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现代化的现状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中药现代化的现状范文1篇1

[关键词]糖代谢障碍;糖尿病前期;中医药;治疗现状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62(2016)11(a)-0194-03

研究表明,全世界大于18周岁的成年人中,截止到2014年糖尿病的发生率已经高达9%,约150万人的死亡原因直接归咎于这种疾病。此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计,21世纪30年代,糖尿病的致死率将凌驾于百病之首[1-2]。2型糖尿病与正常状态之间存在着一个中间状态叫做糖尿病前期,这个阶段虽然还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是存在着机体糖代谢障碍,2型糖尿病的起病过程大部分都要经过此阶段。糖尿病前期血糖升高,但没有达到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标准,它是与高血压、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密切相关的一种病理状态[3]。糖尿病前期是可以通过药物或(和)健康教育改善甚至逆转的一种状态,对这个阶段进行干预可以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同时可以降低高血糖状态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率。作者参考近5年国内医学界采用传统中医药方法对糖尿病前期患者临床干预的研究,分别从脏腑论治、气血论治进行归纳总结,为中医药对糖尿病前期的临床干预提供理论参考。

1糖尿病前期概念的演变

糖代谢障碍贯穿于糖尿病的整个病程,在糖代谢障碍早期,也就是糖尿病前期对患者进行有效的临床干预,可以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随着人们对亚健康状态的重视,近代涌现了一大批祖国传统医学工作者对糖尿病前期的研究,其中以吕仁和[4]先生的论著最为详尽,将糖尿病前期与传统医学的“脾瘅、消渴”联系起来。相比目前世界公认的糖尿病前期的定义[5],《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上将“饮水不多、能食和便溏症状同时出现、口渴,或者四肢乏力、饮食减少、脉滑、苔白腻、头重昏蒙以及舌淡”概括为糖尿病前期的证候,藉此以中医理论作为指导,从临床症状上去对前驱期糖尿病进行干预。

2糖代谢障碍早期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大部分医家将糖尿病前期归于“脾瘅、消瘅、消渴”的范畴,认为其病机多为阴虚、气虚,病位在肺、脾、肾、肝。气虚、阴虚影响机体气血津液疏布、代谢,或气虚失运,影响机体消化功能,进而影响身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或郁而化火,灼伤阴液,脉络遇阻,进而发展为“脾瘅、消渴”。结合《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概括的主证候,临床还多见饮水量增加、精力欠佳、食后腹胀、大便不成形、手脚心热,少寐易醒等微小证候。治疗也多以健脾益气、疏肝解郁、滋阴清热、益气活血等方法来控制血糖水平,同时改善临床症状。与西方医学对糖尿病前期的干预措施相比,中医药具有综合改善机体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的优势,有更可靠、更有效的临床疗效。

2.1从中医脏腑理论论治

脾为运化水谷精微,脾气不足时,运化无力,这些营养物质会向下流注,随小便排除,因此小便味甘。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肌肉筋骨失去水谷精微的濡养,形体会日渐消瘦。闫冬雪等[6]采用健脾益气B阴的方法可以明显改善糖耐量减低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较对照组理想。陈文才[7]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各项评价糖耐量受损的临床指标较前好转。刘云雅等[8]认为中药可以改善胰岛β细胞的生理功能,进而缓解胰岛素抵抗。罗关靖等[9]采用降糖调体汤对prediabetes进行干预,治疗前后餐后2h静脉血糖、空腹静脉血糖有显著下降(P

肝有调节气机的作用,能够使人心情舒畅,反之,人的情绪变化也会影响肝的生理功能。长期抑郁或者暴怒会使气机郁滞或者上逆,转而为热,热则伤津液,发为消渴。祝继英[11]总结出疏肝健脾法可以显著改善机体的糖代谢功能,进而可以有效延缓或(和)逆转糖尿病前期这一状态。董瑞红[12]的研究表明疏肝健脾的方法对糖耐量异常的患者有效率达96.75%。王咏梅[13]的研究表明使用疏肝健脾方进行干预的糖耐量异常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林永杰等[14]根据土木同调的理论,采用附子理中丸合并逍遥丸对糖耐量异常患者进行干预,观察组治疗前后评价糖耐量异常的指标变化优于对照组。安良毅等[15]分析机体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理论基础是脾胃气滞,进而出现食滞,加重机体胰岛素抵抗的内在因素是肝失疏泄,用中药越鞠丸对糖耐量异常患者干预后,治疗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降低。

肾为根本,藏精气,孕育元阴元阳。现代人们不知道保中持守,不节制,日久则阴亏,虚火内生,上燔心肺,中灼脾胃,进而出现消渴的症状,这些早在《备急千金要方・消渴》记载。王溪曼等[16]联合用药方式对阴虚型糖耐量异常患者进行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糖耐量异常状况有所改善。倪青[17]对2型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干预,观察治疗后评价糖耐量异常的临床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中医证候也较治疗前明显好转,而且可以改善患者的血脂代谢状态。李小可等[18]发现肾气丸类方对改善糖耐量异常状态有着显著疗效。解晓静[19]的观察组中药治疗后FPG和2hPG较治疗前显著减低,中医临床证候明显好转。

2.2从中医气血理论论治

清代唐容川认为气血瘀滞,则气机不畅,不能输布水汽,转为消渴,又叫做血渴,其《血证论》:“瘀血在里则口渴。”赵志敏[20]采用益气活血的方法对糖耐量异常患者进行临床干预,观察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值均明显降低,接近正常值。汪德芬等[21]的临床研究表明活血通络的方法可以降低糖耐量受损患者的整体血糖水平。于涛等[22]用益气活血的方法,观察组患者不仅血压得以控制,血糖水平也较前好转。李化萍等[23]认为益气活血的方法可以明显降低糖耐量异常患者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

3对中医药研究进展的个人感悟及展望

目前国内中医各家对糖尿病前期的病机的认识还在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知,但基本病位在肝、脾、肾,和气血关系密切。万阳[24]通过对近些年中医对糖尿病前期的干预研究得出结论:目前的治疗方案大多从气虚、阴虚、湿热、虚实夹杂、两实并重等方面进行干预。诸多临床研究表明,糖尿病前期是一个可逆的状态,可以通过中药调理预防其进展为糖尿病。

但是目前这种意识并没有普及开来,对糖尿病前期的健康教育方面仍有欠缺;糖尿病前期的筛查也没有规范起来,大部分人缺乏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意识,往往是在体检或者重大疾病住院就诊时才发现糖耐量异常或者糖尿病;国内的研究大部分是医师对自己临床经验的总结,临床研究的样本容量极限性很显著,涉及的仅仅是自己医院的患者;中药药材没有规范统一,随着市场化的推进,更多的企业在药材的采摘和炮制方面存在不规范的行为。目前传统医学受到西方医学的冲击,中医药的发展存在瓶颈,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中医药丰厚的经验总结,更要积极汲取西方医学的优势。临床试验中不仅要看重疗效,更应该从分子水平、基因水平去研究中药改善糖耐量受损的机制,以便为中药降糖提供更多安全有效的硬实力。总之,中医药是祖国的瑰宝,我们应该继承、传承、发扬光大,让更多人民从中获益。

[参考文献]

[1]WHO.Globalstatusreportonnon-communicablediseases[Z].2010.

[2]MathersCD,LoncarD.Projectionsofglobalmortalityandburdenofdiseasefrom2002to2030[J].PlosMedicine,2006,3(11):e442.

[3]BarrEL,ZimmetPZ,WelbornTA,etal.Riskofcardiovascularandall-causemortalityinindividualswithdiabetesmellitus,impairedfastingglucose,andimpairedglucosetolerance[M].Circulation,2007:116-157.

[4]吕仁和.消渴病(糖尿病)的分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2):18-19.

[5]IiiJRG,AlbertiKGMM,DavidsonMB,etal.TheExpertCommitteeontheDiagnosisandClassificationofDiabetesMellitus[J].AcousticalSocietyofAmericaJournal,2002,72(4):1337-1338.

[6]闫冬雪,杨振华,李艳颖,等.参芪降糖颗粒干预糖耐量减低临床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5):786-787.

[7]陈文才.加味六君子汤干预糖尿病前期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2):292-293.

[8]刘云雅,叶文平,张捷.健脾化湿方治疗糖尿病前期5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5):79-80.

[9]罗关靖,刘文华.降糖调体汤治疗耐糖量异常59例[J].实用中医杂志,2014,30(1):23.

[10]杨青松,王青.自拟黄桑降糖散治疗糖尿病前期68例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8):70-71.

[11]祝继英,秦佰焰,王明贤,等.疏肝健脾方治疗糖尿病前期46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4):188-192.

[12]董瑞红.疏肝健脾化痰法治疗糖尿病前期的临床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12):128-129.

[13]王咏梅.探析疏肝健脾方治疗糖尿病前期的可行性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8):51.

[14]林永杰,谢欣颖.土木同调法防治IFG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6):62-64.

[15]安良毅,韦海涛,张相珍,等.越鞠丸口服用于糖尿病前期患者“治未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4):429-431.

[16]王溪曼,冯真.六味地黄丸联合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前期患者干预效果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11(9):171-172.

[17]倪青,张效科,崔娜.芪药消渴胶囊干预2型糖尿病前期患者76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12):1628-1631.

[18]李小可,周义浪,赵丹丹,等.肾气丸类方干预糖尿病前期与早期糖尿病血糖漂移的理论与应用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5(5):793-797.

