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如何提升学生自律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线上教学如何提升学生自律范文篇1

演示实验参与意识探索实验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检验物理理论的标准。课堂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基础;是启发思维、发展认识能力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在学生建立完整的物理概念和导出正确物理规律的课堂教学中,实验是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部分。高中物理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和互动总结,学生不但能建立起相应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这样不但能够培养他们向物理知识的勇于探索、对提升观察和思维能力也有着促进作用。那么,如何改革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为什么要改革物理演示实验教学

1.实验器材不足

不少学校教学经费不足,仪器设备陈旧简陋,地方陕小拥挤,严重制约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对于大教材规定的实验,不仅开出率低,而且演示实验的作用和地位还在低水平下徘徊,使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普遍较低。另外,有的实验器材由于使用时间太久,次数过多,部分仪器或部件出现损坏,而实验室里由于条件所限,又没有必要的备用部分来加以替换。现在普通高中的物理实验员一般都是由任课教师兼职担任,而任课教师由于平时的工作压力和任务,一般没有多少时间能到实验室对仪器进行检查,对于一些工作原理较为复杂的演示实验仪器,实验员没有必要的维修设备,很多情况下也没有所必须的维修技能,因此导致有的演示实验仪器出现损坏后就只好放置在实验室里,导致演示实验不能开展。

2.演示过程简单

当前高中教育把追求升学率放置在了首要的位置,为了有个好的升学率,为了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一个比较高的分数。于是,在课上演示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为了演示而演示,缺乏和学生的互动,更多的时候教师是把自己置于一个讲解员和演示者的角色。演示实验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的过程。还有的变“做实验”为“讲实验”,一些教师过分追求多媒体的模拟实验,让学生看看了事,不重视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随着多媒体教学的盛行虚拟实验,网络实验,用课件来代替实验,甚至就用虚拟的实验室代替了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教学比比皆是。虚拟实验突出重点,突出原理,突出细节,对学生的学习有利,但它毕竟是虚拟的,理想化程度过高,给学生以不真实的感觉,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很难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而且实践动手能力偏低,其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得不到训练和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会大打折扣,教师的教学效果反而也不会很理想,最终影响的其实还是物理教师本身的教学质量。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探讨

1.重视演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学校应更新观念,在课程设置、经费投入、师资调配和其他相关方面充分考虑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对实验教学给予保证。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把物理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师必须研究教材,并结合教学实际,研究解决方法,努力开发一些直观的演示实验,同时在规定的实验中适当增加相关的演示项目,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如“沸水游鱼”实验和“水杯倒立”实验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是学生对水师热得不良导体及大气压的存在获得深刻印象。

2.优化演示实验,增强参与意识

在演示实验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甚至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直接参与,加深印象,巩固记忆。如在讲解“力的分解”一课时,取一个沉重的大砝码放在桌面上,要用细线把它提起来,问学生用一根线易断还是两根线易断?学生都说一根线易断,但演示实验结果却相反:用一根线可将砝码稳稳地提起,而用两根同样的细线(故意使两线间有一较大夹角)去提,却一下就断了。为什么两根线的效果反而不如一根线呢?这一“悬念”情境使学生的大脑里马上产生了“兴奋剂”,思维迅速地被激活,从内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3.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在教学设备能够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变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索实验。演示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不仅有显示学生实验技能的机会,又能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同时可领略物理学的思想,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探索性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独到的作用。例如,在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变教师的讲解和演示为学生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探求。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实验技能和理解能力的不足,难免会遭到失败。这时教师应作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找出失败的原因,鼓励学生重新探索。学生凭借教师为他们创设的情景,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最终获得成功并得出正确的物理规律时,他们不仅提高了实验、观察、归纳、推理能力,还提高了对挫折的随能力,培养丁坚忍不拔的意志品格,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把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是很重要的。

4.在演示实验中合理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可以对物理实验室内所无法完成的实验进行逼真地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物理场景,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精力集中,思维活跃,求知欲高度旺盛的状态。如在《波的干涉》一节中讲授“干涉”的概念时,器材是一个小水槽,两个带有触点的振动片与同一个振源连接,接通电源,振动片激起水波振动,两个水波相遇相干,在投影屏幕上形成稳定的干涉图像。实验现象明显,学生马上认识了干涉现象,理解了“干涉”概念。因此,要使多媒体技术成为高中物理实验的重要补充手段。

总之,物理课堂演示实验的改革要符合物理学对演示实验的要求,即现象清楚、简易方便、确保成功、生动有趣。同时加强学生对基本实验方法的迁移和应用能力的训练,多角度、全方位地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尹绍伟.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如何体现新课标理念[J].科技信息,2009,(04).

线上教学如何提升学生自律范文

新课标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获取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创新高中物理教育模式,提升物理教学有效性。笔者认为,这必须要求教师正确的解读新课标的要求,从创新物理教育的理念出发,不断创新物理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同时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协调师生关系,才能真正的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二、新课标背景提升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新课标强调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以学生为本”。

1、实验驱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因为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中学物理的实验教学往往被看作是对物理现象的呈现和教授知识的手段,而就忽略了实验对学生所起到的启发、验证以及激发兴趣的功效。因此,教师应当利用好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实验当中,主动的去探索和研究。如在教学“圆周运动”中的“离心力”时,学生们对离心力的概念和形态都比较抽象,因此,通过自制实验来帮助学生进行了解,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对离心力有个形象的了解。实验需要学生准备一个塑料瓶、纱布条、一把锥子、铁丝、一个玩具电机、若干导线以及两节电池和开关。然后用锥子在瓶盖中心转一个孔,在瓶身周围转许多小洞(图1)。在瓶盖的孔上插上电机轴(图2),然后用导线将电机与电池、开关相连接(图3)。最后让学生将纱布条沾上水后放进瓶内,盖上瓶盖,打开开关,学生们就会看见有许多的水珠从孔里飞出。通过这个实验,学生既有兴趣去完成实验,又能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2、情景驱动,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高中物理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形象化教学情景来辅助教学。如在学习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时,学生很难通过想象来理解这些抽象知识,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使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一点,能够使学生感到形象、生动而变得容易理解。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虽然做了小车在不同材质上的运动试验,推出小车在光滑无摩擦的地面上永远不停的理论时,但是由于现实中不存在无摩擦的现象,学生很难理解透彻,这时如果能够利用多媒体来演示一段小车在无摩擦地面的运动(图4),可以使学生映像更深刻,也更容易理解,这远比简单的用语言来来说明更具说服力。

3、任务驱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任务驱动就是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够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学生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进行对物理课程的主动探索和互助学习,并在学生完成任务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实践。如在“感应电流方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为方式来完成任务驱动教学,提出以下几个为题:

1.感应电流在闭合电流中如何产生?

2.怎样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3.使用左手定律的情况是什么?

4.已知导体中电流和磁场的方向,那么能否判断出导体的运动方向?

对于前面三道题学生可以通过以学过的知识而得到答案,而第四个问题学生就很难从以往的知识中得出答案。这时交给学生一个任务,就是带着观察试验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这个问题,去做“用磁体去插、拔来改变线圈中磁通量”的实验,并让学生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是由什么决定的。这样学生带着任务对实验进行探索研究,产生出各种疑问,如在实验中电流的方向与线圈的绕法有什么关联?线圈中的感应电流是从那里来的?等等问题,这样学生带着任务去主动探索、合作讨论,从而得出结论。

4、目标驱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

目标驱动教学就是将物理教学目标作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教学目标为主线进行教学,目的是通过将教学目标围绕在教学过程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烈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如在教学“牛顿第三定律”时,其目标可以细分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1.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就是要通过“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以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试验方法与原理;通过对“牛顿第三定律”的学习,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区别作用力、反作用力、平衡力,并能利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线上教学如何提升学生自律范文篇3

敬爱的党组织:

您好!

今年3月9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3月18日,在党的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铺开之际,在兰考县考察指导时,再次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总书记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语重心长,寓意深刻,

既是对领导干部的谆谆告诫、殷切希望,也为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提供了动力、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只有深入学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做到真学、真信、真用,才能更好地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才能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真学,把三严三实要求认同于心,不断增强理想信念。总书记指出:严以修身,就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严以用权,就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严以律己,就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谋事要实,就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创业要实,就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做人要实,就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三严三实不是讳莫高深的大道理,而是为人处事做官的基本要求,针对的都是日常行为、基本规范,但是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党员干部要结合党史国情,结合《》,结合正反面典型,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原原本本、认认真真、逐句逐字、深学细照,才能吃透精神,领会内涵。

真思,把三严三实要求内化于脑,切实提升宗旨修养。三严三实是一个严密的整体。严以修身是根本,领导干部只有修炼出金刚不坏之身,才能真正抵御各种诱惑的考验;严以用权是关键,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才能深刻理解权为民所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严以律己是基础,领导干部只有事事以身作则、时时约束自我,才能真正实现正己率人、凝聚力量。而有了三严,三实就有了保障,谋事、创业、做人就能求真务实。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就是要实在做人做事,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问题,在难题面前勇于开拓,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风险面前敢担责任,竭心尽力推动基层组织、干部、人才等各项工作改革创新、推陈出新。要敢于担当担责任,把公心律己、公心待人、公心荐才,作为组工干部为人之道、处事之基。

真用,把三严三实要求外化于行,努力推动科学发展。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正心修身的成果要见诸行动,干事创业的蓝图要付诸行动。当前正值全县上下抓发展促小康的攻坚时期,工作事务忙、担负任务重、时间节奏紧,要求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积极行动起来,全面深化改革,认真谋事创业。对组工干部而言,就是要围绕组织工作如何服务科学发展和自身如何科学发展两大课题,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及时调整工作内容,拓展工作领域,善于对组织工作中不合时宜的做法进行大胆改进,积极探索创新领导班子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党员干部队伍管理等方面的新机制,切实解决好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并及时总结新经验,提升知名度,打造一批既有地方特色又有广泛指导意义的组织工作品牌,以创品牌推进组织工作创新。

此致

敬礼!

