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背景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农村留守儿童的背景范文篇1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16周岁的农村户籍未成年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对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大,大量农村青壮年为谋求更多的收益,不断涌入城市务工。由于进城务工条件有限,只能将儿童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或舅舅、叔叔、姑姑等亲戚照顾,形成了留守儿童群体。留守儿童群体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形成,至2018年8月全国留守儿童约为697.6万人[1],这个规模庞大的儿童群体受限于客观实际,长期与父母分离,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关心和看护,普遍存在生理饮食结构偏差、心理偏激、自信心不足等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为祖辈,对这些问题认识不足或无力解决,只能任由这些问题慢慢影响和侵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值得注意的是自1980年至今,第一代留守儿童已经成长为青壮年,一方面由于儿童时期留守经历造成的发展相对滞后;另一方面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长起来的留守儿童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选择外出打工,产生了“留二代”。自2004年以来,学术界对留守儿童问题开始高度关注,党和政府也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给予关心爱护,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各地也逐步建立一系列关爱留守儿童的体制机制。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得以明显下降,但目前现有政策不足以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各类问题。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如何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二、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因过早与父母分离,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学习教育和三观塑造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进程的推进,各地大力落实返乡创业就业、就业扶贫、随迁子女就地入学等政策措施,从源头上减少了儿童留守现象,但尚未彻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农村经济发展在客观上带来了部分新的问题。(一)身体健康问题。留守儿童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早期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环境普遍存在经济困难、教育医疗环境较差的问题,代为抚养的祖辈由于生活观念落后和经济基础较差,对留守儿童的照顾基本以“吃饱”为主,在营养搭配和生活卫生习惯上关心较少,造成留守儿童体弱多病、驼背、近视的概率大于儿童平均水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进程的推进,外出务工人员经济收入得到较大提升,早期农村留守儿童因经济问题产生的生理健康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经济条件宽松后的留守儿童出现了新的问题。一方面是对于零食的依赖导致营养愈加不均衡;另一方面是对于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导致留守儿童视力方面出现问题,长期熬夜使用电子产品更是影响留守儿童的生长发育[2]。以上的问题虽在非留守儿童中也有所反应,但缺乏监管的留守儿童相关问题更为严重。(二)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缺少细节管理与呵护,对父母的依恋情感长期得不到满足,容易出现自卑、敏感、偏执、焦虑、抑郁等问题。学校老师、社区工作人员的关心抚慰效果也有限。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在产生初期较为隐蔽,待发现时已然对儿童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代为抚养的祖辈对此又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能任由这些心理问题发展,甚至逐渐演变成心理疾病。笔者能找到最早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就集中在心理问题方面,但这个问题至今没有找到有效解决途径。(三)教育问题。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教育问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家庭教育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第一课,然而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与父母短暂的团聚机会起不到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作用。代为抚养的祖辈自身文化水平较低,难以完成对孩子的家庭教育[3]。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留守儿童群体在学业上无人管束,品德习惯缺乏良好引导,为“虽然读了很多人生道理,但还过不好这一生”的情况埋下伏笔。二是学校教育滞后。由于抚养力量相对薄弱,留守儿童进入幼儿园(托儿所)的年龄相对更早,但在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力量薄弱,身兼数职的教师难以给予每个儿童无微不至的关怀。留守儿童因缺乏陪伴和家庭教育,性格缺陷反映出来的少言寡语、胆怯畏缩或不服管教,客观上会减少教师对他们的关注,造成他们学习目标不清晰、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而这也会进一步加深他们的性格缺陷,陷入恶性循环。(四)三观塑造问题。较之于健康问题、心理问题和教育问题,三观塑造问题对留守儿童影响最大。由于缺乏监护,留守儿童的童年生活大多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仅仅能从祖辈们和学校教师处得到些许人生指引,更多的信息是来自图书和互联网。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振兴乡村战略的持续推进,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能拥有智能电子设备,接触互联网。但互联网是把“双刃剑”,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留守儿童客观上通过互联网开阔了眼界,但网络上诸如“学习无用论”等内容和一些带有暴力、色情倾向的内容及游戏对留守儿童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值得我们关注。互联网在提供大量信息的同时,也给留守儿童提供了一种主动“接受”坏影响的可能。留守儿童上网不仅会遇到诈骗、的陷阱,还有可能会被网络游戏和视频中的血腥暴力画面所影响,从而产生暴力倾向,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犯罪行为。留守儿童犯罪率约占未成年人犯罪70%,缺乏正确的三观塑造引导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首要原因。

三、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是因我国历史背景所导致的。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的诸多问题,应当本着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进行探讨和尝试,而不应将其原因简单规为某项政策执行中的偏颇或家长们的不负责任。(一)城乡发展不平衡是留守儿童出现的根本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加快工业化进程、发展经济的重任,只能从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农业部门提取资金发展工业,这得以在短期内建立相对完善的工业化体系,但造成了城乡二元化。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并未改变城乡发展格局,农民工进城务工,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教育、医疗体系得以建立健全,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吸引了一部分农民回乡工作,但长期以来城市对优质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富集效应,仍使得进城务工对于农民工而言是更好的选择。此外,城乡户籍、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政策壁垒的存在使得农村儿童依旧需要留守。(二)家庭教育不足是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我国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和宣传比较有限,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对此了解更为贫乏。20世纪80年代开始,远离家乡到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对于自己的后代仅仅考虑其生活问题,并未考虑长期分离对孩子的影响。即使是现在,仍有很多父母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了解,单纯地将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交给祖辈,教育问题交给学校,连电话或视频联系孩子都很少能保障,短暂的团聚也只是关心孩子学业如何、是否听话,并未真正关注孩子对于沟通和陪伴的需求,更没有关注孩子潜藏的心理、认识和三观方面的问题。身体健康问题也是如此,“营养搭配学”对于代为抚养留守儿童的祖辈们更是从未接触过,“吃的好”和“吃的科学”之间的鸿沟同样反映出对于“家庭教育”的认识不足。(三)德育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教育就极为重视,历经数次改革,但改革重点更多围绕“知识”和“能力”展开,德育教育滞后于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德育教育贵在言传身教。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他们已然缺失了家庭教育部分,对学龄前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部分需求更大。但农村德育教育形式简单划一、内容落后陈旧、缺乏规划和持续性,使得留守儿童缺失了发现自身心理、意识、三观问题的最重要途径。(四)互联网环境和乡村文化环境对留守儿童造成的不利影响。网络世界在给留守儿童扩宽视野的同时,又带来了大量鱼龙混杂的信息。在没有父母帮忙分类指导、祖辈无法帮忙分类的情况下,政府有关部门成为挡在留守儿童前的最后一堵墙,但我国互联网内容分级制度尚未完善,留守儿童在使用互联网上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是乡风乡俗中仍存在糟粕文化,近年来,虽然通过开展移风易俗、新文化建设等措施取得了明显改善,但由于留守儿童大多跟随祖父母生活,耳濡目染更容易受到落后文化和不良习惯的影响,对其价值观形成和人格养成造成不利影响。(五)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不健全。国家对留守儿童问题一直高度重视。继《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之后,各省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出台实施意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民政、教育、工青妇、少先队以及社区、乡村的广泛参与。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不够,尚未形成有效的联动工作机制,协作不充分,形成的合力有限,难以充分达到资源整合。二是专项资金投入不足,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但专项资金投入仍然有限,同时缺乏完善的经费保障和监督机制。三是人才队伍不健全,专职社会教育工作者力量不够,兼职的社会教育工作者缺乏专业培训,专业素质较低,工作效果不佳。四是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缺乏科学可行的考核评价机制,缺少履行动态监测、整合资源、服务统筹评价的监督管理机制[4]。

