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的趋势范例(3篇)

来源:其他

创新创业的趋势范文篇1

4.05%,2015年将会达到4.51%。如果数据推算变成实践现实,我国将在“十三五”初期实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提出的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可见,过去的一年,在中国文化产业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年份。2014年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深改元年,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融合元年,标志着中国文化产业在先后经历了1998―2012年跨越发展期和2012―2013年的发展模式调整期,正式进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纪元。2015年是我国“十二五”的收官年,也是“十三五”的谋划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随着经济增长的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文化体制的改革深化,文化产业发展在政策治理、商业模式、消费方式、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一、文化产业的政策趋势:文化治理、宽松量化与融合发展

国家治理体系是关于国家运行的制度设计,国家治理能力是关于治国理政的能力及制度执行的有效性问题。[1]在这里,治理不同于统治,“统治的指向是单向的,主要指向人民、公众或某个群体。而治理的对象是整个国家和社会,它的指向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或多向的”,治理的目的“是要通过积极的参与、沟通、协调、激励、规范和约束,形成一种遵循正确的价值取向、朝向一定目标的良好的秩序和状态”。[2]随着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转型发展,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各种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对现有国家治理体制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和一定的治理困境,要求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制的转变和调整。[3]一方面,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政治治理、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治理等共同构成国家治理体系;另一方面,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超越政治治理、经济治理的新的发展阶段,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表明“中国在经历了政治治理(‘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治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正在走向文化治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4]。文化治理包括传统文化传承治理、公共文化服务治理、国际文化软实力治理和文化产业发展治理等多项内容,是落实文化立国战略的根本举措。

文化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市民社会要经历政治社会、经济社会和文化社会三个阶段。文化社会是一个国家的市民社会发展的第三阶段,要求一个国家在政治治理和经济治理的基础上,要具备文化治理能力。虽然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属性以及国家意识形态引导和国家文化安全防卫的战略需要,一些基础性的文化资源将在一定时间内依然为政府垄断或政党管控,但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治理既要依托公共行政手段,又要发挥市场决定作用。今后一段时间,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趋势加快增强。

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而不断推进深入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达到公平与效率兼顾的两个目标:一个是发展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普惠体系的公平与效率,一个是发展文化产业、构建文化市场竞争格局的公平与效率。中国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中国面临双重转型:从农业向工业的产业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发展转型。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面临双重转型:自上而下的体制改革与自下而上的市场发展。这与其他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不同,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伴随着跟经济体制改革一样的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主要解决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市场化程度不高的问题。

文化产业的政策制定越来越按照建立健全文化市场对文化资源起决定性作用的机制为目标。文化产业的管理主体将从党的宣传部门向政府的行政部门转移,政府管制也将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移,发挥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文化产品内容管理模式也将向可量化、可操作性的标准转化,实现分类分级管理。

2013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杭州举办“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际会议,探讨了2015年后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文化议题。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文化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已经广为人知。很显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层面上的“人类发展”,是“强调人类的平等、尊严、幸福和可持续发展”,而这些发展的组成要素,离不开文化因素。从“文化多样性”到“文化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和驱动力”,文化的作用已经在人类发展的各个方面产生广泛的影响。文化创意在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将发挥新的驱动作用。2014年2月,国务院开始部署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5],标志着中国政府务实履行联合国文化共识的新举措,标志着中国政府国家文化治理水平达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文化产业的政策将越来越关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注重国内文化市场和国际文化市场的拓展,注重文化消费的引导和审美素养的提高,注重文化环境的营造和区域发展的总动员,打造整体的文化空间。

