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范文

一、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内容

什么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呢?所谓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是由四个方面所构成,分别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培养信息社会责任感。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才能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本文先明确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组成部分,从而为后续讨论奠定基础性作用。

(一)信息意识和计算思维

首先是信息意识,具备这一意识的学生对信息具有较强的敏感度,能够敏锐地感觉到信息的变化,同时还具备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判断出所拥有的信息是否符合需要,从而可以从问题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予以解决。其次是计算思维,就是运用计算机领域的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机思维的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思维来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与培养信息社会责任感

首先是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具备这一方面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的优势和局限之处,运用数字化学习工具来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培养创新理念。其次是培养信息社会责任感,如今的社会是以信息发展为主的时代,无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都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此,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感,在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遵守信息法律规范,不仅需要维护个人合法权益,而且也要积极地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

二、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在明确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之后,这一章节对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一)有效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有效确立,有利于在教学目标的作用之下促使教师开展良好的教学活动,实现核心素养培养这一目标。因此,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标的确立应该从个性与共性的角度出发,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主,又将学科知识的教学予以兼顾,从而有效培养学生能够促进自身发展和符合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品格。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注重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并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制定,从而有效发挥教学目标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到“For/Next循环语句初步”时,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要确立这一课程的知识目标是掌握For/Next循环语句的格式以及理解这一语句的功能和执行步驟,而技能目标就是能够分析简单的For/Next循环语句的功能和尝试编写简单的For/Next循环程序,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推动课程的开展。

(二)重构教学组织方式

为了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还需要从重构教学组织方式入手,以项目方式整合课堂教学活动,并且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项目学习和数字化环境、资源和条件,从而促进目标的实现。而重构教学组织方式一般包括项目情境的设计、方案的交流、项目实施与评价这几个环节,其中情境的设计是第一个环节,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法、情境创设法来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在此基础上进行方案的交流与讨论,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来引导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最后在进行评价环节过程中,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形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

例如,在学习“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时,通过约1分钟电视剧《汉刘邦》片段来引入课程内容,再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所给予的问题,比如说“求整除3余1、整除5余2、整除7余4、整除13余6、整除17余8的最小自然数”,让学生分析问题并写出算法,在交流与讨论的基础上推动课程的开展。

总之,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时展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而且对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宜泳.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7(2).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范文篇2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在信息化的世界里进行了,我们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就是告诉学生,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利用电脑进行工作,还有更多的领域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增强他们的信息意识,而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不仅段炼计算思维,而且也能很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二)培养相关人才

强调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培养会用电脑的人,而是培养热爱信息技术的人。要让学生获得信息处理和应用的能力,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终身学习的一种手段,为适应当下信息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专业知识老师们都有,但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除了对本学科专业有深刻的理解,还需要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更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历炼和探索。所以从师资和生源,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人才的出现,是“实践创新”的基础。

(三)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运行现状

中学信息技术所涉及的操作技术客观上十分基础,实用性较高,课程标准偏于简单化,所以课堂上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学生对于电脑并不陌生,但是在学习中经常就是简单的思维建设,灵活度不够,这不符合学生发展。中学生已经有了小学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奠基,如简单的修改图片,图文混排以及打字速度提升等,有了这样的奠基,才能更好的“学会学习、健康生活”,才能理性面对信息技术教学,做到“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因此,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落到实处,不再单纯的进行技能学习。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

(一)文化基础

信息技术教育往往给人留下不规范的误解,许多老师也说自己尽心尽力的教学但许多人不能理解,觉得不就是教会学生玩电脑吗?其实不然,这种教学不符合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的基本原则,仅仅是“授人以鱼”,学生不能真正的体会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人文底蕴,更不必说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领会信息技术中的“创新精神”,形成自己合理的计算机认识。而明显,中学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渗透着的更多的是信息技术的文化素养,为学生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适应当下信息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自主发展

中学生学习的计算机知识属于基础性知识,可是教师通过合理编制教学内容,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在一个个真实的实际问题中,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有效参与教学过程并解决关键问题,这样就能更好的发挥学生自主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倘若学生每次课都在经历利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度过,既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长期下来,他们的信息意识就会逐渐增强,信息能力就会不断提升。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教育的社会引导性

每个人的素养都需要系统完整的培养,我们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顾及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参与,学生在中学阶段正在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他们面对信息技术教育,能够不再只想着“玩游戏”,就是在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学习。但这样的认识是不够的,需要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社会性引导。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一节涉及“电脑病毒”的教学,让学生正确认识电脑病毒的危害,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一个有着“责任担当”的学生,不做危害社会的事,不用自己的知识来危害国家,这是最好的核心素养教育了。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范文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一语文核心素养提升价值

初中一年的语文是学生之后学习的基础课程,应当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保持热情,语文的核心素养对学生来讲至关重要,汉语本身就是我们的母语,应当能够善加利用,要让信息技术不断有效应用到语文课堂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信息技术运用对提高课堂语文核心素养的优势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成绩,学习的主要目标是锻炼学生取得高分,很多对课文的理解过程就成为非常机械化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很难找到乐趣,很多的文章都采用总分结构,学生学习时教师强调总的部分,对作者写作主旨的理解,学生也渐渐以获得高分为目标,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渐渐被消磨。但是信息技术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对课文的内容有更加生动的理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中,让语文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2.拓宽知识面。语文实际上是一门基础学科,因此在很多的课程内容上涉及面是非常广的,在课程当中可能有很多知识延伸的机会,但是在信息技术发展之前,这些知识面的拓展能力取决于教师的视野范围,教师本身对很多知识都感兴趣,就能做到更多的引导,让学生看见多的求知空间,但是如果教师本身的知识面不够宽广,那么可能也无法进行延伸,学生能收获的内容就很少了[1]。信息技术的一大特点就是将知识和信息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共享化,学生想要了解课堂中的相关知识和内容,不再拘泥于教师和课堂,完全可以自己用电脑和手机上网查询,对于自己好奇的地方进行探索,这无疑能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习地更加顺利。

3.提高效率。语文课堂的内容比较多,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框架往往需要很多的板书,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件提前设置好,让学生在课堂上明确上课的重点和难点,还能进行习题练习的投放,让大家进行小组讨论等等,能够有效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2]。

