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农业发展模式范例(3篇)

来源:整理

立体农业发展模式范文

关键词:西部;四大农业区;循环型农业;发展路径

0引言

循环型农业是循环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农业中的应用,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新方式。发展循环农业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农业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我国西部地区农业资源丰富,但是其农业发展仍然以传统农业技术维系,农民增收空间十分有限。同时,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只有依据“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进行农业的综合区划,确定各区域循环型农业发展的途径,选择和改进农业的经营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道路。

1文献综述

针对我国西部地区循环农业,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成果丰富,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西部地区发展循环型农业的困境研究。黄国勤(2003)在比较和分析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新世纪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王国敏,罗静(2007)分析了西部地区农村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对应的对策建议。(2)西部地区发展循环型农业的重要性研究。陈祖海(2003)分析了民族地区实行循环农业的必要性,探讨循环农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提出实现循环农业的对策;张雪绸(2006)分析了发展生态农业对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探讨了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提出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一些措施。(3)西部地区发展循环型农业的模式研究。胡频,周庆生,杨文杰,王瑞(2000)分析了常见的集中生态循环模式,并分析了其对西北地区的借鉴意义;张立华(2011)分析了西部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面临的主要障碍,探讨了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刘昀(2012)探讨了我国偏远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2西部地区四大农业区发展循环型农业的优势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根据中国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环境类型结构及其功能的地域分布规律,按土地适宜性、生产力特征,从农业生态区域结构的角度将西部12个省份划分为四个农业生态区:蒙新区、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区、西南区。四大区域发展循环农业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1)土地面积广。

四大农业区人口占全国的23%,而土地面积达68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幅员面积的71.5%,其中耕地面积约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28%,人均耕地面积2.1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可利用天然草地面积占全国可利用天然草地总面积的63%。

2)光温资源足。

四大农业区盘踞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三大高原,地势高亢开阔,属于我国光辐射资源最丰富和日照时间最长的区域。尤其是西北地区的长日照、大温差,非常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使其成为我国优质农产品最为集中适宜的区域。

3)特色产品多。

四大农业区特色产品种类繁多,如河套地区的粳米、甜菜;黄土高原的杂粮、杂豆;新疆的长绒棉、哈密瓜;云贵高原的桑蚕、烤烟和青藏高原的中药材等。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将特色农产品进行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并将其培育成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可以大大促进其循环型农业的发展。

4)增产潜力强。

四大农业区耕地面积大,根据调查发现,西北部干旱地区大量农田单产仅为750-1500kg/hm2,仅相当于于黄淮海平原的1/6左右,西南地区部分地区年单产只有3750kg/hm2,产出水平低。若改善条件,增加物质投入,西部地区四大农业区农业蕴藏着巨大的生产潜力。

5)后发优势大。

四大农业区属于后发地区,在发展的过程得到党中央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享受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完全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到“后来者居上”。因此,西部地区四大农业区发展循环型农业是可行的。

3西部地区四大农业区发展循环型农业的路径设计

西部地区四大农业区除了具备以上的有力条件,其他方面的条件千差万别。下面依据“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设计各区域循环型农业发展的途径。

3.1蒙新区

蒙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以水资源和生态为约束条件,充分考虑区域粮食基本自给,以发展草地农业和特色农业为主要方向。主要的路径选择如下:

3.1.1高科技节水模式

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实施以节水为中心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技术改造,引进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建立完备的节水灌溉体系,采用滴灌、喷灌、微灌、管道输水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土壤水分检测技术,按农作物实行精量按需灌溉,建立温室大棚或塑料拱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有助于保护水源、优化水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1.2农产品加工企业模式

蒙新区作为我国主要的草地畜牧区,畜牧业30年取得了持续发展。2012年,肉类总产量合计约529.64万吨,比2011年增长了3.65%。因此建立“公司+基地+农户”或者“公司+农村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公司通过基地集中收购农户优质牛羊肉,再对牛羊肉做深入加工,提高肉制品的综合加工利用能力,推进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建立自有独特的品牌。

3.2黄土高原区

黄土高原区包括陕西中部和北部、甘肃大部、宁夏南部及青海省东北一隅。这一农业区农业开发过度,水土流失、沙漠化严重,是当今保护生态环境、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重要地区。主要的路径选择如下:

3.2.1林草间作、林药间作、林粮间作模式利用黄土高原区山多、林多、坡多、野生药材多的资源优势和立体气候,采取林地与牧草、林地与中药材间作、林地与粮食复合经营,间套种植。如杏-牧草间作、杏-药材间作、杏-粮间作(下图1-3所示),达到经济增长、以土还草、蓄水保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的效果。

图1杏-牧草间作型生态畜牧业循环模式

图2杏-药材间作型循环模式

图3杏-粮间作型循环模式

图4种草养羊一体化循环模式

3.2.2农牧一体化模式

建立农牧结合、畜牧为主的复合型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在人均耕地较多的区域实施退耕还草,种植青玉米、青莜麦、苏丹草、紫花苜蓿等青饲料作物,舍饲养羊,将种植业和养羊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图4所示,既保护了黄土高原的环境,又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3.2.3“四位一体化”生态模式

在黄土高原冷凉地区旱作,建立“四位一体化”生态模式。以沼气为纽带,把沼气技术、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科学、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沼气、猪舍、厕所、日光温室的四位一体模式。沼液和沼渣用于果园、蔬菜施肥,沼气供农户日常烧饭照明,达到优化农业资源,使农业生态系统内能量多级利用,物质良性循环,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目的。

3.3西南区

西南区包括了四川盆地区、云贵高原区和广西盆地区。本区以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农用地为重点。主要的路径选择如下:

3.3.1池塘混养模式

将同类不同种或异类异种鱼虾蟹贝藻在人工池塘中综合养殖,利用生物之间互相依存、“适者生存、劣者淘汰”的竞争规则,充分利用水域、饲料资源,根据养殖生物食性、垂直分布不同,合理搭配养殖品种与数量,使养殖生物在同一水域中协调生存,获取最大的经济、质量效益。

3.3.2园地高效利用模式

依托园地设施建设,利用先进的品种技术、栽培技术、立体开发等技术,建立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物产品的产出率,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优质果栽培为主体,在果园种植豆科牧草或茶树等,获得果畜、果茶四重收益;搭建地膜覆盖栽培和大棚栽培蔬菜,提高蔬菜品质、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

3.4青藏高原区

青藏高原区包括全区、青海省大部(东部河涅谷地属黄土高原区)、甘南的一部分、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角。本地区以加强林业建设\保护大江、大河源头生态环境为主。主要的路径选择如下:

3.4.1生态园区型模式

根据青藏高原的资源优势,在生态保护区内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治理和保护项目,结合民俗文化发展生态旅游,建立“生态治理-民俗观光-旅游”一体的生态园区型循环经济。鼓励牧户与旅游单位合作,在禁牧的草场上设置旅游帐篷、遛马等项目,开展旅游,利用农业自然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农耕、农业文化和农村文化,吸引游客观赏、品尝、购物、体验、休闲、度假,既增加收入,又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场。

3.4.2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

以藏羊和牦牛规范化生产技术为依托,在农牧交错区,建立饲草种植基地,扩大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加大家畜舍饲育肥技术的推广力度,减轻天然草场压力,保护生态环境。夏秋季节放牧天然草场,冬春季节舍饲圈养育肥,提高牦牛、藏羊质量;同时,引进优质牧草,建立塑料暖棚畜舍。

4西部地区四大农业区发展循环型农业的保障措施

西部地区四大农业区发展循环型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观念、社会、经济、科技领域的变革,形成完善的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循环型农业支持体系。

4.1观念创新

(1)政府部门提高发展循环型农业重要性的意识,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念注入政府的基本运行轨迹,开展对政府工作人员循环型农业的相关政策、法规、管理和技术的培训,更新行政管理人员的观念;(2)公共媒体进行多层面、全方位宣传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循环型农业的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循环型农业的良好氛围,调动农民发展循环型农业的积极性;(3)编写通俗易懂的循环型农业科普知识系列读物,通过文化进村、教育进家,以及创办农民夜校、农民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促进农业生产者的观念创新,提高农民的思想和文化素质,加强对农民从事循环型农业的技术和能力的系统培训,使他们掌握采用清洁能源的工艺和方法,从而形成保护环境、建设循环型农业的主体意识和行为;(4)相关部门组织编写消费行为规则和资源节约公约,引导社会大众消费者的观念创新,培养公众的生态意识,改变价值观念,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4.2市场体系

