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案例范例(4篇)

来源:

家校合作案例范文篇1

课题组电话:(010)8885061963741826

最近,刘延东同志对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出重要指示,为今后高校智库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也是对高校智库研究工作者的巨大鼓舞。2010年,我国兴起的特色院校案例研究,就是最生动、最现实、最实际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实践创新的一部分。

特色院校模式建设是实现教育强国、落实教育新政、推动成长型院校走向卓越的一个战略问题。特色院校从自身角度来看,也是解决院校发展难题的需要,是提升院校软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需要,是未来发展战略的需要。

特色院校模式建设与发展战略的问题,在我国还是陌生的命题,我们很有必要从新的高度认识特色院校、研究特色院校模式的问题,认真总结我国特色院校模式建设的基本经验,把特色院校模式建设与发展战略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一部分:开展高校智库研究刻不容缓

为什么要提出特色院校命题?为什么对特色院校模式进行研究?应当说,中央新时期科学发展的思想,规划纲要关于促进特色发展的教育新政是研究特色院校的政策背景;应对危机、推动战略发展是高校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推动特色院校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应对高校转型三大危机

的反思

大众化教育改变了中国的教育的命运,使中国教育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近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招生人数由1998年扩招前108万发展到2011年1704万人,比1998年涨了15倍,高教比重由1998年的9.8%提高到接近30%,中国大众化教育的速度比美国快了20年,比英国快了4年,比日本快了13年,比巴西快了16年。目前,中国高教总规模达到世界第一。我国高等教育高速度发展背后,却隐藏着“质量、就业、同质化”三大危机困扰着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第一,质量问题已严重拖了教育现代化的后腿。近10年来,我们教育数量搞上去,但质量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好转,其原因有三个:

首先,仓促的扩招为高教质量潜伏了隐患。为什么要扩招,起源是什么?决定扩招主要是应对和解决1997年泰国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对中国的影响。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外贸出口增幅从前年的20%猛跌至0.5%,利用外资额跌至20年的最低点,国内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1997年中国政府根据“软着陆”后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听取了专家意见,1999年6月13日,距离当年高考只有十多天的时间,中国政府做出了1999年要在原来招生的基础上再扩大招生50万人规模,使全国招生数量一下子上升到了830万,大学生比例从1998年入学的9.8%上升到15%,从此拉开了我国大众化扩招的序幕。某种意义上讲,扩招决策是逼出来的。

但我们也应当看到,这个决策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问题,最突出的是教师、教材、管理上还没有准备好,相应的素质和条件跟不上扩招的要求,这些都为保证和提高质量问题潜伏了隐患。

其次,“以建代质”现象十分普遍,外延式扩建代替高教质量。1998—2007年扩招的前8年主要精力投放在新建校舍、新增设备的外延生产上,据统计四年间,我国高校外延扩建贷款总数已高达2000亿大关,当时教育产业化这个错误口号被提出来,各地建设的大学城如雨后春笋,争当“中国第一”、“亚洲第一”比比皆是。教育产业化浪潮掩盖了教学质量问题,高教质量被降到忽视和次要地位。

再次,实施质量工程缺少科学管理,软实力回升缓慢。我国大众化教育进行8年后的2007年重视质量被提到日程,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提出了“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实施意见,从“特色专业、精品课程、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团队、质量评估、对口支援”等六个方面进行质量提高工作。从近年实施情况来,质量工程还局限于人才培养模式过窄的范畴,全校整体资源整合不够,对质量工程出现问题解决的不及时,比如,对高校评估问题一直是反响强烈的问题。这些都表现出实施质量工程缺少有效的管理来推动。

综上所述,影响我国高教质量不是一时一事的原因,而有一个潜伏期,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的不协调,指导大众化发展方向有时模糊不定,这些内因则是拖拉教育现代化后腿的深层原因。

第二,就业问题严重影响高校在社会的信誉度。扩招学生就业有一个滞后期,就业难现象现已突现出来。特别近年来,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首先,教育、产业、社会不协调带来就业矛盾突出。全球经济危机、产业变动、社会转型,要求高教向社会提供“小批量、多品种、适应性强”的人才群体,这些年我国高教正处大众化教育质量恢复和适应阶段,一下子还没有能力为社会提供他们的“教育产品”,这是一个供求不对称的根本性的冲突。

其次,缺少本土化创新是影响学生就业的关键。大众化10年,我国教育除硬件建设外,在软实力建设方面,即高教思想、高教体制、教材、教学方法许多方面是引进西方的,这些外来的东西,还没有通过中国的消化、吸收、本土化的创新,水土不服和“两张皮”现象十分严重,这些半生不熟的东西与中国社会转型严重脱节,所以,培养出的学生与产业、企业需求不对路,不能学而致用,用而则效。

再次,对行业和产业知识带动动力不足。有些高职院校虽然建立了教育集团,但由于他们知识影响力弱,许多企业不愿依靠,在这种情况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成了一个高校单思的美梦。在一个号召向精英学习的年代,一个弱势知识群体很难得到跨跃发展。

第三,“同质化”问题严重弱化了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院校特色消失是当前高校最大的危险,“同质化”问题已影响到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导致“同质化”现象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用合并的综合化代替了专业化高校,是不符合中国国情和违反高教发展规律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从一个农业社会进入一个工业社会。工业社会是中国社会主要特征,工业社会需要的是产业、专业、技术作为支撑的,你一下子把专业特长弱化了,合并后的巨型高校又把“特色”吞掉了,这些问题已显示出来了。为什么在中国会出这样的问题,我看盲目照抄照搬西方现成高教模式是深层次的原因。

其次,高校合并没有实现原来设计的整合资源的目的,有些高校是外合内不合,内耗严重,形成了不少巨型高校病。

再次,我国对“巨型高校”普遍缺少管理,我国有不少校长会管“小学校”,不会管“大学校”,目前,许多“巨型高校”在管理上存在着软、散、惰现象,资金不足、人才不活、创新不足的问题日益困扰其发展。

二、建设高教智库研究

刻不容缓

教育大众化对高校带来最大的冲击是转型,高校转型呼唤新理论,过去传统那种自上而下发号施令、一刀切的做法,越来越不灵了。高校转型需要寻求新的出路,这就需要高教智库这一新理论、新模式和新方法来研究解决。

(一)高校智库是一个知识系统

高校智库是运用新理论、新体制、新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全面系统地推动高校发展

的知识体系。它包括组织、理论、方法、反馈等五个方面:

新体制是解决复杂问题的保证。解决复杂问题关键在于,建立跨组织知识联盟,目前,院校内的专业组织对解决复杂问题越来越显的力度不够,客观上就需要面向社会,建立优势互补的知识联盟。通过跨业合作、横向联合、建立综合课题组的方法,由此成为解决复杂问题新的组织形式。

新理论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解决复杂问题不是一个学科、一个组织、一个行业所能解决的,需要交叉、边缘、综合的方法相融合,调动多学科、多专业协调攻关,做为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论。

新方法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基础。解决复杂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面对历史分析和经验总结,这不但需要有理论指导,而且还要有较强的调查能力、动手能力和现场组织管理的综合能力。

反馈是检验成果的标准。作为一个软科学成果,它的价值在于社会的检验,通过学习、交流、共享体现其效果,这也是软科学研究目的的归宿。研究成果通过实践检验的反馈,反过来又为提高软科学研究水平增补新的营养。

为此,高教智库研究对于解决高教转型难题具有以下独特优势和作用:

第一,从调查研究入手,提供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运用软科学研究方法,制定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案,针对高校发展问题进行战略、管理和政策的研究。

第二,建立联盟实行共享。解决教育难题,即要靠内部力量动员,更需要通过合作,引进社会资源,采取多边合作、跨业联合、实行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不断提升竞争力。

第三,建立自主发展的方法。高校智库模式提倡高校自主发展,逐渐形成和建立自我学习、自我研究、自我发展的“自下而上”的“互动、校际、平行”的发展机制。

(二)特色院校案例研究实验区的启动

高校智库新理论推动了“中国特色院校案例研究实验区”建立和启动,在高校智库理论方法的系统设计规划下,2010年4月,在教育部中国特色管理模式研究过程中,我们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院校案例这个命题,同年4月提出了建设特色院校模式新的构想,2010年7月将特色院校案例研究纳入国家项目“中国本土化企业与高校管理案例库组建工程”重点研究计划,2010年7月,特色院校案例研究实验区全面启动,整个实验区入选5所院校作为首届中国特色院校案例研究试点,北京成立了项目办公室,下设五个课题组,课题横跨5个省,各案例院校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课题专项研究组,由院领导牵头出任组长,全国有五个高校15位院级领导主持研究和组织管理,全国有58位专家教授参加本项目研究实验。利用一年半时间对研究目标、研究团队、研究课题、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和大量实验,于2011年10月首批中国特色院校案例研究按期完成,编辑出版《中国高校管理案例研究报告》五本,印发上送各级领导的工作简报8期,国家一级期刊科技部《管理观察》杂志列出50个专版进行大篇幅宣传报道,在我国知识界和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映。

高校智库和特色院校案例研究方法的兴起,是转型高校内在发展需要与大众化发展客观规律相交叉的结果,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第二部分:思想解放与特色院校研究模式

