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的特征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生态环境的特征范文篇1

关键词:地理环境特征;新疆城市景观;影响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新疆各大小城市市区都在不断地更新和扩张。在新疆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各族人民所生活的城市景观环境发生着剧烈变化,有着较强的现代感和时代性,存在着景观特色不够明显,城市景观风貌趋同现象严重等问题。新疆特有的干旱区地理环境与城市景观特色塑造,逐渐成为众多相关部门和市民共同关注的问题。

1.地理环境与城市景观特色

1.1概念界定

地理环境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情况。其内容包括: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这一位置的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水系、动植物及生态条件等。地理环境由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构成。城市景观特色是城市在一定地理环境条件下,古往今来生活于此的人因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一切改造和适应环境的结果。这种结果具有物质性和精神性双重性质,经过长时间积累和发展,而具有一定的特色和风貌。

1.2影响城市景观特色的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包含气候、地形、水温、植物、土壤等各种自然客观的因素,各个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各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变化而发展,在景观上他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整体特征相统一。经济地理环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改变。经济地理环境对不同时空的区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主动深入到各个领域,地域性与交叉性相辅相成。人文地理环境是指人类为求生存和发展而在地球表面进行各种活动的分布和组合,如疆域、政区、军事、人口、民族、经济、城市、交流、文化等。与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相比,人文地理环境相对容易改变,受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人文地理环境对城市景观特色的塑造涉及从总体到局部规划,从外部形态到内部结构,从物质景观到人文景观的各个因素。

1.3城市景观特色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不同城市均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之中,而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其它要素的变化,同时任何一个要素和局部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整体的制约。虽然说地理环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其内部各要素与其它部分是整体不可分割的,要单独改变任一要素和局部相对比较困难。受不同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不同城市也反映出不同的城市景观特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受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冲击很大,不同地域的城市有着雷同的城市景观。如何充分挖掘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使之成为城市景观发展的不竭源泉,营造出生长于不同地域的宜居景观。

2.新疆地理环境基本特征以及对城市景观的影响

新疆地形复杂多变,大起大落,自北向南有阿尔泰山、天山山脉,南部的昆仑山系由西向东为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阿尔金山组成。三大山脉连绵起伏,山势逶迤,横贯新疆东西,重山峻岭插入云霄,犹如3条高耸坚挺的脊梁,将新疆包裹围合在它们中间。新疆分布着浩瀚的戈壁、沙漠,降水稀少而分布不均,干旱是新疆地理环境的基本属性之一。无论是降水稀少的东疆、南疆,还是降水较多的北疆,降水量均小于蒸发量,各盆地的平原地区更为明显,在某些地区可以相差400倍以上,属于极端干旱气候。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形成了夏季炎热、冬季酷寒,冬天降雪较多,几乎长达5个月,这为新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积聚了水量。新疆大地的沙漠和戈壁,在白天太阳照射的情况下,积热充沛、升温特快、气流上升,夜间又接连散热,降温迅速,受这种反复交叉变化的影响,绿洲相对稳定的气温也彼此发生变化。生活在这块大地上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13个主体民族,他们克服着气候恶劣、物质贫乏、交通不便等种种困难,凭着顽强的精神和高度的智慧,游牧于草原,开垦着绿洲,创造着生活。他们凭着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和吃苦耐劳的适应能力,无论在平原绿洲、河谷草原,还是高原山地、荒凉戈壁和沙漠深处,他们都能因地制宜,因材构架地建筑起自己的生活空间,营造出适宜于本地生长的居住环境景观。

新疆有着丰富的人文地理环境,从高山、峡谷、草原到沙漠,均有世代生活的人们。他们通过适应和改造环境,多年的积累和发展,留下了丰富的人文地理景观资源,为现代城市景观的发展和更新提供了源泉。生活在新疆的人们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用最原始的材料和工艺,营造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习俗的生土建筑,如喀什高台民居、吐鲁番鄯善县吐峪沟生土民居等。或许当时建造时人们只是为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所需,而今天看来,却是大漠戈壁中的靓丽风景。从设计思想及风格层面来讲,又是生态、绿色、环保和可持续的设计作品。当然在改造和适应自然过程中,也是很漫长的。千百年来,人们都希望能够改变和制服恶劣的环境,所以人们视水为生命之源,逐水草而居,引水入院。为了摆脱自然景色的单调,摆脱黄色戈壁的冷酷、建筑中的装饰艺术就有了发展的空间。新疆民居因处于共同的环境,建筑构造上基本一致,因民族和地域不同也有所区分,具有外形粗犷,性格内向的特点,组织庭院空间,使室内外相互渗透交融。由于文化、历史的不同,各民族建筑不论是选址、布局、装饰、纹样和色彩上都具有不同特点。维吾尔族民居的建筑装饰风格受伊斯兰文化影响较大,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各民族之间有着包括语言、宗教、信仰、性格、爱好、习惯等不同心理素质和生活方式的传统。因此,在新疆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域,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尽相同的特质。

3.新疆城市景观的特色与不足

3.1地域特色

地域特色指景观所处地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形态、文化环境和社会结构的特定关联。它是一个空间景观的基本属性,是景观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从城市发展史角度看,城市景观是在民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而不停地演变。新疆因其独特的地域环境,造就了独具魅力的自然地理景观,生活在广袤大地的人们也建造了不朽的民居及城市景观。因为新疆地处干旱区,城市景观的庇荫效果显得尤为重要,城市空间形成建筑紧密排列,见缝插绿,使暴露于外界热量的最小表面包含着最大体积,同时造成阴影以减小日晒区域。这就决定了新疆城市景观格局与构架有着内向围合的特点。城市的景观形态是其外在形象和内在意象的综合体。新疆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能适应地理环境各因素的制约,各个城市形成了十分典型的地域性空间、场所以及环境景观实体,反映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如喀什老城区景观,主要以高台生土民居聚落集合而成,有着天然的地域性和适应性。庭院式民居景观特征最为明显,融合了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应对、改变,具有明显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

3.2民族特色

新疆城市景观的民族特色主要表现在形态、装饰、色彩等方面。在这些外在物化的形态背景下,还存在着精神层面的追求,因此城市景观是物质存在与精神追求的统一体。倾注于其中的就是对地理、历史、人文的综合理解。罗西认为建筑、景观、环境是历史与记忆的统一体,城市与建筑分为实体和意象2个层面。其中,实体是历史的、具体的、功能的,但是也是暂时的、变化的、偶然的,而意象具有场所感,能够与心灵产生共鸣,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对其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宿感。而像街区建筑与景观这样的实体,在构成和建筑过程中,其实有一种心理存在感,是集体记忆的所在地,因而能够超越时间,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可以说新疆城市景观的民族特色具有地域性、历史感、传承性,是有生命力的景观。

3.3生态特色

因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建造的民居建筑的生态特色最为明显,尤其是南疆的生土民居,从选址、布局、形态、材质和构造工艺等方面,均体现出了生态和实用的原则,如南疆维吾尔民居主要采用夯土和土坯作为主要建筑材料。这是受地理环境制约、影响,由被动变主动适应的结果。从材料属性角度分析,生土的物理属性和新疆特有的地理环境特征是相适应的,生土的导热系数小,所以隔热和保温效果好,冬暖夏凉。从生土建筑材料的制作、使用、废弃、再利用这一循环过程来看,对资源的浪费极少,废弃生土建材遇水后又变回生土,整个过程生土只是形态和状态的变化,最终回归于大地而等待再次变为生土建材,不但没有消耗能源.更没有污染环境。生土建材存在于民居建筑的各个部位,建筑形态与色彩的呈现依赖于生土建材,而生土建筑的色彩就是大地的同类色,有着和而不同的艺术效果,可以说生土民居建筑是生长于大地的活建筑,具有极强的生态性和生命力。

3.4时代特色

景观与建筑一样,都是以满足人们各种需求而建造的功能性空间环境,其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具有整体客观的特征,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地域性本身就包含新疆多元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时代特征;文化性是本地区文化的多年沉淀和积累,以及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代性是地域环境特征,传统文化传承,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和人们多种生产生活和审美特性的综合与发展。注重对新疆传统自然地域景观和民居建筑景观文化的汲取,努力探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族人民的传统审美意识向现代审美意识及需求变迁过程的研究,将其与现代景观的审美特性相融合,才能够创造出适宜于本地人们的现代景观,体现景观的文化传承与时代特色。

3.5不足之处

首先,当地居民的景观意识不强,将景观片面地理解为绿化,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居民认为“绿化”后的场所空气质量好,景色优美,对文化的传承、局部生态环境改善,以及景观的其它功能都不了解。其次,因恶劣的气候环境因素影响,在设计和营造过程中主要停留在规划层面,对区域环境分析和空间功能进行划分,对景观节点及细部处理比较欠缺,点睛效果难以呈现,基本以实用作为标准,对历史、文化的元素运用较少,有的运用也差强人意,硬质铺装和景观设施也基本是全国通用产品,景观效果同质化情况严重。再次,对地理环境的了解、认识、理解和应对不够,如植物造景方面,对乡土树种的应用,季候对景观风貌的影响,冰雪天气步行安全性,夏季地表径流积水问题等,都有待于建设者、设计师共同关注、思考、解决。

生态环境的特征范文1篇2

王蕾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重点研究在噪声环境下,话者识别中语音信号的特征提取。将能减化信号,消除较小分量而保留信号的基本特征的数学形态滤波器良好的滤波性应用在一维语音信号的处理中。并在噪声环境下,应用线性预测的MFCC特征提取方法提高鲁棒性。提取几种重要的语音特征参数,包括线性预测倒谱系数、MEL倒谱系数、语音动态参数、激励源特征等,对这些参数进行分析和比较,以达到话者识别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形态;话者识别;特征提取;鲁棒性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2-784-02

PitchExtractionofSpeechSignalBasedonMathematicalMorphologicalFilterwiththeYawp

WANGLei

(NanjingCollegeofInformationTechnology,Nanjing210046,China)

Abstract:Researchemphaticallythepitchextractionofspeechsignalwiththeyawp.Mathematicalmorphologicalfilteringisanonlineartransformtooperateonshapeofthesignal,whichcansimplifythesignalandeliminatesomesmallcomponentsofthesignalwithoutcorruptingshapeofthesignal.Withtheyawp,weuselinearMFCCtoimproverobustness.Distillsomeimportantparametersofspeech,includinglinearityforecastcoefficient、MEL、speechdynamicparameter、promptingcharactersandsoon.Analyzingandcomparingtheseparameters,inordertodistinguishfrompeople.

