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的基本内涵范例(3篇)
来源:
教育学的基本内涵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历史演进;要素构成;发展特征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4-0034-06
一、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历史演进
所谓内涵发展,是指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资源和动力的发展模式,在发展形态上,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是其主要表现,如规模适度、质量提升、实力增强、结构协调及水平提高等。
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高校并未充分重视内涵建设,教育部的一些重要文件也未出现“内涵建设”的字样。2006年教育部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加强素质教育,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和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等。文件中虽然并没有提及内涵建设的概念,但已明确高职教育必须以专业建设为切入点,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把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改革与发展的重点。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首次明确使用“内涵建设”一词。《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中连续三次提及“内涵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指出,要立足国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内涵建设从2007年开始逐步成为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侧重点。
高职教育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90年代的扩张之后,高职教育在规模上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从量到质的发展已成为高职教育提升办学水平的必然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要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教育部2010年在杭州召开的高职教育全国性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后十年高职教育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实现内涵建设的历史性跨越。这意味着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发展重心应由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转向注重提高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成效的内涵建设上来。
如果说“十一五”期间高职教育是以规模为主、兼顾内涵发展的话,那么“十二五”期间高职教育是以内涵为主、兼顾规模发展,今后将由规模发展逐步过渡到向内涵发展转变。高职院校也必须顺应这一趋势,及时调整思路,从规模数量扩张尽快转向办学质量提高,走以内涵式发展为标志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概念及必然性
(一)内涵与外延
在逻辑学上,“内涵”与“外延”是相对范畴,原指概念的两种基本属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概念的内涵指的是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而概念的外延指的是事物所指对象的范围。在高职教育实践中,外延指学校的办学规模、条件、设施等“硬件”,是显性指标,内涵建设则更关注办学的质量,要求在办学理念、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等“软件”上提高。
学校外延的不断扩展,如学生人数的增多、投资力度的加大、校园面积的扩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校办学实力的增强,是学校发展的外在表现,也体现学校竞争力的增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更关注学校的长远发展、特色发展及创新发展,是办学理念、办学思想的反映和物化,是在一定的办学理念下形成的。但外延发展需要内涵建设的匹配,如果只注重外延发展而不注重内涵建设,有可能使学校的发展步入文化缺失、人才培养质量低下的恶性循环,最终会威胁到学校的生存。因此,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应注重外延拓展与内涵充实的结合,使办学规模扩张与教学质量提高相得益彰。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必然性
高职教育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已经成功完成了外延扩张过程,目前全国大多数地市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不少高职院校在办学中也暴露出办学思路模糊、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专业设置随意性大、学生实践能力差等问题。因此,从扩大规模转到注重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中涉及各个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综合来看与人才培养质量有密切关系。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存之本,要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赢得社会声誉,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内涵建设,促进高职教育办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2.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有助于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这也是高职院校办学宗旨和方针的体现。要实现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就必须注重教学能力和科技开发,注重教学管理和文化建设等全方位因素,这些正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内在要求。因此,加快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将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管理和发展创新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
3.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承担着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使命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出现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就业形势堪忧。为缓解“用工荒”,同时也为提高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职院校亟需加强内涵建设,这既是它的使命,也是它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当前招生与就业的严峻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持久性、战略性的工程,是高职院校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
4.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有助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高职院校起步时间较短,处于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之间,如果定位不明确,核心竞争力不强,就有可能被淘汰,同时对每所高职院校而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办学内涵,经过多层次、分阶段、全方面的建设,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彰显高职教育的特色。
5.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有助于提高高职教育的吸引力
作为高职教育的实践者,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不仅影响高职院校本身,也体现着高职教育的质量,而办学质量提高决定于内涵建设的成功与否。成功、高效的内涵建设必然会改善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进而带动整个高职教育办学质量的提高,高职院校的吸引力与社会影响力也会由此迈上新的台阶。
三、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要素框架构成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具体体现在系统要素上。不同的专家学者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存在着认识、理解角度及层次的差异。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要素界定方面,有的学者认为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也有的学者认为课程改革是内涵建设的核心,还有人认为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等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并且围绕各自的核心要素阐述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理念、体系以及建设方法与措施等。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和大发展时期。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纵深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产业转型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深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全方位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加快,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显出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全面阐述了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必要性及要素构成,再结合各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高职教育的发展实际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可以发现,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由四类要素构成,即核心要素、基本要素、提升要素及保障要素,这四类要素构成中国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指标体系。