[19]解晓静,邢兆宏.知柏地黄丸合血府逐瘀胶囊对糖尿病前期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5(2):40-42.

[20]赵志敏.复方鬼箭羽制剂治疗葡萄糖耐量减低患者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2012,34(23):3658-3659.

[21]汪德芬,裴瑞霞,冯琳,等.降糖通脉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前期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4(12):1588-1590.

[22]于涛,杨海玉,李筱颖,等.益气活血法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前期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1(3):348-352.

[23]李化萍,梁晓春,田国庆,等.中药益气生津活血胶囊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转归影响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3,32(1):49-51.

中药现代化的现状范文篇2

一、“中西医并重”的前提是承认中西医药学各为一种医药学理论体系

作为一种医药学理论体系,中医药学不仅和西医药学一样,更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中西医并重,就要在政策、法规和具体工作等多方面加以体现,决不能以一种医药学为标准医药学的认定为基础。然而在现实中,以西医药学为标准的医药学的认识在一些方面却有程度不同的反映。仅就中药现代化及由此引发的新药研制来看,现行的新药评审内容却仅有将现有中药研究成西药的要求,而无将现有西药研究成新中药的评审内容,更不要说具体要求了。在以西医药学为标准药学认定的情况下,是难能有“中西医并重”的。如果承认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均为一种医药学理论体系,那么,就也应当有将西药研究成新中药的评审内容和要求。客观地讲,中医药学若能吸收现有西药为中药,则中医药学将会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

二、“共同发展”的体现在于坚持中西医药学各自的理论体系

中医药学丰富和发展的主体力量,应当是中医药学人员;西药药学丰富和发展的主体力量,应当是西医药学人员。当今,中医药学丰富和发展的突出所在,是实现现代科学化。由于中医药学在我国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一些西医药学人员愿为中医药学的丰富和发展作出贡献,这是大好事。但是,现实不能不承认,有些西医药学人员出于为丰富和发展西医药学而吸收中医药学的一些有益内容,例如吸收中药或从中药获得新西药,但若将此说成是中医药学的丰富和发展,实质却成了以西医药学的丰富和发展来代替中医药学的丰富和发展。显然,这就不是“共同发展”的问题了,此情况在强调中药现代化的今天,还是容易见到的。例如,西医药学人员从中药麻黄中得到西药麻黄素、从中药黄连中得到西药黄连素、从中药青篙中得到西药青篙素等,就被有人称作中医药学的丰富和发展的认识。客观上讲,麻黄素、黄连素、青篙素等,至今尚不具备中药内涵,还不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若相应的中药麻黄、黄连、青篙等都如此发展,中医临床将无药可用。可见,离开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来谈中医药学的丰富和发展,只能是中医药学的消亡,根本谈不到中西医药学的“共同发展”。

为了确保中西医药学的“共同发展”,对中西医药学人员作个大体界定,是有益的。所谓中医药学人员,决不能以中医药院校毕业、在中医药机构工作年限为界定标准,而应当是这样一类医药学工作者:承认并坚持中医药学理论,即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自己实践,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学。对西医药学人员界定也是以西医药学理论为标志。离开中医药学理论的人员来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学,中医药学很难达到与西医药学的“共同发展”,中医药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是很难实现的。例如中药现代化,实质和根本在于得到具现代化科学内容的中药,即仍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否则,无从谈起中药现代化,充其量是中药西药化。

中药现代化的现状范文篇3

关键词:中药产业;现状;发展

中药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三大支柱,中药材即原药材,是生产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原料。我国是世界中药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而中药材产业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也是最具有市场潜力的朝阳产业。

随着我国对中药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中药材种植已被各界关注,而现代中药的兴起无疑给我国中药材种植业带来新的发展,目前各地政府相继出台大力支持中药材种植的政策,鼓励药农种极种植中药材。

一、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

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国粹,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产业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特色产业。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中药资源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320种常用植物药材蕴藏量达到850万吨左右。全国药材种植面积超过580万亩,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常年栽培的药材达200余种。这些丰富的中药资源为我国中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基础的资源保障。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扶持、鼓励中药产业政策的颁布、实施,我国中药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主要表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是中药产业产销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据2012年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显示,到2015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预计将达5590亿元,这意味着年均增长为12%。“十一五”期间,我国的中药工业总产值实现了22%的增长速度,从2005年的1192亿元达到2010年的3172亿元。

2.中药产业在促进医药行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从工业产值增长率来看,1995年到2009年十年间,中药产业的产值增长率为811.2%,而医药行业总体的产值增长率为716.5%,中药产业产值增长率高出医药产业约95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中药产业在整个医药行业发展中处于快速发展的地位,能够有效促进医药行业的顺利发展。此外,从中药产业销售产值所占的比重来看,中药产业销售产值占医药行业销售总产值的比重从1995年的15.98%提高到2009年的25.05%,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这表明:中药产业己经发展成为医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医药行业整体的发展。

3.中药产业盈利能力逐渐增强。

近年来我国中药产业、医药行业的产值利税率与成本费用利润率。除了极少数年份之外,不管是产值利税率还是成本费用利润率,中药产业都明显高于医药行业整体盈利水平。另外,从中药产业本身的盈利能力来看,中药产业的利润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这一点从成本费用利润率很容易看出。

二、当前中药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中药产业发展水平低下

近20年来,我国中药产业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0%以上,年销售额已突破800亿美元。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并不理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占全世界人口25.22%的中国,医药产业仅占全球的7%,天然药物仅占世界天然药物市场的3%-5%,中药出口额不足国际中草药市场的10%,与我国天然药物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2003年,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中成药和饮片)达810.27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6.11%,仅占GDP的0.69%。另一方面,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上仍处于尴尬地位,身份难以合法化。由于地位尴尬,使得中医药虽然在世界100多个国家有市场,但普遍难以进入国际医药和保健品的主流市场,大部分只能在华人圈子里使用。

2.中药产业基础薄弱,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中医药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与其他学科相比基础薄弱,尚不能对有效药方的作用机制完全解释清楚,对其有效成份或有效部位也处于探索阶段。同时,中药产业的生产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较低,一般不超过其销售收入的1%左右,而发达国家相应的研发费用比重是2.5%-4%。由于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了对中药药理药效的研究乏力,无法加大开发中药新品种的力度,从而制约了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根据美国制药协会统计,2000年,美国开发成功一个新药投入8.02亿美元。研发成本的投入占总销售额的15%以上,而我国远远低于这一水平,不足5%。另外,美国需要十多年时间才能研发出一种新药,而我国一些企业或者研究机构花费5、6年时间都认为过于漫长。风险方面,美国要筛选一万个化合物,成功率是万分之二,也就是说,一万个提出申请的化合物只有1至2个被美国美国食品与药物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为药物。

3.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由于不保护药品的多家生产,对企业投资新药的吸引力不大,从而造成中药企业专利市场转化率低,中药企业申请专利较少的现状。制药企业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而这些小企业用于新药物的开发研究投入微乎其微,技术附加值极高的新制剂的开发也处于落后状态。因此,为了生存需要,“进行有限的仿制”便成为许多企业选择的捷径。目前,我国新药的审批条件是,只要符合安全、有效的标准就有可能获得批准,有没有优势和特点并不在审批考虑的范围内,这使每年都会有大量新药上市,其中仿、改制品种占有很高比例,新药不“新”。几十甚至百家企业竞相申报仿制药物或制剂,最终造成大家互相倾轧,争先降价。

三、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是发展之本

据介绍,我国从“九五”期间开始对中药现代化战略进行研究,我国中药产业走现代化、国际化之路,必须着重解决好三个方面的内容。

1.大力推进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中药产业是医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医药行业整体的发展。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要“采取扶持中医药发展政策,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因此,必须全面贯彻、落实新医改中有关中药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以促进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升。

2.加大中药产业的科技投入,提高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科技水平。中药产业是我国传统的特色产业,要实现其现代化发展,必须融入现代科技创新成果,以提升中药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然而,目前我国中药产业的科技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其现代化发展需要,严重制约了其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中药产业的科技投入,以提高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科技水平。

3.加大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国际竞争力。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是鼓励中药创新、提高中药产业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手段。首先,应努力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媒体的引导作用;其次,为中药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利用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合理合法的技术壁垒,有效保护研发者、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权益;最后,中药企业自身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做好专利、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保护,积极申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努力提高中药产品的信誉和认知度。■

参考文献

[1]陆铭.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3(44)

中药现代化的现状范文篇4

【摘要】目的为更好地利用开发中药材连钱草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文献归纳法进行综述。结果连钱草流动性中药饮片的制备工艺、质量标准、检测鉴别、包装规格、生产规模、药材基地开发。结论连钱草流动性中药饮片与传统饮片在物质基础上可达到等效,在药学上具有等同性,符合现代中药饮片的“六化”发方向。

【关键词】连钱草;现代中药饮片;流动性饮片;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9145.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672-01

中药材连钱草是唇形科植物活血丹Glechomalongituba(Nakai)Kupr.的干燥地上部分。别名金钱草、神仙对坐草、野花草、蜈蚣草、铜钱草等。除西北,内蒙外普遍分布于我国各地,主产于江苏、浙江、四川一带,生于林缘、路边、疏林下、草地中、溪边阴湿处。味辛、微苦,性微寒,入肝、肾、膀胱经。有清热解毒,利尿排石,散瘀消肿的功效,用于治疗尿路结石、肝胆结石、湿热黄疸、疮痈肿痛、跌打损伤等症。连钱草药用历史悠久,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公元1765年,清乾隆30年),1977年版《中国药典》收载了唇形科植物活血丹,定名为连钱草。近年来,连钱草现代中药饮片的研究有较大进展,现作简要的综述,旨在为更好地利用连钱草提供参考。