Keywords:mathematicalmorphological;speakerrecognition;featureextraction;robustness

1引言

话者识别,用以确认某段语音是否是指定的某个人所说的,是“一对一判别”问题。在说话者识别系统中,提取反映说话者个性的语音信号特征参数是系统的关键问题之一。特征提取的任务是提取并选择对说话人的声音具有可分性强、稳定性高等特性的声学或语言特征。与语音识别不同,话者识别的特征必须是“个性化”特征,而说话人识别的特征对说话人来讲必须是“共性特征”。虽然目前大部分话者识别系统用的都是声学层面的特征,但是表征一个人特点的特征应该是多层面的,包括:1)与人类的发音机制的解剖学结构有关的声学特征(如频谱、倒频谱、共振峰、基音、反射系数等)、鼻音、带深呼吸音、沙哑音、笑声等;2)受社会经济状况、受教育水平、出生地等影响的语义、修辞、发音、言语习惯等;3)个人特点或受父母影响的韵律、节奏、速度、语调、音量等特征。话者识别可以应用的范围很宽,可以说几乎可以应用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比如银行、证券;公安司法;军队和国防;保安和证件防伪等等。

文章主要介绍话者识别的特征提取,将数学形态学直接应用在语音信号的时域和频域处理,并对基因周期特性的提取提出了新的算法。另外,针对当背景噪声较高时,提出了基于线性预测的MFCC特征提取改善鲁棒性。

2数学形态滤波

数学形态滤波是一种关于信号形状处理的非线性变换,信号的形状信息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结构元素采用数学形态学变换的方法进行提取和处理。它能简化信号,消除较小分量而保留信号的基本形状特征。选择合理的数学形态滤波参数以及线性预测编码参数LPCC能获得准确的语音信号基音特征。

将得到的语音信号进行预处理,预处理中的滤波过程拟采用数学形态滤波器。传统的自相关法求取基音特征时,由于每帧中采用了固定阈值进行削波,往往不能有效的删除语音信号波形中的非主要分量,尤其在语音的音头与音尾处,固定阈值的削波变得更为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考虑用随语音信号自适应变化的阈值削波来取代固定阈值的削波。

2.1基于数学形态学的时域上的语音基音提取

原理图如右图1。

形态和:■

形态差:■

Dx是x(n)的定义域,B称为结构元素,在语音信号处理中即为窗值。

形态开:■,形态闭:■,

形态开-闭:■,形态闭-开:■。

图中,信号x(n)经过形态开-闭,形态闭-开后得到x1(n),x2(n),起到了自适应调节削波阈值的作用。因为数学形态滤波是一种关于信号形状处理的非线性变换,可随信号自适应改变,避免了采用了固定阈值进行削波不能有效的删除语音信号波形中的非主要分量的缺点。

清/浊音检测输出一个开关信号控制削波器的工作状态,为1时表明是浊音,削波器对语音信号进行正负向削波,随后进行自相关和峰值检测,得到基音周期;若输出为0,则削波器不工作。因每个人的基因周期均不同,所以可以进行话者识别且滤波性良好。

2.2数学形态滤波在频域提取基音特征

原理图如图2:

图2数学形态滤波在频域提取基音特征原理图

g(k)是x(k)的形态残差,对g(k)进行线性预测编码得到的LPC谱对应于时域

f(k)不是完全的删除波形中的最大峰和最低谷,而是对其进行有效的压缩。因为形态开保持了波形的低谷但删除了正峰、而形态闭则保持了波形的正峰但删除低谷。其次,f(k)的取值不限于语音信号的波形值,而是语音信号波形的两个形态滤波值的平均。

2.3噪声环境下基于线性预测的MFCC特征提取

目前的语音识别研究,一般只考虑实验室或办公环境条件下,而对于这种比较干净的语音自动识别技术上已比较成熟,当环境噪声较强时,如何减少噪声对语音特征参数的干扰,是提高语音识别率的关键。

特征提取中常用的LPCC参数对噪声的影响特别敏感,使得语音特征的分辨率大大降低,这就需要用基于线性预测的MFCC来消除语音对噪声的干扰。

在LPC求出的功率谱的基础上,经过线性谱减,减去噪声的干扰,进行听觉特性加窗,并进行Bark域重采样,取对数,再进行离散余弦变换,求得抗噪能力好的MFCC倒谱系数。计算框图如图3所示:

图3计算框图

该方法既利用了传统MFCC模仿人耳对声音的掩蔽功能的优点,又利用了当噪声使语音频谱畸变时,LPC将尽力与畸变得频谱匹配的特点,消除噪声对语音的干扰。

非线性Bark频率:4

通过离散余弦变换计算MFCC

谱减法:

因为大多数噪声短时平稳,我们利用频域的谱减法以无语声段为参考减去语音信号的加性干扰。线性谱减法如下:

|X(W)|、|N(W)|分别为含噪语音、背景噪声的频谱|S(W)|:经过噪声消除后的语音频谱。

3实验结果

将基于线性预测MFCC特征提取方法与其他的方法性能作比较,我们设计了一套识别系统。包括一台微机,TMS320C30开发板,其上带有一片TLC32044声频接口芯片和128K×32位零等待RAM,64K×32位双端口RAM。采样精度14位,频率10KHZ,256点为一帧,帧间移位128点。在90dB噪声环境下作测试,测试结果如下:

图4基于时域数学形态学方法对一段长时语音的基音检测结果

图5传统的自相关法对一段长时语音的基音检测结果

4结论

本文用数学形态滤波器构造的基因提取方案简单、直观、效率高,并由于其局部并行化运算易于硬件实现。实验结果表明,对音头、音尾的识别具有良好的谱平滑性能。对于噪声环境较强时应用的基于线性预测的MFCC由结果可看出该方法具有较高的鲁棒性。

参考文献:

[1]杨行峻,迟惠生.语音信号数字处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

[2]崔屹.图像处理与分析――数学形态学方法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唐常青.数学形态学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4]FuruiS.Digitalspeechprocessing,synthesisandrecognition[M].MarcelDekker,Inc,1998.

[5]MillerNJ.Pitchdetectionbydatareduction[J].IEEEASSP-23,1975:72-79.

生态环境的特征范文篇3

【关键词】生态理念;环境艺术设计;可持续发展

古语云:“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古代先哲所强调的生态观在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时至今日仍是设计师不懈追求的目标。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在获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西方设计界最先兴起了绿色生态设计的潮流,其包含的生态观、和谐观和美学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这对于近些年人们所追求的绿色、安全、生态的家居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生态”一词已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不可忽略的主题词,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要突出生态特征,还要注重艺术的表达,最终将艺术美和生态美创新融合,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基本特征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文,意思是指家或者人们的环境。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生态理念的本质在于满足人们空间活动基本需求和预期要求的同时,以生态和谐理念为先导,在最优利用资源和配置空间的同时,促进空间生态机制的良性循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无论是空间环境还是室外环境,除了要突出生态理念,还需要把握其艺术的基本特征。第一,是循环性。在生态环境设计中,生态理念的融入是将人类空间系统中消耗的能量进行再循环处理并重新利用,在节省成本的同时,保证资源消耗的最小化。例如,将破旧塑料瓶改制成某一艺术景观,这就体现了环境艺术设计循环性的特征。第二,是舒适性。从生态价值观角度来看,环境艺术设计的价值观取向是“人类中心主义”,舒适性则是要把这一价值取向有机体现出来。比如在色彩、采光、通风、换气和设备等设计方面,要符合人性化特点,以满足人体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需求。第三,是持续性。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持续性主要体现在设计的构思角度、布局结构类型以及各类设施的设置方面,即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对卫生间的改造,要兼顾儿童、中年人和老年人三代人不同的需求,使其效用功能持续凸显。第四,是效率性。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融入需要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杜绝浪费并以获得最高的资源效益为目标。例如,苏州园林的环境艺术设计,无论是房屋瓦舍还是假山怪石都依托当地的优势资源,融景于自然,将生态理念有机融入其中。第五,是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融入必然要体现出生态性这一基本特征。生态性在当下的环境设计中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在了设计作品中,这将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基本原则

