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内梗塞康复办法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脑内梗塞康复办法范文篇1

[关键词]脑积水;腹腔镜;脑室腹腔分流术;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651.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3)04(b)-0177-02

脑积水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各种脑积水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但传统脑室腹腔分流术存在分流管远端梗阻、术后感染等问题,且手术时间较长、腹部瘢痕长、腹腔内引流管放置位置不理想[1]。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完善和广泛应用,腹腔镜辅助下脑室腹腔分流术被推荐为治疗脑积水的首选术式[2]。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腹腔镜辅助下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患者33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63例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腹腔镜下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组(观察组)33例和常规手术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33例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20~66岁,平均(35.2±4.6)岁;脑积水原因:脑外伤22例,自发性脑出血11例;脑积水类型:交通性脑积水25例,梗阻性5例,正常压力性3例。对照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9~65岁,平均(33.5±4.1)岁;脑积水原因:脑外伤20例,自发性脑出血10例;脑积水类型:交通性脑积水23例,梗阻性4例,正常压力性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脑积水原因及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式

两组患者头颅手术步骤相同,均穿刺侧脑室额角,并用特制巾空通条将分流管白头皮下经乳突后方、胸锁乳突肌外缘、胸骨前面引至腹壁,连接泵与分流管脑室端及分流管腹腔端。对照组:剑突下切开腹壁全层,自腹壁向腹腔内戳进通条,通条内引入分流管,再撤出通条,见分流管腹腔端脑脊液流出通畅,将分流置入腹腔右髂窝,缝合腹壁。腹腔镜组:从脐部插入气腹针行人工气腹(腹压12~14mmHg)后,分别在脐部、左上腹和右上腹行腹壁打口,导入腹腔镜,并在腹腔镜辅助直视下将分流管腹腔端置入右上腹肝脏膈面,并将分流管缝扎固定于肝镰状韧带,按压分流阀见腹腔端有脑脊液喷出后,缝合腹壁各切口。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本组63例患者术后均获得6~24个月回访,平均(12.5±4.3)个月。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行头颅CT检查。观察组33例患者,脑室缩小至正常者31例,好转1例,治疗有效率为96.97%(32/33);观察组脑室缩小至正常者16例,好转6例,治疗有效率为73.33%(22/3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随访期间,观察组分流管腹腔端梗阻2例(6.1%),腹部感染2例(6.1%);对照组分流管腹腔端梗阻8例(26.7%),腹部感染5例(16.7%);两组术后分流管腹腔端梗阻率及腹部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室分流术是治疗脑积水最常见和有效的办法,该法将脑室内的脑脊液引导到身体的其他部位以恢复脑脊液的分泌与吸收平衡。脑室分流术中最常用的是脑室-腹腔分流术,具有操作简便、分流效果好等优点,但也存在术后分流管阻塞、腹部感染、腹腔内脏器损伤、消化道症状等缺点。据报道,传统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分流管阻塞率达35%~52%[3],多由脑组织、血凝块及腹腔大网膜包裹引起[4]。

传统腹腔内置管均采用剖腹手术完成,需要在患者腹部做较长的切口,若将引流管腹腔端置于肝膈间隙,则需更大切口,对患者造成较大损伤,影响术后恢复进程;而如果将分流管放入自由腹腔内,则由于大网膜包裹,管端周围血凝块等异物则极易造成分流管腹腔端包裹梗阻,需重复剖腹手术[5]。腹腔镜辅助手术在电视屏幕直视下操作,避免了对腹腔脏器的损伤,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恢复快、手术视野开阔等优点,且分流管末端被固定于肝膈间隙,降低了分流管腹腔端包裹梗阻率,是一种治疗脑水肿的理想、可靠的手术方法[6-7]。

[参考文献]

[1]衣服新,白敬洋,马俊,等.腹腔镜辅助下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12,41(13):1270.

[2]王涛,张达,王安生.腹腔镜辅助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31例临床研究[J].陕西医学杂,2011,40(9):1246.

[3]廖巍,林少华,黄汉添,等.腹腔镜辅助下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1):71.

[4]李忠,张东昌,郭春良,等.腹腔镜下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临床对比研究[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7,16(4):414.

[5]倪世慧,矫洪杰,杨亦春.腹腔镜引导下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J].中外健康文摘,2011,8(34):290.

[6]杨枫,是德海.腹腔镜下脑室-腹腔分流术在脑积水治疗中的临床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332.

脑内梗塞康复办法范文篇2

去年春节前20多天,婆婆突发脑梗塞住进医院,经医生全力抢救后虽然脱离了危险,但康复还需要一段时间。眼瞅春节就要到了,医院的病人陆续出院回家过年,病房里就剩下婆婆一人。思量再三,平时少有主见的我竟擅自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医院接婆婆回家过年。

这决定一出口,便遭到老公的坚决反对:“不行,老妈大病未愈,接到家里过年太不安全!”我据理力争:“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是合家团圆欢庆的日子,绝不能让老妈孤孤单单地在医院里过年。我和医生商量过了,他们赞同病人回家过年,家庭的良好氛围对病人康复有好处。大年初七再送老妈回医院继续治疗。”老公迟疑地答应了。我趁热打铁地招来小叔子,进行了“全家总动员”,给大家分别下达了任务。就这样,在我“一言堂”的指挥下,全家立马进人“一级战备”。

为了让婆婆住得舒适,我“脚打后脑勺”地忙乎起来,先是布置老公买来环保涂料,把婆婆住的朝南的大房间重新粉刷了一遍,在墙上还挂了几幅画,使这间阳光房变得更舒适、温馨。后来,我趁下大雪前的短暂晴夫,把婆婆的被褥好好地晒了一下;又制定了详细的食谱,列出了长长的采购清单,亲自驱车到超市、菜场采购了大批婆婆爱吃的食物。腊月二十九,小叔子开车去医院接回了婆婆。

到家后,我和老公忙着为婆婆理发、洗澡,为她换上了我亲手织的新毛衣。婆婆乐得合不拢嘴,含糊不清地说:“以为这回要去找你公公了,没想到还能漂漂亮亮地过新年。”

婆婆是北方人,爱吃面食。我就今天做肉馅饼、明天做芝麻馅的包子,后天改为三鲜饺子,每天花样翻新,餐餐让婆婆吃得赞不绝口。

每天下午,我和老公搀扶着婆婆进行康复锻炼,婆婆病情也很稳定。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大年初三的早上,婆婆开始出现便秘,腹胀难忍,各种办法都用尽了,可就是不管用。全家人的神经一下绷紧了,因为脑梗塞恢复期的病人一旦发生便秘,便存在着再次诱发疾病的危险。正当老公和小叔子商量,要提前送婆婆回医院时,婆婆大声地嚷着:“我不回去!”咋办?再不解决婆婆的便秘问题,后果不堪设想!我不知从哪里生出的勇气,心一横,用手替婆婆抠出了大便,险情得以排除。婆婆乐了,我也乐了:“怎样?本‘编外护士’的技术还不错吧?”老公哥俩无语,眼圈有点红了。

一晃就到了大年初七,在这几天里,按婆婆的话讲:“过得非常开心、舒心,病也好了一大半。”按老公的话说:“我们这个集体是很有战斗力的!个个都不错,但最重要的是老婆大人领导、指挥得力,以身作则,有大将风度……”

如今,虽然婆婆康复得一天比一天好,但脑梗塞带来的后遗症却越来越严重,最明显的是,她糊涂的时候常常对亲朋好友说:“我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婆婆在头脑不清醒的情况下,忘记了自己有两儿子,却把我当成了她女儿,让我非常感动。婆婆拿我当女儿,我把婆婆当亲妈。亲朋好友常常赞叹我家和睦的婆媳关系,闺蜜们总是问我为什么能和婆婆相处得这么融洽。每当她们向我讨要处理婆媳关系的秘诀时,我都会发自内心地告诉她们一句话:“如果你爱老公,就一定要爱老公的妈!”

脑内梗塞康复办法范文篇3

关键词: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众所周知,心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也就是说高血压性的脑出血实际上就是指由于高血压而引起的原发性脑实质出血,据相关的病学调查资料显示,该病的发病人群是在50-65岁之间的中老年患者中,而这两种急性的心梗和高血压都是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之一,因患病因素是由于会由于患者过度的疲劳、过度的出现情绪波动和在紧张的工作环境下都有可能诱发,而脑出血后急性心肌梗塞发病机理就是如果出现急性的脑血管发生严重的病变情况下,导致脑血液循环系统会出现问题,之后就会造成心血管发生严重的病变,但是在临床上出现脑出血后急性的心肌梗塞疾病并不多见,但是此病症发病速度快,导致残疾和导致死亡率很高,在治疗上也是非常棘手的,对此,本文阐述了关于在2011年-9月-2012年9月之间进行收治的12例患者由于脑出血而诱发的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病例资料。以便为以后的临床治疗上提供真实可靠的参考依据,先将报告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资料选在在我院2011年-9月-2012年9月之间进行收治的患有脑出血诱发的急性心梗的病例,所有的患者经过诊断后全部符合脑出血心梗的临床标准,患者资料中有8例是男性,有4例是女性,年龄在49-70岁间,平均年龄是54.9岁,所有患者爱在经过脑CT检查之后显示,患者出血的部位在最基底节区出血的有5例,由于脑出血破入脑室者有4例,伴有脑出血伴蛛网摸下腔出血患者占3例。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心电监护、吸氧、物理降温,对意识丧失的患者给予插胃管,清淡饮食,保持患者大便通畅,预防便秘,防止因用力排便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引起心律失常,心脏骤停,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及双侧瞳孔变化,对脑干出血及出血量的患者严密观察呼吸心跳,同时迅速作好气管插管及心肺复苏的准备,减少甘露醇脱水力度,给予极化液、果糖二磷酸钠营养心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患者常常有剧烈的心前区疼痛,可应用吗啡5~10mg皮下注射,每4~6h重复应用,最好与阿托品合用;胸闷明显者可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注意监测血压变化。

1.3结果:

我院在2011年-9月-2012年9月之间进行收治的12例患者由于脑出血而诱发的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12例的已经好转的有6例,已经治愈的患者有3例,在治疗后没有效的患者有3例,最终导致患者死亡,则患者的死亡因素是由于出现了恶性的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的休克。

2结论:

脑心综合征一直是临床治疗较棘手的疾病,可能与脑卒中时的应激状态兴奋交感神经一肾上腺素系统,产生大量的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导致冠状动脉痉挛,继发心肌缺血坏死有关,患者多数年龄较大,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有的虽无冠心病的临床表现,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因此,脑卒中并发心肌梗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致死的主要原因是心室颤动、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死亡发生在发病6h内大部分是室颤,持续心电监护及全面的护理观察可以及时发现危险征兆,控制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对发病1周内尤其是24h内的患者至关重要。治疗上主要是治疗原发病,即脑卒中,适当减少脱水药物的应用,以保护心功能,也可选用作用温和的甘油果糖,同时给予其他药物综合治疗,加强护理,随着脑卒中的好转,心肌梗死亦逐渐恢复。

参考文献

[1]周良辅,庞力.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微侵袭手术治疗—前瞻随机多中心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1,9(2):151-154.