汇报人:

年月日

敬爱的党组织:

您好!

自从学习了关于三严三实的精辟论述,深受触动。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同时还要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贯彻和落实三严三实必须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提升个人修养和素质,严守工作纪律和职业首先规范,廉洁从教,踏实工作,真正落实教书育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一、提高认识,提升个人修养

树立终身的意识和观念,用新的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加强党性修养,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真正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弄清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根据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体要求,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加强法律法规学习,落实依法治教,依法执教。加强师德修养,做好学生的榜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自觉抵制不正之风、低级趣味侵蚀。

二、爱岗敬业,做好本岗工作

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因此,作为教师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扎根教育基地,诚实苦干,营造一个精致的育人环境,锤练一套精良的育人方法。求真务实,是一种品格,一种境界,一种追求。只有立足教育事业,才会满腔热情地去务实,以诚待人,忠实处世,克服私欲,才会正确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树立无私奉献意识,在本职工作中勤恳、无怨、热情、忠诚。以自身高尚的师德形象和良好的师表形象去感染、影响和培育德才兼备的学生,让他们快乐健康的成长。

三、三严三实,铸就优秀师魂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让我们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强大自己、提升自己、锤练自己,真正让我们修成真身,让我们更优秀、更完善、更胜任人民教师这项工作。

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做一诚实的人、成熟的人、实在的人,纯粹的人,真正让我们成为真人,让我们培养出更多优秀、健康、德才兼备的人才。

三严三实重要讲话学习心得

在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关于推进作风建设的重要讲话,在全国、全军、全党,上至党政机关、下至基层百姓,都引起了热烈反响。大家认为,总书记关于既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需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等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现实针对性和深远历史意义,为加强党风政风作风建设提供了指南。

当前,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国际地位迅速提升,但面临的国内外政治形势也是错综复杂,受到的诱惑也是接踵而来,稍有不慎就会落入万丈深渊。面对百姓雪亮的眼睛、媒体公众的监督,社会舆论的压力,党政发展的要求,现在必须坚持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唯有各级领导干部都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体要求改进作风,才是王者之道。而三严三实就是对群众路线及作风建设的进一步升华,也是其具体方法。

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为官者要做到以德为先,修身养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更好地治国、平天下,进而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此致

敬礼!

汇报人:

年月日

敬爱的党组织:

您好!

自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学校精心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最近学习了提出的三严三实。其实,早在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各级新闻媒体纷纷予以专题报道时,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就意识到,随着以反对为重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入,三严三实会逐渐成为所有入党积极分子干部行动的标杆,成为衡量各项工作做的好不好的重要标准。

当前,我国面临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改革险滩等着去涉,硬骨头等着去啃。但是,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却也在横行无忌,可以说,三严三实的精辟论述,简明扼要,切中时弊,对我党怎样继续领导全国人民为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把脉问诊,既诊断了病情,又开除了治病的药方。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同时还要做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学习贯彻这种精神,关键是要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个人修养,严明工作纪律,脚踏实地工作,坚持以学生为本,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作出突出的成绩。在学校,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们看在眼里,而他们正处在成长期,对于各种行为处事的方式都会极力地学习和模仿。因此,我们在做好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更要加强自身修养,为学生树立榜样。

一要为人师表。要正心、修身,严格自省、自励、自律,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塑造良好的师德修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好学生的榜样。

二要务实守信。要想着学生的发展,家长的重托,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以学生需要为本,要从实际出发,谋划好自己的工作,做到有效备课,设计好教学环节,不脱离学生学情。教育学生时,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客观事实,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地把工作做好,并注重工作的实际效果。同时要说到做到,表里如一,始终如一。

三要虚心接纳各方面意见,以博大的胸怀,对犯错的学生多一些宽容和谅解,对同事的某些建议和贬斥多虚心接受和反思,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进而赢得同事的支持和学生的尊重。

四要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实干为责,以实干为荣,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承担教书育人这个重担,勇于面对现实,善于解决问题,不做面子工程。不让社会上一些唯利是图、金钱至上、拜金主义思想所迷惑。

此致

敬礼!

线上教学如何提升学生自律范文篇4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策略;提升途径

一、促成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策略

当前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略显不足。而影响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理解物理教材的能力、理解学生学习困惑的能力和理解物理教学的能力.下面,笔者从这三个方面来谈促成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提升“理解物理教材”的能力

1.凸显物理教学的重点难点

一些高中物理教师由于讲得过多,结果“冲淡了教学的重点,淹没了教学的难点”.教师只有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修剪无关的枝节,提取精要的内容,才能凸显教学的重点难点.比如,高中“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节的教学,学生在初中就已学习过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大小的测量、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重力的概念、重力大小的计算、重力的方向等,高中要学习的新知识是重心的概念、物体的重心与何有关、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图示在后续“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中要用到,力的示意图是后续受力分析的基础,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了解性知识,因此教学中就要突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重心概念”与“影响重心位置因素”的教学.力的图示、物体的重心与何有关是教学的难点.抓住高中物理教学的重难点,也就把握了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正确方向.

2.遵循知识发生的逻辑循序

高中物理教师如能按照物理知识发生的逻辑顺序来设计教学,就会加宽学生的思维顺序.某教师教“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时,以一个“锥体爬坡”的实验引入课题,指出在学了本节课后能解释这一现象,接着就另起话题讲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重力、重心、重心与何有关,然后再解释“锥体爬坡”的实验现象.“锥体爬坡”实验在引课中除了起激发兴趣作用外,没有多大的效果,反而使学生学习的逻辑顺序发生了中断.不如将“锥体爬坡”的实验放到“重心”学习之后再来演示,然后让学生解释这一现象.经过这样的调整,知识的发生才变得有序.

(二)提升“理解学习困惑”的能力

1.理解学生是怎么学习物理的

知道了学生是怎么学习物理的,才能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物理教学”.比如惯性大小的教学.“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惯性的大小与速度无关与质量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学生往往先记住这个结论,然后利用这个结论去判断物理现象.实际上,即使学生将结论背得滚瓜烂熟,但惯性的大小为什么与质量有关而与速度无关,在他们的心中还是没有搞清楚.一到关键时刻,“速度大惯性大”的念头仍会不由自主地冒出来.

2.于学习中的障碍处设计教学

奥苏伯尔指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1]高中物理教师在了解学生知道什么的基础上,判断学生学习路径中的障碍,然后根据这一学习障碍选定解决的办法,帮助学生排除学习障碍.仍以惯性大小的教学为例来说明.教学内容是:“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惯性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决定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分析学生的学习障碍:教学中从“属性”一下跳到“大小”,学生的思维发生了中断.解决的办法:在“属性”(性质)与“大小”之间建立一个中间地带――“本领”,即“惯性是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理由是“属性”无法跟“大小”直接联系起来,而本领有“大小”,本领的大小能跟惯性的大小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将精力集中到“本领”这个中间地带上,才能突破教学的难点.教学中首先明确“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惯性是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惯性的大小就是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本领的大小,因此惯性大小与速度大小无关”,然后设置情境:两辆相同型号的卡车,一辆空载,一辆满载,在相同大小的牵引力作用下,都由静止开始加速至100km/h.问:哪一辆卡车启动快?学生凭生活经验可知,空载的卡车启动快,运动状态变化快,说明空载卡车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小;满载卡车启动慢,运动状态变化慢,说明满载卡车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大.由此可知,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本领的大小与质量有关,由质量决定,即惯性的大小由质量决定.

(三)提升“理解物理教学”的能力

理解高中物理教学主要指理解以下四点:(1)为什么教;(2)教什么;(3)怎么教;(4)教得怎么样.“为什么教”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价值所在;“教什么”是指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怎么教”是指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得怎么样”是对高中物理教学效果的评价.比如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1)明确教这节课的价值.在此之前,我们研究的都是单个物体,从牛顿第三定律开始我们研究的是两个物体.牛顿第三定律这节课是我们从研究单个物体到研究两个物体的一个分界线.(2)清楚这节课要教的重难点内容.关键是讲清定律中“总是”两字.“总是”体现在“静止物体之间”、“运动物体之间”(包括做“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物体之间).“总是”体现在“固―固”、“固―液”、“固―气”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总是”体现在接触力这样、非接触力也这样的物理现象中.(3)知道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教师分析了“用手背敲桌面,手感到痛”、“人游泳时手和脚要往后划水,人才能往前游”两个例子,然后指出:第一个例子是固体与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二个例子是固体与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再启发学生,“你觉得生活中还有什么样的例子能说明其他种类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呢?”学生提出:“直升机停在空中时,直升机的螺旋桨将空气往下推,对空气有往下的作用力,被往下推的空气对直升机有向上的反作用力,使直升机停在空中.这是固体与气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在教师所举例子的基础上说出直升机的例子,说明所学的知识发生了内化.通过这个教学过程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对生活现象的物理学反思.(4)评价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问:“马拉车匀速前进时,马对车的拉力等于车对马的拉力;马拉车加速前进时,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这种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目的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促成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途径

促成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途径主要有两个,开展高中物理说课活动和撰写高中物理教学故事.两者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前者是一种依赖于教学同伴的合作活动,需通过教学同伴的合作研究才能展开,如有专家的参与指导,就能迅速地提升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这是一项针对某一节完整教学内容所开展的研究活动.后者是一种依赖于教师自身个体的反思活动,需用教学理论拷问教学事件,经教学分析,形成个性化的教学主张.这是一项针对教学内容某一局部细节或整体架构所开展的研究活动.