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体现,主要是强调内外部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空间环境之间的和谐与有机融合。要达到这一目的则需要秉承以下四个原则,通过原则的规范,将生态理念更好地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之中。

(一)艺术设计与艺术审美有机结合的原则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能使建筑物的室内外空间体现出一定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氛围。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不仅要从艺术设计角度考虑,也要从艺术美学的角度考虑。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生态理念,既要符合设计美学原理也要表现艺术审美价值。例如,大型商场或酒店中的绿色植物景观设计,在符合空间环境设计要求的同时,也要符合大众的艺术审美品味。

(二)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原则

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为,事物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自然本身又有着极强的自我维护和恢复能力。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要把握好这种特性。有资料显示,在20世纪中后期,有些环境艺术设计师采用了在利用各类资源的同时加以保留的方式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这在满足设计需求的同时也保护了资源,这实际上是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的原则。比如威尼斯水城,城市空间格局的建造并不是野蛮的填水造陆而是依水而造,对环境空间设计进行特别布局,“顺水发展”而不是“逆水而兴”造就了今日的威尼斯。因此,在对环境空间进行设计时,生态理念的注入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这样才能使设计得到可持续发展。

(三)小干预与大促进的原则

所谓小干预和大促进即是把外界的干预降低到最小,同时使环境艺术设计取得最大效果。人是事物创造的主体,环境艺术设计同样是以人为中心。改造必然会给自然环境带来些许影响,而生态理念的运用则是以弱化这些影响为目的,并以技术为依托手段削弱存在的不利因素。坚持这一原则,要以“4R”理念为指导。所谓“4R”理念是设计过程中所遵循的四种方式:第一是Reduce,即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在对原有自然景观合理开发的基础上进行再利用;第二是Reuse,即在材料的选取和利用方面,要以长远的目光加以选择和利用,既保证能够用到,也要减少材料损耗,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要更加审慎;第三是Renewable,即设计师要尽量减少对土地、能源等方面的利用,利用设计改造过程中留下的可回收有价值材料进行可持续建造;第四是Recycle,即对一切废旧或弃用材料进行回收利用。设计师应以“4R”理念为指导,坚持小干预与大促进的原则,把握设计方向,将生态与设计有机结合。

(四)生态美学原则

传统的艺术设计只是流于表层设计,过于追求奢华感。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生态观念的加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更多是强调回归自然。生态美学主张“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协调统一,以达到精神上的和谐。设计师在对室内外空间环境进行环境艺术空间设计时,以这三方面为出发点,对陈设、植物以及材料的选用方面都要突出生态美学理念,使受众在体味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美感的同时,感受到美的体验。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实践活动客观自然的规律性的统一,是自然的人化。”可见生态美学观的本质不是奢华而是自然。同时,生态美学原则也是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考验。这就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师不仅要有丰富的设计经验,还要具备扎实的生态美学基础和独特的艺术审美能力。环境艺术设计坚持生态美学原则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升空间审美质量。

三、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相比于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融入生态理念的环境空间设计更能够建立良好的空间生态景观格局。合理科学的生态空间措施,一方面能够促进资源的再利用,另一方面能够在环境空间设计中增加生态服务功能。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运用举措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运用天然材料

生态理念的特征和原则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指导,除此之外,需要在具体环境艺术设计中将生态理念有机植入,从而将这一理念真正体现出来,而天然材料的运用是体现这一理念的主要措施之一。对天然材料选用的前提之一,就是设计师对各种天然材料的用途和形状了如指掌,在把握原材料造型及其特征的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特点。比如,在城市公园利用鹅卵石铺路,一方面体现了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美学特点,另一方面,对游人起到锻炼身体的效果。总而言之,天然材料的使用在节约资源的同时,使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凸显与加强。

(二)秉持环保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许多生态理念往往是以环保设计为载体表现出来的。近年来,设计中的环保主题已是一大趋势。因此,生态理念的融入需要充分考虑到低消耗和低排放的问题,这对环境艺术设计来说也是一项新的考验。由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包括物质形态要素,如陈设、雕塑、植物、阳光等,以及文化习俗、时代风尚等意识形态要素,在对这些要素进行环保设计时要注重相互之间的联系。

(三)坚持以人为本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生态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的,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以自然环境为依托,对空间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艺术设计,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比如别墅区的环境设计,通常是依托地形地势,在减少人为破坏自然景观的同时,营造出舒适、怡人的空间环境。与此同时,环境艺术设计在注重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资源的同时,也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过程中多关注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群体,为他们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例如,在对儿童房环境设计时,家具结构应采用边角弱化的方式,以避免儿童受伤。而老人房植物景观的选择,要在不影响环境整体艺术效果的同时,从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和喜好出发加以考虑。

综上所述,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深入把握生态理念的本质和特征,尊重自然及艺术设计原则。在创造生活空间环境的同时,展现艺术魅力和生态环保理念,并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综合进行判断,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房芳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资料:

[1]孙鸣春.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J].美术教育研究,2015(1).

[2]董俊超.生态理念与环境艺术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16(13).

生态环境的特征范文篇4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生态位概念特征功能

一、产业集群生态位的形成

(一)产业集群竞争力获取的理论演进

产业集群在复杂多变环境中如何以各种资源要素为基础,有效梳理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动态网络关系,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利用能力和规避能力,提高集群竞争优势与整体绩效一直是产业集群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理论界主要从两个角度解释了产业集群适应环境、参与竞争的能力差异:从资源因素角度解释资源优势能够使产业集群获得发展;从动态核心能力角度探讨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获取。

在以资源因素理论为代表的观点看来,不同性质的产业集群对资源要素有着不同的要求,资源要素吸收、消化和整合能力较强且与集群结构功能实现最佳匹配的产业集群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这一观点从资源要素的角度来研究产业集群的创新行为和优势成长,认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区位因素、集聚经济、社会网络、技术创新与扩散的交织催化和有机结合,这就给产业集群管理者提出了包括怎样丰富资源要素流入渠道和提高资源要利用能力的难题。成功的产业集群取决于对集群内部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和外部环境资源要素的广泛汲取,通过构建资源要素利用体系和流动机制来实现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而以动态核心能力为代表的强调产业集群内部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动态适应观点则通过构建包括知识吸收能力、创新能力、市场能力、社会资本和集群文化的有机系统,提高集群各行为主体适应动荡环境的变化,即当外部环境处于复杂多变时,产业集群动态核心能力各要素之间需要保持非线性作用态势,以提高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推动产业集群持续发展。

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正趋向于从产业集群的区域生态特征和自组织特征考察产业集群竞争力演化的过程。新的理论视角综合了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的共有特点,体现了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竞争力演化过程的生态关怀,以及对产业集群内部行为要素聚集、创新、协同发展的高度重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理论创新,借鉴自然界物种生态位思想,采用生态位所蕴涵特殊、整体、协调和竞争内涵,来研究社会组织或个体的发展演进过程逐渐成为一种学术潮流,促成了社会生态位理论。

(二)产业集群生态位形成的理论阐释

在产业经济学上,产业集群通常被理解为某一特定产业(相同产业或关联性很强的产业)的企业根据纵向专业化分工以及横向竞争和合作关系,大量集聚于某一特定地区而形成具有聚集经济性的产业组织。作为一个复杂有机的组织系统,产业集群具有空间聚集性和产业关联性特点。空间聚集性表现为产业集群内部行为主体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长期、稳定的空间结构关系。这种结构关系通过价格水平、产品数量、产品特色、生产规模等形式表达出来,主要以信息交换、知识流动、文化共享和战略互动为内容;产业关联性表现为基于专业分工、优势和功能互补而形成的生态关系,既包括群内不同性质企业间的协同共生关系,也包括同类企业间的竞争关系。

产业集群遵循从初创期到成长期,再到优化期、衰退期的生命演化过程。要想保持生命机体的生态活度,产业集群就需要在内部层面有效整合集群内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结构、组织的行为,积极营造和谐有序、健康稳定的内部氛围,在外部层面不断增强与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催化互动,着力构建集群内外环境之间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机制体系。正是通过内部层面与外部层面的动态结合,产业集群逐渐形成具有一定区域特色的产品形态、市场效益、技术水平、物流机制、资产规模以及产业链条等,这些维度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产业集群适应环境、利用环境的生态特征,构筑了企业集群生态位空间。从这意义上讲,产业集群生态位是伴随产业集群的生成发展而逐步演化的,其生命演进是一个动态复杂的历史过程。产业集群生命机体的发育,促进了产业集群生态位的不断优化和产业集群内外环境关系的演绎,塑造了产业集群生态位的不断变迁。

二、产业集群生态位的特征

产业集群生态位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始终存在着集群结构关系的重构和功能机制的转换。从本质上看,产业集群生态位是集群内外关系协同演进并依赖其实现市场空间绩效的一种价值系统。产业集群生态位的存在运行,不仅仅意味着产业集群功能地位、作用角色的优化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在其生命机体演进过程蕴涵并体现出丰富的内涵特征。

空间性。产业集群生态位在其生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特定资源维度和规模形态的空间结构,是集群内部各行为主体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互动过程中,依赖纵向专业化分工和横向竞争与合作关系所构建的空间整体。