二.信息技术运用对提高课堂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实践

1.网络课堂。目前很多学校都建立起了自己的校园网,而校园网中有很多尚未被开发的资源,比如网络课堂。语文老师可以在校园网上成立自己班级的网络课堂,在上面定时公布一些课程的预习内容,让学生自行学习,对于学生的预习情况再设立一些检测的小测试,并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测试,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自主学习和了解,在课堂的资料中还应当做出一些指导性建议,都是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学习,学生在自己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还能提升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带着问题去上课,课上主要的内容也不再仅仅是针对知识点的罗列,而是让学生们自己消化和吸收重难点知识。还要在网络课堂上设立学生反馈的意见,收集学生的建议和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教师应当进行考量并积极改正,让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够进行有效地沟通。

2.专题讨论。爱默生曾说过:“一个人不能真正地拥有知识,除非他加以驳斥。”可以看出,ξ侍饨行自己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并为我所用,而初一语文的学习过程正是需要对学生进行启发的时候,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组织语言,对自己的论点收集论证的依据,并发表出出来,这个过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能有效提升。在每节课程之后,教师要让学生针对学过课文中的某一个论点,或是某种表达技巧进行深思和讨论,以及提出反对意见,也可以提出支持意见,让学生在网络课堂中完成自己的整个文章,整篇文章要求有理有据,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3.课外阅读。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学业水平并不太繁重的阶段,学生应当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有益身心的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课外阅读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意义重大。教师建立班级电子图书馆,在里面设置一些推荐阅读的电子书,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时间阅读这些比较优秀的作品,然后写出自己的的读后感,对于大家的读后感,教师可以进行筛选,对于特别优秀的作品,要在班级里面进行推荐,鼓励大家多读书、读好书,积极利用课余时间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本文首先介绍了信息技术对提升课堂语文核心素养的优势,然后介绍了具体的实施内容,希望能够对初一的学生语文素养地提升有所帮助,信息技术功能强大,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大力推进,并真正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小兰.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翻转课堂教学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范文1篇4

关键词:师范生;信息技术素质;培养现状;改进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126-03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近5~10年来,随着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发展与融合,彻底改变了近百年来创造的各类文明形式,包括文化、工业、商业、教育甚至农业。当今,以计算机辅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和应用,已经引起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与学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对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的思想形成、做事方式和能力培养将产生重要影响。在这一变革中,教师尤其是基础教育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是关键,因为只有具有较高信息技术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一定信息技术素质、适应信息时展需要的学生。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应该是当务之急。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因而改进师范教育,提高师范生的信息技术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状

信息技术素质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是人们在信息社会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的素养和能力,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波尔・泽考斯基提出并加以发展,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

目前,师范生信息技术素质培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二是提升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三是针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素质培养和提升。因为高校教师是师范生的教师,其信息技术素质提高,势必会对师范生信息技术素质提高有直接作用;普通大学生与师范生即便未来职业方向可能有差别,但毕竟知识层次和受教育环境基本一样,所以二者之间在信息技术素养提升方面的途径势必具有相同或可借鉴之处。因此,本文扩大范围,从高校教师、大学生和师范生在信息技术素质培养和提高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归纳得到目前师范生信息技术素质培养现状,为提出改进完善策略提供依据。

海本斋[1]、胡艳春[2]论述了大学教师信息技术素质提高的途径主要是培训,这里提到的信息技术知识比较单一且层次较低,主要为计算机操作与文字处理、多媒体课件和网络知识。也就是停留在上述信息技术素质内容的信息知识方面。

桑瑜[3]通过大量样本、多维度调查了高校青年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现状,信息技术知识涵盖了多媒体制作与使用、文献检索、文字处理与表格制作等方面,且涉及到信息道德范畴。显然,该项研究已将信息技术素养拓宽到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个方面。同时,该项研究还对拓宽提升大学青年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途径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比如提出学校对信息技术素质纳入考核就是新思路,值得借鉴。

张文[4]深入分析了大学生信息技术素质的内涵和意义,并提出一系列培养措施,其中重要的是改进文献检索课和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他认为,文献检索课应拓展到信息检索课更大的范围,并且可列入必修课序列,具有一定新意。

宗薇[5]分析了文科大学生信息技术素质提升过程的关注点,提出了两个方面值得借鉴,其一是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提升;其二是学生协作性培养对提升信息技术素质有促进作用。

熊回香[6]提出了师范生除了应掌握的基本信息技术知识外,还需要掌握程序设计基本知识和网站主页设计,显然要求过高,反而偏离了主题,有本末倒置之嫌。

王海燕[7]、刘畅等[8]分别从教育理论课和多媒体课件制作两个方面提出师范生提升信息技术素质的途径,显然这两个环节是必须的,但也是较为单一的,同时也没有新意。

从上述学界同仁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师范生甚至包括普通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培养和提升途径仍然较窄,主要体现归纳如下:第一,信息技术素质构成仍不完善,主要是缺乏信息技术意识的培养。第二,培养途径比较单一,仍主要集中于常规理论课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第三,没能形成完整的信息技术素质培养体系,如教师信息技术素质培养与师范生信息技术素质培养割裂,同时缺乏顶层设计,尤其是没有引入考核机制。

因此,如何通过借鉴先进、结合实际,探索改进师范生信息技术素质的培养方法,并构建完善的培养体系,以提高师范生的职业能力及其学生培养质量和水平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改进对策

(一)加强顶层设计

分别从政策、教学过程和加强培训等三个方面引导并提高教师和师范生进行信息技术素质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强化效果。

1.制定相关政策作为保障措施,并引入考核机制,对培养目标和方向做正确引导[9]。在学校和院系层面,通过制定职称评聘和绩效工资政策文件,将师范生信息技术素质的培养提升作为考核内容之一,还可以设置本领域的教学研究项目,势必会引起更多教师的重视,并努力从事这方面工作,多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改革实践、多出相应成果;另外,作为未来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生来说,不单单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就可以了,更重要的则是要真正具有信息技术意识,这也是信息技术素质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正确引导教师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就是要让他们将信息技术的知识、工作习惯和技能真正根植于大脑和意识中,进而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影响并引导中小学生掌握信息技术。

2.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制订培养方案,设置相应课程。培养方案要将师范生信息技术素质作为一个重要内容,首先在培养目标中要有明确体现,而在实施途径和课程设置中要提出相应的具体措施。比如,要按师范生不同年级设置相应的信息技术课程,比如从大一到大四可分别开设《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技术学》、《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和《专业工具软件应用》等。在课堂讲授时要多给学生布置综合性作业,即要侧重于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信息技术作业,比如一节多媒体微课课件、实验报告的数据处理、调查报告的数据分析等。

3.完善教师发展机制,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素质提升培训[9]。只有具有较强信息技术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该项素质的学生。因此,在学校和院系两个层面均要完善教师发展机制,将信息技术素质的培养提升作为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加强教师培训,通过常规教育教学培训、信息技术专题培训等不同内容,通过现场培训和网络培训等不同培训形式,实现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培养提升。

