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文化习俗范例(3篇)

来源:网友

汉族的文化习俗范文篇1

商业源于人们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人们通过商品的交换而换取所需的物品。旧时,南迁的客家社会经济主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除了各地的县城以外,农村乡镇多通过集市贸易,互通有无,以交换所需的生产、生活日用品。此集市名曰“圩”。圩市多以三日或五日为期,叫做“圩日”。客家俗语有“还生望圩日”之说。中午为高峰期,此即古代所谓“日中为市”之意。这种圩市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客家人与当地各民族间生产生活用品的流通和互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妇人为市”这一现象。在客源地——中原地区,女子守在闺房,因而古有“闺女”之谓;而在客家人迁徙地——岭南,则为“妇人为市”,这确为汉族社会的“奇特现象”,可以说是南方圩场贸易的一大特点。“女人为市”是离开中原故土后的汉族支系——客家人濡染了南方土著民俗的结果。因此,女劳男逸是岭南客家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一大普遍现象。在广西,除壮族外,属百越系统的布依、傣、高山诸族,早就存在“女劳男逸”的社会现象,可见,岭南客家社会的“女劳男逸”现象显然是南迁而来的客家妇人逐渐濡染百越习俗的结果。

二、客家饮食民俗与广西各民族风俗融合

迁徙到岭南的客家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一方面带来了中原饮食文化的基因,保留了族群记忆中的饮食观念;另一方面,不断地吸收以壮、侗族等为主的百越族饮食,特别是壮族的饮食习俗,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独特的人居环境创造新的饮食,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饮食习俗。地处岭南的广西博白客家人,与以壮、侗族为主的百越族杂居,不断吸收和融合当地居民的生活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吸收和融合了壮族饮食文化。如客家人喜食猪肉,日常饮食中,猪肉是平时开荤“打牙祭”的最好菜肴。在节日中,猪肉更是不可缺少的菜肴。百越族早就有食用猪肉猪网油的习俗,客家人南迁后,吸收了百越人的这种习俗。或许是因为猪网油油多、滑腻、口感好,对过去常年少油的客家人来说,很具诱惑力。另外,大部分有关客家研究的书籍,都有“冬至鱼生、夏至狗”的习俗,也说明了客家人从中原内地迁移至南方海滨河畔,吸收了当地水边土著居民喜食鱼类的饮食习惯。客家人迁至南方,首先面临的是粮食作物的种植发生变化。“北粟南稻”的种植风格也改变着客家人的饮食习俗,如糍粑、“落水狗”、糯米甜酒等,代表着南方农业文明的饮食成就,同时也是客家人对南方稻作文化的适应与融合并创新的结果。客家人也喜欢喝汤,甚至饭前离不开汤,这种饮食习俗也是为了适应南方山区环境和独特的气候而形成的。在客家人群居的广西南宁,如今要脱口说出当地饮食整体隶属何种体系,是不容易的事。因为不同地区的群体在坚守自己饮食特色的同时,又广纳外来饮食。不论客家菜、粤菜还是各少数民族的美味菜肴,都能在各民族融合、和谐相处的广西客家人中找到各自的消费群体。

三、客家服饰民俗与广西各民族风俗融合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服饰主要具有御寒、遮羞、装饰等方面的作用。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和一定种类的文化。它的产生和演变,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地理以及、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惯等密切关系,相互间亦有着一定影响。各个时代、不同民族,有各不相同的服饰。同时,杂居相处的不同民族之间,在衣着打扮和服饰文化方面也会互相影响。客家社会的服饰主要有:客家士林蓝大襟衫、客家夹袄(棉背褡)、客家唐装长衫、客家女性右衽大襟衫、客家高头裤、客家凉帽、绑腿、客家男女婚嫁衣(如:凤冠、红头巾、礼帽、绣花云肩、金丝绣花百褶裙、镶花边高头裤、船形绣花鞋等)。从客家服饰的整体装束看,有着客家社会特殊的文化特征,如大襟衫、夹祆、唐装衫、女性右衽大襟衫及凤冠红头盖、礼帽等,保留着中原汉族服装的特征。但在客家社会的若干服饰中,也隐约表现出南方壮、瑶、畲等土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特征,如客家妇女所戴的凉帽,与水乡上居民的凉帽相同;客家新娘婚礼上所披的绣花云肩,也很早就出现在壮、瑶族的婚礼上。一些客家和当地少数民族共同穿戴的服饰,现已分辨不出到底是源自于哪个民族。

