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范文篇1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价值;传播;图书馆作为

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文化与经济日益融合。“xx文化搭台,xx经济唱戏”的活动,在我国广泛兴起;“美食新概念”、“购物文化节”、“茶文化”、“酒文化”,等等,物与文化的结合举措此起彼伏、铺天盖地。在传播学已经进入“后传播时代”的今天,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如何挖掘、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巨大潜值,并利用现代传播手段,使其不断增值,是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人员光荣、艰巨而又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有其独有的特质,是其他文化资源不能替代的,这是有着最丰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馆藏的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独具的优势。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而论,她位于自治区首府南宁市最壮观的民族大道中段,是广西最大的省级综合性公共图书馆。馆舍占地面积2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主楼10层,书库大楼20层,整个建筑由一、二、三段组成,其中一、二段凌驾于波光粼粼的湖面之上,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水上图书馆”。到目前为止,拥有政治、经济、法律、及其他各门类学科图书244万册;中外文期刊两万余种;音、像带及学术期刊光盘两万多件,被誉为“八桂学府,壮乡书城”。其中,地方文献部藏有以壮族为主体的,包括苗族、瑶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彝族、京族、水族、仡佬族11个少数民族的大量文化资源。自治区已经投资5000多万元,对老馆进行改扩建,把该馆建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高精尖技术装备,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国家一级图书馆。目前新馆已建成,阅览大楼总建筑面积达12195平方米,一楼为入口大厅、检索大厅,二楼、三楼均为阅览室。新楼入口设计合理,人流集散便捷,不迂回,不穿越,不同性质的人流分流明确,自然通风采光。新馆可容藏书400万册,拥有3500个座位,电脑网线达到1000个信息节点。

广西,是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唯一临海的自治区,具有出海、亚热带双重地理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各方的努力,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已经逐步显现出其巨大价值:被称为壮族歌仙的“刘三姐文化”、壮族“三月三歌节文化”、中国绿城——广西南宁的“绿城文化”、南宁国际民歌节的“民歌节文化”、以壮族为创始民族的“铜鼓文化”、壮族特有的民居“干栏式民居文化”以及现在正在兴办的“东盟博览会文化”等等,在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工艺美术、山川风物等方面,都显现出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显现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巨大的经济价值、人文价值、历史价值;而人文价值、历史价值是一种品牌、一种无形资产,在某种条件下,又可转换成经济价值。就是这些已经显现出巨大价值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也还缺乏作为无可替代的“信息库”、缺乏“图书馆作为”浓墨重彩的这一笔!笔者所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部,现在藏有明清以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图书四万余种。壮族文化资源之丰富,是全国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比拟的。在挖掘、丰富、扩大、增加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上,是大有作为的,是独有的优势。就是上面提到的、已经初步显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价值的一些方面,也极待补充、增加其民族文化的含量。像“刘三姐文化”所以产生在广西,产生在壮族,绝不是偶然的。因为自古以来,广西就有“歌海”之称,每年“三月三歌节”,漫山遍野都是对歌的群众,民歌资源非常丰富。壮族的《布洛陀》《嘹歌》《姆六甲》等,早已经在民间流传。再如“干栏式民居文化”,在我国著名的“河姆渡文化”遗存中,就有“干栏式建筑”的实物,距今已有八千多年;远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所有临水的民居,都是“干栏式建筑”;笔者在泰国的湄南河上,亲眼见过大量的“干栏式民居”,只是建筑材料已由木质改进为钢筋水泥而已。壮话属于壮侗语族·壮泰语支。壮族与越南、泰国、老挝的某些民族,都可直接用语言交流。壮族是我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有1800多万,是我国最重要的跨境民族之一。其实,从血统、语言、文化、分布、社会、经济各个角度上看,不管是壮族、布依族,还是越南的侬族、岱族,其实都是一个民族不同的称呼而已。再如远播东南亚的“铜鼓文化”,据广西专家考证,是由壮族的先民“濮人”在黄帝时代创始的,几乎和中华文化同样悠长。所有这些,都需要充实、传播,扩大其覆盖面。还有大量的广西图书馆已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也极待扩大其影响。像发源于广西金田的“太平天国文化”,这是改动中国历史的大事件;震动中外、在我国革命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百色起义文化”,更是中国革命史上壮丽辉煌的一章;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脊文化”,在全国、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宁明的“花山崖画文化”,更是壮族悠久历史极待解读、极待挖掘的文化瑰宝;桂北的“红瑶文化”,更已吸引了全世界旅游、观光的眼球……总之,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都极待加上“图书馆作为”这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其本以无可估量的价值再次增值!

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播不可回避的现状是:作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信息库”的图书馆,在现代化传播手段的建设上,还是比较滞后的。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领导重视”、“政策倾斜”的“等、靠、要”观念,在某些人的头脑里,仍然根深蒂固。目前,我们面对的是市场经济,说“重视”,得市场重视,说“倾斜”,得市场倾斜。市场需要、用户需要,才是我们的“领导”,才是“倾斜”的所在。若想让市场“重视”,让市场向你“倾斜”,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新兴的传播学,吸引人类的眼球;用传播学的手段,引起市场的“重视”,引导市场向你“倾斜”。新兴的传播学学科,自从上世纪30年代在美国诞生以来,特别是自拉斯韦尔HaroldDwightLas-swell提出了著名的传播学“5w模式”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受到了社会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因为,现代社会已从以纵向结构为核心的简单社会,转向了以横向结构为中心的复杂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所谓的“合力与力的平行四边形”,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特征。尤其是互联网诞生以来,线性函数已经无效,只能是非线性函数。传播学已跨越口传播、印刷物传播而进入第三代的多媒体传播的“后传播时代”。到2003年底统计,我国已有互联网用户8000多万,这是个空前巨大的“受众群”。不可估量价值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面对如此巨大的“受众群”,正是通过多媒体传播使其充值增值的大好良机。谁认识不到这一点,谁就是落伍者,将后悔莫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已建立起计算机管理系统、缩微拍摄、阅读系统以及音像视听等自动化设备。目前,图书馆所有业务环节全部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自动化计算机网络体系,整个图书馆网已纳入国际互联网中,并且与县级以上图书馆通过互联网或PPP拨号系统进行联网。广西图书馆已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数目数据和多个全文数据库,其中,已建成书目数据56万多条、连续出版物数据库20000余条、中文古籍数据库13000余条、视听资料数据库23400余条、外文图书数据库20000余条、科技小报索引数据库、广西文献索引数据库、广西名人文库以及农村适用信息、太平天国资料、广西地方志、广西民族民俗图文等全文数据库。凭借这一现有基础,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播方面,尚须充实、加强、扩建的有:

1.为每一个广西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立项,建立起专题传播网络。这首先就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将每个专题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加以筛选、归类、充实,建立起便于检索的数据库,建立起相应的网页。这一数据库面对的不仅是广西5800万各族人民,也不仅是我国13亿人民,而是全世界。这将对旅游观光业、民族制品业、餐饮美食业、医药保健业、服装鞋帽业、娱乐休闲业、体育健身业、珠宝饰品业以及民族史、民族文化、生态研究学等等,产生广泛、深刻、持久的影响;将打破历史造成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落后、封闭,改变一直停留在“借书还书”、“阅览复印”的传统服务模式,使“死”资源变成“活”资源,变“读者上门”为“图书馆上门”,使图书馆变成不分节假日、不论刮风下雨,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的“上门”的“读者服务”。这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充值增值,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生态价值。是“图书馆作为”浓重辉煌的一笔。目前,互联网上电子书刊许多都是收费的,而图书馆是全民的福利事业,是免费的。这种“价格优势”是电子书刊业无法竞争的。据笔者的实践体会,当在互联网上开动“搜索”引擎搜索时,图书馆几乎是完全缺位的。最活跃的是销售企业、旅游业,其次是政府部门,图书馆连个人“博客”都不如。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许多还处于“内部”状态。这和图书馆“信息库”的地位很不相称。如今是“知识爆炸”时代,在这场“知识爆炸”中,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加上“信息库”——图书馆这枚“超级重磅炸弹”。转贴于

2.互联网传播的前提是“愿者上钩”——因为需要。用户上不上钩,不需要“领导重视”、“政策倾斜”等客观条件,关键是“图书馆作为”要做得到位,适应用户需要。长期以来,图书馆一直受“输入困难”的困扰。许多民族书刊存在大量的生僻字,要造字,输入缓慢。特别是一些珍本书、善本书,生僻字连篇,输入十分困难。而且读者借阅又受到一定限制,大大影响了这些“宝贝”价值的发挥。由于电子技术的进步,现在有了“汉王文本王”之类的具有一键进入word的智能键,所有生僻字,完全可以一键进入,“输入”一本书,也就是几十分钟,大大加快了输入速度。新兴的电子书刊业,是没有这些珍本书、善本书“宝贝”的。一旦图书馆的珍本书、善本书变成电子版,加上又免费,电子书刊业是无法跟图书馆竞争用户的。图书馆的专题网页。要制作得漂亮,吸引眼球。当用户“搜索”时,图书馆的网页就可“一拥而上”,特别是那些使一般用户头痛的生僻字,用户可以立即复制保存,节省了大量的精力、时间。

3.互联网的数字化传输手段,是文、图、声同时传播的,其科技含量的先进性是当前任何一种媒介无法比拟的。纸传媒,虽然可以文图并举,但无声;就是最先进的电视,虽然有声有图,也是活动的,但它的文却常常缺位;而且,这两种传媒也只能单独、不能同时进行。有一个很典型的例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王申生,根据自己十几年临床诊断积累,个人编排了一个多媒体资料库。用户把这资料库搜索到后,在菜单上点击“二尖瓣狭窄的听诊练习”,在出现的人体图片心脏部位,再点击一下,耳机里就会出现这位“病人”的心跳声,就像临床医师直接用听诊器听到的一样。俨然是一部临床诊断学的多媒体教科书。他这一多媒体资料库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许多医院下载后,作为培训进修医师的教材。国家卫生部还将把它纳人全国医师统考题库。这个例证说明:多媒体的传播优势,目前是任何一种媒介都无法比拟的。制作这种多媒体资料库,对图书馆“单位”来说,集体的人力物力,不知要容易多少倍!电脑的复制、下载的存储功能,更是其他任何传媒无法做到的。用户需要的文化资源,经过互联网到手后,可以任意复制、翻录。电脑对图版的修整功能,还可弥补原件的某些不足。电脑的编辑功能,又可以把文、图、声任意编排。就是光盘,也可任意复制。那些珍本书、善本书“宝贝”,将发挥出无穷的潜值。数字化传输的访问人数记录与传统的借阅统计,不知要高出几十几百倍,图书馆将“门庭若市”,带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大覆盖、大播种、大丰收!

