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的美学价值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苏州园林的美学价值范文篇1

关键词:苏州传统美术;现代平面设计;美术元素

苏州传统绘画、传统书法、苏州园林、苏作家俱、木刻年画、苏绣、玉雕、核雕、剪纸、木雕、竹雕等,都是苏州传统美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形成了苏州特有的艺术特色及民俗特征。这些传统美术形式来源于苏州人民的生活,是艺术与生活完美结合的体现。现代设计重在创新,而传统美术文化元素又是创新的源泉,将苏州传统美术元素巧妙地运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之中,从而打造出全新的平面设计,使苏州的平面设计达到了全新的高度。

一.苏州传统美术元素的内涵

早在新石器时期的苏州先民已经开始了艺术创造。至六朝时期,“六朝四大家”中陆探微、张僧繇等,加上一些不知名的工艺师和手工业者,将苏州美术文化推上了第一个高峰。唐朝的苏州画家张璪、顾况以及画家兼雕塑家杨惠之、书法家张旭等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工艺美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宋元时期,中国绘画中心逐渐南移至江南一带,至明朝中期,随着苏州城镇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苏州美术文化不断壮大,以“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画派一举使苏州成为当时中国美术的高地,“明末,吴门画派的势力完全左右了整个绘画的风气……由此,明代绘画精神的显示自然地落在吴门画派的绘画之中。”[1]苏州出现了艺术的大繁荣,同时,苏州园林的建造也进入了成熟期,甚至北京故宫也由苏州名匠蒯祥担任总设计师。大量园林的建造更促进了苏作家俱、木雕、苏绣等工艺美术的大发展,木刻年画也渐入佳境。清代苏州“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更是继续了苏州绘画的高潮,苏州工艺美术也继续领潮全国。民国时期,苏州美术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积极吸收外来文化,成为上海“海上画派”艺术的基地。伴随着中国文化史,苏州美术文化一直绵延不绝,繁荣发展,历代的绘画大师、工艺大师层出不穷,这在我国的城市中独树一帜。苏州美术文化是苏州“吴文化”中灿烂的一页,其深厚的传统美术元素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苏州传统美术元素主要由苏州传统绘画、传统书法、苏州园林、苏作家俱、木刻年画、苏绣、玉雕、核雕、剪纸、木雕、竹雕等构成,其工艺技术的精密细致堪称天下独绝,格调高雅,具有清新慧灵的江南气息。明朝以前的苏州传统绘画和书法作品传世很少,从“明四家”开始才有大量的作品存世,在现代设计中被大量运用。苏州园林则集园林规划、建筑设计、绘画书法、工艺雕刻、堆山叠石、花木盆景、诗词楹联、家俱陈设等艺术之大成,形成了特有的风貌。其中著名的苏作家俱,开创了中国家俱制作的一大流派。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起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由木刻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朝发展为民间艺术流派,至清雍正、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内容主要表现民俗生活、吉祥喜庆、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民间传统审美内容,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县杨家埠年画并称为我国“三大木版年画”。苏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以图案秀丽、针法丰富、绣工精细、色彩典雅闻名海内外,其题材有花鸟,山水,动物,人物等,图案花纹含有吉祥喜庆、健康长寿之意,广受欢迎。苏州的玉器文化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期至今逐渐形成了“空灵、飘逸、细腻、精巧”的艺术特征。所谓“空灵”即虚实相称、疏密得当;“飘逸”即线条流畅、清新雅致;“细腻”即雕琢工细、八面玲珑;“精巧”即构思巧妙、意蕴无穷。苏州核雕被称为“苏派”核雕,起源于明代中叶,成熟于清乾隆时期,以“精、细、雅、巧”著称,光泽莹润,犹如琥珀。而苏州的木雕、竹雕、剪纸等民间工艺也有着不同凡响的艺术水准,这些精巧的传统美术元素一起构成了苏州美术文化的丰富内涵,成就了辉煌的苏州传统艺术,为当今的现代平面设计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

二.苏州传统美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平面设计的宗旨是利用设计来表现设计师的设想和计划,全面地展现设计对象,使设计的细节内容、色彩品位、图形创意和内含的文化都能打动人。用图案、文字、色彩和形式把信息传达给受众,让人们通过这些元素了解设计师的要表达的思想,了解设计的主题内容。而把苏州传统美术元素在设计中进行有机的艺术化组合,则是苏州比较成功的现代平面设计的关键。苏州传统美术元素内容之广、内涵之丰富,其造型、图案、形式和色彩运用,都带有苏州地域特色和苏州原创特点,是平面设计师们汲取营养的沃土。这些元素最直接的表现是图案、文字、形式和色彩的运用,而在实际设计运用中又可分为直接的显性运用和间接的隐性运用两种。

三.苏州传统美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显性运用

苏州传统美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显性运用即直接地把苏州传统美术元素中的一些图案、绘画图形、文字、色彩和工艺表现形式运用于苏州现代平面设计之中。比较典型的图案和绘画图形的运用有国画、年画、刺绣、瓷器图案、书法等。苏州传统绘画色彩淡雅明快、清新秀丽,雅俗共赏,主要以红色、黄色、浅蓝、浅赭色等色系构成,具有苏州的文化和地域特征,用于苏州平面设计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采芝斋”的“松仁粽子糖”包装采用了苏州传统绘画“设摊卖糖”的场景画面,充满浓郁的苏州传统市井文化气息;“稻香村”的“纯豆酥”包装背景图采用清朝苏州名画《姑苏繁华图》来表现苏州的水城特色,同时也突出了“稻香村”产品悠久的历史;而“猪油玫瑰年糕”包装则以年年有余的剪纸纹样,以红黄渐变色彩烘托出热烈的传统年味;“三万昌”的茶叶盒采用青花瓷器的色彩,表现出古朴典雅的效果;“采芝斋”的“秣底酥”包装则以水乡蓝印花布的图案作为底纹,表现出苏州江南水乡特色。在书法的运用上,“三万昌”的茶盒采用古装书匣形式,外表如一部古籍线装书,封面以陆羽的书法作品《茶经》为底纹,中间题以三万昌书法匾额,加上厚重质朴的暗色木纹,大气而含蓄,是一种浓重的书卷气息。“春蕾茶庄”的茶盒上“碧螺春”三字书法采用行草与茶园图片结合的方式,有极高的艺术性与趣味性,与苏州人文情调相一致,“这种平淡天真的落实是亲切温润的自然风景与画家开朗平易心境的完美融合。”[2]场馆设计中如世博会苏州馆入口设计为一副苏州桃花坞经典年画“一团和气”,圆形构图中一个笑态可掬的人物形象笑迎八方宾客,表现了苏州人民和谐和气的民风。网页设计如苏州大学的网站就以一幅东吴大学(苏州大学的前身)的水墨画为网页。苏州的标志性画面如太湖胜景、古街小桥流水、苏州园林、花窗漏窗等则是大部分与苏州有关的网页的首选图片,更是苏州优秀广告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其他广告还有以年画的样式,用象征吉祥的如意、花瓶和象征文化的茶具和书卷画册以及祥云、福寿花纹等传统美术元素组合在一起,极富民俗生活气息,形成了清新雅丽的效果,既突出了产品的地域特色,又包含了传统文化意蕴,使人倍感亲切。在色彩运用上,相对于其它地方浓烈而夸张的民俗色彩,苏州的民俗色彩少了一分火气而清新淡雅、含蓄秀丽,因而在苏州平面设计中很少有强烈对比色的运用,与苏州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地方特色相吻合,色彩运用讲究统一,给人一种亲近感,但在平和的视觉表面下却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强烈的地方特色,品味高雅,广受好评。

四.苏州传统美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隐性运用

苏州传统美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隐性运用即间接地把苏州传统美术元素中的一些艺术追求、绘画意境、肌理构成、图形内涵、图案象征、文字寓意等文化表现形式运用于苏州现代平面设计之中。苏州传统文人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绘画艺术中“计白当黑”、“不似之似”、“脱形写神”和“虚实相生”等艺术表现手法作为艺术追求的高深境界,充满了灵慧的人文气息,并被巧妙地运用于苏州现代平面设计之中。如在“苏州印象”系列招贴作品中,有一幅画面中只用水墨笔触扫出苏州传统美术元素中园林花窗的外形,中间隐约一幅枕河人家的图画,四周大片留白,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计白当黑”的典型手法,水墨笔触扫出的园林花窗外形更有“不似之似”的妙趣,“不仅有笔墨处有画,无笔墨处也有画,无画处皆成妙境”,[3]充满了意蕴深远的含义,引起观者无限的遐想,其深远美妙的意境余味无穷,能充分调动心弦,使人过目难忘。苏州传统美术在绘画意境的运用上,对苏州当今的平面设计也有很大的影响。“意境的根源是自然、现实,意境的组成因素是生活中的景物和情感,离不开物对心的刺激和心对物的感受,因此情景交融、情景结合,而有意境。”[4]苏州旅游资讯网的网页以苏州园林结合了隐隐约约的苏州太湖风景的画面,在亭廊逶迤和湖山旖旎的倒影中突出了苏州水的无穷意境,以典型的苏州意趣婉转地表现了苏州旅游的地域特色和品质,充满了情景交融的意蕴。苏州传统美术讲究构图均衡统一和内在的节律以及点、线、面的有机结合,这是一种肌理的构成,这种构成既契合了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也符合科学上的相对原理。“在明达的手工艺品制作技术、精美的园林建筑以及别致的室内陈设家俱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应用点、线、面的秩序错杂的变化组合,都给人以形式的美感。”[5]这种统一而生动的、有节奏韵律的审美感,运用在当今的平面设计中,可以产生虚实相生、动静组合、疏密统一、主次呼应、块面对比、重叠交错等意蕴高深的绝妙设计。也是在“苏州印象”系列招贴作品中,一幅作品以苏州园林扇形花窗的外形加上以花窗木格形式组成的“苏州印象”四个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园林花窗的木格组合是苏州传统美术中线条肌理构成的绝妙运用,以园林花窗的木格组合成汉字的设计,堪称经典。这幅平面设计作品以简洁的构图和笔墨表达了丰富深邃的苏州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在视觉语言中注入了苏州传统美术的隐性元素,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想。

苏州传统美术元素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在苏州现代平面设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苏州平面广告设计的艺术形式、艺术特征更加明显,从而使视觉传达要素在传递信息的意图上更加清晰。在如今的社会经济浪潮中,在平面设计中巧妙地运用苏州传统美术元素,融入现代的设计表现形式,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使苏州传统美术元素的使用价值得到一个全新的升华,使平面广告设计具备较强的地域特色和时代感,尽显苏州商品品牌的个性特征,对当今社会经济生活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继馨,戴云亮.吴门画派的绘画艺术[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23.