特色院校模式建设是解决三大危机的关键,抓住了特色院校建设主导问题,其它质量和就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特色院校来自大众化教育的历史,又决定着我国高教的未来前途。我们要把特色院校建设放在政策和社会环境中去认真的研究,在我国特色院校模式建设已取得初步经验,这些经验是极其宝贵的,我们要重视和推广这些经验,让她成为更多成长型院校共享的经验,从中获得进步的动力。

一、用教育新政把更多高校的特色解放出来

教育规划纲要中对特色有明确的指示,纲要指出:“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要求,这应该是对办好特色院校的最大动力。怎样落实好这些新政,关键在于实习好、研究好、用好这些新政。用教育新政把更多高校特色解放出来。为此,我们要做好三个方面的解放工作。

(一)从质量到质量管理理念的转变,将是第一次对院校特色的解放

特色发展是维系高校质量提高的根本条件,没有质量,就难以形成特色,没有鲜明的特色,质量也难以持续提升。

中央领导同志在教育大会上曾讲过“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这句话第一次把质量提高到管理的高度来认识,这也是前三次教育大会无有提到的新理论,这应当是中国教育道路理论体系的一个新的突破。

怎样认识“高教质量管理”这个命题呢?我国提出高教质量问题是从1999年进入大众化教育之后,由于扩招带来的质量问题日益突出,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制定了“高教质量工程计划”。但我们也应看到,“质量工程计划”主要局限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更多提出的是教务改革的内容,而如何对质量进行管理,特别是用什么方式和方法做才能提高质量的措施是不足的,缺了管理这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从深层次来讲,也有体制和机制的原因。作为高校事业单位的专项管理系统,往往只讲投入不讲产出,只讲工作不讲效果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我们大家知道,高教不少的改革更多的是内容和教学要素,完成工作就完成任务,缺少绩效考核。只有对学校要素进行目标、计划、组织和控制,并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才能变效。

特色院校如何在“质量管理”上大做文章,勇于实践和创新,将是特色院校大有作为一个新的天地和发展的动力。

(二)去行政化向科学管理的转变,将是第二次对院校特色的解放

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最终取消高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的模式。

过去,在教育系统内部包括高校行政化的现象随处可见,比如,我们大众化扩招以来,由于受到“工程”和“项目”教育思想的影响,向重点高校、重点地区、中心城市进行资金装备过度投入;什么是扶植重点高校呢?说到底就是“靠资源、靠祖宗、靠地利”的一种行政化的表现;还有那些不顾国情、省情、校情一刀切下来的教育评价活动和检查都是劳民伤财的,都可以归结为行政化派生出来的种种表现,去行政化就是要取消特权、垄断权,增加自;规范权力,督促权力,各尽其职,有效管理。

去行政化不是不要管理,而要的是科学管理,当前高校科学管理的最核心的内容是,要搞清楚学校自己管什么,学校与政府、产业、企业的管理关系划清楚,再比如,目前,高校内部的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外部关系的管理过于笼统,大而化之,这些都是由行政化带来的,今天都要去之,应该认为:过去行政化代替科学管理,主要是这些结点和关系不清,管乱了或者是乱管。实质上我们今天用案例去研究特色院校的经验,这本身就是科学管理的作为。特色院校更多不是靠行政化和重点投资发展起来的。所以,特色院校可以从实际出发,探索科学管理和管理科学之路,加大知识管理、民主管理和绩效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力度,正是特色院校大力施展的领域。

(三)从一刀切到允许“试点”的转变,将是对院校特色的第三次解放

教育规划纲要强调,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高校开展试点和进行新的探索。过去,我们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各种项目和计划,都是国家一刀切定的统得很死,虽然有些示范性项目,也是自上而下由政府统一管理的,这样的示范没有活力,不承担风险,创新能力不强,大多是走过场。新教改鼓励进行试点和探索,不但是指上边讲的那些,而是对中央政策创造性的应用,丰富和发展,做到中央政策的细化和具体化,使政策更有社会基础和公信力。这次“中国特色院校案例研究”从社会意义上讲,就是一种“试点”,它是一种试点的新方法和新观念。特色院校建设和试点,也是带动行业和区域教育发展“特区”,它必定要带动一批特色院校群的跟随。

教育新政的政策东风,给特色院校带来新的机遇,对我们把特色院校做强做大很有力,让它成为21世纪的一个时代潮流。

二、应该对特色院校模式进行科学研究

特色院校不是一个经验的命题,它而是一个科学的命题,我们要对其涵义以及要素内容进行认真研究,才能从中找出运用的客观规律来。

(一)什么是特色院校,怎样认识特色院校

什么是特色院校呢?给它下一个正确的定义是比较困难的,但我认为,作为研究特色院校来说,下一个定义或研究范畴是必要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特色之本,“特色院校”是指,在相同的社会环境的大系统中,一个院校区别其它高校,独有的影响力或软实力。这种教育软实力是来自思想、体制、机制和方法的创新,更多因素是不同于硬实力派生出来的特点。

作为一个特色院校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最能体现当地的优势或行业的优势;二是最能占领生源和就业的主市场;三是能创造最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四是靠质量打响品牌的知名度。一个特色院校不是靠上级发文件而确认的,它应该是当地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和新政领导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特色院校成功的五大品质

特色院校需要什么?特色院校是一个组织和单位整体概念,它区别于办出特色想法,也不同于特色专业的内涵,推动特色也不能笼统的讲有自就行了,作为一个特色院校,我认为应当具备五大品质,即新政领导、政策资源、文化建设、科学管理、发展战略是每个追求特色院校的共同品质。

一是创建特色院校需要新政领导。地方院校、高职院校怎样办出特色,关键在领导。对院长素质的要求,组织部门都有一套标准和考核指标,这是很重要的。在当前高教转型的过程中,作为一个领导最需要的是“新锐品质”,在班子集体领导做决策的情况下,更要突出主要领导的作用,敢于和善于锐意进取,敢于提出新的看法,敢于挑战旧事物、旧观念和旧理论;树立创新无模式,无、无偶像的思想,具有打破陈规的勇气和能力,干字当头、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有智、有勇、有谋的高校管理的帅才。创立特色院校正需要大批教育的战略家和组织家,一句话,创建特色院校需要高教的帅才。

作为一个高校领导人,全面要求其素质是必需的,“新锐品质”在建设特色院校中更具有领先意义,因为缺少它,就等于失去灵魂,创新和进取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是创建特色院校需要政策指导。随着国际化、大众化和市场化的推进,政策对每一个地方院校高职院校发展都是重要的,政策对每所高校都是一样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政策、用活政策、执行政策。用活政策就是把高职院校自身特点与国家统一政策有机相结合,找到使用和落实政策的切入点;理解政策要有宏观的视角,微观的眼力,这样才能到位;执行政策要快,只有快才能最大化占有政策资源,使政策更有效,晚了政策就会失效。

三是创建特色院校需要独特的文化。有一种说法“一流学校靠文化,二流学校靠管理”。文化对于特色院校有两个支撑:首先,文化是特色院校的灵魂,文化是引领特色院校建设的根本,只有特色院校才能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其次,独特的文化是形成软实力的核心,有了先进文化才能把学校领导因素、人文因素、环境因素、政治思想工作有机整合为软实力,高校有了软实力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动力。

四是创建特色院校需要科学管理。管理是使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一种手段,管理要确立正确的目标、组织、协调、控制系统,使发展教育要素通过管理形成优化的结构产生更大的效益是当务之急。

五是创造特色院校需要发展战略。发展战略是关系高职院校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随着高校自的扩大,随着特色院校发展的复杂环境,发展战略随之越来越重要,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已摆到日程。一个有战略发展的学校要比没有战略推着干的高校更有成效。特色的院校就是战略取胜的学校。

三、建设中国特色院校模式的基本经验

历时一年半的中国特色院校案例研究首批五家试点已取得丰硕成果,目前正处于经验总结和成果阶段。什么是特色院校建设的基本经验呢?我认为:探索多模式成功道路、创立自主知识品牌、推进文化创新是最基本的经验:

(一)特色院校案例研究探索出成长型院校不同模式的成功道路

特色院校模式建设为广大成长型院校发展探索了一条道路。虽然,这些道路不是唯一成功的道路,但他们经验却说明,只要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参加到特色院校案例研究创建之中,成功的路就在脚下,这五所试点院校所进行的探索,足以回答了这样成功的实事。

这次中国特色院校案例研究,经过实验探索形成了五种不同类型的模式院校发展道路:

第一种类型,以曾宪文院长带领吉林职院师生,走出了一条“彰显个性”高职院校发展之路,形成了“战略发展型”模式。案例说明他们是怎样通过四元战略创新发展的,这个案例为地方高职院校战略发展提供借鉴。

第二种类型,以吕艺生院长和曾若虹副院长带领厦门演艺职业学院师生,走出了一条“民众艺术”成功之路,形成了“创新发展型”模式。案例说明了他们以改革为动力,颠覆了传统演艺精英的模式,开拓了民众艺术广阔发展道路,使民众艺术成了新时期文化建设一大法宝,为演艺和艺术类院校战略升级提供了新模式。

