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出真知的谚语范例(3篇)

来源:其他

实践出真知的谚语范文篇1

关键词:汉语农谚关联理论翻译策略

中国是农耕大国,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众多有关农业生产的经验。这些经验历经数代人的润色加工凝聚成一个个精辟简短的句子,流传下来,产生了农谚,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农谚的翻译已渐渐成为引人注目的话题,因为它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打开了另一扇窗。

然而,在翻译实践中,一些问题始终困扰着译者。究竟如何恰当地翻译汉语农谚呢?大家各持己见,但基本上有两种普遍的观点:异化和归化。译者们或主张将目标语读者拉近源语文化,或主张使源语文化靠近目标语读者。其实,这两种翻译策略都或多或少地将目光局限于某种框框中,忽略了翻译是一种跨语言交际行为,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方法,只要达到信息意图正确传递的目的,翻译就是成功的。因此,要真正翻译好一则农谚,译者除需理解其字面意义,更重要的是在使用语境中理解其承载的隐含意义,尤其是文化蕴涵,从而使农谚的信息得到准确的传译。关联理论站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不计较是异化还是归化,通过明示―推理过程构建最佳的认知语境关联,让目标读者在恰当的语言环境中充分理解、消化译文字里行间蕴含的信息意图(包括文化蕴涵),使翻译效果更佳。

一、关联理论概述

关联理论本身并不是一种翻译理论,而是一种有关语言交际的理论,由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她们从认知、心理、交际、语用等多个角度对语内或语间交际进行了深刻阐释,开启了认知语用学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关联理论的影响没有局限于语用学领域,1991年Wilson的学生Gutt《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1]P276,他大胆地把关联理论和翻译结合在一起,改变了人们对翻译的传统认识,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是根据认知假设对话语进行理解的,而认知假设的条件为关联原则,即依据相关联的已知或未知的信息来推理认识事物。关联是认知的基础,同时关联是语境效果和所付出努力的统一体[2]P24。信息在某一特定语境中起到关联作用时才会取得语境效果,信息与语境的关联性越强,目标语读者付出的努力越少,反之,信息与语境的关联性越弱,目标语读者付出的努力越多。因此,翻译作为一个跨语言交际行为,也是一种认知过程,要使交际成功,译者就需构建与目标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话语语境的最佳关联,进而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信息,也就是说,译文提供最佳语境效果使译文意图与读者期待达到最佳关联是翻译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然而,由于中英国家之间的地理位置、民俗习惯、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源语与目标语之间必然存在缺省问题,若译文不能恰当地明示出这些缺省,歧义、误译现象就很容易产生。所以,在译文过程中,译者需给出恰当的明示信息,通过信息关联性获得最佳认知语境效果,达到最佳关联,从而帮助目标语读者的期待与交际者期待相吻合,减少译文与原文间的理解障碍。

二、关联理论指导下汉语农谚的翻译策略

1.字面直译法

汉英两种语言,虽然在两种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应用,思维方式、表达手法、语言结构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但人类语言在一些方面还是存在共性的。有些汉英农谚不仅表达方式一致,而且隐含意思也近乎一致,这是因为中外的劳动者们对同一生产现象有着相同的认识,他们虽然身隔千里,但认知语境是一样的。在此情形下,中英农谚的认知语境是互通的,所以译者可采取字面直译法,把所有信息明示化,这样目标语读者会根据已有的认知语境,通过明示信息推理获得最佳关联,知译文所云。例如:

(1)一燕不成夏。

Oneswallowdoesnotmakeasummer.

(2)昼雾晴,夜雾雨。

Themistinthemorningindicatesfineweather,whileoneintheeveningindicatesrainyweather.

(3)瑞雪兆丰年。

Atimelybigsnowpromisesagoodharvest.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Plantmelonsandgetmelons,sowbeansandgetbeans.

从引用的例子中可见,在共同认知语境的前提下,字面直译法较为简单易懂,便于目标语读者获得最佳关联,实现源语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

2.对等套译法

对等套译法主要针对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认知语义平行对等但语言表达不一样的农谚。因为在生产实践中,各个地区的农民不可避免地会积累一些相同的经验,然后浓缩成自己的语言,这就说明一些中英农谚的认知语境是一致的,只是语言表达方法不同,此时,译者可直接套用目标语中的对等农谚进行翻译,这样目标语读者对译文中明示信息的推理理解不会产生任何歧义,可不费任何努力地获得最佳关联。例如:

(1)昼雾晴,夜雾雨。

Whenthemistcomesfromthehill,thengoodweatheritdothspill,whenthemistcomesfromthesea,thengoodweatheritwillbe.[3]P507

(2)瑞雪兆丰年。

Asnowyear,arichyear.