(二)拓宽信息技术素质提升途径

1.多样化课堂教学。首先,完善传统课堂教学内容。如上文所述,开设较为系统的信息技术类课程,如《计算机基础》、《科技论文写作与文献检索》等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多媒体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文献与数据搜索查询技能,为掌握和使用信息技术知识打好基础。其次,在常规专业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和通信手段,挖掘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潜在优势,同时也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为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创造条件。比如,在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师可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手段进行知识点发送、交流和布置作业等,同时也可调动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要善于利用微课这个新的教学模式,对某些重要知识点进行集中、点对点讲授,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还要求师范生也要逐渐学会制作微课,并将这项技能作为考试的内容之一。最后,在实验课中要鼓励学生学习使用各类工具软件处理分析数据。学生可通过工具软件的应用,对其众多的功能和便利的操作有基本认识,掌握了其处理数据的方法,必然会对信息技术产生非常直观的认识,并逐渐主动接受和学习掌握,还可培养其专业信心。通过上述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尝试,可以使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对信息技术的认识逐步加深,并最终学会使用,还可成为其以后从事教师职业的专业技能贮备。

2.课题研究培养模式。课题研究培养模式,也可称为小硕士培养模式,是采用设定一定的课题任务为目标,通过教师指导、使学生相对独立完成课题进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模式[10]。该模式要比一般的实验课内容多、研究目的更有深度,但又比研究生培养的内容少,所以又称为小硕士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具体步骤主要包括课题凝练与确定、学生选拔、开题、实验(课题实施)、中期考核、答辩结题等。通过该过程的训练,学生可初步掌握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的一般程序,培养动手和创新能力。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学生还可通过使用文字处理、制作课件等办公软件,以及数据处理、科学绘图等工具软件而初步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3.课余竞赛与社团活动。丰富的课余竞赛与社团活动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重要生活和学习内容之一。比如,参加学生干部竞聘与日常工作、社团活动策划与日常工作,还有参加“挑战杯”、数学建模比赛、英语演讲比赛、教学技能比赛等。所有这些活动和赛事都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其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在这些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每个参与者势必要完成文字处理、图表制作、资料搜集与整理、课件制作、宣传招贴与海报设计、数据分析等具体工作,相应对Word、PPT、Excel、中国知网、各类搜索引擎、Origin工具软件等信息技术知识有不同程度的接触,进而促使其逐渐主动去学习和掌握。此外,对网络、微信、微博等新通讯工具的使用更是现在大学生的长项。总之,通过各类竞赛与社团活动的参与,能够使参与学生对各类信息技术知识有初步认识、被动使用到主动学习掌握的过程,无疑对其信息技术素质培养提升也是比较直接的重要途径[11]。

三、结语

经过上述师范生信息技术教育改进措施,师范生教育和师范生学习在下述三个方面得到显著提升。

1.教师从事信息技术个人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积极性大大增加,从事教学改革的主动性显著增强。尤其是青年教师,从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质的要求中教学相长,个人也积极投身学习,掌握了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中提高了教学水平、学高为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开始主动思考教学方法,积极投身教学研究和改革中。

2.师范生信息技术素质显著提升。如前所述,信息技术素质包括信息意识、知识、技能和道德,具体分别是指习惯的信息思维和信息搜索使用意识、信息技术基本理论、信息技术实际操作使用能力和对隐私、安全、伦理等信息的自觉尊重和维护。通过上述改革,师范生在这几个方面的素质无疑得到显著提升。较为常用的是通过网络对信息的自觉占有、获得和保存以及运用多媒体和现代通讯手段进行知识展示和学习的能力。

3.师范生就业和考研面试录取竞争力得到提高。师范生信息技术素质得到提升,具有了信息技术意识、掌握了信息技术技能,能够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时代占得先机,与信息技术要求无缝接轨。首先,可以为就业招聘、研究生入学面试增加竞争力,比如在简历设计制作、基本办公技能展示等方面无疑具有一定的优势;其次,在后期入职后,从事教师、教育培训和其他工作,均能在多媒体使用、办公技能和网络资源使用等方面体现出优势,为后期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海本斋,任玉珍,解瑞云.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培养与提高[J].实验室科学,2008,(1):187-188.

[2]胡艳春.论高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素质的培养[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1):37-38.

[3]桑瑜,张忠华.大学青年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素质现状调查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14,15(4):9-14.

[4]张文.略论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及其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2002,(6):61-63.

[5]宗薇.关于培养文科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7,(12):42-45.

[6]熊回香.现代信息技术与师范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J].教育探索,2000,(7):32-32.

[7]王海燕.在教育理论课中培养师范生职业素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205):55-56.

[8]刘畅,陈佳.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中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素质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1):107-108.

[9]陈一民,宋绍云.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实践与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5):70-72.

[10]李学峰,候珂珂.课题研究模式在本科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2015,36(22):1-4.

[11]刘兴红,张军翔,张琳.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下师范生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4):43-44.

Thepresentsituationsandimprovingstrategiesoftrainingtheinformationtechnologyqualityfornormalstudents

LIXue-feng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范文篇5

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

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高级认识活动。按照信息论的观点,思维是对新输入的信息与脑内储存的知识经验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操作过程。人类的思维方式有很多种类型,研究科学领域可以从两大类型进行思考:一是科学领域的思维,如逻辑思维、实证思维等;二是非科学领域的思维,如艺术思维、抽象思维等。其实,思维类型划分有多种方式,也有多种价值取向,如从思维技巧上划分就有归纳思维、演绎思维、异逆思维、辩证思维等,数不胜数。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引入计算思维,这属于科学领域的思维,是对课程理念的发展。计算思维的出现具有时代性,不论它如何界定与发展,对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都非常有意义。但很明显,计算思维与冯・诺依曼计算机架构一样具有框架指导的特征。但冯・诺依曼结构限制了计算机更多可能的发展方向,如此看计算思维由计算机科学而来,若过于拓展,恐怕随着对其越推崇会越影响人类的宏观思维、抽象思维、想象思维等非目前计算机发展格局的思维方式的活跃度。

因此,计算思维对程序设计、软件工程以及基于目前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现状、局部的发展意义重大。如果盲目扩展、极端扩大,未来在计算思维的惯性下人类自然思维要再次回归,恐怕会非常难,也许那时将悔之晚矣。

