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师课程培训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岩土工程师课程培训范文篇1

【关键词】岩土勘察;常见问题;改进措施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高速发展,众多基础建设项目和现代化超高层建筑物不断兴建,基础和基坑开挖深度越来越深,各种公共建筑物的建筑风格迴异,其平面和立面变化大,给结构和勘察专业带来诸多的新课题,采用传统的勘察方法和传统的勘察手段已经很难满足设计的需要,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1、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

1.1野外勘探工作

岩土工程勘察一般时间短、任务重且突击性强,若勘探前没有综合周密的计划,等发现问题时野外勘察工作已基本完成,若重新补充勘探工作势必会事倍功半。这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资料搜集不全,任务不明确:设计意图明确,才能有的放矢,解决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岩土工程问题。《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明确规定详勘时应“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但不少勘察报告前期资料搜集不全,拟建工程的结构形式、地面整平标高等情况不清,设计单位的勘察技术要求缺乏。

(2)界面划分问题:主要有岩土体和岩石风化程度的界面划分,地质构造和软弱结构面的判定,以及不良地质体的地质界面等。

(3)地质形态问题:主要有不明地下物体、空洞及其分布形态、埋藏位置和深度的确定。

(4)岩土参数问题:主要是那些难于取到原状岩土样和难于进行室、内外试验的岩土层即粗颗粒土、残积土和风化岩等。其岩土设计参数(承载力、变形指标等)难于确定。

(5)综合能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勘察技术人员缺乏对勘察各专业的野外和室内原始资料的整理、分析、利用的能力,缺乏如何辨别真伪、去伪存真、补充印证、归纳总结的能力,缺乏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知识,常造成勘察的目的性不明确,所提供的资料不能满足设计的需要。

(6)技术素质问题:主要是勘察技术人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问题,勘察各专业缺乏内部沟通、技术交流,对各自技术服务的对象和技术发展状况不了解,导致碰到重大项目和复杂工程时束手无策,不知应采用何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去解决所碰到的技术问题。

2、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勘察市场不规范

《建筑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办法》第五条、第六条对勘察收费和承揽业务有明确规定。但勘察单位没有严格执行国家收费标准,互相压价,互相竞争,中标的勘察费很低,致使勘察工作粗糙,勘察手段选择不合理和布孔不规范,岩土工程勘察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没有真正达到规范的要求,所以难以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

2.2权责不明确

《建筑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办法》第十六条对观测员、试验员、记录员、机长等现场作业人员应当接受专业培训,方可上岗的规定。但目前勘察单位大量雇佣农民工,而这些人员又不懂勘察,又未经过专业培训和教育,就承担起开钻机、取样、测试、量测地下水位,甚至还做起了野外对土层鉴定与记录等重要工作。这样就难免会出现原位测试、地下水位量测等诸多野外作业的不规范,难以保证勘察质量。因此对从业人员的必须经专业培训和教育,取得合格证后方可上岗操作。

2.3缺乏岩土工程专业人才

专业的技术人才是对岩土工程正确分析评价的关键。未经专业培训和教育的人搞勘察,就会导致地基评价力度不足,基础设计参数偏于保守,造成工程的浪费。因此勘察工程项目的负责人,审核人,审定人,国家也应划定门槛,让真正懂行的人员担当,这样才能提高勘察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工程勘察质量,使我们的工程建设真正建造在既经济,又安全的基础上,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落后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勘察方法和传统的勘察手段已经很难满足设计的需要。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野外勘测中勘测点的合理布设问题、地质界面划分问题、岩土参数和地基承载力的确定问题、对勘察专业的野外和室内原始资料的整理、分析、利用问题。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岩土工程勘查人员没有掌握先进的勘察技术,缺乏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知识,缺乏如何辨别真伪去伪存真,补充印证,归纳总结的能力,无法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3、岩土工程勘察改进的几点措施

3.1加强岩土工程勘察的体制化建设和人员培训

(1)严格执行建设程序、规范市场行为、推行全程化监理科学的建设程序应当遵循“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不按原则办事,必然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一方面必须仰仗政府主管部门按国家的法律、法规,对项目招投标和实施过程中的行为主体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应积极推行工程监理全程化,采用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相结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当行为的发生,保证勘察质量和投资效益最大化。

(2)严格市场准入、尽快实施注册土木工程师制度,加强相关人员培训。经过近年勘察设计资质换证,对勘察设计单位进行了一定的清理整顿,对规范市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的勘察资质门槛很低,尤其是打破行业壁垒后不同行业间的衔接过渡尚未完成,以高级工程师的数量来衡量技术水平不能如实反映勘察企业的技术实力。建议尽快实施注册土木工程师制度,通过采用企业资质和个人执业资质双重控制来规范勘察市场、促进勘察技术水平的提高。

(3)加强勘察设计单位的质量认证,健全质量管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确立了以过程模式作为标准的结构。勘察设计企业应通过有效应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运用过程方法,采用PDCA循环进行岩土工程勘察的实施和管理,持续改进。提高勘察设计的能力,增加顾客的满意程度。为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提供支持,为勘察设计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3.2采用先进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

在健全上述体制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使用先进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提高岩土工程的勘察水平,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技术:(1)在岩土工程勘测中,为了避免勘探点布置的随意性,可使用克里格法。(2)在岩土工程分析评价中,为提高精确度,可使用多道瞬态面波勘探技术和高密度点法。(3)岩土工程勘测中,为了准确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使用回归分析。(4)岩土工程勘测资料的整理中,为了保证成果的正确性,应使用计算机进行处理。

4、结语

岩土工程勘察是提高工程质量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在目前的岩土工程勘察别是在野外勘察和岩土工程评价中存在着勘察市场不规范、权责不明确、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勘察技术落后等问题,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从体制建设、人员培训和使用先进技术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提高岩土工程的勘察水平,保证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黄荣华.浅谈岩土工程勘察常见问题[J].科技资讯,2008,(22):75

岩土工程师课程培训范文篇2

一、政府出台文件,统领培育工程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市政府名义先后出台龙岩市《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工作方案》(龙政综〔2012〕152号)、《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市推进实施方案》(龙政综〔2014〕155号),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内容、扶持政策和保障机制,引领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二、确定培育目标,明晰努力方向

结合龙岩市现代农业发展实际,适时调整制定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5112”工作目标,即每年培养5000个以上农业生产技术工人;每年扶持100名以上大中专毕业生回乡从事农业创业;每年认定1000名以上新型职业农民;每年扶持200户以上新型职业农民示范户,并采取“一户带十户”模式带动2000多户种养户,到2022年培育10000名以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确实解决好“谁种地、咋种地、种好地”等问题。

三、健全运行机制,凝心聚力协作

市县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均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农办、财政局、发改委、农业局、林业局、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民银行、保险公司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筹协调推进培育工作。同时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协调具体工作,解决实际问题。认真落实月报告、季会商和不定期巡查制度,各成员单位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基础上密切联系,通力合作。

四、完善培训体系,提升从业素质

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集中教学与分散指导相结合、专家授课与学员讨论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的原则,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模式,强化教育培训,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实现培训、指导、实践、服务一体化。一是选聘132位高级农艺师和农业创业成功人士组建讲师团,并选派5位讲师参加农业部组织的创业师培训班学习,提升创业培训师资力量。二是依托漳平永福部级台湾农民创业园,龙岩市政府挂牌建立市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设立教务处、后勤处、办公室等部门,授牌建立9个实训基地。利用培训中心平台,集聚农业局、林业局、农科所、农校和各产业协会培训资源,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12期,培训1100多人。三是选送1632名农民参加福建省“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的大中专学历教育。四是引导并扶持746个新型职业农民示范户发挥“传、帮、带”作用,通过“一户带十户”模式联系带动7645人。五是应用福建省农村远程教育和龙岩优秀人才超市等网络平台,开展在线教育培训、政策咨询和专家答疑。

五、纳入目标考评,规范认定管理

龙岩市根据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和特点,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试行)》。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分别制定认定管理办法,明确认定条件、认定程序、颁证机构(由县级人民政府颁证认定),对违法违纪或退居认定条件的进行淘汰,建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同时,市委市政府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纳入市对县目标管理与考评内容,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考评办法》,细化20项指标对各县(市、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进行考评,由市委、市政府督查室每月跟踪进度、每半年开展一次督查,并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反馈工作落实情况。

六、强化政策扶持,激发创业热情

一是扩大认定范围,整市推进培育。在前两年3个国家试点县基础上,今年在全市范围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认定产业范围由8个扩大至30个,产业实训基地由9个增至30个,受益农户扩大20多倍。目前,已培养农业生产技术工人19354人,颁证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095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示范户746户。