(一)开展高中物理说课活动

说课是一项要求说课者说清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的教研活动.如果在高中物理说课中能说清楚这些要素,那么上述“理解物理教学”的策略就落到了实处.它能有效地促成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比如“自由落体运动”一节的说课.(1)讨论轻、重物体谁下落得快.教师演示一颗粉笔头和一张白纸在等高处释放谁先下落的实验,提出问题:是否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教师让学生在提供的粉笔头、一张白纸、半张白纸这三样东西中选择合适的器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将揉成一团的半张白纸与平铺的一张白纸在等高处释放,得出轻的物体下落快.学生将揉成一团的半张白纸与揉成一团的一张白纸在等高处释放,得出轻的物体与重的物体下落一样快.在不同条件下得出了三个不同的结论.为了追求科学规律的简洁性,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探询物理的基本规律.教师介绍伽利略的“落体悖论”思想,否定了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的结论.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物理思辨的逻辑推理过程,感受物理思维的伟大力量.然后提出伽利略的结论同刚才学生实验所得出的结论不一致,到底是什么原因干扰了我们对落体运动的研究?再利用“牛顿管”实验来验证伽利略的想法.比较牛顿管在“抽掉少许空气”、“抽掉较多空气”、“尽可能多地抽掉空气”的不同条件下金属片、羽毛下落快慢的实验,推想在真空环境下的实验现象,再播放月球上宇航员的落体实验.让学生经历“问题实验推理牛顿管实验月球上的实验”这一过程,充分感受到逻辑推理与实验完美结合的美妙之处.进一步明确了在不考虑空气阻力,只考虑所受重力的情况下,重的物体与轻的物体下落得一样快.由此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的理想模型.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到物理模型的建立过程.(2)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通过模型的建立,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明确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提出问题: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加速直线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变加速直线运动?怎么证明?在学生提出方案的基础上教师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创新实验.教师将“能发出紫外线的频率可调的LED频闪光源球(如频率调至50Hz)”静止释放,利用小球发出的紫外线使贴在黑板上的涂有荧光物质的光影画布感光.在光影画布上铺一张透明塑料膜,当光影画布感光后,用记号笔在塑料膜上做下记号,就可利用塑料膜来研究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求出下落加速度的大小.目的是通过创新的实验达到频闪照相的效果,以方便地研究落体运动的性质和求出落体加速度的大小.再用PPT展示一张排列杂乱的不同纬度处重力加速度值的表格,让学生寻找g的规律.目的是打乱书上表格按纬度增大g增大的排列顺序,避免一眼就能看出结果、缺少思维含量的做法.(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应用.让学生通过回忆初速为零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来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通过破解“时间尺”测量同学反应时间的秘密达到学以致用,灵活运用物理规律的目的.

(二)撰写高中物理教学故事

高中物理教学故事是通过教师亲身经历的教学事件,包括教师自己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和观课中发现的教学事件,运用教学理论进行教学分析,由此产生个性化教学主张的一种叙事形式.高中物理教师可采用“一则自身亲历的教学事件+教学分析+由此产生的教学主张”的写法撰写教学故事,通过分析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来提升教学设计的能力.它具有亲身经历、短小精炼、启迪教学智慧、便于改进教学设计的鲜明特征.当积累的高中物理教学故事多了后,还可将某几则相关联的教学故事组成一个“教学故事串”,提炼出新的教学主张.比如关于弹力的教学故事串.

教学故事1:教师先展示一副动漫图片:(如图1所示)一颗橡皮子弹击中动漫人物路飞的大肚.然后解说,路飞的大肚将橡皮子弹反弹回去,说明路飞的大肚对子弹有弹力的作用.

教学分析1:第一,高一学生中不识路飞为何人的有很多,只有平时喜爱动漫的同学才熟悉.教学中引用路飞的例子并不适宜.第二,一副肚皮画得这么夸张而又是静态的图片离现实生活太过遥远,且在现实生活中一颗高速飞行的玩具子弹击中人的肚皮也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物理教学中不宜宣扬这种危险的事情.第三,人的肚皮是柔软的,不可能将高速飞行的橡皮子弹反弹回去,这与动漫情境截然不同.第四,完全可用一个真实的简单的实验来说明弹力的产生过程.比如,被压缩的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与小车接触,放手后被压缩的弹簧在恢复原长的过程中将与之接触的小车弹出去,说明被压缩的弹簧对与之接触的小车产生了弹力的作用.

教学主张1:拒绝虚构的漫画,采用真实的实验.

教学故事2:上课所用的黑板能在水平方向上沿黑板槽灵活推动.教师在黑板槽的底部放置一面平面镜,在黑板前方一两米处的桌面上安放一支亮着的激光笔,激光笔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照到天花板上,然后请一位学生上台沿垂直黑板面的方向推黑板,结果天花板上的激光亮点发生了明显的移动.教师总结说,这个实验利用了“光杠杆”放大微小形变的设计思想,天花板上激光亮点的移动说明黑板受力时发生了微小的形变.

教学分析2:由于黑板槽缝隙的影响,黑板受学生推力时在可移动槽内的移动距离要远大于黑板受压发生的微小形变.因此天花板上光点的明显移动主要是由于黑板在可移动槽内的偏移引起的.因此这个演示实验是一个伪实验.

教学主张2:要真实验不要伪实验.在利用“放大法”观看微小形变的实验中,既经典巧妙又易做的当数按压扁玻璃瓶的实验,只要将一个带有细管瓶塞塞入盛满红墨水的扁玻璃瓶中,就可操作.这个实验仪器易得,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可惜上课教师没有采用这个简易实验.

将教学故事1与教学故事2组成一个教学故事串,可以形成新的教学主张.

新的教学主张: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观”――实验教学要多做、巧做、真做.多做实验指对于可以做出的实验就不要用图片,应多做实验用实验来说理.巧做实验指实验体现了巧妙的物理思维方法.如上述玻璃瓶实验就运用了物理学中的“放大”思想.真做实验指要拒绝虚假的实验做真实的实验.

总之,高中物理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时如始终坚持将提升“理解物理教材”的能力、“理解学习困惑”的能力和“理解物理教学”的能力放在首位,在教学反思中以“开展高中物理说课活动”和“撰写高中物理教学故事”为载体,必将迎来自身教学设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线上教学如何提升学生自律范文篇5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43-01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因此,如何控制实验的盲目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是实验教学中倍受关注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实验教学中如何优化问题设计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一、建立问题式实验教学

以往,演示实验是教师按教材要求通过演示、讲解使学生明白物理现象和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学生实验大多是按照教材或教师设计好的思路按部就班地操作,虽然表面上理解了概念、规律,但应用时往往束手无策,谈不上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而探究性实验趋于形式化,学生自主探索过程往往变为被动演示过程,更谈不上新的发现或创造了。

当前问题式教学已成为一种科学教学模式,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并围绕问题的解决及新问题的产生而展开。建立问题式物理实验教学,把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有效设计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促使学生思考、体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实验教学的问题设计

物理教学始终贯穿实验这条主线,实验教学应该沿着问题这个线索去把握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三个环节。问题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既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要利于学生建立思维模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科学品质。

1.发现式问题设计

演示实验是由教师操作示范的实验。它不仅要求在学生面前清晰地展示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思考,以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与掌握。

(1)猜想式提问。让学生大胆猜想,在感性的基础上感受知识的发展,为上升到理性认识搭建平台。例如,把一根粉笔竖放在白纸上,设问:“抽出白纸时,粉笔会怎么样呢?”根据经验大部分学生猜会倒下,于是笔者迅速抽出白纸,结果令学生“大失所望”,有的甚至急于自己动手做实验。提出猜想:“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由此引入惯性定律。

(2)根据现象直接提问。直接提问的目的是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并敢问、会问的习惯。如,观察放入水杯中的筷子,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筷子会变弯呢?

(3)类比式提问。目的是让学生对不同现象会找相同点,对相同现象分析不同点,培养善于类比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如,在关于密度的演示试验中,先提问:若取相同体积的“疏松的棉花”和“压紧的棉花”,哪个质量大?再提问:相同体积的铁和铝,哪个质量大呢?最后:如何给这种现象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呢?

(4)逆向提问,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如,由电能生磁想到磁是否也能生电呢?做功可改变内能是否可以利用内能做功呢?

(5)发散思维提问。由此及彼的发散思维,促进知识迁移应用,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2.参与式问题设计

分组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组合作,动手实践,验证物理规律、把握科学的实验方法,问题设计要体现主动参与与反思。

(1)对实验用具的提问。很多验证性实验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并设计实验,根据自身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考虑准备何种实验器材,鼓励学生自制实验用具,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学生受“重的物体下降得快”的直觉认知影响深刻,在“自由落体运动”一节如何打破这个“常识”成为教学的难点。笔者是这样提问的:如何利用身边的物体验证轻、重两种物体几乎同时落地呢?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实验热情,而且让学生在主动尝试中发现理想学具,提升学生的成就感。

(2)实验前的问题设计。实验不能盲目地进行,而是要先让学生预习,然后设问:本次实验目的是什么?涉及什么原理?操作过程有哪些注意事项?能否清晰表述实验的途径、方法、步骤与预期效果?

(3)实验结果的问题设计。针对实验结果让学生思考: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进行概述?实验结果是否和预设一样?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如何优化实验过程减少实验误差?

3.探究式问题设计

线上教学如何提升学生自律范文

1以高中物理实验为题材,实现问题情境的创设

物理是一门实验型学科,物理实验是物理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正是由于高中物理实验的直观性与真实性的特点,学生对实验都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作为一线的高中物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灵活的运用物理实验这一教学手段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有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实际操作实验,让学生在深入理解物理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验的合理引入,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呈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案例一在进行选修3-1第一章第一节《电荷电荷守恒定律》的教学中,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带电的本质和带电的具体措施与方法;物理实验是本节课重要的教学手段,学生根据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与总结;学生在理解带电本质的同时也水到渠成的接受自然界中普遍的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最终学生能够形成利用守恒的思想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境1让三名长发女生利用塑料梳子在讲台前梳头,三名女生的长发都呈现出随梳子梳头过程中飘起来的现象;

提问1上述现象中由于头发与梳子间存在引力的作用才使得头发随梳子飘起来,这里的引力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由于学生经过初中物理的学习和日常的生活经验比较容易知道头发与梳子之间相互作用产生了电荷,它们之间引力是由于正负电荷的吸引力,从而导致头发随梳子飘起来;

提问2布置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体验,列举生活中产生电荷的实例,这一提问是一个发散性的问题,学生比较感兴趣,课堂的气氛被学生争先恐后的积极发言激活起来,学生的回答主要集中如下实例:(1)冬天睡觉前脱下毛线衣时出现火花;(2)伸手接触装有地毯的门把时经常有触电的现象;(3)油罐运输车尾悬挂接地铁链,目的将静电导入大地;

提问3物体之间相互摩擦为何会产生电荷呢?