1中药饮片的含义

中药饮片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辨证用药及调剂、制剂的需要,对中药材进行特殊加工炮制后的成品。既是中医根据辨证施治原则直接用于临床的处方用药,又是制备中成药的原材料。

传统中药饮片的炮制一直沿用手工切制、水池清洗、平台晒干、前店后坊的制作方法,炮制工艺落后,缺乏统一规范,饮片的内在质量无法保证,其效用受到很大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对中药饮片进行炮制方法的改革和生产包装的创新。

2现代中药饮片发展的方向

2.1现代中药饮片的形式

现代中药饮片应是由GAP药材种植基地提供原料、按炮制工艺规范生产、有形式和内在质量的标准、符合包装规格的优质饮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和推广的小包装中药饮片的发展方向。

2.1.1中药切制颗粒饮片。是以上述优质饮片为原料,经切制或粉碎加工成的颗粒状饮片。

2.1.2中药配方颗粒饮片。是中药饮片深加工的产品,目前已发展成为中成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两种:一是单味中药配方颗粒,是从单味中药饮片中提取有效成分,经浓缩喷干加工制成的浓缩颗粒。二是复方配方颗粒,是从中医经方和临床验方的水煎液中提取有效成分加工浓缩成的颗粒。

2.1.3中药超微粉末饮片。是通过超微粉碎机加工成细胞级破碎的粉末状新形式,如西洋参、人参,灵芝等细胞级微粉。

2.1.4流动性饮片。是以上述优质药材为原料,用水作为粘合剂,通过现代制粒技术制成颗粒大小较均一、密度均匀、流动性好的新型饮片,以达到质量稳定可靠、适合自动化生产、实现中药饮片产业化的目的。

2.2现代中药饮片的要求

现代中药饮片的生产融入了现代制药科技,要求达到“六化”:工艺规范化、质量标准化、检测现代化、包装规格化、生产规模化、药材基地化。

3连钱草现代中药饮片的研究

2010年《中国药典》明确:连钱草春至秋季采收,其传统饮片炮制方法为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即可。整个炮制过程仅依赖手工操作完成,已不能适应医药事业发展的需求。

连钱草现代饮片的形式,理论上前述4种都可以,但因连钱草地上部分粉碎成粉末状颗粒饮片与传统饮片相比并无太大优势,反而增加了成本。而制成超微粉末饮片,粉碎成细胞级别的成本太高,实际应用价值不大。所以,连钱草现代饮片的研究与开发应以中药配方颗粒饮片为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向流动性中药饮片方向发展,以达到现代中药饮片的“六化”要求。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以浙江中医药大学蔡宝昌科技团队为代表,特别是宋锐的硕士学位论文就连钱草流动性饮片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作了深入的研究。

3.1工艺规范化

连钱草流动性中药饮片(抛丸)有其规范的制备工艺,已形成稳定可控的工艺参数。工艺流程如下:

3.2质量标准化:连钱草原药材实行批号制度,所以每批药品的生产都有对应的批号,保证了流动性饮片的安全性和溯源性。通过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降低各批饮片间的质量差异,有利于质量的标准化。具体标准包括:水分不得超过4.00%,总灰分含量不得超过9.60%,酸不溶性灰分含量不得超过0.45%,醇浸出物含量不得少于31.00%,水煎液固形物不得超过0.60g;脆碎度应达到0.050%,硬度应达到16.80N,粒径大小不得超过1.40mm,不得小于1.30mm。表面圆整度不得超过37.00,堆密度不得小于1.10g/cm3,粒密度不得小于0.61g/cm3;绿原酸含量不少于0.02mg/g,咖啡酸含量不少于0.24mg/g,芹菜素苷含量不少于0.02mg/g,迷迭香酸含量不少于8.29mg/g。

3.3检测现代化:连钱草流动性中药饮片按国际要求进行检测筛选,利用现代检测的技术对农药残留、重金属等含量进行测定,以确保中药饮片的内在品质。

3.3.1性状鉴别。连钱草流动性饮片为具一定圆整度的丸状颗粒,咖啡色,大小较为均一,密度均匀,具有良好流动性,表面光滑,干燥后具有良好的硬度,手捏之不易碎。搓之气芳香,味微苦。

3.3.2显微鉴别。茎横切呈方形;表皮细胞1列,有非腺毛及腺毛;皮层薄壁细胞约8列,角隅处于厚角组织;内皮层有厚角组织,凯氏点明显;维管束外韧型,环列;韧皮部外侧有木化纤维,木质部较宽,螺纹、网纹导管直径20-30μm,髓部薄壁细胞较大。粉末灰绿色,非腺毛多细胞;原鳞头部细胞,小腺毛头部单细胞,柄单细胞;叶下表皮细胞壁波状弯曲,上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有较细的角质纹理。

3.3.3薄层色谱鉴别。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5ml,加热回流30min,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三氯甲烷(3:2)混合溶液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熊果酸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2~4μl、对照品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以含0.1mol/L磷酸二氢钠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制备的硅胶H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20:4: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1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4包装规格化:连钱草流动性中药饮片颗粒大小均一、密度均匀、流动性好,具有体积小,表面积大,有效成分煎出率高,方便贮存,可实现机械自动化小包装,还能根据临床辩证医治的需要调整包装规格,而且剂量准确,符合现代物流和仓储的要求。

3.5生产规模化:连钱草流动性饮片生产的各个环节都适合采用现代中药饮片专用设备,以实现大规模机械化GMP生产,最终实现计算机自动控制。这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又能节省药材,切实做到节能减排。

3.6药材基地化:连钱草中药材原料生产应开发专属的GAP基地,既可满足规模化生产的需求,又可从源头抓起,确保

流动性中药饮片的质量。

总之,连钱草流动性饮片(抛丸)与连钱草传统饮片在物质基础上可达到等效,在药学上具有等同性。符合中医药理论。而且含水量明显小于传统饮片,更有利于储存。这将根本改变原始的手工生产方式,符合现代中药饮片的“六化”发方向。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中药现代化的现状范文篇5

抗组胺药通常通过拮抗H1受体来阻断组胺与受体结合,从而影响变态反应发生过程,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基础用药。抗组胺药不仅阻断组胺所致的病理生理过程,而且通过其他机制发挥更广泛的药理作用,由此基层医生应更新临床用药的理念。本文就有关问题简述如下。

抗组胺药并非仅拮抗组胺H1受体发挥治疗作用

传统上讲,抗组胺药通过竞争性地与H1受体结合,从而阻断组胺引发的生物学效应,这是抗组胺药发挥抗变态反应作用的经典机制。受体竞争性结合机制适用于全部抗组胺药发挥药理效应的解释,并对药物提出以下3点要求:受体亲和力高,高选择性作用于H1受体,与受体结合后药物解离速度缓慢。近年来研究发现,第二代抗组胺药不仅有抗组胺作用,而且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起到非特异的抗炎作用。包括抑制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递质、对炎症细胞游走和激活的抑制以及影响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等。

抗组胺药发挥抗炎症作用主要通过以下2个方面途径实现:①非H1受体依赖性,即通过药物与膜离子相互作用,抑制跨膜钙通道活性和cAMP产生,稳定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膜,从而减少细胞内炎症介质的释放;②H1受体依赖性,即通过抗组胺药与H1受体结合,通过细胞内一系列G蛋白偶联反应影响NF-κB(NF-κB为一个转录因子蛋白家族)活性,从而减少细胞内炎症因子的产生。

应该指出,不同抗组胺药在体内外试验中均具有抗炎作用,但这种作用究竟有何临床意义仍值得进一步研究,尤其是在治疗剂量下发挥抗炎作用。发展明确具有抗炎作用的抗组胺药是今后研制的方向。

研究认为,H1受体存在2种不同的活化状态,即激活和非激活状态。正常情况下两者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可以相互转化。组胺可以使活化型受体稳定,而抗组胺药使非活化型受体稳定。这一理论改变了抗组胺药不是通过拮抗剂组胺与受体结合而发挥药理作用,而是反激动剂,可以在组胺缺乏的情况下实施对组胺受体活性的抑制。

基于药理特性的差别,可将抗组胺药分为:①第一代抗组胺药或镇静类抗组胺药。20世纪40年代进入临床,以中枢镇静作用显著为特征,代表药物有苯海拉明、氯苯拉敏、羟嗪、曲普利啶、氯马斯丁、异丙嗪等。②第二代抗组胺药,也称非镇静抗组胺药,其中枢镇静作用较第一代明显减弱,代表药物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等。③第三代抗组胺药或新一代抗组胺药,其界定有一定争议。有人提出此类药物无中枢镇静作用,也有人认为有明确抗炎作用。此类药物多为第二代抗组胺药活性代谢物,代表性药物有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左西替利嗪等。

