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导论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电力工程导论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成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051-03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传统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基本上是以本科的教学体系为基础,以事实性、概念性和论证性为主要特征,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已经不适应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也一直在改革,经历了“学科本位”、“能力本位”和“工作过程导向”三个阶段。目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已普遍被高职院校所接受。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是将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引入课程,课程内容以实际工作过程的需求为引导,选择典型的工作任务并融合企业岗位操作技能要求,强调学生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掌握知识和技能,技术和理论与具体的应用紧密结合。专业课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从2008年起全面推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经过几年来的探索,课程体系逐渐成熟,在培养技能型、创新型人才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于改革的成效还需要进行明确的分析与评价。

二、分析与评价的样本

高职院校理工科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能从事各类设备的操作及应用开发的高技能型人才。电子信息工程是一个典型的工科专业,具有本专业鲜明的特点,如课程多、课程内容抽象、技术发展快等。我们以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作为统计与分析的样本,本院的电子信息专业从2007级到2010级,其教学理念及课程体系是一个逐渐发展、逐渐变化的过程。该专业在2007级是一个新建的专业,其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完全照搬专科院校,然后逐渐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思路进行改革。到了2010级,其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的内容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造。

电子信息专业高职学生的能力结构可以分为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职业通用能力包括基本的工程数学知识,公文处理及计算机操作能力等。职业拓展能力着重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了解现代电子技术的原理、设计及仿真方法,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及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有多项,涉及电工操作及电子设备维修、单片机应用、电子线路仿真及制图、图形图像处理及动画设计等。我们取其中的电子设备维修、电工操作这两项职业核心能力作为统计样本,分为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度、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创新与开发能力这三个项目进行研究。

三、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效分析

(一)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度

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包括操作技能、综合素质等多个方面,但是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仍然是重要的。对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度的定性和定量统计比较复杂,需要对理论知识考核的科学性进行研究,确保试题具有比较高的可信度、有效度和区分度,需要组建高质量的试题库,才能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成绩分布和学习效果作出有效判断,验证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效。我们随机选取了电子信息专业4个年级的彩电原理课程进行跟踪研究,因为彩电原理课程的重点在于电子技术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没有过多地涉及操作技能,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电子技术基本理论掌握度。我们在设计考核的题目时,对试题的题量、覆盖面、难易度、区分度等都作了比较合理的安排,理论知识的选取以应用为目的,以必要、够用为度,内容覆盖了电路基本理论、电子元器件及基本单元电路、彩电原理等内容,突出了基础和重点,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作图题等,我们认为考核结果是科学、可信的,其成绩分布、平均分、及格率等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基本应用传统教学模式的2007级和2008级,学生的平均分和及格率都比较低,经过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改革的2009级和2010级,学生的平均分和及格率都有比较大幅度的提升,高分段的学生也出现了,同时低分段的学生大幅度减少,中等分数段的学生比较稳定,并且略有提升。这表明经过改革,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度是有明显提升的。

(二)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

高职学生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是高职教育的属性和培养目标,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接受相应的岗前技能训练,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就业时才能适应相应岗位的要求。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会各种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测量方法,掌握常用电子仪器的原理和使用,知道电子产品的制作流程,能比较熟练地装配、焊接和调试电子产品,能比较熟练地维修常用的电子设备。

为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进行分析与评价,我们随机抽取一组2009级学生进行研究,这组学生共52人,参加了家电维修中级证的考核。家电维修中级证考核的内容很丰富,有仪表使用与测量、电路图测绘、故障排除等,能比较准确地检测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相关的数据如表2所示。

从表2中看出,在52个学生中,故障排除项目在36分以上的有48人,占92.3%;仪表使用与测量项目在12分以上的有51人,占98.1%;电路图测绘项目在12分以上的有49人,占94.2%。在家电维修中级证考核中,三个项目都及格才能获得证书,在这52个学生中,证书获取率在90%以上,特别在最能体现学生动手能力的故障排除项目上,学生的分数普遍都比较高。说明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都比较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是有成效的。

但是,问题仍然存在,仪表使用与测量和电路图测绘属于难度不大的项目,其题型固定,内容单一,学生都受过长时间的训练,如果这两个项目不及格,这可能需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或者学习方法的层面上去进行研究。

(三)创新与开发能力

创新是对现有技术成果的再创造,大学生的创新涉及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两个方面,是衡量和评价教学质量与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是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涵盖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等内容,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培养模式、实践平台、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

传统的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知识更新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在课程体系的改革过程中,我们一直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措施,在学生创新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电子设计与制作蔚然成风,很多学生设计与制作的作品很实用,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每年学院组织的电子设计竞赛,参赛率超过了50%,从中都能挑选出一些很有潜力的创新人才。

学生参加各级技能竞赛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比如,学生每年都参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从2007年和2008年的一无所获,到2009年、2010年、2011年每年都获得广西赛区的一等奖,体现了经过改革后,学生的创新与开发能力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历年的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成绩统计如表3所示。

四、展望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克服了传统学科系统的理论与应用相互分裂的缺陷,关注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个性化体验,实现了学习过程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融合,克服了学生学习的内容与企业需要相脱节的现象,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良好的效果。从以上的数据及分析可以看出,经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后,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度、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创新与开发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特别是低分段、厌学的学生大幅度减少,成绩优秀且具有一定能力的学生开始出现,中等分数段的学生数量稳中有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明显的提升,这些现象任课教师都有体会。

事实上要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度,还需要更有效的工具及统计样本,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形成学生成绩的正偏态分布曲线、负偏态分布曲线图、低阔峰分布曲线图、高狭峰分布图、丁型分布图等,才能更精确地说明试题的质量以及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观念问题和特色问题。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术的观念,要考虑本校的特点和优势,教师要更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另外,要正视男女生动手能力的差异性,女生的感知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往往比较薄弱,对这些问题要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生的学习动力、智力、个性特点及教学环境等因素,需要从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实践平台、评价体系等方面加以改革,才能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体会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首先,这种课程体系是以工作任务和典型产品生产过程为主要内容的,而实际上工作任务和产品的数量巨大并且具有差异性,要分析清楚每一项工作和产品的任务是困难的。其次,这种课程体系增加了教学和管理的难度,需要比较完善的实训基地及高水平的教师。第三,在如何培养学生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变化,增强学生发展的后劲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以上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效作了初期的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改革后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度、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创新与开发能力都有了提高,改革是有成效的。但是,由于课程体系改革成效分析内容与指标的多样性,本研究的成果有一定的局限,需要更多的统计样本和时间跨度,需要更有效的分析工具,才能作出更科学的评价,同时也需要对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这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瑜,陈玲玲.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2]宋宝瑜.高职生理论知识测试的科学性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4(9)

[3]曹剑辉,陈启买,周合兵等.构建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J].科技管理研究,2011(16)

[4]哈艳,何莉辉,薛澈等.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途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5(5)

[5]邱永渠,方银汇.提高高职生实践动手能力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6]王凤基.对我国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分析与思考[J].高教探索,2010(4)

电力工程导论范文1篇2

在时间上融为一体在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活动中,采用理论与实践课同步或穿行讲授的教学模式。具体指的是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教授完理论知识后便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实际操作。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然后再让学生跟着教师动手操作。例如在《装配钳工》的教学时,将教学活动放到实训车间中,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时可随时向老师提问,教师手把手指导学生处理问题。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同时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增强师生感情。

2整合教学目标,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融为一体

打破传统重视理论知识教授的教学模式,重新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定位,确立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作为主要导向,将知识、能力、态度三个目标进行融合的课堂教学目标。例如在“订单”培训中,教学活动以企业的人才类型需要、人才知识技能、人才规格等要求作为实施教学活动的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并确定相应的教学效果评估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根据就业岗位需要着重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进行培养。在教学活动中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目标,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加强学习。根据具体的学习目标,学生可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然后对学习资源进行寻找,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容易发现问题,激发起探索知识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密切联系技能训练与实际生产间存在的联系,提高学生实际生产能力,促进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顺利进行相应的工作。

3整合教师队伍,促进教学任务融为一体

在传统中职教学活动中,专业课程通常分为理论与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在任课教师的分配上也存在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之分。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各种有相应教育体系,二者几乎完全独立,不存在任何联系。这种教学模式的存在导致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教学与学生相互脱节,严重制约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在机电专业教学中,必须对教师队伍进行整合,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际操作教学密切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例如将《电工技术基础》、《电工技能》、《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技能》四门基础课程整合成《电工技能与实训》、《电子技能与实训》两门课程。将分离开的电工及电子技术理论基础与电工、电子技术实际操作相融合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个任课老师同时教授理论知识与操作实习。这样的教学活动可更好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进行教学,更有利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摘要:在中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中,实践教学是核心内容。中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提供技术型人才。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就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旨在为项目一体化教学的有效进行提高可靠参考依据。关键词: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

4整合教学与实习,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融为一体

在机电专业教学中,应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充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进行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水平。经过理论教学后,及时让学生到相应的工作岗位进行实习,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理论知识,熟悉应用相关技能。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将课堂上学生的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工作过程中,进而获取更高等的操作技能。同时,应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学生可在实践中更加有效的探索实际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促进自身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的巡回指导与教学结束时的结束性指导,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这个过程中均涉及到理论知识和实践。例如在《电力拖动》教学过程中,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进行教学,具体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