学生:物理教师的提问使学生活跃气氛安静下来,开始思考如何透过现象寻找内在的物理本质,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便从现在进入正轨;

结论由于组成物体的原子中原子核对核外电子吸引能力的差异,物体在相互摩擦的过程中核外的电子会从一个物体上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上,从而使得得到电子的物体带上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上正电.

情境2设置小实验让学生完成如图1所示,导体A带正电,用不带的导体球B与A接触后放开,再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发现验电器的箔片张开一定的夹角;

提问4金属小球B带何种电荷且从何而来?

结论这里问题与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领会接触起电的方式,两个导体将电荷进行重新分配使得原来不带电的导体带上电荷.

提问5图1所示的实验中,B球与带电导体A接触后带上正电荷,是否一定要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才能使验电器带电呈现箔片张开吗?

情境3设置实验B球带上正电后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如图2所示,结果发现惊奇的一幕:验电器的箔片张开一定的角度!

结论这一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沉浸于思考与分析中,物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进行,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让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理解和掌握静电感应发生的过程和本质,这也成功解决了本节课程的一个重点难题.

可见,借助于物理实验进行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实验的规律与本质,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2借助于高中物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性,通过类比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在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中经常发现新旧知识之间存在许多的相似性,我们在学习新的物理知识的时候可以借助于旧知识采取类比的方式引入新知识,提升教与学的效率;类比法是一种逻辑推理方法,通常是将已经掌握的问题结论平行的运用到新的问题中去,从而探究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物理学研究的领域中类比方式的逻辑推理思维形式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可谓是“借他山之石,功我之玉”.

案例二在《磁感应强度磁通量》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磁感应强度是反映磁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是一个比较抽象的且十分重要的概念,但是我们发现磁感应强度与电场强度两个概念的相似性,则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以类比于“电场强度”概念的理解过程,让学生再次体会比值定义法的有效运用.

情境1在对电场学习以后,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产生力的作用体现了电场力的性质,可以借助于试探电荷来探究电场的特征;正电荷在电场中所受电场力的方向为该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

问题1布置学生利用实验桌子上的磁铁和小磁针,结合探究电场性质的过程来体会并发现磁场的特征,思考采取什么方式进行探究?

结论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情境自然容易想到磁场对放入其中的小磁针存在力的作用,小磁针北极所受力的方向为该点的磁场方向;

情境2在电场中利用电场强度表示某一点的电场强弱和方向,且用比值定义法得出电场强度的公式E=F/q(F为试探电荷所受电场力的大小,q为试探电荷的电荷量),电场强度与试探电荷所受电场力和试探电荷的电荷量无关,由电场本身决定;

问题2磁场中不同的位置强弱也不尽相同,利用何物理量表示磁场的强弱和方向呢?该物理量如何定义?

结论根据类比的特征,在磁场中引入一小段通电直导线来代替小磁针,磁场对通电直导线产生安培力的作用,利用安培力与电流强度和导线长度乘积的比值表示磁场的强弱即磁感应强度,磁感应强度与安培力和电流元无关,由磁场本身性质所决定的;

情境3试探电荷以任何方式放在电场中都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且电场强度的方向与电场力方向共线,电流元在磁场中是否也满足这一特征?物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通电螺线管产生的磁场进行实验,将通电直导线放置于螺线管中,分三种情况进行放置(与轴线平行、存在一定的夹角、与轴线垂直),学生经过自身参与操作的实验中发现当磁场方向与通电直导线垂直时所受安培力最大,磁场方向与通电直导线平行时磁场对直导线无作用力;

小结利用类比的方式与实验相结合进行探索的教学手段,在提升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在本案例中学生体会到电场与磁场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加深了磁场的理解程度,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3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积极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物理是一门生活化的科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真实的生活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得以发展,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机的插入生活小故事、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感知物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与物理规律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三在《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这一节教学中,重点在于牛顿运动定律与圆周运动的有机结合,内容主要涉及日常生活中物理知识,创设贴近日常生活的问题情境是高效处理本节课的主要方式,特别是本节课的导入部分生活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探究的生活中物理知识的欲望.

情境1星期天小芳妈妈提着一大方便袋水果到家,正想把沉甸甸的水果扔在沙发上时,突然方便袋断裂了,水果全部散落出来;

问题1妈妈感觉比较奇怪,在拎水果的过程中感觉方便袋承受能力快要到极限了但是终究没有断开,但是一扔就会断裂呢?请同学们帮助分析下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象的?

探究结论由于在扔水果的时候,水果欲做圆周运动,需要水果袋的拉力与水果总重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如图3所示即F>G超过袋子承受的最大限度则断裂;

情境2袋子断裂的原因是向心力的缘故,如果你是工程师火车拐弯时铁轨如何设计?

情境3如果你开车一辆汽车经过凸起的拱形桥和凹形道路,作为司机的你如何处理?

情境4游乐场的“过山车”为何在最高点不会掉下来?

情境5洗衣机大大减轻了父母手洗衣服的辛苦,为何衣服经过洗衣机的脱水之后,水分基本消失了呢?

线上教学如何提升学生自律范文1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机械制图》教育体会

当常熟职教中心的校旗在人杰地灵的虞山的东南开发区升起时,我们迎来了祖国各地的莘莘学子。他们带着梦想、求知、渴望而来。作为教师,我们为他们的选择感到庆幸和自豪,更感觉职业教育的希望和自身肩负的重担。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和学校之间的激烈竟争,需要教师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丰富的人生和渊博的专业知识,百舸争流、鹰击长空的胆识和勇气。如何在激烈竞争中夺得我们常熟职教的一席之地,职业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成了我们职教中心的立校之本。

一、精心准备好每一堂课,采用善喻善问的手法诠释课程内容。

所谓善喻,即“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就是说教师在讲授时,必须做到语言简练,而析理透彻,道理深奥却不晦涩,比喻不多却恰到好处,这样才能使学生跟上自己的思路。因此,在准备教案时,教师应精心策划好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使学生理解课本内容,采用善喻善问的方法引入新的知识点。

例如,在三视图章节中,对于三视图的投影规律“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很多学生不理解。我让同学们把零件的三视图理解为一个人站在一个地方,同时从正面、左侧面、俯视照三张相,按三视图配置在一起,然后提问:“一个人同时照三张相,他本人的真实肩宽、身高、胖瘦会因为三张照片的角度而改变吗?”“不会。”学生肯定地回答后,随之理解,三视图即为一个物体往正面、侧面、水平面三个方向的投影而成的视图,是同一个物件的三个方向的投影反映,所以遵循三视图的“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投影规律。现在同学们已经能很好地运用三视图的投影规律来读图和绘图。

在学习组合体章节时,同学们对“形体分析法”难以理解。书上表示为“按照组合体的结构特点和各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把它划分为若干个基本几何体,并分析各基本几何体之间的分界线的特点和画法,然后组合起来画出视图或想象出视图”。这种分析组合体的方法叫形体分析法。同学们对这种方法很难理解。怎样让同学们理解“形体分析法”呢?我给同学们打了一个比方:假如同学们都是学美术的,有人要求画一张肖像,同学们首先看到的是一张脸(即一个组合体),然后分析这个人的脸由眼睛、鼻子、嘴、耳朵等部位(即几个基本几何体)构成,逐步分析各部位的结构特征及相互位置关系,熟悉五官后,画这个人的肖像就轻车熟路了。回到我们的组合体视图,利用形体分析法,把组合体分成几个基本几何体,逐个分析,画出视图。在同学们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我给他们讲了“庖丁解牛,目无全牛”的典故来加深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多次提到形体分析法,反复刺激,学生因此形成概念。

又比如讲剖视图时,从剖开西瓜来知道西瓜有红、黄、白三色,分有籽或无籽,等等,引出剖视图的目的是为清楚地表达零件的内部形状、结构等。

二、采用口诀教学,寓教于乐,使学生乐于接受。

在很多知识的理论教学中,对于书本上的定义和概念有的同学很难接受,所以我采用一些口诀的手段使他们乐于接受。比如,讲三视图与物体方位的对应关系的时候,我将它归纳为:“物体左右主俯见,物体上下主左见,俯视左视显示前后,远离主视是前面。”对于直线的投影特性,我将它归纳为:“倾斜变短线,平行实长现,垂直聚一点。”再如,对于投影面平行线的投影特性,用“一斜二垂平行线”七个字来归纳,它的含义是:“一斜”就是指“在所平行的投影面上的投影为一段反映实长的斜线”;“二垂”是指“在其他两个投影面上的投影分别垂直相应的投影轴,长度缩短”。同样,我把投影面垂直线的投影特性用“一点二平垂直线”来归纳,这样使学生容易记忆并乐于接受。

三、加强直观教学,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机械制图》是一门对空间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学科,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运用实物、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化抽象的投影关系为直观的视觉印象,降低问题的难度。此外,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实训车间参观,使学生有机会了解机械生产的各个环节,达到丰富感性知识,加深对课堂知识理解的目的。讲课时要注意让学生将感知与理解相结合,运用直观模型及实物,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理论的问题感性化,有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如在讲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时,用所在教室为大教具,用黑板、地面、墙壁作为三个基本投影面,将任一物体向这三个投影面上投影画出图形,展开成三视图。再结合课件演示给学生看,尤其是三个投影面的展开过程:保持V面不动,H面向下翻转90°,W面向右翻转90°。通过讲解与演示,学生明确了平面――空间的变化,再讲投影规律及三视图与物体方位的关系就比较容易了。我把多媒体引入《机械制图》的教学,通过投影变化、组合体、相贯线、截交线等投影问题,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到所求问题的投影变化,降低了相应知识点的学习难度,使学生由浅入深、由物到图、由图到物地反复训练,提高了空间想象能力。

