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基本知识范例(3篇)

来源:

考古基本知识范文

一、安徽卷与全国卷I的结构分析

1.共性。

无论是安徽卷还是全国卷,其都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命题依据,重视情境的创设,注重过程与方法,强调对教材主干知识和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反映时代气息,稳中有变、有所创新。

2.差异。

虽然2015年高考安徽卷与全国卷I历史试题的分值相同,但在题量和题型设计上却有诸多不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安徽卷历史试题全国卷I历史试题客观题11道题,每题4分,共计44分12道题,每题4分,共计48分主观题

(必做部分)2道题,共计56分2道题,共计37分主观题

(选做部分)无4道题,任选其中一题,共计15分知识分布客观题:中国古代史3题、中国近代史2题、中国现代史2题、世界古代史1题、世界近代史2题、史学常识1题

主观题:中国近代史1题、世界近代史1题客观题:中国古代史4题、中国近代史3题、中国现代史1题、世界古代史1题、世界近代史1题、世界现代史2题

主观题(必做部分):思想史1题、科技史1题

主观题(选做部分):4个选修模块各1题二、安徽卷与全国卷I的历史试题特点

尽管这两套试卷历史试题的阅读量都比较大,但所考查的知识点却都是有限的。它们在稳中求变的基础上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1.试题呈现形式不同。

全国卷I历史试题不拘泥于传统的试题呈现形式,突破教材,从新的角度重新整合相关知识,灵活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构建了一个提高学生学科能力的平台。

安徽卷历史试题的呈现形式比较多样,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思维空间,从而达到了选拔学生的目的。

2.试题难度不同。

安徽卷历史试题干扰系数较小,总体难度较低。全国卷I历史试题信息量大,对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

3.创新程度不同。

安徽卷历史试题的考查目标、问题设置等与往年基本保持一致。试题没有刻意追求非文字材料的多样性,考查内容主要涉及学科的主干知识,如儒家思想、古代选官制度、古希腊民主政治等。

全国卷I以能力立意,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要求较高。例如,第41题以“科技与生产力关系公式”为主题,要求学生运用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该题取材新颖,紧扣教材,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

三、2016年高考历史复习建议

教师要以导向正确、方法科学、训练高效为指导,立足基础,培养能力,突出重点,强化主干,在教授基础知识和构建学科体系的同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重视基础知识。

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的。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详细讲解课题知识、单元知识、模块知识、专题知识,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结论、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2.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突破思维定式,用新视角、新史观和新理念看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古基本知识范文篇2

关键词:《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基础知识

在高校历史专业开设的课程中,《中国古代史》是最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因讲授内容时间较长,从史前或曰原始社会到清代后期的1840年。绝大多数高校都要开设一个学年两个学期,第一学期讲授史前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第二学期讲授隋唐到1840年的历史,每周2次共计4课时。因在大一学年开设,《中国古代史》课程通过讲授内容丰富、积淀厚重的古代中国历史文化,既为学生学习中国历史打下知识基础,又担负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责任;高校都是安排两名及两名以上教师讲授,因此本课程也是展现本校历史专业师资水平的一门窗口课程。可谓教学责任较大。

除了全国知名的重点大学开设历史专业外,更多的历史专业开设在高师院校,尤其是省属的地方高师院校,这些学校承担着培养中学历史师资的主要任务。比如笔者供职的山西省,除综合性的山西大学有历史专业外,省属的二本院校如山西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大同大学、忻州师范学院、晋中学院、长治学院、运城学院、吕梁学院都有历史专业,部分专科学校如晋中师范专科学校、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也设有历史专业。

有鉴于此,地方高师院校《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探讨与交流,无疑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下面就笔者数年来承担《中国古代史》课程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内容讲授应以政治史为主,突出制度

