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课堂设计兴趣培养

生物课教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首先是枯燥,其次是单调,相当一部分学生很不感兴趣,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生物课的兴趣是生物教师上好生物课的关键一环。只有学生对生物感兴趣、对生物现象感到好奇才是学生学好生物的良好开始。因此,在生物课教学中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一、激励学生勤学好问

优秀的学生总是勤学好问,学会总是从“问”开始。然而,通过平时了解,初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很少提出问题。通过了解发现,大多数学生其实是不敢问,因为他们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担心,问问题是怕别的同学笑话,所以他们即使有问题,也不敢提问;还有少数学生由于基础较差或相应的学习思考能力不足,不知道从何问起。无论是怕别人笑话,还是不知道从何问起都会导致整节课死气沉沉,没有学习气氛,久而久之学生原来已有的学习兴趣也会荡然无存。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实,只有细心的观察,学生才能不断的发现问题,才会提出有价值和有意义的问题。也只有对教材内容学深学透,才会提出探索性和拓展性的问题。同时,教师要对于喜欢提问题的学生,及时鼓励和表扬,使学生逐步养成爱提问题的好习惯;对不喜欢提问题的,教师要多创造机会,提供更多的提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对学生提出的有意义和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必须及时给予承认,并大力表扬。这样,师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创造出一个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二、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1.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第一,要吃透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特别清楚知识的内在联系。第二,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每个学生已有的经验及认知能力,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对学生的智力水平、基本素质、知识水平都要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提出学生喜欢思考,乐于思维,敢于回答的问题。同时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没有兴趣,当然也不能太难,使学生望而生畏,不知道怎么回答。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巧妙的创设问题情境。

2.巧用故事、妙语、俗语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来形象的解释生物学中的遗传现象。学生喜欢听,容易记忆,记忆长久。另如在学习植物细胞得失水分的原理时,用学生熟悉的俗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引发学生好奇感,说:“地下的水是怎样上升到植物的顶端的?”。让学生产生了疑惑,水为什么会往高处流呢?然后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教材内容,最后再给学生解释,这里所说的“高”是指浓度的高低,即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由溶液浓度低的地方向溶液浓度高的地方渗透。通过这种方式教学,既增强了学生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和记忆。

3.教师的提问要能引发学生的提问

教师要采取新的方式来寻求新颖丰富,以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问题。例如:关于“人体的呼吸”一课时,他要求学生把双手放在左胸部两侧肋骨上,尝试吸气和呼出,学生感觉胸部呼吸运动变化。学生练习后,让学生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4.教师的提问要启发学生思考和挑战

生物教学中,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以疑问、设问、反问等多种形式,适时适当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要有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如:“假如地球上没有细菌会怎么样?”等问题。学生看到这样的问题会开动想象机器,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的奇思妙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同时学生也会提问相关有趣的问题,把课堂搭建成交流和讨论的平台,使学生在想象和讨论中快乐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引发更多的思考。

三、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教学形式多样化,不仅可能导致学生兴奋和快乐感,在这种气氛中,学生将能够牢牢把握学到的知识。因此,课堂不仅是学生接受知识,而应该是一个灵活的教学平台。

1.变换教学场所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生物和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关系非常紧密,教学时如果只在课堂上进行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到校园的花园、林荫路,鲜花丛中认识植物的不同形态,学习植物的生态结构以及不同的生长环境,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学起来非常有趣,也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这样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把标本、模型直接用于生物课堂教学

把标本、挂图、模型、投影、录像等直观教具直接用于生物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生理感官,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将极大的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有效激发求知欲望,主动去探究知识。这样直观形象,生动,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培养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善于发现问题和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直观形象的教具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条理化、简单化、使学生学习起来趣味盎然,印象深刻,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将生物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实际,灵活运用一些有趣的实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办法。学生对生活中的事例一般都较感兴趣,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有意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最佳结合点,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富有趣味性,启迪学生的好奇心,以此激发学习的兴趣。如学习根系时将玉米秸秆和大豆的根直接拿到学生面前展示,也可以让学生课下自己随时观察。

如根据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生物特产来讲述生动生存条件和生物的多样性,农作物种子的优选,农作物的浇水、施肥和生存环境,动物品种的改良,我们平时生活应注意哪些不良习惯,保护环境和我们的生活的关系以及如何保护环境等等。把日常生活中实例融入到生物教学过程中,拉近学生与生物知识的距离,激发学生对生物课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改进和推出新的教学方法,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物课才会成为学生喜欢上的课。

参考文献

[1]张丹枫.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2

[2]韩国飞.初中生物教学兴趣培养之我见[J].新课程,2005,11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范文1篇2

一、怎样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选择探讨问题

物理学习也包含于生活之中,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探究问题。

1.从学生的生活中发现问题

生活是知识之源、智慧之源。很多学生的问题都来自生活。学生通过把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物理现象相结合,体味到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未知的世界的喜悦,从而引发强烈的求知欲,不断地提出很多新的问题。因此在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问题的过程中,指导老师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学生提供各种生活信息,引导他们对所观察到的、了解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学生生活在学校环境中,对生活了解不多,教师有必要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更多的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生活。

例如为了使学生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这样做:首先推进课室一辆自行车,介绍自行车是一种简单的、无污染的交通工具,看一看它的结构,想一想,使用过程中,提出一些与物理有关的问题。也许学生会提出:“自行车的轮胎上为什么有花纹?尾灯为什么看起来很亮?车铃为什么会发声?刹车时为什么要用力捏车闸?刹车时,刹前闸,还是刹后闸好?车座是面积大好,还是面积小好?……”等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2.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这是学生在学习与思考过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并选择自己所关注的、所感兴趣的问题,以进行深入探究过程。

一是营造一个“对话的课堂”。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哪怕这些问题是很幼稚或者是钻牛角尖的,我们也不能泼他们冷水,更不能讽刺、嘲笑学生。我们要放下架子,营造一种平等的气氛,这才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新的问题。

二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新教材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我们要从初中学生的认识特点出发,以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物理现象作为讨论问题的切入点,从而使学生感到格外亲切、愉快地走向物理探索世界。

三是深化物理学习,探究物理学习中的疑点。这就是师生共同对物理学中的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

3.从物理题库中选取探究问题

“课题库”顾名思义,就是由许多课题组成的集合体。物理课题库就是由许多物理问题组成的集合体。物理课题库中有许多物理问题。这些问题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适合初中学生的探究。因此指导老师应该善于建立适合初中学生探究的物理课题库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二、物理探究问题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1.把握探究型课程的教学目的

学生提出的问题探究是学习的性质,问题是载体,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周围事物、观察生活的能力,学会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而实践价值与理论价值倒是其次的。如“光对我们身体有哪些影响?”、“为什么不同的灯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等这些问题早已解决。但这些问题对初中学生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需要体验收集资料、需要体验调查访问、需要体验深于教材的学习。

2.尊重学生

教师让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思想的火花往往在开放的环境中产生。学生才可以放开思想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新颖的、有价值的问题。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青少年是活泼好动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有好奇天真的个性,针对这一特点,在课堂上教师要不以高高的姿态站在讲台上频频发问,而是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深入学生中间,有时还成为讨论小组中的一员,和学生一起寻求知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切忌泼冷水;学生回答问题或发表自己的意见,哪怕是错误的,教师在进行纠正的同时也应充分肯定其主动性,保护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思维的独立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对于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教师要诚恳,敢说“不知道”,对于自己的错误要敢于承认。这样才能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才能敢于提问。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有耐心,做学生欣赏者。

3.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造成学生不爱提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老师的,有来自学生自己的,也有来自环境因素的。

(1)学生自身原因:

(a)胆子太小,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没有自信心,害怕说错,怕遭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b)认为自己有问题不明白是不聪明的表现。担心自己的问题没有新意,没有探讨的价值。(c)缺乏提问的技能与方法,不知从哪儿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d)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

(2)老师自身原因:

(a)课堂气氛紧张,老师比较严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予以积极的鼓励。(b)没有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c)没有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只好随大流。

(3)环境因素: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范文篇3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高中物理;应用

物理是高中生学习的科目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问题处理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标对物理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与物理思想的培养.问题式教学为师生多维互动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可能.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推进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是当前任课教师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教学法应用可行性分析

第一,高中物理教学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对其教学模式的应用也要能够和实际需求相结合,而问题教学法在这一阶段的应用就比较重要,其和高中物理课程教学比较适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以及积极参与课程等有着要求,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下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而问题教学法恰好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而老师作为是课堂的组织者以及知识的引导者,就要充分的将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将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应用,在理念上也有着紧密的关联,问题教学法主要是对全体学生的一般发展的关注,也就是对学生的多样化心理品质发展的重视,实际教学中就要对学生的认知特征以及教学内容等综合性因素加以考虑,学生要将创造性思维发挥出来。而在高中的物理教学的理念也是对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视,所以将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应用有着其可行性。

二、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提出具有一定价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性

运用问题教学法于课堂中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还需高于教材,具有一定的延伸性,值得学生去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教师提出问题的质量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提出具有价值、具有延伸性、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给予学生成功的感觉。提出质量高的问题教师必须注意两点问题:(1)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物理基础。学生作为教师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在运用问题教学法时需要坚持“以学定教”的原则,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物理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提出符合本班学生探究的物理问题,进而积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找到问题的答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2)深入研究本班学生学习所用的物理教材。教材作檠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源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材内容讲授之前必须要精读教材,在掌握教材各章节内容的基础上还要把握好教材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依据教材内容提出合适的问题。也才能够整合教学资源,把物理知识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做好以上两点,教师提出的问题才会发挥其真正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2、创设物理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应用问题教学法于高中物理教学中,要把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才能将学生引入问题,进而想要解决问题,思考问题并找到问题答案。问题教学法的应用就是通过教师不断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进而掌握知识,并学会应用所学知识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是非常重要的。设置问题情境的目的就是要把事物的矛盾揭示出来,把学生原来的知识经验丰富起来,调动学生内心最原始的需求,帮助他们引发内动力。促使学生对于问题有了探索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全身投入到问题研究中来,进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创造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依据课程内容和当时的课堂氛围进行问题情境的创造。如物理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在课本中有很多演示实验,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就可以利用这些演示实验,制造认知冲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欲望;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材料对比创设问题情境,对待同样的问题,学生思考的角度肯定不同,问题的理解程度也因人而异,对于教师而言,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作业的不同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展示,进而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展示的作业有好的有差的,让学生自己体会,这样的做法就是问题情景设置的一种;教师还可以根据一题多变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置,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同一个题目可以由很多提问的形式,其答案往往也存在很多种,这样的问题会使学生明白问题条件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在遇到新题目时,要认真阅题,认真分析,不可生搬硬套,一题多变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某类题型的理解。

3、把握好问题提问的时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进行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问题提问的时机,一定要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提问,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发挥问题的最大价值。根据以往的教学研究及教学实践,问题的提问可以在以下几个阶段进行:课堂导入阶段进行提问,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依据本节课程的重点难点及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时机对学生进行问题提问,问题的难易度据本班学生学习情况而定。问题的提出可以激起学生的思考行为,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中的抽象概念以及物理规律;在本节课程小节时提出问题,有助于学生把握本节重难点,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方法,对高中物理教学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并在物理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范文篇4

【关键词】语言规划;语言政策;语言生态;语言多样性

0背景

从美国语言学家Haugen1959年第一次提出语言规划(LanguagePlanning)至今,这个学科的发展也有近50年的历史了。[1]伴随着全球化所带来的种种语言问题,如何在继承语言规划研究者几十年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寻求更适宜的语言规划架构,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从一些学者对语言规划的定义可以看出,从20世纪90年代起,语言规划领域的学者对语言生态和语言多样性的关注越来越多,有学者认为所有“语言问题”的共同核心是多样性,因此语言政策的根本使命是多样性的管理。Mühlh・usler[2]认为:按照生态学的观点,语言规划已不再是一种流水线式的作业过程,而是一种旨在保持人类交际系统最大多样性的活动。刘海涛[3]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语言规划的新的认识,其中的“语言规划是对语言多样性的一种人工调节;语言规划不是要消灭语言的多样性,而是要保护这种多样性;语言规划也应该考虑受众的感受,考虑规划行为对整体语言生态系统的影响”都反映出语言生态的研究已经成为语言规划研究的重点问题。

1生态语言学的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人们对环境的关注与日俱增。人口的急剧增长、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污染、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导致生态环境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全球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生物物种及遗传资源多样性损失严重,许多生物物种濒危。许多语言学领域的学者和专家开始试图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语言与生态的关系,以语言多样性为核心思想的语言生态观越来越引起语言学家的关注和重视。生态语言学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简称EL),又称语言生态学(Ecologyoflanguage),是语言学和生态学结合而形成的语言研究新兴领域。“语言生态”是指特定语言与所在族群、社会、文化及各种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存发展状态。[4]Mühlhaüsler[2]指出,语言环境涉及语言与现实世界和环境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语言多样性的重要性等方面;世界上现存的各种语言构成了语言生态。[4]Haugen[5]在《语言生态学》一文中提出要“研究任何特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他的语言生态隐喻学说奠定了语言生态学研究的主流模式。1990年,M.Halliday在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上强调语言学家不可忽视语言在生态问题中的作用,语言研究者对语言和环境的关系问题应当作出新的思考,从此产生了生态语言学的另一研究范式。奥地利生态语言学家Fill[6]认为Haugen[5]与Halliday的论文引出了人们对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把生态学作为一种隐喻来理解,也就是说把生态学理解为环境中的语言,这种方法关注语言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着力于调查、记录及拯救地球上濒危的语言;另一种是从生物的角度来看待生态学,认为语言在环境发展与环境恶化问题上的作用和影响是不难发现的,而对环境问题进行语言研究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在随后数年中,又有不少学者、专著探讨此方面的问题,如,生态语言学读本:语言、生态和环境(Fill&Mühlh・usler)[7];语言规划与语言生态:语言规划的当前问题(Liddicoat&Bryant);语言进化的生态学(Mufwene);语言生态(Palmer);语言规划与语言生态(Mühlh・usler)[8];生态语言学研究发展状况及未来的展望(Fill,1996);对语篇的生态批评分析(Jung,2001;Gerbig,1993;Mühlh・usler,1996)等等。在诸多论著中,1997年,Kaplan和Baldauf的《语言规划:从实践到理论》[9]一书是对语言生态的研究贡献最大的著作之一。该书在考察现有各种语言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规划的生态观。本书当中的诸多变量是描述语言状况时应该考虑的关键因素,如,“语言消亡”、“语言变化和语言扩散”、“语言融合”、“语言接触”等。最后作者还提出了语言规划的生态模型,并且用生态理论分析了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的语言生态系统,这对于其他国家语言生态系统的描述,有较大的借鉴意义。这两位作者2003年所著的《太平洋地区语言和语言教育规划》[10]一书的第12章对语言生态的模型又进行了充分的描述。国内方面,许多学者对语言生态也给予了很大的关注。

2基于生态思想的语言规划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起,语言规划领域的学者对语言生态和语言多样性的关注越来越多,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语言规划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在语言生态思想的视角下,语言规划被看作是与自然生态因素和文化生态因素息息相关的一个过程,它关注的是如何确定这些维持语言多样性的生态因素和保持语言多样性最大化的问题。因此,语言多样性被看作是保持文化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的前提。基于生态思想的语言规划,简称生态语言规划(Ecologicallanguageplanning)的重要任务是调查语言和其他参数之间的生态链接以减少语言问题的发生。因此,生态语言规划的最终目标是加强对特定生态环境中的语言多样性和这些语言之间链接的系统和环境的支持,达到一种生态的平衡而不再需要任何管理。