四、合理调节教学中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做到讲课重点突出,基础兼顾。

目前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普通初中毕业,仅有些许几何学知识,且大部分基础知识不很扎实;没有学过立体几何,空间立体概念不强;多数同学来自农村,无机械制图的认识和概念(仅少数同学由于父母、亲戚为工厂人员,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对重点章节应讲慢、讲懂,让大多数同学能懂,少数同学通过课后询问老师或同学后,也能基本掌握。同时我在布置一些有相当难度的习题时,让全班同学先自己做,然后在班中发掘做得好的同学,让他上黑板板书,一来可以展示他的能力,二来让一些不会做的同学学有榜样,看到差距并且迎头赶上,这样来带动全班同学共同进步。经过几个月的学习,这些同学在《机械制图》期中考试中脱颖而出,同时激发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在班上形成一股良好的学习风气,也能增加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精神。例如像07高技数控(1)班的周晓雷、顾雷、蒋超同学,07高技数控(2)班的徐家乐同学,在期中和期末考试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可以说成为了班中学习《机械制图》课的好榜样。

线上教学如何提升学生自律范文篇8

笔者认为,在中学阶段,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在这一目标之下,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便成为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兼而有之的特质,就让我们选择了“活动”这一支点,实行开放的双线课程结构,将活动课程引进课堂,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又保留课外活动的阵地,让学生参与生活,参与社会实践,扩大知识视野,增强学生语言的实践能力。

一、对“活动”的认识

活动,是一切生命体的本质属性。[1]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是改造现实,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活动是生命本质的体现。

所谓活动教学,主要指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2]。活动教学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活动和自主实践,它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进行主体教育和实现主体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其特征通过与接受教学的对比可一目了然(见右表)。

学生自主学习、直接体验与个性养成是活动教学最为显著的特点,这与新课程所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完全吻合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在于它把学习者放在一个从属和被动的地位,而活动教学则是把教育的对象变成了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把“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变成为“以学习者为中心”,把以教师为主导的“教中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做中学”。

1.活动是完成探究性教学内容的重要方式

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三者的共同作用,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互启互成。为了表明其内在关系,上海教科院顾泠沅教授曾经绘制了下面这幅三维图[3]: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首先,任何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的实现都是在一定教学水平上操作的,内容与方式也是相互依赖的,一定的教学内容要与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结合起来考虑,两者必须相互匹配;其次,活动教学方式随着探究性教学内容比重的加大,其所占的空间愈加广阔,而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下也在其间凸显出来。由此可见,活动教学是完成探究性教学内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选择。

2.活动是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

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不是已经完成的产物,而是正在进行的活动。”[4]他认为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而语言活动就是一种创造能力。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一书中,则提出语言思维训练的理论,并明确指出,学习语言需要活动,需要训练。[5]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学”而不是“教”,“实用”是语文教育追求的目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追求实效的社会氛围中,教师就应引领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情景里学习语文、应用语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把握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是其生存能力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这一过程中,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它能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获得语言和语言规律,培养语文能力,发展智力与个性,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活动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重要载体

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提出了智力技能五阶段理论,其中明确指出构成能力的因素,有知识因素和技能因素两种。[6]知识因素,在语文素质教育中是就语言规律而言的。获得语言规律,是建构语文能力的基础。忽视语言规律的讲授和学习,是不可取的。技能因素,一是思维技能,二是操作技能,技能对个体活动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也就是说,技能可以直接控制活动程序的执行。所以,活动的自我调节,包括活动的思路、方法、执行状态和速度,也是构成能力结构的基本要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活动是实现主体性,达到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最佳方式。也只有通过活动,才能体现出尊重学生、发展学生个性的主导思想。在活动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还能实现师生的双向交流与互动,建立师生和谐的合作关系。这正是活动教学的优势,它是知识传授模式无法比拟的。二、双线自主活动教学的提出

双线自主活动教学,以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标,以课程结构和教学过程改革为核心,实行教材教学线和实践教学线的双线课程结构,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7]教材教学线,又称子线结构,以学习语言和语言规律为主。语言规律包括语法规律和语体规律两个部分。实践教学线,又称午线结构,以学生的语言活动和语言实践为主,即运用语言规律进行语言活动实践。双线课程结构,不管是教材线还是实践线,都以学生的言语活动实践为主。

双线课程结构是根据“语文即生活”这一论断而提出的。双线课程结构的机制是:减少教材教学线授课时数,另立实践教学线,即将原来的语文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作教材教学,一部分用作语文实践。语文实践线,一般每周占用一课时。在语文实践线中,又分为两部分,即课上部分和课下部分。课上部分,结合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完成相应的活动内容,如初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高中的梳理与探究;课下部分,以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为主,如阅读报刊,写文摘笔记、日记,办手抄报,开展社会调查和语文社团活动,等等。

双线自主活动教学,是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灵魂,实现教学活动化、活动教学化。前者是指,改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传递、单一发展,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综合发展为目的的认知实践变课堂为活动的“场”;后者是指一切活动都要

根据教学的长远目标与短期要求,统筹规划,精心设计,使课堂的“活”与学生的“动”更具实践性、实效性。因而,这种活动不是教学的某一环节的活动,也不是单纯的活动课,而是全程教学中师生多元互动的一种存在形式,活动既是师生本身的存在,又是师生通向语文教学目标的根本途径。双线自主活动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课内外互动互补为突破口,着力于活动特性及其功能的科学开发和充分利用,将教学内容有机地内化于多元互动、有序有效的主体活动之中,借助于“活动”这个中介机制,顺其自然地深化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

三、双线自主活动教学促进语文教学方式改变的具体策略

1.教材教学线变教师只备教材为设计活动

设计之于课堂教学,犹如枕木之于绵绵铁轨,基石之于巍巍高楼。没有科学、艺术、精到的设计,就不会有优化的教学活动。语文教师应该有这样一种共识: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不完全是教师教出来的。因此,让学生孤立、被动地读书,对学生学好语文是无济于事的。在备课中,如若只备教材,就注定了语文课堂只能是一个知识点的简单传递与接受的过程。只有将学生纳入备课内容中,将教学活动由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构建,才能使课堂成为思考者的领地、智慧者的天堂。

双线自主活动教学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整体性,它既包括物质的、实践的操作,即外部活动;又包括智力的、精神的操作,即内部活动。合起来看,内部活动是融通,是建构,是外部活动的内化与提升。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不是“备课”而是“设计”。其基本原则是:不求多而细,而求精而活。也就是说,在把握学科特点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要针对易引发学生探究热情和兴趣的疑问点或关键点设置一个问题域,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探究问题的症结所在。

语文不是线性学科,具有螺旋式上升的特点。语文教材是文选性的,每篇文章都具有全息性,课文的教学目的也不是既定的,教学设计更可以五花八门,这无疑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开发空间。开发教材,设计活动不等于将教材抛掷一边,也不等于知识性的内容就不予以传授,而是应思考如何将教材用得适度、用得适当、用得适合。开发与设计的终极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使他们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在教材教学线的实践中,我们尝试以活动贯穿课堂,其活动设计是有一定目的性和指向性的。例如,导入新课可以设计“抛砖引玉”的活动,或是视频资料,或是复习旧知,或是事例分析,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再如,解决字词问题,可以设计“查字典”活动,让学生亲历亲为,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时,可以设计“浮光掠影”的活动,学生或是复述文章内容,或是快速梳理出文脉。应该说,教材教学的自主学习摒弃了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一味追求所谓的“进度”或“速度”,更反对不顾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而强行灌输,它强调的是找准真实而有价值的问题,明确活动要求,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自主探索、自主体验。

2.实践教学线变学生“在听中学”为“在思中学”

我们知道,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以往的教学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总以听客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双线自主教学的整个过程是活动主体作用于学习客体的有目的的实践过程,无论是个体活动,还是同桌活动或小组活动,指导、协助可来自他人,但具体操作只能是学生自己,因而主体性是双线自主教学的基本特征,它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双线自主活动教学倡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实践中学,而其最高层面应该是在思中学,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融汇于课内外的学习中,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我们认为批注评点式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的个人实践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批注评点式阅读源自我国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也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鉴赏和批评方法,古代谓之“评点”。评,即评论,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的要点以及用词造句方面的特点,用简洁的语言画龙点睛式地加以评议,表达自己的审美取向。批注评点式阅读不是重走一遍古人的老路,较之古代是一种更为开放、更能展现个性的阅读方式,批注者不仅可以把林林总总的阅读所得、所感、所疑写在书眉页侧,而且可以采用任何一种自己喜欢的并能恰当诠释感受体验的方式来评价文章。例如,可以就欣赏的内容来进行仿写,不赞同之处进行改写,喜欢绘画的可以根据情境配一幅简笔素描,喜欢写诗的可以用一首小诗传达自己的感受,还可以广泛联想、比较异同等。这种活动在课堂能够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能够让学生用切中肯綮的词语或短句记录他们的自身感受,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别样的情怀,其教学形式令人耳目一新。

目前,课堂教学有一种误区,认为没有学生讨论的课堂就是没有活动的课堂,就是气氛不活跃的课堂。而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恰恰需要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让学生静下心、沉进去,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语文素养”其实就是一种语文式的精神关怀,而这种精神关怀既有“文以载道”中的“道”,还应该有知识的建构和习惯的养成。“批注评点”式的学习方法正是对语文素养养成的最基本的关注。语文课应该让学生获得一些终身受益的阅读方法,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凡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要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一辈子受用不尽。”[8]