[2]张继馨,戴云亮.吴门画派的绘画艺术[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24.

[3]刘九洲.艺术意境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30.

[4]伍蠡甫.中国画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3.

苏州园林的美学价值范文1篇2

【关键词】植被;美;意蕴

植被是组成园景不可缺少的因素。苏州古典园林的植物配植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式布置为基本方式,手法多采用直接模仿自然,或间接从我国传统的山水画得到启示。植被的姿态和线条以苍劲与柔和相配合较为多见,并与山石、水面、房屋有机结合,形成了苏州古典园林独特的风格。在大片落叶树和常绿树的混合配植中,常利用各种树形的大小,树叶的疏密,色调的明暗,构成富于变化的景色,在形成自然山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园林内植被的形式美

植被既是园中造景的素材,也往往是观赏的主题,园林中许多建筑物常以周围植被命名,以描述景的特点,如拙政园的远香堂、倚玉轩、雪香云蔚亭、待霜亭、梧竹幽居亭、松风亭,柳阴路曲等等,其他各园此类名称也数见不鲜。

利用植被的季节性,构成四季不同的景色,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习用的一种手法。例如各园厅堂前的玉兰与花台上的牡丹,侧重春景;怡园内群植的紫薇,拙政园与狮子林等的荷蕖,主要供夏季观赏;留园西部土山上的枫林,以及各园的桂花与,构成秋景;拙政园西部十八曼陀罗花馆前的山茶,以及各园小院内栽植的天竹、蜡梅,则为冬景。不仅如此,园林中对花木混合布置的方法更为重视,如网师园小山丛桂轩前院和留园冠云峰庭院,都配有四季分别可观赏的花木,花期衔接交替,形成四时景色的变化。此外,不同季节的植被一地栽种的手法也经常被造园者使用,如拙政园中部二岛,用较多的落叶树配以适当的常绿树,与土坡上茂密的竹丛和池边的芦苇相组合,掩映于宽阔的水面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苏州园林内植物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根据观赏植物学分,可分为1.观花类,因花色艳丽而芬芳,是园中主要观赏对象。如桂花、广玉兰、海棠,紫薇等;2.观果类,此类花木主要作为夏秋观赏之用,或作为冬季点缀。如枇杷、桔、枸杞等;3.观叶类,是园中不可缺少的树木。如丝兰、棕榈、柳等;4.林木、荫木类,这类树木是构成园中山林与绿荫的主要因素,也是园林植物配置的基础,如银杏、榆树类;5.藤蔓类,是园中依附于山石、墙壁、花架上的主要植物。因其习性攀缘,故有填补空白,增加园中生气的效果。如蔷薇、爬山虎类;6.竹类,性喜温暖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姿态挺秀,经冬不凋,与松柏并重。由于生长快,不择阴阳,墙根池畔,皆可种植,常用的有象竹、慈孝竹、箬竹、石竹,观音竹之类;7.草本与水生植物类,草本植物常见的有芭蕉、芍药、、水生植物常用的有荷花、睡莲、芦苇等。这些造型各异的植被,为园林景致平添一份活力与朝气,可谓是园林的点睛之作。

二、园林内植被所体现的意蕴美

任何建筑都需要立意,然后才能有图纸。苏州园林的立意除了与喧闹的城市隔开从而享受幽静和闲适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在有限的环境中创造一个浓缩的自然环境,“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意境。达到这样的效果似乎需要颇费一番心思,而栽种不同的植被为苏州园林提供了最好的建造方案。苏州园林的植被美不仅体现在其形式和色彩上,还体现在通过它们我们所能窥见到的造园者广博的内心世界。古代的造园者都有很高的文化素养,擅于借植物以寓情,通过栽花种树来表达自己或淡薄,或高远或坚韧或豁达的高尚情操。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无穷变换,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这才达到了在园林中游赏,既像在品诗又像在赏画的效果,使苏州园林各具有不同的景色而绝无雷同。

苏州园林中的植物花草不仅体现了园主的思想和处世方式,还承载着特殊的文化意义。它寄托了诸如苏州古典园林造园者之类的文人雅士们的美好愿望。古代造园者所栽种的植被无外是他们某种精神世界的外化或象征。古人爱松,因为松柏象征正义神圣长寿等,成为中国园林文化中永恒的审美意象。同时,松柏枝繁叶茂,新枝茁壮,旧枝不凋,因此有子孙兴旺,绳其祖武的寓意,松柏在苏州园林的山巅山麓上随处可见,更是有很多年岁过百的参天古柏;宋人植梅,梅花风姿卓越、清香宜人且生性耐寒,作为最早报春的使者,古就有寄梅送春的典故。另外,梅花娴静优雅,人格清贞,与遗世独立的的隐士姿态颇为相契。深合宋人黜雅废俗的心理,故宋人最为爱梅,怡园锄月轩便是来自古人“自锄明月种梅花”的诗句;种荷,说起荷花莲花的文化内涵,人们首先联系到的肯定是菩萨的坐下莲花,不错,荷花在中国文化中,乃是三教共赏之物,成为美丽、纯洁、坚贞的代表。且中华自古爱莲,早在周代的青铜器上,就有莲花的装饰纹样,荷花的广泛运用,构成了远香堂、藕香榭、香远益清等园林经典景观的意境;栽菊,菊因着与隐士陶渊明为伴,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稳稳把菊抬上“隐逸之宗”的崇高地位,可惜菊并非四季盛放,但它为满目明黄的秋日园景增加了许多亮彩;园林中还随处可见竹,竹既有美的姿态和意向,又与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伦理道德意识契合。自魏晋以来,竹就成为名士们理想的人格化身,敬竹、崇竹,引竹自况,蔚然成风。此外,竹还是佛教教义的象征,这在我国古代更是被大为推崇。苏州怡园中的四时潇洒亭、玉延亭都是以种竹而闻名。当然,除了以上这些拥有比较典型的内涵象征的植被外,还有很多不同类型的植被在苏州古典园林造园者手下灼灼生辉。

植被因为他们的不同形态与风姿,才有这些意蕴,而正是这些不同的意蕴,才成就了苏州古典园林中植物的旷世风采。

三、园林植被的保护和发展

林木与园景,总是一体化来布置,什么地方要丛木,什么地方须植单株,何种树要群植,何种树宜独植,都有讲究。如苏州拙政园中的海棠春坞,园内有大树,榆枸连柯,十分罕见,今已亭亭如盖;而园香堂对面的小岛上则林木浓郁,有丛林之感。又如原来狮子林北部有古松五棵,故又名“五松园”。五棵松树没有被保留下来,在原址东侧后有元代所植古柏数棵,苍虬如铁,成为狮子林主景之一。

园林中的植被种植不仅要顾及自然规律和植物的不同习性,还要注重同园内建筑、山石、水流等之间的联系。园林之假山池沼,皆真山水的缩影,因此树木花草的配置体积不能过大,姿态务求入画,虬枝傍水,盘根错结,景物随形苍老,不能任其自由发展。

此外,我们今人对苏州古典园林植物的保护和发展要建立在尊重先人的劳动基础上,就像保护古建筑需要修就如旧一样,对于苏州古典园林的植被保护和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仿效古人栽种的方式,如今天留园和拙政园中的一部分山巅山麓只植大树,而虚其根部,俾可欣赏其根部与山石之美,此乃仿元代画家倪瓒(云林)的清逸作风;沧浪亭的一部分山巅山麓树木皆出丛竹或灌木之上,山石井攀于藤萝,使望去有深郁之感,此乃效明代画家沈周(石田)的沉郁。又如根据植物不同的习性可在河滨低卑之地,种柳、栽竹、植芦,而墙阴则栽爬山虎、秋海棠、叶翠等,高洁耐赏,同时,还要注意定期的修剪塑形。

由此看来,苏州园林内的植物的保护和发展必须说是门复杂的艺术。

四、结语

苏州古典园林历史绵延2000余年,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它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展示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参考文献】

[1]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冯钟平.中国园林建筑[M].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苏州园林的美学价值范文篇3

记者:苏州园林您去过几次?它最打动您的是什么地方?