二是加大财政扶持,撬动各方资金。2012年以来,龙岩市财政已安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1200万元,到2022年,仍将每年安排6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主要支持各县(市、区)建立担保基金、培训中心和实训基地,开展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贷款贴息,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回乡从事农业创业,鼓励新型职业农民示范户联系带动等,撬动县级财政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农民每年投入创业资金1亿多元。

三是组建担保基金,拓宽融资渠道。针对职业农民创业、扩大规模资金筹措难的困境,从2012年起实行担保基金奖励制度,要求各县(市、区)组建100万元以上规模的农业规模经营担保基金,并逐年增加投入,扩大基金规模,市政府对县级完成担保基金组建且运行良好的,按第一年30万元、第二年15万元、第三年起每年10万元标准奖励,各县(市、区)按照银行基准利率,对职业农民给予10万元贷款额度的贴息。目前全市担保基金规模达3000万元,按1∶5放大倍率可帮助农民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1.5亿元,实际已为114位新型职业农民担保贷款457笔6074万元,财政贴息314.8万元。

四是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为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土地流转难、成本高的问题,龙岩市出台了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扶持政策,各县(市、区)和乡镇都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农村土地流转领导小组。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对流转面积达300亩以上的,每亩奖励300元;对完成土地信托面积500亩以上的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奖励5万元;对全村80%以上耕地实行统一流转,且流转面积达500亩的,奖励40万元;对运作规范、成效显著的县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补助2~3万元工作经费。在此基础上,试点县给予新型职业农民进一步的优惠,如长汀县对新型职业农民当年新增流转面积300亩以上、流转时间3年以上的每亩追加补助50元,流转合同续签两年以上的,当年再给予每亩30元的一次性补助。目前,全市耕地流转面积达52.96万亩。

五是推出新型保险,增强抗险能力。为提高职业农民抗风险能力,龙岩市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先易后难、协同配合、整乡推进”的政企合作模式,推出农民“用得着、买得起”的三农综合保险,在全省推行5大农业政策性保险险种之外,还新增了农业生产小额贷款保证保险、露地蔬菜种植保险、温室大棚种植保险、茶果种植保险、鸡鸭兔养殖保险等14个险种。近年来,全市农业产业保险累计承保面积达703.6万亩,可提供保险保障4000多亿元,市级财政补助保险费用1100多万元,县级财政补助2700多万元,保险公司支付受灾理赔7209万元。

岩土工程师课程培训范文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2-0051-04

加强实践技能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及提高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成功实现就业创业的基础;是职业教育增强服务能力、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实践教学因其教学场地的不固定性和开放性,与课堂教学模式有很大区别。传统的实践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以下不足:(1)教学内容简单,程序死板,实践教学时间不足,导致理论的应用和验证受到局限,且遇到突发故障或问题就束手无策;(2)实践教学资源不足,设备比较落后;(3)“双师”队伍建设滞后,教师实践能力薄弱,所培养的学生能力与地质勘察行业的需要还有很大距离。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属于实践性较强的施工类应用技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驱动下,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国内工程地质勘察类单位也将深化管理改革,实行项目法施工的管理体制;众多工程建设项目逐渐向山区复杂地质环境深入,涉及岩土工程勘察施工的项目越来越多,技术更新加快,工艺操作技能要求高,一系列工程地质勘察项目亟待解决。工程地质勘察施工技术的施工类单位特别需要一大批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急需配备一批熟练掌握岩土工程施工生产运用本领,懂管理、会经营、能履行现场施工项目经理职责的复合型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应具备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知识,具有现场施工管理、技术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及独立的市场经营能力。具体而言,应具有熟练操作各种钻探施工生产设备、仪器和机具的能力,熟练掌握工程勘察施工现场各施工岗位的操作技术和生产工序的能力,独立处理施工现场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和工程事故的能力,编制小型工程地质勘察施工组织设计和贯彻实施的能力。

一、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五年制高职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是由学校传统的三年制中职钻探技术专业转变过来的,随着地质勘察行业的快速发展,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是由学校原钻探工程专业改变过来的,偏向地质找矿,岩心钻探实践教学训练多,工程地质勘察实践教学相对较少,也比较简单,岩土力学试验实践教学和大口径工程钻探用设备及施工实践教学基本没有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体系与工程地质勘察实际生产脱节,技能训练不足且形式单调,泥浆实验等验证性实验过多且内容比较落后。江苏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虽与同类区域面积不算大,但区域经济比较发达,深孔岩心找矿项目少,加上工程建设全面开展,工程地质勘察项目多,工作量大,所以现有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能适应地质勘察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

(二)实践教学规划不科学

从工程勘察项目的多变性来看,目前的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时间和顺序安排不合理。在不同的学期开展何种实践教学活动,尚未形成合理的整体规划,如岩心钻探操作实习应在工程勘察实习之前,大口径钻孔实习应在最后;低年级学生过早参加生产实习;《建筑地基岩土工程评价》课程超出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计划之外等,导致实践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实习阶段的安排科学性和实用性不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教育等相对滞后。

(三)实践教学基础工作不能适应专业发展需要

实践教学的基础工作包括管理机制、教师和教材三个方面。由于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时间跨度大、内容多、实习方式多、组织难度大,学生实习管理跟不上,制度建设薄弱;现有专业教师大多由学校到学校,有的是业务能力单一,专业实践能力满足不了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对学生培养的需要;专业教材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本科、专科和中职教材内容基本相同,教材中对操作规程、操作要点及有关操作注意事项等经验性、实用性强的内容涉及太少,学生毕业后不能尽快适应岗位操作要求,往往需要较长的过渡期,择业能力及职业适应性不强。

(四)实践教学资源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要

实践教学资源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资源。近几年国家对高职教育投入增加幅度较大,学校在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方面建起了岩矿石鉴别地质实验室、土工试验室、岩心钻探实训场、工程勘察实训场等,但还不能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主要是因为各项实践教学环节不健全,教学实践设备陈旧、品种单一、更新滞后,且工程勘察施工流动性大,校企合作缺少有效法规和机制,很难在企业建立长期固定实习实验基地,无法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二、基于校企“双元一体化”实践教学改革

双元是指在“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育人模式中的学校与企业。所谓校企“双元一体化”是指学校和企业融为一体构建的由学校相关专业的教育资源与企业相应的生产经营资源整合组成的若干紧密型实体。校企双方合作体现在共同办学、共同育人、共同生产、共同经营等多方面,以此为平台通过资源共享,提高学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就业。

学校通过树立校企“双元一体化”理念,改革实践教学现有不适宜的目标、内容、管理及保障体系,建立以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具有较高实效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整合课程内容,改善管理运行模式,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

(一)建立以工程地质勘察职业能力为主的目标体系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工作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实现目标的关键,也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中心环节,更是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培养工程地质勘察、施工生产、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把工程地质勘察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办学过程。因此,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应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校企“双元一体”共同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人才的基本职业素养包括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艰苦奋斗,事业心强;一专多能,实践能力强;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强;体魄健壮,适应性强;从传统的单一技术型人才转变为综合技术型人才,从技术型人才转变为技术经营型人才,从知识型人才转变为智力技能型人才等。职业能力包括识图、绘图能力;对不同的岩土层和不同的施工条件下的施工方法分析和选择能力;钻机等设备操作、调试、维护和维修能力;处理工程勘察施工中的技术问题和事故的能力;小型工程施工组织和安全管理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包括项目经理、相关专业拓展能力等。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人才基本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都是以工程勘察职业能力的提高为目的。四者关系如图1所示。

(二)建立以岗位能力为主的“集群式模块”课程内容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课程内容包括职业基础模块(含文化课、职业道德、思想品德、身体素养、基本技能等内容),职业技能模块(含岩心钻探施工、工程勘察施工和岩土工程施工等内容),职业岗位专业技术技能模块(含钻工、机械维修工、泥浆工、钢盘工、砼搅拌工、测量工、机长、班长、记录员、土工试验员、地质编录员、预算员、安全员、技术员等岗位内容)。学校应据此按10个学期分层次递进式设置课程,有序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

如工程勘察施工中基本工作方法和技能训练内容如表1。实习要求:了解钻探施工方法与工艺;掌握岩心编录技术与方法;理解常见原位测试原理和操作技能及测试资料整理等原理概念;掌握室内土工试验样品的取样技术与方法;掌握室内岩土力学试验仪器操作技能及数据整理方法。

