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范文1篇1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教育教育问题教育公平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

留守儿童主要指的是因为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由父母单方或者父母以外的人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生产力也随之得到巨大的发展,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也获得了空前开放的流动空间。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农村的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或者经济发达地区从事非农生产。但是因为历史及现行体制等等的客观因素,他们的子女不能跟随父母进入城市。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的出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日益演变成社会问题。

1、留守儿童的学习

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留在家里对儿童实行监护的大多都是爷爷奶奶等。受历史等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文化水平较低,素质不高。大多数的监护人不能或无力去辅导孩子的学习。更加不用提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去教育孩子。由父母单方监护的家庭,也由于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劳动,根本没有足够的实践去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也无法很好地去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加之农村的传统,留守儿童也会相应的承担一部分的劳动,父母单方监护孩子或孩子一人在家的情况更是如此。目前,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较差。并且由于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出去打工一样挣钱的情况给孩子造成了不读书一样挣钱的负面影响。[1]

2、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很容易出现问题。父母双双外出或者单方面外出无法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关怀,长年难与父母见面的儿童更加缺乏家庭的亲情。长期的感情匮乏,造成了很多留守儿童的性格内向,交际圈狭窄,自尊心过强,感情脆薄的不良心理问题。逐渐发展,更坏的情况则是自我要求不严,蛮横无理,缺乏热情和同情心,时常违反学校的纪律。到最后演变成为了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实质

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并不能简简单的将其归咎于亲子分离。要透过现象去发现和探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实质所在。实际上,留守儿童在产生的时候就具有标签化的嫌疑。毕竟留守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知识一个暂时性的生活状态,而并非是留守儿童贯穿始终的属性。另外一方面,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也并非都只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很多非留守儿童也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产生相同的问题。所以,留守儿童的问题并不是身体上的留守造成的,而是心理上的留守造成的。正是因为心理上的留守,所以才能很容易的转变成心理上的问题儿童。

缺少父母关心,父母亲情缺失。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仅是需要满足生理上的需要,更重要的还在于心理情感上的满足。人无法逃脱的宿命就是心理感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心理感情会严重波及到人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在儿童身上这条原则依然适用。在所有的感情中,父母的亲情最为基本,具有无法替代性。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父母无法很好地满足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导致了生活质量下滑,无心学习,其心理处于不安全状态,最终影响了儿童正常人格的建构。

亲情匮乏的留守儿童必然就会影响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出现失当。家庭教育功能由于亲子关系的失当而达不到家庭教育应该有的效果。而留守儿童出现教育问题的家庭,往往是父母对于家庭教育不够重视或者说是家教方法和观念滞后。种种的原因造成了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要么训斥要么过于溺爱要么忽视了对于孩子的教育和指导。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举要

1、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儿童监护体系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寄养,其监护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解决好一方面影响儿童自身的健康发育,另外一方面问题发展则会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所以,政府应该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承担起自己应该负担的责任。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留守儿童监护体系,透过监护体系来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健康成长。由于现行体制造成的问题,在制度上政府应该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而户籍制度改革的,逐步弱化甚至取消农民工子女进城接受教育的限制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之举。[2]

2、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作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最主要的场所,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负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况且,教书育人本就是学校的优势所在。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学校除了要保证校内教育起到效果之外,还要注意有意识的去丰富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向其校外生活延伸。因此学校可以建立相关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组,对留守儿童进行建档管理,积极创新的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关怀计划和帮扶活动。使留守儿童在学校能够安心学习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魅力。

3、学会亲情交流,尊重亲情表达

在亲子交流亲情的方式上尽可能的选择多种多样的方式,恰当去选择不同形式的沟通手段。比如可以尝试采用文字形式的书信方式来沟通。父母在沟通上面应该将目光放开来,不能只是局限在学习和安全上面,更多的关心到孩子内心的变化。父母在交流之中应该尊重留守儿童的亲情表达,建立良好的平等关系。同时给与孩子更多的话语权。认真倾听孩子的话语,允许其发泄积累的不满甚至是发脾气。父母应该给予真诚的反应,不要随意敷衍孩子的问题。对于谈话时机要选择好,同孩子一起认真商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结束语

当下,社会改革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留守儿童的现象不仅会继续存在,还会不断地发展。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政府、学校、个人三方共同努力才能很好地解决该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慧琴.服务型政府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探究[J].魅力中国.2010(17).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范文1篇2

作者:叶望指导老师:汪灵丹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内容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XX年暑期三下乡活动成果和我们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舜陵镇九嶷洞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配合帮助下,我们的实践队员深入到典型留守儿童家中,与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和沟通。通过对留守儿童个案的调查以及网上收集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原始资料,我们掌握了他们的一些共性,也对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有了清楚的了解,现撰写出调查报告。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调查报告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XX年8月17日—8月22日,我们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舜陵镇九嶷洞村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开展了本次调查。宁远县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南部,辖17个乡镇(其中少数民族乡4个),4个国有林场,688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2498平方公里,总人口77.8万,外出打工人员接近30万。其中调查走访的九嶷洞村,人口1390人,396户人家中有200多户有青壮年外出打工,正是由于此地农业人口多,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利,经济发展较缓慢,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放弃了种田而选择出外谋生,因而当地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宁远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棉薄之力。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问题,不是农村之事,更不是农民工的家庭‘私事’,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造成的,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这样直接导致务工农民会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看管。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范文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进城打工来改善家庭生活状态。然而受到客观环境与经济条件的影响,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子女都智能留守农村交由上一辈抚养。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没有父母照顾的环境下,缺乏关心与爱护十分容易形成心理问题,影响其健康成长。

1.留守儿童概述

留守儿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独立留守儿童。父母均外出打工,儿童无法与父母一同生活,被留守在农村与祖父辈一同成长的儿童;2)完全留守儿童。父母均外出打工,由父母交托他人寄养的儿童;3)半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儿童由另一方坚守生活的。总体来说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其户籍以外区域谋生,被留置在原户籍地6-16周岁的未成年子女。

2.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2.1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偏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农村青少年的道德素质急剧下降,价值观与人生观出现严重偏离。留守儿童打架斗殴、偷窃抢劫等恶性事件不断增加。究其原因就是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只能给予孩子物质上的补偿,无法给予心灵上的抚慰,更无法进行正常的价值观教育[1]。

2.2性格缺陷与心理障碍

2.2.1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交由祖父辈或其他亲戚监管,对于孩子来说与父母相比亲戚是种有种距离。因此留守儿童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会变得无助柔弱,不愿意与他人倾诉,导致性格内向,沟通能力差。就学校学校状态而已,儿童十分容易出现互相攀比的情况,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其十分容易产生自卑感,导致无心学习,内向自卑。

2.2.2盲目反抗,安全感低。由于内心的情感无法充分的释放或寄托,留守儿童的心理在不被理解的情况下总会觉得他人在欺侮他。与人进行交流沟通的时候敌意强烈,对教师、监护人等指导与批评十分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由祖父辈抚养的留守儿童会严重缺失安全感,由其他亲戚抚养的留守儿童会严重缺失归属感。留守儿童没有正常的家庭环境与氛围,会让其变得郁郁寡欢,性格沉闷。当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没有人帮助,就十分容易产生心理问题[2]。

2.2.3寂寞无助,怨恨父母。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儿童在平常学习与生活中都会觉得十分寂寞无助,心理十分容易出现空虚的情况,进而进一步出现心理躁动、抑郁,从而走上错误的道路。有的孩子认为父母外出打工是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象征,对父母的工作十分不理解,甚至出现仇恨的情况。但是从实质上来说就是孩子内心缺乏父爱母爱。

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3.1社会方面

3.1.1政府承担责任。出现留守儿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农村经济相对不够发达,其父母才需要外出打工获得经济来源。因此政府要尽力的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尽快实现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解决农村的经济问题,改善农民的就业状况,那么留守儿童将不再留守,有父母在身边得到关怀。政府可以尽快建立城乡二元结构体系,打破城乡在就业、保险、医疗方面的壁垒,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让农村孩子能够与城市孩子享受相同的教育待遇[3]。

3.1.2高校志愿活动。高校学生一般文化素质与思想素质都相对较高,其与留守儿童更加容易沟通。有很多的大学生其自己也是从留守儿童成长过来的,因此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更加了解。因此高校要更多的鼓励、支持大学生开展关心留守儿童的志愿活动,与留守儿童进行更多的沟通与交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3.2学校方面