第三种类型,以宋卫东院长带领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师生,走出了一条“融育为先”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紧层发展型”模式。为企业办学的院校,坚定不移走特色之路提供了借鉴。

第四种类型,以杜晓林带领北京农学院教科团队,走出了一条“教改新篇”的道路,形成了“专业改革”特色,为地方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借鉴。

第五种类型,以赵小敏院长带领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师生,走出了一条“百年特色”发展的道路,形成了“品牌型发展”模式。为地方师范院校走出特色之路提供了借鉴。

(二)特色院校案例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中国管理本土化和教育现代化自主创新成果

第一,不照抄照搬,创立中国高教自主创新成果。中国特色院校案例研究对于建设中国特色高教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这项研究不是照抄照搬的,而是应对高教转型建设高教强国的一项原创的自主创新成果。

中国特色院校案例研究具有国际化意义价值,将美国案例进行中国化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从1980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美国卡特总统签定中美合作协议以来,案例从美国哈佛大学引入中国已经30多年了,长期以来,案例只局限于工商管理教学之内,没有把案例研究引入高教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资源,这次特色院校案例研究突破国内外传统的做法和范畴,拓宽了案例在高教管理中的应用,这标明中国经济崛起和中国模式新的发展,高教发展需要案例研究,案例在中国广泛推广和应用得到新的发现。把案例研究引入高教管理之中,不但在中国是首次和原创,就是在国际教育史上,也是一次大规模、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开创了国际高教史上案例研究的先河。

第二,走出一条中国管理本土化和教育现代化之路

我国高校案例的研究是对国外引进案例进行“消化、吸收”的过程,20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国案例教学法引入中国后,我们并没有盲目照抄照搬,而是根据国情提出了“案例三个车间”理论,首先确定了管理事实是案例研究的基础,突出了企业案例先导性作用,高校案例是对企业案例的改制,2004年我们组织170所高校参加了1000个实证案例改制教学案例的共享项目,在改制基础上,我们又开始在院校建设“高校案例本土化教学实验室”,就这样一步一步的消化、吸收,通过不断的深化,才将案例研究理念引入高校管理中来,走出了一条中国管理本土化和高教现代化的道路;最近,我们还在做联合国国际合作案例项目,力争实现中国案例国际化的目标,经过30年奋斗我国基本上走出了一条中国案例“美国化—中国化—国际化”自主创新的道路。

第三,案例研究引入高教管理,它对高教发展、新教改、新试点都具有全新的意义。

(三)创新文化经验是建设特色院校模式的灵魂

这次特色院校案例研究不仅创建了院校知识品牌,更重要的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一批具有创新意义的文化,使我们开始从更高一个层次思考特色院校的文化建设的问题,当前建立与特色院校相适应的价值观、时代品格和当代精神更为迫切,特色院校发展离不开知识品牌,特色院校长远持续发展需要文化这个灵魂,因为文化决定着特色院校未来的前途和命运。

第一,主动文化向创新文化转化是特色院校创新的关键。主动文化是特色院校建设创新文化的逻辑起点,创新文化是支撑特色院校战略发展的灵魂和命脉。据我所知,目前进入特色院校案例研究的高校,不是985、211的学校,连国家高职示范校也没有,为什么这些成长型院校争当创新文化探路先锋呢?实质上道理很简单,凡是进入国家指定的重点院校都是过去基础条件强,国家又选择重点投资扶植的高校,所以这类学校就形成了“给予文化”,“给予文化”是一种教育不公平的表现,这自然就形成了少数垄断文化族层。广大的成长型高校没有“重点项目和示范”的机会和照顾,只有靠自己去奋斗,寻求主动文化来崛起,主动文化就成了特色院校创新文化的逻辑起点。

主动文化有两种前途:第一,将主动文化升华为创新文化,尽而成为特色院校模式;第二,主动文化如何没有下一步价值选向的目标,主动文化就会消失。对于广大成长型院校来讲,探索多元化的成功道路,追求成功是他们最大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很清楚只有院校成功了,才有全体师生的优秀,可见,一个不成功的院校,不可能有许多优秀学生的涌现,成功决定优秀的命运。

成长型院校创新文化最核心的是开发和形成一种新知识、新文化,形成全新的知识文化产品(成果)。文化的动力来自先进理论和观念,而是来自一种组织文化,从历史沉淀的经验中总结提炼出“模式”来,这“模式”就是成长型院校的知识文化成果。这些新知识在文化自觉环境中,就会转化为一种文化思想、一种目标、一种行为、一种价值追求、一种习惯、一种风气,从而形成创新文化体系,对社会产出的是软实力、吸引力、竞争力。运用案例去研究特色院校建设的经验,进而提高广大师生的认识,理念改变,实现知识共享,这本身就是丰富文化内容和文化提高的过程。这种知识文化获得只有靠广大师生艰苦奋斗,从实践中去探索才能得到,知识是文化的载体,更是特色院校力量所在。我国校园文化为什么一直停留形象工程和包装层面深入不进去,其中最重要原因,没有自己的知识创造,没有使知识物化文化的流程和切身体会,文化还游离知识成果的。任何一种知识成果都是一种文化造化的过程,文化孕育了知识产品,知识产品又成为文化的核心,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形成高校知识成果,挑起文化大梁,高举创新旗帜,正是第一批特色院校案例研究建设者的使命和他们的功劳。

第二,造就一批知识英雄是特色院校案例研究另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这批知识英雄以新政领导、研究团队、优秀师生为主体而形成的。正是在知识创造的和受益互动中,使这些英雄人格化的价值观得到充分体现,形成了鲜明的新政领导品格、研究团队品格、优秀师生的品格。

新政领导时代品格。新政领导为什么选择特色院校案例研究做为推动高校发展的切入点呢?除他们超前认识能力外,更重要是来自他们对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而形成的创新文化。他们用新锐品格,开创了高校案例研究先河,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为成长型院校铺开一个新路。他们“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做法,也足以说明他们文化自觉的时代品格。

中国特色院校案例研究调动不是一般科研和教学团队的积极性,而是调动院校领导团队,特别是主要领导和积极性。这是近10年来少有对高等教育软科学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在过去大众化10年里,由于规模和外延不断扩大,校院长关注的重心和感兴趣的地方是“上项目、搞学位、弄专业、要资金”;而现在有识之士的校院长,开始对“知识、战略、人才、政策”发生了新的兴趣。对中国特色案例研究的热情和支持度,来自他们多年积累起来创新能量的一种释放,来自对过去成功所带来负面问题的冷静思考,是一种从过去“依靠文化向创新文化”的转变,是一种“依靠单一方法向综合方法”的转变,是从称呼百年的校院长向新政领导新词的转变。总之,中国特色院校案例研究的崛起,不单是使校院长决策意识的提高,更是一种自觉文化的萌发和建立,这正是新教改最核心的价值和创新之源。

研究团队的时代品格。这次特色院校案例研究是由优秀教师组成团队完成的,这个研究团队组成的本身,就打破了高职院校没能力从事研究的说法,做为一个知识组织类型的划分不是靠别人给划定的,而是根据需要走出来的。高职院校建立研究团队,走知识研究型道路本身就是一种特色院校重要的文化现象。这个团队在调研、成型和形成观点过程中起到了先导的作用。

广大师生的时代品格。案例研究形成的知识产品,可成为师生了解院校历史、研究现在、规划未来一种文化的交流,这对他们形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热爱母校、成为优秀师生、建立共同的信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特色院校模式也为今后校际之间的学习交流,为培训校(院)长提供新的案例,这对加强校际交流、带动更多高校走向成功,带动高级管理人才流动、交流和合作具有文化的推动,今后“校际互动、知识共享”将成为一种自下而上横向学习与交流的重要文化平台,这个崭新的平台,是由第一批特色院校案例研究搭建起来的。

特色院校建设不但是一种知识进步,也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内容,是提高特色院校软实力、竞争力、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第三部分:高校智库发展战略与对策

对于特色院校模式建设我们即要总结和研究客观规律,又要研究未来发展的潜力,以及对教育、社会、经济的影响和作用。首先要推动特色院校发展战略、科学规划今后五年特色院校研究发展规划,推动高校智库研究四个重点项目的实施,从战略的高度把特色院校模式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大力实施特色强校的

发展战略

研究特色院校案例是一种把传统经验上升到科学层面和模式层面的方法,关键在于将这种模式转变一种战略,关键在于实施特色强校战略。特色强校战略将是未来10年实施教育强国战略重点课题。

第一,实施推进管理创新的战略——

让高教质量通过强化管理出人才、出效益。教育上长期以来不少人把211、985工程误认为是提高质量的工程,这两项工程都是为扩招做准备的,211是以改革大学办学条件对100所大学的投入;985是改变科学条件的一种投入,两者都以硬投入为主,质量工程不同于211、985工程。

质量工程是通过项目带动来提高教学质量的计划,为了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不但需要质量工程各要素参与,而且更需要通过管理的作用促进各要素结构的优化,实现其效益最大化。质量管理是一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有目的的过程,为此,质量工程必须由质量管理来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才能更有效。