四、客家山歌与广西各民族风俗融合

汉族的文化习俗范文

熊欣,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湖南文理学院语言教学中心,湖南常德415000)

摘要:

英语和汉语习语,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练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习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它指的不仅仅是固定短语和谚语,还包括一些俗语(colloquialism)和俚语(slang)。本文将采用对比分析法,从习语产生的生态环境和生活习惯、民族心理等方面分析习语的形成及其差异,以求达到两种文化准确、生动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习语;民族;文化

前言:习语是谚语、成语、等的总称,是语言宝库中绚丽多姿的瑰宝,其生动形象、寓意深刻、韵味隽永,既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也闪耀着语言艺术的光彩。习语存在于每一个民族语言当中,说明不同民族的语言具有共同性原则,但每个民族语言的产生、发展所经历的过程不尽相同,文化背景亦不相同,因此造成语言差别,语系中各语素在语境中的差别,以及同一语素在不同语言中所指也不相同,而习语又是最具有文化内涵的语素,追溯这些习语的发展演变过程,是正确理解这些习语的关键所在。英、汉民族在生态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习语无论在语言形式还是表达方式上都各有特色,由于英、汉习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具有不同的民族历史,文化背景,因此带有鲜明的民族色彩。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正确理解并使用这些习语。

1英、汉习语的民族特点及文化差异

1.1经济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习惯对习语的影响

英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对航海和航运事业非常有利,因此有相当大一部分习语来源于航海业,如:“castananchortowindward”(未雨绸缪、“hoistsailwhilethewindisfair”(趁热打铁)Asmallleakwillsinkagreatship.(小洞不堵要沉大船)。Hoistyoursailwhenthewindisfair.(好风快扬帆)Stillwatersrundeep.(静水流深)。这些习语极其重视海洋的影像。有关航海的其它习语有:whenone’sshiphome(如果变成富翁);tokeepone’sheadabovewater(奋力图存);torestonone’soars(暂时歇一会儿);trimone’ssails(见风使舵);toclearthedeck(准备战斗);indeepwater(处于水深火热之中);plainsailing(一帆风顺)。起初,这类习语只是船员使用,但由于表达力强,后来逐渐被陆地上的人所采用,在更广泛的范围上比喻相类似的事物,成为家喻户晓的习语。例如:ontherocks(触礁),现在用于形容事业或婚姻出了问题。当然汉语里也有一定数量的有关航海的习语,但是中国虽临海,而且海岸线漫长,但航海业一直比较落后,与水有关的民俗习语也就相对要少得多,常见的有:同舟共济、一帆风顺、随波逐流等。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所以汉语民俗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反映农耕生活的,如“五谷丰登、青堂瓦舍、粗枝大叶、树大招风”等。由于地理、生态环境的不同,英汉民俗、习语的许多比喻形象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汉语常用“雨后春笋”来描绘某物(常常是有价值的东西)突然间大量涌现,英语却说“springuplikemushroom”,反映了中、英两国各自的生态特征:英国不生长竹子,bamboo在英语里是一个借用词。英语的“plentifulasblackberries”出自“黑莓遍地,俯拾皆是”的生态环境,汉语说“多如牛毛”,则因为牛是中国农民的最好帮手。我国和地貌特征相关的习语很多,形容沙漠的有:不毛之地;形容陷入困境的有:深陷沼泽;形容道路崎岖的有:自古华山一条路。和发达的英国航海业相比,我国一直秉承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这可以从有关习语中看出,如:拔苗助长、瑞雪兆丰年、瓜熟蒂落。称商则为:奸商。有时候,简洁的语言常常让人不知所措,有些关键字让第二语言学习者望文生义,产生误解。说“pullover”时,不是拉翻了的意思;在快餐店里,店员问“forhereortogo?”,初到国外的人往往不知所云;givemearing.可不是用来求婚的;dropmealine.更不是要你排队站好,“pullover”是把车子开到旁边,forhereortogo是在这里吃还是带走,givemearing.是打个电话给我,而dropmealine.是写封信给我,partyanimal是喜欢参加舞会的人,而不是开party时带个小动物。改革开放以来,年轻人的“N多”,“酷毙了”,“帅呆了”更是信口拈来。有些学者认为,计算机领域是语言的屠宰场,如“boot”不是靴子,而是启动;bluetooth用来描述终端进行数据输入、输出和交换的意思。(黄碧蓉2005.P102-103)