3.2.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着重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多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与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多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即使当他们犯错的时候也不能一味的批评指责,而是要用爱与关怀来打动他们。另外,教师还要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掌握心理辅导的技巧,以便随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

3.2.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的档案,加以区别对待与针对性的教育管理。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师要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加联系,掌握孩子在家中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以便能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

3.3家庭方面

3.3.1加强与孩子沟通。外出打工的父母要经常联系孩子,与孩子多加沟通。就目前情况来看,有很多父母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的频率很低,经常一个月也难得通一次电话,还时常不知道说什么,使得亲情关系逐渐疏远。父母虽然外出打工,但是依然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系,不能只在物质上满足孩子,更为重要的是要给予孩子心灵上的关心。

3.3.2提升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是留守儿童的一种成长学习方式。只有当孩子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父母可以与孩子商量,一同设立一个奋斗的目标,孩子跟着奋斗目标的激励可以将主观能动性转化为学习动机,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

4.结束语

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是需要得到充分重视的社会问题,社会、家庭、学校是妥善处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支柱。家庭教育能够给予留守儿童来自内心的关怀,学校教育能够儿童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社会教育能够作为关怀的补充与延续。只有三者一同对留守儿童加以关注,才能够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让他们能够在正常的环境下健康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雪萍.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例[J].考试周刊,2013,(28):175.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范文篇4

关键词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实效性

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伴随着农民进城,广大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这就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实效性,不仅关系着留守儿童的发展,而且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未来。然而,我国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实效性较差,“一个我们不得不正视的现实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青少年法制教育成效低微,问题很多”[1]。

一、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现状及其分析

根据全国妇联统计,中国农村有留守儿童5800万,在农村劳动力输出较多的地区,留守儿童占儿童总数高达48%以上。从年龄看,留守儿童的平均年龄为12岁,男孩平均为11.3岁,女孩平均为12.5岁。西部省份多于沿海省份,农村多于城镇,父母外出后,80%的农村孩子留守3年以上,有的甚至多达6年。我们需要明确特定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才能提高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1.留守儿童的犯罪率居高不下

目前,我国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率增高,以山东鲁西南地区为例,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率比非留守儿童高24.54%,违纪率比非留守儿童高12.73%,违法犯罪率比非留守儿童高10.99%[2]。吸烟、酗酒、打架斗殴、轻微的偷窃、沉溺于网络,旷课、逃学、考试作弊、离家出走等现象,在留守儿童中普便存在。这说明,我国的留守儿童迫切需要法制教育,而要让法制教育起到抑制违法犯罪的作用,就不能忽视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实效性。造成留守儿童犯罪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父母外出打工,使留守儿童疏于管理,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这是留守儿童犯罪的家庭原因。其二,我国对留守儿童犯罪的治理机制欠缺。留守儿童犯罪的治理需要建立一整套机制,而我国目前正好缺少这一机制。其三,来自社会不良诱因的影响是造成留守儿童犯罪的重要原因。留守儿童年龄小,意志薄弱,容易受社会不良诱因的影响,造成犯罪。

2.留守儿童自身的合法权利比其他儿童更容易受到侵犯

留守儿童被拐骗、犯、伤害等事件不断发生。在全国妇联的《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2008年)》中指出,在被拐卖的儿童中,留守儿童居第二位。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不仅缺乏父爱、母爱,有的留守儿童甚至被坏人伤害。留守儿童的合法嗬更容易受到侵犯的原因是:其一,缺乏权利保护意识、保护方法和保护能力。“轻视留守儿童的法制观念、法律素质、自我保护意识、维权意识的训练和培养,可能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事件或其受侵害事件增多。”[2]其二,留守儿童知不知法的问题没有解决。法制教育要首先让留守儿童知道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什么是违纪,自己的合法权利有哪些,合法权利受到侵犯后保护的方法有哪些。其三,社会对留守儿童合法权利保护的力度欠缺。社会权利意识的普便缺乏,是留守儿童合法权利保护不力的重要原因。

3.留守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缺乏比较完善的整体规制

一方面,留守儿童正处在情感、性格变化的关键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容易变得孤僻、自卑、内向、冷漠、任性。到底是父母外出赚钱重要,还是留在家中照顾孩子重要,社会缺少规制。另一方面,留守儿童除了在校学习有老师的监管之外,其他闲暇时间,基本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尤其是,社会正能量的介入,对留守儿童成长的成长有益。但是需要整体规制,才能发挥强大的作用。比如,面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家庭、学校、社会该做什么,怎么做,怎样协调,急需建章立制。留守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缺乏整体规制的原因是:其一,我国依法治国的推进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下就做到对留守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依法治理。其二,对留守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的治理,就目前而言,各个部门缺乏系统思维和整体思维。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没有可行的制度来规范。第三,在对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上,社会整体规制的关键环节没有突破,主要是留守儿童的父母所在地和留守儿童父母的工作所在地缺乏沟通的机制。这主要是有关部门重视不够,缺少探究整体规制留守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的方法、动力、责任感和热情。

4.农村法制教育薄弱,严重影响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农村的法制教育分三个部分:一是对外出务工农民的法制教育。对外出务工农民的法制教育需要在务工地开展,而外出务工地往往重视农民工的使用,而轻视其法制教育。这些外出务工者是留守儿童的家长,他们的法制观念、法制意识关系到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效果。二是对留在农村的未外出务工农民的法制教育。这部分农民直接构成了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不断发生侵害留守儿童人身和财产权利的事件,往往就是由这部分人造成的。三是对农村其他人员的法制教育。比如留守儿童的隔代抚养人、监护人、留守儿童的其他亲戚、以及到农村流动的其他人员的法制教育。对与留守儿童密切相关的人员的法制教育比较欠缺,这严重地影响了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其主要原因有:在农村法制教育很难有效地开展。虽然现代文明对农村有较大影响,但是很难改变农村乡土社会、熟人社会的结构,“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它靠的是“礼治”,是一个“无法”的社会[4]。除了传统的原因外,对现代农村法制教育缺少研究,在具体的农村法制教育实践中,缺少有力的措施。此外,农村法制教育难度大,各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严重影响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5.留守儿童法制教育观念落后

面对不断增高的留守儿童犯罪率,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进行有效的约束、管理是必要的,很多时候,也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缺少对留守儿童需要的研究和引领,往往用社会的需要代替人的需要。所以,对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往往过多地关注犯罪率、违法率、规章制度、统计数据、各种图表,而忽视留守儿童本身。留守儿童的需要到底是什么,怎样满足这些需要,是目前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很少考虑的。造成留守儿童法制教育观念落后的原因在于:对法制教育的本质不理解。法制教育不是知识教育,也不是规训教育,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人的教育,人的需要、人的发展、人的困惑是法制教育关注的重点。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往往把知识教育、规训教育,当成唯一的追求,忽视留守儿童的需要。对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价值,追寻不深入、不彻底,没有从教育本体的高度,探究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是,怎么是的问题。

二、增强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1.加强留守儿童知法、敬法、护法的教育

很多违法犯罪的发生,是留守儿童不知道法律的规定造成的,所以要增加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实效性,首先要解决的是知与不知的问题。为此,要做到教材、计划、课时、师资、经费的落实。要广泛举办板报、墙报和各种宣传专栏,让留守儿童知道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违法犯罪要承担什么法律后果。敬畏法律,就是要崇敬法律。法律是神圣的,法律保护我们每一个人的利益,违背了法律要受到制裁,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留守儿童对法律的敬畏不仅仅是知与不知的浅层次的问题,而是在知法的基础上,对法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问题。护法是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关键环节,对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实效性能够通过护法最终体现出来。留守儿童能够用自身的行动护法,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法制教育实效性的最好说明。

2.更新对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观念,切实保护其合法权利

首先,要明确对留守儿童进行法制教育的目的。留守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不仅要保护他们的合法权利,而且要保护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向往的权利,尤其是要培育他们面向未来发展的权利。“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4]然而,不少人和部门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往往为法制教育而法制教育,不可能真正提高对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其次,要注意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这就是说,对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不仅仅是有关部门、有关组织、有关人员的问题,问题的中心在留守儿童本身,只有发挥留守儿童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增强留守儿童学习法律的有效性。再次,要把对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重点由知识转到法制素养的培养。影响留守儿童一生的是法律素养,应该把法律、制度的素养当成法制教育的中心。

