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盈利方式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保险公司盈利方式范文篇1
证券市场作为现代金融市场的核心,证券公司则是重要的参与主体,这对我国的证券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在新的发展阶段,证券公司面临着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为了能够对证券公司的发展得以健康规范的进行,就需要采取新的盈利模式。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在受到内外环境变化的基础上,需要理清影响因素,构建新的盈利模式,从而使之能够适应当前的市场发展,所以加强这一层面的理论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一、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及其发展现状分析
1.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内涵分析
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主要是经济体在投入经济要素后获取的现金流方式及获得其他经济利益手段的混合,主要的核心就是对现金流入途径组合的获取。现阶段对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基于此,本次的研究主要从几个层面来说明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从盈利的途径层面来看主要就是能为证券公司带来盈利来源的业务,途径愈多就说明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就愈强。而在方式上就是通过途径获得收入过程中借助的一些媒介[1]。将证券公司盈利模式中业务结构合理化的呈现就能够让其收入结构更加的均衡,在资源的配置上要能得到优化,对盈利模式的不断完善更新能使其更好的顺应资本市场发展。
2.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发展经过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并逐步得到了完善,从发展初期的资本规模小以及资金实力有限,内部组织结构不完善等,随着时代的变迁,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现今我国的证券公司在经纪业务以及证券自营和资产管理等方面占据了大部分总收入,其中在经纪业务层面证券经纪业务收入占有比例较大,我国的证券公司开展证券经纪业务最为主要的形式就是营业部制,并已经从坐商向着行商进行了转变,而微型营业部的逐步设立也从成本上远低于传统营业部,而法律上的逐步完善也对证券经纪人队伍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
另外,目前投资银行的业务层面在业务范围上主要是局限在IPO和证券发行与承销上,而像股权质押融资、约定式购回等业务的收入也有着一些不稳定特征。再者就是自营业务,这是指我国证监会批准经营证券自营业务的证券公司采用筹集资金,并在自己名义账户下实施的有价证券交易并获利的行为。券商收入来源中自营业务和市场的关系较为紧密,所以就有着不稳定性。最后就是在资产管理业务层面,通过专业信息优势来对客户委托对客户资产的管理运作。
二、证券公司盈利模式主要问题及问题成因分析
1.证券公司盈利模式主要问题分析
从我国的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发展情况来看,在诸多层面还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主要就是收入的结构层面有着不合理的状况,其主要是依靠着经纪业务来盈利,来自投资银行及自营业务收入对总收入贡献相对比较小,所以在收入的结构上就取决于业务结构;加上资本市场的不发达,那么在证券公司拓展新业务能力以及空间上就会受到重要的影响。由于在业务的结构层面受到诸多限制就会使得收入的结构只能够向着低端二级市场经纪业务集中,最终就造成了证券公司在收入上不能够稳定[3]。
再者,我国的证券公司间的业务分工相对比较混乱,竞争激烈,存在着显着的行业周期性特征,证券公司的利润和市场大盘的交易有着重要关系,所以就会受到经济环境和国内外政局动荡影响。除此之外就是在监管的手段以及政策层面相对比较严格,所以这也会对证券公司起到制约作用,对监管的重视而对业务的轻视就会造成证券公司的自主活动空间范围变得狭窄,对一些新的业务的拓展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此外就是盈利的方式较为单一化,以及盈利的理念层面相对比较落后,对实际成本的控制相对乏力,这样就造成了证券公司的固定成本相对较多。再有就是盈利的状况不是很稳定,对传统的几种业务的依赖性相对比较大。在风险管理的能力上也相对较弱,主要就是券商风险意识不强以及内部风险组织制度不合理,风险技术水平低等等。这些层面的盈利模式问题要能够及时的进行解决,为创新模式打下基础。
2.证券公司盈利模式问题成因分析
造成证券公司盈利模式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层面来说,主要是由于证券市场化制度层面存有缺陷,证券行业发展初期采取的准入制度较为严格,所以在垄断利润上就有着重要显现,在固定佣金制度的逐步取消下,准入制度也逐渐地放开,而从我国的政策市场来看,系统性的风险层面相对比较高,再有就是创新业务的开展在政策层面的规范也没有得到完全建立,所以证券公司就不能顺利的开展新的业务来获取利润点。这在证券公司的业务结构趋同性上就有着体现,造成缺少差异化的经营格局[4]。
另外从政策层面以及市场层面来说,由于政策环境的不完善以及市场机制的缺乏合理性等,比较容易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在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以及缺乏创新精神和风险意识薄弱等也是造成问题的重要成因。
三、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创新策略探究
第一,对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创新要能够从多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在盈利模式的创新原则上要能遵循。主要就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及创新性原则,还有要对国外发达市场的成功经验进行借鉴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将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创新效果得以有效呈现。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层面来看,证券行业建设发展不能够只是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对长期的发展得不到重视,这也是券商重构盈利模式的重要基础。第二,从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具体创新上就要能将经纪业务的发展观念进行转变,将业务能力得以提升并抓住发展的重点,将业务的转型得以顺利实现。所谓观念转变,主要就是将依法经营和规范经营的观念得到有效落实,并要把实际的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将发展能力得到有效增强并树立增值服务为核心的理念。同时也要注意,要把服务质量得以提升,就需要加强业务能力的实践,为客户的资金安全提供保障,以及深化和拓展通道业务等,将产品的多样化以及客户机构化和交易非现场化得以实现。
第三,要把核心业务作为基础,将业务结构得到有效优化,从我国的证券行业中能够发现,各个券商并没有实现业务上的差异化,同质化现象相对比较严重。所以我国的证券公司就要能够和自身的资本规模以及服务特色、人力资源等诸多层面的因素相结合,打造核心业务,构建有着层次性和多元化的业务结构,将业务间协同效应得到充分发挥[5]。同时,证券公司还可以采用增资扩股的方式以及兼并重组的途径对业务的规模加以扩大。
第四,从业务的创新上要进一步加强,这是对证券公司盈利模式改变的重要渠道,在这一过程中要能将证券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随着业务转型的速度得到进一步深化,在信用交易类的业务层面就将会成为证券公司盈利模式优化的重要因素。在新三板和个股期权在内的做市商业务发展就代表了创新发展的方向,证券公司也要能够从个股期权做市商业务中获取丰厚利润,并逐渐成为稳定利润收入来源。
第五,对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创新还要能在监管层面进行加强,从而推动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改变,主要就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创新以及差异化的服务目的及实质就是监督层迫切希望拓宽证券公司业务领域作为手段,对实际的问题加以解决。不仅如此,在风险管理的体系完善层面也要能够加强,首先就是要能够树立科学化的风险管理的理念,证券公司的全部业务要能够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加以运作[6]。再者就是要构建风险管理组织的模式并使之健全的呈现,还有就是对风险评估以及计量体系要合理化的构建,以及在风险的规避机制层面得到完善化。
四、结语
保险公司盈利方式范文篇2
一、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发展观,促进公司稳健发展。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根本的一条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努力把公司建设好、发展好,把公司做大做强。在当前形势下,改制后的人保要抓好发展,首先必须正确理解发展的内涵,树立正确发展观。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理解:
⒈保险发展必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一是在市场主体增多的情况下,人保公司要充分发挥市场份额高、机构网络多、品牌历史长、市场影响大等现实和潜在优势,将自身主动置于市场领跑者地位,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我为主,倡导良性竞争,不搞恶性竞争,积极引导市场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二是针对股份制成为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的这一变革,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异军突起,人保公司应改变原有的展业模式,采取直销、分销、和网络营销等多种销售手段,以保持比较稳定的市场份额。
三是保险的发展必须从单一的价格竞争走向资本、技术、服务等综合资源配置和综合实力的竞争,从强调“竞争取胜”转为“多赢和双赢”。股改后的人保公司出于“两个最大化”的需要,必须改变竞争策略,发挥比较竞争优势,确立“多赢和双赢”理念。
四是保险的发展必须顺应全球化的趋势,在巩固稳定国内市场的同时,尽快打开国际市场,正如唐运祥董事长所说:“中国人保向着综合性,多元化的国际保险(金融)集团目标迈进”。
⒉保险的发展必须追求有质量的发展速度。
()当前保险发展必须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一是迅速扭转效益性险种总量滑坡的趋势;二是提高车险以外效益性险种总量的比重;三是积极开发市场受欢迎的非产险品种,扩大市场占份额;四是通过管理努力使车险成为盈险种;五是通过增量调存量,淘汰一批高风险业务;六是合理运用费率杠杆、绝对免赔额、成数承保、限制性承保、附加承保条件、附加限制责任条款,以及与被保险人共保等方式,有条件的进行承保。
()保险发展必须坚决纠正违反保险运行规律的不规范行为。当前在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违反保险运行规律的不规范行为:一是忽视高风险业务控制,以低于国际市场价格费率招揽业务;二是为追求保费总量,不计成本经营,对屡保屡赔的企业放任自流;三是上级公司导向不确定性也导致部分基层展业单位“急功进利”,“跑马占荒”,劣质业务比重逐步加大,特别是近年来在保证保险的展业过程中,忽视对风险的控制,式的展业方式造成了极大的风险隐患,实践证明已危及到人保公司的正常经营;四是“高佣金高返还”的不惜工本的做法严重违反了保险运行规律。这些行为的存在,严重危害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加以纠正。
()保险发展必须追求速度和效益的统一。一是当前必须旗帜鲜明地提倡有效益的发展速度;二是在速度与效益发生冲突时速度必须服从效益;三是合理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手段调整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充分发挥人保历史资料数据库的优势,运用计算机技术测算出各险种的损失率,执行最低费率责任制,以最大限度控制风险;四是坚决摒弃现有不讲科学的拍脑袋降费的破坏性竞争手段;五是大力开发市场受欢迎的有效益的新险种。
