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逆反心理的儿童范例(3篇)

来源:

如何教育逆反心理的儿童范文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个性发展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如何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已成为当代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目前幼儿教师在促进儿童个性培养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普遍存在着概念不清,策略缺乏等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幼儿个性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关注幼儿的个性品质教育,采取合适的教育手段,注重在生活点滴中帮助孩子养成独立自主、乐观好奇、热爱生活、正确认识自己、理解与关心他人等积极的个性品质。

一、幼儿个性发展的内涵

(一)个性

个性一般是指个体在先天与后天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心理行为模式,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独特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心理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个体的个性开始形成、良好品质塑造的最佳时期。幼儿个性品质作为一种内在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能左右人的一生,包括才华的积累、才能的增长和才干的发挥。所以,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十分重要的。

(二)心理健康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性相互发展、相对和谐,同时与客观环境相互顺应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是一种形态,指在各种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持续的、积极的、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要面对不同的环境,这在无形中影响着人的思维和行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个体才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在婴儿期开始萌芽,在幼儿期开始形成,而幼儿期在个体个性建构过程中至关重要。

二、心理健康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众所周知,身体健康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基础,个性作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是在个体的各种心理过程、各种心理成分发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如前所述,幼儿期是人生个性开始形成、良好品质塑造最佳时期,但这一时期的幼儿又普遍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敏感心理。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二是逆反心理,出现偏执心理;三是娇纵任性心理,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这几种普遍的心理对个性的发展都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敏感心理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所谓“敏感心理”,是指对于最怕别人知道的事或埋在内心深处的隐痛,一旦有人提及或触及,便非常敏感。每个幼儿都存在着一个心理敏感区,教师若有意无意触及到它,都会引起强烈反应,从而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困难,甚至导致失败。因此准确地把握孩子心理敏感区,对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幼儿的敏感心理多因家庭的过度溺爱,致使家孩子产生特殊优越感,从而导致孩子心理上的失衡,只能听表扬和好听的话不能听批评不能接受反自己意愿的事情,逐渐养成了任性、孤立、自私、自大、爱发脾气、不合群的性格。在该种情况下,家长及幼儿园老师如不能及时地给予心理疏导,长期下去就会影响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教师和家长要准确把握孩子心理敏感区,尽量不屈触及它,但这并不等于问题的解决。要想孩子不因为触及敏感问题而产生消极情绪,就要进行恰当的引导,激发孩子的积极情感。作为教育者与家长,要想学生不因为碰到敏感问题而产生消极情绪,就要恰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二)逆反心理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或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返心理是幼儿个性发展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调查数据显示,80%儿童有逆反行为,其中4~5岁儿童行为问题尤为严重,发生率已达到12%~20%,而且呈上升趋势。幼儿阶段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对待师长的教育产生对抗情绪,这种对抗多见于言语的冲突、顶撞以及教育活动的不配合。

幼儿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主要由于幼儿自制力差,情绪不稳定,易冲动,思维带有片面性与刻板性,形成逆反心理或偏执心理,影响幼儿个性不能健康地发展。因此,对于父母、教师的教育,和自己的意愿不一致易产生逆反心理;针对这些现象,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或批评时要讲究艺术和方法,应该放下架子平等和孩子进行交流,以保护孩子的自尊为基本点。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可采用建议、要求的方法坚持从正面进行引导教育。不要简单粗暴的加以指责。教育者应及时给予鼓励,切不要因为孩子进步微小而不予理睬甚至根本未予以关注。分析心理学家维尼科特也曾指出:放任自流会使孩子任性不讲道理,甚至胡作非为;怕孩子不成器而管教太严,又会导致孩子认为的专制独裁,以致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我们应遵循教儿童心理规律,有效地应促进幼儿的个性的健康发展。

(三)娇纵任性心理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任性是孩子的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孩子的任性主要是自我为中心的任性,形成了“我要什么就一定要有什么”的思维定势。具体表现为娇气十足,当孩子的愿望不能实现或达不到目的时,就就发脾气、哭闹不止;娇纵任性培养出来的孩子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娇气、独立生活能力差,说不得,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在幼儿园活动中冒冒失失,多动、任性胡来、霸道,不合群、容易和其它孩子起冲突;心理承受能力差,家长和幼儿同老师不能说,一说就两眼泪汪汪。

孩子的任性绝非是天生的,所以我们要因势利导,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过分的要求时,家长应注意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要做到爱要适度,不能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吃、穿、玩的要求。当孩子都曾经哭闹、耍赖时,首先大人可以进行冷处理,可暂时不予理睬,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其次要让孩子有明确的是非观,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对,为什么不对,怎样做才是对的,帮助他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对孩子的任切勿姑息,这种明确的是非观念,会使孩子确切地感到大人的教育态度坚决。孩子那种“我独占”、“我为主”、“服从我”的不良心理和任,将随着良好环境与教育的熏陶而消失。

总之,个性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变化的过程,涉及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幼儿心理健康对个体个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重视个性教育,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特点,敏锐地捕捉儿童的每一个发展契机,让个性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此促进幼儿个性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兰芳许丽萍.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内涵、途径与模式[J].学前教育研究。2010.5.