(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Reapasonehassown.[4]P140

与字面直译法相比,对等套译法更容易被目标语读者接受理解,但字面直译法有时会保留中国文化的特色,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直译时保留了意象“瓜(melon)”、“豆(bean)”,传达着生动形象的文化气息。

3.解释意译法

前面提到的两种翻译方法都是以存在相同的认知语境为前提的,但当源语和目标语的认知语境不同时,并且运用农谚的目的只是传递信息意义时,译者可以采取解释意译法。解释意译法主要着眼于对源语意义的诠释,将源语所反映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充分地表达出来,即将信息明示化,提够关联的条件,从而创造最佳的语境环境,让目标语读者的期待得到最大满足。

以“春分有雨家家忙”这则农谚为例。虽然“春分”的英语翻译有“SpringEquinox”,但在中国农谚中其意思与之不尽相同。外国人普遍把“春分”看做一种天文现象,象征昼夜平分,而我们中国人则把“春分”看做二十四节气之一,它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具有特殊涵义。若直接译为:ArainonSpringEquinoxmakesfamiliesbusy.汉语谚语的意义则非但没有恰当地得到阐释,反而会让目标语读者感到一头雾水。在中国,春分这一节气从3月21日(或22日)持续到4月4日(或5日),预示着春天已过半。但由于气温、雨水等因素影响,一些农民不得不推迟播种。如果四月初还没有播种,农民就会错过最佳的播种时间。此时要能下一场春雨,可谓及时雨,农民就会马上开犁。可见,此谚语中的“春分”并非指天文现象发生的那一天,而是一段时间。明显的,这些隐含意思在外国人的认知语境中是不存在的,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将这些信息明示化,尽可能地给出关联信息,这样目标读者可努力地推理取得语境效果,进而理解汉语农谚的意义。因此,此则谚语可试译为:

AtimelyraininearlyAprilwouldmakefarmersbusysowingiftheyhaven’tyet.

关联理论指出,翻译是一种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此过程的关键就在语境的构建。上述例子中,if条件句说明了事件发生的条件,earlyApril明确了事件发生的时间,farmers具体化了对象“家家”,修饰语timely强调了当时下雨的重要性。整个句子的信息紧凑地结合在一起,塑造了一个最佳认知语境,使句子意思明确化,这样目标语读者可准确推理领会其意义。

4.拼音加注法

中国农谚有时也会涉及一些具有特色文化背景的词语,具有不可译性。此时,在保证目标语读者能够准确理解源语意义的前提下,译者可以采用拼音加注的方法,一方面保留源语特色词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另一方面通过注释为读者提供相应的背景知识,提供关联信息,促使读者努力推理得到最佳关联,获得相应的认知语境效果,从而正确地领会源语的交际意图。

例如农谚“清明前后一场雨,好似秀才中了举”,其中的“清明”、“秀才”、“中了举”等词汇无疑会吸引译者的注意力。它们表达着什么意思呢?在目标语认知环境中根本没有任何相关的概念。那么,怎样对其进行正确的翻译呢?首先看下面的译句:

WhenitrainsaroundClearandBright,farmerswillbehappyasifascholarisnominated.

暂不说将“清明”译为“ClearandBright”正确与否,目标语读者看完此译句后很有可能会产生疑问:“farmers和scholar有什么关系吗?”把“秀才”译成“scholar”不但有歧义存在,而且不能体现后面“中了举”的意味。面对此种情况,译者完全可用拼音翻译出相应的中国特色词汇,再用注解对其解释,为目标语读者提供相应的背景知识,促使读者进行认知、推理构建最佳关联。因此,此则农谚可试译为:

RainsaroundQingmingmakefarmersfeelashappyasanominatedXiucai.

(Note:①Qingmingisthe5thsolarterminChineselunarcalendaranditisbesttimeforfarmerstosowseeds.②XiucaiisacandidatewhositstheimperialcivilserviceexaminationintheoldfeudalChinesegovernment.Ifonepassestheexamination,heiscalledanominatedXiucai.)