(三)建立“二元一体化”的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模式

笔者所在学校与江苏煤炭地质局作为校企双方合作成立了经济实体——大地工程勘察院。大地工程勘察院作为校企双方的二级单位,由江苏省煤炭地质局长江集团工程勘察院与学校共同提供人、财、物支撑。勘察院注入资金,学校地质系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提供教师及实验实训仪器设备,实行股份制,独立运行,独立核算,江苏省煤炭地质局占股份49%,学校占51%。制定相应的运行机制,保证经济实体及实践教学正常运行。大地工程勘察院成立了实践教学行政管理机构,负责整个专业实践教学的计划组织,管理协调,资源配置和利用,质量监控与考评工作等。并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制定了《实训工作规程》、《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实习生管理制度》等。这种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模式能真正实现校企双方共同组织管理,共同承担责任,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校企合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四)加强“双师”队伍建设

基于校企“二元一体化”成立的大地工程勘察院的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具有参加工程勘察施工项目以及长江集团提供或现有工程勘察项目任务的职责。教师通过完成工程勘察项目施工,熟悉工程勘察项目生产施工工序、工艺流程和工艺技术,掌握各种钻机等设备的操作技术技能,积累工程勘察施工经验,在勘察技术研发和技术革新及成果转化中提高自身的新技术开发能力。工作中,还应构建大地工程勘察院实践教学、施工科研团队和技术创新团队,深入钻研技术、研发新产品新工艺,实实在在地提高“双师”队伍素质。

(五)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促进学生就业

因长江集团工程勘察院及大地工程勘察院的先进技术及专业领域的前沿设备条件等,使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更贴近施工现场,更真实,更先进,更能体现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训基地的先进性、共享性的要求,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使用实训基地,形成了“课堂与项目生产施工现场统一、教师和师傅统一、学生与学徒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作品与产品统一”,“教、学、做”融为一体的生产教学科研共享的校企合作良好态势,促进了学生“零距离”就业。

三、实践教学改革成效

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实践教学改革,使实践教学系统化、规范化,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模式切实可行有效。如此,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学生技能大赛获奖率高,就业率为100%。很多学生在地质勘察单位很快就成为业务骨干,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目前该专业学生供不应求。

参考文献:

[1]康树元.对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共赢模式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2(1).

[2]南亲江,丁莉东.高职工程测量专业“主体双元一体化”育人模式的实践[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3]蔡国军.岩土工程勘察实习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6).

岩土工程师课程培训范文篇4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应用管理

中图分类号:U4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应用及管理中常见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在设计、施工管理、质量监管、安全管理、工程验收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并且初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工程技术管理体系。在国内现代工程项目建设中,尤其是在部分高层、超高层、水利、电力、路桥等重点项目的设计和施工中,基础和基坑开挖深度在不断增加,对于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应用和管理的标准在逐步提高,并且成为国内地质工程研究的重点技术课题之一。目前,我国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应用和管理中常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岩土界面的划分问题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质形态也较为多样,各省市、地区的地质、地形、地貌、岩层等都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在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应用和管理中普遍会存在岩土界面难以划分的问题。岩土界面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岩土体层面或岩石风化程度等,主要使用勘察仪器、设备,以及实验室检测技术对于地质构造和软弱结构面来进行判定,进而准确地对岩土层面进行科学的划分。但是由于技术管理中存在操作、数据采集、资料分析、综合处理等方面的问题,而导致所得出的岩土参数与实际不符,进而导致对岩土界面的误判,影响到勘察工作的整体效果。

1.2技术人员管理的问题

目前,国内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应用和管理中,技术人员数量不足、专业素质相对较差、操作水平薄弱、数据综合分析能力不强等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影响勘察技术实际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所知,我国目前仅有部分综合性高等院校开设了岩土工程勘察专业,而培养出的专业人才数量和综合素质与实际工作要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造成国内勘察技术水平低于西方国家的因素之一。同时,在诸多地质勘察单位中,野外一线技术人员又以新进高校毕业生为主,而野外经验丰富的地质工程师大多已走上领导岗位,仅于室内负责审核、管理等之类工作。故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技术人员对于野外及室内相关地质数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能力较差,难以及时、准确地为工程项目提供科学、可靠的地质数据,进而导致设计、施工工作的延误。

1.3岩土工程勘察与基础设计周期偏短

在现代工程建设项目中,尤其是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地质勘察作为一项相对较为复杂的工作内容,勘察人员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实地勘察,以及采集样本进行实验分析,同时了解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地下水、岩土层构造等基本地质资料和信息后,才能为工程建设单位提供具有权威性、科学性的地质勘察报告,并为设计人员提供专业的技术意见与方案。但由于受到建设项目工期的限制和约束,前期设计阶段时间相对较短,而设计单位只有在获得地质勘察报告后才能开展下一步的设计与优化方案工作,所以导致岩土工程勘察与基础设计周期偏短的问题日渐凸显。

2加强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应用及管理的途径

在我国现代工程项目建设中,对于基础部分的设计和施工质量要求较为严格,也是保证建筑物整体安全性能和使用年限的先决条件。针对于我国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应用和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适时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强化,对于增强我国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水平及能力的整体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是现代工程建设项目中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2.1加强取样技术的标准化管理

目前,在国内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普遍存在注重实地勘察,而相对忽略实验室分析的现象,进而导致勘察结果的科学性、精确性受到质疑。岩土工程勘察中,技术人员首先要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实地进行原位测试,以便及时获取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同时,技术人员还要在实地选取不同界面的岩石、土质样本进行实验室分析。在样本的采集和运输过程中要尽量保证在规范的程序下进行。技术人员通过实验室配备的专业仪器和设备对样本的密度、粒度成份、含水量、力学性状、可塑性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并与原位测试得出的数据和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比,最终为工程项目设计和施工单位提供确凿、详实的地质资料和相关数据。

2.2加强对新型勘察技术的应用和管理

随着我国地质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先进勘察仪器、设备的不断引进、研发和应用,逐渐出现了一系列新型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其中包括:波速测试、标准贯入试验、多功能静力触探头、静载荷试验等,以上新型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实地勘察与实验室分析等环节的有机结合。针对实地勘察与实验室分析结果出现较大差异的问题,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将施工检测、监测中所获取的资料与采集的相关地质参数进行反复对比,最终得出较为可靠、科学、合理的岩土工程设计参数。

2.3加强勘察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随着现代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对于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已经由单纯的地质知识向综合能力提升的方向转变,特别是在部分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区域的勘察工作中,技术人员往往需要借助装配专业软件的计算机进行承载力、持力层深度、土压力、基坑支护等项目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因此,勘察技术人员必须掌握较强的计算机和相关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岩土工程勘察单位也要定期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并逐渐选拔和构建一支业务精湛、野外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勘察队伍,以便能够应对较为复杂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3结语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应用和管理上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国内地质勘察单位和相关管理部门、技术人员一定要坚持不断学习的精神,并结合本国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实际需要,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进而加强勘察技术的应用和管理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工程项目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梦迪,刘敏.浅谈地质勘察工作在建筑工程基础设计中的应用[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土木工程系,2008。(3).P36―38.

[2]刘海青,李建刚.浅谈建筑工程基础设计中勘察报告的编写和质量控制[J].建筑科技探索,2007,(5).P19―21.

[3]王旭,李晓明,吴航建.国内建筑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应用情况分析[J].山西建筑,2006,(10).P22-23.

[4]金淑华.关于加强建筑工程地质勘察与基础设计中环境保护意识的探讨[J].建设者,2008,(4).P30―32.

岩土工程师课程培训范文篇5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方法新课题

中图分类号:P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366-01

20世纪以来,岩土工程技术作为近代科学中的一部分,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得到了较大发展,也存在许多不足。随着众多基础建设项目和现代化超高层建筑物不断兴建,基础和基坑开挖深度越来越深,各种公共建筑物的建筑风格迥异,其平面和立面变化大,给结构和勘察专业带来诸多的新课题,采用传统的勘察方法和传统的勘察手段已经很难满足设计的需要。

一、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

1、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测绘是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工作,一般在勘察的初期阶段进行。这一方法的本质是运用工程地质理论对地面的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分析其性质和规律,并藉以推断地下地质情况,为勘探、测试工作等其他勘察方法提供依据。在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场地,必须进行工程地质测绘,但对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简单且较狭小的场地,则可采用调查代替工程地质绘。高质量的测绘工作能相当准确地推断地下地质情况,起到指导其他勘察方法的作用。