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应用策略的变化

荨麻疹,尤其是慢性荨麻疹目前的治疗现状仍然是以控制因组胺释放所致一系列反应为主,因此抗组胺药成为治疗的基本措施。根据抗组胺药竞争性与H1受体结合的理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因其与H1受体亲和力高和选择性强,而且在有效拮抗H1受体的同时,对其他受体亲和力小,从而避免了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口服1次/日,即可以维持24小时疗效,患者依从性也明显提高。因此,第二代成为荨麻疹治疗的第一选择。

同样是第二代抗组胺也存在一定的差别。西替利嗪和左西替利嗪仍有不同程度的镇静作用,尤其是增加剂量情况下更容易出现。有些抗组胺药物如阿伐斯丁因半衰期短,需2~3次/日服用,影响患者依从性。有些抗组胺药物如咪唑斯汀、氯雷他定仍然需要经肝脏药物代谢酶代谢,需注意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和心脏毒性(主要是Q-T间期延长),且严重肝功能异常患者需慎用。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在治疗剂量的情况下有抗炎症作用。咪唑斯汀有明确的抗5脂氧合酶作用,通过拮抗白三烯代谢而兼有独特的抗炎症特性。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时,合理增加剂量为优先选择。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时,是考虑更换药物品种或联合用药,还是增加单一药物的剂量是临床关注的问题。更换品种是基于不同抗组胺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在不同个体存在一定的差异,或其药理作用有差别。无论第一代或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就单一药物而言其治疗效果十分相近。绝大多数多中心临床研究提示,不同第二代组胺药物治疗荨麻疹尤其是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有效率无显著差别。临床也发现,更换药物常常并不能获得疗效,这就反映一种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更换品种来提高治疗效果的价值是有限的。

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的基础是抗组胺药物不能全面阻断肥大细胞活化后3个事件,包括脱颗粒、炎症因子合成和释放以及前列腺素代谢等。有研究比较发现,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例,其组织中以多形核细胞浸润为主,血中除存在组胺外,还表现有白细胞三烯、前列腺素、细胞因子等多种炎症介质的水平不同程度升高。因此抗组胺药物要提高疗效,与抗组胺药物更广泛的抗炎症作用紧密相关。增加抗组胺药物的剂量,就是提高抗组胺药在拮抗组胺受体的同时,发挥更广泛的抗炎症作用。欧洲变态反应协会和英国变态反应和临床免疫协会共同主张,在治疗无效病例增加药物的剂量是优先考虑的治疗策略。增加剂量的前提是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并得到患者的知情,推荐地氯雷他定、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为选择增加剂量的药物。

应重新评价第一代抗组胺药在慢性荨麻疹中治疗的地位,第二代抗组胺治疗无效时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应该成为联合治疗的首选药物。然而要客观评价第一代的抗组胺药在控制荨麻疹中的作用,尤其是疗效上并不比第二代差。要客观分析抗组胺药特别是第一代抗组胺药的不良反应。荨麻疹本身的嗜睡问题以及对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影响并没有认真的研究过,事实上因为瘙痒而无法睡眠的荨麻疹患者,口服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后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判断镇静作用对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是要观察>2周,而不是以几个小时或1~2天来评价。任何抗组胺药物的镇静等不良反应与皮质激素、雷公藤多苷、环孢素等相比是很轻的,可以被患者接受。第一代抗组胺药物考虑其不良反应的同时,其更广泛的药理作用包括抗肾上腺素能、抗5羟色胺、抗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以及针对H4受体的作用(H4受体与瘙痒等关系密切),是发挥控制荨麻疹症状发作的重要基础。因此,第一代抗组胺药成为联合治疗的优先选择。国内存在只重视疗效,忽略药物不良反应现象并非少见,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H1和H2受体拮抗剂联合治疗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效。研究发现,单独应用H2受体拮抗剂显然对减轻瘙痒和改善风团无明确疗效。现认为,两类药物联合使用主要是通过相互竞争性依赖肝脏药物代谢酶CYP3A4,从而提高抗组胺药物血中的水平,提高疗效,并非通过协同拮抗H1和H2受体而起作用。因此,那些不依赖肝脏代谢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等,显然联合H2受体拮抗剂是不合理,不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为切实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停药后复发,抗组胺治疗有效后维持治疗是关键。症状控制后,维持治疗的理论基础是抗组胺药可以作为反激动剂持久影响组胺受体的活化状态。激动剂和反激动剂理论引入对抗组胺药药理作用的解释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尤其是使用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控制完全症状后仍需进一步使用一段时间维持治疗,以进一步降低组胺受体活化状态,防止因立即停药而引起疾病的反复。维持多长时间并没有临床大量研究的证据支持,主张一般荨麻疹患者需维持3~4个月,特殊情况下如物理性荨麻疹和伴有自体血清试验(ASST)阳性的患者需要延长到6个月或更长的时间,这在英国变态反应和临床免疫协会指南中有明确的建议。应该指出,抗组胺药特别是第二代抗组胺药的安全性是可以得到保障的,长期服用对人体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儿童和特殊生理条件下抗组胺药的合理使用

中药现代化的现状范文篇6

关键词:代谢组学;药学;中药;抗精神病药物

前言:药学是连接健康科学与化学科学的理论科学,承担着药品的安全与使用,因此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现阶段,药学工作的重点,就是要分析药品的性状、作用、生产等,除了要保证药物质量外,还要尽可能的让患者能够以最小的伤害来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在现阶段药学研究中,代谢组学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成為未来加快药学发展的突破口,因此应该得到相关人员的重视。

一、代谢组学的概念

有关代谢组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是从代谢谱分析方法上发展而来的,这种分析方法依靠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定量分析方法等,判断患者体液中的内源性代谢产物,最终实现对疾病的有效筛查。到了1990年,相关学者对于代谢组学的相关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并将代谢组学定义为:生物体对疾病生理或基因修饰等刺激产生的代谢物质动态应答的定量测定。

在这个过程中,代谢物组是基因组的下游产物,是广泛参与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分析化合物的几何体,主要包括了那些分子质量小于1000Da的分子。相关学者在代谢组学研究中,依靠该技术能够全面评估生物体内部的相关代谢产物情况,并判断在生理病理条件下或者药物干预情况下的变化趋势,并生成相应的生物标记物,全面揭示生物体在不同时间下的功能状态变化情况。

二、代谢组学在药学中的应用分析

1.代谢组学在现代中药方面的应用

从技术角度来看,代谢组学采用一种接近于正常人体环境的生理条件,并对条件内的各个物质进行了无损伤的分析,例如对人体器官、人体组织的分析等。从现代化学的角度来看,中药体系中强调了“多分组、多靶点”,并且代谢组学体系也强调了“整体性、系统性”,因此两者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这种情况下,将代谢组学思想应用到现代中药的研究中具有可行性,能够为中药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实验对象,并在特定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代谢的最终产物做有效的分析,最终揭示生物体内的变化情况,最终全面的展示中药的药效。例如,有学者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手段,发现雄性大鼠在服用金银花水煎液后,大鼠体内的3-羟基丁酸、异亮氨酸等代谢物的产物数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他研究认为,金银花水煎液具有一定的解毒功效,并且这种功能与生物体内的三羟酸循环代谢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在介绍代谢组学技术过程中,阐述了某位学者依靠UPLC-QTOF/MS代谢组学方法,研究气滞血瘀型神经痛患者的尿样与血浆代谢物情况,其研究结果显示,该学者在采用上述方法对患者的生物学样本进行分析后,结果显示,患者体内的甘油磷脂等代谢物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变化;在经过针对性治疗后,患者的代谢物谱逐渐趋于平稳,并且多个潜在标记物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同时,在研究有关中药学的相关内容后发现,更多学者希望通过代谢组学方法来评估生物体液代谢组学的图谱变化情况。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代谢组学方法能够有效评估患者机体不良反应机制的过程中,并且在运用代谢组学的方法后,可以有效评估方剂配伍的毒性差异,这一结果证明了在不同生物环境下人体内的分子变化情况。

除此之外,在研究部分中药的减毒机制时,可以根据代谢组学中所提示的有毒分子的变化情况来分析人体在不同疗程下的病毒变化规律,多数研究结果均证明了中药有助于改善机体的中毒症状。

2.代谢组学在抗精神病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在现代药物研究中,抗精神病药物一直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手段,但是很多学者研究认为,在现阶段的临床治疗中,依然有很多学者由于药物的反应效果不理想,或者因为服用药物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针对这种情况,采用代谢组学能够深入分析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机制,在了解患者给药前后的小分子变化情况后,判断药物对人体的作用机制,为未来临床治疗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成为相关学者关注的重点。

血液流动机制对精神病临床治疗产生深远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深入了解现阶段血液环境下的靶向代谢组的特征。例如,有学者在相关问题研究中,采用特定的脂类代谢组学平台,将脂类划分为磷脂、游离脂肪酸、甘油酯等多个等级,并按照不同的评估量来判断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的物质代谢变化情况。其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在接受不同方法的药物治疗后,由于不同抗精神病药物都具有各自的代谢特征,但是患者在治疗后,其体内的磷脂酰乙醇胺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其分子分解速度得到加快。这一结果证明,患者所服用的药物在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研究类似问题时发现,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利培酮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明显改善:患者治疗后的尿液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尿液中的代谢物分子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在鉴定出来的一系列生物标记物中,柠檬酸等可以作为疗效监测的标志物。

长久以来,医学界对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大多停留在间接分析的手段,希望通过动物研究的方法来寻找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途径。而在代谢组学的支持下,学者研究抗精神病药物的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很多学者开始将不同的物质分子加入到抗精神病药物中,并判断这些物质对整个抗精神病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而客观的评价相关物质的临床疗效,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结论:代谢组学在推动药学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加快药学发展的突破口。本次研究结果也证明,代谢组学在中药、抗精神病类药物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因此对相关人员而言,必须要深入了解代谢组学技术的先进性,能够根据现代药学发展的要求,对代谢组学的技术内容进行分析,让该技术更好的服务于药学研究,最终加快药学发展,造福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杜飞,何睿,段开文.代谢组学在口腔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7,33(10):633-635.

