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感悟DNA分子结构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探索精神和思维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

建构物理模型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方法之一,物理模型有静态物理模型,还有动态物理模型,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局限于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内容,教师还需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创造性开展这一活动,笔者在教学中还引导学生制作了蛋白质结构模型、细胞膜结构模型、物质跨膜运输模型、有丝分裂模型、生态系统模型等,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建构数学模型,揭示问题本质

数学模型是指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它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以及图表、曲线、框图等描述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数学结构表达式。如“J”型、“S”型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子代性状分离比等。数学模型建构的基础是数学方法,基于其学科交叉的特征,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力。同时,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逻辑思维品质,可使一些重、疑、难点化繁为简,既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材中涉及到构建数学模型的内容还有很多,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以及DNA数量的变化规律,呼吸过程中随氧气的浓度增加ATP、CO2的变化曲线,光合作用中随光照强度、温度、CO2等条件的变化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曲线,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碱基与氨基酸对应关系,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种间关系,等等。

通过建构数学模型,可以对生命现象进行量化,以数量关系描述生命现象,再运用逻辑推理、求解和运算等达到对生命现象进行研究的目的。在建构过程中使学生能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和规律,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与综合的能力,便于学生迅速地理解新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模型的建立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建构模型,增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创造性及开发智力和提高解题速度等都十分有益。此外,通过建构模型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并能增强其合作意识。模型的建构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中都可以灵活使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夏娉娉.模型方法在生物高考复习中的应用.新高考,2006,(7):94.

[2]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简述教育法的概念及特征范文篇3

关键词:地理概念;本质;有效策略

一、教学反思,多么痛的领悟

在过去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我对于高中地理概念的态度是从不重视,甚至还有一丝不屑。我认为那就是记记背背的东西,没有任何意义,体现不出教师的水平,更不能检验学生的能力,在高考中更不可能去考查学生。所以过去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我对于高中地理概念的处理策略就是让学生自己看看,课本上画画线,最多让学生填填空。长期下来也没出过什么“乱子”,于是乎,我心里还有点得意,觉得自己对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处理比较到位。这种肤浅的认识被两节名师的高三复习课打醒了,那是在高考前一个半月左右的样子,我们有幸去听了杭州两位名师的高三复习课。按照我的想法,这样的名校,这样的名师,在这么关键的时刻,肯定在讲解题方法或应试技巧吧。让我大跌眼镜的是,他们居然都在梳理高中地理概念!我百思不得其解,这么好的学生,每年的重点本科率至少在95%以上,为什么这时候不利用习题训练提能力,教师反而花大力气去复习地理概念?一个也就算了,两位名校的名师同时都在这么做。课后我和两位名师进行了交流,终于若有所悟。这两节高三名师的公开课我收获的是经验,而2011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的1~2题带给我的是惨痛教训:

表1为200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完成1~2题。

表1

1.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

A.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

B.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

C.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

D.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

2.下列关于乙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出生率低

B.人口集中在东南沿诲城市

C.人口集中在中部平原城市

D.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

这是一道组合题,第一题如果错误,会影响第二题的作答。考试考完,学生感觉良好,答案一出,先是怀疑答案错误,后来经证实答案没问题后,骂声一片。后来听说这道题目正确率只有百分之零点几,连一线的地理教师也大加口诛笔伐。学生的情绪我可以理解,一线的地理教师为什么也有那么大的负面情绪和反应呢?当然这道题正确率如此之低,是不是过偏,值得商榷。后来我冷静下来仔细思考,这组高考题打中了教师的痛处:为了应试,我们在复习备考中采用了急功近利的教学方法,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复习城市化水平这部分内容时,为了成绩,常会给学生这样的结论:经济水平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学生正是在老师教的这种结论的指导下去解第1题的,因为经济水平由高到低是英国、日本、沙特、泰国,所以第1题选D,第2题选B。但这是命题者的真正意图吗?如果去除功利化的结论,回到本质的地理概念上,运用地理原理去分析这组问题,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事实上日本逆城市化比较严重,再加上政府鼓励农业发展等原因,城市化水平只有66%,而沙特盛产石油,再加上气候干旱,不宜大规模发展农业,所以83%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第1题答案选C,第2题答案也就不难选择了,为D。那一年的高考,我校的文科重点本科上线仅3人,为近年来的历史新低。我想,地理应该负上部分责任,我作为高三地理备课组长应该反思高三地理教学,尤其是地理概念的教学。

