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科学的主要课程范例(3篇)

来源:整理

地理信息科学的主要课程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整合

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样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提出后,各地区和学校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与实验。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综观这些观点,我们发现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

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黄甫全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上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日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映了人们看待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视角。在研究与实践中,持“大整合论”的人一般都是专家学者,而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则比较认可“小整合论”。笔者认为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小整合论”是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和实践要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别需要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1.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基于实践的反思

我国计算机应用于教学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发展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观念与实践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推广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问题,例如所谓的“课讲”很多还没有改变教学的方式,还是以讲授型为主。演播式的多媒体CAI只是把不形象的形象化,让不生动的生动起来,只不过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中听的传递式教学,所以只会成为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完善和发展。国内研究人员对多年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教学软件开发与推广进行了反思和探讨,并且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引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

国内很多研究会那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局限,并且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论述.例如何克抗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他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解月光则提出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的观点。她提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可以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素来支持学习。

2.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异同

台湾学者王全世和惟存教育实验室柳栋都曾经系统地将二者进行比较,本人在借鉴了上述的研究成果后,提出下面的具体分析(参照下表)。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理念

只是辅助,缺乏对整体教学的考虑

强调事例、融入。强调从教学整体考虑

信息技术的作用

辅助的工具或者媒体

教学中的一个因素

范畴

范畴较小

范畴较大,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

目的

提高教学效率

改善学习

实施

对老师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对教师的整体能力要求不高

实施较难,对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

(1)理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考虑整个课程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它考虑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强调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强调的是辅助,即考虑强化菜一个知识点,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

(2)信息技术的件用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的媒体和工具。根据台湾学者的观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可分为五个等级,从等级0到等级4:

无(等级0):教学中没有使用任何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未扮演任何角色。

分离(等级1):信息技术被用来教学生如何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内容没有连结,或连接性很低。

补充(等级2):师生偶尔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在既有的教学活动中被视为补充的角色。

支持(等级3):在大部分学习活动中需要用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扮演着支持的角色。

整合(等级4):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很自然地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被延伸地视为一项工具、一个方法或一种程序。

(3)范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包含的范畴很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及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则较小,主要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上有较少的时候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比较,从计算机扩展为信息技术,从教。年扩展到课程,从辅助扩展到整合。

(4)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许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等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结果是有限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5)实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需要将既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教师需要转变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师信息化技能和教学设计能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等诸多同素的限制,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施上难度较大。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一般只需要教师使用固有的软件进行演示,对教师的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能力要求不高,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实施的难度较小。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势,在学科教学时作出及时的调整。对于理科学科,必要的习题也是必要的,但订购的习题集往往又存在着题型偏旧、信息过时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网络这一信息资源,认权威网站或重点中学网站上的试题库中下载最新试卷,用来给学生作测试题和平时练习。这些题目往往题型新颖、信息准确,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有着很大的帮助。

2.增进学习交流,提高教学水平,网络的交互性给教师互相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教师可以一方面利用E-mail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参与网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和一系列教育网站的教育论坛、如在中国名师教育网上可以与重点学校的名师专家探讨学科教育应培养怎样的人才,在中国园丁网的教育论坛可以与各地的同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学科教学改革的看法,通过网上学习交流,达到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应用于理科教学,对传统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冲击是非常之大的,但它并不排斥传统的理论。实验教学模式,实际运用中应把它们两者辩证统一起来,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理科课程教学的科学整合。通过整合激发学生对理科学科学习的兴趣.课堂内外参与意识会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会加深,尤其是实验教学,学生的实验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均会取得长足的进步.同时,信息技术与理科课堂教学的整合也能鞭策教师进一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发展更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邓鸠洲,浇析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性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2(8)

[2]李友兴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1,(3)

[3]秦力,网络环境下卜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02,(6)

[4]管长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初探[J]中小学电教,2002,(9)

地理信息科学的主要课程范文

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应当从“为什么教”到“教什么”,再从“教什么”向“怎么教”一步步地深入下去,而不能反过来。从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史、国家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一线实践中的理解等不同的方面来重新反思课程,会使我们更加明确为什么要开设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学科要教什么、信息技术课要怎么教……

