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盈利方式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银行的盈利方式范文篇1
【关键词】银行业公司市盈率宏观因素微观因素
一、研究背景
银行业通常作为国家施展经济政策的工具之一,其发展模式可以影响到一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格局。眼观中国,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支持下,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同时,我国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均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其中,银行业构成了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的资本市场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相较于西方欧美国家依然是不够成熟的,我国的证券化率处于较低水平,而银行业加权平均市盈率也低于其他行业市盈率。
二、市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关于不同行业股票市盈率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和研究,同时结合银行业的特有属性,本文分别选取了以下因素对我国上市银行市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选取的宏微观因素分别如下:宏观因素:GDP、利率、货币供应量;微观因素: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
(一)影响市盈率的宏观因素
(1)GDP。GDP通常反映了该国或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经济政策的出台通常要与一国GDP水平相契合。假如一国GDP较于之前处于稳定增长状态,则可以说明该国经济发展也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此时,经济信号对于股票市场是利好的,市场对公司的预期收益较高。拥有闲置资金的投资者对股票市场也怀有较大信心,相继投资需求也会增大。这些利好因素都将引起各行业股票价格上涨,相对应的便是市盈率的升高。反之,当一国经济处于低迷期,市场不被看好,投资者纷纷转向其他投资工具,股票被抛售,股价下跌,进而公司市盈率也随之下降。因此,本文认为银行业平均市盈率与GDP成正比。
(2)利率。基准利率与市盈率存在着密切而又复杂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的调整方向是一致的,所以利率主要从两方面影响股票价格,从而影响着公司市盈率。首先,当基准利率上升时,将资金投向金融储蓄机构更加有利可图,资金便从证券市场流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投资者往往选择获利更多的投资方式,退出股票市场,股票价格降低,也即市盈率下降;相反,存款利率调低,资金便流出银行等储蓄机构,转而投向可以获得更高收益的股票市场,那么股票需求量大增,股价上升,进而导致市盈率上升。另一方面,可以从企业的利润和成本的角度考虑。利率上升,企业融资成本增加,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减去成本的收益将直接减少。企业的经营绩效不能达到股东的投资预期,甚至出现较大差异时,便会出现股价下跌,市盈率也随之下跌;相反,政府下调利率,企业融资成本减少,收益上升,企业经营绩效超出投资者预期,投资者对该企业抱有良好预期,股价上涨,市盈率上升。
但是,银行业区别于一般的行业,基准利率的调整也会影响银行的经营业绩,利率上调,资金流入银行,银行业绩向好,股价上升;利率下调,资金流出,银行无法维持原有业绩,股价下降。因此,基准利率对银行业的平均市盈率的影响无法做出绝对的判断。
(3)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作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工具之一,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力主要是体现在对于物价和利率的影响上面。所以可以着重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一方面,货币供应量如果增了加,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会抬高社会价格,那么,股价也随之升高。另一方面,增加货币供应量对应着宽松的货币政策,再这样的政策支持下,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国民收入增加,各行业收入增加,证券市场形式利好,银行股价也随之上升,从而,市盈率也随之上升。
(二)影响市盈率的微观因素
(1)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等于公司净利润与公司净资产之比。净资产收益率体现了公司利用其现有资本获得收益的比例,代表了其获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的高低,代表着公司利用自有资产来进行投资收益的高低。一般情况下,净资产收益率通常可以被投资者用作评判公司对其投入资本利用程度与效用的标准之一。所以理论上可以认定,净资产收益率高的银行,市盈率也较高。
(2)每股收益。每股收益等于公司税后总利润与公司总股本之比,又被称为每股盈余和每股税后利润。从字面意思来看,即每股股东可以或得的净利润亦或是净亏损。每股收益也是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直接的体现,关系到股东的直接利益。因此,每股收益是投资者用来评价其投入与收益最直观的指标。因此,本文认为每股收益与公司市盈率成正相关关系。
(3)资产负债率。一方面,企业发行的债券是企业负债的部分,而企业发行的股票构成企业的资本。所以,企业发行股票的规模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如上所述,每股收益即是股东可以获得的净利润亦或是净亏损,每股收益是投资者用来评价其投入与收益最直观的指标。每股收益的大小取决于企业利润与公司发行股本规模的大小,每股收益与股本规模成反比。因此,市盈率与资产负债率成正比。另一方面,资产负债率越高的企业运用资金的权益资本成本相对较低,也即市盈率越高;相反,更高的权益资本,意味着较低的资产负债率,所以公司较高的权益资本成本也会带来跟高的市盈率。因此,本文认为资产负债率与银行个体市盈率成正比。
三、投资建议
银行的盈利方式范文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价值;盈利模式;非利息收入
一、引言
商业银行经营以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为目标,探寻保持银行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可持续盈利能力的举措,从而提升商业银行的恒久价值。商业银行是一个经营货币的服务型企业,因而银行价值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价值的形成是以国家金融制度安排为基石,由宏观经济因素决定货币的基本供求关系和银行业的行业价值,通过银行内部微观管理的作用决定上市银行个体的价值(刘宏,2010)。那么内外部因素对银行价值影响程度如何?
本文利用我国上市银行2003年~2010年数据,从整体层面和银行层面研究上市银行价值影响因素,考察非利息收入增长与银行价值的关系。
二、理论分析与文献综述
1.理论分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经营环境下,商业银行追求的具体目标尽管有区别,但是终极目标都是实现价值最大化。根据公司估值的贴现法:
Vt=■
其中,Vt代表了公司价值;E(Dt)代表第t年预期净现金流入,i是与公司风险相适应的贴现率;t代表持续的时间。由于E(Dt)反映了公司的盈利状况,i表示公司的风险,因此,公司的价值与盈利状况和风险程度有关。
2.文献综述。早期的研究大多强调非利息收入的正向积极影响,认为非利息收入业务会提高银行的收益,同时有助于降低盈利波动性。Eisemann(1976)和Brewer(1989)的实证研究都发现,银行发展非银行业务会获得大量的收益。Canals(1993)研究认为,新业务发展带来的收益显著提高了银行绩效。国外学者对欧洲银行业的实证研究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Rosieetal.,2003;Smithetal.,2003)。然而近年来,国外学者的研究文献逐渐质疑非利息收入业务的优势,认为银行的非利息收入越高,其面临的风险可能反而越大。Lepetit等(2008)和Calmes等(2009)分别对欧洲和加拿大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都表明,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发展加大了银行收入的波动性周好文与王菁(2008)从投资组合理论视角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的波动性,发现我国商业银行收人波动性下降而非利息收入增长率的波动性却表现出强劲的增长。王菁与周好文(2008)根据我国12家商业银行1999年~2006年数据分析得出,银行非利息收入与股权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且稳定的负相关关系。娄迎春(2008)研究表明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与资产收益率呈负相关关系,而盛虎等(2008)则得出相反的结论。张羽等(2010)的研究表明,非利息收入增长对我国银行业具有一定的风险分散化效应,但非利息收入存在恶化风险与收益权衡关系的可能性。
三、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目前我国已经有16家上市银行,这些银行所占市场份额较大,基本上反映了我国银行业的全貌。本文选取了16家银行2003年~2010年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相关数据资料来源于CSMAR数据库、Wind资讯金融数据库,并且参照各上市银行年度报告。
2.银行价值的度量。经济学家托宾于1969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系数,即“托宾Q”。该系数是指资本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的比值,代表市场对公司未来盈利及价值的预期,是衡量公司价值的重要参数。托宾发现,当Q>1时,市价大于重置成本,公司发行较少的股票而买到较多的投资品,因此,公司为了追求价值最大化,投资支出将增加。而当Q
使用托宾Q值可以克避免账面价值受公司会计政策的影响,有利于同行业比较。本文将采用此方法计算我国上市银行的托宾Q值。托宾Q值常用的计算公式为:TobinQ=(MVE+PS+DEBT)/TA,其中:MVE是公司的流通股市值,PS为优先股的价值,DEBT是公司的负债净值,TA是公司的总资产账面值。由于我国上市银行没有发行优先股,因而计算公式可以简写为TobinQ=(MVE+DEBT)/TA。
3.模型构建。构建模型如下:
Model:Yit=?茁0+?茁1NLXRit+?茁2Bankit+?茁3Macroit+?滋it(1)
其中,Yit为第i家银行第t年的价值,在此为TobinQ;NLXRit为第i家银行第t年的非利息收入/资产;Bankit为银行经营因素,包括规模因素(总资产的对数,简称LNA)、营运效率(成本收入比,简称CBSRB)、业务构成(利息收入/资产,简称LXR)、资产质量(拨备覆盖率,简称BBNPL-R)、资本实力(资本资产占比,简称ZBZCB);Macroit为宏观经济金融因素,包括通货膨胀率(简称CPI)、GDP增长率(简称GDPGR)、M2同比增速(简称M2R)和金融市场筹资额占比(简称JRRZR)。
四、实证分析
1.相关性检验。在作回归之前,我们先对解释变量做相关性检验。如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其多重共线性将会影响分析结果。本研究从各变量之间的Spearson相关性检验来看,所有变量相关系数均低于共线性临界值0.8。因此,模型就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不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2.非利息收入与银行价值的实证分析。在银行层面,回归结果显示,F值为3.89,调整后R2=0.1987。模型中非利息收入占资产比、利息收入占资产比和资本资产比通过了假设检验。检验结果显示,非利息收入和净利息收入对银行价值的影响显著,其中非利息收入与银行价值负相关。反映资本实力的资本资产比的系数为正且高度显著,反映了资本状况好的银行能够更加有效的抓住商业机会,在面对意外损失时,能够有更大的弹性和时间来应对冲击,因此价值较高。
将宏观经济因素加入回归模型中进行分析,检验结果显示F值为30.00,调整后R2=0.8056,回归方程较单一层面的模型有更好的拟合度。结果说明,非利息收入占资产比对银行价值影响不显著。此外,利息收入占资产比、资本资产占比和拨备覆盖率与银行价值显著相关;宏观因素方面,除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M2增速与银行价值正相关外,金融市场的筹资额占比与银行价值负相关,表明直接融资已经对银行价值产生了负面作用。
3.进一步研究。前面的实证研究显示,在仅考虑银行内部经营管理因素时,非利息收入与银行价值负相关;加上宏观因素后,非利息收入的增长对提升银行价值在统计上不显著。企业价值是收益和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基于银行和整体层面数据进一步通过计量模型和方差分析来研究非利息收入增长对银行收益和风险的影响,从而深入探讨非利息收入与银行价值的关系。
(1)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盈利的影响。下面我们建立计量模型来分析非利息收入增长对银行盈利的影响,具体模型如下:
Model:Yit=?茁0+?茁1NLXRit+?茁2Bankit+?茁3Macroit+?滋it(2)
其中,Yit为第i家银行第t年的价值,在此为ROA;其他变量的含义同模型(1)。估计结果见表1。
在表1中,我们观察到在仅考虑银行内部经营管理因素时,非利息收入与盈利正相关;加上宏观因素后,非利息收入的增长对提升银行盈利在统计上不显著。此外,无论是否考虑宏观因素,利息收入占资产比与ROA都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2)非利息收入波动性分析。为了度量非利息收入的波动性,我们对2003年~2006年和2007年~2010年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以及方差进行比较分析。
根据表2,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大多数银行来说,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提高,样本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平均数从2003年~2006年的8.96%上升到2007年~2010年的14.23%;与此同时,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方差也在增大,从2003年~2006年的0.00004上升到2007年~2010年的0.00071。这说明,随着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提高,收入结构变得越来越不稳定,风险加大。
通过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非利息收入没有显著提升银行价值,主要是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阶段以及非利息收入的波动性有关。尽管近年来各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非利息收入占比大幅增加,但是净利息收入仍然是主要盈利来源。2010年我国主要上市银行利息收入比的平均值超过80%。除工行、建行、中行和招行外,各行2010年利息收入比均在80%以上,还有几家中小银行在90%以上,其盈利模式过分依赖利差收入的特点十分明显。同时,非利息收入增长波动性较大,如果控制不好,不但无法给银行带来更多的收益,相反还有可能增加风险。此外,目前各银行普遍存在的“息转费”现象也是重要的原因。
五、结论及建议