四、思考和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必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而逐步缓解,直至彻底解决。时展带来的问题必将由时代终结。在乡村振兴战略未推进至足以彻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之前,我们努力的方向应该是如何缓解该问题、减轻该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一)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政府要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协调合作机构,做好统筹协调,明确各自职责,密切部门协作,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教育工作。一是要建立完善的政策制度。要真正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就是要让他们不再留守,和父母在一起。要优化农民返乡就业创业政策、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从政策上保障留守儿童能与父母在一起,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二是要发挥政府的全局引领作用,建立多部门联合工作机制,释放学校的教育关爱活力,发挥农村社区的教育服务功能,政府部门统筹协调,任务具体细分,压实工作责任,强化协同参与,由“单一行动”向“多元互动”来推进。三是要提高社会组织的参与度。通过政府委托、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打造一批服务留守儿童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扩大关爱服务工作的影响力。四是要加大专项经费投入。设立专项帮扶、救助、补助资金,落实日常工作经费,建设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场所,加强阵地建设,配齐专兼职工作人员,加大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保障力度,保障农村留守关爱服务工作顺利进行[5]。(二)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宣传、指导力度。由相关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出台对于儿童教育的注意要点,广泛向社会传播,尤其是在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开展家庭教育培训,比如制作网络课程,宣传短片。帮助留守儿童家长增强家庭教育意识,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履行家庭教育责任。探索丰富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方式,利用现代信息媒体及时与家长沟通,告知应当做什么,要注意什么,如何应对已经出现的各类问题苗头等。(三)重视德育教育。我国目前城乡差距较大,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越是教育水平落后的农村,越需要进行德育教育。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德育教育工作,注重从留守儿童日常表现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精准施教,注意施教方法,避免枯燥说教使留守儿童更加逆反。要广泛开展师生结对帮扶工作。通过师生结对帮扶,加强教师与留守儿童的交流、沟通,随时掌握留守儿童思想动态,引导其健康成长。同时,在农村教师中选拔和培养心理咨询教师,掌握系统、专业的心理辅导技能和方法,帮助留守儿童建立健全健康的人格、树立良好品德。(四)加强网络环境的净化和网络内容分级制度建设。乡风乡俗随着新文化建设的实施必将越来越好,但网络环境的净化往往会存在反复,而且互联网中存在一部分合法但不适合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阅读和观看的内容。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快网络内容分级制度的建设,采用内容分级和年龄分段相结合的分级标准,根据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明确哪些网络信息适合哪个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同时利用技术手段治理网络环境,敦促相关互联网企业其所有软件(APP)的未成年人适用版,加紧建设为未成年人提供服务的网站,鼓励并支持研发、生产和推广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

参考文献

[1]新华网.民政部:全国现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两年下降22.7%[EB/OL].(2018-10-30)[2022-02-11].

[2]冉茂乾,旷华.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水平及其治理路径研究[J].科教导刊,2022(35):158-160.

[3]茅海燕,吕顺,寇利.进城务工人员与子女沟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30):5-7.

[4]梅纳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42-44.

农村留守儿童的背景范文篇2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误区;心理问题;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195-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打工经济”普遍盛行,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由于受到户籍制度和自身各种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子女无法进城生活,只能留在原籍所在地的农村由父母交予其他人抚养或者独自生活,于是便产生了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即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成长环境的不健全、教育主体的弱化和家庭教育存在的缺失,对他们的学习、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及道德品质的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将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由此便引发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由于农民工规模的不断扩大,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在日趋突出,甚至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甚至整个国家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为此,农村教师,在面对大量留守儿童时,不仅要传道解惑,更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随时随地与孩子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积极研究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下面,笔者就将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长期存在的一些常见的问题探究其成因并谈谈相应的解决对策。

1.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相当大,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成了备受学校关注的问题。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缺少了父母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关怀,缺少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沟通。留守儿童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理念存在误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体一般为祖辈或代养亲戚,他们的教育理念存在很多误区。

其二是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方法不当。多数留守家庭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经济能力及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其三在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存在种种问题。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会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

其四还有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儿童正处于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性格塑造时期,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容易产生心理缺陷。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怀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充满了不信任。他们对家人和老师的管教置之不理,甚至在公共场合顶撞老师,经常做出让老师和家长意想不到的行为。

2.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早应当受到高度重视。解决留守儿童题,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也不应只视之为农村中小学的事情,而应动员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平等地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将结合自己长期从教于农村、长期教育留守儿童的经验体会,谈谈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策略。

首先,创设良好的环境是教育留守儿童的前提。良好的环境能使儿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留守儿童缺少这样的环境。学校是情感教育良好环境的基础,而教育工作者恰好是情感教育良好环境的主持人。教师爱学生,关心学生,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使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温暖、信任、愉快从而激发起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获得丰富的知识,爱心也会自然流露,自卑感自然也会消失。

其次,建立专项档案是有效教育留守儿童的关键。每个孩子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所以建立专项档案尤为重要。档案中应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学习情况及心理发展变化状况进行详细的记录。

其三,理解与沟通是教育留守儿童的核心。心理学家说:"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核心就是理解。"只有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信任的师生关系,才能互相理解。