3.自主活动变教师的预设为学生的生成

活动式教学的活动是兴奋点,活动的磁力吸附着各种因子凝聚成活动磁场,使学生在活动中自然产生了一种竞争意识,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活动的开放性,决定了活动富有建构新型师生关系的潜能。因为活动是自主的,是在宽松、宽容、民主、友善的环境里进行的,教师只在活动中起“导”与“托”的辅助

作用,不再是主宰与代庖者。活动越是充分,学生的自主性越强。这样,伴随着教学的活动化,民主、平等、友善的新型师生关系就建构起来了。

活动可以是显性的,如课前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新闻播报、讲成语故事、诗词赏析、介绍作家作品、试题透析、即兴演讲等;如教学环节中的活动:识记活动、朗读活动、批注活动、评点活动、交流活动、拓展活动等。活动还可以是隐性的,即学生的思维活动,而这种活动尤为重要。自主活动教学过程是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前见”逐步达到融合的过程,是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知识结构逐步变换、共同提升的过程,也是教师的心理与学生的心理逐步共融交汇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单纯地讲授与灌输,而必须要积极地、平等地与学生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师生围绕共同关心的话题,各自以自己的视角和经验,用自己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和表述方式,通过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意见的交换,实现智慧的生成。

例如,有的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开展诗歌朗诵会,由学生自发组织,从主持到策划,从音乐到幻灯,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学生自己完成,这一过程体现了语文活动的综合性特点。面对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教学,有的教师将繁多的文言知识变换成竞赛式活动教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再如,教学如何运用说明语言时,有的教师利用学校资源,组织学生参观、了解学校,让“体验”二字贯穿于活动之中,将活动设计为资料采集、课堂展示和梳理提升三个部分,让学生通过动手去实践,通过动脑去思考,通过表达去运用,将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形成了一种“大语文观”,使学生更加爱语文、爱生活。

线上教学如何提升学生自律范文篇9

关键词:摆的周期性;演示实验;大学物理;实验探究;授课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识码:A

1建立基于随堂演示的大学物理“实验探究型”授课模式的重要意义

大学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集多种创新思想、探索理念与研究方法于一体的基础科学,其大多数物理原理都来源于对实验现象的升华或对实验规律的总结[1],因此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了演示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抽象的物理规律应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细致的观察得到”。然而在过去的理论教学中,物理定理的证明及应用大多采用公式推导,其中用到的微积分[2]知识较多,学生感到枯燥,不易对物理这门课产生强烈兴趣。结合近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发现很多看似深奥的理论知识点若借助于课堂演示实验进行启发和引导,立刻变得浅显明了,大部分学员开始主动探究物理本质规律,其“课堂参与”意识及互动热情远远胜于坐在“冷板凳”上当听众时的状态,课堂气氛明显活跃起来,尤其让人感动的是,不少平时畏惧物理、对教员“敬而远之”的“弱势学员”也开始以“实验主人翁”的态度配合教员的课堂演示,方便了教员与这类学员的近距离交流。由于演示实验教学过程突出了实践对理论知识的检验,能够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根据有趣的现象和些许点拨就能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近年来,全国各高校对物理演示实验都十分重视[3],本院也投入了经费进行了物理演示实验室的初步建设,然而,目前本院的课堂演示实验还基本没有普及,只是少量教员在部分课堂上尝试使用,大部分教学班级的教员基本没有应用该教学方法,原因如下:有的演示实验仪器设备复杂,比如J-LD23型复摆实验装置,需要水平仪、光电计时器,光电门滑座等等,测量时必须几次对仪器调平衡,操作步骤比较繁琐,初学者容易测量不准,在课堂操作比较耽误时间;有的演示仪器太大或太笨重,不易搬移,比如演示角动量守恒定律的茹可夫斯基凳,教员或学员在挪动那个底盘固定、能转动的铁转椅和两个重锤时很不方便,在短短的课间十分钟要将它们搬移出器材室再上下楼梯都有较大困难;还有的演示实验在课堂的明亮环境下,看不清楚实验现象,比如光学的干涉、衍射实验······因此,教员自主开发研究一些结构简单,携带方便的演示实验仪器就很有必要[4],下面以“摆的周期性演示案例”为例对大学物理“实验探究型”授课模式进行初步的探讨。

2大学物理“实验探究型”授课模式在我院推广的基础

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改革深化发展,对初级指挥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我院培养的高素质初级指挥军官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这对大学物理的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实验探究型”授课模式的特点是:教员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员,而是通过课堂演示,启发学员自主考察实验现象,学员通过分析实验表象的特点发现问题,然后在教员的点拨下按照科学的方法探究(包括猜想与推导)出相关的核心定理或重要概念的基本形式,从而获取本堂课的核心知识,一般学员通过观摩课堂演示或参与实践,能较快明白相关知识的灵活应用。通过近几年对不同层次学员进行的问卷调查分析,发现我院本科教学班由两类学员组成:大部分为高中毕业入伍的青年学员,这些学员基本为“九零后”的新一代大学生,课堂表现思想活跃,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他们希望有发展自己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的机会与场所,而陈旧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另一小部分为战士学员,他们有一定的基层部队工作经历,大多数接触过部队装备,这些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强,与纯理论课相比,他们也更喜欢“动手+动脑+用心”的演示教学法[5]——“实验探究型”授课模式,因此在我院大学物理课堂上推行“实验探究型”授课模式很有意义。

3用多种“摆的演示”案例探讨物理“实验探究型”授课模式的实践

通过课堂实践及对学员的问卷调查,发现我们设计的几个简单的“摆的周期性振动”演示案例能够启迪思维,增强课堂互动效果,该类演示实验成了新授课模式下物理课堂的亮点。

3.1单摆的设计——“微振动的简谐运动规律”的演示案例

如图1所示,将一根不能伸缩的长细线的一端拴一个小挂锁(或其他小物体),另一端固定在一个铁架子上,当长细线的质量与小挂锁的体积都可以忽略时,整个系统构成了单摆,教员就可以用此装置在课堂上演示“微振动的简谐运动规律”了。这个演示实验的设计理念是:鼓励学员在课堂上通过主动参与实验,细心观察小挂锁的运动规律,然后通过分组讨论交流,研究小挂锁做小角度摆动过程中所受到的力和力矩,最终在教员的启发下得到小挂锁(摆锤)的角加速度公式:,然后教员再进行提示:“此角加速度公式与简谐运动的典型微分方程式在形式上有什么关系呢?”,细心的同学很快回答:“它们的形式完全相同!”······于是本讲的核心议题——“单摆摆锤做小角度摆动时满足简谐运动的基本规律”得到了证明。如果教员想让学员更多地参与实验演示,并且让课堂气氛更活跃的话,可以用儿童玩具“溜溜球”来代替单摆的实验装置,选一个手不发抖、军事素质过硬的学员来当人体支架,学员在物理课堂做单摆演示实验时,军姿挺拔,台下的观众更是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观看实验现象,一些学员甚至站起来准备随时抢答问题。

3.2双线摆的设计——“微振动的简谐运动规律”的拓展演示案例设计之一

课堂演示实验的主旨不仅仅是为了得到本次课的核心知识原理而做的必要的铺垫,它在挖掘学员的创新潜力、激发学员的课堂主体意识、完善课堂的育人功能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员常常可以在做完教材指定的常规型演示实验后,抛出一些设计性演示实验的课题,引导学员的发散思维,得到更多创造性的“奇思妙想”,更大限度地给予年轻学生们创造的机会:比如,当教员完成单摆实验后,故意提出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单摆以外,还有什么样的摆呢?它们的周期如何计算呢?”于是有的同学会提出钥匙链类型的摆,有的会说瑞士挂钟的钟摆,五花八门的答案都会出来,教员可趁机拿出早准备好的双线摆,因为我们在选择课堂演示实验器具时,应注重发展简易且新颖的实验手段和方法。如图2所示:将单摆装置上的无弹性的长细线换成两根,一端挂重物(小挂锁),并将两根线的长度取齐,对称地固定悬挂在铁架台上,就构成了双线摆装置。教员在演示双线摆的小挂锁(摆锤)做小角度摆动时,提醒学员:“观察此时小挂锁的摆动规律与单摆的情况相比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员发现小挂锁运动的周期性规律,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当双线摆中折叠的两根线长度和单摆摆线的长度相同时,双线摆的周期和单摆的周期一样长吗?”同学们开始猜想:一些人认为它们的周期是一样的,另一些人认为双线摆的周期等效于摆长为双线中垂线的单摆的周期,所以不一样,于是部分人展开了讨论······这时教员再启发学生类比单摆的情况推导双线摆的周期公式:(是双线中垂线的长度),这时教员总结归纳:不管是单摆,还是双线摆,它们的周期公式都与摆锤的质量无关,可以用测量周期和摆长的方法确定实验所在地的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最后教员还可与学员共同探讨课下进行实验验证的方法:比如改变摆线长度做几组双线摆、单摆周期的对比实验等。

3.3复摆的设计——“微振动的简谐运动规律”的拓展演示案例设计之二

为了让全体学员在达到共同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化发展,激发他们不断创新、持久求知的意识,培养其乐于合作、善于交流、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教员与学员共同设计制作了复摆演示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用厚的硬纸板和彩色卡纸做一个漂亮的小猴面具,将小猴面具的眼睛、嘴等部位镂空,演示时教员将手指插入面具的眼睛或嘴等部位的镂空处,并将此手指压在黑板面上固定,让面具绕手指做微振动,可以让学员观看“微振动的简谐运动规律”了,教员在演示此复摆——小猴面具(摆锤)绕固定轴(手指)做小角度摆动时,提醒学员:“观察此时面具的摆动规律与单摆的情况相比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员答出面具运动的周期性规律,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其周期如何确定。当教员一边引导一边带领学员推导出复摆的周期公式:时,可趁机启发: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测量物体(如图3中的面具)转动惯量的方法,并提问:“要利用此公式得到物体的转动惯量,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呢?”让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员进行总结升华,课堂信息量将大大提升。

4多种“摆的演示”案例对大学物理“实验探究型”授课模式的启示

从上述几个课堂实验——“摆的微振动演示案例”的实践效果来看,物理课堂演示实验确实能为学员提供生动鲜明的直观形象,并且容趣、疑、难为一体,是创设思维情境的良好素材,由于演示实验要求内容的安排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促使教员在备课时积极设计新实验,探究实验现象,并总结升华得到教材中的主要定理与定律,因此使教员自动摒弃“照本宣科”教学状态,对教员的授课能力是全新的锻炼;在“实验探究型”授课模式中,学员是实验操作、设计的参与者,更是见证实验现象的观摩、讨论主体,部分课可以采用实验现象对比、“物理原理辩论”的方式使课堂重要定理越辩越明。作为信息化条件下军校物理课的教员,我们应时刻关注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挖掘学生的科技创新潜能,磨练其严谨务实的性格、培养其合作探究的意识和手脑并用的习惯,才能让这些未来的军事精英更加有实力掌控变幻莫测的高技术战场。

参考文献:

[1]周风帆,王浩程.大学物理演示实验的价值重构[J].大学物理,2011,30(8):46-50.