基于生态思想的语言规划和以往的语言规划研究是不同的。生态语言规划与传统语言规划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规划的目标,多样性而非仅仅标准化;第二,规划的方式,集体参与胜过于专家管理。传统的地位规划关注的是个体语言的等级地位,生态地位规划(Ecologicalstatusplanning)的目标在于达到不同语言地位之间的最大平衡;传统的本体规划更重视个别语言系统的标准和规范问题,而生态本体规划(Ecologicalcorpusplanning)关心的不仅仅是语言的标准化问题。[11]生态视角下的语言规划还具备以下一些特点:不仅仅考虑系统内部的因素,更重视外部环境;对单一文化主义危险的认识;对自然和人力资源限制的认识;长远的眼光;对促进健康生态的因素的认识。

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语言规划研究时常受现代语言学中结构和生成学派假设的约束,生态语言学的出现为语言规划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机会,学者可以从生态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以往语言规划的实践,同时针对语言问题提供了更全面更丰富的解决办法。

然而,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以往的语言生态研究常常出现定量不足的情况,没有形成真正的生态模型,大部分的研究都属于定性研究,仅仅借用生态的说法,而没有借助统计的研究方法。AbramdeSwaan在《世界上的语言-全球语言系统》[12]中介绍了语言的Q值理论,描写了一种语言获得核心地位的过程,Q值恰当地标示出了一种语言在整个语群中的地位,可以简便地显示语言大致的交际价值。以往语言学习者对于语言的取舍仅仅依靠的是印象、直觉或第三方建议,而不是建立在充分的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目前,关于语言技能分布的统计数据还不够充分和精确,几乎所有国家的语言技能数据都很匮乏,无法进行更细致的计算。根据现有数据计算出来的Q值在很大程度上是有说服力的。AbramdeSwaan不仅提出了决定Q值的两个因素,即语言的流行度和中心度,还给出了计算一种语言交际价值的公式。这套Q值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很可能会选择学习最能提高他们言语库Q值的语言,从而导致某些语言(如英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另外一些语言的地位越来越低,直至最终被使用者弃用。与此同时,人们也应该注意到,要想使自己的语言成为具有高交际价值的语言,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该语言的Q值。WilliamJ.Sutherland在Nature上发表的文章Parallelextinctionriskandglobaldistributionoflanguagesandspecies[13]中利用相关数据和函数关系分析了语言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以鸟类和哺乳动物类为例)与人口规模、地域面积、所处纬度、森林面积、海拔高度等因素的比例关系。语言、鸟类和哺乳动物类在人口规模大、地域面积大、森林面积大、海拔高度高、所处纬度低、多山等情况下显示出更强的多样性。通过对鸟类和语言的威胁的对比,Sutherland得出的结论是,当前语言面临的威胁远远严重于鸟类。有记录的濒危语言已经非常多,在世界上的357种语言的使用者已分别不到50人。Sutherland利用数据分析出语言使用的下降率和人口规模成反比,使用频率和交际地位较低的语言将会越来越不被重视,直至消亡,因为当语言成为稀有语言时,就不再具有吸引语言学习者学习的能力,使用和学习这种语言的人将会越来越少。最后,他还指出尽管语言濒危的国家或地区伴随有更大的生物濒危的可能性,而且语言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模式几近相同,但造成二者威胁的原因却是有所差异的。

通过对该方面研究情况的梳理,可以看出,该研究在理论研究,即定性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定量研究和采用统计研究方法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以上两位学者新颖的研究模式值得借鉴。

3结语

综上,生态语言学已成为语言学界尤其是语言规划领域研究的重点。目前,众多学者们对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多集中在濒危语言的研究方面,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方面,以及语言人权问题等方面。生态语言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它关系到人类的长远发展,它的发展越来越清楚地表明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研究领域。

结合语言规划的相关理论和语言规划的生态学框架,本文从语言生态思想的起源、发展、影响等多个角度,阐述这个学科的发展进程,作者认为从生态学视角研究语言规划、解决语言问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针对定量研究和采用统计研究方法方面存在不足的情况,AbramdeSwaan和WilliamJ.Sutherland的著述给我们展示了研究语言生态的新视角和重要方法,告诉我们应该借助统计的方法和实际数据来分析语言的发展和变化,如针对某种语言建立跟踪观察记录的机制,随时间的发展和统计的数据来分析该语言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语群中所受到的(或给予别的语言的,或相互之间的)影响和威胁。最终通过对多种语言的综合分析,形成一套集实施、评估和修订于一体的语言生态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各种因素对于语言规划行为的影响,以及对被规划语言发展的影响等。这些是当前研究语言生态问题所急需的。

【参考文献】

[1]刘海涛.语言规划的生态观――兼评《语言规划:从实践到理论》[M].北华大学学报,2007:51.

[2]Mühlhusler,P.LanguageofEnvironment,EnvironmentofLanguage:ACourseinEcolinguistics[M].London&NewYork:Paul&CoPubConsortium,2003.

[3]刘海涛.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从定义变迁看学科发展[M]//陈章太,主编.语言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55-60.

[4]范俊军.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10-115.

[5]Haugen,E.Theecologyoflanguage[C]//InFill&Mühlhusler(eds.),2001.

[6]Fill,A.Ecolinguistics―Stateoftheart1998[C]//A.Fill&P.Mühlhusler(eds.),2001.

[7]Fill,A.&P.Mühlhusler.TheEcolinguisticsReader:Language,EcologyandEnvironment[M].LondonandNewYork:Continuum,2001.

[8]Mühlhusler,P.LanguagePlanningandLanguageEcology[C]//CurrentIssuesinLanguagePlanning,2000,1(3).

[9]Kaplan,R.B.&Baldauf,R.B.Jr..LanguagePlanning:FromPracticetoTheory[M].Philadelphia:MultilingualMatters,1997.

[10]Kaplan,R.B.&Baldauf,R.B.Jr..LanguageandLanguage-in-EducationPlanninginthePacificBasin[M].Dordrecht:KluwerAcademic,2003.

[11]Mühlhusler,P.Linguisticecology:LanguagechangeandlinguisticimperialisminthePacificregion[M].London:Routledge,1996.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范文篇5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B-0052-01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明确的要求。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好教师教学的主导功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鼓励采用问题探究法,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构建和有效生成,从而打破传统的被动性和接受式学习的陈规,将课堂引向一个全新的境界。那么,问题探究作为高中物理课堂的重要教学方式,如何恰到好处地为教师所用,以不断提高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问题探究的前提在于激发兴趣,关键在于调控过程,目标在于发展能力,只有妥善地协调和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才能确保问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也才能推动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问题探究的兴趣

物理是一门逻辑性、严谨性、实践性和抽象性相结合的课程,其中许多知识都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甚至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因此物理教学不能脱离日常生活,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创设有利的生活化情境,紧扣教学目标,将教材知识和教学内容转化成一个个具体的情境问题,让学生对所接触的知识产生兴趣,触动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物理课堂的探究活动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1《加速度》这一知识点时,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不同机动车的启动情况,通过观察和比较让学生感知速度的不同,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会有速度的差异呢?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不同机动车速度的不同?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良好的问题探究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学生具体地感知“加速度”这一知识,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二、开展有效的课堂互动,夯实问题探究的过程

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侧重于教师的“教”,注重的是教师的讲授和指令,这样的教学其实是教师的单向行动,与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学习规律是不相适应的。新课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侧重于学生的“学”,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这样的教学是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多元化、多角度的交互行动,是学生认知发展和生命成长真正所需要的。物理问题的探究行为以教师的引导为前提,以学生的参与为关键,以明确的目标为方向,以扎实的过程为保障,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利用良好的问题情境作为探究活动的平台,发挥好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互动作用,及时帮助学生扫除探究学习中的困难和障碍,在解决问题中收获知识,形成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物理综合素养。例如,教学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课,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所探究的问题可以是教材中现成的,也可以是学生课堂生成的,教师在探究过程中及时帮助和指导,甚至参与活动之中,真正确保了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和问题探究的实效性。