[2]耿作来,李春信.脑出血并发急性心肌梗死9例报告[J].医师进修杂志,2004(27):143

[3]衣晶,张颖,李永杰.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肌梗死九例报告.中国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0,2(3):176.

[4]杨文郁,脑出血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1.

[5]沈宁.病人健康教育指南[M].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96-100.

[6]孟祥亚;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IGF-1水平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7]徐文瑞;家庭中遇到脑出血病人怎么办[N];科技日报;2000年

脑内梗塞康复办法范文1篇4

猝死多了越来

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超过300万,占死亡总人数的50%。心脑血管的死亡有很多都是猝死,这显然违背了生命的自然进程。生命的自然进程是:一个人的生命就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微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猛然地冲过岩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流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水流变得更平稳了,最后,河水慢慢流入了大海,归于平静……

生活中刚刚发生的一件事让人印象深刻,更让人惋惜。因为,一个人的生命突然中止,违背了生命的自然进程。

7月23日晚上8时许,年仅59岁的著名相声演员侯耀文先生在北京突然去世。经诊断,死亡原因为无痛性心肌梗死,也就是心源性猝死。许多人都会自然而然地发问,好好的一个人,来不及向任何人告别,就悄悄地奔向天堂。这是为什么?

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发病突然、进展迅速,常常于出现症状1小时内突然死亡。各种心脏病均可导致猝死,但以冠心病为最主要的原因。国内外的统计显示,冠心病引起的心源性猝死占70%~90%。

心源性猝死有因可查,也会表现出种种症状。比如,患高血压、家族有心脑血管疾病史,有突然的意识丧失或短暂抽搐,头晕、心口痛,伴心音和大动脉搏动消失,测不到血压等。但是有相当多的人并不表现出相关症状,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患有冠心病,也没有进行过任何治疗。侯耀文的情况就是如此。

侯耀文发病时并没有上述种种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症状,只是有恶心呕吐。这种状况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是肠胃不适,但对于无症状性冠心病来说却是一种假像。实际上呕吐就是冠心病的一种典型症状。但由于平时不注意,而且这类心源性疾病无法通过常规体检发现,所以在发病时会造成误诊,延误治疗,造成猝死。

那么,发生急性心梗时心脏为什么不报警呢?其实,并不是它没报警,而是有时候它的警告以另外一种形式,如困倦乏力,胃部不适等表现出来,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发病时心脏疼痛报警系统会失灵。而且,心脏病变部位不同,对疼痛敏感不一样,如病变在右冠状动脉,则对疼痛不甚敏感;有的是心壁心肌梗死,也可能不出现疼痛;有的发生心内膜下心肌损害也常无疼痛感觉。个体差异对疼痛敏感也不一样,从而掩盖了病情。另外,过度紧张、疲劳等,也会使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下降,变得迟钝。

脑猝中同样危险

生命戛然而止并不只限于心源性猝死,另一种猝死――脑猝中引起的死亡与心源性猝死难分伯仲,也常常让人猝不及防。

一位50岁,正当壮年的高级技工在单位例行体检时,医生发现其血压较高,建议他复查几次。如果复查后是高血压或其他疾病,就需要对症治疗,比如采取简单的服药治疗。但是,这位高级技工对此很不以为然。他说他的身体一直很好,更没有什么疾病症状,他和他的家人都认为他身体很好。医生的话,反而让他怒气冲冲,“查什么查?我的身体我知道,还能有什么事?”心底的另一句话没说出来,“你们别是找理由给我开一大堆无用的药,狠狠宰我一下吧?”

就在体检后两天,晚上因为儿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生了气,狠狠指责了儿子几句。半夜他去卫生间,突然昏倒。家人急忙送他到医院,一测血压竟高达200/140毫米汞柱。正当值班护士请来医生急救时,这位高级技工已撒手而去。医生事后宣布他死于脑猝中,是与心源性猝死相似的另一种猝死。

脑猝中俗称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凡是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血流循环障碍和脑组织功能或结构损害的疾病都可以称为脑猝中。脑猝中可分为两大类,缺血性脑猝中和出血性脑猝中。缺血性脑猝中占脑猝中病人总数的60%-70%,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而脑血栓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局部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中止,引起局部脑组织坏死。而脑栓塞是指脑部的血管本身无病变,大多数的栓子来源于心、肺和颈总动脉。出血性脑猝中占脑猝中病例的30%~40%,分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脑猝中和出血性脑猝中都可以引起病人猝死,在我国,城市脑猝中死亡己跃居第1位,农村为第2或第3位。而在多数西方国家脑猝中居死因第3位。不过,患脑猝中即使抢救过来,也会造成难以治疗的后遗症,例如偏瘫,会长久地影响患者和家人的生活。

救治,越快越好

无论是心源性猝死还是脑猝中猝死,争分夺秒地抢救病人是减少死亡率的关键,在发病的8分钟之内是抢救的黄金时间,一过这个时间,死亡率就会大大增加。

在侯耀文发病的当晚,北京的999急救中心是下午6点半接到急救电话的。当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时,侯耀文的心跳、脉搏和血压已经全部消失。医护人员迅速抢救,但40分钟后,侯耀文没醒来,匆匆离开人世。由于侯耀文所住地点离市中心较远,急救人员到达时已超过了急救的最佳时间。另一方面,侯耀文当时没有家人在身边,守候在身边的只是他的两位年轻同事,他们缺少急救知识,也爱莫能助。

心脏骤停造成血液循环停止后,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8-10分钟即可导致脑细胞的不可逆损伤。如果在心脏骤停发生后的0-5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还有存活的希望;超过8分钟未予心肺复苏,除非在低温等特殊情况下,否则基本没有存活的希望,所以心脏骤停后的急救必须争分夺秒。千万不要坐等救护车到来再送医院救治,要当机立断采取急救措施进行心肺复苏。

那么,在远离医院、没有医生的情况下,一旦有人出现心源性猝死怎么办?除了要马上打120或999求救之外,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做法是:先解开患者领口和裤带,使其平卧,抽出枕头垫在肩下,用一手将患者颈部托直,使头后仰,打通气道,然后一手捏紧患者双侧鼻孔,急救者口唇与患者口唇密合后进行吹气,成人14-16次,分,儿童18-20次/分,一直坚持到急救人员到场。

在复苏同时要注意及时清除气道内异物和呕吐物,可在心脏骤停1分钟内进行心前区捶击,拳击的部位是病人左胸前部位。以中等力量叩击2~3次,有时可使心脏复跳。拳击后要进行心脏按摩。按摩时用力要均匀,以一手掌平放病人胸骨下段胸壁上,另一手掌压在该手背上,上下起伏垂直按压。

对于脑猝中病人,也要让病人平躺,解开领扣,急送医院或静待急救医生到来。

预防,从生活方式开始

其实,对可能的心脑血管病猝死最好的方法是预防。引起高血压、脑猝中、心肌梗死的原因都是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又是人们不良生活方式的必然结果。

一些人从小到成年养成了运动少或吃高脂、高热量食物的习惯,于是身体把多余热量存贮起来,这就是脂肪。大量的脂肪,如腹部脂肪以游离脂肪酸形式进入血液,变成低密度脂蛋白,沉积在血管壁上,便形成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口径减小,血管硬化,形成心源性猝死和脑猝中猝死的基础。

所以,预防要从生活方式开始。饮食要有合理比例,碳水化合物(米面类、蔬菜、水果)占60%,蛋白质占25%,脂肪占15%,多吃鱼类,豆制品和新鲜蔬菜。限制食盐摄入量,每日不超过6克;少吃甜食、肥肉、动物脂肪、动物内脏等。男性要忌烟忌饮烈性酒。参加适度的体育锻炼,增强心肺功能,以保证对心脏和大脑的血供。同时要保持心理平衡,避免过度紧张、激动、焦虑和抑郁。因为心理因素也是造成猝死的重要诱因。

心源性猝死和脑猝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动脉不会一下子粥样硬化,要有几十年的时间。一般人到了50岁,因动脉硬化每年血管都大约会狭窄1%-2%,如果再抽烟,或患有高血压病,高血脂症,可狭窄3%~4%或更多。若是生气着急,1分钟内动脉硬化就可能导致血管痉挛狭窄100%,让人当时就死亡。上文提及的高级技工就是因为高血压和生气而导致血管痉挛狭窄,造成脑猝中死亡的。