互联网+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人们针对“互联网+”有多种论述,但其实观点非常明确,它不是简单地把现实加进互联网,而是基于互联网加深对社会经济的变革。对教育而言,自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我们就一直不断重复同一个错误,那就是简单地加进计算机技术元素,而不是对课堂重构,所以发展到课程整合、课程融合、反转课堂、微课程时仍避免不了简单的加法。作为信息技术课程,同样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加上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生活技术与知识,更是要在互联网、数字化生态下对课堂进行重构。例如,文字处理要真正脱离虚拟的任务、规定的操作,要开放网络、开放课堂,让学生在社会空间、网络环境运用文字技术去创作、交流,让文字与技术一同参与信息社会的建设。

在克服了简单的相加之后,加法思维才会得到超越,教育“互联网+”的指向性会更明确,进一步在物联网下加强对现实世界的联系与增强。计算思维在技术价值观上毕竟是精致的,它其实是对社会信息做减法,其社会价值观念不如“互联网+”更有包容度。

核心素养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根本变化是教学目标指向“核心素养”。对核心素养的9大要素、23个基本点,在此不作赘述。这里只从信息技术课程所确定的核心素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稍作了解。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对核心素养的优劣之问,其实最终会归结到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不同的社会价值观会影响到不同的核心素养论。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是,欧盟侧重关键能力的培养,我国台湾地区倾向素养角度,日本保留了技能本体,而美国21世纪技能要求结合了具体行为……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面对核心素养时,一定会遇见信息素养当年那样的老问题:全面发展核心素养,还存在核心素养吗?不核心的素养还有哪些?群体的核心素养与个体的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如何?有些特殊人才、天才或者怪才,可能是艺术、科学、文学领域甚至普通工厂里的佼佼者,他们或许素养并不全面,但是在某一点上绝对高超,甚至会影响到业界的发展或巨变。那么,他们的核心素养与大众公民的核心素养之间应该如何定位?

但是,不管怎么说,核心素养比三维目标更好的地方是尊重了学习本体内容的价值,关注了公民整体素养的发展。现实操作时,作为技术课程可能只是抽几个方面作为核心素养。但好处是有了一面教育的理想的旗帜,并且这面旗帜有全球特征,从思维上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新课程就要来了,这样的呼声喊了一年。回望这一年,笔者看见新课标宛如在水中央:慢慢出水,慢慢拔节,慢慢有了花蕾,远远望去早有蜻蜓立上头,菡萏曼舞正欲开……回望这一年,一线教师和广大专业学者一样不甘寂寞,在等花开的日子里,不断尝试与学习,有了很多狂热与碰壁,但也有很多收获与喜悦。可是,有了上一轮课改的经验与体会,教师心里虽充满期待却不得不增加更多理性的心态。于是,笔者从与课标相关的几个关键词入手,结合各地近一年的研究与发展,对其稍作梳理,期待引起大家更多的理性思考。

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

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高级认识活动。按照信息论的观点,思维是对新输入的信息与脑内储存的知识经验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操作过程。人类的思维方式有很多种类型,研究科学领域可以从两大类型进行思考:一是科学领域的思维,如逻辑思维、实证思维等;二是非科学领域的思维,如艺术思维、抽象思维等。其实,思维类型划分有多种方式,也有多种价值取向,如从思维技巧上划分就有归纳思维、演绎思维、异逆思维、辩证思维等,数不胜数。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引入计算思维,这属于科学领域的思维,是对课程理念的发展。计算思维的出现具有时代性,不论它如何界定与发展,对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都非常有意义。但很明显,计算思维与冯・诺依曼计算机架构一样具有框架指导的特征。但冯・诺依曼结构限制了计算机更多可能的发展方向,如此看计算思维由计算机科学而来,若过于拓展,恐怕随着对其越推崇会越影响人类的宏观思维、抽象思维、想象思维等非目前计算机发展格局的思维方式的活跃度。

因此,计算思维对程序设计、软件工程以及基于目前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现状、局部的发展意义重大。如果盲目扩展、极端扩大,未来在计算思维的惯性下人类自然思维要再次回归,恐怕会非常难,也许那时将悔之晚矣。

互联网+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人们针对“互联网+”有多种论述,但其实观点非常明确,它不是简单地把现实加进互联网,而是基于互联网加深对社会经济的变革。对教育而言,自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我们就一直不断重复同一个错误,那就是简单地加进计算机技术元素,而不是对课堂重构,所以发展到课程整合、课程融合、反转课堂、微课程时仍避免不了简单的加法。作为信息技术课程,同样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加上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生活技术与知识,更是要在互联网、数字化生态下对课堂进行重构。例如,文字处理要真正脱离虚拟的任务、规定的操作,要开放网络、开放课堂,让学生在社会空间、网络环境运用文字技术去创作、交流,让文字与技术一同参与信息社会的建设。

在克服了简单的相加之后,加法思维才会得到超越,教育“互联网+”的指向性会更明确,进一步在物联网下加强对现实世界的联系与增强。计算思维在技术价值观上毕竟是精致的,它其实是对社会信息做减法,其社会价值观念不如“互联网+”更有包容度。

核心素养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根本变化是教学目标指向“核心素养”。对核心素养的9大要素、23个基本点,在此不作赘述。这里只从信息技术课程所确定的核心素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稍作了解。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对核心素养的优劣之问,其实最终会归结到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不同的社会价值观会影响到不同的核心素养论。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是,欧盟侧重关键能力的培养,我国台湾地区倾向素养角度,日本保留了技能本体,而美国21世纪技能要求结合了具体行为……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面对核心素养时,一定会遇见信息素养当年那样的老问题:全面发展核心素养,还存在核心素养吗?不核心的素养还有哪些?群体的核心素养与个体的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如何?有些特殊人才、天才或者怪才,可能是艺术、科学、文学领域甚至普通工厂里的佼佼者,他们或许素养并不全面,但是在某一点上绝对高超,甚至会影响到业界的发展或巨变。那么,他们的核心素养与大众公民的核心素养之间应该如何定位?