1.2动、植物习语所反映的民族心理

英、汉两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各自的历史条件和具体情况,形成了他们独有的心理状态。例如,英汉文学作品中有着大量的动、植物形象描写,这些形象是特定民族心理的积淀,承载着人们对动、植物的崇拜。自古以来动、植物就是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对象,人们对动、植物自然属性和作用的认识虽然基本相同,但各民族对其有用性的感受程度和崇拜是不同的。不同民族对动、植物的偏爱在民俗习语中可以得到验证。从他们对某些动物的不同态度即可看出不同的民族心理及动、植物在习语中具有的不同的象征意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要想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一门语言,就一定离不开该语言所在的地域文化。不同文化群体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如对狗所表现出的态度便是这一差异最好的例证。“狗”在汉民族的文化史上从来就是卑劣低贱的代名词,常被用来形容坏的东西或反面人物,例如:“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狗改不了吃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狗彘不如”等等。而在英、美人的眼里,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并赋予狗忠实勇敢的品质。因此,英语里跟狗有关的习语常用来表达良好的、温柔的情感。尽管英语里有时狗的寓意具有明显的贬义,如blushlikeablackdog(厚脸皮)“狗”在西方民族传统观念中是“人之挚友”(man’sbestfriend)。“狗”在英汉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也是截然不同的。当“dog”用以指人时,其意思相当于fellow,非但没有任何贬义,相反还略带褒义,使语气诙谐风趣,这种寓意和语气在汉语中是没有的。如aluckydog(幸运儿);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doginadouble(果敢坚决的人)。当然,有时狗的寓意是中性的,没有明显的褒贬情感色彩,如underdog(失败者),dogdoesnoteatdog(同类不相残);dog’streat(大众不喜欢之事),dog此时相当于“man,fellow”。在我国猫头鹰(owl)也称夜猫子,与蝙蝠一样是一种专门夜间出来活动的鸟类,由于它的啼声凄厉,人们把它的叫声与死亡相联系。“夜猫子进宅”意味着大祸临头,厄运将至,人们把猫头鹰看作是厄运的征兆。而西方人把猫头鹰看作智慧鸟,是智慧的象征。“牛”是汉民族生产劳动的好帮手,所以中国人对牛有一种偏爱,汉语中常见的有关牛的习语有“九牛一毛、气壮如牛、风马牛不相及、俯首甘为孺子牛”等。英语中以“horse”构成的习语较多,这是因为英民族早期用马耕地,与马结下了缘分。例如:horseofanothercolor(完全是另一回事)、backthewronghorse0(下错赌注)、lockthestabledoorafterthehorseisstolen(事后弥补为时已晚)等。英、汉习语中,由不同的动物名称所构成的习语都是英、汉民族历史文化长期发展的产物,反映着不同的文化心理倾向。

2英、汉习语的文化心理对比

不同的民族心理产生不同的民俗文化。民族语言在其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民俗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蕴含着与语言相关的种种民族心理因素,英汉民俗习语所反映的民族文化心理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魏云2005.102-105)

首先是生存方式。英汉民族因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的状况不同,生存方式有很大的差异:首先我们从生活方式上来看,因为华夏民族长期受农耕社会滋养,中国人心理上有一种固守家乡、依恋故土的感情。“叶落归根”、“月是故乡明”的情感,在我国工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仍然有巨大的影响。如青岛啤酒厂针对港台地区的广告语是“喝一口青岛啤,等于喝一口家乡水”;另一则针对海外华人的旅游广告词则是“分享历史的荣耀”,两则广告均有唤起思乡之情的作用。西方人不断追求新奇,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人们处在不断流动、不断奋斗之中。根据资料统计,美国人一生中搬家达十几次之多,平均三至五年搬一次家,家乡观念淡薄。“Wheredoyoucomefrom?”,是美国人初次见面开始交际的话题。激烈的生存竞争对英语的变化影响也很大。如“Godhelp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号召人们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己解放自己,倡导自我奋斗精神;“KeepupwiththeJoneses”(赶上富邻居,争比阔绰)等。