3.整体协调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建构整体规制的留守儿童法制教育机制

首先,要从制度上整体规划对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国家应该制定对留守儿童保护的专门法律,应规定有关各个部门对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应承担的责任,协调社会各方共同关心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夯实基础。其次,要规定留守儿童所在地和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所在地承担的法制教育任务和责任。要协调两地的法制教育过程,做到对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无缝对接。留守儿童大多数在留守所在地的中小学读书,因此,还要协调学校、监护人所在地的社会力量,共同对留守儿童开展法制教育。再次,就留守儿童所在地的社会部门而言,也应加强协调,形成合力。比如,留守儿童所在地的共青团、妇联、关协、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少管所、司法局、青少年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等,须协同一致,共同承担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任务,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使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活动有序地、高效地开展。此外,在整体规制留守儿童法制教育时,要突破薄弱环节,加强农村的法制教育。只有农村的法制教育实效性增强了,才能为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4.以留守儿童的特定性为依据,进行法制教育

在对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中,要精心选择法制教育内容,让留守儿童通过法制教育更多地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怀,不要选择或者少选择父母应对留守儿童应尽的义务等相关内容,以免引起留守儿童不愉快的联想,从而造成与父母的隔阂。如果选择了或者不可回避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法律关系方面的法制教育的内容,也要正确引导,要多讲解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子女如何辛苦在外务工,作为留守儿童应该给父母更多的理解,应更加有意识地培养独立生活、面向困难的能力。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多用选择肯定性、保护性法律规,如果用禁止性规范、否定性规范,要避免对留守儿童造成单纯的抑制性、惩罚性心理影响。

5.加强对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研究,为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增,需要理论上的支撑。在理论研究方面,急需从教育学的视角研究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特殊规律,研究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原则、内容、方法,为留守儿童法制教育提供教育理论指导。另外,要专门编写针对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教材、要培养专门的师资。对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理论研究,不仅是儿童教育专家和法制教育专家的事,而且是整个教育学界和法学界的事,因为我国的留守儿童众多,分布在广大农村,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法制教育,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颜湘颖.论青少年法制教育体系的建构[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9).

[2]李新.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对策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

[3]费孝通.乡土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范文篇5

一、当前河南省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每年有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因此形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祖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长时间缺位,缺乏父母的亲情呵护和完整的家庭教育,致使他们在学习、心理、行为、安全等方面产生诸多问题。

(一)学业失教

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不好,不能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祖辈们由于文化素质低,家务负担重,没有时间和能力去督促、辅导孩子的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有的留守儿童完全是在学校混日子,有的则干脆辍学,早早走上打工之路。

(二)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亲情和心理关怀,缺少与父母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失衡。他们常常表现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悲观消极、内向自闭,有的自卑懦弱、敏感多疑,有的性格怪异、脾气暴躁,有的忧郁焦虑、自暴自弃,逆反心理强,不服从管教。

(三)行为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上得不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监管,隔代人也往往管不了,导致留守儿童缺乏道德养成教育和纪律教育,容易形成偏离主流道德规范的思想和行为。一些留守儿童养成了乱花钱、摆阔气等陋习;有的任性、自私,并且经常逃学;有的还染上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

(四)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特别是留守女童受到侵害的风险更大,近年来留守儿童被拐卖、拐骗、猥亵、的案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是日常生活中的意外伤亡事故,如溺水、触电、交通事故等,还有的留守儿童患病得不到及时医治带来不良后果。

二、河南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产生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河南省“三农”问题突出,农村经济落后,工业化不平衡,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以及城镇化发展滞后,实质是“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协调。

(一)“三农”问题突出、工业化不平衡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存在的直接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经济、社会事业都有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乡居民生活有很大改善。但是也应当看到,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还没有根本改变。首先,“三农”问题仍然突出,人多地少的矛盾没有改变,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因此,多数农民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其次,河南省经济总量在全国靠前,但工业化不平衡,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少,中小城市和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工业化落后,导致河南省工业化对本地剩余劳动力的吸纳有限。

(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农民工子女难以随父母进城入学的主要障碍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分割的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工进城后虽然在城市有工作,却不能拥有城市居民的身份,不能与城里人享有相同的权利和待遇,他们及其子女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和排斥,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尽管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来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相关部门也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但真正能够享受到政策好处的农民工及其子女只是少数,大量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难、上学贵、上学不稳定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农民工只能忍痛将子女留在家乡接受教育。

(三)农村教育事业落后是留守儿童在农村当地不能受到良好教育的现实原因

几年来河南省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农村各项事业也有很大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河南省城乡差距仍然比较大。城乡发展不协调导致河南省农村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主要表现在:农村教育理念落后,对教育重视不够;办学条件、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不强,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农村学校教师流失严重,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愿到农村从事教学工作;农村教师教学任务和家务负担较重,难以顾及留守儿童学习的方方面面;很多学校缺乏相关专业教师,难以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艺术、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对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三、以“三化”协调发展为抓手解决河南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解决河南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治本之策是实现“三化”协调发展。

(一)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基础,大力繁荣农村经济,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前提条件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发展农业而使农民致富,减少农民外出打工的机会和频率,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众所周知,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解决河南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能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为此,就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水平,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经济收入,让一部分农民安心从事农业生产,减少农民外出的盲目性,做到发展农村经济与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相互促进。

(二)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的就业问题,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解决河南省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前提。河南省之所以外出务工人员多,一方面是因为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另一方面是因为河南省工业化程度低且发展不平衡,一、二、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无法满足剩余劳动力在当地就业的需求。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就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利用河南省农业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抓住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在发展好传统优势产业、高端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同时,重点发展好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做到以农带工,以工促农;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培育特色产业聚集群,促进农村地区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注重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吸纳更多剩余劳动力在当地就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业支撑。

(三)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真正实现农民工市民化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途径。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以超大城市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发展中小城市和县城,把中小城市作为吸纳农村剩余人口就近转移的重要载体,大力推进县城的发展,提高县城承接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相互促进,强化产业支撑,实现产业发展和城市化的有机融合。通过产业发展和产业聚集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通过新型城镇化,逐步放宽中小城市户籍限制,破除城乡户籍壁垒,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安居、子女就学、社会保障问题,加快推进城市农民工转变为城市居民,最终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四)解决河南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是加强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从根本上解决河南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一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以前,我们应当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努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以满足留守儿童的寄宿需求。不断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优秀青年到农村任教,提高农村教学质量。学校在重视基础课教学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把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和艺术教育纳入到日常教学中,使留守儿童在知识学习、品德养成、心理健康等方面协调发展。另外,动员社会力量,让更多的人去帮助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开办留守儿童活动之家,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开办留守儿童家长学校,提高留守儿童家长自身素质,帮助他们掌握正确教育儿童的知识和方法,提升家庭教育功能和质量。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到城市中工作,也就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学习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往往缺乏较强的学习兴趣,存在比较严重的厌学心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祖辈对于他们的管理又比较松散,没有形成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有效监督与辅导,这就逐渐养成了他们对待学习的懒散态度,甚至还存在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迟到等问题。

其次,在生活方面,由于留守儿童很难得到来自父母方面的关怀与照顾,因此在遇到生活困难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向同伴进行求助,这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水平较低。

再次,在情感需求方面,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远离父母,难以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逐渐在内心深处形成了一种失落感。除此之外,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差,再加上父母长期在外工作,他们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生活经济压力,而且还非常担心在外打工父母的安全情况。所以,农村留守儿童非常希望能够同父母一同在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环境下共同生活,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最后,在自我评价方面,较城市儿童而言,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对自我的评价也比较低,他们往往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而是过多的关注自己的不足之处,对自身的能力缺乏一定的信心。

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亲情的关怀

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年龄都在7岁至15岁之间,心智发展尚不成熟,正处于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同父母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外打工的父母往往很少同他们联系,有的甚至一个月才通一次电话。这样一来,就难以形成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更不用说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父母的亲情关怀了。

(二)缺乏完善的家庭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者一般都是他们的祖辈,其文化程度普遍很低、教育理念也非常传统,教育手段简单粗暴,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也仅仅是停留在简单的生活层面上,很少有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还有一部分监护者采用放任不管的态度,使留守儿童处于一种无人管教的环境中,更不用说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教育了。

(三)学校教育的缺失以及社会关怀的空白

由于当前农村学校师资力量非常薄弱,教师对于学生日常课堂教育工作的开展尚且难以有效开展,更不用说对学生开展充分的心理健康教育了。除此之外,社会环境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当今社会,各种不良思想与风气严重存在,也给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措施