但是,不管怎么说,核心素养比三维目标更好的地方是尊重了学习本体内容的价值,关注了公民整体素养的发展。现实操作时,作为技术课程可能只是抽几个方面作为核心素养。但好处是有了一面教育的理想的旗帜,并且这面旗帜有全球特征,从思维上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创客教育

创客教育的关键点是,如何把创客空间整合到现有的教育项目中。创客空间是创客们制作、交流、共享知识和资源,以及项目协作的场所。对学校来说创客空间还是课程实施的环境。教师要学会把课堂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创客空间,鼓励学生创建物品、发明工艺、分享创意点子。创客课程主要有以下要素:动手做是最重要的,开放和分享,大胆尝试,迭代设计,注重美学,打破年龄歧视,强烈的个性化学习,技术是基本要素,学生自己掌控学习等。

《创造即学习》一书为K12学校提供了一些创客课程的思路。小学:发明制作一个有趣的玩具;用Scratch简单编程;学习定格动画制作等。中学:制作组装电动玩具;用简单图形软件绘制个人头像;学会简单的电子元件的焊接;学会用MaKeyMaKey套件组装触控设备等。高中:用树莓派、Arduino或其他开源硬件解决日常问题;制作自己的机器人;学会编制一个游戏展示你的数学才能等。

笔者见到的创客很多,但并没获得创新教育方面特别深刻而明确的示范。从目前大量的3D打印作品原创性不高、开源编程还以基础学习为主这些角度来看,创客教育要走的路还很长。的确,培养创新人才很重要,但不是作创客教育就万事大吉了,所以不能给创客教育过高的使命,创客教师也不宜给自己过多的压力和过高的要求。学生既不是做几个物品就有了造物能力,也不是得几个奖就能成为创新人才,扎实系统的学科知识、理论思维不可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也不能缺乏。单方面强调通过实践动手创新,会极易走上低层次的模仿、重复境地。教师要明确创新人才与创客是完全不对等的概念,防止创客教育绑架创新教育。科技人才是创新人才,社会学创新人才也是创新人才;在数学假说创新也是创新,在宇宙理论推演也是创新。创新的森林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而不是一枝独秀。如果过度强调工业领域的创客教育,那么极易打击、否定其他领域的创新教育,学生价值观的偏颇会导致未来创新人才生态的失衡。

直接一点说,高端人才需要大量时间继承式地学量的基础知识,掌握更系统的科学体系,而如果以创客教育过度提倡实践为理由去浪费这部分人才的黄金学习时间,那么就得不偿失了。这也让人不得不想起接受农村再教育的时代,这说明对中小学教育的远景风险急需评估。

当然,回望这一年,大家也能看到STEAM之花在悄然开放,还能看到翻转课堂已经开始深度反思,更能看见深度学习等教育智慧的自然回归;回望这一年,很多教师可能有相同的感慨,本文中也许正好摘录到您的一些观点,在此特别感谢,更期待您将更多的理性思考拿来分享创客教育

创客教育的关键点是,如何把创客空间整合到现有的教育项目中。创客空间是创客们制作、交流、共享知识和资源,以及项目协作的场所。对学校来说创客空间还是课程实施的环境。教师要学会把课堂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创客空间,鼓励学生创建物品、发明工艺、分享创意点子。创客课程主要有以下要素:动手做是最重要的,开放和分享,大胆尝试,迭代设计,注重美学,打破年龄歧视,强烈的个性化学习,技术是基本要素,学生自己掌控学习等。

《创造即学习》一书为K12学校提供了一些创客课程的思路。小学:发明制作一个有趣的玩具;用Scratch简单编程;学习定格动画制作等。中学:制作组装电动玩具;用简单图形软件绘制个人头像;学会简单的电子元件的焊接;学会用MaKeyMaKey套件组装触控设备等。高中:用树莓派、Arduino或其他开源硬件解决日常问题;制作自己的机器人;学会编制一个游戏展示你的数学才能等。

笔者见到的创客很多,但并没获得创新教育方面特别深刻而明确的示范。从目前大量的3D打印作品原创性不高、开源编程还以基础学习为主这些角度来看,创客教育要走的路还很长。的确,培养创新人才很重要,但不是作创客教育就万事大吉了,所以不能给创客教育过高的使命,创客教师也不宜给自己过多的压力和过高的要求。学生既不是做几个物品就有了造物能力,也不是得几个奖就能成为创新人才,扎实系统的学科知识、理论思维不可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也不能缺乏。单方面强调通过实践动手创新,会极易走上低层次的模仿、重复境地。教师要明确创新人才与创客是完全不对等的概念,防止创客教育绑架创新教育。科技人才是创新人才,社会学创新人才也是创新人才;在数学假说创新也是创新,在宇宙理论推演也是创新。创新的森林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而不是一枝独秀。如果过度强调工业领域的创客教育,那么极易打击、否定其他领域的创新教育,学生价值观的偏颇会导致未来创新人才生态的失衡。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范文1篇6

一、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职业领域和就业岗位

依托地方经济,进行市场调研,制订适合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新一轮服务产业转移机遇的到来,国家战略调整也给信息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针。2014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我国信息化发展呈现三大特点:一是信息化发展指数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二是信息网络建设受政策驱动影响明显;三是东部和中部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差距基本保持不变。成都形成以成都高新区南区为核心的“一核两带多园”的发展空间格局,在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方面,包括信息安全、数字媒体、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物联网、行业应用软件、电子商务等八个方面。随着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计算机公司的不断增多,需要的相关人才也在日益增加。宜宾职业技术学院虽在地理位置上不占优势,但随着学院被确立为全国国家骨干建设高职院校,学院和专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计算机网络专业抓住机遇,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使学生紧贴企业需要,适应企业对专业的要求。通过对川内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调研和、行业专家和毕业学生的问卷调查确定了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就业领域和就业岗位。

二、优化课程体系

为实现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学院以市场调研为背景,以就业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与企业联系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重点突出实际工作中核心的技术,通过设置核心课程的方法,增加学生对关键技术的掌握度。有效提高专业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与企业人员一起讨论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构建以培养区域计算机产业及计算机行业所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计算机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计算机网络专业工作岗位群,对接融入计算机行业技术技能职业标准,形成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专业拓展课程、素质课程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其中素质课程主要为思政类课程;专业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大一主要开设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大二、三开设专业课程和核心课程。

三、完善培养模式

专业通过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多年的交流和摸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项目带动、四双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带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校企业合作、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科学设计和选择项目,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教学方案,按照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的操作流程组织实施教学,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项目主要来源有:课程中的试验、实习、案例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竞赛项目;企业真实项目,项目结果应用到企业、竞赛、科研结论。“四双”融合即推行“双元、双师、双能、双证”教育教学改革方案,融“教、学、做”于一体。该方案的具体内涵是:双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元”办学模式。面向职业岗位群必需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理论实践、实习实训融入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满足学生就业岗位所必需的职业技能。双师:采用企业一个指导教师和学院一个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业。双能:自学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双能”并施。让学生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为学生持续发展(专升本)等提供空间。双证:学生毕业时既获得毕业证书,同时也获得行业内职业资格证书如:网络管理员职业资格证书、数据库操作员、网页制作员、微机维修员等证书鼓励学生考取计算机相关证书,为学生顺利就业打通职业门槛。