⒊保险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求变。
一是拓展保险营销渠道,特别是运用信息技术积极探索网络投保的展业方式,采用现有客户档案数据库信息,针对不同客户群以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方式不定期向保户宣传保险信息,让保户享受快捷的保险服务,同时通过宣传可以促使保户蒙发投保的欲望。
二是推进与银行、电信、移动、邮政等部门的合作,充分发挥其网点的优势拓展业务。当前可探索将保险产品融入银行理财范围,为客户提供“丰盛”的银行保险组合套餐,也可积极尝试“银保证”一通卡业务,使保险、证卷、银行等功能融为一体。
三是积极探索中心城市社区和物业保险展业形式。随着中心城市社区物业管理的功能不断完善,社区服务社会化和人性化功能急需保险的配套。我们可抓住社区保险的契机,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保险服务。
四是积极开发适合个人人产险营销组合产品,可采用短险长做、家庭保险组合套餐等多种财产险的推销产品,丰富个人人营销产品,促进个人业务的发展。
二、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效益观,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
我认为,作为股份制的人保财险公司,始终应该坚持以效益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坚持效益第一的原则不动摇,迅速提高盈利能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始终坚持效益第一的观念是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的前提。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实现公司价值、股东价值“两个最大化”,当务之急必须把效益第一的观念渗透到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一是在任务指标包括盈利目标的确定上,要力求科学合理,可根据各经营单位的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实行差异化指标;二是在业务考核上,必须强调有效益的发展,以效益作为前提,加大对效益型业务的考核;三是在风险控制上,要充分发挥核保、核赔、分保技术,杜绝高风险业务和赔款水分,合理分散风险;四是在具体的业务发展中,要大力发展效益型险种,合理调整业务结构,有步骤、分阶段、循序渐进式提升盈利能力。
⒉精细化管理是提升公司盈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强化核保管理。首先要解决核保的有章可循,其次要防止“病从口入”,对劣质业务一定要做到“铁将军把门”,再次要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全辖统一核保的机制,不让一笔高风险业务漏网。()建立科学合理的理赔管理体系。当务之急一是抓第一大险种车险的盈利能力,抓住车险纲举目张。二是完善理赔管理的监控体制,特别是抓全流程的管控,当前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有:第一现场查勘率、车损险报价率、全损配件的回收率、三责险专家复查率。()实行科学的费用预算管理体制。一是建立权责明确费用审批制度,根据公司分级管理的原则实行分权审批;二是严格按序时进度科学合理预算费用,杜绝赤字预算;三是压缩与业务无关的费用支出,把有限的费用用在刀刃上;四是建立严格的费用考评机制,杜绝超计划使用费用的现象。
⒊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执行、考核及内控机制是提升公司盈利能力的最可靠的保障。()决策要准确。决策导向是基层经营单位展业的风向标,上级决策失误会造成基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重大失误。()执行要到位。执行力弱,“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是造成公司盈利能力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信息要对称。信息不对称将导致公司盈利能力的下降。一是上下信息不对称,总公司高管掌握基层的信息不对称,主要基于信息技术不能满足决策层对基层的监控;二是信息反馈缓慢导致信息不对称,基层公司向上级请示报告反馈太慢,导致基层“盲动”。近几年保险市场瞬息万变,破坏性竞争也是导致公司盈利能力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考评机制要科学合理。一是考评机制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宜过于繁琐,指标要贴近基层,有可操作性;二是考核指标不能大一统一刀切;三是考评指标要运用信息技术实行动态管理;四是加快建立人保风险数据库,运用精算技术测算出各经营单位的盈利目标()内控机制要健全。当前强化内控机制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强化“三中心”建设,在短期内逐步实现市分公司全覆盖管理职能;二是努力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使管理流畅通有序,相互监督;三是建立盈利能力的动态预警机制,杜绝管理漏洞。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三、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树立正确改革观,努力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和管理水平。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创新要从体制、机制上循求突破,人保基层公司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用人、用工和分配激励等制度的改革。一是要让“德、能、勤、绩”业绩突出,群众公认,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同志脱颖而出;选干部要不苟一格,即重视学历但不谓学历、重视资历但又不谓资历;选干部关键看事业心、责任心,看对事业的忠诚度;有德无才,有才无德的都不能当干部,当前要特别警惕提拔那些“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的所谓“优秀干部”,在任二年,祸及数年,对人保事业将造成不可捥回的损失。二是在用工上关键要解决能进能出的问题。人保员工队伍的年龄老化问题已相当突出,“死水一潭”,缺乏活力。要化三到五年的时间有计划引进公司急需的英语、财会、电脑,法律等人才,使员工队伍的素质结构发生质的转变。三是要建立“效率优先、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对可量化的保费和效益指标考核应更趋合理,指标宜简不宜繁,但对量化难度较大的管理岗位,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其电脑的录入量以及录入质量进行量化考核,优化办事流程,合理调整分工,提高办事效率。
保险公司盈利方式范文1篇3
【关键词】平安保险股利政策股东因素
融资、投资、分配是企业财务活动三大主要板块,但长久以来,无论是企业自身还是学术研究都好像注重于前两大领域,对利润分配有所忽视。然而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反作用生产,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理论,劳动成果如何分配对于调整生产关系,维持劳动者积极性有着重大意义。企业不应仅着眼于如何盈利,也应关注如何分配利润。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恰当的股利分配政策,不仅可以树立起良好的公司形象,而且还能激发广大投资者对公司持续投资的热情,从而使公司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条件和机会。所以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是极为必要的,本文就以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为例,研究其股利政策形式,影响因素和意义。
以下就是平安保险在2007年上市以来主要的股利分配政策。
由表1和图1可知,平安保险股利政策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形式上来说,平安保险股利发放形式单一,只表现为现金分红。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主要的股利分配形式有派现、送股、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派现送股转增组合以及当年不分配利润也不转增股本几种。选择不同方式分配利润受到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主要有公司内部环境,包括盈利能力、变现能力、股东心理倾向、股本结构,投资机会、自身行业特征以及生命周期等,还有外部宏观环境,包括法律法规、宏观政策和经济形势等。结合这些因素分析,平安保险采取单一的现金分红形式可能有以下原因:
首先,作为中国保险行业的几大寡头之一,平安的盈利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就算受金融危机冲击,其雄厚的基础仍可以作为保障。由其综合财务能力在行业排名可见一斑。
图2综合财务评估
其次,股东因素。平安保险100%是流通股,且由下中国平安主要股东列表来看,主要股东所占比例最大不超过10%,没有一大股东占绝对支配地位,且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不超过40%。所以平安绝大多数股东为散户,他们不像具有控股权的大股东那样担心如果大量发放现金股利后再发行新股会稀释自己的所有权,而是依靠股利来维持生活,希望公司能支付固定的股利。另一方面,他们认为现实股利与留存收益再投资可能使股价上升所带来的收益相比更具确定性,可规避风险。所以,平安股利政策倾向于现金分红。
另外,这也是与平安自身资产结构决定的。由图3可看出,在平安资产中,权益资本只占很小比例,平安的融资政策可能更注重借贷,所以其股利政策就不倾向于配送股。
最后,每股分红占盈利比例稳定但偏低,绝大年份低于40%(其中中国平安2008年由于投资富通减值,故次年度数值不具代表性)。我想这主要是受平安保险生命周期和保险行业特征影响。目前我国金融环境日益改善,保险行业有很大发展空间。在保险公司业务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为满足偿付能力的要求,保险公司首要选择的是降低股利支付率,通过留存收益增加保险公司资本。而就此行业特征来说,对保险公司的资本结构而言,股利分配后的留存收益是保险公司补充资本的重要渠道。就交易成本而言,从长期来看,如果留存收益能够满足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要求,那这种内源式资本供给机制就是保险公司资本供给方式的最佳制度安排。所以,平安也就尽可能减少现金分红,留足留存收益。
由上所述,平安保险的股利政策就是尽可能少地分配利润,即使要分配也仅选择现金分红。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是公司完全处于主动方式,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和弹性去选择投资。另一方面,这种方式最大的缺点是可能引起保险公司自身股价的降低。在投资者看来,通过留存收益投资而来的资本利得的不确定性要高于股利支付的不确定性。当保险公司提高股利支付率时,就会降低投资者风险,保险公司股票价格会上升;如果降低其股利支付率或延迟支付股利,则会增加投资者风险,从而导致股票价格下降。因此,保险公司的股利政策是重要的资本管理工具,影响着公司的市场价值,对于保险公司内源式资本供给机制的运用有着强烈的影响。
保险公司盈利方式范文篇4
关键词: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预警Z-score
近年来,我国保险行业发展迅速。财产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从2009年的2992.2亿元增至2014年的7544.4亿元,五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0.5%。但在保费收入屡创新高的同时,财险公司的经营亏损情况却较为严重,大型保险公司也逐渐出现亏损问题。财务预警研究有助于财险公司尽早发现问题,改善经营管理。
一、概述
(一)财务预警的界定。财务预警,是指以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等为基础,利用会计、统计、金融、企业管理等理论,采用比率分析、数学建模等方法,对公司是否有能力偿还到期债务作出预判,并将判断结果反馈给公司,以便公司在损失发生之前采取相应措施,规避风险或将损失降低到最小,保证公司的持续发展。
(二)财务预警模型的选择。对于财险公司的财务预警,本文选用Z-score模型。我国学者现有的研究多采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进行分析,选用Z-score模型作例证分析的较少。另外,我国的保险公司上市企业较少,以非上市公司居多,这较符合Z-score模型的适用范围。