二、痛定思痛,重新审视地理概念

1.高中地理概念及其特征

要了解高中地理概念的含义,首先要了解地理概念的“概念”。关于地理概念的定义界定,不同学者所下定义各有不同,陈澄在《地理表象、概念、原理及其层级关系》一文中指出:地理概念是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褚亚平在《中学地理教学法》中提出:地理概念就是在意识中能够反映地理事物、现象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虽然专家学者对地理概念的界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得出地理概念具有三层含义:(l(1)地理概念是概念中的子概念,属于人脑的反映。(2)地理概念涉及的范围包括地理事物、现象及其演变过程。(3)地理概念在人脑意识中的反映是本质属性,不同于地理表象,反映的是地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地理概念是将一类地理事物共同特征用更加细化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形成的本质属性。例如,地球上的湖泊,有内流湖、有外流湖、有淡水湖、有咸水湖等。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湖泊的本质特征与属性: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宽阔、水量交换相对缓慢的水体。那么,高中地理概念就是指在高中学习阶段内能够反映地理事物、现象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它具备以下特征:

①抽象性。高中地理概念就是指在高中学习阶段内能够反映地理事物、现象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所以它有很强的抽象性。主要体现在一些地理现象概念的空间想象,需要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例如,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一章中地球运动这一部分内容,涉及大量的宇宙天文概念,这也属于高中地理概念,这部分地理概念的理解相对较为抽象,需要教师将这些抽象概念具体化,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

②系统性。每个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概念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联系,梳理概念之间的异同,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概念之间的区别,不仅了解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完整的地理概念系统。例如黄赤交角这一概念,不仅要知道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更要借助图形理解黄赤交角和南北回归线以及五带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起完整的地球公转的概念系统。

2.高中地理概念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高中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规律的关键

许多高中地理问题要进行正确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地理思维活动,都要以正确的高中地理概念作为基础。高中地理知识的推演、地理原理的建立都离不开高中地理概念。形成正确的高中地理概念,是学习和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中心环节。另外,学习高中地理概念时培养的各种初步能力,可迁移至地理课其他知识类型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地理概念学习的能力过程,是培养未来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起点。

(2)地理概念是运用地理学科语言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基础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是地理能力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高考的四大“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用简洁、科学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这些都必须以正确的地理概念为基础。例如,向斜构造为何地形倒置,在地貌上形成山岭,科学的表述是“向斜槽部因受到了挤压,岩性坚硬,不容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学生的表述有:“向斜部分,由于位置较低,高处的物质被带到低处,不断堆积,从而形成山岭。”这段回答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一是用生活语言代替地理学科语言,如“高处的物质被带到低处”;二是表达不科学。其中还有以下不妥或错误之处:“向斜部分”范围太广,不准确,应为“向斜槽部”;向斜成山并不是周围的物质在此堆积而形成的,而是向斜槽部受到的侵蚀比较弱,而周边的物质受到的侵蚀比较快而造成的,其实质是差异侵蚀。由此可见,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必须建立在准确掌握地理概念、地理术语的基础之上。

(3)高中地理概念教学可促使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由于高中地理概念具有抽象性、系统性的特征,所以高中地理概念的学习是一项艰苦复杂、受意识支配的脑力活动。意志坚强的学生会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乐趣;意志薄弱的学生常缺乏信心,半途而废。如果学生有了正确的动机和良好的情感,就能迎难而上,百折不挠,视学习为内部的需要,把解决问题作为一种享受。在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中,可以通过概念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严格的科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形成坚持真理、尊重科学的良好品格。例如,在讲授“方位”概念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地理学家为发明指南针所作的贡献,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3.高中地理概念的教学目标

由于高中地理概念具有上述特征,并且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高中地理概念的教学绝不是让学生去背背那么简单。那么,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呢?我认真钻研了新课程的课程目标,从中有了一些感悟。新课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角度进行构建,三者有机联系构成一个整体。所以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目标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中地理概念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是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基础。它要求学生经过准确的理解掌握、深化巩固、迁移运用、反馈改进概念等过程,最终实现地理概念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这一课程目标。(2)高中地理概念过程与方法的养成是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深化。地理概念过程与方法可以归结为地理概念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即地理概念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策略。(3)高中地理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是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深化。高中地理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审美心理的形成,有利于高中地理概念教学教育审美化的实现。