[2]钱勤丰.幼儿自尊感和自信心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0.9.

[3]孙华杰.浅谈学生心理敏感区[J].中国高教探讨杂志.2010.4.

[4]张娜.浅谈幼儿个性品质的培养[J].小作家选刊.2011.1.

如何教育逆反心理的儿童范文

一、学校生活的日常性及其人格孕育作用

1.日常性:儿童天性的

赫勒及我国学者衣俊卿都认为非日常生活是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活动,而日常生活是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活动,但“自为”也可能“为”错了方向,也可能妨碍了人性的实现。比如,制度虽然是人的创造物,但被创造出来的制度有时有了自己的生命和逻辑,可以屏蔽、遮盖甚至扭曲人性。科学世界是人的创造性得以展开的领地,是人的创造性开辟的天地,但在这一领地里人及其本性容易被遗忘。而一般情况下的日常生活是人本性的自然,是人的原始而本真的生命和情感的展开,是人在“钢筋混凝土森林”式的现代物质与制度环境中得以喘息、静思的家。

学校生活日常性首先是儿童天性的表现。年龄较小的儿童其生活本身就具有日常性,他们还不适应制度化的生活。踏入学校以后,在不得不过的制度生活中,他们的天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抑和阻隔,但儿童时刻都在寻找时机释放自己的天性,在这种制度生活上涂上儿童的、日常的色彩。从另一角度看,儿童不可避免地要将学校之外的日常生活带入学校生活之中,在学校生活中表现出日常生活的惯性。正是因为在日常性的生活中,人的本性得以,使人与人得以真实相会,避免了诸多遮蔽、掩盖和面具。

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本性的显露使得学校生活有了日常的色彩,这一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德育意义。首先,就像动物在一定范围内留下自己的气味使之成为“自己的”的一样,儿童在相对刚性的学校制度生活中留下一些日常的色彩和气息,使学校生活有了一些“属己”的成分,进而获得一点安全感和文化的适应感。其次,在日常性的学校中显露的本性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各种品性的儿童无遮蔽的相互作用,通过暗示和接受暗示、非反思等机制,道德教育与道德学习悄然发生。第三,在日常性的学校生活中,儿童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外在化,但这一过程不会是单向的,对象化的同时也有“内在化”,外在的环境和人必然会与外在化的“本质”互动,进而丰富、发展这一“本质”。

2.与道德时刻照面

制度生活中,制度是人与道德之间的一堵墙,使得人与道德“隔墙相望”,不能直接照面。鲍曼深刻地指出,在制度生活中,“行为者不是面对另外一个人,而是面对一个‘言明的要求’;真正的联系发生在行为者和规则之间,而另一个人,行为的原因或目的仅仅是权利和义务的棋盘上活动的棋子”。[1]也就是说,在制度生活中,人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与其他人发生直接联系,而是与制度发生直接联系,通过制度再与他人发生间接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人及道德就在一定程度上被屏蔽了。与此不同,在日常生活或具有日常性的生活中,制度这堵墙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直接相联系,人与道德也是时刻照面的。与制度生活中制度和理性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主导调节因素不同,日常生活中道德和情感则是主导的、直接的调节因素。[2]在具有日常性的学校生活中,儿童将他人当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这就必然导致对他人的“感通”与尊重,而这正是道德发挥作用的方式。当然,这种与道德的时刻照面,或者说对他人的“感通”与尊重,有时并不一定是刻意为之的,可能以自动化的、习惯化的不假思索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恰是道德与人融为一体的一个阶段。

在日常生活或具有日常性的生活中,人与人由陌生变得熟悉而有相互依恋的感情,变成了一个“熟人社会”。如果说陌生人之间的伦理是一种理性伦理,比如公正、公平、礼貌等,那么“熟人社会”内部成员之间的伦理则具有显著的情感性。学校生活中,学生之间通过日常的和制度性的交往,已经变成了熟人,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也是情感关系。一个儿童对另外一些与自己共同生活的儿童的关心、牵挂、体贴对自己是一种真实的道德情感体验和自我教育方式,对对方也是一种真实的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教育过程。