上市银行价值的形成是以国家金融制度安排为基石,由宏观经济因素决定货币的基本供求关系和银行业的行业价值,通过银行内部微观管理的作用决定上市银行个体的价值。本文依据我国16家上市银行2003年~2010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非利息收入与银行价值的关系。结果发现,非利息收入的增长并没能提高银行价值,净利差和资本实力与银行价值呈正相关关系。通过进一步研究,笔者认为这是由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利差主导的盈利模式决定的,并且与非利息收入波动性和银行考核机制有关。研究还发现,金融市场的筹资额占比与银行价值负相关,表明企业直接融资已经对银行价值产生了负面作用。
1.拓展非利息业务。上市银行必须改变依赖高度垄断获取价值而由此带来的绝对利差的收入结构,大力拓展非利息收入业务。我国银行业未来的竞争业务将集中于投资银行业务、消费金融服务及外汇资金衍产品等,竞争领域将更多地转向高端客户及知识产权方面的创新,竞争渠道也将延伸到网络银行、电话银行、增设网点、参股、并购等多重通道。为此,上市银行应以客户为中心,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实现银行多元化发展,切实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从而提升银行价值。
2.优化信贷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商业银行仍将处于净利差主导的盈利模式。因此,各银行应该积极优化信贷结构,从“源头”入手,综合运用信贷资源配置、经济资本控制等手段,根据风险收益水平,适时调节信贷资源在不同客户、行业、区域的配置机制,支持有效益、有前景的信贷需求,引导形成流动性强、收益结构好,境内外业务、表内外业务、传统与中间业务、信贷与非信贷业务等协同发展的优质高效信贷结构。
3.健全考核机制。当前存在的“息转费”现象不仅给银行提供了收入结构调节的空间,造成收入结构不真实,还变相降低了信贷准入门槛,逃避信贷规模的总量调控,可能引发声誉风险。因此,建议各银行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市场成熟程度、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的竞争力等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考核指标,合理调整利润、中间业务收入等指标考核权重,从而形成与业务发展、客户需求相适应的中间业务考核指标体系。同时,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加强同业规范引导,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参考文献:
1.陆军,魏煜.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与资产负债结构分析.金融研究,1999,(11):43-48.
2.王菁,周好文.非利息收入负向收益贡献度的实证解析—基于我国12家商业银行的模型检验.当代经济研究,2008,(11):49-52
3.姚勇,董利.中国商业银行盈利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5,(2):72-80.
4.RosieSmith,ChristosStaikourasandGeoffreyWood,Non-interestincomeandtotalincomestability,BankofEngland,WorkingPaper,2003.
5.周好文,王菁.从资产组合理论视角审视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波动性.经济经纬,2008,(4):155-158.
6.周好文,王菁.我国商业银行收入波动性的方差分解.经济问题探索,2008,(10):102-109.
银行的盈利方式范文1篇3
人们喜欢将1986年至今称为中国信用卡行业的“跑马圈地”时期,因为在这二十多年中,各大银行使出浑身解数增大发卡量,中国信用卡行业已初具规模,并保持着快速增长势头。
然而,在光鲜的发卡量背后,信用卡行业的盈利问题似乎被人们选择性地忽略了。除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等少数几家宣布信用卡业务盈利之外,其余银行面对盈还是亏的问题,集体选择了闭口不提。
中国信用卡行业在“跑马圈地”时期的盈亏真相究竟是什么?从追求发卡量进入到精耕细作的“后跑马圈地”时代后,国内信用卡业将面临何种选择?
发卡量:看上去美好
2009年9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公布的数字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信用卡发卡量为16261.51万张,同比增长32.9%。
“这个数字只是统计各银行寄出去多少张卡。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会明确告诉申请者,申请到信用卡后,不要开卡就好了。”在北京某商场做信用卡发行的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常常会要求申请者一气办好几家银行的卡,算是帮了我们的忙,当然要送给他比较好的礼品。”
显然,央行统计的发行数量包含了这些不会被使用的信用卡,信用卡发行的情况究竟怎么样呢?目前国内信用卡发卡银行已经接近30家,除了十几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外,一些城市商业银行也发行了信用卡。
从累计发卡规模来看,在信用卡市场上,国有银行以明显优势占据主导地位,为第一梯队;以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为代表的股份制银行次之,为第二梯队;第三梯队则主要由平安银行、上海银行等区域性较强的商业银行构成。
招商银行在2009半年报中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信用卡累计发行2885万张,其中流通卡量为1705万张,累计流通户数1099万户。发卡量和流通卡量之间1180万张的差距,属于睡眠卡、低效卡和注销卡等,流通卡量占到总发卡量的63.2%。除招商银行之外,民生银行也在2009半年报中披露信用卡发卡量678万张,有效卡567万张。
但是,其余银行对有效卡数和有效户数的统计讳莫如深。发卡量和流通卡量存在巨大差距是不争的事实,相较于招行63.2%的活卡率,其他发卡银行的这一比例应该更少。
信用卡是靠规模效应来实现盈利的金融产品。公开资料显示,在信用卡发展之初,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来建设和维持信用卡中心的正常运作,一个信用卡独立处理系统动辄就是上千万元甚至几亿元,如果将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按发卡量平摊到每张卡,其成本是多少?有些发卡银行迫不及待地宣布信用卡业务实现了盈利,但从这些数字中反映出的状况看,信用卡是否真的实现了盈利呢?
盈利之说或是空谈
2005年,招商银行和广发银行宣布,按照国内会计准则,已经实现了信用卡业务的盈亏平衡,但未能提供相应的财务资料,以及未能说明按照国际通用会计方法计算是否也达到了盈亏平衡。实际上,发卡银行之间对于信用卡盈利的评判标准也是各执一词。
中央财经大学郭田勇教授在接受《财经文摘》专访时表示,信用卡的盈利来源无非有三个:年费、商户回佣和利息收入,但是现阶段,当前的信用卡盈利模式依然不清晰,这三种方式似乎都无法让信用卡行业盈利。各发卡行“跑马圈地”式的发卡使得原本在信用卡发展初期可行的收入模式变得难以实现。
首先,为了吸引更多的持卡人,银行以每年刷卡消费满5-6次就可免除年费等手段,吸引消费者申请信用卡。虽然目前各发卡行都发行了高端卡,收取几千元不等的年费,不过目标客户数量有限。
观察2006-2008年的招商银行信用卡年费数据,年费收入以及年费在非利息收入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已是大势所趋,在信用卡整体收入中的占比会更低。这显然与国外信用卡发展初期年费收入为主体的收入模式不同。
其次,为了激活信用卡,银行从特约商户处得到的回佣比例几年来也呈现了一降再降的趋势。尚诺集团(爱我卡)董事长兼CEO涂志云告诉《财经文摘》,从2005年起,酒店和餐饮业的回佣从3%下降至2.2%,零售业则从0.8%下降至0.5%。加上目前不少发卡行将发行外包,只能拿到7成的实际回佣。麦肯锡的调查显示:中国目前的商户回佣率与欧美相比整整低了30%―50%。
最后,循环利息收入杯水车薪。尽管信用卡循环利息达到18%,但麦肯锡统计的数据表明,在中国仅有14%的持卡人使用循环信用,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持卡人在免息期内定时还钱,仅仅将信用卡作为支付工具,循环利息规模过小,无力支撑盈利。目前各家发卡银行中,只有招商银行披露信用卡循环客户占比为23.38%,信用卡利息收入11.19亿元,其他发卡银行对于循环客户占比和信用卡业务利息收入都不予以公开。
根据招商银行年报显示的“信用卡利息收入11.19亿元,非利息业务收入人民币11.24亿元”,信用卡收入摊薄到每张流通卡上,大约带来125元的收入。信用卡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的背后,发卡行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银行不仅要为持卡人提供资金成本,同时还要提供刷卡积分和名目繁多的奖励措施,还有各种广告及营销、促销的费用,以及庞大的人力及运营成本。高额的成本下,如果每张卡仅仅为银行带来100余元的收入,那么信用卡业务能为银行带来多少利润呢?盈利之说,目前还只是空谈而已。
追求盈利的“后跑马圈地”时期
招商银行对外宣称:2009年是信用卡业务实施全面转型的第一年。总体经营模式从以获取新客户为主的“快速扩张”模式,逐渐向平衡风险和客群为导向的“精耕细作”模式进行转变。
这大致代表了各发卡行工作的方向,也是信用卡发展的趋势。中国加入WTO已有八个年头,外资银行并不是想象中的“洪水猛兽”,加之全球经济危机对外资银行的打击,国内各银行已经不需要为了抢在外资银行之前占得市场而大举发行信用卡,信用卡行业已经进入了“后跑马圈地”时期。这个时期的宗旨之一,即是盈利。
论及信用卡的盈利前景,涂志云认为信用卡在年费收取上很难有所作为。而发卡行与商户的佣金谈判有赖于信用卡消费的规模。目前为止,借记卡在商户的消费规模远高于信用卡,这使得发卡行在谈判中非常被动,信用卡佣金被借记卡佣金牵制,故此在低位俳徊,甚至一降再降。
事实上,除了信用卡消费规模不足以使商户对其另眼相看之外,涉及信用卡佣金的政策法规,一定程度上也缺乏科学性。根据2004~央行出台的《中
国银联入网机构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分配办法》的规定,对于房地产、汽车等销售类商户,发卡行固定收益每笔不得高于40元,批发类商户不得高于16元。对于提供50多天免息期的信用卡发卡银行来说,一笔10万元的刷卡交易银行的资金成本就高达数百元,区区几十元的回佣收入根本入不敷出。但是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商务部、物价局等多个部门,什么时候制约佣金的瓶颈被突破,还是个未知数。
在国外较为成熟的信用卡经营中,循环利息是最主要的利润来源,占比达到40%以上。目前国内循环利息占比过小,发展潜力大。增大循环利息收入,成为信用卡谋求盈利的发力点。
涂志云对此有独到的观点。他认为目前发卡银行在寻找优质客户上的做法不尽准确。“现在发卡行盯紧了最富裕的5000万人。这个群体的人使用信用卡,仅仅作为一个可以在国外使用的借记卡。他们是富裕阶层,在透支信用卡之后,有能力在还款日前还清,他们不会去交循环利息。这样银行得不到利息,反而为这些人的提前消费付出了资金、人力等各种成本,还要根据积分给予礼物。其实这些人透支得越多,银行亏损得越多。”涂志云表示。
事实的确如此。近年来,各银行推出名目繁多的高端卡,与航空公司、高尔夫球场合作的联名卡层出不穷,显然是将营销对象锁定在高端客户上。
涂志云认为,信用卡要想盈利,银行需要重新定位客户群,寻找真正有借贷需求的人。例如80后、90后,他们需要信用卡提前消费,时常不能完全还清欠款,而他们有健康的诚信观,逾期还款却不会给银行带来呆账。对银行而言,这群人才能带来循环利息。“这样的一个需要借钱的群体,但银行没有给他们发信用卡,因为银行认为这是有风险的。当然,较之富裕阶层,这个客户群风险较大,但只有他们会带给银行18%的高额利息,真正产生利润。”
涂志云提出,在技术上,由于发卡量的突飞猛进,银行已经有足够大的样本来分析信用卡优质客户的特征和属性,并准确找到他们。但是找到之后,愿不愿意承担风险,就是银行的选择了。
银行的盈利方式范文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盈利能力EViews回归分析
一、引言
银行资本充足率是指银行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用于测定银行资本充足性,是商业银行监管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贷风险和监管方面,对银行盈利能力的研究集中在股权和利率方面,而研究二者关系的文章较少。且2013年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更严格的监管要求,尤其是对上市银行。因此,为了深入研究资本充足率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本文选取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分析上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对其盈利能力的影响,并向银行经营提出合理化建议。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三部分为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第四部分为模型设计;第五部分为实证结果与分析;最后是结论与建议。
二、文献综述
国内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资本充足率对银行效率的影响。张建华(2003)研究资本充足率与扣除不良贷款后效率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资本实力越雄厚,银行经营越稳健,效率值越高。黄金秋、屈新、张桥云(2006)将资本充足率以银行权益资本占总资产之比来衡量,将各银行数据融合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资本充足率与资产收益率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随着资本充足率提高,商业银行防范信用风险的能力加强,资产收益率及盈利能力也相应提高。蒋健、赵洋(2012)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资产收益率进行回归检验。结果表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对其提升盈利能力起到了正的显著作用。
三、研究假设
若银行具有较高的资本充足率,表明该银行安全性高,同时客户愿意接受较低的存款利息,银行存次利息支出减少。当大环境改变比如爆发经济危机时,所有银行的破产概率都会升高,但具有较高核心资本充已率的银行资本收益率下降速度缓慢,得到更长的缓冲时间和更多的恢复机会。因此,提高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是有益的。基于以上理论,本文提出如下一对假说:
:在控制其他变量情况下,资本充足率越高,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强。
:在控制其他变量情况下,资本充足率越低,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越低,盈利能力越弱。
四、模型设计
(一)样本选择
选取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各银行财务数据来源于2015年银行年报,得到下表数据:
(二)模型设计
由于本文主要研究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此选用多元回归模型较为合适。设定模型为:
其中,表示第i家银行的净利润,、、、分别表示资本充足率、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其他营业收入等解释变量,、、、、为待估参数,为随机误差项。
模型选取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三个主要来源为解释变量,能较好的涵盖盈利能力的各个方面,提高模型的准确性。
(三)模型的估计与调整
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求出、、、、的估计量。结果如下:
五、实证检验及分析
(一)经济意义检验