其次从生存状态。英汉民俗习语从饮食、服饰、住所、婚葬、节日喜庆、交通工具到游艺习俗规则,反映各自的民情习俗,丰富多彩。与饮食相关的民俗习语如:汉语中有“大锅饭”、“生米煮成熟饭”等;英语中有“inthesoup”(在困境中)、“apieceofcake”(很容易的事)、“earnone’sbread”(谋生,糊口)等。汉语表示服饰的习语有“黄袍加身”、“戴高帽”等;英语民俗习语中的“taketheglovesofftosomeone”(毫不留情对付某人)、“pullone’ssocksup”(摩拳擦掌,大干一场)等均与服饰有关。汉语民俗习语中的“洞房花烛”、“金榜题名”、“鸣锣开道”等,反映了汉民族独特的习俗;英语民俗习语中的“abovethesalt”(尊为上宾)、“aredletterday”(重大喜庆日)、“afeatherinone’scap”(成绩卓著,荣誉的标志)等反映了英语民族特有的习俗。表示住所的词语在英汉民俗习语中也非常活跃,如汉语中的“青堂瓦舍”、“土阶茅屋”;英语中的“buildthecastleintheair”(空中楼阁)、“putaspokeinthewheel”(阻挠计划,阻止发生)、“putthecartbeforethehorses”(本末倒置)、“back-roomdeal”(幕后交易)等,从中可以看出英汉民族不同的居住条件。有关游艺习俗的民俗习语也不少,如汉语的“摆龙门阵”、“马后炮”、“舍车保帅”等;英语中“playone’strumpcard(s)”(打出王牌)、“acardupone’ssleeve”(取胜法宝,绝招)和“Thedieiscast”(骰子已经掷出,木已成舟)也是有关游艺习俗的习语。

再次就是礼仪规范。不同文化衍生出不同的礼仪规范。中西方人对称赞的反应方式是不同的。英美民族对频频出现的称赞语从肯定方面坦然接受,并表示感谢对方,以“Thankyou”作答。而中国人却往往做出自我否定或淡化赞扬的反应,以示谦虚。因此,汉语社交活动中的自谦语比较多。如“承蒙夸奖、才疏学浅、不吝赐教”等。送礼和受礼在不同民族也有不同的社会规范。汉族人将心意的表达同送礼的轻重相联系,礼物的轻重表示心意的轻重,与受礼人的关系密切程度有关。英美人重在心意表示,小小礼品重在表达情意。在受礼习惯上,汉族人表现得更含蓄。英美人收到礼品决不推辞,并当面打开加以赞扬,以示感谢。汉语赠受礼品时的自谦语有“礼物微薄,不成敬意,略表心意,请笑纳”等。

最后可以来看看其颜色取向。颜色词是构成民俗习语的一个重要语素,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极其丰富的表现力。由于人类具有相同的生理机制和视觉神经系统,对颜色刺激的感受从理论上讲并无质的区别,英汉民俗习语表现出共同之处实属情理之中。如“颠倒黑白(callblackwhite)、开绿灯(givesb.greenlight)、白发老人(gray-hairedman)、当绿林好汉(gotothegreenwood)”等。由于不同民族生活环境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对颜色的感受往往也不尽相同,从而导致喻义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取向上的差异也很明显。汉民族自古喜爱红色,因为太阳和火能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红色象征幸福、喜庆、欢乐、热烈、成功、光明、发达、吉祥。因此,人们把结婚称作红喜事,新娘要穿红衣,顶红盖头,新郎要披红绸,戴红花;过年过节门上挂红灯。与红色有关的民俗习语有“红光满面,看破红尘,红颜知己,红颜薄命”等。但英美人则视“红色”为不祥之兆(redfordanger),斗牛士激怒牛用的红布被喻为“令人恼怒的东西”。英美新娘结婚礼服穿白色表示纯洁、美丽、高尚。黄色在中国历史上象征着神圣、皇权、尊贵、庄严,源自皇帝黄袍加身。英美民俗习语“borninthepurple”(出身豪门,出身王室)出自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君主穿紫色的袍子,因此,紫色就成为尊严、豪华和