针对上述两个部分关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一)加强父母同儿童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对于绝大多数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来说,把孩子一起带进城市共同生活基本上是很难实现的。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同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当多花些精力在同孩子进行联系上,比如多跟孩子通次电话、多给孩子写封信、多给孩子寄些小礼物等等,都能够使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方面的温暖与关怀。假如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到城市中游玩一下,不仅能够开阔孩子的眼界,而且还融洽了家庭气氛。

(二)多一些引导,少一些训教

当孩子在生活或者学习方面出现问题时,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教师,对他们多一些耐心和爱心,尽到一份责任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最佳的教育方式。当孩子出现厌学现象时,应对孩子更多的正面教育,切忌灌输“读书无用”、“金钱至上”这样一些思想、

(三)学校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凸现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加强对他们的关爱和教育必须要付诸实施。学校教育过程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实现与留守儿童的情感沟通。留守儿童是个特殊的群体,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和其它的学生一视同仁,切忌用歧视的眼光对他们。不能只关心成绩,而忽视其生活上的困难和情感上的困惑。

(四)社会的支持和关爱

任何事情都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社会环境对留守儿童教育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从镇到村都应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建立农村社区留守学生教育和监护体系。另外,要加强法制建设,净化社会风气,消除影响留守儿童的消极文化,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几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重视这一问题,深入分析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各方面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积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加以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才能够真正实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佀连涛,郭聪.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2011,(02).

[2]刘欣,陈青萍.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5).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范文篇7

现在关于留守儿童的界定,基本上已达成共识,将其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等同,即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这些留守儿童要么仅由在家的单亲(一般为母亲)看护,要么被留给了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等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代为照料,他们无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儿童权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李庆丰在《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一文中,按照监护人类型的不同,将留守儿童分为隔代监护型、上代监护型和自我监护型三种。当然这三种类型的留守子女所表现的特征是不同的。殷世东等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中又补充了单亲监护型。总而言之,留守儿童所指的是那些父母至少一方长期在外,无法被给与正常的家庭生活的孩子,就现阶段而言,这样的儿童大量存在于农村,因此在本文中所谈的相关研究都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展开的。

2.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研究

关于农村儿童的研究中最突出的就是关于这一群体所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由于切入点的不同,因此存在多种类型的问题分析,从运用的分析视角的不同来看,包括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分析,但也有部分文章综合了几种分析视角,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存在所产生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因此,综合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给儿童自身发展带来的问题和对社会所造成的问题两大类。

2.1给儿童自身发展带来的问题

2.1.1心理问题

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于2004年6月15日至7月15日分别对甘肃、河北、江苏三省五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中国教育报》2004年9月16日第16版发表了刘亚、孙晓军撰写的《留守儿童,“心事”向谁说》的文章。该文揭示了留守儿童存在的比较突出的四类心理问题:情绪问题、交往问题、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在郭三玲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一文中也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等等,同时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留守儿童的焦虑、紧张感和孤独感比其他儿童低。对心理问题的分析基本上都集中于焦虑、自卑、任性、孤僻等问题,当然也有部分提到了留守儿童的注意力问题,认为留守儿童由于心理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课堂上很容易注意力分散,不能全神贯注集中于学习,久而久之,会对学习产生极差的影响。

2.1.2学业问题

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是存在争议的。一种观点认为,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要差于拥有健全家庭的儿童。这部分学者认为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心理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离开,亲情感缺失,安全感不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在一段时期(大多数为半个月或一个月)或较长的时期内,学习兴趣不高,缺乏驱动力,学习变得消沉,课堂听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太好。二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父母外出初期学习成绩下降,虽然其中大多数儿童过一两个月能有所恢复,但最多只能维持原有水平。三是学习辅导及方法问题。有许多儿童因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又得不到及时的辅导,结果导致学习成绩低下,学业欠债越积越多。另一种观点认为父母在外打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2001年进行了“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家子女受教育的状况研究”,结果发现,父母在家的学生与留守儿童在学业行为上没有显著差异,儿童的学习成绩与父母是否外出打工没有明显的关系,并且留守儿童在学习信心和学习效能感上都略高于父母在家的儿童。吴霓等认为,留守儿童对学习表现出的兴趣与非留守儿童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都对学习表现出相当的兴趣。但在对自身学习成绩水平的认知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留守儿童对自我学习成绩水平的估计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对自我学习成绩的认知持积极态度,只有相当小的一部分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较差。同时还存在这样一种观点,来自于段成荣和周福林的《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在该文中作者通过借助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进行抽样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小学教育状况良好,但初中教育问题明显。小学留守儿童的在校率很高,而到了初中阶段则大幅下降,仅为88%。据此提出如何在留守儿童中巩固和加强初中教育是一个紧迫问题。

2.1.3道德问题

在道德问题上,现有文献都集中在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水平下降问题的讨论上,普遍认为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因此必须重视对其道德成长的关怀。有论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严重。许多“留守儿童”表现为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欺负同学,出现较大比例的早恋现象。此外,有的孩子迷恋游戏机,夜不归宿,严重的甚至有敲诈、吸毒等违法行为。有论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缺失。他们只单向地接受爱,不去施爱,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整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他人缺乏诚信,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依赖性强,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有论者指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发展出现危机。“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如果是由祖父母的隔代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托付亲戚照管,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位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其结果造成亲戚以为老师管教,而老师以为有家长照看的情况,学生的道德教育往往放任自流。由于长期缺少管教,甚至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现象。根据调查表明,2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家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对他们的道德教育造成不良影响,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还有论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和农村教育质量与城市本身有较大差距,加之家庭教育缺失和农村社会教育的弱化,农村学校德育工作难以正常开展,这势必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政策发育,甚至导致少数“留守儿童”走向违法乱纪的道路,这给学校德育管理带来相当的难度。

2.1.4安全问题

谈到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身安全问题,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的特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需要面对更大的人身安全的威胁。由于得不到父母和家庭的有效监管,如受到人身伤害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特别是近年来留守女孩受性骚扰或犯的例子不胜枚举。另外当自己的行为失控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教导,致使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轻生自杀的道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生存、发展权丧失。另一方面是儿童健康安全的问题。平时缺乏很好的照顾,生病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而影响健康,这直接威胁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使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普遍较差。有学者从医学的角度,将留守儿童作为需要给予关注的弱势群体,认为留守儿童的卫生保健存在很大的问题。

2.2给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

留守儿童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仅对儿童自身具有很大的影响,带来一系列问题,同时也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在这方面已经有部分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认为首先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会影响我国人口质量的提高。并从农村基础教育的维度讨论了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任何国家或地区,人口质量的提高要依赖于整个社会的教育状况。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因此农村教育对我国整体人口质量的影响将会更加深远,而留守儿童作为未来中国人口主力军的一支中坚力量,对他们教育的成败必将会对我国下一代人口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有的学者也提出,留守儿童现象不但对儿童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代养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影响。因为大部分代养人都是应该安享晚年的老人,但因为隔代抚养,他们往往要承担更大的生活压力。不但增加他们的身体负担,而且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这种对老年人关注的观点,使我们看到了儿童之外的受影响者。

3.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分析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分析的主要可以分为父母、家庭和社会三个大的方面。其中家庭的原因成为近几年研究的重点,但父母自身和社会对于这一问题的影响仍然未受到重视。近期有多篇论文皆从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个方面来阐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黄晓慧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一文中,专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的成因进行了讨论。她认为主要是四方面的原因:第一,追求经济利益与履行教育职责之间产生矛盾;第二,家长文化水平低,缺乏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第三,家长教育意识薄弱;第四,老人或亲戚代替父母行使监护权利,教育职责未随之转移。当然家庭教育的缺失并不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家庭维度的全部原因,还包括家庭亲情的缺失以及家庭生活氛围的缺失。这一方面也有学者在理论上进行了论证,认为留守儿童所处的非正常的家庭环境是造成一系列问题的根源。从父母的角度看,由于父母进城打工没有改变农民的身份,但改变了职业和生活方式,从而价值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比如,在对待教育与金钱的态度上,对家庭价值的理解上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或者通过家庭本身的变化来影响孩子。有些父母开始认为,学习是无用的,与其在教育上投入很多的钱,还不如早点出来打工挣钱,这一理念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观念,使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减弱。有些父母外出打工之后,长了见识,有了积蓄,随着交际面的扩大,夫妻感情上也起了变化,致使原本和睦的家庭烽烟四起,有的家庭甚至走向解体。离婚对成人来讲可能是一种解脱,却极大地伤害了正在成长中的孩子。这种伤害使很多原本家庭亲情缺失的留守儿童的问题进一步加剧。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但在这方面的研究显然是不够的。目前仅有部分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找到了问题,但尚未有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来解释这一问题产生的社会深层原因。有学者从校外不良少年和不良社会传媒的影响方面来分析社会对此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周全德、齐建英的《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一文中,对问题的成因分析点出了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负面因素的综合性作用所致。他侧重于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农业劳动的女性化态势,农村家庭结构、功能、生活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家庭观念和家庭关系的变异等负面因素的相互认同与相互加强,干扰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正常社会化过程,使他们不少人的健康成长受阻。另外还从“三农”问题的视角来分析,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城市与乡村之间不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农村社会学的视角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村经济滞后、法治失范、道德滑坡以及人口膨胀和人口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农村社会良性运行受阻的一种反映;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由农村男劳动力大量外出造成的“缺席父亲”以及由农业劳动女性化造成的母亲对自身职责的力不从心有关;从家庭社会学的视角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社会变迁而来的家庭结构断裂、家庭功能紊乱、家庭关系淡化、家庭生活方式变异的综合体现,它反映的是农村家庭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一种特殊的文化失调现象。这篇文章在成因方面的上述论述,虽皆未能展开来谈,但却为在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视角。