上式表示在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充足率度每增长1个百分比,商业银行净利润就增长12.1104百万元;利息净收入每增加1百万元,商业银行净利润就增长0.3117百万元;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每增加1百万元,商业银行净利润就增长0.4624百万元;
其他营业收入每增加1百万元,商业银行净利润就增长0.5396百万元。
(二)计量经济学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
利用简单相关系数检验法,通过Eviews构建简单相关系数矩阵,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9,说明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2、自相关检验
给定显著性水平0.05,查DW表,当n=16,k=4时,得下限值,上限值,因为,所以判断不存在一阶自相关性。由偏相关系数检验可知,模型不存在高阶自相关。
3、异方差检验
由white检验知,在下,求得,其大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接受原假设,认为回归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六、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原因在于提高资本充足率有三方面意义。首先,有利于减小银行的经营风险,降低银行被挤兑的风险;其次,在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以满足国际资本监管协会对资本监管要求的同时,有利于促使银行完善银行内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使银行经营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第三,资本充足率的提高,能够给银行带来更大的未来预期收益,促进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减少银行应对风险的人力、物力支出,增加银行净利润,提高银行盈利能力。
与2014年相比,四家上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并且少数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也略为下降。说明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会限制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下的盈利能力。
(二)建议
一是商业银行应保持稳健的资本充足率,尤其是核心一级资本。核心资本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股和利润留存,这两种方式分别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外部和内部集资的两种手段,内部融资不仅有利于促进银行发展自身中间业务,使其业务结构更加完善,而且还有利于降低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使商业银行资产更有保障,从而降低银行的经验风险。
二是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其他业务收入。商业银行除了通过贷款利息获得收入外,还应积极发展其他业务收入,一方面增加其他业务收入能更大比例增加银行净利润,根据实证分析,其他营业收入每增加一百万元,商业银行净利润将增长539600元人民币。另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银行利息收入对净利润的影响将减弱,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创新性的表外业务提高自身竞争力,增加其他业务收入,提高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银行的盈利方式范文篇5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银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跨越式发展,与世界发达经济体同业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不可否认,与世界一流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仍然较为单一,尤其是在盈利结构、盈利能力以及多元化盈利模式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差距。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及特点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和开拓进取,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正在发生显著变化的经营环境相比,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仍然是单一的利差型,主要依赖于存贷款业务发展,中间业务结构简单、品种较少。同时,受到市场准入、分业经营与存贷款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仍是利差主导型。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自己的特征,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公司治理结构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存在较大的差距,且受体制等限制和制约较多,导致整体经营效率相对低下,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自2003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开始了股份制改革,促使商业银行向着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不断迈进。但要真正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经营高效等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还任重道远”。
2.混业经营方面。大多数国外商业银行采取了混业经营的模式,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的资源和市场可以共享,协调发展。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己经有了新突破”,例如银行也可出资组建基金管理公司等,但是对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考虑,实行了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
3.金融产品创新方面。虽然部分商业银行有所建树,出现了向着技术含量更高,产品特性更强,需求层次更多的发展趋势。但与国外同业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同业产品的复制性和对存贷业务的依赖性,缺少自主创新成分。
4.盈利模式方面。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发展迅速,但利差收入仍是收入的首要来源,利差收入中又以批发银行业务收入为主,非利息收入占比偏低。因此,利差盈利模式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作为国家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货币中介机构,其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国银监会2013年度监管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151.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占比43.3%,远大于其他类型银行。截至2013年末,我国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3%,与上年同期下降0.01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9.2%,比上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累计实现净利润1.4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5%。以五大国有银行为例,2013年实现净利润8627.23亿元,相当于平均每天赚23.6亿元。
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利润增长主要依靠三个方面:第一,信贷利差基本稳定,可以源源不断的获得较为稳定的利差收入;第二,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大量增加,生息资产规模明显增长;第三,重视信贷风险防范,主要表现在拨备覆盖率下降、贷款损失准备减少和不良资产水平较低。为了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我国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零售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等非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上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效果还不够理想,2013年末,非利息收入占比仅为21.15%,占比仍然偏低。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得益于中国改革发展、经济增长以及银行自身的努力,我国商业银行经历了持续多年的快速发展,远高于经济增速,但高速增长的盈利模式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加速对现有盈利模式形成冲击
在2013年中国财富500强所创造的利润中,银行业利润总额占比达到50.2%,而美国这一比例仅为23.7%。2008年至2013年的五年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从63.15万亿元上升至151.35万亿元,增长了2.4倍;税后利润更是从0.58万亿元增加到1.74万亿元,上升了3倍。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加速,这种利差主导型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201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进一步动摇了银行的定价地位。根据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贷款利差的变化情况,估算出我国银行业利润将会少25%左右。
(二)经济增速放缓对经营效益形成压力
2014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仅为7.4%。虽然二季度在微刺激”的带动下,内需各部分有所企稳。但是7月投资和消费均有不同程度的放缓,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速为0.68%,是3月以来最低的环比增速,而房地产市场仍旧低迷,这些同时表明下半年经济再现下行压力。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速”发展时代;从短期来看,中国经济下行风险犹在。这将不断减少了银行利润增长的机会,同时对银行资产质量带来较大压力。
(三)金融脱媒趋势不断侵蚀银行传统业务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金融脱媒”越来越突出,银行业面对着前所未有的竞争环境。在金融体系中的功能和作用上,虽然各类金融机构不尽相同,但在各方面与商业银行形成竞争。同时,互联网金融创新更是不断蚕食银行传统。余额宝、财富通等货币基金的横空出世,侵蚀了银行的传统存款业务;阿里贷、人人贷等网络贷款的层出不穷,侵蚀了银行的传统贷款业务。支付结算领域的竞争更为激烈。截至2013年末,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的第三方机构已达250家,总体交易规模达到17.9万亿元,同比增长43.2%;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更是异军突起,总体交易规模达到1.2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07%。
(四)准入制度的放松倒逼银行增强自身竞争力
随着银行业准入制度的不断放松,加剧了我国银行间竞争的激烈程度。自2006年开始,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资银行开放,逐渐加大了国内银行业市场的竞争。但是为了履行当初的入世承诺,对外资银行及机构投资者的管制和限制逐步放松和减少,特别是近期新的QDII2和RQFII试点的推行。同时,2012年4月,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明确提出中央己统一思想要打破银行垄断,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就是要打破垄断”,支持和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2014年7月,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准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和天津金城银行等三家民营银行的筹建申请。民营银行的开闸,大大加剧了我国商业银行竞争的激烈程度。
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面临的机会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机遇。面对新的变化和趋势,商业银行需要通过转型来不断确立新的盈利机会。
(一)公司业务的机会分析
1.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大型企业的规模和地位决定了仍是银行最大的客户群体,具有全面的金融需求。预计2015年,我国银行从大型企业客户中收益超过1万亿元。商业银行对大型企业金融服务应向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服务转型,其重点是建立综合营销机制,加大作协力度和提高决策效率,加强个性化金融方案的定价能力。
2.对于中型企业而言。银行对其定价能力较具有相对优势,而中型企业本身也潜力巨大,是有待挖掘的宝藏,预计2015年,我国商业银行从中型企业的收益规模将超过9000亿元。中型企业业务转型的关键在于风险控制。因此,要针对中型企业的特点,建立健全不同于大型企业的风险政策、方法和工具。
3.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小微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有显著作用,也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点对象。小微企业业务转型的关键在于要向批量处理的零售模式转变,建立健全适合于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政策、方法和工具,避免小微企业升级为中型企业后的客户流失等。
(二)零售业务的机会分析
1.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服务渠道和模式的变革。2013年末,我国网民数量已达6.18亿人。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将是未来银行的必争之地,其转型的关键在于要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来提高精准营销能力,以客户需求为驱动提高快速迭代创新能力,让客户在不同的渠道上享受一致的服务体验等。