从注释的背景知识中,目标语读者可捕捉到一些暗含信息,如“清明”是什么,农民与秀才有什么相似关系,等等。这些新信息与话语的认知语境效果有很大的关联性,目标语读者通过这些明示的信息可推理出“清明”指播种时间,“秀才中了举”形容农民高兴的心情,这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就是清明前后的雨会让农民们很高兴。所以,目标语读者可努力对明示信息(包括注释信息)进行推理,通过其关联性取得认知语境效果,从而正确理解汉语农谚。

三、结语

农谚作为一种汉语习语的典型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认知语境。在进行跨文化农谚翻译时,译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此,关联翻译理论为译者的农谚翻译工作提供了一些实质性指导:在充分理解源语的交际意图、信息意图的前提下,译者应依据最佳关联原则选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手法,如字面直译法、对等套译法、解释意译法和拼音注释法等,提供关联的明示信息构建适合目标语读者的最佳认知语境,促进他们正确理解源语中农谚的文化内涵,减少或规避误译造成的歧义性理解。

参考文献:

[1]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276-295.

[2]何自然.Grice语用学说与关联理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23-27.

[3]王德春.杨素英.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外文教育出版社,2003.

[4]崔鸣秋.王世智.中英谚语合璧[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5]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6]胡庚申.翻译与跨文化交流:转向与拓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陈彩丹.从关联理论看汉谚英译[J].延安技术学院学报,2009,(23).

实践出真知的谚语范文

[关键词]英语谚语直译法意译法套译法直译意译结合法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044-02

引言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英语谚语是英语语言国家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英语语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比喻生动、寓意深刻、用词精炼等特点,一般没有一个多余的词,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文体非常口语化,读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流传。

英国作家和哲学家FrancisBacon(弗朗西斯·培根)曾说:“thegenius,witandspiritofanationarediscoveredinitsproverbs”。(从一个民族的谚语中可以发现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具有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表达力的英语谚语在英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让英语学习者更深入地了解英语语言背景文化,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作为极富特色的一种语言形式,英语谚语在汉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将所有的特色都准确地翻译出来,让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国人都能明白其中的特殊含义,着实并非易事。下面就介绍英语谚语汉译的几种常见也是实用的方法。

一、英语谚语汉译的方法

(一)直译法

直译,是指在符合汉语语言规范化的基础上,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把原文的内容、形式、精神、修辞手法和民族特色都输入到汉语中去,努力减少翻译过程中的损失。

英语谚语大多数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只要不影响译文读者的理解,我们都应当尽可能地使用直译法。英语和汉语谚语中有一些相同或近似的谚语,这些谚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相近,隐含意义相同,也就是说,此类谚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可以直接采取直译的方法。如:

Likefather,like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Strikewhiletheironishot.趁热打铁。

Oneswallowdoesnotmakeasummer.一燕不成夏。

Aratcrossingthestreetischasedbyall.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Allroadsleadto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

(二)意译法

意译,是指译出的汉语在遣词造句这两方面均用自然的表达形式,是地道的符合习惯的汉语,读起来不像是译文,而像是原文。

运用意译法翻译英语谚语是指根据英文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逐字逐句翻译,通常主要适用于英语与汉语存在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从跨文化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意译强调的是译语文化体系和原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大量的实例说明,意译的使用体现出不同语言民族在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意译更能够体现出本民族的语言特征。

有些英语谚语所用的比喻表达方式如果采用直译,译文很难被中国人所接受,也有一部分谚语由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缘故,无法直译,同时有的谚语没有很强的比喻,或根本没有比喻,直译无法传达出原文的确切含义,增加补充又会使译文显得冗长,这时译者就得打破原文的结构模式,舍弃原文的形象,在译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意义表达出来即可,这样会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如:

Itneverrainsbutitpours.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Justicehaslongarms.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It’snousecryingoverspiltmilk.覆水难收。

Throwawaytheapplebecauseofthecore.因噎废食。

Wherethereisawill,thereisaway.有志者事竟成。

(三)套译法

有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相符,两者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隐义,而且还有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形象和比喻,或相同的说理方式。对这些对等或基本对等的谚语,我们可以采用套译的方法,一方面可以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

套译法也称“借译法”,即借用汉语谚语来复述英语谚语,这种方法是翻译英语谚语的普遍而又重要的手法,采用此译法,既能保持英语谚语的风采,又与汉语谚语相吻合,读起来颇有浓郁的汉民族谚语风味。如:

Hethatsowsthewindwillreapthewhirlwind.玩火者必自焚。

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

Thepotcallsthekettleblack.五十步笑百步。

Don’tteachfishtoswim.不要班门弄斧。

Moneymakesthemarego.有钱能使鬼推磨。

(四)直译意译结合法

在翻译有些英语谚语时,单纯直译或意译都不能确切、有效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为了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可以双管齐下,采用直译意译结合法来翻译,也就是前一句翻译词意,后一句翻译寓意,这样就能将字意和寓意均表达出来,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直译意译结合法和直译加注法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单独的直译或者意译无法完美译出英语谚语的情况下使用的,都可以使要表达之意更加一目了然。按形式来看,运用这种方法翻出来的译文有点像我们汉语的歇后语,但又绝非歇后语。汉语的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面部分是个比方,后面部分是对比方的解释,即本意。在交际中有时只说前半部的比方,让听者或读者领会后面的本意,而这类英语谚语译出后只有一部分,后面部分是译者加的。如:

Fishbeginstostinkatthehead.鱼要腐烂头先臭——上梁不正下梁歪。

Letsleepingdogslie.睡狗莫惹——麻烦莫招。

Theearlybirdcatchestheworm.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捷足先登。

EvenHomersometimesnods.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Theblindeatsmanyafly.瞎子吃苍蝇——眼不见为净。

二、汉译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切忌望文生义

一般说来,谚语是浅显易懂的。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中,有一些看似一模一样,然而其寓意却相异乃至相反,造成一种似是而非、貌合神离的假象,这使得译者在翻译时容易望文生义,忽视谚语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内涵。谚语内容丰富,含义深刻,翻译时常常需要认真推敲,才能弄明白其深刻内涵,同时也要格外警惕小心,确切地理解谚语的含义,既不能拘泥于文字,刻板翻译,也不能望文生义,词不达意。如“Finefeathersmakefinebirds”不可译为佛要金装,人要衣装,而是“Saidofanoverdressedpersonwhodoesnotreallyuptohisorherclothes”,即指“那些长得并不漂亮,而过分打扮的人”,含有讽刺意义,可译为“好的衣裳只能打扮出好的外表”。

又如,“Giveadogabadnameandhanghim”直译为“给一只狗一个坏名声,然后勒死它”,有的词典里面就译作“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这些都是望文生义的结果,事实上,这条谚语的真正含义是“Giveapersonabadreputation,slanderhim,andthebadreputaionwillremain”即“人一旦有了坏名声,他永远也洗不清”。

还有一个容易犯错的例子。“Lockthestabledoorafterthehorseisstolen”不可译为亡羊补牢,英语谚语的意思即“takeprecautionstoolatetobeeffective”,强调的是“迟了”,相当于“贼去关门”或“雨后送伞”。而汉语谚语出自《战国策·楚册四》“亡羊补牢,犹未晚也”。此谚语强调的是“未迟”,这更像英语中的另一谚语“It’snevertoolatetomend”。

(二)注意保持原有风格

英语谚语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有着特定的民族风格。在翻译的过程中,有的英语谚语很难找到合适且对应的汉语谚语。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要盲目追求对应,以免失去原有风格,影响表达效果。千万不要用充满本国民族色彩的谚语去套译原文,也就是说不能用包含中国地名或人民的汉语谚语去套译英语谚语,以免外国人由于缺乏对中国历史典故的了解而造成歧义。如“Beautyliesinthelover’seyes”最好不要译作“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样的话,中国的读者看了这个译文,不禁会想:难道外国也有个西施?最好是译成“情人眼里出美人”。

又比如,“Talkofthedevilandheissuretoappear”和“Twoheadsarebetterthanone”最好分别译作“说到魔鬼,魔鬼就到”和“两个人的头脑总比一个人的好”,而不是我们所熟知的“说曹操,曹操就到”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因为这样的译文中国读者也许容易理解,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就不知所云了,让他们感觉莫名其妙,不伦不类。

(三)注意通俗易懂

谚语来自人民的日常生活,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因此,口语化是谚语的一个鲜明特点。在谚语翻译过程中,我们要体现翻译的“俗”而不是“雅”,即把谚语翻译成符合群众口头语言的文学形式。译文不应该是文绉绉的,语体应更接近日常口语。如“Wastenot,wantnot”就不应该翻译成“俭以防匮”,而应译作“不浪费,不愁缺”。又如“Agoodbeginningishalfdone”应当译作“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不是“能善其始,事以成半”。

