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例(3篇)

来源: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隐性知识;历史教学;历史地图;历史教材

隐性知识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人迈克尔・波兰尼首次提出,也称为内隐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隐藏于历史课本中,不易被人注意。根据前人的总结和对教材的理解,我认为隐性知识点的挖掘整理,须兼顾到学生成长中能力培养的要求和应试的需要,同时增加多元的教学素材也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教学的灵活性的多重需要。

一、从课本标题中挖掘隐性知识

课本标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隐性知识来源。在北师版教材中往往每个单元标题能较为完整地概况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就需要教师对

“繁荣与开放”本身隐含的知识加以解读。这样的标题资料也是学生在复习理解中的重要依据;再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需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国家?”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样的话就能同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阶级相联系,同时用具体事例来佐证,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军队、刑法、监狱等国家机器。通过讨论能使得学生明白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变是历史的进步,而非倒退。

二、从课文内容中挖掘隐性知识

有些知识在课本正文表述的不明确,需要教师给出明确的表述,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在阐述中共“一大”时,没有指出中共“一大”和此后一系列工人运动的不足,教师必须给学生讲清楚,中共一大的奋斗目标是无产阶级和革命军队暴力资产阶级政权,是没有认清国情,单纯依靠工人运动,而不联合农民,也是脱离国情,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等内容,让学生逐渐认识到:中共的革命历程是有成绩,但是也有失误。这样的隐性知识的挖掘能使得学生更好地认识此后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开辟的重要意义。

再如,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和《第六课近代工业的兴起》,这样的安排符合专题史学习的要求,但从树立学生的时空观念上看,绝对是败笔。因此,近代工业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远远早于甲午中日战争,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帮助学生将前后的知识相联系,有必要的时候可以将两课的内容重新编排。这也能反映出现在学生历史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有知识,没观念(时空观念)”。引申到考试和作业中,许多选择题的答题技巧都是从时空概念出发,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时间观念导致很多失误。

再如,九年级上册《第4课为民族独立而战》中关于“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同时又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的表述。其中就蕴含着丰富的隐性知识,对这些隐性知识的解读也能非常好地补充我们的日常教学,如什么是民主政治?(即民主共和制)民主政治的具体构成?(“三权分立”的原则和联邦制)它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什么不用?产生了什么影响?等等内容。在充实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古为今用,同时也能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

三、从辅助资料中挖掘隐性知识

辅导资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知识点,同时也能让课堂更加丰富有趣。辅导资料中的重要版块是贴近学生的乡土史料,如运用得当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西安学生在学习古代西汉、隋唐等朝历史时,文物遗迹就是活生生的历史;如,八年级上册《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中,可以运用“西安市革命公园”的具体事例来讲解;在讲解《第8课辛亥革命》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使西安城的“勿幕门”“中山门”等历史遗存可以作为隐性知识来呈现,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在八年级上册《第13课伟大的开端》中关于五四精神的核心(青年学生的爱国精神),可以利用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资料,如1919年6月9日《长安日报》消息记载:“发生的消息传到陕西后,西安学生首先热烈响应。成德中学、省立一中、三中、西安师范、政法专门学校、圣公会中学等校学生义愤填膺,感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于是纷纷自动集会,到南院门广场和其他街道上讲演。学生自动组织起来,进行请愿、游行、宣传,并联合商界抵制日货,通电支援北京学生的反帝斗争。西安成为全国的一个重要地区。”这些资料更加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今联系和关注身边事物的意识。

四、从年表中挖掘隐性知识

充分挖掘年表中的隐性知识也是非常重要。中国古代长期以来都有编年史的传统,以《中国现代史》为例,这一时期时间短、内容多、知识点交叉多,如从新中国的建立、一届政协会议、抗美援朝、三大改造、一届人大的召开、一五计划、反右运动、、化、等内容,往往是交叉集中,学生很难理解记忆。所以就需要老师利用年表的记录,将复杂的知识点简化,指导学生完成“年代轴”的整理,能使学生对整体的知识框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五、从教材插图、地图中挖掘隐性知识

南宋史学家郑樵曾谈道:“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

书……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可见图对于历史的重要性。历史课本中许多历史插图。它们能够非常直观地反映或补充重要事实,而这些资料常常被忽视。它们也是隐形知识的重要来源。如,七年级上册《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与丝绸之路》中“丝绸之路示意图”中,显性知识只需要学生印证教材中“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大秦)”的内容,但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所反映的历史信息非常多,可以挖掘出路线信息、地名信息、方位信息等多方面的隐性知识。

路线信息上让学生找出丝绸之路的几条线路,分为三段,每

一段都可以分为北线、中线和南线三条线,总体上还能找出北线走远到达里海北岸;中线最远到大秦(即罗马帝国);南线主要到身毒(“古印度”)等等,培养学生对历史图的认识和分析的能力;地名信息上如对“身毒、大秦、安息”等地名、国名的解释,身度即古印度贵霜帝国;大秦即古罗马帝国和近东地区;安息即中亚的帕提亚帝国;方位信息上,对如大秦的位置等认知,比较和秦汉同期存在的东西方国家和政权的名称,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将中国史同世界史进行联系起来,培养大家总体史观意识。

综上来看,对于现在的历史教学来看,挖掘教材内外的隐性知识点同课本上的显性知识点一样重要,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发现,使教学过程更加丰满有趣,弥补教材显性知识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李瑞.初中历史教科书插图中的隐性知识研究[J].教学问题,2011(2).