受《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影响,高校的历史教材编撰大致按照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块,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深受影响。而地方高校《中国古代史》课程长期使用的是由朱绍侯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史》教材,该书尽管已经修订过好几次,进行了适当的内容优化,比如增加了社会风俗,但将中国古代史分成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块的特征仍然很明显。在有限的学时内,如何将古代中国历史扎实有效地教授给学生,如何处理好讲授《中国古代史》课程与断代史课程、专门史课程的关系,这是承担本门课程的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现实的教学中,有的老师主次不分,用力均匀,基本将《中国古代史》按照政治、经济、文化三块内容串讲;有的教师置教学大纲、授课计划于不顾,按照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术兴趣讲授《中国古代史》,也就是说熟悉、擅长的内容多讲、展开讲,不熟悉、不感兴趣的或限于课时的原因少讲或不讲。以上两种教学方式并非少见。当然也和教师研究方向的局限有一定关联,当今地方高校的《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师限于学力,绝大多数都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某一段,不大可能熟知较长时段的历史,进而影响到内容讲授。

由于大学的高年级要学习断代史课程如《先秦史》、《隋唐史》、《明清史》,专门史课程《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等,笔者认为大一阶段的《中国古代史》课程讲授应该重点讲授政治史,政治史是中国古代史的主体:紧紧围绕历史发展的脉络,逐段讲授时代背景、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重要制度、历史演进;突出制度,尤其是政治制度,制度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标尺;努力挖掘历史发展的因革(承继前代的内容、变化的内容),瞻前顾后。对经济状况做一概括叙述;对思想文化、社会风俗内容通过课件展示,不必太多展开详述。另外,政治史的讲授也不能孤立讲政治,政治事件的发生是诸多因素(如经济状况、文化传统、社会心理)综合的结果。如唐代后期,两税法推行数年后中央财政有所好转,唐宪宗和宰相裴度等人均主张武力抑制藩镇势力并能积极展开行动,故而有了“元和中兴”的形势局面。这样讲授使学生能了解该段历史的主要内容,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在有限的学时内,《中国古代史》课程重点讲授政治史,把握历史发展的大致线索。对政治史以外的内容,教师适当简约介绍,多做总结概括,提供大纲,至于细目,可以留给学生课后查阅相关书籍学习了解,或者通过随后年级的断代史、专门史课程加以弥补。总之,在有限的学时内,面面俱到、不分主次的讲授,既不利于本门课程的讲授要求和培养目标,又不利于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

二、教学内容应尽量反映新的学术研究成果

近些年来,国内的人文社会科学取得了较大进步,重视科研成为高校和教师自身发展的共识,而加强本科教学工作也一再被提倡并付诸实践。教学与科研本身就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科研是解决教学中知识难点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改善教学效果;教学可以展示科研成果,为科研提出诸多研究课题。中国古代史的研究近30年来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如何将新的研究成果通过教学反映出来,当是所有《中国古代史》课程任课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课堂教学教授新的研究成果,与时俱进,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体现出教学与科研的密切联系。

比如讲到北宋中期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社会背景时,绝大多数的教材都是概括为积贫积弱,其实此时的赵宋王朝尽管存在军事、外交、财政、官僚制度等诸方面的问题,但经济上仍处于上升期,对外总体呈现出进攻不足、防守有余的态势。积贫积弱的“积”是长期的、累积的意思,用“积贫积弱”概括其时代背景很明显是不妥当的。讲到北宋末期的徽宗、钦宗统治时,往往描述为“昏庸,腐败无能”,好像已经临近崩溃灭亡的边缘,其实此二帝的统治并非一无是处,尤其是徽宗在发展社会慈善事业、重视教育文化艺术方面还是有些成绩的,此时的宋朝也并非暗无天日,仍能保持一种脆弱的社会稳定,一旦遭遇强大的外敌来袭,统一的局面旋即被打破,导致国灭,二帝客死他乡。许多著述一讲到宋朝就是积贫积弱,更是对赵宋历史的极大歪曲,因为宋代在经济发展、思想文化建设、制度建设、社会事业、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达到了一系列令西方学者都刮目相看的发展高度,用“积贫积弱”不能概括宋代历史的特点。