当然,并非所有的谚语在翻译的过程中都要尽量“俗”,有的英语谚语出自《圣经》、典故,或具有时代特色,或与一定人物、地点相关联,或具有一定的文化根基,这样的谚语就只能尽量保持其“雅”的特点,而不能一味地追求“俗”。如“Doasyouwouldbedoneby”应译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结语

英语谚语是英、美等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千锤百炼的语言精品,它们不仅仅是语言艺术的精华之一,而且还反映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智慧和生活哲理。在英语谚语汉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应忠实、准确表达出丰富的寓意与原来的思想内容,又要符合英汉各民族语言习惯,翻译通顺流畅,彰显语言魅力,并尽量保持谚语的原汁原味。因此,译者既要熟悉西方文化,又要具有较为扎实的中文功底,才能游刃有余地把英语谚语翻译得传神、到位。

【参考文献】

[1]实用翻译教程.冯庆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徐向群.浅谈英语谚语翻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2009(20).

[3]金天杰,李志红.浅议谚语翻译[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6(3).

[4]卢伟萍.浅谈英汉谚语的翻译[J].河池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5]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6]周亚娟.试论英语谚语的翻译[J].温州大学学报,2003(9).

[7]田然.英语谚语翻译技巧浅析[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10).

[8]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实践出真知的谚语范文

关键词:回族谚语民族宗教

谚语是流传于群众中的现成语,这些语言形式以生动、形象、活泼的特点而为人们喜闻乐见。回族话中有大量的谚语,这些谚语是回族人民在认识自然社会、人文社会,特别是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语言精华,是回族群众长期口头创作的结晶。回族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回族谚语具有广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力,回族文化的伊斯兰特性,又使回族谚语具有浓厚的民族宗教特性。从内容上看,回族谚语中的民族宗教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类型中:

一、宗教类

作为全民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宗教文化在回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在回族谚语中也得到充分体现。“回回信主是唯一,宁死不伤伊玛尼”,就有力地表达了这种宗教文化情操。回族人对伊斯兰教“心里诚信,口舌招领”。在虔诚的宗教观念支配下,回族人对包括宗教场合在内的一切宗教生活都倍加珍视,不能有丝毫含糊,“拿了寺上一粒米,祖祖辈辈还不起”。

在回族谚语中,对宗教基本礼仪作了大量的表述。“一天不抓五遍水,不能算作好回回”“劝别人封斋,别忘了自己礼拜”“饭能舍,觉能拖,五番乃玛孜不能撇”“老回回出门不念,不是折轴就是掉串”等等,这些谚语中传达出了回族宗教生活的基本内容,即念、拜、斋、课、堂。

二、哲理类

回族谚语中的哲理,既闪烁着伊斯兰哲理的光芒,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在回族谚语中,有不少就是张扬伊斯兰思想内容的,如“汉民有三纲五常,回民有人道五典”“汉民讲三纲五常,回民讲五功六信”等等。“人道五典”“五功六信”,这些都是回族哲学思想产生的基础,是伊斯兰哲学思想在回族哲学观念中的集中体现。

在回族哲理谚语中,有许多是表现劝恶从善内容的,如“做出好事一仵,摆脱灾难一千”“行善一点看得见,作恶多端死后火里钻”“顺从自己的私欲,死后必定下地狱”。这些谚语,正是回族在真、善、美的追求中,以伊斯兰宗教哲学信条来劝诫人们,用最通俗的哲学理念约束人们行动的体现。

三、品行类

回族谚语中所表现出的品行观,和回族谚语中表现出的宗教观、哲学观本来就有许多相通之处。在回族的行为规范中,十分反对过分自私。回族谚语中就告戒穆斯林,“多看寺顶的星月,少打心中的主意”,同时还鼓励穆斯林要经常施舍,“散乜贴是给自己聚财”“施济勤于儿孙,恩泽及于先灵”“散乜贴者随心意,诚心者像阿斯玛尼”。这种把自己适当的财物施舍给穷人的“散乜贴”,被回族穆斯林视为最大的善行之一。

