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培训课程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机械设计培训课程范文篇1

关键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课程建设;应用能力

作者简介:王新荣(1965-),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王俊发(1958-),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机械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课题编号:HGJXHB1110102)、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高等理工科课程教学整体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YA2011-06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062-02

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在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奠基性工作,[1]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更新是精品课建设的核心。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在精简学时的同时,必须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进行改革与创新。[2]突破传统课程体系内容框架,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正确处理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增添与现代科技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注意学科交叉,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及信息引入教学中。在教学内容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使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本文结合佳木斯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省级精品课建设,对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与研究。

一、明确课程定位,更新教学观念

“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是高校机械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机器产品加工、装配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工艺设计、夹具设计、装配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了解机械制造中的新工艺、新技术及发展动向等。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获得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为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奠定基础。此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知识面广,基础要求高,内容更新快,致使教与学的难度不断加大,原有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已经不能满足教学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对这门课程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创新。

课程定位要与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佳木斯大学是地方院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在课程教学中,树立先进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主线,以工程为背景,以问题为纽带,以综合为导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调整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

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是保证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知识为中心,转向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以“拓宽基础、强调应用、培养能力、突出创新”为指导思想,注重课程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以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和应用能力为目标,构建课程理论教学体系

以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背景,以机械系列课程基本分工为前提,以学科为依托,以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少而精、新而实、博而通”的课程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上,正确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减少重复的课程内容,加强课程内容整合,按照机器产品的制造过程,将原《机械制造工艺学》及《机床夹具设计》两本教材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由浅入深地安排机器产品加工、装配及夹具设计的基本内容。同时增加了独立成章的反映本学科发展方向的“机械加工新技术”等内容。

2.以培养学生专业操作能力为目标,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在注重理论教学同时,适当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合理调配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建立理论与实践课的合理结构。使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工程训练等有机结合,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衔接。在实验课中,除了安排验证性的基础训练外,增设了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等实验类别,实验内容向工程延伸,实验方法向多元化发展。重视训练学生对专业技能的融会贯通和实际应用能力,构建了由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行业综合技术三个层次构成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这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3.积极开展大学生的科研实训活动,注重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

机械设计培训课程范文篇2

关键词机械基础课程设计训练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机械基础系列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机械教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其教学的创新性在新世纪机械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环节中至关重要。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进行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创新教学改革,成为该学科的一大课题。针对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位一体的培养理念,教研室以基本理论教学的创新性为先导,特别突出工程素质、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设计训练的新体系,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和创造性学习。

实践是以理论为指导,理论在实践过程中得以验证和深化。随着教学改革的层层深入,机械基础系列课程在理论教学上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课程课堂教学素材和网络教学资源,增加立体化教学比例,建立创新教学理论,推进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为指导实践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实践教学也改变了实验课程与设计训练的割裂局面,除了加强各自实力之外,二者有机融合,达到了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效果,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主观能动性。下面介绍教学实践改革的几条措施:

1增加综合性与研究性实验和创新实验

学生的工程实践环节比较薄弱,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必须依靠课程的实验环节配合。实验不能光是对书本知识的验证与演示,而应产生验证理论、提高动手能力与激发创新思维的三重效果。

为此,教研室在传统的实验项目基础上增加一定量的创新与综合实验项目,如机械原理课程的JPCC平面机构组装实验、3DMC机构组合与创新实验、机械设计课程的轴系结构创意设计实验及机械传动性能综合实验等。如3DMC实验台根据创造性思维原理和机构组成原理设计,是二十一世纪新一代综合性智能化实验测试设备。学生通过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机械创新设计学习所萌发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从本实验台上得以实现。实验台既有组成机构的低副杆组、高副杆组及组成这些杆组的各构件、机架和其他辅助连接件等,也有机械传动等内容,可拼装连杆机构、齿轮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带传动、链传动、蜗轮蜗杆传动以及由它们组合成的性能各异、平面的、空间的机械传动系统,培养了学生机械传动方案的设计能力。实验台可以测试原动件和执行构件以及中间任意构件的位移、速度、加速度。无论构件是转动还是移动,计算机都能准确地反应这些机构的参数,对已知机构的运动参数进行验证分析;也可测试创新机构的运动参数,为动力学分析提供依据。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将课堂知识与自身的判断、联想、动手能力结合起来。通过对实验题目的分析、实验方案的构思和优化、对实验设备的拆装、实验过程成与败的反复,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素质,真正发现理论与实践的不可分离性,理论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延伸与创新。

2改变课程设计模式,增加设计内容的创新性

机械基础设计训练主要包括相关课程设计及机械设计创新活动。课程设计是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传统的课程设计模式和设计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教研室对课程设计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如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由原来的利用图解法或解析法进行机构的运动分析变成了机械系统的运动方案设计。课程设计任务可在理论课结束进行,也可在理论课上到一定程度时与理论课并行。提前布置任务,学生就可提前入手,调研资料。这样就可带着问题设计,不懂的内容可通过网络查询或到书本上提前自学,或在老师讲课的时候有针对性地去学,从而获得更深刻的理解。课程设计本着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思想,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际上是对学生将来成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的提前演练。设计内容灵活化,可由教师给出,也可由学生自定,自定时就又增加了相关的很多调研工作,增加了对更多设计内容的了解。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设计一般分组进行,同学们既群策群力,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又如机械设计的课程设计模式发生转变,由减速器传统设计模式变为CAD编程,既让学生了解现代设计理论,又提高了计算机编程水平。计算机仿真软件也运用到课程设计环节中,便于学生在设计中完成虚拟样机的制作等。

3开展创新型实验开发与创新设计活动,促使实验与设计训练的有机融合

将实验装置作为课程设计或创新设计的载体,也成为教研室课程改革的一项内容。课程设计或创新设计在实验室进行,如利用3DMC组合与创新实验成部分同学的课程设计,学生通过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机械创新设计学习所萌发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从实验台上得以实现。各种基本机构的性能是有局限性的,对基本机构创新也是困难的,而将多个基本机构联合起来组成一种组合机构来使用,往往能较好地满足人们对运动形式、运动规律和机械性能的要求。实践中已产生和创造发明了多种实用的组合机构,实验台可提供大量的组合机构供拼装,从中可以很好地认识组合机构的多种性能,为今后的创新和工程设计打下良好基础。课程设计内容可通过“黑箱”的形式给出机构的功能要求,作为机构创新设计题目,同学们仔细研究机构的功能要求,将总功能分解为各子功能,选择确定各子功能的功能元解,完成机构的功能设计。所解方案灵活多样,要能满足题目要求,同时展开积极的交流与方案对比,促进学习提高。同学们也可自行拟定题目,但涉及的构(零)件应在实验台配置范围内。在题目自行设计过程中,不断研究,不断发现问题,并进一步开发出新的创新性实验,完成了实验内容的积累工作,使设计与实验良好地融合起来。

为了激励学生创新设计的热情,教研室开展了机械创新设计活动。好的作品可参加机械创新设计比赛,以便设计成果的验证,促进技术交流。这给学生又一提高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创新设计同样可在实验室进行,部分实验开放,学生可自主选择实验内容,可以是创新科技小制作,甚至是小型科学研究。自主安排设计步骤,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至今已有同学的作品在省机械设计创新竞赛中获奖。

4结论

课程实验与设计训练的改革,为机械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搭建了更多的平台,将创新的触角延伸到多自由度的空间。实验与设计理念、模式的变化以及内容的完善补充,特别是二者的有机融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责任感,进一步培养了创新设计能力,对将来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独立从事科学研究非常有利,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强建国.改革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7(5).