5结束语

电力工程导论范文篇3

【关键词】电力架空线路;施工;故障;处理

输电线路施工技术在电力建设工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力建设工程的进度与质量。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国家电网建设力度的增强,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输电线路施工技术。唯有如此,才能促使和保证电力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并最终为国民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1工程施工现状概述

在我国,输变电系统的水平已达到世界领先,但是,有些地区还存在电力资源严重缺乏的现象。由于我国的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有平原丘陵,又有高原峡谷,施工的跨度大、容量大,同时难度也大。施工水平的不一致,导致了一些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意外状况,例如有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不稳定,使之下沉或者倾斜,因此,不得不维修或重建。有些在架设线路时,杆塔两侧的张力不均衡,使杆塔的稳定性不够,直接影响整体的工程质量。建设工程质量的不达标直接影响输变电系统的后续运行,使系统出现使用寿命缩短、可用性降低、时常要维修等问题。

2目前架空线路施工存在的问题

在电力架空线路施工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有针对性地采取处理措施,才能预防事故的发生,确保施工过程顺利进行,提高电力工程的施工效率与安全性,这就对电力架空线路施工技术提出了较高要求,结合以往工程经验与教训来看,在电力架空线路的施工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或故障:

2.1杆塔基础故障问题

以我国电力工程的杆塔设计情况来看,一般设计的最大风速为25m/s,可承受10级左右的台风;但是在实际工程运用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时常发生偷工减料行为,例如,杆塔基础埋设的深度不足、基础不牢固等,一旦发生台风灾害,可能出现杆塔倒塌事故。

2.2短路故障问题

以当前电力工程施工现状来看,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一些人员缺乏丰富的工作经验与技术能力,在架空线路接线过程中没有认真检查架空线路装置,再加上施工的准备不足,极易造成架空线路的短路问题,严重情况下整个线路可能燃烧,带来生命与财产威胁。

3针对施工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3.1基础工程施工措施

输电线路基础工程施工质量决定着杆塔在工作中是否会发生下沉、下陷或受到外力作用时是否会轻易发生变形或倒塌。可以说,基础施工质量的好坏,与高压输电线路能否安全运行有密切关系。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土质地层的差异很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施工型式。此外,在现场施工中,应采用必要的技术手段加以控制,保证施工质量。例如,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浇制基础是高压输电线路上常用的基础。其中转角塔由于上拔力较大,故宜选用钢筋混凝基础,这种基础抗上拔力强,比较稳固。

3.2施工技术理论创新措施

输电线路施工技术的发展大多是从工艺革新开始的,而每一项工艺的革新都必须以技术理论作指导,才能实现优质、安全、高效的目标。多年实践证明,线路施工技术理论来源于线路施工的现场实践,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线路施工技术理论的研讨方向必须坚持面向现场。经过多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实现线路施工技术理论创新体系,归纳起来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杆塔组立的技术理论,二是架线施工的技术理论。

(1)杆塔组立的技术理论

杆塔组立的理论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整立施工设计,二是分解组立施工设计分解组立铁塔一直是施工人员沿用的方法。为了适应不同地形条件及不同杆塔型式的需要,各地在落地拉线外抱杆组立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在工艺改革的同时,分解组立的施工计算理论得到了不断完善。

(2)架线施工措施

架线是施工的核心环节,架线的主要步骤有拉力放线施工,紧线施工,导线、地线连接施工、附件安装等。架线过程中为保障线的质量,采用张力架线来代替。张力架线是使用牵张机械使导地线保持张力,同时又保证距离的一种接线方法。在紧线过程中常常出现悬垂绝缘子偏离中垂位置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因为我们在计算观测弧垂时未考虑滑车的摩擦力,在这种情况下考虑摩擦因素适当对导线弧垂进行调整,就可避免。

在架设线路时,导、地线的连接是不可或缺的一步,它将直接关系到输送电的安全和可靠性。在连接导、地线时,可采用三种方式:机械钳压连接、液压连接、爆破压接。值得一提的是,在爆破压接时,不能用带有金属壳的雷管,避免金属壳爆炸式伤害导线及工作人员。同时在缠绕导爆索时不能过于用力,也不能有剧烈震动以防爆炸危险发生。隔离开关是线路中的重要设备,在安装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内部齿轮不吻合现象,导致的原因是因为安装过程中的施力过大造成,另一方面是隔离开关发热现象,此种情况是触点接触不良造成,可以在动静触动间加油解决。

3.3输电线路检修施工

输电线路检修施工就是故障、事故的应急处理。即从巡查、检测、经验发现问题,为了消除缺陷,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水平,达到预防事故,保证线路安全运行而开展的一系列工作。由于不可抗的外力作用,比如冰雹、雨雪、地震、暴风等,对输电线上的器具造成一定的破坏,可能导致送电线塔的倒塌、断线以及绝缘串的脱落等,所以当这些情况发生以后,输电线就会发出跳闸信息。在接听到调度命令时,一定要准确分析判断故障类型及故障发生地点,并做好记录。

4日常施工巡视

巡视人员在日常巡视中就应该熟悉线路的基本状况、元件参数、地理位置和沿线情况,准确判断线路运行中发现的异常现象,积累资料进行分析,提出预防措施。还应带好必备工具和小型材料,将巡视过程中能处理的小缺陷及时消除。巡视人员在确定故障点后,应该立即向巡视工作负责人汇报故障点情况、设备损坏情况及其周边情况。所领导接到报告以后,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和抢修负责人拟定抢修方案。抢修负责人按照抢修的方案组织抢修人员准备所需工具、材料。在检修施工工作结束后应该确定检修所使用的工具从杆塔上撤下来,保证在通电前线路上无杂物,保证输电线路检修施工的安全。

电力工程导论范文1篇4

关键词:机电传动控制;抛锚式教学;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潘春荣(1973-),男,广东龙川人,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黎良(1989-),男,江西樟树人,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西赣州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基于CDIO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JG-2012-1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19-02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已由全国高等学校机械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定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1]融合了电机与拖动基础、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技术、电力电子等相关技术。目前全国各大高校已经陆续开设了机电传动控制这门课程,对于这门课程便有了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可谓“百花齐放”。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基础和能力的不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因此,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迫在眉睫。本文针对教学问题和学习误区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是指在多元化的现实生活背景中运用情境化教学技术,促进学生反思,提高迁移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2]抛锚式教学是一种学习框架,学生在基于知识整合的学习环境中,学会解决问题。将抛锚式教学应用于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的教学中,提升教学效果。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

1.抛锚式教学模式起源与发展

抛锚式教学由美国Vanderbilt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CTGV构建的教学模式。CTGV小组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先后开展了惰性知识项目、LOGO项目和动态评估项目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抛锚式教学模式。[2]该教学模式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问题的基础上,它的核心要素是“锚”,确定这些真实事件或问题就叫“抛锚”。[3]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抛锚式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征:教学情境的真实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教学的开放性,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2.抛锚式教学基本环节

抛锚式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如图1所示。第一,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和仿真软件等工具使学生在模拟现实情况的情境中学习。第二,确定问题。根据情境选出与当前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第三,自主学习。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第四,协作学习。通过交流讨论,加深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第五,效果评价。教师起引导评价的作用,在学习中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

3.抛锚式教学模式目的

抛锚式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引导其挖掘问题,促进组员之间的相互交流,达到主动学习、实践并提高自身能力的一个过程,具体表现如图2所示:

二、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的难点和教学目标

1.课程的难点

电机是机电一体化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好机电传动控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本课程主要的难点如下:

(1)各类电机的工作原理及其机械特性、启动特性、调速特性和制动特性。

(2)在熟悉常用低压电器的功能运用、工作原理和电器符号的基础上,了解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线路的绘制方法,重点掌握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线路的基本环节组成和工作原理,以及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的功能。

2.课程的教学目标

针对本课程的难点,应给学生提供与专业环境相似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明确问题和目标,以便更好地利用抛锚式教学模式进行施教。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如下两部分:

一是通过掌握电机的工作原理及特性,使学生熟悉各类电机的基本方程、能量转换关系以及应用场合,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好基础。

二是通过学生熟悉常用的控制电器机构、原理、用途及型号,并能准确选用;掌握电气控制线路的基本环节及对其独立分析的能力;学会分析典型生产机械的控制线路并设计简单的控制线路,具有从事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保养等应用能力。

三、课程教学的现状

1.教师“灌输”模式

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一种教育者的位置,大多采取“满堂灌”的授课形式,这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无疑是事倍功半。机电传动控制这门课程涉及的知识面之广、公式之多,纯粹的理论教学已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学生对于作业的完成度不理想。部分学生存在抄袭现象,不利于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抛锚式教学中,要求教师要充当“教练”甚至“学习者”的角色。教师鼓励并指导学生查询相关资料,提倡学生相互学习。同时作为学习者,指导学生如何操作,发现新问题与其共同探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4,5]

2.学生学习情绪不高,思维得不到拓展

学好机电传动控制必须要有扎实的机械传动、电工电子基础,而有些学生的基础并不好,且该课程安排在大三或大四,很多学生把大量精力花在考研和找工作上,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本课程专业性较强,会直接引起学生的情绪变化。例如,在学习机电传动系统的静态与动态特性时,学生能理解和掌握,但对于学习交流电动机的启动、调速和制动特性时,情绪便开始急躁,造成学习效率低,影响教学质量。