4.“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分析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很多学者从多个角度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究竟如何减少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充满关爱的、健康的成长环境呢?目前的相关研究大多有针对性地对社会和政府提出一些对策建议。其中段成荣、周福林通过研究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户籍制度以及其他相关体制的改革入手,消除留守儿童产生的条件。他们认为这是治本之道,但却是需要较长的时间的。同时他们也呼吁政府部门尽快组织有关留守儿童的专项调查,并指出了应重点关注部分留守儿童高度集中的地区。上面所提的建议是宏观的,也是较难在短期内见效的,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也促使很多学者给政府提出了许多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综合来看,主要包括:(1)建立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体系;(2)增强和发挥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作用;(3)政府加大宣传和管理力度,明确父母的抚养教育义务;(4)给农民工以公平待遇,将农民工子女就学纳入城市教育体系;(5)在各地农村大力提倡利用农闲和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举办“家长学校”,以提高“留守儿童”家长或家长的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6)下大气力改变优质教育资源过分集中于城市的不合理现状,努力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还有一部分学者从学校和家长的角度来分析对策,认为应该大力推进农村新课改,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改变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杜绝“留守孩子”因厌学而辍学现象的发生。注重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创造有效的育人环境,给留守儿童以特别的呵护和关爱。建立健全家校联防育人机制。学校要向家长公布学校各科老师的联系方式,召开监护人座谈会,提高他们的素质,帮助他们转变教育观念和育子方式,并提醒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加强同社区、村组的合作,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同时学校还要主动与当地文化、工商、妇联等单位配合,净化学校周边环境。

5.对现有研究的评论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自90年代开始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进展。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确实给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在留守儿童所获得的家庭看护、留守儿童的性格发展与心理变化等很多方面均有体现。同时,这一问题也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它所带来的影响不再局限于家庭范围内,随着这一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学者们更多的将视角转向对社会的关注,他们所得出的诸多研究结论和建议,不仅有助于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同时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但也应该看到,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还存在很多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地方。首先,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中,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占很大的比例。这是因为在“农村留守儿童”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中,尤以教育问题为重,不仅包括由于这一社会现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所造成的影响,还包括对整个教育发展的影响。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到,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中,教育是核心问题,如果能够解决教育的问题,使其发挥正向功能,则可以有助于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的解决。但教育问题也是一系列问题中最难解决的,因为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合力的作用,而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考虑这三方面力量如何协调的问题。在已有的研究中,虽然在对策方面对这三方力量均有考虑,但却未深入研究它们如何协作这方面的问题,以及每一方在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应发挥多大的作用的问题。其次,目前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学者的关注点基本上集中于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表面现象的描述,并根据这些现象探讨问题形成的原因,然后提出一些对策建议。现在大多数学者运用实证方法研究这一问题,但却对实证研究所得到的数据缺乏理论层面的分析,仅从表面反映的问题对其进行描述。这种对于现象的描述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现状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但另一方面,这也造成了研究的理论深度不足,大体上都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没有从社会根源上去挖掘。虽然现在已经有部分学者开始从非社会的视角来讨论这一问题,并认为大多数留守儿童存在的是非社会方面的问题,而不是行为,而且留守儿童的非社会还缺乏及时、足够的关注,但这一研究视角仍然只是在心理学领域开展的,并未有更进一步与其它学科相结合。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范文篇8

[关键词]新常态;边境地区;留守儿童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中国出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现象,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在这种浪潮中,桂越边境民族地区的农村劳动力为了改变贫困的生活现状也纷纷涌入城市务工。但由于农民工子女在大城市里接受义务教育的障碍较多,成本较大,很多外出务工人员不得不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形成了父母和孩子分开现象,也就造成了农民工问题和留守儿童问题。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近年来中国社会一个突出的问题。桂越边境地区栖居着12个少数民族,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5%,能否改善边远地区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教育现状,又关系到中华各民族间的团结和融合。同时边远山区的贩毒、走私、艾滋病、西方分裂势力的活动也给留守儿童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因此,关注边远山区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一、留守儿童问题概述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不能跟随父母到父母谋生所在地生活,而是滞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的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研究指6至16周岁的、其父母在户籍以外的城市打工谋生且时间超过半年的农村儿童。桂越边境民族地区农村和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孩子刚出生不久,父母就把他们留在家里给爷爷奶奶照顾,自己去城市打工挣钱来维持整个家庭的开销,而孩子们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因此被称为“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形成

桂越边境民族地区地势偏僻,山多地少,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严重不足,加上不少山地瘠薄干旱,且交通闭塞,农产品销路不畅,单靠土地已经很难维持生计,更谈不上致富。为了摆脱贫困的生活现状,外出打工挣钱便成为了这些山区农民最理想的选择和出路。然而,由于农民工进城谋生需要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和失业风险,加上城市义务教育资源紧张,没有举办独立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农民工子女入学只能在公办学校寄读或到社会力量开办的学校就读,接受义务教育的障碍较多,成本较大,因此绝大部分农民工只能选择将子女留在农村原籍[1]。据调查,边境民族地区农民工已婚比例达69.88%[2]112。尽管这些已婚父母当中,有不少父母在外出务工时,也把子女带到了身边,但更多的是让子女留在老家,由父母单亲或祖辈亲人等代为教育监护,甚至出现极少数未成年子女独守门户的现象。因此,便产生了规模极为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

(三)桂越边境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

研究对桂越边境民族地区崇左市天等县13个乡镇和龙州县12个乡镇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调查留守儿童的年龄为6至16岁。这两个县每个村(屯)的留守儿童分布不是很均匀。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解到,天等县每年外出务工创业人员多达13.6万人,随之而来的则是庞大农村留守儿童,达1.53万人是崇左市乃至广西留守儿童人数最多的县份;龙州县每年外出务工创业人员8.3万人,留守儿童近0.56万人。天等、龙州两县是广西崇左市劳务输出大县和多民族县份,其具备了桂越边境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一般共性和基本特征。

二、新常态下桂越边境民族地区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表现由于家长角色的长期缺位,造成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较少,对孩子的管理不到位,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无论是在生活、学习上还是在行为、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都比同龄儿童多,且十分突出。