脑内梗塞康复办法范文篇5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已占疾病总死亡率的43.8%,超过了恶性肿瘤,堪称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值得注意的是,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病如今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被“盯上”。20岁发生心梗、30岁发生脑出血,已不再是新鲜事。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在未来十年间,中国将为“卒中”付出5000多亿元人民币的医疗开支。目前,全球约有2600万糖尿病患者、1.6亿血脂异常者、1.6亿高血压患者、2亿多肥胖患者、3亿多吸烟者,这些人都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是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后备军”。

心脑血管病防治,面临4大现实

从上述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心脑血管疾病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我们袭来,它所造成的影响,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而言,都将是一场灾难。于是,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如何将其危害降到最低,成了人们共注的焦点。来自临床一线的观察发现,我国的心脑血管病防治任务异常艰巨:

1.心脑血管意外(如卒中、心梗等)起病急、病情重,一旦发生,所能采取的治疗手段非常有限,致死、致残率很高。

2.多数患者在发生心脑血管意外之前,并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疾病,预防性治疗更是无从谈起。

3.对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糖尿病、吸烟等)的防控力度不够。在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也就是说,仅1/3的高血压患者知道自己患病,仅1/4的高血压患者接受治疗,而真正能控制血压的,连1/10都不到。

4.患者对心脑血管疾病认识不足,就医不及时,直接导致疗效不佳。以急性脑梗死为例,若能发病后3小时内溶栓,可最大限度地疏通阻塞血管,避免肢体瘫痪的发生。而在我国,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不足1%。

保护心脑,从现在开始

专家指出,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合适的体重,戒烟,限酒,积极治疗高血糖、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等措施,对维护心脑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有动脉粥样硬化征象(如已发生过心肌梗死、脑梗死,有心绞痛反复发作)者,除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外,还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预防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中风宣传

2005年9~11月《大众医学》杂志、赛诺菲-安万特制药公司联手,推出预防中风(卒中)的普及教育活动,并举办了全国公众中风防治健康知识竞赛,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如今,中风防治的“54321”原则、危险因素的预防等知识,已经成为普遍的常识。

2006,我们并未停止脚步,请与我们同行。

春种秋收,人生何不如此?今天,我们播种健康,明天,我们收获幸福。

防治中风促进健康――2006全国中风防治行动

2006年9~11月,《大众医学》邀请国内权威专家畅谈心脑健康、中风防治,精选最新的医学进展,连续三个月刊登在杂志上,助您紧跟医学发展,掌握最新、最实用的防治方法。

脑内梗塞康复办法范文篇6

【摘要】目的对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状态特点进行调查,为推行和改善心理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评量表(SCL-90)对6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测试。并与中国常模作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在抑郁、偏执、焦虑、躯体化四方面与正常人存在明显差异,而在强迫、人际关系、敌对性等几方面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结论脑梗死患者明显的存在多方面的心理失调或异常,因此在药物治疗和康复理疗的基础上,应重视和加强心理护理,保持病人的心理健康,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关键词】脑梗死症状自评量表心理调查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132-03

脑梗死(CI)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CIS)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种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是神经内科最觉的临床疾病之一。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其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是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的重点控制疾病。[1]据统计,卒中有2/3的患者留下残疾,包括偏瘫、失语等严重残疾[2]。可严重影响的生存质量和生活状态,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产生许多社会适应性及精神心理问题,而后者又可对临床药物、疗效、康复及患者的病情变化、预后等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成为一个颇受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对我院神经内科60例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状态特点与正常人群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心理护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收集2009年3月―2010年4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初诊患者共60例的个案资料,所有患者均由我科主治医师或以上的医师根据CT或MRI结果,并参照卫生部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神经病学》[1]中听诊断标准进行确诊。

1.2调查内容

①对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状态特点进行调查。②分析产生心理失调的原因。③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1.3调查工具

我参照有关文献,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所有患者进行测试。

1.4调查方法

对纳入该组的每位患者单独测试,以求患者根据最近一周内的感觉如实回答,遇到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对某些项目不易理解时,有工作人员逐项念给他听,并以中性的不带任何暗示和偏向的方式把问题本身的意思告诉他,一次评定约为20分钟。所有结果统计后与量表协作组提供的国内正常人评定结果(中国常模)进行对照分析。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描述及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患者性别及年龄分布

60例脑梗死患者中男性34例(56.7%),女性26例(43.3%),男女之比为1.3:1,年龄35-85岁,平均65.5岁,各年龄组患者构成见表1,其中以65-74岁年龄段最为常见,其构成比为50%。

表1患者年龄分段频数及构成比

2.2脑梗死患者各心理因素与正常人数的对比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脑梗死患者在抑郁、偏执、焦虑、躯体化四方面与正常人存在明显差异,而在强迫、人际关系、敌对性等几方面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

表260例脑梗死患者SCL-90各心理因素与中国常模的对比分析结果

3讨论与分析

3.1脑梗死病因分析

脑梗死的主要病因就是脑部动脉粥样硬化并在此基础上发生血栓形成,使脑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血液供应区域和邻近区域的脑组织血代障碍,引起局部脑组织软化、坏死,其次为血液成分改变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患者可以出现偏瘫、失语等脑损害病状[4]加之存在各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酗酒、高脂饮食、体力活动减少、超重等更促进了脑梗死的发生,本研究组中65-74年龄段构成比最大,为50%,男女之比为1.3:1与有关本病分布的其它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3.2心理失调原因分析

本调查利用SCL-90量表对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其在身体化、抑郁、焦虑及偏执等方面存在显示异常,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我对产生心理失调的原因分析如下:①疾病是一个慢性过程,易遗留残疾,使病人产生恐惧、疑虑、烦恼、易怒等种种心理反应;②多疑和敏感,一些患者不愿相信自己患的病,另一些则认为自己的病情比医生说的更为严重,以至于别人在低声说话时也会认为是在议论自己或隐瞒自己的病情;③行为退化或依赖心理增强,有些患者存在一侧肢体活动障碍,就认为另一侧肢体也不能活动,吐词不清,就不原说话,拒绝康复理疗,甚至认为这辈子完了,而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见和信心;④角色减退或缺如,即患者对病症满不在乎,如有些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或虽然承认自身有病,但没有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因而言行和疾病严重程度不相适应,以致发生一些不利于治疗或休养的行为,认为医生小题大做,所以不遵医嘱服药,办理入院手续后,几天不来病房,给治疗方案的实施带来负面影响;⑤角色行为异常,病人因脑功能受到损害,出现反复头昏、头痛、恶心、呕吐或肢体瘫痪,表达不清,自理能力降低而形成悲观忧郁、痛苦、绝望等不良心境,导致行为异常,如对医务人员的攻击性言行,病态固执、抑郁、厌世,以至于自杀等。

3.3护理对策

针对上述的心理失调特征,提出以下心理护理措施: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深入心理沟通,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基础,是进行心理护理的前提和基础。它本身也具有缓解心理应缴、调节情绪的作用,护理人员要以和善、真诚、支持、理解的态度,耐心协助病人,使其体会到自己是被接受的,不像自己所想象的那样没有用,没有希望。多与患者交谈,了解其心理状态,以优良的态度,娴熟的技术,赢得患者的信赖,使他们主动地配合治疗或护理。

(2)对患者要高度负责,处处为其着想,各种操作果断、利索,如遇紧急情况要沉着、冷静、言行上表现有信心,丝毫不能流露出不利病情的言语和表情。

(3)要有把患者当亲人的同情心,满足患者合理需求,依赖心强的病人急需得到亲人照顾与医护人员的关怀,然而亲人照料只能在患者心理上起一定的安慰作用,而医护人员的关怀同情却可减轻痛苦。

(4)对有自持心理的患者,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识,更好地发挥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主观积极性。

(5)发现患者角色减退或缺如时,则耐心地向患者说明极早进行药物治疗的重要性,以争取患者合作,保证他们安全与顺利康复,发现患者角色过度时,则恰当地向患者介绍病情,鼓励其循序渐进的锻炼肢体功能,并说明不活动的危害,同时言语亲切,态度和蔼,使其感到自己的活动是在护士及康复理疗师的监护下进行的,绝对安全。

(6)发现患者行为异常,如病人经常表示不想活,觉得活着没有意思或对一切表现淡漠时,应加强与病人沟通,关心、体贴病人,注意病人的细微变化,向病人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其面对现实,接受挑战。病人在极度抑郁的时候,常有自杀意念。抑郁病人在最严重时,可能没有精力去执行自杀行为,而最有可能付诸行动的是在恢复期,即病人的精神运动迟滞得到缓解后,就可能把自杀意念变成行动。所以还应做好患者家属、亲友、同事等人的思想工作,加强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帮助,消除不良想法,认真对待疾病。

(7)心理护理过程中,发现患者存在严重抑郁、焦虑症状或者伴有其它精神心理状态时,还应与医生及时沟通,配以抗抑郁、抗焦虑药物或其它抗精神病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3.4重视心理护理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现代疾病是多种综合因素致病,要进行全方位论断治疗,注意情绪、个性、不良行为、心理应激这四大因素。目前对脑梗死的治疗提倡整体化、全方位治疗,即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重视康复理疗,饮食调理和心理治疗或疏导,使患者的病情改善及生存状况和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中心理治疗和疏导已经成为一个受到广泛重视的关键环节。

本调查显示,脑梗死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调或异常,尤其是抑郁或偏执相当明显,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重视病人的心理状态,及时与其沟通,加强健康教育。使其积极配合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以便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促进病员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吴江,主编,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2005:158

[2]王拥军,公众卒中防治原则.大众医学2005:9:18

[3]张理义,袁国桢,肖海,姜厚璧主编.心理医生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第1版2004:351-355

