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文化和传统文化范例(3篇)

来源:网络

风俗文化和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民俗文化;商品化;庸俗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4-0094-02

1引言

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开始厌烦喧嚣的城市生活,渴望在闲暇之余呼吸一下清新的乡村空气和恬静特异的民族风情,这种对大自然和原始生态的回归动力,驱使着广大游客前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地旅游,去民俗村寻求内心的渴望和满足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渴求,这体现了游客的休闲需求,也说明当前民俗旅游文化正是在这种呼之欲出情况下逐渐呈现在广大民众视线之内。正是基于此,我国的民俗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近年来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及其发展都大有成效,然而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如何合理科学可持续地发展民俗旅游,在旅游发展的前提下。使民俗文化发扬光大,避免庸俗化、导致畸形发展,使其走上持续健康发展道路成为当前一个值的研究的热点。

2民俗旅游文化的内涵

2.1民俗文化的内涵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其内涵包括饮食、服饰、家居等物质民俗}组织制度、人生礼俗等社会民俗;民间信仰、巫术禁忌、娱乐游艺、民间工艺等精神民俗;神话、传说、故事、民谣、谚语等语言民俗。这种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识,制度的规范,又有具体社会行为,风尚习俗的鲜活体现。由此可见优良的民俗文化是对传统民俗事物和现象的梳理和检验后形成的。其表现形式多样,如今年开始实行的法定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在旅游中,民俗文化是很活跃的旅游资源,涉及旅游的行、游、住、食、购、娱的方方面面,由于各地的民俗对异地游客有一新奇感,激发民众的奇心,娱乐性、参与性也很强,对游客很有吸引力,游客为能亲身体验另一地域的文化特征,不惜奔走千里。如香格里拉,云南西双版纳、云南大理丽江泸沽湖等地正是由于具有特有的民族风情村及少数民族习俗才闻名于世,吸引了广大国内外游客。

2.2民俗旅游的内涵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它欣赏的对象为人文景观,而非自然景观,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建筑风格、民间歌舞都是民俗旅游的珍贵资源与欣赏对象。温锦英定义:民俗旅游就是借助民俗来开展的旅游项目,它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事项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它的魅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巴兆祥界定:民俗旅游是指游客被异域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自己韵居所,前往旅游地(某个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民俗旅游的主要类型包括与山水风光相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民居及其他建筑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饮食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礼仪结合的民俗风情游、与喜庆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大型民族风情园景为产品的民俗风情游等六大种类。围绕以上不同类型,民俗旅游可以通过再现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的古老文、传统习俗,满足现代社会人们求新、求异、求同、求知的心里需要。因此,简单地说,民俗旅游就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有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载体开展的旅游活动。

作为以民俗文化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目的地,游客关注的是精神层次的消费,这和观光型景区截然不同。民俗旅游对旅游目的地来说,特有的民俗文化是一种极其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从而扩充了旅游地的客源和市场需求,增加了经济收入,提高了社会收益。

3我国旅游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我国旅游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

这些年来,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极为迅速。已经成为旅游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很多地区都纷纷投资兴建民俗旅游度假村、民俗旅游专业村、农业民俗旅游村以及民俗旅游主题公园等,承办民俗旅游节日,举办大型民俗旅游活动。

如山西民居以及乔家民俗博物馆,赣南的客家民俗文化、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云南大理丽江泸沽湖、山东日照的渔家乐民俗旅游度假村等地推出各具特色的活动内容和民族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游玩。如今,很多地区将旅游业看作扶贫行业,民俗旅游开发也作为发展地区经济的手段被滥用。不可否认民俗旅游作为旅游业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促进了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激活了一些地区其他的行业,解决了社会就业问题。正是这个原因,有些不具备开发观光型旅游地的地方,基于发展经济为目的,盲目投资建立形式各样的民俗文化村,大打“民俗文化”牌子。