(一)边境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与一般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比较特殊。桂越边境民族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绝大多数农民工都选择外出务工,与家庭和子女的联系较少,工作的持续时间较长。调查发现,有17.3%的留守儿童一年到头(包括春节)见不到父母。一年连一次父母的电话都接不到的孩子占到5.7%,一年只联系一两次的占到11.5%,3个月一次的占到23.8%。最初,由于男性具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边境民族地区绝大部分留守家庭都是父亲外出打工,母亲留守。但近年来,夫妻双方外出打工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无论是父母哪一方的缺位,都会造成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的不完整,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调查发现,相对而言,由母亲作为监护人照顾的留守儿童要比由祖辈照顾的留守儿童在饮食和衣着上都明显好些。祖辈因既要干农活,又要承担繁重的家务,而是年纪大精力有限,所以很难像母亲那样精心地照顾孩子。边境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较高,他们自己完成日常家务的比例远高于非留守儿童。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都为祖辈,由于祖辈逐渐衰老、力有不逮,很难尽到责任,因而这些留守儿童很难得到较好的照料。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照顾,需要承担较大的生活压力,过早地承担起自我照料的任务。调查发现,超过20%的留守儿童在生病时得不到父母的照顾,只能选择自我照顾、自己就医。由于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其田间劳动和家庭劳动需要其他家庭成员来分担,留守儿童也必须分担一部分劳动。在农忙季节,很多留守儿童还必须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田间劳动和家庭劳动,如插秧、割稻、洗衣、做饭、照顾弟妹等,有的甚至成为家里的半个劳动力。这些劳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留守儿童的独立能力,但过于繁重的家务活也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由于留守儿童年龄较小,家庭生活环境较差,这种生活压力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在留守儿童的监护方面,农村地区往往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代为监护。而农村老人在监护孙辈的同时还要承担农业劳动,加之自身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闭塞、获取信息渠道有限,隔代之间的交流较少,对儿童的照料方面只能提供基本的衣食,对于卫生、营养、教育、心理健康等问题则无能为力,留守儿童因而养成了较差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有的在品行养成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和心理状况

1.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

影响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便与其监护人相关。调查发现,边境民族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都处于劣势,优秀率远低于非留守儿童,而中下等成绩和下等成绩的人数比非留守儿童略多一些。因此可以认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会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在家庭学习辅导和监督方面,留守儿童很难得到监护人的有效辅导和监督。家庭辅导不仅仅是学业方面的辅导,更包括父母对子女的鞭策、鼓励和关心,而父母外出务工大大减少了留守儿童获得家庭辅导的机会,学习辅导只能落在临时监护人身上。由于临时监护人较低的文化素质和受教育程度,他们既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和意识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进行辅导。在学习监督方面,留守儿童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学能力还不足,而临时监护人因平时忙于繁重的家务和农活也很少能通过与老师保持联系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情况,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缺少监管。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只能进行劳动或者看电视、上网等,其学习监管基本属于真空状态。尽管很多外出务工的父母也非常关心子女的学习情况,但是由于距离相隔太远,很少能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当留守儿童的学习出现问题,临时监护人要么放任自流,要么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桂越边境民族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水平较低,在家庭监督缺位或不利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学校监督来进行弥补。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桂越边境民族地区的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也都较低。而且由于桂越边境民族地区交通不便,村落分散,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也并不十分了解,难以提供足够的学校监督[3]。由于缺少合理的引导,一部分留守儿童缺少正确的学习动机,认为读书无用,学习成绩较差,导致留守儿童的辍学率居高不下,很多留守儿童难以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

2.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6至16岁的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角色的缺位,对其心理状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普遍产生孤独、无奈、无助等负面情绪,一些留守儿童甚至认为自己被抛弃了。在桂越边境民族农村地区,无论是外出务工的父母还是其他临时监护人普遍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对于留守儿童的这种心理状况的关心不足。很难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就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急躁和担忧等迷茫情绪。而留守女童则更容易受到不良心理状况的影响[4]。桂越边境民族地区的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都得不到与监护人的正常沟通,沟通范围也仅限于生活琐事,很少与监护人之间进行情感交流或亲子互动。由于自身承受着较重的经济压力以及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无论是留守儿童的父母,还是其临时监护人都很少主动问及或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由于父母的缺位,留守儿童很难有机会向父母(监护人)表达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留守儿童就会产生自我封闭、烦躁和压抑等情绪,性格变得内向,与人沟通存在不畅。另外,留守儿童逆反心理较强。由于很多父母每年与子女相聚的次数有限,没有起到应有的监护、管理、教育的义务。临时监护人因留守儿童不是自己的孩子不好管得太严,对犯错误的留守儿童多是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或者只随便给个提醒,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出现在家不听祖辈教导,在校不遵守学校纪律等逆反心理现象。

(三)留守儿童的安全状况和品行状况

桂越边境民族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有力的家庭监管,往往在人身安全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得不到足够的照顾,留守儿童首先要面临因身体疾病和心理疾病造成的身心健康问题[5]。大量的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边境民族地区很多农村成了“空巢村”,这给了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而留守儿童有较弱的自我保护意识,往往成为犯罪分子侵害的对象,拐卖、猥亵、案件时有发生;因这些农村离边境线较近,留守儿童也容易受到境外一些不法分子的引诱或利用,成为不法分子从事不法活动的替身或诱迫吸毒。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留守儿童应变和自救的能力也较弱。例如在面对交通事故、溺水、触电、洪灾、泥石流等突发事件时,留守儿童的自救和应对能力很低,身边又缺少家长的救护,往往造成较为严重的人身事故。由于监管不力和心理问题的影响,留守儿童离家出走、违法犯罪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儿童的品行状况会受到家庭的影响,父母对儿童的行为示范、管教态度、管教方法、奖惩和教诲都会对儿童品行的养成产生极大的影响[6]。然而由于父母的缺位,留守儿童与祖辈相依为命的家庭结构,让老人们对待孩子的时候更多的是纵容;其他临时监护人也由于各种原因对留守儿童的管教有限,桂越边境民族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暴露出了一些品行问题。例如上学经常迟到、逃课,说谎,违纪打架,上网吧打游戏,学习目的异化等问题。特别是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由于受到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着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理想和信念逐渐弱化。

三、新常态下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近年来,伴随着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的强烈呼声,各级政府在关爱农村儿童,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并取得了较大成效。各级党委、政府也一直高度关注边境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努力优化这些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改善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但由于经济、文化等原因,各级政府以及农村中小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帮助力度还亟待加强。针对边境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及其相对直接的原因,提出以下几个对策。

(一)从根本上消除制度壁垒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也就是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导致农民的经济收入远低于城市居民。于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但由于制度的限制使这些农民工的子女很难在城市里接受义务教育而形成了留守儿童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首先要消除导致城乡分离的各种制度,打破教育、住房、医疗和就业等方面的制度壁垒,缩小城乡间差距,解除留守儿童进城入学障碍,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和他们的子女能够享受社会生活、经济、政治和教育等领域的平等权利[7]。

(二)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父母因常年外出务工而造成的角色缺位,会给儿童的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对此作为家长首先要摒弃错误的教育观,将正确的教育观树立起来,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予以重视。必须切实提高农民工的教育水平,引导农民工关心子女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内心需求。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农民工,政府可通过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让家长能够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通过电话或书信对孩子实行教育,使电话和书信成为父母子女之间传递信息和情感交流的桥梁,从而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调查显示,如果3个月见不到父母一次,孩子对于现在生存状况的焦虑,即“烦乱度”会陡然提升。另外,只要每周保持跟孩子1-2次的联系,孩子的“烦乱度”会有明显下降。因此,外出务工的父母要尽量保持每星期都与子女联系一两次,每学期都能与子女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有条件的农民工还可以在寒暑假时将子女接到务工城市陪伴子女。在沟通上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多关心子女的内心需求,建立信任、亲密的亲子关系。作为父母要提高自身素质,可以将自己在外务工的艰辛历程作为教育子女的例子,为子女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在家庭教养方式上,桂越边境民族地区的农民工父母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放纵型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比较普遍,这都不利于留守儿童的成长。要利用村委会、工会、妇联等组织,组织农民工父母学习必要的育儿知识,引导他们采用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多用鼓励、支持和肯定的方式来管教子女,用更多的鼓励和关心来补偿不能长期在子女身边的缺憾,而不要用粗暴的言行和溺爱的行为来管教子女。农民工父母普遍都比较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但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以及桂越边境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水平的限制,往往不能有效地了解子女的学习状态,监督子女的学习。这就要求学校与家庭之间加强沟通,教师可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与每一个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联系,定期汇报儿童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指导农民工父母和临时监护人如何督促子女完成学业。

(三)发挥学校的主导教育管理及监护作用

整合教育资源,切实发挥学校的主导教育管理监护作用。一是整合农村各中小学的教育资源,切实打造一批高质量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投入,着力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硬件建设方面的问题,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无学校上学或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边远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大批能够下得去、蹲得住的长期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要全面改善农村教师生存处境,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要改善他们的住房、医疗条件解决教师编制问题、培训培养问题,不断强化他们的文化使命意识。三是构建以寄宿制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监护体系。构建以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监护体系,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必由之路。通过构建以寄宿制学校为中心的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使政府、社会、家庭把各自的力量汇聚整合到寄宿制学校,再由学校主要承担教育监护留守儿童的直接责任与义务,努力共同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环境。