其四,组建特别照顾小分队是教育留守儿童行之有效的途径。用真正的师慰留守儿童受伤的心灵,补偿留守儿童的亲情和父母的爱,以消除他们心中的苦闷与孤僻,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关怀。教师定期向留守儿童学生家长通报学校、班级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在外务工的家长也可以针对教师反映的情况及时与孩子进行友好沟通,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家长、教师、监护人之间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又消除了孩子被父母遗忘的心理错觉。

农村留守儿童的背景范文篇3

一、汉滨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了他们性格成长、对事物的分析辨别能力较差。再加上政府对留守儿童教育关注不够,投入不够,学校缺少相应的经费和硬件设施,也没有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留守儿童辍学、厌学时有发生。据有关部门统计,汉滨区近些年农村留守儿童辍学率在1.3‰左右,多数是因为家庭经济原因,也有厌学和家长观念原因。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

(一)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教育孩子既是父母的责任,也是父母的义务。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因此对孩子而言,家庭教育的好坏至关重要。但在部分家长看来,学校才是孩子教育的责任主体,学校承担教育责任,父母承担生活责任。显然,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这些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并没有清晰的认识,这样的做法不仅违背了家庭教育理念,也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二)隔代教育问题多

由于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年龄大、身体机能老化,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他们只能尽最大的努力照顾好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问题,基本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去关心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

(三)留守儿童自身问题

缺乏父母约束,长期处于管理真空,没有人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在接触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之后,往往容易走向歧途。另外,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也比较严重,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他人都不负责任,没有是非、善恶等基本观念。

(四)学校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场所。留守儿童和一般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不一样,比如待人接物、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和表达能力。留守儿童往往表现出心理脆弱的一面,学校就应该对这些弱势群体多加注意,选派有经验、有责任心的老师多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不单是学习成绩,多和家长及其他监护人沟通。

(五)政府关注力度不够

虽然《民法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未成年人保护做了一些规定,各级政府对未成年人的关爱也在逐年提升,但总体来说关注度还不够。应当加强这方面的投资,完善立法,更好地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三、解决我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要使其得到根本的解决,任重而道远,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家庭教育占首要地位

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毋庸讳言。首先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不能以工作忙、要赚钱为借口,忽视了儿童的教育,要及时和老师沟通联系,积极引导教育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作为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更应该对孩子的家长负责,对孩子的未来负责,积极和孩子、老师交流,不定期的和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状况,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从而更好的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二)学校要采取多项措施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学校要建立奖助学金奖励和补助机制,经常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多和家长或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沟通,了解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另外,教师也要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及学习情况,多留意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及时和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取得联系,必要时进行家访,了解他们在家里的情况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上经常辅导、组织老师经常和他们交流,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要积极知道孩子和家长通电话和父母联系感情。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经济发展落后,使得父母不得不为了养家糊口背井离乡,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所以造成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诸多问题。努力发展农村经济,一方面可以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可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既可以解决家庭生存和发展问题,也能让父母留在孩子身边,多花点时间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使得留守儿童像正常的孩子们一样,得到更多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塑造更健康完整的性格,也让留守儿童能更好的在学校学习。

(四)政府要尽到责任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也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得社会各界都要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未成年人保护法》里明确规定了政府的责任,但是法律的实施在实践中往往流于形式。政府要加大投入,有针对性的提高学校硬件设施、改善教材内容、改革教育方法,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置寄宿制学校,对那些父母不在家,没有合适监护人的留守儿童,提供既能学习又能住宿的场所,也方便学校进行管理。当然,也要相应的增加教师编制,提高教师待遇。农业论文DylW.net

参考文献:

[1]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05):52.

农村留守儿童的背景范文篇4

必须承认,每个剧烈转型的时代,即使面对着功利、自私、冷漠的袭扰,也会出现道德情操超乎寻常的人,而这往往与金钱、地位、身份、年龄、性别无关。

此刻,处于媒体聚光灯中心的往往是被誉为“最美”的中国乡村教师。

在同一片初秋的蓝天下,仅仅因为城乡之隔,同为祖国花朵的孩子们却开启了不同的第一课。

一个特殊的群体尖锐地闯入人们的眼帘。这便是六千六百多万名留守儿童。

一位乡村教师写道:游走在村中,儿童拖着瘦弱的身躯劈柴,举着沉重的农具耕地,翻着崎岖山路行走的画面始终是大山深处难以消逝的风景。他发出一声叹息:“同一片蓝天,同一个世界,城市儿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山区儿童却历经痛苦,饱经风霜,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何谈教育?”

全国妇联最近的一份报告指出,六至十一岁和十二至十四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比例分别为96.49%和96.07%,这表明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正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总体状况良好,但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差。而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3.37%,虽然这个比例不大,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大,因此对应的留守儿童人数高达二百零五万七千人。

他们最后的屏障是八百多万名乡村教师。

很多人的坚守借助媒体的传播感动了中国。

在像超人一样奉献之后,他们会定期出现在电视荧屏上,接受隆重的表彰,然后,鲜花掌声散去,他们重回那些贫寒乡村,继续他们的崇高。

我曾经问一位最美乡村教师:“你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继续待在大山,接过你的教鞭吗?”

她不假思索地回答:“不愿意。因为这里太苦了。”

感谢她背负着巨大荣誉的压力说真话,这比金子还要可贵。

少数人的坚守背后是更多人的逃离。城乡经济和收入水平的巨大差距,造成农村教师、主要是骨干教师的大量流失,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随之进一步扩大。因大城市、中心城市、县城、乡镇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工作、生活条件悬殊,一般县城的教师比乡镇教师的收入高出三分之一甚至一半,造成教师逐级向上流动:中西部城市的教师向东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流动,县城的向中心城市、乡镇的向县城流动,而流出的都是骨干教师。

不排除坚守者中有不少人通过无私奉献、烛照别人获得了快乐,他们也配得上媒体的褒奖、社会的肯定。但这是一份少数派报告。假如连体面的生活都难以为继,起码的教学条件都难以保障,我深深怀疑其示范作用能在今天这个时代感召多少人去含辛茹苦地当“好大一棵树”?