3.2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

(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力度过大。

民俗旅游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使得很多地方不顾自身环境条件的限制,盲目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致使当地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无序,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破坏,长此以往,将损害整个民族旅游资源乃至文化传统传承。

(2)部分优秀的民俗文化庸俗化。

由于民俗旅游的经济效应较大,许多旅游景区片面注重对旅游景点的外观和形式的建造,不考虑当地的特色,只是想通过美观的造型来吸引游客的眼球。片面追求经理利益,导致民俗旅游被机械地舞台化,民俗文化被随意地庸俗化,从而失去了民俗的特色。

(3)特色不鲜明。

鲜明的地区特色是民俗旅游的主要依托。黄金周刚兴起时,国内许多城市对旅游业还不是很重视,有的地方甚至连像样的景点也没几家。近几年,各地都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产业甚至支柱产业来抓,大抓特抓民俗旅游,民俗活动逐渐趋向同化。你敲锣打鼓,我也敲锣打鼓,你舞龙舞狮,我也舞龙舞狮。项目雷同,风格雷同,缺乏新意、创意与吸引力,民俗旅游正在失去特色。由此,我们务必要保留各

地民风质朴淳厚的特点,才能使民俗旅游项目持续吸引旅游者。

(4)内容肤浅,缺乏内涵。

由于经济利益的吸引,一些景区往往仿照那些做得不错的地方,别人有的全部照搬过来,这样,形式上完全一样,再没有其附合本地民情、风俗的内容,过多地附和旅游者的心理,甚至为了猎奇心理,急功近利于一味迎合游客,刻意追求表面的形式,失去了内涵。孰不知,来参加民俗旅游的游客关注更多的是这种文化的内涵,这种深层的东西才是吸引游客的根本,形式上的做文章对文化的传播和本地景点的长远发展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

(5)缺乏要有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

一些民俗旅游景区开发在实施过程中操之过急,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有些,如深圳民俗文化村和云南民族村投资均在1亿元左右,开业时间也十分接近,前者很快收回投资,后者则连投资的利息都难以偿还,除了经营管理原因之外,云南民族村的建设选址过于匆忙,没有统筹分析,前者处于口岸城市,经济发达,项目内容与现代化城市形成鲜明反差。昆明人口流量小,民族村项目地处少数民族实际分布区,具有原地浓缩式开发模式的弊端。对当地居民吸引力不大,也损失了一部分追求真实感和亲身体会身临其境的外地游客。正是这些原因造成了两个同质景点的不同结局,可见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在开发民俗旅游中必不可少。

(6)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场运作手段。

如果说文化是民俗旅游发展的根本,科学有效的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则是民俗旅游发展的保障。民俗旅游的发展不能单单从形式上考虑如何去作,去延续,还要从经济效益上去统筹,没有了收入作支撑,民俗的发展就失去了生存的基本保证。我国有很多优秀的民间艺术到今天都流失了,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们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致使那些拥有这些技艺的民间艺人为求生存而改从其他行业。民俗文化的发展如果不能很好的运用市场的手段运作,只是作为一个纯艺术形式也不可能长久存活。我们知道,旅游刚刚起步的时候,民俗旅游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那时的民旅风情只是旅游中的一个小小点缀。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族风情村成长起来,越来越多的异地民俗发展开来,最根本的原因是旅游的带动,从而使其找到了一个生存发展的基本裁体。但今天旅游中的到处泛滥的民俗村要求它自身的发展必须有一个有效的市运作手段作保障。张艺谋的《英雄》开创了我国影视市场成功商业化运作的典范。其“印象刘三姐”,“印象桂林”等系列,让桂林更是驰名中外,也让人们看到了民俗文化同样可以包装,而且精美的包装会带来更大的收益,科学正确的商业化会使传统的民俗文化发展更好。