又如讲到中国古代的木活字印刷术时,一些著述仍旧说元代的王祯发明了木活字。其实随着文献整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国内外早就发现西夏文的木活字佛经,时代相当于南宋时期,早于王祯所处的元代。可见王祯是木活字印刷的实践者和经验总结者。还有诸多考古发现可以订正传统说法的错误,理应及时补充进《中国古代史》课程讲授中。

通过课堂传授新的、准确的历史知识,有利于学生良好知识体系的形成,有了好的专业基础知识,为日后学习和从事专业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教学应强调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在《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中,应大力强调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并积极落实。近几年高中所使用的历史教材,内容较为精简,仅通过课本学习,学生所得的知识量极为有限。升入大学一年级,学习《中国古代史》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形成一套新的知识体系,还要多方强调掌握必要的历史基本知识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学习历史总是要记忆许多知识的,要多背多记,如重要的时间(年代、年号)、地理(地名、政区)、人物、事件、制度,这些基础知识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勤奋来掌握,日后用时方可信手拈来。著名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在北京大学历史系的讲台上提出过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四把钥匙――年代、地理、职官、目录,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社会检验,今天仍被古代史学界广为援引。没有好的基础知识,会影响进一步学习,不能什么知识需要用时才通过查找工具书来解决。

据笔者近几年的课堂教学、期末考试及与学生交流,许多学生的基础知识令人不容乐观。笔者某年《中国古代史》的期末考试填空题问何年隋灭陈统一全国,将近一半的学生都答错;《中国历史文选》期末考试翻译文章中的“至元”,三分之一的学生都不知道是元朝的年号,译成“到元”或“到了元朝”。重要的年份、年号还是应该熟记胸中的,如朝代的建立和灭亡年代,嘉靖与嘉庆孰是明帝孰为清帝。重要的政区如元代的腹里大致包括今日哪几个省份,宋金绍兴和议划分疆界大致地理位置,课堂提问学生几乎全然不知;以及古今重要地名对照,应该多加掌握以便利用。平时多翻翻历史地图,心中有一定的空间观,有了历史发生的大致场景,对于学习历史是大有裨益的。

考古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科技考古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实物遗存、探索人类社会历史的科学[1],然而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器型学和层位学来自生物分类学和地质地层学,这表明考古学从妊娠期间就与现代自然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古代实物遗存中还储存着大量的非直觉和经验能认识的信息,即传统考古方法无法发现的所谓“潜”信息,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才能“破译密码”,获取这些重要信息,于是,科技考古学便应运而生[2]。

科技考古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分析研究古代遗存,取得丰富的潜信息,并结合考古学方法,探索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科学。它实质上是考古学与众多自然科学学科日益渗透、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然而,从研究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考虑,它似乎更接近于自然科学。近几十年来,自然科学手段更是全面渗透进了考古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将考古学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多学科交叉研究阶段。

近年来,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的考古人才,提升考古学科的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全国很多高校相继在考古专业开设了科技考古课程。本文根据高等院校考古专业科技考古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高等学校考古专业的现状,对科技考古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较深入的探讨。

1.科技考古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实验教学明显不足。

科技考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科技考古研究手段和方法。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国内已有个别高校组建了较高水平的科技考古实验室,有力提升了本校考古学科科技考古课程的教学水平。然而,囿于国内考古学的发展现状,很多高校的考古学科建设较为滞后,至今没有一个全新的、多学科交叉型科技考古实验室。因此,在科技考古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偏重课堂理论知识讲授,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实验教学时间明显不足。学生在课堂上所接受的理论知识,长期无法得到有效实践,甚至对一些基本的科技考古专用设备都缺乏使用的能力。长此以往,科技考古课程的教学将成为空中楼阁。

