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财务风险;防范策略

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也加大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力度,其中,财务管理也是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彰显了财务管理、内控建设以及核算管理的重要性。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与财务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的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质量,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顺利运行和稳定发展。本篇文章将进一步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防控措施进行探究和分析。

一、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概述

(一)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通常就是指一个单位要想实现自身设置的经营目标,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和完善性,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保证运营活动的高效性、可行性而对单位内部进行统一调整、束缚、规划、评估以及控制的完整的管理方式的总称。单位要想构建和执行有效性的内部控制,应该包含五方面的要素:第一,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单位开展内部控制活动的基本条件,通常包含了治理框架、机构建立、职权分配、内部审计、企业文化等;第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单位运营活动中可以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分析,进而采取相应的防护和控制措施;第三,控制活动。控制活动通常指单位借助风险评估结果,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把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畴内;第四,信息与沟通。指单位可以将收集的相关信息进行及时传递,保证单位和内部以及外部进行实时交流;第五,内部监督。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对内部控制构建和执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管,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估,及时找出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二)财务风险

所谓的财务风险主要指单位财务框架缺乏合理性,资金应用欠妥当,使得单位丧失可偿付能力,进而造成投资预期收益得到减少的风险。财务风险是每个单位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经历的一个现象。财务风险通常是以客观身份出现的,单位的相关人员可以采用相关的措施来将财务风险控制到最低,但是不能完全消除风险。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职能的实现

(一)财务决策

为了有效的降低资金浪费以及各个风险的发生几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要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方案,以此来实现财务指标的落实。只有采用综合经济标准的方案,才能提升行政事业单位整体财务管理水平。借助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防止急功近利的现象,保证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看待问题时的全面性,进而减少成本投入。投资决策作为单位开展所有决策的主要环节,因此,我们经常会说投资决策出现失误,就会给单位带来重大的失误,一个关键的决策如果出现了失误,就会给单位带来严重的损失,情节严重者还会使得单位面临倒闭的危机。所以,财务管理可以对单位制度投资决策进行合理的把关。

(二)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指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以及相关财务数据,采取专业的分析手段和方式,对一段时间内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估。开展财务分析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对行政事业单位获得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进行评估,找出预算没能实现的主观以及客观因素,同时对这些因素进行解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而确保预算管理工作顺利落地。财务分析必须建立在真实的会计信息之上,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有利于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从而提高财务分析的客观性。

(三)财务控制

财务控制的主题就是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各个部门的财务行为。换句话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控制标准应该和内部控制标准相吻合,这样不但可以促进财务管理框架的构建,同时,还能保证财务管理框架的合理性。另外,财务控制还能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行为进行规范,督促事业单位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加大风险管理力度,明确各个员工的职责,确保各项活动的正常运转。采用财务控制的方式,可以将风险隐患扼杀在摇篮之中,防止欺骗、舞弊的现象,保证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

三、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能力薄弱的因素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滞后

当前,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等工作时,依旧采用手工预算以及核算方式,在账户记录、财务工作组织、账户构建、内部控制管理方法、财务处理流程、财务档案保管等多个方面缺乏变化性,无法迎合时代的发展步伐的需求,即使有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建立了相应的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机制,但是一味的注重在财务上的作用,缺少财务功能上的认知,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只是将管理范畴规划在财务预算、财务报账以及财务核算三个方面,没有重视财务管理整体的掌控性,无法开展有效的财务控制工作。

(二)财务预算的不规范

由于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以及财务控制时没有构建完善的财务核算机制,导致预算过程缺少合理性。在现实工作中,各个部门的预算和行政机构的预算管理相背离,使得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完全脱节,预算项目缺少细化性,在开展预算支出活动时,也没有做好统一监管和审核,在进行预算编制时,没有预留充足的编制时间,导致预算标准以及内容缺少全面性。在执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有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构建分析、评估以及跟进机制,无法对各个部门预算经费进行真实分析,不能对资金的应用效益进行全面评估。还有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资金预算时,没有进行统筹安排,存在盲从性,因此,在进行资金应用时无法做到合理控制,进而影响资金应用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三)财务控制系统落后

随着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一些企业已经将现代化的技术应用在单位的内部管理工作中,即使已经有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把先进技术以及设备运用在内部管理和财务管理中,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财务控制体系,依然是按照原有体系和机构来开展工作,这就导致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管理相关信息缺少实时性,工作效率不高,工作流程反复性大,反馈结果缺少合理性。还有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体系改革和配置时,对原始体系分析和改革不到位,导致内部控制中心环节以及重复环节过多,不能依照先进技术需求来对业务流程进行合理规划。

(四)财务人才的缺少

在新时代背景的影响下,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时,不但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全面掌握财务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学习,并且还要进行先进技能和知识的培训,懂得一些相关的财务控制体系的改进和维护技能。然而,当前,财务控制人才比较短缺,这也是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受到制约的关键因素。

(五)财务控制监督不到位

财务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主要构成因素,其主要将两种机制进行结合,一种是内部控制机制,另一个是财务管理机制。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控制监督的重要性,缺少完善的财务控制监督体系,监管机制不健全,影响监管职责的明确性,使得监管机制如同摆设,无实质内涵,进而不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进行有效监管和控制。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措施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加大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力度,将相关的管理机制贯穿在整个管理工作中,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工作有章可循,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程序和管理方式进行梳理,明确各个部门职员的相关职责,构建一个制单、监管、审核等多方位管理模式,进而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二)加强财务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作为财务控制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控制管理工作时,需要秉持收支均衡的原则,结合单位的发展策略标准以及预算管理流程来进行收支预算编制。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构建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使得财务管理和控制得到进一步提升。此外,在进行财务预算时,还要将一部分资金用于新型技术的引进和研发上,同时,对资金的应用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管,借助信息化平台,将信息化管理作用进行全面发挥,让单位各个部门可以及时了解各个项目的真实信息,保证在该部门预算不超出的前提下,对单位部门的预算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单位资金预算的合理性和规范性。结合行政单位的实际需求,对预算进行合理调整,从而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行。

(三)改进财务控制的系统

为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实时性和有效性,构建网络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其可以给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准确性提供保障。构建数据统计和分析机构,同时,为了保证单位资金应用的合理性,需要把单位制作的预算、工作人员工资、管理经费、物资采购经费等信息进行公开,尽量做到共同监管,保证单位资金应用安全。

(四)培养财务专业的人才

任何工作都离不开人的参与,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提升财务监管和内部控制水平,就要定期对单位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先进的技术,对先进设备的操作熟练掌握,进而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

(五)健全财务控制监督的体制

构建完善的财务监管体系,可以有效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财务控制监管机制的完善性和高效性,能够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标准进行确立、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流程进行梳理、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进度进行跟踪,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职责进行明确,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的优化配置,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稳定发展。

五、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加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风险监管力度,及时找出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存在的问题,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和控制策略,对未来行政事业单位执行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工作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田闯,韩颖,孙喜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廉政风险防控协同的可行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25).

[2]王晓群.基于内部控制角度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探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15).

[3]任荣锋.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16).

[4]孙晓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探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28).

[5]田闯,韩颖,孙喜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廉政风险防控协同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28).