二、财务预警模型的数据选取――以Z-score模型为例
(一)Z-score模型的构建。Z-score模型是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金融经济学家爱德华・奥特曼(EdwardAltman)于1968年建立。最初的5变量Z-score模型如下:
Z=1.2X1+1.4X2+3.3X3+0.6X4+0.999X5
其中:X1=运营资金/资产总额,反映公司的资产流动性;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反映公司的累计获利能力;X3=息税前利息/资产总额,反映公司的全部资产获利能力,即盈利能力;X4=权益市场价值/负债总额,反映公司的财务结构;X5=销售收入/负债总额,反映公司的资产周转能力。
之后奥特曼又通过多次修正,给出了针对私营企业的多变数财务模型,模型如下:
Z=6.56X1+3.26X2+6.72X3+1.05X4
其中X1、X2、X3的含义同上,由于是针对非上市的企业,X4=权益的账面值/债务总额的账面值。
该模型的临界值分别为1.10和2.60。如果Z值小于1.10,表明企业将面临破产危机;如果Z值位于1.10―2.60之间,表明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位于灰色区;如果Z值大于2.60,表明企业的财务及运营状况良好,不太可能出现破产问题。
本文将选取Z=6.56X1+3.26X2+6.72X3+1.05X4进行代入测算。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以保监会公示的“2014年财产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信息”为依据,按照中资、外资保险公司的分配比例及各保险公司市场占有份额,选取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天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英大泰和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都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民安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渤海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泰山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三星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国泰财产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东京海上日动火灾保险(中国)有限公司、中意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乐爱金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劳合社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共17家(11家中资,6家外资公司)财产保险公司为研究对象。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网站公示的行业数据。
三、财务预警模型的实证分析――以Z-score模型为例
(一)Z值表。根据之前选取的Z值模型,可获取这17家财产保险公司2011年至2013年的Z值表(如表1所示)。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偿付能力充足率是监管部门最主要的监管指标,因此,在Z值表中,加入一列,显示当年该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以与前面的Z值相验证。
(二)对Z值的分析。
1.整体概况。
(1)大多数保险公司的Z值均低于临界值。综合2011、2012、2013三年的Z值数据,笔者所选17家产险公司的Z值绝大部分小于临界值1.10,且Z为负值的情况居多,只有三星、东京海上、乐爱金三家公司的Z值位于1.10和2.60之间或大于2.60(见下页表2)。数据反映出多数产险公司面临危机,即这些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并不乐观。
模型变量因子数据方面,X1、X2、X3这三组数据中负值的占比也很大,说明就研究对象整体而言,这些企业的资产流动性、累计获利能力、盈利能力较差。而X4这组数据相对理想,几乎全都大于0,且均值在0.45(剔除“锦泰财险”)左右,说明这些企业的财务结构还是较为稳定的。
(2)Z值与偿付能力充足率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表2可以看出,多数保险公司的Z值与偿付能力充足率有一定的相关性,即当Z值增加时,偿付能力充足率也会有所增加;反之,当Z值减小时,偿付能力充足率也会有所减小。虽然Z值反映出这些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令人堪忧,但其三年的偿付能力充足率都基本符合国家要求。
2.单项分析。
(1)外资财险公司Z值整体优于中资。模型变量因子方面,X1、X2、X4这三组数据中资产险公司均低于外资产险公司,说明中资企业在资产流动性、累计获利能力、财务结构方面与外资企业还存在差距(见表3)。而X3,即公司的盈利能力方面,中资产险公司的表现要优于外资产险公司。
从表4可以看出,在三年研究范围内,有约91%的中资产险公司Z值≤1.10,面临破产危机。而外资产险公司Z值≤1.10的占比情况则相对乐观,前两年有约50%的企业Z值≤1.10,面临财务困境,2013年这一比率下降为33%。可见,17家研究对象中,外资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要好于中资产险公司。
“三年偿付能力充足率均值”方面,该组数据中资产险公司要低于外资产险公司,这也反映出外资产险公司的财务经营情况要优于中资产险公司。
中、外资产险公司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经营理念、运营模式等方面,且外资企业在保险经营方面的历史经验要比本土企业丰富得多,面对相同的市场氛围、客户群体,外资产险公司的经营成果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
(2)大财险公司Z值略高于小财险公司。本文在所研究的17家财产保险公司中选取占原保险保费收入份额最多的前三家公司(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和占份额较少的三家中资公司(英大财险、渤海保险、民安保险,以下简称“三中资”)、三家外资公司(东京海上、中意财险、乐爱金,以下简称“三外资”)进行比较(如表5所示)。
模型变量因子数据方面,占保费收入份额最大的三家公司的X2、X3均值最高,说明其累计获利能力、盈利能力相对较好。而三家占市场份额较低的中资公司则与其形成鲜明对比,在上述两方面表现最差。另三家占市场份额较低的外资公司四因子的综合实力较强,X1、X4的均值均领先中资公司,以X1均值的领先程度尤为突出,说明外资公司的资产流动性较高。
保费市场份额占比较大公司的Z值要略高于占比较小的中资公司,但占比小的外资公司还有很大差距。说明在中资企业中,市场占额对公司财务运营状况有一定影响,一般来说市场占额大的产险公司对目标客户群体的吸引力要大于占额小的产险公司,而客户群体的增加能使更多的资金流入公司,这也就意味着企业有更多的流动资金可用于理财投资等财务安排,由此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入,改善财务状况。但市场份额占比最小的外资公司在Z值和偿付能力充足率的数值上都遥遥领先于中资公司,可见市场份额并不是影响企业经营状况好坏的决定因素,只有提高公司各方面运营机制的综合能力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外资公司的Z值最高,但其仍处在Z-score模型给出的灰色区域,说明我国整体产险行业的财务状况令人堪忧。
(3)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比较。从下页表6可以看出,中资上市公司的X2、X3均值都大于中资非上市公司,说明上市公司在累计获利能力、盈利能力方面优于非上市公司。而在X1、X4均值方面,非上市公司的数值略高于上市公司,但两者差距不大。
综合考虑四个模型变量因子,上市公司的整体情况较好,Z值也反映出相同的结果。说明中资产险企业中,上市公司的财务运营状况比非上市公司好。上市公司多为资产雄厚、经营状况良好、连续盈利的大型企业,因此上市公司在产险行业占据领先优势是符合常理的。但即便如此,Z值的负数现象仍然不容忽视。Z值低于模型下限说明我国中资公司在财务管理上存在很大问题,保费收入的高低并不能全面反映公司的运营状况,这一点值得关注。
从下页表6可以看出,虽然非上市中资公司的财务状况不如上市公司,但其偿付能力充足率高于上市企业,两者的整体经营情况各有千秋,是可以相互借鉴改善的。
四、Z-score模型对我国财险公司财务预警的验证
从前文数据可看出,我国财险公司无论公司规模、中资或外资、上市与非上市等,Z-score模型下的Z值总体偏低。而财险业却在2009―2014年期间的年均增长率超过20%。这种现象与Z值总体偏低是否相悖?
但从2011年至2013年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看,Z-score模型下的Z值与实际较为吻合。2011年,52家非上市财险公司中有23家公司出现亏损现象,共计亏损20.5亿元;20家外资财险公司中仅有5家实现盈利。2012年,全国62家财险公司中,有多达37家公司出现承保亏损,其中中资20家、外资17家,承保亏损的比例高达近六成。相较2011年,2012年中资财险整体承保利润业绩下滑28.51%。2013年,保险公司在利润大幅增长的同时,财产险的综合成本率大幅攀升,整个财产险行业濒临亏损边缘。特别是占据整个财险业七成份额的车险领域,普遍出现亏损现象。
由此可见,Z值反映出多家公司存在经营亏损问题、Z值能起到财务危机的预警作用与我国2011、2012、2013年三年财险业的实际情况基本符合。
五、Z-score模型财务预警模型的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1.Z-score模型对财险公司起到财务预警的作用。总体而言,我国财险公司2011、2012、2013三年的财务经营状况较差,Z值能起到财务危机的预警作用。而行业内财务运营状况的差异表现为:外资财险公司明显优于中资公司,市场份额占比较大的财险公司要略优于占比较小的公司,上市财险公司略优于占比较小的公司。
2.我国财险公司资金流动性和盈利能力的整体水平也较差。在体现这两方面的财务比率中,各有13家公司在不同年份出现了负值情况,其中4家公司在研究的三年中比率均为负值。资金流动性、盈利能力这两项的行业内部情况,除中资财险公司盈利能力高于外资财险公司外,累计获利能力整体也不容乐观。
而相对累计获利能力、资金流动性、盈利能力而言,我国财险公司的财务结构较好,相关财务比率仅有中华财险在2011年出现负值情况。该指标的行业内部情况表现为:外资财险公司优于中资财险公司,市场份额占比小的财险公司优于占比大的财险公司,上市公司优于非上市公司。尽管如此,在财务结构上我国财险公司普遍还不够完善,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建议。
1.增强资产流动性。由于运营资金决定着企业的资产流动性,且两者呈正比关系,所以应通过增加运营资金来提高财险公司的流动性。而运营资金又是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净额,因此从根本上讲,财险公司应在增加自身流动资产的同时减少其流动负债,从而增强资产流动性。具体来说,财险公司可以通过对加强对应收款项的管理、融资财产比例的合理分配等方面增加流动资产,通过增强预算水平减少短期借款等减少流动负债。
2.提高累计获利能力。累计获利能力由留存收益决定,留存收益又主要由盈余公积与未分配利润之和决定,因此财险公司应增加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进而增加其累计获利能力。而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均从公司历年的结存利润中提取,所以财险公司应在追求增加保费的同时注重降低经营成本增加盈利能力,保证公司良好的财务状况,才能使公司健康发展。
3.提高盈利能力。对于财险公司而言,较好的盈利能力是其财务健康运营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提升公司盈利能力的必要性毋庸赘言。财险公司可以通过研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降低经营成本、增强理赔技术等增加盈利能力,同时还可以加强员工的效益至上思想,从基层增加利润来源,再用利润反过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营造一种良好的公司运营氛围。
4.改善财务结构。权益账面值与负债总额账面值的比率,是评判公司财务结构优劣的一项标准。从公式上看,财险公司应该增强影响其权益账面值的相关经营环节,同时控制增加负债的相关财务进项来改善其财务结构。但事实上,财务结构并不是公司相关经营活动的简单加减,而是整个运营体系统筹协调的结果。因此,管理层应根据公司的经营状况、经营特点及经营目标对财务运营机制、财务分配等进行及时调整,才能不断优化公司的结构。
参考文献:
[1]许敏敏,夏瑞辰,万鹏,栗博盟.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研究[J].会计之友,2014,(17).