中药现代化的现状范文篇7

【关键词】中药;鉴别方法;技术

随着中药事业的快速发展,中药材品种逐渐增多,市场以伪充真、以劣充好、真伪混杂的现象也相对增多,严重影响了中药材的质量和药效,从而危害了人民的身体健康。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历代“本草”对中药形态特征的记述往往不十分详尽和准确,致使中药的品种混乱现象相当突出,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等始终未能澄清。“鉴别”系指检定药材真实性的方法。主要包括经验鉴别、显微鉴别及理化鉴别等。[1]中药的传统经验鉴别方法,方便实用,极为宝贵,但因历史条件所限,难免有些局限性。现代的鉴别研究多种多样,其中是以人的经验鉴别为主,即以药材的形状、大小、颜色、气、味、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等判别药材的真伪,对部分药材,还辅以简单的理化试验,如火烧试验、沉水试验等多种方法[2,3]。

1名词含义

广义的药材性状还应包括人水、火试后产生的理化反应现象稳定性,是指药材不受产生个体差异的产地、年龄、性别等环境变异因素或遗传变异因素的影响而普遍共有的性状属性。如野山参的外形是“芦长碗密枣核丁,紧皮细纹珍珠须、天麻是“长圆扁稍弯,点状环纹十余圈,顶端茎基鹅哥嘴,末端疤痕似圆脐,表面黄白半透明,断面淡棕角质样,冬麻皱纹细少,春麻皱纹粗而大”。

2技术鉴别

由于物理、化学、生物学和计算机的加速发展使仪器分析的手段不断更新,紫外、红外、气相、高效液相、计算机图象处理分析、各种电泳、同功酶分析法、分子生物学技术、差热分析技术等。中药指纹图谱是指某种或某产地中药材或中成药中所共有的、具有特征性的某类或数类成分的色谱或光谱的图谱。通过指纹图谱的特征性,能有效鉴别样品的真伪或产地[4]。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中药材(不含矿物药)物种的多样性是由于其基因多态性的结果,而基因多态性可在分子水平上检测,它比在形态、组织和化学水平上检测更能代表其变异类型的遗传标记。

3经验鉴别

经验鉴别中,通过目测可一目了然地发现虫蛀、霉烂、变质、变色、泛油等质量不合格极明显的假劣药品,如拘祀以颗粒大、色鲜红肉头厚,无破损者为佳,而颜色暗红,肉头薄破损且已虫蛀者为劣质品。

4理化鉴别

一般理化鉴别是针对中药所含主要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鉴别,包括荧光法、显色法、沉淀法、升华法、结晶法等。一般用于性状相似而又无明显显微鉴别特征且化学成分不同的药材。

总的来说,简便易行的传统方法观察颜色变化、浮沉情况以及爆鸣、色焰等特征。中药的鉴别方法有很多,其中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还是中药材的经验鉴别法。其鉴定方法主要有传统的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水浸试验:对郁金的鉴别,李时珍谓:“人以浸水染色,亦微有香气”[5]。对于不同品质的乳香的鉴别,李时珍谓:“次为水湿塌,水渍色败气变者”;对于青黛的鉴别;通常所说的药材性状鉴别特征就是指这种专属性性状。专属性性状又可分为单一专属性性状和集合专属性性状。单一专属性性状是指药材与其混伪品相比,自身特有的一个性状。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鉴定手段的多样性、层次性及现代化,也给中药鉴定工作者带来新的问题。有的人不顾鉴定内容的需要和经济条件的约束,一味地追求“高”、“新”。用火烧、缎药材,观察所产生的现象来鉴别药材。有些药材用火烧后,能产生特殊的气味、颜色、烟雾、响声等现象。如血竭粉末放在白纸上,下面用火烤即熔化,色鲜明如血且透明无残渣;口尝则很容易查出药材的真伪优劣,如砂仁的正品,味辛而苦;所有伪品均辛辣而无苦味。黄连、黄柏以味越苦越好;甘草、党参以味甜为好。鼻闻可闻出药材的原有气味,若气味改变。另外还有如山楂的酸、黄连的苦、甘草的甜等。味感则分为麻、涩、谈、滑、凉、腻等。如麝香放入口中,有甘、辛、苦、咸、酸五味,并有清凉浓郁的香气,钻舌感直达舌根。另外还有,条痕鉴别,矿物在白色毛瓷板上划过后留下的粉末痕迹称为条痕,粉末的颜色为条痕色。条痕是矿物和矿物药常用的鉴别方法。如《雷公炮炙论》载滑石“其白滑石如方解石,色似冰白,画石上有白腻纹者,真也”。

综上所述,鉴别要点是鉴别特征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鉴别特征则是多个鉴别要点的集合体。如果把某种药材性状中不稳定的部分作为鉴别要点,就会把药材种内的正常差异误认为是种间差异。以上介绍的中药鉴别方法都是较为常用的方法,这些鉴别方法有的仍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中药鉴别研究的内容更为丰富,更为完善,以不断满足整个中药事业发展的需要,为中药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康廷国.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7.

[2]卓丹如.冬虫夏草及其混伪品的鉴别[J].海峡药学,2008,20(8):77-79.

[3]杨颖.牛黄及其伪品的鉴别[J].中国健康文摘.临床医师,2008,5(7):319.

中药现代化的现状范文

避免出现药害等副作用

有效成分的化学变化可能产生有药害的物质,石硫合剂与波尔多液混用可产生有害的硫化铜,也增加了造成的可溶性铜离子。前面叙述的二硫代氨基甲酸类杀菌剂无论在碱性介质中或与铜制剂混用都会产生有害的物质。如果混用造成药液物理性状恶化,如乳状破乳、出现浮油,必定会造成药害。

二、保证药液良好的物理性状。乳油制剂对水后应有良好的乳化性能。两种乳油混用的药液,也要求有良好的乳化性能,不能出现乳化不良甚至出现分层、浮油、沉淀等现象。可湿性粉剂混用的药液,也要求有良好的悬浮性能,不能出现絮结、沉淀等现象。凡是混配后药液物理性状明显恶化都不能混用,以免减效、失效甚至造成药害。农药乳油或可湿性粉剂加工生产时,只是考虑该制剂对水配成物理性状良好的药液,不可能、实际上也做不到该制剂与任何其它制剂混用后药液物理性状一定好。

三、各有效成分的化学稳定性。酸碱性会影响有效成分的稳定,常见的有机磷酸酯、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醋类杀虫剂,有效成分都是“酯”,一般对碱性比较敏感,会在碱性介质中水解。福美双、代森环等二硫代氨基甲酸类杀菌剂,有效成分在碱性介质中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而被破坏。有的农药品种虽然在弱碱性条件下相对稳定,但配成弱碱性药液后也要马上用掉,不宜放置过久。因此,与碱性药物的混用一定要慎重。常见的碱性化肥氨水、碳酸氢铵、沉淀磷酸钙等。有的农药有效成分在酸性条件下会分解或者降低药效。如2,4—D钠盐、2甲4氯钠盐、双甲脒等。常见的酸性药剂有硫酸铜、硫酸烟碱、抗菌剂401、乙烯利水剂等。

不少有机磷酸酯农药也带酸性,如水胺硫磷、敌敌畏等。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功夫菊酯)等较单一的有效成分只在很窄的pH值范围内稳定,偏酸性易分解,偏碱性则会“转位”而降低药效。除酸碱性外,很多农药品种不能与含金属离子的药物混用。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杀菌剂、2,4—D盐类除草剂与铜制剂混用可与铜离子络合而失去活性。除去铜制剂,其它含重金属离子的制剂如铁、锌、锰、镍等制剂,混用时也要特别慎重。

4、农药混用还应当注意的问题

1、第一次进行两种单剂试验性质的现混现用时,可先在透明的玻璃容器中试验少量的混合药液,观察是否会有浮油、絮结、沉淀或变色、发热、产生气泡等不正常现象。凡药液显示出了化学变化或药液物理性状有恶性循环化,这种混配就不可取。如果混配试验没有问题,可以配一点混合药液进行田间小面积或单株农作物的药害试验,此时药液的浓度可以比田间实际应用的浓度要高一些。初步观察,保证不会出现药害,这种混配才可以用于田间。另外,即使有较成熟的经验,对于某两个单剂的混配最好在大面积应用前仍先做初步试验,因为不同厂家或同一厂家不同批次的同一产品,质量及所含各种成分有可能发生变化。

2、农药单剂的现混现用,可以根据作物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及防治要求灵活运用,这是农药使用时在技术上的一项基本要求。但经常的或普遍进行的农药混用,往往在农药加工时制成混剂。混剂一般说来有效成分配合较科学合理,制剂理化性能应比现混现用优良,有的固态制剂如粉剂、颗粒剂,混用难以均匀,不如制成定型混剂。因此,对于农药有效成分的混合施用而言,现混现用与混剂应该并重。