权力的象征。同样,“inthered”(亏损)、“blueMonday”(讨厌的星期一)、“bluemood”(闷闷不乐)、“intheblack”(盈利)都有各自特定的含义。(陈莉莉1996.P.91-93)

3英、汉习语的特征

习语具有特别的语言成分,具有自身与众不同的特征。语言中的词汇与文化息息相关,而词汇中的习语则是词汇中对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最为敏感的部分,社会文化生产的每一个侧面都会反映到习语中来。习语的形象、简练、寓意深刻、机智幽默等特点使得它在体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共性上,比其它语言成份在体现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习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特征的集中反映;习语以极其简洁的语言形式体现出语言系统中不同的修辞手法。尽管英汉习语在起源上有很大的相似胜,但两者在影像的选择和内涵意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语言学习者来说,正确理解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是很有必要的。

3.1习语的修辞手段

习语一般都运用恰当的比喻来生动地说明人或事物的特性,如汉语中“猫哭老鼠”、“海底捞月”等,英语中有overheadandearsinlove(深坠情网),asnakeinthegrass(潜伏的危险),Astitchintimesavesnine(一针及时省九针)等,通过比喻,这些习语给读者留下一幅幅生动的图像,比直截了当的语言有力得多,也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1)相同的比喻形象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见

世界各地的人同住一个地球,有些经历和意识是相似的,因此,英汉两种语言有时会用同一事物或概念来表达相近的意思,如全心全意―heartandsoul;趁热打铁―strikewhiletheironishot;鱼目混珠―topassfisheyesforpearls等。

(2)不同的比喻形象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见

由于英、汉、民族是在不同的社会地域环境中的两个不同的民族,因此,在表达同一意思时,会用不同的比喻形象,这是习语的民族性的典型表现,例:雨后春笋―mushrooms,缘木求鱼―tofishintheair,狐假虎威―likeadonkeyinalion’sshade,挂羊头卖狗肉――tocrywineandsellvinegar等。

(3)同一比喻形象在两种语言中表达不同的含义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习俗和文化背景,所以同一事物对不同民族可能引起不同的感情,中英两个民族对狗的喜恶,前面章节我们已经对此作了较为详细地论述,在此就不再重复。

3.2习语的音韵和谐

除了生动形象之外,习语的另一个特点是常常利用声音的和谐来达到易懂易记、顺口入耳、主动有力的目的,许多英语习语利用头韵(Alliteration)和尾韵(Rhyme)、重复(Repetition)及对仗(antithesis)等手法来增加语音美感和修辞效果。

(1)头韵:我们传统上称之为“双声”。汉语中有“伶俐、参差、淋漓”goodasgold([小孩]很乖),mightandmain(竭尽全力),hotandheavy(猛烈地),Moneymakesthemareto(有钱能使鬼推磨)。

(2)尾韵:汉语中有“仓皇、逍遥、从容、窈窕”等,我们传统上称之谓“叠韵”,英语中也有artandpart(策划并参与),Byhookorbycrook(不择手段),highanddry(孤立无援),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患难中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3)重复:在英、汉语中重复是常用的修辞手段,如汉语中的”热腾腾、眼睁睁、头头是道落落大方”等,英语中有”stepbystep(逐步前进)、measureformeasure(针锋相对)、callaspadeaspade(直言不讳)、neckandneck(不分上下)等。

(4)对仗:如汉语中“大同小异、古往今来有勇无谋”、“朝令夕改”等,英语中“fairansoul(风雨无阻)、wealorwoe(祸福甘苦)、noandover(机不可失)、soonerorlater(迟早)”等都是常见例子。