我担心“最美”终会变成一个沉重的道德十字架,让难得的高尚成为这些人的墓志铭。

甚至,这些“最美”会成为一些地区部门掩饰自己忽视教育、懒政惰政的华丽外衣。

为了让崇高和奉献继续,必须有一个前提:让所有最美的乡村教师活得体面而有尊严,让乡村的孩子有更宽敞、明亮、坚固的教室。

也就是说,乡村教育缺乏最美的教师,更缺乏最美的制度。

农村留守儿童的背景范文1篇5

关键词:留守儿童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034-01

“留守儿童”专指那些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本文所提到的“留守儿童”确切的讲应当称作大龄“留守儿童”,他们是农村留守儿童中的一个特殊群体。12―16周岁的大龄农村留守儿童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但他们又是一群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却又远未成熟、十分需要父母关爱和引导的群体。远离父母的生活状况,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对于大龄农村留守儿童目前处于的这种尴尬的境地,我们还必须考虑到,他们目前的生活状态。12-16岁的年纪,正值从青春期到青年的过度时期,恰好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且这段时间大多数又是在学校度过的,这就给中学教育提出了一个难题――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政治教育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特征

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从正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开始。这类留守儿童的普遍特征是:

1、易出现心理问题――缺少应有的父爱和母爱使他们的心灵容易受到创伤,往往只能无条件地、被动地接受现实。他们孤独、自卑、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同学和老师沟通;他们的内心痛苦,看上去冷漠、自闭。

2、自律能力较差――这些留守儿童多在自己的祖辈身边长大,多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和管教,因此他们多是一些纪律散漫的、道德品行较差的学生。

3、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上述两个特征同时又是这一特征的原因,一部分留守儿童自闭、孤僻,家庭给予的压力大,一心只投入学习,学习成绩好;而另一部分则因缺乏管教,学习态度不端正,自觉性差,学习成绩很差。

二、解决对策

长期以来,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短板已经成为影响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阻碍,尽快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对这一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

1、学校方面

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应改变以往学习导向的教育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至于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具体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对留守儿童实施寄宿制,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学校可以配备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给这一群体提供更加全面的思想教育引导。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还应该拓展到课堂以外,通过与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形成一个立体化的教育体系。

2、家庭方面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家长的缺位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一大问题,鉴于此,家庭应在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虽然目前短时间来看,要让父母与孩子在一起还不太现实,但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外出打工的服务可以将孩子带到自己的身边进行学习。退一步讲,如果上述情况不能得到解决,家长可以再监护人方面进行仔细的筛选,同时经常与孩子进行联系,进行思想指导,确保孩子茁壮成长。只有通过加强二者之间的精神沟通,才能让留守儿童有一个关爱,从而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鉴于此,父母以及祖辈应密切关注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在孩子精神出现困扰时应及时的给予引导和帮助。

3、政府方面

政府在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发挥可以从两个方向努力,一方面就是对于留守儿童所在地政府而言,应尽可能的为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举例而言,地方政府可以在文化中心,留守儿童之家等方面进行投入,为留守儿童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另一方面对于外出打工父母所在地的政府而言,应在教育管制方面进一步放松,为留守儿童来到城市读书创造条件。政府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努力,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如何有效的提升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都会不断的考验着相关群体的智慧,对于此项工作,各级地方政府应投入更多的时间以及精力来加以推进。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尤其是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刻不容缓。

4、社会方面

社会氛围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思想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针对农村目前整个社会风气不良的情况,政府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来将各种不良社会风气消除,为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政府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应想尽办法建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给留守儿童建立一个温暖的活动场所,让留守儿童在这样一个活动中心获得思想层面的健康发展。当然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需要整个社会舆论营造出一种关心留守儿童的氛围,使得社会上所有的人都能够关心这一群体,为这一群体思想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总之,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是多方面的,解决的途径也是多方面的。而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教育问题适当、合理解决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难以绕过的难题,鉴于此,各级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问题,通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来确保学校、社会以及家庭在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发挥,从而实现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秋香.对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云梦学刊,2007(6).

[2]苗小强.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研究综述[J].传承(学术理论版),2010(5).

农村留守儿童的背景范文

一、音乐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重要性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音乐教育的魅力不在于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而是表现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净化等方面,为留守儿童找到精神的寄托和安慰,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正确地疏导和调解不良情绪,使其心理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完善其人格。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能够培养留守儿童的道德情操。音乐教育通过这种优美动听的音乐作用于人的情感,潜移默化的使人接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指引留守儿童在美中去理解、发觉、感受生活的快乐,唤起他们积极的看待周围人和事物并与其建立和谐、美好的关系,用乐观向上的心态来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其次,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造成影响最大,最为深远的就是心理问题,尤其在长期缺乏父母关爱的情况下,他们倍感孤独和寂寞,而且还要承受来自生活和社会的压力,使他们出现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等心理问题。通过音乐教育能够触及听者心灵的最深处,宣泄人的内在情感,调动人们的情感,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及思想负担。最后,能够促进留守儿童的学习。在农村地区,由于受到教育理念及其教学条件的影响,其学习往往采用学习成绩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进而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受到挫折,学习失去了兴趣,而音乐作品大都有很强的音乐感染力,能够唤起留守儿童的注意力,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

二、农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音乐基础知识非常薄弱,再加上他们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性格比较孤僻、自卑,有的甚至薄情、任性,有很强的心理障碍,这直接影响着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另外,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年纪尚小,有的处于青春期,属于好动的年龄,很多时候都只能保持三分钟热度,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很多学生变得越来越不积极,对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学习时没有兴趣甚至排斥,教材无法得到充分的应用。这些留守儿童本身的厌学情绪、烦躁不安的心理成分就比较多,再加上教学方式的单一,课堂内容的枯燥乏味,使农村留守儿童的音乐教学每况愈下。

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与城市教学条件相比,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硬件设施都比较薄弱、落后,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再加上教学理念落后,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重视音乐教学,使得音乐教育在农村学校推行困难重重。

三、农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福利待遇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大部分学校还是停留在保证最基础的教学、最基本的运转、最基本的工资层面上。因此,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为他们创造愉悦、快乐的成长环境已经迫在眉睫。

1、国家政策的扶持,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加速发展吸引着大量剩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这势必与原有的僵化的户籍制度产生冲击,尽管我国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但对于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来说,将孩子带到城市上学,仍相当困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户籍制度的硬性限制,因此国家应该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改革现在的户籍制度,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实的市民待遇,这样就可以让农民工外出务工也能带上自己的子女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难以取代的教育功能。

2、加强农村音乐教育硬件投资。一方面,加强资金投资。从当前来看,农村地区的音乐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不要说购买音乐教育方面的教学用具了,就连粉笔使用也较为紧张,制约了农村音乐教育的教学。为此,可像农村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让农村学校有足够资金购买音乐设备,为留守儿童音乐的学习提供硬件设备。如:建设舞蹈室、钢琴等音乐设备。同时可开展农村远程教育工程,让更多的音乐教师能够了解到最新音乐教育的信息,拓展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空间,进而提高教师修养。另一方面,加强师资力量。由我国政府向农村学校输入相当数量的音乐教师,使其从事农村音乐教学工作。同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进而解决农村教师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扎根于农村地区,让在农村学校中展开应有的才华。在教师招聘时,首先统筹考虑招聘一定数量的音乐教师到农村学校从事音乐教学工作。一旦应聘后,就必须到农村学校任教,为农村学校音乐教师队伍输入新的“血液”。其次,每年寒暑假,教育局可组织这些教师接受统一的音乐教育方面的培训,提高音乐教师水平,解决农村音乐教师紧缺问题。最后,也可鼓励城市的音乐教师到农村学校进行支教,加强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让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沐浴在音乐教育的阳光中。

