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范例(3篇)

来源:

论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篇1

关键词:电力工会;和谐;着力打造;创新品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对于扩大一个组织的影响力与辐射力至关重要。许多企业团体组织深谙此理,靠品牌效应树立形象、赢得市场、求得发展。作为电网企业的工会组织也应当注重发挥品牌的作用,努力打造具有时代特色和鲜明个性的创新品牌,从而有效地提高工会工作的活动效能,提升工会工作的整体水平,推动电网企业的发展。

一、深入理论研究,打造理论创新的品牌

“以理论创新推动工会工作创新”。这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最近对工会工作提出的要求。理论创新是工作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实现理论的创新与突破,才能更好地增强工会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理论创新要注重贯穿品牌意识,努力打造理论创新品牌,把理论创新的成果提炼为具有鲜明特色的经典之作,为工会工作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作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打造理论创新品牌要紧密结合工会现阶段的工作重点。当前,我们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从电网企业发展的形势来看,建设“一强三优”现代企业、开展创一流同业对标活动,任务非常艰巨繁重,工会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企业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矛盾交织的体制结构转换,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影响,日趋增长的职工利益需求等,给工会工作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工会组织必须从全局的高度审时度势,进行认真研究与思考,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科学的判断,进一步理顺工作的思路,把握发展的规律,提出应对的举措,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理论。

打造理论创新品牌要充分发挥理论阵地的作用。在理论创新方面,电网企业工会组织具有广泛的基础和良好的条件。工会理论研究工作有组织、有队伍、有刊物、有活动,研究论文层出不穷、硕果累累。正是电网企业广大工会干部的辛勤笔耕,托起了电网企业工会理论创新的园地,推动了电网企业工会工作的健康发展。然而,应当看到也有发展不平衡的地方。惯性思维,不注重理论创新的有之;学习不够,不能深入钻研的有之;人云亦云,缺乏独立见解的有之;照搬照抄,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的亦有之。要打造理论创新品牌,首先要在理论阵地建设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工会理论队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打造理论创新品牌要注重理论研究的前瞻性。作为电网企业工会工作而言,要针对电网企业建设发展中,工会组织在履行各项职能方面的实际,围绕工作内容的扩展和工会组织的正确定位,深入进行理论研究与探讨;同时,要针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社会经济关系和企业劳动关系深刻变化的趋势,立足工会职能作用的发挥,深入探索和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使理论创新具有前瞻性。

二、拓展工作内容,打造工作创新的品牌

工会工作创新是工会工作的实践创新,是提高工会工作效能的动力源泉。工会工作创新要在拓展工作内容、有效途径与活动载体上下功夫,立足于打造过硬的品牌。

要努力打造工会工作内容创新的品牌。工会工作内容创新要依据《工会法》赋予的职能,重点放在适应形势发展要求上,放在广大员工利益需求变化上,放在企业中心工作与工会重点工作结合上,突出企业民主管理、和谐企业劳动关系、保障员工合法权益、激发员工创造热情、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把为电网生产建设服务和为员工服务的重点工作凸现出来,把最具特色和最显成效的亮点工作展示出来,使之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品牌。

要努力打造工会工作方式创新的品牌。工作方式与工作内容是相互关联的,工作内容要靠工作方式来实现。好的工作方式对实现工作内容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工作方式的创新,要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员工。要坚持工作方法和手段的与时俱进,在继承与发展的有机结合上,在对企业负责与对员工负责的有机统一中,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努力提升工会工作的起点和层次,形成具有感召力和实效性的工作方式,充分体现工作的特色。

要努力打造工会活动载体创新的品牌。活动载体是推进工作的平台。只有不断创新活动载体,才能把职工劳动竞赛活动、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职工“创争”活动、企业民主管理活动和“爱心、平安”工程等重点工作引向深入。工会活动载体的创新,要体现“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电网企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员工的主体作用,注重群众性、广泛性、特色性和实效性。要以主题活动为龙头,以创新、创优、创效为目标,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不断丰富和完善载体的功能,使活动载体不断推陈出新,形成具有创新价值的品牌。