从学科发展历史来看课程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可以分成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国内基础教育中的计算机课程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受当时计算机硬件的条件限制和“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第二文化”的影响,起始阶段主要是计算机编程语言的教学。

20世纪80年代末,大家开始意识到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对于工具只要掌握其基本使用方法就可以了。这种“工具论”的主张使编程语言逐渐淡出,计算机应用逐渐进入教学的主要位置。

20世纪90年代末,教育部了系列重要文件来指导课程的变革。2000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课程名称为“信息技术”。2003年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审定稿)》又进一步明确了“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在这个阶段计算机课程改称“信息技术课”。

课程的名称从“计算机”变为“信息技术”,这不仅是称谓的变化,还包括着更多教学的理论、内容的变化。教学的内容从“编程语言”到“计算机应用”,再到“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从掌握一种编程语言到学习计算机的应用方法,再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不同时期会有着不同的课程观。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现阶段我们需要反思:①课程是否真正地由计算机转向了信息技术?②课程是否切实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③课程是否真正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从解读国家文件来看课程

国家的相关文件在指导与推动着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在不同时期的文件中可以看到总体的指导思想的变化。

2000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课程的主要任务分别是:第一,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技能;第二,信息技术相关的德育问题;第三,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

2003年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审定稿)》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提出“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课标中还表明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还要学会运用,形成能力,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

不同时间的文件都在特别强调信息技术课要培养能力。2003年的课标更将任务明确地归纳成为一句话: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信息素养。

对文件进行学习与体会后,结合一线教学实践,我们也需要反思:①计算机知识是否就等同于信息技术知识?②会熟练地使用计算机是否就是拥有了较高的信息素养?③课程中的哪些内容在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从不同的理解中看课程

在实践中,不同的地区对于课程的称谓也有着一些细微区别。例如,其他地区称之为“信息技术”课,而上海地区则习惯性地称为“信息科技”课。名称的差异也表示有着不同的理解。除了国内不同地域有区别外,国际上也有一些不同。国际文凭组织(省略)的课程设计尤其值得关注。国际文凭课程体系中一共包含两门计算机方向的课程,分别是“全球社会中的信息科技”(InformationTechnologyinaGlobalSociety,以下简称信息科技)和“计算机科学”(ComputerScience)。其中,信息科技课程着眼于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以及应用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要考虑的伦理道德问题等,国际文凭组织将其归入人文类学科;计算机科学主要学习计算机系统基础、计算机编程和软件设计方面的知识,强调思维的逻辑性,国际文凭组织将其归入数学类。两门课程又分别拥有高水平和普通水平两个不同的学习级别,有着不同的学习要求。

从不同的国家与地区、不同方面的人对于课程的理解中,我们需要反思:①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是否就是计算机技术的?②计算机技术的教学是否就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全部?③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延续下来以计算机操作教学为主的教学内容是否真正、有效地培养了信息素养?……

心中的信息技术课程

现行信息技术课主要内容是对计算机应用软件进行教学。当社会中计算机家庭拥有率在提高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在家庭中掌握相关操作与技巧。为了使学校的教学更有效,教学内容出现了技巧化、复杂化的倾向。而越来越复杂的计算机操作与提升信息素养没有绝对的关系,这不应当是信息技术课的全部。

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这种工具,只是人提升信息素养中的一部分。而提升人的信息素养应当成为课程中的主旋律。

1.结构

根据课程的发展历史、国家课标和可借鉴的国内外的课程设置,信息技术课程可以分成信息科技和计算机科学两部分。

计算机科学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学会应用、了解原理。要了解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方法、计算机编程和软件设计方面的知识。在这方面主要是针对计算机硬件与应用软件等有物质形态的“硬”技术的学习。其中主要由两类组成,一类是字处理、多媒体、网络软件等软件应用的教学,另一类是程序设计的教学。

信息科技主要是指针对信息的技术。主要目标是培养信息素养的核心――信息能力。重点是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达成这个目标可以依靠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如计算机等),也可以不依赖这些现代化设备。

在这部分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更多信息处理的“软”工具。如可以使用“左手栏”工具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如前页表格所示的分析。