3、改变农村音乐教育方法。首先,可开展情景式教育。情景式教育是近年来逐渐在实践教学中形成的新型教学手段,主张由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营造一种特定的情感氛围或场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教学背后的情感以及深刻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对农村留守儿童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可根据农村环境及其儿童特点,创设良好学习情景,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培养对大自然的热情。其次,实现课堂互动。加强课堂互动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便是教师巧设提问,使学生参与到积极思考与课堂交流中来。在课堂教学汇总,教师创设良好问题情境,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出发,培养留守儿童的探索性及其创造性。最后,增强情感交流。在音乐教育课堂中,教师可实现双向互动,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留守儿童完善的人格品质,进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及其世界观。

农村留守儿童的背景范文1篇7

留守儿童产生的社会背景。改革开放后,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城镇化进程迅猛,为农村闲置的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或外出经商,而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城市的生活成本使得那些外出务工的农民只能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当地,由此,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与流动人口相伴而生的复杂的教育和社会问题[1]。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现状调查发现,在一些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人数占全校的19%,平均每班9人,有的班甚至达到1/3,这还不包括父母早出晚归到城镇打工的。就全国而言,据2009年全国妇联统计,农村留守儿童中14周岁以下的有4000多万人。其中,由隔代监护的将近70%。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留守儿童人数将呈上升趋势。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性格形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留守儿童学习和性格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与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主要表现为:(1)学习成绩较差,作业不认真完成,无心向学,极易出现辍学现象。统计发现,这些学生的平均成绩要比其他学生的平均分低4—6分。(2)性格内向、孤僻,胆小怕事,遇到问题不敢向老师或亲属反映,长期积压在内心深处,心理压力很大,容易造成心理障碍。(3)不关心班集体,经常违反纪律且屡教不改,对待他人冷漠,我行我素。由于教育的缺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日益突出,道德面临集体滑坡的趋势,安全问题成为隐患。

二、造成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成员经常性缺位导致的亲情关怀缺失使得留守儿童心理受到极大影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他们与父母关系生疏,缺乏有效沟通。例如,在湖南省涟源市的一个小山村,有个孩子叫妈叫不出口,还多次用刀片划破自己的手腕。班主任在孩子书包里发现她用歪歪扭扭的钢笔字在一沓练习纸上写道:“我想,如果我的手受伤了,妈妈可能会回家,因为上次我的手受伤,妈妈就回来了。所以,我要经常伤我,但是,看见妈妈,我就是说不出,其实我很想妈妈。”类似这些孩子由爷爷奶奶监管。年迈的爷爷奶奶文化程度较低甚至文盲,他们只能从生活上满足孩子需求,不会从心理上去感受和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及经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条件。但总体上看,父母角色的长期缺位,使得留守儿童缺少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他们在学习上缺乏热情和恒心,产生忧郁焦虑自闭等症状。这对孩子未来的人格、道德的全面发展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二)学校教育条件的制约部分偏远山区,经济落后导致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滞后、师资力量缺乏、难以留住人才,在正常的教育管理之外,学校难以对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进行监管。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并没有全面的了解,加上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更加难以管理,造成部分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推到孩子父母身上。学校教育的疏忽,导致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个别的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教师与学生又很少有课外交流和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政策调控不足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缺乏公平性,社会上农民工子弟学校数量极少,不能满足需求。在公安管理上户籍制度存在很大问题,城乡差距拉大。社会保障和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法规,配套设施不完善,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相关政策衔接不到位,无法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

(四)社会组织作用有限部分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发挥有限,农民工大多产生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而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村级组织的作用越有限。据调查,许多农村每个月由一名村干部在家值班,其他的都外出打工。由于机构萎缩,农村基层组织往往只能应付上级的会议、检查和一些易于完成的工作。资料显示,在几次座谈会上,当问及对留守儿童问题有何对策和想法时,回答是“我们只考虑为农民抓票子,没去考虑为农民带孩子”[2]。因此,对留守儿童的问题,无论是职能上还是实际功能的发挥上,大部分农村基层组织发挥的作用不够,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只能是听之任之。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要城乡结合,统筹安排。把农村留守儿童与当地教育结合起来,将他们的各项权益保护列入纲要,实施监测评估体系,让各级政府重视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保证教育公平。逐步开放城市公办学校,使农民工子女能在父母就业地入学,逐渐减少留守儿童的比例。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在大量创办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的同时,还要注意办学质量和学生生活水平。调查表明,许多农村的寄宿制学校条件很差,十几个学生挤在一个宿舍,食堂环境也不尽人意,教师素质亟待提高。因此,对到山区发展的教师应该有政策倾斜,这样才留得住人才,以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在公安管理上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政府应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进城务工农民享有与城镇原住居民同等的政治和社会权益。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减少农民进城的“迁移成本”[3]。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留守儿童的增加。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建全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益;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落实政府应担负的责任;促进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相关政策的衔接与配套,保障留守儿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还应大力发展农村的社会事业,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资建设,使得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农民能够在当地就业。这样,就在根源上减少了留守儿童的产生。

(二)强化家庭教育功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重视子女的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成长和人格形成期,应更多考虑子女的情感需求,即使没有足够能力将孩子带在身边,也应尽量固定一位来专门负责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持亲子关系的存在与完整[4]。当父母都外出时应与孩子多通电话,至少做到每星期或半个月交流一次,沟通内容不局限于学习,让孩子亲耳听到远方父母的教诲,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父母的鼓励不仅能让孩子感到浓浓的亲情,还可减少和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是有益的。同时,还要加强与学校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

农村留守儿童的背景范文篇8

农村大量的已婚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让男耕女织成往事,农村家庭的分工模式由过去的“男主外、女主内”变成了现在的“男工女耕”。针对农业生产的女性化特点,我们的建议是,在农村多开展面向农村妇女、适合农村妇女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过程中,考虑农业生产女性化的特点,鼓励发展适合妇女劳动特点的农业产业,以增强留守妇女的农业生产能力,积极应对农业生产问题。同时,还应充分发挥留守妇女的能动性,建立留守妇女互助小组,促进农业生产的互助与合作。