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内部控制;事业单位;固定资产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的采购

针对固定资产的采购管理,其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固定资产的购置没有一个整体性的投资规划,很少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进行分析,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盲目求大求全、求多求精,导致一些不必要的仪器设备长期闲置;其次,单位各科室往往只从本部门需要出发采购,存在设备重复购置的现象,导致资源严重浪费;再者是一些事业单位在购置部分固定资产时,不同程度地存在不按行政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制度条例,不纳入政府采购程序,打“球”自行采购的现象。

(二)固定资产的管理

在固定资产管理环节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很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无法做到统一性,即财务部门负责总账,而后勤部门则负责房产、家具等,仪器设备管理部门只负责相关的设备器材,这种分散管理的做法对资产的保值、增值十分不利。其次,在处置固定资产过程中存在较多漏洞,比如人员离职调动时,对其所占用的公有财物缺乏有效的管控,导致新上任者需要重新购置,缺乏一个完善的报废设备残值回收机制,通常经手人将残值上交至财务部门流程即为终结,缺乏有效的中间审批;固定资产毁损、报废、调拨、变卖、转让时,不按规定及时向主管部门或同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并履行审批手续,存在随意出售、转让、核销现象,且处置金额相当大;更有个别单位存在擅自报废、违规处置固定资产,致使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最后,许多单位没有定期对固定资产清查盘点的制度,无法掌握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短少、损失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和堵塞管理中的漏洞,致使单位账实不符,责任不清。

(三)缺乏严格的测试与评价系统

在固定资产管理实际过程中,其管理效果未与事业单位各科室的业绩考核联系起来,因此无法引起科室及相关人员的足够重视。尽管有些单位、科室均建立了相应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但是缺乏严格的测试与评价系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可操作性均得不到有效保证。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

(一)内部环境方面

事业单位的内部环境是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完善的重要基础,其影响着单位管理目标的制定,对员工的控制意识产生直接影响,促进单位塑造内部控制的文化氛围,因此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就要加强内部环境方面的建设与营造。事业单位领导要改变“重钱轻物”的观念,从思想上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将其提升到工作日程中来;经常听取相关部门的反馈意见与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要进行有效的指导,实施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此外,对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要配备专业的会计人员,提升具体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财务人员不能有对固定资产疏忽管理的观念或对管理规定掌握不够的行为,杜绝单位账实不符或资产流失的现象发生。;

(二)风险评估方面

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事业单位要对各种可能产生的风险做出全面评估,采取科学的应对策略,保证固定资产管理适用于单位的发展战略目标。比如在固定资产采购过程中,如果未进行科学论证盲目采购,会导致单位投资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提高了投资风险;设备采购进来后出现闲置或者由于操作不当而损坏等情况,均会为单位带来相应的经济损失,增加财务风险;此外,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等。事业单位均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对这些风险做出合理评估,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以降低风险。

(三)控制活动方面

通过相应的控制活动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不相容的职务分离控制制度,比如固定资产的采购、验收以及付款过程;审批与执行等。第二,进一步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设置固定资产管理中心,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实现规范化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如事业单位在购置必须通过政府采购的固定资产时,就要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物资条例比质比价,不折不扣地执行,不得绕过该条例而自行采购;建立起离任核查制度,在单位领导或资产管理使用人员离任时,要组织核查,办理资产移交和监交手续,确保人走账清,防止资产流失;制定清查盘点制度,每年在整个单位范围内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科室则每半年进行自查,与设备科及总务科进行核对等;在处置国有资产时应向主管部门或同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并履行审批手续。此外还可以制定相应的固定资产档案管理制度、报损报废与调出审批制度、考核评比奖惩制度等等,事业单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促使这些制度形成一个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对固定资产进行合理配置,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四)资产管理的内部监督

要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审计监督制度的建立,相关的审计部门要对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落实进行定期督察,审计固定资产的效益,根据各

部门承担的任务量合理调剂,不足部分再进行有计划的配置。促进固定资产利用率与收益率的提高。建立全面的固定资产账目,任何实物形态的资产均进行建档登记,保证资产的来源清晰,分类合理。实行科学的固定资产预算计划,固定资产的采购要与实际需求相符,以预算计划为基础进行购置,既满足了工作需要,又节约了资产购置成本。资产管理部门要及时向财务管理部门报账,加强固定资产的核算,进一步完善基层固定资产的台账管理制度,将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密切结合起来,保证其得到有效的全程监控。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持续监控制度与考核评价体系,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内容要包含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内容,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活动持续监督、个别评估以及内部控制的控制缺陷及时纠正与改进制度,将监控的效力充分发挥出来。

总之,事业单位要保证持续发展,就要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管理,提升资产的利用率。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可以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水平,对事业单位的盈亏进行准确核算,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与及时性,提升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事业单位整体的综合竞争力。(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文峰街道办事处)

参考文献:

[1]朱宇,尚高岭.公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2011(4)

[2]金红春,田辉.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1(22)

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引言

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了确保信息质量真实可靠,提高经营管理效果及保护企业经营资产安全所进行的权责清晰的动态管理过程。行政事业单位是社会系统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兼具公益性与经济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所遗留下来许多诟病,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中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善。但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具有特殊性,因而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及审计制度,保护国有资产安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及资产完整,预防财务风险尤为重要。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内涵

1.1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范围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以各项资金的安全运行为目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内部管理合规、合法、合理,财务报告信息真实且完整,以及资产安全完整等。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应以公共服务为目标来设计,不可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会计处理与企业相比区别较大,因而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上比较简单。在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中,通过系统化与规范化的内部审计来达到单位内部风险管理与控制、治理的评价与改进效果,达到预算资金的集中与合理分配,以此为国家预算收入与支出所提供一切真实资料依据。

1.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企业的区别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与企业内部控制有一定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内部控制的目标上。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的财务目标、资产安全及合法合规目标是相同的,而行政事业单位还包括对腐败现象的预防及防范舞弊的控制,主要是为了提高公共服务效果。其次,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其体制是由国家条块分割,因而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比企业要小,只能对财权进行控制,也就是经济活动进行控制,而企业还涉及到事权控制。此外,行政事业单位的资本结构、资金来源与企业有很大区别,因而在建设内部控制制度时不能完全套用企业规范制度要素框架。但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比较注重风险评估,从而保障了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2.1财务基础工作薄弱

事业单位内部会计人员是进行会计监督、评价内部控制以及实行风险管理的主体,会计审计工作是一项系统性与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对于内部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来,大多数会计人员虽然具有一定的财务知识与阅历经验,对财经知识、会计理论等专业知识较为熟悉,但是对于相关信息技术知识和语言知识较为缺乏,在综合能力上还有待提高。此外,事业单位虽然建立了独立的审计机构,但是还是在很多方面受到了制约。例如会计兼职审计,经济监督活动无法独立开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审计部门失去了应有的监督核查效果。

2.2内部控制规章不健全

虽然近年来,很多行政单位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在管理上还是一直存在盲区,对于制度的内容还不完善,只有财务制度相对具体,但是规章制度并没有能覆盖到单位的各项业务活动,只是涉及到会计业务,很多业务活动无章可循,开展起来也无据可依,业务与会计如何联结一直都是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同时,虽然初步建立了规章制度,但是在控制方法上还是存在不当行为,如内部控制只凭个人经验与权威,内部控制的任务只交予一人完成,内部控制权责不清等。

2.3内部控制执行效率低

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建立了规章制度来加强内部的管控,但是缺乏执行力,有的领导驾驭在内部控制之上,将内部控制当作为自己服务的制度摆设。同时,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较为特殊,对于经济业务的开展大部分围绕预算进行,但是我国很多事业单位预算的执行力度不足,频频发生超预算支付,有些内部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有损公肥私、收受回扣、中饱私囊这样的问题出现。

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措施

3.1加强内部财务管理

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预算管理,做到科学预算编制,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预算,满足事业单位内部需求,同时,还应加大对预算工作的执行力度,严格日常收支与资金划拨,全面监督与管理执行过程,遇到问题应向上级部门及时汇报。此外,事业单位还应建立成本核算制度,约束单位内部人员浪费现象,例如对办公设施与日常开支等浪费要及时制止,从而确保事业单位实现稳定管理。此外,还应提高内部财务人员综合素质,要求内部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财务业务水平与工作效率,通过努力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财务人才队伍来全面提高内部财务管理的工作水平。

3.2巩固内部控制意识

加强内部控制知识的宣传,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与管理人员进行内部控制的培训与考核,提高内部控制意识及业务素质。同时,还应明确部门、岗位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设立相应部门来执行内部控制管理的考核,如各级政府和事业单位应加强对本级、下级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的考核,考核的内容要加上内部控制指标考核、自我评价考核等,从而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执行机制,通过这些考核来提高全员内部控制的意识,达到内部控制效果。此外,还应加强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评估,成立风险评估小组,建立风险评估机制,评估应按照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的程序来进行,针对各项经济活动的特点来设定控制目标,并对单位内部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来进行汇总,通过采取一定的方法来分析风险发生的机率及对单位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从而选取最佳的应对方案,降低或规避风险。