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范文篇2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D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129-03

党的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练地阐明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和共同道德行为准则,这对中国社会力量的凝集、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价值的达成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内蒙古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位于我国大陆北部边疆,同蒙古国、俄罗斯接壤,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以蒙古族为主体,以汉族为多数,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回族等49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区域特色,同样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引领和精神支撑。通辽市作为一个地级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总人口309.1万,其中蒙古族人口143.9万,占全市总人口的46%,蒙古族人口是全自治区,也是全国最多的城市。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时,较之其他地区具有更强的代表性。

一、少数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迫性

(一)少数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础

曾深刻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1]内蒙古丰富独特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明”“和谐”的最高再现。在内蒙古多族杂居的通辽市,双语、多语现象十分普遍,这种方言、语言的互动从深层次上增进了各民族间的情感。而对蒙古族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尊重,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媒介,也体现了对当地人民和文化的尊重。文学、故事歌谣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基本上都依赖于本民族语言的传承。在少数民族地区,教人向善的宗教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等都体现了各民族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这些都为在少数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无形之中提供了重要的视阈和思路。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方向

十报告指出,建设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其首要便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及在它的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创新。这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指航标,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内在要求的观念体系和价值目标。在实践中推动文化价值观念的创新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选择。我国各民族文化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有精华,也有糟粕。而少数民族文化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和活力,不仅要看它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还要看它能否穿越时间和空间及时有效地应对当前与未来所遇到的重要问题。我们要在对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借鉴和吸收过程中提升中华文化的自信,重铸中国人发奋图强的民族性格,使之与当代“文明”相适应,这无疑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所肩负起的重要历史责任。

二、少数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有所发展,但具有滞后性

经济的稳健发展为精神文明的建设提供坚固的物质保障。我们也应在更加关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协调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同发展,使人民在“富强”的基础上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通辽市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依赖于经济发展水平并受其制约。通辽市位于内蒙古东部地区,属内陆城市,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第一,经济基础底子薄,起步晚。1999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通辽市由一个县城变为地级市,通辽市的经济才得到了真正的发展并逐渐建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但由于通辽的经济起步比较晚、底子相对较薄弱,而伴随着农牧业资源丰富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产业结构严重农牧化。通辽市的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融资困难使得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第二,品牌战略缺失,自主品牌不多。除蒙牛、晶牛等少数几家企业外,在全国没有其他比较硬性的名牌产品。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并未利用这一优势发展出具有规模的大型企业。第三,交通基础差,城市建设不够规模。通辽市总面积约5.95万平方千米,南北约长418千米,东西宽约为370千米,总人口309.10万,辖2个市辖区、1个县、5个旗、代管一个县级市,交通设施相对不健全,城市建设中人口数量不多,不集中。这些因素综合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特别是城市辐射能力不强,人们的交流相对不便利,也会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范围和方向。

(二)人口素质有所提高,但具有不均衡性

作为当今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之一的人口的素质对全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影响深远。通辽市作为多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地区,近年来人口素质总体上有很大的提高,但仍然具有相对的不均衡现象,整体素质较全国水平仍然比较低,这也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的推进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具体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第一,农村、城镇人口素质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辽市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和计划生育工作实施不严格造成的“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农村生育模式,降低了新生代的整体素质水平,进而拉大了农村人口素质同城镇人口素质的距离。第二,通辽市由于教育条件和经济条件有限,使得人们的整体受教育意识相对浅薄,特别是偏远地区,不重视教育,读书无用论占据一定市场,使人口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和人口文化素质的参差不齐。第三,通辽市医疗保障体系的相对不完善,也使得人口整体身体素质水平低下。以上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当地人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改善当下生活水平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提高,从而难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民族文化有共性,但也有差异性

文化作为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直接影响着人的意识,包括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价值观念等,其中价值观就是对现实文化的直接反映,但由于国情、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往往不同。通辽市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各民族之间由于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也会存在着文化的差异性。内蒙古作为一个以蒙古族为主题的省份,有着浓郁的蒙古族风情,特别由于蒙古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生活的大区域相对稳定,但小区域就相应的具有很大的流动性。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牧民政策的改变,很多蒙古族有了相对固定的草场。但由于草原的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远,各个牧民家之间距离相对较远,牧民在自己草场范围内活动,牧民之间的交流很少,与外界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这种状态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时、全面地传播至牧民群体并为他们所熟知和接受。

(四)宗教极端势力的破坏

宗教是自古以来是作为部分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而存在的一种社会文化历史现象。一般而言本质是给人在精神上的一种“终极关怀”,集中表现为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在通辽市,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来讲是普遍存在的,很多信教群众把宗教所宣扬的思想观念当作其价值观念的评判标准。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分裂民族和国家统一的宗教极端势力,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尊重宗教并积极引导其在“法治”范围内活动,以“法治”思维引导少数民族群众的者自觉抵制以煽动民族对立和仇视的宗教极端势力的渗透,是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少数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便是经济发展,只有实现了“富强”,其推进工作才能事半功倍。通辽市经济发展应充分抓住机遇,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经济。首先,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创新能力。蒙牛、晶牛等大企业必须做好长远企业规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资源节约型经济,广泛吸纳高科技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劳动者素质;也要鼓励发展民营企业和自主创业,这更是实现通辽经济发展的关键。其次,实施区域战略,发展区域自主品牌,提高品牌建设和创新能力。发挥好通辽自然资源优势,在引进技术和人才的同时,发展相关低碳环保型加工企业。再次,进一步完善交通条件。根据城市规划,做好公共交通发展事业,降低百姓出门成本,提高交通运作效率。最后,出台相关政策吸引外来人口前来投资、居住,增加城市人口、形成城市效应,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只有将以上工作做好,才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提供更有力的经济支持,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发展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全方位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

少数民族群众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价值观与民族、民俗的联系紧密,即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2]。公民素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作用,公民价值诉求统领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是促进公民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帮助公民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念,不断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实现核心价值观目标过程中提高公民素质。首先,农村必须积极宣传科学生育观念,平衡男女比例,保证孩子有相对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生活教育条件,使孩子享受最好的资源,缓解我国人口压力;其次,优化教育资源,完善教育环境。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修建校舍、提高农村师资队伍质量,引导农民树立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信念进而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区域经济发展在形成自身特色的进程中都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人才智力支持,政府对教育财政倾斜的同时,更应制订政策吸引青年大学生回乡建设家乡,为当地建设添砖加瓦;最后,完善通辽市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政府财政对医疗、养老的补贴,普及各项医疗和养老保险;增加农村医疗保健投入,保证农村基本医疗需求;加大社会福利投入,对于社会弱势群体尽量给予生活保证。只有解决好社会底层人士的生活文化教育问题,尽量缩小贫富差距,才能保证社会和谐,才能是公民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才可能得以贯彻。

(三)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它本身就是一种先进文化,也是面向现代与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文化也具有相应的特色,因此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导地位,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并找准核心价值观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契合点以引领民族文化的发展,使少数民族文化在“自由”“平等”“民主”的基础上具有相应的民族性、时代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并坚持贯彻我党的宗教政策,尊重公民信教自由,使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引导人的思想意识。如佛教所主张的“庄严国土”“无我无私”的理念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的“爱国”“和谐”“友善”“诚信”的精神相一致,可以将这些理念相融合来倡导爱国爱教相统一,以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宗教观来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服务。

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复兴与重建要在充分借鉴现代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把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当代中华文化向前推进与发展的重要资源。首先要汲取少数民族文化中最具活力和价值的思想,激发其中活的因子。二是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本身的批判和反思,找出其中超越时空的思想因子,使其成为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因素,引领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四)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制度保障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政府治理能力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治理的主要途径,集中体现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念,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认真贯彻落实少数民族政策,保证少数民族切身体会到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在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法治建设,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并集中体现“民主”“法治”,为民主法制建设提供依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制度上提供一定的保证。