2、勘探与取样。勘探工作包括物探、钻探和坑探等各种方法。勘探被用来调查地下地质情况,并且利用勘探工程取样进行原位测试和监测,要根据勘察目的及岩土的特性选用上述各种勘探方法。物探是一种间接的勘探手段,能够及时解决工程地质测绘中难于推断而又急待了解的地下地质情况,所以常常与测绘工作配合使用。它又可作为钻探和坑探的先行或辅助手段。但是,物探成果判断方法的使用又受地形条件等限制,其成果需用勘探工程来验证。钻探和坑探也称勘探工程,均是直接勘探手段,能可靠地了解地下地质情况,在岩土工程勘察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中钻探工作使用最为广泛,可根据地层类别和勘察要求选用不同的钻探方法。当钻探方法难以查明地下地质情况时,可采用坑探方法。坑探工程的类型较多,应根据勘察要求选用。勘探工程一般都需要动用机械和动力设备,耗费人力、物力较多。有些勘探工程施工周期较长,而且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布置勘探工程需要以工程地质测绘和物探成果为依据,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3、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的主要目的,是为岩土工程问题分析评价提供所需的技术参数,包括岩土的物性指标、强度参数、固结变形特性参数、渗透性参数和应力、应变时间关系的参数等。原位测试一般都藉助于勘探工程进行,是详细勘察阶段主要的一种勘察方法。原位测试的优点是试样不脱离原来的环境,基本上在原位应力条件下进行试验,所测定的岩土体尺寸大,能反映宏观结构对岩土性质的影响。它试验周期较短,效率高尤其对难以采样的岩土层仍能通过试验评定其工程性质。缺点是试验时的应力路径难以控制、边界条件也较复杂。优点是试验条件比较容易控制边界条件明确,应力、应变条件可以控制,并可大量取样。

4、现场检验与监测。现场检验与监测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提高工程效益。现场检验的涵义,包括施工阶段对先前岩土工程勘察成果的验证核查以及岩土工程施工监理和质量控制。现场监测则主要包括各类荷载对岩土反应性状的监测、施工和运营中的结构物监测和对环境影响的监测等方面。检验与监测所获取的资料,可以反求出某些工程技术参数,并以此为依据及时修正设计,在技术和经济方面更优化。

二、岩土工程勘察常见的问题

1、勘察质量不高。目前许多勘察单位已实行企业化,由原来的行政拨款改为自负盈亏,勘察任务也由原来的上传下达改为单位自行解决。有的勘察单位放松了对勘察质量的管理,造成勘察成果质量下降。主要表现有:首先,由于勘察工作量不足,只好压低预算价,但又要扩大利润,只好减少工作量;其次,是钻探、测试及取样不符合规范要求,现场勘察时,为了抢速度,钻探取样不执行规范。此外取样时,有的不用取样器,而直接从岩芯管中取原状土样。更有个别单位原位测试时,现场只做少量几个,其余的照此编造了事。

2、勘察纲要编制不完整。部分单位勘察纲要内容不完整,甚至未经审核审定就施工,也没有勘探点平面布置图,甚至无勘察纲要。责任人签名或仪器编号填写不全,勘察原始资料的校审未真正落到实处,原始资料归档制度不完善。

3、忽视生态环境的论证。一些勘察单位对岩土工程设计、施工论证不足,其结果是导致灾难性后果。如:建筑场地四面紧邻高层建筑物或马路,对于这种建筑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时,除了按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定的一般要求进行外,还应重点论证工程施工及运营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但勘察报告中常常忽略这方面的工作,致使无法满足岩土工程施工及设计的要求。

三、强化岩土工程勘察的措施

1、严格执行建设程序,规范市场行为,推行全程化监理。科学的建设程序应当遵循“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不按原则办事,必然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一方面必须仰仗政府主管部门按国家的法律、法规,对项目招投标和实施过程中的行为主体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应积极推行工程监理全程化,采用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相结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当行为的发生。

2、严格市场准入制度以及尽快实施注册土木工程师制度,加强相关人员培训。经过近年勘察设计资质换证,对勘察设计单位进行了一定的清理整顿,对规范市场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的勘察资质门槛很低,尤其是打破行业壁垒后不同行业间的衔接过渡尚未完成,以高级工程师的数量来衡量技术水平不能如实反映勘察企业的技术实力。建议尽快实施注册土木工程师制度,通过采用企业资质和个人执业资质双重控制来规范勘察市场,促进勘察技术水平的提高。

岩土工程师课程培训范文1篇6

改革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措施。湖南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采取了加大实践教学学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设土木工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建立特色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多元化等举措,从而实现高素质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应用型;土木工程;实践教学

湖南科技学院地处永州,是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在培养规格上,普通本科培养的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应用本科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湖南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是从2009年秋季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到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总人数已经达到692人,近四年平均每年招收173名学生。土木工程专业虽然招生较晚,但发展较快,现在土木工程专业已是我校单个专业招收学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近几年为满足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引进了很多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我院教师人数自2008年由刚成立时的8人,发展壮大到现在的45人。多次组织学生参加湖南省大学生力学竞赛、湖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高校斯维尔杯BIM大赛等,并多次获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建筑行业的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1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土木工程专业实践学时不足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看,实践教学学时仅占总学时的25%比例。很多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程仅有理论学时没有实践学时,如:《土木工程地质》、《理论力学》、《混凝土结构》等课程;或者安排部分实践学时,但讲授理论教学的教师不愿意带学生去工地实践,感觉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困难,实践教学中还要承担学生的安全责任,完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任务前前后后的工作量大且课时少,最后大都按照理论课去上了,仍然还是理论学习。实践教学仅仅是到企业走马观花参观认知,保证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1.2缺少必要的校内实习实训场地

由于很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处城市发展水平较差,学校资金有限,一些必要的实习实训场地较少。我校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目前仅有基本满足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课教学的实验室,还缺少结构实验室、结构设计与施工仿真实验室和校内土木工程实习实训基地。土木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和测量实习就没有合适的场地进行开展,而这些实习是不能在实验室完成的。

1.3校外实践实训基地较少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虽然与永州市宏远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湖南省鸿腾建设工程公司、永州市银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湖南省阳明投资置业集团、广西壮族自治区冶金建设公司等七家企业签署了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合作协议,但由于每个实习基地接纳的人数不超过10人,每届的土木工程专业约有170人,难以满足需要。

1.4土木工程专业师资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经验不足

我校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虽然有教师45人,但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所占比例较低,即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的专业结构失衡,目前没有力学专业的教师,而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严重偏少,目前仅有两位高级工程师,大部分年轻教师基本上刚从高校毕业,就担任高校教师,这些教师理论基础扎实,但因为没有到建筑企业实际挂职锻炼,导致实践经验普遍不足,因此难免在指导学生实习实践时,存在指导不到位,实践操作不理想。

2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践

2.1加大实验、实习、设计实践教学学时

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校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计划重新制定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加大实验、实习、设计实践教学学时。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包含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岩土工程三个方向。

2.2建设土木工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切实加强技能性和实践性环节,因此要突出技能培训这一重点,加强土木工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和行业的需要,建设土木工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

2.3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构建工程实训平台

坚持走校企共建的道路,发展校外实践基地,解决联系实习单位困难、经费紧张等问题。进一步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平台。目前,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正与永州市电力设计院、永州市建筑设计院、深圳市斯维尔科技有限公司、广联达公司等洽谈建设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双方都有意向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为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平台。

2.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结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建设一支具有较高实践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操作能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制定相关计划,合理安排教师到建筑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水平,丰富教师工程建设经验,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2.5建立特色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多元化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计划制定相关制度鼓励以工程实训、大学生研究课题、大学生专业竞赛、湖南科技学院创新节等创新形式进行专业课学习,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传授方式。改变以试卷加平时成绩评价为主的成绩评定方式,建立多元化成绩评定方法:如试卷+平时成绩+大作业+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

3结论

要实现上的实践教学改革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在学校财政预算上向土木工程专业建设上倾斜,建设土木工程结构实验大楼、土木工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和工程设计与施工虚拟仿真实验室。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特色是高等学校立校、兴校关键,学校要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要有特色,需要学校、二级学院和系部共同深入研究讨论,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学校各专业发展必须凝练和培育自己的特色,主动融入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特色发展。

作者:靳鹏伟单位:湖南科技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闫影,刘艳.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理论,2009,(5):157-158.

[2]岳丽丽.应用型人才的开发与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0):209-210.