谭明:苏州园林我拍过三次,开始有些走马观花,拍摄后逐渐被中国园林追求的意境所打动。人们憧憬自然,以自然为师,所以园林多以自然山水为主。虽是人造,但有自然天成之美,也有自然天成之趣。最为打动我的是园林之趣——于假山假水间,见真性真情。一方碧池,两三漏窗,皆可见胸中丘壑。春有芍药铺径,夏可曲桥弄莲,秋则执蟹品菊,冬且围炉清谈。大隐于市,朱门一关,便是自家山水,且把半生浮名,换了浅酌低唱??悠哉悠哉!

记者: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和特色是什么?

谭明:我认为是含蓄。“含蓄”乃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追求含蓄与我国诗画、艺术有关,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在绘画中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这种含蓄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意境是含蓄的;其二,从布局来讲,中国园林往往不是开门见山,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多变,曲径通幽,通过风景形象的虚实、藏露、曲直的对比巧妙地取得含蓄的效果。园林中有各种相应的建筑,如廊桥、亭台楼阁、水系等等,这些都不能压倒或破坏主体山水,以达到自然与建筑有机的融合,并能升华成一件艺术作品。苏州园林可赏、可游、可居的建筑格局,是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也是苏州园林凸显的特色。

记者:苏州园林的门窗很多,各有特色,拍摄门窗的时候有什么讲究吗?

谭明:苏州园林中,漏窗往往成为含蓄的手段,窗外景观通过漏窗,隐隐约约,这就比一览无余地看有生趣得多。如留园东区以建筑庭园为主,其东南角环以走廊,临池面置有各种式样的漏窗、敞窗,使园景隐露于窗洞中,当游人在此游览时,使人左右逢源,目不暇接。贝聿铭说过:“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放进光线和新鲜的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画框,花园永远在它外头。”的确,在苏州园林中,我们无法不去注意窗。苏州园林中的窗形状各异,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葫芦形、半月形等等。窗的装饰手法繁多,有雕花、素白、描金、彩色,让人印象深刻。此外,窗可借景,也可漏景、框景,本身也是景。平直的墙面有了它如同有了眉眼,顾盼有致。在不同的光影照射下,花窗的花格会形成多姿多彩的落影,如同为粉墙打上古典的涂鸦,凭添几分活泼的生气。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透过漏窗,竹树摇曳、楼阁隐现,片山有致,寸石生情。更有旭日余晖,春华秋实都可应时而借,“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真足以摄召魂梦,颠倒情思”。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写意山水艺术思想在苏州园林建造中的再现。我们在拍摄之前,首先要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寓意,例如月亮门,透过满月不仅可以观赏到池中睡莲,还寓意事事圆满;花瓶状门,寓意穿过此门一生平安。

记者: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拍出苏州园林的意境来?

谭明:“‘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这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苏州园林的评价。苏州园林,一向被称为“文人园林”。白居易在《草堂记》中说:“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这是文人园林的范式。苏州园林充分再现了“自然美”的宗旨,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我们要在狭小的空间里展现园林的风采就得有严谨的构图意识,要选取一个主体,一个趣味中心。利用风霜雨雪的气候条件,组织和营造写意风光。在狭小的空间里拍摄园林建筑,最重要的是得学会借景,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举一反三,摄影同样如此。

记者:拍摄苏州园林时,您最喜欢使用的相机和镜头是哪些?

谭明:“雨惊诗梦留蕉叶”,这是对苏州园林生动的写照;“风裁书声出藕花”,这是对园林意境最好的描摹。一面面古典之窗,一道道岁月之门,引领我们走进苏州古典园林。在拍摄苏州园林时,根据场景我会使用617全景相机,选用广角镜头来拍摄空间狭小而画面横长的影像,比如拙政园内的小飞虹廊桥;使用6×6画幅相机拍摄窗花,亭阁等使用中焦段镜头;有时为了凸现环境也使用哈苏903相机。用4×5相机,选用47毫米、65毫米超广角镜头,拍摄空间相对宽阔的景观比如留园的廊桥等。现在135数码机和卡片机灵活性强来得又快,也可以拍摄变化多样的窗花、门廊等等。总之,要根据个人的习惯和表现手法灵活运用器材的特性。

附:苏州园林名录

沧浪亭: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始建于北宋年间(公元1041-1048年),南宋初年曾为名将韩世忠的住宅。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外。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此外还有五百名贤祠、看山楼、翠玲珑馆、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与之衬映。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

留园:留园为中国四大古典名园之一。坐落在苏州市阊门外,始建于明代。清代时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后改为“留园”。留园占地约50亩,中部以山水为主,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主要建筑有涵碧山房、明瑟楼、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处。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在建筑空间的处理也居苏州园林之冠,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智慧。

拙政园: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拙政园位于苏州娄门内,是苏州最大的一处园林,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拙政园分为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

艺圃:艺圃是一座建于明代的名园,最初为明代学宪袁祖庚所建,初名“醉颖堂”,后归文征明的曾孙、明末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文震孟,改名“药圃”。艺圃为一颇具明代艺术特色的小型园林,全园布局简练开朗,风格自然质朴,无繁琐堆砌、矫捏做作之感,其艺术价值远胜于晚清之园林作品。从山水布局、亭台开间到一石一木的细部处理,无不透析出古朴典雅的风格特征,以凝练的手法,勾勒出造园的基本理念。

耦园:位于苏州市内小新港巷,因有东、西二园,故名。东园始建于清初,原名涉园,后扩建而成目前局面。住宅大门在南,经门厅、轿厅,至大厅前西墙小门,即可进入西园。园中主厅为织帘老屋,南北各有庭院,都置假山。北院东北隅有藏书楼,与住宅相通,是书室与庭院结合较好的范例。自住宅大厅往东,经小院二重和小客厅,即达东园。东园面积较西园约大一倍,西北置石假山,东南为水池。北端主厅城曲草堂,为一重檐楼屋,下有主厅三间,上为重楼复道,与住宅毗连,为苏州园林的罕例。堂前的黄石假山堆叠手艺高超,分东西两部:东部较大,有石级可登临池石壁,气势峭伟;西部较小,逐渐下降,两山间为“邃谷”。

狮子林:位于苏州城内东北部,始建于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因园内石峰林立,多状似狮子,故名“狮子林”。狮子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5亩,林内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筑分布错落有致,主要建筑有燕誉堂、见山楼、飞瀑亭、问梅阁等。狮子林主题明确,景深丰富,个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独具,一草一木别有风韵。

环秀山庄:环秀山庄位于苏州城中景德路262号,今苏州刺绣博物馆内。此园本是环秀山庄五代吴越钱氏金谷园旧址,明、清时期成为私家园林。现占地面积2179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754平方米。园景以山为主,池水辅之,建筑不多。园虽小,却极有气势。该园内的湖石假山为叠石名家戈裕良所作,堪称中国之最。占地仅半亩,而峭壁、峰峦、洞壑、涧谷、平台、磴道等山中之物,应有尽有,极富变化。池东主山,池北次山,气势连绵,浑成一片,恰似山脉贯通,突然断为悬崖。而于磴道与涧流相会处,仰望是一线青天,俯瞰有几曲清流;壮哉美哉,恰如置身于万山之中,全山处理细致,贴近自然,一石一缝,交代妥贴,可远观亦可近赏,无怪有“别开生面、独步江南”之誉。

旅游贴士

最佳旅游时间:苏州地处温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年均温15.5℃,1月均温2.5℃,7月均温28℃。应该说一年四季都可以前往。

推荐游览线路:先乘车到苏州北站,后乘坐游1线公交车,游览拙政园、狮子林、耦园,再游览留园,寒山寺,虎丘等景点。

苏州园林的美学价值范文篇4

关键词:农业院校;农耕特色;校园文化;基本途径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3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107-05

在农业院校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就是要积极培育校园的农耕文化特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大学校园环境为空间,以全校师生员工为主体,以文化传承和创新为手段,通过开展农耕文化育人活动,将素质教育全面有效地融入到教育教学、科研服务、学习生活等全过程。充分发挥校园农耕文化在培养大学生价值引领、人格塑造、道德修养、情操陶冶、内在激励、行为规范、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作用,教育、熏陶和感染师生,不断提升师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实现农业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中的知识育人、技术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有机融合。

一、农耕文化及其特征

农耕文化特指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劳动中,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需要为中心、融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所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地域特征的风俗文化。主体主要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明是千百年来汉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并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浓缩精华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其显现出的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理念深入人心。农耕文化所体现的哲学精髓,正是当前所倡导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出的重要精神源泉。

二、农耕文化在农业院校的传承

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两千多年,古人创造了瑰丽的农耕文化历史。那么我国古代的优秀农耕文化如何在大学校园里进行传承呢?在此,我们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一所农业类院校作为研究样本,开展具体的研究。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苏州农院”)是一所成立于晚清时期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的农业院校,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百年农业院校之一。苏州农院初名为苏州府官立农业学堂,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园艺与园林职业教育的发祥地。该院是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现设有国务院扶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农业部苏州培训中心等机构,是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职教学会农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中国花卉协会理事单位,中国职教研究会农林牧专业协作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一个多世纪以来,该院秉承“励志耕耘,树木树人”的校训,弘扬“勤勉崇农,实干创新”的精神,培养了近六万名高素质农业技术与管理人才,为促进“三农”发展与苏州地方城乡一体化建设、服务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苏州农院作为农业类的百年老校,高度重视优秀农耕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当前,面对20世纪90年代出生乃至即将到来的“00后”学习农业各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们,有必要让其了解我国古代优秀农耕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得,除了通过书本途径,还要通过文化环境的熏陶和感染,让他们在充满农耕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中,充分感受我国古代优秀农耕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知识和社会道德的教育,从中感悟到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作为当代大学生,在自己今后的人生发展道路上,要将学好专业知识与爱国、爱家、为学、为人结合起来,做一个有功于国家、有利于家庭、有成就于自己并勇于担当、勇于创新、勇于拼搏的青年,从而获得人生真谛,创造人生的美好未来。