(四)发挥农村社区的作用

桂越边境民族地区民风淳朴,农村社区大多以地缘和血缘关系作为纽带[8]。当前在农村基层很少有与儿童相关的社区教育组织。特别是在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村寨,留守儿童的数量很多,有必要建立起农村的社区交互体系和教育体系,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位。要将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育作用发挥出来,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比较了解,应该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些代偿亲情,对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进行帮助和指导。例如可以在村寨中建立儿童阅览室、家庭教育咨询站、家长学校、上网室、儿童游戏室、作业辅导员等。调查发现,适当的作业是调节儿童心理的法宝,适量的玩耍可扫除孩子的心霾,而阅读则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有显著提升。通过阅读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同时也提高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并提升了他们的心理指标。阅读甚至比游戏、看电视对孩子的心理状态提升更加有效。因此,农村社区应从引导留守儿童热爱阅读入手,努力为留守儿童创建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帮助和改善留守儿童心理指标的一条清晰有效的途径。

(五)发挥社会的积极参与协调作用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需要社会各界积极配合、共同关注、广泛参与。社会各界、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发挥社会协调机制、法制服务机构的作用,切实改进留守儿童法律保护和法制教育工作,为留守儿童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社会上有能力的可兴办民营留守儿童托管服务机构,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学习和心理教育咨询服务;各级妇联和社会志愿者可通过广泛开展关爱活动,营造亲情氛围,开展结对帮扶等活动,在节日到来时,给留守儿童送图书、书包、文具等,使留守儿童感受社会的关爱与温暖。同时,对于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建立爱心基金,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扶持。加强舆论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关注边境留守儿童的意义,并积极参与到关爱边境留守儿童的工作中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各方面加以密切配合,才能得到彻底解决。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是需要由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和公众广泛参与,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其教育、生活、心理等问题制定一套切实可行、持续有效的措施,保证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作者:许典利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蒋平,阳德华.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青春期性教育的缺失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2(3):92-94.

[2]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3]刘正奎,高文斌,王婷.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77-180.

[4]邵艳,张云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以湖南长沙市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44-47.

[5]刘霞,武岳,申继亮.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4):325-327.

[6]林培淼,袁爱玲.全国留守儿童究竟有多少———“留守儿童”的概念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14(4):27-31.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范文篇9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我国青壮年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许多孩子都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如何帮助这一批儿童在正常、健全的教育和社会体系中健康成长,对于我国全民素质提高、社会稳定、国家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问题。留守儿童的学习一般较差,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普遍偏大,文盲的比例较高,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很多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初期学习成绩会下降,虽然其中大多数的学生过一两个月之后可能有所恢复,但最多也只能维持原有的水平,甚至出现严重倒退。

(二)性格问题。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存在性格缺陷,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相对较高。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的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三)道德价值问题。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的生活和受教育条件,但部分家长容易忽视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良好的家庭管教氛围,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上易发生消极变化。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导致这些孩子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扭曲的价值观。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还会给农村教育乃至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应当引起社会的特殊关注和重视。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相当复杂,必须进行系统的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从家庭来看,家庭教育的缺失。1、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理念存在误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体一般为祖辈或代养亲戚,他们的教育理念与当今的教育理念相比有些偏颇。在留守家庭中,祖辈作为监护人他们的教育理念存在很多误区。在他们看来,不管学历高低,将来都要外出打工,因而认为读书无用,让子孙早打工早挣钱才现实点。2、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内容单调,忽视了留守儿童的德育。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一般只停留在生理需求层面,他们为留守儿童提供衣食住行方面等基本生活需要,而缺乏道德教育,使部分儿童养成放纵、随意、任性的性格,有的还形成了较为严重的恶习。

(二)从学校来看,学校教育不到位。学校理应承担起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显然不到位,具体表现为:一是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把升学率摆在第一位,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针对性不强,学校教育主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共性,而往往忽略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没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

(三)从社会来看,社会教育扶持的缺乏。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教育方面突出的问题,是社会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提供有效帮助的组织机构太少,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几乎空白。另外,受农村社会的经济、文化整体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方面的问题,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上来思考,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层面寻找对策。

(一)家庭层面。家庭是教育儿童最初和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女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要纠正一个认识上的错误,即仅关心挣钱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取而代之的是要加强与孩子情感的沟通,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这种给孩子精神上的温暖是物质满足所远远不能比及的。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成绩,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心。明确学习知识对孩子今后的重要影响,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好的环境。

(二)学校层面。强化学校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学校要大力抓好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对留守儿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步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从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做起,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三)社会层面。根据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社会要做好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具体的做法:

1、发展区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使父母双方或一方能留在家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好出路和长久之计。2、扩大社会宣传。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社会关注,精心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宣传,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关注,积极推动各方面的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全社会形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环境。号召各地高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行动及志愿者服务活动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在帮助及心理健康辅导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其实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教育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莫丽娟,袁桂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个基本判断[J].上海教育科研,2010,(1).

[2]冯雅,马雪梅.我国农村儿童研究述评[J].基础教育研究,2009,(10)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范文篇10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100-02

一、背景

人口流动这一客观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必然出现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充分快速流动的社会人口,不仅是社会高速发展与现代经济的显著特征和必要条件,亦是人类及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1]。

在我国步入城市化、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三农问题成为当今我国改革与发展中的最大难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产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不仅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且还关系到我国人口的整体素质和实现和谐社会这一目标。随着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将继续转移,留守儿童还将源源不断地产生,留守儿童问题必然在今后一个时期内都会存在[2]。

二、留守儿童现状

(一)概念

儿童是指身心处于未成熟阶段的个体。狭义来说,是指少年期前的阶段[3]。广义的儿童,是自出生到成熟时期以内的所有孩子。农村地区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他们大多数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交由父母单方、其他亲人或委托人抚养、监护或独立生活[4]。目前,学术界尚未对农村留守儿童做出明确的界定。2008年2月27日全国妇联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对农村留守儿童做了最新、最具权威的界定,即“17周岁及以下的与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未成年人[5]。

(二)产生原因及概况

社会因素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经济出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差异性。“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产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使农民外出打工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而留守儿童一生的发展,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与未来儿童在这一时期的教育水平息息相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行为习惯、心理、道德、价值观、人生观等都受到很大影响的原因是由于留守儿童的第一监护人的缺位导致家庭监护职能的弱化,由于留守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解决对象。目前尤为重要的是客观、全面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弥补家庭教育的空白[6]。

(三)数量、规模

基于当前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小组于2012年10―12月期间在哈尔滨周边农村地区做了大量社会实践工作,积累了大量调查数据,结果如下:

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在所调查的学校留守儿童现象非常普遍,并且出现越来越多的趋势,家庭不完整、家庭缺失严重的幼儿园孩子高达一半以上,留守儿童在校的人数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减少。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据估测已达5800万,目前,城市化进程正不断加快,农村人口还将大规模地流动,留守儿童现象将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6]。

三、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教育学理论指出,影响儿童发展的三大因素为家庭、学校和社会。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的作用相互独立且又互为补充,故主要生活在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同伴群体环境中的儿童,随着父母或者其中任何一方外出务工以后,家庭职能变得逐渐弱化,留守儿童生活的学校和社区可以弥补这部分弱化的家庭功能。我们对社会实践获得的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同时结合相关研究报告,发现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以下几个方面的严重问题:教育问题、心理问题、安全问题和道德问题等。

(一)教育问题

很多学者都对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所得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有的认为父母在外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7],而更多的学者则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成绩有很大的负面影响[8]。对于父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监督方面,各学者观点一致,都认为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由于学习辅导者出现较多的空缺,导致学习监督力度不够。还有学者指出,留守儿童隐性辍学现象比较严重[9]。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小组调查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成绩平平,中等偏下、较差的共占70.2%。留守儿童因为年龄都还较小,自我控制力较差,再加上监护人因为种种原因而很少对其监督和辅导,与他们缺乏自觉主动的学习有很大的关系。

(二)心理问题

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长时间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缺乏与父母的沟通,而造成的人格发展不健全,心理健康问题突出[8]。由于农村孩子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远高于城市孩子(19.8:8)[10],再加上长期弱化的家庭教育,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和疏导而长期郁积,使他们成为当今社会心理病变的“高发群体”[11]。