(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
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等有关文件中都明确要求,教育发展观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任务;鼓励学校注重内涵建设,塑造名师、培育英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高校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从人才培养来看,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端专门人才、提高科学技术文化水平、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因此,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也可以说,办学质量是高职院校教育活动的生命线,是高职院校办学效益的基础与前提,是影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基本要素
内涵是事物内部隐藏的实质,是内在的、隐藏在事物深处的东西,内涵建设也是高职院校的灵魂工程。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五年一次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体系,在评估过程中要将“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职业素质养成、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顶岗实习落实情况等内容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这些内容实际上就是内涵建设所反映的精髓。只有着力加强内涵建设,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提出:“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注重职业道德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到2022年,形成适应经济结构调整要求和发展方式转变、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满足人民大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要面向区域产业,要适应和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明确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构建符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的专业发展格局,建立起以专业为纽带的产学研结合机制。要从市场的多元需要和学校自身的发展实际出发,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和存在空间。
此外,信息化建设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可以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还有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拓展新视野,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提升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职教育建设质上的突破和改变。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基本要素大致可以概括为:“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职业素质养成、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信息化水平等。
(三)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提升要素
高职院校毕业生大多数将走向社会,走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就业是评价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基本要素。但需要注意的是,除就业外,也有一部分学生希望能够继续深造,追求更高的学历和学位。因此,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升学对接、完善的升学对接渠道和较高的升学对接成效将是评价高职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构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指标时也应考虑在内,可以将其归结为内涵建设的提升要素。
在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中,可以发现加强国际合作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期许。高职院校应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扩大国际影响。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形式各异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以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要通过建立中外大学间的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和教师互派机制,吸引境外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学或研究项目、机构等;要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做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五、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应注意的事项
内涵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项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要依据发展阶段的奋斗目标,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参与,行政和专任全体教师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高职院校要把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与长期工作,并着重处理好以下注意事项。
(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应符合区域发展水平
高职教育服务于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同的区域产业发展水平需要不同的高职教育培育适应的人才,并且不同的产业发展门类和区域文化、经济背景的不同需要不同形式和不同功能的高职教育。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当地经济、产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学校特点,合理地对内涵建设进行调整,突出特色,强调重点。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具有长期性
现代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复杂性决定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必然是长期的。目前,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瓶颈。一方面技能人才紧缺,一方面大批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对口率较低的状态并存。现代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既要求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又要求有现代拼搏精神;既要求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又要求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这是人才培养综合、全面的要求,在短时间内实现这一目标比较困难,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需要在成长机制、过程管理、结果评价等方面建立一套严谨科学的制度,而制度建设必然是长期性的工作。
(三)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实质是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所有高职院校都达到了内涵建设的高级阶段,自然而然会形成中国高职教育的特色文化,使高职教育被全社会所认同,全社会重视技能。因此,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实质是一种文化建设,要通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实践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使高职教育深入人心,扩大其社会影响,这是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正由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任务必然是十分艰巨的,既不能采取同一样板、同一模式,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更不能忽略不同区域、不同高职院校的发展实际,必须遵循高职教育发展规律,依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去建设。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从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入手,以人才培养及输出质量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不断推动中国高职教育大胆创新,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挥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象成,王红彬.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5(2):35-37.
[2]刘延隆.校企合作对高职院系内涵建设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6):24-27.
[3]卢俊松.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路径探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10):138-140.
[4]王冲,刘锦翠.内涵建设背景下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研究[J].职教通讯,2014(32):42-45.
[5]孙谅.高职院校亟需加强校园文化内涵建设[J].新西部(理论版),2014(23):36-39.
[6]陈洪连.新形势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策略建构[J].职教论坛,2013(36):43-44.
[7]尹曦,杨放敏.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9):15-16.
[8]钟秉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71-76.
[9]王勇.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45-47.