中药现代化的现状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炮制发展现状与研究思路。方法通过对中药炮制优势、继承、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水平和发展保障等方面,阐述中药炮制研究现状和方法,并结合炮制研究的作用和意义提出研究思路。结果与结论中药炮制研究的发展和深入,应注重文献研究与经验总结、尽量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养、注重中医药基本理论对炮制研究的指导和规范炮制工艺及建立饮片质量标准等重点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中药炮制;发展现状;研究思路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developmentofthestatusquoandtheresearchstrategyofthestudyoftheprocessingofChineseherbalmedicine1.MethodsThedevelopmentoftheadvantages,theinheritance,thepersonneltraining,thedevelopmentlevelandthedevelopmentsecurityabouttheprocessingofChineseherbalmedicinewereanalyzedandsummarized.ThestatusquoandthecurrentmethodsforthestudyofprocessingofChineseherbalmedicinewereexpoundedanditsdevelopmentstrategywasputforwardinviewoftheroleandimportanceoftheprocessingstudy.ResultsandConclusionTodevelopthestudyontheprocessingofChineseherbalmedicine,itisessentialtostrengthenliteratureresearchandsummarizingofexperiencesaswellasthecombinationofproduction,scientificandresearch,enhanceprofessionaltraining,attachgreatimportancetotheguidingeffec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heoryonthestudyintheprocessingofChineseherbalmedicine,andstrengthenstudyonthekeyissuesincludingtheprocessingtechnologyofChineseherbalmedicineandthequalitycontrolofdecoctionpieces.

[Keywords]processingofChineseherbalmedicine;developmentofthestatusquo;researchstrategy

中医药学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医药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如何促进中医药学的良性发展,是中医药学者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中药炮制作为中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中医药特色的重要体现;中药炮制技术作为我国独有的传统制药技术之一,是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1]。因此,结合中药炮制的内涵及其意义,对中药炮制的发展现状进行系统总结,探讨中药炮制的研究思路,对于实现中药炮制的全面发展,推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进步是很有必要的。

1中药炮制及其重要意义

1.1中药炮制的内涵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它是我国独有的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

1.2中药炮制的重要意义中药分为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三种商品形式,中药材不可直接入药,必须经过炮制成中药饮片以后才能入药,这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也是中药与天然药物的显著区别之一[2]。中药炮制能够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增强药物疗效,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便于调剂和制剂,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利于服用[3]。中药材经过一定炮制方法处理后,其中的化学成分、性味、药理作用和功能主治等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中药炮制对中药质量、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中药制剂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4]。

2中药炮制发展现状

中药炮制是我国传统独有的中药制药技术,历史悠久,包含着深厚的中医药理论及丰富的经验技艺,是最具有民族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制药技术[5]。中药炮制历史悠久,技术专一,既有传统的理论基础,又有现代研究的实验依据,其发展优势明显。然而,中药炮制亦存在继承无力、人才不足、工艺规范化及质量标准不够等问题,中药炮制事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2.1中药炮制发展优势方面中药炮制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炮制经验,沉淀形成了独特的炮制文化,炮制经验、炮制文化在提升为中医用药理论之后再与现代科学相融合,形成了现阶段的炮制学科。与此同时,简单的炮制加工也逐步发展形成了目前的饮片产业[6]。中药炮制是中药传统制药技术的集中体现和核心,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和瑰宝,是最值得加以继承保护的文化遗产。

2.2中药炮制继承方面中药炮制目前存在“后继乏人,后继乏术”的严重问题。目前,国内中药炮制教学科研发展相对缓慢[7]。在中药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中药炮制学教学的改革步伐已显滞后,现行教学模式和内容已显露出与中药饮片的生产、管理等实际状况相脱节的问题[8]。“规范化”的现代中医教育模式培养出的现代中医师使得中医临床“现代”用药方法趋于“常规化”,“一方一法”和“前店后厂、中医大夫坐堂”的传统模式已不复存在,许多特殊而又可产生特效的传统炮制技术逐渐被遗忘。现存为数不多的身怀绝技的炮制“老药工”对于自己经过长期工作总结出来的炮制方法秘而不宣,传统的炮制技术面临衰退甚至失传的局面。陈庆生[9]等调查发现:现在一些老药工相继退休,由于继承工作做得不够完善,他们丰富的炮制经验和精湛的技术得不到很好的继承,一些优秀的传统炮制技术失传。

2.3中药炮制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和其他行业相比,中药炮制从事人员为数不多,人才缺乏。相关调查[9]显示:由于炮制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烟熏火燎,是项又累又脏的工作,专业人员不愿从事该工作。目前从事炮制工作的大部分是招的家属子女,他们大部分没有接受系统培训,不懂炮制理论和技术。同时又因待遇、社会观念等方面因素,工作人员思想消极、工作敷衍、责任心不强。近年来,由于对中药炮制的重要性、复杂性认识不足,把中药加工炮制仅仅看做是简单的劳动,没有注重专业人员的配置和业务培训,加上一些技术精湛的老药工相继退休,业务技术人员青黄不接,影响了炮制的质量提高[4]。从事中药炮制的工作人员,精通炮制技术的很少,许多中药炮制品,在临床应用中正逐渐名存实亡[10]。据调查[4],饮片生产单位的炮制人员中80%为高中和中专学历。身怀绝技的老药工多为某些合资企业高薪聘请,人才损失严重。

2.4中药炮制发展水平方面由于受历史条件、认知能力及科学水平的限制,对中药炮制的机制、内容、工艺法等的研究不系统、不统一,没有标准。在近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将中医药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和科学研究范畴,众多学者对文献、实验、工艺及质量等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些成绩[11]。然而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由于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现代化生产以及现代化管理相对滞后,中药的生产、经营、管理和质量标准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患者用药的安全和疗效以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5]。仅质量控制方面,目前中药加工炮制没有统一的规范,炮制质量要求无统一标准,所用辅料亦缺乏量化标准[12]。刘振启[13]认为,药房管理不规范造成饮片质量不高,当前中药饮片现状仍然堪忧。黄瑾[14]认为,由于不严格执行炮制规范,炮制品不符合要求,影响治疗效果。因缺乏质量指标与标准、基础研究相对滞后[15]、质量标准不统一、生产不规范、经营混乱、贮藏保管不善、监督不严[16]等因素,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乏力。朱忠荣[17]等对中药炮制在基层的实施概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加强中药炮制的研究、定标、立法呼声不小,但几年来中药炮制景况并不令人满意,特别是地、市、县以下的中药炮制,更令业内人员担忧。另外,中药饮片生产工艺不规范、中药饮片市场流通混乱[18-20]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郭垒[21]归纳认为:因净制粗糙、炮制方法不当、炮制工艺不统一、辅料应用不当等多种因素影响,中药饮片质量整体不高。自1996年以来,中药行业主管部门对中药饮片的生产加强了宏观管理。随着中药材专业市场的整顿、市场流通渠道的加强、医院药房进货渠道的规范,中药饮片的生产和销售有了很大的好转。然而,中药饮片行业整体上以小企业为主,企业竞争力不强,市场竞争激烈,中药炮制事业整体发展水平一般[4]。

2.5中药炮制事业发展保障方面由于时代的局限,中药炮制工艺的发展很不平衡,多数存在加工工艺粗糙、简单,定性多于定量,地域特色等,令炮制的质量无法监控,目前,《中国药典》只收载了部分中药饮片的炮制规范,各省市也有自己本省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即使一省之内,同一种药材也有多种炮制方法[12],炮制工艺规范化和质量评价标准问题突出,中药炮制事业发展缓慢。国家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中药炮制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国家给予中药饮片产业很大的支持,在科技发展、行业规范化、生产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大量而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计划、“九五”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开发、“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专项等对中药饮片予以有力的支持,对85种饮片、30种单味中药配方颗粒、10种经方配方颗粒进行立项支持,开展示范性规范化研究,并支持了炮制原理和炮制辅料的研究[22]。国家“十五”攻关期间,国家先后投资1500余万元对100余种中药的常用饮片进行其炮制工艺规范化及质量标准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等相关单位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初步科研成果,逐步提高了中药炮制学科的学术水平[4]。

3中药炮制研究

思路鉴于中药炮制的优势及其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中药炮制的研究思路进行梳理,进而掌握并运用正确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促进中药炮制事业的良性发展。

3.1继承与创新并重,注重文献研究,加强对中药传统炮制经验的研究中药炮制应重视文献研究[11,23-24],并继承创新。继承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要在系统继承中医药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保持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自主创新,挖掘中医药的科学内涵,丰富和完善其理论和技术体系,进而提出医学整体发展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开展新实践,争取新突破[25]。中药炮制的经验丰富,文献浩繁,研究历史文献,并加以整理、分析与研究,熟悉中药炮制的演变、发展和意图,可以为现代研究提供宝贵的借鉴,避免走弯路和极端。而对中药炮制进行研究,要充分掌握当今中药炮制加工的现状。因此在注重文献研究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传统经验的中药炮制进行系统研究,以经验为基础而加以包括现化和临床疗效等的研究,真正做到另外,还要加强对外文文献的查阅和调研,了解国内外最新动态,提出问题,确定相应的思路,不断发展炮制这一传统学科。

