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例(3篇)

来源:其他

服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形式分析

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着五大形势,具体来说,第一,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恶性同质化竞争严重,市场对外依存度高,产业集中度低,大量企业处于价值链低端。第三,资源环境压力大:资源不足,对外依赖大;能源消耗大,利用率低;资源结构不合理,环境保护压力大。第四,中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产品研发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水平落后;产业链、集群协作能力低;市场开拓能力差。第五,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物流业社会化、专业化、集成化、协同化、标准化水平低,物流技术基础差,服务能力弱,制约制造业发展。

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生产物流成本高。中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等诸多挑战,总体上仍处于世界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转型升级”仍将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主旋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制造业正在迈向依靠科技进步、高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及产品附加值高的高端制造形态发展。结合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等高端制造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

智能制造:嵌入式,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与工业产品的融合,使得产品、装备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极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例如,汽车电子:围绕嵌入式的改造是未来汽车电子发展的趋势,占整车价值的30-40%;高端汽车中,汽车电子的收益率可达70%。

绿色制造世界各国制造企业积极应用绿色材料、绿色能源,研发绿色产品,加强能源调度和控制,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节能环保,节能减排。例如,三菱电机整合了三菱“可视化”技术,从掌握能耗的现状入手,结合设备改善和管理改善,不断的核查节能效果,从而达到可持续的节能。

服务型制造制造业正加快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同时将非核心业务专业化外包,实现成本的最小化,制造服务化已成为制造企业走向价值链高端的重要途径。例如,通用电气传统制造仅占其产值总量的30%左右,70%的业务是由与其主业密切关联的“技术+管理+服务”构成;陕鼓从单一产品向产品系统、整体解决方案、运行维护转型。2007年,陕鼓自制加工完成的产值仅占32%,其余68%来自服务。

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

我国工业要实现从技术含量低、创新不足、资源环境压力大的产业价值链低端迈向依靠科技进步、自主创新能力强、资源消耗少和环境友好的产业价值链高端。需要综合应用集成协同技术、制造服务技术、工业物联技术于产品设计,生产、管理以及全生命周期,形成工业转型升级的新技术,新途径和新模式,具体包括:产品高端化。研发设计知识化,生产制造智能化、全生命周期绿色化、制造服务化、企业数字化等途径。

途径1:信息技术融入加速推动产品高端化

应用嵌入式系统、传感器、RFID、移动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到产品(装备)中,提高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程度,增强产品加工制造、物流运输、运行维护等过程中的信息动态感知、智能处理与优化控制能力,促进产品和品牌创新,增加产品附加值。

例如,徐工集团利用嵌入式系统、RFTD、移动互联网、实时监控和远程故障诊断等M2M技术,实现工程机械群自动组网、信息采集、协同作业以及远程故障诊断与预测。

途径2:知识研发创新促进企业从跟踪仿制向正向创新设计转变

在CAD、CAE、PDM等工业软件基础上,融合产品专业知识、业务流程、标准规范,专业软构件,建立产品正向创新设计的集成平台,支持分布式协同设计、多学科仿真优化、虚拟仿真与物理验证,提高产品自主创新能力。

例如,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CZ-5,通过建立集成化研发平台:完成了全箭各系统模装协调、确定了总体布局方案;完成了静态与动态干涉检查、动静态间距检查、维修性检查和人机工程检查,提前暴露并消除了十多处总体布局不协调问题;基本替代了实物模装,使模装周期由2年缩短到2个月,节省成本数千万元。

途径3:生产过程智能化促进从粗放型生产向精益生产转变

生产制造智能化通过提高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程度以及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柔性化和集成化水平,实现生产制造涉及的人员、物料、设备的优化配置和集成化管控。促进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

例如,丰田汽车实现基于RFID的供应链上汽车零部件的跟踪,及时准确地获取关键零部件的详细信息。

途径4: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促进节能环保转变

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价、制造执行系统、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强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供应、运行,报废回收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评价与优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例如,日立公司利用GuideforAssessingDesignforEnvironment软件,分析电视机制造、使用等全生命周期中的能耗和材料使用等数据,改进W42系列等离子电视机型,提高产品在全生命周期中的节能环保特性。

途径5:信息化与制造业融合促进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以云计算、数据融合处理与分析、远程监控与诊断等技术为支撑,拓展产品研发设计、工程总包、大修维修MRO、系统集成、物流、电子商务、租赁等服务,促进企业从产品生产销售向专业服务商、总包商、系统集成服务商,专业化公共服务商转型。