3.教学资源有限,理论与实践脱节

鉴于学校资源有限且受高校扩招的影响,实验设备受限,实践教学安排不足,造成教学侧重于理论教学。例如在学习继电器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时间继电器的原理及线圈符号、触头符号的含义没有清晰的理解,分不清“失电延时”和“得电延时”功能及符号表示,导致设计中出现误用。而在以后的设计工作中,与各种电器接触的机会很多,如果在学校没有得到动手能力的训练,将使以后的实践受到限制。[6]因此,针对容易混淆的内容,采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创设类似电机控制的情境,以此来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

四、抛锚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1.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抛锚定题

抛锚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情境认知,情境是认知的基础。针对机电传动控制有简明易懂的内容和复杂难懂的原理及过程,采用不同的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

(1)对于简单的内容,可采取多媒体教学工具,将机电传动系统做成动画形式展示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7]例如,机电传动系统是一个由电动机拖动,通过传动机构带动生产机械运动的整体,它的运动规律可以用运动方程式来描述,[8]比如单轴机电传动系统的运动方程为:

式中:T为电动机产生的电磁转矩(N·m);TL为生产机械产生的负载转矩(N·m);J为单轴机电传动系统的角速度(rad/s);t为时间(s)。这对于有机械传动基础的同学来说容易掌握,然后,引入典型生产机械的负载特性以及负载转矩、转动惯量和飞轮转矩的折算原则和方法。最后,再讨论机电传动系统稳定运行的条件,让学生学会分析系统的稳定平衡点。

(2)对于课程的难点,以学生的基础和现实情况为根本,创设与现实一致的情境,养成独立思考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机床的自动间歇系统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机床工作的视频,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并提出观点,选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目标,即如何设计相关的控制线路图来实现机床的自动间歇和点动控制其。确定问题后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阅读教材或电子资源等途径来设计所需功能的控制线路图,如图3所示。按钮SB1为控制电路总开关,开关S的作用是控制油泵电动机有规律地间歇工作,按钮SB2能实现点动控制油泵电动机的工作。

2.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

抛锚式教学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它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教师不会直接告诉学生该如何解决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注重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动机和目标。特别是对于继电器-接触器这类知识面较广、实用性较强的内容,应加强实际素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比如将车床的控制线路做成动画形式展示出来,对车床的每一个控制环节进行详细分析。对于有多种方式控制的电路环节,可以让学生参与讨论。教师还可以利用学习软件等工具,例如MATLAB的Simulink仿真功能,将线绕式异步电动机的转子回路串频敏变阻器启动过程中的参数形象直观、动态地显示出来,[9]进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电动机的启动特性,结合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效果。

3.实验研究及评价

因课时有限,且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为了加强实践教学,采取如下措施:一方面,多购置实验台套数或与企业相联合,切实加强实践教学。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替进行,避免“先理论后实践”的现象。[10]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当本课程理论讲授结束后,需安排课程设计,以组为单位,各自拟一个题目,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主动进行实验研究,遇问题相互协商,相互讨论,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抛锚式教学使学生学习解决问题能力,且该过程能直接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需及时地记录学生的表现并评价。课程设计考核时,每组可采用PPT展示学习的成果,然后由学生代表和教师进行综合打分评估。

五、结束语

本文针对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提出了抛锚式教学方法。针对网络化及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通过引导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通过抛锚式教学方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和创新的能力,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促进工科类专业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清秀,邓星钟,等.机电传动控制[M].第五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2]刘洋,钟志贤.论抛锚式教学模式[J].江西教育科研,2005,(2):9-11.

[3]张甲秋.“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职“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2,(8):57-58.

[4]王香红.谈抛锚式教学法在电气专业专业课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2012,(6):128.

[5]郝昕玉,张广冬,王福元.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的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102-103.

[6]王才东,杨文建,王辉.“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73-74.

[7]吴涛,尹志宏.“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05-107.

[8]郝用兴,苗满香,罗小燕.机电传动控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电力工程导论范文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理论实践一体化,项目导引

作者简介:郭玉华(1977-),女,河南南阳人,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电子工程教研室副主任,讲师;庞学民(1963-),男,河南长垣人,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副教授。(河南郑州45000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69-02

主席强调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应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新阶段,确立了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元选择、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新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更加注重各类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4]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强调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为此各高校都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改革,在教材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核方式上进行了创新实践,[5]在教学模式上引入了多元化、信息化、启发式、立体式、项目驱动式的方法和手段,[6-10]全面推动了该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是信息工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具有开课面广、专业平台种类多、涉及学科面大等特点,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有广泛而深入的专业知识。根据我校新的培养理念和不断深化改革的客观形式,教学组对该课程进行了“基于项目导引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实践,并将改革试点的成果进行了全面推广。“基于项目导引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重在调动学生主动跟进、超前思维的本能,培养学生建立工程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和科技创新能力。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特色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基于项目导引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基本组织模式是:在小班授课的基础上,采取“课堂理论教学+阶段研讨+习题课+基础实验+创新实践”相结合的组织模式,小班规模一般为40人以下。以电类专业为例,各环节学时安排如下:总计划学时80,其中理论讲授48学时,阶段研讨6学时,基础实验教学16学时,创新型实践教学10学时,习题课放在课下辅导答疑时间。该教学改革方案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1.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教学就是贯彻精讲原则,按照教学内容知识点的相关性,将课程划分为几个系统模块,将多个章节揉合在一起,突出讲解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在课程学时日益压缩的情况下,模块化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到尽量多的内容,并且对知识点之间关联性理解得更加清楚。

2.教学研讨

运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模式,在原来习题课的基础上,增加自主学习和阶段性研讨环节。自主学习和阶段性研讨可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EDA虚拟实验环境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仿真虚拟实验环境,利用课下时间熟悉常用器件和仪器的使用规则,掌握常规电路的设计和调试方法。在节约实验室资源的情况下,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科学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创新型实践

创新型实践属于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实验,基于工程项目引导,多数内容是最新的电子技术实际应用的简化模型。该实践活动安排在理论教学结束后集中两周的时间,由教师提出功能和指标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仿真、搭建、测试、调试完成。这种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和实现电路系统的能力。

5.项目驱动和导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贯穿工程导引的思想。理论授课时运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在引入每一单元模块知识前给学生布置一个设计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如何实现该设计任务进行相关知识点的介绍;在研讨课上布置一些工程实践项目让学生设计并讨论,教师对其指导;创新型实践活动更是让学生直接接触工程实践的一次切身经历。

6.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一安排学时,理论课学时和实验课学时不强制区分。教学内容每一模块结束后即进行实验,让学生能够及时地“学一学、练一练”,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改变理论任课教师不参与实验教学的现状,理论课教师组织并辅导学生实验,实验课程由理论课教师与电子实验中心的教师共同承担,由此解决了长期以来教学和实践易脱节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综合能力。

二、改革实施方案要点

1.理论教学的改革措施

(1)模块化的教学方法。由于改革方案中将课堂讲授学时由原来的60减少为48学时,节省的12学时分别调整到学生研讨和创新实践中,因此课堂讲授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整合为4个单元模块。第一单元是逻辑代数基础和组合逻辑电路,包含教材中第一、二、四章,共14学时;第二单元是时序逻辑电路,包含教材中第五和六章,共14学时;第三单元是门电路和基本数字电路,包含教材中第三、十、十一章,共14学时;第四单元是半导体存储器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包含教材中的第七、八章节,共6学时。利用模块化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较少的时间内学到尽量多的内容,并且对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理解得更加清楚。

(2)增加阶段性研讨。在课程教学组织中,增加自主学习和阶段性研讨环节。为了使理论授课与教学研讨有效结合,教师分别在第一、第二、第三单元结束后组织讨论,每次研讨2个小时。教师需要在教学研讨中把握好研讨的内容和方式。一是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及学生在学习和作业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精心选择讨论题并设计教学过程;二是需要安排一些适当的知识点让学生自学并在讨论课上检查自学效果,比如组合电路中的加法器和数值比较器、时序电路设计中自启动修正问题等;三是需要布置一些工程实践项目让学生设计并在讨论课上对其指导,比如自适应单行道交通灯控制器、超市自动计费器、复杂密钥的密码锁电路等。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通过自主学习和阶段性研讨,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积极互动的局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引入工程应用实例。运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在引入每一单元知识前给学生布置一个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如何实现该项目进行相关知识点的介绍。比如在介绍组合逻辑电路前引入病房呼叫系统、在讲解触发器前引入抢答器电路,在讲时序电路的计数器前引入数字时钟系统、讲解D/A转换器前引入任意波形发生器电路等。在每个单元结束后,给学生举案例分析,通过该单元知识点的学习,可以获得怎样的能力,可以设计出怎样的电路,这些电路在具体的工程实例中是如何应用的。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工程应用实例,一方面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有更深入透彻地理解,另一方面使他们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有所提高。

2.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实践能力,将实践教学分成三个层次:基础实验、仿真型实验和创新型实践。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使那些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被筛选出来,为学校科技创新基地挑选人才。

(1)基础实验。基础实验以单元电路训练和基本操作为主,学生在教师具体的指导下完成实验,主要是巩固、加深所学数字电路的基本理论,学习仪器设备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操作水平。基础实验包含设计型与验证型两种,共安排16学时,主要由实验中心的教师承担。