机械设计培训课程范文1篇3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型;机械工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277-02

机械工程类专业是我校传统的优势学科专业,为湖南省机械工程领域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邵阳学院根据自身条件顺应湖南省科技和经济发展形势,提出了“基本技能训练+综合能力提高+工程实践+创新应用”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根本宗旨,坚持专业知识、能力、创新协调发展的实践教育理念,建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机械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当前,针对机械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国内部分高校的相关专家、学者已开展了积极的研究和实践,部分重点高校也实施了部级机械工程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如浙江大学多层次机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长春理工大学机械工程“教学、科研、生产”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等,而现有对机械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研究主要侧重于通过实验教学或竞赛活动等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对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在机械工程领域内的对学生的培养主要侧重于工程创新实践能力,即培养机械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而非科研型人才。培养机械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除了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对机械工程行业前沿的实时把握。针对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变化,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机械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我校“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相互融合、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践锻炼有机结合”的教学理念,机械工程专业按照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在调整改革原有独立于各门课程的实验项目的基础上,构建“基础性、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多层次的研究型实验教学体系。

1.机械基础性实验。机械基础性实验面向低年级机械类专业学生,主要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及技能、正确使用仪器、掌握正确的数据处理方法。首先,在开展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之前,通过机械机构设计综合展示与分析、机械拆装及结构分析、机械结构分析及运动简图等实验活动,对学生进行机械设计与创新的“启蒙教育”;其次,通过工程图学课程实训,培养学生二、三维表达与初步的构形设计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手工与计算机图样绘制能力,为机械创新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对机械设计理论和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的初步剖析,让学生具有初步拟定机械系统方案、创新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基础知识和工程实践知识进行基本机构的分析和设计的能力和初步具有拟定机构系统运动方案的能力。

2.机械综合设计性实验。机械综合设计性实验主要面向中、高年级机械类学生,主要分为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主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实验是运用一门课程或多门课程的知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设计性实验是结合各自教学或独立于各种教学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实验。一般是在学生常规或综合性实验训练的基础上,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之后开设的。更进一步的设计性实验则是在指导教师出题后,全部由学生自己组织实验,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校开设的机械综合设计性实验包括微型发动机综合性能实验、组合夹具拼装方案设计及组装、机构运动创新方案设计实验、机械运动学、动力学参数测试、滚动轴承组合设计及性能分析实验、液体动压滑动轴承性能实验、静态与动态螺栓联接综合实验、减速箱结构分析及装拆实验、平面机构设计及运动仿真分析实验等。

3.机械研究创新性实验。面向机械类高年级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学生自我训练为主,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在更高层面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工程设计能力及初步科研能力。主要由开放式实验、科技制作、学科竞赛、学生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等部分组成,以机械产品CAD/CAM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创新型实验课。采用“集中指导、分散设计”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机械创新设计制作,参加各类竞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机械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1.构建机械认知实践教学平台,培养专业认知能力,启发创新思维。在专业基础课程开设前,组织学生到与专业相关的机械制造企业、科研机构等进行参观学习,了解产品生产过程和生产装备,了解常用生产设备的功能、工作原理及组成。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员进行讲解,着重介绍机械工程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前机械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组织观看生产录像,加强计算机仿真教学,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机械工程领域的能力。

2.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更新和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在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设计时,不能照本宣科,应注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金工实习课程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和后续金工实习。学生通过计算机软件设计出各种有创意的作品并把它加工出来,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实习成就感,还促进了作品的个性化。在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在设计时应注重其综合性、互动性、启发性和完整性,尽可能地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完成部分实验装置和仪器的安装调试,使学生通过实验,充分掌握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时,课程内容注重大型的工程系统设计,使学生能运用理论教学环节中所学到的知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注重自主学习与思考,加强培养团队合作,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机械基础性实验根据实验项目和内容分别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正确记录试验数据,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分析判断、逻辑推理及正确表达实验结果的能力。综合设计性实验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独立学习、思考,以小组形式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完成实验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研究创新性实验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查阅资料,分析各种信息来源,独立解决问题,独立进行实验总结,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4.引入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建立了挂图、模型、视频、多媒体、实物装备等多种教学手段,特别是使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与训练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将虚拟现实、计算机仿真等先进技术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去,引进和研发相应的软件和硬件平台,实现在计算机虚拟环境下模拟传统和现代制造的加工工艺过程,有效地提高了实践学习的效果。自制和引进工程技术训练课程教学视频,研制系列多媒体教学课件,建立了工程技术训练素材库及大量案例。通过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课堂实物模型与多媒体课件演示相结合,相得益彰,既增加了学生对工程问题的感性认识,又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了更多的知识。

5.改革考试制度和考核方法,提高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了切实保证实践环节达到预期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实习热情和创新精神,实现对实践教学的有效管理,根据不同实践教学模块采用不同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必须要考虑到实践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尽量做到全方位考核,避免以偏概全。例如,金工实习成绩,要综合衡量学生的平时成绩、实际操作技能与质量、创新能力、实习报告等情况,其中平时成绩占20%,实际操作技能与质量占50%,创新能力占10%,实习报告占20%,考核形式要有利于学生劳动技能、团队精神的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高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四、结语

实践教学是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部分,邵阳学院机械工程类专业始终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根本,建立了以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实践教学贯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从而更好的满足了经济建设事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毛聪,王向红,尹来容,张健,刘志强.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03).

[2]钟功祥,刘竞伟,吕志忠,彭彩珍.提高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综合措施[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3,(03).

[3]罗红旗.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能力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3).

机械设计培训课程范文篇4

摘要: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高职院校应构建高职机械制造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工艺实施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学生就业岗位和专业核心能力的分析,重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配合项目驱动的教材群建设和“企业学院”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具备工艺实施能力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关键词:高职;工作过程;工艺实施;人才;培养模式

机械制造工艺是解决如何优质、高效、低耗地把产品制造出来的问题,是人、机、料等软硬件要素集成的一项基础工程,覆盖所有产品,贯穿于制造型企业整个生产过程。我国的机械制造工艺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低”、“两高”,即零件加工精度低、生产效率低,工艺消耗高、环境污染大。浙江省的制造企业工艺管理和工艺技术水平相对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1)生产中大量沿用落后的工艺和装备,生产经营仍是粗放式的,工艺粗糙,管理不善,纪律松散;(2)工艺信息闭塞,没能及时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及新装备,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和能源消耗过大,甚至造成严重污染;(3)工艺人员知识老化,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4)未开发和使用CAPP技术。

工艺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据劳动部门的统计,浙江省的机械类人才需求连续多年位于用人单位需求榜前十名。在制造业生产一线,能解决操作技术和工艺问题的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仍是最紧缺人才,社会需要大批具有专业技能的制造专业人才。

目前,本科生在生产第一线难以稳定,中专毕业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又不能满足既能进行工艺实施、又熟悉现代制造技术的高技能要求。因此,迫切需要研究高职机械制造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工艺实施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就业岗位和专业核心能力分析