脑内梗塞康复办法范文篇7

在我国存活的脑卒中患者达600万一700万。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型脑卒中85%左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糖类尿病(diabetesmeiiitus,dm)的患病率为20%~45%。糖尿病和脑卒中的发病有关,是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1-2】.糖尿病患者的脑血管病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随着糖尿病患者的逐年增多,糖尿病合并脑卒中已成为临床一大课题。如何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脑卒中的发生.降低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成为临床上所面临的难题。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预防或降低再次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和降低致残率,干预危险因素是脑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尽管有许多针对卒中预防,卒中复发仍很常见,既往脑血管病史患者是最高危的人群,启动有效的二级预防策略需要尽早实施,经常检测检查并坚持长期应用,否则会显著影响卒中预防的效果。本研究旨在了解糖尿病脑梗塞患者包括控制血压、治疗糖尿病、对于有明确循证医学依据的二级预防药物使用率及行为修正率并对其进行90天随访。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病例选择:2010年1月-2012年05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符合入组标准的糖尿病脑梗塞患者。糖尿病诊断采用1999年who、idf公布,同年得到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等认同的诊断标准,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史2.5一13年。分别使用过双胍类、磺脲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拜糖平)及胰岛素[普通胰岛素,中短效混合胰岛素(诺和灵30r),中效胰岛素(诺和灵n)]降血糖治疗。空腹血糖4.2~15.5mmol/l,平均7.8mmol/l,餐后2h血糖6.0~27.2mmol/l,平均15.5mmol/l。血压诊断按1998年第七届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和1999年lo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标准,即: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脑梗死患者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或mri确诊;发病在1月以内,年龄在40岁以上,同时排除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

1.2入组标准

年龄大于等于40岁脑梗塞合并糖尿病患者,曾确诊糖尿病或未曾确诊但入院时fpg(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均增高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脑梗塞发病时间在1个月内,临床诊断脑梗塞包括1、各种原因所致突发局灶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2、神经功能缺损大于24小时。能定期随访者。

1.3排除标准

妊娠,无症状和局灶体征的静止性脑梗塞,静脉系统梗死,除动脉粥样硬化以外其他原因的缺血性卒中,如心源性卒中,高凝状态,血管内膜剥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癫痫及发病时有严重的威胁生命的疾病(心肺肝或肾脏功能衰竭、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小于4分,住院期间死亡,估计不能完成随访者,拒绝参与调查者。

2方法

2.1本研究为回顾性调查,并随访出院90天。

2.2设计、实施、评估者:所有参加调查者均为临床医师,并在调查前被进行统一培训,规范时间、方式和标准。

2.3调查方法:在住院治疗期间及出院90天后,在门诊随访药物及行为修正的情况。对不能在出院90天进行随诊的患者,可进行电话随访。

3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由第三方资料录入人员负责检查,收集,并进行统一录入计算机并进行核对,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依从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的重点在:在住院时及出院90天时患者接受药物干预治疗的比例、复发例数、以及改善生活方式、体重指数达标、血糖达标的比例及依从性分析。

4结果

4.1住院情况

1基线情况连续入组符合标准的患者共100例(失访率15%),平均年龄(61±11)岁。男48例,占48%,女52例,占52%,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19例,占19%,初中及以上者81例,占81%,自费患者17例,占17%,非自费患者83例,占83%。既往高血压患者54例,占54%,脂代谢异常49例,占49%,冠心病39例,占39%,外周血管病12例,占12%,糖尿病84例,占84%,吸烟54例,占54%,卒中26例,占26%,tia12例,占12%,新诊断糖尿病16例,占16%。

2二级预防用药情况: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95例(95%),监测血脂94例(94%),应用他汀药物94例(94%),ldl小于2.6mmol/l者13例(13%),acei、ccb/arb药物54例(100%),血压达标53例(98%),应用降糖药物99例(99%),监测血糖97例(97%),血糖达标96例(96%)。

3脑血管狭窄情况:有脑供血动脉狭窄的患者46例,占46%,无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38例,占38%,不详16例,占16%,脑血管狭窄行脑血管造影8例,占21%。

4行为修正情况:住院戒烟66%,戒烟指导81%,锻炼指导62%,bmi达标43%。

5出院90天随访情况

出院90天完整随访者共有85例,新发血管事件5例,占5%。

5.1基本情况:平均年龄(62±11岁),男43例,占51%,女42例,占49%,小学文化及以下文化程度10例,占12%,初中及以上者75例,占88%,自费患者10例,占12%,非自费患者75例,占88%。

5.2二级预防用药情况:坚持规律服抗栓药物61例(71%),未服用(20%),间断服用5%,不详4%,接受他汀药物46例(54%),其中规律服用他汀43%,未服用43%,间断服用10%,不详3%。ldl?2.6mmol/l者65例(76%),监测血脂23%,使用acei/arb药物30例,占使用降压药物56%。坚持降糖药物应用54例,占64%,未用药31例,占36%,监测血糖21例,占25%,血糖达标50例,占59%。

1.出院90天行为修正情况:戒烟患者45%,戒烟指导63%,锻炼指导51%,bmi达标32%。

4复况:入组患者出院90天随访时共有7例患者出现血管事件,其中脑梗死3例,tia3例,心肌梗死1例。

讨论

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患发生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是非糖尿病患者的3倍【3】,约占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原因的10%一15%。capes等人对33个卒中后高血糖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4】,发现入院时存在高血糖的卒中患者预后较差,高血糖组的30天病死率是血糖正常组的3.28倍。几项溶栓试验结果的分析也显示高血糖会增加溶栓后出血率,这种不利影响与采用的溶栓药物种类无关。美国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也建议,合并糖尿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过控制血糖来减少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的发生。中国卒中指南2010推荐:①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靶目标为hbalc

血糖控制能够降低微血管病变(肾病、视网膜和周围神经病)的发生,但对预防大血管病变(如脑卒中)发生的资料有限【5】。proactiv试验是1项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6】,纳入5238例患有糖尿病伴大血管病变的患者,其中984例有脑卒中史,随机给予匹格列酮(pioglitazone)486例或安慰剂498例,亚组分析显示匹格列酮能降低脑卒中复发的风险。然而专门针对糖尿病的脑卒中二级预防试验尚属空白,且支持糖尿病作为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的证据也有限。即便如此,美国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仍建议合并糖尿病的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通过控制血糖来减少微血管病变(i类证据,a级推荐)和大血管病变(ib类证据,b级推荐)的发生【5】。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随访时间最长、针对2型糖尿病设计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明确了强化血糖控制能够减少糖尿病患者大小血管的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与糖尿病相关的各种事件的发生率。采取多种措施控制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和微量白蛋白尿等强化治疗,能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对随机试验资料的分析提示,随着血糖逐渐控制而达到正常水平,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持续下降。美国糖尿病协会(ada)【7】推荐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和应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在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试验中,接受二甲双胍强化治疗的患者除了降低42%的糖尿病相关死亡外,还可降低39%的心肌梗死风险和4l%的脑卒中风险【8】。二甲双胍可以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而发生低血糖及乳酸酸中毒的风险很低。因此,早预防、早诊断和早治疗是治疗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有效办法,严格控制血糖,积极采取降压、调脂、降尿酸及纤维蛋白原等综合措施,可改善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的预后,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本研究中糖尿病脑梗死二级预防在临床实践操作中仍存在差距,本研究表明,住院期间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者基本能按指南要求得到相关药物治疗,但出院90天随访服用降糖、降脂、降压及抗栓药物比例分别为64%、54%、56%,未监测血糖比例为75%,血糖达标59%。出现血管事件的7例患者中未坚持服用二级预防药物比例较大。从患者角度来看,出院后未坚持用药有部分患者凭感觉服药,有部分患者是医生未建议用药,部分患者担心药物副作用而自行停药,部分患者因经济拮据停药,可以看出医师在卒中二级预防中起主导作用,应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不仅在药物治疗方面,更应重视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卒中及危险因素的危害,通过家访与常规电话回访相结合的健康干预方式,能提高病人遵医行为。应继续加强专科医师的培训与教育,同时给予患者更好的健康知识教育,提高患者对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知识的普及,以及血糖升高造成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二级预防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

[1]kennysj,aubenre.geissls.diabete8iname^ca【m】.5edition.bethesda.md:nih.2005

[2]iieigasoncm.bloodglucoseandstroke.【j】.stroke.1998.19(8):1049一1053

[3]楚长彪,贾建平.再谈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j].医学与哲学,2008,29(10):23—26

[4]刘鸥,谢鹏,主编.神经内科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2008:51—80

[5]saccorl,adamsr,albersg,etal.guidelinesforprevention

ofstrokeinpatientswithischemicstrokeortransientischemicattack;astatementforhealthcareprofessionalsfrom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mericanstrokeassociation

councilonstroke:co?sponsoredbythecouncilofcardiovascularradiologyandintervention:theamericanacademyofneurologyaffirmsthevalueofthisguideline.stroke,2006,37:577-617

[6]wilcoxr,boussermg,betteridgedj,etal.effectsofpioglitazoneinpatientswithtype2diabeteswithorwithoutprevioustroke:resultsfromproactive(prospectivepioglitazoneclinicaltrialiinmacrovascularevents04).stroke,2007,38:865-873

[7]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adaclinicalpractice

脑内梗塞康复办法范文1篇8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营养问题应受到重视蔡柏蔷

胰腺血管活性肠肽瘤一例张锦,侯永生,崇魏

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下呼吸道不动杆菌感染34例临床分析王燕,陈光瑾,李云生

134例老年肺结核患者痰结核菌耐药情况分析岳立成,王英年,张可佳

如何在Internet网上检索老年医学文献

老年人哮喘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的探讨张庆,何权瀛,丁东杰

呋塞米吸入治疗对老年慢性哮喘患者肺功能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车洪柱,单兆运,罗凯利