[2]吕长江,周县华,杨家树.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恶化预测研究[J].财经研究,2006,(10).
[3]常树春,范文雨.基于Z-score模型的汽车行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实证分析[J].商业会计,2013,(13).
作者简介:
许敏敏,博士,北京工商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保险财务与会计。
保险公司盈利方式范文篇5
平安保险IPO定价启示
“平安保险(2318.HK)的上市非常成功,在香港IPO是令人满意的。”6月25日,平安保险正式挂牌后的24小时,此次发行的主承销商,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ey)亚洲区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文礼信对《证券市场周刊》如是评价。
2004年6月24日,平安保险IPO终于完成,筹资143亿港元,共发行13.88亿股H股,约占该公司总股本的22.4%,募资规模为今年以来全球第六大,也是香港今年以来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开募股。
备受市场人士关注的平安保险IPO定价为10.33港元。
然而,平安保险在首日表现平平,开盘后曾一度跌穿招股价,全天仅微幅上涨0.7%,大大出乎市场人士此前的乐观预期。
市场的疑问也随之浮出水面:平安保险的定价合理吗?而与此相伴而生的是:在未来的一年中,将有大量的国内保险公司上市,他们的定价该何去何从?
内在价值法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对《证券市场周刊》表示,尽管平安保险股价表现不佳,但从融资的角度说是成功的。保险公司上市一般都要采取内在价值法,我认为平安保险的上市定价比较合理。
郝演苏介绍说,伴随国内保险公司上市热潮来临,中国证监会还专门派人到美国了解相关的知识。
内在价值法,这个陌生的词汇伴随着保险公司上市潮涌逐渐被人们所熟悉。
瑞银投资集团(UBSInvestmentBank)股票资本市场中国部负责人忻海告诉《证券市场周刊》,保险行业和其他的行业极不相同,具有前期投入大,先亏损后盈利的特点。因而,评价其真实价值的主要指标应当是精算师估算的内在价值。
忻海介绍,内在价值是对保险公司经营业务的经济价值经过精算后确定的估计值。而精算估计的基础是对未来情况的一整套假设,包括对未来新业务的任何价值。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较之利润更能反映其自身的实际财务状况。
忻海说,平安保险的价格实际上还在询价区间的中限偏下一些。然而,究竟如何评估寿险公司的内在价值,在保险行业内部和投行业内存在着很大争议,很多问题并没有统一看法。忻海强调,由于评估的基础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因此,一个微小的数据变化也会引起很大的连锁反应。
实际情况印证了忻海的说法。事实上,从精算师报告中,也可看出与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ChinaLifeInsuranceCo.Ltd.,2628.HK,简称中国人寿)相比,平安保险估算其内在价值的假设条件都相对乐观。
在平安保险估值中,假设2004年投资回报率为每年4.0%,其后每年增加0.25%,到2008年增到5%,之后保持不变。
中国人寿则列出两种假设。较为保守的假设是2003年起投资回报率为3.64%,此后缓慢上升,直到2022年以上才达到4.99%;较为乐观的假设则是自2003年起,到2008年增至4.4%,到2012年达到5%。
此外,对保单失效和退保率、保单维护费用的假设,两家公司也均有不同。这固然意味着精算师对两家公司的投资回报能力估计不同,但也反映了对未来预测方面的程度差异,从而直接导致对公司内在价值认定的不同。
平安保险的IPO价格是其内在价值(EmbeddedValue)的1.95倍,市盈率大约为22倍。相较之下,中国人寿IPO价格是其内在价值的1.45倍,低于平安保险。
根据数据供应商ThomsonFinancial提供的数据,平安保险的募股价相当于该公司2004年预期每股收益的24.7倍。而其竞争对手、去年年末上市的国有保险公司中国人寿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PICCProperty&CasualtyCo.,2328.HK,简称中保财险)目前的股价分别是各自2004年预期每股收益的17倍和15倍。
摩根士丹利北京首席代表赵竞参与了平安保险上市全过程。赵竞认为,平安保险的内涵价值比中国人寿要高,因为在为公司估值时,要看公司的各项指标,特别是盈利质量。
赵竞说,由于平安保险没如中国人寿那样把原来保单剥离,因此从已有业务价值看公司整体估值就不是特别准确。
考验在“平安”登陆后
相对于去年上市的中国人寿19倍市盈率和中保财险17.5倍市盈率,平安22倍市盈率的发行价已经相当昂贵。不过,昂贵的背后却是平安保险面临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
由此,平安保险新增保单的质量如何,就成为其内在价值评估高低的重要指标。
据《证券市场周刊》了解,去年平安保险保费总额仅增长了不到10%,主要是由于公司调整市场策略,大量削减了利润率较低的团体保险和银行保险业务。然而,与全国保险市场30%以上的增长速度相比,低于10%的增速确实很低。
赵竞坦言,中国寿险去年增长不像前几年那么快,很多人会问这个行业本身的增长前景如何,平安保险自身增长前景怎样,这是在路演过程中问得最多的问题。
伴随着国内保险市场的逐步开放和日趋市场化,保险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尽管平安保险强调其正在调整策略,大量削减了五年期的银保业务和一些盈利率低的团险业务,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平安也遇到了一定的发展瓶颈。
忻海也认为,国内保险市场的竞争将在未来进一步加剧。外资保险公司凭借着各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步“蚕食”国内市场,特别是高端、大型客户,而国内的其他股份制保险公司也都在扩张自己的地盘,特别是像中国人寿这样经过上市后“如虎添翼”的企业,它们都将成为平安保险的“敌人”。
保险公司定价之惑
平安保险的上市再次为积极谋求在国内上市的诸多保险公司提供了有益的“教材”。
《证券市场周刊》得悉,国内几大保险公司,如新华人寿、泰康保险、太平洋保险等均有上市的意图。其中,新华人寿更是成为保监会在今年“钦定”上市的保险公司。
《证券市场周刊》了解,新华人寿每股收益仅在0.03元—0.05元之间,依照传统定价模式,其IPO价格就会低于1元钱。但是,新华人寿期待的发行价格是8—10元,设想与传统之间差距非常悬殊。因此,承销商和证监会方面均有意采取已经在海外较为普遍使用的内在价值法运作其上市。
不过,和中国人寿19倍市盈率、中保财险17.5倍市盈率和平安保险22倍市盈率相比,新华人寿可能超过200倍市盈率恐难为市场人士接受。尽管,新华人寿和上述三家公司的运营时间、业务发展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
业内人士强调,寿险行业具有自身特点。按世界各国保险公司的经营规律,寿险公司一般要经过5年-8年的正常业务亏损期后才开始盈利。该类公司在成立之初的投入非常大,利润的体现通常在5年-10年之后。但是,一旦渡过设立初期阶段进入稳定阶段后,公司将会形成稳定的利润来源,这是其他行业没有的优势。他评价说,而到目前为止,新华人寿仅仅成立、运作7年,“丰收期”尚未到来。
保险公司盈利方式范文篇6
[英文摘要]:
[关键字]:
[论文正文]:
保险投资是现代保险业存在与发展的关键。与此同时,保险业的稳健发展,一方面要求保险投资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另一方面要求保险投资的盈利性。显然,这三者的协调是十分重要的。而它们的协调需要法律从制度上加以完善,即法律应当为保险投资监管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我国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保险资金运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0-1987年,为无投资或忽视投资阶段,保险公司的资金基本上进入了银行,形成银行存款;第二阶段从1987-1995年,为无序投资阶段,由于经济增长过热,同时又无法可循,导致盲目投资,房地产、证券、信托、甚至借贷,无所不及,从而形成大量不良资产;第三阶段始于1995年10月,为逐步规范阶段,1995年以来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简称《保险法》,下同)、《保险业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保险法律法规,但由于限制过紧,加之1996年5月1日以来的7次利率调整,使保险业发展带来新的问题,尤其使寿险业的利差损进一步扩大,因而,政府曾多次调整保险投资方式,1998年先后允许同业拆借、购买中央企业AA+公司债券,但仍解决利率下调对保险公司带来的压力,尤其难于解决寿险公司日益扩大的利差损。基于此,1999年10月28日,国务院批准保险基金通过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这是完善我国保险投资监管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进一步发展我国保险业的重要步骤。
我国目前面临着加入WTO,这要求我国保险业参照国际准则;同时,已进入21世纪,由于各国的金融改革,金融自由化的浪潮,也给我国保险业带来了新的机会与挑战,这也迫使我国的保险监管应与国际大趋势相接轨。本文拟在比较海外保险投资监管法律规定之特点的基础上,对完善我国保险投资监管法律制度提出了若干拙见。
一、海外保险投资监管法律规定的一般特点
纵观海外许多国家或地区保险法及细则对保险投资的规定,尽管早期工业国或后起工业国和地区的投资方式及演进的阶段不同,但仍然存在以下几点带有共性的特点值得我们思索:
首先是确认和保证保险资金运用方式的多元性。在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以及我国的台湾和香港的法律规定中,均规定了多种保险投资方式。这些方式具体包括: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不动产投资等。英国则通过司法实务确认保险投资方式的多元性。由于投资方式多样且较灵活,使得不同的保险公司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投资方式,将盈利性大、流动性强和安全性高的不同投资方式进行有效的投资组合,从而稳定了保险公司的经营,并进一步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其次是保险投资比例的限定性。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在注重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同时,也规定了投资比例。如美国纽约州、日本、德国、我国台湾等均有这方面的规定。这些法律规定不仅涉及了风险比较大的投资方式所占总投资的比例,而且规定了某一投资方式投资与有关每一筹资主体的比例,这样,前者有效控制了有关投资方式所带来的投资风险;后者有效控制了有关筹资主体带来的投资风险,从而为控制投资风险提供了条件。值得注意的是,保险投资比例随着保险业的发展阶段而调整。如日本,在保险投资方式比例方面:存款从1947年的1/3,调整为1956年的35%,1969年则废除了该规定,1998年则改为无限制;拆借贷款从1947年1/20降为1956年的5%、1958年的29%,1969年则废除了该规定,1998年则改为无限制;地方债券,从1947年的20%至1969年则废除了该规定,1998年则改为无限制;公司债券,从1947年的2/3,1987年则废除了该规定,1998年则改为无限制;股票则自1947年至1998年始终规定为30%;不动产则自1947年至1998年始终规定为20%。