在留守妇女群体中,哺乳期妇女占总体的12.8%,怀孕生子是她们留守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有64.7%的哺乳期留守妇女打算待孩子断奶后,将孩子交给公公婆婆照顾,自己再次外出务工。她们的选择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将产生深刻的影响。而哺乳期留守妇女现象反映出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农村劳动力在外务工中的不平等待遇。农村女性务工者很少能与雇用单位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所以既不能享受合理的劳动保障、生育医疗保障等,也因为怀孕而不得不丢掉工作、返回家乡。因此,应保障在外务工的女性劳动力的合法权利,使女性农民工在务工地得到正常的生育保健服务。

留守儿童群体具有明显的多元性,不同特征的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受父母外出务工的不同的影响,我们的研究发现,父母外出后,留守儿童的劳动负担明显增加,从事重体力家务劳动的情况较多,但留守女童劳动负担的加重更为显著。留守女童的劳动负担繁重还表现在与其体能不相符的农活负担上。感情较为细腻的留守女童内心情感更容易受到父母外出的影响。同时,由于农村家庭中性别偏好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留守男童更容易获得来自家庭内外的各种帮助和支持,留守女童在社会支持获得方面同样呈现出一定的弱势,往往被家人和其他群体所忽视。也就是说,留守女童承担着更为沉重的劳动负担和心理压力,更易成为留守儿童中的脆弱群体。我们认为,留守女童所在的家庭、学校和社区应给予她们更多关爱,通过社区互助、自助等形式缓解留守家庭面临的生产生活负担,从而保障留守女童的权益。

目前的金融危机的确导致了一部分农村人口的回流,但是,我们面对的现实是,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他们在农村无法实现充分就业,因此,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或转移是必然的趋势,目前的回流是暂时的现象。另外,在部分地区进行的户籍改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留守人口问题牵涉到太多方面。不是一个户籍问题就能解决的,比如留守儿童如果去了父母务工地,可能造成的负担会更大;还有,多数的农民工并不是长期在一个地方打工,是一直流动的。

农村留守人口现象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众多的社会问题之一,农村留守人口群体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中必将持续存在。在现实的社会背景下,我们认为留守人口问题需要从“解决”到“应对”的思维转变。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社会,社会各个层面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和社会支持行动,开展这些行动便是这种“应对”思维的具体体现。这些行动中涉及家庭、学校、社区、政府、媒体、企业等多个行动主体,但家庭是关键,农村社区应该成为留守人口支持行动的有力主体和行动空间。

农村留守儿童的背景范文篇9

一、隔代家庭的概念和背景

(1)隔代家庭概念:由三代以上人组成,中间有断代的家庭,如有祖孙组成的家庭。中国的隔代家庭有着其特殊性、时代性,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祖孙二代共同生活的家庭。

(2)中国隔代家庭产生的背景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这过程中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迁移,而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的单独迁移,剩下老人和孩子在农村独自生活。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就组成了现中国农村主要的家庭结构———隔代家庭。

本文将分别对隔代家庭中的老人健康和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作以分析,认为隔代家庭并不是未来农村家庭结构的主要趋势,而应该有效地解决其存在问题。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是父母将其单独留在农村老家,跟家里的留守成员共同生活。农民进城务工都生活在城市的底层,他们没有额外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小孩,因此把小孩留在农村是众多农民工唯一选择。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家庭和社会都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⑴家长的监管不力,对教育持放任态度,溺爱多过于教育。父母外出务工产生了对孩子的愧疚,期望通过物质来弥补,结果让孩子变得娇蛮纵横,让留守家长管理起来更不得力;留守家长也不断通过物质来满足孩子;这样的恶性循环让孩子从小就放纵在管教之外。并且大部分留守儿童跟着祖父母一起生活,农村的祖父母大都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甚至是文盲,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都没能让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持已足够的重视。⑵学校管理滞后与社会风气的影响。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者应相互配合、相互协调。

留守儿童所处的阶段是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较差的时候;而学校留守儿童较多、教师有限,也不能及时关心和帮助他们;导致很多儿童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留守儿童课余甚至逃课光顾游戏室,痴迷电游、看碟等,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将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健全人格发展和正确人生观的树立。⑶忽略孩子的心理发展。由于长期的家庭缺陷,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对于心理和身体成长都会留下一些后遗症。家庭成员间缺少交流,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心理成长和学业状况知之甚少。并且文化水平不高、身体精力条件不大好的祖辈,更无力顾及孙辈的心理成长。这种情况下孩子个性常常固执和孤僻,缺少关爱他人、热爱集体等意识。

三、留守老人的健康问题

由于经济压力和传统生活观念,大多数的老人只能选择继续留在农村。子女不在身边,还得照顾孙子的起居生活,因此对留守老人在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生存状态都将产生明显影响。⑴留守老人的生理健康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老人的物质生活已经有了较大改善。目前大多数农村老人的生活都是通过子女供给,虽然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日益高涨的生活成本仍增大了老人生活压力。这样老人不仅要干农活,还得照顾孩子因此无暇顾及自己身体;老人的年龄在逐年增大,子女的外出挣钱的同时也增大了老人的身体负担。⑵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子女间交流甚少,让大部分老人都倍感孤寂,也缺乏家庭的温暖。每天繁忙的生活,还得操心孙子,虽然孙子的陪伴让老人心理有了慰藉,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让他们既干农活又照顾孙子,还是有点力不从心。少了子女的关心和再次经历抚养的过程,加重了老人心理负担。

农村留守儿童的背景范文篇10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父母一方,其他监护人或者儿童自己看护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1]。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这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导致他们的情感常常处于“情感饥饿”状态。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期,但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这种亲情的缺失常常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出现问题,从而有碍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对于这种情况,应及时实施有效的干预,否则,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极有可能会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探寻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显得相当重要。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1、亲子依恋关系的缺乏。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1951)对亲子依恋行为研究指出,一些过早离开父母,没有在早期形成依恋关系的孩子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常感到不安,缺乏对人基本的信任感,怕冒险、怕探索、怕发现超过他们身体之外的世界、乃至自己等。鲍威尔根据此得出结论: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就是婴幼儿应当有一位母亲或一个稳定的母亲之间亲密的、连续的情感关系。早期母婴依恋的形成,有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和良好的社会行为的产生。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大部分都是从小与父母长期分离,有的甚至从小到大一年都难得见到父母几回,更有甚者是由于各种原因被多个亲戚轮换监护,这些情况下要形成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显然是难度很大的。