岩土工程师课程培训范文篇7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土工试验;研究

一、前言

作为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重要工作,其土工试验的研究在近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土工试验的实践水平,从而有效优化岩土工程勘察的最终整体效果。本文从概述相关内容着手本课题的研究。

二、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土工试验概述

一般情况下,岩土工程的勘察是分段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程勘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可行性研究;第二,初步勘察;第三,详细勘察。其中,可行性研究指的是对一个地区的地质条件做系统的勘察,确定其大致的地质环境,进而确定工程的种类和项目;而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都要符合相关的工程施工设计要求。岩土工程勘察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有工程地质勘察和测绘、原位测试、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等等。综合这几项的勘察结果,就可以对该地区的地质条件做评估,从而编制出不同阶段所需要的数据报告。

土工试验是岩石工程勘察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只要把土工试验与野外勘察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完成该地区土样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这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土工勘察过程中的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为岩土工程提供更准确和可靠的数据资料。土工试验是测定工程地基及填筑料工程性的试验。通过对试验测得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为工程的施工提供可靠的参数,此外,土工试验也为获取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和力学性能指标提供了方法,土工试验主要就是对土性能的研究,以保证地基基础等的施工质量以及建筑结构是安全的。土工试验常规项目主要包括:密度、孔隙比、含水量、液限、塑限等。土工试验主要方法包括:烘干法;环刀法、灌砂法;比重瓶法;平衡锥式液限仪法、液塑限联合测定仪法;渗透试验;直接剪切试验;三轴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固结试验。

三、现今土工试验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土工试验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进步,但现今的土工试验技术的发展还不平衡,人员素质,设备标准、评价方法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我们认真的进行分析,并加以解决。

1.规范的土工试验标准

在工程开展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土工试验没有按着规范或标准进行操作,有些地区或部门还长期的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进行土工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这非常不利于工程建筑的发展,同时也会给施工安全带来一定隐患,如:快速固结试验法,塑性指数推算土粒比重等。还有一些试验方法缺乏理论根据,试验人员还是以依据经验或错误的方法进行推算,造成试验数据严重失真。

2.试验方法有待研究

我国土工试验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中总结了大量的实验方式,其成果非常丰硕,但从我国目前土工试验的现状来看,有些试验方法还有待商榷。土工试验在规范了相关标准后,还要结合实际工作中产生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来进行归纳,如三轴试验中试样的多级加荷剪切法的应用范围等。开展土工试验新方法和新问题的研究,如:袖珍贯入仪试验,非饱和土力学性质试验,各类土质试验等。这些试验都会取得丰富试验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和方法可以提高土载试验的技术水平。

3.土工试验的技术管理和行业管理有待加强

土工试验的技术管理和行业管理有待加强,这主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变化的,近年来土工试验行业管理存在混乱的局面,主要表现在:有些工程中放弃了土工试验,工程调研阶段没有相应的组织土工人员进行技术审核,试验过程敷衍试验结果失真,同时各工程没有一套有效的技术管理程序来保证试验质量;试验单位和个人也缺少相应的资质和技术证书,在工程中没有相应的土工试验管理单位,造成一些小的单位或个人在没有技术保证的前提下,随意的进行土工试验,这不但保证不了试验数据的真实性,更扰乱了土工试验的市场。

4.土工试验人员素质问题

在土工试验工作之中试验人员往往分为操作人员、技术负责人员等两种类型。在一些大型的、大规模的工程勘察项目的试验测定单位之中,相关人员一般是通过了国家专业教育和高等级资质认证的人员,是我国的专业技术人员,并且其中的大多数都具有高级工程师或者工程师的认证资质。但是一些小型的建筑单位,则有一大部分的实验技术人员并没有受过正规的培训,并且缺乏专业的资质认证,在土工试验的操作方面也与正规的技术人员之间存在差距,而在施工试验作业期间,经常有大量的工作任务、对于人员的素质要求和工作能力要求较高,所以非正规的工作人员往往难以胜任上述的工作,影响到土工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进而对工作的开展也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四、土工试验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1.所有试验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要加强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与继续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对此,应建立科学系统的培训与继续教育制度与标准,将相关人员培养成业务能力强且技术全面的实用型专业人才,让土工试验相关人员掌握足够专业技能并树立良好的责任心,从仪器设备的选购、管理到具体的操作应用都能尽职尽责地完成,通过不断学习先进理论和技术,培养其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懂得运用科学、合理的新方法优化试验工艺,并能承担土工试验测定结果准确性分析的责任。

2.健全并完善土工试验相关的规范措施

对于不同勘察项目,应该按照项目负责人要求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需要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需求,并结合不同地方的实际状况,使用合适的土工试验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不断汲取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土工试验技术,为岩土工程勘察提供更合理的参数和指标。

3.强化设备管理工作

从长远利益出发,加强对仪器设备的选购与监管,对于仪器设备的维修保养与计量定标应给予足够重视,坚决取缔不合格或老化产品,仪器设备选购时应首先注重产品性能功效,选择质量较好的生产厂家,不仅可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还可以降低设备故障并延长其使用寿命。仪器设备应有专人管理,进行日常的维护保养,并做好使用记录,试验操作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防止不当操作损坏仪器设备。仪器设备要求防潮、防震、防晒、防尘、防磁和固定稳固,使用过程中轻拿轻放。每年应该做好仪器设备的计量检定,并贴好三色标签。仪器设备按要求建立技术档案保存,需要完整保存的资料包括:装箱单、说明书、安装调试验收报告、仪器零配件、登记表、维护记录、校准合格证等。

4.采取恰当的土工试验方式,并且针对相关岩土工程的参数进行细致的测定,在试验开始之前需要明确土样的类型和级别,加强土样鉴别的实验操作,并且力求试验的标准和理论依据可以吻合,最大限度的对现场土样的剪切条件进行模拟,深入的分析土质的渗透系数、压缩参数以及抗剪强度参数等等,力求为工程开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五、结束语

通过对岩土工程勘察中土工试验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当前各种条件下,土工试验工作的顺利开展还有赖于对其多个影响环节的充分掌控,有关人员应该从岩土工程勘察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土工试验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周显成.结合工作实例谈岩土工程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2(02):88-89.

岩土工程师课程培训范文

“行动研究”,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行动研究”的情境是教育教学的真实环境,研究主体是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者,研究目的是着眼于发展,解决教育过程的实际问题,研究方法是综合性、实验性的,它有别于一般理论研究的专家思辨、想象和假设,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在具体教学环境中创设问题、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种研究情景真实化、专家身份转换以及着眼于发展、着眼于探索新领域、新知识的研究方法,成为当下教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被较多地运用于本土音乐学校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中,如西南大学尹红老师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音乐课程标准实施与民族特色音乐教育实验研究”、云南省社科院杨福泉于1999年始进行的民间文化传承试验的试点项目等。上世纪90年代以来,贵州黎平岩洞中学的母语音乐教育亦是“行动研究”的策略推行和开展的。本文即是带着这样一种问题意识,采用实地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法,探寻“行动研究”在岩洞中学母语音乐教育个案中的具体运用和实践策略。

2007年,在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民委联合评选和命名的“贵州省首批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中,贵州省黎平县岩洞中学榜上有名。在黎平县教育局的档案室里,我们看到了岩洞中学近10年来的相关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各项成绩:2003年8月在黔东南州举行的文艺比赛中表演的侗族大歌获一等奖:2004年2月,该校学生侗歌队进京参加全国第一届中小学生文艺展演活动:演唱侗歌“有朋自远方来”获表演二等奖:2004年8月,参加中国第三届“博艺杯”童声合唱节获五项金奖:2006年第四届国际合唱节中,岩洞中学派出1吕名代表参赛,获金奖。2004年被评为黔东南州示范性农村初级中学,2005年被评为“黔东南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学校”,2009年被贵州省教育厅授予“全省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为什么在短短数年时间中会获得如此多的荣誉和成绩,该校校长彭泽象老师告诉笔者:这一切得益于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的实施。

2010年5月23-24日,笔者随同中国音乐学院侗族大歌声学测定组来到岩洞中学,对该校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就该项目的进展情况、师资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情况,对该校校长彭泽象、民族民间文化课专业老师吴鲁光、兰承红、吴国美老师进行了专访,现将初步调查结果呈示如下:

岩洞中学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活动始于1998年学校组建的侗族大歌文艺队,利用课外活动自编自演一些侗歌节目,逢节日走村串户演出。2000年黎平县教育局、民宗局、文广局和旅游局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进入课堂教学的决定》,岩洞中学根据通知精神,开始收集整理所在地的侗族大歌资源,编写校本教材,聘请民间歌师不定期进课堂教唱侗族大歌,并组建了“金蝉侗歌队”。2001年,学校提出了“发展侗族大歌、传承民族文化”的办学口号,把侗族文化教育正式纳入课堂。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侗族文化研究所邓敏文教授和福泉文化基金会李威达博士的关心与支持下,学校于2002年秋,岩洞中学挂牌创建“侗族大歌人才培训1基地”,至此,学校完成了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的创建工作,进入到了充实教材和抓教学、抓课外活动等具体工作的建设层面。