第二,实施推进“两化”的战略——

推进高教管理本土化和本地化。中国高教在转型过程中,要实行本土化和本地化两个创新。

首先,我们坚持对国际经验要本土化。我国大众化概念提出,教育进化基因学说,校院体系设置,现代大学制度;甚至教材、教学方式和方法,大都是程度不同的带着西方发达国家模式的痕迹,在有些方面照抄、照搬现象还比较严重,正是这些水土不服的现象,严重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发展。对西方先进理论和方法,必须从国情、校情和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消化吸收和创新。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综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把西方先进的东西学到手。当前,对西方理论和方法我们消化的不够,许多方面只是进行了本土尝试,而无实现本土化,没有本土化就会出现两张皮,给中国教育的实践带来严重的损失。

其次,对国内高校经验本地化。现在高校大都下放地方了,以地方属地管理为主,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还是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地方高校一定要立足地方经济和专业特色来当先进,不能盲目向一流大学学习和照抄照搬,要坚持本地化。

第三,实施推进嫁接优势的战略——

用知识战略联盟嫁接教育集团。现在高校在推进的“校企结合”、“工学结合”普遍是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凉,为什么呢?因为高校“软实力不足”,企业相不中,因为这种横向合作是互利互惠为前提的。

目前,我国教育集团运行大都以学校整合为主,企业和行业配合和帮办,使高校集团整体作用不十分明显,有些教育集团是无有核心竞争力的“拉当配”集团。

解决这个问题,要从教育集团向知识战略联盟转变,知识联盟是提升教育集团一个比较好的方法,知识联盟是从双边校际优势互补开始,先由校际之间结成盟友,交换互缺性资源,各自达成战略目标,最后获得长期的核心竞争优势。以强势的高教核心竞争优势与跨业组织建立互动式知识联盟。

知识联盟转移的知识称为“联盟知识”,这种知识不通过联盟是无法接触和获得。作为“联盟知识”将派生出新的竞争力和新的软实力,更有效地强化了与地区、行业、企业之间的推动作用。

第四,实施推进外脑辅助决策的战略——

依靠智囊团进行科学决策。下一轮改革的重点是扩大高校自。各级院校如何使用好自进行科学决策很重要。在教育转型的每个交替点上,过去教育研究中心发挥了不少的作用,但是这种体制内的智囊团过于行政化,长期以来流行于课题研究,充当写作班子角色,研究成果常常滞后于决策,智囊团的先导性无法得到发挥。而且这种体制最大的弱点是局限于教育内部的报告多、自身的规律多,而在教育、经济、社会交叉地带就很少能提出真知灼见,特别是面向国际化、大众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地带,正是左右教育规律的主要因素。所以,跳出教育研究教育,站在全局的高度有关教育资源优化和整合的战略是特别重要的,帮助转型高校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

第五,实施推进强化软实力的战略——

进一步开发和提升高校的软实力。进入大众化以来,不少高校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植,院校校舍、教学仪器和装备、实验室建设等硬件建设得到长足的发展,相比之下,以教师素质、教材建设和文化建设、软实力建设相对薄弱。

当前影响地方高校权利高职院校发展不是硬件而是软实力的问题。首先,要加大软实力开发,用软实力配置硬件,实行硬件软化,推进特色院校的知识化、素质化和内涵化。

但软实力是不能投资的,它要靠高校知识管理才能建设好。对于当前高校面临的任务来讲,单靠过去的政治思想工作和传统的行政方法就显得不足了,现代院校的软实力,即包括领导的能力、品牌的影响力、院校文化、精神和作风,以及政治思想工作在内综合力量的体现,现代的软实力是推动特色院校建设不可忽视的无形的力量。

第六,实施推进发现新政领导的战略——

大力发现和推荐高教新政领导。新政领导不是靠书本培养出来的,而是在实践创新中才能锻炼出来的。培养新政领导最好的榜样是向创新组织学习,从企业家的“无中生有”的奋斗中领悟精神、品质、作风、文化对成功的意义和作用,号召高校领导人不是更多到清华、北大去进修读博,而是到创新的组织中去学习、搞实验和挂职,让高校首先引入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机制。有了新文化,一个新锐领导才能诞生。在转型期的制度创新之中,领导的态度、责任和实践观太重要了。

培养院校领导再一个困难是缺少教材,传统的教育学是研究学校内部是怎样管理的,没有谈到怎样去造就一个校院长。我想这就是我们要做的工作,本项课题研究完成之后,许多高校案例就出来了,这个高教案例库形成后,可以用来培训高校领导成为新政领导。

第七,实施推进建设管理科学体系的战略——

推动特色院校科学管理体系的建立。当前最主要的是解决院校科学管理动力问题。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和增加自不是单从政府要钱、要权,而是从规范和加强院校的管理入手,从院校内部管理来看,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的管理、装备和条件和管理、软实力的管理都比较薄弱,院校与外部政府关系、行业关系、企业关系、国际关系都没有相应的规范和流程。建立一个强化内部,关联外部,内外有机结合的一个科学管理体系。

我认为,建立院校科学管理体系,是现代大学制度和建立自真正的灵魂和要义,不是为重新铺摊子,外援式发展,要投资,要条件。当然,在科学规划学校发展的时候,才知道政府如何管理,这些基本问题先从学校开始搞清楚,其它方面才能知道如何配合院校管什么和不管什么,学校管理的主体地位才能不断的突现出来。

第八,实施推进特色院校模式的战略——

搞好特色院校基本建设。特色院校是全局性、系统性、战略性的一个组织行为,搞好特色院校基本建设,要对知识资源、战略资源、合作资源、共享资源上进行全面整合,再造新优势。

特色院校案例研究是基本建设的知识工程,它必须由高校主要领导来组织实现。特色院校建设不同于特色专业的建设,特色院校是高层次、全方位从整体上研究院校成功规律的,只有一把手主持,才能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只有一把手思维,才能统筹全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规划学校的未来;只有一把手主持,才能把研究成果转变为未来发展的指南。

特色强校发展战略问题要做成项目去实施。特色院校案例研究主要成果是提出特色院校战略,如何实施战略,要建立和加入知识战略联盟,通过联盟帮助高校内部无法解决的问题。国内外合作与交流、课题申报和优惠政策采取、各种外部关第的协调,稀缺人才资源的补充等问题,做成项目研究,充分利用现有知识资源,发挥北京优势,合作建立本校北京特色院校与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中心),改变高校只从专业上创建研究中心的局面,改为把高校战略发展问题作为一个项目去研究、解决和发展。

特色院校不是什么都好,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要进行横向和跨业合作,组建“校企研”为核心的各类实验室、实验基地,特别发展与科研单位及软科学研究机构组建跨业智联尤为紧迫和重要。中国管理智库为高校在企业、行业建立跨业联盟可提供支持和帮助。

将特色院校案例单位,办成培训教育家和新政领导的新型学校,推动校际间的学习、交流和共享。

第九,实施推进开放办学走出去的战略——

实行高校走出去战略,与全球南南国家结盟。在过去改革开放30年,我们更多是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教学模式和方法,由于国情不同,总感到有些水土不服,常常出现两张皮的现象,使我们与发达国家交流总处于被动地位。

我们特色院校走出去,要从学西方发达国家向全球发展中国家转移,实施国际化稳步合作的道路。把精力转移到全球南南国家去,他们不但与我们同处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我们的经验更适合他们发展,我们会在输出高教经验中去提高和发展,配合联合国南南合作计划,实施特色院校走出去战略,为我国高教国际化提供新的经验。

二、制定全国特色院校研究发展战略五年规划。

总目标,五年内(2010—2015年)从全国成长型高职院校、地方院校中,遴选100所院校进入特色院校重点案例,纳入国家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本土化企业与高校管理案例组建工程”计划,2012年遴选10所院校列入项目研究计划,2011年末做好申报和立项批复工作。

建立高校软科学研究团队。选推1000名专家、教授(其中半数以上是高级职称),加强对研究团队中青年骨干的学习和培训,研究项目完成后,涌现出100名高校软科学研究专家、教授和科研组织家,2012年推荐10位高校软科学研究专家、教授,大力宣传,颁发证书。

建立高校软科学成果推广体系。选择30个案例高校建立观察点,与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联合建立10个特色院校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建立10所中国高校管理案例校际交流所,分批开展校院长的案例现场培训、挂职、交流和定点研究,加强横向交流与多边合作。初步确定在吉林、厦门2014年建立研究中心和案例校际交流所试点,探索经验逐步推广。

加强特色院校与全球南南国家的合作。创造条件、鼓励国内院校请进来、走出去,到国外学习、交流,在政策允许情况下举办分校和举办分支研究机构;推动更多特色院校走开门办学和开放办学的道路,2014年与联合国中国南南合作战略研究组合作,举办一项“特色院校开放办学”研讨会,组织特色院校代表到发展中国家高校去考察访问,促进特色院校到与南南合作国家合作办学和共同发展。

三、近期推动高校智库研究的四个重点

根据五年规划总的原则,近期高校智库研究的四个重点是:

第一个研究课题:中国模式国家教育学的研究。在教育部中国特色高教管理模式研究成果基础上,做好中国模式国家教育学的研究。怎样去研究中国教育,评价近10年大众化教育的,我们要跳出教育去研究教育,从国家概念出发,站在整个社会“大系统”去研究教育。用西方教育学角度解释中国高教发展是水土不服;就教育谈教育许多问题是说不透的;从经济角度谈教育会有局限性。为此,评价中国教育,不是总结经验就行了,而是对“中国模式与高教道路的两者关系”做一个科学的定位,应反映如下指标:第一,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率;第二,教育与产业结合度;第三,教育与知识结合度;第四,中国教育国际化的程度。

第二个研究课题:院社合作的研究。为了实现管理观察杂志的关于把编辑部办到学校中的改革目标,在有条件的院校中开展院社合作计划。发展高校理事和全国学术专家委员会委员。院社合作是我国高校从“产业合作”转向“知识合作”重要转折点和主要标志,填补了知识合作的空白。院社知识合作有助于提升高校知识的含量,强化“校企合作”的吸引力、影响力和作用力。知识合作平台还为高校增加新的平台、资源和科研成果,推动高校知识开发和知识转化。

第三个研究课题:邀请特色院校参加联合国项目。在联合国有关部门支持下,商务部有关部门批准“中国国际合作经验与联合国南南合作战略研究”已正式立项。主要研究改革开放30年,联合国在中国受援1000个项目进行总结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并提出中国政府今后经济外交和国际合作的政策建议。结合特色院校研究重点,邀请有关院校参加。

第四个研究课题:高校新政领导的访研。为了推动特色院校的研究,管理观察杂志配合研究成果宣传,重点开展以校院长为中心的访研活动,把介绍院长和推进院校品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全年拿出100P设专栏进行宣传报导,请各校申请。

家校合作案例范文

关键词:地方普通高校;工商管理教育;案例中心

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强劲发展,工商管理类专业迅速成为高校中的显学和年轻人心中的香饽饽,莘莘学子趋之若鹜,争相报考。但在实际运作中,各高校的工商管理教育由于理念、资源、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发展结果却大相径庭。名牌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炙手可热,地方普通高校(本文所指的地方普通高校为非重点高校,主要是在高考录取时的二批和三批次学校)却存在学科发展缓慢、专业建设滞后、学生就业面临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方普通高校的管理教育重理论轻实务,重传授轻参与,脱离社会实践的缘故。

一、案例教学概述

案例教学是管理学教育中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方法,就是用真实生动的商业事实材料服务管理教学,使之所蕴涵的管理知识、能力要求和思想教育达到预想目标的一种教学范式。

案例教学没有正确答案,只有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通过案例教学,训练学生系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采取行动的勇气与决心。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更多的是课堂讨论的组织者,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和总结,汇总大家的智慧,总结集体的经验。

从教学内容看,案例教学不但可传递更多信息,扩大学生视野,而且能深化课授内容,拓展教材知识;从教学过程看,它强调全员参与,彻底打破注入式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互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师生情感沟通,思想交汇,对塑造学生的良好个性大有裨益;从能力培养看,它不仅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信息摄取加工、方案设计、比较分析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而且能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最大限度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实际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案例教学的发展

西方的案例教学历经1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一个以哈佛案例库为核心,以毅伟(RichardIvey)案例库、欧洲案例交流中心等为补充的案例库体系。1920年,哈佛成立案例开发中心,次年出版了第一本案例集,由此奠定了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案例教学始终是哈佛商学院最主要的教学形式,超过教学总时数的80%;哈佛商学院每年大概编写350个案例,涉及各种科目,覆盖了商业问题中广大区域。从1923年起,毅伟商学院就开始使用案例教学,其案例库现有2200多个案例,并以每年300~400个的速度在更新。案例已交流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的100多所高等院校和100多家大型企业,每年向校外读者出版销售案例拷贝约50万个。

国内最早推广案例教学和进行案例库建设的大连理工大学,1999年成立管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经过十几年积累,已收有教学案例900多篇,覆盖工商与经济类课程24门,主编《管理案例教学研究》内部期刊21期,公开出版专辑18本推广案例教学法,共举办30多期案例教学与编写培训与研讨班。

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更是借助北大品牌,通过科学运作,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企业家讲座,创办《北大商业评论》杂志,出版了32本案例和管理类书籍,主办了包括“中国最受尊敬企业”、“中国管理学院奖”等评选,为国防大学等所有军队系统学院示范案例教学,发起了囊括中国顶级企业和跨国公司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同盟”,与50余家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媒体建立了紧密合作。北大案例中心已经发展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案例库。

国内其他高校如清华大学等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管理教学案例库,对于促进管理教育和学科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地方高校建立案例中心的必要性

工商管理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工商管理类学院与企业、与社会联系的紧密性。没有好的案例,没有一个在学科、企业规模、企业性质、行业、区域、案例功能等齐全的案例库,案例教学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就不可能开展有效的案例教学,工商管理教育也就不可能真正联系企业实际。

目前国外案例很难让学生进入情景,找到真实感。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使用国外案例存在对案例背景的理解和语言文化的差异,常有隔靴搔痒的感觉。知名跨国公司的案例和大型组织、国际化问题等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中小企业案例则使学生兴趣索然。

地方普通院校虽然在诸多资源方面受到限制,但应主动向名牌高校学习,在某些领域甚至有敢于超越名牌高校的勇气和信心。因此有必要组建以本土企业实践为基础的地方普通高校管理专业案例中心,以“促进管理教育,提炼管理思想,提升管理水平”为使命,立足本土,面向全国,通过案例研究,使之成为一个系统收集、整理、管理河南本土案例资料的平台,以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学院的长远发展服务。

案例中心将统一编选、制作本土案例,重点放在本土企业,不断及时更新案例,使入库案例具有良好的覆盖性和系统性,并形成大量企业素材积累,从而为教师和学生使用案例和企业研究提供方便。中心将与其他院校案例中心、培训机构以及商业报社等进行案例交流和共享,从而扩大案例的使用范围。通过整合师生、企业等资源,使案例不断得到教学检验和市场检验,从而使案例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通过总结提炼本土企业成功的精髓与失败的教训,形成本土特色的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为管理教学和研究提供丰富的案例,对于促进管理专业教学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能够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和专业咨询,提升本土企业家的领导和管理能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

四、建设案例中心的关键要素

要建设好地方普通高校管理类案例中心,至少需要有六种资源:

1.精神资源。案例中心的建设成功与否,首先在于学院对案例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哈佛商学院、毅伟(RichardIvey)商学院等案例库之所以成功,是院方对案例教学高度重视的结果。案例中心的建设需要一批热衷于案例研究和案例教学的教师,对案例中心的建设有一种精神动力。案例中心全体成员要清醒意识到案例中心建设对工商管理教育的重要价值和对本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使命感;案例中心要成为一个良好的事业平台,使案例中心人员在案例采写过程中得到锻炼,为个人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案例中心建设要有明确的远景和目标,从而发挥远景和目标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2.组织资源。为了推动案例中心建设,必须有一个由专职工作人员组成的坚强组织。这个组织并不需要庞大编制,而是一种精干的网络型结构,主要依托工商管理学院的丰富资源,发挥资源整合作用。这些人员的工作范围不但包括案例采写、编辑与整理,案例查询系统的建设与维护,而且包括和其他学校、企业、培训机构与媒体的日常联络、交流等工作。国内有些案例库完全依靠个别老师推动,其未来发展是缺乏动力的。只有形成组织,才能持续坚定地推动案例库建设。

3.资金资源。案例中心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直接成本包括差旅费和劳务费。具体费用包括案例开发费用、案例储存费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费用、各种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费用,以及外部联系费用、办公费用等。其中案例开发费用所占比例最大,主要包括差旅费、教授指导和写作人员劳务费,由于案例采写对写作人员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因此人力成本相当高。而且,一个优秀案例需要反复修改,这也导致案例采写成本的上升。

4.素材资源。企业的管理实践是案例之源。改革开放30年来,一批批本土企业的成长和没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为案例中心建设提供了新鲜而丰富的素材资源。但是,要成功开发管理案例必须解决好企业的合作问题。因此案例中心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互动,逐渐调动企业积极性。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传播案例教学成果,在社会上营造一个重视案例教学的氛围,把企业(公关)需求和案例采写要求相结合;另一方面,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分析,使企业感受到案例采写能够帮助企业分析形势、理清思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而使企业认识到案例教学对中国管理教育和企业经营的重要意义,赢得企业的认同和支持,使企业消除顾虑,愿意公开自己的真实情况,接受客观中立的案例采写和调研。

5.市场资源。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带动了对管理教育的庞大需求,社会公众、学生以及企业,都在管理知识学习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案例中心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市场资源及市场化运作,这对案例中心建设和案例教学推广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市场是检验案例库建设成败的最终标准,市场化运作有助于解决案例中心建设的资金缺口和人力资源缺口,有助于加强工商管理学院及教师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从工商管理学院教师那里获得有益建议,教师通过对更多企业的研究,可以增长企业经验,加深对企业运作的理解,从而提高案例教学和研究水平。