使用“左手栏”先将信息分成“事实”与“观点”,然后整理出自己的观点,最后汇总与反思自己的观点。利用这类“软”工具帮助人们分析、加工信息,其最终目标是从获取的信息中得到对自己有用的观点或结论。

这类信息处理工具还有很多。例如还可以利用“提示语”工具列出审查自己资料的相关性和充分性的提示语,来寻找在信息技术活动中遗漏的信息。

根据学生利用信息形成观点的过程,可以将各种“软”工具分成如下几类:①获取与收集信息的工具。②甄别信息,评价相关性和有效性的工具。③分类整理(加工)信息,建立联系的工具。④运用(利用)信息、验证想法的工具。⑤分析综合调查结果(对信息的批判与理解),得出结论的工具。通过对这些“软”工具的使用,最终目标将能够使学习者充分利用信息、解决真实问题。这些信息处理的“软”工具与计算机“硬”工具相结合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信息素养就是培养人的独立精神、积极自主学习的方法与态度,使之具有批判精神,具有追求新信息、运用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信息,从容易被人忽视的现象中引申、创造新信息的能力。这些针对“软”工具的教学以及应用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使用技术中的道德等内容共同构成信息科技部分。

2.关系

信息科技部分通过对“软”工具的学习来提高学生本身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计算机科学部分通过对计算机软、硬件的学习来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通过程序设计教学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两部分既有不同,也有联系。联系的纽带在于“算法思维”。

在使用计算机应用软件时需要科学的思维方法。往往要有“从顶及底”的使用思路,先考虑大的、粗略的阶段,然后逐步向细节发展;在解决问题时要有顺序、分支、循环等不同的流程;在设计方案与反思过程时,需要有模块化思维……这些都体现出解决生活问题的“生活算法”。

程序设计教学的核心之一是程序设计算法。这是学生在“生活算法”的经验基础上更抽象、更具有逻辑性的表述。

信息科技部分同样也体现着算法思维。在学生使用“左手栏”、“提示语”等信息处理“软”工具时,需要先了解工具,知道工具怎么用;然后在使用的过程中,真实地体验工具的使用技巧;之后还要学会改进、优化工具,使之更适用;最终将淡化工具,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这是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作出决策的过程,同时也是了解信息处理工具、使用工具、改进工具、淡化工具形成思维方式的过程,还是不断地发掘问题解决的方法与步骤,逐渐形成策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呈现出了“算法设计-算法实践-算法优化”的算法学习过程。

算法贯穿了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两大部分,是两部分都要达到的共同目标之一。

3.目标

地理信息科学的主要课程范文篇3

一、概述

为了说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先应该界定什么是信息技术。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讨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水平和整合的内容。

1.对信息技术的两种不同认识

对信息技术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概述起来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基于对信息机器及其应用软件的操作和应用,认为信息技术是对信息机器及其应用软件的操作技术。这种理解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学习信息机器、设备。例如,计算机和因特网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则主要是将计算机、因特网用于教学过程中。

另一种是基于对信息的操作技术,认识信息技术是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处理、表现、创造、传递等各种操作技术的总称。按照这种理解,信息技术教育不只是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机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则应该强调通过学生收集、分析、判断、处理、表现、创造、传递信息实现课程内容的探究学习。

我们讨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应该持第二种理解,即信息技术是对信息进行各种操作技术的总称。信息机器及其应用软件是用于对信息进行各种操作的工具。利用信息机器及其应用软件的目的是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处理、表现、创造和传递。

2.计算机教育应用的三种不同水平

当前,计算机是一种最主要的信息机器。从发展的观点看,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计算机与课程整合,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水平:

(1)计算机是一种信息的提示设备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通过表示学科内容的教学信息进行学习的。在这种应用水平上,计算机主要用于向学生提示教学信息。这是一种以知识内容的传授为主要目标的学习形态。

(2)计算机是一种用于学习的认知工具

在这种应用水平上,计算机不只是用于呈现知识内容的提示设备,更是学生用于主动获取知识的认知工具。计算机用于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不只是向学生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计算机是一种媒体机器