回族谚语中有不少表现互相帮助内容的,如“助丧探病,真主喜欢”,特别倡导民族内部的互相帮助,“天下回回是一家”“回回见面三分亲”“回族天南地北,都是兄弟姐妹”“回回的炕是客人的家”“回回千里不持粮”等,这些谚语都是回族品行观的真实写照。

回族文化主张“中和、均衡”原则,即不可不及,又不可太过,这是回族格外重视的行为准则。回族谚语是这样告戒穆斯林的,“真主喜欢适中之人”“真主不喜欢过分之人”“真主不喜欢办事过火之人”。在一定程度上,回族的守中观也接受了中国传统儒家观念“中庸之道”的影响。

“守中”是回族的处世哲学,“坚韧”是回族的性格特征。回族谚语中就有“真主总是伴随着忍耐者”“经过艰难困苦的穆斯林,能走到真主面前”。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坚韧是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群体取得成功的必备品质,特别在逆境中要不畏缩、不彷徨、不悲观,“磨难是真主对人的考验”。

四、家庭婚姻类

和任何一个民族一样,回族非常重视家庭的功能,认为家庭是建立伊斯兰社会的基础。回族把孝敬父母、爱护子女视为最基本的家庭道德准则,“孝道为万善之首”“有一日之生命,尽一日之孝顺”“敬主当敬父母”“真主的喜,在父母的喜里面;真主的恼,在父母的恼里面”“取得真主之喜,才能取得父母之喜”。回族也非常重视“孝”道,把“孝”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来看待,对于不孝者,“真主会减少不孝之人的财产和寿数”“不孝敬父母者,死后不能进乐园”。这些把孝情和宗教联系起来的回族谚语,具有借助宗教的力量,规范人们的行为的独特作用。子女要孝敬父母,父母要爱护子女,“儿童是真正的花朵”“爱儿孙是长者的本份”。爱护子女就要教育子女,“教育子女赛过施舍”“男女要同育,聪拙必同爱”“教子一回胜过施粮一年”。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在穆斯林社会,婚姻被看作一件大事来对待,“成全一桩婚事,如同建筑一座清真寺”。在回族人的心目中,婚姻是一种神圣、崇高的行为,“婚姻是真主赐予人类的恩典”。在婚姻关系形成过程中,回族十分看重民族内部婚姻,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回族婚姻“亲连亲,亲套亲”的婚姻习俗,如“回回亲,苦丝蔓的根”“回回亲,转轱辘亲”“回回的亲,扯不断的根”“回回亲,亲套亲,砸烂骨头连着筋”“亲连亲,亲套亲,回回绕弯子都是亲”。这些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回族的婚姻特征。

五、生活类

在回族生活谚语中,有两类是十分重要的,一类是表现回族饮食文化的,另一类是表现回族卫生习俗的。伊斯兰要求穆斯林要有选择地饮食,以这个标准规定了一些食物禁忌。这些禁忌,在回族谚语中是这样表现的:“自个死的东西吃不得”“骏马能骑,肉不能吃”“喝酒,拜像求签,都是依卜利斯的行为”“喝了酒,跟着依卜利斯走”“喝酒的人不能念经,肮脏的人不能礼拜”“喝酒的人,喝过的水也不干净”。从这些谚语中不难看出,回族的禁忌习俗是穆斯林共同遵守的制度,不得越雷池一步。

爱清洁是回族公认的生活习俗,回族谚语云:“真主喜欢清洁的人”“清净是穆斯林的盔甲”“回回笑脏不笑贫”。回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民族特色的卫生习俗,“回回家中三件宝,汤瓶、吊罐、小白帽”“回回家少不了汤瓶”。回族对礼拜前的净身十分重视,穆斯林每天的五功必须和水发生关系,“一天不抓五遍水,不能算个好回回”“礼拜是生命,要的是水净身净拜处净”“身上不净,礼拜没用”“没有净身的人不能靠近真主”“净身没水,细沙也能顶用”等等。在回族宗教生活中,特别注重“净”,并且有大净和小净之分,大净和小净源于伊斯兰教的宗教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行为已经开始超越宗教的一般要求,成为日常行为要求。

六、礼仪类

中国是文明之邦,回族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许多优秀的传统习俗,其中就包括优秀的礼仪习俗。

