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的认识范例(3篇)

来源:其他

温室效应的认识范文

在学习某些化学知识点时,由于目前还不具备课堂实验的条件,教师只能采用口头讲解的方式来开展,不利于学生透彻地理解化学知识。此时,通过虚拟实验可以有效突破现有实验条件的制约,把一些在现实中无法完成的实验进行虚拟展示,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化学知识。

在学习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时,教师在讲解CO2的性质时,通常都会介绍CO2所引发的温室效应”,但什么是温室效应”学生并不理解,也没有直观的认识,因此只能机械地记忆;同样对于CO2的性质也是一知半解,没有真正地理解CO2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但借助虚拟实验,教师可以为学生模拟在现场添加云雾的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感受现场环境中的温度上升,亲身感受温度的变化。这样把原本不可能实现的温室效应”实验借助虚拟手段真实地呈现出来,进而使学生了解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是空气中的CO2太多了,就好像给地球表面盖了一层被子,使地球无法向太空中辐射热量,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不断升高,像一个温室一样。在这种虚拟实验的帮助下,学生理解了CO2引起温室效应的原因,对CO2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二、利用虚拟实验,创造实验学习机会

化学实验因为现象直观生动,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深入探究的迫切想法和冲动。但初中化学由于实验条件、安全性、环保性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全部让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导致多数教师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实验现象和规律,效果很不理想。而虚拟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验的机会,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

在学习一氧化碳”的内容时,由于CO有毒,容易爆炸,所以有关CO的实验也就不能进行,导致学生对CO的学习只能停留在听教师讲述、简单机械的记忆层面上。但是教师可以借助虚拟实验对CO还原CuO的实验展开学习,让学生先借助虚拟实验来了解当装有CuO的大试管及导管中混合有CO时,直接加热大试管会造成爆炸,这样通过虚拟手段来让学生观察实验爆炸的情形,带给学生们触目惊心的感觉,学生自然会牢牢地记住CO的性质,并且对CO还原CuO的实验步骤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很好地理解了为什么在点燃酒精灯对CuO进行加热之前需要先通入一段时间的CO,以及在CuO被还原后,仍然要继续通入CO,一直到玻璃管冷却才能停下。这样应用虚拟实验开展教学,增强了实验的安全性,学习效果也更加理想。

三、利用虚拟实验,凸显实验结果现象

现行的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中,有些实验需要时间较长、实验现象不明显,学生们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或结果,造成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刻。教师可以通过虚拟实验,借助虚拟的手段,实现对实验的时间和结果、实验条件和现象的设计和调控,合理地缩短实验时间,凸显实验现象,强化实验学习的效果。

温室效应的认识范文篇2

【关键词】公共建筑;空调温度;热舒适;节能

中图分类号:TU83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多年以来,我国公共建筑的空调管理比较粗放,空调温度设置不尽合理,导致能效不高,造成能源资源浪费,增加了环境压力,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实践表明,合理设置空调温度,科学管理空调的运行,既能提供比较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满足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需要,又能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加强空调使用环节的节能环保工作,已日渐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和通行做法。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十分艰巨,目前节能减排的形势十分严峻。今年夏季用电高峰即将来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提高认识,提前谋划,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空调节能工作。

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与热舒适

公共建筑空调的室内空气基本参数主要是根据人体舒适感要求来确定。(GBJ19―87)中规定:民用建筑夏季空调温度为24℃~28℃,冬季空调温度为18℃~22℃。但是,目前许多从事空调系统设计和运行的人员认为夏季室内空气温度越低,冬季室内空气温度越高则热舒适程度越好。在实际设计和运行中,夏季选取现行规范的最低值,甚至超出规范下限,冬季尽可能取现行规范的最高值,甚至超出规范上限,这不但造成能源的浪费,也不利于人体的热舒适感觉。对于公共建筑夏季和冬季的空调温度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影响热舒适多方面因素。影响公共建筑空调温度的热舒适程度,不但与湿度、风速有关,而且与当时的室内外温差有关,与人们在公共建筑人体衣着薄、厚有关等。