例如,罗一罗公司采用数据采集与融合分析,远程监测与控制等技术,建立网络远程状态监控和诊断系统和后勤保障系统。支撑运营模式变革,扩展发动机维护、租赁和数据分析管理等服务,拓展了新业务,增加了服务型收入。2007年服务收入达到公司总收入的53.7%。

途径6:综合集成促进传统企业向数字企业转变

应用新一代集成协同技术,实现全业务过程数字化综合集成,拓展和优化企业价值链,形成应对动态不确定的市场竞争的企业战略选择执行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例如,波音公司利用集成与协同技术。构建了支持合作伙伴、供应商、客户之间协同研制、供应和服务的集成平台,对波音787飞机实现全球化协同研制起到了关键作用。

工业软件在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首先,工业软件是工业转型升级的“转换器”

我国工业需要通过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从价值链低端迈向价值链高端,实现工业转型升级。总理说过,软件“在制造业当中,起到的作用很大”,“由制造到创造,软件是个桥梁”。工业软件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剂,没有工业软件,工业化就只能停留在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水平。大力发展工业软件,是两化融合向纵深和高水平发展,向核心领域前进的重要举措。通过工业软件的发展,促进新型工业技术的研究,构建新型工业装备,打造新型工业产品,从而形成工业软能力。

第二,工业软件是提升工业能力的“倍增器”

工业软件支撑信息技术与研发设计的深度融合,使产品设计呈现网络化、协同化、虚拟化、个性化等特点,极大提高了产品设计创新能力。工业软件支撑信息技术与生产制造的深度融合,使生产制造呈现敏捷化,柔性化、绿色化、智能化,加强了企业信息化的集成度,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制造的快速响应能力。工业软件支撑信息技术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使管理业务的精细化、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决策科学化,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第三,工业软件是打造新型工业装备的助推器

工业软件嵌入到传统意义的工业装备中,使得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工业装备具备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征,形成了新型工业硬装备。工业软件通过与业务流程、知识、经验、标准以及规范的集成,形成了工业软装备。

第四,嵌入式技术支撑产品智能化

研发基于底层嵌入式架构的高可靠实时控制、远程监测、智能诊断技术和系统,开展面向产品创新的嵌入式技术集成应用,形成智能化产品,提升产品核心技术水平和附加值。通过嵌入式技术与制造业产品、装备和生产过程的融合,提高产品核心技术水平和附加值,提升装备运行指标,促进节能减排。嵌入式技术与工业产品技术相融合,促进产品、装备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第五,专业化构件支撑产品研发知识化

将知识与软件工具集成形成专业化构件,如将设计知识(经验)与仿真软件集成形成专业化仿真构件。知识含量高的专业性集成构件的开发是深度集成和智能协同的基础,专业化构件将提高分布式自主、智能协同能力。

第六,行业解决方案支撑企业综合集成

全生命周期管理支撑产品协同研制: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软件(PLM)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集成框架平台,在企业内综合集成阶段,实现面向产品的综合集成,对企业内部资源和流程共享、重组和优化;在企业间综合集成阶段,实现企业间协同研制以及资源共享。

企业综合管控支撑过程综合集成:企业综合管控软件(ERP、PM、BI)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集成框架平台,在企业内综合集成阶段,实现面向过程的综合集成,对企业内部资源和流程共享、重组和优化在企业间综合集成阶段,面向产业链,实现多企业协同供应链综合集成。

数字化能力平台支撑全球业务协作面向全球化业务分工与协作需求,以企业数字化平台为基础,建立面向产业链的业务协同与资源配置集成服务平台,开展集团企业协同研制、协同供应和协同服务的应用示范。

第七,业务服务平台支撑新产业形态

装备制造企业工程成套服务平台:结合装备制造企业从单一产品提供商向整体方案解决商和系统集成商转变的趋势,研发工程整体方案快速设计、快速报价,分包商协同等服务业务支持平台,开展示范应用,提高企业工程总包服务能力。

产业链协同服务平台:围绕汽车、摩托车、家电等产业链协作特征明显的重点产业,研发支持供应链、营销链、服务链和物流链等产业价值链业务协同与优化的服务平台,服务于中小企业,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能力。

服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盘县;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探讨