3.2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开展中药炮制研究所谓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26]。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27]。中药炮制是为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服务的,中药的复方配伍更能体现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因此,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开展中药炮制的理化实验研究,重视在复方中研究单味中药的炮制作用,结合方剂学进行研究,保证临床用药要求。重视炮制机理研究,包括药物炮制前后成分的变化研究和重视复方中药物炮制机理的研究等[12,24,28]。特别要加强对有毒中药的炮制机理研究,开展有毒中药的毒性和药效研究,探讨有毒中药的毒性物质基础,从而解释使用某种炮制方法减毒增效的科学内涵。并且在研究中要结合植物分类学的知识,用科属种的理念类推炮制机理的相似性。比如天南星科中药可以借鉴半夏、白矾制的炮制机制,大戟科中药可以借鉴甘遂醋制的炮制机制。

3.3规范炮制工艺、建立饮片质量标准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现有的饮片生产机械进行比较,优化实验室的工艺参数,到饮片生产企业进行中试验证,在此基础上确定生产工艺,逐步统一饮片加工条件,使现有炮制工艺逐步做到规范化。另外,按照一定的炮制方法确立统一的质量标准。重视中药的整体效应和多个化学成分在药效上的协同作用,继承传统的饮片质量标准及鉴别方法,在确定炮制工艺的基础上,从采收加工-净制-净制前软化-切制-炮制工艺-包装材料-中试生产等各个环节做到质量可控,形成一套有饮片特色的现代科学质量评价体系,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1]。

3.4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养针对继承无力、人才不足等问题,应重视人才培养,完善学科建设[29]。中药炮制对研究者的学术水平要求很高,不但对炮制技术要熟悉,而且对药理、生物技术的手段,医学的知识也要能灵活运用,应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监管力度,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除在人事上将专业人员充实到炮制岗位上外,还要对现有人员进行有计划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积极做好老药工经验、技术继承工作,认真学习相关药事管理与法规,提高法制观念,增强工作责任心。同时联系其他方向的研究人员共同进行,保证炮制品的质量,促进中药炮制事业的发展。

3.5尽量做到产、学、研相结合炮制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走向生产,服务企业。科学研究中,炮制科研人员应根据饮片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协助企业生产人员按照各地区的炮制规范和该企业的习惯规范化饮片生产工艺,并根据现代化生产的需要改进生产工艺;生产企业的传统评价方法要与中药现代质量分析相结合,制订饮片个性特色的质量评价标准。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国民经济的增长力,建立新型的炮制科研技术平台,即以企业为主体建立炮制科研与企业生产相结合的模式。

4展望

中药炮制学作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已经并将继续为人类的健康做出巨大贡献。在党和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相关学者充分认识中药炮制的发展现状,积极采取正确的研究思路,中药炮制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中药炮制研究前景看好!

参考文献

1王绚,蔡宝昌.中药炮制研究的现状与思路.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22(4):12-14.

2蔡宝昌,龚千锋.中药炮制学专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龚千锋.中药炮制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4高文远.中药饮片现代研究与运用.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5周巧云.中药炮制研究的现状与思路.医学信息,2010,10:3033-3034.

6肖永庆,张村,李丽.中药炮制学科发展展望.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10):1253.

7高慧.论提升《中药炮制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与手段.医学教育,2009,38(10):132-133.

8李松涛,车勇,马丽红,等.中药炮制学教学改革现状浅析.齐鲁药事.2008,27(7):438.

9陈庆生,樊景棠.中药炮制现状和对策.时珍国医国药,1998,9(6):535.

10贾占成.中药炮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22):2277.

11姚洪武,刘岩.中药炮制研究的现状与思路.中国药房,2008,19::2394-2396.

12符玲,张楠,龚千锋.浅谈中药炮制发展思路与方法.时珍国医国药,2007,18(6):1455-1456.

13刘振启.当前中药饮片现状仍然堪忧.首都医药,2008,(1):23.

14黄瑾.中药炮制规范化,不断提高炮制品质量.海峡药学,2007,19(1):111.

15陈吉炎,陈黎,安志斌,等.中药饮片质控乏力的原因与对策.中药材,2003,26(1):43

16郭爱枝,王吉惠.中药饮片质量现状及思考.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11):695.

17朱忠荣,张艳萍,刘云华.中药炮制在基层的实施概况与思考.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37.

18任玉珍.中药饮片生产现状及发展方向.中药研究与信息.2004,6(10):14-16.

19乐军,张小平.中药炮制品的现状与思考.黑龙江中医药。2004,(4):51.

20朱兴述,付泽华.浅谈中药饮片市场现状及监管对策.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4):3787-3788.

21郭垒.中药炮制现状及应对措施.中医中药.2007,4(31):81-82.

22孙丽英.中药饮片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中药研究与信息,2005,7(12):7.

23耿炤.中药炮制的研究思路.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4(3):54.

24孟姝,邢尚.现代中药炮制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科技信息,2008,36:54.

2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2年).2007.

26张廷模.中药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7张登本.中医学基础.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28刘元.浅谈中药炮制发展思路与方法.甘肃中医,2010,23(5):57-58.

中药现代化的现状范文篇10

[关键词]双硫仑样反应;院前救治;头孢菌素类药物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b)-138-02

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颇为广泛,而在应用头孢类药物期间及停药1周内饮酒或饮酒后即应用头孢类药物,致双硫仑样反应屡见不鲜,但极易被临床医师忽视。现将我中心2007~2008年院前出诊救治19例双硫仑样反应的病例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9例患者均在使用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头孢曲松及甲硝唑期间或停药1周内与酒精有密切接触史。其中,男17例,女2例,年龄28~72岁。7例用药当天饮酒发病呼救,其中,2例于社区门诊输液中发病呼救,11例于停药2~5d内饮酒发病,1例因用酒精擦浴发病呼救。6例饮白酒,1例饮红酒,1例酒精擦浴,余11例饮啤酒,最少白酒量10ml,最多啤酒量600ml。

1.2临床表现

16例患者饮酒后5~20min出现症状,1例酒精擦浴及2例停药5d患者在30~40min后出现症状,面部发热,从面色猩红发展到全身皮肤、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或搏动性头痛,恶心、出汗、口干、气促、胸闷、胸痛、心率快、血压下降、烦躁、甚至休克。14例患者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最快心率达141次/min,其中2例合并ST-T轻度压低,2例出现频发室早。3例患者血压明显升高,否认既往高血压病史。1例既往冠心病患者,出现心绞痛症状,心电图ST-T压低0.2~0.4mV。1例既往脑梗死患者出现晕厥症状,血压降低,甚至休克。

1.3治疗

明确诊断后,均给予心电监护、吸氧。地塞米松10~20mg,(重者使用轻化考的松100mg)静脉滴注+5%或10%葡萄糖250ml+VitC2.5g+VitB60.2g静滴。血压升高者给予速尿20mg静注,血压过低,出现休克症状患者大量补液仍不能缓解,可使用多巴胺治疗,合并心绞痛患者给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及营养心肌治疗,症状较重者给予硝酸甘油及静脉滴注。

2结果

经上述院前救治,7例患者0.5~1h后症状消失,未入院。10例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心电图及血压恢复正常,送至急诊观察,4~12h治愈,未住院。2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积极抢救后症状减轻,住院3~5d治愈。无死亡病例,治愈率为100%。

3讨论

3.1双硫仑反应

1948年哥本哈根的Jacobsen等人发现,作为橡胶硫化催化剂双硫仑被人体微量吸收后,能引起面部潮红、头痛、腹痛、出汗、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尤其是在饮酒后症状会更加明显。人们把这种在接触双硫仑后饮酒出现的症状称为双硫仑样反应。

3.2发病机制

乙醇进入人体后,在体内被氧化成乙醛,乙醛再经乙醛脱氢酶氢化成乙酸,乙酸自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的化学结构中,在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环的3位上含有N-硫代甲基四唑侧链,与双硫仑(化学名称是二乙基硫代氨甲酰)的化合物结构类似,能与辅酶Ⅰ竞争乙酰氢酶的活性中心,阻抑乙醛氧化,使乙醇代谢停止于形成阶段,乙醛在体内蓄积产生双硫仑反应(又称戒酒硫样或双硫醒反应)[2-4]。本研究中的2例心电图ST-T改变及1例合并心绞痛的患者即考虑由于硫代甲基四唑取代基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造成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使心肌舒张期缩短,冠状动脉灌注压降低,导致灌流量减少所致。

3.3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

3.3.1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唑啉(先锋V号)、头孢拉啶(先锋VI号)、头孢美唑、头孢氨苄(先锋IV号)、头孢克洛等。其中以头孢哌酮致双硫仑反应的报道最多、最敏感,有报道患者在使用后吃酒心巧克力,服用藿香正气水,甚至用酒精处理皮肤也会产生双硫仑反应。

3.3.2硝咪唑类药物如甲硝唑(灭滴灵)、替硝唑、奥硝唑等。

3.3.3其他抗菌素如呋喃唑酮(痢特灵)、氯霉素、酮康唑、磺胺类等。

3.4对双硫仑样反应患者的治疗

一旦出现双硫仑反应,应及时停药及停用含乙醇制品,轻者可自行缓解,较重者给予吸氧、静注地塞米松对症处理,静滴葡萄糖溶液,维生素C等进行护肝治疗,促进乙醇的代谢和排泄[5-7]。心绞痛患者需改善冠脉循环,血压降低者应用升压药。对原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同时给予心电监护,严密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恐惧心理,及时治疗,缩短病程,数小时内可缓解。

3.5对双硫仑样反应的预防与宣教

3.5.1临床用药医务人员在应用头孢哌酮前应详细询问2周内是否与酒精密切接触。对昏迷、外伤及怀疑饮酒者,避免使用头孢哌酮类药物。应用该类药物时,应特别关注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

3.5.2掌握双硫仑样反应知识,做好诊断及鉴别诊断工作,及时治疗。

3.5.3做好宣教工作,及时告之患者用药及停药期间(1~2周)内避免与酒精接触,否则可能导致双硫仑反应,同时介绍双硫仑反应的症状,可能导致的最严重后果及应急处理原则,以及时就医。

3.5.4提高公众健康知识水平,广大医务人员切实做好对双硫仑反应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从源头有效减少双硫仑反应的发生率,才是预防和正确治疗双硫仑样反应的最佳策略。

[参考文献]

[1]李玉肖,桂月玲,陈红宇.头孢哌酮致双硫醒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及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06,13(6):25-27.