第三是关注寿险投资结构的不同性。保险投资的结构因产寿险不同而不同,产险业投资要求的流动性优于寿险,而寿险的盈利性和安全性优于产险业。法律的规定显然要有所体现。比如,美国纽约州的保险法律在规定保险公司投资的形式和数额的同时,对人寿保险公司与财产和责任保险公司的投资结构确定了不同的原则。在纽约州保险法中,适用于寿险公司的投资法以谨慎标准为原则,而适用于财产和责任保险公司的投资法则主要以“鸽笼式”方法为原则。
第四是加强证券投资的管理。在保险投资的发展过程中,证券投资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上升,总的趋势是投资的证券化,但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有所不同。早期工业国的保险投资已基本证券化,并且,在债券投资中股票和公司债券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股票的比重则快于公司债券上升的比例;而后起工业国则还有一个过程。如在美国寿险资产中,贷款所占的比重,1917年为47.6%、1930年为55.1%、1940年为29.4%、1950年为28.9%、1985年为27.4%、1990年为23.6%、1995年为14.4%、1997年为12.2%;不动产从1917年的3%降为1997年的1.8%;有价证券则从1917年的44.2%上升为1997年的73.1,其中,股票投资的比重从1917年的1.4%上升到1980年的9.9%,在稳定10年后,1991年上升为10.6%,1997年为23.2%;公司债券的比重从1917年的33.2%上升到1980年的37.5%,其后1990年上升为41.4%,其后直到1997年为41%左右波动1。这种保险投资的证券化是同美国资产的金融化相联系的,而这种资产的金融化,同保险业(尤其寿险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要求的流动性和盈利性是密切联系的。
后起工业国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共同特点在于:在二战后才开始发展,起点低、发展速度快。国家为了加速经济发展,在强调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同时,也强调社会性,保险投资对推动经济的高速增长,起了重大作用。其中,日本保险投资在促进经济高速增长,使日本的经济跨入经济强国后,其保险投资由贷款为主逐步转向证券投资;而韩国的保险投资结构的现状与日本八十年代初期相似,正处于转化中,我国台湾寿险业贷款比重也较高,但不动产的比例较高,这与台湾不动产稳定增值有关,同时,从动态看,有价证券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这说明,后起工业国或地区的保险投资结构演进为由直接投资向证券投资的演进是与其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
日本作为后起工业国,80年代以前其投资比例依次为:贷款、有价证券、不动产、存款;而80年代以后,有价证券和存款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贷款和不动产投资的比例呈下降趋势。1986年证券投资占第一位,贷款退居第二位,1984-1986年存款上升至第三位,不动产退居第四位。其中,从1975年至1996年间,寿险业的投资中,贷款从67.9%下降到34.6%,有价证券从21.7%上升到50.7%,不动产从7.9%降为5.2%,其他资产从1.4%上升为6%。在此期间,1986年是个重要的转折点,有价证券的比例首次超过贷款的比例。日本保险投资是同该国经济发展的过程相联系的。就其过程的特点看,主要有:首先,注重保险投资的经济效益。20世纪50-60年代,日本侧重发展重工业,重工业经济效益较好,于是保险公司投资于机械制造和化工工业;70年代末80年代初,转向以轻工中小企业为主,同期寿险公司短期贷款占61.7%,后来证券投资效益好,又转向证券投资,1975年为21.7%,1984、1986、1996年分别为35.1%、41%、50.7%;贷款投资占总资产的比率由1975年的67.9%,下降为1986、1988、1996年的39.2%、30%、34.6%。其次,关心投资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包括向新型产业投资、投向社会公用事业、社会开发性投资、为扩大生活消费投资;同时还注意扩大海外投资。
韩国的保险法所规定的保险投资方式有:有价债券投资、不动产投资、贷款或汇票贴现、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对信托公司的金钱或有价证券的信托、财政经济部令制定的类似前述第1-5项的方法。并于第15条规定各类投资比例为:对股票的投资不得超过总资产的40%;不动产投资不得超过总资产的15%;保险公司购买同一公司债权及股票或以此为担保的贷款不得超过总资产的5%;对同一人的贷款不得超过总资产的3%,对同一物件为但保的贷款不得超过总资产的5%,对同一企业集团的贷款不得超过总资产的5%;对同一企业集团发行的证券及股票持有量不得超过总资产的5%,外汇、国外不动产及外汇证券的持有量不得超过总资产的10%,中小企业(风险企业除外)发行的股票持有量不得超过总资产的1%。保险公司持有或作为贷款担保的同一公司的股票不得超过该公司总发行股票的10%,但持有国外法人的股票时,可以例外。对增强保险财产运用的健全性和效率性有必要时,金融监督委员会可按保险业务的种类和保险公司的财产规模,在第一款规定的各种财产利用比例的十分之五范围内下调其比例。
韩国寿险业自1950年以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迁,其保险投资中,不动产投资从50%以上降到了1997年的8.5%,其中,配合政府经济发展计划,以及鼓励出口发展重工业,寿险业资金运用转向投放资本市场及放款。目前韩国保险业法及保险资金运用管理规则规定各项资金运用投资对总资产比率为:股票不得超过30%;不动产投资为15%或以下(10%为营业用,5%为投资用);现金及存款为10%或以下。上述规定韩国政府鼓励保险公司多放款给房屋专项贷款,以及中小企业贷款2。韩国保险投资结构的变化为:韩国寿险业投资中,其结构的顺序依次由1981年的贷款、有价证券、不动产、现金及存款转变为1997年的贷款、有价证券、现金及存款、不动产。尽管有价证券的比重从18.5%上升到27.2%,贷款从62.8%下除为48.5%3,但仍然以贷款为主。
我国台湾地区保险投资结构的演变过程因产寿险而不同。从1991年至1997年,在财产保险业的投资中,其投资的结构顺序依次为:银行存款、有价证券、抵押贷款、贷款。其中,银行存款57.58%降为54.04%、有价证券从17.36%上升为31.74%、不动产从21.11%降为11.2%、抵押贷款从3.96%降为3%,其中股票从7%上升到19.45%,这说明产险业保险投资仍然以银行存款为主,这同财产保险主要属于短期业务要求投资流动性较强有关。寿险业投资中,投资的顺序依次为:贷款、有价证券、存款、不动产、国外投资和专案运用及公共投资,从1986年至1997年,其投资比重分别变化为:贷款从31.29%上升为35.05%、银行存款从23.77%上升为28.03%、有价证券从17.36%上升为28.03%、不动产从27.19%降为10.61%、国外投资从1989年的0.02%升为2.22%、专案运用及公共投资从1994年开始的1.95%上升为2.67%。其位次的变化为:有价证券由第三位上升为第二位、银行存款由第二位下降为第三位。这说明寿险业保险投资中有价证券的比重上升,但仍然以银行贷款为主。
由此可知,后起工业国和地区的保险投资与其经济发展密切联系,在经济发展初期,保险投资中,贷款的比重较高,一方面对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带动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这些投资项目的高回报,带来了保险投资的高盈利。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保险投资由贷款或不动产转向有价证券投资为主,日本的情况,说明了这一点。韩国的现状与日本发展的过程相似,韩国经济仍然处于日本当年起飞阶段,贷款比例很高;台湾寿险投资贷款、房地产比例也较高,这是由于这一阶段这些项目投资盈利性高。但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金融市场的完善,也将逐步向证券化投资过渡。
第五,细化保险资金运用的规范。不少国家和地区就保险资金运用的问题,注意从法律规范上较为详细地加以规定。如日本不仅在《保险业法》中规定保险资金运用的基本范围,同时在《保险业法施行规则》对其作出具体规定;我国台湾在《保险法》有关保险投资规定的基础上,相继制订了《保险业资金之专案运用与公共投资》、《保险业资金之专案
运用与公共投资审核要点》、《保险业资金办理国外投资限制》、《保险业资金办理外投资内容及范围》。它构成了由保险法规定保险资金运用的基本轮廓,由特别法作出具体规定的立法模式。这样便于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及时进行调整,既保持法律的持续性,同时又具有灵活性。
二、完善我国保险投资监管法律制度的几点思考
基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所处的起飞阶段,同时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投资工具有限、规范交易的制度及组织有待完善,对投资市场的监控和引导乏力。因而一方面基于我国实际,另一方面借鉴海外保险投资监管法律规定的考察,本文认为欲完善我国保险投资监管法律制度,应当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应当确立在安全性的前提下保护保险公司实现尽可能多的盈利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保险公司的投资应在遵循安全性原则的前提下达到尽可能多的益利。因为保险公司也是企业,在确保其资金运用安全的条件下,要以盈利为目标,从而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这样不仅有利于保险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且有利于其偿付能力的增强。
第二,完善投资环境。一个完善的投资环境,应包括有效的投资工具、公平交易规则以及保证这种制度有效贯彻的组织,即投资工具的多样化、交易规则的规范化、交易方式的灵活化、投资监管的有效化,以保证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有效和畅通。
(1)完善投资工具。由于保险投资涉及不动产投资及金融市场的投资,因而,投资工具包括不动产投资和金融市场的金融工具,其中,金融市场的投资是保险投资的主体,因而,金融工具的完善,至关重要。其投资工具包括:债券、股票、票据、贷款、存款、外汇。其中:票据属于短期金融工具,分为汇票、支票和本票;债券和股票属于中长期金融工具,债券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证券,政府债券分为公债券、国库券和地方证券;股票,含普通股和优先股。
金融市场的投资工具应该是长期、短期和不定期的结合体,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不同层次的匹配,以便不同投资者选择,可利用灵活多样的投资工具,有利于保险投资者的选择,进行投资组合,也有利于提高其变现能力。就总体而言,保险公司应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以及自身业务的特点选择投资工具。如在金融市场尚不成熟时,应选择流动性强、安全性高的投资工具。但寿险投资则宜选择安全性和盈利性均较高的投资工具,而不十分要求其流动性。同时,应建立与投资工具相配套的避险工具,如期权交易、期货交易,以防范和分散投资风险。