二、文化产业的商业趋势:价值成长、生态化经营与社会型企业

文化产业的运作主体是文化企业。企业经营不同于产品经营,企业经营注重企业整体价值的最大化,注重企业品牌价值的塑造,注重创造能使消费者成功的价值。文化产业是创造价值,而不仅仅是满足需求。文化企业以文化创意作为要素的整合手段,以数字化技术与移动互联网主导的平台趋势显现,通过企业并购,实现企业经营的整合价值。文化企业出现两级分化:航母型文化企业和小微型文化企业,他们之间的联系是生态化经营。2014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营造市场条件进一步推进国有骨干文化企业的良性发展。2014年8月,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财政部共同《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培育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优势和创新能力,促进我国小微文化企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SoLoMo社会形态[6]的出现和后工业社会、后资本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社会转变,社会生产方式从福特主义转向了后福特主义,弹性专业化动态分工的网络模式,促使文化产业的组织形态发生了重大变革,出现了生态网络化的结构布局。比如,在美国好莱坞,电影公司已经摆脱了20世纪50年代以前以制片人中心制的大制片厂工业化生产模式,转为以“打包―单位制”为核心的柔性化、自反性的组织管理。生态化经营是在文化产业的高度整合下,将内容创意、渠道终端、网络平台等整合为一个创意生态,改变“内容时代”的单一业务和“渠道制胜”的集成化产品生产体系,发展成为“平台为王”的领域综合多元化经营和“生态共生”的“端到端、点对点”的全产业价值链。

文化产品所具有的消费外部效应,这使得文化企业与一般企业比起来,要承担天然的社会责任和价值理想。消费者在消费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其实是两种角色,既是消费者又是被教化者。文化企业既要按“顾客就是上帝”的服务心态对待消费者,同时又要促进消费者文化素养的提升。消费者在购买文化产品进行文化消费的过程,既是一个满足的过程,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因此,如果文化企业没有一定的文化理想、文化素养和文化责任的经营理念,只是一味地迎合社会大众低俗、庸俗的心理需要,这个文化企业很难基业长青。

文化企业成为一个社会型企业。我们已经看到很多文化企业在产品的经营策略层面会采取一些非盈利组织、非政府组织的运作模式作为自己的商业模式。因为企业在追求生存发展的同时,更要追求品牌价值。新浪的微博、腾讯的微信,都以公共文化产品的形态免费让用户体验,运用一种多边市场的商业逻辑,发挥平台经济的规模效益和多重盈利手段。还有些文化企业采取美术馆展览的方式在博物馆推出自己的产品,先让博物馆收藏,进而建立产品独一无二的膜拜价值,然后在进入大众市场。其实,很多文化企业在早期就像非盈利组织一样,追求公共效益和用户分享,在知名度或用户量到达一定程度后,就开始设计商业模式。文化企业的经营难度在于,其卖点是柔性的文化,是精神消费,不像物质消费一样确实量化。比如英国的《大志(BigIssue)》杂志,就采取了社会企业的运作模式。文化企业的盈利周期一般比较长,其价值链经营模式也比传统企业长。文化本身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文化企业的口碑、消费者的素养和忠诚度对产品和知名度的影响以及后续的拉动效应特别敏感。

三、文化产业的消费趋势:时尚消费、体验消费与青少年消费主体

随着数字科技的进一步发展,青少年成为最主要的文化消费群体。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对中国本土文化消费展开的持续调查表明,在“电脑或手机游戏费用”、“付费下载或在线消费特定书刊、视听产品等文化产品”、“购买网站积分产品,如Q豆等”的平均花费,16-35岁的青年消费者比36-55岁消费者多一倍以上。16-35岁之间的青年消费群体在“看电影”、“看演出”、“唱卡拉OK”和“逛美术馆、博物馆”等4个休闲娱乐方向的花费均高于36岁以上年龄段的消费者。伴随着社会发展的翻天覆地和网络发展的日新月异,80后、90后的青少年消费者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崇尚娱乐,追求时尚、潮流、个性的生活方式。

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节奏加强,艺术与生活的融合更为紧密,一个大审美经济时代到来。与此同时,不同收入群体的文化消费也在发生分化。高收入群体追求更高层次的精品化、个性化的文化产品;中等收入群体正由文化消费的发展型向享受型、讲求数量消费向讲究消费质量和效果转变,是目前最为活跃、最具文化消费能力和多样化的群体;低收入群体关注一般娱乐性文化消费,是中低档文化消费市场的主要需求者。[7]

总体而言,文化产品的诉求正从普及型、大众化,向精致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从文化消费结构来看,发展性、智能性文化消费占主导地位,娱乐性、享受性、消遣性的精神文化消费所占比例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新一代青年消费主体的出现,使得文化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趋势。文化消费正从封闭、内敛,向开放、互动演变,从求同、求稳向求新、求变、求时尚演进。