[2]黄英.关于提高大学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增刊),2012,19-20.

[3]郑志远,张自力,樊振军等.物理演示实验的作用与课程建设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10,(20):318-319.

[4]黄英,潘学琴,戚英华.大学物理简易演示实验的设计[J].中国教育科研杂志,2010,22(4):29-30.

[5]黄英,姚国政,刘影.基于物理兴趣培养的演示实验授课新模式的探讨[C]//迟宝山,李胜利.装甲兵工程学院2012年教育转型研讨活动论文集:深化教育转型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北京:金盾出版社,2012,141-144.

线上教学如何提升学生自律范文篇10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情境思维过程创设展示提升

“数学课程应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列出的十大课程目标之一。《课标》阐述道:“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可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关注和研究思维过程及其教学措施,是高中数学教学的应有之义。

从另一个角度看,基础教育新课程将“过程与方法”列为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也凸显了学习过程、思维过程在整个动态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展示数学思维过程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指导原则,通常称为过程性原则。真实的数学思维过程是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它包括概念的形成过程;问题被发现的过程;规律被揭示的过程;方法的探索、思考和形成过程;结论推导和证明过程。这些过程往往蕴含着数学的一些重要的思想方法。展示这些过程让学生细心体会与领悟,揭示出已知的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往往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捷径,激发思维的源泉。因此,课前教师应根据过程性原则和“最近发展区”规律,围绕如何创设和再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这个思维过程,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程序。本文拟结合教学实际作一些探讨。

一、概念形成教学中思维情境的创设和思维过程的展示

数学中每个重要概念的引入与定义,几乎都历经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创造等漫长过程,尽管教学中不可能完全重复前人漫长的探索过程,但若抓住方法的精神实质,精心组织、设计、创设和再现适当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领悟形成概念的方法,就可以使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兴奋状态,增强学生的内在活力,使学生成为自觉主动学习的主体。

现以“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这一概念形成过程为例,作如下教学设计让学生展开思维。

1.演示模型,提出问题。

平面上两条相交直线可用它们所成的角的大小来描述,那么空间两条异面直线也可形成大小不同的“角”吗?如何寻找一个合适的量来刻画两条异面直线之间的倾斜程度呢?

2.逐步形成概念,创设如下过程。

(1)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交就构成角,而两条异面直线不相交,哪来的“角”呢?如何规定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呢?

(2)能用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来确定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吗?

3.启动思维,形成概念。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实现“降维”目的,预设学生可能得到下三种方案(如图1):

方案一:作a′∥a且a′与b相交而得;

方案二:作b′∥b且b′与a相交而得;

方案三:在空间任取一点O′,作a′∥a、b′∥b、a′与b′相交而得。

图1

4.思维辨析,定义概念。

通过对三种方案的分析,异面直线a,b所成的角似乎有很多个了,究竟哪个是直线a,b所成的角呢?为什么?启发学生根据等角定理的推论,说明这些角都相等,这样作出的角都合理,且是唯一的。选方案三作为定义就水到渠成了。

5.分析概念,为形成“方法”作准备。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与角的顶点O的位置选取无关。运用时,可把点取在两条异面直线中的某一条上,要找到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关键是经过平移,把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锐角(或直角)来解决。

二、公式教学中思维情境的创设和思维过程的展示

数学公式的教学首先要使学生掌握公式的推导方法,而这个方法的思考过程,教材上通常会把它浓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思维过程给以展示,引导学生发现公式,揭示规律,并多角度探索思路给以证明。

例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教材上采用错位相减法,即在和式的基础上乘以公比q(q≠1)后,两式相减达到消项求和。对此,学生往往不易想到,也是教学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可开展如下思维过程。

先引导学生得出an=al+alq+alq2…+alqn-1……①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归纳,猜想出公式:

因为Sl=al,S2=a1(1+q),S3=a1(l+q+q2)=■(q≠1),进而得到S1=■,S2=■,S3=■,…于是猜想:Sn=■(q≠1)②

Sn=na1(q=1)③

如何证明这个公式呢?教师启发学生用分析法,欲证②式成立,只需证Sn(1-q)=a1(1-qn)成立。至此“错项相减”的思路已初见端倪,证明过程唾手可得。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运用归纳推理发现规律的重要数学思维方法。

Sn=a1+a1q+a1q2+...+a1qn-l

=a1+q(a1+a1q+a1q2+...+a1qn-2)

=a1+qSn-1

Sn=a1+q(Sn-an)

Sn(1-q)=a1-anq

若q≠1时,Sn=■=■

若q=l时,Sn=na1

通过思维过程的展示,学生尝试到探索过程的愉悦,对“错项相减法”的领悟得到提升。

三、解题教学中思维情境创设和思维过程的展示

在解题教学中,特别是一些思维性强、抽象程度高的习题,离学生现有思维水平较远,思维链条断裂,学生难以接受,实际教学中应创设一个新问题,使新问题的解决能为原问题的求解铺平道路,这样的新问题在解题理论中称为“中途点”,再由“中途点”导航,探索新的思维,逐步向解题目标靠拢。

例如在高一年级讲解:已知f(x)=lg(x2-2x+a)(a是实常数)的值域是R,求a的取值范围。对高一学生来说,往往受思维定势影响,误认为y=lg(x2-2x+a)的值域为R与x2-2x+a>0恒成立等价,为纠正这一错误思路,创设如下新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问题1:y=lgt,当t∈[0,10]时值域还是R吗?

问题2:函数y=lg(x2+2x+11)的值域能为R吗?为什么?

问题3:函数y=lg(x2+2x-3)的值域能为R吗?为什么?

学生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问题2与3中两个函数类似,而其中一个值域能为R,另一个不能为R,原因在哪里呢?学生的思维结构产生碰撞,激发了求真探索的欲望,教师适时地给予点拨,这样通过创设新问题1、2、3,把思维过程给以展示,原问题的求解就变得轻而易举、唾手可得了。

线上教学如何提升学生自律范文1篇11

【关键词】地理学科;读图能力;第二语言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因此,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识图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在学生地理学科教学的启蒙阶段,一定要把识图能力的培养放在地理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对学生进行识图能力的培养,通过强有效的识图能力的培养来推动地理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

一、对地图进行恰当的分类

在地理学科中,地图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地图(主要有等值线图、气候类型图、自然资源分布图、重点区域分布图)另一类是人文地图(主要有交通图、人口分布图、工农业区域分布图等)。

对地图进行恰当的归类,再针对不同类型的地图进行适当的读图技巧的传授。使学生在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地图时,能够掌握各种类型地图的读图技巧,能够依据地图很快作出判断,迅速读出地图中的关键信息。

二、采用灵活的记忆法记忆地图

识图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的记图能力的基础之上的,然而,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记图一向是令学生异常头疼的事情。因为需要记忆的地图不但量信息大,而且图类繁多。这就要求在记忆这些地图信息的时候,一定要讲求科学的方法。记忆地图常用的方法有:联想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口诀记忆法等。在记忆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域的轮廓时,我们就可以采取联想记忆的方式,比如云南省的轮廓看起来像个火鸡、山东省的轮廓比较像骆驼、陕西省则像兵马俑、黑龙江省则像天鹅等等。这样种联想记忆,大大降低了记忆的难度,大幅提高了记忆的效率。在记忆中国铁路主要干线时,我们就可以采取口诀记忆的方式来帮助我们记忆,比如:“京包连包兰,陇海接兰新,沪杭至贵昆,沪九广焦成”。通过这个口诀,就可以把中国铁路“三横五纵”的主干线给清楚地留在头脑中。通过灵活使用这些记忆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存贮大量的图像信息,从而为准确读出地图中的信息提供有利的支持。

三、学会寻找地图中的规律

尽管地理课程中的地图种类繁多,数量较多,但却不是没有规律可寻的。比如不同地区的自然地图,其分布总离不开纬度位置、地形、海陆位置这些因素。因此,无论遇到哪个地区的自然地图,我们都要首先看一下地图上有没有标出经纬度、能不能看出地形高低,海陆分布情况是怎么的等等;再如,气温的分布图中的气温分布总是会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而降水分布图时,正常情况下,总是陆地的东岸降水会多过西岸的降水、沿海的降水会多过内陆地区的降水、赤道附近的降水会多过远离赤道地区的降水等等。类似这样的规律在地图中有很多,只要留心观察,掌握了这些规律,读图问题迎刃而解。

四、注意寻找地图中的“标志物”

一般来说,在读图判定地图的基本信息时,首先要找的就是图中的“标志物”。例如,在读中国区域图时,一般我们就会习惯性地在地图上寻找“几”字型,因为这个“几”字是黄河的标志,找到黄河以后,我们就能够大致判断出图上很多的信息,包括地理名词、自然环境特征、交通状况等。例如,在“几”字的上面就是阴山山脉,下面就是秦岭,左边是贺兰山,右边是太行山,中央就是著名的黄土高原。这样,一旦在地图上找准了“标志物”,就可以很快在地图上读出大量的信息,提高我们读图的速度和准确性。

五、注意对标题、图例、注释信息的读取

很多学生在读图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几个地方,一个是标题,一个是注释,还有就是注释信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内容事实上在读图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读标题,我们可以很快判断出地图的种类;图例,是地图上各种符号和颜色所代表内容与指标的说明,是地图的语言,是地图必不可少的阅读指南,先看懂图例,才能够读懂地图;注释,则可以弥补我们在读图过程中容易忽视的细节问题。因此,在日常的读图中,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学会对地图中标题、图例和注释信息的读取。

总之,要想学好地理,读图这一关不可逾越。只要我们掌握了读图技巧,提高了读图能力,就能够更好地将地理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来。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1]朱秀成.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J].考试(高考英语版),2008年第Z3期.