三、运用知识的合理迁移,强化问题探究的能力

一个问题的解决,或许对于这个问题而言是一种结束,然而对于整个问题探究过程而言,或许是一种新的开始。因为知识学习是一个解决问题和生成问题不断交替出现的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必须鼓励学生大胆地发现和提出自己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富有个性的、相对新颖的问题,为体现探究活动的价值赢得了可能。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教材各单元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巧妙地进行合理迁移,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生成新的探究问题,开展新的探究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问题解决循环模式,这是问题探究教学所追求的一种目标。例如,教学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加速度与质量、力的关系》这一内容时,我组织学生开展分组实验后,学生对于加速度和质量、力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我没有随着实验的结束而终止,而是充分利用物理教材中各单元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前面所学的传感器知识,自己动脑尝试验证分组实验的结果,并让学生从实验中提出新的问题,通过再次探究来解决问题。这样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的螺旋式提升。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范文篇6

一、自然保护区的地位和发展现状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当前国际社会倍受关注的问题。动物克隆技术的突破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已经预示珍稀濒危物种的存在将具有无法预测的经济价值。在不久的将来,基因资源将成为国际社会争夺的主要资源之一。实践证明,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手段,可以保护典型的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和遗传种质资源。全世界130年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实践证明,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佳手段,还是建设生态环境、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有效措施。1872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然保护区黄石公园(YellowstoneNationalPark),至2003年,全球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达102102个,总面积1876万km2,相当于陆地面积的12.65%。自1956——2000年,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经历了创建阶段、停滞破坏阶段、恢复增长阶段、全面规划与迅速增长阶段等4个历史发展阶段。1956年我国建立第1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到1978年自然保护区数量为34个,2000年发展到1276个(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面积达到123万km2,占国土面积12.8%。随着2001年“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的全面启动,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进入了第5个发展阶段,即科学规划建设和集约化经营管理阶段。据不完全统计,至2003年底,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了1999个(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总面积约占144万km2;部级自然保护区有226处。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一类特殊的土地利用类型,担负着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维护国土生安全的重要任务。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工程”规划,到2010年使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1.55亿km2,约占国土面积的16.14%;至2050年,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500个(林业系统2000个),总面积1.728亿km2,占国土面积的18%(林业系统保护区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6%)。同时,自然保护小区总数达到10万个,总面积达380万km2。

二、宏观决策控制中的科学问题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面临迫切解决的宏观决策控制和技术问题主要有:(1)我国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和合理布局方案;(2)我国自然保护区分类系统与经营管理制度建立;(3)部级自然保护区和典型原始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4)野生动植物资源动态监测网站建设。

1、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复杂,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特有物种繁多,社会经济地区间差异较大。如何确定自然保护区的合理布局、构建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实施全面保护与重点建设,是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之一。

2、自然保护区分类经营管理体系建立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规模的逐渐扩大,自然保护区科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然保护区分类分级依据和办法需要更加科学化和更具有可操作性,适合我国国情的自然保护区分类经营管理体系亟待制定和出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把自然保护区划为6类,即严格的自然保护区(StrictNatureReserve,包括未受破坏的区域或称荒野区wildernessArea)、国家公园(NationalPark)、自然遗迹(NaturalMonument)、栖息地/物种管理区(Habitat/SpeciesManagementArea)、景观保护区(ProtectedLandscape/Seascape)和资源管理保护区(ManagedResourcesProtectedArea)。《生物多样性公约》明确要求各缔约国建立自己国家的保护区分类系统,以适应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需要。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自然保护区分类系统,所有的保护区完全按照严格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模式管理,自然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广泛存在。自然保护区如何进行分类一直是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极为关心的科学问题和管理问题。应该对众多的自然保护区进行价值评定和功能定位,开展分类分级,确定关键保护区域,提出重点建设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农田保护区、自然和文化遗产地、生物圈保护区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它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究竟有多大,如何对它们进行统一规划,重点建设,做到有效管理,真正发挥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当它们彼此相邻,甚至处在同一地域时,如何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和发挥各自的作用等,都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妥善的解决。因此,应该尽快对现有自然保护区进行分类和分级、价值评定、功能定位,确定自然保护区的合理布局。

3、部级自然保护区和典型原始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我国绝大多数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不清,大部分自然保护区只有野生动植物资源名录,没有种群数量。因此,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一批自然保护区进行科学考察,查清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情况,不仅是对我国的贡献,也是对全世界的贡献。长远的任务应该是查清所有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尽管我国绝大部分区域都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但是仍然残存着少量的原始森林。对这些原始森林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调查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它们代表着自然本底情况。

4、野生动植物资源动态监测网站建设尽管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在逐步提高,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了有效保护,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各种威胁。广泛存在旅游活动对土壤环境和水环境的污染、旅游设施对栖息地和自然景观的破坏、周边社区的工农业生产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动态不明等问题。如何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监测,是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之一。可以在重点自然保护区建立野生动植物和生态环境监测站,重点监测地带性植被动态、稀有残遗植物群落演替、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动态、生物多样性动态、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三、学术领域的科学问题

1、自然保护区学的研究领域自然保护区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自然保护生物学原理、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理论、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和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理论与技术。主要涉及以下领域:

1)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自然保护区体系管理和单体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对于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还应该研究其范围和适宜面积确定问题、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等特殊问题。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也属于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2)自然资本评估与管理,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系统自然资本评估与管理、野生生物资源自然资本评估与管理、自然资本运作理论与方法。

3)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包括珍稀物种濒危机制及小种群恢复途径、濒危物种扩繁与迁地保护技术、自然保护区资源生物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技术、自然保护区景观多样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技术等。

4)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理论与方法研究,包括野生动植物濒危程度评价、野生动物种群监测、植物多样性动态监测、植物群落稳定性研究等。

2、当前需要着重研究的课题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技术问题,如濒危小种群恢复技术、濒危物种迁地保护技术、自然保护区“生态岛屿”野生动物种群控制和栖息地维护技术、生物廊道设计和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技术、自然资本评估理论和方法,以及自然资本运作技术。

1)关于“生态岛屿”小种群恢复与调控。由于自然保护区大多处于孤岛状态,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被隔离为多个小种群。应如何恢复濒危物种的种群,以维护其长久的安全性。同时,在生存空间相对狭窄的自然保护区内,尤其是对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干扰的保护区来说,必须科学地控制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比如,如果野生动物种群过大,不仅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造成破坏,而且对周边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构成威胁。应如何对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种群进行科学控制和栖息地的合理干预,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这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科研工作,也是未来长期的研究课题。

2)关于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中适宜面积确定问题。生产实践中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规模需要多大才能保护好野生动植物资源?回答这一问题的基础研究工作是科学确定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的适宜面积,特别是单体自然保护区的最小面积。自然保护区面积确定问题是我国乃至世界尚未解决的科学难题。确定自然保护区的最小面积是长期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关键问题,是实现自然保护区科学规划建设和有效管理的前提。自然保护区面积大小不仅决定了保护对象的长期安全性,而且关系到自然保护区建设规模和社会经济承受力的问题。一个自然保护区的面积究竟应该多大才能维持保护对象的长久安全,这个问题不仅是我国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等待回答的问题,还是自然保护区学科首先应该研究的课题。由于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一直处于粗放经营和传统的管护阶段,自然保护区的面积确定都比较随意。科学地确定自然保护区的面积是近年来未能深入研究的课题,自然保护区建设缺乏理论依据。比如,部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应该多大,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应该多大,热带、亚热带、温带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应该多大,不同类型湿地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和功能区如何确定,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的保护区范围如何确定,上述这些问题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如果是为了保护一个区域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组成的物种,合理的面积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只有足够的面积才能达到保护这个整体性的目的,才能保持各种各样生态系统的存在,以保证所有物种能够长期生存繁衍下去。自然保护区大多是孤立地存在于人为活动的干扰区域中,处于人类构筑物包围之中,就好像海洋中的岛屿,所以自然保护区有“生态岛屿”、“生境岛”之称。如果自然保护区面积较小,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狭小,半岛效应明显,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自然生态系统受人类干扰和外来物种干扰的强度增大,系统的结构难以保持长久的稳定性,从而失去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时,我国人口众多,又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同样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如果自然保护区面积总量过大,短期内会给国家和地方政府带来经济负担。如果单体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过大,尤其是在东部发达地区,那么将引起自然保护与资源开发的矛盾;在西北的牧区,如果核心区的面积过大,也会引起保护与放牧的矛盾。总之,科学地确定保护区的适宜面积,尤其是最小面积的确定,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生物廊道的设计技术。很多自然保护区为人类构筑物分割、干扰,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植物的生境呈破碎化状态。对于小种群的野生动植物来说,破碎化的生境导致种群的进一步的隔离,灭绝速度加快。如果在野生动物的迁徙通道上建设了公路、铁路等人类构筑物,将阻断野生动物的生活繁衍途径。研究生物廊道的区划技术成为热点问题,尤其是对于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分为若干片的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廊道设计问题。