(1)培育农产品市场体系,推进农产品产业化;(2)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3)建立循环技术的供应、保障网络和生态农产品的收购、加工、销售网络;(4)加快循环型农业产业化步伐,促进农牧渔、种养加、贸工农有机结合,推动西部循环型农业的市场化、规模化;(5)发展品牌战略,借鉴“伊利”、“蒙牛”等龙头企业的成功经验,建立自有独特的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4.3管理体制

结合四大农业区实际,确定循环型农业建设重点,环保局等政府部门加强综合协调与监督工作,加强对自然资源开发的规划和管理,使循环型农业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轨道;制订、颁布农业清洁生产管理办法、农业清洁生产标准和农村环境清洁标准;建立循环型农业的指标评价体系、统计核算制度和科学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循环型农业监测体系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保护农产品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

4.4政策保障

各市区加快制定、完善有关循环型农业发展的财税、金融、产业、投资,价格和收费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对循环型农业的支持力度,制定循环型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循环型农业的投入,设立专门基金,采用财政补贴政策和循环型农业的倾斜政策,对经营循环型农业的企业减征或免征增值税,综合运用税收、金融保障、财政补偿等方面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行为。

4.5技术创新

政府组织各农业研究中心以及大学的科研机构,加强对农业生产技术、有机化土地栽培技术等循环型农业新技术研究;深入农村大力推广已经成熟的循环经济模式;引进重大循环型农业示范项目,建设一批循环型农业示范工程;改善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环境,引进国内外科研力量、技术、设备和资金;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循环型农业技术培训体系,在农民中培养循环型农业技术员,掌握循环型农业技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致富之路。

4.6信息支撑

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加大信息传输网络的覆盖力度。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的方针,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农气预报、农事建议、农气产品、农技农资及专家建议等综合信息;建立农业信息数据库,开展信息查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陈祖海.西部可持续农业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路径选择[J].环境保护,2003(1):24-26.

[2]王建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推进西部农村农业经济发展[J].现代经济,2008(7):72.

[3]梁松.西部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构建研究[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8(4):45-50.

[4]张玉清.基于生态伦理视角的西部循环农业发展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794-1795.

立体农业发展模式范文篇2

因此,农业保险法定模式的选择实质上是一个通过立法手段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复杂利益关系进行综合协调的过程。我们必须进行多重因素的考量,形成不同的类型。任何一种或几种模式的选择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发展中的所有问题,这需要立法的不断推进。

一、农业保险法定模式选择的考量因素

纵观中外农业保险法律制度变迁史,我们发现,农业保险法定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农业保险自身特点

农业保险具有风险的可保性差、交易费用高、产品的准公共物品属性等鲜明特点,这些特点对农业保险模式的选择会产生重要影响。农业风险的可保性差使保险组织与投保农户在农业保险市场上难以自发成交,从而决定了农业保险不能全盘照搬一般商业保险的模式。由经营技术难度高、逆选择与道德风险特别严重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农业保险产品的交易费用过高,决定了农业保险法定模式的选择应以是否有利于成本控制为一项重要标准,并以组织制度和运行制度的创新为基本原则之一。此外,农业保险产品的准公共物品属性使政府对农业保险市场的干预成为必要,这决定了政府主导或支持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应是各国农业保险模式的理想选择。

(二)宏观社会经济政策

一方面,宏观社会福利政策对农业保险法定模式的选择会产生重要影响。发达国家将农业保险作为农村社会福利政策的一部分,因而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很强;发展中国家视农业保险为农业自然灾害损失补偿政策的一部分,故农业保险的政策性显得相对较弱。另一方面,宏观经济政策对农业保险法定模式的选择也会产生重要影响。这主要表现为经济体制的影响、农业产业政策的影响和外贸政策的影响。如在外贸政策的影响方面,根据WTO规则,政府不可以依黄箱政策对农产品进行直接补贴,但可以依绿箱政策对农业保险实施补贴,并向农业生产者提供与产量无关的收入补贴以支持农业。现在,许多WTO成员国正在充分利用这一绿箱政策,在国内以立法形式建立或完善以财税扶持为核心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通过这些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农业保险中的政府扶持作用凸显。