2.私人银行客户以其高收入将成为银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据2014年波士顿咨询公司财富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有百万富翁家庭237.8万个,较去年增加了82%。私人银行业务转型的根本在于建立健全高效的服务平台和运行机制,满足客户财富管理、隐私保护、投资理财等特殊金融需求等。
3.消费金融在中国经济转型中将越来越重要,其中,个人住房信贷仍占主导地位,信用卡分期等消费信贷也发展较快。但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应吸取以往部分产品资产质量不高的教训,找准细分市场,完善风险控制,熟悉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三)金融市场等业务
1.资产管理业务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市场。2013年末,全国理财资金账面余额达到10.24万亿元,理财产品来源广泛;保险业资产总额、托管证券市值及信托资产规模分别为8.29万亿元、15.36万亿元、10.91万亿元,资产管理需求旺盛。因此,构建资产管理平台,有效衔接供给和需求,提高资产配置能力,尤其是发挥银行的专业优势,提高在资产托管和养老金等领域的资产管理能力。
2.金融机构业务包括为海外银行和小型银行提供拆借、清算、支付、现金管理等服务,预计到2015年,金融机构客户将带来超过800亿元的收入,贡献45%的金融市场和投资银行收入。应将金融机构客户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梳理和整合相应的管理流程和资源,研发和优化相关的服务和产品,适应高效运作和频繁交易等要求。
3.人民币国际化将为国内银行带来巨大商机。在支付结算市场,预计2015年人民币贸易及投资相关的结算量将达到9万亿元;在人民币清算服务上,未来海外人民币必然将在境内进行最终结算;在人民币交易上,资本项目的放开必将诞生人民币在案市场。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盈利机会,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研究分析,创新服务和产品,提前谋划布局,把握市场先机。
四、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建议
基于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和机会的分析,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和特点,本文认为推动盈利模式转型的措施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加快公司业务盈利模式的转型
1.针对大型企业客户。重点发展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业务,牢牢把握债券发行、股票承销和并购重组、资产证券化等新机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提高综合定价能力,促进交叉销售;以大型企业为核心,同时拓展上下游客户,带动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发展。
2.针对中型企业客户。将其作为独立的客户群进行经营管理,充分发挥银行对中型企业的定价优势,不断提高中型企业客户的贡献度;创新中型企业信贷和风险政策,完善风险工具和手段,抓住中型企业关键风险点;帮助中型企业转型,立足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及部分投行业务,为中型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解决方案。
3.针对小微企业客户。优化完善小微企业经营模式,坚持向零售化和批量营销转型,切实提高小微企业经营能力;充分借助政府、协会、产业群等优势,引入风险池等缓释手段,不断提高小微企业风控能力;围绕小微企业发展周期,在发展初期协助引入风险基金、创业基金,在成熟期拓展其上市融资的机会,促进小微企业健康成长。
(二)加快零售业务盈利模式的转型
1.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将银行服务与互联网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银行的资金、信息和信用媒介的传统优势;把银行服务与智能手机的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在线金融服务。
2.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在服务理念上,从产品销售向财富规划转型,实现融资”与融智”并重,提高差异化服务能力;致力于私人银行客户的隐私保护和资产增值,建立面向客户的投行、信托等综合服务平台,拓展增值服务领域;同时嫁接零售、对公和资产管理等渠道和业务,促进交叉销售。
3.把握消费金融发展机会。适应经济结构转型、收入分配改革和扩大内需等变化,充分把握消费金融需求,科学分析个人贷款及信用卡分期等产品的风险及机会,严格防范欺诈和违规支用风险。
(三)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1.树立正确的风险收益平衡的观念。站在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角度,处理好收益的当期性和风险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以我国整体风险水平为标准,各银行统一的风险偏好,清晰、一贯地加以传导,并维持和谐稳定局面。
2.研究制定面向不同客户和产品的风险策略。在统一风险偏好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客户和产品,明确相应的风险政策,制定相应的授信、审批标准。
3.研究制定科学的资产负债结构策略,优化和完善信贷管理体制机制,强化流动性缺口管理,提高全行整体流动性管理水平。
(四)加快提高资产管理能力
1.加快风险计量工具的开发和应用,提高决策的效率和效果。针对不同类型客户和客户的不同生命周期建立相应的风险计量模型,并嵌入业务流程,形成体系化的运行模式。结合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建立相应的风险计量模型,适应新的市场发展需要。
2.积极打造资产管理平台,提高资产管理能力,满足公司、养老金、个人及私人银行等各类客户的理财需求。发挥集中运营的优势,充分调动保险、信托、基金等子公司的作用,并依托第三方,建立统一的资产配置及管理平台,拓展业务范围,丰富资产供给。
3.研究成立资产管理公司或资产管理业务部门,整合本行及子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及能力,不断优化与资产管理相关的风险体系,提高运作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适应监管要求的变化。
(五)加强提高产品创新能力
1.制定产品创新规划,明确产品创新战略。建立清晰的产品创新策略,坚持自主创新、引领为主”,强化产品组合创新,充分体现差异化的要求,不断提升产品品牌价值。
银行的盈利方式范文篇6
关键词:新常态;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一、关于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们关于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主要集中在以非利息收入为主导的盈利模式与商业银行收益的相互关系方面。这一研究方向中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非利息收入为主导的盈利模式有利于稳定和提高商业银行的收益。例如,Brewer(198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由于银行利息收入高度依赖于利率变动和经济周期,而以费用收入为基础的非利息收入更有利于银行利润的稳定和提高。AnaLozano-Vivasetc.(2008)则通过实证分析了非利息收入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贡献度问题,实证结果表明: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盈利能力贡献度很大,相对其他的传统业务,非利息收入显著提高了银行的盈利率。Perrien(2004)则通过比较金融机构盈利模式在七个不同国家的变革与发展发现非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是国外普遍发展的趋势。国内学者盛虎(2008)、程婵娟(2011)等人也指出,非利息收入能提高我国的资产收益率,具有一定的风险分散的效应。然而,随着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规模的日益增长以及研究的深入,非利息收入能稳定和提高银行收益的观点越来越遭到质疑,部分学者研究则更强调非利息收入的弊端。例如:Stiroh(2004)研究发现,银行业非利息收入的增加,如手续费等会导致银行业利润减少、风险加大。Stiroh(2006)的结果显示非利息收入份额与平均资产收益率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而与收益率的波动性之间却显著地正相关。王菁等(2008)的研究表明,非利息收入与股权收益率呈负相关关系。而张羽(2010)认为非利息收入的增长在一定范围内可分散经营风险,但占比过大反而会恶化深入风险和收益间的关系。
二、关于“新常态”与商业银行盈利的研究
(一)在利息收入方面的研究
在信贷规模方面。Allenetc.(2009)曾提出,银行业作为周期性行业,其信贷活动具有顺经济周期的特点。Borioetc.(2001)通过对10个发达国家的研究,最早证实了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具有顺周期操作的特征。甘小丰(2007)等人也提出了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亲经济周期性。此外,杨驰(2015)通过定性分析指出,银行业作为周期性行业,资产规模增长受到经济增长的影响与制约,资产、负债等规模类指标的增速与GDP等宏观经济总量指标的增速关联性较强。吴青(2014)在分析中也表明,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的增长速度的回落将会抑制贷款需求,使银行靠存贷利差为主的经营模式受到挑战。李振国等(2015)从信贷结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新常态下,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倒逼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
在利差水平方面。MaxwellFry(1989)、石柱鲜(2008)等人则研究了经济周期与银行利率的关系。Harryetc.(2008)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1998-2006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显示,利率市场化将使利差收入发生较大的波动。谢太峰(2015)指出,在“新常态”时期,政府为了充分释放经济动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推行了更加深刻的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的推行为金融业带来的是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利率市场化在资产、负债端形成了对银行的“脱媒”压力,使银行业整体的净息差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窄(陆岷峰等,2014)。袭立伟(2013)等人从利率风险控制的角度研究了利率市场化,认为利率市场化在赋予商业银行更多自主定价权力的同时,也更大程度的暴露在风险之中。
在资产质量质量方面。国外学者Angbazo(1997)通过美国1989年-1993年银行数据分析违约风险与净息差的关系,得出违约风险对净息差会产生较大影响。Pasiourasetc.(2007)等人通过研究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与营业利润关系指出,较高的违约风险和利率风险会降低银行的盈利。国内学者而王丽亚(2014)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与其盈利能力呈负相关关系。赵庆明(2014)、陆岷峰等(2014)等人则分析了经济结构调整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并指出:经济增长乏力使企业经营更加困难,利润进一步压缩甚至出现亏损,最终导致银行贷款难以回收;产业结构调整使部分产能过剩企业面临破产或被并购的结局,原有借款企业的还款能力必然下降,银行不良贷款将难以避免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在资本水平方面。国外学者VanHoose(2007)曾指出,资本监管约束的严苛会促使银行信贷规模减少,并通过资产结构的改变使得银行业务结构发生改变。Abreuetc.(2002)、等银行资本与利润,并证明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齐放(2015)指出,“新常态”下银行业监管强化主要体现在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控制和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和资本质量的要求上。曾刚(2015)也认为,“新常态”下经济结构的调整促使了监管的强化,进一步制约了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的发展。雷立钧(2007)、乔桂明等(2013)则研究了资本约束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影响。
(二)在非利息收入方面的研究
龙军(2015)指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完成,让原本暗藏在管制下的市场风险得以暴露,这将带动更好的、更专业化的风险规避和盈利工具、综合金融服务的发展,为商业银行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契机。
赵世刚(2015)从“新常态”对零售业务影响层面提出,“新常态”下扩大内需、释放消费潜力等政策的实施,必将带动住房、旅游等消费金融的发展;随着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单纯存款业务难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财富管理需求,居民需要更标准化、多元化、专业化的投资、理财工具。龙军(2015)则从老龄金融角度指出,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势必带来人力资源结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储蓄结构乃至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转型,商业银行发展老龄金融业务应该大有作为。
丁承等(2015)认为企业直接融资比例提高、地方政府融资方式转变以及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互联互通进程加快为商业银行债券承销业务提供了发展空间;宋洁(2015)指出,产能过剩行业的大整合大重组,以及相关政策的出台为商业银行并购重组业务提供里有利的市场环境。
三、结语
“新常态”的到来,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信贷质量、利差水平等产生了重要影响,阻碍了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而为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因此,我们要持续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加强业务创新力度;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完善风险处置方法;要加强对资本的监管力度,理性控制各项资本监管指标;最后,从根本上摒弃规模情结,规划一条具有节约型、高效性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吴青.经济新常态要求“银行新常态”[N],经济参考报,2014.