(2)完善涉及保险投资的法规。投资法规的完善,在于建立保证投资市场公平、有效交易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如不动产交易法、证券交易法、票据法、但保法等,从而保证市场交易有据可依。
(3)理顺投资监管机构及相关部门的关系。法律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实施。为保证有关投资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来保证。这些组织包括保险投资的行政主管部门以及配合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的司法机构,如投资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局、法院、仲裁机构,并且保证这些组织的合理分工协作,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或规章办事,切实保证投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有效实施,严禁任何组织或个人凌驾于法律规章之上。
第三,确认和保护保险投资主体在保险投资方式上有一定的选择权。基于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腾飞阶段,金融市场发育不全,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缺乏,而这些产业投资回报率较高,应允许保险投资主体有权实施抵押贷款或有区域选择的不动产投资;无限度的政府证券投资、有一定限度的金融债券投资和限制较严的股票与公司证券投资。当然,银行存款在目前及未来依然是必要的。从长期来看,待我国经济发展到较发达国家行列、金融市场发育完善,则可转向证券投资为主,那是比较长远的事。
第四,在立法上,放松投资方式的同时,控制投资比例。从法律监管的角度看,在放松投资方式规定的同时,如允许投资于有价证券、不动产、抵押贷款、银行存款等,同时应规定投资比例4。前者是为了提高保险投资的盈利能力,多种投资方式,为保险公司提供了可供选择的灵活的投资工具,从而,为保险公司提高投资回报率创造了条件,当然,也为理智的保险公司投资者提高投资组合来控制风险提供了选择机会;后者则为控制投资风险提供了条件。这一比例分为方式比例和主体比例,方式比例规定了风险比较大的投资方式所占总投资的比例,这就有效控制了有关高风险的投资方式所带来的投资风险;主体比例有效控制了有关筹资主体所带来的投资风险,从而为控制投资风险提供了条件。主体比例,也应按投资方式的风险情况分别对待,对于高风险的筹资主体、高风险的投资方式,其比例应低一些,如购买同一公司股票不得超过投资的5%;购买同一公司债券不得超过投资的5%;购买同一公司的不动产不得超过投资的3%;对每一公司的抵押贷款不得超过投资的3%;对于较安全的投资方式但存在一定风险的筹资主体,其比例便可高一些,如存款于每一银行不得超过投资的10%。保险投资必须强调盈利,因为能够提高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但由于某项投资报酬是该项投资所具风险的函数,如对保险资金运用不加以限制,势必趋向风险较大的投资,以期获得较大的报酬,而危及保险企业财务的稳健。因为每一种投资方式的风险大小不同,一般而言,高盈利的投资方式伴随着高风险,低风险的投资方式则伴随着低盈利,显然,全部用于盈利性高的投资方式,必将使保险公司面临着全面的高风险,使被保险人有可能得不到应有的保险保障,也不利于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因而,为了保证保险投资的盈利性,同时控制高风险,应规定有关高风险投资方式所占的比例。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工商或金融企业均有破产的可能性,无论采用风险大的亦或风险小投资方式,保险公司都会面临着筹资主体对保险投资所带来的风险,因而,为了控制每一筹资主体给保险公司所带来的风险,必须规定投资于有关每一筹资主体的比例5。
第五,法律应当对寿险和非寿险的保险投资作出区别性规定。由于寿险是长期保险,许多寿险带着储蓄性,更强调安全性,因而,一般可用于安全性和盈利性高、但流动性较低的投资方式,如不动产、贷款;非寿险是短期保险,要求流动性强,不宜过多投资于不动产投资,而应投资于股票、存款。同时,从风险控制看,寿险公司投资的比例在主体比例方面,应严于非寿险,因为寿险期限长、带有储蓄性,控制主体比例,便于保证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从而保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
第六,加强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立法。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愈大,表明保险公司可自由运用的资金愈多,则保险投资方式上可选择盈利性大、风险高的方式。通常衡量偿付能力的指标有:净保费与净资产之比;未决赔款准备金与净资产之比。我国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标准。由于保险监管的核心在于确保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所以,对保险投资监管的核心在于提高其偿付能力6。
当然,完善投资环境与放松投资限制相互依存。结合我国国情及保险业的特点,二者应同时兼顾,在完善投资环境的同时,适当放松投资管制。而在投资管制方面,实行严松合一,即在充分放松投资方式的同时,严格控制投资比例。这一比例的大小随投资环境的完善而逐步扩大,在投资环境尚未完善的初期,投资比例应该控制在非常小的范围内,其后逐步扩大。同时,在投资比例方面,也应因方式比例和主体比例区别对待,在初期,主体比例应当控制得更严些。这样既保证了保险投资的盈利性,也控制了投资风险,从而保证我国保险业持续稳健地发展。
【作者介绍】中国政法大学邮编;北京工商大学
注释与参考文献
1资料来源:根据1998《LifeInsuranceFactBook》整理,AmiricanCouncilofLifeInsurance,第109页。
2参考:周淑燕《南韩保险事业发展之梗概》一文(台湾《保险专刊》第47期,1996年,财团法人保险事业发展中心编制)第208-209页。
保险公司盈利方式范文篇7
记者从阳光保险集团2009年全国工作会议上获悉,截至2008年底,阳光保险集团总资产增至376.81亿元,投资收益率达到7.34%,产、寿险公司累计实现传统保费80.82亿元,比2007年增长94.61%。尤其令人关注的是,阳光产险实现盈利8027万元,保持了自开业23个月盈利以来的持续盈利;阳光人寿各渠道累计完成标保1.32亿元,创造了新设寿险公司首年标保过亿的新纪录。
阳光保险成立于2005年,是国内七大保险集团之一。由中国石化、南方航空、中国铝业、中国外运、广东电力等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为主发起组建,目前旗下拥有阳光财产保险和阳光人寿保险等多家专业子公司。截至2008年底,阳光产险己成立33家分公司,阳光人寿已成立15家分公司,地(市)及县级公司达1000余家,服务网络遍及全国。三年来,公司的保费收入从0.57亿元增至80.82亿元,增长142倍;总资产从11亿元增至376.81亿元,增加34倍;为社会提供的保障金额从17亿元增至6.22万亿元;累计为528.02万个客户提供保险保障;累计解决就业近三万人;累计上缴税收6.5亿元。
据介绍,管理创新成为阳光保险快速健康发展的源动力之一。阳光“红黄蓝”盈利模式在2008年度最佳商业模式评选中,以绝对优势入选前三甲。此外,阳光保险的创新还体现在销售管理、理赔管理、机构筹建、产品开发、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也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阳光保险成立之初便积极倡导“永不做市场的破坏者”。面对2008年经济、金融形势的严峻挑战,该公司积极规避经营风险,坚持规范经营,誓做市场秩序维护者。2009年该公司将继续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以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盈利能力。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阳光保险深谙其道。就在全球金融海啸给就业带来强烈冲击,不少企业纷纷缩编裁员之际,该公司继续高举招贤大旗,2009年将新增就业岗位近三万个。据透露,阳光保险对人才的需求自成立以来每年均以成倍速度增长,2008年解决新增就业岗位近1.6万个。在“共同成长”企业使命的感召下,短短三年,阳光已经成为金融人才向往的“高地”。金融海啸以来,已有近20位有海外背景的高端人才加盟阳光。
保险公司盈利方式范文篇8
2005年以来,中国证券业的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内证券公司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内外竞争迫使国内证券公司重新思考生存策略,积极探索新的盈利模式。研究国外证券公司的生存模式,探讨国内证券公司新的盈利模式,对于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以及证券市场的完善,都不无裨益。
二、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现状
目前,国内证券公司的利润来源主要集中于传统的四大块业务:经纪业务、承销业务、资产管理业务,以及自营业务。这些传统业务与市场状况高度相关,受市场的波动影响极大。当前业务已简化成流程性、常规型的“通道”业务,具有简单化、低知识含量、金融创新少的缺陷。具体表现在:
1.收入结构不合理,经营风险大。经纪业务占到总收入的50%以上;投资银行业务局限于通道业务,收购兼并、财务顾问等一直没有发展起来;资产管理业务由于股市的下挫也受到了重创。
2.证券公司同质化现象严重,不利于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由于垄断利润的存在,客观上抑制了证券公司创新的积极性。
3.资产管理水平不高,财务危机加大。资产管理业务的收入比例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管理水平低下,核心竞争力弱导致了券商财务危机的加剧。
三、中美证券公司盈利模式比较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金融监管的放松,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全球资本市场的一体化,以及跨国资本的充分流动,使得美国投资银行业迅速发展。而我国近10年来兴起的证券公司,与国际投资银行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
1.盈利能力
表12003年中美四家证券公司盈利能力比较
数据来源:各公司2003年财务报告。
由表1,我国证券公司的盈利能力的差距表现在:总资产规模(如高盛公司的资产规模为中信证券的近300倍,是宏源证券的1000余倍),以及造成的净利润差额(如美林公司的净利率为中信证券的68倍多);资本充足率造成的净资产收益率差距。盈利能力的差距与资本配置效率的差异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表现在收入结构、业务种类等方面。
2.收入结构
表2美国四家证券公司2003年度收入构成状况4
资料来源:各公司2003年度财务报告
国内证券公司的收入明显集中在传统业务上,佣金收入、交易收入,以及利息收入合计占总收入的90%以上。而美国证券公司得益于多元化的资本配置渠道,其收入来源呈现出多元性和稳定性的特征。
表2给出了J.P摩根、美林证券、摩根斯坦利、高盛证券公司的收入构成状况。这四家证券公司收入构成特征主要体现在:
(1)利息收入和分红收益占有很大权重。占到了四家公司总收入的42%至53%。