三、完善工作机制,打造机制创新的品牌

工作机制创新是工会工作制度建设的重要范畴。机制完善,工会各项工作才能有序推进。打造机制创新品牌对于促进工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社会利益关系调整、工会组织责任加重的情况下,工会机制创新的着力点应当放在建立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困难职工帮扶机制和工会工作效能考评机制上。

建立完善“双向维权”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是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的主要手段,也是保持员工队伍稳定的重要保证。要积极推动建立和完善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以及平等协商履约责任、监督检查职工参与和考核评价企业领导干部等相关制度,发挥集体合同对劳动合同的规范作用。加强职代会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企务公开制度、劳动合同制度、职工董事监事制度、劳动关系矛盾预警机制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群众性劳动安全卫生监督制度、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制度等,使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成为企业和员工利益维护的“双刃剑”。

论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创新发展;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发展”的科学理念,体现了党中央对于创新拉动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高度重视。从哲学理论基础来讲,创新发展主要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创新发展源自于创新实践,只有“革命的实践”,即具有创新性质的实践才能改变人类所面对的既有环境,创造新的事物。创新发展是指在人类实践发展到由创新实践占据主导地位,创新成为实践活动的主导形式的基础上,一切社会生产(包括物的生产、人的生产和精神性生产)均呈现出以创新为主导形式,以创新为主要内容,以创新为主要驱动,以创新为主要价值取向等特征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作为一个整体性的概念范畴,创新发展主要由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四大要素构成。坚持创新发展,必须“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一、理论创新:创新发展的行动指南

理论创新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新的理性分析和理性解答,对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作新的揭示和预见,对人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作新的理性升华。在创新发展中,理论创新通过对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把握和新创造,为创新发展的其他方面与环节提供最基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指南。

就我国的实践来看,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广大理论工作者在进行理论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切实肩负起了推进理论创新,服务建设大局的历史责任。在未来,广大理论工作者应当继续立足当前实际,积极探索理论创新,认真思考所提出的“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命题,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用紧迫的时代意识、开放的世界眼光和前瞻性的思维体系,去研究和解决现实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在建设四个全面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制度创新:创新发展的规则保障

马克思主义认为,制度是一定社会交往实践的产物,在实践中为生产和交往的顺利开展提供规则保障。在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制度来源于该时期社会生产实践与社会交往实践的现实状况,并且服务于这个阶段的社会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实践。随着社会生产实践与社会交往实践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制度也必然要随之发生相应地调整与变革。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一旦出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情况,就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及时革除已有制度中存在的弊端,建立和完善新的制度体系,减少和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激发创新活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有效的制度创新可以为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制度基础和规则保障。

当前,我们要注意克服长期以来“重技术、轻制度”的错误观念,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制度创新意识,通过提高国民的规则素质,培育高素质的制度创新主体,在切实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方略基础上,有序地增强和扩大民主参与。要加快推进制度创新,努力克服当前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缺陷和漏洞,使各项事务有章可循。同时,注重增强制度的实效性,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制度发挥实效。

三、科技创新: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推进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于生产力的进步,而“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并且是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因此,只有通过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从根本上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才能更好地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与文化创新,为其提供坚实的物质前提与基础,一旦离开了科技创新的根本推动作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与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我国的科技创新活力得到充分释放,科技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在有些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当前我们不仅要更加看重科技作为创新引擎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自觉地推动科技创新不断发展,更要深刻把握加强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性,破解现实发展中阻碍科技创新的各类限制性因素,为推进我国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四、创新文化:创新发展的社会环境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即是人化,也就是人的社会化的成果的总结。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文化能够潜移默化的渗透到一个社会中的所有人和所有方面,并在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创新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注重文化创新在创新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大力推动文化创新,为顺利推进创新发展创造积极、健康、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

当前,推动文化创新的关键是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立足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为根本目标,广泛吸取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不断丰富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进我国文化创新事业更好更快发展。要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创新精神,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树立以开拓创新为荣、以因循守旧为耻的价值观念,倡导勇于尝试、敢于竞争、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为创新发展培育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王伟光.创新与中国社会发展[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4]王胜光,胡贝贝,程郁.创新发展政策学研究的基本命}[J].科学性研究,2015(03).