目的性。作为一种基于产业集群与环境双向互动的结果体现,产业集群生态位要保持竞争优势,重在保持其在外部环境中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功能地位和作用。由于现代产业集群的外部关系往往多样化,众多复杂的关系相互交错影响,产业集群生态位通过与这些关系网络进行物能流转和信息传递过程中不断提升价值能力和角色水平。

多维性。产业集群生态位是基于人力资源生态位、资金生态位、市场生态位、技术生态位和信息生态位等相互影响、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组织形态,其目的主要在于保持集群内部各行为主体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发挥集群的整体效应和集体优势。这些维度是构成产业集群生态位的主要层面,是产业集群生态位运作的纽带和载体,是实现产业集群生态位功能的重要方式。

动态性。产业集群生态位形成初期,由于产业集群对内部结构要素和外部环境因子的控制能力较低,对生存资源和发展空间的把握程度不高,其与外部环境尚未真正建立起互动联系的有效渠道。随着产业集群生态位结构和功能趋于稳定,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效应的不断增强,有利于提高集群内企业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积累性。产业集群生态位是产业集群对外部环境适应性的有机综合,这种适应性是产业集群内部各行为主体之间竞争合作、交流沟通、资源流动和协同创新,以及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与产业集群的性质类别、规模形态以及发展历史密切相关。

三、产业集群生态位的功能

(一)内部结构优化功能

产业集群生态位具有典型的网络形态特征,这种特征产生于集群生态位内部的产业生态位之间、组织生态位之间的互动过程,根植于集群生态位内部的由“企业网络、生产网络、知识网络、社会网络和空间网络构成”的关系结构之中。在发展演进过程中,产业集群生态位内部结构各层面之间交叉催化、互动影响,形成一个纵横交错且错落有致的复杂关系网,各层面间不断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流转。由于各层面之间的物能交换、流转往往突破单一层面所拥有条件的限制,使内部结构层面之间相互交错影响,通过彼此的广泛互动和频繁交流,一方面提升了产业集群生态位内部结构的整体价值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集群生态位内部结构之间及与外部环境的协同共生性。因此,产业集群生态位是从整体层面上对其内部结构进行优化思考,将内部结构的正常运作置于各层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情景中,通过一定的关系链将内部各层面有效联结起来形成有机综合的结构体系。

(二)外部关系整合功能

产业集群生态位本质上是一个要素丰富、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有机系统,是一种动态的、多维的和结构化的复合体。产业集群生态位的生成演进,除了构建和优化有序稳定的内部结构模式,还必须不断改善内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联结关系、互动流程和作用方式,有效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内外环境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单向度、传统线性、均衡、确定的物能输入输出关系,而是在综合考虑内部结构要素形态特征、要素间关系,以及外部环境因子、条件状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多元复杂的交互式联系。可以说,产业集群生态位的任何一个生态特征的形成都离不开特定外部环境条件的支持,并通过良好的内部运作机制加以吸收、内化。

从外部层面上看,产业集群所处的环境“越来越近似于生物有机体生存的环境,充满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如何动态适应和发展外部环境变化,有效处理集群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成为产业集群生态位面临的战略难题。通过合理建构产业集群生态位空间,可以充分利用有利的外部关系,提高应对和处理外部关系变化的能力,增强对外部关系变化态势的预见性和把握性。

(三)要素优势互补功能

相对于集群生态位内部每一个构成要素来讲,产业集群生态位为各构成要素的协同演进与共生发展提供了特定环境。从资金生态位的构建与补充,产品生态位的开发扩展,到技术生态位的研发,以及信息生态位、人力资源生态位的变更优化,集群内部各行为主体的生态位都是构成产业集群生态位空间的主要方面,这些方面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协同适应的生态关系。在产业集群生态位结构体系中,每个构成要素和行为主体都具有和扮演一定的功能作用与角色地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业集群生态位的运作机制和演化机理。

然而,每个构成要素的价值性又具有条件性,极易在外部环境变动和内部结构调整中出现功能退化、优势散失,导致产业集群生态位衰退。要消除内部结构要素对产业集群生态位发展演进的负面影响,就需要构建增进要素之间优势互补、功能互补的作用机制。借助于相关作用机制,能够促进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往来,为要素间优势互补不断创设条件,从整体上提高产业集群生态位的竞争优势。

(四)集群态势扩充功能

生态位态势理论揭示,从个体到生物圈,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中的生物单元都具有“态”和“势”两个方面的属性。“态”是指生物单元的状态,“势”是指生物单元对环境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任何生物体单元的生态位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主体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转换状况;二是主体自身的新陈代谢即主体内部各个部件运行及相互协调状况。可以说,产业集群生态位是产业集群“态”和“势”两方面属性的集合体,是产业集群在所依存环境中占据的位置以及对各种资源选择和利用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为产业集群能动地与环境及其产业集群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过程中形成的生存力、发展力和竞争力。通过“扩态增势”,即扩充产业集群过去成长发育和生活学习过程中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结果的“态”,增强产业集群对外部环境影响力和作用力的“势”,有助于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生态空间,提高产业集群选择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促进集群内部主体要素的不断发展与外部环境关系的有序稳定。

参考文献:

1.王步芳.企业群居:集群经济学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7

生态环境的特征范文篇5

关键词:城市;绿化;苗木;病虫害

1.城市绿化体系中的苗木状态分析

城市绿化体系中的苗木,其价值和地位均不容忽视。这一方面是城市绿化本身所承载的重要职责,另一方面是苗木在整个绿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对应的价值。基于苗木本身对城市环境的重要价值,苗木系统本身的健康状况就必须得到充分的关注,而病虫害作为威胁到苗木自身健康水平的首要因素,一直都得到了行业内部的广泛关注。但是想要在城市这一特殊的环境之中实现行之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工作,首先应当对苗木自身的生长环境以及环境特征有所认识。

1.1城市小气候

城市绿化体系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在于城市自身具有的小气候,这种以热岛效应作为最突出表现的气候状态,从根本上改变了苗木的生存环境,并且对于苗木自身的成长和相关病虫害的活动特征都有一定影响。城市环境中相对较高的温度,使得苗木病虫害的发生更为频繁,此种状况在实际绿化苗木维护工作中必须得到重视,才能切实展开更为有效的维护以及病虫害防治工作,建立起防控的长效机制。

1.2复杂植被环境

首先,作为绿化用的苗木以及相关植被,必须能够实现对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良好支持,对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等都应当包括在内;其次还应当兼顾到整个城市的人文特征,包括不同环境下的园林人文主题,以及对人类行为的支持。都应当考虑在内。例如对于港口环境而言,通常需要考虑的是车辆行进过程中的降尘作用,并且考虑到道路内可能会存在有大型车辆,因此绿化用苗木需要具有更好的吸附粉尘能力。并且不会制约道路空间。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之下,通常需要在相对狭小的空间内部引入多种苗木和植物。不同种类的植物必然可能会带来不同病虫害,因此对于城市绿化环境而言,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同样呈现出严峻的局面。

2.城市绿化体系中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要点

考虑到城市环境本身的复杂特征,以及苗木在城市绿化体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维持苗木自身的健康状况,构建良好的城市绿化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样的一个体系中,有针对性的实现苗木病虫害的防治,对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都有毋庸置疑的积极价值。

总结而言,城市绿化体系中的病虫害防治,存在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切实把握这些特征,必然会推动病虫害防治工作进展

2.1合理选择病虫害防治手段

苗木病虫害防治手段包括多个方面,除了相对常见的物理除虫以及化学药剂灭虫以外,生态手法以及植被体系化免疫工作也不容忽视。不同的病虫害防治手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并且对于周围环境也会存在一定的影响。城市绿化体系中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有效性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二者加以均衡考虑,实现优化选择。物理除虫相对而言多在病虫害发生之后,无法避免病虫害对周围其他绿化植被的不良影响,因此多作为追加手段予以实施;化学手段会涉及到相应的化学试剂的引入,因此重点需要考虑的方面在于相应的化学制剂是否会对于周围环境,包括人类和动物以及其他植物产生不利影响。生态病虫害防治手段要考虑与化学方式类似的问题,虽然引入某些病虫害的天敌能够帮助解决此种病虫害问题,但是天敌的存在不能导致当地生态系统的异常。植被体系化的操作方式,需要从设计环节就开始,通过不同物种之间对病虫害的免疫来实现控制,甚至达到必要的防范效果。

2.2加强数据统计

当前信息环境之下,信息技术以及相关思想已经渗入到了各个行业的工作领域之中,城市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同样应当关注信息手段的应用,借此实现对自身工作体系的优化和工作效果的提升。具体而言,应当从逐年的病虫害发展以及防治工作具体展开过程着手,从相关的调查阶段开始,一直到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将每一个阶段的工作状况以及效果数据进行记录,生成相对完善的地区性病虫害防治档案。这种以数据作为重要基础的档案不仅具有回顾历史重要作用,更重要的价值体现在对未来的指导。通过预测,可以实现病虫害防治工作更有针对性,从而在工作效果方面更有保障。