银行的盈利方式范文篇7
【关键词】村镇银行盈利模式保险信贷模式
自2006年底开始,,中国银监会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该文件大幅度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标准,并决定最初在四川、内蒙古等六省(区)进行试点。自此,村镇银行开始走入农村金融市场并不断发展壮大,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脚步不断深入进行各种业务的开展。
村镇银行,顾名思义是指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为农民和农村的农业经济发展提供相应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而在中国,村镇银行的成立,必须经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并可以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自然人活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出资成立。
村镇银行有许多种盈利模式,但是由于存在融资能力较差、存贷比过高、信用风险较大等缺陷,不能仅仅利用传统盈利模式即以利息收入为最重要支撑,必须进行金融创新以探求新的盈利增长点从而降低贷款的风险成本并有效地提高银行的营业收入。
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开展设施农业保费补贴试点,扩大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扶持发展渔业互助保险,鼓励地方开展优势农产品生产保险。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逐步建立中央财政支持下的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这为村镇银行在农村开展与保险公司的银保协同机制创造了条件和机会。近年来,广东、浙江、山东、新疆等地对各种“农业保险+信贷”模式进行实践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负担较大和农业“贷款难”问题起到了缓解作用,促进了农业信贷、农业保险以及农村金融三方面的共同良好发展。
一、银保合作
银保合作就是银行业与保险业两大金融行业为了达成共同目标并可以共同发展而进行资源共享,在业务上进行创新合作以谋求各自的利益。
银保合作从狭义上讲,是保险公司通过银行这一渠道来进行保险产品销售、保险费用代收、保险金代付等银行保险类业务。对银行而言,就是借助良好的信用形象代替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产品从中获取手续费的一种特殊中间业务行为;对保险公司而言,就是保险营销中环节上的一种类中间业务。
而从广义上讲,却是银行业与保险业互相购买对方的股份,并通过该方式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这样才能相互融合从而谋求共同的发展。双方可以通过业务创新、开辟崭新的领域来扩大经营范围,获得更为丰厚的回报。
对于所要讨论的农村地区的村镇银行与保险公司的保险信贷业务,目前仍处在狭义的银保合作阶段。双方只是通过互相的业务,尤其是村镇银行对保险公司的中间业务来谋求共同利益,并未上升到银行与保险机构互相购买股份的层次。
就目前中国的银保合作状况来看,寿险方面与银行的合作发展良好,而财险方面则稍为薄弱。产险公司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职能部门提供保险资源由产险公司业务人员上门办理业务和销售短期人身保险产品合作的方式,合作内容有企业财产保险、短期人身保险、汽车抵押贷款保险、个人住房抵押和按揭贷款保险、安居综合保险、金锁安居家财保险等;因受保险资源限制业务较少,还未能成为产险公司重要的业务增长点和销售渠道之一。
二、村镇银行信贷保险模式的盈利点分析
对广东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优惠信贷利率”模式,浙江的“新型农业综合保险+信贷+政府扶持”模式,山东的“农户贷款+个人意外伤害保险”模式,新疆的“保险+信贷+政府补贴”模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采用信贷保险模式的关键是银行与保险业务的协同,通过这种协同达到共赢。这种共赢对村镇银行体现在两个方面促进了银行的盈利增长:一方面,降低了投资风险和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减少了风险成本,信贷成本是影响银行业绩的主要不确定性因素。
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最大,而信用风险是最为重要的,因此风险成本最高。
村镇银行的资本构成主要依赖于自身的未分配利润,而较少从金融市场上获得资本。村镇银行往往以提高自己的经营程度来显示其安全性。
《新巴塞尔协议》规定:
资本充足率=总资本/风险加权资产*100%=(核心资本+附属资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12.5*应对市场风险所需资本+12.5*应对操作风险所需资本)*100%≥8%
由资本充足率的公式就可以得出银行安全性高的业务链:信贷风险下降=>信用风险下降=>资本充足率增加=>银行安全性高。
村镇银行信誉不高,业务有限,负债缺乏弹性,为应付顾客提存必须保持相当数量的流动资产而使资产盈利率降低。同时还必须拥有相当数量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来补偿信贷风险带来的损失。这使资本成本曲线远离原点,不仅使最佳资本需要量很大,而且资本成本很高。
由此:信贷风险下降=>信贷风险带来的损失减少=>贷款损失准备金减少=>最佳资本需要量减少,资本成本降低。
呆账准备金是弥补贷款损失的价值准备。“信贷+保险”模式中,保险补偿了一部分贷款损失,使银行的预期贷款损失减少,也可以减少呆账准备金的数量。
银行通过收取手续费用,能够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银行的盈利方式范文
关键词:西部;城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比较
一、引言
盈利性是商业银行所有经营管理活动的中心动力,而盈利能力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延续以及金融市场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已成为我国各大银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加速,各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也不断发展起来。而金融业作为一种生产业,对区域经济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因此,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区域性。相比东部地区,西部城市商业银行生存的金融环境比较落后,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切实提升西部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无论对商业银行本身还是对当地区域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如何合理地考察西部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是学术界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变量选取
1.研究方法
本文以西部几家城市商业银行为例来比较分析西部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考虑到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可能随时间发生变化,因此选用几家商业银行跨时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来研究。因子分析可以通过计算样本指标的综合得分,从而对样本内各个主体按得分大小进行排序,达到定量比较样本各主体某种属性的综合能力的效果。但是,一般的因子分析只局限于对横截面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而不能研究带有时间序列的面板数据。多变量时间序列方差分量分析(简称MTV模型)可以利用面板数据对综合得分进行测算,其基本形式就是因子分析的时间序列化。为此,本文尝试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实证分析。
多变量时间序列方差分量分析是一种提取面板数据变量的公因子,然后通过各因子的得分矩阵得到这些因子的表达式,最后代入变量值计算综合总分的一种分析方法。多变量时间序列方差分量分析的目的在于简化整个变量系统,以尽量少的综合变量来反映尽量多的指标信息,即尽可能降低变量的维数。对商业银行而言,假设有m个变量共同反映银行的盈利能力,分别为x1,x2,…,xm,可采用如下模型来表示:
其中,aij表示第j个公因子对第i个指标的影响程度,即第i个指标在第j个公因子中所占的权重,若aij的绝对值越大,则表明指标xi对fj的依赖程2.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往往难以由单个指标来反映,其指标体系比较复杂,因此对其进行衡量时必须合理选择,以充分反映盈利能力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量。目前,国内对城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定量分析主要采用财务方面的指标,如资产总额、资产收益率、资本利润率、存贷比例等。国内也有不少学者直接采用资产收益率和资本利润率这两个指标来衡量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笔者认为,单从资产和资本两个方面不能全面解释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而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至少应从资产规模、资本、成本、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等5个方面体现。结合以往研究经验,本文选取资产总额、资产收益率、资产周转率、资本利润率、人均创利率、存贷比例、不良贷款率、成本收入比率共8个指标综合衡量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这里,资产总额反映了城市商业银行的总体规模;资产收益率是城市商业银行净利润与总资产的比率,反映了单位资产的利润创造率;资产流动比率是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之比,反映了资产流动水平;资本利润率是净利润与资本总额的比率,反映了城市商业银行对资本的运用能力;人均创利率是利润总额与银行员工人数之比,反映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劳动效益。存贷比例是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之比,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银行的流动能力;不良贷款率是不良贷款与总贷款余额之比,反映了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风险防控能力;成本收入比率是营业费用与营业收入之比,反映了城市商业银行的成本获利能力。
本文选取成都银行、重庆银行、西安银行、宁夏银行、桂林市银行、包商银行和富滇银行共7家城市商业银行为样本,时间跨度为2008年~2012年。上述变量涉及指标的所有数据来自历年各家城市商业银行的年报。
三、实证分析
1.指标的发展趋势分析
在对西部7家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进行测度前,首先对反映盈利能力的变量指标进行趋势分析。
(1)资产收益率
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都有稳中求进的态势,说明西部地区有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单位资产转化为利润的水平不断提升。但也有部分商业银行呈下降态势,尤其是富滇银行,2008年资产收益率为2.98,普遍高于其他商业银行,但2009年明显下降,2009年之后资产收益率虽出现好转,但回升仍然比较乏力。
(2)资本利润率
2008年~2012年西部7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利润率现状仍如表1所示。从7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利润率的发展趋势可知,5年间除重庆银行和桂林市银行两家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利润率能保持稳步提升之外,其余5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利润率均出现了一定幅度下滑,这表明西部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正走向弱极,这不利于吸引更多股权投资。其中包商银行基本呈下降态势;有3家银行虽然后几年有回升趋势,但回升力度很小;宁夏银行则从2009年出现好转,回升趋势较为可观。
(3)不良贷款率
从表2可知,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都有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这表明西部地区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得到了有效控制,也显示了西部地区有不少城市商业银行已具备了较强的风险防控能力。唯一不同的是,包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却出现一定程度的上升态势,但上升幅度也基本在约束范围之内。总体而言,西部这些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能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2010年之后不良贷款率都能控制在1.5%以内。
(4)成本收入比率
2008年~2012年5年间西部7家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率的变化趋势仍如表2所示。从7家城市商业银行的成本收入比率的发展趋势可知,除富滇银行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外,其余6家城市商业银行基本趋稳。一般而言,成本收入比率应低于45%,而5年间6家城市商业银行的成本收入比率基本控制在40%以内,富滇银行从2011年起也控制在45%以内,这说明西部城市商业银行的单位成本投入整体处于良好水平。
(5)其余部分指标
2.西部7家城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
由于以上变量单位不尽一致,为消除量纲,首先对所有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公式为:Xij=(xij-)/σj,其中,为xij按时间序列计算的平均值,σj为标准差。限于篇幅,标准化数值不一一列出。根据标准化变量提取公因子,计算可得,前两个公因子f1、f2的方差贡献λ1、λ2分别为53.06%和32.27%,累计方差贡献就已达到85.33%,因此两个公因子就可以解释原变量提供的绝大部分信息。
对因子矩阵进行旋转,发现公因子f1上资产流通比率X3、资本利润率X4、存贷比例X6、不良贷款率X7和成本收入比率X8的载荷量较高,而这些变量主要反映了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盈利能力和资本质量水平,因此该公因子可命名为资本盈利和质量水平因子;公因子f2上资本总额X1、资产收益率X2和人均创利率X5的载荷量较高,而这些变量主要反映了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盈利能力,因此该公因子可命名为规模盈利和劳动效益能力因子。
计算各个因子的得分函数,具体如下:
得到各家城市商业银行的综合得分向量。然后,对各综合得分向量内的元素求平均值,得到各家城市商业银行2008年~2012年盈利能力的综合得分值。最后,根据各家城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综合得分值大小进行排序,结果见表4。