风俗文化和传统文化范文

无论任何历史时期,古老的民俗体育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对自身的文化进行改造、重构以获得更好地发展,都必须以传承为前提。民俗体育蕴含着丰富的传统习俗与浓郁的地域特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它在给民众提供健康和快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文化传播的重要功能;民俗体育还具有显著的地域性,体现了一个地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它往往被人们升华为区域文化的标志,并被赋予强烈的情感。因此,民俗体育往往成为当地居民深入心灵和血液的文化滋养,居民对于其传承应该具有更为强烈的自觉性。本次调查也显示,有73.6%的居民非常愿意和愿意进行民俗项目的传承。这对民俗体育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访谈目的集中在生活方式变迁对目前民俗体育项目发展的影响。26.4%的受访者认为生活方式变迁对目前民俗体育的发展非常有影响,56.6%的访谈者认为有影响,这说明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现代生活方式对民俗体育的影响了。建国之初,民俗体育还残存一定的封建意识形态,而民众给予的是较好的原生态保护。改革开放之初,受变革了的时代环境甚至西方文化的影响,民俗体育的发展呈现出“民俗体育异化”和“外来体育民俗化”的状态。时至今日,改革开放继续深入,对外交流日益频繁,民俗体育利用旅游产业大力推广,不仅有效地扩大了民俗体育的社会影响,而且不断丰富着民俗体育的表现方式,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认识、研究、挖掘。但是一些民俗体育活动异化现象加剧,也令人担忧。

2生活方式变迁对安徽民俗体育发展影响的分析

现代化影响的不仅仅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影响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习惯,这是现代生活方式对民俗体育的最直接的冲击。当然,民俗体育本身的一些特性,也使其在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时候,面临重重困难。比如,许多传统民俗体育来源于祭神和图腾崇拜,或者是祈福风调雨顺、自身温饱的文化语境。而今,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生活富足便利的社会文化环境,已经改变了传统民俗体育的生存环境;而传统体育自身口传身授的单一传承途径,则使得它们原本脆弱的传承方式在新的文化思潮的冲击下,岌岌可危。这些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曾经深远影响民众生活的竞技表演和民俗游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已经十分淡薄,转而倾向于现代体育项目和电子竞技项目。从而造成传承人链条断裂、传承的群众基础薄弱。笔者的实地走访对此更有切身体会。安徽地区的民俗体育活动一度丰富多彩,在上世纪80年代还有叠罗汉、傩舞、徽州武术等众多民俗体育项目及大量的传习人,那时候的民俗体育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很多民俗体育项目已经濒临消亡甚至难觅踪迹。例如,花鼓灯是淮河流域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民间舞蹈,但是目前花鼓灯的群众基础迅速萎缩。本次课题组走访了拥有2700多人口的蚌埠禹会区冯嘴子村,了解到曾经该村75%的村民都会表演花鼓灯,现在由于人手缺乏,想组织一次大型的花鼓灯表演都已非常困难。民俗传统体育正在失去其发展传承的根基。

3安徽民俗体育发展对策

3.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人类正确认识历史、开展文化创新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对宝贵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决心。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也不断升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力度。从而为我国民俗体育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极佳的平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民俗体育研究成为热门,诸多学者参与其中,众多民俗体育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了展现和升华。2005年,国务院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制定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并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5]。在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安徽省的花鼓灯、傩舞、灯舞、火老虎、墉桥马戏等名列其中。在安徽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也收录了东乡武术等12项传统体育、游艺、杂技项目,以及花鼓等36项民间舞蹈。这些传统民俗项目,彰显着当地民众的个性和智慧,丰富着当地人的文化生活,是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借“非遗”东风,这些项目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乃至民间的广泛关注和大力宣传,民俗传统体育迎来了其发展的难得契机。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一方面,要对濒危民俗体育实施抢救性保护;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探寻传统民俗体育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使之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3.2走进社区体育