3.日常性与教育的无痕性

正是因为学校生活的日常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儿童天性的自然显露,并以道德作为调节彼此之间关系的主导因素,所以学校生活所具有的日常性对师生人格的孕育具有无痕性。这种无痕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不是有意为之的,二是接受影响也是不知不觉的。大家在一起生活,虽然不可避免地会对别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但生活的目的在于生活本身,而不是为了教育别人。另一方面,每一个人都在这种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着各种影响和教育,虽然这种接受里有主体非自觉的选择和过滤。

无痕性与低逆反心理、低抗拒和有效性相联系。日常性所附带的教育性是“无意为之”的,是按理所当然的生活要求所获得的效果,这对受教育的一方不构成额外的精神和心理负担,受教育者也是在不知不觉中吸收教育滋养的,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和抗拒行为。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影响,与有意识的影响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有意识的影响或者说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受教育者是能够清楚意识到其目的和动机的,自主的受教育者在有些情况下也会产生有目的、有计划的“逆反与抗拒”。没有逆反和抗拒,影响的施加和接受又都是无意间完成的,而且这一过程是长期的,所以这种教育的有效性是可靠的。我们可以说通过这种过程所形成的品质是“德性之知”,是深入人之“骨髓”的人之“第二天性”。当然,必须承认,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和教育并不都是正面的、积极的,是多种成分混合在一起的,使人的整体人格呈现出一种多种成分共存的张力结构。

二、学校日常生活道德教育功能发挥的障碍

作为日常性的学校生活和学校日常交往在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作为一个“软”区,很少得到关注,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清楚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但学校的教育实践却知道如何削弱、损害其作用。

制度无限膨胀,试图把触角伸到每一个角落。如前所述,无论是从应然还是实然的角度,制度都是有边界的,这一点是再“霸王”的制度也无法突破的极限。但在学校实际生活中,制度已经无所不用其极,已经极大地压缩了日常性的生活空间。比如,课间是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但学校制度已经不满足于在课间时间的隐形存在,而是将课间时间据为己有。可怜的课间十分钟被学校做眼保健操的规定给吞噬了大半。不是被学生戏称为“眼保气”的眼保健操本身招人讨厌,而是其占用了本应该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活动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本可以自己由着性子游戏玩耍。成年人出于儿童健康的考虑所制定的做眼保健操的制度,在学生心里还不如厕所里的臭气受欢迎![3]不知道有什么方法能够证实在课间做眼保健操比儿童自己玩耍放松更能使儿童的眼睛健康得到保证。

我们到小学去调研,常遇到小学生眼睛都不看你却把手举过头顶行队礼,嘴里还嘟囔一句:“老师好!”还没等你回一句“你好!”他已经跑远了。这是制度化的规定对儿童日常行为的过度干预。“见到老师要行队礼”这项干预学生日常行为的要求有时让学生无所适从。比如,一些小学生对在厕所遇到老师要不要行队礼感到矛盾和困惑。[4]

三、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作用

1.有所不为

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觉的活动,强调在各个方面的主动作为,这正是学校教育的独特作用之所在。但学校教育这种作用的发挥好像已经过了头,就像我们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部门,什么事情都要管,什么方面都要操心,结果是该管的没管好,不该管的则管得更乱。学校日常生活或具有日常性活动道德教育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应是学校主动的教育活动不应该管的事情,应该是学校自觉的教育活动“所不为”的方面。

学校教育“所不为”的方面很多,包括:

(1)个人交往。个体儿童在学校中会自然交往,与一些儿童比较亲密,与另一些儿童相对疏远,这都是正常的现象,学校教育最好不要横加干涉,搞什么“传帮带”、“结对子”一类的“搭配”活动。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个人交往中也有自己的自然的、不自觉的选择,何况儿童?