从表4可知,重庆银行的盈利能力在7家城市商业银行中排名第一,其次为成都银行和包商银行。从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来看,重庆银行的资本利润率、流通比率、资产规模都较高,且不良贷款率较低,而前面分析得到,资本盈利和质量水平因子的方差贡献值最大,综合考虑,重庆银行的盈利能力相对最高。成都银行的资产规模无疑是7家城市商业银行中最高的,且资本利润率和流通比率都处于中上水平,成本收入比和不良贷款率也都较低,综合考虑,重庆银行的盈利能力排名第二。
7家城市商业银行中盈利能力排名后三位的分别是桂林市银行、宁夏银行和富滇银行。以富滇银行为例,其资本利润率和资产收益率在5年期间波动幅度是7家城市商业银行中最高的,且2009年以后这两个指标在7家城市商业银行中基本排在末位,表明富滇银行在资本资产创造盈利方面相对最为薄弱。此外,发现富滇银行的成本收入比率和不良贷款率基本是7家城市商业银行中最高的,这表明富滇银行的成本投入获利能力和资产质量都比较低。综合考虑,富滇银行的盈利能力在7家城市商业银行中排在末位。
四、结论
本文采用多变量时间序列方差分量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西部地区7家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并对这些银行的盈利能力进行比较。实证结果表明,西部7家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性不仅表现在资产资本收益能力、资产质量等的绝对水平,还表现在盈利的趋势上。相对而言,重庆银行的盈利能力是7家城市商业银行中最高的,而宁夏银行、富滇银行的盈利能力在7家城市商业银行中排名相对靠后。盈利能力排名靠后的城市商业银行应努力寻找自身的薄弱之处,扬长避短,不断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并借鉴其他盈利能力较强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经验,争取不断完善自身的各项能力。
参考文献:
[1]梁云芳,高铁梅.我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波动成因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6(8):76-82.
银行的盈利方式范文篇9
论文摘要:为研究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采用我国10家上市商业银行2004年至2008年的年报数据为样本,选取了影响盈利能力的5个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得分评价,并与影响资本结构的主要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成正相关关系的结论,最后提出优化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建议。
0引言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日益全球化,我国的银行业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盈利能力才能避免淘汰,在竞争中赢取胜利。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盈利、长期发展等问题。上市商业银行作为通过经营风险来盈利的商业性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资本结构理论,由于存款保险制度、法定准备金、监管资本等方面的严格限制使银行资本结构研究远比一般企业要复杂。有效的资本结构会促使经营者努力改善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制定合理的治理结构,进而提高整体的盈利能力。
关于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的联系,很多西方学者做了深入的研究。kareken和wallace(1978)认为,银行业是一个垄断的存款服务提供商,在存在进入障碍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会不断增加负债,因为此时它们可以凭借提供给存款者的服务来获取利润,存款越多(即负债越多),银行的价值就会越高。
国内关于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和盈利能力关系的研究则较少。赵瑞、杨有振(2009)以10家商业银行2001至2007年的财务数据为研究资料发现:商业银行的融资结构与盈利能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股权性质与盈利能力负相关;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资本利润率正相关,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资本利润率负相关;资本充足率与资本利润率显著正相关。
由于盈利能力是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盈利情况,资本结构与绩效的关系一直是财务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很多研究热衷于将盈利能力指标作为资本结构的解释变量之一进行研究;对于银行资本结构与绩效的研究通常使用单一的财务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并且集中于对商业银行的治理、寻求补充资本等方面。随着我国上市银行的增多,对银行业的监管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如何更好地控制上市银行的资金风险是广泛关注的问题。因此从商业银行资本结构角度对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
1样本与变量选取
1.1样本选择本文将以我国10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分别是:
2.1.2因子变量的提取:设定提取因子的标准是特征值大于l。因此,选取了特征值大于l的作为因子变量,结果显示有2个变量的特征值大于l,而且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78.274%,解释了大部分的方差总值,符合构建因子变量的要求。由总方差解释表的结果来看,本文应该构建2个因子。
2.1.3盈利能力的综合得分:根据因子得分系数以及原始变量的标准化值,可计算出第一公因子和第二公因子的得分数,分数分别为y1、y2。其中,因子得分矩阵
y1=0.329a1+0.260a2-0.074a3+0.239a4+0.327a5;
y2=0.061a1-0.140a2+0.925a3+0.327a4+0.019a5
由提取公因子所产生的新生变量为y1、y2,由y1、y2的值可以计算出y的值,进而可以得出各上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综合因子得分:y=(58.008y1+20.266y2)/78.274。
2.2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回归过程在上述分析中已得到盈利能力的综合值。为进一步分析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之间的依赖关系,使用回归分析方法。以代表盈利能力的“综合因子得分”y为因变量,以附属资本/核心资本x1、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x2、资产负债率x3、资本充足率x4为自变量建立变量之间的数学模型:y=a+b*x1+c*x2+d*x3+e*x4+ε,其中,a为常数项,b、c、d、e为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
采用逐步回归法,将f检验p值大于等于0.1的剔除出回归方程,小于等于0.05的选入回归方程,最终选入的变量剩下1个,为资本充足率。没有进入回归模型的各个变量的检验结果,其p值均大于0.05,无需再进行分析。由相关关系分析可得,相关系数为0.492,说明盈利能力与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由结果可以看出:方程的常数项为-0.925、系数估计值为0.084,均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此外f=13.748〉f(1,43)说明整个模型通过检验。方程为:y=0.084x4-0.925+ε。
3结论与建议
我国上市银行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即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越高,其获利能力越强。商业银行经营的本质是盈利,要获得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
银行的盈利方式范文
近年来,商业银行利差收窄被看作是向利率市场化的迈进,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经营模式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各商业银行必须加快业务转型、进一步调整盈利结构、优化盈利模式,以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取得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
商业银行;利差收入;利率市场化
一、央行降低利率,调整利率浮动空间,商业银行利差收窄
中国人民银行6月7日晚间决定,自6月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0.25个百分点,调整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25%,一年期贷款利率为6.31%。这是自2008年底以来央行首次降息。这一举动被看作利率市场化的一步,使得银行的存贷利差收窄,而且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银行的净息差肯定会继续收窄,这将使得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利润会产生“质”的变化,会对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带来挑战。
二、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机制环境下,以一定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主导财务收入结构。我国商业银行在运营中主要为利差主导型的盈利模式,我国的存贷利率大多是确定的,银行以低息吸收存款,而以高于存款利率的利率进行贷款,在资金数额无限扩大的运营体系中,银行可以从中获取较高的利息差额作为利润。这种盈利模式其操作模式简单,获得利润高,相对风险较小,利润来源稳定。
这种传统的盈利模式主要存在着以下缺陷:
(一)传统业务不可持续
利率市场化将给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带来新的冲击和巨大的挑战。利率市场化是未来我国利率改革的必然趋势,而实行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银行间激烈的竞争使存贷款利差有缩小的趋势,利差的缩小将对银行的盈利状况和经营状况造成巨大的挑战,传统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型面临不可持续的风险。因为,一旦利率完全实行市场化,放开对存贷款的上下限管制,可能就会出现高息揽存、低息放贷的竞争局面,银行运用利率工具竞争将成为常态,势必使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缩小。一方面,在存款增长放缓的负利率背景下,由于存款利率的刚性化,导致存款利率下调的可能性很小,资金成本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有所上升。另一方面,尽管商业银行对中小客户具有较强的贷款定价话语权,可以在中小企业业务上获取更高的收益率,但商业银行现有贷款规模中大客户的份额占比较高,中小客户所占贷款规模的比重偏低,贷款利率总体上升的幅度有限,使得商业银行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对目前传统的以存贷款利差为主要收入的经营模式产生很大冲击。
(二)利率波动频繁,经营风险增加
传统盈利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业务以批发信贷业务为主,而批发信贷业务与外部经济发展环境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很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利差收窄及利率波动风险的影响,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缺乏相对的稳定性,呈现出被动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并且利率市场化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利率水平的高低完全由市场决定,利率的波动使得商业银行将承担更大的风险。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过去长期中存贷利差都存在确定性,不用在利率管理方面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因此缺乏专业人才及信息技术网络的支撑,加之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众多,使得商业银行对市场利率的预测和把握的难度增大,利率风险随之产生。当利率市场化后,我国银行业长期处于利率管制的状态将被打破,商业银行很难迅速适应这种存贷利率完全放开的的经营环境。
三、商业银行应转变其盈利模式
不论是此次调整利率浮动空间,或者逐渐的实现利率市场化,其目的绝不是为了削弱银行的盈利能力,而是为了鼓励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和综合化经营,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促进商业银行加快转型发展。
(一)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完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应该是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并重发展。在利差收窄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应在经营战略上进行调整,确定中间业务中长期发展目标,突出中间业务的战略地位。就信贷市场而言,商业银行应以信贷产品为基础,开展公司金融产品组合营销,通过一揽子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的提供,对客户进行综合化的差别定价,提高综合收益和客户综合贡献度。较高的利差水平为商业银行营造了以利差收入为主要获利来源的盈利模式。然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若商业银行过分依赖传统存贷款业务获得利润,势必影响创新精神,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从长期发展看,利差的逐步收窄,可使商业银行感受到获利能力下降的压力,从而促使其调整经营战略拓展业务领域、转变盈利模式,并适应利差的收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二)提高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占比
商业银行应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增加优质中小企业业务在信贷资产中的占比,为提高银行利差水平做出了贡献。利率市场化和资本市场脱媒的加快发展将使得商业银行大型优质客户的贡献度继续降低。为保持较高的利差水平,商业银行应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及其风险特点出发,采取“大浪淘金、区别对待”的策略,大胆扶持有前景但由于经济周期下行而暂时出现一定困难的中小企业,并通过有效的担保和提高贷款定价能力来控制风险。同时,商业银行应不断创新信贷管理制度,改造风险管理工具,大力发展特色融资产品,不断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三)促进金融产品创新,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