在课程建设方面,自2002年以来,学校每周安排三节课时进行民族民间文化课堂教育教学,分为“侗文课”、“民族文化课”以及“民间体育课”三种课型,内容涉及以下五个方面:(1)以学习侗族语言、侗文(国家语委制定)为主要内容,目的是保存侗族语言“符号”、言语方式以及训练侗文书写能力,为学生收集整理侗族文艺、宣传侗族文化以及编辑、创作侗族文学艺术作品奠定基础,(2)以“侗族大歌”为主线的侗族民间音乐课程,包括拦路歌、祝酒歌、叙事歌、琵琶歌、牛腿琴歌、木叶歌、流水歌等歌种:(3)工艺制作课程,培养学生侗族民间木、竹、石等工艺制作的技能技术;(4)侗族民间体育课程,将侗族摔跤、抢花炮、打地鼓棒等传统项目纳入学校体育课教学;(5)侗族文化课,介绍侗族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节日文化、伦理道德观念、信仰心理等。这是一种民族民间文化“整体式”引入课堂教学的方式,这一方式使得包括侗族民间音乐在内的侗族民族民间文化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式的知识体系和记忆,从动作记忆到文化认知都完整地传承和储存下来。

岩洞中学民族民间文化课程的教材建设亦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即采用侗文化专家、教师以及学生共同收集民间资料的方式积累教学资源的方式不断积累、丰富教学资源。其中侗文化专家负责教学资料的整体构架,教师把握教学资料与教学规律之间的关系,而学生则负责收集自己身边的民族民间文化事项,据侗文教师吴鲁光介绍,现如今,有许多学生已经俨然训练成了“标准的”民间文化的调查者了。这一方式不仅使得教师、学生在“行动中”了解了民族民间文化,训练了民间文化的调查、收集、整理能力,而且积累了大量的民间文化资料,极大地丰富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内容,日前,学校记录整理了侗族民间文化资料4万字左右,录音、录像20余小时,照片近200余帧,记录、整理民间音乐20余谱,编写各类教材5册,较好地满足了课堂及课外活动教育教学的需要。

据校长彭泽象介绍,学校采用“专家指导、民间讲座、教师主体”的方式构建教师队伍,所谓“专家指导”,即指聘请文化专家、教育专家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整体设计和监督,将教育教学纳入当下国际国内教育整体环境以及未来教育发展态势中予以关照,基于此,学校成立了以中国社科院侗族文化研究专家邓敏文教授为顾问,校长为组长的“民族文化进课堂领导小组”,全面管理学校的民族文化教育教学的各项事务。所谓“民间讲座”,是指聘请民间艺人进入学校,以讲座的形式传授民间文化知识和工艺技能技巧,现有学校拥有一支由5位民间艺人组成的较为固定的“民间教师”队伍。所谓“教师主体”实则是指以本土出生的、有着侗族文化“濡染”的学校教师作为民族民间文化调查、收集、整理、教学的主体,通过这一既有传统文化背景、又有高校教育经历的教师群体主体性活动,使得该校的民族民间文化学校教育既有民族特色,又有较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较前沿的学术视野。

同时,学校还采用“课堂教学普及、课外活动提高、校园文化走廊营造民族文化氛围”的方式立体式推进民族文化的教育教学。据吴鲁光、兰承红、吴国美等专业教师介绍,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普及民族民间文化,即面对全体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一般性知识和技能的教育,通过教学,要求学生能够熟练使用侗族文明用语和侗族日常生活用语,会唱3首以上侗族大歌,3首以上侗族敬酒歌,掌握一定的民族文化基础知识。课外活动主要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民族文化的特长生,为此,学校组建了“金蝉侗歌队”、“民间工艺小组”、“民族体育兴趣小组”等活动小组,每年确保2万元经费作为购置器材、教师培训、活动开展等方面的费用,目前,学校购置了侗族琵琶50把、芦笙50把、侗族服饰60套,修建了民族文化活动室1个。为了营造校园民族文化气氛,建起了特色校园文化长廊,包括“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廊”、”岩洞村寨文化长廊”、”侗民族文化校园雕塑群”、“民族文化校园广播专题”、“民族文化宣传铃声、板报”、“民族文化导释小组”等,通过这一“文化长廊”,为学生创造了浓浓的民族文化氛围,使得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建构起本土民族民间文化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

调查显示,岩洞中学母语音乐教育“行动研究”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它使包括当地侗歌在内的侗族文化得以以学校教育的形式有效传承和传播,一方面有组织、有规模地培养了具有母语音乐认知和体验的青年学子,另一方面通过参演、比赛等学生活动进一步拓展了向外传播了侗族文化的渠道,同时为母语音乐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个具有方法论意义的鲜活个案,其深层的理论意义可以概括如下:

首先,它积极、正面地回应了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学研究中有关“谁是专家”的问题。在岩洞中学母语音乐教育的“行动研究”个案中,“专家”是一个由教师、民间歌乐师、学者三个群体共同组成的集合体,

岩土工程师课程培训范文篇9

关键词:隧道工程;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1-0082-04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实行以高速公路、铁路、城市地铁,及西电东输水利工程、南水北调输水工程等基础建设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大型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从而带来了大量的岩土与地下工程问题及经验教训。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大批理论扎实、技术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专门工程技术人才。这对高等院校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保证工程科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建设及人才培养能适应新形势,突出工程背景,教学模式亟待改革。

隧道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及地下方向的一门专业课,也是核心和代表性的必修课程之一,其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隧道的基本概念与构造、基本力学原理、施工作业方法、最新设计理念及行业规范等专业知识,具备隧道工程的设计能力、隧道工程相关技术和研究工作的基本素质,为从事各类隧道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及维护管理奠定基础。

文章结合笔者近几年来在厦门大学土木系讲授的隧道工程课程,通过教学实践中获取的经验,从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环节、科研促教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效果,拓展学生工程视野和实际应用能力,达到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目的。

一、教学中的体会

(一)基础知识及认识实习的先行修毕

隧道工程涉及多个学科,涵盖的知识面广而深。隧道工程教学,一方面要求学生已经具备高等数学(含微积分、线性代数及概率论)、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土/岩石力学、工程地质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即这些课程需要先行修毕才可继续隧道工程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需要较强的工程背景,如隧道施工工艺(钻爆、盾构或TBM等)和工法(台阶、侧壁导坑或CD法等)、装渣与运输、喷锚初支与模注二衬、监控量测、防水通风、运营管理、风险控制,等等,即课程具有工程实践性、应用性特点。因此,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对隧道建设现场的实地认识实习是有必要的。

(二)教学内容多而课时有限

隧道工程课程内容庞杂,既涉及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的内容,又有铁路隧道、公路隧道、城市地铁、矿山及水利工程巷隧、海(水)底隧道等的设计差异,同时还涉及地质、力学、材料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无疑是一门工程科学领域内的系统科学。这些内容相互交叉、渗透,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对学生而言,教学内容结构松散、主线不明、重点不突出,甚至有种一团乱麻、理不出头绪的感觉,学生普遍反应这门课程难学。近年来,隧道工程的教学大纲和授课学时经过调整和压缩,学时减至30左右,大大低于学科强校50学时以上的要求,如重庆大学、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上述多方面的教学任务,且不乏生动性和启发性,无疑增加了教学难度,同时对教师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三)教学实践的限制

隧道工程实践性、应用性强,在教学中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工程科学学习所必备的素质。考虑到隧道施工工艺复杂、作业线繁多,经常会使用炸药、雷管等危险品以及各类重工机械设备,加之隧道现场往往是围岩、积水、噪音大、油烟粉尘污染物多、锚杆钢筋遍布、电路设备复杂,学生的现场安全问题难以得到保证。另外由于隧道工程的工作面较一般的施工现场更为狭小拥挤,导致施工单位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参观。即使联系到一些实习单位,也只是在短时间内或停工间隙对某一局部粗浅、简单地观摩,不能全面了解工程的整个建设过程,不能形成系统、深刻的工程印象。

(四)缺少学生互动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单一讲解授课,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听课时忙于记笔记,很少主动思考、质疑。尽管学生对工程问题的兴致很高,求知欲强,但限于工程经历的缺乏,很少与教师交流、讨论,授课教师很难获知学生的课程兴趣所在,及重、难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这与国外工程科学的教学有一定差距。国外一般采用引导性教学,在课程基础知识讲授完毕之后,提出某一工程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查阅资料,咨询专业人员,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知识理论水平较高,动手能力则较低。

二、教学改革的思考

结合国内兄弟院校的教学情况,隧道工程课程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课程内容庞杂,实践内容偏少,与工程现场要求严重脱节;在有限学时的分配上,理论课时多,实践课时少;课程的考核方式上,理论比重大,实践考核少。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认知、创新与应用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工程素质的训练与提升。鉴于此,提出隧道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建议。