3.3习语的独立性、固定性及整体性

汉语中我们常说的“装蒜、倒霉、落花流水”等习语对于只知道单个汉字意思的外国人来说无论如何也猜不出其意思,同样,英语初学者对英语中的“toraincatsanddogs(倾盆大雨),topaintthelily(画蛇添足)”等习语也会感到困惑不解,而bringdownthehouse(博得满堂彩),topaythroughthenose(被敲竹杠)等都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因为习语是语言中独立、固定的成份,我们只能说“雪中送炭、乱七八糟、露出马脚”,而不能说“雪中送煤、乱六七糟、露出牛脚”,英语也同样”Astitchintimesavenine”中的”nine”不能用其他任何数字代替,”asfitasfiddle(神采奕奕)也决不能望文生义。

结语

以上对英汉习语的民族及文化特征、文化差异、文化心理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我们能把握英、汉两种语言间的某些语言共性。“语言教学亦文化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出现的一些习语可以从文化背景、修辞、音韵等方面,采取比较教学方法,使语言形式、词汇意义及文化内涵同步并学,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习语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于文化的敏感性,逐步了解英语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并增强他们学习英语语言的兴趣。

[参考文献]

[1]Gernando,C.IdiomsandIdiomaticity[M].Oxford:OUP,1996

[2]Bolinger.LanguageandCulture[M].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93:235

[3]Smith,L.P.WordsandIdioms[M].London:Constable.1925

[4]Mcmordie,W.EnglishIdiomsandHowtoUseThem[M].Oxford,OUP.1978

[5]GaryR.Weaver,Culture,communicationandconflict:readingsininterculturalrelations,[M]Boston,Mass.Pearson,c2000

[6]魏云.英汉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兼容.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5:102-104

[7]黄碧蓉.翻译视角下的习语文化差异探究.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5.5:102-102

[8]陈莉莉.试析汉英颜色词的社会文化差异[J].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2):91-93

[9]金惠康.英汉跨文化交际翻译[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8.

[10]郑寒冰.试论英汉习语的文化传译[J].中国科技信息,2005.1:180

[11]刘永红.从汉英语言的差异看中西文化的不同[J].英语学习.2000.1:50-51

[12]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0

[13]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观照与对比[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14]张学英.汉英、英汉习语大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

[15]覃先美.英语动物文化考释[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16]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汉族的文化习俗范文

再如,我们都知道,在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制度中,对于“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这些源于父母两支不同血脉的八种平辈关系,以及“姑父”“姨父”“舅舅”“叔叔”“伯伯”这五种血缘关系的亲属都有着相当严格的区分,可是在英语的文化传统习俗中却只是将其简单而笼统地称之为brother,sister,cousin或uncle。这种源于传统文化的区别形成的语言表达差异,是不同民族之间沟通交流的很大障碍。就以上面的亲属称谓为例,其实在中国传统的家庭中,其最主要的核心关系是以父子血脉为尊的一种血缘习俗,深受这种传统习俗影响的东方民族,将父系亲属放到至尊的位置,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区分这种血脉上的差别,在中国传统家庭亲属的称呼上就产生了这样细致的分类。

可是在西方的文化习俗传统上,特别是在英美等国家的传统文化中,没有像中国家庭这样多的错综复杂的亲缘关系,只有最为简单的夫妻关系来作为一个家庭最主要的核心关系,因此,西方人的观念中根本就没有必要去那么细致地区分其他各种亲属关系。这样也就难怪国外那些翻译家们在翻译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时,为了其中错综复杂的各种亲属称谓而绞尽脑汁。还有我国著名京剧《沙家浜》中的阿庆嫂,在翻译时曾为有些人直接翻译为SisterAqing,在我们中国传统的称谓中,“嫂”是指嫁给了自己兄长的已婚女子的称呼。可是在英美等西方的民族文化中,sister这个单词的含义除了“姐妹”以外,还有一个意思是作为修女的一种称呼来运用的,这样的翻译就使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沟通有了很大的差距。

传统习俗文化对中西方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界定一下何为“习俗文化”。根据《汉语大辞典》中的定义,习俗文化,就是指那些贯穿于人们日常社会生活以及交际活动中的,源于不同民族风俗习惯而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习惯。这种源于不同民族生活习俗积淀下来的不同的社会风尚、伦理习惯,往往会使翻译者在翻译时较难准确地传达出这种来自民族习俗的内在含义。例如在法国的习俗文化中认为,男性与女性之间亲吻嘴唇,就意味着可以同床共枕相拥而眠了。因此,为了在翻译中尽量照顾到这种不同的民族习惯,以防伤及目标语言国家的民族风化,译者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的时候,就将英国文化习俗中的接吻,翻译成法国文化习俗中能够接受的、与其意义相当的拥抱。像这种与作品原文有所差异的翻译策略,其实并不能够真正传达出源语言文化习俗的风貌。