金融创新是化解利差缩小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也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通过负债业务创新,自主进行产品定价和主动负债,可以控制负债的期限和品种,调节资产负债比例和管理期限缺口。通过资产业务创新,如资产证券化等,可以控制资产规模,优化资产结构,减少对资本金的依赖;通过交易方式创新可以转移和分散资产负债的信用风险。通过金融创新还可以突破制约业务发展的制度约束和政策障碍,使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得以进人新的业务领域,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
参考文献:
银行的盈利方式范文篇11
【关键词】银行业绩决定因素可持续盈利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改革成效显著。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实现税后利润1.04万亿,同比增长36.3%,几乎占全球银行业利润的三分之一[1]。继2011年中国银行业利润首破万亿大关后,2012年中国银行业继续一路高歌,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24万亿元,同比增长18.9%,相当于日赚34亿元,使得2012年成为银行业史上最赚钱一年[2]。
然而,与2011年36.3%的增速相比,2012年的这一增速明显放缓。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表示,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以及金融脱媒的不断深化,银行业净利润增速会大幅回落,以往动辄30%-40%的高增长未来将不复存在。并且他预计,2013年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将在2012年的基础上进一步下滑至10%-15%的水平。
同时,评级机构标普也认为由于出口乏力以及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负债重重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银行业也构成风险,整个银行业依旧处于信用下行周期,因而预计中国银行业的贷款质量和利润率将在2013年进一步下滑[3]。
这对我国商业银行如何维持可持续盈利敲响了警钟,促使我们不得不反思,什么才是中国商业银行快速发展的源泉与动力,究竟哪些因素会影响甚至决定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如何才能使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盈利和发展。
一、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现状
近几年,中国银行业高速发展,监管制度不断强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也在不断推行之中,同时在资产质量、业绩水平、内控制度等关键领域得到了有效提升。从相关的“骆驼体系”[4]来看,我国主要大型商业银行通过各种渠道对资本金进行补充,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等相关指标已基本达到甚至远远高于监管标准;资本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也在不断提高,盈利水平与盈利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控制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能力也取得较大的进步。虽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仍有差距,但这种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不过,我国银行业在国内经济科技发展、对外全面开放、监管国际化、竞争压力升级、客户需求变化等压力和阻力下,实行战略转型势在必行。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近日也表示,中国的商业银行必须进一步加强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5]。因此,有必要全面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业绩决定因素,探索其在新型经营环境下走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转型之路,以此彻底改变传统单一收入结构及片面追求资产规模的局面,实现多元化可持续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众多,其中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及北京银行等作为典型的中国大型股份制银行,其业绩盈利和收入结构在各商业银行中也比较具有代表性。下面将以上述几家银行为例,进行其盈利能力和经营绩效分析。
(数据主要来源:工行、交行、深发展银行、北京银行年报及半年报)
首先,由表1可知,无论是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盈利之首的工商银行,还是紧随其后的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及北京银行等,其利润的主要来源甚至是决定性来源仍是利息收入(包括存贷款利差收入、同业往来利息收入及债券投资利息收入等),非利息收入只有10%—20%左右。非利息收入部分看上去依然薄弱,却也是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体制改革和结构转型努力的成果,其有上升趋势,但与国外大型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程度高、非利息收入占40%—60%的水平仍有很大差距,这与我国银行业起步之初就受到严格的分业经营限制密不可分[6]。
其次,根据国内外衡量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指标,此四行的加权平均净资本收益率和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平均在20%和1%左右,只有工行的的两个指标基本达到了世界前十名银行的平均水平——28%和1.2%左右,但从总体上看,虽然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与世界一流银行的规模差别不大,但两者的资本回报率仍然有差距,这也说明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总体资本实力和资产规模和其盈利水平与能力较不相称。同时资本收益率偏高和资产收益率过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仍然较低,抗风险能力仍需加强。正如知名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公司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增长虽保持强劲,但以国际标准来看,其银行的总体盈利能力仍显一般,盈利水平仍然偏低的问题依旧突出。这也不失为其走向国际化,融入国际金融市场的一大制约因素。
再次,虽然工行、建行、中行等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持续改善,其盈利水平已经基本达到甚至超越世界一流银行的业绩水平,近年来已经稳定在2000亿元左右,但是从图表中也能清晰看到,例如以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北京银行为代表的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利润水平仍然较低,盈利能力十分有限。不仅如此,从表1也容易看出,正如评级机构标普预计的那样,中国银行业的贷款质量和利润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这说明了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经济全球化时展的需要,有必要继续进行之前的制度改革和结构转型。
综上而知,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因势而变,在全面了解其业绩能力范围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实施严格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同时,也要不断夯实资产质量的基础,创新业务品种,更新盈利模式,寻求新的业绩增长点,增强盈利能力,提高盈利水平,以应对今后可能出现的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困难局面,保持和强化自身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商业银行业绩的四大决定性因素
(一)利差仍是中国银行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中国银监会2011年年报显示,从利润来源看,银行业利润增长主要源于以信贷为主的生息资产规模的增长。2009年、2010年的情况也非常类似。详见表2。
(数据来源:中国银监会2009、2010、2011年年报)
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银行贷款是融资的主要来源,从上面的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出,银行盈利也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利息为主,生息资产在银行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银行资产运用的效率,生息资产所占比重越大,就会为银行带来更多的利差。中国证券报日前指出[7],我国2012年全年人民币信贷投放量达到8.4万亿元左右,预计2013年商业银行资产增速较为稳定,生息资产增速在15%左右,生息资产平均余额增长会促使银行利差不断增大,从而拉动上市银行盈利继续增加。这说明生息资产与利差仍是驱动银行盈利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而且,近年来银行贷款一直保持较高的速度增长,银监会2011年年报显示,截至2011年底,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58.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7.9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因此,不得不承认,利差仍是中国银行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市场定位是提升商业银行业绩的重要因素
随着近年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成功的股份制改革,中资银行的竞争能力不断提升。同时,中国银行业已全面履行加入WTO承诺,逐步实现金融业开放,外资银行越来越多地涌入进来,从长期来看,市场结构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强也必然对中国商业银行的业绩和盈利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如何找准适合自己的市场定位,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便成为提升中国商业银行业绩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
民生银行是中国首家主要由非公有制企业入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其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据国泰君安证券公司分析[8],该行2011年净利润同比增长59%,其中贡献度最大的因素便是其针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开发的商贷通业务,这是一种专为中小商户提供快速融通资金、安全管理资金、提高资金效率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产品,为了彻底解决中小商户融资难问题,帮助中小商户把握瞬息变幻的生意场和稍纵即逝的商机。2011年该行商贷通新增735亿元,增长46%,占全行新增贷款的一半,也正是此项业务驱动其存贷利差大幅上升83个基点。近年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已成为困扰我国各阶层人士的重大难题,民生银行及时找准定位,开发商贷通业务,已成为各家银行学习的典范。
(三)宏观经济环境是保证商业银行业绩稳步增长的重要外部条件
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其主要经营模式就是为资金供求双方提供中介服务,因此它的经营状况最终还是要依赖资金供求双方的经营情况。宏观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攀升极大增加了社会对银行服务的需求,这为商业银行业绩的改善提供坚实的微观基础。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一方面居民的储蓄存款大幅增长,促使银行可用于贷款的资金来源增加,这会有利于银行传统的净利息收益;另一方面,微观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更加多样化,这又将提升银行的非利息收益,主要包括中间业务和证券投资业务的收益等。从长远来看,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还是要依靠整个宏观经济的活力和由此促发的微观需求潜力。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2011年中国GDP增幅分别为:8.7%、10.3%和9.2%。与GDP的高速增长相一致,中国银监会近3年的年报显示,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税后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39.3%、34.5和14.5%。中国银行业协会7月初“预计2012年银行业盈利增速将明显下滑”,随之而来的是7月9日国家统计局中国2012上半年GDP同比增幅7.6%的数据[9],在宏观经济增速整体放缓的情况下,这更加肯定了中国银行业净利润下滑已成定局。毋庸置疑,实体经济的发展是银行业业绩提升的重要外部环境。
(四)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业绩的重要保证
商业银行的核心就是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银行从本质上讲是经营一系列风险的金融机构,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而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业绩和盈利水平。如果不加强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就可能酿成大祸。例如,1995年,著名的英国巴林银行倒闭事件起因于“魔鬼交易员”的不当操作。2012年5月份,“魔鬼交易员”一词再度震惊国际金融界,这次是与国际知名银行摩根大通联系在一起。因为该交易员一人的不当操作,使摩根大通巨亏20亿美元[10]。这充分显示出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必须筑起的一道防线。
从风险控制角度出发,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离发达国家大型成熟银行的差距还很大。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方式上由于尚未实现混业经营,开展的高风险业务也相对有限,因而风险暴露水平较低。然而,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变革和全面对外开放,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趋势已经显现,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将更加复杂,这些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