四、文化产业的技术趋势:文化科技融合、数字化整合与移动互联网生态链

文化产业是一种精神生产,具有非物质生产的特征。科学技术是文化生产的重要手段。随着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手机、3G等新媒体产业将持续兴起,将构建以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电视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传媒娱乐生态链。这个生态链最核心为终端和平台,最基础为APP应用。随着2012年《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文化部“十二五”文化科技发展规划》的相继出台,我国文化科技融合、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常态。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提高了文化产品的传播效果。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的动态《清明上河图》,制作方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运用高新技术,将原本静态的画作动态化,展现了北宋汴京的昼夜风景。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提升了文化产品的内容创意。上海时空之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经营运作的多媒体梦幻剧《时空之旅》,通过增加故事内容,将杂技变为杂剧。同时运用电子投影、数字舞台、超大水幕、巨型镜墙等高新技术将观众带入到一个梦幻之境。卡梅隆的3D特效电影《阿凡达》,梅帅元的山水实景演出系列作品,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促进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使不同产业之间的边界消失。台北花博会的梦想馆,利用科技与艺术的结合,给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这些文化科技包括领先全球的非接触式超宽带生理讯号传感应用,挑战极限的大曲面可调光电控液晶玻璃,艳惊世界的直立式裸眼3D立体显示器,超越想象的超小型RFID读取器,蜚声国际的超薄音响喇叭。

总之,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正在塑造我们泛在生存(UbiquitousBeing)的生活方式。世界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莫过于已经完成的两次工业革命以及正在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前两次革命以物质生产的效率提高为目的,而第三次科技革命以非物质生产的效率提高为目的,其核心内容以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高度融合为鹄的,即加强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的高度融合。

五、文化产业的融合趋势:产品价值转化、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价值融化

厉无畏指出文化产业促进经济的转型有四种模式,分别包括资源转化模式、价值提升模式、结构优化模式和市场扩张模式。其中,资源转化模式,即将自然与人文、有形与无形结合,人的创造力、具有历史积淀的物质载体、神启的民间传说、社会生活中的元素都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资源。价值提升模式,既可以整合产业价值链,提升产业的附加价值;也可以分解产业价值链,提升产业的观念价值。结构优化模式,是将文化元素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推动科技发展在文化产业中的运用。市场扩张模式,也就是通过文化精品的传播,增强产品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以文化创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拓展市场,在营销中心融入文化创意,引起消费者的文化认同极富创意策划的广告和会展业将大大推动市场的扩张。[8]

具体而言,文化产业的融合趋势表现在五个方面:传统资源的活化、功能价值的转化、符号价值的强化、科技价值的深化和区域价值的融化。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多元的文化产品。为了形塑典藏新活力、创造故宫新价值,提出“OldisNew”的战略口号,以“专业化、产业化、科技化、年轻化”为营运方针,旨在打造世界级的文化观光景点。通过授权文物图像及品牌和开发文物衍生商品,加强商品营销宣传,结合文物设计创意餐饮与空间,推动了故宫馆藏文物的价值转化。

随着农业现代化、工业智能化和商业符号化,要转化农业遗迹、工业厂房和历史街区为创意园区,通过营造信息整合、产品设计、品牌推广、金融扶持、技术支撑、节庆打造、艺术营销等综合平台,推动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将文化现象转变为经济影响。转变传统商品的功能价值为文化价值,增强文化体验和艺术设计,将传统商品改造为文化商品。促进跨界、流行文化和互动媒体的融合,推动科技、文化、空间、时尚和实验的深度整合,发挥市民的草根积极性和社群的集体力量,强化故事行销,进行专业的设计辅导和故事深化,积极与其他产业结合,广布通路,发挥区域融合的价值。

注释:

[1]张健.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历史逻辑和实践框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33-39.

[2]李忠杰.治理现代化科学内涵与标准设定[J].人民论坛.2014(7):22-25.

[3]徐湘林.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中国的经验[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5):1-14.

[4]胡惠林.国家文化治理:发展文化产业的新维度[J].学术月刊.2012(5):28-32.