论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哲学基础

[DOI]10.13939/ki.zgsc.2017.10.014

1问题的提出

1.1理论背景

新发展理念的研究起点在于发展观。发展是全球和中国的实践主题,发展的新实践亟待发展的新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立足于破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性难题,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党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发展目标的科学阐释。学者们普遍认为,新发展理念是对传统发展观的突破,引导着理论探索和实践开拓的方向,反映了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对社会进步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绿色发展理念的研究文献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以“两山论”的形象概括为基石,通过理论升华形成和充实绿色发展理念,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二是从结构体系上细化绿色发展理念内涵,如绿色经济理念、绿色管理理念、绿色创业理念、绿色科技理念、绿色文化理念、绿色生态伦理理念等,使得绿色发展理念具有多维度的价值考量。三是以人与自然关系为主线,拓展绿色发展理论成果,通过挖掘绿色发展的根本理论依据,在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兼顾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同发展,推出了专业化、规范化的思想成果。

创新发展理念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如下几方面:首先,立足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现实,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出发,挖掘创新发展的理论本质和逻辑,从范式转换角度探索创新发展的哲学价值。其次,通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多种方式,明确创新发展的实质内容,在反思其历史产生和发展中提炼新成果、发现新价值。最后,从立场、观点、方法诸方面,挖掘创新发展中个人主体之于马克思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意义,明确“现实的个人”为创新发展的现实主体,实现从“类”主体观到“个人”主体观、从“抽象的个人”主体观到“现实的个人”主体观的转变,推动创新发展在管理实践中的拓展。

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的联系已有研究开始关注,例如,有的研究从“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视角和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探索两个理念之间的节点;还有研究则从社会面貌变化、社会结构更新、社会文明进步等层面,针对不同领域的问题,探索不同理念彼此之间相互融通、相互促进的哲学本源。总体而言,当前研究认可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不同理念的导向及相互作用具有差异性,仍需细化研究思路、深化研究发现。

1.2学术动态

一是当前研究尝试吸纳多学科领域的理论观点,来挖掘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领域的哲学本质问题。除了社会建构理论和复杂理论的推广和应用,学者们也尝试整合经济管理等学科视角,找寻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主要驱动力量和价值实现的可能路径。这些研究给我们的启发在于,要避免新发展理念研究停留在类型层面的界定上,而是要通过吸纳多元的科学理论,揭示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具有的本质规律。

二是当前研究尝试借鉴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来构建新发展理念相关要素的逻辑关系。例如,使用政治修辞手法、联合分析方法甚至实验方法检验新发展理念可能产生的作用。这些研究给我们的启发在于,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存在协同性联系,体系的构建和完善需要对核心“谜题”进行深入解剖,保证研究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当前开展理论哲学基础分析以及学科发展十分必要。

三是当前研究尝试剖析具体地区的新发展实践,来推动理论的会通和创新。一些研究关注发展中国家,也有基于欧盟和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比较研究,分析视角多从发展中国家、转型经济、贫困地区或区域合作出发,探讨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对当地经济增长的推动,以及对环境恶化或极度贫困等社会问题的解决。这些研究给我们的启发在于,需要充分重视情境研究的必要性,通过对基础问题进行规范的情境研究,获取发展科学理论的研究发现。

2研究的价值意义

2.1理论价值

其一,有助于深化和拓展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的研究。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作槲宕蠓⒄估砟畹淖槌刹糠郑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对这两个理念的内涵类型、概念外延和重要地位的讨论,欠缺从哲学基础层面对两个新理念内在哲学规律的探寻。理念协同性研究立足学科交叉融合,将对两个新理念的核心议题展开规范分析和检验,将两个新理念研究从对行为结果表征的分析,延展至对行为发生缘起的揭示,构建并验证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有助于深化和完善两个新理念基础理论的研究脉络,也有助于丰富和拓展研究的多维体系。