三、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有了上述的教学反思之后,我开始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去摸索一些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策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只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况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生学习高中地理概念的过程离不开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绝不是简单、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的条文,而是在学生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基于上述理论,我认为高中地理概念教学就是要解决好三个问题:(1)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由表及里的过程;(2)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概念之间的比较――认识本质的过程;(3)注意引导学生应用地理概念解决具体问题――深入理解的过程。接下来,我结合自己摸索的一些教学案例去谈谈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1.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由表及里的过程

高中地理概念,按照其属性可以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具体概念是指按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抽象概念是指按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在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中,我们要能依据概念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策略。

(1)具体概念――概念获得法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获得法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假设、证明,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地理概念的方法。以“自然资源”的概念教学为例,教学设计如下:

步骤1:教师提供材料。

石油、汽油、野菜、煤炭、金矿、石灰岩、花岗岩、大理岩、棉花、雷电。

步骤2:学生讨论,提出假设

有生命的;能卖钱的;能提高人类的福利;物质和能量。

步骤3:学生针对自己的假设判断上述材料中是否属于自然资源,教师在此基础上给出正确的判断。

石油――是、汽油――否、野菜――是、煤炭――是、金矿――是、石灰岩――是、花岗岩――是、大理岩――是、棉花――否、雷电――否。

步骤4: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判断,修改自己的假设,并说明理由。

有生命的(删除);能产生经济价值(口语变为地理术语);能提高人类的福利;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补充);物质和能量。

步骤5:教师对学生的修改做出反馈,引导学生确认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归纳出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福利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2)抽象概念――图示法

抽象概念比具体概念复杂难懂,通过图示法向学生提供概念的名称和定义,更为直观地理解地理概念的属性,并通过提炼地理概念的关键属性,从而解读得出地理概念的特征,从而归纳出地理概念。例如,对于低压槽这一概念的教学,教师先给出定义“低压槽,是从低压区中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称为低压槽”。随后在图1中,找到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即图中的槽线),然后做出切线(黑色虚线),提炼出低压槽的关键属性,即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处的气压低于两侧的就叫低压槽。进一步挖掘:低压槽的西侧为偏北风带来的冷气团,东侧为偏南风带来的暖气团,冷暖气团在低压槽相遇,之后一起继续逆时针(北半球)向中心辐合,所以冷气团势力强于暖气团,图中低压槽处形成冷锋。还可以分析冷锋对当地天气的影响。这种方法还可以用于高压脊、山谷、山脊等涉及等值线弯曲的问题。简单、直接,即可避免概念的死记硬背,又可以提升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用一种方法解决同一类问题。

(3)建构概念网络

高中地理概念的教学不仅是单个概念的教学,更是组织结构的教学,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建构起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概念网络,而概念地图是建构概念网络的重要途径。概念地图是利用直观的图式来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促进知识结构的合理化。例如,以湘教版必修Ⅲ第一章《区域地理与人类活动》为例,这一章的地理概念众多,相互之间的关系复杂,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混乱。我采取了建构概念网络的方法:步骤1:给出如图2的主要概念,让学生在这些概念之间画线或箭头,以表示出概念之间的关系。学生拿到之后一头雾水,好一点的学生能连几条线就不错了。步骤2:鉴于学生难以完成步骤1的任务,我引导学生去抓这一章的核心概念,简化如图3。步骤3:根据步骤2,再去找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如图4的概念网络:

2.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概念之间的比较――认识本质的过程

在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由表及里的过程,而且要让学生能学会分析概念。在分析概念时,学会比较概念尤为重要,这是认识概念本质的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探索极昼区内的正午太阳高度和子夜高度的关系时,我就引导学生画了图5来落实地理概念并比较相关概念:

图中O为地心,AOB为赤道,EF、DH、CJ为三组太阳平行光线,EF的延长线经过地心O,为太阳直射光线,F为太阳直射光线和地球表面的交点,为太阳直射点,∠FOB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复习地理纬度的概念),设为α;由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可知:DFBK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2:00,CA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0:00;CD纬线上出现了极昼现象,∠AOC=∠DOB且为该地的纬度,设为X;分别过C和D点做出其地平面(圆的切线)CI、DG,∠GDH为CD纬线上该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图中复习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设为H,∠ICJ为子夜太阳高度,设为h。

∠FOB=α,∠AOC=X

∠FOK=α+X

COCI(地平面的定义)

∠JCO=90o+h

太阳光线EF∥CJ

∠JCO=∠FOK(同位角相等)