1.热舒适度调查

本次热舒适度调查夏季是针对南昌某六层楼商场进行,该商场的营业时间为10:00~22:00;冬季是针对某高校俱乐部进行。调查内容包括热舒适度主观调查和空调温度的现场测试。

夏季,现场空调温度的测试是在商场的一楼和三楼进行,测试时间是2002年7月13日,当时室外最高气温为36℃,测试结果其温度变化曲线如图1,从图中可知,该商场一楼的空调温度为23.5℃~25.6℃;而三楼的空调温度为21.4℃~24.0℃。主观调查是直接面对顾客进行,通过对100名顾客的询问,得出商场空调热舒适度统计结果为:图1南昌某商场室内沮度变化14%的顾客认为热舒适度很好;33%的顾客认为热舒适度适中;48%的顾客认为空调温度偏低;5%的顾客认为空调温度偏高。

冬季,对某高校俱乐部热舒适度进行调查,时间是2002年12月26日,当时室外最高气温为4℃,室内空调温度经测试为25℃。通过观察和调查发现人员有三分之一表现出神疲力乏、昏昏欲睡;有三分之二认为室内空调温度过高,精力难以集中,并且走出俱乐部时很不适应。

2.人体衣着、空调温度与热舒适

从Fanger舒适方程可知,影响人体热舒适程度与人的衣着和活动量有关。夏季室外气温较高,天气炎热,人们出入一些公共场所时,大多数人穿一般的夏季服装,其衣服热阻为0.5clo,对于不同的人体能量代谢率的公共建筑,其最舒适的工作温度不同,见图2。

在图书馆,人体能量代谢率为1.0met,其最舒适的工作温度为26℃。然而,图2中最舒适的工作温度并未考虑人们出入时人体表面温度对人体的影响,由于公共建筑是人们出入的短期停留场所,所以出入时人体表面温度对人体的影响必需加以考虑。对于刚从室外进入公共场所的人们,由于室外气温较高天气炎热,其衣服表面温度较高(如当室外气温为34℃时,其衣服表面温度约为36℃),并且当室内温度低于26℃时,人体表面与室内温差高达10多度,此时,大温差和汗水蒸发使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受到影响,人们感觉室内温度偏低,甚至容易诱发感冒及呼吸道疾病。因此夏季公共建筑的空调温度应取室内舒适温度偏高值。

冬季室外气温较低,天气寒冷,人们出入一些公共场所时,大多穿厚外衣,其衣服热阻为1.6clo,对于不同的人体能量代谢率的公共建筑,其最舒适的工作温度不同,见图3。

在商场,其人体能量代谢率为1.6met,其最舒适的工作温度为14℃;然而在实际设计和运行中,普遍将温度设在20℃以上,这样一来导致衣服表面温度与环境的温差就很小,人体热量散发也就很小,所以人就会感觉室内温度偏高。另外,据生理学家研究,室内温度过高时,会影响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如果室内温度经常保持在25℃以上,人就会神疲力乏、头晕脑涨、思维迟钝、记忆力差等。所以冬季公共建筑的空调温度应取室内舒适

温度偏低值。

3.室内外温差与热舒适

公共建筑室内空调温度的设置,必须考虑室内外温差的影响,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在夏天当室内外温差超过10℃时,人们容易感冒。冬季室内温度不宜过高;而夏季室内温度不宜过低。对于炎热地区的公共建筑室内外的温差取7℃左右最为适宜。

三、公共建筑空调温度的确定与节能

对于公共建筑夏季和冬季的空调温度确定,既要考虑热舒适,还要考虑节能因素。目前我国建筑耗能年平均递增率已大大超过国家能源生产年增长率,节能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通过适当降低冬季室内设计温度和提高夏季室内设计温度,在围护结构和室外计算参数一定的条件下,供暖时,室内温度每降低1℃,耗能量可减少10%~15%;供冷时,每提高1℃可节能10%左右。