其二,有助于充实和发展新理念协同性的研究。五大发展理念是破解发展难题的行动方案,而理念之间的协同性正是打开“谜题”的关键。当前对新发展理念关系还存在认识论和本体论上的不同观点。本研究致力于解决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的“谜题”,基于建构主义视角和复杂科学研究范式,延揽伦理、技术和制度等要素,在规范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挖掘并提炼基于交互效应的动态协同过程,有助于促进多学科的深度融合,充实对新发展理念协同性这一“黑箱”的解释,提炼形成新的理论命题。

其三,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新发展理念实现途径的研究。新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研究,需要兼顾环境、社会和经济多重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在发展中国家情境下,将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实践视为协同演化的过程,瞄准中国发展实践的独特属性,开展新发展理念价值实现的挖掘和创新,通过构建并检验相关命题,总结和提炼情境化研究成果,揭示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价值识别和实现机制,有助于从价值提升角度夯实新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完善基于中国情境的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协同性的哲学体系。

2.2应用意义

一是有助于指导绿色发展的实践。绿色发展实践需要兼顾多重目标,更容易陷入个人利益与社会福祉、经济回报与非经济价值等冲突构成的决策困境。单纯依靠道德水平或制度约束,难以充分发挥绿色发展对经济社会的积极作用和长期价值。理念协同性研究立足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境,总结新发展理念协同性的作用规律,指导创业者更好地发挥创业精神与技能的作用,有助于催生更多的创业者投身绿色创业实践,提高绿色创业质量,降低失败率。

二是有助于指导创业创新环境的健全。实现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政策制定者的共识,但是,当前多数创业创新政策还局限在创业创新活动数量和经济产出层面,在引导和鼓励创业活动更好地符合创新发展诉求方面,还缺少专门的体系,政策也不够完善和有效。尤其是从哲学意蕴解读和价值创新视角,挖掘包括制度环境要素在内的创新发展机制,提炼出宏观系统与适应性主体之间的作用规律,有助于提高创业创新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三是有助于指导绿色与创新人才教育的发展。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对人才素质、技能和理念等都提出了新要求,追求商业价值最大化的传统教育,难以适应当前实现生态和社会价值的新需要。理念协同性研究在中国新发展理念实践背景下,积累的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典型案例和代表性数据分析结果,总结哲学依据和科学规律,不仅可以促进新发展理念在教育中的推广,还有助于提升绿色与创新技能培养,丰富相关教育理论体系,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3框架体系与内容要点

3.1设计思路

框架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立足中国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的具体情境,基于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基础,聚焦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借鉴建构主义和复杂适应系统等科学研究范式,关注理念协同性的哲学基础与意蕴体系,遵循协同演化理论逻辑,探讨理念协同性的本质源起,探寻协同性的价值实现的动态机制,提炼新发展理念创造可持续价值的科学规律。

基于上述思路的基本假定是:自然属性与人文属性是绿色发展理念哲学基础分析的重要属性,目标导向与手段导向是创新发展理念哲学基础分析的关键维度,据此可以整合并提炼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及其哲学意蕴,包括协同性基本路径和重要源起,据此构建协同性的哲学理论体系。而且,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兼顾生态、社会和经济多重底线的开放系统,符合哲学视域融合与范式重构的逻辑,有助于通过技术和制度等层面创造和实现可持续的价值,跨学科和多理论融合研究有助于中国情境下更好地实现绿色与创新发展。

3.2框架内容

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了下图所示的总体框架,包括三大模块、五部分基本内容:

总体框架示意图

第一模块为基础模块(上图左侧虚线框区域),包括第①和第②两部分研究内容:①绿色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②创新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具体包括:依据哲学基础研究的脉络,从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入手,廓清绿色发展的逻辑原理和关键环节;借鉴经典的创新经济学判断,从目标导向和手段导向切入,明晰和确立创新发展的哲学本质和属性特征;规范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在新发展理念体系当中的定位和地位,并针对中国情境,构建具有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的分析框架,完善研究的哲学基础,为后续研究做好理论铺垫。