2、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教育责任和教育意识的缺失。西方有句名言“一个母亲相当于一百个优秀的教师,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但是,不少留守儿童的父母却错误地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比如笔者目前所带的一个七年级的班级,总共有学生共57人,留守儿童高达45人,但是这些留守儿童的家长极少主动联系老师,甚至老师主动联系留守儿童的家长时,他们也只关心孩子的成绩,而对于思想和日常行为表现很少关注。这些家长没有认识到自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们片面地认为,作为父母他们只要供给孩子吃穿用住就行了,就是要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但是他们就没有意识到,精神需求其实与物质需求同样重要。由于不少留守儿童的父母重养轻教,忽视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导致孩子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易于产生思想认识上的偏离,乃至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3、学校教育和监护不力。据统计,80%以上的农村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监护,由于他们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他们只是解决孩子的温饱问题,根本无力监管孩子的学习和行为。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给留守儿童提供特殊的教育受限,加之家庭与学校之间缺少沟通,导致数量较多的留守儿童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统计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就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后,农村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农村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正脱离普通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的正常轨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对策。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原因,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的教育对策。

1、改善家庭教育环境。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能否构建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关键。从婴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这是一个孩子的个性、品德、人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如果家长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将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益。留守儿童家长可利用节假日回家探望、电话、书信等方式实施亲情教育。家长要选择最有利于孩子成长与发展的监护人,因为他们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留守孩子。此外,家长还应该经常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定期主动与老师交流沟通,不但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还要经常关注子女的思想与生活的变化与成长。总而言之,家长要密切关注子女的成长变化,使子女感受到,虽然他们无奈留守在家不能时刻与家长在一起,但是来自家庭的关爱却时刻与他们在一起。

2、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教育责任感和教育意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根本对策,就是要给他们提供心灵的慰藉,即建立稳定的亲子依恋关系,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且这个作用其他人是无法完成的。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还是要从留守儿童的父母身上入手。要转变留守儿童的父母的教育观念,让他们知道教育不单单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家长也是教育的责任人,孩子的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互相配合形成合力。要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教育责任感和教育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必须在防范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上起主要作用。

3、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在寄宿制学校里,应该配备专门的具有专业背景或接受过专业训练的生活指导教师,这样可以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管和照顾,也可以较好地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和辅导他们的学习。但是,目前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不管在校舍修建和资金配套等硬件建设上,还是在政策以及师资配备等软件建设上,都不够完善,还不能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寄宿的需要。因此,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把寄宿制学校建设纳入学校基本建设规划中去,使寄宿学校变成农村留守儿童精神家园。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殊的社会现象,其形成有着复杂的社会根源。相应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其解决需要综合的措施以及长效的机制。因此,家庭、学校、政府及其他各个方面应该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有效协调密切合作,形成合力,从而让农村留守儿童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的背景范文篇11

(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河南新乡453002)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乡村教师作为农村家长最为信赖和敬重的人,能够获得有关留守儿童的第一手资料,在维护其心理健康方面负有重要职责,并且能够发挥关键作用。

关键词:乡村教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维护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1.052

中图分类号:G4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1—0116—02

收稿日期:2014—08—08

作者简介:艾小青(1985—),女,河南洛阳人。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精神应激与心理治疗。

朱建立(1983—),男,河南商丘人。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心理治疗。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日益频繁的人口迁移和流动,越来越多的农民背井离乡,进城务工。在此背景下,出现了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并需要其他亲友照顾,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1]他们一般与自己的隔辈亲人,甚至是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不仅给乡村教育的发展带来很大困难,也对乡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方面

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督,留守儿童学习时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委托的监护人由于年老体弱、文化水平较低等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个性化的辅导,难以尽到全面的教育职责,因此,只有少数留守儿童成绩优异,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3]例如,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学习习惯较差,自制力弱。在学习遇到困难时,他们难以承受较大的压力,容易造成学习兴趣的缺失,有的甚至产生学校恐惧症、逃学、厌学等问题。

(二)生活方面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被老人溺爱或者亲友疏于管教,加之其自我控制能力弱,容易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具体表现为不讲究卫生、挑吃挑穿、乱花钱、过多食用垃圾食品造成营养不良等。农村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又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受到溺水、触电、车祸等意外事故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三)性格方面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保护,委托监护人的疏于照顾可能导致其经常被同学、邻居的孩子欺负,被欺负的儿童容易产生心理阴影。他们或者默默忍耐,形成了自卑、怯懦、恐惧的心理;或者奋起反抗,发生打架、斗殴等行为,这既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又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危害校园安全。父母外出打工使留守儿童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和被抛弃感,相当多的孩子长时间地回避社交,性格变得愈加孤僻,部分孩子表现出抑郁、自卑情绪,内心封闭,不合群,更有孩子存在情感脆弱、焦虑不安、缺乏自信心等问题。[4]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指导与教育,需要通过教师以及集体的温暖来消融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造成的影响。在农村地区,学校是家长最为信赖的教育孩子的场所,而教师格外受到家长的敬重,因此,除了家庭,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也负有重要职责。乡村教师由于其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在教学实践中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留守儿童,获得第一手资料,因此,维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其职责所在。

二、乡村教师维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施

乡村教师要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医生,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然而,城市中小学校在心理健康辅导方面的师资力量尚且短缺,更何况教育资源匮乏的广大农村地区了。这就需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乡村教师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只有做好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才能最终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稳步地开展起来。

(一)用心关爱留守儿童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育过程中,

乡村教师

除了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还应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应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密切关注其思想动态。乡村教师应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努力走进其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在想什么,使其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进而对教师产生信任,并在教师的关爱和指导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利用集体的力量

环境对个体的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是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乡村教师可以在学校中担任“家长”、“爱心妈妈”等角色,对留守儿童进行看护和辅导。看护的具体内容包括对儿童的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学习表现等的关注。辅导的内容包括课后作业、心理诉求等。也可以将留守儿童组织成一个小团体,使其在学习、生活中互帮、互助、互学、互进。

(三)与家长或委托监护人互动

外出打工的父母很难做到与孩子及时、有效地沟通,而教师又是他们较为信赖的人,因此,乡村教师要经常与孩子的父母或者委托监护人联系,通过电话、邮件、上门家访等方式告知其孩子的动态,与其交流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健康情况,提醒家长或委托监护人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关爱。

三、乡村教师开展维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工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留守儿童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虽然已经有教师开始留意,并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他们格外的关注,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其心理问题,需要政府乃至全社会齐心协力,统筹规划。此外,乡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与学生的实际心理健康问题相吻合,因此,不同于城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有其特殊模式。

如前所述,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也是乡村教师面临的职业困惑。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是一蹴而就的,并且很难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机构,制订长期、合理的规划,确保培训工作长期、有序、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依靠一两次培训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要改变以往只重视短期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其他培训的附加课程的做法,必须制订切合本地实际的长期规划,比如,建立地方教育心理学协会,将其作为培训平台,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引进、培训计划、经费投入、培训实施等进行整体的规划,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规范化。

另外,课业负担重、在实践中难以全面兼顾也是乡村教师工作的障碍之一,因此,学校引进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或许是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陈燕.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N].人民日报,2004,10,20.