1盘县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现状

到2015年底,盘县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占农业总人口的0.086%。从职称结构看,高级职称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9.40%;中级职称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4.9%;初级职称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5.70%。从学历结构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0.68%;专科学历以上的占总数的92.92%(部分人员是在职函授取得的文凭);中专学历以上的占总数的6.40%。从年龄结构看,35岁及以下专业技术人员占总数的12.94%;36岁到45岁的占总数的67.72%;46岁以上的占总数的19.34%。

2存在的问题

盘县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少,职称、年龄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且在基层工作的部分农业科技人才并没有从事本职,与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需要极不适应。2.1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后劲不足。从全县现有从事农业科技的人员看,人才总量不足,严重影响发展后劲。一是乡(镇、街道)的农业科技人员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中心工作上,很少有时间从事本职工作;二是由于机构精简、编制等问题,近年来农业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招考到农业系统的人员少,没有新鲜“血液”的补充,导致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后劲不足;三是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稳定,部门间农业科技人才流动过于频繁,不利于农业项目的开展,农业科技工作的开展,农业科技人才不能静下心来服务农业。2.2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是职称结构不合理,中级职称所占比例大,初级职称偏少。二是高学历农业科技人才少,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小,不利于农业科技发展。三是专业结构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虽然农学、畜牧、兽医等的专业人才数量基本合理,但农经、园艺、果菜、环境保护、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保鲜等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既能从事科研,又能从事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缺乏[1]。四是农业科技人才年龄偏大,35岁以下的农业科技人才仅占总数的12.94%。近些来,在贵州省农委的支持下,从省农科院、贵州大学等邀请了专家学者到盘县开展农业科技人才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但还存在经费投入不足,培训时间短。盘县大部分农业科技人才是80年末至90年代参加工作的,他们虽然农业工作经验丰富,但知识老化,知识更新速度已经跟不上发展需要。

3加快现代农业科技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3.1加快现代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创新体系建设。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一是建设重点实验室、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构建满足盘县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科技转化平台,聚集一批技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在新品种培育、绿色防控、高效栽培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突破。二是构建科技服务“三农”的人才体系,引导科技人才资源向产业一线服务,积极选派科技特派员,实施“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行动计划和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在重点产业培养一支稳定的专家团队和科技特派员队伍,形成“创推”一体化的人才体系。三是健全适应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发展要求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农技服务。采取购买服务的办法,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四是利用在大数据服务手段,扩展农业科技支服务范围,提升科技服务项目“三农”水平和效益。3.2提高认识,着眼长远,重视人才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的载体、科技创新的关键。农业和农村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人才将在农村经济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把加强科技队伍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切实加大教育、培养、引进、使用力度,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人才的骨干作用。增加经费投入,创新工作机制,为人才成长、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3.3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一是针对农业部门农业科技人才老化严重,人事、编制等部门积极出台有关政策,根据农业系统的专业结构需要,在空编空岗的农业事业单位有计划的招录一批农业专业院校毕业生,给农口系统增加新鲜“血液”;二是进一步健全乡土人才评聘机制,将农村中的“种养大户”、“土专家”等符合条件农村乡土人才“吸”上来。3.4大力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业务水平。要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训力度,定期开展农业系统科技人才培训,加快知识更新;选派有能力、有创新意识的农业科技人才去高等院校学习深造等。3.5加大资金投入,创造条件用好人才。把握好国家政策机遇,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中心建设,配齐所需的仪器设备,改善办公条件,建设好试验示范基地和培训场所,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真正发挥他们的科技指导、信息传递、技术示范推广的作用。3.6完善制度措施,进一步调动农业科技人才的积极性。要落实好农业科技人员的政策待遇,制定完善扶持、优惠、激励农业科技人才的政策措施;在职称评定指标及职称结构比例适当向基层倾斜。通过制度创新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才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基层农业科技人才能从中心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农业科技工作。要坚持重业绩、看成果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人才考评考核体系,真正把工作能力强、贡献突出的农业科技人才选,予以奖励,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才积极性,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结束语

加强盘县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农业科技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是促进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破解“三农”难题,实现脱贫攻坚的坚强助力。

参考文献

服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春仔”为你整理了这篇科学技术局重点工作情况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2年,市科技局深入贯彻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和市委七届八次全会精神,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四个年”活动为抓手,不断完善创新平台,优化创新服务,丰富创新载体,提升创新生态,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重要窗口”建设和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现将全年重点工作情况小结如下:

一、项目赋能、强化研发,做实企业研发投入提升文章

抓住项目这个企业创新的重要载体,多措并举推进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入,确保企业创新活动蓬勃开展。

1、项目带动。继续实施产品智能化、专利产业化“两化工程”。举办2019年产品智能化项目合同集体签约仪式,15个项目已投入研发经费1985万元,占预算总投入的40.6%,6个项目已进入样品(机)试制阶段,9个项目进入中期实施阶段。立项2022年产品智能化专项15个,总研发投入3962万元,拟安排补助资金1000万元。实施发明专利产业化专项,2022年首次开展绩效评价,共下达补助资金170万元,引导我市11个发明专利实现成果转化,总销售达到12.7亿元;启动2022年度江山市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计划申报工作。冒个泡公司“猕猴桃物流保鲜及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列入省重点研发项目,科力公司“新能源汽车电子水泵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列入衢州市重点研发项目。

2、投统并进。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行动计划”,以“四个三”为抓手,做实研发经费投入端和统计端工作。统计端强化部门协同,会同市统计局、开发区、市税务局建立月度会商机制,建立月度数据监测分析制度,每月排名通报各辖区研发投入情况,对投入数据同比异常的企业开展现场对接。投入端发动开发区、各有关乡镇,根据工作短板,指导企业实施科技项目,推广“企业研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2019年,全市R&D经费支出止住前三年总量连续下滑的趋势,实现大幅提升,总量从2018年的2.2亿元提高为3.84亿元,占GDP的比重从2018年的0.72%提高为1.27%,占比排名位于衢州各县(市、区)第三,增幅排名全省第六。2022年全市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7.23亿元,占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2.41%,预计全社会R&D经费支出可达5.35亿元,占GDP比重可达1.7%。

3、数字服务。建设产品智能化专项、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申报、评审、立项及绩效评价等科技大脑操作系统,实现项目申报立项全网络化操作。将科技各项业务工作、人事管理与“政企通”平台对接,优化科技政策兑现方式,通过“政企通”平台兑现科技创新政策3415.63万元,为17家企业发放专利权质押贷款3010万元,实现政策兑现跑零次。在“三服务”暨科技战“疫”帮扶专项行动中,通过线上+线下的全方位途径开展对企业的服务,组织各类网络推广讲座10多场次,线上+线下技术服务15次。

二、提前谋划、精准服务,合力推进企业创新能力提高

紧紧抓住企业这支科技创新主体,围绕主体创新能力提升,精准开展各种服务,解决企业创新难题,助推企业创新发展。

1、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取得新突破。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针对各级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不同要求,推行梯度培育制度,根据企业不同创新基础开展“私人定制”服务、上门服务,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常态化。组织科技型企业负责人、科技骨干、财务人员及中介机构等450多人次参加省、市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培训。2022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9家,新增数居衢州市各县(市、区)首位,比2019年增长42.1%,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90家,占全市规上企业的29.3%。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8家,全市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达到329家。

2、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有新进展。进一步加强江山市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修改管理办法。开展规上企业研发机构清零行动,着重加强企业研发场地建设、研发设备购置、研发人员配备、研发制度完善,目前全市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建成率达到35.5%。组织申报江山市企业研发中心15家,认定省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家,科力汽配、夸迈医疗等5家企业在杭州建立企业“研发飞地”,鑫源电器、昌亮消防等3家企业研发机构落户浙大飞地。认定衢州市重点创新团队1家、江山市重点创新团队5家,对历年7家江山市重点创新团队开展绩效考核,规范团队管理。

3、科技合作对接进一步精准化。建立精准对接机制,深入挖掘企业需求,精准编制产学研合作需求清单,促进产业端与技术端的精准对接。2022年组织企业与高校院所互动交流对接15次,针对我市应急消防产业有关企业技术需求,邀请浙大相关专家赴企业一线调研对接,龙鼎汽配、利高消防等企业与浙江大学达到初步合作意向。征集揭榜挂帅上传榜单18个,其中最高征集金额达到850万元。组织源光电器参与长三角科技成果联合竞价拍卖,征集“百名外国专家云签约项目”1项。出台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方案,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培育我市企业创新主体。全年完成科技成果登记13份,实现技术交易额47000万元。