民俗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融入全民健身活动之中,是巩固民俗体育生存根基、提升其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5]。民俗体育的娱乐功能与健身功能,不仅能够强身健体、愉悦身心,而且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时,民俗体育还具备社交功能和教育价值,是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因此,民俗体育活动价值与社区体育的大众健身要求相吻合,完全可以借助社区体育这一平台来表现和发展自己。另一方面,民俗体育活动具有表现形式多样、条件规则简单,易于组织开展等特点,既能满足个性需要又具有大众化特点,容易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喜爱。这也为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了良好机会,丰富了其活动内容,开拓了其发展渠道,从而形成了一种互动双赢的格局[6]。

3.3融入学校体育

民俗体育在学校中开展,同样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一方面,学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良好的场地设施和固定的上课时间,是普及民俗知识、培养民俗体育传承人的重要场所,也是民俗体育规范科学发展、普及提升、优化传播效果的必由之路。例如,安徽舞龙被引入到许多大中专院校的体育课程实践教学中,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中不断完善、快速发展,甚至走向了世界体育赛场。另一方面,民俗传统体育课堂,让更多人在了解、习练民俗体育的过程中,体会民俗体育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形成民俗传承与保护意识。将民俗体育引入学校,还可以一定程度上替代现代竞技体育内容,更好地实现体育教育向娱乐和健身发展的目标。安徽民俗体育项目众多,经过筛选、加工走进体育进课堂,能给体育教学注入新的特色与活力,形成独具地域风情的靓丽风景。民俗体育进入学校课堂,不是为了传承而传承。首先是为民俗体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展示场所,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逐渐唤起师生对于民俗体育的兴趣,并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由个人及家庭再到社会不断扩大影响。当然,在民俗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在不断扩大其传播基础的同时,要注意对于传播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以确保传承主体链条的完整和连续。

3.4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在时间和空间上,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是民俗体育继承和发展的根基。千百年来,民俗体育一直都是与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和民俗民风紧密联系的,它深入渗透于人们生活结构的每个部分,而且也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构成。因此,民俗体育要获得强大的发展动力,必须回归其本源———日常生活。当前,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原始的时节性和空间局限性已被打破,民俗体育项目的生存空间已经改变,这是导致其内涵逐渐脱离原有文化语境而日益异化的重要原因。在民俗体育回归生活的道路上,应该抓好岁时节令体育活动这一重点。我国的岁时节令是各种民俗民风的集中体现,是悠久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这期间举行的各种民俗体育活动更容易让参与者对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有直接的体会和深层的了解,从而激发起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成为民俗体育发展的推动力。

3.5借助旅游业发展

近年来,为了对民俗体育进行开发式保护,许多地区都依托民俗体育特色资源开展旅游活动,扩大了民俗体育的传播渠道,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7]。龙舟竞渡是南方水乡最为典型的民俗体育活动,本身是作为对先祖的缅怀和爱国精神的载体而出现的,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完善,其社会功能不断丰富,其活动形式也更加规范,并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发展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形成了知名体育文化品牌。与之类似的还有潍坊的“风筝节”,从1984年举办以来,规模日益壮大,已成为国际性知名赛事。不仅很好地宣传了当地的风筝文化,而且为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安徽地区也有不少适合表演、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体育项目,如“叠罗汉”等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体育旅游资源。安徽同样也是旅游大省,有黄山、天柱山、九华山等优质旅游资源,旅游业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著。但是,相比龙舟和“风筝节”,安徽的民俗体育与旅游结合的力度较小,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重点探寻两者的契合点和更丰富多样的合作方式,逐渐打造安徽民俗体育文化品牌。本文来自于《河北体育学院学报》杂志。河北体育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4展望

风俗文化和传统文化范文篇3

关键词:民俗经济;特征;前景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2

民俗通俗的讲即风俗,表示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时期的生活当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使用和传承的文化形式。其来自于人类群体的现实生活需要,通过特定的时代、群体和地域产生、扩大和演变。我国辽阔的领土疆域上,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众多的民族创造出了灿烂的优秀文化,成为世界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当前世界各国均纷纷推进旅游资源与经济形式的创新,纷纷将旅游与经济相互结合推动全域旅游的人文形态发展。我国所拥有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我们发展人文旅游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和资源,基于丰富的民族文化来发展民俗经济,突出人文生态旅游的整体开发,推动我国民俗经济走上持续发展道路,积极发展全域旅游新业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我国而言势在必行。