(五)以实践教育活动为纽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伴随着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整个社会的思想氛围逐渐被弱化,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微观生活而较少考量社会宏观价值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以实践教育活动为纽带将崭新的思想和正确的观念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中和习惯中,融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以达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首先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基层。我们应该充分看到少数民族发展的特殊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培育在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的前提下予以贯彻执行并落到实处。我们要充分考虑到蒙古族作为一个游牧民族所具有的生活特点,在城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不要忽略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应充分发挥基层干部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其次,在通辽市城市社区居民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该认识到城镇居民中有很多蒙汉、满蒙等不同民族结合的家庭,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日常服务管理中,着眼城市社区居民的关注点和兴趣点,结合当地的风情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再次,依内蒙古自治区规定,通辽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开设蒙语授课,甚至小学到高中设有专门的蒙古族学校,但也有很多蒙古族学生选择从小学开始便接受汉语授课,不论是从儿童便接受蒙语教育的学生,还是蒙古族接受汉语授课的教育,他们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授课语言的不同,因此在对学校的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时应有针对性的、分两种语言并结合他们本民族所具有的特质进行,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镌刻在每一位草原儿女心中。

总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密联系,同时兼顾社会宏观和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人口等各方面的发展,着眼于群众的广泛参与,利用各类载体、机遇和场所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一个广阔平台。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文化的发展,要坚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与改革创新相结合,积极引导人民群众的文化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相适应以使其内化为人民群众自觉追求的价值导向,引导当地人民主动积极抵制宗教极端势力的渗透,增强各族人民群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注入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范文1篇3

[关键词]民族舞蹈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娱乐价值

1、民族舞蹈的文化价值: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

1.1民族舞蹈展现民族风情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风俗人情都体现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舞蹈不仅是民族的一项娱乐活动,在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舞蹈运用音乐、舞蹈的节奏与肢体语言不仅体现舞蹈者的表情与舞蹈的意蕴,还展现舞蹈的艺术内涵。我国是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民族舞蹈,不同民族的舞蹈展现的是该民族的文化风情,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

舞蹈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民族舞蹈展现的艺术魅力与美学价值都是现代一些舞蹈难以比拟的,民族舞蹈离不开民族文化,民族舞蹈能够具有独特的魅力也恰恰因为其展现的文化价值,民族舞蹈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部分,将民族文化的精华以歌舞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既形象又生动,还极富内涵,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也体现民族文化的性格。

1.2民族舞蹈展现民族文化的内涵

民族舞蹈通过音乐、舞者的肢体语言展现舞蹈的内容与情节,民族舞蹈来源于生活,反映民族地区生活与风俗,体现民族的生活风貌与情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民族文化不仅是人们生活所凝结的智慧,还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寄托,体现着人们的劳动与生活的记录,反映本民族的精神风貌。由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因而每个民族舞蹈展现的风格也存在差异,民族舞蹈来源于民族地区的生活与风俗,与当地的地理地貌环境及人们生活相联系,不同的舞蹈动作展现不同的民族文化内涵。如游牧民族的舞蹈《贝依力格》,舞蹈表演者使用精湛的表演技巧表达出草原人们热情好客的性格,展现一幅壮阔的草原生活景象,体现蒙古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情境。又如舞蹈《传承》采用祖孙学舞的故事描绘方式,舞者精湛的舞姿展现舞蹈的文化传承,孙儿舞者从爱好舞蹈,为向爷爷学习舞蹈而刻苦努力的练习,其精神感染周围的一群孩童,他们也加入向爷爷学习舞蹈的行列,舞蹈的高潮部分是爷爷将代表民族舞蹈的道具传承给孙儿,祖孙二人一起舞动起来,一起创新舞蹈,将民族舞蹈传承与发展。《传承》体现的不仅是民族舞蹈的魅力,更是展现祖孙对舞蹈的一种交流与学习,一种民族舞蹈代代相传的故事,给观众带来深刻的印象。

民族舞蹈经过现代元素的渗透,也逐渐走向现代化,通过采用现代化的表现手法,将民族舞蹈体现的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如贵州的民族舞蹈《山那边》,通过采用现代化的表现手法,从音响效果、舞台布景上通过现代化的表现手法,加之舞者精湛的表演,将贵州民族民族文化的根深、神妙展现无遗。舞蹈一开始演奏幽幻的乐声,当音乐停顿的那一霎那黑布遮面的舞者悄然出现在观众的眼前,让人感觉到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到一场盛大庄严的活动即将开始,舞蹈体现民族的文化内涵。

2、民族舞蹈的教育价值:鼓舞与激励人民战胜困难

2.1民族舞蹈具有鼓舞民族斗志的作用

民族舞蹈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色,它是由少数民族劳动人民创作并相互进行流传,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内涵,展现民族的经济文化背景,又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赋予新的内涵。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度,56个民族,他们的语言各异、文化与生活习俗存在差异,各个民族在生产劳动与生活中创作了许多的舞蹈,不仅是展现他们的劳动状态,更是激励人民乐观积极生活的精神寄托。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的舞蹈是因为战争的需要而创作的,反映的是战争的场景或胜利的激动与喜悦,这些舞蹈可以激励人民敢于战斗与拼搏。民族舞蹈以丰富的内容著称,民族舞蹈的故事情节生动、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塑造的故事人物性格突出、故事发展情节完整,每个民族舞蹈展现的不同的故事,故事的内涵也各异,有的民族舞蹈故事体现追求真爱的感人情景,有的民族舞蹈展现的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情景,有的民族舞蹈描绘的是一副恢宏的战争场景,通过战争中感人或激励人的故事描述,用再现战争场景与事迹来感染观众。如《英歌》描绘的是众多好汉汇集梁山泊,为了正义,反对黑暗的封建压迫攻打大名府,舞蹈不仅形象的描绘出梁山泊好汉的英雄形象,更是通过舞蹈展现的故事情节——群雄攻打大名府,激励人们反对封建压迫,勇于斗争。又如福建民族舞蹈《大鼓凉伞》,通过舞蹈刻画郑成功的性格与民族英雄的形象,以及描绘郑功成练兵的场景,展现出郑成功积极抵御外寇的故事。

这些民族舞蹈都通过讲述故事的形式,刻画英雄人物的形象与事迹,通过舞台效果烘托,采用各种表现手法展现可歌可泣的民族故事,展现中华民族不屈不饶的英雄斗志,激励人们勇于与不公平现象做斗争,敢于反抗封建黑暗统治,鼓舞人们善于与外来侵略者作斗争。

2.2民族舞蹈有教育人们团结奋进的作用

我国的舞蹈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就有着表现人们生活的舞蹈,那时候的人们通过舞蹈庆祝抓捕猎物与收获粮食,人们通过编排舞蹈展现抓捕猎物的场景,体现人们的一种斗志的同时教育人们要团结奋进。德国著名的艺术家格罗塞认为舞蹈是一门独具魅力的艺术,而这门艺术在人们挥舞肢体的同时散发着令人神往的诱惑力,原始的人们利用舞蹈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通过简单而有节奏的动作能够重复的传达一个涵义——教育人们要团结进行狩猎,要维护本部落的稳定与秩序,要遵循共同的生活准则。民族舞蹈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尤为重要,通过民族舞蹈不仅可以娱乐放松精神压力,更为有效与有益的影响是民族舞蹈能够加强族人之间的团结与激励族人奋进,为共同的理想与生活而努力。

3、民族舞蹈的娱乐价值:抒感与自我娱情

3.1民族舞蹈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舞蹈反映人们的生活,也高于人们的生活,民族舞蹈作为民族地区人们的精神生活的一种形式,长期以来丰富着民族地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由于交通不便与其他文化娱乐方式的有限,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人们多数是通过自己传统的文化节日,载歌载舞的欢庆,民族舞蹈是他们文化娱乐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像新疆地区的姑娘都善于舞蹈,舞蹈在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是其用来表现情感,抒发内心的渴望与需求的一种表现方式。

3.2民族舞蹈可以舒缓人们的精神压力

民族舞蹈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可以让人们从白天紧张的工作生活中放松下来,舒缓人们的精神压力。通过民族舞蹈,可以从中体验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渊源历史。

人们可以通过观看民族舞蹈、学习民族舞蹈,了解具有民族风情、民族风俗的民族舞蹈,精神可以从紧张的工作氛围中得到释放,可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感受民族文化的氛围,比如藏族的民族舞蹈《锅庄》,将人们的精神从紧张的工作中缓解下来,转向一种娱乐性的或者是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或者是对爱情的表达等内容上,以一种舒缓的音乐配合肆意的舞姿,不仅可以让学舞者尽情的释放自己的压力,还可以从中收获到快乐。

4、民族舞蹈的国际价值:展现中华民族特色

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为一国的国际地位做出重要贡献,文化实力逐渐成为衡量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民族舞蹈作为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还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如河北民间舞蹈“昌黎地秧歌”,通过展现河北劳动人民的插秧情景,表现出中华民族人民热爱劳动,勤劳奋进的精神面貌。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门的打开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我国开展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项目,民族舞蹈在其中具有重要部分,通过为外来的贵宾表演民族舞蹈,一方面展现当地的民族风情,另一方面也使外来贵宾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

我国还在少数民族地区举办民歌节,如广西民歌节、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等国际化的节目,通过民族舞蹈一方面展现民族传统文化,还将中华民族舞蹈推向世界市场。我国更有许多的节目与歌舞团走向世界,如同一首歌、东方艺术团等,在世界各国开展巡回演出,为国际社会展现中华民族舞蹈的魅力,展现中华民族的特色。

