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册历史总结范例(3篇)

来源:整理

初三上册历史总结范文

关键词:历史;故事化教学;思维方式;学习能力

一、历史教学故事化的方法

1.老师结合历史知识,穿插讲述历史故事

历史本事是具有真实性特点的,因此教师在讲学中以叙述为主,这就很容易把学生带入枯燥乏味的气氛当中。而转换一种方式,老师利用故事化教学,将历史知识以故事化的形式讲述给大家,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加深了学生们对于历史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有一章“科举制的创立”,这节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背诵内容又多,教学上有一定难度。老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搜集一些能够突出当时时代特点的“科举制”小故事,通过讲述古代秀才如何寒窗苦读考得状元,内容渗透一些科举制八股文等,让学生能够深切的体会科举制到底是怎样一回事,通过故事理解科举制度的程序,让学生们谈一谈科举制的优点和劣势,有了故事的学习,便为学生们学习“科举制”奠定了历史背景基础,使学生更容易去接受历史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2.学生分组合作,演绎历史情景

故事化教学的形式有好多种,不仅可以通过老师讲述,还可以让学生分组来情景演绎,再现历史场景。既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也丰富了课堂的形式。老师提前安排学生分组,告诉学生讲课内容,学生根据内容引导来搜集切合主题的历史故事,并且课下编排,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现给师生。使历史知识生动形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大家的印象。

例如:初中历史课本七年级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章节,老师安排两个学生小组,分别代表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在课下,小组可以合作来制作服装、原始居民使用的生活工具等道具等,编排好整个故事的剧情以及演绎方式。在课上,学生们通过演绎两种不同原始人的居住情况,农耕生活等,同时穿插一些趣味故事情节,再现历史情景,帮助师生更深刻地理解学习远古时期的历史知识。这样学生直接参与教学的过程,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整个课堂生动趣味,使历史学习不再枯燥乏味。

3.结合课上所学历史知识,课后交流历史故事

在经历过课前搜集历史故事,以及课中历史故事交流,因为课堂时间有限,相信大部分学生并未尽兴,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之后,学生脑洞大开,这个时候趁热打铁,在课堂结束之后,老师布置任务,让学生们课后接着课堂内容继续交流历史故事。

例如:初中历史课本七年级下册“贞观之治”这一章节的内容,在课上,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多个唐朝盛世的图片,视频以及相关的故事,但由于唐朝的鼎盛以及唐朝有名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在短短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并不能非常完整的演绎,那么老师就可以在结束课程之后,给学生们点出相关故事或者人物来作为引导,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这样课下大家就会主动搜集故事,大家相互交流,共同学习。

二、历史教学故事化的必要性

1.故事化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心理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容易枯燥乏味,容易挫伤学生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不起兴趣,使得教学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尤其是初中时期的小孩处在青春期,很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导致他们直接放弃历史学习,而故事性的教学方式正好迎合了初中生的学习心理。

例如:在七年级历史课本中“大禹治水”的这一章节,在讲授知识的同时,穿插着大禹带领居民与洪水作斗争,并且三过家门而不入,直到完成洪水的治理。利用学生们认真听故事的情绪,抓住大家的注意力,进一步拓展到整个远古时代的知识当中,等到大家的精神疲劳之时再次穿插故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故事化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传统历史教学围绕课本内容,形式单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初中生的思维不够完善,拓展思维、逻辑思维等都不全面,有时候遇到一些抽象的问题,往往是老师自己讲的口干舌燥,学生依然是懵懵懂懂,理解不透彻。

例如: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当中“西周的兴起”这一章节,讲到了商朝的落败和周朝的兴起。这其中商纣王昏庸无度,可究竟是怎样昏庸,学生没有感性的认识,所以很难理解到其中的韵味,学生所学到的是较空虚的理论知识,这就要求增加一些小故事来具体讲述,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出抽象思维、拓展思维,可以想象到具体的内容和画面。这就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商朝如何一步步走向破败,西周如何休养生息一步步崛起的理解与认识。

3.故事化教学符合历史教学的需要

其实中国历史就是中国的故事,所谓历史教学本身就是在讲故事,讲述中国五千年来发展的点点滴滴,讲述世界进步的丰富事件。讲故事的目的就是使得讲学不再空洞、乏味,进一步加深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因此,故事化教学符合历史教学的需要,但是选取故事要具有典型性,要能够反应当时的历史特征。

例如: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当中,这一时期,三国势力相对平衡,但这一时期时局动荡,人物故事相当丰富。老师可以讲述“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大义失荆州”“桃园三结义”等故事。这些故事都可以拓展大家学习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这是符合历史教学的教学目的和意义的。

三、总结

对于历史学科本身来说,它是严谨的,真实的,因此增加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参与到历史情景当中,产生一种感性的认识,并且对历史进行理解感悟、抨击批判等,这是一种新兴的更适合当代初中生的一种学习历史的方式。

历史教学应该是一个生动有趣的过程,而不是传统教学中那样枯燥乏味的课堂,因此应该增强历史教学的故事性。故事性教W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还符合历史教学的特点和意义,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适应了新课标改革的发展,历史的故事性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历史教学的故事性教学,对学生本身来说,在思维拓展方面,调动积极性方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等等都有着促进作用。对教育本身来说,在教学效果方面,创新教学方式方面等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初三上册历史总结范文

在此,我们以世界近代史为例,谈谈世界近代史单元知识结构的总体设想。我们以为它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一个形态,两大时期,三条线索,五个单元。”大家知道,世界近代史始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止于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现代史始于俄国十月革命,此后开始了两种制度并存的历史)。正是在这270余年期间,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取代封建制度,形成了一个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世界近代史主要讲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历史。