(三)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体现为该国或该地区政府财政收人和国民人均收人状况,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政府财政收人就越好,国民人均收入就越高,反之,则相反。由于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尤其是农业保险补贴支持,同时农户也须采取“选择性进人”的方式,即只有付费才能享受相应服务,而不同农业保险模式对政府支持能力和农户付费能力及保障程度的要求有别,因而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农业保险法定模式的选择。国际比较角度看,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特别是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间经济实力差距大,农业保险法定模式的选择也就千差万别。而在一国内部,亦可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选择多样化的农业保险法定模式。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均衡,是此类混合式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

(四)实践经验和教训

在已制定实施农业保险法的国家和地区,农业保险法定模式的选择既可能深受该国或该地区相关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影响,也可能受他国或他地区相关实践经验和教训的一定影响。以加拿大为例,在1959年联邦政府通过《联邦农作物保险法》之前的20多年时间里,虽然该国没有开办农作物保险,但有一些与保险的功能相似的为因灾受损的农场提供经济补偿的政策项目,这些政策项目在实施中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也有许多不足。这些源于国内的宝贵经验和教训,为<联邦农作物保险法》的制定与实施打下了一定的实践基础。此外,促使该国政府下决心举办农业保险,也与其邻国美国20多年试验农作物保险所提供的较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有关。

(五)经济学理论

经济学理论在一定时期内对国家经济生活总是会表现出相应的杠杆指导作用,这点在农业保险法定模式的选择中也不例外。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对农业保险法定模式的选择起着直接或间接的指导作用。美国农业保险理论认为,要取得农作物保险的成功,此类保险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并掌握全面可靠的统计资料。受此观点影响,美国政府对农业保险法定模式的选择十分慎重,在1938年开办农作物保险之前已对1900年一1938年的灾害损失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对拟采取的模式进行了可行性论证,1938年《联邦农作物保险法》获得通过后,该国政府就设立了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负责设计、维持和完善农作物保险制度。德国及其他一些西欧国家农经学界,从19世纪以来就一直认为农作物一切险是不能成立的。受该理论影响,西欧除少数国家(如法国、瑞典)外,迄今一般都不发展一切险农作物保险。

二、外国农业保险法定模式的具体选择

受上述诸因素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在立法上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政策性模式、以市场为主导的商业性模式和合作性模式三大类。从保险体制和组织机构的角度来看,农业保险模式又大致可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政府垄断的模式

以前苏联、希腊、加拿大为代表。其主要特点是: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力度大;保险组织形式是由政府出资设立国有保险公司或者集中统一的国家农业保险机构(在前苏联是国家保险局),对农业保险业务实行垄断经营;保险责任范围为多重险或一切险,保障水平较高;保险实施方式不一,希腊是强制保险,加拿大是自愿保险,前苏联和原东欧国家是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但以强制保险为主。

(二)政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私营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模式

这一模式以美国为典型代表。其主要特点是: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力度大;保险组织形式是由联邦政府出资设立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负责农业保险的规则制订、稽核监督并提供再保险,农业原保险业务则全部交由私营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或;保险责任范围为农作物一切险,保障水平高;保险实施方式是自愿保险与强制保险相结合,但名义上以自愿保险为主,又可称为准强制保险方式。

(三)政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农业互助合作保险组织和私营商业保险公司混合经营的模式

这一模式有时也被称为民办公助模式,以德、法等西欧国家为代表。其主要特点是:政府对农业保险提供充分的政策优惠;政府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农业保险业务主要由农业互助合作保险组织和私营商业保险公司混合经营;保险责任范围一般只涉及单一险和综合险,不涉及一切险;保险实施方式是自愿保险。