三、农耕特色校园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在农业类院校加强优秀农耕校园文化的普及尤为重要。这不单单是因为农业院校的大部分专业与“三农”有关,还是由农业类院校本身的文化特色和专业特点所决定的。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益补充,也是农业类院校自身的文化特色,所以有必要在校园中开展大学生的农耕文化教育,强化大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教育。

当前,在一些农业院校中,无论本科还是专科院校,都非常重视专业理论课程的知识传授、专业课程的建设,这是各类农业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生命线,这是大家的共识,是硬件建设。但对涉及文化建设的软件建设却少有关注。究其原因,不外乎认为文化属于意识形态,没有具体的考核指标和硬性要求,在效果上不能立竿见影,因而被大多数院校所忽视。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书记安蓉泉曾有过较为中肯的论述,他认为,文化是职业院校发展的DNA,只重视技术而不重视文化,发展之路会越走越窄,甚至步入死胡同。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认为,(大学的)教学内容不能以“就业”为唯一目标,那样的教育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人不应仅仅是社会当中的一个部件而已。大学不能沦为职业培训所,读大学更应该是一个悟道的过程。通过对企业进行调研,企业管理者普遍认为,现在的大学生知识结构不错,动手能力较强,但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谈困难的多,谈享受的多,职业兴趣不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缺少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缺少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热情,缺少责任担当和团队合作精神,缺少文化内涵和个人修养,未来发展的后劲不足。

当前,中央正在大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作为农业类高职院校的教师,都知道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在工作中也都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但收效甚微,甚至还会受到来自用人单位、家长、社会的责难。究其原因,不是农业职业院校不想重视文化育人,而是存在多重原因。

(三)研究方面具有较好的历史传承与条件

苏州农院校园里农耕文化设施较多,现有的或即将兴建的场所主要有三大类,即农耕文化馆、农耕展示馆、农耕体验馆。详细的可分为“江南农耕文化馆――校史馆(图文陈列馆)”“江南农耕文化展示馆――植物标本馆”“江南农耕文化展示馆――昆虫标本馆”“江南农耕文化展示馆――花艺馆”“江南农耕文化展示馆――园林技术馆”“江南农耕文化体验馆――相城科技园(3A级景区)”“江南农耕文化体验馆――东山现代农业园(茶艺馆)”等。在校本部建立农耕文化馆和农耕展示馆,在相城科技园及东山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耕体验馆。农耕文化馆主要是校史介绍、农耕文化文字图片宣传;农耕展示馆主要是植物标本、昆虫标本、花艺、茶道等展示;农耕体验馆主要在相城、东山校区,现场体验现代农业耕作的具体过程、经历等(如花卉、庄稼、果树的栽培与收获过程,茶叶的栽培、采摘、加工过程等),增加实习(实训)大学生(或参观、参与者)的感性认识,体验农业生产劳动的艰辛,从而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果实。

主要思考的路径有三点:一是从学院历史和学科特点出发,将农耕特色文化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来研究,通过现场座谈、调查研究、理论分析、科学论证,力求使研究内容符合大学生的需求。二是从专业特点和大学生年龄特征进行考虑,农业院校的大学生接受新知识快、对实物展示的农耕特色文化比较感兴趣,通过学习能够展现本专业的文化底蕴,在将来的工作中与农民交流更接地气,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三是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进行思考,农业院校大学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农耕特色文化,这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途径。

(四)资金上重点倾斜打造精品

苏州农院深入开展农耕特色文化教育,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校园中,通过农耕文化实物d体的展示,活跃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开阔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升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校园环境中,感受农耕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心灵,培养健全的人格,从而提高人文知识素养,提升文化生活品味。这是对农业类大学生专业课程中缺少人文精神内容的重要、有益的补充。大学生们通过学习农耕特色文化的丰富艺术内涵及表现形式,感受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接触和体验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尚,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从而培养民族认同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自尊自爱、勤奋学习、勇于创新。

苏州农院率先开展校园农耕特色文化教育,弥补了农口类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不足,这是对整个农业专业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是对弘扬时代精神的有益补充,是对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的有益补充,是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补充。

苏州农院积极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农耕文化创新研究,培养师资队伍,努力打造农耕特色校园文化精品工程。一是建立一支精干的师资队伍。成立了素质教育中心、江南农耕文化研究所教学科研机构,有经费、有编制、有办公场地。二是编辑出版一批学术专著和自编讲义。在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农耕文化教材《文化印象》1本、公开出版《书香满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指导》教辅书2本、自编讲义《江南农耕文化》《学说苏州话》《吴文化》《苏州园林楹联赏析》《昆曲赏析》《评弹赏析》等6本。三是开展农耕文化学术研究。近五年来,学院教师申报并立项农耕文化类的苏州市、江苏省、国家教育部的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课题15项,参加全国、省、市级学术研讨活动5次。四是举办系列高端学识讲座。学院每月一次举办的系列《耕读讲坛》,邀请到中国工程院唯一的一位茶叶研究院士陈宗懋教授来院做《茶叶与文化》学术讲座,邀请中国02专项首席科学家、我国获得者许从应博士,邀请苏州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著名刺绣大师姚建萍研究员,同时还邀请苏州大学知名教授、南京体育学院知名教授、部队首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州电视台知名主持人等来院给师生做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在师生中引起很大反响,在苏州市已形成知名的校园文化品牌,受到广大师生的广泛关注。五是举办校园文化展演活动。开展“吴文化研究”“农耕文化研究”“国学经典诵读”“非遗传承”“农耕文化展演”“农耕文化操表演”“书画展览”“戏曲戏剧表演”等文化学术活动,通过演、唱、诵、看,将校园农耕文化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同学们身在其中,深受教育。同时,对打造学院的对外文化品牌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彰显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六是广泛建立校外传统农耕文化实践基地。学院与苏州博物馆、苏州革命博物馆、苏州公民道德馆、苏州市民俗博物馆、苏州状元博物馆、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常熟蒋巷村江南农耕民俗馆、张家港永联村江南农耕文化园、用直农耕文化园、苏州草鞋山农耕文化遗址公园、三山岛古人类遗址公园等苏州周边的博物馆、纪念馆、故居旧址、文化场馆、公园等联系,建立校外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

(五)考核上三方评价科学有度

苏州农院在农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十分重视结果的考核、评价与运用。一是由学院文化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对农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跟踪、指导、督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定期上报、通报情况,确保重点工作顺利进行。二是由国家、省、市教育或社科科研部门,对我院申报立项的农耕特色校园文化系列科研课题成果进行学术评价或鉴定,其中有两项成果获“江苏省社科应用精品工程”二等奖。三是由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评价,如通过国内知名的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数据与解决方案评价的专业公司――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进行科学认定。四是由社会组织或用人单位进行评价。五是由学生家长进行评价。六是由社会对学院整体的美誉度进行评价。通过第三方的评价,其结果比较科学、客观、可信。

苏州园林的美学价值范文1篇5

摘要:如何将空间设计与传统文化融合,一直存在许多疑点,特别是对于空间的概念混淆不清,更由于文化的差异,这些疑点显得愈加扑朔迷离。我们今天的空间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观念的影响,比如,过去也曾出现过许多将传统文化与西方空间强行结合的案例。当代文化下的中国空间观需要从新角度重新理解中国空间,来传达个人对中国空间的想象,来阐释对空间意境表达的种种思考。当然,在现实中,理想空间从来就不等于真实空间;前者从思维中产生,而后者则浸润着社会倾向和习俗观念。虽然如此,研究理想空间和真实空间之间的桥梁,仍是一项有趣而有价值的工作。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化、空间

空间的塑造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它能够通过调整自己以适应所有的生命形式。每个作品在独自具体化的过程中的地位看上去或许不那么突出,但是因为它属于整个设计系统,并且参与了整体的具体化,因而有必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新的具体化不能够模仿旧的,也不能够和传统彻底决裂。它们依靠根植于传统的符号系统得以发展,这暗示我们应该保留传统的结构原则,而不是传统的动机。

然而,必须清醒的意识到现代运动是现在惟一真实的传统,因为它明白对那些动机和意识的简单借用不能被看作历史的延续,历史必须用新的方式才能得以开拓,这正是人类价值的体现。