从近年来用人单位对机械制造专业高职毕业生的岗位需求分析,在企业一线从事制造工作,尤其是各类机械设备操作是高职毕业生的主要岗位,而工艺实施、设备维修、产品销售等是机械制造专业高职人才面向的主要岗位。对高职毕业生跟踪调查的结果显示,机械制造专业毕业生第一年从事机床操作的占70%~80%左右,但2~3年后,则有60%~70%的毕业生从事与工艺实施有关的工作。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通过解构工艺实施过程的能力结构,重构课程体系,遵循知识、能力培养的递进规律,采用项目课程“轮式”滚动、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递进的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1)首岗能力,即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能力;(2)岗位适应能力,即工艺实施应用能力;(3)可持续发展能力,即生产组织与调度能力(机械制造专业的核心能力分析如图2所示)。

要按照职业岗位和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构建基于工艺实施工作过程的实践主导型课程体系,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文化基础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及技能则应根据职业岗位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地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要在对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科体系(机械制造基础、技术测量和公差、机械制造工艺、机床、刀具原理及应用、夹具设计及应用等)解构的同时进行重构,以传动轴、主轴,箱体和异形件的制造为载体,以机械制造工艺过程为主线开展课程教学。机械制造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此外,应在机械制造专业设置以下专业基础课程:《机械图样基础一(机械制图)》、《机械图样基础二(计算机绘图)》、《机械图样基础三(制图测绘)》、《机械传动及机械零件基础一》、《机械传动及机械零件基础二》、《机械传动及机械零件基础综合训练》、《产品几何技术规范基础》。应设置的专业支撑课程有《机床电气线路排故实训》、《机械设备控制技术及实训》、《机械拆装与测绘实训》、《CAD软件应用》、《CAM软件应用》、《数控编程实训》、《数控加工考工培训》、《机械创新设计和现代制造技术》等。

重构的行动体系各项目课程应遵循知识、能力培养的递进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在各有侧重的同时对专业核心能力的“轮式”滚动表述,可以体现内容的专项性,保证任务过程的完整性(核心课程的教材群框架如表2所示)。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工艺实施人才培养模式顺利落实的关键。机械制造专业应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深化工学结合,加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照“重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集约化管理”的原则,确保实训中心硬件水平的提高,保证实训教学的优势和特点,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起到教学的辐射与示范作用。校内实训中心所设立的实训项目与理论教学内容既要相对独立,又要有机结合,要建立分层次的实训教学体系,包括基本实训,设计、综合性实训,虚拟试验等种类齐全的实训项目;实训教学应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实训内容应由原来的程式化实训改变为能使学生主动思考、综合分析、强化动手能力的实训。先进的机械制造工艺技术中心应立足于工艺实施核心能力的培养,可开展各类典型零件的工艺分析、夹具设计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实现对外柔性夹具搭建平台服务、刀具对刀调试服务等功能(机械制造工艺技术中心的构成如表3所示)。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要重视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主动请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紧紧依托机械工程协会,建立由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有关人员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审定教学计划、教材讲义及实训实习计划,形成在用人和培养人方面企业与学校“零距离”对接的良好工作机制。我院按照“合作共赢”的原则,先后在杭叉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浙江飞云机械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可满足机械制造专业学生的实习。同时,相关专业的教师可利用暑假期间下企业锻炼,开展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增加了“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含金量。

“企业学院”的运作为进一步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教学模式,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我院机械制造专业与浙江联强数控机床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教学合作,建立了联强“企业学院”,联合培养会操作、懂工艺、具备工艺实施能力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企业学院”的建立保证了下厂顶岗实习的教学环节能真正落到实处,可使学生在企业现场学习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专业技能,直接参与加工与设计等车间、部门的工作,熟悉企业生产的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及综合职业素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安排机械制造专业的一半学生到“企业学院”参加顶岗实习,另一半学生留在学校正常教学;到二年级第二个学期,将两部分学生对调。采取“交替承接式”的培养模式,可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让第二学期下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承接第一学期学生的实习内容,对企业而言,可保证实习工作在时间上的连续性,使企业真正有利可图,实现“校企共赢”,合作持久。我院将专业的主干课程如传动轴、主轴、箱体制造及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下移到“企业学院”,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部分课程的教学,同时结合企业的加工实践和岗位流转,将理论学习与顶岗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边学边做”的职业教育最佳模式。为了保证“企业学院”顺利运转,可采取“校企共同负责,共同管理,专人具体实施”的分层管理模式,建立由校企领导、车间负责人和带队教师、工人师傅组成的三级管理小组,统筹规划、统一管理。生产车间负责人和带队教师负责给学生安排生产任务及技能训练课题等日常协调、管理工作,生产一线岗位的工人师傅和带队教师共同承担对学生的技术指导及质量考核工作。

为进一步深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我院依据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采取了“一条主线、两个结合、多个同步”的教学改革方案。“一条主线”是指以工艺实施为主线;“两个结合”是指通用技能与职业综合技能相结合,教学软件与硬件建设相结合;“多个同步”是指多门课程和多个实践环节同步改革。通过“对接生产现场、对接关键技术、对接典型工艺”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推行以案例式、项目导向式为核心的课程建设,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培养出在制造业生产一线会操作、懂工艺、具备工艺实施能力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国庆.以实践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焦小明,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实施与深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4).

[3]刘建超,等.高职高专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

机械设计培训课程范文篇5

关键词: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黄崇林(1975-),男,广东廉江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广东茂名52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YCJ201147317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106-02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飞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为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我国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这对我国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几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发生了积极变化,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程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显得很不适应,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这种状况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据统计,我国只有不到10%的工科毕业生适合在跨国公司工作。不少现代企业对国内培养的毕业生评价是:学生独立性强、思路开阔、时尚、知识面广,但知识广而不深,专业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差;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综合素质低下;交流与表达能力严重不足,缺乏成为一流工程师的潜质;学生熟悉工作须在企业工作3~4年左右。所有这些都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敲响了警钟,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构建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为了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结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大工程观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人才培养,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大工程观

实践教学是工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解决目前工科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高等工程教育理念,形成结合自身实际的工程教育理念。2008年,我校进行了大工程观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改革,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初步确立了“理论与实践结合,技术与工程素养结合,专业与地方制造业结合”的工程教育理念。理论与实践结合:工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以理论教学带动工程实践教学,以工程实践教学促进理论教学,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技术与工程素养结合:强调以工程素养为基础,以工程实践深化理论知识,综合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与技术实践能力。专业与地方制造业结合:强调结合地方制造业的产品实现全过程运作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根据自身形成的工程教育理念,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和办学特点,合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大工程观。

二、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强化学生基础性实践环节的训练

实验教学作为对课堂理论知识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的大工程观,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1.深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传统的实验教学多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为主,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时,要求每一门有实验课的课程都要开出一个以上的综合设计性实验,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形成系列课程,并互相衔接、互相配合、互相支撑,强化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能力;实验指导教师要结合实验内容编写相对应的实验教材,最好能与工程实践相联系,同时鼓励教师申报与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相关的教研项目,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专业学生能够在夯实基础实验的同时,使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2.开放专业实验室,探索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