TheHistoricalEvolutionandMeasurementof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ofConnotationConstruction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
LIFu
(WuxiInstituteofCommerce,WuxiJiangsu214153,China)
教育学的基本内涵范文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内涵式发展内涵探析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湖北省独立学院的改革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为20102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袁先海,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张伟,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组织与培训中心主任、讲师,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和实力增强,这种发展更多的是出自内在需求。外延式发展则是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强调的是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主要是适应外部需求表现出的外形扩张。当前,独立学院正处于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明确内涵式发展的内涵,就是要解决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的问题,就是要进一步确立发展的任务和途径,这也是独立学院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逻辑起点和思想基础。
一、内涵式发展的根本是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发展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等方面,直接影响着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组织管理以及发展过程。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内涵式发展需要确立与内涵式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1.要确立特色发展的理念。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另一所大学的独特气质,是办学水平、办学优势、办学实力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精神和竞争力的表现。可以说,办学特色问题是目前独立学院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必须用长远的眼光,从战略高度来认识特色发展的重大意义。特色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凝聚出来的,这就需要我们找准切入点,苦练内功,日积月累,取得成效。
2.要确立适应社会的理念。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高校不是旁观者、评论者,而是参与者、建设者。独立学院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不仅是发展问题,而且是生存问题。适应社会的重要体现,就是培养的学生能否为社会认同,能否在人才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学校在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设置、教学改革、学生教育管理等方面,既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教育规律,又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把两者结合起来,学校发展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3.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师生员工在学院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尊重师生员工的个性特点和价值观念,就是要尽力解决和维护师生员工的实际利益,就是要创造条件使他们实现自身的全面进步,最终达到个人与学校的和谐发展。因此,要把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出发点,把真诚服务与民主管理作为基本要求,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从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谋求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学校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师生员工。
二、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办学质量
《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同样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前面讲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后面讲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表述不同,内涵一致,都强调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以质量为核心。最根本的是人才培养质量。
独立学院在经过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后,需要尽快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重大转变,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高教资源的逐步丰富以及生源数量的减少,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已从有限选择向多元选择转变、从能上学向上好学转变,办学质量成为人们选择学校的主要标准。近年来,我国独立学院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总体来看,办学质量还不高,社会认可度还比较低,在教育市场的竞争力也不强。同时,独立学院还面临着生源竞争日趋激烈,规模发展难以为继的严峻形势。在这种情况下,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扎扎实实提高办学质量,既是独立学院当前的紧迫任务,也是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是师资队伍
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是否拥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师资队伍是内涵式发展的关键。
教育学的基本内涵范文
关键词:大学文化;学科思想;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3)11-0022-04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已进入后示范建设阶段,后示范建设应该建什么?如何建?是高职教育界面临的新问题,值得研究、思考和探索。
一、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反思
我国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回顾和反思我国高职教育就会发现,虽然外延的扩张和体量的增大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所占有的份额却不算大,高职教育没有特色、没有积淀,完全靠金钱堆积、打造,呈现出严重的内涵不足。