相信,相当多的人有这样的观念,认为传统的中国建筑的知识只对那些企图模仿古代形式的设计者有用,因为一个现代的建筑设计师并不需要知道斗拱的构造和雀替的权衡的。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对历史的研究不仅仅是创造一种重复过去的形式为基础的新历史主义,历史所传递的信息应该首先是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之间存在的关系,继而为将来的工作打下经验的基础。今日西方的一些著名建筑大师,大多数人都认为他们的创作是来自历史经验的重要启示。路易斯•康(LouisKahn)1928年到欧洲去旅行,深受古典建筑的感染。他学习了古典建筑的精神而没有于形式,认为“未来”要来自对“融化”的“过去”。山崎实(MinoruYamasaki)是著名的美籍日本移民建筑师。当他1945年第一次回日本时,日本建筑就使他的思想产生重大的变化。他觉得传统的日本房屋使人有亲切感,“使你常常想去触摸它”――不仅在表面上,而且在内心也想触摸它。他对以“人”为本位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感悟到建筑并不是抽象地玩弄无“根”的“形”和“饰”,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当代的文化精神而把它们灌注到设计中去。

其实一直以来,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始终在探索,如何能够使中国的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对接,走一条既融合了传统文化,又具有现代特征,不是简单的仿古复古的新的路线。早在20多年前,他第一次回到祖国,设计香山饭店时,就做过这样的尝试。在设计香山饭店时,他大量提取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符号,尤其是江南一带传统民居的元素,整合了不同的建筑元素。饭店不以钢筋水泥为材料,而是采用传统的砖瓦,以低层建筑,因高就低匍匐在层峦叠翠之间,如同植物蔓地生长。大小不同的十一个庭园内,瀑布、水池、松林、古藤、山石与香山的环境融为一体。但是,和传统的园林不同的是,他在其中又运用了大量的现代化元素,在“常春四合院”上面,采用完全现代化的玻璃采光顶。细密编织的遮阳顶棚,取得了类似竹帘的光影效果,形成了一种“中西合壁”的新面貌,在当时的建筑界引发了轰动。

二十几年后,贝聿铭回到故乡,在自家园林的附近设计苏州博物馆,他自然而然又选择了园林的建筑形式。这一次,他把传统和创新融合地更加大胆而巧妙。考虑到苏州作为一个文化古城,博物馆不能够太过沉重,不要粗重高大,而是要轻巧,灵便,精致,这样才会和苏州整体的风貌比较统一,但是又不能完全相像。

为此,贝聿铭为新馆确定了一个叫做“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以及被称为“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形态上,色彩的把握,和周围建筑保持一致。在庭院的处理上,保留了很多和苏州过去的园林相似的地方。但在反映园林文化的同时,又不是照搬过去的形式,而是将许多苏州传统的东西,通过一种新的方式来表达出来。

对于贝聿铭而言,他的设计始终是以不断创新而创造了世界建筑历史上的一段又一段佳话,对传统的尊重和延续,只是通过他设计作品内在的特征而表达出来。

在新馆建筑的构造上,贝聿铭大量使用玻璃,和采用开放式钢结构。现代的钢结构替代了苏州传统建筑的木质材料,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既传承了苏州城内古建筑纵横交叉的斜坡屋顶,又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充分体现了“让光线来做设计”的理念。此外,中央展厅顶部是以米字形钢结构构成,完全没有任何支撑,但是嵌在结构中的石材,每块却重达三四百公斤,这些都完全是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的。

整个新馆的建筑群在现代几何造型中也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特色。深灰色石材的屋面和墙体边饰,和白墙相搭配,清新简洁。面对像拙政园、狮子林这样的苏州园林经典,不仅在建筑上超越是一种挑战,在园艺上超越更是难上加难。贝聿铭认为,传统园林的假山已经做到了极致,后人是无法超越的。为此,他选择了另辟蹊径,以和拙政园相邻的一面白墙为背景,在前面以石片作为假山,“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将其喜爱的米芾山水画以立体的方式呈现,远远望去就像连绵不绝的山峦将新馆与拙政园相连。

如果说,当年香山饭店的建成在中国建筑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同时它也为当代文化下的中国空间起到了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的作用,那么,苏州博物馆,则使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和谐对接,使传统与现实,东方古代文明和西方现代科技相辅相成,协调相融。

中国人的空间结构概念是在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中逐渐发展确立的,最终发展成为了一个理想中存在的九点平面空间结构。中国的古代哲学,对中国人的各种想法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也值得后人不断的对其重新探讨。中国人基于传统美学理念上的对宇宙的想象衍生出千变万化的复杂的空间概念,他们又同时反映在各种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中。在中式空间中,人们对宇宙的想象主要体现在基本的中国空间特征上:“有”和“无”,即有形的围合和无形的气。中式空间体验的主体是人在空间中产生的对“有”和“无”的交叉感受,而艺术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只是激发人们的联想。所谓文脉也只不过是可以使得这种不确定的,无形的空间体验更容易被人理解的事物而已。在加深这种观念的同时,也使内心的空间想象呼之欲出,从而达到思想的空间与形象的空间能建立起一种沟通的桥梁。

(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数字艺术系;四川;成都;611743)

参考文献:

[1]缪朴.《传统的本质》――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点.建筑师.1989.36(12)、1990.40(3)

[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05

[3]梁思成《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文物参考资料》1953,(10)

苏州园林的美学价值范文篇6

关键词:苏州园林;空间;文化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086-01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梳理其脉络可见园林之美,始于西周之初的《诗经・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这里所谓的灵台便是周文王游猎的园囿,也正是我国最早的皇家园林。而到了宋代,私家园林逐步走向完善,苏州园林在潺潺沧浪水畔傍水作亭曰沧浪,也便成就了后世苏州四大名园之首,现存最古老的私家园林──“沧浪亭”。至此苏州便有了“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

一、古典园林空间观的形成

园林的空间浓缩于天地宇宙,“无穷宇宙,人是一粟太仓中”,正因古人宏大的宇宙观,人便学会了依赖自然。当古典园林有限的尺度,与无限宇宙之间的矛盾无法统一时,特别是私家园林难以和气势恢宏的皇家园林相提并论时,园主便不得不仰仗借景、缩景、“壶中天地”(《后汉书・方术传・下》)等艺术手段,达到万景齐全的境界。

古代文人一方面体会到宇宙的无穷无尽,自然的广阔无际,另一方面深知自身的力量有限,简单地再现那种万景俱全的景物体系,以体现出无限广阔的宇宙,已成永远无法实现的奢望时,就不得不寻求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使有限的景物体系,表现无限的天地宇宙,从而达到天人之际和谐的理想,就是把有限的景观形象赋予深广的寓意,结合意境思维,调动和激发审美者的想象力,突破时空的限制,获得无穷的审美意趣,使有限的景物体系表现出广阔的宇宙模式。

二、中国传统哲学对园林空间的影响

(一)禅宗思想对古典园林的影响

佛教从东汉时期传入我国,与中国老庄哲学和魏晋玄学结合成了独具东方神韵的禅宗。禅宗提倡心性本静,佛性本有,见性成佛。禅的精神实质是让人不向外寻觅,而要向内体悟人的本性。禅学对于园林空间的影响多集中于空间所传达的佛教精神,给园林渲染禅的气氛,引起人们禅思,为人提供心灵平静、精神解放的场所。

(二)儒家理想对空间次序的影响

儒家提出“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认为天道与人道是一致的。故此,儒家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相勉励,得出“‘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乾卦・文言》)的逻辑结论。

儒家推崇礼仪,注重规矩。这种礼制极大的影响的园林的表现形式。园林建筑布局也常常类似于古代的城市规划,如苏州园林中的藕园的主要建筑门厅、偕隐双山、载酒堂和楼大厅均处于中轴线位置。这充分体现了讲究礼制次序的儒家思想。

(三)道家思想对空间的影响

道家崇尚自然,顺应自然,主张无为。道家的“天人合一”观是从老子开始的。老子完全取消了天的神秘性质,赋予天以客观自然属性。老子的天,大体上有三重含义。一为浩渺苍茫之天,二为道德法则之天,三为自然无为之天。在这里老子提出了“道”的范畴,主张在大道之下建立“天人合一”。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道”论,认为“道”即美,“道”即无为,无为即美。无为即是自然,自然是天地的本性。因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无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

园林中的空白道出了艺术表现中“虚”与“实”,“有”与“无”的辨证关系,体现了老、庄有无相生的空间观。“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是故有生于无,实出于虚也”。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认为,宇宙和人类一切审美活动是“虚”和“实”的统一,虚实是结合人类艺术创作和审美标准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国园林的丰富精神内涵在这“空白”中充分体现出来,就在这“空白”之中,让我们体味中国园林特有的意味和精髓,领略她独有的魅力。

三、结语

苏州园林空间营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它是我国历史文化的表现手法之一,民族艺术文化的典范,苏州古典园林是从主体出发,它已不仅仅是反映形式空间,而是一种心理空间,强调对象的可观性。古典园林空间中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古代文人雅士所追求审美情趣和内心世界的和谐统一,而我国的传统哲学思想,自始自终追求建立一个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环境,基于这种思想,中国园林艺术一开始便以大自然作为审美认识和审美表达对象。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特别是在中国传统儒道佛学熏陶下的文人雅士对其进行有内涵、有韵味、有寄托的园林创作之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因此,一旦剥离传统的文化环境,抛弃了传统的文化思维,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就会黯然失色。

苏州园林的美学价值范文篇7

关键词:城市绿化;园林绿化;绿化覆盖率;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3002903

1.引言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中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它关系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涉及城市用地布局与人居环境质量等诸多方面。城市园林绿化不仅能起到改善生态、美化环境的作用,还能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发展迅速。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0.1%提高到2014年的39.34%[1]。

随着绿色生活、绿色城市等概念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政府也出台相应的政策对城市原有的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修复。2015年4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总体目标,同时提出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要求,并将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之一[2]。