[2]郭敏,李培杰,焦海胜,等.静脉滴注头孢哌酮钠合并饮酒所致双硫醒样反应的临床观察[J].临床荟萃,2002,17(3):134-135.

[3]李辉.双硫醒反应60例急诊抢救体会[J].中国急救医学,2004,24(3):227.

[4]李德焕.毒理学基础[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82.

[5]温宇英,丁乾,韩继媛.头孢菌素致双硫仑样反应40例临床分析[J].医药导报,2004,23(1):61-62.

[6]陈鹏宇.1例双硫仑样反应报告[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0):105.

中药现代化的现状范文篇11

【关键词】质量控制;现状;前景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07-0062-01

1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现状

1.1质量检测标准正走向规范目前,我国中成药质量是通过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国家药品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的部颁标准、各省启治区、直辖市的药品标准、行业标准及企业标准来控制的。其主要要求是:①主要药物必须进行有效成分含量的定量测定;②有毒药材必须进行限量测定(规定最高限量);③贵重药材必须进行限量测定(规定最低限量);④50%以上的组成药物必须进行化学鉴别。

此外,还重点对中成药的重金属含量及污染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制定了五十多种中成药中汞、砷、铅、锑、铬、镉、铜、锡等污染元素的安全限量标准。

1.2中成药生产管理得到加强近年来,政府主管部门对中成药质量控制非常重视,1984年以来,卫生部组织了千余人次的医药专家、上千家企业和全国药政、药检、药典等单位,用9年时间对市场上流通的中成药品种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清理整顿及医审和药审评议。1992年卫生部了《关于药品审批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对新药质量标准的审批办法做了进一步完善,先由当地卫生厅(局)审查同意后,送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统一审批,以部标准颁。同时,对于现有的属于地方标准的中西药品标准,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作了《关于地方标准上升为部颁标准的工作安排与要求》,将临床广泛使用、疗效肯定、正常批量生产、质量稳定的药品和辅料,整顿统一为部颁标准,以利于药品的监督和管理。以中成药为例,共进选出约4000个品种,实行一方一名,由卫生部逐批颁布实施,基本上扭转了中成药品种混乱状况。

1.3适合中药制剂的检测方法正在建立适合中药制剂多成分、多指标检测、药代动力学精细的前处理与微量检测等检验方法正逐步制定和规范,先进可行的技术正陆续引入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检测中。薄层色谱分析技术在中药检验和质量分析中已成为常用手段。气相色谱法已广泛应用于中药材及中成药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分析。一些单位正将中草药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保留指数港图用于质量控制的研究。6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检测方法也已逐步引入制剂检测中。

2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现代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基础研究不够目前,药典中有关中药材的质量标准化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由于缺乏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基础研究,造成无法控制中成药的质量标准。

2.2现行药典或部颁标准制定的中成药质量标准偏低在药典或部颁标准中,很多中成药的指标成分都是定性检测,甚至只是用显微鉴别,缺乏定量鉴别。

2.3中药制剂主成分含量差异过大中药制剂同厂不同批的成分含量差异有时过大而同一地区不同厂家或不同地区的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制剂的质量差异更大,严重影响中药制剂的疗效。

2.4有关含重金属中成药制剂的质量研究不足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含有重金属的中成药禁止进口,但应用含有重金属中药的中成药制剂确有疗效,而较少毒副作用,因此,不仅要加强对重金属含量的检测,更应加强有关重金属在中成药中作用的研究,确定不同存在状态的各种重金属的药理作用和毒理作用,在严格的条件下获得有力的证据,使国际上承认中药用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便更多的中药制剂在未来得到承认。但至今,我国在此方面所作的工作极少。

中药现代化的现状范文1篇12

关于卒中后抑郁症的治疗,目前临床上现代医学多采用抗抑郁剂治疗,疗效尚可,但这些药物对于本病的继发性特点尚无针对性,副作用较多。现将这些药物的作用特点及副作用分述如下:

1抗抑郁剂分类及作用特点

1.1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是第一个被发现可用于抗抑郁的药物。机理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氧化代谢而增加神经突触间隙中递质浓度,从而达到抗抑郁作用。在80年代经过大量样本试验研究后肯定了疗效,但因严重的毒副作用而很少使用。目前较多使用的是不良反应较少第二代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吗氯贝胺[2],由于它的抑制作用时间较短、可逆,所以当出现不良反应停药后,作用延续时间短,危险性小。

特点:抗抑郁作用强,但会与比较多的药物和食物产生反应,服药期间不能食用含大量酪胺的食物如酒类、奶制品、巧克力等,否则会因酪胺在体内蓄积,与药物相互作用引发高血压危象。本类药物肝毒性较大,于其他药物合用时,必须考虑相互作用。

1.2三环类抗抑郁剂(TCA)从上世纪50~80年代首选本药。机理主要是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再摄取,使突触间隙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含量升高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但本类药物对这两种递质的选择性差,对突触后膜M胆碱受体、α1肾上腺素受体、H1组胺受体有阻断作用,易引起抗胆碱能反应。如出现倦怠、过度镇静、低血压、甚至严重的心律失常,有导致死亡的高危性。精神行为方面可出现心境障碍、神经过敏综合征、甚至诱发躁狂[3]。

特点:起效慢,疗效肯定,价格便宜,但因副作用大,风险高,已较少应用。此类常用药物包括阿米替林、多塞平等。

2药物不良反应

上述药物中与抗抑郁作用同时出现的,还有随之而来的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对于药物的评判不仅取决于药物的疗效,同时也取决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果不良反应较大,患者难以耐受,会降低用药的依从性,导致治疗失败或引发新的疾病、出现新的问题。有时这些抗抑郁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与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PSD症状类似,不易辨别,困扰着医务人员。

常见的不良反应

2.1抗胆碱能症状:包括口干、视物模糊、尿潴留、便秘、记忆减退及意识模糊等。尽管口干并非严重的不良反应,但由于许多卒中患者本身就存在讲话及吞咽困难,服药后唾液分泌减少,口干加重,影响进食,造成食欲进一步降低,话语减少。

便秘:由于卒中患者出现肢体障碍,活动受限,卧床时间较长,胃肠蠕动减少,胃肠功能协调性差,易出现便秘。同时由于PSD患者食欲不振占相当大的比例,当患者服用抗抑郁药物后,进一步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口干、便秘、食欲减退加重等,为此许多患者难以耐受,放弃治疗。

尿储留:卒中以中老年群体为主,男女比例接近。有研究指出男性中前列腺增生发生率与年龄正相关。若患者本身存在尿频,排尿困难等前列腺肥大表现,又因卒中后卧床时间增加,泌尿系感染机率进一步增大。当出现服用抗抑郁药物后致尿储留时,许多合并前列腺增生的患者不得不改药或停药。

2.2谵妄是抗抑郁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多见于高龄患者。卒中多发于中老年人,PSD继发于脑损伤,在出现谵妄状态时,首先需区别是药物源性还是原发脑损伤恶化?还是由于肢体障碍卧床时间长继发感染及电解质紊乱引起的,需要通过迅速排查鉴别后针对不同原因进行不同处理。

2.3食欲及体重增加发生率可达25%~50%,卒中患者肢体障碍导致活动减少,因而无法通过大量运动消耗热量,来控制体重的增加。出现PSD后,患者活动主动性降低,活动量更为减少。PSD患者本身以脑血管疾病为基础,常合并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心血管疾病等。服用抗抑郁药物后,食物摄入量增大,超过消耗量时,会增加循环系统新的患病风险。

3问题

由于PSD为继发性,而有时这些抗抑郁的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与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PSD原症状类似,不易辨别。到底是疾病本身所致还是服药后的副作用,大大困扰着医患人员,有时只能通过减少药量或变更种类来观察,目前,这些药物的副作用是我们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BogousslavskyJ.WilliamFeinberglecture2002:emotions,mood,andbehaviorafterstroke[J].Stroke,2009,34(4):1046-1050.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婚闹的影响范例(12篇)

    - 阅0

    婚闹的影响范文1篇1二.典礼时间:确定好时辰后,先确定典礼时间,再根据迎亲路线计算接新娘出发时间;预算叫门、进门、拍照等在“娘家”内时间;预算来回路上时间。1.根据以上安排约.....

    水路运输的缺点范例(12篇)

    - 阅0

    水路运输的缺点范文篇1关键词: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引言公路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基础设施,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保障和国防安全,乃至文化、宗教、科技等社会活动的开展都离不.....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