四、形成质量保障

1、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加强与企业合作,根据专业岗位能力需要开展校内、外实训实习。让教师深入企业,企业工程师走进课堂,师徒方式传技能。专业现建有校外实训基地10处,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顶岗实习,校内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一体化,可以完成综合布线系统实训、.NET技术实训、实用组网技术实训、网站建设与管理实训、网络管理与安全实训、毕业设计等项目的校外实训。

2、形成双师教学团队

专业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共有专兼职教师14人,现有教师中硕士5人;副教授4人,讲师10名。有70%教师到企业锻炼学习的经历,98%以上教师为双师。同时外聘教师和客座教授通过教学研讨会、讲座、参加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和课程标准体系的建设、承担专业教学指导、学生实习指导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专家带领专职教师一起参与项目开发,提高整个教师团队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3、高校利用实践基地条件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了更好地培养网络组建和网站建设方面的技术人才,按照实用性、仿真性、共享性的建设目标,建设具备多类网络架构真实环境,集教学、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验、实训室。

4、完善和更新教学资料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均实施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教学基本建设包含该专业的4门核心课程在内的课程标准、课程实习指导书、课程教案等教学资料,课程动画、课程视频、生产案例、课程教学录像等课程资源,课程校本教材。

5、完善规章和制度

建立完善相关专业制度以保证培养质量。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范文篇7

关键词:小学教学信息技术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性素质是人的最重要的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核心,因此素质教育应以学生的创新力作为核心。而培养学生创新力的核心,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学生认知能力的高低,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地向着教学目标的方向进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

1.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创新意识。未来国际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在于创新型人才间的竞争。如何培养有着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创新意识的人才,是我们小学阶段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特点便在于有着强烈的时代感与科技含量,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况且,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已然成为新世纪普通公民必备的生活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对于提升社会生活的整体质量意义深远。

2.引入信息技术课程,可以培养小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小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而小学信息技术课本身的特点是操作性强,他们在不断地操作、思考、探索的过程中,不但强化了自己在信息技术学科方面的素养与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整个小学阶段知识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具体措施

1.创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放眼当前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有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喜欢玩电脑,自然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不用费尽心思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信息教育课堂模式。殊不知,小学生好奇心强,如何将好奇心转化为具体的学习动力、转化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载体,是需要我们积极创新课堂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的。譬如,分层教学是当前新课程背景下教育领域极力推崇的一种学习方式,就非常契合小学阶段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学习。因为有些学生从小就对信息技术感兴趣,入学之前便具备了相当的信息技术,而有些学生还没有接触过电脑,需要我们从输入法、开关机等基本的学科技能开始教学。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合理分层,让他们在青蓝结对、相互帮助的过程中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与问题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首先需要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开始,这一点毋庸置疑。在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与问题意识方面,笔者主张首先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地会遇到“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生,对此,我们要耐心地向学生解释。有些抽象性的理论知识,即使学生们现在听不懂,但也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根植一个问号,促使他们不断地努力学习,以解决心中的那个问号。

3.有效开展合作教学。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浩如烟海,深不可测,仅凭某一位出类拔萃的人才进行深入探究显然是不现实的,它需要一个团队来倾力合作、不断研究。况且,未来国际上各个国家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也将是团队合作、民族凝聚力之间的一个竞争。从这些角度来看,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活动中开展合作教学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门学科的教学活动,它在深入推动课程改革、推动社会发展方面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影响。譬如,在学习“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相关内容时,我便设计了三人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让他们利用“画图工具”各自画出一定数量的作品,然后再保存到各自新建的文件夹中。在合作活动中,学生们不但深刻理解了文件、文件夹的概念,学会了有效管理文件和文件夹,还相互启发、相互指正,提升了他们利用电脑画图的水平,提升了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技能。

4.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谨遵这一指导思想,借助于各种教育手段、方法、媒体,激发学生的实践意识与欲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譬如,笔者在讲授“复制与粘贴”这一小节的知识时,想到学生们如果单纯地反复练习复制粘贴肯定没有兴趣,便给学生出示了一个“五子棋”的小游戏,把学生课堂知识的练习融入到了具体的实践活动当中,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要端正教育态度,自觉树立科学的学生观;要精心策划、巧妙设计适合教学和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多尝试,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内容上不断丰富、思想上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教学参与中不断磨擦出创新的火花,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丽珍王连宝臧海英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04)。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范文篇8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规定了基本的“底线”素养的要求,学校在达到了“底线”要求的基础上,必然要根据自身的文化传统、现实状况和未来追求,对学校教育核心理念、育人目标进行提炼升华和创造性转化,从而找准学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侧重点和着力点,彰显办学特色。

重庆市大渡口区实验小学秉持“启迪智慧,化育生命”的办学理念,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提出了培育“外健内慧的智慧少年”这一育人目标。学校致力于孩子良好身体素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学科知识的教育和天下为公、勇于担当、敢于开拓的公民意识的唤醒。期待“实小”孩童经过六年启慧教育的浸润,具有以下素养结构:生命健康、品德修养、人文审美、语言表达、学习能力、认同理解、科学探究、自主创新。这一素养结构,既体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学校“启慧教育”的办学特色。

以核心素养为统领推进学校课程建设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和出发点。学校的课程建构应该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在研究学生需求、教师专长、学校已有的文化传统和家长与社区独特性的基础上,对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重新建构。大渡口区实验小学通过学科间的课程资源整合和学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的跨界整合,打造基于“校本化”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包括基础性学科课程、发展性综合课程、拓展性特色课程与创造性活动课程四个部分。

基础性学科课程

基础性学科课程是根据国家课程计划确立的标准要求相对统一的课程。基础性学科课程是学校启慧课程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基础。其具体课程内容为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美术、音乐等,侧重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及学习能力”的养成。

基础性学科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重点在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与启慧课堂文化培育方面。学校以“一个支点,四个方向”为途径,实现课堂形态的变化。一个支点是明确学科核心素养,丰富启慧课堂的认识。四个方向指:一是对国家课程标准的二次解读,提炼本课程所指向的核心素养和具体目标;二是根据课程所要达成的核心素养和具体目标,开发和整合各门基础性学科课程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三是对课堂结构的调整和改革,进一步理清和优化教与学的关系;四是积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促进课程、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发展性综合课程

发展性综合课程是学校根据启慧教育的核心理念,结合国家课程标准自主设计、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是对基础性学科课程的必要补充,也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整合科学与综合实践活动为启慧科学实践课程,侧重于学生“科学探究、自主创新”特质素养的养成。