[5]参见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10号文件),2014年3月印发。

[6]SoLoMo社会形态指Social(社会化)、local(本地化)和Mobile(移动化)的社会形态,2011年2月由IT风险投资人约翰・杜尔(JohnDoerr)提出,是移动互联网技术驱动下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

创新创业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石油行业;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F4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2

石油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是过去几十年影响世界政治风云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确保石油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随着我国石油需求的不断增加,如何长期保障稳定的“经济血液”供给是我国未来经济安全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一、石油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石油是一种重要能源和优质化工原料,是一种关键性的经济资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石油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与一国经济安全的关系十分重大。1998年至2008年,石油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超过20%,并基本稳定在这一水平上。而且,石油产业本身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与其直接关联的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众多,石油业的发展带动和推动了机械、炼油、化工、交通运输业,以及为这些产业部门提供原料和动力的钢铁、电力、建材等工业部门的发展。石油供应的长期减少或中断以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必将严重冲击相关部门、产业和企业的正常运行,甚至造成巨大的混乱和动荡,给一国的经济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二、石油行业发展现状

第一,石油关系我国经济命脉,但国内产量已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原油进口规模扩大和依存度上升带来安全问题。随着全球制造业涌入中国,我国正在成为世界性加工制造基地,这固然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契机,但也使我国的能源消耗越来越多。从1993年起,我国已经成为能源净进口国。近年来,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等能源的进口更是急剧增长。

2009年我国原油表观消费量为38810.9万吨,同比增长6.2%,进口原油20378.9万吨,同比增长13.9%,原油对外依存度首次突破50%大关,达到51.2%。同时,2009年前11月,我国累计原油产量仅1.74亿吨,其中,11月原油产量1566.9万吨,同比下降1.1%,事实上,去年我国原油产量多个月份都是同比下降。其中,国内原油生产第一支柱,占据国内原油产量60%以上的中石油,为减少国际油价下跌对业绩的冲击,到2009年三季度时其产量下降4%。另据海关统计,2010年一季度我国进口原油5668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9%;价值313.8亿美元,同期增长1.5倍。石油、原油对外贸易依存度先后超过50%的警戒线,标志着我国原油消耗由原先主要靠国内保障,转为主要靠进口满足,这不仅增加了国家外汇支出,而且增加了炼油加工及运输成本,导致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成本的增加。由此可见,能否保证石油供应的安全和供应是否具有合理的价格,是中国经济能否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

第二,我国原油进口国及海上运输线路相对集中。一直以来,我国从中东进口大量石油,而中东一直是国际上局势最为动荡的地区,历史上多次油价剧烈波动都与中东地区的不稳定有关。同时,我国石油海运航线主要有三条,即中东航线、非洲航线和东南亚航线,这三条航线都必须穿过马六甲海峡。一旦中东发生动乱,或是波斯湾的荷姆兹海峡、非洲的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海运通道被切断,就足以对我国的能源供应带来严重的冲击。现在,油轮从波斯湾到南中国海的整个石油通道都被美国海军所控制,只要出现中美军事对抗的情况,美国可以利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切断我国的石油供应。

第三,石油工业管理体制不健全,未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从整个石油产业来看,中石油、中石化几乎垄断原油产出。此外,非国营贸易进口的配额并不是都由民营油企分享。工商联调研发现,目前拥有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格的22家企业中,国营背景的占半数以上,其中包括中石油、中石化名下注册的公司等。据统计,2010年我国非国营贸易原油进口配额2530万吨,仅占2009年进口总量的13%。

第四,我国的石油价格机制也存在弊端。当前我国石油市场,国内成品油价格依然由政府指导定价,当国际油价上下波动幅度超过在5%~8%的范围内时,由国家发改委不定期调整零售中准价。在这样的定价机制下,国内成品油价格至少要滞后国际市场价格一个月左右,这种扭曲的价格机制,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矛盾。而居于垄断地位的我国石油巨头的利益并不与国际油价的高低成正比,反而呈现出“追高不追低”的奇怪现象,如在2009年第一季度,国际油价下跌,我国反而进口减少。这充分说明我国资源要素价格的扭曲带来了利益关系的扭曲。

三、石油行业创新的趋势

从相关资料来看,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石油安全战略的主要内容大体包括这样几个方面:通过多种渠道全力开拓国内外石油资源、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提高石油的利用效率、调整和改善能源供给结构、利用市场化手段规避石油价格风险等。