信息是通过媒体进行传递的。在这种应用水平上,人们更注重信息的传递,更注重利用计算机进行人机对话、人人对话。通过人机对话、人人对话,学生可实现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可实现协同学习。这样的应用水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同能力为主要目标。

目前,许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停留在利用计算机提示教学内容的应用水平上,也有一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例,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一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同能力为主。显然,第一种应用水平是易于实现的,第二种、第三种应用水平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两个层面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层面:

(1)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不仅对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当信息技术融入到其他的各门学科,也为其他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说,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任何一门学科的现代化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不仅为各门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工具、条件,同时,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还将形成许多新兴的学科分支,促进该学科的发展。教育学科是一个古老的学科,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可用于教育科学,可促进教育科学的研究。同时,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教育科学的整合,又形成了计算机辅助教育、教育信息科学等新兴学科,它大大地促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2)信息技术与课程学习过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学习过程的整合是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之中,使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实现学科内容的有效学习。如前面所讨论的那样,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具有三种不同的应用水平。我们应特别关注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实现知识的探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面向时展的创新人才的培养。

具体地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主要是:

1.充实、完善、拓展、提高课程的学习内容,为社会需求的多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可以充实、完善、拓展、提高课程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可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为培养相关学科的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内容的整合,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学科内容,同时也丰富、拓宽了学科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可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为我国建设所需的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应该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它们是:

学校教学环境的信息化,这主要是学校的信息化的设施。

教师、学生的信息化,主要通过教师、学生的信息教育实现。

教学的信息化,这主要通过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的完善予以实现。

在这三个要素中,教师、学生的信息化是最重要的一项要素。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可通过在学校设置信息技术课来实现。不仅如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使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

从内容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作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它也是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补充。信息技术课程所涉及的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中最基础的内容,许多内容在课程教学中不可能涉及。例如,前面讲到的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检测系统、数据的回归处理等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是不可能涉及的。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学生可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极大地充实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学习。

3.完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信息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有利于这一信息过程的实现。应首先考虑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来促进课程内容的学习,它是课程整合的首要目标,我们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能用于呈现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有关的学科内容,同时,通过整合,可帮助学生实现探究学习、发现学习,主动地建构知识。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还可促进学生间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实现小组协同学习。

4.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十分强调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它是十分具体的,又是对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5.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些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

(1)教师的作用:知识的传授、对学习的指导――对学生学习的支援、帮助。

(2)学生的学习:被动地接受式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

(3)知识的学习:注重学科知识的专业学习――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

为了培养面向21世纪的创新人才,在教学中,与学科知识的专业学习相比较,我们更应重视知识综合应用的综合学习。

综合学习是以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为基本目的的学习形态。自我生存能力是指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地确定课题、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主体判断、相互交流、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教育中,这种能力可通过综合学习、研究性学习予以培养。在综合学习、研究性学习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基于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综合性学习是当前综合学习的主要形式。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内容的要求、地域的特点、学校的特点、学生的特点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重创新性,应注重整合的实际效果,不要把它定式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重整合的思想、整合的方法研究,不要将整合与某一种机器、某一种软件捆在一起。只有这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才具有活力,才能够产生实际效果。

1.注重整合课程的学科特点分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注重课程的学科特点,并基于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进行相应的整合。例如:

(1)物理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在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时,应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现象的观察,应理解数据的整理和应用的方法,应通过计算机对数据的检测、处理,实现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在此基础上进行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

(2)数学是一门有关数、数量关系及其计算的学科。在整合时,应让学生通过对各种资料、信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加深对数量、图形、函数及其相关定理的理解,由此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判断、整理、处理的能力。

(3)语文是有关语言与文字的基础学科。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学生应能利用语言、文字表现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时,应基于一定的目标和要求,让学生通过对相关资料、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以一定的信息表现形式,有效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

2.注重整合过程的设计

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的理解为基本目标的,这种教学十分注重教学目标的设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的学习形态。这种学习形态应注重学习过程的设计,即整合过程的设计。

在整合过程的设计中,我们所关心的不只是什么时候使用计算机,什么时候使用网络,更关心的是用计算机干什么,用网络干什么,即关心利用计算机,利用网络如何去收集、分析、处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信息,实现知识的探究、问题的解决。整合过程的设计实际是知识探究过程、问题解决过程的设计。