生态环境的特征范文篇6

传统民居作为最为大量、普遍分布的建筑类型,构成了各地物质空间建成环境的基底;传统民居成就于农耕社会,直接对应于生产生活的需求和人群组织的结构,构成了各地、各族文化的基本脉络。由此,传统民居在物质形态和内涵支撑上,拥有了成为建筑文化传承和发展基础载体的价值。

1作为建成环境的传统民居各区域与各民族的传统民居因其量大、面广而构成了所在区域物质空间建成环境脉络的基底,其从发生到发展再到定型的演进过程,凝结了在结构形制、组成要素和形态样式等多个方面的特征,使得传统民居在随后的建造活动中具有了基础价值。从传统民居的建设目标到具体的建造方式,都与自然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即要在所处的外部环境中分隔出人们生存的内部空间,必然要应对所处的地形和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必然要利用采自所处自然环境中的建造资源。从传统民居的外部形态到内部的功能构成,都反映出与自然环境的对应关系,即反映出与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资源等方面的人地关系,如外部形态必然反映出与地形地貌之间的适配关系,内部功能反映出与获得生存资源之间的生产方式。(如图4所示)传统民居的建设将所处地区的人地关系转化成为了区域与民族的建成环境,在建成环境中包含着应对外部环境条件的建造智慧、取之外部环境资源的建造技术、成就于生存需求的建造形态等,这些构成了与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相互叠加关联的建造特征。随着传统民居在建造上的代代传承和发展,对建成环境的认知以及呼应逐渐转化成为区域和民族建造行为的文化共识,并形成了以传统民居物质空间形态为代表的建成环境特征,进而持续影响到随后的建设。如同任何建设无法脱离所处的自然环境一样,由传统民居形态所构成的区域和民族建成环境,构成了当代以及未来发展中无法摆脱且又必须应对的建设条件。

2作为文化脉络的传统民居各区域与各民族传统民居类型的形成源于其内涵支撑,即传统民居以满足人们生存需求而建立起的物质空间建造为目标指向,从民居建筑单体到群体、从室内到室外都体现出个体家庭关系和群体社会关系的结构模式。传统民居的建造与人文环境众多要素的密切关联主要体现在:生产生活方式体现在传统民居的功能组成与空间生产上;情感表达方式体现在传统民居的形态塑造与细部装饰上;生存价值取向体现为传统民居的形象创造上等。个体家庭关系、群体社会关系的结构以及建筑文化所构建起传统民居建造的内涵支撑,具有阶段性稳定的特征,即随着整体文化环境的发展而更新,传统民居不断提升自身建造的目标、内涵和形象。由此,文化环境的发展状况构成了传统民居从定型到演化的基础脉络。传统民居突显出来的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和信仰等方面的特征,在其所处区域与民族整体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定型,并将其人文环境的特征要素凝结在传统民居的类型之上。地区性和民族性的传统民居类型在功能空间上标识出人与家庭的组织结构,由传统民居汇集而成的聚落则在规模形态上标识出社会组织结构,并且二者共同标识出由个体到群体的文化共同体特征。传统民居标识出区域与民族整体文化环境中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联,并且进一步标识出本区域和本民族文化与其他区域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如图5所示)。传统民居与建筑文化作为所在区域和民族整体文化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体现出在建造方面的人文共识,更体现出其发展演变的文化脉络,并构成了未来发展的建设参照。

二、当代建造中的意识刍议

任何一种建设都是当代的建设,都是满足当代人需求和当代社会文化发展需求的建设,但同时也是一种包含有所处区域和民族环境特征、有文化渊源的建设。因此,在当代社会结构变迁的大背景下,对区域和民族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可缺失建成环境的影响作用,不可缺失建设对象上的本土意识和文化上的主体意识。

1建造的本土意识随着当代社会形态的改变和人群社会结构的改变,既有建筑文化在内涵支撑和外在形态上均不可能承载社会类型变迁所带来的新需求,建造活动因社会结构和经济类型的改变而改变,对应于不同的建设类型和不同的建造技术等而产生新的建筑文化样式则是必然。尽管区域和民族既有建筑文化不具有跨社会类型的适应性,尽管当代新的生产生活样式必然会导致原有的建筑文化产生“质变”,但其包含着文化发展脉络的已有建成环境、建造赖以立足的自然环境仍然存在,并不可避免地对当代的建造产生或多或少、或强或弱以及或单一方面或多个方面的影响。在当代建造中,将社会类型的变迁推动下人们生产生活以及建造方式等的改变为背景,将所在区域和民族传统民居为代表的建筑文化样式视作为发展与演变的基础,以立足本土自然环境和建成环境为出发点,根据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对本土建筑文化中各组成部分进行分类保护与更新以产生新的建筑文化,才是传承与发展区域和民族建筑文化的建设路径。

生态环境的特征范文篇7

虽然地质-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尚未成立,但作为一种学科交叉现象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将来能否产生独立的地质生态学科,取决于能不能取得合理的、有广泛认可的学科定位。

1地质-生态理论认识和体系的形成

国际上现阶段地质-生态学研究与环境地质研究有相当程度上的相似性,但已经逐步体现其研究特色,并有逐渐强化地质生态研究的发展趋势。但到目前为止相关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还不能认为系统的地质生态学作为独立学科已经建立。许多理论问题和应用技术方法尚不够完善。由于社会需要的推动,地质-生态学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发展方向,正在逐步成为研究热点和活跃点。虽然地质-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尚未成立,但作为一种学科交叉现象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将来能否产生独立的地质生态学科,取决于能不能取得合理的、有广泛认可的学科定位。但无论形成独立学科,还是保持学科交叉的混合特色,都需要就其理论基础、研究范畴取得一定的共识。因此,需要对地质-生态理论认识和学科体系进行研究和讨论。卢耀如先生将地质-生态环境的研究方向根据目的的不同分成如下几个方向:综合性研究方向:该方向主要研究地质-生态环境的演变,需要在探索自然界存在的有利与不利这两方面的条件与因素的基础上,密切结合人类活动影响与工程效应,而加以综合的研究,这是研究地质-生态环境的最基本的准则与最重要的研究方向。全球性的研究方向:地质-生态环境问题涉及到地球的自然演化、各种灾害的发生与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效应,这样,就需全球性的研究方向。宇宙性的研究方向:对地球这一生态系统的演化与起源还不很了解,所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以研究宇宙中星球,特别是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这对探索和研究地球自身的形成与演化,也是非常主要的研究途径。

2地质环境-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研究和剖析

水-土-生态三大要素(三个子系统)的存在形式、利用现状、形成演化规律、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是地质-生态研究的主要对象。但目前对地质要素的生态意义和生态保护的地质依据都缺乏系统和科学的认识。地质环境-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应是地质-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以地下水为例,以往的水文地质研究主要揭示地下水的来源、运移演化规律,地质-生态学研究则要探讨水对生态系统的控制,即“生态水位”的问题。“生态水位”是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的地下水位区间,高于这个水位区间上限临界值,地表土壤就会发生盐渍化,低于这个水位区间下限临界值,就很容易触发沙漠化。但这一水位区间又是一个复杂要素集合的函数,同时是一个时空动态变化的函数,它受到地质结构、地貌单元、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种植结构、植物种群特性、人为影响程度等的影响,需要进行系统相应分析。

3地质-生态指标体系研究

脆弱性判别的实施是建立在利用科学的指标体系对脆弱地质生态环境进行结构表述的基础上的。指标体系选取指标的原则是以最少指标达到完整描述系统特征的目的,既要谋求科学性原则、完备性原则和独立性原则,地质-生态指示性指标体系的筛选是进行地质-生态分析的基础和关键,也是目前研究较少,需要予以重视的主要方面。国外曾经组织过国际间合作计划,集中探讨了为多目标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地质指示指标”筛选问题,并认真分析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4尺度问题和时空演化研究(古地质-生态学研究)

由于地质-生态系统的复杂动态特征,在研究中必须注意其尺度效应,重视时空演化分析,加强对古地质-生态特征的研究,用地质历史演化的眼光看待我们目前的地质-生态状况。

4.1尺度效应问题自然过程和人为作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尺度内发生的,在不同的尺度上,其表现和描述的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描述其特征的指标也不一定一致。所以必须注意尺度问题。在上述分析中,曾论述过在不同区域尺度上控制地质-生态脆弱性的主导要素的不同,如在大的区域范围内,主导要素是大地构造单元,而在局部区域范围内,主导因素可能是气候条件和地貌单元等。同样,由于几十年来地质-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其时间尺度的对比也应高度重视,把不同年代的资料混合起来作为现状分析是不科学的。

4.2时空演化研究方法动态复杂系统的研究,要立足于几个基本观点:系统的观点,综合的观点,信息的观点。采取如下策略:抓住时空演变中有限个特征时期的静态状态,达到系统描述其动态特征的目的;突出深入研究空间中具有典型意义和带动作用的若干个点上的特征,来刻划面上的轮廓和规律;通过系统研究地质时期的地质-生态演化,认识当前所处演化阶段,推测其自然发展趋势,结合人为影响的强度,预测系统的变化趋势;将时间上的认识和空间上的认识集合起来,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进行时空总和分析和建模研究。

4.3古地质-生态分析的重要性“将古论今”是地质-生态研究的重要手段。由于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是地质演化过程的阶段性表现,其今后发展趋势必然首先受制于地质演化规律,我们对现今地质-生态系统的认识也是非常零散的,很难形成时间序列,从而建立演化规律的认识。因此,开展古地质-生态研究显得格外重要。