创新创业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管理理论;企业管理;趋势

[作者简介]黄小梅,江西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在读硕士;汪建红,江西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在读硕士,江西南昌330045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6-0065-03

一、管理理论的发展进程回顾

自1769年世界上第一家现代企业诞生以来,企业已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历史,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纵观企业管理的全部历史,企业管理大致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和组织管理四个阶段,实现了两次大的飞跃:

(一)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企业管理的第一次飞跃

传统的经验管理方式从1769年一直持续到1910年,这种管理的性质是非理性的,经营者完全依靠个人的经验和直觉作出经营决策,企业内部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可循,各职能部门没有明确的分工,属师傅领导直线型组织形式。大多数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生产力发展极其缓慢。

直到1911年,美国著名的“管理之父”泰罗就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劳动效率进行了“动作与时间的研究”,其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标志着企业管理从经验管理阶段迈向了科学管理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家不再依靠个人经验和直觉进行管理,取而代之的是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如1914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汽车装配流水线就给汽车工业带来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变革。

1916年,法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法约尔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提出了劳动分工、权利与责任等一般管理14条原则,其管理思想的一大重要内容是把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五大职能,并对这五大管理职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对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学管理阶段的管理模式是理性的,其特点是以法治替代人治,组织形式由直线式转为职能式,管理性质属纯理性,主张人为经济人。强调“数字化”管理手段,实行任务管理方法,重视采用数量模型和逻辑程序进行方案决策。

(二)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企业管理的第二次飞跃

科学管理使企业管理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极大地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但二战以来,随着自动化技术的推广和脑力劳动在管理中的地位的突出,科学管理在实践中暴露出其本质的弱点――对人的忽视,造成工人对工作的厌烦、劳资矛盾的激化等。

面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管理学者们开始从微观上研究造成企业效率下降的“软件”影响因素。由梅奥主持进行的“霍桑实验”的结果表明:(1)职工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工作态度及其与周围人的关系。这一结果奠定了行为科学理论的基础。在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还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等。他们认为管理过程既是决策制定过程,又是创新和执行的过程,而这两个过程带有强烈的无法测度的个人感彩,很难单靠严密的组织计划和机械的数字化管制方法加以掌控。他们还强调企业要充分运用“软”性的管理因素,通过培育企业文化来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

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文化理论提出了完整的与科学管理不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框架,实现了企业管理的第二次飞跃――企业文化建设为主的企业管理模式。相对于科学管理来说,其特征变化主要表现在:(1)管理的人性假设前提不同,文化管理把人看作是自我实现人和观念人,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认为人有着巨大的潜能有待开发。(2)管理的中心不同,由科学管理的以物为中心转为以人为中心,旨在尊重人、培养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最大限度开发人的潜能,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愿景。(3)组织形式由职能型转为学习型。(4)激励方式由外激转向以内激为主、外激为辅。(5)管理性质由科学管理的纯理性转为理性与非理性结合。

之后,1990年彼得圣吉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他认为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源于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更好的能力,学习型组织正是人们从工作中获得生命意义、实现共同愿景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组织保证。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电脑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出现了虚拟组织,该组织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通信技术达到全球企业合作目的,一旦合作意向达成,合作关系即可解除。虚拟组织非常灵活,能迅速获取全球资源,同时还可避免剧烈的环境变动给组织带来的冲击。

二、现代企业管理行为与传统企业管理行为的比较

现代企业管理行为与传统企业相比,在生产管理与经营等诸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一)人与物的管理上不同。传统企业管理重在管物,重在对物的分配、调度、安置、收入、支出;而现代企业管理重在管人,强调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重在调动员工的内在积极性。与此同时,现代企业管理还注重人与物的匹配,强调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效能的发挥。

(二)管理的理念上不同。传统企业管理重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其宗旨是以周密的制度约束确保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而现代企业管理注重人的素质、人的协调、人的激励和人的自控,旨在通过较高的领导层素质和员工素质、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使企业形成良好的组织氛围和自律自激机制,最终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