学校建设了以模拟生态园和实景生态园为主的科学实践活动基地,通过启慧科学实践课程、物联网未来课堂、创客教育、“互联网+个性化学习”等平台,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与交流平台,发展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学生每期都有连续一周的时间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深入生态园中,观察动植物生长、体验农耕文化、了解生态文明、开展探究学习,综合运用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与困惑,从而获取成长体验、感悟生命真谛。

拓展性特色课程

拓展性特色课程是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开设的能直接反映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课程,它是彰显学校育人目标特色的主要载体。其具体课程内容为中华武术、管乐、彩泥陶艺课程,侧重于学生“生命健康、人文审美”特质素养的养成。

学校从启慧教育理念出发,结合办学传统,将中华武术、管乐、彩泥陶艺等课程进行系列化设计,努力打造启慧课程的精品,更好地彰显启慧教育“健体、尚美”的内在品质和特色。

例如,中华武术课程将武术普及训练与体校专业训练相结合,做到学习和训练两不误,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学校武术队连续多年获得重庆市青少年武术锦标赛团体总分第一名。

创造性活动课程

创造性活动课程是学校为达成育人目标而统整、完善的各种主题式活动,它包括经典阅读、四大节日(奇思创意节、缤纷艺术节、阳光体育节、美文美读节)、学生社团、体验式德育活动等。创造性活动课程是学校育人目标达成的重要补充,主要侧重于学生“品德修养、语言表达、认同理解”特质素养的养成。

创造性活动课程统领了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实践体验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包括学校德育活动中的三大典礼(一年级新生入学礼、三年级国旗护旗礼、六年级小学毕业礼),两次评比(星级儿童评选、感动实小榜样少年评选)与年级德育专题教育活动等;实践体验活动包括校内四大节日活动与校外实践体验活动;学生社团活动通过组建校级、年级两个层面的学生社团,开展符合学生需求的数学文化、武术、绘画、电脑、科技、阅读、书法、演讲等活动。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课堂文化实践

大渡口区实验小学立足学生核心素养,打造符合学校“启慧教育”核心理念的教学文化。学校以市级重点课题“启慧课堂文化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证研究”为抓手,各学科课堂教学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地而展开。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晰了启慧课堂基本要素,从启慧课堂教学文化、启慧教学行为与启慧教学评价三方面着手展开课题研究,以求证课堂教学文化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间的联系,通过启慧课堂文化的打造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范文篇9

那么,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呢?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现行的小数教材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及时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进生活。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整合

随着小班化教育的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机整合为我们的教学增加新的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教学,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

四、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相整合,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实践中应用、学习、完善。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术也是这样,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计算机课以及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只是为学生应用打下一个基础,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的技术上的问题,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扫清障碍。这样,会更实际,也更能体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2、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认识,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可能,每个学生通过这种个性化的练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

在信息技术引入数学课之后,计算机手段与传统教学完美的结合十分重要。不是计算机用的越多就越好,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此就需要教师全新的教学设计。

3、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协同作业的合作精神,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使得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获得了生机,使得我们许多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使得我们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科学合理,使得我们有机会觅得更好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最佳方案。可以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有多种途径和方法,不拘一格,其效果是传统教育技术难以比拟的。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务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我们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浙江教学研究,2006年4月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范文篇10

一、必要性解析

1.发展性评价的本体功能

发展性评价是新兴的一种课程评价方法,集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建构主义等深厚思想基础之精华炼就而成,发展是其存在于世最基本的依托和目的。它的提出是针对传统课程评价单纯地注重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单纯地指向于书本上那些硬生生的文本信息而带来的学生发展畸形的窘境。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践行发展性评价,引导教师逐渐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关注学生的幸福程度,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乐观地投入学习,自由平等地发展个性,进而实现自身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而且,发展性评价能够贯穿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始终,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对教师、对教材设计等进行一种全方位的过程评价,促使师生共进。

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学生接受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的起步阶段,旨在培养学生认识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从而养成一种良好的信息素养,为自己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作铺垫。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也并非经过几次期末考核就能完全明晰学生的掌握情况,而是要经过无数个过程的堆集、训练、评价、改进和升华,而这些过程的恰当控制和把握又必须依靠评价信息获取,因此,发展性评价这种贯穿教学活动始终的评价方式,理所应当成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建构的基础和核心要素。另外,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注重操作性和实践性的课程,过去那种注重书面知识和终结性考评的评价方式必然会束缚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扼制学生前行的动力和激情,相反,发展性评价能够以其特有的过程性、整体性等特征实现对学生发展的全面关注,促使每一个学生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尽力驰骋,实现自我理想和价值。

3.学生个体发展所需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和评价方式过分注重刚性知识的单向灌输,过分注重终结性或成果的评价,这必然会导致学生走向死记硬背和崇拜分数的极端,从而压制自身个性的发展,束缚自身潜能的发挥。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践行发展性评价,不仅是学生个性发展,而且是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另外,由于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种实践性、技术性、操作性的知识,不同的学生在这种知识方面必然会呈现出发展的不同水平和差异,如果单纯地借用传统评价手段来实现统一性的测量和考评,必然会牺牲一大部分学生的发展诉求,故应以这种注重发展和过程的新兴评价体系来操作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

二、有效性策略探究

1.建立健全以发展为核心的课程评价体系

要彻底改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尴尬境地,关键是要摒弃过去落后的评价观念,在继承良好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发展性评价体系。小学信息技术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建立,要求课程评价除了要关注学生对基本信息技术文本知识以及基础技能的掌握之外,还要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如信息技术使用规范、信息素养的形成、合作意识的养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个体的发展倾向等。

例如,在讲授三年级教材“介绍中文输入”这一知识模块时,教师并非只要做一份试卷考核学生的掌握情况,就能以此当作一种完善的评价方式,而是要兼顾到学生对电脑写作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学生学习电脑书写的不同过程以及学生对电脑写作的情感体验和心理认知等,综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达到评价学生对“利用电脑进行输入写作”的学习情况,也由此发现自身教学的问题及其改进之处。

2.把过程作为评价的重点观测点

量化考评曾一度几乎成为各科教学评价的唯一依据,因此而衍生的对分数“醉生梦死”的崇拜以及对知识死记硬背的态度也“风靡一时”,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这种注重实践性、过程性和操作性的学科也无法避免地进入该洪流。这种过分注重量化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考评方式虽然能够帮助学生在脑子里更好地巩固信息技术知识,但同时也封存了学生其他潜能的发挥,桎梏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因此,要转变这种单向度的局面,更好地适应学生和教师自身的成长,必须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表现,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在讲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遨游网络》中的“如何上网”这一知识点时,老师不仅要下到课堂,积极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亲身观察学生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的创新之处和问题,还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评和激励,最后,再以作业的形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业批改一定要注意结合一定的书面语进行质性评价。