在学校实现课程资源和实验资源共享的同时,探索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设备资源进行实践活动,探索、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通过开放性的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校部分进行课外科技创新的同学已能很好地利用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进行学习和研究。

3.合并、重组实验室,建立一体化的创新综合训练平台

改变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专为某一课程或专业服务的状况,根据功能和专业特点进行整合,建设多个具有专业特点、符合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验、实训平台,如先进制造技术综合训练平台、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综合训练平台等。通过这些平台的建立,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和自主开发的综合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拓宽工程训练渠道,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1.建立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校外实习基地

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学校在选择校外实习基地时,要求企业与专业设置吻合,并具有先进的设备和营销理念,使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实习,逐渐了解机械工业生产的各种类型和特点,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文化,熟悉各种零部件的加工工艺和方法,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基地在培养学生大工程观方面的作用。目前,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已经在茂名、柳州、桂林等地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进行产学研项目合作还有待加强。

2.建设功能强大、水平先进的现代机械工程训练中心

现代机械工程训练中心是我校在2008年整合学校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并结合周边地区的石油化工产业、打造石油化工特色高校所建立的工程训练中心,2010年获得国家财政部支持建设。中心面向全校开展工程认知教育,并对全校30个理工科专业开设实验、实习和工程实训项目以及科研创新活动。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石油化工行业,面向区域经济,面向基层一线,构建面向石化过程的工业系统和石油化工过程装备制造实践的工程认知、工程基础技能实训、现代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综合工程实训、创新实训的“四层次阶梯式”具有石油化工特色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开展“实物实训与虚拟实训、固定实训与开放实训、传统实训与创新实训、工程实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教学实训,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该中心的建设突出石化特色,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完善的教学体系、丰富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手段及合理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强化对学生工程实践与专业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真正的工程训练场所。

四、加强设计类环节,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课程知识,模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训练过程。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计中,有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等,在课程设计具体组织实施的过程中,课程设计的题目偏少,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容易滋生抄袭的不良风气。教师在选题上应尽可能接近工程实际,尽可能做到每人设计的内容不同,增加课程设计的综合性,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

毕业设计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的技术及基本技能的练习。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具体做到:一是优化选题,把好毕业设计入口关;二是强化监控,严格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三是量化考核,客观评定毕业设计成绩。

五、建立多样化的课外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课外课堂也是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学校应以培养学生大工程观和工程应用能力为出发点,为学生创造积极参加课外课堂活动的条件。如:

(1)选拔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让学生尽早接触工程实际项目。

(2)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实验创新基金项目,由指导教师把关,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设定方案、配备仪器进行实验,加强学用结合,实行个性化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3)组织学生参加具有学科特色的技能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

(4)鼓励院系每学年面向学生举行一定次数的学术报告等。

目前,学校已经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计划,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包括学术科技和专业技能、文化艺术和体育竞技、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三部分。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建立多样化的课外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可以让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培养和锻炼,促进大学生成才成长、全面发展。

六、建设一支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要求相适应的教师队伍

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实践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关键在于建立一支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要求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学校教师的理论水平是不容质疑的,但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偏少,不能满足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学校采取了“引进、培养与企业聘请”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师资队伍整体工程实践能力。具体措施有:

(1)不受学历和职称的限制,重点引进一批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实践经验丰富、来自生产一线的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以充实学校的专职教师队伍。

(2)通过制定制度,明确要求中青年教师下实验室,并且要有不少于1年的企业挂职锻炼,要求副教授职称以上的中老年教师,每年至少完成一项企业实际工程项目。

(3)建立学生企业学习阶段的“双导师”制,学校教师和现场工程师一起指导学生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在企业指导学生的时间每周不少于一天,通过这些措施,培养学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4)建立企业兼职教师选拔和管理制度,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综合素质高、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企业导师队伍和企业专业课兼职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赵汉清,等.以培养工程能力为导向的机电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136-137.

[2]高顶,等.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机电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J].煤炭高等教育,2006,(5):114-115.

机械设计培训课程范文篇6

一、现行机械类专业课程结构分析

(一)培养目标分析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悉金属材料、机械加工、制造工艺等专业知识,掌握机床操作、产品工艺编制、设计制图、产品质量检验、设备检修维护以及产品销售等能力,能够在机械设备操作工、机械工艺员和制图技术员等岗位从事操作、工艺编制、设计、检验、检修维护和销售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具体要求有掌握电工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公差配合、形位公差以及公差测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金属切削原理,熟悉金属切削机床;掌握机械制造工艺规程有关知识,熟悉典型零件工艺编制;掌握數控机床的指令系统,熟悉典型车、铣削件的程序编制;掌握CAD/CAM软件的基本原理和构成,熟悉三维造型;掌握平面机构的运动和受力分析,以及轴的设计计算。从专业上看,本培养目标包括数控、模具、机械三个方面;从学生专业能力看,包括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

(二)课程结构分析

从课程结构上来看,围绕专业主干课程,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在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明确本专业的主要就业需求岗位及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系统分析胜任主要就业岗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对接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了“三平台+四模块”的课程体系,即公共课程平台、专业大类课程平台、专业主干课程平台为支撑平台,以选修模块、专业方向模块、课外学分模块为补充和提高。总学分不低于166学分,专业选修(拓展)学分不少于4学分,公共选修课学分不低于12学分,课外学分不低于8学分。公共课程总学分33,专业大类课程总学分42,专业主干课程总学分22,专业方向课程总学分12,专业拓展总学分4,公共选修总学分12,总学时3084,实践总学时数占专业总学时数的百分比为51.88%。

我国机械类专业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国外机械类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优化,已基本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机械类课程结构。其专业主干课程有机械制造工艺与机床夹具、电气控制与PLC、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产品质量控制、CAD/CAM软件应用、数控机床加工编程与操作、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等共10门课程。

现行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构建与实施包括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四层的“四阶递进式”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做到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融通:通过数控仿真教学模拟企业操作环境;通过金工实训、数控加工实训、CAD/CAM实训等综合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做到系统训练本专业岗位通用技能和专门技能。顶岗实习由专任专业课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结合的教学过程,实现课堂学习与实训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教学,实现学院倡导的“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教学理念。

现在的高职院校,在一年级普遍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等数学等的基础课程,给学生两年后开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总体上看,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和普通高等院校机械专业雷同,我认为这样是不合适的。因为普通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研究型的,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尤为重要,所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有本质的区别,课程体系结构应重新构建。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措施

(一)重新优化课程体系,实现机械类课程间的有机融合

课程融合不是不同科目内容的混合并列,而是相关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必须根据机械类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分析胜任主要就业岗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对接职业资格标准,设置公共课、专业课和选修课。

(二)重构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

学院组织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各专业聘请1~2名行业、企业专家参加了研讨。与学院、系领导和行业企业专家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出发,坚持以发展服务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目标,对各专业对应的职业工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宏观上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在微观上按照工作过程对各专业工作岗位工作性质、任务、责任以及任职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条件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研讨分析,确定了各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出了各专业的学习领域,使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

以上是机械类专业有关课程结构问题的初探,改革机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从而构建高效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体系构建有利于课程的有机融合,使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

参考文献:

机械设计培训课程范文

关键词:工程应用;装备制造;专业群

1、专业群定位

地方工程应用型本科大多数在本世纪初由专科学校合并升格而成,主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湖南理工学院机械学院,紧密对接长三角、珠三角及长株潭的产业和行业需求建设特色品牌专业,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现代装备制造专业群面向岳阳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的支柱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培养具有与机械装备制造业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具有较强职业发展能力、较强实践技能和技术水平,掌握相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获得本专业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知操作、精工艺、懂技术、会管理”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在生产一线能从事机械产品生产与加工、产品的机械加工工艺制订、工艺装备设计与制造及现场生产管理及从事实用产品研发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社会需求分析

2.1职业岗位分析

据对岳阳市及周边地区26家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调查,结合岳阳市人才交流中心的数据分析,企业的岗位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同时,对我校近3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数控加工类岗位约占25%,普通加工类岗位占约17%,产品设计岗位占约10.8%,产品营销类约占12%。

从未来的岗位需求趋势看,数控加工、普通加工是首选就业岗位;具备机床维护能力、数控工艺与编程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需求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是未来预期岗位。根据以上分析,培养职业综合素质高,具备机械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职业综合能力,适合机械加工岗位群高精加工技术发展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当前发展的趋势。

2.2岗位能力分析

据对岳阳及周边地区十多家机械类中小型企业的调查,企业对员工的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机械加工设备操作与维护、工艺规程编制、生产成本管理(工时定额与材料定额计算)和车间一线生产的组织调度和管理及部分产品研发,并具有较好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调查数据显示,企业急需“知操作、精工艺、会管理、懂研发”高级技术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3、专业群现状

该专业群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新增、本部已有)、汽车服务工程(新增、本部已有)等四个专业。

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龙头,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和焊接方向),汽车服务工程为支撑的专业群格局,并以龙头专业带动专业群各专业共同发展的局面。

4、专业群建设内容

立足岳阳,面向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机械装备制造业,围绕企业机械加工过程,构建课程体系,以企业典型零部件制造过程为依据开发实训项目和工学结合课程,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双师”素质团队和“双师”结构团队为质量保障,以机械加工岗位能力要求为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校企合作,建设集教学、生产、培训、技术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室,实施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完善实训实习过程的考核与管理制度,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4.1“三对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其一,强力推进专业与企业深度对接。依托制造业“湖南创造”的优势,瞄准机械装备产业的岗位需求,与协议专业共建单位合作,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确定岗位任职要求。其二,强力推进学生与岗位深度对接,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其三,强力推进团队与项目的深度对接,组建学生学习团队、教师教学团队,实现课堂与生产现场相结合、实验实训教学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课堂工场化与工场课堂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

4.2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其一,构建基于机械加工过程的课程体系。根据就业岗位群技能分析,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构建基于机械加工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按机械加工工作过程分成六大模块:图纸分析过程、工艺分析过程、工艺方案制定过程、工装设计过程、生产组织、产品质量检验与分析处理过程。其二,核心课程建设利用二年建设时间,启动5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工作,重点建成《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基础》、《机电传动控制》、《机械制造基础实训》、《机械CAD/CAM综合实训》等5门核心课程。

4.3“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型教学团队建设。

采用“引进、聘请、培养”等方式加速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最终建设成与企业联系紧密,规模适当、成员稳定、水平较高的专兼职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根据本专业课程教学需要,实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计划,聘用5-8名实践经验丰富的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主要承担校内实训教学、校外贴岗实训和顶岗实习指导。

4.4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围绕本专业“专业对接企业、团队对接项目、学生对接岗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识岗学习、贴岗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需要,建立融实践教学、产品生产、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在岳阳市、长株潭、武汉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遴选3-5家企业作为生产性实训基地。

5结语

湖南理工学院机械学院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现代装备制造专业群的构建已初见成效。现拥有省级实践教学质量工程项目3个、省级校外优秀实习教学基地2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个,出版教材3部;已成为“湖南省电磁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牵头单位。近五届毕业生年均就业率99.8%,签约率89.9%。其中被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招聘录用756人,约占55%。随着专业群建设的不断完善,我校机械类专业必将为祖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尤祖明,迟强,潘明财,等.产学研用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4):108-112

[2]唐庆菊,于凤云,张文生.机械类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2):151-163

机械设计培训课程范文1篇8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多媒体

课题: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编号:2013zcj067。

一、概述

技师院校因其特有的办学形式和教学规划而独具特色。在对机械工程系的基础课程机械制图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时,应该突出其专业的特色,按照教学大纲和学院对机械工程系的专业规划和定位,发挥课程直观的优势,凸显出其专业特点和课程特色。

二、精品课程建设要突出技师教育的特色

技师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较好地掌握专门技术就要求技师教育的专业按照具体岗位来设置,突出培养特定岗位的技能性、操作性,最终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因此,技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应符合如下原则:一是课程目标强调职业定向性;二是课程内容贴近应用技术性和实践性;三是课程组织灵活多变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四是实践课程的具体实施突出强调校企的结合。因此,技师院校机械制图精品课程的建设应当遵循以上课程特点和设置原则。

机械制图精品课程建设,需要整合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手段、教材素材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并使其可在网络上共享,精品课程的所有资源可供其他教师借鉴参考或重组利用,或供学生学习参照。为了更好地使优秀的教学资源共享,使机械制图精品课程更好地体现精品课程的示范性,在机械制图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中,特提出以下策略。

1.设计机械制图精品课程内容,充分体现课程特色

我国对精品课程的申报提出了严格的标准和申报要求。根据国家标准,机械制图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授课教案、电子课件、实习实训指导、主讲教师的微课视频等。机械制图精品课程的“精品”要体现在各种教学资源中。

2.机械制图精品课程资源应强化交互作用

交互设计包括以下三个层次,分别是师生交互、学生学生交互、学习者集体交互等多种形式的交互设计。因此突出强调交互设计是机械制图精品课程中学习情景设计的核心设计内容,是学习活动得以高效率进行的重要环节。通过创建在线答疑和在线自测系统,设计交互性学习研讨区和留言交流区,引导学生相互之间协作学习和师生之间交流互动。

3.机械制图精品课程应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归根到底,机械制图精品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这要求专业教师熟练掌握课程的教学内容,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魅力,这些都可以在机械制图精品课程中体现出来。机械制图精品课程作为网络教学资源,不仅仅是为了共享成品资源,更重要的应该是凸显名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

4.机械制图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网站的多媒体设计

多媒体技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迅速发展起来。多媒体技术作为综合性电子信息技术在机械制图精品课程设计中应该得到充分的应用。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机械制图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中设计图文并茂、影声俱全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都会起到明显的作用。

5.机械制图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网站的反馈评价及维护

在机械制图精品课程网络教学中,反馈评价作为一种考核手段是促进和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因此,机械制图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中应具备灵活多样的反馈评价方式和手段,形成良好的检验和督导机制。这样不仅可以结合反馈评价信息对课程网络资源进行实时的更新维护,更重要的可以实现资源利用价值的不断提高。