3.3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单位各岗位的权责关系,单位负责人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具有明确的责任,因此,要合理设置内部控制中的关键岗位,建立互相监督与互相制约的工作机制,从而避免一人多岗、预防腐败现象发生。同时,还应划定权利尺度与审批程序,严格限定超出权利范围之事发生。加强对单位资产管理,建立日常管理制度,并定期进行彻查,明确资产保管人员及使用权人的责任,创建资产管理台账,降低国有资产流失。此外,还应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通过内部控制所实施的情况来自我监督检查与评价,监督的范围应涵盖单位所有的业务活动,并包括各项管理机制的执行情况。

3.4加强单位内部信息系统完善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对网络的运用越来越普遍,网络是现代信息沟通的另一种方式,给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建设与沟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加强内部信息系统建设,通过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充分投入来完善信息系统建设,并加以维护,达成单位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例如可以建立反腐机制,根据惩防并举的原则建立贪腐信息共享平台,任何人员可以进行匿名举报,从而构建内部信息的集成,以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3.5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活动的执行

行政事业单位要想在内部控制上可以顺利实现管理目标,就必须加强内部控制活动,根据内部风险评估来确定应对风险的策略,以此可以科学合理设计与执行各种控制政策。对于不同层级的事业单位来说,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及规模来选择适用的内部控制方法。对于两个相分离的岗位可以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并相互监督与制约,在对重大事项的审批中可以采取会签制度,限定相关人员的授权。同时,对于经济活动可以实行统一管理,成立联合小组,由部门领导负责牵头,加强对活动的执行效率。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还应采取对内部信息的公开,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来确定公开的内容和范围,并按照一定的方式与程序进行。

4.结束语

综合上述,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了履行职能,并实现目标,应对风险而进行的自我规范的过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也是为了实现控制目标与防范经济活动中的风险。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想达到内部控制的效果,就必须完善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加强内部控制知识的宣传与培训,强化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以及提高内部控制的审计与监督,加强对财务人员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在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深化改革达到成效,创造服务型政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子剑.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商,2014,(30):92

[2]史晓丹,宋艳梅.探讨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J].中国电子商务,2015,(1):105106

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范文篇4

【论文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一、引言

2011年财政部会计司发文指出“应当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作为新一年重点工作,这意味着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事业单位将成为内部控制建设的下一个焦点。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防范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风险,将内部控制设与完善纳入我国惩治预与防腐败体系,将必势必成为我国防范财政风险的重要环节。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为保护其财产安全、完整,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而对事业单位内部财务运行所做的制度安排。随着事业单位迅速发展,筹资渠道不断增加,产生了内部控制的需要,但是其内部仍然存在着资产管理混乱、预算管理随意、对外投资盲目、财务监督不力等内控不健全的现象,导致其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健全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成为事业单位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涵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定义及特征

所谓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为实现事业单位的管理目标,以财政部门预算管理为主线,通过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控制程序和方法,对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风险进行有效识别,控制和监督的机制。

理论上说,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并贯穿于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而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即是在这种管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是由内部管理人员逐步总结并完善而形成的自行调整和自我监督的体系,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第一,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组织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等;第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组织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第三,信息沟通信息与沟通是组织及时、准确的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组织内部、组织与外部之间的有效沟通;第四,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组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现状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各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一直处于薄弱阶段。不足之处主要表现:第一,内部控制意识淡薄。目前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淡薄,一些单部门领导对内部控制认识不够,只注重事业的发展,提高自己的“政绩”却忽略了单位的内部控制,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还有一些事业单位领导错误的把财务部门的预算控制当成企业的内部控制。忽略了财务部门对单位的监督作用,不重视财务人员的工作,打击了财务人员工作积极性,降低其对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意识,无法真正达到单位内部控制的要求。第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岗位设置不合理,多数事业单位控制制度不完善,由于事业单位的编制有限,人员紧张,岗位安排不到位,岗位调协不合理,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甚至有的部门的会计、出纳由一人担任,严重违反了会计制度。不相容职务是指如果一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舞弊的行为。不相容岗位不能合理设置,容易出现管理漏洞,发生舞弊行为。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固定资产管理混乱等问题十分突出。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措施

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许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熟悉还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碰到具体新问题都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厉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原有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和方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将会面临更大的环境变化和生存风险、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经营管理将面临来自各方面的经营风险,如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开拓市场的风险、担保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

(一)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针对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疏于建设的现状,各种类型的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特点,完善各自单位的财政管理制度,建立科学财务管理体系,如建立各事业单位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就拿内部稽核制度和牵制制度来说,各种类型的事业单位不尽相同,应建立在本单位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上。总的来说,内部稽核制度包括稽核工作的职责、权限,个体分工和组织形式,以及稽核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基础流程等等。

(二)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实行风险问责制

为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实行财务管理问责制,以强化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人员以及相关领导层的风险意识。所谓问责制,是指若因为个人过失及故意,损害国家或他人的合法权益,以致产生不良的影响和后果,或者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岗位职责,导致正常的工作秩序紊乱,工作效率降低,通过实行内部监督来进行责任追究,以强化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风险意识,如让事业单位的财务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并作为本单位财务风险控制的第一责任人等手段来强化事业单位领导层的风险意识。

(三)强化财务人员素质建设

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1前言

我国各事业单位除了国家财政拨款的资金以外,便是单位自身的部分盈利。由此看来,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从整体来看还是比较单一的。正因如此,导致很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着诸多缺陷。然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却并没有引起事业单位内部以及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同时在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方面也缺乏有效的分析。因此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及其形象,甚至致使事业单位的公信度也大大降低。如何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问题成为各个事业单位争相研究、探讨的焦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问题如果得到健全与完善,不仅有利于事业单位的健康有序发展,也能节约国家资源。因此,本文着重探讨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适用性方案。

2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2.1在财务处理以及票据方面管理不当

某些事业单位会发生领导或是一些财务人员贪污单位财务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事业单位内部对于财务管理以及票据方面的管理措施不严谨造成的。包括重要印章不分开保管,票据与开具统归一处放置等。这也是贪污、挪用公款等问题多发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事业单位在财务处理以及票据方面管理不当,致使单位内部一些员工可以利用职务便利对原始票据进行造假。利用虚假发票骗取报销的行为也屡见不鲜,但是却无人举报或进行管理。从而致使单位甚至国家的资产流失严重,同时也会造成部分会计信息有失真实性。

2.2对于预算方面的控制有待提高

各事业单位在意识到预算方面存在的问题后,虽然对预算方面的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在预算的控制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预算制定的一些计划和策略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并不能完全适应目前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要求。只是简单的依靠当年收入与去年支出情况结合事业单位的特点来制定预算的方法,并不能保障预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3会计人员普遍偏低的整体素质

会计人员的素质会严重影响到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问题的顺利实施。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在招聘相关会计人员的时候没有到被招录者的个人素质问题,从而造成从招聘阶段开始时员工的素质就出呈现参差不齐的情况。二是,在员工正式上岗之前,事业单位没有给予工作人员相关的培训,因此,许多员工的业务素质普遍偏低。这些都严重影响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问题。与此同时,一些会计人员在工作时不会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进行操作,因此,很多会计报表中会存在很多明显的错误。这种工作中的纰漏的出现直接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前进与发展。

3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问题的解决措施

3.1实行授权审批以确保流程顺利进行

实行授权审批制度,规定每笔支出及其相关的支付情况都必须交由专人审批签字。保障单据以及相关附件齐全完备,实现每笔支出都有据可查。建立完备的责任系统,使每单细节都能具体到相关的责任人。关于事业单位内部比较重大的支出条目,须由事业单位内部的领导共同商议、签署,协商同意后方可执行,以减少资金损失。