5、结语

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内涵,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民族舞蹈更多的传承民族文化与发展丰富民族文化。民族舞蹈在现代价值上具有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娱乐价值与国家价值,充分利用与发挥民族舞的现代价值,传承民族文化,保护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杨铮.谈中国民族舞蹈的人物塑造[J].艺术教育,2011(02)

[2]宋晓敏.试论中国民族舞蹈的审美特性及其欣赏艺术[J].作家,2012(04)

[3]赵尖草吉.安多藏族民间舞蹈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4]宁伟男.河北民间舞蹈“昌黎地秧歌”的特征与传承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范文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10-141-04

作者:李雅兴,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建华,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湘潭,41110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本文结合少数民族的思想政治工作,着重探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工作的缘由和如何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方法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之维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的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价值观念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并且起主导和引领作用的价值体系就是核心价值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用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向着一个共同目标前进,能体现一个健全社会思想文化观念的核心价值,也能本质地体现我党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的职能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期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出现一定程度上的调整和优化。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部分所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正是新世纪新阶段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进一步凝练和深化。它系统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有关理论体系,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相关历史经验,并充分认识当前人们的思想道德信仰的基本状况而提出来的,具有系统性、历史性、前瞻性和总结性。它是对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全体公民思想政治和道德建设内容的最新扩展和最新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期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目标。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标是促使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内部形成奋发向上的凝聚力和共同的向心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法宝和武器,在少数民族工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部分所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通过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深入进行教育,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党的民族工作的基本目标是具有一致性的。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民族地区的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少数民族地区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给作为党的“传家宝”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新时期党的民族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和新目标,同时也是对我们民族工作及其少数民族人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毋庸置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理论武器,并指明了工作方向的同时,也丰富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工作的缘由

当前少数民族所面临的社会环境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思想政治工作。从宏观的社会环境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但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长期积累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特别是物质利益原则、竞争法则的被强化,人际关系的趋利化倾向和社会消极腐败现象的滋长蔓延,直接冲击着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的思想信念。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实施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西方国家在输出技术设备、发展商品贸易的同时,宣传自己的思想理念,输出具有象征意义的西方文化,企图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纳入其认可的轨道。这一切都给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也带来空前的冲击。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面对难以回避的思想渗透和争夺,如何增强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政治鉴别力和免疫力,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从微观的国内环境来看,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民族地区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内部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做好少数民族人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开始用庸俗唯物主义的思维来对待民族地区的实际工作,突出体现在部分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心理不平衡,严重影响到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有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有时会做出伤害民族感情、损害民族团结的事,甚至违法犯罪。特别是我国内部的极少数分裂主义分子,在国际敌对势力的支持之下,正在加紧对我们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这部分人无疑增加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难。当前少数民族群体的新变化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思想政治工作。一般来说,少数民族地区有五个方面导致民族问题突出,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心理失衡。据统计,从人均GDP增长率看,西部人均GDP从1998年的498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663美元5年增长33%。而同期东部人均GDP由1998年的1212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1704美元,增长41%。从西部与东部人均GDP差距比值看,则从1998年的1:2143扩大到2002年的1:2157(西部为1)。2006年上半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中,GDP总量排在前7位的都分布在东部地区,而排在23名之后的几乎都分布在西部地区。东西部发展差距过大并长期得不到解决,已经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和群众产生心理失衡和不满情绪,变成了影响民族关系和社会稳定的深层次根源,影响了和谐民族关系的建设。

(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间的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的矛盾纠纷有所强化。突出的表现在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民族地区进行开发建设时,由于不能很好地处理企业与地方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利税返还、招工、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照顾地方利益不够,引起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不满。此外,市场经济还导致了少数民族之间的一些利益矛盾,如围绕着草场、森林、水源、土地、矿产等资源之争导致的械斗和激烈冲突经常发生:在城市建设中,因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道路拓宽、旧城改造、房屋土地开发而影响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表面上是建设过程中个别企业、项目开发商与地方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在深层次里已经涉及了民族关系,都程度不同地影响着民族之间的团结。

(三)频繁的人口流动造成民族间的误会和摩擦时有发生。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大批汉族人口进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西部少数民族人口也纷纷进入以汉族为主要聚居区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这种人口的双向流动有助于不同民族在生产和生活中相互了解,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人口来到内地,会遇到许多在原籍很少遇到的新问题,如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宗教活动场所等实际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未得到有效解决,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往往以民族、宗教、地域和职业为纽带,结成利益群体,有着相对固定的生活和交往圈,容易游离于主流社会以外,与其他民族形成隔阂。再加上语言、风俗习惯和的差异,也容易使各类矛盾复杂化。另外,城市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缺乏民族基本知识,对党的民族政策了解不够,对少数民族有偏见,言词中往往带有伤害少数民族感情的内容,如此等等,都会引发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成为影响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一个因素。

(四)因和风俗习惯不同而引发的民族矛盾时有发生。我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和风俗习惯,在少数民族特别是全民信教的少数民族中,其所信的宗教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的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心理素质、文化艺术等都已经打上了宗教的深刻印记。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不尊重少数民族和风俗习惯特别是不尊重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的和清真饮食习惯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时有发生。从近几年情况来看,这类问题主要发生在散杂居地区,以涉及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特别是回族的事件居多,这些地区的民族问题往往因掺杂着宗教因素而引发。所以,其表现形式更为复杂,处理起来更为棘手。特别是在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宗教手段对我国进行渗透,国内极少数分裂分子遥相呼应进行破坏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有效的应对措施,将会使一般宗教问题演变为民族问题,也可能激化为对抗性的民族矛盾。

(五)国际敌对势力极力挑拨我国的民族关系,企图破坏我国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过去,国际上一些敌对势力一贯利用民族问题作为对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实施“西化”和“分化”的手段。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他们也一直用这个手段干涉和企图分裂我国。集中表现为对鼓吹的达赖集团和鼓吹的东突势力的支持,极力挑拨藏族、维吾尔族与汉族的关系。把我国对民族分裂主义的斗争歪曲为是对少数民族的镇压或侵犯人权,把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歪曲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掠夺等等。境内外民族分裂分子则与西方势力相互勾结,沆瀣一气,蒙骗数民族群众,挑动事端,把矛头对准政府和汉族干部群众。当前,我们在和谐民族关系方面面临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既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又有各种复杂的现实因素;既有国际原因又有国内因素;既有政治思想方面的原因,又有经济利益方面的动因。正如同志在2005年5月27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那样:“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在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加强民族团结与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性、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必须把它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全局中来解决。可以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工作正是为了以新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整合处于多元状态下的少数民族群体的意志,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凝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动力。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选择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少数民族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有机组成的范畴,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的实际,有的放矢,全面系统深入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引领他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少数民族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就应当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要求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崇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当前,尤其要引导他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以及我们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政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同时,引导少数民族人们认识到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是符合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情的好政策,这是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此外,我国的民族问题必须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中来解决,解决好民族问题又有利于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因此,要尽全力引导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坚定不移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着力增强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和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不懈追求的共同理想。它把国家复兴、民族共同繁荣与个人的奋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调动全体人民共同为之奋斗,能够在最大限度上统一社会意志和集中社会智慧、激发社会活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精神保证。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者,无疑应当最大化地发挥自己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建设力量。树立这一共同的理想可以充分凝结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的心智力量,促成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和谐氛围。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的生活水平,优化和调试民族社会心态,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任和支持。

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旋律,着力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是一面伟大的旗帜,它既是一项政治原则,又是一个道德规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求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树立热爱祖国的情操,养成良好的关心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政治习惯。要通过开展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激发其爱国热情,提高其政治素质;通过加强形势政策教育,使他们客观认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充分认识到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发展进程中民族地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和国家的民族方针政策上来。要调动他们自我教育的内在积极性,使其把个人行为与国家稳定紧密结合起来,自觉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形成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促进民族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高尚情感,使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心灵深处扎根,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诉求,着意培养他们矢志不移、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拼搏精神,努力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和与时俱进、奋斗拼搏的能力。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但发展的前提是必须改革,注重创新。改革创新作为当代精神的核心体现,无疑是新世纪新阶段最重要的主题,最强悍的音符。同时,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生命力和价值源泉,没有创新,少数民族地区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少数民族人数占少数民族地区的很大比例,他们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强调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培育。要善于为少数民族地区人们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和积极开展创造性工作的宽松环境,要为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提供可期发展的平台,为他们创造获取自身发展的条件。而要做到这些,我们思想政治工作无疑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学会关心人、理解人和鼓励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动力。