(四)政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民间非盈利团体经营的模式

这一模式也被称为政府支持下的相互会社模式,以日本为典型代表。其主要特点是: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力度大;中央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为农业保险提供补贴和再保险支持,并对其进行监督和指导;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不是政府保险机构,也不是商业性保险公司,而是民间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保险相互会社—市盯村农业共济组合;实行两级再保险体制,即在县级范围内由都道府县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为市盯村农业共济组合提供分保,在全国范围内由中央政府农业再保险特别会计(官方)和国家农业保险协会(非官方)为都道府县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提供再保险;保险责任范围为农作物一切险,保障水平高;保险实施方式是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但以强制保险为主。

(五)政府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以国家再保险公司为主经营的模式

巴西为该模式的代表。其主要特点是:政府对农业保险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国家再保险公司是农业保险业务的主要经营者,兼营农业保险原保险和农业保险再保险业务;其他商业保险公司只经营农业保险原保险业务,并向国家再保险公司分保。

(六)政府和金融抓构等社会力量联合主办、半官方的政府控股公司经营的模式

菲律宾是这一模式的主要代表。其主要特点是:政府对农业保险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保险组织形式是由政府和金融机构联合出资设立政府控股的保险公司,并由其负责农业保险业务的经营,各有关金融机构可为其人;保险险种少,涉及范围小,保险责任范围大多较为狭窄,保障水平较低;保险实施方式大多为强制保险,并且这种强制一般都与农业生产贷款相联系。

(七)纯商业化经营的模式

在世界农业保险发展史上,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基本上是失败的,但也有例外:一是西欧国家等多国商业保险公司承担单一雹灾风险获得了成功;二是在严格限定承保条件的前提下,少数国家的纯商业化经营也取得了成功,这以智利的国民保险集团和毛里求斯的糖业保险基金最为典型。其主要特点是:政府不对农业保险提供任何补贴;保险组织形式是商业保险公司,由其对农业保险业务进行市场化经营;商业保险公司对投保农户(场)严格限定承保条件,并规定较高免赔比例;保险实施方式是自愿保险。

三、我国农业保险试点模式的分类与评价

像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农业保险迄今仍处于试点阶段。这一时期的农业保险模式在类型选择上虽变化不定,但总体上由单一性渐趋多样化和特色化。鉴于诸具体试点模式所产生的功效不尽一致,其对我国今后农业保险法定模式的选择均具这样或那样的借鉴意义。

(一)我国农业保险试点模式的分类

自20世纪80年代初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我国已试验过多种农业保险模式,从时间序列和影响程度来看,以如下三种为主:

1.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商业化经营的模式。1994年之前,全国范围内的农业保险是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经营的。当时这家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方面是营利性的商业机构,主营商业保险业务;另一方面又行使着政策性保险公司的职能,兼营农业保险业务,农业保险的亏损最终由其他险种的盈利来弥补。

2.纯商业化经营的模式。1994年起的随后十年时间里,随着《公司法》的实施和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型,农业保险的高风险、高赔付与农民支付能力有限却希望得到高保障水平的保险服务的矛盾,以及农业保险的非赢利性特点与保险公司的营利性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从而导致国内农业保险市场的全面萎缩。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经办的农业保险,虽然在公司内划人政策性保险的范畴,但实际上是一种既无国家强制性又未享受财政补贴的纯商业性保险。

3.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内资和外资相结合的模式。为改变农业保险的颓势,在中国保监会的设计和推动下,2004年10月起我国在若干省市开始了以商业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代办、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经营、设立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经营、设立由地方财政兜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经营、继续引进像法国安盟保险等具有农业险经营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经营等五种模式为主体的新一轮农业保险试点。

(二)我国现行农业保险试点模式的利弊分析

我国现行农业保险试点模式利弊兼有。政府主办并经营的发展模式的优点最能体现出农业保险的政策性,缺陷是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难以科学构建,总体运行成本偏高,容易造成政府失灵。商业保险公司为政府代办及商业保险公司与政府联办的发展模式的优点是使政府服务与经济补偿两大优势有机结合,缺陷是容易导致商业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间权义不分,两者争抢利益但互推责任,最终损害投保农户的合法权益。合作保险的发展模式虽然在理论上具有经营机制灵活、大幅降低道德风险等优点,但存在着组织基础差、政策背景不成熟、风险过于集中难以应付巨灾等缺陷;在纯商业化经营的条件下,虽然商业性保险公司具有明晰的产权、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及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经营机制也较为灵活,但由于缺乏财税和再保险的有力支持,该模式极易造成保险风险过大,市场失灵。外资模式的推行显然有利于保证国内农业保险市场的适度开放性,有利于引进域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技术等,但“如果让外资或合资商业保险公司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主体,这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总之,上述诸种模式或公平性缺乏,或效率性不够,故其中任一单一模式都不宜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