[2]毛彦荣.初探初中地理教学中提升学生识图能力的有效途径[J].快乐阅读:下旬刊,2012年第7期.

线上教学如何提升学生自律范文篇12

关键词:问题导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

一、问题导学的实施背景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少、任务重,复习中如何更好地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如何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尽可能解决学生学习中的新旧问题,课堂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复习方法提升有效性?为此,笔者尝试在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开展“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该模式就是通过将复习内容问题化,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分为自主质疑、互动排疑、精讲设疑、练习馈疑和作业存疑五大环节,学生在感受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和技能,形成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质疑反思的学习态度,成为形成良好思维方式、主动搭建知识结构的主体。可见,“问题导学”是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的应然选择。

下面,以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谈谈“问题导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二、问题导学的实施策略

(一)自主质疑

江苏地理高考《考试说明》中的考点是“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依据该考点编制以主干知识和典型例题为主的导学案,学生通过预习将了解不全面、理解不深入、应用不灵活的知识以问题的形式记录在导学案上,教师课前批阅导学案,在全面掌握学情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教师将预设问题和学生普遍、典型问题融入教学,学生个性问题通过课前或课后辅导答疑解决。通过自主质疑,教师能够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和学习能力情况,进一步提升课堂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学生预习问题整理如下:(1)如何区分风海流、补偿流和密度流?(2)如何更好地记忆洋流名称?(3)是否存在从低纬海区流向高纬海区的洋流是寒流,或从高纬海区流向低纬海区的洋流是暖流?(4)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为什么没有形成大洋环流?(5)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暖流,而南半球的西风漂流为什么是寒流?(6)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一定比寒流流经海区的水温高吗?(7)为什么拉布拉多寒流和千岛寒流没有促使大陆沿岸形成荒漠?(8)秘鲁寒流为上升流是如何形成的?

(二)互动排疑

互动排疑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将学生预习时产生的问题、教师备课时预设的问题以及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梳理和整合,组织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多种形式互动解决问题。学生在互动中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问题导学”能在高三一轮复习课时把思考权还给学生,关注学生的地理思维过程,让学生真正有思考、有探索、有历练、有收获。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节课的关键点是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北印度洋海区环流系统、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围绕高频考点,重点主干知识问题化,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对知识进行回顾,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并构成系统,实现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运用。下面以两个活动为例。

活动一: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

1.总结洋流模式图

(1)综合太平洋、大西洋洋流分布状况,在图1右图中画出世界洋流模式(蓝色、红色分别代表寒流、暖流)。

(2)在图1全球风带示意图中画出风向,用语言描述洋流形成过程。

(3)观察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说出两个海区洋流运动方向有什么差异。

(4)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方向是怎样的?在南半球呢?

(5)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为什么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自主质疑)

(6)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暖流,而南半球的西风漂流为什么是寒流?(自主质疑)

(7)注意观察大洋东西岸的洋流性质有何不同?

(8)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一定比寒流流经海区的水温高吗?(自主质疑)

(9)在图2中画出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流向,夏季和冬季的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

(10)是否存在从低纬海区流向高纬海区的洋流是寒流?或从高纬海区流向低纬海区的洋流是暖流?(自主质疑、PPT动画演示索马里洋流并完成练习馈疑中的习题)

2.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见表1)

活动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亚欧大陆东岸的马加丹和西岸的卑尔根纬度相当,各自的气候有什么特征(见图3)?产生该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图4中A处是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荒漠,为什么南北延伸很长?还有哪些寒流对大陆沿岸荒漠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请在图4中绘出?

3.为什么拉布拉多寒流和千岛寒流没有促使大陆沿岸形成荒漠?(自主质疑)

4.在图4中标出四大渔场的具置,说出各自名称和成因。

5.在图5中用箭头绘制出洋流流向并说出秘鲁寒流为上升流的原因,依据图4举例说明有没有与秘鲁渔场成因相同的渔场分布。(对“秘鲁寒流为上升流是如何形成的”质疑的设计)

6.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旗下的福岛核电站在2011年的3・11大地震中受损。而在后续的灾害防预治理过程中,又发生了核污水泄露,至今仍未彻底根除。评价洋流对核污水污染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7.图4中从上海到温哥华的航线有两条(②为传统航线),①②航线相比各有什么优点?

(三)精讲释疑

精讲释疑是指在互动排疑后,教师根据学生问题解决的情况,结合教学目标、内容和时间作适当的点拨、引导、补充和拓展,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知识,理清思路,深化理解。高三一轮复习中教师遵循“三讲三不讲”原则:讲学生易错易混易漏之处,讲学生似懂非懂很难搞懂之处,讲规律思路方法之处;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会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还不会的。

例如,就解决“是否存在从低纬海区流向高纬海区的洋流是寒流?或从高纬海区流向低纬海区的洋流是暖流?”的自主质疑时,学生讨论不出结果,教师以索马里洋流为例,借助动画演示,引导学生分析成因、性质、对气候影响以及对渔场影响。

(四)练习馈疑

练习馈疑是复习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根据本课的考试说明、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学习状况,精心设计典型练习,将学生的疑问再次暴露反馈。课堂练习一要突出基础,即面向全体学生以考查学生对本节课基本原理、方法的运用为主;二要兼顾区分,毕竟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有一定的区分度,设计适度的中档题或较难题,以满足学习水平较高学生的需求;三要创新应用,结合社会热点使用适当的文字、图表等材料设计试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以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分析思考地理现象和社会问题。

综观近五年的全国高考试题可以得出:常考题型是以洋流模式图为载体,考查世界洋流分布;以区域图和等温线图为载体,考查世界洋流的成因、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练习设计如下。

考点一: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图6为“某区域洋流环流简图”,右侧为相应风带的盛行风。据图回答第1题。

1.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海区位于南半球

B.①处洋流的性质为寒流,温度最低

C.②处洋流的性质为暖流,温度最高

D.③处洋流主要是由西风吹拂形成的

欧洲鳗孵化于马尾藻海,幼体随着洋流到达欧洲西部沿海,然后进入河流生活,成年后回到马尾藻海,产卵后死亡。读图7,完成第2题。

2.欧洲鳗从马尾藻海西南部迁往欧洲,首先借助的洋流属于()

①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②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③寒流④暖流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如果图8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

A.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B.洋流②为西风漂流

C.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D.洋流④为赤道逆流

图9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俯视图,箭头表示洋流的分布位置及流向。读图完成第4题。

4.洋流名称与图中序号相符的是()

A.①―西风漂流B.②―本格拉寒流

C.③―西澳大利亚寒流D.④―巴西暖流

考点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图10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示意图。图11是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b、c为等温线,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回答第5~6题。

5.图10甲处的洋流与图11中①②③④所示的洋流相符合的是()

A.①B.②C.③D.④

6.甲处洋流的影响是()

A.加快途经海轮繁荣航速

B.形成著名的渔场

C.使沿岸大气增温增湿

D.缩小海洋污染范围

2012年7月27日~8月12日,第30届夏季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读图12,回答第7题。

7.途经该区域的洋流()

A.能使北美洲至欧洲的海轮航行速度加快

B.造成欧洲西部地区气温升高、湿度降低

C.进入到北冰洋海域,使当地能见度变好

D.在与其他洋流交汇的海域不易形成渔场

8.读7月索马里洋流示意图(图13),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13中索马里洋流是属于寒流还是暖流,并说明依据。

(2)1月索马里洋流附近海域的鱼群相对较多还是较少?为什么?

(3)索马里半岛沿海有一条沙漠带,解释这里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五)作业存疑

作业存疑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布置本课的作业,主要从三方面落实。一是巩固知识,学生理解并记忆本节课的知识,用思维导图工具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进一步夯实双基;二是错题整理,学生自主分析错因,感悟正确解题过程,锤炼答题规范;三是变式训练,学生自主完成针对学生薄弱环节编制的变式练习,提升知识迁移交汇的能力。在做以上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提出新的问题,请教教师或同学答疑解决。

三、问题导学的实施体会

“问题导学”教学提高了复习课的有效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复习课实施“问题导学”应具有以下三种意识。

(一)研究意识

教师是复习课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只有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设计和实施。因此,教师要强化研究意识,地理课的“问题导学”实践才能真正得以有效进行。教师在实施“问题导学”前需要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教材、学生、问题设计、试题、时事热点等等。

(二)生本意识

“问题导学”就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复习中最大可能地给学生留有复习的空间和时间,在问题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发现、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主动参与地理复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问题意识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线上授课存在的问题及整改范例(12

    - 阅0

    线上授课存在的问题及整改范文【关键词】线性代数;主体地位;创新能力0引言《线性代数》是高等院校理工科以及经济管理类等文科大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由于它覆盖面广,应用广泛,对于.....

    家校合作家长会总结范例(12篇)

    - 阅0

    家校合作家长会总结范文篇1  学校德育工作总结  通过国旗下讲话和班会积极开展文明出行”和交通安全只是。认知、牢记交通标志,按规行走(驶),做文明.....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