3.2增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

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尤其是会计人员的培训,可以有效降低因入职时参差不齐的文化素质造成的工作上的失误。事业单位内部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不仅关系到该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效果是否有效,也关系到单位的公信度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从而进一步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使员工的管理、执行能力获得进一步提高。同时也要加强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员工的职业操守以及诚信品质的培养,以提高个人的诚信水平,进而提升事业单位的整体公信度。

3.3有效控制预算

预算对于一个事业单位具有重要意义。单位可以通过预算了解到相关的支出数据以及支出方向的问题,以保障资金的应用方向科学、正确。不管是预算的執行还是编制、整理以及分析等都需要在有效控制预算的基础上进行。只有对预算进行严格控制与把关才能使预算的编制更为有效。预算关系到事业单位的资金命脉,一定要加强控制,避免资金的流失。同时需加强各执行部门的联系,以达到为各项预算提供有效信息的目的。

4结语

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医疗保险;内部控制

一、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点及原因分析

(一)医保基金运行内部风险

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活动,支出活动以及业务等一些活动的经办,都是在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和管理方面较为重要的内容。而在这之中,最为基础的便是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只有收入足够,安全而且可靠,整个医疗保险基金才能有足够资本进行有序运行,只有资金到位才能保证任何支付工作都可以顺利的进行,基金收入是否稳定,是医疗保险基金是否顺利成功地满足参保人员关于医疗保险的需求,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条件。而基金的支出则是运作医疗保险基金最终的目的,基金支出关系着是否能够合法合理,有效率地运用基金的收入。任何与医疗事业相关的保险业务,也都是通过达成实现医疗保险支付为最终的目的。因此基金支付内容是否合法,基金的运行是否安全,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了。而医疗保险业务经办的流程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医疗保险基金运作过程之中的每一个环节,所以,在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上所存在的内控风险点,都可能会对医疗保险基金的安全带来极大的危险。

(二)医保基金运行外部风险

在医疗保险管理事业单位内部的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是不能够以独立的形式单独的存在或者运行的,它必须要结合省内社会以及人员实际发展的状况。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外部环境变得愈加复杂,而这些因素对医疗保险管理事业单位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来说,则是巨大的挑战。在医疗保险管理事业单位其日常运行需要依靠大量的资金支撑,而这些资金往往来自多个方面,单位内部的资金流动只是单位资金的一部分,因此在医疗保险管理事业单位在日常的运行过程中往往会收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尤其是资金环境与医疗消费理念环境,因此有关单位在日常的运行的过程中也往往受外部风险的控制。

二、规避医疗保险基金的内部运行风险

(一)强化经办流程,规避业务经办风险

领导委托授权机制是我国目前所用医疗保险管理事业单位正在使用的机制,这种模式直接将整个医疗保险的管理工作都交付于一把手来进行统筹,由一把手向每一位分管副局长任务以及划分职责范围,而赋予分管副局长在其职责范围之内的部分权力,而每一位分管副局长再继续向下划分职责范围以及赋予职责权利,由此来将所有业务合理合法地分级委托授权,而对于部分较为特殊的业务,则是直接交给一把手或者分管的副局长来进行直接的审批,构建成由主管局长直接对下级进行授权或者由分管局长向下级进行授权相结合的一种动态的授权机制。从一个方面来说,每一个部门都有其特殊的业务经办的范围以及业务岗位的需求,而每个部门内部的业务办理人则要根据这些实际情况,通过提前向上级提出业务操作权利的申请,在部门负责人分析汇总审查没有任何错误之后,就能够继续向分管副局长申请,分管副局长在核实实际情况之后,再进行批准,进而通过指派统计信息部专员的方式把审批以及授权的结果反馈回去,而整个授权的过程之中所涉及的任何手续原件都是需要归档来进行保管的。而从另外的一方面来看,当面对特殊业务时,业务经办部门可以通过直接向主管局长汇报实际情况和提出申请的方式,进行授权的申请。待主管局长审核事情之后同意授权并安排统计信息部专员进行相关的授权操作,并且需要保存整个报备过程所涉及到的信息。

(二)调整医疗保险征收比例,规避基金收入风险

就目前而言,以单位来进行缴费和以个人自己进行缴费这两种方式是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筹集的最为主要的方式,两种方式各有特点但又相互详解,因此目前大力推行的则是尽可能地去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分开进行管理的方式,而在这种模式的管理方式当中,几乎是所有的参保单位都是依靠着该单位职工的工资水平来作为缴费数额的依据,由单位来进行缴存的基金就划入医疗保险统筹金当中,交付于医疗保险基金再统一进行规划和使用,而通过个人缴费方式的基金则是要划入职工个人的资金账户,而这笔资金要让参保人员自己来支配。使用这种费用筹集的模式最大的特点便是收费数额与职工收入的高低有着紧密的联系,当职工的收入水平较高时,缴费的数目就会较高,与此相反的,当职工的收入较低时,缴费数目就会偏低,当参保单位具备雄厚的资金不至于让医疗保险基金出现资金不足的问题时,这种模式便能够帮助实现医保基金待遇更加公平,但是这种模式也是具备着极大的弊端。首先,就目前而言,大部分从业人员的资金收入方式不再是仅依靠工资这种单一的渠道了,在经济高速发展,收入方式逐步多元化的今天。证券、理财、债券和众筹投资等等一些方式已经渐渐进入了百姓人家的视野甚至成为了部分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越来越多的家庭不再把工资收入放在收入方式的首位。因此,若基金缴费依据只是依靠工资的收入的话,则会很容易形成医疗保险基金筹集不公平的局面。

三、规避医保基金运行的外部风险

目前医疗保险的改革正处在优化阶段,现阶段医疗保险的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加大宣传,同时针对区域的政策实行科学的推广方案,是当地的老百姓可以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享受丰富的便利的医保服务,同时在医保运行的整个流程强化监管,通过多种渠道丰富参保的渠道及投保资金来源,针对实际的适用人群简化医保的相关流程方便老百姓使用医保,尽可能的就简化投保的流程及医保资金下发流程,方便老百姓使用,同时减少第三方基金的运作空间,营造良好的投保环境。随着相关平台的建立,异地就医的也变得越来越方便,在未来的工种中应当重视对于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工作的探索,且对国家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试点专项工作也要进一步关注,积极的进行宣传努力提升异地就医的时效性,促进医疗体系一体化的建设,提升医疗信息体系的完善度,并做到能够在合适的时间点直接接入全国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平台。以公立医院作为基础,进一步地推行体制改革,加快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的进度,并建立和完善分级诊疗,差别支付等机制。进一步地去扩大三甲医院同基层医疗机构待遇支付比例的差距,同时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来说,支付比例的提高以及支付范围的扩大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对于医疗体系中支付方式的选择,可以积极的引入新的支付接口,除了采用银行卡银联等支付方式,还可以引入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方式,这种支付方式可以使医疗支付更加便捷,在方便了消费者的同时也可以帮助相关的机构减轻资金压力,提升资金流动和支付的效率。同时依托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规避医疗支付中的风险,依托大量的数据帮助有关单位提升支付效率。

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范文1篇7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人员综合素质还有待加强

事业单位中,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主要是指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事业单位会受到编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存在部分财务人员并未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同时,事业单位中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往往年龄较大,但相应的会计管理、制度等知识更新较快,因此财务管理工作中常常会出现诸多的问题。

2.相应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当前,我国的问题层出不穷,这也进一步的复杂化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加大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而这样的大环境中,若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水平较低,可能就很难抵挡住诱惑,制造出一些财务案件,给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3.内部控制制度仍需完善

财务人员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监督是必须要从始至终做好的一项工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发现,对于监督这一职能,许多财务人员并未能正确认识,也处理不好服务与监管之间的关系。

4.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事业单位中,多会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如会计人员配备不合理、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不明确、交接工作不规范、机构设置不合理、财务报告编制不合理等,这些都是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没做到位所造成的,也直接反映了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的问题。