四、我国农业保险法定模式的选择路径—以公平与效率为视免

笔者认为,为解决农业保险中出现的“三难”问题,我国应按照公平和效率兼顾的改革取向,对由保监会设计和推动的五种农业保险模式予以改革和完善,通过专门的农业保险立法,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下的“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多地区共同发展”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混合发展新模式。

(一)政府主导

我国农业保险总的来说应为政策性保险,依公平原则的要求,政府在农业保险制度变迁和农业保险产品供给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即,政府应对政策性经营的农业保险提供统一的制度框架,各级政府和各种允许的经营组织应在这个框架内经营农业保险原保险和再保险业务,政府则对规定的农业保险产品给予较大的财政支持及其他方面支持。实践表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顺利的时期,也是政府的积极参与期。

(二)多层次体系

依地域范围,我国应分层次建立全国性与区域性的农业保险制度,分别开发相应的农业保险险种,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体系应循序渐进,逐步扩大,从而形成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依业务性质,应建立政策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依业务范围,应建立传统的种养两业保险与现代的“以险养险”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依资本来源,应建立官资与民资相结合、内资与外资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依实施方式,应建立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但以强制保险为主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依业务承保方式,应建立原保险与再保险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原保险与再保险又可分别自成独立的多层次制度体系。

(三)多渠道支持

政府可借鉴国内外农业保险的先进做法,通过制度供给,对农户予以保费补贴和农业生产优惠贷款,对保险组织予以经营管理费用补贴、税收优惠、利率优惠、再保险,对农业巨灾保险基金予以补贴,对农业保险理论研究的组织,予以相关教育培训服务和信息服务费用的支出补贴等等,通过各种方式对农业保险予以支持。市场可以通过企业章程和企业内部业务规则的制定、农业保险和再保险共同体的组建等方式对农业保险进行支持。社会中间组织可以通过行业自治规则的制定、集体谈判机制的构建等方式对农业保险进行支持。社会公众则可以通过农产品消费税的缴纳、农业巨灾风险证券和农业保险的认购等多种方式来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其中,政府的支持最为关键。

(四)多主体经营

因不同的农业保险条件要求不同的农业保险组织形式相匹配,而不同的农业保险组织形式又各有其利弊,故农业保险一般应实行多主体经营。但我国学界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国内农业保险到底由哪些主体经营众说纷纭,主要有“政府经营论”、“互助合作经营论”、“商业保险公司经营论”、“多主体经营论”等观点,迄今尚未形成完全一致的意见。保监会第三轮混合模式试点所确定的诸经营主体也有相互重叠和疏漏之处。鉴此,笔者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主张应在政府的推动下建立一个由一般商业保险公司、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包括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商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和互助合作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合作社、联合共保体、外资保险公司、专业性农业再保险公司等构成的,但以商业保险公司为主经营农业保险的多元化农业保险经营组织体系。之所以主张以商业保险公司为主经营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一是因为该经营模式具有独特而显著的效率优势,二是因为该经营模式的缺陷也可以通过制度创新予以矫正或将其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立体农业发展模式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运用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8-0105-02

近年来,生态农业在世界各国都有了较大发展。并且在很多国家的用地面积已成规模,生态农业产品产值不断增加。我国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相继提出"可持续发展农业"、"集约型农业"、"精准农业"、"都市农业"等概念。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开展部级生态农业试点工程,建设生态合理、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

1.1时间与空间结构互补

在生态农业模式中,时间结构指的是根据不同物种生长发育周期的不同和季节性差异,在时间上满足不同物种对资源的需求,协调利用各种环境资源。空间结构指的是根据不同物种特性的差异,实现空间位置和相互配比的合理搭配,获得更大的生态优势。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科学调整,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进行不同物种的高效运营,最终达到有效利用环境条件、组合增值的目的。