6.突出实践特色,提高机械制图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

机械设计培训课程范文

1“1+2+3”的实践教学体系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原理实验、机械设计实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将实践教学与科研项目、创新设计相结合,并与大学生机械创新竞赛、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更好地融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计与制作相结合的目的。“1+2+3”的实践教学体系,即一条主线:以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为主线;两种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开拓创新意识;三个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促进,实践教学与科研生产相互促进,课内设计训练与课外科技创新相互促进。为保证实践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为主线,在硬件条件上,学校陆续投入一千多万元扩建一个现代化的校内实训基地(工程训练中心)。扩建后的校内实训基地有专用机械创新设计部分,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室,增加了多项综合训练性实验,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一方面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完成自己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项目;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平时的教学活动,筛选出能力强、兴趣高的学生进入课外开放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通过这些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担任科研助理工作,来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用以带动实践环节中更多的学生,使学生在专业技术基础课学习期间就得到初步的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训练。近几年,辽东学院学生已经完成了《硬币分拣机》等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8项;参与的教师科研项目有《渐开线指状齿内啮合球形齿轮传动设计及仿真研究》等5项。借助创新设计等手段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与科研生产、课内设计训练与课外科技创新相互促进。因此,该院注重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与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融合;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与大学生机械创新竞赛融合。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是提升大学生工程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一项公益性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设计中利用机械原理课程学到的理论知识构思合理的机械传动方案,合理选用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轮系、间歇机构等,并进行传动参数的计算确定;同时利用三维软件设计及仿真,3D打印加工等。充分促进学生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通过学生自拟创新设计题目,避免了多人一题、多年一题的传统设计,真题真做,并将课程设计延续至课外科技活动,这样避免了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设计时间限制,也使学生得到从设计、采购、制作到调试的完整锻炼,全方位培养学生创造才能,提高了学生针对实际需求进行机械创新、设计、制作的实践工作能力。学生研制的《弯扭组合试验机》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健身按摩椅》、《节能剪草机》等多项设计荣获省一等奖、二等奖的好成绩;《钢丝矫直机》已经形成产品投入生产;《手动压塞机机头组合体》等多项设计取得了国家专利。这些优异的成绩更吸引、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有效地形成了“1+2+3”的实践教学体系。

2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体系

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是实现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科研素质的重要保障。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体系,能使学生在学习、设计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使教师及时获取教学活动的反馈信息。所以,建立以保证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评价标准体系,是推动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为此,学校制定了《创新性实验项目管理办法》、《学科与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学科竞赛与科技创新成果奖励办法》、《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办法》等相关的评价标准。设立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基金,用于资助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项目研究。项目经费专款专用,学生在预算框架下自主使用。对学生科技创新及各类竞赛获奖项目、设立奖励基金,用于各项奖励工作。奖金发放采取现金或实物的方式。学生创新与技能学分的申报与认定,每学期进行一次。学生课外创新与实践活动按一门课程在《辽东学院学生创新与技能学分登记表》中进行记载。“创新与技能”的“成绩”按获得的总学分进行转换,学分多于8学分的,成绩记载为“优秀”;多于5学分而少于8学分的,为“合格”;少于5学分的,为“不合格”。在毕业成绩中以“创新与技能”课程记载最终学分和成绩。成绩记载为优秀的学生,学校授予“辽东学院优秀创新实践学生”荣誉称号,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同时,创新与技能学分可以替代公共选修课学分,并列入奖学金、优秀学生、三好学生等先进评比的标准。

作者:李嘉贤佟瑞宏董炯邓威吕奕单位:辽东学院机电学院

机械设计培训课程范文篇10

关键词: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工程训练竞赛;机械类专业

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是工科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旨在引领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掌握机械创新设计方法,并通过克服思维定式、激发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储备创新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完成机械类产品的创新设计[1]。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是全国性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竞赛活动,是基于国内各高校综合性工程训练的教学平台,是为了提升大学生工程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创新人才培养而开展的一项科技创新实践活动[2]。开展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旨在促进各高校提高工程实践和工程训练教学改革水平,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设计意识、综合工程应用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学生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3]。因此,将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与工程训练竞赛相结合,可以真正意义上实现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一、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是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的后续课程,是学生参与实践的桥梁,在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4]。然而目前该课程仍然采用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故存在以下三点弊端。第一,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充当每堂课的主角,整堂课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没有发言的机会,也就没有提出疑问、发表见解的渠道,更别提对知识的探索和延伸。第二,在考核方式上,以往的教学中,考核方式非常单调,一般由“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组成。学生上课不听讲,期末考试之前临时突击就能获得一个不错的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既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教学效果,也不能准确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第三,在学习兴趣上,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虽然人在课堂上,但是真正听课的学生并不多。这是因为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枯燥,不愿花时间和精力思考,同时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以“完成任务就可以”的心态对待学习。

二、基于工程训练竞赛的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流程

通过近几年的参赛交流,沈阳城市建设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对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与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相结合的模式积累了丰富经验。下面,笔者将对具体的实施流程进行详细介绍。

(一)广泛宣传,将大赛相关内容融入教学

在日常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广泛宣传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的相关内容,并逐渐将大赛主题渗透课堂教学。另外,在课堂举例时,教师可以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竞赛作品作为讲解案例,从作品“方案设计—技术设计—加工制作—现场调试—竞赛比拼”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阐述。例如,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当讲到“第三章机械创新设计的技术基础”中的“机器的组成”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经典项目“势能驱动车”的图片为出发点,向学生详细介绍该项目的命题假设、工作原理、结构组成、设计思路等,如图1、图2所示。图1势在理论授课中,讲完势能驱动车命题假设、工作原理、结构组成以后,教师可单独将结构组成部分拿出来进行详细介绍。势能驱动车的结构主要由底架、传动机构、转向机构等组成。为了能够实现自行走且具有方向控制功能,在设计传动机构时,教师需要综合考量选用何种传动方式既节能又平稳,而且能够让学生进行自主加工制作。对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回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中的基础知识———常见传动方式的种类及特点,具体如表1所示。通过对以上常见传动方式特点的对比,教师可引导学生最终选择结构紧凑、传动精度较高的齿轮传动作为势能驱动车的传动装置。对于齿轮,学生可以通过独自操作激光切割机完成零件加工,材料应选择5mm厚的亚格力版。具体的齿轮部件如图3所示。(a)(b)图3势能驱动车关键部件装配图教师以真实项目为案例,结合赛制要求为学生讲解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学生不仅接受程度非常高,而且学习兴趣也非常足。课下,教师再配以大赛相关主题的思考题,让学生充分思考,可使其从不同角度体会大赛的参与感与成就感。

(二)将课程过程考核与实物作品相结合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创作热情,教师应让每名学生都充分体验到大赛的竞技氛围,即在课程初期就下发大作业任务书。大作业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部分,需要学生在课程开设期间完成,期末上交。大作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工程创新意识及动手制作能力;主要内容是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设计并制作与近期工程训练竞赛主题相关的作品,作品可以三维模型或实物的形式展现,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各小组制作实物,为校级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做准备。大作业自下发任务书之日起,会有三次阶段性的考核,具体如表2所示。第一次考核:当理论课程完成“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机械创新设计的思维基础”教学时,教师应对大作业进行第一次阶段性考核,此次考核重点关注各小组在方案设计阶段提出的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具有创新性。第二次考核:当理论课程完成“第三章机械创新设计的技术基础”“第四章机构的演化、变异与创新设计”“第五章机构的组合与创新设计”“第六章机械结构与创新设计”教学时,教师应对大作业进行第二次阶段性考核,此次考核的重点在于项目的技术设计,包括作品的各组成部分的三维建模、设计计算、强度校核、选型等内容是否编写在设计计算说明书中,以及各部分内容是否完整准确、相关图纸绘制是否规范准确。第三次考核:当理论课程完成“第七章仿生原理与创新设计”“第八章反求工程与创新设计”“第九章机械系统运动方案与创新设计”“第十章TRIZ理论与创新设计”教学时,教师应对大作业进行第三次阶段性考核,此次考核的重点是学生作品完成情况,包括零件加工工艺、整机装配调试情况等。任课教师会根据学生各阶段的完成情况给予考核分数,并将此部分分数作为期末总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实物作品的制作与比拼