当今世界,生态问题和城市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但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难免忽略城市园林绿化自身的特色,本文将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植物学以及统计学等方法,结合苏州城市园林绿化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其城市园林绿化的特色性。

2苏州城市园林绿化的特色

苏州市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苏州在地理位置上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同时苏州也是江苏省最发达的地级市之一,全国较早的园林城市,其城市园林绿化走在全国前列[3]。

城市绿化对城市生态环境方面起着其他基础设施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它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文化、娱乐、疗养等功能,还能保持水土、防御风沙、改善气候、调节气温、增加湿度、平衡碳氧、减弱温室效应、净化空气、消减噪[4]。城市绿地是维护城市人居环境健康、保障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不可缺的部分。

目前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和国家园林城市评定考核中主要从三大指标来进行衡量:人均公园绿地(公共绿地)面积(m2/人)、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根据《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和《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城市绿地指标的统计计算公式如下[5]。

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内全部绿化种植垂直投影面积/城市面积×100%。

其中,城市内全部绿化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附属绿地。覆盖面积计算是指乔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覆盖面积,按照植物的垂直投影测算,乔木树冠下重叠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不重复计算。

城市绿地率(%)=城市各类绿地面积总和/城市面积。

其中,城市各类绿地面积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附属绿地。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人)=城市公共(园)绿地面积总和/城市总人口。

其中,公园绿地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以及街旁绿地等。公园中的建筑及道路的面积,如果低于总面积的1%~7%和3%~15%,可按照公园面积的100%计入总用地面积中。

查阅近5年的统计年鉴,整理苏州市下辖5个辖区:姑苏区(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虎丘区、吴中区、相城区、吴江区;4个县级市:常熟市、张家港市、昆山市、太仓市。统计并绘制了图1、2,市域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的统计结果显示,市区的绿化覆盖率处于苏州大市平均水平,约为42.3%左右,各市域绿化覆盖率逐年稳步提升。相比之下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近两年有所减少,其中吴江区公园绿地面积2015年仅为11.34m2,较之2014年的18.17m2减少幅度较大,因此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有待提高。

种有641种,其中乡土树种有292种,相对北京树种较多,与广州相比较少,植物的多样性带来景观的多样性,表现出苏州的城市园林绿化特色。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系统的树种调研作为植物设计的依据,只能凭一般经验或主观决定来选择树种,乡土树种未能充分利用。受地理位置、小气候、土壤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苏州城区的树种情况较其他地方有所区别,但仍以乡土树种为主,并以落叶阔叶树种占优势,常绿阔叶树种和针叶树种较少,常见的有榉树、榆树、石楠、樟树等。表1广州、苏州和北京三个城市园林植物造景特色比较

城市气候条件园林植物造景特色广州地处亚热带南缘,1月平均气温为13.2℃,8月份平均气温28.7℃,绝对最低0℃,最高38℃,年降水量1638mm以阔时常绿林景观为主,兼有一些雨林景观,热带景观较为明显,群落类型层次复杂,茎花植物、板植植物、附生植物和棕榈类植物丰富,有很多植物花大色艳,古藤缠绕,竹子丛生苏州地处亚热带与中亚热带交接地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1100mm,年均温度15.7℃,1月均温2.5℃。7月均温28℃,生长期长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形成常绿落叶阔叶树种混合的基本外貌,在配置中突出了植物的量,注重植物层次的搭配,乡土树种资源利用较为重视,组成各种专类园,利用植物结合地形起伏来分隔空间,植物造景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水平较突出:主要树种的香樟(Cinnamomumcamphora)、山茶(Camelliajaponica)、桂花(Osmanthusfragrans)、垂柳(Salixbabylonica)、广玉兰(MagniliaGrandifloraLinn)、银杏(Ginkgobiloba)等北京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1.8℃,最热月是7月,平均气温为26.1℃,最冷月1月的份平均气温-4.7℃,降水量638mm,全年无霜期195d以针阔混交林为主,主要树种有杨属(Populus)、柳属(Salix)、榆属(Ulmus)、槐树(Sophorajaponica)、臭椿(Ailanthusaltissima)、栾树(Koelreuteriapaniculata)、白蜡属(fraxinus)、椴属(Tilia)、五角枫(Acermono)、黄栌(Cotinuscoggygria)、栓皮栎(Quercusvariabilis)、黄连木(Pistaciachinensis)、银杏(Ginkgobiloba)、油松(Pinustabulaeformis)、白皮松(Pinusbungeana)、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和桧柏(Sabinachinensis)等,形成了温带植物景观

2017年2月绿色科技第3期

漆美娴:刍议苏州城市园林绿化特色园林与景观

3基于苏州城市园林绿化特色的几点建议

所谓特色,吴良镛曾说:“特色是生活的反映,特色有地域的分界,特色是历史的构成,特色是文化的积淀,特色是民族的凝结,特色是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典型事物的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因此它能引起人们不同的感受、心灵上的共鸣、感情上的陶醉”。由此可以看出,特色是有条件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7]。对苏州未来的城市园林绿化从以下4个维度提出建议。

3.1自然特色

城市园林绿化的自然特色要求园林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不同环境下选择不同的植物,要因地制宜,使得植物能够起到改善环境的作用。在选择植物造景的过程中,应以自然特色为依托,以乡土树种为主,能够体现苏州的地方风格和城市特色。如香樟、垂柳、广玉兰、银杏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树种,在园林设计中可以广泛使用。

3.2人文特色

人文特色依托于自然特色形成。苏州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风格,其人文特色在绿化中也可以体现。如老城区一些古树名木的保留与合理利用,这些活着的文物不仅是苏州古城历史的见证,更是城市的灵魂。此外,市花市树作为城市最具特色的植物资源,往往与城市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苏州的市树香樟,香樟作为苏州的乡土树种,遍布城乡,寿命长,长势良好,同时也是苏州历史文化生活的见证。

3.3艺术特色

不同的植物外形、色彩、|感、体量等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植物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植物个体与群落的形式美,从而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如苏州私家园林的植物造景艺术就是苏州园林所特有的,不管是植物种类的选择,还是种植的形式,所达到的艺术效果都与皇家园林截然不同,这种艺术特色可以延续到城市园林绿化的设计过程中,使得苏州城市园林绿化的艺术效果更具特色。

3.4功能特色

良好的苏州市绿地环境对于塑造城市形象能起到积极作用,大到城市整体的吴文化风貌,小到街坊巷弄,绿化环境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绿地空间能加强苏州城市的结构脉络和城市肌理,有助于形成疏密有致的城市空间,调节并改善区域微环境;绿地空间还强化城市边界,强化城市中心节点,和城市的其他构成元素一起共同塑造园林城市的空间和情感特质。

4结语

城市园林绿化的特色性不仅依托于城市的自然、人文、艺术和功能等方面,城市绿化的整体规划、园林设计、施工以及后期的养护与管理等方面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城市园林绿化的特色远非一人之力可以实现,它需要多方参与。首先,决策者对市域绿化的相关指标要十分敏感,深刻理解城市绿化对防治雾霾、净化城市空气质量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并应逐步加大政府对城市绿化整治的投入。其次,是设计师参与的园林绿化设计过程,在满足诸多规范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可持续规划充分展示园林绿化设计的自然特色、人文特色、艺术特色以及功能特色,使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具有地域特色。最后,绿化在施工中要尊重设计图纸,确保最终的效果与设计保持一致性,后期的栽培与养护过程应注意维护和人工干预,保持城市绿化特色。

参考文献:

[1]廖远涛,肖荣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层级体系构建[J].规划师,2012(3):46~49.

[2]黄磊昌,宋悦,邹美智,等.基于资源与环境关系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J].规划师,2014(4):119~124.

[3]钱剑林.苏州园林绿化树种的应用与规划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5.

[4]徐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市域问题的探讨[J].中国园林,2005(3):69~72.

[5]金云峰,周聪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素组织架构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3(3):86~92.

苏州园林的美学价值范文篇8

关键词:拙政园苏州园林儒学建筑影响

0引言

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儒、释、道三教合一,这些始终如一的贯穿于苏州园林中。在建造园林的过程中,那些受到儒家文化熏陶的造园子们始终将孔孟之道、儒家学说奉为圭臬。如:孔子认为对于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礼的要求,在苏州园林中有很多就体现了这些具体的要求。

苏州园林集中了士大夫的艺术体系,精通琴棋书画的文人经过代代经营使苏州园林具有自然美的生态、山水诗的意境、山水画的美景,又是书法艺术的宝库,成为人类环境创作的典范,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以及建筑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1儒学

传统和道统在儒家文化中分别指向生命对历史文化的态度以及生命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他们共同体现着人类文化生命的历史意识。也就是说,人的生命就是文化的生命,人生命的延续就是文化生命精神的历史延续,人起到了连接传统和道统生命扭结的作用。在自身生命里,儒家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识主要表现为文化生命和历史文化的高度统一。

2园林发展史

苏州从宋代起,一直到元、明、清千余年来,一直都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时至今日,苏州仍旧保存着很多独树一帜的私家园林。为了在城市中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园林中的建筑在布局、结构以及造型风格上都运用了很多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如对景、对比、衬托、层次配合、小中见大以及以少胜多等,将园林中的亭台楼阁以及泉、石、花木等组合在一起,使得苏州园林具有自己独有的总体特色。