1.2食物链物种和养分互补

在生态农业模式中,不同的物种构成了不同的食物链,通常是由绿色植物到动物再到微生物的逐步演进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绿色植物需要的养分有"相互回避"的特性,所以通过改进食物链实现生态农业模式内的资源利用成为必然。通过把各类农作物和动植物、微生物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加并延长食物链,实现养分的补给,提高生态农业的单位产品数量和生产率。

1.3地域性和多样性较强

生态农业是根据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运行法则开展的农业模式,其前提是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季节性影响程度的不同,决定了在不同的区域不能照搬同一种生态农业模式。同时,在该模式中还要注重物种的搭配,提高抗灾能力,这就决定了要实现物种的多层次和多样性搭配,使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形成依存关系,实现共生互利、趋利避害和相生相养,提高生态农业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农业的基本模式

2.1食物链型生态农业模式

在食物链型生态农业模式中,多种生物之间通过良性循环的多级利用模式联系起来,形成上一个环节的产出是下一个环节的投人的形式,使能量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并可以有效防止农业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例如通过建设沼气池治理农业废弃物以及农村粪便、污水乱排问题,产生清洁能源(沼气)和有机肥料(沼液、沼渣),形成"农业废弃物-沼气-有机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循环链条,实现农业废弃物的清洁化和能源化利用,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食物链型生态农业模式,比如畜-沼气-作物循环、作物-畜-废弃物-作物/食用菌循环等。

2.2时空搭配型生态农业模式

目前,时空搭配型生态农业模式中以立体农业的研究最为广泛。在这种模式中,遵循生物群落的生长规律和时空布局特点,合理的配置资源,构建新一级的高层次的生态系统,形成时间和空间上的多层次性三维立体结构,使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物种能够互惠互利,以较少的投入获取较大的收益,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现在比较典型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有果林地立体套种、湿地立体养殖、山地立体种植模式等。

2.3以生态经济学为指导的精准控制生态农业模式

发展生态农业,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空间内合理的利用每一寸土地,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质的转化率和第二性物质的生产量,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前提。如果违背生态经济学的客观规律,一味过度开发,势必会造成资源的匮乏和环境的恶化,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态农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农业必须科学合理的安排配置资源,采取种养结合的形式来调节生态系统,达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例如对土壤进行养分监测,对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价,再根据生产目标总量,从终端系统得到相应的施肥方案。通过这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的方式,实现有机和无机相结合,资源利用和保护相结合,促进生态和经济两方面的良性循环。

3生态农业模式运用对策

3.1注重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

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要让广大群众转变传统观念,了解生态农业,接收生态农业,就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全方位加强对生态农业的推广,使生态农业的理念深入人心,便于生态农业因地制宜的推广开展。

3.2建立生态农业保障体系

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包括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完善的技术保障体系和完善的资金保障体系。通过建立保障体系,使生态农业体系具备技术人员支撑和农技服务网络支撑,培训并引导农民按照农业技术规程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另外,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制定出台相应的扶持优惠措施,促进农业持续增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3.3完善生态农业管理信息系统

生态农业必须以生态经济学为指导,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生态农业信息中心,实现生态农业信息自动获取与远程综合管理;建立生态农业信息数据库,完善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和技术评价体系,使群众及时了解农业生产所需信息,为生态农业技术装备作业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3.4拓宽渠道提高运营效率

富裕农民、改造农业和建设农村是发展生态农业的最终目的,这决定了生态农业必须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创造市场需求、发掘发展潜力,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新格局。在具体运作中,要注意在经营管理中解决好深加工、销售和物流配送等问题,形成生态农业产业链,促进生态农业快速有序发展。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绘本阅读教学计划范例(3篇)

    - 阅0

    绘本阅读教学计划范文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为宁波大市区近40家幼儿园的家长,回收有效问卷共443份。作为2岁8个月娃的家长,我参与了本次调查。我在孩子出生时就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孩.....

    传媒经济研究范例(3篇)

    - 阅0

    传媒经济研究范文【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传媒经济策略发展创新分析研究经济的发展促进行业的进步,想让传媒行业在新媒体时代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加强传媒经济的建设。新媒体时代.....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