[2]李婧.历史学系中对地图的有效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5).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篇2

文学作品经过了艺术手法加工,用具体、直观、形象的方式来真实地展现和反映历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文学作品去创设历史情境,在情境中活化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借用历史人物形象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人格教育等思想教育,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例如,教学“三国鼎立”(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到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乱世,教师可以引入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学生在这首大气磅礴、意境辽阔的词中,感受到周瑜的飒爽英姿和赤壁之战的激烈。之后,教师再对教材中所描述的赤壁之战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了解战役的具体情况、当时著名的历史人物以及此战役对当时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又如,教学“甲午中日战争”(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黄海海战的片段,让学生切身感受甲午海战的历史,并且体会到邓世昌等爱国将士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主义热情。这样,激活了历史事件中英雄人物的形象,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用文学作品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兴趣。在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历史知识栩栩如生的描述和抒情,而这些文字往往引人入胜,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文学作品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热情。例如,教学“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的内容时,教师应重点说明从明朝中期以来,在江浙的苏州一带的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了雇佣关系,这是一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在明清小说《警示恒言》中,讲述了一个施复夫妇通过做生意发家致富的故事,正是这种资本家雇佣关系的具体表现。教师可以讲述这个故事,让学生探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为什么能在江浙的苏州一带兴起,以及研究为什么这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没能得到发展壮大。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既加深了对明清历史的认识,又培养了创造力。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导入: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入手

在课改的实践中,笔者除了运用传统的导入方式以外,还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做为课堂的切入点。

1.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记得在上八年级下册《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这一课时,中国刚刚于2005年成功发射“神舟6号”飞船,并成功返回。两位航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家喻户晓,当时全国最热门的话题就是这个。利用这个机会,一上课,笔者就放映了当时新闻频道播放的视频。播放结束后,笔者说:“这是什么大事·”学生争相回答:“‘神舟6号’飞船发射成功。”笔者说:“对,中国成为世界上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返回飞船的国家之一,中国人在国际上真正地扬眉吐气了。”笔者又继续说:“也许是历史的巧合,60年前的今天,中国在美国、前苏联的垄断、封锁下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那振奋人心的一瞬间。”(播放视频)这样,非常自然地完成了导入环节,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导入。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做为新知识的生产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产新的知识经验。初中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以及课外阅读中也接触了不少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这都是极好的课程资源。在介绍七年级上册古代历史内容的时候,笔者就经常根据课程进度,有意安排学生讲述历史故事,历史课堂变成了一个小的故事会。这既使学生的课余知识得以交流,也使大家听起来更亲切,从而也就更有学习兴趣了。

3.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在讲授七年级下册《宋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时,一上课笔者就问学生:“我们今天有哪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这些节日里我们要做些什么·”结果学生争相回答了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各种节日活动,非常兴奋。笔者趁机说:“这些节日在宋元时期更丰富,习俗更加浓厚,同学们想走近这些节日吗·”这样,我们就很自然地引入了该课的内容了。

二、授课: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授课过程可以说是一节课的精髓,而一堂好课,首先也必须能紧紧地扣住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从而使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尤为重要。

1.创设课堂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介绍八年级上册《全民族抗战的兴起》时,笔者课前先布置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日军在华暴行的史料,有的收集的是日军任意屠杀中国人的图片,有的拿出了在南京旅游参观大屠杀纪念馆带回来的照片;有的是从网上下载的文字资料;有的是从网上下载的历史Flash《松花江上》等,这使得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已经感受到日军的残暴和战争的残忍。在课堂上,教师利用自制多媒体课件,以图片、影视材料等展示日军暴行,渲染悲惨气氛,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中,学生特别容易地接受了这些历史知识,并牢牢地记住了,同时还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2.创设课堂情境,让历史与学生的生活接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文化部分是比较难上好的内容,尤其是古代思想成就方面。因为这部分内容太枯燥,离初中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不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将它变得贴近学生的生活。笔者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在讲授七年级上册《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假设我们班有一位孔子老师,一位庄子老师,一位韩非子老师,对于犯错误的同学,他们各自会如何处置·你觉得哪一种处置办法更好·”由于这个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进行了极为激烈的讨论,学生参与的热情远远超出任何一次课堂讨论。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七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范例(3篇

    - 阅0

    七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范文关键词:初中;代数;概念【中图分类号】G633.6代数知识是在算术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用字母表示数,使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抽象化和公.....

    电工的入门知识范例(3篇)

    - 阅0

    电工的入门知识范文篇1一、工作目标通过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严肃查处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违法违规企业,强化对生产、流通、消费等关键环.....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