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范文篇5

一、关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问题研究

吴云指出:“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多民族地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能会遇到多方面的问题。它包括,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带来的问题;境外民族文化和非社会主义思想的负面影响;各民族成员文化科学素质和发展程度差异性的影响以及基层社会文化价值观复杂的状况和不同的影响。”[6]苏雪芹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民族地区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差异性、多变性和选择性进一步增强。在多元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并存中形成价值共识,确立得到多数社会成员认同的核心价值观,是当今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突出问题。”[7]鲁彩荣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问题,指出:“第一,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带来的挑战。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加之现代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新挑战新考验。第二,边疆民族地区传统情感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宗教的心理带来的困境。第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力不足,影响意识形态的整合力,党的意识形态资源面临弱化的危险。”[8]杨云波指出:“由于长期重经济轻文化、重城市轻农村、重内地轻边疆,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面临许多问题,体制机制、财政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均难如人意,由此导致了文化建设主题缺乏,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塌陷’等问题。”[5]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其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历史因素、民族习俗等多方面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使得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还将长期存在,各民族经济、文化上的差距依然存在,这就使得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面临着相当严峻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属于意识形态中的反映,它必须是以构建在社会存在的基础之上的经济为其思想建设的基础。但是,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近几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平均收入与全国农民的平均收入差距仍是逐渐扩大的趋势,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的目标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经济水平比较低,人均收入又不高,导致贫困人口逐渐增多。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是制约在边疆民族地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一个重大屏障。二是政治对抗问题的影响。我国国内也存在极少数的分裂主义分子,其对外宣称民族独立,而事实是在国外敌对势力的支持下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煽动独立,其目的就是为了搞民族分裂,破坏我国少数民族的和谐统一,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对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三是教育事业落后带来的影响。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处于边远地区,地域限制比较大,相对于中东部来说教育条件比较差,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较低,教学资源与教师队伍存在着很大的欠缺。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核心和关键载体,教育事业的落后成为制约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二、关于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对策研究

关于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对策,专家学者们也纷纷对其表达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对此,全国政协委员纷纷呼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正面传授,而且要重视培养公民的实践和参与,通过各种方式把价值观灌输和传递给个人,内化为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意识,外化为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规范,使之成为道德高尚、科学理性、遵纪守法的现代公民。”[9]唐荣双在提到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策略时指出,“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辩证统一;第二,大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三,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10]何云飞在谈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时提出:“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从实际出发,注重经济发展,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使民族文化资本化,适应后现代旅游的要求。另外还要加大教育投入、注重文化共融等”[11]。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者于兰认为:“必须挖掘少数民族文化有益资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提升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必须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谈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闵伟轩认为,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把民族团结的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推动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使之内化为理念、外化为行动,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在全社会营造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13]。陈诗蓉在谈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时候指出:“首先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其次要牢牢抓住民族地区科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最后要注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效果。”[14]通过梳理分析认为,建设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建设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在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早日实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小康,建立稳固的物质经济基础,让经济发展的成果由群众共享。要做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就要以科学的理论思想为指导,立足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创新发展思路,改变现有的落后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大力拓展新时期下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才能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带来牢固的物质保证。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是先进文化的代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础,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存在着丰富的优秀文化资源。在少数民族文化中的许多优秀特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积极而有益的因素。在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和谐文明、公平正义、诚实守信、互助友爱等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十分深刻和丰富,是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笔伟大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们不能排斥民族传统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辩证统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发展和创新我们的民族文化,使其百花齐放,呈现出健康、积极和进步的有特色的中国文化,从而更好地建设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大力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可以为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从而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扎根,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智力保障。第一,应当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投资。基础教育是振兴教育事业的根本,如果基础教育兴办不好,就会严重阻碍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第二,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专业培养。积极建立专门的培养体系,淘汰现在落后的教育和培养模式,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培养教育人才,大力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教师本身的文化素质,从而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第三,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职业教育、开展技能培训等。发展职业教育、开展技能培训可以加速培养民族地区的专业知识人才,通过继续教育,重新掌握知识,掌握技术,提升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从而为更好地在边疆民族地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保证。四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具有多元文化的国家,各民族信仰着不同的宗教。宗教文化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取向。应以尊重、包容的心态去面对民族地区群众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下,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宗教人士以及信教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此基础上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宗教文化的改革创新,最大限度地引导宗教文化朝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向前发展。综上所述,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阻碍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问题,由此提出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对策,将有利于在“四个全面”科学理论统领下,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边疆民族地区篇章。

作者:刘金荣方文戚红蕾单位: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范文1篇6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发展

一、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现代旅游业开始与19世纪40年代,20世纪60年代,世界旅游业加快了发展速度,一跃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从旅游的方式来讲,人们将更加重视精神疲劳的消除和放松,要求更多地发展着眼于调节精神的积极性的旅游,过去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览,将逐渐为多元化的旅游项目所代替。日益增多的旅游者要求旅行生活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运动的内容乃至冒险的刺激,要求参与其中,而不是从旁观赏。所以,那些单调、机械、使人置身起外的旅游方式已经使游客失去了兴趣,代之而起的是那些富有活力、兴趣、参与性强、特色鲜明的活动类型。在旅游的过程中,旅游者渴望能亲身体验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直接感受异域的风土人情。希望通过参与和交流得到感情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旅游者喜欢那些轻松活泼、丰富多彩、娱游于乐、游乐结合的旅游方式。云南的西双版纳、楚雄等地州每逢傣族的“泼水节”、黎族的“火把节”游客数量大增,就是这种情况的良好反映。

二、民族体育旅游业现状

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以参与或体育活动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是体育与旅游的结合。民族体育集音乐、舞蹈、娱乐于一体,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参与性,能使旅游者娱乐休息、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因此,民族体育旅游的价值受到有关国家旅游部门的重视,民族体育旅游以其独特的风采进入旅游市场。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的边陲地区,良好的旅游环境和引人入胜的体育文化极大地顺应了目前旅游业的发展方向,这也为民族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在体育旅游迅猛发展的同时,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成为人们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关部门为了满足和吸引旅游者,纷纷推出一些特色鲜明的民俗风情专项旅游产品。例如东北地区的一些旅行社把鄂温克族的滑雪、狩猎等体育活动纳入自己的旅游项目中。或是让游客参加蒙古族的赛马、摔跤、射箭等。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体育活动项目繁多的优势,开展民族体育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旅游方式。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一方面,注意保护、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另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广泛开展少数民族体育旅游活动,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例如,在云南的迪庆、怒江、西双版纳和楚雄等地,各族人民经常利用节庆活动来开展民族体育旅游并以此来吸引旅客,从而使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成为无数游客感受浓郁民族风情、体验新异神奇,健身娱乐的一些旅游活动。同时,也为当地政府和企业创造了巨大的成效,体育旅游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引起了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重视。但我国民族体育旅游的总体规模仍然偏小,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在开发民族体育旅游时,只把它作为民族风情旅游的补充或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没有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旅游项目或旅游产业来抓,以至使民族体育旅游业的规模仍然较小,在整个旅游业中还处于从属地位。

三、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

我国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突出地表现在文物古迹、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等三个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景观也具有这三个方面的优势,与汉族相比,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就更为绚丽多彩。少数民族风情是反映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55个少数民族的风情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民族服饰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民族建筑五花八门,令人咋舌称奇;数以千计的民族节日,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宝藏;民族饮食千姿百态,反映出悠久的农业特色;民族艺术百花齐放,呈现出乐观向上的民族性格;民族宗教历史悠久,许多民族文化中都反映出宗教文化的深刻印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各种民族风情相融,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展现民族风情的重要方式。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是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重要资源。它们内容繁多,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这些体育项目,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出了各民族的生活环境、民族特征、审美、生产劳动、生活习惯、宗教祭祀、节庆娱乐、婚葬习俗等一系列民族文化特征,使其具有浓郁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节庆性的民族体育竞赛活动是我国各民族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每逢节庆日,各族群众都要进行物质交易,开展民族特色浓郁的传统文体活动。民族的情感、民族的性格、民族的文化特征都会在节庆期间最为真实、强烈、鲜明地表现出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个民族的节庆活动都是了解这个民族的最好时机。每逢过节,各地区、各民族都要举行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纵观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它们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健身价值;愉悦身心的娱乐价值;惊心动魄、耳目一新的观赏价值;融入其中的参与价值;体现民族风情的文化价值;体现社会、经济、文化的科考价值;民族品质的教育价值;反映历史的史学价值;赏心悦目的审美价值等。这些都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四、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必要性

少数民族旅游包含着浓郁的民风民俗,有着很强的观赏性,也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通过民族体育文化的欣赏和参与,增强了旅游项目,丰富了旅游的内容,吸引了游客延滞了游客的逗留时间,促进了游客的消费,满足了游客,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民族体育旅游消费市场。

体育旅游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健身性。通过体育旅游,能更好地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缓解和消除疲劳、增强体质、防范“文明病”。同时,通过观摩和参与,进一步了解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通过大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可以极大地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旅游产业体系的完善;可以带动少数民族群众的广泛参与,增进文化信息的交流,提高他们的收入,振奋民族精神,增进民族自豪感;可以进一步落实旅游开发与民族地区的扶贫相结合的方针,促进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可以促进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使民族体育研究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模化,有利于民族体育的继承和发扬。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体现民族风情的重要方式,只有将风光旅游和风情旅游结合起来,才能使人们沉醉于山光水色的同时,领略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以及丰富的特色文化,少数民族旅游产业化的发展,可以使用赚取的资金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掘、整理、研究等工作提供资金及支持。

2.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可行性

我国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为其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民族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心理等,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种独特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无疑会对现有的民族旅游资源、内容、形式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更新、发展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喜爱寻奇猎胜,求同存异。地区、民族间强烈差异是激发旅游者动机的重要因子,差异性越大,其吸引力越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集竞技、健身、艺术、科考、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广泛的民俗性、良好的健身性、强烈的娱乐性和观赏性等。可通过让旅游者参与其中,达到健身、享受、了解民族风情风俗的目的。同时,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游客的各种心理和生理需要,起到增长知识、延年益寿的功效。良好的旅游环境和客源是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的根本保障。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民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民族众多,风情各异,到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进行风光旅游,贪图那里的湖光山色,民俗风情,极富诗情画意,令人流连忘返。而作为人文旅游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体育,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让游客亲身体验民族体育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和激情。