三、调整存量、外引增量,逐步推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调整市科技孵化中心在项目招引上广撒网、全产业的做法,着重围绕省里重点布局的大健康产业开展项目招引,培育新兴产业,推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1、清腾孵化中心发展空间。总结江山市科技孵化中心近8年来的实施管理经验,对孵化中心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项目出孵、绩效考核等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开展整改,根据孵化中心产业定位调整,对原入驻的企业开展清理,对入驻孵化中心期满、不符合产业方向的未出孵企业,采取多种方式推进出孵工作,腾出2、3、4、5四层共1400多平方米空间用于入驻新项目。

2、重新布局孵化中心产业定位。今年以来,重点围绕大健康产业培育,孵化中心新引进智能医疗器械项目4个,入孵企业达到9家,其中医疗器械产业企业5家,占入孵企业总数的55.5%。引进的夸迈公司生产的可视医疗内窥镜系列产品,可替代进口,价格比进口产品下降70%左右,目前公司已有2个产品通过省药监局认证批准、6个产品正在认证报批中。自5月份入驻以来公司已接待6家上市公司合作洽谈,与强生、威高等公司的合作项目正在深入洽谈中。

3、多措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27.5亿元,增加值达到28.1亿元,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46.1%、41.1%;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完成7.8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8.15%。开展全市高新产业发展专项推进活动,加强对108家列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统计企业的帮扶,推进企业健康发展。对未列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的规上企业,鼓励积极开展技术引进,上马高新技术项目。加强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招引,重点关注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等产业领域开展招商,全年引进珞深科技、天迈智能、舰艇消防安全研发和试验中心建设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9个。冒个泡、夸迈公司分别引进一位长江学者和一位国家优秀青年人才联合注册公司。

四、优化完善、结果导向,致力提高科创飞地的实施绩效

紧紧抓住科创飞地优化我市产业结构目标,及时总结浙大飞地在管理运营方面得失,以结果为导向着手建设江干飞地、谋划上海飞地。

1、不断完善浙大科创飞地的运营管理。总结浙大飞地一年多来的运营经验和教训,进一步细化飞地考核目标,建立飞地运营经费与绩效考核相挂钩制度和定期会商制度。浙大飞地新增入驻企业9家,入驻企业(团队)总数达到29家,综合入驻率达到91.7%。6月15日,举办“江山—浙大科创飞地2022年集体入驻仪式”活动。综合利用浙大飞地创新资源,建立企业创新导师制度,聘请10位浙大教授与10家企业成功创新结对。

2、结果导向源头设置江干飞地运营模式。总结浙大飞地运营得失,更精准谋划江干飞地。设立江山江干投入3:7、产出6:4的飞地建设合作机制,采用竞争性磋商机制选择运营机构,采购招标时即明确运营目标和考核指标;在产业定位上以优化江山产业结构为重点,侧重数字经济项目的招引培育。通过竞争性磋商,确定浙江智新泽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江干飞地运营机构,于2022年12月24日实现开园运行,首批入驻企业8家。

3、精准谋划上海飞地。开展上海飞地谋划,对全市企业开展调查摸底,征集企业入驻需求和选址意向,需求优先,提高飞地建设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五、围绕重点、注重实效,扎实推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

根据产业特色,围绕重点发展产业和中小企业创新服务需要,建设省、市、县三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打造各具特色、互补贯通、重点突出的产业创新服务体系。

1、省级木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综合服务和特色服务兼顾,服务成效彰显。以木门综合体为重点,将各产业共性创新服务内容纳入木门综合体,入驻了专利服务、智能制造等公共服务机构,避免各综合体重复建设;以打造木门数字产业基地为目标,重点突出数字化制造、智能化转型和平台化服务。今年新招引服务机构3家,入驻机构总数22家,全年达成服务合同6500万元,开展各类培训、产学研合作、专家对接等活动60次,基本实现检测不出市、设计有机构、智造有团队、采购有平台。顺利通过省科技厅年度绩效评价,反响良好。

2、市级输配电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以检测设计服务为主,发挥龙头引领。立足江山装备制造产业中小企业众多的现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输配电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以申达集团为依托单位,利用公司良好地检测和人才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检测、设计等服务,年内建成申达输配电产业产品展示中心500平方米,全年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检测、设计等服务20家次,天际公司部级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启动。

3、建设数字消防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数字消防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成功争列衢州市级综合体。引进海康威视运营总部建成营业,与天消所开展战略合作,在我市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及认证检验平台,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