人生礼仪主要指从生到死若干重大阶段的礼仪,即诞生礼、命名礼、满月礼、百日礼、抓周礼、割礼、丧礼等,贯穿人生从生到死全过程的各种礼仪。生活礼节主要指见面礼、待客礼等。这些礼仪中,自始至终伴随着伊斯兰文化特征。回族人见面时互道“色俩目”,以示祝福和问候,“最先道色俩目的人最先接近真主”“遇人行礼同样的礼仪相还”,从这些谚语中足见回族对见面时互道“色俩目”的重视。“同路行走,长先幼后”“孤儿不能欺,乞丐不能呵”,这些谚语则表现了回族彬彬有礼,和睦相处的优良传统。

婚礼是各民族都十分重视的人生礼仪,各民族从古到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婚姻习俗。“上新车别忘了多带条裤带”,这条谚语就生动地反映了宁夏一些地方回族的习俗。新娘上车时多备条裤带,如果路上当见其他新人,无论是回族还是汉族,都要停车交换裤带,以求婚姻吉祥。在回族婚俗谚语中,还有许多表现讲究热闹、待客热情内容的,“耍房的时候没大小”“不耍公婆不热闹”“送新要双不要单,大人娃娃一起算”,这些谚语,都生动地表现了回族婚姻习俗。

七、经商类

“回回职业三大行,珠宝、饭馆、宰牛羊”“回回两把刀,一把切牛肉,一把切油糕”,这些谚语形象地概括出了回族在农业之外主要从事的职业。擅长经商做买卖,是回族的优势。在回族历史上,民族与商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回族人认为“经商是真主的恩赐”“天下回回生得怪,个个都会做买卖”。伊斯兰商业文化充分肯定商业的价值,“商业是真主最喜欢的产业”,回族把出门远行经商看作“寻求真主的恩赐”。从回族谚语中,可以看出回族在经商中的获利准则:一是互惠互利,反对损人利己,“营利要合理合法”;二是公平交易,反对投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三是合理买卖,禁止高利,“真主喜欢人做买卖,可不喜欢重利”“苗受猛水,人获暴利,不得其利,反爱其害”“深水不养苗,暴利多招贫”“高利贷的盘剥,多灾海是归宿”(多灾海,即地狱)。

八、其他类

回族谚语丰富多采,表现在回族生活的各个领域,从风土人情到生活习俗,从爱国爱教到求知守法,从节日文化到民族团结,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如表现回族姓氏文化的,“十个回回九个马,一个不姓马就姓哈”“十个回回九个马,另外还有沙、喇、哈”;表现回族居住文化的,“天下回回住得偏,滩边、河边、马路边,还有城堡外圈圈”“老汉人有钱存粮,老回回有钱盖房”;表现回族节日文化的,“回族一年三大节,开斋、古尔邦和圣纪”;表现爱国爱教的,“爱国就是爱教,保国就是保身”“爱国是伊玛尼的一部分”“回回爱国也爱教”;表现追求知识和智慧的,“知识能引来朋友”“知识是穿不破的衣服”“智慧是取不尽的宝藏”“求学是穆斯林的天职”“泉水担不干,知识学不完”。在回族谚语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表现民族团结和爱国爱教的,“回汉是两教,理是一个理”,回族这种开放的文化特征,也就决定了回族人特别看重民族团结,“回汉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回族也特别注重爱国爱教,“热爱祖国是信仰的一半”“不热爱国家的人没有信仰”,特别在国难当头时,回族人深知“爱国就是爱教,保国就是保身”。

谚语是人们从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概括出来而纷繁复杂的生活实践又离不开的文化观念,谚语中的民族特性,其实就是指在谚语中表现出来的民族社会生活、民族文化、民族理念、民族精神等。回族谚语的民族特性,就是从这些民族语言精品中能够领略到的回族的社会观念、生活习俗、以及民族伦理观念。这些具有丰富民族宗教色彩的谚语,是从丰厚的民族文化土壤里不断生长和发展的,又反哺着丰厚的民族文化。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实践循证医学的首要环节范例(12篇)

    - 阅0

    实践循证医学的首要环节范文篇1【关键词】风湿病;循证医学;治疗方法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6.02.010风湿病种类繁多,常多脏器、多系统受累,临床表现复杂,发病机制尚未.....

    教学资源的收集方法范例(12篇)

    - 阅0

    教学资源的收集方法范文篇1[关键词]高校资料室;问题;对策;管理创新[中图分类号]G258.6;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1-83-3StudyontheExistingProblemsandDeve.....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