(2)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难以支撑科技考古课程的教学需求。

科技考古的分支学科较多,包括断代测年、遥感考古、冶金考古、陶瓷考古、生物考古、植物考古、农业考古、动物考古、环境考古、水下考古等,其使用的研究手法和手段多种多样,涉及物理学、金属学、矿物学、生物学、植物学、农学、动物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多门自然科学。要全面讲授科技考古的各分支内容,教师就要具有极其广泛的知识面。目前高校考古专业的科技考古课程一般由一名教师负责讲授,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再强,凭其个人力量也很难满足科技考古各领域的教学需求,除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外,科技考古的其他领域只能泛泛而讲,难以深入。

(3)学生理科基础过于薄弱,对科技考古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理解不足。

安徽大学等高校已尝试在考古专业中招收理科生源,这对开设科技考古课程及培养复合型、应用型考古人才是有利的。遗憾的是,很多高校的考古专业仍然是以文科生源为主,或者虽然招收了理科生源,但学生进校后,没有再选修过自然科学的课程。因此,在选修科技考古课程时,学习特别吃力,对科技考古各个方向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

2.科技考古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组建科技考古实验室,加强实验教学。

鉴于科技考古的课程特点及考古学科的发展需求,高等学校的考古专业应以考古学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以优质考古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为基础,以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和完备的实验条件为保障,组建科技考古教学实验室,建立“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考古人才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室的组建,将引发科技考古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教师在重视课堂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要大力加强实验教学,使教学手段和方式多样化、实用化,让学生在实验室对各种科技考古设备、技术有感性、真实的了解,从而深入掌握科技考古的常用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培养动手能力,适应考古所等文博单位对应用型、复合型考古人才的需求。

(2)加强科技考古实验教学基地建设,全面提升科技考古实践教学水平。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技考古实践能力,在组建科技考古实验室、建立完善实验教学体系的同时,应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在考古所等单位设立科技考古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能真实接触到科技考古,在实践中了解科技考古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最新理念,全面提升教师的科技考古实践教学水平。

(3)聘请校外各种材质的科技考古专家,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弥补单一教师授课的不足。

由于科技考古是一门多学科综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单一教师授课很难将科技考古的各个领域都深入讲解。在此情况下,可考虑与博物馆、考古所等文博单位加强合作,与其联合开设科技考古课程,将由单一教师授课的教学方式改为多位专家联合授课方式。

(4)在考古专业适当设置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为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考古学发展到今天,其调查、田野发掘、资料搜集和研究等方面都与自然科学息息相关[3]。然而,很多高校考古专业的课程设置仍较为落后,几乎没有相关自然科学的课程设置。在考古专业开设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增加学生的理科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考古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为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5)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增强科技考古课程教学的通俗化和趣味性。

鉴于考古专业学生自然科学基础较差的事实,在讲授科技考古课程时,应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大力发展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在科技考古教学中的应用;在讲课过程中,应注意语言的通俗易懂,增强课程的趣味性,从而削弱或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使学生对该课程能始终保持较为浓厚的兴趣。

3.结语

鉴于科技考古的多学科性和应用性,面向考古专业开设的科技考古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出现了实验教学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学生自然科学基础较差等一系列较为重要的问题,急需解决。根据科技考古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高等学校考古学科的教学现状,在科技考古的教学过程中,为加强实验教学,应尽快组建科技考古实验室,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考古专业学生的自然科学教育,聘请校外专家联合授课,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大力发展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在科技考古教学中的应用,全面提升科技考古课程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夏鼐.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考古勘探方案范例(3篇)

    - 阅0

    考古勘探方案范文篇1Abstract:Inrecentyears,Changqingoilfieldhasmadesignificantlysuccessintheprospectionanddevelopmentintegration,andaccumulatesrichexperience,throug.....

    专业母婴护理培训范例(3篇)

    - 阅0

    专业母婴护理培训范文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08级大专护理专业1班~9班学生416人,均已完成学校的基本理论学习,即将进入临床实习阶段。课程理论与实践技能学习计划、教案.....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