三、对中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积极做好应对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的准备
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进入攻坚环节,即逐步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2012年6月和7月,中国人民银行两次宣布利率调整,尤其是在6月8日第一次宣布存款利率可以上浮10%,而且在7月6日又宣布扩大贷款利率的下浮空间至30%。这两次调整使得商业银行利差明显降低,其近年来享有的高利差空间缩小。如此调整显示出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的趋势,这必将深刻剧烈地改变中国商业银行的生存环境和传统盈利模式和经营方式,也无疑将给银行的业绩和盈利水平带来很大影响。商业银行必须从加快转型步伐、利率的风险定价、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方面提前做好各方面准备。
(二)顺应宏观环境变化,不断改善经营模式
2012上半年,中国的GDP增幅从近十年来的10%左右降至7.6%,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国家统计局有关人士表示,楼市调控是上半年GDP下滑的主要原因[11]。笔者以为,楼市调控只是国家目前强调的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举措之一,除此之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七大新兴战略型产业、积极促进内需增长等都是国家中长期的发展方针。中国商业银行想要在国内外竞争中立于不败,就应关注如何提升业绩水平和盈利能力,就应做到顺应大的宏观环境的变化:不断改善经营模式,积极转变传统业务发展方式,弱化对信贷资产和利息收入的高度依赖;努力改变经营收入结构失衡的现象,实现由利息收入主导向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均衡发展的经营收入结构转型;降低传统经营收入结构对经济周期变化,逐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和经营机制改革[12]。这样才能保证银行业稳定增长的业绩水平和可持续的盈利能力。
(三)积极调整发展战略,稳固与市场及客户的关系
中国商业银行必须要正视并顺应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速度加快带来的内生和外生环境变化,捕捉发展机遇,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首先,要积极进行业务结构调整,重视零售业务发展。在金融脱媒背景下,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公司业务利差明显缩减,而零售业务却将以其资本节约、风险分散、稳定性强、成长性好、综合盈利高的特点成为维持银行利润的重要支点,对中小银行来说更将是难得的一片不会被大行垄断的领域。其次,要积极调整收入结构,努力提升中间收入占比。利率市场化使利差收入逐渐减少,因而银行就必须依靠非息收入增长进行替代,如托管、、咨询、现金管理等业务不仅基本不占用资本,而且有很强的客户粘性,将带来较高的综合收益。第三是要调整客户结构,发掘潜在的客户,尤其是做好高端客户的服务业务。我国中小金融企业数量众多,分部广泛,且不宜与大型商业银行实施价格战,因此,不同规模实力的银行应根据市场选择不同的客户结构,从而进行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尽可能发掘客户的多重需求,对客户进行交叉销售,以多种产品固化客户关系。
(四)加强商业模式及产品服务创新
由于商业银行基础产品的高度同质化,能否在价格之外寻找到自己的特色化、差异化核心竞争力将成为一家银行生存的关键,这就必须依靠商业模式、产品服务等方面的创新,这也许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另一利润增长方式。第一,商业模式创新。在利率市场化及金融脱媒趋势下,以融资为核心纽带的银企关系将不断弱化,而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化金融服务将成为维护客户关系的基本要求,银行必须从综合服务商业模式的创新着手,尽快实现从融资中介向服务中介,从“融资”向“融资+融智”模式的转变。第二,中间业务及金融营销合作创新。中间业务的创新要从两个方面入手[13],一是对传统中间业务品种在服务功能上进行改良、重组和服务领域的延伸;二是顺应市场需要,规避经营风险,挖掘新的利润来源拓展服务领域,形成新兴的中间业务品种。金融合作创新则是如银证、银保、银担、银租和银期等营销合作的创新,防止理财产品趋同化和产品服务不到位现象,尽可能运用各种营销手段提高服务水平,为银行扩大并建立高端忠诚客户群,使银行利润稳步增长,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结合新的监管法规,不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中国银行业要进一步对外开放,防范风险是当务之急。2012年6月8日,中国银监会正式《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并于今年1月1日起实施[14]。此办法的出台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可以督促商业银行时刻树立风险意识,从内部管理、经营模式等多方面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建立完善、高效的风险管理及定价机制,多方位全方面防范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使得银行辛苦挣得的利润不会付之东流[15]。
我国商业银行提高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转变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理念必须向长期稳健型转变,要从资本充足、资产质量、提足拨备及控制杠杆等方面入手,将风险作为绩效考核的内在要素,从根本上确保稳健经营和可持续盈利;第二,优化风险管理架构。传统的行政式管理架构要向垂直、矩阵式管理转变,以提高风险管理的独立性,缩短风险管理传导和决策链条,从而提高风险管理效率。第三,提高风险管理技术。积极推进新资本办法的实施,广泛推广Var等风险量化管理技术,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强化主动负债管理和缺口管理机制,同时也要继续推进利率风险的研究和管理,尽快弥补当前的风险管理短板[16]。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1年年报》[R].
[2]中国资本证券网(2013年3月5日)消息[EB/OL].
[3]腾讯财经网(2013年3月2日)消息[EB/OL].
[4]王国刚,李仁杰,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新浪财经网(2013年3月13日)消息[EB/OL].
[10]FT中文网(2012年5月24日)消息[EB/OL].
[12]王丽新.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分析及其决定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06.
[13]惠平.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业务发展[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4]中国银监会官方网站[EB/OL].
[15]和讯网(2012年7月30日)访谈[EB/OL].
银行的盈利方式范文1篇12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商业银行;业绩;实证分析
引言
随着世界金融的一体化,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风险,金融衍生品作为避险工具被国外商业银行广泛运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商业银行才开始涉足金融衍生业务。随着雷曼兄弟的倒闭,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有关金融衍生产品的研究再次成为焦点。
1.金融衍生产品对上市商业银行业绩的影响机制分析
合理地使用金融衍生品能有效地控制风险,从而对商业银行的业绩水平将产生影响。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商业银行运用金融衍生品进行风险控制如何对商业银行业绩的产生影响。
(1)降低商业银行的筹资成本
运用金融衍生品使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减少利率和汇率变动对筹资成本产生的影响。例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国际市场的研究,选择利率低的币种作为筹资对象,进而在外汇市场上兑换货币,将利率低的币种兑成目标币种,并在恰当的时间换回需偿还的币种。另外,商业银行还可通过利率互换降低现有利率负债的高利息成本以及锁定短期债务的利率成本。
(2)锁定未来的收益
如今,证券投资已成为商业银行的又一个利润增长方式。商业银行在证券投资时面临着系统性与非系统性风险,证券投资的预期收益率越高,面临的风险也就大。银行可以采用资产组合投资减少非系统性风险,但是再有效的投资组合也无法减少系统风险。金融衍生品可将分散在金融市场中的系统性风险集中在几个期权市场或远期、互换等场外交易市场上,将风险进行分割并重新分配,通过这一方法可以规避掉大部系统性分风险,只承担极少一部分风险。
(3)改善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
目前来说,我国商业银行收入主要来源仍然是存贷利差,利息收入在银行收入结构中占据较大比例。随着金融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外资银行的巨大压力,如果我国商业银行依然依靠过去的利差收入来发展,必然会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处于下风。我国商业银行需改变以往的营销方式,调整银行收入结构,扩展银行收入渠道,金融衍生品的灵活性为其提供了契机。商业银行完全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开发相应的金融衍生品,然后投入市场以创造收入,从而提高非利息收入所占的比重,改变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不均衡的局面,降低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的波动性,从而提升我国商业银行业绩。
2.金融衍生产品对商业银行业绩影响的实证分析
为了检验金融衍生品对商业银行业绩的影响,本文选择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为样本。考虑到数据的有效性和一致性,同时由于上市商业银行财务报告的季度报告中没有披露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量,所以本文以年度数据为基础来研究,结合了8家上市商业银行2012-2014年共24个数据,8家银行分别为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本文实证部分所用的数据均由国泰安数据库里的财务报表整理得来。
定义变量和建立模型。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检验金融衍生品对我国商业银行业绩的影响,因此,本文将建立盈利性模型,以此检验金融衍生品对我国商业银行业绩的影响情况。
ROE=β0+β1LnS+β2W+β3D+β4NIM+μ2(1)
式(1)中ROE指净资产收益率,它能直接体现商业银行的盈利性水平,ROE越高,说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越强。LnS为总资产规模的对数形式,银行总资产规模的大小与银行盈利性高低有直接关系,一般来说总资产规模越大,对资产的协调能力以及银行的运营能力就会越强,从而具有更强的盈利能力。W为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量指标,是解释变量。D为商业银行的利润率,D越高,说明银行的管理能力越强,盈利性也就越强。NIM=净利息收入/贷款总额,表示银行的净利息收益率,NIM越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越强。μ2为回归方程的误差项。
3.实证结果及分析
表1检验了金融衍生品的使用对商业银行业绩的影响情况。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金融衍生品交易量W系数为-0.243,显著性水平为1%,这表明金融衍生品交易量的增加会导致商业银行净资产收益率的下降,即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增加会使得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下降,也就是说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使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商业银行也许存在金融衍生品过度交易或交易不当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对金融衍生品的使用才刚刚起步,所以不太可能存在过度交易的情况。然而,由于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是国有银行改制形成的,在银行的治理结构上存在产权虚置问题,商业银行管理层有可能通过各种方式损害大股东的利益。根据理论,商业银行管理层会通过金融衍生产品的使用来实现自身财富的最大化,并且常常是以牺牲银行和股东的利益为前提的。由此说来,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量与净资产收益率呈负相关的原因应该是在股权冲突下商业银行管理层对金融衍生品的使用不当所导致的。
4.结束语
本文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实证分析了金融衍生品交易对商业银行业绩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衍生品的使用没有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产生正作用,反而会使其盈利能力弱化,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有可能因为银行管理层的委托等问题而存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不当的现象。但是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在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中依然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迎难而上,既要关注金融衍生品的潜在利益,又要充分认清金融衍生品的潜在风险,并且不断深化对金融衍生产品的认识,提升商业银行自身的交易技能,尽量避免因银行管理层的冲突带来的损失。(作者单位:东南大学)
参考文献:
[1]Nance,D.R.C.WSmith,Jr.andC.WSmithson.TheDeterminantsofCorporateHeding[J].JournalofFinance,1993(1):267-284
[2]刘昌隆.表外衍生性金融商品对银行风险值影响[J].中国金融,2001(7)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高层建筑施工新技术范例(12篇)
- 阅0高层建筑施工新技术范文篇1关键词:建筑工程;新技术;应用;新材料;设备;工程质量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建筑工程的新施工技术简介现阶段,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推.....
工伤事故经过范例(3篇)
- 阅0工伤事故经过范文针对不同工种的工艺操作特点,应对其各自的危险性进行专门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对伤害的发生进行控制。1.1钳工在钳工操作的过程中,引发的事故有绞伤、刺.....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