90o+h=α+X①

又H=90o-(X-α)(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②

联合①②解方程组,不难得出结论H+h=2α。让学生在推理过程中充分理解并在图中落实了以下地理概念:直射光线、纬度、(正午、子夜)太阳高度、地平面,同时比较了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子夜太阳高度三组地理概念。更为重要的是,结论浅显易懂,推理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注意引导学生应用地理概念解决具体问题――深入理解的过程

概念的形成和比较只是个过程,并不是地理概念学习的终点。学生对地理概念有深刻的理解,还需要进行实际运用,即运用地理概念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只有在实际情景中对地理概念进行运用和反思,学生才能深刻领悟地理概念的本质,并将其构建为自己的认知体系。作为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去除一些功利化、复杂化的结论,引导学生抓住地理概念的本质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我在以往有关坡度的教学中就归纳了很多结论:(1)同幅等高线图上,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疏,坡缓。(2)不同幅,若等高距、等高线疏密相同,则比例尺大,坡陡;比例尺小,坡缓。这样的结论看似为学生着想,面面俱到,实际上就是种功利化的教学思想,结论越多,学生越容易乱,越容易去死记硬背。所以我用坡度的概念对结论进行了瘦身:坡度=相对高度/实际水平距离,这一概念完全可以推导出上述结论,简洁明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迁移解决上述两个结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如:图6中各点为相对于同一基点的实测高程,单位为米,其中M为该区域的最高点。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坡地中,坡地最陡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图中可能发育成小溪的有()

A.1处B.2处C.3处D.4处

分析:两题都是考查地理概念的运用。第1题,如果用我以前归纳的判断坡度的结论根本无从下手,只要抓住坡度的定义就简单了:图上①②③④四处的图上距离一样,又在同一幅图中,比例尺相同,故四处的实际水平距离一样,很明显,四处的相对高度顺序为①>②>④>③,而坡度=相对高度/实际水平距离,故坡度的顺序为①>②>④>③。第2题,小溪(河流)发源于山谷,抓住山谷这一概念的本质:两侧海拔高,中间海拔低。从图中获取信息:ACE三点距M点的距离一样,C点两侧的AE海拔高于C点,同理BF两点的海拔高于D点,故①两侧的海拔较高,中间较低,所以①处为山谷,可能有小溪发育。同理可以判断出②③也为山谷,④处为山脊,故图中可能发育成小溪的有3处。

当然,上述地理概念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不能割裂开来,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尽可能从地理概念出发,以地理概念为核心和主线,去除功利化的思想,返璞归真,回到原点,还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本质。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了这方面的尝试,以地理概念为主线设计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程序流畅,能提升课堂的实效性。例如,我在设计《湖泊》这个课题时,抓住了湖泊概念中的“洼地”和“积水”两个关键词,以其为主线设计课堂教学:

(1)展示有代表性的湖泊,学生据图归纳湖泊的概念: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比较宽广、换流缓慢的水体。

(2)洼地是如何形成的?引出地质作用和湖泊的分类:构造胡、火山湖、冰成湖、堰塞湖、泻湖、牛轭湖。

(3)积水从何而来?到哪儿去了?从而分析湖泊水的收支状况,并以青海湖和鄱阳湖为例比较内流湖和外流湖的不同点。

(4)用材料从湖泊水量和水质两方面分别去归纳湖泊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5)河流的进出除带有盐类物质外还带有哪些东西?这些东西哪儿来?如果它们的量异常偏多就会产生什么问题?

(6)湖泊环境问题探究:外流湖和内流湖湖泊面积减少的原因?内流湖盐度越来越大的原因?外流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的原因?

(7)分析方法总结: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地理要素的时空变化。

总之,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不要忽视地理概念,以地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为原点,不断发散学生的地理思维,从而加深对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去除教学功利化,教学简单一点,效率高一点,师生更加快乐点!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表象、概念、原理及其层级关系[J].地理教育,2006(9):45-46.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培养创新思维的好处范例(3篇)

    - 阅0

    培养创新思维的好处范文创造性思维,又称为创新思维,主要体现为标新立异。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收敛思维),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发散性上。第二,创造性.....

    煤炭化验室规章制度范例(3篇)

    - 阅0

    煤炭化验室规章制度范文煤炭供销合同范文1供方:(以下简称甲方)需方:(以下简称乙方)为确保需方用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经双方协商,签订以下合同条款,供需双方应严格.....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