第二模块为协同模块(上图中部虚线框区域),包括第③和第④两部分研究内容:③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的协同性;④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的哲学意蕴。具体包括:参考理论演化的哲学研究思路,提炼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的基本路径,探查资源、知识和技术等要素的作用过程;在廓清各环节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基于不确定性背景,进一步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协同性的重要源起,提出协同性的评价和优化方案;在上述研究发现基础上,提炼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的哲学意蕴,包括系统性的哲学背景梳理以及创新性的哲学内涵体系的构建。

第三模块为价值模块(上图右侧实线框区域),包括第⑤部分研究内容:⑤绿色发展理念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的价值实现。具体包括:基于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并非封闭过程的认识,从新价值创造的角度入手,分析协同性的哲学指向所在;根据哲学的视域融合和范式重构,对协同性的价值实现开展情境化的研究,整合多层面要素,关注基于理论和现象之间匹配的情境化方案;着眼于技术驱动和制度助力,关注协同性的实践结果产出,分析情境嵌入下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价值创造水平,并探索效果提升机制。

3.3应用要点

一是厘清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的动态过程。这是进行协同性哲学分析和开展实证研究的重要前提,为此需要提炼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哲学基础的内在联系,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并构建动态演进模型。虽然新发展理念哲学基础研究已经起步,但新理念之间协同性的结构和本质仍是研究“谜题”,亟待进行充分解析。为此,研究和实践应当在国内外最新研究基础上,系统归纳已有研究成果,挖掘不同研究主张背后的理论范式,结合现场观察、叙事研究和扎根理论的科学设计,提炼出协同性分析的理论框架。

二是多层面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哲学意蕴剖析。如何揭示从个体到制度环境多层面要素之间的影响机制,识别并验证交互效应,进而构建科学反映要素之间关系链条的哲学规范模型,从中提炼出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协同性机制,是理念协同性拟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为此,本研究从包括伦理与制度关系等哲学基本认识出发,融合跨学科研究成果,运用建构主义和复杂适应系统研究范式,发挥案例研究和样本调查在质性和量化研究的优势,考察个体和环境、决策和规制等多用姹淞浚构建多要素动态性的整合研究模型。

三是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实现价值创造的演化机制。如何推动中国情境下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的转化从而创造新价值,是哲学基础研究的应有之义。需要指出的是,有必要立足中国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绿色与创新发展情境,参考系统动力学和演化博弈分析方法,以区域、产业、组织类型、成长阶段等为标准,运用统计分析工具和典型案例研究等方法,检验新发展理念与价值创造的关系,并延揽技术和制度等动因,揭示中国情境下如何有效促进新发展理念价值创造水平的哲学答案和科学途径。

4讨论与展望

基于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过程具有重要性、动态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基本判断,紧跟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的研究前沿,理论创新与实际应用并重,遵循理论推演和动态跟踪调查的研究思路,以理念协同性为主线,提炼协同性的哲学基础、本源和路径,揭示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的动态机制和价值实现机制,从哲学基础研究切入,为开展新理念研究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构建提供知识基础和现实依据,并归纳面向实践活动的科学启示和建议。因此,协同性框架可能的特色和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

第一,聚焦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的协同性,将新发展理念研究从局部表征的考察,深入发生源起的哲学探寻,挖掘新发展理念协同性的动态架构,揭示理念协同性的本质和逻辑。目前的相关研究还刚起步,针对协同环节的探索明显不足。现有研究多是从外部较为宏观的视角,考察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的基本概念和类型等表征问题,欠缺从协同性这个核心“谜题”,挖掘新发展实践得以激发的内在机制。本研究突破已有研究在分析层次上的局限,以多类型多层次主体作为研究对象,从协同性的哲学解读入手,引入并发展相关理论,构建动态架构,丰富已有的哲学及经济管理学科理论的思想内核,为解答新发展理念的本质问题提供了理论可能。