(2)自由支配时间。现今的学校教育将儿童的时间切割成不同的块分给不同的学科,再加上各种补习活动,属于儿童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就是本该属于儿童自由支配的课间和家庭时间,也被学校教育过多侵占了。这种侵占导致了儿童生活的“空壳化”,导致儿童生活中日常性的流失,导致儿童与日常性相关的个性发展的障碍与缺失。

(3)日常生活的范式。儿童的日常生活有自己的自然范式和伦理行为模式,学校教育对此应该持尊重的态度,不能用自己所倡导的生活范式和行为模式来规训、宰制儿童的日常生活。

(4)儿童游戏与语言方式。儿童有自己发明创造的游戏和语言方式,成年人不能以自己喜欢与否作为标准来进行取舍与改造。只要不出现危机和伤害,学校教育可以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

2.有所为

“有所不为”并不意味着对儿童的日常生活和交往视而不见,学校教育应该对儿童的这种生活方式有所了解,并从中发现问题,为教育干涉提供依据和时机。儿童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自然行为方式表露出来,这是学校教育了解真实的儿童的机会。但学校对日常生活中的儿童的了解不能采取监视等制度化的方式,应该走日常的路子,即在与儿童一起过日常的生活中加以了解。

对儿童日常性的生活总体上应顺其自然,但也并不排斥适度干预。但干预应该用在问题和危机出现的时候。比如,儿童在日常交往中受大众传媒和成人世界的影响,可能会给同伴取各种各样的外号,这种外号对一些儿童的伤害有时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这时候,干预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干预并不一定都是直接干预,也包括对制度化的学校生活的反思。比如儿童语言交往中出现了“祝你生日倒霉,祝你蛋糕发霉,祝你缺胳膊少腿,祝你越吃越肥”、“祝你出门被车撞死,洗脸被水淹死,吃面条被噎死,喝水被呛死,看笑话笑死”这种情绪倾向时,教育者就应该反思,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儿童的这种看似是玩笑,但却流露出潜意识中的冷漠与不正常心态。

3.对日常形式的借用

日常生活和具有日常品性的生活在道德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其不露痕迹性和效果的扎根性是任何有意为之的活动所不具备的。学校教育可以吸取这些特点,通过借用日常生活的形式来实施自己有目的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很多活动可以采取儿童所喜欢的儿童方式来进行,借助儿童天性乐意为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来影响儿童,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和影响。有时,一个游戏比一箩筐的语言教导和苦口婆心的规劝更有效。比如,对学校的归属感教育,一个校徽或学校吉祥物设计游戏,可以比得上校长和班主任的多次的长篇大论。游戏是儿童自己的方式,学校教育的很多任务,如果能用游戏的方式来处理,使儿童没有疏离感和抗拒感,教育效果就会好得多。

注:

[1]齐格蒙·鲍曼著,郁建兴等译:《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2]衣俊卿:《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哲学研究》1992年第10期

如何教育逆反心理的儿童范文篇3

【关键字】青少年儿童;心理咨询;心理问题

我国目前各大学校采取的仍是应试教育的教育方法,学生在随着年级不断的上升,面临的各种作业,各项考试接踵而来,除了要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之外,还有一个造成青少年儿童心理崩溃的重要因素就是教师与家长们所不断施加的压力,从小学,甚至幼儿园起就告诉孩子,你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要考上好的学校,一定要努力读书,用功读书,不要懈怠。而在这种双重压力下,孩子们渴望得到轻松的时刻,却被逼迫无时无刻都要保持一种高度的精神紧张,试问,如何可以让一根弦永远保持在最最紧绷的状态呢?弦都会断,更不要说只是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了。所以如何让孩子在心理压力大的情况下释放自身的情绪俨然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一、青少年儿童各阶段面临的心理问题与解决建议

本文把青少年儿童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以及青春发育期。

1.婴儿期

婴儿期主要是指0-3岁的孩童,此时的孩子处于第一个发展加速期,对于大脑的可塑性是至关重要的。

婴儿在此期间主要学会的动作为抓握技能和独立行走,喜欢模仿新鲜的事物。而在1.5岁到2.5岁时期的婴儿家长应该重点关注婴儿学习语言的情况,这个阶段是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到了3岁末的时候婴儿就基本已经掌握了母语的一套整体语法规则了。同时,父母还应给予孩子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这是健康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不可以过于疏离,也不可以过于依赖。

适度的关爱才是孩子健康发展的积极推动因素。这个阶段的孩子,基本是不会产生心理问题的,唯一会造成心理上的缺口的可能就是父母的关爱。

2.幼儿期

幼儿期的孩子主要是处于3-7岁,相当于是在幼儿园上学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就是以游戏为主,通过游戏来锻炼他们的思维以及认知发展。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个性会初步形成,所以家长应该着重关注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来培养他们。同时,这个时期的孩子表现出了一种自尊感,这可能就是心理问题可能产生的因素,这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密切相关的。