(2)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空间加大,是美国证券公司重要的收入来源。如摩根斯坦利2003年资产管理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20%以上。
(3)交易和投资收入是主要的盈利来源之一。这四家公司的该项平均值在15%以上,高盛公司则达到了36.21%。
(4)投资银行收入和佣金收入等传统业务收入比重小。投行收入比重基本在10%以下,佣金收入比重也较低。
收入结构的多元化,有利于证券公司规避因个别业务萎缩而导致整体收入大幅下滑的风险,从而增强证券公司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生存能力。相比之下,国内证券公司相对单一的收入结构意味着单一的盈利模式,必将导致业内恶性竞争,降低了行业的盈利水平,增大证券公司的经营风险。
3.资本配置结构
美国证券公司显示出了更优化的盈利模式和更高的盈利水平:给予不同业务以不同的发展战略,资金的配置有不同的规划,从而保证了多样而稳定的收入来源。
(1)资本配置渠道广泛。如为并购业务提供担保贷款,为包销项目提供资本保证,为经纪业务提供融资、融券,为衍生品种交易提供保证金等,从而能够将所拥有的权益性资产放大20到30倍来经营,而不会承担太大的风险。
(2)自营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较小,自营证券以债券、做市商证券、无风险套利为主,风险低。
(3)短期资金投向方面,美国证券公司能以低于回购利率的成本获取大量债务性资本,从而通过回购协议提高净资本收益率。
四、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创新
证券行业根本上是服务性行业,所以必须从研究客户需求、创新服务上着手,由“通道型盈利模式”转变为“创新服务性盈利模式”。其核心是业务和服务的创新,关键是证券公司整体实力的提升。
1.制度与模式改革
股份制改组之后的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以选择上市作为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途径。许多国际着名的金融机构如花旗、汇丰等都是金融控股公司,以求最大限度享有混合经营的优势。金融控股公司可以摒弃集权式直线型组织结构的缺陷,建立起更有效的内控机制。
2.业务拓展与创新
(1)拓展经纪业务。包括产品创新和功能创新。产品创新可以围绕核心交换产品,为客户开发增值服务;也可以开发新的产品或服务方式。对于功能创新,要对营业部重新进行组织整合、业务定位,对证券交易、信息配送等流程系统进行改造,而且应充分利用数据仓库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另外,还包括发展具有高素质和高忠诚度的经纪人队伍。
(2)创新资产管理业务。2004年2月施行的《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对推进证券公司的业务创新有着积极意义。在资金的运作方式上,可选择基金、私人账户和集合型经营或其他方式;在资金的运用方向上,可选择股权类、债权类、汇市产品和衍生工具投资。
(3)发展非通道业务。业务创新需要深化传统的承销、包销等通道业务,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开展收购兼并、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处置等新型的非通道业务。财务顾问业务应作为重点发展业务。私募在目前有较好的市场,证券公司应充分发挥其资本市场中介的功能,与银行、保险、信托等机构的紧密合作,开展金融创新。
(4)简化非核心业务。证券公司可把技术系统外包给拥有专业技能的第三方,或者成立独立的技术公司,减轻负担。
3.综合实力的改造与提升
(1)加强资金实力。证券公司改革的当务之急是谋求在货币市场的发展,重点在高流动性市场(如国债回购、票据、开放式基金)拓展业务。
保险公司盈利方式范文
一、我国产险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的指标设计
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经营业绩”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不仅指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也包括公司经营的稳健性和成长性;既代表公司的获利能力,又标志着其偿付能力及信用水平。为此,指标设计中尽可能全面涵盖产险公司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同时,也考虑了目前我国产险公司所提供数据资料的实际情况,以财务报表数据为核心,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本文所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由总目标层、要素层和基本指标层构成,包括反映保险公司盈利能力、偿付能力和经营稳健性三个方面的统计指标,
(一)盈利能力类指标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根本属性,而利润也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尺度之一。保险公司的盈利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承接保险业务的收益,二是运用资金所产生的投资收益。因此,该类评价指标包括:1.保费收入利润率=承保利润/保费收入该指标反映保险公司承保业务的获利能力,指标值越高,说明公司盈利能力越强。根据S&P公司的经验数值,保费收入利润率应在5%以上。2.投资收益率=净投资收益/资金运用年平均数该指标反映保险公司运用资金获利的能力,指标值越高,表明公司盈利能力越强。从公司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讲,投资收益率至少应当大于同期银行利率。3.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资产年平均占用数该指标反映的是公司整体的获利能力,指标值越高,则公司总的盈利能力越强。
(二)偿付能力类指标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尤其值得关注。由于偿付能力表达的是保险公司资产与负债之间的联系,因此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财务指标来衡量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水平:1.认可资产负债率=认可负债总额/认可资产总额保险公司应当适度负债经营,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会导致偿付危机,而过低的资产负债率又说明公司的资产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故该指标是一个适度指标。在指标设计时遵循审慎原则,采用认可负债总额和认可资产总额,该指标值应低于90%。2.偿付能力系数=自留保费/(资本金+公积金)保险公司的经营规模必须与其实际资本相适应,自留保费不能超过资本金的一定比例,否则就要承担过大的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九十九条的规定,经营财产险的保险公司,当年自留保费不能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之和的四倍。3.流动性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该指标从保险公司资产的流动性方面反映公司的短期偿付能力,所衡量的是公司是否能在近期支付赔款、承担调节成本和退保金支出。该指标值应不低于1。
(三)经营稳健性指标加入WTO后,为了提高与外资保险公司同台竞技的能力,我国保险公司必须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创立一种稳健的和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因此在对保险公司经营业绩进行评价时,也应当重视考核公司发展的稳健性。具体指标如下:1.保费收入增长率=当期保费收入增减额/上期保费收入该指标用于衡量保险公司的成长性,保费收入的增长,一方面表明公司的业务发展,有助于解决短期偿付能力;但另一方面,在资本金不变的情况下,意味着保险公司将来承担债务的增加,潜在的偿付风险加大,故它是一个适度指标,美国保险监督协会NAIC对财产险公司规定保费收入增长率应在-33%-33%之间。2.成本费用率=营业费用/当期保费收入该指标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衡量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效率水平。当承保金额相同时,所花费的成本费用越低,说明经营效率越高,因此它是一个逆指标,数值越低越好。3.非认可资产比率=非认可资产/总资产该比率体现了保险公司的资产质量,也是一个逆指标。它能测试出保险公司低效率投资的比重,从而也代表了保险公司实际具有的最终偿付能力和管理效率。该指标值应不超过15%。
二、我国产险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的实证研究
保险公司盈利方式范文
分红型保险,属于理财类保险产品。购买分红险的人在获得身故保障和生存金返还的同时,还可以以红利的方式分享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果。
分红险可分配盈余来源于保险公司假设的死亡率、投资收益率和费用率与实际的差异。比如可能存在以下情况:实际投保人群的死亡率比假设的低,或者实际投资收益高于假设的收益。这些差异使得保险公司产生了一定的盈余,这就是分红险可分配盈余的来源。
中国保监会规定,保险公司每年至少应将分红保险可分配盈余的70%分配给客户。红利分配有两种方式:现金红利和增额红利。现金红利是直接以现金的形式将盈余分配给保单持有人。增额红利是指整个保险期限内每年以增加保险金额的方式分配红利。目前国内大多保险公司采取现金红利方式。
在现金红利的分配方式下,红利可以采取多种领取方式:现金、累积生息、抵交保费和购买交清增额保险。
保险公司盈利方式范文1篇11
一、财务失败及成因
在财务管理理论中,财务失败(financialfailure)是指公司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的困难和危机。从财务预警的角度看,财务失败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财务失败是指公司盈利能力的实质性减弱,公司的偿付能力丧失,它涵盖了公司财务状况恶化的各个阶段,其表现形式包括:拖欠短期债务、拍卖变现短期甚至长期资产、无力支付债务利息甚至本金等。狭义的财务失败仅指公司丧失偿付能力的最严重状况,即公司的资产市场价值总额小于负债市场价值总额,也就是所谓的“资不抵债”,最终导致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而发生破产。
财务失败的原因分析是进行财务预警的必要理论基础。从公司的风险或不确定性着手展开的财务失败研究认为,财务失败源于风险主体对风险控制的不力。风险的主体是市场的参与者和竞争者,其损失主要是指经济利益的减少和丧失。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财务失败主要研究公司财务风险的因素。当财务风险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化解措施或采取的措施有效性不够,公司就会陷入财务失败的困境。基于对财务风险的定义和计量,财务预警模型研究的一个方向是:以风险测量技术为基础,建立风险估计和监测模型。