5.会计监督制裁不力

事业单位中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切都围绕着领导进行,而忽视了有法律效力的会计法规,而下级财务人员因害怕违背上级,就可能会违背会计法规,使会计法规完全失去其效用。而秉持相关法律规定的财务人员又会因为违背了领导的意愿而遭受领导排挤。长此以往,便会形成恶性循环,给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带来一些恶劣影响。

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

1.加大法律体系的建设力度

会计监管的有效实施必然会提升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效力,而会计监管的有效实施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维护。当前我国已经颁布了会计法,该法律对会计监管的执法职责和权限进行了明确的划定,并加大了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当出现违规违纪现象时,也会对相关企业和负责人进行曝光。而为了更有效的进行会计监管,配套的法律法规还需进行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

2.明确会计责任主体

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领导和负责人对于自身的职责并不十分清楚,在没出现问题时,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指挥,出现问题时,立刻开始推卸责任。而这一思想和行为从极大程度上造成了会计监督职能的缺失,对会计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也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使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就必须对会计责任主体进行明确的规定和划分。单位负责人需担负本单位会计工作的整体责任,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同时,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也要保证能依法履行职责。

3.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

会计人员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必然会对财务管理工作大有助益。当前,会计知识更新迅速,会计人员要想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就必然需要扩充自己的会计知识。因此,需要接受定期的培训,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稳步的提升。在会计核算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全过程中使监管贯穿始终。

4.明确有关政府部门的职责分工

对有关政府部门的职责分工进行进一步的明确,使相应的政府职能部门能够各司其职,最大限度的发挥出监管作用。事业单位中,各部门的责任分工也应得到进一步的明确,监管部门要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加大对资金、财务管理以及经济核算的力度,发现违规违法行为,则给予更重的处罚。

5.加强财务制度建设

财务制度的建设和健全是一项需长期坚持的工作,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财务制度建设的加强,可对财务的支出进行行之有效的约束。首先,进行综合性管理制度的建设,如经费管理制度的加强和财务人员职责的明确等;其次,进行单项管理制度的建设,如车辆管理制度、接待制度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为事业单位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支出约束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此外,办事时要严格以制度为标准,以堵塞漏洞,尽量提升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范文篇8

【论文摘要】内部控制是强化风险管理,规范管理行为的重要保障措施。事业单位由于其特殊性,完善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具有更重大的意义。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存在诸多弊端,内控体系不健全,风险管理水平低下,不能有效地对单位内部实施风险控制。本文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特殊性出发,对其内部控制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就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提高其管理水平提出几点建议。

【论文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一、引言

2011年财政部会计司发文指出“应当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作为新一年重点工作,这意味着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事业单位将成为内部控制建设的下一个焦点。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防范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风险,将内部控制设与完善纳入我国惩治预与防腐败体系,将必势必成为我国防范财政风险的重要环节。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为保护其财产安全、完整,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而对事业单位内部财务运行所做的制度安排。随着事业单位迅速发展,筹资渠道不断增加,产生了内部控制的需要,但是其内部仍然存在着资产管理混乱、预算管理随意、对外投资盲目、财务监督不力等内控不健全的现象,导致其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健全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成为事业单位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涵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定义及特征

所谓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为实现事业单位的管理目标,以财政部门预算管理为主线,通过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控制程序和方法,对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风险进行有效识别,控制和监督的机制。

理论上说,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并贯穿于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而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即是在这种管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是由内部管理人员逐步总结并完善而形成的自行调整和自我监督的体系,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第一,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组织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等;第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组织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第三,信息沟通信息与沟通是组织及时、准确的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组织内部、组织与外部之间的有效沟通;第四,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组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现状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各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一直处于薄弱阶段。不足之处主要表现:第一,内部控制意识淡薄。目前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淡薄,一些单部门领导对内部控制认识不够,只注重事业的发展,提高自己的“政绩”却忽略了单位的内部控制,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还有一些事业单位领导错误的把财务部门的预算控制当成企业的内部控制。忽略了财务部门对单位的监督作用,不重视财务人员的工作,打击了财务人员工作积极性,降低其对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意识,无法真正达到单位内部控制的要求。第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岗位设置不合理,多数事业单位控制制度不完善,由于事业单位的编制有限,人员紧张,岗位安排不到位,岗位调协不合理,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甚至有的部门的会计、出纳由一人担任,严重违反了会计制度。不相容职务是指如果一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舞弊的行为。不相容岗位不能合理设置,容易出现管理漏洞,发生舞弊行为。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固定资产管理混乱等问题十分突出。转贴于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措施

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许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熟悉还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碰到具体新问题都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厉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原有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和方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将会面临更大的环境变化和生存风险、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经营管理将面临来自各方面的经营风险,如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开拓市场的风险、担保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

(一)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针对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疏于建设的现状,各种类型的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特点,完善各自单位的财政管理制度,建立科学财务管理体系,如建立各事业单位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就拿内部稽核制度和牵制制度来说,各种类型的事业单位不尽相同,应建立在本单位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上。总的来说,内部稽核制度包括稽核工作的职责、权限,个体分工和组织形式,以及稽核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基础流程等等。

(二)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实行风险问责制

为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实行财务管理问责制,以强化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人员以及相关领导层的风险意识。所谓问责制,是指若因为个人过失及故意,损害国家或他人的合法权益,以致产生不良的影响和后果,或者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岗位职责,导致正常的工作秩序紊乱,工作效率降低,通过实行内部监督来进行责任追究,以强化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风险意识,如让事业单位的财务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并作为本单位财务风险控制的第一责任人等手段来强化事业单位领导层的风险意识。

(三)强化财务人员素质建设

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既是国家法制化建设下的基本要求,也是其良性发展,提高社会公信力的一种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结合内部控制的相关理念,改进资产管理模式、制度和方法,保证资产配置、资产核算、资产清查、资产使用的合理性,提升资产的使用价值,这也是有效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成本、规范工作行为的重要手段,还可以避免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深度理解内部控制的内容、目标和原则,科学开展资产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的问题

经过实际的调查研究,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有关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分别是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以及资产清查等方面,现本文对此进行详细介绍,为相关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1、资产配置不够合理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对资产配置认识不够深入,没有设置独立的资产管理部门,片面地认为不设置相应的部门也可以进行准确的资产购买预算,这样就导致资产配置过于盲目,不够科学,致使实际资产大于现实需求,产生资产闲置,预算成本增加的问题。除此以外,还增加了对资产保管的费用,且资产折旧带来的损失也不断增加,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

2、资产管理职责不明确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资产使用过程的管理工作不到位,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职责不明确、监督力度不够,导致资产使用价值不能充分发挥。比如说,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形成科学的资产管理制度,将资产使用和保管等职能交由财务部门负责,而资产管理部门则形同虚设,对于资产使用过程缺乏监督,导致资产使用效率低,没有发挥出实际价值,且质量和数量都有影响,这也是内控工作开展的要点。

3、资产处置相对比较随意

在现实当中,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资产处置的不合理性主题要体现在缺乏科学的处理流程、领导一言堂”现象严重、资产价值评估体系不健全,致使资产的卖出价格要低于资产的实际价格,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笔者认为,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相应的法律体系,且制度不完善,对内部控制影响较大。

4、资产清查不全面

资产清查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才能有效开展,这一工作的落实可以为内部控制工作提供依据。但是,在实际当中,行政事业单位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为资产清查带来一定的难度,且清查的内容不够全面,仅仅是一种数量上的核对,没有对其价值进行核算,导致清查效果不佳。

二、基于内部控制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策略

1、完善资产配置制度

首先,要建立相应的预算制度,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了解实际的诉求,制定资产采购计划,从而提高内控过程的成本管理。除此以外,为了保证预算工作的专业性和实效性,要由专人、专职、专责管理,并对预算结果进行分析,既要满足实际需求,又要合理控制成本;其次,提高部门领导对资产配置的重视程度。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将资产管理作为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业绩考核的指标,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其积极性和责任意识;其三,发挥各部门的主动性,完善流程。由各部门提出需求计划,相关领导根据前几年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审核和改进,最终确定,保证资产配置符合内部控制的相关要求,降低成本。