在市场经济中,任何一个产业部门要得到生存和发展,它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必须有市场,必须能够销售出去。对旅游业来说,其市场就是客源,游客是旅游业的生命线,没有游客就没有旅游业。现在“求新”、“求变”、“求乐”是人们外出旅游的重要动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则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这种获取新感受、新体验、愉悦身心的需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既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同时又多与娱乐相结合,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游客的喜爱。广阔的客源市场,旺盛的需求,将会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的不断扩大、产业化进程日益加快。

参考文献:

[1]云南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论[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2]韦晓康等:民族传统体育教材[M].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3]徐玉良方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通论[M].远方出版社,2002年版

[4]饶远:云南体育产业发展研究[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

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范文篇7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艰巨。第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欠发达地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落到实处,关系到他们能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国家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第二,团结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保障。敌对势力企图煽动民族矛盾阻碍我国发展,利用各种手段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问题亟待解决。

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文化心理差异显著。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对封闭、特殊,经济基础、生活方式、、思维心理等方面的文化特质造成他们的价值取向相对特殊。

调研表明,文化特质和价值观念不同,它会造成学生的理解偏差以及对事物、事件的解读差异,而这必然会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价值观念的传输,是一种转变教育,其难度远高于养成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两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冲突碰撞很容易造成学生的价值观不稳定,使其产生自卑等消极情绪,这些问题都需要高校着力解决。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关系

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要依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特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视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开展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五观”教育,进行法律道德、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

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是民族团结的基石,是“五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开展其他活动的支撑和抓手。

只有学生有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学校才能更好地开展其他主题教育。中华优秀文化既包括传统文化,又包括各民族优秀文化,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体、通俗、接地气、深入人心。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框架构建

(1)加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化教育。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一体交融是内核,多元并存是共识。坚持一体文化,坚持中华文化的核心地位,认识到虽然各民族文化形式不同,但内在都坚持勤劳、勇敢、团结的民族精神和尊老爱幼、诚实友善、和谐统一的共有特质。承认多元并存,便是既增进民族文化自信以更好传承传播本民族文化,又包容接纳其他民族文化并积极交往、交流。

(2)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练,而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和精神家园支撑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多优秀素材,使教育更加具体、形象。高校应以文化人、潜移默化,减少少数民族学生的抵触情绪,增加教育实效性。

(3)开展民族文化交流鞒薪逃。高校应在交流中增进了解,用了解消除误解,用交往增进包容,在借鉴传承中不断发展;应特别注重借助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转换语境,以少数民族学生更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对话和教育,用少数民族学生更喜闻乐见的带有民族特色的形式进行教育。

参考文献:

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7-103-0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写入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党的十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民族地区多数是各民族杂居的地区,少数民族数量众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任务繁重,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风俗,迫切需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和和谐文化的构建起到良好的引领和主导作用,促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本文以青海省为例,对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一些探索和研究,以期对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有益借鉴。

一、民族地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聚集,人文社情复杂,拥有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能够为民族地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利于民族地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对于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可以为民族地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在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先进文化的精髓,其有效构建,可以较好地引导民族地区的社会思潮,成为促进各民族团结、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民族地区由于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各不相同、民族风俗各不相同,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互联网全面普及的今天,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人们思想行为的自主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迫切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民族地区的社会思潮,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为民族地区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由于我国现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还将长期存在,各区域、民族地区的发展存在差异性与非均衡性。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内外“”始终把民族地区作为进行渗透、分裂的重点,不惜花费重金,推销所谓的“民主、自由”,培植发展各种反动势力,制造恐怖事件,挑拨民族关系,最终目的是企图颠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改变我国的政治发展道路,可谓用心险恶,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加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可以增强民族地区人民自觉抵御各种敌对势力渗透,增强文化免疫力,提高精神抵御力。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引领,可以进一步坚定人民的共同信仰,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提升民族共识,有利于矛盾化解、社会和谐。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各个民族增强共识与认同

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集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民族文化呈现出多样、多变和多元性。主流与非主流同时并存,先进与落后相互交织是民族地区社会思潮的现状。社会思潮越是纷繁复杂,越需要用一种核心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具备引领社会思潮的统摄和导向功能,能够在全社会最大限度地达成思想共识。加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全社会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可以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把不同民族群众的思想目标引导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上来,凝聚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识上来,从而有效减少因民族传统、文化等差异而引发的冲突,增加文化和信念认同。

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现状与存在的主要矛盾问题

近年来,西部民族地区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一系列思想文化道德建设工程的实施,一批民族文化特色鲜明、核心价值观主题突出的文学艺术精品推出,使学习、教育、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活动呈现出内容丰富、载体创新、形式多样、亮点纷呈的喜人局面,有效地起到了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上的认同和内化作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生活中正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民族地区民族集聚思想传统多元化

以青海省为例,青海省是一个少数民族集聚的省份,青海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蒙古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其中,藏族是青海省世居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48.8%,主要分布在玉树、果洛、黄南、海南、海北藏族自治州。蒙古族占青海省少数民族人口的3.9%,主要聚居在青海省海西蒙古自治州的都兰、德令哈、格尔木、乌兰和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河南蒙古自治县、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的托勒、刚察的哈尔盖等地。青海省回族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34%。回族在青海省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的化隆、民和、湟中、大通、平安及门源、祁连、贵德县和西宁市。土族占青海省少数民族人口的8.8%,土族主要居住在青海东部河湟流域的互助、民和、乐都等地,土族语系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土族群众基本信奉藏传佛教。撒拉族占青海省少数民族人口的4%,主要居住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的甘都镇。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民族地区思想、风俗、文化等方面的多元化,更加需要有共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指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广泛认同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树立在全社会得到广泛认同的精神旗帜,铸就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撑,激发引领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近年来,随着各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的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通过大力推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程,使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了更加深人的理解和消化,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普遍的认可和广泛的认同。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对马克思主义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指导思想,具有明确的认识。同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即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广大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群众表现出较高的认同程度、高度的赞扬评价和对理论本质具有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仍有较大空间

民族地区的社会环境与非民族地区相比,更具特殊性和复杂性,实践证明,我党关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三项基本原则,是妥善处理国内各民族关系的正确选择。民族共同体在长期的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文化、价值等融合机制,并为民族共同体内的成员所认同和接受。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与民族地区相一致的价值体系、文化体系等,由于各民族自身的思维方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存在一定的区隔,当前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凝心聚力,是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

三、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策

(一)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

民族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比较突出,要实现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目标,就必须树立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否则社会将会成为一盘散沙。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民族地区存在多样化的思想形态和思维方式,我们一定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各类思想观念的存在,并且要构建一种有效的交流渠道,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和诉求表达,理解各自的价值取向。但务必要于交融之中求共识,于多样之中定主流,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使其成为引领各民族民众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精神旗帜。

(二)牢牢抓住民族地区科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发展仍然是解决各种矛盾,特别是民族问题的“总抓手”。党的十对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进行了安排部署,提出了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青海地处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发展实力与全国先进地区都存在较大差距。要深刻认识经济因素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的特殊重要性和根源地位,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民族地区生产力大解放、经济大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创造更加有利的建设条件。同时要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不断消除贫富差距,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实惠。

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范文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发展程度上都存在诸多差异,这也是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尊重民族差异,平等相待各民族,才能实现民族团结和民族和谐。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弘扬各族群众先进的价值观,对实现民族和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少数民族传统价值观的特征

少数民族传统价值观,既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有自身鲜明的特点。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地理环境、民族心理、民族习俗、民族宗教等各方面的差异,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极不平衡,在价值观方面反映出不同特点。但是,从整体而言,在这些个性特点的背后,仍有共性的一面,具体说来,包括如下几点:

(一)浓厚的宗教性

我国少数民族宗教形态丰富,类型齐全,是包容和沉积少数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储藏库。包括有原始宗教、道教、佛教包括汉传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藏传佛教、基督教含天主教、伊斯兰教等等“宗教信仰是传统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任何宗教都是真实的,任何宗教都是对既存的人类生存条件做出的反应,尽管形式有所不同。宗教力图用神的观念来解释世界,解释自然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内心信念,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等行为,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

(二)丰富的习俗性

在不同的文化生态环境下,不同少数民族形成各具特色的众多风俗习惯,在每一个民族中,都可以找到充满鲜明个性的文化事象,多样性是少数民族习俗的显著特点,这使得少数民族价值观反映出丰富的习俗性特点。从少数民族的饮食、居住、审美、节日、礼仪等习俗中,无不发现本民族价值观的影子。

(三)系统的整体性

价值观是少数民族文化系统的内核,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少数民族价值观贯穿于少数民族文化系统的各个层次中,实物、心物、心理,反映出一种整体性的特征。价值观贯穿于文化的实物、心物、心理各个层次之中,形成某一少数民族特有的整体性文化。

(四)生动的具象性

具象,是少数民族传统价值观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具象就是借助某种事物的具体形象或原理,来阐明特定的概念、情感和意象。少数民族一方面从对大自然种种姿态的观察中获得某种启示,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认识套到自然界里。然后借助具象来认识事物、征服自然。通过类比于自己已有的内在经验,如动作、目的、愿望、恐惧等来设想自然界。自然现象被人对象化后,成了有意志的现象,它具有对人的行为按特定的模式做出反应的特性。