(三)安全问题

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儿童极易存在安全隐患,一方面易受到他人的人身伤害或非法侵害,另一方面自己容易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轻生之路,使自己的人身和生命安全得不到保证[7]。留守儿童多具有年龄小、判断能力差的特点,言行得不到正确的约束和引导,再加上紧急避险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也较弱,导致溺水、被火烧、被水烫、交通意外、被拐卖、被殴打等事件时有发生,存在许许多多难以预料的安全隐患。由于得不到亲情呵护,加上代管不力,农村留守儿童整个群体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这显然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四)道德问题

留守儿童很容易在道德情感、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以及道德人格等方面出现偏差,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亲子关系失调,父母监控机制弱化,父母榜样作用缺失,导致留守儿童道德观念的获得和行为的养成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留守儿童甚至出现强烈的倾向和严重的过错行为[12]。

四、社会政策及其不足

目前,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儿童保护、生存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例如《宪法》、《教育法》、《民法通则》、《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体系,但是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对象的权益保护,其法律体系仍旧缺乏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留守儿童,社会上对他们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教育、关工委、民政、团委、妇联等部门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开展了一些关爱工作,但覆盖面还是很小[13]。

五、医学生社会实践的作用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分布广泛,规模很大,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很难取得根本性解决,因此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和支持。将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相结合,加强建设大学生志愿者队伍,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参加有关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这不仅是为解决留守儿童提供解决途径的重要方式,而且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方式,为其提高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打下基础[14]。尤其是医学生,开展长期的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对巩固专业知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意义。医学生不仅可以辅导留守儿童学习,解决教育问题,还可以运用所学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长期开展医疗保健知识以及定期评估留守儿童健康状况,可以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安全等问题,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敬忠.关爱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王海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陈桂生.教育原理[M].长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5]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08,(6).

[6]孟茜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7]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

[8]吴霓,丁杰,唐以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9]曹春华.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5).

[10]李金涛.农村留守孩现象亟待关注[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3,6:49-50.

[11]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12]迟希新.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范文篇11

一、总体现状

1.留守儿童年趋俱增。20*年留守儿童26000人;20*年31182人;20*年为35912人,占在校人数的48%。为了增收致富,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随之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监护。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91.4%的留守儿童是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5.6%被托付给亲友,3%在校寄宿。

3.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7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约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70%以上学习成绩偏差,成绩优秀的较少。

4.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习惯好的占35%,中等占5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游戏、网络,抽烟、喝酒、拉帮结派、参与盗窃、抢劫现象的占10%。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

1.学习成绩一般。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中我们发现,全县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的仅占8%,75%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3.性格发展不健全。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他们没有倾诉的渠道,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在从婴幼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过程中,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灵孤独、情感淡漠,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安全的忧虑,从更深层次来看,反映了留守儿童内心的压力。

三、形成的因素

由于我县留守儿童存在的量大,涉及的面广,近而在开展的留守儿童的工作中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我们县对留守儿童工作做了一定的努力,认为留守儿童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原因。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中央一号文件的连续下发,国家免征农业税、种粮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但由于农民基础设施长期滞后,农村经济底子薄,农村快速发展生产、提高生活的难度还很大。在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少的情况下,进城市打工,把收入用于农村家庭消费,是一个改善家庭生活水平的有效方式,在农村非常普遍,是形成留守儿童群体的根本原因。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同时,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教学原因。由于教育内容、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加之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而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四、对策及建议

“留守儿童”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是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而且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由于这一队伍的不断扩大,问题自然愈来愈凸现。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我

县的实际情况,有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留守儿童”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是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而且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由于这一队伍的不断扩大,问题自然愈来愈凸现。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有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发展农村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贯彻落实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学。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流入地就近入学,是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基本措施。根据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以流入地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学校要尽力就近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流动儿童接受教育创造条件,不断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健康问题对策

人口的城镇化运动在我国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社会历史现象,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户籍制度,使得上亿农村务工人员只能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农村家中,由此产生了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所谓“留守儿童”就是指因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而留在农村,需要别的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秦皇岛区县中,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人员庞大,因之造成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也比较大。本文以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为例,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问题和求解之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本文在搜集数据过程中,发放并收集了38个中小学调查问卷。其中小学20份。

第一,青龙县农村5-10岁和11-15岁的留守儿童在校占比分别为89.86%和88.97%,数据说明这些孩子正是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阶段,总体看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普及率很高,有小部分北部山区的孩子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差,这与当地人的教育意识薄弱和当地经济经济欠发达有一定的关系。

第二,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3.37%。

第三,大约有46.74%留守儿童父母双双外出,在这些家庭里,孩子与隔代的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一起生活的比例最高,大约占34.56%;另外有12.18%的孩子与其他亲人比如叔婶姑舅等一起生活。

第四,青龙县农村留守儿童在各行政村之间的分布很不均衡。北部山区比如景杖子、吴杖子、双山子等相对占比多一些。

第五,这些被调查的留守儿童总体上身心健康,在学者占很大比重。

二、青龙县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相关问题、原因分析

留守的孩子都不能在完整的家庭环境下生活,家庭中父母教育的弱化及其生存环境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下面从生活、学习、心理健康三个方面分析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一)生活适应问题

由于缺乏父母的言传身教,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卫生习惯养成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因为孩子们日常生活上缺少父母的照顾,与年长的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一起生活,存在着卫生意识不强,良好生活习惯培养滞后等问题。在安全方面留守儿童也存在令人忧虑的地方,因为隔代监护人健康因素或看护的留守儿童数量过多等原因,导致看护者力不从心,留守儿童的安全监护几乎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而大部分留守儿童是5-15岁时间段的学龄儿童,缺乏对事物的判断和行动的控制能力,好奇心较强,自我约束力很差,容易造成一些安全方面的隐患,另外留守儿童生活上自理能力极差,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与呵护,留守儿童容易出现性格上的偏差,变得内向、胆小、人际交往障碍、懦弱、缺乏自信,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绪消沉等一系列问题,大多有外出务工者的家庭生活水平在当地农村属于经济条件较好的群体,大多数父母因在外工作无法照顾孩子出于愧疚心理,给孩子很多的零用钱,而孩子还不懂如何更好的使用这笔钱,使得这部分孩子容易养成消费奢侈浪费等不良的消费习惯。但也有一小部分留守儿童在留守过程中能培养出比同龄孩子强的独立生活能力。

(二)营养问题

从调查数据总体看,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营养不良、偏食、饮食无规律、乱买零食等现象。具体原因有两类:一种原因是留守儿童大多与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一起生活,隔辈人由于年迈体衰、自身的健康存在问题而无法为孩子准备丰盛的一日三餐,更无法按营养需求配膳,同时隔辈人对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过分的溺爱也导致孩子想吃什么就买什么,不喜欢吃什么就不吃什么,养成了不好好吃饭的坏习惯。另外就是这些孩子大多在偏远山区,交通不方便,导致很多老年人即使手中有钱也无法及时为孩子购买健康食品,只能家里种些什么就吃些什么食物,使孩子出现饮食单调,严重营养不良。

(三)心理健康问题

从大量的关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数据中发现,大多数的研究者关注最多的是留守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人把部分留守儿童发展问题的个案推之于整个留守儿童群体,轻率地得出农村留守和的发展有严重问题的结论,甚至据此把农村留守儿童称之为问题儿童。这种以偏概全的分析,未免有失偏颇。研究中我们发现,虽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低于非留守儿童,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是处于正常范围的。一个本来并无太多问题的留守儿童群体被放大为存在诸多“问题”,以致“留守儿童”逐渐成为一个负面的称谓,“差生”、“心理存在问题”、“社会不稳定因素”等词汇在与留守儿童相关的研究和报道中经常出现。这种渲染的背后可能有着为了引起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的良好初衷,但却忽视了这种强化的“问题”对留守儿童群体无形的伤害。后果之一就是极有可能造成留守儿童群体与社会的隔膜,反而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特殊的身份需要我们整个社会和家庭给予特别的关注,对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更是不容忽视。要想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工作,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卫生工作者联合起来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发育、发展等方面研究,找寻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健康问题的合适方法与途径,不断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保证他们快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丁杰,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对光电子技术的理解范例(3篇)

    - 阅0

    对光电子技术的理解范文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光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光电子技术是一门新兴专业,其学科特点是前瞻性强,技术先进,专业技术应用领域广。从近几年高职院校的就业形.....

    污泥处理的难点范例(12篇)

    - 阅0

    污泥处理的难点范文篇1本文旨在介绍污泥连续碳化装置的原理、装置组成。一、污泥再资源化污水和雨水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剩余污泥以及工厂排水剩余污泥随着民用及工业污水管网.....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