1.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

隧道工程是一门实践性、理论性、应用性很强的工程科学,如果教师仅仅是将书本内容生硬地搬入课堂,学生通常会感到所学内容枯燥,丧失学习兴趣,难以激发日后从事该项工作的热情。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推进,隧道工程科学中许多新的设计理念、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在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隧道设计施工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以及国家重大隧道工程(如港珠澳沉管隧道、胶州湾海底隧道、杭州钱江盾构隧道等跨海隧道工程)的科研支撑计划、技术攻关课题及最新进展与研究成果直接引入课堂教学,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创新精神,而且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形势,以及当前隧道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实际技术问题,从而发生兴趣、拓宽知识面,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能力。

对教师而言,在从事科研的同时,跟踪国内外发展前沿与动向,密切关注隧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最新研究成果,不断获得新知识、新思路,以此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将科研最新成果融入教学,提高教学的理论起点,深化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紧跟隧道工程学科发展步伐,促进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共同提高[1-2]。

2.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

隧道工程教学与实际工程关系紧密,隧道工程的结构形式、工法和施工工艺及各作业线的讲述难以仅凭传统板书在黑板上准确地演示和表达,而学生恰恰正缺乏这些工程实践经验,对隧道工程的认知较浅,因此在教学中需深化课程的感性认识与工程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的优点,辅之以工程录像、照片、图表、动画等资料,精心制作电子教案,给予学生图、文、声、动、实等多方位的信息,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在讲解典型案例时,通过录像资料、工程图片或实物投影,让学生了解隧道建设施工的全过程信息,对实际工程有直观感受,让原本枯燥、平面的教学变得生动、立体,更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激发其求知欲,同时弥补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实践

组织学生参加必要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践,完成较高水平的实践或认识报告,是目前办学条件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主要途径。隧道建设工程量大、工序多杂、周期长,短时间的实习往往只能看到工程的某个局部或某道工序,很难深入了解整个建设过程。从时间、经费及安全考虑,一次实习又难以在多个工地同时展开,因此,有些实习只能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鉴于此,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如依托高校“985”平台,结合各个以实际工程为依托的科研项目,不断与新近工程建设单位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如港珠澳岛隧工程国家重大科研支撑计划、杭州建设局钱江隧道科研、厦门交通委地下轨道交通项目计划,等等,为课程实践培育长期且成熟的实习基地,不再是以往“走马灯”式的实习。另外,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可逐步建立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聘请校外企业、生产一线中经验丰富、业务过硬的专家,指导学生实践,保证实践教学质量。这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认知能力才能充分提高,实践教学真正达到预期效果[3]。

4.聘请工程一线技术专家授课

聘请生产、施工或建设管理部门的技术负责人、专家为兼职教授,定期来校为学生授课,开设专题讲座,及时给学生讲述国内外隧道施工的新问题、新特点,介绍一些施工经验及行业发展动向、最新科研成果和热点问题等,将隧道工程技术的最新成果补充到课堂教学中,实时解答学生的一些疑惑,以拓展学生视野、增长知识、开阔思路。通过这些校外专家自身的业务专长,结合其负责的某一实际工程,开展一些实际案例教学,如隧道塌方问题、岩爆专题、突涌水灾害等,以加深学生对隧道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进而提高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4-5]。

5.加快自身特色教材建设步伐

有关隧道工程课程的教材纷繁杂多,具有见地和独到观点,有一定技术特色的优秀教材并不多见,因此,在某些经典隧道著作的基础上(于学馥先生撰写的《地下工程围岩稳定分析》、孙钧先生撰写的《地下工程的设计理论与实践》等),依靠“985”高校优秀师资团队,逐步引入新近隧道的最新科研成果,如有限元极限分析法、地下工程破坏机理、围岩压力理论与设计计算方法等,加强自身特色教材的建设步伐,为培养具有技术优势和特色的隧道工程人才奠定基础。同时,为弥补教材不足,教学过程中应依靠辅助教材补充教学。辅助教材主要是指最新修订的设计、施工规范。比如,隧道围岩级别的划分,2004版《公路隧道设计规范》将原规范(1994版)中的“类别”修订为“级别”,同时,将围岩类别的质量好坏顺序完全调换。

6.课程考核形式的多元化

为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课程结束后需以一定方式对每位学生考核。考虑隧道工程课程隶属工程科学且极富应用实践性的特点,考核不应简单以期末试卷为单一评判形式。结合实际教学体会与经验,笔者认为考核宜由3部分组成:(1)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占15%)。考查学生出勤率、听课表现(提问与回答问题),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2)理论考试(占70%)。传统的期末笔试形式仍占考核的主体。建议在试题的设计上,既考查学生对隧道基本原理与知识点的掌握,又考查其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3)实践设计技能(占15%)。主要目的是对学生学习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考查,通过设置某一隧道工程的设计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查阅文献资料,参考相关行业规范及技术标准,对某一工程问题作资料整理、力学分析、理论计算、报告书写、工程出图整个过程的综合训练。

三、力争创造省级、部级精品课程及教学科研团队

工科学生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工程服务,为工程建设提出科学建议和技术保障,保证工程的建设及运营安全,为社会和国家建设贡献技术力量。隧道工程建设不是科学试验,而是生命线工程。科学试验允许失败,失败了总结经验可以从头再来,这一过程循环往复得以成功。然而,工程建设绝对不允许重来,因为这期间可能以生命的消逝为代价。这是工程科学与科学试验的本质区别,必须高度重视。开设隧道工程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高度责任感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在工程中能考虑到任一细小环节、任一可能发生因素。

厦门大学土木工程系岩土及地下工程课群组具有光荣的传统,曾培养了岩土工程领域的老一辈名师:曾国熙先生、吴自迪先生、林幼堃先生等。1952年国家高校院系调整,厦门大学土木系先后并入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福州大学等学校,为现今这些高校的土木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继承岩土工程学科的传统优势,进一步开拓岩土及地下学科的发展局面,近年来,土木工程系不断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目前已组建岩土工程与灾害监测研究所,师资力量逐步壮大。每一位教师在各自领域内均有所建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积极参与国家、省、市及地方科研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正逐步成长为一支富有活力、年龄结构合理、富有创新开拓精神的教学科研队伍。在5—10年内,厦门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希望通过特色教材建设和科研项目提升多年来积淀的教学传统,广泛汲取和学习专业强校的经验,打造省级乃至部级精品课程和教学科研团队,培养更多的优秀青年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晓龙,郭成超.“隧道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96-98.

[2]韩现民,高新强.国家精品课“隧道工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4):98-99.

[3]张学民,阳军生,彭立敏.国家精品课程“隧道工程”教学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82-83.

[4]周德泉,王桂尧,刘宏利,等.“岩土与隧道工程”课程群建设与特色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10(4):119-123.

[5]潘建平,汪小平,朱洪威.隧道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山西建筑,2011(10):240-241.

Teachingreformoftunnelengineeringcourse

MAKang

(SchoolofArchitectureandCivilEngineering,XiamenUniversity,Xiamen361005,P.R.China)

岩土工程师课程培训范文1篇10

1.1明确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

盐城工学院是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90%以上的学生来自本省及周边地区。因此,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始终以满足江苏及周边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为办学目的,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工程技术人才为办学宗旨,培养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全面发展,适应土木工程的项目研究、设计、施工及管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逐步形成了“力学材料并重,专业知识集成,建造能力出众”的专业办学特色,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以工程师基本训练为根本目的,素质教育与知识传授相结合,加强基础,强调应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应用能力,建立了项目课题制、创新竞赛制、导师制、师生团队制的创新教育机制。

1.2建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总结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由教学部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代表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机制,彰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务实创新的特点,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应用与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方向模块,根据相应的专业方向模块和课程教学改革要求,制定符合专业特色发展要求和社会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土木工程材料》和《结构力学》等精品课程建设水平,强化材料类课程、力学类课程和结构、施工课程之间的联系与融合,增加创新教育指导课程,设置相应学分,使创新教育得到推广。探索实践理论和应用相结合、传统经验和科学技术相结合、计算机分析与动手实验相结合等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卓越工程师