6.品牌资源。品牌是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源。案例中心的建设决不是权宜之计,应充分发挥传统优势,整合工商管理学科的各种资源,千方百计努力把案例中心办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要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工商管理学院与企业的联系,定期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和企业家来校开展讲座或担任客座教授,主动联合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研究,努力向企业推介我们学院的教师及其研究成果,不断提高案例中心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将其打造成为学院的一张名片。

五、结语

综上所述,早日组建案例中心,是地方普通高校工商管理学科发展的需要,是教师搞好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对于提升管理教育教学水平和促进学校的兴旺发达,乃至本土企业的发展都将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希望各高校管理学科的决策者们早做决策。

参考文献:

家校合作案例范文篇3

关键词:文化反哺;技校生;宪法认同教育;案例适用

一、引言

(一)文化反哺影响下的技校宪法认同教育的内涵

周晓虹在《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反哺的意义》中认为,文化反哺意指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其实质是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进行积极主动的文化影响的过程。因此,它是一种致下而上的社会现象,体现了社会鼓励青年质疑和创新、尊重青年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潮流。社会对文化反哺等社会现象的包容与认同是我国《宪法》的核心价值---保护人权在文化领域的体现。这成为包括技校生在内的青年公民人心同归,认同宪法所承载的价值理念的思想基础。邹平学在2017年3月22日的文汇报上发的《国家认同、人心同归的本质乃宪法认同》一文中指出,社会秩序基于社会共识,国家秩序基于国家认同。宪法是根本大法,所以,国家认同必须表现为人民的宪法认同。凝聚公民共识,达成社会团结是宪法认同教育的终极目标。宪法认同教育是培养公民认知宪法、对宪法内在精神于价值取向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认同宪法所秉承的民主、法治和人权这三大价值理念并最终付诸宪法行动的过程。文化反哺影响下的技校宪法认同教育是指教师引导技校生逐步树立宪法至上的理念并最终自愿践行宪法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的过程。

(二)技校宪法认同教育与文化反哺

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给技校宪法认同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无限活力。第一,技校宪法认同教育的教学思路从教师引导学生机械认知宪法原理逐步走向知行合一,形成宪法行动;第二,能够缓解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代际冲突,教学中形成一定的融洽关系,打破技校宪法课堂固有的严肃气氛;再者,师生通过互动交流,相互影响,从共同认知宪法到形成宪法行动。文化反哺影响下,教师应如何对本身比较抗拒理论学习的技校生进行宪法认同教育呢?实践证明,案例教育是培养其增强宪法认同意识,树立并完善正确守法观念的不二之门。

二、技校宪法课堂案例选择面临的困境

如上所述,在文化反哺的影响下,技校宪法认同教育主要依靠案例学习法来实现。值得关注的是,存在种种弊端的传统宪法案例却成为了阻碍学生掌握宪法知识原理,培养宪法思维能力,树立敬畏宪法,遵守宪法的法治意识的“拦路虎”。

(一)案例过时导致学生不能理性认知宪法原理

部分教师为了避免繁复的准备工作,年复一年,“聪明”地使用手头的陈旧案例资料引导学生掌握公民基本的权利、义务知识原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未得到及时更新,还停留在分析简单社会现象的阶段,当他们面对校园内外发生的现象时束手无策,不能从人权、法治的角度切入,有效梳理出相关的知识原理,很好地解读具体的纠纷,

(二)案例缺乏人文关怀性导致学生不能形成正向宪法情感

有的教师选取学生极少触及的国家制度领域案例,如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起草制定过程。此类案例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思维由国家建构跨越到权利保障发展维度。否则,学生如无法感知到案例与其生活息息相关,其内容又非常晦涩难懂的话,他们是不愿意也无法通过案例认知原理,形成宪法情感与态度的。

(三)案例缺乏趣味性导致学生不能产生正确宪法行动

一些教师选取的案例内容普通,涵盖的知识点简单,缺乏典型意义,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理论枯燥,案例也无精彩之处,这样的教育情境自然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令教师头疼的睡觉、走神的课堂现象并不鲜见。学生难以通过案例分析领悟宪法体现的价值观念,更不用说付诸实践了。

三、案例甄选的路径

文化反哺现象的不断发展,敦促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找到符合学生需求的宪法认同教育案例。案例的选择应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充分照顾到受教育者的内心需要;使学生消除不平等或逆反心理,拓宽宪法教育的渠道,从课堂走向课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面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并将这种认识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一)借助单个案例提升学生宪法知识学习能力

宪法的知识原理涉及知识点比较琐碎,如果每个知识点都引用不同的案例,学生很难就自身的学习水平将涵盖不同知识点的案例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理论储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尽量使用1个包囊所有核心的知识点并且涉及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案例,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特点比较熟练掌握提炼案例相关信息的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中级班可以主要引用实时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生活或学习案例:如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被老师没收、校园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等情境培养其基础思辨能力;高级班则尽量多引用教育就业、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社会新闻热点案例:如扶老人事件、广场舞案件等提高其综合思辨能力。

(二)选用涉及多个知识点的综合性案件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

无论是古今中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例,还是近期发生的争议性比较大的案例都可以成为综合性案例的来源。由于这类案例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甚至超过学生的思维能力范围,所以案例的选择要尽量让学生感受到与其利益相关,这样才能比较轻松地引导学生从综合性案例入手以权利义务的角度来分析每个知识点,不断通过提升宪法思维能力进而提升法治思维能力。

(三)借助权利行使案例引导学生体会宪法的价值观念

《宪法》5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要树立学生合法行使宪法权利的信念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需要,从他们关注的维权案例如劳动法维权案例入手,通过课堂学习、课外知识信息化拓展等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原理的掌握、法治思维的培养最终能真正理解宪法所体现的民主、法治和人权的三大价值理念。中级班的可以由教师选取古今中外名人敬业爱岗的真实经历如大国工匠视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就业服务社群的良好意识;针对高级班学生,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热点案例如出纳贪污受贿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离开校园后如何在工作中抵制现实诱惑,做到诚实做事,清白做人。

四、案例适用的实践

案例选择的路径是很多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丰富宪法认同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育载体,为学生提供“反哺”平台,选择符合技校生守法心理特色的案例。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发现,发现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实践中比较重视法律维权功能的实际应用而忽视自身义务的履行问题。如何对技校生进行宪法认同教育需要触动他们心灵的案例支撑。技校学生比较关注以法维权问题,而近年来纠纷不断的广场舞案例除了符合学生关注需求,涉及到小区居民劳动休息权维护外,还涉及到广场舞者社会文化权利行使、政府部门如何协调冲突者利益的问题。近年来个人宪法课堂教学实践证明,选择此类囊括综合知识点,且关涉民生的案例作为宪法认同教育的素材是比较容易收到教学实效的。以下将结合以上案例探讨如何运用课堂教学三步骤探讨引导学生掌握宪法知识,提升宪法思维能力,最终逐步树立宪法至上的意识。

(一)从学生关注的的权利知识原理入手分析

案例,明确公民个人应合法行使宪法规定的权利教师首先指导学生找出广场舞者、小区居民基本权利的宪法依据。法律依据包括《宪法》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4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4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重点引导大家梳理文化教育权利方面的条款。《宪法》除了公民基本权利规定外,还有基本权利如何正确行使的规定。《宪法》5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因此,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学习权利知识原理外,还应从学生作为公民应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角度引导他们意识到自身的公民责任:第一,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广场舞爱好者和居民在行使自身权利的过程中不能侵犯他人的权利;第二,不容许滥用权利。广场舞爱好者和居民应该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合理行使自己的基本权利。笔者在2016-2017学年宪法课堂教学中发现,7个高级班和4个中级班约500个学生中,超过70%的学生能轻松就找到38条和43、47条公民权利依据;只有5%同学能够找到51条权利正确行使的依据。可见,公民基本权利应该正确行使的宪法规定还没真正走入学生的心中,仍需要教师在部门法的学习中继续加强引导。

(二)选择同类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国家机关应履行的宪法义务

学生掌握了广场舞案例涉及的公民基本权利后,教师应将教学焦点从公民个人权利引申到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保护公民权利的问题。教师应根据系列案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国家机关是如何解决类似纠纷的,哪种解决方式比较符合宪法的规定。广场舞的纠纷在中国并不少见,教师可以类比公安机关鸣枪警告、召集群众进行调解等解决方式结合宪法规定与学生一起分析哪种方式更符合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各方利益平衡达到效果最优。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步理解作为国家机关应引导和教育人民群众遵纪守法。引导和教育人民群众在行使个人权利、享受个人自由的同时,不得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利益,履行法律义务、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

(三)引导学生结合案例从不同当事人角度思考问题,逐步形成社会所倡导的宪法至上意识

我国宪法的规定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内容,一个是国家机关的运作方式;一个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的享有和义务的履行。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相关规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相关问题的解决路径,从而拓宽他们的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让学生分别从小区居民、跳舞者权利维护角度理解宪法关于劳动者休息权、公民社会文化自由的规定;学生对维护权利的原理有了兴趣后,教师再顺手推舟引导他们去探讨劳动权利与社会活动权利发生冲突了该如何解决。教师通过整个课堂教学的安排引导学生意识到,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宪法维护国家的尊严,也确保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用宪法的思想说话,用宪法的精神做事,用宪法的灵魂提高个人对国家、集体和人民的担当意识,提升国家的荣誉,增强自己的使命。每个人心中都应当有宪法,以宪法引领行动。

五、结语

文化反哺现象的影响下,教师应做好三件事:第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第二,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时时处处留心学习新知识,掌握宪法研究的理论前沿,并且把最新的理论与教学相结合,。教师不仅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还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留意,关注媒体,看电视、听广播、上网,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来丰富自己的知识,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拓展教学内容,凭现代技术手段来占据教育的制高点;第三,通过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充分体验教学内容的社会实践形态。只有这样,才能弥补自己在“文化反哺”视阈下的知识不足,才能具备更多与技校生交流的共同语言,才能找到对他们进行宪法认同教育的恰当教育方式。宪法不仅是技工学校法律课程的基础内容,更是学习我国法律体系的开篇环节。近年来,宪法法律至上等法治理念的深入人心,更敦促广大技校教师们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案例为载体,辅助通俗易懂的原理,形象地诠释宪法精神,力求让学生记得住、吃得透,进而内化为力量、升华为态度、付诸于行动,用技能报国的理想承担公民社会责任,实现宪法认同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政治认同教育.陈红陈亚兰.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0).