老年人急性结肠假性梗阻二例陈中和,曾二妹,廖建平

高原地区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夜间睡眠减氧饱和的观察杨生岳,冯恩志,赵宁伟

血清抗Ⅰ、Ⅳ、Ⅴ型胶原自身抗体的测定及其意义高芳,陈仁涉,李方

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伴发冠心病的关系丁国宪,沈捷,陈家伟

克敏能致老年人继发性粒细胞缺乏症二例黄为民,林承钿

血糖及胰岛素水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荆忱,杨玉兰,荆忻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淋巴细胞膜整合素β2-链CD18含量变化薛慎伍,吴秀琪,彭艳

老年高血压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无创伤性检测张力,刘金耀,郭华朝

老年人自发性内脏破裂及穿孔84例尸检分析李凤岐,张子诚

老年人糖尿病并发心肌梗死后胰岛素治疗59例临床观察王德勋

老年妇女应力性尿失禁患病率及有关因素姜萍,刘向红

老年人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特点黄建荣,吕火祥,周建英

蚓激酶抗凝、纤溶的机制及其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关系张国平,金惠铭,张明

老年医学名词介绍(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

老年大鼠耳蜗核钾离子通道在爪蟾卵母细胞中的表达杨卫平,姜泗长,杨伟炎

39例老年人运动神经元病临床分析宋凡,王喜宽,胡捷

75岁以上老年人医院内获得性肺炎临床分析吴东群,孙,陈曼丽

老年脑梗死患者血纤溶活性与血小板活化的关系王建,刘其强,李建章

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肿瘤坏死因子α的关系罗书平,王晓波,董林

36例老年人冠心病心力衰竭伴不典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分析毛继康,沐贤发,张文贤

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变化李长清,董为伟

8例老年人慢性多房型硬脑膜下血肿临床分析刘胜,刘远新,王诚

80岁以上肺癌患者手术适应证的探讨顾月清,廖美琳,周允中

老年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62例射频控温热凝术治疗观察王业岗,于训正

第六届国际老年性痴呆及有关疾病学术讨论会简介盛树力

老年人三尖瓣下移畸形一例彭禹,刘凤英,黄燕侠

高度重视老年期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张继志

跨世纪脑科学:老年性痴呆致病机理与防治——香山科学会议第91次学术讨论会纪要

小鼠衰老与脑缺血时脑细胞线粒体DN段的缺失曾昭惠,于宏升,张宗玉

部级继续医学教育《糖尿病合并症诊治研究学习班》将举办

大鼠海马神经元及其线粒体增龄性改变的形态计量分析刘永海,吴丽娟,苗鸿才

以长期发热为症状的显微镜下结节性多动脉炎一例宁静,鲁刚,葛才荣

老年性痴呆与早老素1基因多态性的关联分析吴晓东,江三多,金通观

高频电刺激丘脑底核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伦学庆,章翔,张延庆

老年人脑囊虫病误诊三例吉宏明,陶乐,延鹏翔

爪蟾卵母细胞表达的老年大鼠脑递质受体电流的观察程晓红,张炳烈,崔旭

老年人脑卒中引起的半侧投掷症二例陈庆华,陈文锋,彭燕

开心散对老年大鼠记忆力和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黄玉芳,卞慧敏,郭海英

五例老年人高位颈髓肿瘤的手术治疗谢光天,陈海,姚东晓

老年人癫痫23例临床分析李金,陈伟群,曾湘豫

老年人颈内动脉颅外段硬化性病变与脑缺血性疾病的关系郭大乔,王玉琦,符伟国

纯词聋一例王传森,黎元其

经蝶入路显微外科治疗老年人垂体腺瘤章翔,张剑宁,傅洛安

心室频率应答式起搏对老年人运动能力影响的评价严静,金宏义,黄元伟

美托洛尔治疗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耐受量观察刘纪改,赵尊忠,宁康

老年人与青年人支气管哮喘临床特征的对比分析姚婉贞,赵鸣武,刘亚

加压滑动鹅头钉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路奎元,文良元,徐红兵

肺心病急性期患者血浆内皮素-1含量的昼夜变化林允信,刘广泰,王育敏

老年脑梗塞患者的抗心磷脂抗体检测分析许宏伟,杨期东,张新媛

72例老年精神病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调查石玉中,娄百玉,甘景梨

449例老年人血液病类型分析许燕群,周虹

双吻合器在老年人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刘亚林,唐大年,贺修文

老年肺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等纤溶指标变化郭丽萍,王保法,马俊义

硝酸甘油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杨杰孚,汪芳,邢宝利

维吾尔族百岁老人健康状况与血液自由基浓度及抗氧化酶的关系冷兴文,,陈瑞英

依那普利防治老年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观察及其机理探讨曾春雨,刘光耀,王旭开

以心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的老年人多发性骨髓瘤一例王健,王朝晖

影响寿命和健康的流行病学问题朱志明

老年人硬膜下积液进展为慢性硬膜下血肿三例王彦夫,孙秀海,王冲

载脂蛋白E与Alzheimer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新进展江天,琦祖和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第六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纪要

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的心脏保障王士雯

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的临床评价霍勇,高炜,陈星

老年妇女宫颈癌Ⅰb、Ⅱa期手术治疗146例分析羊正炎

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心律失常关系的探讨屈家祥,金莉子,刘红

老年人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特征郭航远,鲁端,王建安

普罗帕酮与阿替洛尔合用致危险性缓慢心律失常三例肖竞,孙琪,田军

高原老年人QT离散度正常参考值的探讨李东辉,李蔚林,田忠新

老年人心脏直视手术59例分析姚建民,成杞润,贾清仁

老年糖尿病并存心血管病患者的甲襞微循环观察张宁新,吕美霞

老年妇女不同骨骼部位的骨丢失及其对诊断骨质疏松症的评价伍贤平,廖二元,黄干

老年人胰腺结核一例郑良贤

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变化的意义马中富,马虹,蒋祖勋

九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老年期的临床特点张书富,华尔铨,何祚佑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134例临床分析许乐,纪开宇,杨晓梅

老年人健康体检中皮肤病征的调查谷沅珉,熊腊元,朱小瑾

脑缺血及血管性痴呆形成过程中一氧化氮机制的实验研究许丹芸,游国雄,苗建亭

97岁长寿老人急诊埋藏起搏器一例王世襄,徐鸿辉

70岁以上老年人食管癌的放射治疗李方明,袁卓庭,康镜波

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8例老年人咯血李玉德,陈学香,赖国祥

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102例分析邬春虎,裴仁模,金才益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56例分析王雪里红,陈辉,梁曼

15例老年人肺血栓栓塞的诊断与治疗丁少芳,梁瑛,刘双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应用李保,刘卓敏,李运乾

慢性缺血性肾病与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毕增祺

澳门地区老年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预后的分析潘健涛,蔡宗仰

老年人糖尿病的综合临床防治王维力

北京部分城区老年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病率及病因初探牟善初,张晓英,沈文梅

老年肾病综合征患者血和肾组织P选择素的表达张爱平,王艳侠,尹格平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路影,蓝红林,马维红

环丙沙星致老年患者阵发性摇头二例杜长军,刘永海

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老年人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王健军,潘颖,孙林

老年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分析徐米清

托卡朋治疗帕金森病运动功能波动的临床观察王新德,张文记,陈生弟

以肾病综合征为首发表现的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一例冯均才,李有华

Alzheimer病患者的脑地形图和多项诱发电位变化陈兴时,张明岛,王继军

心率变异性检测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谈中茹,郑柏生,焦青萍

老年人胆囊疾病腹腔镜与常规胆囊切除手术比较阮景德,张晓波,张成裕

核素心脏显像评估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老年人心肌梗死面积和心功能的影响周颖,李伟,屈婉莹

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血脂、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的测定陆奇,李一平,杨家珍

洛汀新对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功能的保护作用刘卫国,郑伯良,彭保

高血压患者年龄与左室舒张期充盈率关系的探讨龚卫琴,赵连友,李源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骨密度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田利奇,周太原,潘巧红

#1含量和浓度的使用

老年人大肠癌组织胃泌素表达及其与血清胃泌素水平的关系牛跃平,崔广林,李青菊

老年人肩袖撕裂的手术治疗路奎元,信原克哉,三森歧

老年糖尿病患者心肌超声组织特性的改变章天乔

老年人冠状动脉疾病的外科治疗徐明,郭子黄,陈鑫

静脉滴注环丙沙星致癫痫一例秦忠智,丁新伟

386例老年人缺牙及修复情况分析姚培元,马克,章文铮

脑运动诱发电位及其对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曹起龙

帕金森病患者的异常视觉诱发电位马建军,孙翠萍,徐军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伴乳糜样胸腔积液一例闵俊,张海燕,高春记

老年抑郁症与痴呆患者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研究马辛,王京鹤,鲍枫

记忆力缺损老年人向痴呆移行过程中的关联性负变化顾永健,姜正林,张春和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纪要刘季蓉

扩瞳试验在Alzheimer病诊断中的意义颜文伟,陈月敏,项志清

老年人瞬目反射的测定和分析董艳娟,左桂金,王苏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徐伟,季耀东,周良辅

老年人早期胃癌71例术后随访宫桂花,张子其,万军

雌激素对体外培养破骨细胞功能的影响鲁道海,张忠民,陈映红

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继发性甲状腺机能减退一例罗芳,李党生

帕金森病猴模型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的显像研究刘振国,陈生弟,孙文善

帕金森病大鼠神经行为和中脑酪氨酸羟化酶mRNA表达的改变李文伟,蔡定芳,陈晓红

尿激酶和抗生素溶液联合胸腔内灌洗治疗老年急性脓胸五例马国尔

老年大鼠下丘脑和垂体神经细胞核染色质的构象研究彭家和,邱平,茆象千

主动脉中膜细胞体外钙化的研究崔晓暄,王士雯,齐鹏

广州市城区75岁以上老年人痴呆患病率调查赖世隆,温泽淮,梁伟雄

偏身错觉型癫痫一例陈实,倪家鹤,袁暖容

老年性痴呆患者胼胝体形态的磁共振影像研究陈少琼,姚志彬,全显跃

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P波离散度的临床意义张克宁,汤玉凤,黄申申

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的脑血流频谱变化王实,夏书月,吴艺红

贵阳市老年人义齿修复现状及影响因素宋沈超,黄文涌,赵方贵

中老年人血清尿酸水平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张亚非,周小兵,张明珠

脑内梗塞康复办法范文

脑血管病高死亡率引关注

在我国,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占第二位,大约为20%。而脑血管病的幸存者则残留下轻重不等的偏瘫、失语和痴呆等病症。其中3/4病人不同程度地丧失生活和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他人照顾,给患者、家属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脑血管疾病比癌症更令人恐惧:癌症尚有生命的倒计时,而脑血管疾病却不能给患者做出生命的预报,其发病之迅速,残废率之高,不得不让人给予更多的重视。

脑血管病比心血管病更凶险

问:人们常说心脑血管病,现在说到的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有什么区别呢?