世界近代史可分为两大时期:首先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640—1870)。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是早期(即工场手工业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这一阶段资本主义国家还寥若晨星(荷、英、美、法),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还处在封建的或封建制度以前的发展阶段。但是,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第二阶段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开始了蒸汽机时代的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这一阶阶由于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使一系列重要国家(俄、日、德、意)进入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下来。19世纪50、6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进入鼎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其次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870—1918)。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工业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末的(1870年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的发展从蒸汽机时代跨入电气化时代,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基本定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世界近代史有三条基本线索:首先是资本主义的产生、确立、发展和演进为帝国主义的历史,这是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主流;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引起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矛盾的激化,引起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这就是世界近代史发展的三条基本线索,也可称之为近代世界的三股历史潮流。

在考虑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和三股历史潮流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内容编组成五十单元:

第一单元: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这一阶段历史发展的重心在英、美、法三国。包括《世界近现代史》上册1、2、4、5章。重点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及法兰西第一帝国等重要历史知识,中心问题是理解资本主义在欧美先进国家是怎样开始确立的。然后复习17至18世纪的俄国,这时的俄国还是盛行农奴制的封建国家,重点是彼得一世的改革和扩张,要理解与西欧先进国家(荷、英、法)相比俄国的落后性。

第二单元: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包括上册7、9、10、11、13、14章。资本主义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英国,工业革命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生产的大工业的飞跃,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这就从物质上增强了资本主义的力量,充分显示出资本主义制度比之封建制度的优越性。1848年欧洲革命是继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又一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由于它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呈现出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不同的特点,体现了工业资本主义时代降临时的历史大潮。19世纪50、60年代,新的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浪潮广阔地开展起来,重大的历史事件诸如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俄、日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南方的种植园奴隶制,加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德、意通过王朝战争的道路完成了统一,标志着德、意也跨入资本主义时代。这时,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英、美、法、德、俄、日、意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至此“自由”资本主义进入了鼎盛时期。

第三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帝国主义的形成。包括上册第16章和下册第1章。其时间范围约从1870年至1918年。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从蒸汽机时代跨入电气化时代,造成了生产力的大发展。这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适应和推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组织形式)应运而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在帝国主义形成时期,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呈现出各自的政治、经济特点。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列强掀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终于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四单元:近代工人运行和社会主义运动。包括上册8、15章和第16章部分内容。重点掌握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立和列宁主义诞生等重要历史知识。科学共产主义在19世纪中期的诞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自从有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工人阶段的斗争就有了科学的思想武器作指导,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开始成为一股历史潮流。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形成的条件下,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日益带有国际性的特点。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的成立正是这种国际团结精神的体现。第一国际期间工人运动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是1869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建立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巴黎公社是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第一次伟大尝试。19世纪末,国际工人运动呈现新的特点(合法斗争为主)。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立和列宁主义的诞生,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其后发生的俄国1905年革命成为十月革命的“总演习”。

初三上册历史总结范文篇3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0123-01

历史故事主要反映了历史上所发生过的事情。在历史故事中,主人公或许真实存在过,但是故事发生的情节并不完全按照历史事实,它是基于原始资料的二手资料,存在部分虚构情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历史故事。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初中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历史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更容易接受富有趣味性、故事性的知识。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非常容易被其中的情节所吸引。如果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讲述与所学知识有密切联系的历史故事,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选择有悬念的历史故事来“激趣”,同时,要把握好故事情节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突出“疑点”和“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

例如,教学《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的内容时,笔者先讲述故事:“1649年1月30日,英国伦敦的天气特别阴冷。在白金汉宫的广场上,有一个衣着华丽的犯人被拉到了绞刑台下,这个犯人就是英国著名的国王――查理一世。他的死,翻开了英国历史重要的一页。大家想想,国王是一个国家中权力、地位最高的人,为什么他会被处死呢?处死查理一世,为什么会对英国历史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呢?”这种悬念式的故事讲述,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英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性,有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利用历史故事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历史教材中,有一些比较抽象、枯燥的重点、难点知识,如果教师生硬地教授知识点,学生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如果教师能利用历史故事来教授这些重点、难点,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抽象的历史理论变得浅显易懂。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学生听课的疲劳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的时候,可以将前后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理顺教材知识点和知识结构。

例如,教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中“赤壁之战对三国形成的重要性”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讲述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在讲述故事前,先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准备南下一举统一全国。教师可重点讲述诸葛亮在茅庐中的隆中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三国局面形成”的知识点做好铺垫。教师还可以请学生上台扮演故事中的刘备和诸葛亮,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故事讲述,让学生理顺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赤壁之战的理解。

三、利用历史故事作为课堂结尾

若历史课堂的结尾比较草率,不仅会影响整体教学效果,而且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以历史故事作为课堂结尾,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也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把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留下“悬念”,让学生“有盼头”,从而使学生保持进行历史学习的兴趣,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例如,教学《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结课时,教师可以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作为课堂的结尾,以小见大,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仁义不施”的暴政对秦朝的统治有什么致命的影响。用故事作为课堂结尾,使学生对秦朝统治的政策有了总结性的了解,同时也为下一节课学习秦末农民起义的内容做好了铺垫。这样教学,不仅延续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点的教授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音乐专业实习自我总结范例(3篇)

    - 阅0

    音乐专业实习自我总结范文【关键词】高等艺术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实用型人才一、目前高校艺术院校学生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专业大致分为音乐教育、音乐.....

    音乐专业的培训范例(3篇)

    - 阅0

    音乐专业的培训范文一、中小学音乐校本培训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笔者和项目组对某市中小学音乐校本培训的调研,发现各个学校的音乐教师校本培训开展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教师的教.....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