生态环境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环境形态;感知特征;建筑设计

建筑尽管是人工创造的产物,但是也是在环境形态与人类的传统的感知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现代建筑设计与环境之间的存在着激烈的矛盾,致使环境与人之间处于失衡的状态中,这是因为建筑设计没有充分的考虑到环境因素,更多为考虑到经济发展因素,因此需要对建筑环境观进行重新认知,真正的将建筑设计融入到环境中,以环境的角度去考虑建筑设计问题。

1.建筑环境观概述

在环境形态的基础上,对建筑进行设计,这是设计人员对建筑设计进行的重新认识,因为不同的环境形态会给以一种不同的感知,因此其设计出来的建筑自会给人以一种不同的感受。从深层次上来说,建筑本身就是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利用,其融合了各种不同的自然因素,建筑设计的发展与当地环境变化息息相关。环境因素能够通过各种建筑形态体现出来,因此建筑与环境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多种脉络,不同的脉络给人的感知也不同,现代建筑设计技术无论发展的如何迅速,其这种脉络无法丢弃。尤其是现阶段,建筑设计与自然越来越远,这看似是对自然的改造,而实际上,是对环境与建筑之间存在的脉络的一种破坏,因此需要建筑设计人员重新认识建筑环境观。设计人员可以利用自然来进行更为合理的建筑设计,以使建筑与环境充分的融合,以体现出协调和谐之美。

2.建筑对环境的表达

建筑实际上对对环境一种的表达,也是可以说,建筑只是大环境中的一种人造因素,建筑既可以体现出环境形象,也可以体现出环境空间,在此,笔者就从环境形象与空间两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方面,建筑设计能够体现出不同的环境形象,在整个自然环境中,动态变化尽管并不明显,但是从客观上将,环境无时无刻都在改变,其整体性以及完整性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人工创造的物质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建筑形式的不断改变,实际上就是对周围环境改变的一种回应,优良的建筑设计形式能够与自然浑然天成,不断革新,随时改变,这实际上,就是建筑设计对环境形象一种真实的体现与表达。

另一方面,建筑设计也是对环境空间的一种真实的体现与表达,环境空间是环境形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前者是后者的构成层面,建设设计可以利用山体、水源或者其他环境要素来形成环境空间,以此达到相得益彰的目标。建筑设计要想充分的体现出环境空间,或者能够充分的利用环境空间中的各个要素,设计人员必须要明确环境核心,这实际上是建筑与环境形态之间所带有的不同的具象性的体现。现代建筑设计人员能够充分的结合当地的环境形态,无论这种形态秩序是否完整,都可以设计出经典的建筑。世界上,很多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都是在当时的环境形象还不够完整或者其秩序还不够合理的情况下完成的,其价值依然非常高。除此之外,建筑的设计实际上是对环境的一种介入,这种介入既不能体现出突兀的感觉,又要保留自身的独特性,只要突出特有的环境空间即可。

3.基于环境形态与感知特征的建筑设计研究

3.1运用视觉效果感知建筑设计特征

视觉的表现在环境的感知中具有无可超越的作用,它是一种主要的感知形式。人们大多都喜欢高质量的视觉感应和刺激,因此,在复杂的环境中想要促进建筑与环境之间的主体关系,除了要从环境的本身出发,还要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视觉吸引力,找出并设置在建筑中对环境产生的感知方式,才能构成对建筑的形态具有影响作用的策略。在设计中,建筑师会尽量将沿滨景观设立成一个风景面,而河道的顺应方向布置则构成每一个筑的单体,其沿着河道建设逐渐拔高,这样后排的建筑都能够由于凸显作用的产生而有一种对水体环境在直线视觉上的感知效果。

3.2运用环境联想感知建筑设计特征

建筑在环境的感知表达中表现与环境各元素的组成产生的知觉,正如梅洛庞蒂提出的知觉现象学一样,建筑能够将人们的知觉引入运动、时间甚至光影等多种物质的流逝中。例如,环境的变化能够引起人们对声音的感知,而日光的照射作用则可以引发人们在视觉和触觉上的感知等,多种感知元素形成了建筑与环境的素材,从而出现了联想感知表现建筑的设计特征。对这些元素的综合考虑,使得建筑师要思考关于环境总体感知特征途径、元素影响人们知觉途径等多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对元素的选择和设计进行表达。总之,建筑对环境联想感知的表达,是一种能够丰富人们对环境感知和体验的策略之一。比如,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信息中心设计,就是考虑了对场地中水体多种感应效果的研究,要表达“水的容器”这一种概念。建筑师匠心独运,试图通过建筑对水体环境的依赖,从而表达环境要素对于形态与空间的关联,是一种联想性的设计表达。

3.3运用情感记忆感知建筑设计特征

霍尔曾经提出了一种建筑思维模式,他表示建筑的思维是在一种真实的现象中思考的活动,这是由某一个想法引起的,虽然来自环境,却受限于环境,同时还可以与某一个地域或是某些经历纠缠在一起。例如,芬兰的赫尔辛基当代艺术博物馆就位于当地的中心地段,它的建筑风格多为新古典主义,而且外形上呈箱形,在此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中,首先就继承了当地传统的建筑风格,然后考虑到周围环境和文化影响的因素,后又提出“交错搭接”的概念加以设计,于是成为了综合城市几何关系与周围景观、地理文化和感知等多种感知相交的著名建筑。而有一些建立在环境形态上的建筑主体通过了创作加工,其反映了一些情感和体验,被建筑师“想象与记忆”升华了建筑通过升华以后,其赋予的物象特征及内涵己经形成,在整个建筑的环境生成过程中,情感的形成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对环境形态与感知特征的建筑设计进行探究很有必要,因为这正是现阶段我国建筑设计所欠缺的,虽然现代建筑设计水平逐渐的提高,但是正是这种高水平使得建筑设计逐渐脱离了环境形态,也难以感知其特征。建筑设计无论是形式,还是其他具体的因素实际上都离不开周围环境的影响,只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才能使建筑与环境达到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沈德泉.环境关联的建筑表达[J].重庆建筑,2011(05).

[2]高宏宇.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7(01).

生态环境的特征范文篇9

关键词:企业生态位演化生态特征

企业生态位的构成和内涵

生态位是物种经过长期的生物进化所形成的资源格局、空间位置、功能机制以及作用表现等。没有形成适合自身生存与发展生态位的物种会因生存资源丰度和效度的不足而发展滞缓,在资源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面临被淘汰的可能和危险。与生物物种类似,企业也是一个具有物能交换的功能有机体,其生存发展过程充满了复杂性、动变性和曲折性。在实践活动中,企业生存和发展行为并不是自发性的,不能单纯从自身资源需求的角度或者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生命体所构成的系统机制去随意汲取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子。企业的生存发展不仅要考虑企业行为对外部环境的影响,还要考虑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即企业生存发展是嵌于一定的资源结构和空间环境之中的。企业通过资源和空间的嵌入而逐渐形成的领导团队、人才资源、技术水平、产品市场、经济效益以及资产规模等,从而构成了企业生态位。

由于外部环境的持续变化和竞争对手的不断更新,每一个企业需要及时调整生态位空间,持续优化内部结构,不断提高竞争优势,“以保证自己相对竞争地位的稳定或不落后,避免因脱离与环境保持高度的协同性或者面对过多、过杂的竞争环境,致使企业由于学无章法、经验无法有效积累而导致演化失败”。企业生态位作为伴随企业发展演化出现的一种功能有机体,不仅体现企业生命机体生成发育的动态过程,而且也反映外部环境变化及其对企业环境选择要求的变化过程。企业生态位的形成发展往往是企业内部系统发展力与外部环境控制力动态效率统一的合力结果,并作为一种连接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功能纽带,不断显示着强大的辐射效应,成为企业与生存环境中其它企业保持共生合作关系,避免恶性竞争产生的动能支点,深刻反映着企业群落中的企业关系变化、资源流向和空间分配。基于资源理论认为,企业生态位是企业对外部环境中各种资源选择和利用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为企业能动地与环境及其它企业进行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信息流动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生存力、发展力和竞争力。这三种能力机制的有效运作,在静态层面意味着企业系统构成要素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彰显着企业对外部环境适应的主动性和过程性;在动态层面塑造着企业内部结构系统、功能机制和作用表现,导控着企业的资源取向、发展空间和行为方式。在长期的发展演化过程中,企业生态位呈现出诸多与物种生态位相符的基本特征。然而,企业生态位是基于知识和信息的获得整合、积累共享、更新创造的核心因素,离不开个人或组织的主观经验与惯例行为,因而又表现出有异于物种生态位的生态特征。

企业生态位的特征

(一)生命本质性特征

生命本质性是企业生态位的显著特征之一。企业生态位的生命本质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内部结构系统化和功能演进完善化。企业在不同资源维度的利用和占有幅度的有机综合,使多个资源维度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企业生态位特定的结构形态、联结方式和空间范围,每一个结构层面都体现资源维度之间关系的系统化特征。内部结构系统化是形成企业生态位的基础,每一个结构层面是企业生态位实现正常运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生态位内部,各结构层面之间的交互联系是建立在系统化基础之上,也正因为如此,使企业生态位具有整体性较强的结构和稳定性较强的功能。随着企业生态位空间内部各结构层面关系的稳定化与系统化,企业生态位的功能演进也逐渐趋于完善化与合理化。