2、规范资产使用管理

第一,明确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责,确定其管理的内容。对于资产管理部门要进行资产使用申请流程、资产使用、资产回收、资产保管、资产出卖等等方面的制度建立,规范资产管理过程,按照实际情况追责,奖功罚过,绝不徇私;第二,要对一些重要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管,了解资产的状态和实际的使用价值,保证资产使用和申请时的计划一致,规避随意使用资产的现象发生;第三,对资产使用之后的结果进行验收,尤其是固定资产,要检查其数量和质量是否存在问题,如果是因为使用不当或者其他人为因素带来的资产价值降低,要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这也是内控理念的一种表达。

3、资产处置方面

有关于资产处置方面的工作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完善,其一,建立相应的资产处置法律法规,形成法治化基础,规避随意处置资产的行为,并制定针对性的处置流程,先由相关部门审核资产是否达到应该处置的条件,然后对其进行估价,接下来上报相关部门,获批后方可处置,严格控制每个流程,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其二,建立科学的价格评估体系,由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统一的标准,单位内部也要设置相应的评估专员,并做好评估过程的监督工作,防止人为盗卖国有资产的行为发生。

4、资产清查方面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清查难度较大,尤其是一些遗留问题,缺乏有效的解决措施,到目前为止,这一问题仍然影响资产清查。基于内部控制理念,笔者建议,可以对资产类别进行划分,建立一定的数据库,以时间为界限,对以前的资产注重折旧、数量、处置等方面管理和清查,对于一些新购置的资产要采取全过程动态管理模式,建立信息平台,及时更新资产的相关信息,了解资产动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要重视资产管理,结合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方法和理念来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增加资产的使用价值。通过对资产购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和资产清查等方面的全过程管理、信息化管理和动态管理,来增强管理效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系的完善,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

参考文献:

[1]陈艳利,宁美军.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5(10):60-61.

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范文1篇10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040-02

一、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全面预算是指单位在统筹考虑单位内外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站在战略性高度,,对一定期间的各种活动做出的规划与安排。预算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的一条主线,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面预算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广泛应用,全面预算为主体实施战略目标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主体的功能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非常重要的现代管理模式。但实际应用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第一是单位层面上:思想认识有偏差、目标定位不合理(没有长远规划,基本上是化钱预算);预算落实使命与目标的桥梁作用没有充分显现;人员素质和队伍建设等人力资源问题有待提高;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相配套的组织架构有问题。第二是预算操作层面上:预算的编制基础薄弱,编制方法落后;预算落实过程中执行力度弱、刚性小、灵活性差、监督不到位、考评与问责机制缺失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没有一个系统的解决办法,通常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结果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效果不理想。那么有没有什么一个系统的解决的方法呢?

根据COSO框架理论,内部控制是为达成某些特定目标而设计的过程。预算控制就是内部控制的主要方法方式之一,特别是在以预算管理为是核心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控制必然成为单位内部控制最重要的形式。而利用COSO框架理论就可以为我们构建一套系统的预算控制体系,克服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实施中的问题。但现实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观念淡薄,内部控制系统薄弱。而内部控制作为管理工具不但能解决全面预算工作中的问题,而且对行政事业单位收支管理特别的重要,因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收支占GDP的比重及规模很大,比如2009年我国的GDP是33.5万亿,而财政收入是6.8万亿,支出是7.6万亿,并且每年以万亿速度增长。所以抓住全面预算这一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核心来构建和完善内部控制系统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那么,从二者的关系来分析,是否有可能利用全面预算来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又如何构建呢?

二、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是内部控制的基础

1.全面预算的目标体系对内部控制具有导向作用。现代的全面预算吸收了平衡计分卡的科学内容,从主体的使命和愿景出发,站在了战略高度来建立主体目标体系,不仅表现为财务预算和经济指标,还包含了一系列的非财务指标。强调的是主体的社会责任与长远的发展。而内部控制的终极目标就是促进主体实现发展战略,它要求主体将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其他的合法合规、资产安全、信息报告质量和效率效果目标都是为实现这一终极目标服务的。因此从目标上看,全面预算对内部控制有一定的统驭作用。

2.全面预算与COSO框架五要素。(1)全面预算是内部控制环境的基础。全面预算强调的是“全额、全面、全员”的预算。全面预算的“全”字是控制环境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也是全面预算能与内部控制全方位融合的根本原因。行政事业单位要保证全面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就要在单位的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人力资源、文化建设和员工的思想理念方面做文章。(2)全面预算是风险评估的依据。风险评估是主体及时识别、分析影响主体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并合理确定应对策略的内部控制环节。而全面预算为风险评估的目标设定、识别、分析和应对提供了具体要求和依据。(3)全面预算是内部控制活动的具体途径。控制活动是主体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预算控制就是其中之一。(4)全面预算是内部控制信息与沟通的基本平台。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主体内外有效沟通,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条件。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工作中的信息收集、加工、处理是内部控制信息与沟通的基本途径与方式。(5)内部监督离不开全面预算。内部监督是内部控制的生命线,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指标体系为这种内部监督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标准,预算的考评工作更是内部控制监督的具体表现。

三、全面预算与内部控制建设

1.借助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的地位改变内部控制现状。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全面预算是传统预算的延伸和发展,预算在我们国家可谓是源远流长。过去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时代,预算与计划曾是我们管理经济的主要手段。自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6年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以来,现代内部控制理论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人们对新的管理理念的接受要有一个过程,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计划和预算在人们脑海中的地位几乎是不可动摇的。在这种状态下,要想在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不采取一定的策略是不行的。而预算的地位以及它与内部控制的内在联系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所以我们可以利用预算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来逐步完善内部控制。

2.以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目标体系促进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战略性目标要体现主体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内部控制和全面预算都是行政事业单位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自身价值的工具。为此在全面预算的目标体系制定过程中,要把全面预算的目标充分融入到内部控制的目标体系中。全面预算目标体系是主体战略的具体体现,它包含经济指标和非经济指标,是在充分考虑主体的内外部环境前提下的多维体系。因此保持与全面预算目标的一致性,内部控制的目标就有了保障。将预算与内部控制的目标相结合,让预算落实使命与目标的桥梁作用充分显现。合法合规是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的本质要求。将合法合规作为全面预算的一项最基本目标是必要的。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的经济目标中引入内部控制经济效率和效果的概念。从价值取向出发,强调主体对社会的价值贡献与其与耗费的社会资源的对比,引入经济效率效果目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大趋势,也是预算传统财务指标应用范围的必要延伸。高质量的信息是我们搞好管理工作的要件之一,而提高信息报告的质量是我们得到可靠信息的前提。不管是全面预算还是内部控制,提高信息报告的质量是我们搞好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所以说提高信息报告质量是内部控制的目标当然也是全面预算的目标。

3.抓住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的组织实施激活内部控制要素建设。根据COSO框架理论,内部控制分为五个基本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预算管理从其程序出发,可以将其界定为:组织准备,编制,执行与控制,分析与考核。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全面预算的过程中将内部控制的要素建设融入其中,既有利于其全面预算,也有利于内部控制。

(1)全面预算与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内部环境规定了主体的纪律与架构,塑造特定主体文化氛围并影响员工的管理意识,是主体建立与实施全面预算和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组织文化等。治理结构是根据权力、决策、执行和监督各机构相互独立、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的原则实现对主体的治理。行政事业单位治理结构通常由上级主管领导部门、常委会、纪检审计监督部门和管理层组成,并制定一系列单位内部决策过程和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办法。行政事业单位在全面预算工作中建立责任权限明确的主体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上级主管领导、常委会、纪检审计监督和管理层在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和制衡机制,是搞好预算和内部控制工作的关键。