父母在这个时期应该表现出温暖、关爱的方式,热心参与到与孩子们的游戏中去,融入他们;二是应该要对孩子的要求明确,但是不要采取强制性的管束,要民主,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和决策的权力,慢慢的引导他们,让他们拥有自由的表达观点权;三是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自身要做到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起一个好榜样,让孩子从内心尊重你。

在幼儿期这一个阶段,孩子还有出现人生的第一个逆反期,要求行动的自由,这同样也是心理问题所导致的,认为父母不停的约束自己的行动,让自己走路,吃饭,甚至穿衣都要被管束。此时,如果不好好的排解孩子的心理问题,很有可能会导致日后对父母的疏离感。

父母在第一逆反期的时候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进行教育,首先要明确出现这样的逆反期是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要积极努力的去面对;可以通过游戏、训练孩子的家务能力,动手能力等让孩子感到自己的优势与特长,要以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来渡过这一个阶段。

3.童年期

童年期指的是处于7-13岁左右的儿童,这个阶段孩子正在上小学,是在为一生的学习活动奠定最基础的知识和学习思考能力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孩子们接受到了除了父母所带来的教育外,还有学校老师的教导。孩子要在上小学这六年时期内,训练思维,增强记忆功能,自我意思的发展,道德的发展以及友谊的发展等。处于这个时期的儿童,主要面对的是老师给予的学习任务,家长对于孩子学习的迫切心理和同伴关系的处理。可以看到的是,孩子们接受的是多方面的动力也有可能是压力。所以,在这个阶段的儿童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动力和支持,不要过分的压抑他们的天性。

在教学中应该多多采用一些互动式的教学,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思考力和天分。在家庭教育中,应多培养孩子的多方面兴趣,全面发展,鼓励孩子认识自我的长处和优势。在同伴关系中,应让孩子多接触自己的伙伴,让他们有充分的自由空间发展友谊。

此外,在这个阶段,家长不仅应该要注重家庭的教育,更加要注意的就是家庭中的人际关系,这也是孩子们最为敏感的话题。要构建一个良好的温馨的家庭关系,才可以让孩子在温暖的环境中茁壮健康的成长。

4.青春发育期

年龄在12-16岁左右的孩子恰好是处在青春发育期的,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会对一些生理上的话题格外敏感,因为自身的生理发育在加速,第二性征开始出现。

在这个阶段是最为关键的时期,孩子们日后的发展和这个阶段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有着极大的关联。处于发育期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生物性的紊乱和心理行为的偏差,从而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与健康,这也是第二逆反期出现的标志。

在这个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一个矛盾性的特点,心理上的成人感与身体的半成熟表现之间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神寄托之间的矛盾、对长辈,同龄人的心理闭锁与开放的矛盾和成就与挫折感之间的矛盾。作为家长,应该在这个时候帮助孩子平稳的度过这些矛盾期,让他们不要总是处于患得患失的过程之中,要慢慢敞开心扉去接受自己的这以生理与心理上的变化,成为心灵上的“小大人”,不要过多的依赖父母的看护,培养自我独立的能力。

除了在自我心理问题上值得注意外,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有一个需要开始关注的问题,就是心理社会问题的出现,很多男孩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有些孩子会出现一种青春期的精神分裂症,出现社交困难,人格混乱等病发症状,严重的可能会出现自杀倾向或者做出一些犯罪行为。家长们应该格外注意自己的孩子是否有这些症状,要慢慢的引导他们从错误的方向走出来,而不要一味的打压他们,责骂他们,应该告诉他们即使真的存在问题了,我们会陪你们一起面对,一起慢慢进步,一起走向你光明的未来。通过言语的鼓励和行动上的支持,来给这些孩子们信心,不要轻易的去折断一朵刚要盛开的花朵。

二、总结

无论孩子们目前是处于何种阶段,家长们都应给予他们正确的关爱,不应出现过多的溺爱或者冷漠的表现,让孩子们可以在正确的关怀下努力的接近胜利的光环吧!

参考文献:

[1]李继敏.谈儿童心理耐受力的培养[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0(02)

[2]刘.论当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

[3]赵恒泰.勒温儿童心理学理论评介[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2)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证券市场的自律性组织范例(3篇)

    - 阅0

    证券市场的自律性组织范文篇1【关键词】证券交易所法律地位会员制证券交易所是指在一个有组织的系统中为证券的买卖提供一个竞价市场的交易场所。从组织形式上可划分为两种.....

    个人信用信息管理范例(3篇)

    - 阅0

    个人信用信息管理范文关键词:金融消费者;个人金融信息;权益保护中图分类号:F830.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12(10)-0038-03一、基本情况本文调查采取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