从观念形态上看,我国高职教育一开始就提出了打破学科体系、知识体系的口号,提出理论“必须”和“够用”的思路,课程体系由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跟着政府文件一次次的变动而不断地变化,从专门人才(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应用性专门人才(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高技能人才(《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到高素质技能性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教高[2010]8号)、高端技能型人才(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再到现在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2012年6月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等,从来就没有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科学的定位,而是上面怎么讲,下面就怎么说。在“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观念下,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为核心,极其功利性地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开设什么专业,企业需要毕业生什么时候上岗学校就什么时候放学生离校。忽视和淡化高职教育的高等性、规律性而过于强调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技能性,从而导致高职教育有外延而无内涵的现实结果。
从制度行为上看,在“满足社会需求,专业与行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的思想指导下,高职教育全面加强技能训练、广泛开展项目化教学、各类技能竞赛四处开花,在人才培养上强调了岗位、强化了技能却忽视了基础、淡化了理论,把高职的培养目标与中职混为一谈。特别是半年顶岗实习硬性要求的走偏更是把学生送上对学生发展没有太大作用的流水生产线,成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和流水线上的“活机器”,学习时间和学习质量的缩水最终导致高职毕业生理论不厚实、基础不牢固、发展无潜力。
从物质形态看,在上述教育理念指导和文件、规定的引导下,高职院校的实验室建设思路被项目化教室、实训中心取代,建设模式以工作过程系统化、岗位能力培养为主,建设过程以购买完整装置为主,实验实训以训练技能为核心,大量经费全部投入到低层次的技能训练设备上以满足各类技能训练的需要,而忽略了作为高等学校重要内涵支撑的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的建设。几年来,高职院校仪器设备的总值和总量不断增大,但却基本是层次低的,好看不好用。
据麦可思研究院调查显示,2011届高职院校毕业生各专业大类的就业现状满意度仅为44%,专业相关度为60%,而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却高达52%,2012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度仅40%,毕业生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和“薪资福利偏低”。分析毕业生因为“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和“薪资福利偏低”离职,其实并不是企业满足不了毕业生的发展,而是毕业生不能胜任工作、无法满足企业要求,麦可思调查显示2012届毕业生认为教学中最应该改进的地方为“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41%)以及“课程内容不适用和陈旧”(18%),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高职教育存在着问题。[1][2]
・前沿理念・1基于大学文化、学科思想指导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发展看似繁荣,实际上内涵不足已初现端倪:高职的社会影响力小、吸引力低,社会和民众对高职教育的不认可;本科院校对高职院校的不屑,没有像样的成果,没有与本科院校抗衡的实力,对本科院校的发展构不成威胁(高职就业率远高于本科、硕士、博士,但并未看到本科院校的严重危机,高职院校面临生源危机而本科院校并无担忧,考生照样蜂拥而至);行业、企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的依赖和需求的不强,和高校合作首先想到的是本科院校等等,都是高职教育内涵不足的具体体现。
高职教育内涵不足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长官意志、行政指令”的结果,无论是人才培养规格定位还是人才培养模式几乎是行政决策的影响,高职院校往往紧跟政策而很少有自己的思考,以至于由于人才规格定位的模糊和偏差导致了整个高职教育发展的偏差。另一是高职院校盲目跟风、自降标准、主动背离“高等”行列的自身原因造成。所有这些,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我国高职院校大学文化的缺失,无论是政府行政部门还是高职院校本身,从一开始就没有把高职真正作为“大学”来建。因此,这十多年来,从高职院校看,培养的人才并没有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虽然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但并没有形成很强的特色、亮点、实力和优势。从高职教育整体看,还不足以承担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不足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落地生根,不足以促进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由此导致高职教育社会影响力小、吸引力低,本科院校不屑一顾也就不足为奇。
二、高职院校后示范建设的重点
后示范建设建什么?由前述分析可知,后示范建设的重点应该是内涵建设。高职内涵建设是自国家示范高职建设以来提出的新命题。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建设以来,重点强调高职的社会服务能力,正是看到了高职教育发展几十年所存在的不足而提出的内涵建设要求。2012年,已经持续了六年的全国石化行业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有四项正式纳入教育部全国技能大赛系列,并将“化工总控工”更名为“化工生产技术”、“化工检修钳工”更名为“化工装备维修”、“化工仪表维修工”更名为“化工仪表自动化”、“分析检验工”更名为“工业分析检验”,从中似乎可以看出一个信号,这就是教育部已经注意到高职院校以“工”为主的技能大赛出现的偏差,实际上也反映出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质疑和修正。某知名企业人事总监抱怨“高职毕业生招进来好用,但普遍缺乏后劲”。高职毕业生专业视野、研发能力高于中职生而岗位能力高于本科生,因而形成“高职生比本科生好就业的现象”,但两三年后高职生“冲劲”明显不足,绝大多数趋于平淡,不仅在技能上“熟”不过中职生,在持久爆发力和创造力方面与本科生的距离也逐步拉大[3],由此也可看出当前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由外延向内涵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说是机遇,因为所有高职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谁不抓住这一机遇谁就会落后。说是挑战,实质是谁能把握“内涵发展”的实质,谁就能发展得更好更快。那么究竟什么是内涵?目前看,从上到下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和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主要应落实到一点,就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我们经常讲高校的三大功能(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其实在这三大功能中,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最终目的也只是为了反哺人才培养。如何提升高职的人才培养质量?基于大学文化、学科思想指导是关键,基于大学文化、学科思想指导的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真正体现内涵的核心所在。