而在英汉翻译中,最典型的习俗差异是这两个民族对待某些动物的不同态度,以及在这不同态度背后蕴涵的深层的文化习俗内涵。例如在中国人的习俗文化中对于猫的喜欢是十分鲜明的,因此,我们就常常用“馋猫”来比喻那些有点小可爱的喜欢吃东西的人物对象,这其中含有了很大程度的亲昵成分。可是在西方的习俗文化中,cat则是用来喻指那些“包藏祸心的女人”的,这一源于习俗文化的差异,使我们在进行英汉翻译时,不得不慎重考虑。在汉语的习俗文化传统中,“山羊”是个没有任何情感色彩的中性词,可是在英国人的文化习俗中,goat这个词却有“色鬼、不正经男人”的含义。也正因如此,我们国家出口到西方英美等国的五羊牌自行车,遭遇了空前的冷落,不管是男式的还是女式的,都乏人问津。

我们再通过一个笑话的翻译来说明不同民族国家之间习俗差异导致的语言文化障碍:Alittlegirlatherfirstchurchweddingsuddenlywhisperedloudlytohermother:“Mummy,hastheladychangedhermind?”“Why,dear,whateverdoyoumean?”Hermotherasked.“WellMummy,shewentuptheaislewithonemanandcamebackwithanother!”在这个笑话中,最后一句直接翻译成“和一个男人走上礼坛,和另一个男人走下来”。这句话是这个笑话理解的关键之处,需要对英美文化的婚礼习俗有所理解才能够真正品味出其中的含义所在。在西方婚礼的传统习俗中,新娘是由自己的父亲牵着手带到婚礼的神坛,然后在神父的祝福声中将新娘亲手交给新郎。因此,在翻译中假如译者并不深谙西方的婚礼传统习俗,就有可能产生这种因习俗文化传统而导致的理解差异,而真将这句话理解成了新娘在婚礼过程中换了两个男人,这样就根本谈不上幽默的品味与欣赏了。

就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一样,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姿绰约而又为本民族所标榜的饮食文化。我们汉语中的“甲之熊掌,乙之砒霜”这句民间俗语,翻译成英文就成了“Oneman’smeatisanotherman’spoison”。这种翻译时单词意义上的差异其实恰恰反映的是这两个不同民族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性存在。还有例如西方人在形容某一个地方人很多、非常拥挤时,常用这样的句子来表达“Itwaspackedlikesardines”,根据字面的意思翻译成汉语就是“塞得像沙丁鱼罐头一样”。而同一是形容人多拥挤不堪,我们中国人则常用“人多得像下饺子一样”来形容。

曾经有人认为在翻译类似于这样的句子时应该采用同化的翻译策略,因为在西方民族的饮食文化中没有“饺子”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食物,而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对于“沙丁鱼罐头”这种食物知道的人也寥寥无几。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的平台日益增多,因此,沙丁鱼罐头这种原本属于西方民族饮食传统中的食物也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并逐渐被中国人所熟悉、接受,而“饺子”这种蕴涵着中国民俗传统文化的食物,在两国各方面的交流中也逐渐被别的民族国家所熟悉并接受。这样,在进行英汉翻译时,我们就可以直接翻译,将这种具有东方民族传统习俗的饮食文化直接转达给英国读者。这种习俗文化上的交流,促使各自的民族文化超越了国家民族的界线达到一种大同的效果,进一步增进了两国文化的相融。

结语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机械设计培训课程范例(12篇)

    - 阅0

    机械设计培训课程范文篇1关键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课程建设;应用能力作者简介:王新荣(1965-),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王俊发(1958-),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

    实体经济内涵范例(12篇)

    - 阅0

    实体经济内涵范文篇1[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旅游文化;可持续旅游发展近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意识到经济增长.....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