[2]殷向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皖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2).

[3]胡枫,李善同.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基于5城市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9(2).

农村留守儿童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四川留守儿童农村美术教育

美术本身是儿童非常喜欢参与的一门学科,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尊重儿童个性的表达,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感悟和发现,用美术工具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所以作品往往隐藏着他们的情绪,他们通常以着轻松的心态进入课堂,愿意敞开心扉。笔者从长期的城市儿童美术教育和农村留守儿童美术教育的实践中总结并得出经验:在美术创造的过程中,农村留守儿童由于自身独有的境遇,有着与一般同龄儿童截然不同的心理特征,他们用画笔真实地表达着自己的情感,作为教师,能够从中看到他们作为一群特殊群体所呈现出来的作品有着鲜明而共同的特点,在表达相同中心思想的作品中,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儿童在画纸上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心理特征。

1.观察力强,造型能力和组织画面的能力差

农村留守儿童不同于城市儿童,他们普遍没有上过美术培训班,没有受过专业的美术指导,虽然大多热爱画画,却都是信笔涂鸦。

有一堂课课后教师给孩子们布置了家庭作业,要求他们回家画一棵树,要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树画得漂亮,画得最漂亮的有奖品。第二天孩子们带来的作品,在造型上,孩子们在没有征求老师同意的情况下不敢有大一点点的突破,画面也很单调,甚至连颜色都没有涂完就觉得自己的“任务”完成了。相比之下,同样的家庭作业布置给城市的儿童,学生回家能够抽出时间作业,家长会监督孩子完成,学生又普遍受过美术培训,知道自己的画面要完整才是好看的,所以绝大部分孩子的作品都很完整。他们的作品不仅H停留在《一棵树》上,为了让画面更加丰富,他们这棵树都被安放在一个故事情节当中,处于一定坏境里边,这棵树一定是具有了某种神奇的功能,让它既美观又实用,而不是单单一棵简单的树。

2.好奇心强,缺乏创意性思维

另一堂课,教师简单示范一张画,告诉他们要让自己的画看起来更加丰富,需要给物体加上背景,告诉他们主体物需要有伙伴,慢慢的,孩子们的画开始出现背景,出现多个物体……可是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孩子们不能为物体创造有趣且多样的环境,大部分的作品背景跟教师所画一样,教师提及一点,学生就多画一点,只要教师没有提及的,孩子们不敢独自创造,这就造成了所有的画面几乎都是一样的成分,一样的单调。从中,教师能够发现他们观察能力是很强的,教师的示范画看了一遍,大部分画面成分都能够记住,可是在创造力的表现上却是薄弱的,教师的示范画成了“创造力的魔咒”,只会跟随教师的步伐,孩子们不敢独立思考自己的想法,不敢独自表现独特的东西。如果要全然跟着教师的步子临摹,只画现有的东西,这对于儿童的美术教育全然无益。对于四川的留守儿童而言,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不了解孩子绘画的重要性,认为绘画只是孩子的游戏,即时孩子作品当中有创造力的萌芽,由于得不到成人的正确引导和鼓励,长此以往创造的激情就会有所减退,孩子绘画会变得越来越拘谨,所画的内容也会越来越空洞狭窄,这些都违背了他们智能和心理的发展规错律,强烈制约着留守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内心孤独,想象能力弱

在四川农村,由于父母外出,缺失成长过程当中必要的关爱和教导,留守儿童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因为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温暖,孩子就感到寂寞和孤独。在《我的爸爸妈妈》一堂课中,孩子们普遍不能够画出自己爸爸妈妈的样子,不是没有用心观察,是根本不知道此时的爸爸妈妈是什么模样,妈妈否留着长头发,爸爸是否留了胡子……他们只能画出自己印象中甚至想象中爸爸妈妈的样子。在画到身体部分,孩子们几乎全都停了下来无法再往下画:“老师,我不知道他们该做什么。”对啊,一般的孩子都知道自己的爸爸是警察、是司机、是画家,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老师、是上班族、是家庭主妇,知道他们会穿西装,会穿裙子,孩子们脑袋里会浮现郊游的情形,会出现家里的画面,会有家长会的场景……可是作为留守儿童,他们对于父母的概念十分模糊。

在四川,留守儿童作为农村儿童的主力军,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由于亲情的缺失和监护的不力,他们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和一般儿童呈现截然不同的表现。并且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得不到父母正确的引导,相对而言更容易形成两种极端的性格:一是坚强勇敢,懂事上进,生活虽苦,知道乐观面对生活,在该年龄段却表现得过早的成熟;另一类是内心封闭,性格柔弱内向,脾气容易冲动,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这两种性格都需要得到情绪上的释放和表达,对于缺乏情感交流,学习压力大的农村留守儿童而言,美术课相当于是一种精神体操,适当的利用可以使他们压抑的情感得到释放,封闭的内心得到放松,所以说美术教育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至关重要。美术作为美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它让孩子们从生活当中发现美、欣赏美,它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美术技能的训练,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美术作品的完成过程中,能够释放和展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使良好的心理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美]简.尼尔森琳.洛特斯蒂芬.格伦《教室里的正面管教――培养孩子们学习的勇气、激情和人生技能》,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2014年.

[2]郜莉琼《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2010年.

[3]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重庆科技学院报2007年.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失业保险申领流程范例(12篇)

    - 阅0

    失业保险申领流程范文篇1关键词电网;调控;风险;管控中图分类号:TM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4)21-0205-02随着电力体制的深化改革,电网设备管辖、运行维护的主体都作.....

    电力安全举措范例(12篇)

    - 阅0

    电力安全举措范文篇1关键词:电梯;安全管理;维护保养;举措1电梯安全管理及维修保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1.1维修人员专业素养不足电梯虽然属于机械的一种,但与普通机械之间的区别较大.....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