在初创期,企业生态位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的控制能力较低,对发展空间和资源取向的把握程度不高,与外部环境之间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全面的物能流转关系,企业生态位功能尚处于造势蓄能阶段,面临较强的竞争压力。在发展期,企业生态位功能不断稳定与清晰,能够广泛地与环境开展物能交换与互动联系。可见,内部结构系统化和功能演进完善化是形成企业生态位生命特性与智慧特性的前提。

(二)社会积累性特征

企业生态位的社会积累性集中表现在结构功能发展与资源因子体系改变两个方面。从结构功能发展来看,企业生态位是企业长期适应内外环境变化,与外部社会环境及其他企业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其内部结构呈现复杂化、网络化特征。

随着企业的逐步发展和外部环境因子的不断改变,企业生态位始终处于动态调整的变化态势之中,一些企业生态位逐渐走向衰退,而一些企业生态位则朝向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成熟形态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成熟的企业生态位会吸引企业生态系统以外的更多的资源因子,进一步优化了企业生态位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促进了企业的健康生存和持续演化。

从营养因子体系改变来看,企业生态位是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外部生态因子,尤其是经济生态因子和社会生态因子存在广泛联系。企业外部生态因子的有无多寡、优劣高低制约企业生态位的发展变化,决定企业生态位的存亡久暂。处于发展初期的企业生态位,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能流转的机制尚不健全,用于维持生存和促进发展的生态因子的种类较少且丰度不足、效度偏低,因而营养因子体系表现出结构相对单一的特征。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发育,随着企业生态位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健全稳定,一些无效的、低劣的生态因子会不断被剔除,留下的便形成了企业生态位正常生长、健康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因子体系。

(三)遗传变异性特征

企业生态位具有携带其遗传信息和功能片段的遗传基因。遗传基因几乎渗透到企业生态位的每一个空间、结构和功能。当企业生态位进行调整转换、优化创新时,其遗传基因就可以被精确地复制和遗传,从而实现企业生态位在时间流程上承先启后,在结构上相互一致,在功能上彼此互补。同时,企业生态位遗传基因的复制性又蕴涵着传承性和再生性,保持了企业生态位的结构功能的相对稳定。然而,遗传基因的复制和遗传过程充满了复杂性与多变性,尤其当一些无效的、低劣的遗传信息被传承、复制且蓄积到一定程度便有可能产生足够的破坏力,进而影响有价值的遗传信息与特性的有效积累,导致企业生态位出现演化分岔,甚至走向衰亡和退化。

此外,企业生态位也具有异质性,没有两个企业生态位是完全相同的,即便是同一企业生态位,在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发展时期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突变主要是指企业生态位的遗传基因在复制和遗传过程中发生了组成、结构和形状等的微弱变化。突变是以对企业生态位的“异化”、对企业生态位的辩证否定为本位和出发点的。一切企业生态位的演进发展都是通过遗传基因的突变不断实现。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获得持续生命力,促进企业健康演化,企业需要通过企业生态位遗传基因的重组,达到企业生态位遗传基因的突变,实现企业生态位的发展优化。

生态环境的特征范文1篇10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自然景观;展现

引言

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更加倾向于自然景观,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怎样才能完美地将自然景观的特征体现出来,展现在人们的视角之下,让人们有置身大自然的感觉,对于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有身份重要的意义。风景园林设计中自然特征的体现不但是人们历经嘈杂的工业化社会后回归自然、融汇自然的思想的表现,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文化底蕴的一种外在体现。

1.地形和土壤的设计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形特点,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该最大程度地运用地域特点进行设计,这不但有利于发挥本地区地形优势,而且能够与本地区人文底蕴与自然景观审美习惯相契合。地形特征是大自然赐予本地区最好的资源,多样性体现了独特性,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这种地形差别会影响景观布局以及功能的实现。设计人员设计之前首先要做好调研,对风景园林落地进行详细的地形勘察,做到“胸中有丘壑”,在设计时才能有灵感,不至于遗漏,在整体地形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同时,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低碳集约型园林发展等设计理念也要综合考虑,本着结合传统进行创新的理念将自然景观呈现在人们面前。

图1平原风光

图2丘陵风光

2.植物分布的设计

大自然的造化无疑是神奇的,各种各样的植物有机搭配才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生态环境,各种因素相互促进的同时相互制约,使得整个生态系统有序运行。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设计人员要学习这种多样性的植物配置方法,尽可能地将植物分布科学化、合理化。首先要明确的是,生态优先应该在整个园林设计中占据优先位置,也就是说,在植物搭配上不能违反其发展生长的自然规律。在生态优先的理论上,设计人员要通过不同植物的配置将自然景观巨细无遗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植物的设计不但要使得其对太阳、水分、土壤等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且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构建一种种群稳定、功能健全且视觉效果良好的植物群落结构。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首先,乡土植物的利用要重视。乡土植物是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在严酷的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法则下生存下来的,其对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甚至依赖性。这种植物一般在水土不和的环境下很难生存,相反,如果设计人员能够在移栽这类植物的时候顾及到其生长的母性土壤,则其生长状态会更好。其次,利用植物的生态效益。应该说,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程度的生态效益,很多植物都具有高度的空气净化能力以及地下水过滤能力,这为当地生态环境的优化做出了贡献。选择与污染气体相对抗的植物不但能够净化风景园林中整个生态系统的环境,而且能够为城市空气净化做出贡献。最后是模拟自然。自然的造化是上亿年的淘汰进化之后的选择,因此,要设计出生存能力更强的植物景观,就要尽可能地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将多种植物纳入一个生态系统中来,让他们之间形成一个小的自然环境。植物的多样性有利于他们之间的优势互补,同时自然科学研究证明,群落结构越复杂,其整个系统的生存稳定性也就越高。因此,只有模拟自然保持植物设计的多样新,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环境建设。

3.水的设计

总体来说,山水是我们对自然景物的最初印象,有山有水才是和谐的自然造化。一般情况下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会利用现有的山峰,因此水的设计就成为搭配山的关键设计部分。与纯粹的自然环境中的水不同,在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人们可能会根据需要对水进行多样化处理,诸如改道、分流等,更重要的是对水进行水质的改变,因为风景园林中的水与人的关联很大,要首先确保人的安全,水必须是无污染的,也能为植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风景园林设计中毕竟不可能像真正的自然环境中,一种植物消亡了,另一种植物迎头顶上,这种更替不是风景园林设计想看到的。风景园林设计的最终效果是靠着这些植物来实现的,如果这些植物不能健康成长,那么风景园林的动态生命就无从谈起。

4.生态化设计

构成整个风景园林的要素是土壤、地形、植物等,然而这些要素之间不是孤立的,他们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甚至依赖性,也只有这种联系才能使得整个系统得以存在,离开了这种环境,彼此谁都不能存活长久。因此,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要注重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优化他们相互之间的这种联系达到激活整个生态系统的目的。所谓生态化设计,是指在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尽可能营造出一种自然的氛围,使得本来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植物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不会很大,或者不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首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遵循自然平衡原理,深刻认识各种植物以及植物同土壤微生物、地形、水分、阳光、动物等要素之间的动态联系,明白自然系统平稳演变的规律,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不可再生资源。其次,要利用生态系统中的可再生资源,在实现风景园林设计初衷的同时不能忘记体现风景园林的自然景观特征,使得景观设计看上去更加自然化,人工雕琢的痕迹比较小。不同植物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贡献不同,因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植物的数量也不同,一个生态系统最多能容纳多少某种植物,本生态系统中的土壤营养能够供多少植物健康成长,这都是风景园林设计者在生态化设计理念指导下应该考虑的问题。

5.小结

现代化城市中的风景园林设计离不开自然景观,一方面风景园林中的自然景观能够使得人们产生融入自然的感觉从而全身心得到放松,另一方面这些自然景观可以成为城市的招牌,使得本地区的地理特征得到尽情的绽放。因此,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中,应该尊重自然造化的法则,在进行自然景观改造的过程中不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平衡,将自然景观的特征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体现出来,不但要被看到,更要被感觉到,这才能够使得风景园林具有更深的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惠明.风景园林设计中自然景观特征的展现[J].现代园艺,2014,16:118.

[2]张晓明.风景园林设计中如何展现自然景观特征[J].科技致富向导,2014,09:265+269.