1.降低室内空调参数标准

进行空调设计应结合公共建筑使用特点,可以适当降低室内空调参数标准,不能盲目套用国外数据或不顾国情而盲目追求高标准。近年来为了节能,国外也在修改或降低标准,如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一些公共建筑室内空调设计参数的最高标准作了限制。以夏季室温26℃,相对湿度65%,冬季室温20℃,相对湿度40%作为空调供冷和供热的最高标准。所以在实际设计和运行中,对于炎热地区的公共建筑空调温度,夏天设定为26℃以上;冬天设定为18℃以下。这样一来既可以减小室内外温差,满足公共建筑的热舒适要求,又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2.改变空调温度的设定值

公共建筑大多数是休闲娱乐场所,人们经常利用工作外的闲余时间出入公共场所,所以公共建筑会形成节假日情结,节假日中人员多、客流量大、就座率高。因此,对于公共建筑空调温度应根据客流量的大小进行调节。这不但可以改善建筑的热舒适度,而且还能达到良好的节能效果。如电影院就座率变化很大,可以根据就座率来调节室内空调温度,冬季就座率高,空调温度可以适当降低;夏季就座率低,人体的辐射换热增强,空调温度可以适当提高。

3.严格执行空调监督管理和空调能效标识制度

将实施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纳入节能减排丁作目标责任体系,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依法对公共建筑空凋温度控制情况开展节能监察和监测,定期对机关办公楼、宾馆、写字楼、商场超市等空调使用大户室内温度进行抽查检测。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逐步将家用空调能效水平全部从5级达到1级,严禁不合格的高耗能空调进入市场。

四、结束语

合理设置空调温度,科学管理空调的运行,既能提供比较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满足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需要,又能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我国人日多、底子薄,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目前节能减排的形势十分严峻,我们要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精神,促进科学使用空调,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效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陈鹏实施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的主要措施能源与环境-2009年4期

[2]王艮上海市对高温期间空调温度进行执法检查制冷-2008年4期

[3]廖婉玲重庆市电力公司带头节能保供电电力需求侧管理-2008年5期

温室效应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必要性;可行性;低碳生活;渗透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9-0040-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一、化学教学中渗透低碳生活思想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2022年碳排放目标的提出,伴着哥本哈根大会的召开,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低碳”这一名词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低碳生活(lowcarbonliving),是指生产、生活中减少能量的消耗,从而降低碳氧化物,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会产生温室效应。从1740年至2000年,二氧化碳含量约由277ppm升高到377ppm,致使近百年来全球温度上升0.4℃~0.8℃,到21世纪末温度将上升1℃~6℃[1]。温度上升会造成以下几种严重后果:(1)海平面上升,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2)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通常不知飓风为何物的南大西洋沿岸将饱受飓风侵袭;(3)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4)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2]。

目前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_____“末日旅游”正在美国、英国悄然兴起,人们把目光放在因气温变化而可能消失的自然景观上,如:南极洲、马尔代夫群岛、威尼斯等十大自然景观。由此可见:全球变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逐渐被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所认识和接受。环境教育已经纳入正规的学校教育体系,在不同的阶段涉及不同的内容,因而加强环境教育势在必行,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必须加强对未来公民的环境教育。只有在平常的教学中不断渗透低碳生活的思想,才能在学生心中播下低碳生活的种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今后的低碳生活打下基础,建立起低碳生活的绿色生活方式。