一、民俗资源与经济的关系

(一)民俗资源的构成要素

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既具有物质形态也存在文化艺术形态,就其构成要素来看主要包括了民俗工艺制品、民俗风情活动和文化名人等形式。民俗工艺制品是民俗资源的最具体的物质形态,具有较大市场效应。由于其自身的艺术性、地域性和独特性。如羌族的羌绣、水墨漆具,苗族的刺绣、银饰,以及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和苏州桃花坞的年画等。许多民俗工艺品由于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同时符合商品要求和审美价值,独具的民族特色让其得到市场的欢迎。民俗风情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艺术形态,是民族经济中体验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风情活动与节庆文化、经济活动相互结合产生了民俗经济的重要形态,民俗活动经过市场的改造,被重新挖掘整理,既完成了传承保护的作用,又成为民俗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文化名人,作为民俗资源中文化的重要代表,成为开发民俗文化的重要标志。每个历史发展时期都会产生不同时代的杰出人物,如“李白”“杜甫”“大禹”“嫘祖”等不同时期的名人,并进一步延伸出相关的传说、故事以及饮食、茶艺等内容,成为带动旅游、文化研究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二)民俗资源与经济的背离与统一

民俗资源集中体现在风情浓郁的“原生文明”地区,由于其所在地区固有的民俗传统的发展,这种植根于长期历史的本民族的传统风俗,日益成为久经锤炼和最为质朴的民俗文化方式。这种长期的严格的民俗生活模式,并非向外界提供欣赏和体验的民俗,在本质上只能作为潜在的旅游资源,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这类旅游资源较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民俗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统一,民俗资源与经济形式的结合,通过旅游的形式给当地人民带来重大的经济收益,使这些民族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民俗旅游资源。民俗旅游资源是民俗文化的转化形态,源于原生形态的民俗文化,同时又是接受市场化改造,满足市场多种需求的民俗文化艺术形态。由于这种结合,使旅游者了解其民俗文化就必须亲自体验,经过衣食住行购娱等系统化的活动,通过经济交往产生文化体会,形成了经济与民俗文化的融合推进。

民俗经济是体现民俗资源与经济形式有机结合的再生形态,这一形态的运用将增加文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但同时民俗经济的开发又要注意避免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单纯性的保护,丧失了民俗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是过于功利性的开发,造成了民俗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丧失了其文化内核与价值本源。因此,充分把握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发展民俗经济的效度,必须在结合民俗经济发展的特征基础上准确判断民俗旅游经济发展前景,创造更为符合现实的民俗旅游经济形态。

二、民俗旅游经济及其特征分析

民俗旅游资源的经济展示,是现代社会推进民族交流和文化交往的重要形式。民俗经济是将一国、地区的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结合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来满足旅游者开阔知识视野,推进人类互相了解交往的社会经济现象。民俗经济的发展必须充分认识把握民俗旅游经济的现实特点,及其开发特征。就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来看,民俗旅游在总体上一般具备下述特征:

1.民族独特性

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居住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差异区别,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均产生了自己独特的经济、文化、政治的生活方式,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构成了民族差异性的基础。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6个民族的相互交往中,每一民族在历史文化方面都各具特色,都有其独特的个性。这些差异性的存在为相互交往、了解提供了动力。我国各类少数民族的文化同汉族文化一样都丰富多彩,文化历史艺术价值很高,通过经济运行的手段将自然生态资源与民俗文化资源相互结合,创造出全域旅游的人文艺术形态,将对于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提升世界形象和彰显民族精神均具有重要意义。