(三)管理的内涵和目标上不同。传统企业管理行为总是针对某一管理要素实施,不管是在对问题的揭示上,还是在对问题的分析或处理措施的制定上,基本上是直观的线性思维、单维的平面式管理;而现代企业管理行为是针对多个管理因素实施,注重多维的立体式协调处理(如销售问题必须与生产技术开发、人员安排、制度分配、经营方向、市场定位等相联系)。多维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突出特征。此外,传统的企业管理对产品的质量保障只着眼于生产过程中,而现代企业管理则着眼于产品生产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从而建立起全员参加、全过程展开的全面质量理体系。

(四)市场营销方式不同。传统企业管理在产品销售方向的选择上,一般着眼于区域内、部门内市场或既定的市场,这种市场营销的市场容量相对有限,因而称其为小市场营销;而现代企业管理则与之相反,产品销售方向选择的是大市场营销观念,强调市场营销要打破传统的部门和行政界限,跨区域甚至跨国境进行,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融为

一体开展营销。而且,它强调市场的多变性和可引导性,企业可以引导消费,创造新的产品需求市场。企业的市场开发和创新是持久的行为,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市场时空是无限的。

三、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知识经济、经济一体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企业经营与管理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企业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管理产生的影响是推动企业管理不断创新的源动力。主要呈现以下几种趋势:

(一)战略化管理

科学正确的战略构想关系到现代企业的兴衰存亡;而战略研究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对客观事实的实际了解、分析能力和预测技术的发展。因此。从实际出发注重对左右组织或企业成败的长期计划和战略进行研究,必将成为管理中突出的热门课题。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技竞争的加剧。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外部环境庞大而纷呈多变。管理所涉及的因素日趋复杂。整合多方因素,现代企业的管理战略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1)在投资战略上,大量投资主要向人才培训、激励创新、知识产品及服务等方面倾斜;(2)在竞争战略上,注重保护知识产权这一利器,把蕴涵在产品或服务中的知识含量作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3)在经营战略上,围绕发挥和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来制定;(4)在成长战略上,则大力依靠无形资产的创造和增值来实现企业的壮大和发展;依靠智力扩张、知名度的提高、信誉的增强、形象的完善和最佳经济效益使企业经久不衰。日本松下公司靠大量生产的“自来水哲学”和仿制为主的“后发制人策略”,长期保持服务优质和价格低廉的竞争优势,成为世界家电行业的龙头老大。据统计,在发达国家,企业领导一年中要花大约40%的时间去研究战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韦尔奇说:我整天没有做几件事,但有一件做不完的工作,那就是规划未来。

(二)信息化管理

企业管理者发挥各种职能作用,都要以掌握大量真实、准确、及时的信息为前提。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生产技术、社会需求以及市场竞争等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伴随着电子商务、虚拟公司等新的营销方式和企业的兴起,企业管理正面临着信息化的挑战,信息管理正成为企业竞争致胜的重要法宝。传统的企业管理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对信息的要求,也不能适应现代的信息处理要求。对现代企业处理信息的要求,首先必须及时掌握必要和准确丰富的信息,并正确地加工和处理、迅速地传递和分享;其次强调把信息融合到产品和生产服务过程及企业的整个经营与管理过程之中。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作出迅速而正确的决策。

(三)人性化管理

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管理中的物质资本地位相对下降和人力资本地位相对上升必将成为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社会条件下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是人才,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企业管理创新,使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更加突出和重要。把人看作是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来最大限度地发掘、科学地管理,已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大使命。人是管理活动中的决定因素,因此,管理活动中必须体现人本精神;管理方式上,更加强调柔性法,尊重个人的价值和能力,通过激励人、鼓励人,以情系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企业的长效发展机制。日本索尼公司董事长盛田昭夫曾说:如果说日本式经营有什么秘诀的话,那么,“人”是一切秘诀最根本的出发点。“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也说:松下公司的口号是“企业即人”,且多次宣称“要造松下产品,先造松下人”。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特点范例(3篇)

    - 阅0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特点范文篇1[关键词]TD-LTE移动互联网高带宽频谱利用率中图分类号:TP393.4;TN92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7-0279-01当前,3G业务的逐步应用使移动.....

    移动互联网技术及应用范例(3篇)

    - 阅0

    移动互联网技术及应用范文篇1【关键词】:移动互联网(MI);关键技术【引言】:移动互联网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如果将互联网比作是一场比赛,那么移动互联网就是下半场,而且规则与上半场并.....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