(五)开放的兼容性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开放、兼容而不是封闭和保守的系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流动交往中,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相互交融,通过吸取其他民族的文化因子来不断丰富、发展自己,做到“和而不同”,这样,作为一个民族文化核心的少数民族价值观会融合不同质的文化因子。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价值观是个体从自身需要出发,按照自己对事物所理解的重要性,经过多次反复所形成的相对稳定、包含情感和认知成分的进行评价和抉择的观念系统。

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于自己的民族,从小受到中华民族爱国传统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和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本民族民间文学、节日风俗、内部社会规范等因素的影响,并且通过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体现出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观深深地打着各少数民族经过历史积淀下来的执着和信念,并渗透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规范之中,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心理、性格和行为。从形式上把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观主要分为政治、人生、道德、择业、爱情价值观等。

(一)政治观

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总体来说是积极的。他们虽然多数生活在地理环境条件相对较差、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在党的民族政策、扶贫政策、对口支援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青年有了上大学的机会。由于过去生活条件艰苦、信息闭塞,进入大学后,有了更为便捷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他们更多地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内大政方针的制定,对党和政府制定重大举措以及对重大事件的处理,能够表示理解、赞同和支持。尤其关注党和政府制定的有关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和重大举措,关心家乡的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思想主流是好的。但在个别学生思想深处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极少数大学生仍然留有极端民族主义的思想,排斥非本民族思想文化的吸收,具体表现为学习汉语不积极,进步较缓慢。

(二)人生价值观

在党的民族政策和各项优惠、扶贫、对口支援等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切身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对人生充满了希望,为祖国富强、家乡繁荣而努力学习的意识进一步增强。而且由于从小生活环境的艰苦,练就了少数民族大学生不畏艰苦、顽强拼搏的精神,特别是受到学习和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和获得国家各类奖、助学金,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表现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但也有少数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贫困、汉语水平较低、文化课基础薄弱、人际交往能力不强、就业受挫等因素影响,表现出自暴自弃、消极等待,甚至个别学生只重眼前利益和物质利益,缺乏远大理想,只贪图一时的物质享受,不愿付出艰辛的努力,没有明确的人生追求。

(三)道德价值观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对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少数民族传统美德方面,有较为一致的认同。能够不断弘扬少数民族传统美德中的积极因素,在对待爱国奉献问题上排在前5位的是“个人事小国家是大”、“热爱祖国”、“维护国家利益”、“奉献”、“国家发展是前提”。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大多数学生能够忠诚和服从国家利益,把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在个人品德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呈现出“真诚待人”、“诚信”、“有良心”、“孝顺”、“与人为善”、“民族平等”、“同甘苦”等品质。但由于受到本民族族群意识的影响,他们更多的是善于与本民族的同学进行交往,集体荣誉感和集体归属感弱化,偏重于本族群同学的聚会和交往,对院(系)和学校的活动关注度较低,建立的少数民族学生社团较少,组织院(系)或学校的活动较少,参与度也较低。虽然有正确的是非、荣辱、美丑观念,但只崇尚道德的行为,而不愿亲身去实施道德高尚的行为。

(四)职业价值观

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偏远的农牧区,“知识改变命运”的渴望非常强烈,希望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愿望十分坚定,进入大学以后,有了优越的学习条件,不仅可以学到广博的理论知识,还有机会学到很多的实用技术,这些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尽可能多的学习实用技术、获得更多的证书是他们努力的目标,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五)爱情价值观

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已经完全摒弃了过去少数民族早婚的旧习俗,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正确对待爱情问题,能够把爱情建立在纯真、美好的情感之上,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但由于受到网络和城市生活的影响,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到西方“解放爱情”思潮的影响,把爱情变成了物质交易,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的“快餐式爱情”屡见不鲜。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经受挫折能力较弱,不能正确处理学业与爱情的关系,忙于谈恋爱,而疏于学习,使学习成绩下降,压力过大而产生轻生。

三、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与引导

从以上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观的本质和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功利性、多元性和矛盾性的特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少数民族的特点,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有针对性进行价值观教育和引导,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对我国“西化”和“分化”的图谋,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高校一直以来就是成为他们进行干扰、渗透和破坏的突破口。因此,要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首先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必须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元化指导地位。进一步增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做到立场十分坚定、旗帜十分鲜明。

(二)加强人生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人生价值的实现有两个方面:意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表现为个人对社会的义务、责任、创造、奉献和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因此,要想取得少数民族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充分实现,就必须使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相统一,协调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应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并且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这是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的首要条件。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会公共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三大领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凝聚着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和培养,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三免一补”、内地初中班、内地高中班,还是高等教育的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是受益者,少数民族大学生应常怀感恩之心、报国之志,发奋学习,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适当的公众舆论氛围,增强对少数民族优秀价值观的传承

每一个民族都有对本民族的一种认同,并具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征。在族际交往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每一个民族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其他民族显现自己的“形象”。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大大减少了公众亲身体验的概率,人们对少数民族的印象更多的来自大众传媒,而在当代的传媒环境中,更多报道的是民族地区的落后、没有文化、贫穷的一面。这些报道逐渐形成了对少数民族的刻板印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校常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大众传媒作为营造社会共同价值体系、形成社会共同认识的途径之一,要创设适合少数民族优秀价值观传承的公众舆论氛围,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品位、认识水平、时尚潮流,通过长期的文化熏陶形成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识别能力。

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范文篇10

少数民族多居住在我国边疆和西部地区,总体而言,民族地区呈现出经济欠发达、区位边缘化、文化多元化的特征。具体表现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较好,文化遗产丰富。在经济上谋发展与文化上保护多样化这对矛盾的作用下,文化遗产旅游作为一种中立或尚且称得上双赢的方式应运而生。然在实际操作层面却不尽如人意,如因旅游运作不当而致使民族文化遗产遭毁坏或变异,当地居民在旅游发展中受益有限等现象。民族地区居民未蒙其利,反深受其害,旅游发展并没有为民族地区带来实质利益,反而造成民族文化的变质,甚至有人将文化的变质视为旅游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此背景下,如何营销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成为民族旅游发展的关键。一提起营销,总让人联想到销售的最大化,那么,市场营销和文化遗产管理能够和谐共存吗?将市场营销视角运用于文化遗产管理,总会令遗产的忠实保护者嗤之以鼻。认为营销等同于销售最大化,意味着无限制的扩展消费基础从而导致遗产的核心价值进行错误的表呈。同样,很多人还将营销与广告和促销相混淆,认为有损文化遗产作为重点保护对象的形象。实际上,销售和促销所代表的是市场营销过程的最后环节,它们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是实现更广泛的管理目标的途径。当我们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市场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发现,都是没有采用市场营销管理视角的直接后果,而不是因为采用了这种方式而产生的结果。由于没有清晰地界定核心产品、目标市场、经济的和非经济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行动计划,所以混淆的信息就有可能被传达给公众,其结果就是,可能把“错的”人群带着对“错的”体验的期望吸引到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地,进而迫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管理者以一种不恰当的方式来展现他们的产品,以满足这些人群的消费需求。这当中采用营销手段对目标市场进行过滤就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2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旅游营销特征分析

因文化旅游的一些特别特征,也给作为管理工具的市场营销提出了挑战,同时也说明了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旅游规划程序中充分考虑市场营销问题的重要性。其独有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凸显民族文化内在价值

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旅游的整体目标中,内在的文化价值往往与使用价值有着同等或更强的作用。如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觉意识、培养对本民族历史的自豪感,甚至进行宗教沉思等,可能成为比增加游客人数或经济收益更为重要的目标。而通过营销手段无限制地吸引游客人数往往能阻碍这一目标的实现。因此,营销要着重针对目标明确型文化旅游者,使其获得深刻的文化体验,凸显民族文化内在价值。

2.2使利益相关者受益为目标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旅游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主要有遗产管理者、旅游经营商、旅游者、当地居民等群体。这其中至关重要的两个利益群体为旅游者和当地少数民族民众,要想让这两个群体共享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资产,就需要对外部市场(旅游者)和内部市场(当地少数民族民众)都有所了解。因此要对有旅游使用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价值评估,确认双重价值的优先次序,采取必要的平衡措施,获得社区对民族文化遗产资本旅游化运作的支持,同时又确保旅游利用不会牺牲当地使用者的需求。这时运用信息传递过滤方法对营销受众目标群体进行调控,从而使位于第二位的使用者的行动,无论是旅游者还是当地居民,都不应该冲击首要使用者的需求。

2.3将“旅游”与“遗产”视为一个有机整体

很多文化遗产管理者没有认识到遗产及其设施是旅游吸引物,而在管理方法的运用上没有兼顾文化遗产本身的旅游使用价值。致使遗产的展示及解说系统无法为更多的旅游者服务(尤其是大众旅游者),进而导致旅游者的体验肤浅(民族文化差异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使产品的质量下降。由此可见,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营销应建立在“旅游”与“遗产”作一个有机整体的基础上才能使游客的感知目标与体验效果拉近。

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范文篇11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霸权;文化危机

中图分类号:TN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4)23-0088-01

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虽然只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但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正事、文化、教育的变革与发展进程,推动着人类社会进入网络时代。随着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改善,互联网技术也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标志进入少数民族地区。