突破内涵建设的瓶颈是当前高职教育的首要问题。条件不足是内涵建设的瓶颈之一。由于多年来高职院校低水平、低层次的投入,很难担当起高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环境不佳是内涵建设的瓶颈之二。多年来高职院校过于强调技能、能力环境的建设而极少提科研,使得高职院校的科研和社会服务氛围不足,教师的科研、社会服务意识极其淡薄。师资的低水平、低能力是内涵建设的瓶颈之三。高职院校教师的年轻化、研究生化程度愈来愈高,然而,原本都一样的研究生毕业进入高职院校经过几年的技能性教学训练和教学实践过后已经成为熟练的“教书匠”,而以研究见长的科研能力几乎丧失殆尽。同样,一批由本科院校调入的院(校)长也只能整天跟着相关的指挥棒团团转,一些很有价值的大学理念和经验却很难用于指导高职院校的建设实践。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必须从思想观念、制度行为、物质形态等方面来一个大的转变,才能真正将高职教育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发生质的飞跃。
三、高职院校后示范建设的路径
后示范建设如何建?高职发展的出路何在?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加强学科思想指导、做好高职教育的提档升级是关键。首先,在观念形态上,要反思十多年高职教育发展方向:能不能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能不能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事实上这么多年来在“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和“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下,我们的高职院校为经济增长培养输送了大规模的、与初、中等职业教育培养规格基本相同的低技能普通劳动者,已经严重违背了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初衷,应该说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严重问题,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扭转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要在“高”字上狠下功夫。在制度行为上,要反思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是不是一定要坚持工学结合、强化技能、顶岗实习?2012年12月27日,江苏省教育厅新闻会宣布,从2013年起,全省中职和五年制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时间统一由现在的一年调整为半年,原因是“学生、家长和社会对职业教育长时间、低效率的实习有比较多的反映和意见”。由上可见,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物质形态上,要加强高层次的投入。十多年来我们过分强调“职”而把“高”已经丢到了一边,无论是师资培养还是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已经难觅“高”的身影,毕业环节更是以半年顶岗实习为主,能够体现“高”的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的毕业设计大多形同虚设或名存实亡。殊不知高职,首先是“高等教育”,其次才是“职业教育”!为此,必须大声疾呼,高职教育教学再不能只强调“技能”而忽视“理论”了,高职院校如果再不重视“高”的建设必将会失去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有地位。
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是传承大学文化的最好契机,大学的思想、大学的理念、大学的精神、大学的人文都可以在内涵建设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而基于学科思想指导的专业建设是大学文化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建设强调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实际上只看到了高职发展内涵不足的“表”,如何治“本”却没有提出对策。为什么高职教育的内涵不足?分析其几十年发展轨迹就不难发现是因为缺少大学文化氛围,没有学科思想支撑,无论是学校的发展、专业的建设还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学科”二字踪影难觅。高职院校中只谈重点专业、一般专业,绝口不谈学科分布,更不谈什么学科支撑下的专业。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也只是简单地根据行业发展、社会需要,没有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专业的分布因此十分分散,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没有真正叫得响的拳头专业,即便有,也只是一些貌似强大却少有内涵的所谓“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由于专业根基的“浅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自然而然地降低了层次,与中等职业教育为伍一起培养各工种、各岗位的“工”,人才培养模式自然而然地专注于各种具体的、单一的技能训练,缺乏系统的、理论的素质养成。因此,治理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不足的“本”就在于理清学科与专业的关系,加强学科思想指导下的专业建设,这是高职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
本文无需从学术角度论述学科与专业的关系,学科与专业的关系简单地说其实就是树的干与枝叶的关系。学科是干,专业是枝叶,离开了干的枝叶注定是要枯萎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由于多年来高职的专业设置、专业建设很少或没有从学科思想出发,所以虽然体量较大,但没有干或干很细,因此还不能称其为树,说是草可能有点过,但充其量只能算作是“灌木丛”。这一点在高职教育多年的发展中很少思考,也没人思考,因为人们已经熟悉了跟着上级文件随波逐流,高职已经到了谈学科、谈理论色变的程度,似乎高职教育就不该和学科、和理论有丝毫瓜葛。现在,要想使灌木长成大树,恰恰必须认真思考学科思想指导的问题。
多年来围绕技能、能力培养高职院校已经投入不少、做了很多,目前高职进入内涵建设阶段,特别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发展高职本科势在必行,高职教育教学的大方向就要有所转变,绝不能沿着原来的路朝低层次培养目标继续下去,无论是在示范(骨干)建设、还是实验室投入上都要兼顾学科发展、科研开展和社会服务。要建立起学科思想指导的专业设置及退出机制,合理布局专业分布,依托学科建设专业,增强专业的综合竞争力。教学模式、教学改革要由目前注重较低层次的技能培养转向加强学生基础的厚实、系统知识的掌握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队伍建设要把教师从大量没有太大价值的低层次活动和工作中解放出来,去做一些有益于高职内涵提升和升格发展的储备性工作。
高职教育首先是高等教育,其次才是职业教育,因此,高职教育只有努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坚持基于学科思想指导的专业建设,坚持基于学科思想指导的内涵建设,高职教育才能真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有实力、有底气担负起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才能真正赢得社会各界的信任。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EB/OL].http:///html/c/2013jylps/index.shtml,2013-06-09.
[2]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作用范例(3篇
- 阅0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作用范文【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与不足措施电气工程是工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伴随着现代工业一起成长的中坚力量,一直以来为社会经济.....
网络安全保障应急预案范例(3篇)
- 阅0网络安全保障应急预案范文[关键词]医院信息系统;应急预案;分级管理[中图分类号]R197.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5―0133―02医院信息系统是维持医院正常运.....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