韩巨: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是兄弟俩,他们只是“作案手段”不太一-样。心血管病往往面目狰狞,来势凶猛,有可怕的心绞痛,而且直接致死率高,人们比较恐惧。脑血管病面目和善,每次只是让你有点头晕、肢体无力,很快缓解,几次之后你不理它,就有可能让你出现失语、瘫痪等生不如死的状态。脑血管病的可怕还在于它的高致残率。很多患者家属在几次症状发作药物治疗缓解后,肓目相信药物治疗能防止脑血栓。但大量的临床病例告诉我们,发生脑血栓超过6小时,脑组织坏死,药物治疗效果甚差,脑血栓致残后往往是无药可治的,脑细胞梗死后是不会再生的。

问:为什么脑血管疾病容易造成偏瘫?

韩巨:人们通常将心肌梗死和脑梗死进行比较,举个例子大家就会明白,心肌是一块肌肉,而脑组织是复杂的电线组成的网络,心梗后是一小块肌肉坏死了,可以由周围的肌肉代替它的功能来收缩,而脑梗死后损伤的就像电线,电线断了,周围的组织是没办法代替它传递信息的,导致半身的网络失灵,造成偏瘫。

介入治疗是“不开刀的手术”

问:脑血管疾病如此凶险,有什么好的治疗手段呢?

韩巨:提到脑血管疾病疗法,人们最先联想到的就是开颅,但在现代医学治疗中,介入疗法已经更新了脑血管病疗法的篇章,微创已经是最先考虑的治疗方案了。

问:什么是神经介入治疗?

韩巨:神经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即“不用开刀的手术”。就是在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在皮肤上开直径为约2毫米的微小针眼作为进入血管的通道,在影像设备血管造影机的引导下,对神经系统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种先进方法。其治疗的过程简单而言,就是用一个小的支架,通过股动脉的通道直达颅内,将狭窄的血管管腔撑起,达到改善脑供血、预防卒中的目的。

脑血管造影是诊断“金标准”

问:对于脑血管疾病,神经介入治疗都可以应付吗?

焦力群:目前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神经介入技术是当代新发展起来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是在各种现代医学影像设备的有效监控和引导下,通过血管内放置几毫米的导管来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式。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或需要进行介入治疗。如果是无症状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可以通过药物很好地控制病情,则没有进行介入治疗的必要。进行介入治疗时,有可能会出现栓塞、出血等并发症,因此有一定的风险,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式。

脑血管疾病按其性质通常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脑血管病以缺血性为多见,而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判断病因,脑部血管极其丰富复杂,治疗时应先找出是哪根血管出了问题才能对症治疗。

问:看来诊断分型对于治疗十分重要?

韩巨:近10年来,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首先是脑CT、磁共振应用越来越普遍,让医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正确判断脑血管病的类型和损害的程度,但是仅仅如此是不够的。现在最根本的检查应该是搞清楚中风发作的根本原因,因此除了知道脑梗塞、脑出血,还要搞清楚脑血管的病变,如有无脑血管狭窄、脑动脉瘤等,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仅仅知道有没有梗塞,梗塞的大小等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有些轻微的脑梗塞甚至仅仅脑供血不足的患者本身却存在严重的脑血管问题,此时如果不给予及时明确诊断和治疗,往往引起严重的偏瘫发作,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除了普通的CT、磁共振扫描,脑血管成像最好是脑血管造影,应该成为诊断脑血管病的必要检查。

问:脑血管造影具体怎么做?

韩巨:脑血管造影的方法是在病人的大腿根部穿刺股动脉,将一细而柔软的导管放人所要显示的动脉,注入含碘造影剂,同时连续拍照,记录造影过程,通过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技术,使脑部的血管图像清晰显示在电视屏幕和x光片上以诊断脑血管疾病。脑血管造影既可以显示颈动脉、椎动脉、颅内血管本身的完整形态以及改变,如狭窄、梗塞、动脉瘤、痉挛、占位病变等,又可以进行动态观察,根据血管形态的改变,进行紧急或择期的血管重建处理。其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病的检查,是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具有不开刀、无需全身麻醉、损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的优点。脑血管造影之后,血管狭窄程度严重的患者可进行支架植入术,即通过导管导丝把包裹好的支架送到狭窄的血管段扩张打开,使血管恢复原来形态,防止大面积中风的发生。

注重细微才能防病于未然

问:说了这么多都是诊断治疗,如何早发现自己患有脑血管疾病呢?

焦力群:看似来势汹汹的脑血栓、脑梗塞等脑血管疾病也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有很多小的征兆,比如突然头晕、头痛,眼前发蒙或一时看不清东西等,这些小征兆往往被患者忽略,以为没有什么大碍,殊不知,这很可能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时间长了,病情突然恶化,那时候就已经追悔莫及。尤其是老年人出现头晕头疼等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不要硬挨着,将小病挨成大病,造成终生的痛苦。患者要牢牢记住防止偏瘫发作的最佳治疗时间是“小中风”发作的最初几小时,尤其3小时之内治疗最佳。

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四高一多”的特点,据了解,我国脑中风病人出院后第一年的复发率是30%,第五年的复发率高达59%。而服用可靠药物长期防治脑中风的患者与停药的患者相比,复发率要降低80%以上,死亡率降低90%以上。长期用药超过三年以上的患者80%以上无复发危险。极少数轻复发。

脑内梗塞康复办法范文

动脉硬化斑块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杀手,可导致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病。它会让动脉血管管壁渐渐增厚,管壁变硬而失去弹性。管腔变窄导致血流不通畅,形成血栓,最终缺血缺氧导致组织器官坏死。人们发现斑块以后,西医采取了很多有效方法和动脉硬化斑块进行长期斗争,找到了很多治疗的办法。

1扩张血管绕过斑块

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会使管腔变得越来越窄,影响血液流通,组织器官得不到血液供应。因此,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扩张血管,让足够的血液绕过斑块来流通,使血液正常供给器官组织。在西医中常用硝酸酯制剂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但扩张血管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斑块是无限制增长,扩张血管只是暂时缓解斑块阻碍血液流通的问题,而且血管扩张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再扩张了,从长远考虑,近几年,心血管患者如果长期使用扩张血管药物百害无益。因此,一味地用药物把血管扩张开来,还是免不了斑块增长导致堵塞的后果,所以人类要对斑块主动出击。

2调节血脂、切断斑块

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属于脂肪类物质,血液中含有过量的脂肪物质就会形成高血脂。人体中用来制造细胞、荷尔蒙、胆汁、维生素D、激素不可缺少的物质主要是胆固醇,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是甘油三脂。但不管什么物质,适度就好,两种物质如果含量过高,血管内皮会造成损伤,并且在伤口处沉积起来,动脉硬化斑块中的脂质核就这样形成了。所以,为了预防血管内壁上有新斑块,就要有效调节血脂,降低血液里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他汀类药物是唯一调节血脂的代表。如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等药物都可以调节血脂,有效减少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在血液中的含量,切断斑块前行的道路,达到阻止斑块形成的目的。因此,他汀类药物被全世界广泛运用。但是近几年有媒体报道他汀类药物在降低血脂的同时对人体也有一定的副作用,会引起肌肉酸疼、肠胃不适、出现皮疹等反应,有的药物副作用更大,会导致肌肉疼痛难忍,肝功能受损。我国国家药监部门立即发出通知,禁用部分毒副反应严重的他汀类药物。可见,他汀类药物不是调节血脂最好的选择,人们将继续实验,寻找新的途径,彻底切断斑块前行的道路,从而更好的医治患者。

3抑制血小板凝集、溶解血栓

有时候斑块破裂比斑块的增长更能造成人体健康的危害,斑块只要破裂,就会形成威胁最大的血栓。所以,不能刺激斑块包膜,制止斑块包膜破裂。动脉硬化斑块患者要注意调节情绪,防止血压升高,不能过于剧烈运动,禁止暴饮暴食,酗酒等。

一旦斑块破裂就会产生大量的包膜碎块、脂质、等“垃圾”,还会导致血管壁出血形成微血栓。只要血小板和这些垃圾结合,就会形成血栓。血栓随血液缓缓前进到管腔,遇到管腔狭窄时,就会完全堵塞血管,血流供应的道路将被彻底切断,一定的组织器官就会突然缺血导致病变。假如血栓把脑血管堵住就会出现脑梗阻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把冠状动脉完全堵住,就会造成猝死或心肌梗死。所以,西医的观点是,不仅要抑制血小板凝结,预防形成血栓。还要对已经形成的血栓进行溶解,使血管能保持通畅,血液能正常流动。

目前临床上抗血小板的常用药物是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对防止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起到有效作用。但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会使部分人有胃肠道出血的副作用。其次,有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时间过长,药物的疗效会降低,甚至没有疗效,出现抗药性。出现这些问题,大大降低了部分患者对阿司匹林的信任度。