行政事业单位一般要设置以下预算控制机构:一是预算管理委员会:在主体的决策机构下一般设置有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在该组织体系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具有综合领导、全面协调、促进预算的执行及预算目标的实现。是由行政事业单位的常委会成员,吸纳单位内各相关部门的主管组成。二是预算管理职能部门: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设各专职预算管理部门,主要是处理与预算相关的日常管理事务,对各部门提供的预算草案进行必要的初步审查、协调与综合平衡,负责预算的汇总编制。三是各预算责任主体:责任主体是以单位的组织结构为基础,通过预算平台明确每一个组织机构的管理责任与目标,并以此为核心进行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是预算控制工作的执行、考核的具体承担者,是预算控制工作的基础。以上各机构的设置和责任权限的划分满足了内部监控和信息交流的需要,合理地保证了内部控制机制的运行及管理目标的实现。

预算控制最终的效果需要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对其进行评价与考核。它通过审查和评价预算控制活动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为了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应直接隶属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策机构(常委会)。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预算控制缺陷,应当按照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常委会及预算委员会报告。对预算控制的责任主体提出奖惩建议,并作为对各责任主体奖惩的主要依据。

为了配合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工作顺利实施,一个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是必不可少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员工的重要标准,重视加强员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员工的素质。员工素质是预算控制实施效果的关键所在,是内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单位的控制环境受单位组织文化的影响,它影响着单位员工的控制意识,而预算控制是需要单位全员参与的控制过程。不论是一般的操守和道德观,还是书面的行为准则以及法律法规,要想全体员工自觉遵守,最为关键的还是高层管理者的以身作则的模范行为。常委会特别是单位负责人在组织文化的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单位负责人引导着组织的道德气氛。要注重塑造最高管理层的正确形象,把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灌输给全体员工,并注重内部控制和风险意识的培养。

(2)预算风险管理与风险评估。风险就是影响我们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预算风险管理强调的是对影响预算目标实现的种种因素的分析与防范。为此我们可以从COSO框架出发把单位的风险管理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第一,全面预算目标:方向上要以主体的战略为指导,避免方向性的错误与其带来的风险。水平要合理。定的太高没有实现的可能,风险太大打击团队的信心。定的过低,不经过努力就可以实现的目标,没有风险起不到激励与鞭策作用。目标体系自身要相互协调。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要层层关联相互支持;总的目标要层层分解为部门、直至每个员工的目标;目标体系在横向上要互相支持,互相关联,经济指标之间,经济指标与非经济指标要相互促进。实施过程中目标的调整。管理过程是一个面向未来复杂的动态过程,由于未来情况的变化,以及我们制定目标时掌握信息的有限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我们的指标与措施,才能有效控制风险。第二,围绕内部控制五要素做好预算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环境:加强单位的基础性工作,注重组织、制度和文化建设。为预算目标的制定打好基础,提高指标的可靠性。风险评估:加强风险意识,合理确定主体可以承收的风险水平,对主要风险事项要进行预测并制定好相关的应对方案,在风险事项变化时我们及时调整与应对。控制活动:立足于主体的实际情况,利用有限资源将具体可行的方案由各责任主体予以实践。信息与沟通:单位要注重信息质量管理,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制定相应的沟通制度,确保充足有效的信息在单位内部、单位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是控制预算风险的重要条件。监督:要根据监督情况进行调整、根据监督结果进行评审和奖惩才能保证预算控制的良性循环。

(3)预算执行过程与控制活动。内部控制活动按照其与控制事件的关系可以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预算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一种,同样是以事前、事中和事后这三种形式发挥着作用。预算的编制――事前控制。预算编制过程中预算目标的制定与分解过程,实质上是对主体未来发展和有限资源分配方向的控制。而预算编制过程中各种方案的制定,实质是对未来工作开展范围与内容以及资源具体分配的控制。预算的执行与调整――事中控制。按照预算的工作范围和内容开展工作,把方案付诸实施。为了实现全面预算的战略与目标,促使各主体按照预算开展工作,本身就是一项控制活动。对于因环境变化所进行的指标与方案调整,体现的是一种事中控制的主动性与灵活性。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事后控制。通过对预算的执行过程中的情况和执行后的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为以后的预算控制取得更好的效果提供重要经验。

(4)预算的适时监控与内部控制信息与沟通。预算方案的落实情况,计划的进展,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等信息,单位都要适时掌握。这一切都依赖有效的信息与沟通。否则整个控制系统就会成了瞎子和聋子,控制活动只能是瞎指挥。对信息的收集与加工,每个员工应根据各自在预算控制中的角色的需要主动和有目的地收集与加工控制信息。再就是信息与沟通要灵活多渠道,口头、书面与电子的方式各有长短,要根据各主体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与灵活调整。对与现代化的信息系统要充分利用,但也不能因此而忽视了传统实用的东西。比如说会议、文件、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常常是简便易行、效果良好,某些情况下是现代信息系统所不能替代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保证信息传递渠道的畅通。做到这一点,除了有一个现代化的电子信息系统和制度很重要外,注重要强调的是单位高层,特别是单位负责人的重视和态度才是关键所在。单位员工只有相信上司有倾听的诚意,并会采取有效措施,才会主动提供控制所需的资讯。单位负责人应抽出时间接待员工或走到员工中间去,培养一种畅所欲言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形成上下畅通的沟通渠道。当然,预算控制单位不仅需要内部的沟通,也需要与外部进行沟通,单位与外界的沟通可以提供与强化内部控制功能有关的重要信息,及时了解本单位所面临的风险。

(5)为了保证预算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持续相关性和有效性,必需对预算控制进行全面评价。单位依据最终形成的评价报告中指出的控制缺陷和整改建议,要求责任单位及时整改,为完善以后年度的预算控制方案提供有力的支持。对全面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已经造成的损失或负面影响,要严肃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对作出贡献的人要兑现奖励。促使各主体积极参与预算控制,维护全面预算的严肃性,促进预算控制的良性循环。

四、结论

全面预算是从主体的战略目标出发,着眼于主体内外环境,以风险为导向,运用预算控制措施,并注重信息与沟通,严格考评的一个系统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内部控制一个具体运用。所以在行政事业单位抓住全面预算工作推进内部控制建设也是全面预算工作本身的需要,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方式有很多种,而各种方式的具体运用,因主体条件不同而有所选择。而全面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一条主线,因此预算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这样的环境中具有先天的优势,所以说在行政事业单位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预算控制这一管理工具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来为单位全面预算服务,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战略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高筱红.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问题和改善方法[J].现代经济信息,2010(5)

2.李凤鸣.内部控制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财政基本情况(2009)[EB/OL].(2010.11.2)[2010.11.15].mof.省略/zhuantihuigu/czjbqk.

4.罗晓文.朱莲美.论全面预算与内部控制的关系[J].财会月刊,2006(8)

5.王兴珠.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具体应用探索[J].市场周刊,2006(6)

6.王碧媛.论高校预算控制与内部控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5(2)

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范文篇11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内部控制

预算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所有日常管理工作的主线,尤其是随着全面预算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广泛实施以来,其地位更加重要。全面预算作为一种整合、优化资源的预算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行政单位的运行效率,促进单位实现其发展战略。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单位全员预算不足、人员素质不高等各种问题,这种种现实问题,要求各个行政事业单位不得不思考如何解决。

一、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首先,所谓全面预算管理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充分考虑内外经济因素的条件下,站在全局战略的高度,对单位某一期间的经济活动做出的统一规划、安排。预算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战略目标管理、合理配置资源的主要方面,对提升其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1]。但是在推行全面预算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各单位的思想认识不到位,目标定位很不合理,全面预算的目标作用没有得以体现,单位内部的财务工作人员素质较低,预算的编制、执行以及监督管理等各个环节有待完善。(2)财务人员编制预算的方法落后,在贯彻落实财务预算的过程中执行力不够,灵活性较差,缺乏相对应的监督、考核体制。