生态环境的特征范文篇11

关键词:绿色税收税收制度完善

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一些具有环保特点的经济概念,诸如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绿色会计、绿色营销、绿色税收等相继出现。这些“绿色”概念,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而且更重要的是将环境资源的消耗与补偿纳入经济范畴,从而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其中绿色税收的概念最早主要是基于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的“政府利用宏观税收调节环境污染行为”的环境税收思想,即对导致环境污染的经济主体征收特别税种,使外部成本内在化,以实现对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拓展和深化后,绿色税收概念被赋予更新、更广阔的内涵。

从广义上说,绿色税收是税收体系中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有关的各种税种和税目的总称。从狭义上看它包括以下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内容:根据排放量和对环境的损害程度来决定税率以计算排放税;对生产出来能危害环境的商品或使用这种商品的消费者征税(如xej-~油征收的消费税);在其他税收上提取与环境相关的备抵;对于能够节约能源或减少污染的设备和生产方法给予可以采用加速折旧备抵法或降低税率的优惠。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内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世界上居于前列,世界银行与环境经济专家在《关于中国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中指出,中国大城市的环境污染状况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有10个在中国。环境的恶化不但直接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存质量,而且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是一个高度综合、高度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污染的防治和生态的恢复,并且和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管理体制、政策法律息息相关。如何应对当前的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解决遏止人类发展的“瓶颈”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欧美一些国家通过改革调整现行税制,开征环境税(包括废气税、水污染税、固液体废物税、噪音税),实行xej-环境改善的税收优惠政策等,使税收对改善环境做出了较大的贡献。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状况,借鉴国外的经验,在我国建立“绿色税收”制度,更好地运用税收手段保护环境和资源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现状

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原工商税和工商所得税中就曾规定对工业企业以废渣、废液、废气等“三废”和其他废旧物资为主要原料生产产品所取得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给予定期免税照顾。此后,我国的税收制度虽然历经多次改革、调整,但也始终将保护环境作为税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现行税制中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对“三废”企业的税收减免;对节能、治污等环保技术和环保投资的税收优惠;限制污染产品和污染项目的税收措施;促进自然资源有效利用的税收优惠等。此外,我国现行的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税种也对保护环境不受污染、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应当肯定,上述税收措施采取“奖限结合”的办法,形成了鼓励保护环境、限制污染的鲜明政策导向,与政府的其他有关措施相配合,在减轻或消除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状况,相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上述税收措施所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主要体现在:

1.现行税制中缺少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这样就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的用于环保的税收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在环保方面的作用。

2.现有涉及环保的税种中,有关环保的规定不健全,对环境保护的调节力度不够。比如就资源税而言,税率过低,税档之间的差距过小,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起不到明显的调节作用,征税范围狭窄,基本上只属于矿藏资源占用税。这与我国资源短缺,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的情况极不相称。

3.现行税制中为了环保而采取的税收优惠措施的形式过于单一,仅限于减税和免税,受益面比较窄,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而且显得力度不足,国际上通用的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等方式均可应用于环保税收政策中,以增加税收政策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而我国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4.现行税制未形成绿色税收制度,没有就环境污染行为和导致环境污染的产品征收特定的污染税。目前国家治理环境污染,主要是采取对水污染征费,对超过国家标准排放污染物的生产单位征收标准排污费和生态环境恢复费,这种方式缺乏税收的强制性和稳定性,环保成果难以巩固和扩大。另外,在征收方式上不规范,排污费的收费方式由环保部门征收,不仅征收阻力很大,而且排污资金的使用效果也不理想。

二、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绿色税收制度

根据我国资源现状和特点,应促进企业按物耗少、占地少、能耗小、运输少和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原则发展,加强对能耗大、用水多、占地多、污染严重的重化工业的管理。在进一步完善现行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税收措施的基础上,尽快开征环境保护税,使其成为“绿色税收”制度的主体税种。从而构建起一套科学完整的“绿色税收”制度。.采取多种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环境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水资源结构;水流失;土壤侵蚀;水保;土保;水土保持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043-01

0引言

本文通过利用水资源结构的分析法,揭示出流域水流失的意义;利用水流失的特征指标与土壤侵蚀的特征指标结合水流失与土壤侵蚀的表征,针对贵州水土保持建设工作对水土保持中水保与土保的关系进行探讨,总结如下:

1水流失的含义

水流失指的是原本能利用并且应该利用的水资源散失。水资源中原本能利用并且应该利用的是哪些部分呢?这就属于水资源结构的范畴,以下将对于水资源结构对水流失的影响作出探讨。

1.1水资源结构的分析法依据水资源的服务功能及对象的差异,河流水资源可分类为资源水(消耗资源水、潜在资源水)、生态环境水及灾害水等若干部分。流域水资源结构的分析可通过资源水、生态环境水、灾害水三个方面综合考虑,而流域生态环境水的分析需要从湖泊、植被、河道、湿地、城市这五类生态系统的需水方面进行考虑。通常情况下,小流域中的湿地、湖泊、城市的生态系统分布较少,因此,通常对于小流域的水资源结构分析,主要从河道与植被这两大系统进行考虑。

1.2水流失引起的水资源结构变化流域水流失可对加剧水资源的时间分布的不均匀度造成直接影响,也就是汛期的径流量会不断增加,同时枯水期的径流量相应减少,对流域水资源结构影响重大。人类活动也可造成水土流失,主要是对地面的自然植被进行干扰与破坏,非治理沟的植被覆盖率对比治理沟往往较低,同时河道的输沙量往往较高,导致植被生态用水显著减少,对流域水资源结构也有重大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水土流失的不断加剧,汛期流量不断增加,枯水期的流量不断减少,导致在汛期时,以灾害水与潜在资源水的形式,并对比消耗资源水与生态环境水要多的水量从流域输出,其中有部分的水资源是属于可利用及应该利用却未能被利用的。

1.3水流失与水保持的关系从水资源的转化结构进行分析,水流失的本质是由生态环境水向灾害水与潜在资源水进行转化。根本原因是由于在时间分布上水资源不均匀,并持续加剧造成的,以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是其最大危害,生态环境水由于受到挤占,引起流域的自然生态系统逐渐退化,随着水流失的情况日益严重,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甚至威胁到正常的社会经济用水。水保持是为了阻碍上述水流失的过程,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流域正常的生态环境用水。

2水流失的表征

水流失的本质是生态环境方面用水的流失,而流域生态环境的用水量直接反映着水流失的严重程度,因此可从其构建的表征对流域生态环境的相对用水量相关指标进行表征出水流失的严重程度。各类生态系统在流域生态环境用水方面的作用大小均能采取一个反映其作用能力的权重与其面积进行表征,从而分析出构建流域生态环境用水的特征指标(Eco-environmentalWaterUseIndicator),公式如下:EWUI=(∑ei·Si/s)×100%,其中EWUI指的是流域生态环境用水的特征指标;∑ei指的是第i类的生态系统对于流域中生态环境用水的重要性权重,能经层次分析法进行确定;Si是第i类的生态系统的面积,s是流域面积,能经土地覆盖图计算获得,可见式中EWUI与水流失的严重程度间是成反比例关系,也就是说EWUI的值越大,表明水流失的严重程度就越为轻微。

3土壤侵蚀的表征

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主要包括有土、地形、植被、降雨及人类的活动,在上述五个影响因素中,针对某一特定的流域,地形、降雨及土壤这三个因素,以长时间的观察来评价其变化较小,相对稳定,可作为常量。植被的因素对于土侵蚀的影响主要由植被覆盖与其类型来决定,人类的活动是通过对流域下垫面的生态进行改变造成土壤侵蚀的影响,以上两个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对流域土地的利用结构及其变化作为反映。因此,采用水特征的指标EWUI对于特定流域进行分析,土壤侵蚀的变化情况主要由土地的利用结构及其变化来决定,并且有相关研究表明,若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土壤侵蚀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的特征有显著的差异。因此,倪晋仁等在纸坊沟的流域土壤侵蚀动态评估中指出,可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对于土壤侵蚀的权重进行确定,分析出土地利用的结构特征指标S,对土壤侵蚀量的相对大小进行表征,公式如下:SI=(∑wi·Ai/A)×100%,∑wi指的是第i类的土地利用类型对于土壤侵蚀的权重;Ai指的是第i类的土地可利用类型的面积;A指的是流域的总面积,可见式中的流域土壤侵蚀与田之间是成反比例的关系,表明田的值越大,流域土壤的侵蚀情况就越轻微。

4水流失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

从水沙运移的机理角度探讨,水蚀区发生土壤侵蚀是水流运动的必然结果,同时流域水流失的日趋严重也必然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现象,因此,土壤侵蚀与流域水流失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从水土保持的角度进行探讨,保持土壤的最终目的及根本要求是尽可能地减少水流失,从根本上起保水的效果。因此,水土保持必须具有一定的水资源作为付出代价,而此部分的水资源就属于水土保持用水,水土保持用水对于流域下游的水资源利用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5小结

本文通过探讨分析流域水土保持中水保与土保的关系,为贵州水土保持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出科学的依据。指出了必须通过调动群众共同进行水土流失的治理,积极做好水土保持的各项前期工作,认真贯彻并落实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的基本防治方针;全面加强对于开发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方面的监督,实施水土保持方案中的“三同时”制度,遏制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

参考文献:

[1]马乐宽,倪晋仁,李天宏,论流域水土保持中水保与土保的关系[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9,17(6):820-826.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管道疏通施工方案范例(12篇)

    - 阅0

    管道疏通施工方案范文篇1关键词:价值工程工程成本方案选择与优化1价值工程的概念及工作步骤价值工程(ValueEngineering,简称VE)是以提高产品(或作业)价值和有效利用资源为目的,通.....

    运输企业半年工作总结范例(3篇)

    - 阅0

    运输企业半年工作总结范文在国务院2009年初出台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将大力发展甩挂运输作为加强物流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的一项主要内容。紧接着,2009年年底,交通运输.....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