(2)仿真实验。仿真实验是基于Multisim10.0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让学生在课下进行电路设计的一种实验手段。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础实验中需要通过仿真预习的内容;另一方面是为了对理论知识加深理解而进行的拓展的简单综合性实验。教师利用辅导答疑时间给予原理和方法指导,要求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并且完成仿真结果,最后上交文档和设计报告。

教学改革方案中所选择的仿真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数码锁电路、占空比可调的振荡器、模拟声响发生器、汽车防盗报警电路、多通道顺序选择电路、时钟变换电路、智力竞赛抢答器、数字钟晶振时基电路、数控放大器、可编程任意波形发生器等。

仿真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有效掌握利用计算机软件设计电路的能力,提高学生工程设计和独立工作能力,也使得学生从理论知识到实际电路之间有一个过渡认识,对学生进一步实现硬件电路和系统调试打下基础。

(3)创新型实践。创新型实践属于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实验,基于工程项目引导,多数内容是最新的电子技术实际应用的简化模型。实验内容涉及多门课程的知识,还有书本上没有学到的内容,要求学生自学实验指导书,自己查阅资料和手册并独立完成。

教学改革方案中所选择的创新型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汽车尾灯控制电路、病房呼叫系统、多路数显报警器、多功能智力竞赛抢答器、数字时钟、数字频率计、出租汽车里程计价表、数字电子秤、数字温度计、红外线转速表。创新实践的时间集中在理论课程结束后的两周,共安排10学时,主要由理论课教师承担,要求学生两人一组,自由选题,在完成仿真的基础上交实物作品。

创新型实践的目的是使学生从深度和广度上扩充知识,熟悉工业前沿的电工电子新设备、新技术,开拓知识面,进行系统和工程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创新能力。

3.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平时成绩、创新实践成绩三部分。

理论考核:试点班课程考核仍采取教考分离方式,与非试点班同卷、同时进行考试,考试得分按70%计入总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研讨课和仿真实验三部分。平时作业的书写态度和正确率占总成绩10%,研讨课准备的充分性、发言的积极性和结论的科学性占总成绩5%,仿真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占总成绩5%。创新实践环节成绩按10%计入总成绩,根据学生题目选择难易程度、设计方案、焊接、调试及参数测试和实践总结等方面计分。

三、思考和体会

组织教学组对“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进行“基于项目导引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使笔者对教学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学方式有了更全面的改善、对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主要总结为以下三点:

1.对学生要有信心,要敢于放手

在我校进行教学改革必需面临这样的实际情况:一方面由于学生没有就业压力而产生学习惰性并且缺乏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一直以来僵硬的管理模式和课程标准的约束使教师不敢放开手脚。

教师选择自学内容时非常谨慎,担心影响考试成绩。而改革实践结果表明学生的自学能力很强,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强,只要教师给予足够的信任和引导,学生可以做得很好。虽然由于时间不足没在考前例行复习串讲和做模拟试卷,但是学生比平行班考得更理想,这证明了“素质教育”才是最重要的,绝对不能采取“应试教育”。

通过各方面的改革措施,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起来,研讨课上积极发言,并且愿意尝试各种实验。仿真实验虽然放手在课下进行,但是通过创新实践活动反映出,他们在课下独立完成了实验,并且较好地具备了创新能力。

2.研讨交流,教师可向学生学习

教师要想很好地掌控研讨课的局面,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历、扎实的理论知识、广泛的实践经验、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充满自信,又能够包容学生不同的学术见解。

教师需要全面提高注意力应对学生不断涌现的思维火花,自己习惯用常规解法,而学生不按常规思考,而且能提出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自己思维定式,而学生敢于提问,甚至对工程业界的行规标准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只有通过研讨课,教师才能明白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与自己的不同处,这样的课程形式大大提高了趣味性,而且对教师自己也是一个挑战。

研讨可以促进教学,教学双方的交流使得教师了解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得到了教师的引导,相得益彰。

3.要让学生真正接触工程实践

根据我校的培养目标,只有懂工程技术、能独立创新的学生才能够适应业务单位的需求;只有让学生真正接触工程实践,真正熟悉硬件设备,才能够到业务单位熟练地操作和维护先进的装备。

而实际的情况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很多,但是参与实践的机会较少。软件的设计仅依赖电脑即可完成,但硬件设计需要构建环境,这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还需要各部门协调管理,参加校科技创新活动或电子设计大赛的是较好的解决方式。但是在课程中贯穿工程思维、增加创新实践环节则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跨出实践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谭敏,胡学友.电气信息类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2):25-27.

[2]蒋侃,韦兆文,邓柯.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探索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7,(4):129-131.

[3]陈国华,刘贵仲,陈旭,等.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研究[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2):167-170.

[4]崔维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案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8,

(2):83-84.

[5]梅开乡.《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8,(2):62-64,70.

[6]崔占琴.“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授课方法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5):81-82,85.

[7]刘金华.“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引入案例教学的探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9,(4):57-59.

[8]尚媛园,赵晓旭.“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0,(25):71-72.

电力工程导论范文篇6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信息产业部人事司共同主办,面向电类专业大学生的科技活动,目的在于推动全国高等学校信息与电子类学科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引导高校在教学中强化培养大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以及训练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与课外科技活动,把他们的主要精力吸引到学习和能力培养上来,同时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竞赛的特色是与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密切结合,以推动其课程教学、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工作。竞赛内容既有理论设计,又有实际制作,以全面检验和加强参赛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创新能力[2-4]。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赛期为四天三夜,在竞赛期间参赛学生要完成:选题立项、理论设计、器件选择、方案比较、实际制作、调试、测试、技术报告写作等诸多工程环节,在为参赛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同时,尤其突出工程实践中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特点,填补了工程实践教育的空白,使参赛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切实的提高[5]。我校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确保具备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强调实践、创新。自2001年第一次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至今已10年了,学校和系里十分重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工作,在上下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历届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得到的很大的提高。而在电子设计竞赛的集训、参赛过程中对教学改革的促进,特别是CDIO教育模式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结合电子设计竞赛,制定符合CDIO教育模式的专业培养计划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于每年的九月份举行,分为全国赛与省赛,其中奇数年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偶数年是福建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由于电子设计竞赛的时间安排在每学年的期初举行,使得参加竞赛的学生主体是刚进入大四的学生,过去的培养计划中四年级上学期才安排主要的专业方向课程,参加竞赛的学生往往还没有接受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训练,若是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参加竞赛,他们所学习的专业课程及受到的训练就更少了,这种按部就班的培养模式无法适应电子竞赛的要求,更不用说是以工程项目设计为导向的CDIO的教学模式了[7-8]。因此,针对电子设计竞赛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我系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变革上做了大胆的尝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基础必修课中专业核心课程基本不变,只对部分课程中进行整合及增减,调整如下:①“电路”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整合,“电路(下)”中增加“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的内容,课时由48学时增加到56学时,取消系级选修课“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增设针对电子设计竞赛的“电子系统设计与实现”系级选修课,分别在三、五、七学期的暑假进行。②增设“电机及应用技术”课程,该课程与电气专业的电机原理课程有很大的不同,电气专业的电机原理课程,课时较多,但内容以交、直流电机为主要对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所开设的电机及应用技术,课时少,但介绍的电机种类较多,以电机基本原理学习为主,将其作为电子控制的元件来学习,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竞争力。③“PIC单片机技术”课程提前至第四学期,和“电路(下)”、“模拟电子技术”同步开设,确保暑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二年级学生初步掌握单片机应用技术,为暑期集训打下基础,这门课程以CDIO模式进行教学,以工程项目设计为目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先建立工程概念,了解单片机的基本应用技术,边做边学。

(2)重视专项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环节的设置做了如下调整:①原电子工艺与整机安装的项目内容改为PIC单片机工艺及安装,配合第4学期的PIC单片机技术课程,在PIC单片机技术课程中,可以直接使用学生自己安装的单片机开发板进行实验,通过自己安装调试的单片机开发板学习单片机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②近年来,DSP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具备DSP的应用能力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必备能力之一,在实践教学中,增设2周的DSP应用技术的实践环节,希望通过实践课程的训练,提高学生应用该项技术的能力。

2以课题项目为基础的竞赛培训,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

每年暑期的竞赛培训阶段,根据历年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课题方向,如:电源类、电路类、无线电类、机电一体化类等,设计一些综合性项目供学生选择,要求学生自行组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软硬件设计,制作作品,并提交报告。在暑期培训过程中根据学生年级的高低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法,一年级的学生以基本技能培训为主,指导教师提供基础技能的讲义,引导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及技能,掌握手工印刷电路板的制作工艺,自主学习protel等EDA工具,要求学生在集训中掌握简单电子系统设计的硬件设计及制作能力。二、三年级的学生以项目培训为主,按照电子竞赛模式引导学生根据历届电子竞赛的课题方向,自主选项,完成立项、方案论证、电路设计与实现、安装调试、测试,到最终的总结报告等过程。在培训过程中,教师起指导作用,不直接参与项目设计,而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查找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小组独立讨论,互相交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在项目实践中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