4)关于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中的功能区划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分区存在混乱,分区数从1个到7个不等,如核心区、缓冲区(或区、实验区)、实验区、经营区(或利用区或开发区或游憩区)。目前我国还没有实施自然保护区分类管理,所有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基本按国际上的严格的自然保护区管理。近几年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但是,由于自然保护区类型多样,功能不同,管理的严格程度、方式应该有所不同。我国人口众多,社会经济又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如果占陆地面积14%以上的自然保护区全部按严格的自然保护区管理,那么必将导致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群众的利益冲突。在现行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实践中,一般把保护区划为保护区域和经营区域。保护区域包括核心区和缓冲区,经营区域包括实验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的功能区中还应该划出科学实验小区、生产经营小区、生态旅游小区、生活办公小区等。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自然保护工作与管理者和周边居民生计性开发利用的矛盾。

5)关于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本与经济管理。自然保护区一般处于边远地区,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最好的天然植被和自然景观,蕴藏着丰富多彩的野生动植物,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强大,自然价值极高;周边社区保持着传统的民族风情,文化价值较高。如何进行自然资本运作、开发自然保护区的间接价值和无形资产,发展“自然保护区经济”,避免由“资源消耗型”,向“环境破坏型”和“景观浪费型”转变。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范文篇7

【关键词】教学的实施;探究和创造;教学效率

Theimplementationofthebiological“problemsolving”teaching

PengDemei

【Abstract】Inbiologyclassroomteachingusingthe“problemsolving”teaching,asacarrierofthestudents’learning,studentsthroughthepracticetosolvetheproblem,throughtheopenquestionstoencouragethefreediscussion.Propagatetheexchangesandcooperation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bypersonallyparticipateintheinquiryactivity,experienceactivities,cultivatetheirautonomouslearningability,researchability,practicalability,communicationandcooperationability,promotethedevelopmentoftheirpersonality,andishelpfultorealizethegoalofbiologyclassroomteachingreform,isanewclassroomteachingintothebiologyofashortcut.

【Keywords】Theimplementationofteaching;Toexploreandcreate;Teachingefficiency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可利用“问题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促进学生平衡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的知识的整合,使学生探究和创造的能力得到提高,有利于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得到全面落实。

1以“问题”促进学生平衡发展

新课程教学中,在促使学生能力和创造性发展的同时,又要使学生掌握较牢靠的基础知识:在狠抓特长学生个别发展的同时,又要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关注教学的生动活泼和个性化的同时,又要顾及教学质量的全面优质化。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时,要利用具有难度梯度的、多样化的问题类型,达到上述矛盾的平衡。例如运用封闭性问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达到对概念的理解,运用半封闭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运用。不同类型的问题体现着不同的认知水平,同时,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创造性,发展学生情感和态度。

2以“问题”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一个班级的学生总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的基础不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兴趣爱好各不相同,解决问题的思路、习惯、方法各有千秋。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时,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教师在对学生个性特征、智能特点的尊重和认可,对学生主体性的充分肯定的前提条件下,提供多样化的问题、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为每一个学生在强项领域方面提供“锦上添花”或“扬长补短”的环境。如在进行八年级“动物社会行为”教学时,通过(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哪些动物是群体生活在一起?(2)一个群体中的动物形态有何差异?(3)它们如何维持群体生活?(4)怎样证明这些动物也能进行信息交流?等一系列开放性的问题,使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对群体生活的动物(蜜蜂、蚂蚁、鸡群、羊群等)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的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既能获得有关动物行为的基本知识,又能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个性的发展。

3以“问题”促进学生知识整合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施要从整体出发。规划和组织教学,其特点是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着眼于学生知识掌握到关注学生整体发展。所以教师备课时,首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明确哪些内容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是最有价值的,哪些内容最能体现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哪些是教材的核心知识或主题,然后围绕核心内容,找出适当的问题。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对前后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前后知识得以结合,并全面开发学生潜能,成为问题的有效解决者。其次,教师应注重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必要时向学生提供其他学科知识作辅助,使生物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得以整合。

4把“习题”变“问题”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范文1篇8

一、利用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诸多的生物学理论或者结论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利用一些简单的实验现象来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例如植物细胞的渗透吸水教学,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课前选取两株新鲜完整、长势大致相同的植物幼苗,分别放入盛有清水(甲)和30%蔗糖溶液(乙)烧杯中,把装置放在实验桌上让学生观察。然后提问:为什么甲中的植物体挺拔,乙中的植物体萎蔫?如果改成是其他植物体结果是否一样?在我的引导、启发下,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内容,讨论分析,从而得出产生此现象的原因:烧杯中溶液浓度的高低,造成植物吸水或失水;结合第三章所学知识,学生知道植物体细胞的结构大体相同,因此换成其他植物,一般也会发生此过程。植物体如此,植物细胞是否也有类似的现象呢?这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生:亲眼目睹了洋葱表皮细胞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发生了质壁分离,以及质壁分离复原情况,进一步证实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确实与外界溶液浓度有关。之后,再提出问题:为什么洋葱表皮细胞在低浓度的溶液中会吸水,而在高浓度的溶液中会失水呢?带着此疑问,学生认真地听取教师的讲解分析,知道成熟的植物细胞可以与外界溶液构成一个渗透系统。其原生质是一层透过性膜,当两侧溶液存在浓度差时,就会发生渗透作用。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提问:是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能渗透吸水和失水呢?如果是洋葱的根尖分生区细胞或动物细胞,结果会如何?这样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二、采用比较和归纳创设问题情境

比较是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人们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属性、特征和相互关系,都是通过比较来进行的,只有通过比较,区分事物的异同点,才能认识事物,把它归到一定类别中去。如讲授复制、转录、翻译相关内容后,我要求学生思考这三者有什么异同?学生通过我的点拨,懂得三个过程进行都需要一定的条件,但由于条件不同,产物也就不同。通过比较,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是主动的,理解是深刻的,掌握是牢固的,逐渐形成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是对相关知识的纵横联系,把相关知识点相串联成知识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归纳过程中对事物的认识能不断扩大和加以深化。如对水的知识可创设以下问题情境:①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及作用是什么?②生物体内的水有哪些来源?③生物体内的水的去向如何?④水分与代谢的关系如何?⑤水分对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有何影响?学生在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对教材相关知识点加以归纳,通过归纳,能进一步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三、抓住矛盾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事物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利用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上的矛盾现象,进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要求解决矛盾的强烈愿望,能引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好奇心和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例如,讲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关系时,我提问:①有人说植物的呼吸是吸进CO、呼出O的,动物的呼吸是吸进O、呼出CO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②有人说植物在白天只进行光合作用,吸入CO、放出O;晚上才吸收O、呼出CO,对吗?③植物在白天也进行呼吸作用,那为什么呼吸作用显示不出来呢?④呼吸作用是一种分解作用,光合作用是一个合成作用,能否简单理解是相反的过程,它们之间有联系吗?这样由浅入深地摆出矛盾,创设问题情境,模糊的概念不但澄清了,而且针对性强,更培养了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又如,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毛是纯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换上棕褐色的羽毛,与夏季苔原的斑驳色彩很相近,这是为什么?但在冬天换羽之后,如果没有降雪或降雪推迟,反而易被敌害发现。这又说明了什么呢?通过对举出的相关例子的矛盾进行分析,学生对生物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能深刻地理解。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实际包括自然现象,生活、生产中的现象,学生自身的状况或社会体验。不管是哪种类型的问题情境,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学生通过思考,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来获得真实的知识,而后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完植物新陈代谢内容后,就可提问:①给作物一次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烧苗”?②移栽植物为什么要尽量多带些土?③糖拌番茄为什么会有许多水?④市场上买回的青菜、水果吃不完,为何要放入冰箱?等等。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巩固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通过实验设计创设问题情境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范文