血栓一旦形成,把血管完全堵塞住时,就要及时进行溶栓治疗。临床实践证明,溶栓治疗越早进行,梗塞区容易消除,血液恢复通畅的几率越大。因此,患者一旦发现脑梗阻、心肌梗死的症状就应该在第一时间送往医院进行溶栓,防止血栓堵塞血管。不过溶栓疗法也不是很健全,还有明显缺陷,有很严格的禁忌症和适应症,有的患者条件不足不能接受治疗,这就抑制了患者治疗的途径,而且,溶栓治疗也不能彻底治愈,血栓有可能再次阻塞。

4支架手术、搭桥手术再次迎战斑块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医学事业也得到了促进,目前,的支架手术和搭桥手术就是常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新的治疗手段。

简言之,心脏支架手术就是直接在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血管内放入支架,把血管壁撑起来,管腔由于被斑块阻塞而变得狭窄,支架可以扩大管腔,恢复血液的正常流动。搭桥手术是重新给血液一条通道,这条通道是在被斑块阻塞的两端建立起来的。两种手术都对改善血液的供应,缓解缺血症状有一定效果。但支架手术后容易复发,再次发生血管狭窄,而搭桥手术风险大,有的医院死于搭桥手术的人口占10%,多者高达50%。另外,两种手术的费用都很昂贵,很难被一般患者接受。

脑内梗塞康复办法范文篇11

关系:首先要和居民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这要靠医生的服务、品牌,靠医生给居民带来的就医感受和服务经历。比如,你能给患者提供怎样的服务,怎样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感觉良好,这是非常重要的。

节省:节省并不仅仅意味着节省经费,还要在此前提下考虑为居民节省时间、距离、精力。这正是为什么要倡导主动服务、无缝隙服务、全天候服务的原因。

关联:关联是最核心的问题,无论是对患者或是健康人,无论是对老人或是年轻人,你都应该有不同的对待方式,不能只追求覆盖率。识别不同人群的定位和需求,才能使服务更有效。如果对所有的居民都使用同一种签约方式,你会发现你的关联性很差,几乎没有可操作性。

回报:为了维持家庭医生式服务,除了对医生的回报外,我们还必须考虑对签约的居民和家庭如何回报。居民签约了,他能得到一些什么好处,除了医保费用报销比例高这样实实在在的好处,我们更应该提高居民的就医“品味”,让他们感觉到签约了就如同加入了一个高级俱乐部,营造“不参与签约就是一个落后居民”的氛围。(源自健康报)[FL)][HJ]

糖尿病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治疗

[FL(3!@(0,0,0,40)K2]

高丽

017000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人民医院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002

糖尿病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其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几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都要高2~4倍。由于糖尿病患者脑梗死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更高。目前除积极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等高危因素外,对脑梗死的药物治疗方法主要集中在抗血小板、抗凝、溶栓、降纤等方面。

积极控制血糖

般情况下,糖尿病性脑血管病急性期均有血糖增高,这是由于糖尿病本身、应激及医源性因素所致。有研究表明,急性脑血管意外病人并发血糖增高的水平与预后有一定的关系,早期血糖明显升高可使病死率、致残率成倍增加,尤其是血糖>16.7mmol/L。血糖升高对脑血管意外病人的预后有重要的影响,这可能与体内缺氧、血糖升高、无氧糖酵解增加、酸性代谢产物堆积、细胞内外酸中毒加重,及进一步损伤了脑的能量代谢有关。观察资料表明,高血糖状态下的较大面积脑梗死或糖尿病脑梗死均易发生梗死后出血及出血性梗死。其原因可能与梗死局部过度脑灌注有关。

治疗上早期强调使用皮下注射胰岛素或经脉滴注胰岛素降糖,口服降糖药比较,脑梗死后使用胰岛素能显著地减轻神经系统损害的严重程度,无不良反应,而且其疗效与胰岛素的日剂量有关,也与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有关,但不完全取决于血糖降低的程度。它能够透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脑细胞,参与神经递质的调节,减轻细胞内钙超载,清除自由基,减少血小板的聚集,还有类神经生长因子的作用,并影响一些特殊基因的表达。因此胰岛素作用于脑缺血的多个生理环节,是一种较好的脑保护剂。另一方面,口服降糖药多会增加体内酸性代谢产物,又加重酸中毒的可能,且不能更有效地降低血糖。具体方法:>13.9mmol/L者,宜采用静滴胰岛素的方法,以0.1U/分的速度静滴,但降糖速度不能过快,一般认为每小时下降3.3~5.6mmol/L为宜,<13.9mmol/L者,可采用餐前皮下注射胰岛素的办法。理想的血糖应控制在空腹6.7mmol/L,餐后2小时10mmol/L左右。

控制血压

脑灌流与全身血压呈正相关,稳定的血压对维持脑循环十分重要。当平均动脉压>150mmHg或<60mmHg,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明显受损。因此,将血压调控在一定水平上,达到脑血流的正常供应,而又不致加重脑损害十分重要。

在糖尿病性脑血管病早期,血压可能一过性升高,一般不推荐使用急剧降压的药物。使血压逐渐下降至160/100mmHg左右或高于中风前10~20mmHg时,是适宜的。避免因血压过低造成脑组织低灌注加重缺血性脑损害。

脑卒中后的血压控制水平对预后有一定影响。有研究表明,脑卒中14天内早期死亡率以及远期预后与患者的血压呈“U”形曲线关系。即当收缩压在140~180mmHg死亡率最低,预后最佳。而血压过低或过高则患者的死亡率增加,预后较差。

抗血小板治疗

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许多激活血小板的因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随时有发生血栓的可能。因此,临床上选用抗血小板剂,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以达到改善微循环及抗凝作用,实现治疗和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目的。目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①阿司匹林:研究证明,缺血性脑血管病初次发作后,应用阿司匹林能够显著降低卒中再发的风险。在发作期当日(非溶栓者)先口服1次阿司匹林300mg,而后100mg/日,2周后50~75mg/日。阿司匹林的主要不良反应有皮疹、胃肠道反应、出血等。因此在应用阿司匹林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血小板的功能、观测其不良反应。注意选择用药时机,禁与溶栓、抗凝药同时应用,以防出血。②噻氯匹定(抵克力得):推荐剂量为0.25mg/日。主要不良反应有皮疹、胃肠道反应、粒细胞减少以及出血等。噻氯匹定较阿司匹林更易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因此在应用噻氯匹定过程中除要注意监测血小板的功能外,更需注意监测血常规。③氯吡格雷(波立维):研究显示,氯吡格雷是一种合适的阿司匹林替代药,至少与阿司匹林一样安全,较噻氯匹定更安全。因此,对有条件或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可选用氯吡格雷75mg/日。其主要的不良反应有皮疹、腹泻、粒细胞减少和出血等。

国内外许多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已经证实,阿司匹林能使急性卒中者显著获益,而安全性良好,出血性脑血管病和胃肠道不良事件发生率未增加。AHA/ASA脑梗死急性期治疗指南不推荐脑梗死急性期使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的对照研究(CAPRIE)中证实:针对脑梗死,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疗效无差异,该实验是目前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惟一的直接对照研究。由于噻氯匹定有粒细胞减少、腹泻、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不良反应,是目前抗血小板二线药物。在脑血管的急性期,可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但一定要注意,两者联用使出血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指应用某些药物(溶栓剂)使脑动脉内的血栓或栓子溶解,阻塞的血管再通,脑血流恢复正常。目前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正逐步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前体(pro-UK)、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

Pro-UK和rt-PA可选择性作用于局部血栓中的纤溶酶而发挥溶栓作用,血管再通率高且全身性不良反应少。由于溶栓治疗可导致脑梗死病灶继发出血和再闭塞及再灌注损伤,故应谨慎选择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符合以下条件者,可考虑溶栓治疗:①年龄35~75岁。②临床表现为脑血管病综合征。③溶栓治疗可于发病6小时内进行。④CT排除颅内出血且无早期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应的低密度改变及其他明显的早期脑梗死改变。⑤瘫痪肢体的肌力0~3级。⑥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⑦血糖<22.7mmol/L。⑧血压: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

禁忌证:有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近3个月内有颅脑创伤、脑梗死或心肌梗死史,但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未遗留神经功能体征者可以入选;有出血性倾向的疾病史;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病史;血小板

具体方案:尿激酶50万~150万U,溶于生理盐水50~150ml中,持续动脉加压注射30~60分钟。注射后再观察10~20分钟。如临床症状改善仍不明显,则可追加尿激酶25万~50万U,静滴10~30分钟,但总量一般≤200万U。如30分钟内临床明显改善(如肌力增加≥2级)则应放慢滴速至最初的1/2~1/3。或者选用rt-PA剂量为0.9mg/kg(最大量60mg),连续动脉加压注射,共60分钟。

椎-基底动脉系统溶栓。适应证:①临床表现为基底动脉缺血综合征。②脑血管造影、MRA或CTA等血管影像学检查证实基底动脉闭塞或狭窄。③发病至溶栓治疗的时间一般在12(或24)小时以内,有的甚至可达数天。④头部CT或MRI检查可排除脑出血。⑤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禁忌证:①昏迷时间>4小时的患者。②头CT检查清楚显示小脑和(或)脑干有明显低密度改变者。③活动性内出血、已知有出血性疾病史等溶栓的一般禁忌证。合并用药注意事项:①溶栓后立即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日,共10天,禁用蛇毒类降纤制剂及其他抗凝剂。②同时给予制酸剂及胃黏膜保护剂,防止胃出血。