构建针对实际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各个工程阶段的建造能力培养体系,既满足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又有本校的优势和特色。加强产学研合作,在施工一线创建人才培养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建造能力。丰富评价模式,改革考核手段,鼓励团队合作,建立一套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参与的学生建造能力评价体系。加强校企联合,在建造能力培养过程中改革培养模式,建立提高工程项目建造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为目标,校企联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方向模块,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始终以满足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为办学目的,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办学宗旨。适应江苏沿海大开发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准确把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用人单位的联系,深入到用人单位广泛开展调查研究,联合用人单位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分析和研究本行业人才需求的信息,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办学特点,调整和增加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方向模块,设置二阶段(公共基础阶段和专业阶段)、三方向(建筑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城市地下工程)的教学方案,学生进校一年后分方向,两年后找工作,三年后分模块,学生可自主选择方向和模块。根据学生就业意向和用人单位岗位设置要求,有针对性的设计第四学年实训模块的内容。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近年来,通过遴选重点实习基地,构建实习基地网络,建成了一批质量稳定的、满足实践教学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学生预就业提供岗位。探索并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考核、职称评聘管理模式,着力打造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实践教学用人机制。聘任了多名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外聘教师,直接参与到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加大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经费投入,建设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各类实验室,突出实验实训项目的设计性、综合性、开放性。

4建设优秀教学团队,打造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探索并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考核、职称评聘管理模式,着力打造具有工程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实践教学用人机制,已先后从设计院、建筑和监理公司和国内外高校引进多名教师。鼓励专业教师主动与社会接轨,主动为社会提供服务。目前已有多位教师考取了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证书,部分教师被聘为江苏省工程建设综合评标专家,逐步形成一支能适应社会需求同时教学理论丰富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5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校每年投入550万元以上用于“土木工程材料与结构实验室”“施工实训室”“岩土工程实验室”等实验室建设,每年投入50万元以上用于产学研合作单位的校外实训课堂建设,进一步改善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和环境,提高实验室整体建设水平,建设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沿海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努力拓展实践教学渠道,积极与行业企业共建实习基地,不断增加实习基地数量,形成实习基地网络,制定重点实习基地评选条件和资助办法,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加重点实习基地数量。进一步改革实验实践教学,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完善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等多种实验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将研究思维方法和研究性成果内容注入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扩展专业视野,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精心组织教学计划内实践教学活动,完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探索“建造能力”培养的新途径。总结学生参与学校“江苏省生态环境材料省级重点实验室”科研工作的经验,形成“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管理办法”,并向其他相关实验室推广。

6结语

岩土工程师课程培训范文篇11

工程学院前身为1952年创办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和1954年创办的探矿工程系,有着深厚的办学历史和积淀,已发展成为以地质工程、岩土工程、土木工程及安全工程学科为特色的重要的工程人才培养基地。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实验设备和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多年来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高质量人才,为我国城市建设、水利水电工程、交通工程、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地质灾害治理、安全管理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工程学院下设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系、勘察与基础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安全工程系、力学教学部及院实验中心(湖北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有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岩土钻掘与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专业科研机构12个。现有教职工150余人,包括教授40人(博士生导师21人),副教授45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兼职),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教学团队1个,湖北省教学团队1个。工程学院设有本科专业(方向)8个,硕士学位学科点9个,博士学位学科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学院正形成以地质工程学科群与岩土工程学科群为龙头的,集教学、科研、生产为一体的学科综合优势。学院的建设目标是在本世纪初,办成在国内、国际上有影响的,集教学、科研、开发于一体的重要工程技术人才与学术研究基地。学院不仅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而且拥有其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权,建有相应的博士后流动站。

土木工程为湖北省在建品牌专业,所依托的“土木工程”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夯实基础,强调能力培养,突出专业特色,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培养的学生能够掌握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岩土力学的基本理论,工程规划与选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工程地质勘察、地基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有关建筑机械、电工、工程勘测与试验、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技术;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基本能力,掌握常见的地质工程问题的分析方法,具有解决土木工程建设中各种地质问题、对环境地质做出评价和规划的初步能力。能为部队培养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在房屋建筑、工程勘察、地基基础、地下建筑、道路、桥梁等的设计、研究施工、管理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学、基础工程学、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房屋建筑学、地下建筑工程结构、土木工程施工、工程招投标与概预算、道路工程学、桥梁工程学等。主要专业实验为材料力学实验、建筑材料实验、结构试验、岩土测试试验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测量实习、地质基础实习、工程地质实习、专业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设计等。

二、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

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现共有教职工143人,其中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45人,在校本科生2150人,研究生283人。学院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和工业设计6个本科专业,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6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在人才培养上强调基础宽厚,专业精深,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挑战杯”、全国“机械创新与设计”等科技竞赛中多次获奖。学院坚持开放式办学,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贝尔实验室、美国国家仪器公司、美国休斯顿大学、挪威大学和澳大利亚南澳大学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培养研究生及共建实验室等关系。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是跨机械、材料、控制、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多学科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本专业的特色是以以现代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为主,并兼顾电子技术在机械行业应用的工科专业。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备机电系统设计制造的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电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岩土工程师课程培训范文篇12

1.1知识目标

(1)钻探设备器材的认识与运输。包括1)认识常用的钻探设备器材;2)掌握设备运输的常识与要求。(2)场地平整。包括1)掌握场地平整要求;2)掌握预防山洪等自然灾害知识。(3)设备安装。包括1)掌握钻机、钻塔、搅拌机等辅助设备的安装技术要求;2)掌握安全防护设施、器材知识;3)掌握防雷电及避雷针安装知识。(4)钻探记录。包括1)掌握原始报表记录方法;2)掌握岩心(土)整理要求;3)掌握钻杆柱组合知识;4)掌握钻孔设计书的知识;5)掌握钻孔质量指标要求;6)掌握校正孔深知识。(5)成孔作业。包括1)掌握钻探设备主要组成;2)掌握钻头的知识;3)掌握单管、双管钻具结构知识;4)掌握绳索钻具的结构及工作原理;5)掌握钻进规程参数;6)掌握常用取土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7)掌握冲击回转钻进的基本知识;8)掌握水井成井工艺。(6)孔口作业。包括:1)掌握专用工具使用知识;2)掌握提引器使用知识;3)掌握高空作业安全知识。(7)孔内故障的预防与处理。主要指掌握常见孔内故障处理知识(8)场地恢复。主要指掌握场地恢复要求。

1.2能力目标

(1)专业技能。包括1)能制定运输方案和装车;2)能平整场地,修建安装钻探设施的基础;3)能根据场地条件修建泥浆池和循环净化系统;4)能安装避雷针和施工现场的防护设施;5)能填写原始班报表;6)能整理和摆放岩心(土)样品;7)能标识岩心箱、填写岩心牌;8)能丈量、记录钻具长度;9)能丈量机上余尺;10)能根据工艺要求准备单管、双管钻具;11)能使用取土器取土;12)能组装调试绳索取心钻具;13)能使用孔口专用器具拧卸钻杆和钻具;14)能摘挂提引器;15)能摆放钻杆和钻具;16)能根据施工状况预防孔内事故;17)能使用惰性材料进行堵漏作业;18)能恢复施工现场(2)方法能力。包括1)具有科学精神、能在科学思想指导下,以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2)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能根据工作需要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3)具有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4)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5)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3)社会能力。包括1)在学习、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自律意识;2)能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3)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4)具有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意识。

2课程设计思路

2.1教学内容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在对地勘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与有关专家共同对钻探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后,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并参照地勘钻探工国家职业标准,企业制定的工作职责和岗位规范等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地勘企业钻探工艺的典型工作任务,对钻探工艺理论知识与实训操作知识进行优化和顺序化,设计了8个学习情境:开钻准备工作;钻探记录;钻孔与取心作业;冲击回转钻进;水井施工;孔内事故的预防与处理;终孔及简易水文地质观察。

2.2教学组织设计思路

(1)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教师通过教学设计与组织、情景设计、提出问题、指导与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一般分组学习,在行动导向的任务驱动下,收集信息,进行咨询和决策,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形式,学习钻探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此过程中培养和提高职业素质。(2)教学内容合理序化。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钻探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对钻探工艺涉及的工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知识进行由浅入深的优化和由简单到复杂的合理序化,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认知规律。(3)教学方法多样化。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本课程采用了引导文法、案例法、模拟训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辅以较多的实例、实物、图表及实境视频等教学资料,提高教学效果。

2.3教学模式设计思路

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革新了教学模式。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变化。在此过程中,探究、学习和应用知识,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别的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

3课程内容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农业科技产业报告范例(12篇)

    - 阅0

    农业科技产业报告范文一、农业科技档案归档范围及要求1.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从事农业科技研究、生产、技术开发的重要依据。科学合理的归档范.....

    车床实训报告范例(3篇)

    - 阅0

    车床实训报告范文大医院接诊小医院治疗,患者非正常死亡亲人起疑心2008年6月15日晚上,在北京工作的侯晓华接到了表姑父李培训从山东龙口老家打来的电话:“你表姑月初被查出得了.....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