3电子设计竞赛为工程教育改革打下良好基础

(1)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高,为CDIO的项目管理积累经验在电子设计竞赛指导过程中需要指导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指导竞赛,对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竞赛命题范围广,涉及多门课程内容,并且与新技术的应用紧密结合,要求指导教师要有很宽的知识面。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往往只承担一两门课程教学,知识结构较单一,动手能力较薄弱,实践经验比较缺乏,但对新技术、前沿技术的接触较多;老教师经验丰富,但新技术的掌握上又略有不足。为发挥特长实现互补,指导教师队伍也进行整合,在指导小组中考虑学科互补,年龄和特长互补,教师在指导学生竞赛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知识和经验的相互渗透补充使指导教师的业务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承担学生的电子设计竞赛培训任务,指导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们在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上得到了很快的提高,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知识结构和专业技术水平也更加全面[9]。另一方面,电子设计竞赛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不仅仅要指导竞赛项目,四天三夜的竞赛时间中,还涉及到后勤保障、元器件采购、学生管理等方面工作,这些都为教师参与CDIO的项目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

(2)促进实验室、实训中心硬件条件的改善为满足电子竞赛需要,实验室、实训中心设立了开放的电子设计竞赛专用实践基地,并提供相关仪器设备。近年来,陆续购置了PCB制版设备、频谱分析仪、数字扫频仪、数字电桥、功率开关电源、失真度测试仪等仪器,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电子竞赛促进了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电子设计竞赛要求3人组队参赛,集体计算成绩,参赛同学在四天三夜中要完成一个课题项目,从选题、立项、方案论证、实施、设备调试、测试直至最后的论文总结,这对学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参赛的3名学生必须互相信任、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对学生的协作组织能力提出了考验。只有相互提醒、相互鼓励、共度难关,出现问题时不互相埋怨,才有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比赛过程中,作品不可能一次完成,很多作品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经过多次调试、查找故障并予以排除后才最终完成,只有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在遇到困难时决不放弃,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这也培养了学生肯吃苦、迎难而上的品质。同时电子设计竞赛时间紧迫,4天竞赛期间往往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结果,对学生应变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和提高[10]。每年的竞赛的课题都是电子技术发展中较为先进的项目,在竞赛中时常要用到新的芯片、新的应用理论,这就要求学生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在竞赛培训中,加强了相关能力的训练,适当提供原版外文器件使用手册给学生阅读,提高专业阅读水平。同时竞赛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参赛者要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通过培训和竞赛,学生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电力工程导论范文篇7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电工电子教学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张瑜(1974-),女,重庆人,长春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及研究;蔡立娟(1976-),女,吉林松原人,长春理工大学电信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电磁场专业教学及研究;韩春玲(1969-),女,吉林长春人,长春理工大学电信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光通信专业教学及研究。(吉林长春130022)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114-D2

21世纪我国的教育正发生着巨大的变革,新课程体系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在目标上突出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学习的内容上强调现实、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在学习的方式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电工电子课程是高校各理工专业的一门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素质要求和相关学科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电工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不可少的电学基础知识及常用方法,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工程素养,特别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电工电子技术的新发展,课程信息量不断增加,而新的宽口径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使教学学时数进一步压缩,而内容却越来越多。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对不同专业学生有效地实施知识的传授,成为近年来各高等学校研究的主要课题。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电工电子教学,应本着培养高素质、有创造性的人才为目标,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人手,进行大胆的革新。

一、明确电工电子教学改革的目标

电工电子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不同于专业课,它更加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内容更接近工程实际,是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为更好地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在电工电子课程中应引入最新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加强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先进性,同时又应在电工电子课程教学中注入电类专业的活力,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充实教学内容,丰富实验教学模式和内容,促进电工电子课程改革发展。以“保证基础、加强应用、培养能力”为教改总思路,坚持教学与教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教学理念,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材建设以及考核办法等进行系统的改革。构建具有适合于高等本科院校特点的“基础性+应用性+先进性”的模块式教学内容体系,形成“分层递进、深化拓展、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建成一流的实践教学环境。构建“课堂教学+网络助学+兴趣小组”的立体化互动教学模式。形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物与仿真相结合,课内外实践相结合,学与分组教学、个别指导与个性自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教学模式,实现电工电子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全面改革。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

根据各专业教学培养目标,确定电工电子课程核心内容,这门课程的学习应给予学生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不宜一味求新、求高,应在基本概念和方法上求得扎实,前沿和边缘学科的内容可通过其他方式解决。这就要求改革方向应放在精选精简理论核心内容,兼并、压缩或取消陈旧和重复的知识,增加实践教学时间,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提高课堂效率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突出实用、实践和实效。根据各不同专业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类整合,使之与各专业教学课程有机地结合。在相关课程的界限上有一个大致的划分,以求教学模块内容的整体优化组合。组织综合性的课程,从理论讲授到实验环节再到综合训练或课程设计,淡化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界限等理念。转变教学策略,突显“教”为“学”服务的教学思想,为学生提供多种自主学习方式及个性化服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品质。

将电工电子课程设置上采用层次化、模块化。所谓层次化、模块化,就是在横向设置若干教学模块,将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课程作为理工各专业课程的知识平台的底层;同时根据学科发展,将工程基础综合训练――高级电工电子技术实验、电子电路CAD、电子技术综合实验、电子设计与制作等相关课程模块,作为课程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形成理论教学一实验教学一综合训练的体系,着眼于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工程教育。针对各专业特色,以学院实训中心为基础,给予学生大量的实训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巩固和掌握基本知识,掌握解决问题方法的技能。

三、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专业课教学一般采取平铺直叙的“满堂灌”方法。这样往往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在新课程理念导向下,体现并实施改革理念的主战场――课堂被赋予丰富的内涵,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新教学理念下,课堂教学中的学习从单一的接受型走向合作互动型;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电工电子授课内容多,知识更新快,教学学时少,各学科教学重点不一。因此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尽量使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多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启发互动并存,培养自学能力。教师应经常进行教学研讨,交流交互式教学方法,使传统授课方式向具有启发性、思维性、综合性的授课方式发展,给学生思考和自学的空间。这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在试点教学班中进行,取得经验后在所有教学班中推广,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电工电子的部分教学内容,非常贴近生活和实际,可将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思维培养引入课程,将理论讲授、实践指导、工厂参观实习等不同教学形式灵活应用。在现场向学生进行理论讲解和实际线路连接的操作,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如在讲授发光二极管知识时,可通过现场演示二极管的单向导通性;通过实际例子展示和讲解,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这门课程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特别对非电气类专业学生,这一点非常重要。

四、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板书式教育,它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所能表现的内容的深度、广度及手段等也极其有限。电工电子理论课教学中,可采用教师讲解为主,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辅的方式,用电视录像片、电子教案、实践教学光盘、模拟软件等多种形式教学,将学生从枯燥的说教中解放出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对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信息的处理能力,引人多媒体辅助教学,形成声、图、文并茂的形象化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更富有感染力,特别适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例如比较抽象的微观问题(电场线、磁场线、铁磁性物质的磁化过程);很多的动态过程(电子在导线中运动、半导体中空穴与电子的扩散)等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随着教学人数的增加,问答式教学难于开展,学时很少的讨论课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电工电子网络教学的开展,成为电工电子课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建立网络教学与学习网,提高单位学时理论教学的信息量,切实解决了课程信息量大与学时少的矛盾。网络教学内容将与课堂教学互补,教师可以面对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所以在电工学精品课程的网络课堂中,设置“课程介绍”“公告栏”“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师生讨论”“教师答疑”“问题集锦”等多个栏目,各司其职,不仅方便学生学习,还实现了师生间无障碍的交流。这样,学习课堂宽广,各抒己见,互相启发,教学相长。

五、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把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与终身学习联系起来,这里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电工电子课程也紧紧围绕这一原则进行改革,在实践教学安排上有实验、实训和职业技能专训,组织电子制作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使学生综合掌握电工电子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在实验内容方面,进一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注重将抽象理论教学放置在实验教学中进行讲解,同时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对理论教学的补充作用,实验和理论教学密切结合的同时,注重自身教学体系的相对独立性。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项目,面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知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安排实验学习。例如,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和动态特性是非常抽象的教学内容,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但是通过计算机仿真和实际实验操作,学生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电路参数对静态参数和动态指标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电力工程导论范文篇8

关键词:电工技师论文工艺性标准化

一、专业项目论文的工作观

技师技能考核或鉴定首先应注重的是工作者专业素质――岗位工作能力水平的评价。写作和提交论文是申报鉴定者应对技能考核鉴定的准备过程,同时是个人技能水平的展示过程。

技术工人的专业工作目的一般要求是:保证生产质量、提高生产率、降低物质消耗――有效益价值核算或向好性预期。凭借论文关于专业工作项目立论确定、技术路线解析、工艺方法选择、调试过程记录等的描述,充分显示工作者的能力水平――专业规范把握、主流技术运用、工艺方法适当、工序工步明晰。

技师论文应该强调较高级工艺性内容,应该是工作技艺和业绩展示、以专业文献范式表述的文章,并不一定要用某效益指标来显示工作价值。如工艺改进型课题论文,突出的是专业技巧水平;又如新技术应用型课题论文,突出的是对工程新技术或复杂工艺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1.强调论文项目的工艺性价值。技能,应理解为专业工作的技能工艺能力。也许是简称,总易误认为技能偏指技术能力,而忽视工艺能力。技术一般是指工业过程的方法论,即一般是可行性确定后在标准化设计前提下选材、加工手段、加工流程以尽可能的高效率获得目标产品的方法。而工艺,可以理解为加工的“艺术”,强调工作过程中获得目标产品的技巧性、保障性和完美性。技术工艺能力,可以理解为技术与工艺互渗而形成的知识型、技巧型、成熟型的生产力。