3.综合学习的方法

综合学习是以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学习形态,它也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根据综合学习的学习过程进行设计。

综合学习是一种探究性学习的学习形态,其学习流程如下所示:

将学生置于问题环境,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决定课题、制定计划――探究学习、解决问题――评价――课题再构成、再探究――总结、发表、交流、推广、应用。

首先,将学生置于实际的环境中,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与环境相互作用,发现问题。根据问题,学生自主地决定应解决的课题,并基于所决定的课题,自主地研究制定解决该课题的计划。该计划应包括所研究课题的目标、方法、过程、人员、分工等。

通过学生自主地探究,进行课题解决,并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

在探究、评价的基础上,学生对课题及其解决有了一定的认识,基于这种认识,应对课题进行再认识、再探究。如此反复,最后对课题及其研究实现完全的解决。

课题完成后,应进行总结、发表、交流。一方面可对课题及其解决有更深入的认识、理解,同时,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信息表现能力、协同工作能力的一个过程。课题解决后,应注重成果的推广、应用,使课题及其研究又返回到实践中。在整个综合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应让学生与实践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4.重视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是指将学生置于问题的实际环境中,通过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发现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这是一种面向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体验学习可广泛用于理工科的学习中,也可应用于文科的学习中。基于案例的学习、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都可以认为是文科教学中的一种体验学习。

为了实现体验学习,需要寻求一种用于体验学习的实际环境。学校教育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有时很难建构这种现实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可利用信息技术来建构一种虚拟的环境,让学生在这种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体验学习。体验学习过程的设计,应根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要求进行,也可参考综合学习的学习流程进行设计。

在各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中,有人十分强调上网,好像上网是解决问题的惟一途径,上网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他们往往忽视了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进行学习、解决问题。有人批评这种现象是在学生与现实中设置了一道网络屏障,并警告说,我们不能以网络将学生与实际隔离开。我们应十分强调学生与实际的联系。

近年来,日本每年组织一次网络教育应用优秀案例的评奖活动。每年均有大约十个优秀案例获奖。许多获奖案例都十分重视将学生置于实际的现实环境中,进行体验学习。

5.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

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过程是一种信息过程。人们通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判断信息,对事物进行认识、理解。通过分析、处理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实现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信息的表现、信息的传递进行信息的沟通。人们在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去有效地认识世界、获取知识。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中,应十分关注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设计,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去设计学生应如何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表现信息和传递信息,并以这样的信息过程实现知识的探究、发现。

6.协同学习

协同学习是在充分利用各种通信系统的基础上实施的一种学习形态。它能充分表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协同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协同学习可实现不同地域的合作,进行大面积的体验学习。日本全国发芽图谱的因特网教育应用实验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参加该项应用实验的学校有100多所,分布在日本国各地。该项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地与自然、与他人接触,通过因特网的应用可以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具体的活动过程是,全国各地的实验学校,在同一天、同一时刻播下规定的种子。随后,各校的学生定期地观察种子的发芽与成长情况,并以E-mail或者网页进行交流,定期进行总结、发表,由此实现协同学习,达到综合学习的目标。

利用因特网可进行国际间的交流、校际间的交流,也可进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学生在这种交流中进行学习,实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山下政俊,满浅恭正.教育的方法.2001.11

[2]片上宗二木原俊行开拓新学习的综合学习2001.12

[3]教学研究(日)2001.(NO527)利用因特网改变教学

[4]高中教育(日).面向信息社会的教育.1999,5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初级电工技能培训范例(3篇)

    - 阅0

    初级电工技能培训范文电工晋级培训E级班学员为初学电工和极不熟练电工,计划开三个班,培训25人,E级班在一季度举办;D级班学员为不熟练电工,开三个班,培训27人,C级班学员为较熟练电.....

    防水工程施工合同范例(3篇)

    - 阅0

    防水工程施工合同范文篇1关键字:住宅工程;防水施工;质量控制;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引言防水工程在住宅工程中起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住宅建筑物的寿命及使用.....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