1网络作为技术的本质

互联网时代被很多学者誉为信息时代,或后现代时候,但是作为技术本身,互联网又不可能逃脱技术的本质特征。“技术总是一种历史――社会的设计:一个社会和它的统治利益打算对人和事物所做的一切都在其中设计着。”因此技术本身不是中性的。任何技术都是人的发明,总是渗透着人的期望,体现着人的需要、目的,都负载着价值,这种价值可以称为潜在价值。而技术在实践过程中,又会显现出在设计需求、目的之外的价值,这种价值可以称为实践价值,这种价值也可能产生正或负效应。技术本身的实践价值由于在设计开发技术的预期内是不能被预知的,同时也只有在技术实践的过程中才能被显现,因此这是一种不期价值,所以不论这种价值在实践过程中是正效应还是负效应,都不能避免。

作为一种信息传输工具,网络技术初期设计和研发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信息传输的更快速,更畅通,同时不受军事打击的影响。信息传输的快速,优越,不受制性这是在设计之处的目的和潜在价值。但是作为一种极其优越的信息传输技术,本身的优势决定了其不可能仅仅改善军事信息传输。迅速在各个领域内发挥其巨大的优势,信息共享,信息传播,使得各个领域内都因互联网技术,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是不可忽略的是,互联网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展现出另外一种实践价值,那就是:“规模的全球性、网址的唯一性、协议的统一性、功能的服务性”等。

2网络文化霸权

美国学者亨延顿做出大胆推论,认为影响未来国际关系格局的将是目前世界上几大文明圈之间的冲突……诚如有人解析八国集团‘冲绳’内容时所指出的,无论富国宣称网络将为全球带来多少人类必不可少的福利,那都是一次维护既得利益者的瓜分世界宣言:世界秩序已定,网络规则出台,剩下来的就是如何执行。

结合云南实际情况,不难看出,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汉文化显然是主流的排他文化。首先,网络的普及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开放”程度的一个标志之一。不可否认,网络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使得很多人知道了其他文化传说和故事。

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本身在普及互联网技术时处于落后的局面,加之汉文化在互联网上是主流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在网络上属于稀有文化,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不可避免的有失偏颇,在一些方面或多或少会融入其他文化元素。所以,总体上来说,少数民族文化在网络普及中处于较为不利的位置,受到网络霸权文化的影响。

3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网络使用解析

笔者在沧源佤族自治县调研数月,对中学初三,高三的四个班级数个网吧内上网的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149份,部分统计结果如下:

上过网的140人,没上过网的9人;其中网龄大于1年的82人;每天上网大于2小时的65人;95人认为网络带来的最大好处是获取信息,76人认为娱乐休闲;如果没有网络,80人认为不适应,57人认为无所谓;78人确定自己比一年前上网时间明显增加;在使用QQ等聊天工具之后,82人认为和朋友之间的交流基本通过网络,实际交流减少。对于上网是否改变了自己的作息时间,其中55人认为改变不大,43人认为改变很大;对于网络上的内容,79人认为先进且重要,而62人认为有点重要;对于网络上宣传的佤族文化是否真实,62人认为有些地方不对,28人认为很多地方不对,17人认为完全不理解佤族文化。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大部分网民的网龄至少1年,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为网络,最重要的是这些人认为网络所负载的种种元素代表着先进且重要。这都体现出互联网技术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单向性,单一性”。汉民族文化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主流文化元素边缘少数文化元素的影响。

4网络技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

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从产生、发展、壮大到传承的过程中,必然会从一种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开始,在这个独一无二的自然环境下,与自然环境相互结合,不仅发展形成套独一无二的民族特点,也会产生自己的民族文化,这种民族文化又在长期的历史传承和与自然“互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这种民族文化是不仅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最好阐释这个民族自身的一种方式。当不同民族的之间开始相互交流相互融合,这不仅使得人类进入了多文化的近代人类社会,也使得人类可以更好的面对自然发展。而“人类社会的每一种文化都会以其特有的方式把人们维系成聚合体,这些人群的聚合就是民族。”

云南境内有26个少数民族,其中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所特有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精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些文化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对民族繁荣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信息时代,作为“进步”、“文明”、“开化”象征的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很多地区已经普及了互联网。而网络上的主流文化的单一,少数民族网络文化输入大于输出,使得少数民族文化遭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网络作为一种代表着先进的技术,必然会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在信息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单从互联网技术本身来说,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有着显而易见的优越性,但是少数民族的文化在面对主流文化时的单一性又是实实在在的。笔者认为,只有通过让少数民族文化在信息时代以新的方式生存和发展,使他们建立起自身的优越感,明白自身的文化的宝贵性,不盲从追逐所谓的“主流文化”、“先进文化”,并且运用网络技术建立起少数民族文化的基地和领域,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在网络时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网络时代人类生存方式的变革[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范文篇12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由于受到自身地域性等方面因素及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存在和发展方面受到很大限制和影响,为了切实解决这一问题,使某些具有重要价值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不至于消亡,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发掘及做好某些项目的整合工作。其实,流失殆尽的体育活动项目肯定有其消亡的客观原因,其中有些可以通过社会学理论为指导,从而进行发掘和整理进行补救,从而实现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化和繁荣。1部分社会学理论范式社会学理论的多元化能够帮助我们寻找研究体育运动和身体文化、社会文化的新模式,使我们从不同的社会学视角来审视体育运动。卢元镇教授也曾指出:在体育研究中运用何种理论作为指导要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确定。毕竟不同的理论可以相互补充,看到对方所没有看到的。在体育运动研究方面应用较多的社会学理论范式有:功能主义、冲突理论、解释社会学、女性主义、构型社会学(即过程”社会学)和后现代/后结构主义等。功能主义社会学家们认为社会是一个组织的系统,通过人们之间共享价值、达成共识将各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整合在一起。他们强调对引发社会稳定、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的事实进行研究。不过他们常常夸大体育运动的积极作用,忽视社会现实中不同群体之间利益的冲突,忽视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和权力等。冲突理论认为:社会不是由相互联系的各部分在共同价值和共识下所整合的相对稳定系统,相反,以内在的经济利益差异为特征的相互关系一直是不断变化的。冲突理论吸引人们关心社会问题、变化和社会不平等。它的局限性在于在研究体育运动时仅仅关注经济因素,忽视了与性别、人种、民族性、年龄、宗教、性取向和身体能力(身体健康或有残疾)等因素的重要性。后现代主义认为体育是特质属性的体现,是以性别、宗教、民族性、种族、文化和地区为基础的,所以不仅重视原有的体育,而且重视新体育,同时批判那些以一种理论体系来解释错综复杂的体育现象,大多数后现代主义观点享有同一个主题,即反对传统、中心、权威、真理等形而上学同一性的虚妄性,追求多元化、不确定性等。2促进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整合措施2.1以传统性为基础,适当强化竞技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获得新的发展的一个良好途径,体育项目也只有具有了竞技性,体育项目应有的魅力只有在激烈的竞争中才能得到一定程度地展现。但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有着特殊性和一般性的部分,一般性是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体育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性和娱乐性;特殊性是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其价值恰恰就体现在其传统性方面,失去了传统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就没有什么特色和价值可言,可以说传统性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同于一般竞技体育项目的最主要的特征。当然,这里所谓的传统性是指与各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各项特征的综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是某个少数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的集中体现。2.2注重民族文化的渗透和展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任何一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都是在民族文化背景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历程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某个少数民族整个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变化过程,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也正是因为有了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更加具有民族特色,相应的也就具有了不同于其它竞技体育项目的特殊价值。所以,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掘和整理的过程中首要的就是要注重民族文化的蕴含,如此以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才能拥有更强的生命力。2.3突出和加强健身性、娱乐性和审美性等特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必然要依靠特色旅游等的途径和方式,这样就要求传统体育活动本身要在娱乐性、审美性等方面进行提高,具体的方式、方法可以在保证传统体育活动传统性的基础上增加活动本身的参与机会,也就是通过对活动方式的适当改变达到增强参与性的目的,这样以来可以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之中亲身感受活动所承载的文化气息和民族风情;再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娱乐性也是吸引更多的参与者的基础和条件。当然,更多的方法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体育活动项目的具体情况而定。2.4以内、外宣传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广泛认同所谓对内的宣传是指,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所在区域做好有关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宣传,使少数民族地区更多的人了解本地区较为著名或特色鲜明的传统体育活动。相对而言,对外宣传就是指少数民族地区以外的各个省区甚至是世界范围内的宣传。对外的宣传首要的就是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力,大众传媒在信息传递上有很大优势,充分利用和协调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大众传媒的关系,可以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吸引力,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扩散到世界各地。2.5以新的发展模式增强传统性的开发和推广传统性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各方面价值的集中表现。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掘和整理,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使得少数民族体育中传统性的东西不至于无端地在人类文明的大河中逐步消失。可以说,传统性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这一宝贵文化遗产最为典型的特征。所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的开发和推广都该在传统性上做文章,只有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统性得到展现和推广,其价值才能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展现。总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要保证我国民族文化的完整性就必须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问题予以充分关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掘和整理是促进其长远发展的重要前提,相关思路和具体措施的目的在于理论意义上的探讨,具体工作中定有多种困难,尚需更多具有针对性的上策良计需要研究探讨。#p#分页标题#e#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医疗废物管理相关知识培训范例(12

    - 阅0

    医疗废物管理相关知识培训范文篇1深圳市卫生监督局,广东深圳518000[摘要]通过对2013年深圳市医疗废物监管工作的分析,总结目前深圳市医疗废物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可行的监.....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范例(12篇)

    - 阅0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范文篇1一、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都采用统一的大纲进行教学,采取相同的教学内容与模式进行教学,这.....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