【摘要】女生只要对学习物理有兴趣,有战胜困难的信心,科学的总结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并持之以恒的形成习惯,不光能使女生容易学好物理,也容易学好其它课程,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并将由此而终身受益。

在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中,笔者深深地认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女生普遍对物理学习感到困难甚至恐惧,就以汉阴中学08届高三文理分科为例,理科生共计389人,其中男生323人,女生66人,男女生比例约为5:1,大多数女生选择学文科。当问起女生为什么不愿学理科,回答是物理难学,可物理在高考试卷中有120分,学不好物理怎么能挤进理工科大学之门呢?高中男、女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由于性别差异造成学习成绩的差距,使得相当一批其他方面都很优秀的女生仅仅因为惧怕物理而被迫放弃理科,让人十分忧心,这是多年来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也是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一大障碍。原因一:进入高中女生生理成熟比男生快,比男生顾虑多、思想包袱重,没有男生坚强,很容易有挫折感,听人说物理难学,因而对物理没有浓厚的兴趣,缺乏好奇、自主探求的愿望,产生了畏难、逃避情绪。对老师有一种依赖心理,认为老师说什么都很重要,常迫使自己顺从老师的思路,很少敢反问和参加讨论,从而造成思路狭隘、盲目。上课时一直忙于做笔记,根本无暇思考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果笔记记得很全面、整齐,但对一些疑难的、抽象的、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没有足够时间思考和消化,不敢大胆提问以求得及时解决,而停留在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状态。好似.雾里看花不能看得.真真切切,上了一段物理课后,作业有困难,参考书上习题不会做,月考成绩在下降,自信心受到打击,由于害羞、胆怯、爱面子,女生不喜欢提问和讨论问题,一些错误的看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成为物理的学困生。原因二:通常一位物理老师一般都代几个班级的课,接触学生人数多,无论备课量、作业批改量,还是实验准备量都很大,而男生学习主动,课堂上积极提问、大胆发言,与老师互动,无意中老师就容易忽视女生物理学习的困难,没能及时给予关注和帮助,使得她们与物理逐渐疏远。针对以上原因,怎样使女生也能象男生一样热爱物理,进而学好物理呢?借用阿基米德的话,给女生一个支点,女生们也能把地球撬起来。物理老师自己不能有认识上的偏见,而应根据女生特点,认真分析,调整好自己的思路就一定能帮助她们同样学好物理。

一、激励教育

首先要帮助女生消除自卑感,建立自信心,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老师可以通过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吴健雄在物理学上的贡献,往届女生中物理成绩优秀而考上理想大学的成功范例,激励女生学好物理。通过卫星发射、光纤通讯、网络支持等前沿科学的发展介绍,说明高科技都是以物理为基础的,激发女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女生的竞争、参与意识,激励她们积极上进。课堂上对女生多关注、多提问,课后加强交流、辅导,促进其奋进不掉队,有了进步及时鼓励,感受成功的喜悦可以使她们对物理学习更有信心。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帮助培养她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及坚强的意志、毅力等在创造性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非智力因素的品质。

二、方法教育

给女生学法上以指导,加强对女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勤学好问,积极思考。学好物理首先要上好物理课,课前一定要预习,对新课进行火力侦察,做到打有准备之仗。上课过程是学习的中心环节,课堂上最好不做笔记或少记,专心听课,主动参与质疑讨论。通过老师对新课中概念、规律、公式的分析、推理、讲解,达到理解新知识、体会新思想、掌握新方法。课后注意搞好复习,温故知新。其次也要看一些参考书籍,查漏补缺,扫除盲点,做适量难度的习题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调整心态,端正态度

进入高中,在学习物理时要完成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这一转变跨度很大,一些同学不能完成这一转变,他们感到物理难学,一少数同学由于承受挫折的意志力薄弱,动摇了意志,以致于丧失了自信心,这种情况在女生中尤为严重,追其根由,是心理素质差所造成的,她们在入学前就听到了类似.高中物理很难学和.女生学物理不如男生、女生学物理没有潜力等说法。由于她们没有正确认识和充分分析这些言论,在心理上给自己设置了一个障碍,上高一后她们是在尝试物理滋味的情境下学习的,这种消极的心理准备肯定经受不了挫折和失败的,极易造成不良的结果,未战先败,丧失了自信心,使学习上的问题越积越多,精神劲越来越大,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钭会放弃对物理的学习,在高一就做出了弃理学文的决定。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应排除心理障碍,正确分析社会上的言论,应认识到,学习物理和学习其它任何一门课程一样,都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说物理确实难学,就应鼓起勇气,下最大的决心,施展所有的本领来对付,开始时应多投入一点时间,那么就一定能学好,再说,说物理难学,对所有学生都一样,起点都相同,有什么可怕呢?心理学认为,男女生在抽象思维方面没有多大的差异,其实女生在学习物理上有自己的优势,她们细心、认真、有耐力。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范文篇10

关键词:科学探究;提出问题;创新思维;创造力

诺贝尔物理奖诺得者李政道教授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但是,在学校里学习一般是让学生学‘问’,学习如何回答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新课标下,物理教学强调探究性学习,即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和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既可以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也可以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同时还可以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科学探究的要素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其中首要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学生提出问题是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思维的具体体现,传统的物理课程体系非常重视研究教师如何设计问题,却忽视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以致大多数学生提出的问题仅仅只是做不出的习题,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那么怎样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一、激发提问欲望,增强求索精神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对于听讲或自学中不懂的问题,不会做的习题,敢于向教师和学生提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怀疑是追求真理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引导学生敢于怀疑和敢于批判。如时常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例子,让学生认识怀疑的重要性。象伽利略、爱因斯坦、托马斯・杨・惠更斯等等科学家,因具有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而获得重大发现,相反,科学家李比希、维勒因没有怀疑已观察的“异常”现象,使他们与溴、钒元素的发现失之交臂,遗憾终身。另外,通过一些贴近学生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感到学习中有“怀疑”的用武之地。如根据教学内容,适时介绍教育专家、学者及教师对教材、中考试题的评价性文章和观点;在一些报刊杂志中,选择一些不盲从权威、敢于提出问题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讨论、总结、谈体会,从实际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可能性。总之,教师要不断创造机会,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如每节课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思考,对敢于向教师提问的学生给予表扬与鼓励。每当学生提出一个好问题,教师应当向全班公布,表扬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并给予积极肯定,对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学生,可以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另外,还可以通过黑板报、学习专栏等形式开展“提出问题”竞赛活动,让学生的表现欲、好胜心有所展示,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同时也可打破“提出问题”的神秘感,从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欲望,增强学生探索精神。