二、化学教学中渗透低碳生活思想的可行性

首先,化学教学中渗透低碳生活的思想体现了新化学课程理念。目前化学教育界最关注的就是“化学为大众”、“国民的化学要解决国民的问题”这一命题。新课程标准要求更好地使化学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低碳生活思想,让学生关注每个公民每天接触的诸多所谓的“公民问题”[3],如:由于温度上升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生存危机,使学生形成一种生活中尽量减少能量消耗,从而降低碳氧化物,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的意识;新课程标准还要求提高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让学生都具备生活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使他们能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生活。低碳生活的知识和意识是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甚至是保障公民生存的重要因素,因此低碳生活素养也应该是公民必备的一种科学素养。综上所述,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加强低碳生活思想的渗透是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

其次,我国新化学课程中含有大量有关低碳生活的环境教育素材。通过分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我们发现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含有大量的低碳生活的教育素材(如表1),因此化学教学中渗透低碳生活思想是非常可行的。当然,中学化学涉及低碳生活知识的内容远不止这些,许多知识都隐含在各个内容之中,需要教师根据教材适时穿插,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及时渗透。

三、化学教学中渗透低碳生活思想的几点想法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及时渗透低碳生活思想

教材是学生获得低碳生活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学生在学习有关降低温室效应的内容时,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选好切入点,及时地进行渗透教育。如在选修1学习“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内容时,一方面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和资料,从那些触目惊心的图片和资料中,让学生得到感性认识,了解温室效应的现状、发展可能和危害,产生忧患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书本中的“思考和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引起学生思考、激起思想的碰撞,产生低碳生活的意识。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低碳生活的绿色生活方式

网络是学生获得低碳生活知识的又一主要来源。在渗透低碳生活思想时,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上网查阅有关温室效应的相关内容,了解全球温度升高的危害,这远比教师纸上谈兵效果好。如在初中学习“保护空气”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利用网络,让学生收集近阶段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日报,并作图,了解全球温度升高的趋势;了解“末日旅行”等热门话题及其产生根源,使学生入境、生情、思考、感悟,这时教师的作用就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过程将由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成为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增长知识的过程,从而自觉建立起低碳生活的绿色生活方式。

3.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建立低碳生活的使命感

如今中学化学教育注重“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教师的着眼点不应仅限于课堂,而应把学生和教育过程引导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从生活中挖掘素材,让学生从自己的体会出发,由感而发。如在选修1学习“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的知识时,可以回忆近两年降雪的情况,让学生亲自感受,再对比前五年、前十年,甚至更久以前的降雪情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让学生耳闻目睹因温度的变化引起的环境问题,增强学生建立低碳生活的绿色生活方式使命感。

4.充分全面理解新课标,做真正的低碳生活理念的传授者

江苏省新课改于2005年开始实施,新课标也取代了沿用几十年的教学大纲,新课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蓝本,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我们应该充分理解新课标,全面地传授知识。但课改以来,教师仍受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未能吃透新课标的精髓。如在选修4学习“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以及初中“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的内容时,教师往往从能源角度出发,让学生了解能源是有限的,我们应该通过合理有效的使用能源以及开发新能源解决能源问题。其实合理有效地使用能源也就是减少能量的消耗,开发新能源也就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要真正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低碳生活的思想,首先教师就要改善旧的知识体系,充分理解新课标,全面地传授知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低碳生活理念的传授者。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做了很多努力,去减少温室效应,如:我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但低碳生活的理念并不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我们应从我做起,人人参与,由生活点滴细节,将“低碳生活”意识付诸于行动。要向芬兰人一样,没有标语、没有口号,将低碳生活的理念转变成流淌在每个公民血液中的一种文明。

参考文献

[1]人教社地理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资源回收模式范例(3篇)

    - 阅0

    资源回收模式范文【关键词】资源再生产业发展模式市场化道路资源短缺是我国新世纪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约束条件。研究表明,世界上80%以上的可开采金属矿产资源已变成.....

    市政道路照明工程施工方案范例(3篇

    - 阅0

    市政道路照明工程施工方案范文【关键词】:支护桩;市政工程;下穿道路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引言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地下工程愈来愈多,基坑工程的规.....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