在学校、学院两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学生可利用学校相关实验室及机电工程实训中心制作实物。对此,学生非常愿意投入实物作品的制作过程,也真真切切地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最后将各组作品进行集中比拼,学生的竞技热情被激发,并充分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和工程创新的意识。整个竞赛过程中,学生从收到大作业任务书时的一头雾水,到竞赛答辩环节的侃侃而谈;从对着图纸无从下手,到熟练加工迅速组装,成长了很多,也收获很多。通过这种方式,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对学生理论知识运用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和综合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效[5]。

三、基于工程训练竞赛的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成果

2022年4月,我校成功举办了“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第一届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共有21个小组(110多名师生)参与,师生的创作热情非常高。部分项目学生竞赛实物作品展示如图4所示。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通过校内选拔,共有17组师生参加“2022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不懈努力,最终我校在省赛中共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1项、参与奖1项。具体如表3所示。总之,通过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与工程训练竞赛相结合的课程改革方式,学生可以真正发现、解决问题,有效提升工程创新意识、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这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翔,施火结,任金波.浅谈机械创新设计讨论课与“金课”建设[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2(2):90-92.

[2]何荣华,于仙,陈冠峰.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提升的实践与探索[J].大学教育,2022(12):90-92.

[3]马彩凤,程晓波,李素燕.浅析机械工程训练竞赛对学生创新力的培养[J].装备制造技术,2013(6):277-278.

[4]朱光宇.“机械创新设计”课与机械创新大赛相结合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2014(1):4.

机械设计培训课程范文篇11

本文主要分析了《机械制图》的实际操作与理论教学的结合,这种结合不仅能让学生提高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热爱制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善老师的教学质量,最终让学生变成实际操作的高手。

【关键词】机械制图;理论;实践

《机械制图》是机电专业学生必学的一门基本课程,学好《机械制图》能够让学生提高分析描绘机械图样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表述设计的意图,促进沟通想法。《机械制图》同时也是现代生产的主要依据。由于《机械制图》是一门实际操作与理论相结合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研究机械相关理论的首要科目,《机械制图》囊括了用料的加工、使用要求等多方面的内容。将机械制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分析教学程序,对在校学生进行辨图、读图训练是制图课的重要任务。以往的授课,老师们都是借助教学画图来锻炼对学生识图、读图水平,然而近几年的教学经验表明,由于学生动手画图不太积极,所以以画带识、以画带读的授课办法实施起来不是很容易。我们要避免这些情况,第一要从调整教材体系开始,改变原有教材的知识体系及编排结构,让课本在授课过程中更能贴近生产实际,从而使老师在教学办法上做适当的调节和改变,提高教学成效。以科研来促进教学,科研是教学的一部分,是教学的一个源头。如何以科研来促进教学,充分使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

一、优化选择制图教材和参考书

本课程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课程设计基础,以真实的工作任务、生产产品为载体,以应用为目的,本课程不仅具有识图、绘图训练的系统性,同时要求学生通过技能训练来分析零件的构造,确定合理的表达方案,熟练使用测量工具,采取合适的测量方法量取所需数据,分解任务,有计划步骤地完成测绘全过程;进行正确的尺寸基准选择,尺寸、形位公差和粗糙度等技术要求的标注;具有对数据的处理和查阅国家标准、机械手册等能力,能用手工绘制草图和用计算机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能力等。另外零部件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改进更新,所以,总使用以往的课程教材,一些知识就得不到更新,以往的产品也许就有可能淘汰,只有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选用企业的真实产品,成为最新学习技能和工作技能相适应的途径。

二、将科研引入教学,精心设计实训环节

在制图实训环节上,做到精心教学设计,做到师生互动。对专业课教学,大多数存在教学内容多、繁、杂与教学时数偏少的矛盾。对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进行合理化改革和精要化的设计,进行同类合并和优化重组,删除过时的内容,增加当前制图发展最新技术等内容,同时让学生了解在制图实训方向的最新动态,逐步将学生引导至学科发展的前沿和重大攻关课题;让学生带着需求、带着欲望去学习。并且在教学中将科研、生产实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把科研工作中所取得的新成果、科研论的主要论点充实到课程中,以实例进行讲解,并通过教学使其转化和升级,启发他们进行独立思维与专业思维;同时将科研中的难题也引入教学,努力形成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在实训教学中开展竞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除了日常教学执行过程中的零件测绘、仪器画图、草图绘制和形体构思训练、三维实体造型、计算机绘图、创新设计等实践教学内容,还可以根据机电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开展计算机绘图竞赛、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到设计部门和机电企业的车间参观等教学活动,目的在于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扩大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在制图学科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教育情景,培养现代化所急需的综合素质较强的高技能人才。

四、开放制图实训室,加强科研训练

绘图实训离不开实训室,开放实训室。学生的基础有所差异,在制图实训室,可以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训练内容主要是尺规制图,内容的安排上先进行最简单的组合体及机件的表达方式模型的绘制,其次进行减速器装配图的绘制,最后又对其计算机绘图能力进行了培训。整个训练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既加深巩固了机械制图的基本内容,通过对组合体及机件的测绘掌握测绘零件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大量的练习实践来提高绘图技能,养成良好的绘图习惯,同时又通过对复杂装配图的绘制,提高了其综合的制图能力,培养了其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五是借助于电脑辅助设计进行教学。电脑技术的不断提高,机械设计完全可以实现无纸化管理。比如美国波音公司的777客机的全程设计没有一张手工绘制的图纸,全部由计算机CAD实现。而且机械辅助设计软件autoCAD的发展现在已经有接口让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二次开发,这样就可以根据每个技术人员或者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进行二次开发,设计出适合本项目的计算机辅助模块,缩短机械工程设计周期,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对图纸管理也更加方便。将这些管理引入制图教学,可增强学生对机械制图设计的认识与了解。

六是联系实际工程应用进行教学。组织学生到学校的工厂或者其它生产企业进行实践活动,参观工厂的零件加工和装配过程,观察实际的零配件,增加学生的实践知识和应用知识,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七、结束语

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很大帮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运用科研的方式,能培养出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创新人才。科研促进老师革新教学内容,有效地提高授课质量。同时,老师在从事教学的同时不断从事科研,就可能使讲授的知识体系既有广度,又有深度。避免教学内容照本宣科,生搬硬套。

参考文献:

[1]王乐,屠于梦,李晓艳.科研促教学.