3拙政园

拙政园作为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更是江南园林的代表,其位于苏州市娄门内东北街178号,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拙政园最初本为唐代释然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成了大弘(宏)寺,一直到了明正德四年也就是公元1509年,仕途失意而归的王献臣(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归隐苏州并将其买下,此后历时十六年修建完成,并且聘请了著名的吴门画派文征明参与了设计蓝图。

4拙政园的建筑环境艺术中儒学痕迹

4.1写意的山水艺术思想中国的造园艺术和中国的文学、绘画艺术都受到了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作为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在我国具有深渊的历史渊源。以水为中心是拙政园布局的主题,总面积的1/5为池水面积,临水筑造了形式各样的亭台轩榭,全园共分为三部分,即东、中、西,其中最主体和最精华的部分是在中园。

“比德”是文人造园时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叠山理水,是因为文人将山水作为道德精神的比拟象征,比如拙政园梧竹幽居的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在这方面,体现了儒家以“礼”来规范人们回归“天道”的理想。

4.2完美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苏州古典园林宅院合一,既可以供观赏、游玩,又可以居住,在此能够让人体验到舒畅的生活。在人口密集以及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之所以能够形成这样的建筑形态,那是人类依恋自然,渴望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由于拙政园不但具有齐全的建筑类型,并且保存相对完整,此外,拙政园还能够系统全面地向人们展示出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装修、家具以及陈设等很多内容,真不愧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主要代表。由于拙政园反映了当时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是明清时期江南民间主要的建筑代表作品。此外,受到其建筑风格的影响,很多的民间建筑在设计构思、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上都向其靠拢,这样充分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

4.3苏州园林对现代环境艺术的影响拙政园中园林厅堂的命名、楹联、匾额、雕刻以及装饰、花木椅等都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更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除了作为精美艺术品点缀园林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他们储存了大量的文化、历史以及思想科学信息,具有深广的精神内容和物质内容。有的反映儒、道、释等各家哲学观念和思想流派,有的宣扬人生哲理和陶冶高尚情操,有的则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并通过化景为情思而获得精神满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当学习借鉴苏州园林中环境与自然的完美融合,人与自然的合一思想,这些是我们后人所要思考学习的。

5结论

曹聚仁先生作为散文家就曾经说过:“苏州才是古老东方的典型,东方文化,当于园林求之……”苏州园林作为世界文化的瑰宝,不仅创造了美好的、诗一般的梦幻境界,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中华农耕民族最高最优雅的生存智慧,也就是罗素在《中国问题》中所说的东方智慧,成为诗意地栖居的文明实体。

苏州园林是具有“三绝诗书画”的士大夫们所“写”的“地上之文章”。中国的“士”,承载着社会道义和良心,他们是中国文化的载体。苏州园林文化的魅力正导源于士大夫的人格精神。

参考文献:

[1]蔡茂松.孔子的文质论[M].《孔子研究》.

[2]世界遗产选辑[J].中国-苏州古典园林.

苏州园林的美学价值范文篇9

〔关键词〕禅宗思想古典园林造园理念表现手法

禅宗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苏州古典园林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禅宗思想在园林审美活动中的集中体现,苏州园林以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彰显了文人私家造园艺术的独特魅力,苏州园林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鼎盛于明清,留存至今较为完好的有60多处,其代表有拙政园、狮子林、网师院、留园、沧浪亭等。

最早将禅宗思想运用于造园可追朔到唐代,以王维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将诗境上升至禅境并运用到园林审美当中,便建立起禅宗思想与园林设计间的联系。到了明清时期,随着佛教文化在江南地区传播达到鼎盛,禅宗思想在文人中也倍受推崇。因此,以苏州园林为首的私家园林的设计理念与审美表现都会流露出禅宗思想。现代园林实践家叶放提出,“苏州古典园林的灵魂在于空间观,善于利用有限的园林空间,营造出无边的妙趣。”可见,园林的意境美与禅宗“性空”思想有着必然联系。

一、“宛若天成”的造园理念

“性空”思想反映出禅宗的世界观,禅宗视天地万物的起源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归因于“空”,故称其为“缘起性空”。佛陀在《般若经》上讲“诸法空相”,其目的是为众生揭示一切法的本来面目即是“空”;印度高僧龙树在《中论》第二十四品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法”,指万事万物,一切事物都是因缘生成,本身是不存在的,所以称之为空。禅宗在指导人们修行过程中强调“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才能渐入“空”境。文人在造园实践中因受到禅宗“性空”思想的影响而讲求率性而为,主张在无造作中体现其浑然天成的妙趣。为了表达园林的自然乐趣,通常采用藏露结合、虚实相融、动静相依的形式。

(一)藏露结合。藏就是隐藏,露就是显露。为了体现出自然的妙趣,园林家要尽可能地将人工的痕迹隐藏起来。山林是园林重要的构成元素之一,亦是园林审美的主体。园林中的山林(假山)是对自然的石材进行艺化,但又要不露任何加工痕迹。因此,假山的营造采取叠山垒石的方式,材料上必须选取天然石材,而审美上要体现自然山林的气势。如:玲珑剔透的太湖石来塑造假山的山峰,而雄浑沉重的黄石则多用于假山的垫基或仿造悬崖峭壁。同时,通过对石材的轮廓的变化控制与均衡布置,把自然山林的巍峨雄健或险峻挺拔之美呈现出来,做到假山虽小但其气质丝毫不亚于真山林的雄伟和奇险。

苏州的“狮子林”有中国假山王国的美誉,园内假山面积多达1200平方米,狮子是百兽之王,在佛教中是无畏的象征,佛之说法称为“狮子吼”,喻“百兽皆慑伏”,即一切外道邪见皆伏,因此,狮子林实是禅林的象征。狮子林中虽无一真的狮子,但的确有不少石头呈现出狮子的造型,并且这些造型都是以表意的方式设计的,由于造园理念讲求“虽由人作,宛若天开”,园内的石头和山林都不经人工雕刻,而是从自然界中精心筛选后再根据石头本有的形状进行搭配,以呈现出不同形态狮子的意向造型,营造一种巧夺天工的妙趣。

(二)虚实相融。“空镜含万象”,空是园林的灵魂所在,水则是赋予园林灵动生趣的重要元素。因此,古典园林的中央通常会设计一个大型的水体环境,并且池水如镜面般平静。其目的就是为了突显园林的空,湖面可纳万千气象,特别在秋季,湖面犹如调色盘,将色彩斑斓的园林秋色纳入进来,丰富了园林的色彩景象。而月夜的湖景又是另一番滋味,晴朗夜空中的众星拱月的天象被纳入园林之中,园主通过池水就能感受到无垠的星空,顿时可获“日月星辰,若出其中。星翰灿烂,若出其里”般的成就感;湖中之景是虚,而自然美景是实,园林家正通过水体的设置,将虚景与实景融合,创造活泼、多彩的精神家园。

(三)动静相依。园林中,水倒映着山,山环绕着水,形成一幅和谐生动的山水画卷。山与水是构成园林的主体元素,山在园林中主静,水在园林中主动,山水的一动一静恰好产生了园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依的无边妙趣。古典园林的布局讲求“山贵有脉,水贵有源”,山无脉则孤,水无源则死。文人的园林就是对自然山水的演绎与高度的浓缩,所以,园林中的山石都会沿着水体呈聚散关系分布开来,但凡人们在园中游览时,从视觉上给人一种群山环抱的感受。而水的设计都会把江河或湖泊的活水引入园林,在流经园林的水网循环系统后,从人们不经意的角落流出园林,这样既可实现园林水体的自然净化,同时又让人觉得园林亦是自然的组成部分。

二、“借虚”的造园手法

“性空”思想还包含了禅宗的价值观,禅宗的“空”并非是虚无缥缈或等同于不存在,而是形而上的概念,佛家称其为“性空妙有”,亦指事物高妙的存在方式。禅言:“空”虚灵而不昧,因其无,所以空,因其空,故能涵容一切。可见,“空”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而“空”背后却承载起事物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如口袋不空便无法容下物品,鼻腔不空人就无法完成呼气等日常事例,也可反映禅宗的“空”是有真实价值的。

“性空”思想在造园家眼里是创作灵感的重要素材,在园林中通常以“借虚”的手法表现出来,所谓“借虚”是指借助虚空中的元素,如光影、声音、风等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园林家在禅宗“性空妙有”的启发下,运用这些人体触摸不到,却能通过心灵感知的元素,使园林充分展现出东方的哲学思想与审美情趣。

(一)光影。光影是自然光(日光、月光)照射物体在地面或墙面留下的影子。光影的运用增强了园林的韵律感,将时空微妙变化融入到园林的审美当中。园林的墙面恰似一张宣纸,当光线穿过园林的植物时,将其投影留了下来,产生了妙趣横生的黑白世界,并且光照射的角度随季节不同而变化,即便在一日当中也随时辰的推移而变化,因此,停留在墙面的树影是时时发生变化的抽象剪影。造园家正通过光影的营造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孕育出无穷的变化,这无穷中却包含了文人士大夫对宇宙人生的无常变化的赞美。