较高级的专业技能型人员的工作,应能体现技术工艺引人入胜的技巧性,工作项目论文也理所当然要求显示出工艺性价值――论文应显示出写作者关于工作项目的基本技术理解能力和工艺质量层次。基本技术能力包括专业理论的引用或引证,工艺质量则涵括改进能力、工作技巧、专业理论与实际的连接和补足能力、安全防护构思能力、提高工作对象商品化的能力。工艺质量直接决定了目标产品的实用性、适用性和市场性。

2.注重专业性表述的标准化概念。技师的基本技术理论理解力是其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但其工作的方式、目标往往约束了专业理论的扩充速度和应用空间。许多长期在特殊电气工程岗位工作、工艺经验丰富的技艺型人员理论水平并不高,但他们的本职工作很出色,工作质量的工艺价值突现。一般认为长期的专职工作经验中积累着较高的专业工艺悟性。应该看到,高专业工艺性主要表现为相对行业标准、生产规范有很强的理解力,对生产流程有很强的连接、补足、改进的能力。正是高的专业悟性使得技艺型人员与技术设计人员的工作配合相得益彰。

3.把握过程分析的理论深度。一些技师工作项目论文中,用大量篇幅阐述理论的依据――数理公式推导过程或教科书式论说,然后绘出基本原理图,最后给出相当肯定的可行性结论。必须注意,这种论文往往是有缺陷的――项目的实施有效性没有表达―作者的操作工艺技能水平得不到显示。缺少相关工程经验公式或者经验系数(理论公式受客观实际过程条件的约束),易使得项目实施性这一关键工艺环节受到鉴定评价者质疑。这类论文的缺陷在论文大辩的有限时间里难以弥补。

4.妥当运用“技术进步手段”、“技术创新理念”、“精湛工艺过程”。机电工程岗位特征――专业智能成分较多,技巧思维保持,非连续性非周期性的操作。视下述工作能力为工艺能力;把握专业标准和规范的运用方法、流畅的专业语言(术语,编程,工程图,解析图表等)表述、撰适用的工程文档、规划工作技巧和效率。

技术进步:在产业规范约束下,采用现代的、主流的专业技术成果。

技术工艺创新:在产业规范约束下的工作能够在去除隐患、操作便捷、安全可靠、形式优化、节能提效、减污去噪、降低维护成本、智能化诊断运行等某些方面有显明的特色成果。

基本完备和适配的资料:是指可以作为施工提纲或设备的档案基本资料。

二、电学原理在工程运用中的本征性理解

机电技术中的电工技术是关于电能量分配和智能控制的技术,应用电工技术的基础原理是欧姆定律和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

1.本征性理解。客观导电材料上的电量分析应划分为以电压(电动势能信息)为主量的“信息变换及传递系统”和以电流为主量的“能量传输电路”。控制信息传递系统的第一要素是“保证信息的准确”,控制系统传递信息不一定依赖固形材料(例如可通过空间电磁场感应传递)。

使用电动机为电能耗用终端的设备继电器线路形式控制电路主要形成运动控制“逻辑、时间、顺序”机制,自保、互锁、延时、中继等都是形成控制信息的电路。

采用集成运放器为核心的信号电压调节器主要解决比例(信号放大)、微分(信号即时变化率)、积分(信号的时间积累效应),而整流、检波、限幅、隔离、跟随、调零、保护等都是附加电路。

电能量传输的第一要素是电路成为回路,依赖有形的导电材料,再者就是能量规模(大小)和传输时间可控。因此,控制电路的关键功能是信息“变换(如电压放大器)”和“调节”。

主电路的关键功能是能量的“被控”和“驱动”,而反馈电路则是对于完成基本运转功能的、由基本控制器和驱动器(主电路)组成的开环系统输出量检测并形成修正信号的“智能化”部件。

现时的机电“主流技术”指由集成PID运算器件、逻辑运算器件(CPU)及大容量数据存储器件为核心的控制器运用技术、由可高频全控大功率无触点开关元件为核心的驱动器运用技术及由新型传感器为核心的传感信号接收变换电路技术。

2.机电能量转换技术离不开磁材料技术,也离不开磁路分析技术;传统的磁路材料由于磁传导敏感于温度和介质成分,其电气特性检定比较困难。但是近些年来,新型合成磁性材料技术迅猛发展,其运用空间(特别是在机电技术领域)急速扩展。

再者,材料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是工业技术发展的双引擎,感知设备运动状态和形成系统信息的传感器技术是智能系统的前端。

从对于控制方式本质的理解判断机电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以一个四端电路(网络)为例,若以改变激励能够实现相应响应,则控制方式可分为:a.电流控制电流(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电流放大系数),b.电压控制电流(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转移电导(跨导)),c.电压控制电压(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电压放大倍数),d.电流控制电压(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转移电阻(跨阻)),实现电能利用的机电设备的电路多以电流为被控量,所以上述a,b两种控制方式是驱动器电路,c是信息处理电路,d不是机电设备电路优选形式(能量控制信号)。

上述a、b方式分别代表着两个时代的电能传输电路(主电路、驱动器)形式。

a方式中,电流控制电流的中心技术是:实现小电流控制大电流、一路电流控制多路电流。代表器件有三极管和继电器。

三极管,响应速度高,无动作触点,但控制电路与被控电路有公共支路,控制量与被控量的高次谐波相互影响或制约,而且可承受功率在瓦特级,一般不符合机电设备功率规模要求。

继电器(接触器),以电-磁-力形式驱动开关触点动作,实现电流的小控大和一控多。但触点动作时间不准、电弧现象、线圈断电反电动势高并形成高频干扰源、体积大等固有弱点,长期以来被视为“非理想器件”。

b方式是经典控制技术体系中理想的控制方式――信息控制能量。

上世纪后半期,业界使用大功率半控型电子器件晶闸管加之PWM技术的移相触发器实现有缺陷的“信息控制能量”方式于机电设备能量控制――主要是直流电动机的荷载调速。

上世纪末期大功率全控型电子器件IGBT(一种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管器件)的商品化普及,机电设备用全控型的信息控制能量方式成为现实,例如在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的交流电动机实现宽范围荷载的变频调速。

3.电气主流技术发展的瞻望。机电设备机械构件的技术进步程度受制于材料技术发展及其成果的商品化程度。通用机电电工技术范畴的技术开发重点有:

电力电子技术:利用电力电子器件实现工业规模电能变换的技术,是建立在电子学、电工原理和自动控制三大学科上的新兴学科成果。器件以半导体为基本材料,根据器件的特点和电能转换的要求,开发电能转换电路,包括各种控制、触发、保护、显示、信息处理、继电接触等二次回路及电路。

电动机技术:强磁材料与低温环境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软件型传感系统分析与仪表。

机电液智能控制技术:机械、液压、电子融合控制技术使得机器的效率、性能、品质、可靠性等大大提升,如大型工程机械设备、深海或隧道的巨力液压控制系统。

微机电系统技术:常规电气系统元器件微型化组件化甚至实现“叠层组件―集成化”,即把微型化的敏感元器件、微处理器、执行器、各种机械构件、电动机、能源、光学系统等都集成于一个极小的几何空间内,并且能像集成电路一样大批量、廉价地生产。

电致流体相变技术:电场作用下电流变液(ERF,electrorheologicalfluid)可在“固”―“液”两相之间转换,转换过程可控而且可逆,转换时间为ms级,利用其电控力学行为,可以预期得到较之传统力学元件更为理想的(机―电能量转换控制的)响应指标。

磁致流体相变技术:磁流变液是由高磁导率、低磁滞性的微小软磁性颗粒和非导磁性液体混合而成的悬浮体。在零磁场条件下呈现出低黏度的牛顿流体特性;而在强磁场作用下,则呈现出高黏度、低流动性。磁流变液在磁场作用下的流变是瞬间的、可逆的,而且其流变后的剪切屈服强度与磁场强度具有稳定的对应关系。

硅胶导电与绝缘的智能化控制技术;作为可以在电磁场发挥“柔性”功能的新型器件必将影响机电设备电路构造技术。导电硅胶是具备导电性能的硅胶制品,用于一些电子硅胶产品上发挥开关接通的作用,现时应用于一些电子设备、家用设备、办公设备中,比如导电硅胶按键、电线连接管、影印机滚轴、电缆插头、连接器衬垫等。

三、要强调通用电学知识与电工新技术运用衔接的工艺能力

机电设备技术标准(国家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文件、超级公司企业标准)的意志和执行能力。标准化是机电设备可靠性的保障。国家标准中对机床的控制方式、接地方式、抗干扰、容错、机械连锁、危险部件防护等,作了较完善规定,有效保障了机床的安全可靠运转。经验证明,符合标准的机床,故障率较低,反之故障率则高,可靠的保护措施是防止器件和装置损坏的重要方面。

当前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技师和高级技师考评体系强调了标准化水平是素质和技术能力的体现。如技术资料规范化编整能力、微机控制应用程序解析能力、逆向工程能力(逆向于在确定材料条件下设计制造的路径对产品拆解―解析技术工艺特征,提交改进或改性方案,以期获得结构或功能更优化的产品)、工程数学与物理运动现实的映射解释能力。