二、挖掘提问渠道,构建多维平台

随着新知识、新概念的不断出现,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纸面上的字,想纸里面的字,即学会思考。针对知识衔接点、知识生长点、概念易混淆点、关键字、词提问。如进行“惯性”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提出以下一些问题:(1)什么是惯性?(2)惯性与物体的速度大小及受力大小是否有关?(3)什么因素影响惯性大小?(4)在太空中物体具有导性吗?(5)是否可以说物体受到惯性呢?(6)惯性与惯性定律是否是一回事?二者区别在哪里?(7)属性与特性二者的区别在哪里?其次,引导学生对物理公式提问,象公式的推导、公式的意义、使用条件、推广应用等,均可作为提问的素材。比如学生学习“欧姆定律”公式时,可启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欧姆定律的研究方法是什么?(2)欧姆定律的研究思路是什么?(3)欧姆定律实验中为什么要接入滑动变阻器?(4)欧姆定律的使用条件是什么?(5)由I=U/R可变形为R=U/I。那么,能否说明电阻R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为什么?再次,引导学生对解题方法提问:(1)已知什么条件?求解什么?(2)题目中隐含的条件是什么?要求解还缺什么条件?(3)如何把所给信息联系起来?(4)以前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吗?能从哪些角度解决?(5)是否有一些特殊情况可帮助分析?你用了全部条件吗?(6)你能用多种方法解出结果吗?能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吗?(7)能否适当的改换一下物理情境?(8)本题还可求出哪些物理量?教师经常用这些问题向学生发问,那么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按这些问题进行自问自答,解题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正如波利亚所说:“一个个问句,若屡次有帮助,学生就会注意它,他将在相似的情景下自问这个问句。”另外,引导学生对物理实验进行提问。物理离不开实验,它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物理实验中,可根据实验的原理选材,注意点来提问。例如在研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可引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在组装实验器材时,是先装石棉网,还是先装温度计?(2)实验中是取冷水好还是温水好?(3)实验中你可采取哪些措施缩短加热时间?(4)水未沸腾时,气泡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5)水沸腾时,气泡又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6)瓶口为什么会有“白气”出现?而且“白气”离瓶口有一定的距离?(7)水沸腾时温度是否一定是100℃?(8)这个实验你能总结出哪些结论?通过对物理实验的系列提问,使学生自己激发出探究知识的欲望,同时也可以加深对物理规律的掌握。再者,引导学生注意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对自己的生活提问。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源于生活。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积极引导学生从这个角度去提问,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例如,a.书包带为什么是扁的宽的,而不是圆的细的?b.自行车的把手、脚踏为什么有花纹?座垫为什么做成马鞍形?c.夏天,从冰箱中取出冰棒时,为什么会“冒白气”?d.冰箱和电扇都能致冷,二者原理一样吗?e.电磁炉是如何加热的?它与普通的电饭锅的加热原理一样吗?等。正是有很多我们暂时还不懂的问题,所以我们才有认真学好物理的需求,可以说这一个个的问题正是学习的持续动力。总之,从多渠道、多维度去思考物理,为提出问题构筑无数平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培养提问能力,实现创新思维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范文篇11

问题教学法是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主要是通过教师的“问”来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学会思考、自主学习,掌握相关物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多方面的能力。问题教学法的运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提高了高中物理教学的质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一、问题教学法的概念界定

什么是问题教学法?简而言之,问题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中的知识要点以问题的方式展现出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要点,提高学生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体现了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的理念,体现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教育观念,这种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不谋而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与探索的平台。

二、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原则

问题教学法不能随心所欲地运用,它必须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如果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滥用问题教学法,就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问题教学法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原则,在原则指引下使问题教学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紧扣教学知识点原则

在高中物理课堂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理解知识点。那么,运用问题教学法的首要原则就是提出的问题应紧扣教学知识点。问题的设置是为教学服务的,脱离了教学知识点的问题就是无效的。例如,上海教育出版社高一物理“质点、位移、时间”一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理解质点、位移和时间的概念。在学习“质点”内容时,要在导入环节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教学,并要求学生认真思考以下问题:(1)从教材的插图中你能找到哪些关于机械运动的内容?(2)仔细想一想,这样做能否知道汽车的运动方向?(3)从插图中你还观察到了哪些与我们教学有关的内容?(4)你认为很多汽车都看不到的原因是什么?这几个问题都是围绕质点、位移、时间这三个知识点而提出的,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地理解什么叫质点、位移、时间,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这样的提问就是有效的。同样是上面的教学内容,我曾听其他教师在课堂上提出这样的问题:(1)我们在初中已学过一些匀速直线运动的知识,你还记得哪些内容?(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什么?(3)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是什么?运用旧知识来做教学导入,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如果旧知识不能为新知识服务,便是无用的。这几个问题都是围绕旧知识而进行的,教师让学生讨论十多分钟也没有引入知识点。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质点、位移、时间的概念,而不是复习匀速直线运动。很显然,这位教师的做法就本末倒置了,没有紧扣教学知识点而提问,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因此,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应紧扣教学知识点。

2.遵循问题层次性原则

每名学生的物理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与水平也不同。有的学生物理基础好,其学习水平就高;有的学生物理基础差,其学习水平就低。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这个层次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层次性;另一方面是所提问题的层次性。在以往教学中,教师总是抱怨学生“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解答不出来。”不管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引导,学生就是不理解知识点。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去甚远。学生因缺乏相应的学习经验,而无法理解问题的意思,也就无法解决问题。仍以“质点”为例,如“研究一支粉笔被抛出去后它的整个运动轨迹是怎样的”,这支粉笔可以看作质点。”该问题涉及质点的判断条件内容。如果提问的对象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他们自然能很快地回答出来,但如果是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他们就回答不出来了。由此说明,在运用问题教学法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提出有层次的问题。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可以提问一些基础知识,而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灵活问题。例如,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力”中“弹力”的问题时,我提出了以下问题:(1)什么叫作弹力?(2)压力、重力、支持力都是弹力,这个说法正确吗?(3)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有关“弹力”的例子吗?这些问题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注重问题预设与生成原则

问题预设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设计要提出的问题。问题生成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开展探究问题的一个过程。从学生角度所捕获的问题往往比教师预设的问题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点。在以往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重了问题的预设而忽视了问题的生成。其实问题的预设和生成是统一的,开展问题教学既需要问题的预设也需要问题的生成,两者是互补的关系。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参与问题生成,教师可以创设良好的生成氛围,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提出问题。教师可以给课堂“留白”,为学生提供提问的机会,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设计,激励学生自己生成问题。例如,在学习“超重与失重”内容时,我在引入环节播放了一段我国宇航员景海鹏等人在神舟九号上的生活视频,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开始议论纷纷,这时我引出了失重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关于失重,大家有什么想知道的?大家可以大胆地想象,把想知道的有关失重的问题都提出来。”学生提出的问题天马行空,有的学生问:“超重等于失重吗?”有的学生问:“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不会像宇航员一样飘起来?”有的学生问:“为什么宇航员要穿那么多的衣服?”有的学生问:“失重是什么感觉?”我从中挑选了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寻找答案。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生对失重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更为深刻,教学效果也比教师自己提问要好得多。因此,运用问题教学法还要注重问题预设与生成的原则。

4.重视问题开放性原则

高中物理是一门具有探究性的学科,教师在提问时还应注意到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教师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而应通过问题,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间,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成为问题解决的探究者。高中物理课堂应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没有“唯一”答案,只有思维的创新与发展。例如,在复习“电阻”相关知识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某种用电器的额定电压为12V,额定电流为0.2A,现在要给这个用电器供电,用的是内阻为2Ω、电动势为3V的一组干电池。假设这些干电池可以输出的电流大于0.1A,请问这组干电池需要怎样连接?很显然,这道题的解题方法有很多种,答案并不唯一。学生在解答这道题时,思维会变得更加开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因此,运用问题教学法需注意开放性原则。