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的常用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及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令等。其中肝素的治疗作用尚有争议,其确切疗效有待进一步评估。而低分子肝素具有同等抗血栓形成作用和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并且其出血等不良反应较小,从而为急性脑梗死的抗凝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可用超小剂量的肝素每小时1000~1500IU,连续静脉滴注,持续72小时,然后改用香豆素,首次300mg,维持量150mg。

华法令等口服抗凝药物由于显效较慢,仅适用于脑梗死的预防或缓慢进展的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华法令,常用剂量为2~4mg/日,INR值(国际标准化比值)应控制在2.0~3.0。如果没有监测INR的条件,建议不要使用华法令,可选用阿司匹林等药物来治疗。

降纤治疗

基础与临床研究显示,降纤治疗可以纠正血液的高凝状态,增强纤溶系统活性,促进血栓溶解,使血液再通。在脑梗死的急性期,降纤治疗是一种有希望的治疗方法,但对能否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则存在争议。常用的药物包括巴曲酶、降纤酶、安克洛酶等。脑梗死发病后12小时之内进行降纤治疗可改善病人预后,6小时之内疗效会更好。

神经保护治疗

神经保护药物种类很多,包括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抗氧化剂、自由基清除剂和神经生长因子等,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来保护受到缺血后损伤的神经元。

虽然在理论上神经保护治疗是可行的,但是目前尚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依据来证实其有效性,但这并不排除神经保护治疗是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之一。

控制感染

脑血管病早期,血白细胞应激性增高,也可由于病人卧床后出现肺部感染和泌尿系感染引起。

有研究证明,脑损害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可能会出现应激反应,而白细胞增高的病人,其脑梗死及脑出血的面积远远大于白细胞数正常的患者,可以加重患者的病情、增加死亡率。其机理可能是升高的白细胞影响脑组织的血供,并释放出各种氧化物及血管活性物质直接或间接引起或加重组织损伤程度。

感染状态下,病原微生物产生、释放大量毒素,可使细动脉收缩、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内皮细胞损伤,加重脑梗死局部及半暗带区水肿,减少该区的血液供应,加重脑损伤。

因此,积极控制感染能缓解病人的病情,改善预后。

降低颅内压

脑血管病急性期(7~10天)是脑水肿的高峰期,颅内压明显增高。

目前临床常用的有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白蛋白、地塞米松等。还可应用亚低温,把病人的肛温控制在34~35℃,鼻腔温度控制在33~34℃,冰帽、冰枕、冰毯物理降温的同时可给予冬眠合剂氯丙嗪100mg+异丙嗪100mg+卡肌宁200~400mg+生理盐水500ml,用微量泵静脉维持;或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杜冷丁50mg,肌注、侧脑室穿刺引流脑脊液的方法。

迅速脱水可给予甘露醇,而地塞米松主要通过减少血脑屏障通透性及减少脑脊液分泌降颅压,在12~24小时起效,一般不用于迅速脱水。临床观察发现,给予白蛋白脱水降颅压效果显著。

脑代谢活化剂

常用的药物有胞磷胆碱、三磷腺苷、辅酶A、细胞色素C、脑活素、都可喜等等。

扩管扩溶治疗

常用的扩张脑血管药物有罂粟碱、碳酸氢钠、脑益嗪、尼莫地平等。常用的扩溶剂有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浆、白蛋白、水解蛋白及冻干血浆等。

一般对症处理

如防止胃黏膜出血、营养支持[20~30kcal/(kg・日)]、维持电解质平衡、保持大便通畅、控制癫痫、防止褥疮形成等。

脑内梗塞康复办法范文篇12

陈维亚是我国目前执导大型开幕式文艺活动最多、成功率最高的总导演。为亚运会开闭幕式担任总导演的正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副总导演陈维亚。

亚运会不能简单地和奥运会进行对比,但广州亚运会的开幕式,难度一点都不会比奥运低。国家歌舞团艺术总监、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陈维亚表示。广州亚运会的开幕式不会很“奥运”。一定会很“亚运”。

作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副总导演、闭幕式执行总导演的陈维亚笑言,自己还未完全缓过劲来,就要进入第二个“创作痛苦期”了。“但这样的机会,对于我们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无论多么苦多么累,每一个产品都是我生命价值的体现。”

2006年多哈亚运会被认为是此前最成功的一次亚运会,其中当然也包括令人震撼的开幕式,陈维亚也曾在现场观看。对于能否超越多哈亚运会、超越北京奥运会的问题,陈维亚说:“我不会给自己背上包袱。多哈亚运会有它的特色,北京奥运会有奥运的精彩,广州也有广州的优势。从文化上讲,不存在谁要超越谁的问题。艺术的共通点就是彰显人性和文化的永恒魅力!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会以它的特色让世界记住广州!”

相比北奥运会和多哈亚运会开幕式的大量资金投入,陈维亚说,一届运动会开闭幕式的成功与否也不与资金投入划等号,在遵循广州亚组委勤俭节约办亚运的原则下同样能办好广州亚运会的开闭幕式。

一生与舞蹈、舞台结缘

陈维亚在幼儿园时就被舞蹈、戏剧艺术所吸引。小学时参加了宣传队,学会了一个“十字步”的舞蹈动作。1969年,就在他热衷舞蹈的时候,12岁的陈维亚成了特殊的“下乡少年”,随父母从南京下放到泗洪县管镇公社。在省城南京的那些艺术条件已不复存在,少年陈维亚第一次感到了茫然。在这里,他竟又被舞蹈震撼,在村头学校土操场上,他看到了芭蕾舞剧《白毛女》的黑白影片,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1971年2月,陈维亚懵懵懂懂考进安徽省淮北市文工团,诚惶诚恐地被推上舞台,茫然地面对着台下的观众席,不知所措地开始了艺术生涯的跋涉。1984年,陈维亚和同事们自编自演的处女作男子群舞《矿工与阳光》问世,在华东六省市舞蹈比赛中获一等奖。他也被北京舞蹈学院的“伯乐”教授发现举荐,在他所在的文工团领导支持下。开始了超负荷的考前冲刺。各种考试课程要点、英语单词卡片,充斥在脑海眼前,贴满宿舍墙壁。经过数月刻苦攻读,陈维亚如愿以偿考进了中国舞蹈最高学府――北京舞蹈学院。北京舞蹈学院毕业后,陈维亚一直留校任教,直到2001年才调入东方歌舞团,现任国家歌舞团艺术总监。

陈维亚先后创作舞剧《大梦敦煌》、《情天恨海圆明园》、《绿地》、《神曲》、《秦始皇》、《大话西游》、《江山美人》等十余部。舞蹈《木兰归》、《秦俑魂》、《挂帅》、《哪吒闹海》、《飞天》等一百五十余个。并以中国当代舞蹈家身份入选牛津大学出版的《国际舞蹈百科全书》。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副总导演、闭幕式执行总导演。他执导的闭幕式非常成功,给奥运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奥运会开幕前9个月重病袭来

在奥运会开幕前9个月,陈维亚患严重脑梗塞进了IO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他是在尚未完全康复的情况下抱病完成了开幕式的指导工作。

07年11月,陈维亚还在贵州做舞蹈大赛的评委。11月12日起,他忽然觉得头部剧烈疼痛,当地的医生也没有检查出个所以然来,只给他开了点感冒药。头疼到了第三天的时候,陈维亚已经出现了视力模糊的严重症状,头部昏昏沉沉,这才觉得大事不妙,连忙赶回了北京。

他从机场直接去医院,一到医院就被送进了重症监护病房。脑梗如果及时意识到、及时治疗,在病发6小时之内用药都可以疏通血管。但是陈维亚已经脑梗了3天,加上贵州又是高原地区,病情非常严重,栓塞的血管已经坏死,只能用药控制病情,但是打通血管已经不可能了。

医生对陈维亚病发原因的分析是:“过度劳累,过度熬夜。”病发之后,医生的嘱咐也是:“好好休息,不允许劳累,不允许情绪激动。”按常理,脑梗塞病发一年之内都应该好好休息。但是奥运会开幕在即,陈维亚08年1月底就恢复了工作。有病在身,陈维亚只能边工作边休息,一个星期只能工作两三天,但是手上的工作不能停下。脑梗的复发率很高,尤其是陈维亚这么严重的脑梗,随时有可能再度倒下,陈维亚就是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坚持工作,直到闭幕式顺利结束。

在广州创作歌舞杂技版《西游记》

大型情景歌舞杂技剧《西游记》是陈维亚在奥运后的创作,这部以舞蹈、杂技支撑起来的神话大戏,用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中国画卷进行全景展示。广州杂技团多年积累的金牌杂技项目、巨资投入的魄力以及将《西游记》一步一步做成杂技系列剧的设想,都让陈维亚产生巨大的创作冲动。陈维亚到了广州仅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导演完成了这部大戏。

陈维亚介绍说:《西游记》分为一序一尾声及四幕戏,场次之间的连接我们采用的是戏剧的操作手法,通过一些大型字幕、背景,结合幻灯下的投影来过渡,还用到传统的木偶戏来缩短剧中时间,迅速交代剧情等等,巧妙地把整个故事串联起来,着重突出艺术感,而且是现代艺术感。所以观众欣赏起来,会体味到经典题材的那种现代审美愉悦。

杂技没有台词,不好表达人物性格、关系,即便是像“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通过杂技表现出来也非常难。杂技讲求精、险、美,人物形象讲求性格突出、情感丰富,在杂技剧中最难的就是找到这两者的结合点。为此广州杂技团《西游记》用了7个演员来替抉扮演孙悟空,每个演员荡杆的荡杆、钻圈的钻圈、翻跳的翻跳,都有拿手的杂技绝活,合起来才是灵巧多变的孙猴子。也用了4个演员来扮演唐僧,除了替换因素的考虑外,还要表现出在四幕中唐僧的不同主题与特殊技术的需要。其他人物如白骨精的妖艳、女儿国国王的柔媚等等,都是通过杂技与舞蹈的交融来表现。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