四、提高论文的精致程度和新技术含量的着眼点

维修电工岗位工作的技术工艺核心领域(空间范围,对象)。

电力工程导论范文篇9

【关键词】建筑电工;理实一体;教学方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学校的教学改革都将重点放在教材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上。在《建筑电工》课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对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是现代《建筑电工》教学发展的必经途径。本人将针对现代《建筑电工》教学中的不足,探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应用与实施对策。

1建筑电工教学模式的不足

1.1课程特点不突出

现阶段的教学建筑电工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以纯粹的讲授为主,教师布置作业时,也大多以习题定量计算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和作业形式,会让学生过于习惯死记硬背和机械性的记忆。从而缺乏一种推理和总结的能力,也相应缺少分析和认证的能力。这样也就偏离了教学大纲对学生掌握电路分析方法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要求。使建筑电工教学缺乏独到的方法和特点。

1.2能力培养不到位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对知识理论的掌握过程和理解的过程,学生作业的过程,也是对知识进行加深掌握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技能、技艺进行应用的过程。然而现有的建筑电工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取单一的书面教学和作业布置形式,学生学习和做作业的过程中缺乏动手和实际操作的机会,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认识阶段,缺少对各种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这样必然会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无法得到提高。能力培养的不到位是现代建筑电工教学的又一不足之处。

1.3学生兴趣激发难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还会提高学生对知识求知欲。学生在兴趣的激励下,会加深认识需求上的满足感,进而使这种学习欲望更加持久。但是目前的建筑电工教学中,往往存在教师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培养学生兴趣的考虑,采取单调、书面的授课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丧失。导致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理论往往一知半解,却没有兴趣去深刻理解。长期的恶性循环下去,就会使学生感到对学习的疲惫和厌倦,进而产生厌学思想。

2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对策

2.1精尽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计划

由于《建筑电工》课程的理论较多且复杂,学生对理论与技能的撑往往较为困难。建筑电工即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基础,又需要具备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教师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时,必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建筑电工课程的特点,进行精心设计。理论一体化教学应该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尽可能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将理论内容与实践训练高效结合,确保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2.2入技巧式教学方法

导入式教学应该是对学生进行理实一体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抓住导入式教学这一重点环节,使课程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针对建筑电工的实际教学情况,教师应该精心的进行导入技巧设计,使教学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通常情况下教师可采取提出疑问、以旧拓新或者联系实际等的导入式教学方法。无论采取何种导入式教学方法,只要教师应用恰当,就必定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建筑电工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入复杂的电路概念时,可以先给出两个电路让学生先进行观察。然后教师可总结出第一个电路的特点,解释出这是已经学过的电路,并让学生利用并、串联的方法将其简化成单回路电路,然后可根据欧姆定律来得到各电阻上的电流和电压值,第一个电路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电路,通过对第一个电路的熟练复习,可以使学生的自信心大增,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观察第二个电路。这个电路便是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这会瞬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由此而引导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这样做不但会降低新学内容教学难度,还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知识过渡程度缩小,进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2.3理实一体的灵活衔接

理实一体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理念教学与实践教学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不能过于强调某一方面。没有理论基础的实践不但盲目且不科学,同样没有实践的理念知识也缺乏说服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在常规的建筑电工教学模式中,往往将理论与实践分开来教学,采取集中进行理念讲解和分开实践的方式。这样会影响到学生及时掌握知识的能力。教师在建筑电工课上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在试验室根据电路原理图进行电路连接,并对实验报告上的数据进行测量,然后教师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归纳,以得出各节点电流之间的关系,进而证明出所要学习的相关理论。

2.4课堂讲授与实物作业相结合

建筑电工在完成课堂讲授以后,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学生布置实物作业。拿交流电路来说,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来掌握交流电路的性能和特点。教师通过实物作业的布置可以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使理论的实践性增加。学生通过实物作业的操作和测量分析,不但可以认证相关理论,还可提高归纳和总结分析能力。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采取“先讲后做”或者“先做后讲”的灵活方式,比如在电动机的电路课程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对电动机的实物电路图进行连接,然后教师再带着问题进行讲解。实物作业的根本作用就是改进传统作业实践与理论脱节的不足,使学生能够有效将理论知识在实践当中进行印证。

3结论

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够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在现代建筑电工教学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现代电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加强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和专业技巧的培养,实现建筑电工教学的预期教学计划,使学生能够真正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黄丽珠.“理实一体”教学中应注意的关键环节[J].职业教育.2011年第31期.62~63

电力工程导论范文篇10

高职《电路》课程教学改革理论实践一体化一、引言

借鉴国内外职业技术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力争做到把本课程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实训课项目相结合、相渗透,采取“强化基础、服务后续课程、注重应用和实践、融电路理论知识到电路实践操作技能之中”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手段、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设计落实,并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高效、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较为成熟的课程教学模式,于2011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电路》是电气类、电子类、机电类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关联的后续课程多,与实训项目、考电工证、生产实践紧密相关,涉及面广,学科作用大。主要基础课程为《应用数学》《物理》,后续课程有《电机学》《电子技术》《电气设备》《继电保护》《电气检修实训》等。

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基础能力,掌握电工的技术通识和通用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学习理论知识与培养实践技能并重,并养成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科学分析、安全第一等职业素养,所培养的目标人才为现场工程师、技师和高级技术工人。

三、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

(1)具备对直流电路、交流电路(包括非正弦交流电路和线性电路的过渡过程)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的能力。

(2)具备将实际电路抽象为电路模型的能力,以及电气识图和仪器、设备选型能力,能根据电气图连接实际电路并实现其功能的能力。

(3)具备对电气设备和实际电路进行测试的能力,并根据测试结果分析、判断、排故的能力。

2.能力目标

具备岗位所需的基本电路知识;具备岗位所需的电气安装、调试、运行及维护的电工基础操作技能;具有应用电路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编写出版配套的教学改革教材

编写配套的《电路基础》教材,2010年7月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该教材在理论上以“适度、够用”为原则,不刻意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着重概念的阐述,把基本定律和定理、基本分析计算方法作为主要内容,同时加大电路理论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力求做到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建立概念、掌握方法、联系实际。每章由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小结和习题构成;每节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自测题,让学生及时思考、巩固和考核,达到讲、练紧密结合。经过3年的教学实践,该教材对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为根本目标。邀请电力企业的技术专家参与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构建并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即企业的认识实习《电路基础》理论课电工工艺实训电能计量、电力拖动、电气设备控制实训“维修电工”“进网电工”考证。

利用学校的仿真设备,尤其是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安排学生到企业认识实习,教师结合设备、现场进行教学,学生在这种现场讲解、工学交替的教学中,认识到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是如何相结合的,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理解各仪器、生产设备的工作原理,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更加促进了学习热情。

改进、完善电工实验室,除开设验证性实验外,还增加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将“电工工艺”“电力拖动”“电气设备控制”等实训项目纳入本课程的实践教学范畴,将“维修电工”“进网电工”鉴定项目引入实训课程体系,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考证的通过率。

六、教学内容和方法

1.教学理念

侧重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定理和基本分析计算方法的理解及应用,略去过深、过严谨内容,淡化抽象的逻辑推理、数学推导和理论演绎,重点放在对结论的理解和方法的应用上。

尽量结合工程实际来讲解电路知识,如讲授功率因数概念时,介绍相应的在工程上的应用,并带学生参观无功补偿的实际装置;学习三相电路时,结合校内各教学楼、实验楼和实训中心的用电情况,介绍三相电源及负载的连接方法。

合理选择实验、实训和实习内容,既考虑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又考虑相关知识向课外延伸及拓展,开拓视野,为今后的职业岗位打下基础。

2.教学内容

(1)理论部分。掌握电流、电压、功率的物理概念,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掌握直流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掌握电磁感应原理及储能元件电感、电容的特点、电路描述,掌握三种功率的意义及计算,掌握分析正弦交流电路的相量法及相量图,并对电路进行分析计算;掌握三相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特征,并能分析计算简单的三相电路。

了解谐波分析法,理解非正弦周期电流和电压有效值、平均值及平均功率的意义和求解。掌握简单的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

了解线性电路过渡过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基本分析计算方法作为主要内容,再针对具体专业选取后续课程所需的知识进行教学,掌握与实践、实训、考证相关的理论知识。

(2)电工实验,自编《电工基础实验指导书》教材,精选基础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探索性实验,指导学生在电工实验室设计、操作,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操作技能和创新精神。

电力工程导论范文篇11

[论文摘要]文章以笔者近三年参与教学改革的体验,提出了提高职业院校大课堂教学效果的新途径“先进教学理念、合适的教材、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三结合”。

一、引言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一直是教育工作者苦苦探寻的主题,于是就有了各学校购买教学设备、增加实践课时等提高教学效果的新手段。但是,增添新的教学设备要增加大量的教学投资,对于那些偏远的西部地区学校和资金紧缺的学校将很难实现,另外教学设备的添置永远落后于教学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成了我们要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通过最近三年的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笔者认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合适的教材、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三结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新途径。