三、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方法

在以往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的提问只注重学生给出的答案;而问题教学法则不同,它注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强调学生自己对知识点的探究。坚持“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探究者。通过问题教学法,使物理课堂教学走向多边互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教师可以重点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1.导入时运用问题教学法,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那些过于直白的导入已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如果采用问题教学法也就是运用了具有探索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导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学生无法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物理问题时,就会在强烈好奇心的推动下对新知识产生极大的探究兴趣。例如,在学习“平抛运动”这个知识点时,我运用了问题导入:“某地发生了地震,此时一架搭载救助物资的飞机正水平飞向指定的物资投放地点――某学校操场。请问怎样才能将救助的物资准确地投放到这个操场里?是直接在操场的正上方投,还是距离操场一段距离时投?”这个问题,学生在电视里常见,但生活中却不常见,学生无法运用已学的知识来解答,因此只能凭感觉来判断。有的学生认为前者的做法正确,有的学生认为后者的做法正确。当学生在进行讨论时,我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了。”这样,学生探究的欲望就被激发出来,能够带着问题和疑问快速地融入课堂。

2.教学时运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

高中物理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如匀速直线运动、力等知识点,其内容都非常抽象,有些实验现象也是人的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难度。如何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是物理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运用问题教学法,从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入手来设计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突破重难点,从而真正地理解所学的知识点。例如,牛顿第一定律这个知识点的重难点之一是:理解力和运动之间存在的关系。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学生肯定难以理解,只能背诵其表面文字。为此,我将它转化成生活中常见的物理问题:“相信大家都坐过公交车,经常会遇到司机急刹车的情况,我们会发现在急刹车时汽车仍会向前行驶一段距离,这是为什么呢?”这种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学生能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以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来设置问题,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讨论,逐渐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3.总结时运用问题教学法,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范文篇12

初中物理教学类比法应用研究所谓的类比方法,就是由特殊到特殊的一种科学方法。可以说,类比方法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是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而且这种方法比较容易看见成效,所以一直受到教师和学生的追捧。这种方法就是在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以及应用新的物理知识过程当中,通过应用各种分析、总结归纳、推理计算,判断对比等多种思维,在已经掌握的物理知识中,选择一些同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有着相似的结构、性质及特点等概念、事例,再将两者相比,进而找出它们之间的类似之处最终达到了理解新的物理知识的一种方法。本文从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常用的几种类比法来出发,对在教学中用到的类比法做了细致具体的应用分析,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如何合理正确地使用这些类比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常用的类比方法

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认为解释、因果、范例以及对应类比方法是最常用的几种类比方法,以下将做细致的阐述。

首先,解释类比。一般来说,初中物理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的当中,可能存在着条件不允许向他的学生出示一些比较具体明了的实物、图像或者模型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在头脑中幻想他们所了解的、熟知的,并且同所学到一些概念或者相似的事物相联系,将已经熟知的物理对象所具有的可能性以及明确性逐步的迁移到现在所要学习和研究的物理对象上面去,从而达到理解和研究新知识的目的。

其次,因果类比。对于教材中要求解释因果联系而且允许进行细致的对照两者之间存在的共同发生原因或者有着共同结果的物理现象做类比,将会助于帮着学生来确定事物和对象间的存在的联系,加深了对于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在讲解静电场的性质时,我们可以借助已学过的重力场中存在的因果关系来进行类比,进而推出静电场当中所具有类似的一些性质,也就是重力做功是同路径没有关系的,由于在重力场当中引出关于重力势能的相关概念,所以静电场当中的电场力做功同路径也是没有关系的,所以我们可以比较容易的引出关于电势能的相关概念。

再次,范例类比。我们所说的范例类比,其实就是推理。假如说,一个物理对象可以分成一些特征与属性,而且可以和已知一种或者多种物理对象进行对照,通过对照我们会发现它有着一系列的跟已知物理对象有着相似的一些本质属性,初次此外还有着其他的一些特征属性时,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一个物理对象同时也具有着同样的属性。

最后,对应类比。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着系统内部要素对比的问题。我们在进行各系统内容中要素的比较对比时,我们可以通过部分关系是由一个系统逐步过渡到另外一个系统的过程来分析,借助这种类比方法,我们可以引入探索一个新的物理概念。

二、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类比法的应用

(一)知识教学中类比法的应用

可以这么说,不同的研究对象是有着不同的特征或者一个研究现象可能从不同角度去看,就有着不相同的物理特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用类比方法的关键所在,就是教师会引导他的学生能根据所要研究的物理问题所具有的性质去恰当合理地选取当做对比依据的两个物理对象所具有的对应属性特征。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案例来解释说明此方式。比如,在讲解电势能的增减问题时,很多学生在分析解答电场中正负电荷的运动过程中电势能增减的问题时候,就会作了像下面这样的类比:重力势能就类似电势能,高度就类似电势而高度的降低或者升高就类似于重力势能的减少或者增加,进而就会得出电势的降低或者升高就类似于电势能的减少或者增加。很明显,这是错误的,其出错之处就在于他们类比根据是不合理、不恰当的。此时,教师可以其课堂的教学过程当中做引导。教师向学生发问,重力对于物体做功以及电场力对于电荷的做功特点分别是什么呢?此时学生可能会沿着思路回答出它们所具有的特点,即与路径是不存在关系的。之后,教师可以继续发问,功和能量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此时学生可能就会正确的回答出,能量转化量度就是功。接着教师紧跟其思路发问,在单独思考势能变化时,是什么决定了势能变化呢?学生在引导下就会答出它是做功所决定的。这样就会找到功和势能变化之间存在的关系,这就是类比根据。然后教师紧跟其后向学生询问,当力对于物体做负功或者正功时,重力势能是如何变化的呢?那么学生就会正确的回答出,重力势能将会升高会或者降低。然后教师最后询问学生,电场力对于电荷做负功或者正功时,电势能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呢?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找出了正确的答案。

(二)物理方法教学中类比的应用

实际上,物理方法就是一种研究、处理一些物理问题的方式与思路,也就是物理思想。在提高中学生物理的素质手段中,加强对他们物理方法的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同时这也是当前物理教育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可以这么说,物理方法是同物理知识相同的,都是要经过在不同方面的多次的应用才可能被掌握的。那么,物理方法处理什么样的问题?通常来说,一种物理方法处理往往是一种类型或者是几种类型的有着相同的或着是相类似特征的若干物理问题。如果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能够抓住所要研究的物理问题所具有的特征,再通过相互的类比,用同一种方法在不同的领域之内或者是不同的内容上面,就可以实现加深对物理方法理解的最终目的用,进而用作定义一些量的比值法。我们可以在此举一个应用比值法的例子。在对描述速度、加速度以及角速度等这一类物理量的定义时候。因为像这样的物理量都是通过一些简单的运动来引入的,所以它们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就是在相等的时间之内,一些物理量所发生的变化量也是相等的,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变化量和所使用的时间之间的比值便可表示出变化速度快慢的特征。比如,简单的速度问题,实际上就是通过位移变化量跟所用时间之间的比值而定义出来的。如果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速度定义过程当作对比的根据,然后对加速度以及角速度进行类比,大多数的数学生就能够掌握住怎样用比值的方法去定义这一类的物理量。

(三)物理解题时类比的应用

所谓的解题,就是怎样解决一些物理问题的过程,它也是物理方法同物理知识广泛应用的一个过程,也是将理论知识迁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组成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在物理解题中,应用类比的根据就是物理原型所具有的特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细致地分析所要解决的物理问题特征,将它与已知的一些物理原型作对比,就会找到解答的方法,进而解出物理习题。

参考文献:

[1]郭德军.巧用类比法,让学生由生活走进物理[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4).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现代物流的含义范例(12篇)

    - 阅0

    现代物流的含义范文关键词:矿区沉积岩相含煤建造特征韩城中图分类号:TU2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引言韩城矿区位于渭北煤田的东北端,属于中、晚石炭世本溪组、太原组及早二叠.....

    生态环境分析范例(12篇)

    - 阅0

    生态环境分析范文篇1【摘要】生态环境法制建设是事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要完善立法,达到环境法制的科学化,可行化,用法律手段治.....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