3.坚定不移地实现评价方式和主体的多维化

首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仅内容涵盖面广,涉及门类多,而且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课程,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式在继承传统终结性评价成果的基础上,应当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适时结合成长记录袋、行为观测等评价方式进行。

例如,在学习“键盘一家”这一知识点时,老师除了做好平时的考查工作外,还可要求学生书写学习感受,或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或创设一个打字游戏的情境等进行评价。

其次,信息技术课程里面包含部分可供娱乐的内容,如游戏、网聊、电子书等,容易导致学生沉迷其中,这也是学校与家长忌讳学生“上网”或者“玩电脑”的缘由,但这并非明智之举,而是在行“全盘否定”的不当行为。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应当坚持学生、教师、学校、家长等主体的共同参与,共同监督,让学生在良性的环境中充分驰骋于信息技术的海洋之中。

三、结语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范文篇11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质量提高策略

我国加入WTO给正处于突飞猛进发展时期的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教学质量迫在眉睫。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不能及时改革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善实验手段,教学质量就无法保障。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实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理论课内容陈旧、授课手段单一,实践内容少,与迅猛发展的现代电子技术严重脱节。多数以理论课讲授为主,学生动手实践机会较少。课程内容陈旧,主要是《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讲课内容以模拟单元电路和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为主,与目前IT产业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高速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严重脱节。讲课效果不好,学生普遍感觉“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用不上,实践中需要的知识没学过”。

2.各门课授课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目标。有的课理论太多与现代技术联系不紧密,有的课内容与其他课有重复,从总体来看,培养目的比较分散。

3.一方面授课的内容与最新发展的技术严重脱节,另一方面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得不到优化和充实,易造成教师不敢多讲、学生不愿多听、动起手来什么都不会的恶性循环。

4.实践环节内容手段比较单一,实践环节只让学生了解及掌握最基本的东西,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在实际问题解决方面、在创新性方面缺乏必要的内容。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

1.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高等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在定位好学校特色的基础上,确立与之相适应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据此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坚持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是在分析职业岗位群能力的基础上,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再结合学生的能力、兴趣和社会需求,选择不同的专业(或职业)方向进行专项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学生的岗位素质。

构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电子专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将课程体系分解为职业素质模块、可持续发展素质模块和岗位素质模块,经过全面的系统规划,形成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以提高技能水平为教学核心,采取多种实践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能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我们把实践课题分成不同的课程类型:项目中心类型、任务中心类型、问题中心类型、训练中心类型、体验中心类型、案例中心类型和复合类型等。例如单片机的实践训练就采取“任务中心”、“训练中心”和“项目中心”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学方法,以完成一个实际课题为中心,带动训练和项目,学习相关知识,通过大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使之达到熟练程度。对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要相应改变,强调进行素质考核与技能考核,减少知识的记忆力考核,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从实验中领略各专业学科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和内在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因材施教,以“优生导师制”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为加快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挑选优秀学生,创建各种人才创新基地班,并配备具有丰富实践(工程型)的教师作为他们的导师,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某些科目,或直接进入教师的科研课题组,接受科研能力的训练,接受创新意识的熏陶,进行特色培养,以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将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信息类人才培养领域起到示范、辐射作用。

4.注重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融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使得计算机技术成为各学科专业不可缺少的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计算机技术联系最为紧密。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计算机的内容虽有独立性,但在很多情况下已很难将计算机技术单独分离出来,两者结合十分紧密,并逐步走向融合。因此,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衔接中,必须注意到这种融合性,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及实验教学中多结合计算机技术。

5.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强化开放实验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确保开放实验教学质量。开放实验教学管理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在开放实验教学过程,既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满足学生课内外的要求,又要及时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教师。对于课程内规定完成的实验,要采用提前集中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完成预习后,在网上预约实验时间。计算机管理系统及时为学生排位,根据学生的实验记录各种相关信息,供教师和学生查询。针对开放实验后可能会存在学生抄袭实验数据、实验报告等问题,要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具体构思为:学生进入实验,进行课内实验时必须通过预习检查(可通过预习检查课件进行);基础实验教学过程实现网络化管理;值班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质量进行随机抽查;加大实验报告的比重;采用答辩和集中进行操作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确保开放实验教学的质量。

6.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大胆进行全面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与实施素质教育出发,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就可以在面临和解决经济体制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到来的一系列问题时,少走弯路。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可以给学生更大的自,使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实践,扬其所长。在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时,应以考评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用实验操作、完成设计课题等方法考核学生,促使学生真正为提高能力而学。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范文

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高国军

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人才的重要素养之一。从人的成长和发展来看,信息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动态和全息的积淀过程,不是仅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能够形成的,也并非学习一两门课程就能达成的。信息技术课程把培养信息素养作为课程目标,充分说明了课程的价值及先进性,但其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程群中的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课程,其课程目标必须从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渐进至信息素养的培养。

基于培养信息素养的课程目标,我把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解读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信息技术工具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包括软硬件常识等,它是基础性的,面向大众的知识;第二层次是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技能,涉及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和方法,是面向信息化社会公民的普及性知识;第三层次是信息技术本体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计算思维、存储程序、智能控制以及人机交互的内容,面向信息化人才培养;第四层次是信息技术文化,面向全体大众。前三个层次都含有第四层次的文化内涵,这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目前的课程中,前两层是主流的教育内容,第三和第四层次渗透得不多,而这恰恰是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核心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更应关注第三和第四层次,并根据学生不同的心智特征整合四层内容,映射到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信息技术课程理念的实现有赖于课程的有效实施。课程的有效实施应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课程实施的常态化。“常态化”就是要保证课时,建立教研机制,保障教学场所,常规化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第二,课程实施的实践态和活动态。技术源于实践,其生命力显现于活动中。技术的学习理应置于实践的情境中,以活动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经历完整的技术过程,彰显信息技术教育的特色。第三,开展有效的课程评价。充分考虑评价的成本-效益,不要盲目跟随技术的发展,而应抓住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开展评价。建立科学的学业评价指标体系和有效的评价方法,将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和学生的成长有机地融为一体。第四,注重信息技术文化的教育。技术是从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而来的,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注入技术的文化特性,在教学中实现学科教育。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