2.区域独特性

受我国辽阔疆域和丰富自然环境的影响,我国的民俗文化以生产生活环境为基础,产生了不同区域的多样复杂的民俗环境。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即每个地区的社会生活习惯,与其特有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密切相关。各地自然环境的不同,生产、生活条件不同,所带来的风俗也各有差异。入乡随俗即表现出了对地区差异的尊重和理解。由于这种不同区域风俗习惯的巨大差异,就为以民俗为基础发展民俗经济,开展民俗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契机,在居住、饮食、服饰、婚姻和礼仪等方面的巨大差异都将为我们开展旅游活动,形成鲜明特色、个性突出并极具吸引力的民俗内容。

3.传承独特性

民俗旅游资源的传承性是指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的动态形式,民俗旅游资源由于以风俗为基础,因此具有长期的稳定性。正由于这种长期稳定性,才构成了各民族、地区的民族性格、特点和风貌的差异。中华民族经过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在这一进程中不断传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广泛吸收借鉴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在统一的领土疆域内世代传承形成了当前我国丰富灿烂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是通过传承实现的,也是通过传承来发展的。只有存在传承,才产生民族文化的根和魂。也只有不断传承才能更加的发展民族文化的独特个性,进一步的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民俗经济开发的前景探析

我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民俗旅游资源的雄厚,以及民俗文化底蕴深厚都影响了我国民俗经济发展的重要取向。如此广阔和深厚的民俗旅游资源为基础,我国发展民俗经济前景长远来看非常有前途,但亟需进一步的系统的研究开发,将民俗经济的发展置于全域旅游的经济形态中不断挖掘民俗旅游资源,全面提升民俗经济展示体验方式,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1.民俗旅游是一国内民俗文化的特色展示,其具有丰富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我国雄厚的民俗文化,为我们开展民俗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这些素材的充分运用可以突出的反映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以强烈独特的个性对游客产生吸引。越是民族的民俗文化资源,越具有特色,越收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欣赏。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独特的建筑风貌、生产生活方式、工艺产品、饮食文化、曲艺舞蹈等均可以充分展现出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风气。我国虽然民俗经济起步晚,但只要抓住全域旅游的契机,将会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新兴领域。

2.开展民俗旅游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民俗旅游经济的开发,从文化角度来看,将立体全面的展示我国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更助于对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对国际旅游者了解中华文明的展示宣传。面对丰富多彩、深厚灿烂的民俗文化,各民族地区在开发民俗资源过程中要充分提炼本民族、本地区优秀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积极弘扬健康向上的正能量。将热爱家乡、民族团结、爱国主义等相互结合,不断整理各地的建筑、服饰、饮食,将其与现代市场需求相互结合,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保持充分的民族特色,充分借力民俗经济的新形式,引领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3.民俗旅游的开发既是人文的又是历史的更是涉及到自然的。民俗旅游开发以自然景观为基础,以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音乐艺术为主要内容,通过物质实体和精神感受等多种形式为手段。参与民俗文化旅游不仅是对自身知识的拓展,更是对自身思想境界、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综合提升。无论是国外旅游者还是国内旅游者,均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全域旅游的人文历史形态,民俗旅游经济是其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国内旅游的发展已经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旅游群体的需求已经不是以往单纯的山水风光,而更多的是将山水风光、商业旅游以及人文景观的民俗旅游相互结合起来的全域旅游。因此这就更加需要扎实将民俗文化与自然风光有机结合,不断创新多样的民俗经济新业态,引领支撑区域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遥控汽车范例(3篇)

    - 阅0

    遥控汽车范文【关键词】汽车防盗器;电子防盗系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世界上第一辆T型福特牌轿车被盗开始,偷车已成为现.....

    高校管理案例范例(3篇)

    - 阅0

    高校管理案例范文关键词:案例教学;管理类课程;现状;调查作者简介:黎建新(1966-),男,湖南华容人,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主任,教授;瞿民华(1972-),男,湖南桃江人,长沙理工大学.....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