机械设计培训课程范文篇12

为适应新形势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育质量观,注重提高人才的学习能力、师范能力和职业技术,确定了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教学理念。从21世纪人才观的转变,即从以前的个体单角度审视转变为个体、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多角度、全方位审视的特点出发,借助于CDIO教育理念,并在其工程学科培养目标能力结构框架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和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学科背景及特点,确立了适应社会需求的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教学理念。该理念力求将社会对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作为立足点,以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发展来带动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育质量观,着眼于机械制造工艺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一步深化教学研究与改革,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特色继续有所创新,注重提高人才的学习能力、师范能力和职业技术,将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建成国内领先,成为在指导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

2建立“三性”融合、突出实践环节的培养方案

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适应科技发展,突出办学特色,体现以学生为本,坚持双证书一体化职教师资的培养目标,以多年教学实践为基础,充分利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等途径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坚持“师范性、职业性和学术性”融合,进行了CDIO教学模式实践,探索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了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在以下几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1)分析了新形势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与能力,把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探求其教学改革的趋势、规律及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及相关要素为研究对象,将其落实到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以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方式进行统筹和整合。(2)积极吸取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培养方案中努力提高学生在机械工程基础知识、个人素养、团队合作、师范教育和机械工程应用等方面的能力,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联系的方式学习,以实现“学中做、做中学”。(3)突出师范性,增强适应能力。培养方案在保证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加大教育教学课程、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学时,在专业课中融入师范能力培养环节,举办各类师范技能大赛等,提高人才的师范技能。(4)保证职业性,加强工程实践。将职业技能的培养融入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工程实践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观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实践能力的培养既包括实践动手能力也包括工程设计能力,同时也是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的基础。将传统的加工技能训练项目整合到现代数控加工训练中,在实训教学环节中,逐步添加综合扩展和技师训练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技师的培养。(5)兼顾学术性,加强课程建设。在课程体系中注重文理渗透,拓宽基础,着力打造满足本科层次需求的人才培养平台,形成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课外科技活动等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课程体系注重内容的理论与实践性;依托课程,融合课外,协调开展。培养方案秉承了学校“动脑动手,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及专业教学理念,以培养高素质一体化职教师资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协调发展。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过程中,坚持“三性融合”原则,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4个模块构成。

3专业课程“重建设,创特色,注重教学质量提高”

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优化专业课程群,精选传统内容,充实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完善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为确保专业课程建设的效果,以课题的形式立项研究,确定课题负责人,制定目标,采取措施,分段实施。以构建的机械基础课程群为例:充分考虑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办学特色、专业教学理念及人才培养目标需求,以遵循认知规律、淡化课程界限、强调知识衔接为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构建系统的机械基础课程群,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机械工程素养和能力,为学生后续知识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机械基础课程群的性质,构建机械基础课程群的基本思路是:以促进学生的能力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工程实例的设计过程为主线,以“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为3门主干课程,将“工程材料与热处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金属工艺学”等3门课程内容与主干课程内容重新整合,实现理论学习、实践训练、课程设计、创新竞赛和师范技能训练“五位一体”的机械基础课程群教学模式。具体措施:(1)“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课程,以典型机械零件的零件图为例,以参观及实习的形式辅助理论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铸造、压力加工等毛坯制造方法及切削加工方法中涉及的结构工艺性知识,并了解尺寸公差、偏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等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机械工程素养。(2)在“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中,建立工程实例库,以工程实例的设计过程为主线,进行系统方案设计和技术设计。在系统方案设计阶段,让学生在掌握典型机构及其设计方法的基础上,自主设计系统方案。在技术设计阶段,融合典型零部件的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的选用、设计计算及结构设计、互换性及公差配合的选择等,要求学生进行详细的工程设计。(3)“工程材料与热处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金属工艺学”等3门课程中的相关内容以专题讲座的方式穿插在3门主干课程的授课中进行。围绕所构建的机械基础课程群的总体目标,各课程根据课程性质,精选课程内容,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以期实现理论与工程实践、课程与工程应用的有机结合,打造特色及精品课程。构建的机械基础课程群不仅强调了知识的系统联系和衔接,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师范能力及素质的训练、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相关学科及专业竞赛。

4建设“双师型、一体化”特色师资及教学团队

遵循积极引进与自我培养相结合的原则,紧紧围绕专业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通过采取到知名高校进修学习、学校工程实训中心培训、自主研发课程实验模型、开发教学型数控机床模型、建设实验室、为企业服务等措施,形成了一支层次高、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该专业教师队伍中,1人获天津市第六届教学名师奖,3人被评为校优秀主讲教师;4人晋升为教授,5人晋升为副教授,1人晋升为高级实验师。引进符合学科发展方向的博士5人,从在职教师中培养博士3人。“一体化”教师18人,其中7人考取高级技师证书,2人考取高级工证书,9人考取中级工证书。2007年,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天津市优秀教学团队;2009年,机械制造工程教学团队被评为部级优秀教学团队。该团队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注意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研究,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主持和参与各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0余项,其中部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项、天津市教育教学改革项目4项。专业教师依托天津市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天津市高速切削与精密加工重点实验室,紧密围绕天津市支柱产业发展中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应用,适应天津市及滨海新区发展先进制造、高新技术的需求,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课题及企业委托项目,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和工程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稳定且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有力地支持了机械工程学院的学科建设。

5“立体化”的专业教学资源及第二课堂活动

以精品课建设为龙头,引导及鼓励专业教师编写体现本专业办学特色的系列教材,主编与参编21部教材。其中主编的《金属工艺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于2010年出版,受到读者的好评。《现代职业教育师资师范技能训练教程》、《现代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教学法》为研究职业院校的教学法提供了借鉴。这些自编教材很好地满足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为适应教学的需要,本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制作新型可视化教学模型,实现机床、刀架等内部结王金敏,等: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构及工作过程的直观展示,教学仪器的设计和制作不仅可以体现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工程经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节约实验室建设经费。另一方面,教学仪器能够较为合理地展示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拓展相关课程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的质量。图1、图2分别为所开发的教学用数控车床模型和免抬起可转位四工位刀架。完善精品课程及专业的资源和网站,使教学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本专业教师按照机械工艺系统的构成,规划了机械制造工艺平台,网页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引导学生自我学习与提高的完善功能,学生可以体会到网络课堂的优越性与先进性,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图3为机械制造工艺平台网页。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工程实训中心典型数控设备为研究对象,专业教师开发了单机多平台虚拟数控实训仿真系统,如图4所示,真实再现数控加工实训现场和实训操作流程。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工业培训专用的在线数控系统仿真器软硬件设备,提供更加真实的数字化技能培训操作环境,节省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率,克服当前纯数控加工软件培训模式的缺陷,实现与国际先进的数字化专业人才培训模式接轨。重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合,组织、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赛。2009年本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首届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大赛”获第一名;2012年在“全国大学生第二届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大赛”获一等奖;2011年获天津市“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科技发明制作类三等奖1项,论文类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并获优秀组织单位的光荣称号;2012年本专业承办“天津市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优秀组织奖,本专业学生获天津市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7项。同年,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6卓越职教师资培养计划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实体经济内涵范例(12篇)

    - 阅0

    实体经济内涵范文篇1[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旅游文化;可持续旅游发展近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意识到经济增长.....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范例(3篇)

    - 阅0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范文城市建筑是在一定的规划原则指导下将一栋栋住宅和公共建筑按照一定的间距或服务半径分散布置在建设用地上。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