(二)声音。园林本是一个无声的世界,园林家在造园时恰恰要于无声处求声,并期许在自家庭院中能听天籁之声,描绘“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境。因此,在园林建筑的窗外都会植种阔叶植物,每逢下雨时,雨滴打在叶子从而发出惬意的响声,岭南戏剧《雨打芭蕉》的创作灵感就源于这种体会。同时,刻意将太湖石立于屋檐下,太湖石具有瘦、漏、透、皱的特点,雨水沿屋檐落下恰好溅落在太湖石上,而太湖石的构造使得水滴击石的声音变得更有层次感与质感,仿佛具有一种穿透力量直达人心,使人的心声与自然之声产生共鸣。

(三)风。风是流动着的空气,在园林家眼里却是一支无形的画笔,它能勾勒出大自然的形态与色彩。苏州古典园林的墙体处理上与扬州园林略有不同,扬州园林是露砖的,而苏州园林是会刷白的,并且在雨水的洗刷后,墙体的表面会有粉粉的感觉,所以人们称苏州园林的墙体为粉墙。粉墙又经过风吹日晒,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东南信风作用,湿漉漉的风在时间推移下对墙体有微弱的侵蚀作用,使得墙体出现细小且微妙的变化,形成淡淡的水墨画效果,正是这种变化在文人眼里充满了妙趣。如在夏日里,被风侵蚀过的墙面犹如清澈荡漾的湖水,在其前置的翠竹衬托下,会使人有置身于湖畔的清凉感受;而冬日,尤其是在雪后,竹叶更显苍翠,与其一旁矗立的湖石的共同点缀下,又会让人联想起中国画中高山云海般的气氲景象。无论如何,园林的墙体与竹、石的搭配能够相映成趣,形成园林中一道独特的视觉景观与审美。

结语

园林是文人的精神家园,园林审美营造的背后反映的是文人的心境,而心境亦是禅境,是文人对禅宗“性空”思想的体悟后,通过园林艺术将审美体验与感受诠释出来,园林也就成为禅宗思想的物质承担者。禅宗思想旨在激发人内心的正能量,引导真善美的人生态度。因此,造园的过程就是对禅宗思想的领悟过程,游园亦是一种提升境界与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吴言生著.禅宗思想渊源.[M].中华书局.2001年8月

[2]方立天著.禅宗精神.[M].哲学研究.1995年3月

[3]张节末著.禅宗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4]李静著.园林概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5]任晓红著.禅与园林艺术.[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12月

苏州园林的美学价值范文篇10

一、历史传承——史育价值

吴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令人陶醉。苏州的文物古迹不胜枚举,它们见证着历史的变迁过程,镌刻着不同的历史烙印。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历史故事,都是当年的思想、政治、经济、生活状况的折射。吴文化独特的史育素材魅力四射,精美依然的亭台楼阁、怀旧浓郁的古街水巷……徜徉其间,寻觅古人遗迹,品味历史典故,恍若穿越前朝,令人浮想联翩。泰让桥畔,我们缅怀着先祖泰伯让国奔吴的艰辛历程;穹窿山谷,我们瞻仰着《孙子兵法》横空出世的武圣故居;古胥门前,我们追思着一代名臣相土尝水的盖世功勋;干将路上,我们想象着铸剑大师扬眉出鞘的绝世风采;七里山塘,我们品味着见诸诗词载自名著的繁华风流……如今苏州一体两翼的格局,保留了姑苏区的古城风貌,实现了古韵今风的完美交融。可以说,今日之经济腾飞、社会发展,得益于昨天之历史传承、文化积淀。学习并传播吴文化知识、提炼并升华吴文化精神,是新的历史时期发扬光大吴文化的重要途径。只有解读历史,才能把握现今、展望未来。

二、道德教化——德育价值

吴文化崇高的道德内涵令人感佩。泰伯三让天下的至德令孔子赞叹不已,陆绩怀橘遗亲的至孝入选二十四孝,莫邪舍身铸剑的敬业精神流芳万古,范仲淹先忧后乐的为政思想光耀千秋……历史长河中,一个个蕴含着传统道德的典故,无不闪烁着人类文明的光芒。生动而丰富的汇集着正能量的德育素材在吴地俯拾即是,而作为其灵魂主导的吴文化,秉承着兼容并蓄、开放创新的一贯传统,能海纳百川地引进并发展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去粗存精地改造并弘扬优秀的人文精神。在泰伯精神的引领和感召下,有着“至德名邦”美誉的吴地逐渐形成了尚德重教、礼让谦和、柔中带刚、包容进取、务实细致等人文特征,其鲜明的内求和谐外谋发展的道德传统,与当今追求社会和谐的精神文明建设一脉相承。吴文化中优良的道德传统渗透于当地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习俗之中,对其日常生活影响深远,有利于树立并强化家庭美德、家乡意识乃至民族精神。如何充分利用吴文化开展道德教育,将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有效转化道德语言和道德行为,使当代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尚存很大的研究空间。

三、审美熏陶——美育价值

吴文化独特的审美价值令人惊艳。苏州有赖太湖运河的滋养,城内水网密布,野外稻香鱼肥,不仅自然风光得天独厚,而且人文荟萃,民间文艺精美绝伦,民间工艺巧夺天工,苏州园林、昆曲、评弹、苏剧、吴歌、方言、美食、刺绣、玉雕、核雕、木刻等等,美不胜收,驰名中外。吴门四家的画风文采、雕梁画栋的精美隽永、小桥流水的轻巧灵动、粉墙黛瓦的淡泊素雅,吴侬软语的甜糯悦耳,戏歌弹唱的清丽婉转,苏帮菜点的精致美味,演绎着特有的姑苏风情,吴文化的美育资源可谓质优量广。例如,名甲天下的苏州园林并非简单意义的追求豪华奢侈的私人居所,更隐含了心灵深层的文化审美信息。粉墙黛瓦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自然风光与人文建筑和谐统一,折射出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审美意境。造园布局若有若无地传递着主人的人生抱负和审美情趣,园名、匾额、楹联、碑刻等更乃画龙点睛之笔。身临其境,感受移步换景之妙,领略诗情画意之美。又如,入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以曲词典雅、唱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号称“百戏之祖”,似空谷幽兰,艳压群芳;如阳春白雪,美轮美奂——600岁的昆曲传承至今,魅力不减,唯美依旧……

苏州园林的美学价值范文

苏州园林是中国江苏苏州山水园林建筑的统称,又称“苏州古典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时(吴王阖闾时期,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鼎盛于明清,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在苏州园林短暂的实习结束,为此作一实习总结报告,下面是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短短的九天实习很快就在火车的汽笛声中结束了,满载着大家的欢快和丰收的喜悦步入正轨——开始了新的学习。很显然这次实习是轻松的快乐的,但我们没有因为轻松和快乐而乐不思学,实习的结果还是硕果累累的,我们见识到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们见到了美丽的西湖,我们体会了麻雀虽小五味俱全的苏州园林,更有现代化的大都市上海留给我们的震撼,并身临其境的体验了一番现代化大都市的生活。当然还有博物馆带给我们的深思。令我们耳目一新,意犹未尽。当然作为学习室内设计的一群人,实习的目的和实习后留给我们的任务才是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回味分析一下两类几乎完全不同性质的建筑环境特色,以及博物馆展厅设计的技巧和方法,这也是以后学习和工作中的有效阅历和实践内容,从中去领略实习带给我们知识和经验。

从苏州园林说起。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在于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

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的辟疆园,当时号称“吴中第一”。以后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据《苏州府志》统计,苏州在周代有园林6处,汉代4处,南北朝14处,唐代7处,宋代118处,元代48处,明代271处,清代130处。现存的苏州园林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包括大大小小几百座古典园林。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在16~18世纪的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它们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从宋代起经元、明、清的千余年来,苏州作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至今仍保存着这么多独树一帜的私家园林。所有这些古典园林,其建筑布局、结构、造型及风格,都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衬托、对景、借景遗迹尺度变换、层次配合和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等种种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在城市中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构成了苏州古典园林的总体特色。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可以体验让人舒畅的生活,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

苏州园林的美学价值范文

苏州是历史悠久的古城,私家园林始于公元前6世纪,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代城内外有园林110多处。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现存名园十余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怡园等。

苏州是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被誉为园林之城”,其盛名享誉海内外。苏州古典园林历史绵延2000余年,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她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展示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实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与苏州园林”并驾齐名的苏州风景名胜:虎丘、天平山、石湖等风景区也是古往今来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苏州虽然发生空前绝后的变化,但仍然保留着苏州古色古香的都市风格。而我们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虽然不能给这座古城做贡献,但我们可以采取保护措施,例如当我们在游玩时,不该在名胜古迹上乱涂乱画,看见别人在损坏的时候要上前阻止。

我们应当为生活在这么一个美丽的文化古城,而感到无比自豪。那么,无论在苏州的某个角落,都要自觉保护美丽的古城风光,不让它受到任何伤害,也为了能让苏州人民的后代都能看到古城风光,加入到保护美丽古城的行列中来吧!多一份保护,就多一分力量,亿万分力量结合起来,就会把这美丽的古老城市的风光保卫起来,让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苏州,圆满举行!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生物质能行业研究范例(12篇)

    - 阅0

    生物质能行业研究范文篇1首先,农业的弱质性。随着时代的进步,工业的迅速发展,农业的地位已经相对有了较大的下降。这是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决定的,相对工业,农业应该被保护,事实上。.....

    现代光学薄膜技术范例(12篇)

    - 阅0

    现代光学薄膜技术范文篇1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结束了蔬菜产品供给长期短缺历史。21世纪,农业发展成了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农业技术的被发,可以为蔬菜提供各.....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