第二,立足建构主义理论和复杂适应系统研究范式,将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的重心从偏重客观条件的作用,拓展到关注社会互动的过程,挖掘协同性的哲学意蕴和内在机制,揭示协同性的动态演化规律。建构主义认为,主体身份和利益不是完全由客观条件决定的,而是在开放的过程中不断演进和生成的。同时,复杂适应系统研究范式也强调创适应性主体的核心角色。但是,现有研究对上述重要视角关注不够,欠缺对实践主体如何组织经验世界的哲学探查。本研究突破已有研究在认识角度上的局限,借鉴建构主义及复杂适应系统研究范式,以发展理念协同性为主线,凝练主体与环境交互效应及其对理念协同性的影响机制,并提炼出路径优化方案,为新发展理念的跨学科研究开拓新思路提供支撑。

第三,嵌入中国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的实践情境,将理念协同性从经验假说层面,推进到科学研究层面,挖掘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对价值创造诉求的解决方案,揭示理念协同性的价值实现机制。新发展理念协同性的积极作用,尚有待在实证研究中得到足够验证,尤其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客观现实,使得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具体情境的哲学思考具有独特属性,同时也蕴含了诸多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本研究突破已有研究在研究手段上的局限,立足具体发展情境,遵循跟踪式案例访谈和多轮次调查相结合的研究设计,运用叙事研究、联合分析、扎根理论和实验研究等科学规范的方法,细致刻画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协同性的贡献体系,有助于明确并提升价值创造的实践效果,为政策制定提供可操作性指导。

未来研究和实践方向可以关注于四个方面:①服务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的理论研究,为其他学者开展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及其内在关系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尤其对跨学科开展新发展理念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②服务绿色区域建设与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转型提质提供实践指导;③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北京市创新环境建设,服务相关政策制定和协调部门,为打造京津冀绿色创业生态系统提供决策服务;④服务创业创新教育和培训领域,为开展绿色创业创新教育以及相关制度建设提供案例和数据素材,服务绿色与创新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Gorz,A.Capitalism,Socialism,Ecology[Z].VersoBooks,1994.

[2]Hockerts,K.,Wustenhagen,R.GreeningGoliathsversusemergingDavids:Theorizingabouttheroleofincumbentsandnewentrantsinsustainableentrepreneurship[J].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2010(10).

[3]Isaak,R.GreenLogic:Ecopreneurship,TheoryandEthics[M].Boulder:KumarianPress,1999.

[4]Liu,F.,Simon,D.,Sun,Y.,Cao,C.Chinasinnovationpolicies:Evolution,institutionalstructure,andtrajectory[J].ResearchPolicy,2011(7).

[5]Lu,B.Expeditedpatentexaminationforgreeninventions:Developingcountriespolicychoices[J].EnergyPolicy,2013(10).

[6]Motohashi,K.,Yun,X.Chinasinnovationsystemreformandgrowingindustryandsciencelinkages[J].ResearchPolicy,2007(8).

[7]Newson,M.Greenhistory.Areaderinenvironmentalliterature,philosophyandpolitics[M].London:Routledge,1994.

[8]Yadav,R.,Pathak,G.Youngconsumersintentiontowardsbuyinggreenproductsinadevelopingnation:Extendingthetheoryofplannedbehavior[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6(11).

[9]胡鞍钢,张新.创新发展: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6(2).

[10]兰洋.绿色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与多维审视[J].学习与实践,2016(5).

[11]李志青.中国经济新平衡:重建绿色发展[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12]刘邦凡,王磊.科学、哲学与认知融合视域下的因果陈述逻辑[J].哲学研究,2013(12).

[13]秦国伟,李铁铮.绿色化引领“五化f同”的哲学基础和价值意蕴[J].甘肃社会科学,2016(4).

[14]王成军.同与异的对立与统一:论视域融合与历史比较的关联与融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15]杨发庭.绿色发展的哲学意蕴与时代价值[J].理论与改革,2016(5).

[16]杨卫军.绿色发展观的哲学底蕴[J].学术论坛,2016(9).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浅谈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范例(3篇)

    - 阅0

    浅谈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范文一、要在读中识字、学词低年级语文教材采用全文注音,为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识字和阅读结合提供了条件。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重点认读生字,解.....

    电工基础学习方法范例(3篇)

    - 阅0

    电工基础学习方法范文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电工基础这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提出,探讨了几种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有效地学好这门基础学科.....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