二、先进的教学理念

(一)“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理念的建立和发展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派出几十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赴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外、国内地区学习课程开发、课程设计。2007年7月一11月笔者曾带着“常用电气设备控制与检修”课程开发任务先后到香港和德国进修,通过学习形成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的新理念;2007一2008年按照工作过程导向方案开发了“常用电气设备控制与检修”课程,并在电气06级、07级和08级学生中实施,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该课程被评为2008年河北省级精品课程。

(二)校企合作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

这种开发模式是指依据合作企业提供的学生就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由课程负责人负责,召集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企业实践专家参与的课程研讨会,共同深人分析、研讨学生就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明确课程的职业能力目标和教学内容。

例如,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面向电工岗位群培养人才,要求毕业生具备完成电气设备及自动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及管理工作的能力。主要工作面向的是高级电气维修工,而高级电气维修工的典型工作任务主要是低压电器设备的检修与安装。“常用电气设备控制与检修”课程,针对“低压电器设备的检修与安装”典型工作任务而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为:学生具备工具仪表使用、电器元件选择、电路制作和检修的基础知识;学生能够借助维修手册、设备技术资料、维修资料作一般电路的制作和检修的工艺计划并实施,同时学生能够组织对较复杂控制电路进行测试、绘制原理图、故障分析及处理。课程学习结束,学生能够进行的电气设备控制电路检修、安装和维护作业包括(1)能使用电工工具,更换常用低压电器;(2)能根据控制电路需要,选择常用低压电器的型号规格;(3)能使用电工工具,完成常用低压电器控制系统电路的制作;(4)能使用仪表,诊断低压电器设备控制系统的故障;(5)能使用电工工具,完成低压电器设备控制系统故障检修;(6)能记录和管理常用电气设备的技术资料。

课程针对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对工作的要求梳理所需知识、能力及职业岗位素养要求,结合能力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常用电气设备控制与检修”课程学习内容如下表所示。

(三)“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提升职业能力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多数时间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以教师讲解为主。“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心、脑、手”协调使用的过程来获取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人沟通和交流能力等。“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通常以“案例”“项目”“任务”等作为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了解知识,掌握技能,提升能力。我们开发的“常用电气设备控制与检修”课程,就是以八个电气线路制作与检修任务作载体来培养学生“低压电器设备的检修与安装”高级维修电工职业能力的。

采用“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使学生先“动”起来,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组织和实施,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养。

(四)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才印‘行动导向怕勺教学落到实处

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是保障“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实施的关键。以行动为导向的学习情境的教学和学科体系的课程教学不同之处,在于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掌握的主要是知识。以行动为导向的学习情境的教学要求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自行组织完成某工作任务的全过程。教师是课程的主持人、组织者和协调者,为学生构建学习情境,建议学习形式,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帮助与咨询。这就要求教师懂得教学情境涉及的知识,具备教学情境涉及的技能,同时具备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法、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责任心。教师具备的知识、技能、教学法、教学组织能力是能够按照“行动导向”进行教学的前提条件,同时具备良好的责任心才是“行动导向”教学落到实处的保证。由于我国学生大多从小养成了被动学习知识的习惯,假如教师按照“行动导向”进行教学而不够负责,不能及时对学生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指导、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那么部分学生就可能“滥竽充数”,结果什么也学不到。

三、合理选择教材

(一)中国学生的特点

中国学生学习的知识主要来自于书本,所以自古就有“读书破万卷”的说法。笔者于20个世纪70年代考上河北某高校,在大学期间为夺回“文革”中浪费掉的时间,同学们都拼命学习,学完一门课除老师指定的教材外,都要读两到三本类似参考书。再看目前的中考、高考和考研,无论哪个考试学生都会购买很多教辅书籍。中国学生的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主要来源于书本,这也就显示了教材建设的重要性。

(二)选择合适的教材

什么是合适的教材呢,合适的教材应该具备的特点包括:

1.教学内容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教学内容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就是符合相应学生现有基础的需要和符合专业提升的需要。例如,基础学科的本科或研究生所用教材应该是学科体系的知识系统逻辑的排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逻辑推理、印证知识、学习科学分析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于职业教育院校的教材,应是项目式或任务式的知识排列,学生通过一个个的项目或任务获取知识、积累经验、增长工作的能力。

2.知识和能力的排序符合认知规律。将知识分配到各个项目或任务中,或者说每个项目只涉及和该项目有关的知识,不要求系统性。项目和项目之间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认知规律。

例如电气设备检修课程,把控制一个电动机的单向起停电路的制作与检修排序第一;控制一个电动机双向起停排序第二;控制三台电机按照一定次序起停,电动机有多种工作状态的X62W铣床控制线路故障检修,排序第七;控制5个电动机按照一定次序起停,电动机有多种工作状态的20/5t桥式起重机控制线路故障检修排在第八的位置。可以看出教学内容排序符合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部分到整体,实现能力递进。总之,教材要打破知识学科体系构筑方式,以任务引领方式介绍知识,培养职业能力,适合“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四、与内容匹配的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很多,主要有“引导文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在这诸多教学法中,哪些适合在课堂中运用、在什么情况下运用就要认真考虑一下。三年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在课堂上采用任务作索引,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的教学方法学习知识、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一)分组和选题

具体做法是把上大班课的每个班分成十个组,学号中末位号码相同的为一组。本次课需要学生掌握的8--10个知识点,教师预先以论题的方式写在卡片上。某个班级中组号为1的组长抽出一个论题卡片,其他各组的议题按序号顺延。

(二)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时,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发言机会,通过辩论使小组人员统一思想,初步确定议题答案。由于每个小组只有一个议题,讨论时间不要太长,一般以10分钟为宜。

(三)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就是各班组号相同的组之间互相辩论。此时教师是主持人,可以按照预先规定好的次序进行,也可以由教师现场抽取辩论的组号。如某个班1组先亮明自己的观点,其余班同组号的同学提出不同反驳意见,使正确的结论逐渐明朗起来,最后教师点评确定正确结果。依次是2组、3组直到议题全部完成。

电力工程导论范文篇12

关键词: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改革探究

电工基础课程是电子、机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由于受传统“学科中心”课程教学体系的影响,大部分中职校任课教师重理论讲解,轻实践能力的训练,以致于学生“重理论、轻实训”。电工基础作为电子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本人对此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尝试,下面从几方面分别论述:

一、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过于强调理论性、全面性,内容主题不突出。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计算太多,应用、实践性太少,比如,在学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器件时,根据在实际应用中,只需要知道它们的性能、参数及检测方法,对其内部结构不作要求,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等内容。

2、评价体系呆板单一。考试内容主要是电工基础的分析、计算以及有关名词、术语、概念的记忆;考试方式多采用闭卷考试来判断学生学习的好坏。

二、课程改革的实践性探究

1、理论教学应坚持以应用为中心,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新形势下,理论教学方面,以“实用”为主旨,课程建设以实用、必需、够用为目的。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实现了三个转变:由“重理论”转为“重实践”;由“重知识的宽、广、深”转为“知识深度够用、必需”为原则;由“一般的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转化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核心”实用型的教学理念,努力提高中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把重点放在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上。实践性是电工技术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要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强化实训教学考核,提高教学质量。

(1)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

课堂是教与学的主阵地,首先,教师要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无拘无束、兴致勃勃地上课。激趣是课堂的主旋律:①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激趣引入新课;②捕捉课堂中的每个机会,积极激趣;③把握课堂节奏,使教学富有节奏感。例如教学照明电路的组成;我首先发放了两种灯头(卡口、螺口)让学生观察结构,鼓励学生大胆拆开,然后复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要求用导线连接好灯头的两个接线柱;接着,再发放拉线开关,引导学生观察开关何时处于“开”状态、何时处于“关”状态,注意两个穿线孔的位置与两个螺钉孔的位置,要求用导线连接好;再次,发放插头,要求用导线连接好;最后,指导学生把灯头、开关、插头组合成最简单的照明电路,装上灯泡,连接电源,控制开关,灯会“亮、灭”。此时每个环节老师必须及时检查,肯定做得好的,耐心辅导特困生,也要肯定学生好的方面,纠正学生的不足,不要用批评的口气。在课堂上,要让学生体验成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课外电工技术活动以课余时间为主,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的照明电路,观摩机电设备的故障检查维护,跟随学校电工师傅参与解决故障,直到自已在学校电工师傅的指导下能独立操作、解决故障维修电路;通过开展电子科技活动,组装简单的电子玩具,达到练习焊接技术、线路连接、识图、绘图的目的。开辟第二堂课还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将一些电工基础实例、大型水电站供电设备、在农村无法见到的设施,通过屏幕用动画形式将抽象难懂难见的内容表现出来,化抽象为形象,以化解教学难点、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会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

(4)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就业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意见,既勇于放弃自己不正确的想法,又能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教师应把授课看成是与学生共同发现真理的过程。例如:在教学万用表直流电压档时,学生容易把正负表笔弄反,我就在测量两节干电池时,故意让学生接反,看是否能测量出电压值。再如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可以用小灯泡通电的亮与灭来演示说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让学生逐渐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范例(12篇)

    - 阅0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范文1篇1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教育教育问题教育公平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留守儿童主要指的是因为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由父母.....

    对光电子技术的理解范例(3篇)

    - 阅0

    对光电子技术的理解范文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光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光电子技术是一门新兴专业,其学科特点是前瞻性强,技术先进,专业技术应用领域广。从近几年高职院校的就业形.....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