〔2〕文化反哺现象与教师权威.杨美娟.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5).

〔3〕“文化反哺”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创新策略.王艳东,徐维东.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

〔4〕中国社会变迁六十年的公民宪法意识.韩大元孟凡壮.中国社会科学,2014,(12).

〔5〕从“文化反哺”现象谈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萨仁娜.高校辅导员,2013,(10).

家校合作案例范文

关键词:泰安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262-04

泰安市是山东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山东省中部,辖泰山、岱岳两个市辖区,宁阳、东平两个县,代管新泰、肥城2个县级市。《泰安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研究》是泰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TJK2013Z0011),课题自去年10月份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人员先后对泰安市(除泰山区外)五个县市区的14处农村中学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每处中学的校本课程开况形成材料,整理成14份案例。现抽取其中的5份(每县市区1份),进行初步研究。

一、案例简介

【案例一】:

学校:宁阳县第二十五中学。学校驻地华丰镇简介:因境内有华丰煤矿而得名,位于宁阳县境东部。北与岱岳区隔柴汶河相望,南与灵山乡为邻,东连东庄乡,西接南驿、磁窑二镇。面积59平方公里。镇机关驻新街村,距县城35公里。蒙馆公路、磁莱铁路横贯全境。全镇辖30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农业突出三园一牧(果园、菜园、桑园、畜牧)建设,立体种植1.5万亩;乡镇企业以煤炭、机械制造、建筑建材、食品加工、日用塑料、五金电器为主。主要企业有华丰镇煤矿、华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建筑安装公司、东趸特产有限公司。学校简介:山东省宁阳第二十五中学始建于1977年,学校占地36122平方米,学校总建筑面积12916平方米,现有30个教学班,学生1850人,教职工120人,专任教师102人,是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学校连续获得“泰安市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十佳学校”、“泰安市学校文化建设AAA单位”、“泰安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泰安市教学示范校”、“泰安市个性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具体、翔实、实用。目前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感恩》、《文明礼仪感恩》。校本课程表现形式:均为自编教材。校本课程开发形式:《感恩》主编1人,副主编6人,编辑15人,系教师多人集体合作开发;《文明礼仪感恩》主编1人,副主编2人,编辑9人,系教师多人合作开发。校本课程学习组织形式与周课时数:学生必修,每周1课时。《采访学校简录》摘要:学校于2010年确定以“感恩成长”主题教育为特色,结合这一办学特色,编写完善了《“感恩成长”主题教育读本》、《文明礼仪感恩》校本课程,2011年5月承办“泰安市新道德教育”现场会,泰安市教育局组织全市教育系统有关人员来校学习该校新道德主题教育的先进做法,同年10月在“山东省素质教育论坛”上作了经验介绍。

【案例二】:

学校:岱岳区道朗镇第一中学。学校驻地道朗镇简介:道朗镇位于泰山西麓,北与济南长清为邻,西与肥城市搭界。泰肥公路、铁路及泰肥一级公路贯穿东西。面积131平方公里,辖56个行政村,4.5万人。全镇主要盛产苹果、板栗、核桃、石榴等干鲜杂果,年产各类干鲜杂果4万吨。境内有白马寺、黄山寺、黄巢寨、魁星阁等多处风景名胜,旅游资源丰富。学校简介:岱岳区道朗镇第一中学始建于1988年,占地71.1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1996年通过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2007年首批创建为泰安市学校文化建设AAAA级单位验收。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校园文化建设单位”、“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省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省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单位”、“省电化教学示范学校”、“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已制定。目前所开发的校本课程:(1)《文明礼仪教育》;(2)《生活中的物理》;(3)《十字绣》;(4)《课外古诗词背诵》;(5)《乒乓球》。校本课程表现形式:(1)、(2)为实施方案,(3)为实施方案和教案,(4)、(5)为教案。校本课程开发形式:均为教师合作。校本课程学习组织形式与周课时数:学生选修,每周一课时。《采访学校简录》摘要:学校立足本地实际,开发《文明礼仪教育》、《乒乓球》等多种校本课程,每周二至四下午的活动时间及周五下午以社团形式开展活动。

【案例三】:

学校:肥城市桃园镇初级中学。学校驻地桃园镇简介:桃园镇位于泰山西麓,康王河畔,毗邻肥城市区。镇域面积100.8平方公里,辖42个行政村,总人口5.9万人。北接京沪铁路泰肥支线,肥梁路、湖王路穿越南北,泰临路、肥桃路横贯东西,交通便利。桃园镇物华天宝,地方特产――肥城桃,个大味美,风味独特,已有11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为历代皇室贡品,桃园镇因此被誉为“世上桃园”。学校简介:桃园中学创建于1988年,占地86余亩,现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03人,教职工104人,专任教师92人。学历全部达标,其中高级教师10人,中级职称教师43人;泰安市优秀教师6人,泰安市教坛英才3人,泰安市教学新星3人,市级以上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等20余人。先后获得山东省规范化学校、泰安市电化教学示范学校、泰安市教学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制定规范,实用。目前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该校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较多,课题组对其进行了分类:学科拓展类5项,如《生物与生活》、《快乐写作》等:工艺(艺术)类5项,如《艺术插好》、《工艺美术小制作》等;乡土文化类1项――《桃乡历史与文化》;科普类2项,《走进科学》和《农村中学周边环境的污染与防护》;体育类1项――《羽毛球》;社会文化类1项――《中西文化差异》;能力拓展类1项――《中学生能力拓展》。校本课程表现形式:均为装订成册的自编教材校本课程开发形式:自编教材上落款均是“肥城市桃园镇初级中学校本教材编写组”,可见是集体合作。校本课程学习组织形式与周课时数:学生有必修与选修,七年级每周开设2课时,八、九年级每周1课时。

《采访学校简录》摘要:学生根据自己爱好、兴趣选择相应课程,每学期对学生的作品、作业进行评比,同时对老师的教学过程给予评价。问题:教师能力不足,教学设备缺乏。

【案例四】:

学校:东平县大羊镇中学。学校驻地大(DAI)羊镇简介:大羊镇位于东平县境东北部,地处东平、平阴、肥城三县市交界处。全镇面积93.39平方公里,辖42个行政村,4.1万人,8.3万亩耕地。核桃是大羊镇的特色产业。大羊乡所生产的“鲁东”牌核桃,具有个大、皮薄(手攥即开)、肉丰等特点,营养价值十分丰富。大羊镇获得了国家林业局授予的“中国核桃之乡”的荣誉称号。学校简介:大羊镇中学始建于1959年,现为泰安市规范化学校。学校现有1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30人,专任教师63名。学校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先后荣获县“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县“教学工作进步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无。目前所开发的校本课程:(1)《中学生文明礼仪》;(2)《核桃树的栽培与管理》;(3)《剪纸》。校本课程表现形式:自编教材。校本课程开发形式:教师合作完成。校本课程学习组织形式与周课时数:(1)为必修,(2)、(3)为选修,每周1课时。《学校采访简录》摘要:《核桃树的栽培与管理》与《剪纸》都是根据学校和地方资源特色开发,山核桃种植主要是劳技教师在劳技课和课外活动时进行,有时请来有种植经验的村民传授种植方法和栽培技术,《剪纸》主要在美术课和课外活动有美术教师时进行。

【案例五】:

学校:新泰市天宝第一初级中学。学校驻地天宝镇简介:新泰市天宝镇,是隶属于山东省新泰市的乡镇之一。该镇地处鲁中腹地,北倚国家森林公园徂徕山,南临黄河支流柴汶河,北部山区风光秀丽,南部平原土质肥沃,素有“小泰山”、“汶阳田”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称。辖50个行政村,人口7.8万人,耕地面积8.7万亩。樱桃是天宝镇特色产业,有“中国樱桃第一镇”美称,天宝樱桃因其品味佳而盛誉一方,目前已种植2.2万亩,是国内较大的樱桃生产基地之一。学校简介:天宝一中始建于1959年,原名新泰市第六中学,1986年归属地方,始名天宝镇第一初级中学。学校现共有31个教学班,教职工135人,党员23人。在校生人数1666多人,其中住宿生823人,覆盖人口44000余人。2006年被评为泰安市规范化学校,2012年再次被复评为泰安市规范化学校。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已制定。目前已开发的校本课程:(1)《天宝印象》;(2)《我可爱的家乡――徂徕山国家森林公园》;(3)《保护野生动物主题辩论会》;(4)《素描与彩画》;(5)《走进李白》;(6)《月亮诗情》。校本课程表现形式:(1)与(2)为自编读本,(3)为课程纲要,(4)为自编教材,(5)与(6)为教案。校本课程开发形式:(1)与(2)由教科室人员合作完成,(4)由两位教师合作开发,其余均为教师个人开发完成。校本课程学习组织形式与周课时数:每周1课时。采访摘要: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虽已制定,但执行比较困难。人员紧、教师缺乏校本培训、考评制度等诸多因素都不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其结果导致校本课程形同虚设。

二、案例说明与分析

(一)案例说明

1.课题组调研人员对泰安市五个县市区农村中学的考察是随机的,不存在由于好恶取舍因素,因此,以上10份案例能基本反映出泰安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2.一个学校驻地的地理自然资源和周边社会资源(即乡土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所结合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者把学校驻地乡镇简介列入案例的一项,以期望所研究的学校有没有结合这些资源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进一步说,看开发了什么,还有什么资源有待开发。

3.为什么案例要列入学校简介?一是让读者对学校概况有个大体的了解,二是看学校发展状况与校本课程的关系,是“省规”还是“泰规”,把两种规格、两种级别的学校进行校本课程专项比对,看能不能说明问题;第三就是看简介中学校有没有因开发校本课程而具有办学特色,因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往往是与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和办学方向联系在一起的。

4.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对每一所学校而言,国家教育方针都是一样的,但是学校怎样依据教育方针确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各个学校应该有自己的定位,即每所学校要明晰自己的教育哲学。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是什么?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一所学校要开发校本课程,就要考虑课程的必要性,也就是说,我为什么要开设这种课程而不是那种课程,其依据主要是学生的兴趣或需求。如果说兴趣和需求问题是回应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的话,那么校本课程开发还要考虑其他可能性,也就是当前有什么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即依学校、社区现有的可得到的资源,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兴趣或需求。另外,校本课程开发还要有实施与评价的方法、保障措施,等等,这一些都是《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所要解决的。一个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之前,必须先要制定适合本校发展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否则,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是随意的、无目的的,是起不了作用的,这正是研究者把《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列入案例的原因所在。

5.案例中“目前所开发校本课程”一项所列举的校本课程以实地考察为准,调研人员对每项课程内容的封面、目录一一拍了照。对学校开发较多的校本课程,研究者暂且作了归类,如【案例三】,但归类方法不追求规范。

6.校本课程表现形式、开发形式、学习组织形式与课时数都是考察与研究校本课程的重要参数,通过这些项目参数,可以窥视到开发者对校本课程的理解程度,所以案例中一一列出。

7.《学校采访简录》(或采访录)是调研人员实地考察时由采访学校分管领导亲笔所写,有据可查,其摘要能反映出学校层面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程度和参与程度。

8.校本课程评价方法能在《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得到体现,凡对《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评价“翔实、可行”的评语,都是对其评价方法给予肯定的,故案例中评价方法不再作为一项列出。

9.限于研究者能力,对校本课程的其他研究参考项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二)案例分析

1.关于《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学校制定《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原因,本文案例说明中已陈述,这里打个比方,如果把校本课程开发看作一项工程的话,那么《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就是工程的预算方案、设计图纸,等等。在以上抽查的案例中,无这种方案设计的有3处学校,占抽查学校的30%。这说明什么呢?让我们先看国内知名学校的做法:江苏锡山中学是在国内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比较早的,也是影响力比较大的学校,他们的做法是:(1)建立课程领导组织。该校组建了由校长、课程专家、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学校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师生比为2比1。(2)需要评估。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设计了6套问卷,并采用其中的教师、学生问卷进行调研,辅以访谈、座谈等方法,获取必需的信息。同时还研究了学校教育哲学、课程资源等问题。(3)建构框架。先确定总体目标,再形成课程结构,最后,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及《校本课程规划方案》。(4)组织实施。共五步:教师培训;教师申报课程;审议、课程;学生自主选课;组建教学班级,编写《课程纲要》。以上流程反映了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而学校层面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缺少这一环节说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不完整的,是一种随意的、无目的的开发。另外,《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制定不是信手拈来、凭想象写出来的,它需要对学生兴趣和需求、教师专业素质、资源问题等进行调查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我们调研人员在考察时,并没有发现制作《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过程性材料,这不能不说明问题。

2.关于学校目前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数量反映出学校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教师的参与度,以上案例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数量居前三位的是【案例三】16项、【案例五】6项、【案例二】5项,后两位的是【案例一】2项、【案例四】3项,从数字上不难看出县市区之间的差距。让我们再看看国内知名中学他们所开发的数量:上海中学(1999~2005共897门),华师大二附中(124门),大同中学(80多门),南洋中学(2004年47门),市八中学(约47门),静安教院附校(一学期初中部74门、小学部32门)。如此多的校本课程,让学生有了很大的选择空间。其次涉及领域广。多数学校的校本课程遍布哲学、政治法律、历史、艺术、语言文字、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工业技术、信息技术、体育与健身、综合实践等众多领域,基本能满足学生多样的需求,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第三是课程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如:上海中学的《CPS-资优生必修课》,南洋中学的(心灵之旅》、《红十字青少年救护知识》,市八中的《钱币文化》、《侠与道(金庸小说解读)》、《金融知识入门》,格致初中的《学做编辑》、《火花欣赏》、《少儿茶艺》等。抛开校域差别、资源差别不说,单从数字上分析,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同时也说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发展趋势,任何人不该有应付一时、搞形式主义的想法,我们泰安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任重而道远。

3.关于校本课程表现形式。汇总以上研究案例,我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所表现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自编教材,(2)实施方案,(3)教案,(4)自编校刊,其中以自编教材最多,【案例一】、【案例三】、【案例四】,都是单一的自编教材形式;【案例二】是一个唯独没有自编教材的案例,他们以“实施方案”、“教案”的形式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而【案例五】中出现了“课程纲要”的实施形式,确实值得一提。这里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校本课程到底应该以什么方式呈现?我国课程学者廖辉认为:自认为开发校本课程就是组织和集中一些人员(如教师)开展校本课程的教材编写,将校本课程开发看成了静态的教材编著,脱离了学校里、师生间的教育需求和教育发展。其实,课程开发除了教材的开发,还必须明确学校的教育哲学,设置合适的课程与课程群,开发课程标准(地位和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与评价等),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并认真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同时,教材的开发,除了自己编写,还可以选用和改编他人编写的比较理想的教材。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育部《学校课程管理指南》里要求:原则上不为学生提供教科书。考虑到校本课程的价值与定位,建议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评估部门以及学校不要关注校本课程的教材开发,而应关注学校层面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以及由教师开发的《课程纲要》。因此,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时不必热衷于编写教材,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教材编写。另外,我国课程专家崔允t、韩延伦等人认为,把“校本课程开发”简单化为“组织教师自编教材或辅导材料”是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存在的一大误区。这个误区不仅在实践上“窄化”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类型以及内容选择的范围,还局限了教师发现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思维视野。以上资料说明,我市对校本课程的表现形式还普遍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在这方面【案例五】和【案例二】做得比较好,尤其是【案例五】中的课程纲要;进一步说,这实际上是对校本课程的理解和领悟程度的问题,不是说自编教材不是校本课程的表现形式,而是说不能作为主要形式。

4.关于校本课程内容(分类)分析、案例中资源开发运用状况分析、校本课程开发形式与学习组织形式分析以及采访中折射出的问题,等等,限于篇幅且时间紧迫,课题组将其研究并完善后,将另辟文章陈述。

三、初探心得

俗话说:窥一斑而知全豹,落一叶而知全秋。通过对泰安市五个县市区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抽查调研,通过对案例材料的初步梳理,通过对案例的横向比对,通过对案例与省内外同类对象比较研究,可以总结出一些问题。尽管我们课题组人员作为研究者受其水平、能力的限制,尽管我们有些工作做得还不够细致,尽管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磋商,但我们课题组还是初步形成了共识,那就是我们泰安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不容乐观,有很多制约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需要我们去应对,需要我们去克服。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与完善,有关对这些因素的分析以及应对措施,我们将以成果的形式奉献给大家。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简单介绍清明节的来历范例(3篇)

    - 阅0

    简单介绍清明节的来历范文篇1当你投简历去应聘一个具体的职位时,coverletter是必须的且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的coverletter吸引挑简历的人多看你的简历三十秒,你的coverlette.....

    简单个人师德总结范例(3篇)

    - 阅0

    简单个人师德总结范文篇11.一声提醒引发的深思每接手一批新学生,总会问他们同样一个问题――你喜欢怎么样的思想品德课,曾经有一位同学的回答一直令我难以忘怀,他说:“我喜欢老.....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