其次,实施内部控制主要是为了达成某项目标而设计的具体过程。在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主要方式就是预算控制,通过COSO理论可以建立一套全面的预算控制体系,解决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然而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观念意识差,而内部控制只是一种管理工具,根本不可能解决实施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因此,建设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完善内部控制体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二、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与内部控制建设对策

(一)激活内部控制要素

行政事业单位一般由上级主管领导机构、常委会以及监督部门组成,且制定了一套单位内部决策方法。在管理行政事业单位时必须做到各方权责明确,有效制衡,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时,必须设置预算管理委员会,使其位于核心地位,发挥综合领导、协调作用。在其下面分设预算管理的各个智能部门,以及时处理和预算有关的所有日常管理事务。针对各个部门提出的预算方案先进行初步审查、再进行全面平衡、汇总编制,和预算相关的各方通过明确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目标,编制预算、执行并且控制[2]。其次,控制预算最后还是必须通过责任制考核,要有相对独立的内部审核部门对预算结果进行评价,为了确保其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通常是决策部门,依据审核结果,对预算控制的相关责任方进行激励。

(二)构建全面预算目标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目标体系集中体现了单位的发展战略,主要包括经济指标与非经济指标两项内容,在制定全面预算目标时,需要制定者综合考虑内外部环境,以有效避免出现方向性错误。预算目标不能定太高,太高了完成目标的机率微乎其微,会打击团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不能太低,太低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要分级设立短期、中期以及长期目标,把预算目标逐层分配到各个部门的每个员工身上,使经济指标和非经济指标相辅相成。同时要注意把全面预算目标体系恰当融入内部控制体系中[3]。

(三)执行预算过程中的控制活动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行为主要依据控制事件的关系分为事前、事中以及事后控制。预算控制对其整个过程起着重要作用,首先,编制预算,也就是事前控制,这是一个制定预算目标的分解过程,主要控制单位内部有限资源的分配方向,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制定出的各种方案,是对未来工作内容具体分配。其次,调整、执行预算,也就是事中控制,根据预算的工作内容,实施各种预算方案,促使各相关主体依照事前的预算开展工作,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合理调整预算指标,其控制具有一定的灵活主动性。最后,评价预算执行情况,也就是事后控制,对预算执行以后产生的效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找出不足之处,不断改进,积累预算控制经验。

(四)完善全面预算考核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必须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制定一定的奖惩、绩效管理办法。为了保证全面预算管理贯彻落实到位,必须把全面预算管理纳入单位绩效考核体制内,其考核的内容主要有: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年终结算的考核以及贯彻执行奖惩措施的考核等。行政事业单位在完成一个预算年度以后,内部审计部门出具评价报告,在这份报告中,要给出控制的不足和需要修改的意见,责令相关部门整改,为制定出更加完善的预算控制方案提供有益的参考[4]。同时,对执行全面预算过程中,一些人员的不正确行为造成的损失,要按照单位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单位做出贡献的人要适当奖励,调动全体人员参与预算控制的积极性,促使预算控制体系保持良性循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实际上是内部控制的具体实施,抓好全面预算工作,促进内部控制建设,这两项工作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所以要充分利用预算控制,加强内部建设,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贾列梅.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探讨[J].山西财税,2008(11).

[2]张晓红.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商业,2010(05).

[3]姚晓艳.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J].中国工会财会,2011(07).

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范文篇12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内部控制

合同管理就是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实现合同的目标,根据相关的法律规范和内部控制等进行的行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合同主要有租房合同,工程合同,采购合同。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内部控制就是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以及决策层,为了保证合同目标的顺利实现,对单位的权益进行维护,降低合同的风险,促进公共服务效率的提升的过程。

一、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

(一)实现科学的合同立项

行政事业单位在订立合同时,需要由管理决策部门进行集体研究决定,对审批程序进行授权,避免合同订立时会遗漏经济事务,避免出现以口头的形式去对经济事务进行办理,不能不经过授权就私自以单位的名义进行合同的签订,不能在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就以单位的名义签订担保、借贷合同。

(二)合同的订立应具有一定的严谨性

在订立合同时,需要进行协商、谈判,并保证其公平有效,合同的内容要准确、完整,保证合同中没有遗漏相关的法律项目,权利义务比较明确,合同内容的词语要严谨科学,具有一定的逻辑性,需要相关部门对合同进行审核,然后在进行合同的订立,避免合同文本中存在错误等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利益实现。

(三)对合同的履行进行严格的监管

在合同签订完毕后,需要对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管,如果遇到比较特殊的情况而使合同的履行受到影响,或者是合同出现了变更、纠纷等现象,就需要积极采取科学有效地措施,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不受影响。

(四)完善合同档案

要对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等相关档案信息资料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保存,使合同档案更加完整,对相关的信息做好保密工作,避免合同内容中工作、国家等秘密的泄露。

二、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做好内部控制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应积极做好内部控制工作,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设置行政事业单位经济合同的专门管理部门,设置合同的审核机构,并明确相关部门在合同管理中的责任义务。合同管理部门需要对订立的合同静下心审核,做好合同档案的管理工作,与合同履行部门对合同的执行进行科学的监管,一旦出现合同纠纷,需要协调好各部门的工作,对合同纠纷进行科学的处理。合同订立的执行部门需要对合同项目开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合同履约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做好合同事项的谈判,起草高质量的合同内容,并对合同进行科学的审核,同时对合同的履行情况做好监督工作,及时处理合同纠纷问题。审核部门需要对合同合理合法性、可行性等进行审核。

(二)强化合同决策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应对合同的订立决策进行科学的管理,完善合同订立决策制度,在对合同订立前,需要对相关的项目进行科学的论证,避免资源的重复使用,造成严重的浪费现象。在订立合同时应科学民主,对于一些专业技术性比较高,法律关系比较复杂的内容,应由技术、法律等方面的专家进行决策,使合同的订立科学严谨,能够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少受影响。

(三)加强合同订立的审批

在订立合同时,需要有完善的审批制度,对合同的订立、变更以及解除等进行科学的审批授权,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财务以及纪检等部门都参与到合同的订立审批中,同合同管理以及执行部门共同对合同进行审核签订,合同的签署权限需要明确,保管好空白的法人授权书以及印章等,了解法人授权的时间和相关事务,避免出现没有经过授权就私自以单位的名义进行合同签订等现象的出现。

(四)合同履行进行监督管理

在合同条款中应对相应的保护措施进行明确,对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如果存在违约的情况,应中止合同,避免造成较大的合同违约损失。在合同内容中,应设定相关的合同变更以及转让等内容,明确其程序,如果没有经过同意就随意变更和转让则视其为无效,有效避免合同变更以及转让的风险。在合同管理中确定合同纠纷管理程序,如果存在合同纠纷,就应及时向相关管理人员进行汇报,对合同纠纷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对相关的责任人做好处理工作,在合同纠纷方与授权单位协商后,将合同纠纷带来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对违约方的违约行为进行明确和收集,为法律手段的实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五)对合同进行考核追踪

要实现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科学进行,需要对合同进行考核追踪,完善风险防范机制,明确合同管理中各项工作职责,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定期对合同的决策、订立以及履行等情况进行评估,如果存在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要对合同风险进行科学的分析,了解其原因,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使合同管理内部控制能够顺利进行。

三、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合同管理内部控制,完善相关的合同管理制度,避免合同管理中出现风险,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促进合同管理的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1]刘登英.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之合同管理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1:149-150

[2]戴安容,徐啸川.基于内部控制下的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实务操作设计探讨[J].商业会计,2014,22:23-24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简述人力资源的含义范例(3篇)

    - 阅0

    简述人力资源的含义范文关键词:财产权知识产权一、引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其名著《经济学》第1}版fll中给经济学下的定义是:“经济学研究的是一.....

    货币供给量范例(3篇)

    - 阅0

    货币供给量范文[关键词]货币供给银行卡货币乘数一、引言银行卡最早起源于美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迅速发展。从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大陆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到2.....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