从财务实际研究层面展开的财务失败研究认为,财务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内部管理能力和外部经营风险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最终都会体现到公司的财务状况上。对于公司财务状况的分析除了行业环境等方面的分析以外,最主要的分析之一是公司信息的分析。财务与会计理论认为,主要由公司的财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综合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情况。根据公司真实的会计信息可以研究公司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资产管理能力等,从而分析公司的安全状况,进而对公司的综合财务状况做出判断。因此,这一方向的财务预警研究的主要出发点是关于会计信息的财务分析,会计信息的财务分析方法包括比率分析、结构分析和比较分析等,而财务比率分析是其基本分析方法。这样,对各方面相关财务比率的单项和综合研究,也就成为公司财务预警模型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当然,财务预警的这一研究方向是建立在财务真实性的基础之上的。如果由于公司内控制度不健全、外部监管或第三方鉴证不力等原因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那么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财务预警将毫无价值。
二、财务预警理论与方法
从第一部分的论述可知,财务预警研究基于基础理论的不同,主要有两大方向:一类是以风险分析为基础,主要采用风险监测系统的方法。另一类是以财务分析理论为基础,从公司的资金存量和流量分析人手进行的多因素分析方法。应用比较成功和有相当研究基础的是后者——基于财务比率的多因素分析方法。这一方法又可以根据财务预警模型中选用的变量多少不同,分为单变量模式和多变量模式两种。
(一)单变量模式,是指运用单一变量,用个别财务比率来预测财务失败。从一般企业来看,主要的运用比率包括债务保障率(现金流量÷债务总额)、总资产收益率(净收益÷资产总额)、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资金安全率(资产变现率一资产负债率)等。按照单变量模式,公司发生财务失败是由长期因素而非短期因素造成的,因此,可以长期跟踪这些比率,注意这些比率的变化,借以预测公司的财务危机。但是这种模式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即个别比率只能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不能全面反映公司面临的各种风险,并且当这些比率彼此不完全一致甚至传递出相反的信号时,指标的警示作用就可能减弱甚至被抵消,因此,单变量模式的应用受到较大的限制。
(二)多变量模式,是指按照多变模式思路建立多元线形函数公式,运用多种财务比率进行加权,然后以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分来预测财务失败。这种模式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由美国学者奥特曼(Altman)于1968年提出的“Z记分模型”。这一模型主要适用于上市公司,步骤是首先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计算出一组反映公司财务危机程度的财务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对财务失败警示作用的大小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再将这些财务比率按照不同的权重进行加权计算,得到一个公司的综合风险总判别分Z,最后将其与临界值进行对比,就可以得出公司是否存在财务失败及其严重程度。“Z记分模型”的具体判别函数为: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式中:
X1=(营运资金÷资产总额)×100,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X1越大,说明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越强,财务状况越理想。
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100,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留存收益相当于我国企业财务报表中所有者权益项下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X2越大,说明企业筹资和再投资的功能越强。
X3=(税息前利润÷资产总额)×100,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X3越大,说明企业不考虑税收和财务杠杆因素时企业资产的获利能力越强。
X4=(普通股和优先股市场价值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总额)×100,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X4越大,说明投资者对公司前景的判断越乐观,在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该指标尤其具有说服力。
X5=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指标。X5越大,说明企业利用现有资产获取销售收入的能力越强。
根据对财务失败企业的统计分析,奥特曼得出一个经验性的临界值,即Z=3.0.如果企业的Z记分高于3.0,则表明企业财务状况良好,无破产可能。低于3.0,则存在财务失败的可能。如果低于1.8,则表明该企业存在着严重的财务危机,如果不及时采取强有力措施,将很难走出破产的困境。
“Z记分模型”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其主要特点和优势在于它客观准确,简单易懂,所有数据均可直接根据财务报表得到,可操作性强,不仅有利于公司管理当局进行财务分析,及早发现潜在的财务危机,改善财务状况,而且可以用来作为投资者(或者潜在的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债权人(或潜在的债权人)进行信贷决策以及监管机关实施监管措施的依据。
三、建立我国保险公司财务预警模型的思考
虽然“Z记分模型”适用于上市公司,奥特曼当初得出的公式也是基于制造业公司的财务资料。但是,这一模型的应用已扩展到非制造企业及企业债券评级等领域。我们可以借鉴其基本原理构建我国保险公司财务预警模型。当然,保险公司具有不同于工商企业的业务特点,反映其财务状况的指标也不可能与工商企业相同。2001年1月,保监会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试行)。2003年3月,又对其进行了修订。在借鉴国外财务预警理论与实践结果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利用规定中的某些监管指标并加以改造来构建我国保险公司的财务预警模型。由于财险公司和寿险公司的业务和财务特点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应分别建立各自的财务预警模型。
(一)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预警模型
Z=W1X1-W2X2+W3X3+W4X4+W5X5-W6X6-W7X7
其中,Z为判别分值,W1、W2……W7为各比率的权重,X1、X2……X7为相应的财务比率,笔者提出的这些比率分别为:
1.X1(速动比率)=速动资产÷认可负债×100%,反映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可以迅速变现来偿还负债的能力,这一指标的正常值范围为大于95%,指标值越大,表明保险公司短期偿债能力以及应付突发性保险责任事故的能力越强。
2.X2(认可资产负债率)=认可负债÷认可资产×100%,反映保险公司利用认可资产偿还认可负债的能力,这一指标的正常值为小于90%,该指标值越小,表明保险公司的偿债能力越强。
3.X3(资产认可率)=资产净认可价值÷资产账面价值×100%,反映保险公司资产的风险状况,这一指标的正常值为大于等于85%。
4.X4(自留保费增长率)=(本年自留保费-上年自留保费)÷上年自留保费×100%,反映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加上分保费收入减去分出保费后的自留保费的增长率。一般来说,保费收入的增长表明保险公司业务的,这样有利于保险公司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这一指标的正常值为-10%~60%。
5.X5(资产收益率)=净利润÷认可资产×100%,反映保险公司利用认可资产产生利润(包括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的能力,保险公司除了要保持保费收入的不断增长外,还应该提高承保业务和资金运用的收益水平。本指标实际上包含了承保利润和资金运用收益两个方面,利润率越高,表明保险公司运用现有资产的效益越好,保险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
6.X6(自留保费规模率)=本年自留保费÷(实收资本金+公积金)×100%。《保险法》第九十九条规定,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当年自留保险费,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四倍。该指标值越大,表明财险公司相对于其自有资本来说保费规模越大,因而其最终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越弱。该指标时,当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未分配利润”为负数时,应在“实收资本加公积金”项目中予以扣除。
7.X7(估计的当期准备金缺乏对盈余比率)=(估计所需的损失以及损失理算费用准备金-当年的损失及损失理算费用准备金)÷当年盈余,其中,估计所需的损失以及损失理算费用准备金=当年的保费收入×准备金对保费的平均比率。该指标的正常范围为小于或等于25%,超过盈余25%的准备金缺乏说明保险公司明显没有得到恰当的管理。
由于Z记分值越大,则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越强,因而模型中与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成正比的速动比率、资产认可率、自留保费增长率、资产收益率为正权重,而与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成反比的认可资产负债率、自留保费规模率、估计的当期准备金缺乏对盈余比率为负权重。在具体计算Z记分时,也要剔除非正常因素,比如对于刚开业的公司,自留保费增长率等指标就会出现异常。另外当保险公司自留保费增长率超过60%时,可能会带来一些潜在的,这时要结合自留保费规模率等指标进行综合。
(二)人寿保险公司财务预警模型
由于寿险公司大部分业务具有长期性和储蓄性等特点,因此选取的财务指标并不与财险公司完全相同。笔者提出的人寿保险公司财务预警模型为:
Z=WI‘YI-W2’Y2+W3‘Y3+W4’Y4-W5‘Y5+W6’Y6+W7Y7
其中,Z为判别分值,Wl‘、W2’……W7为各比率的权重,Y1、Y2……Y7相应的财务比率,分别为:
1.Y1(投资收益充足率)=资金运用净收益÷有效寿险和长期健康险业务准备金要求的投资收益×100%。其中资金运用净收益:投资收益+利息收入+买入返售证券收入+冲减短期投资成本的分红收入一利息支出一卖出回购证券支出一投资减值准备,但不包括独立账户中各项投资资产所产生的资金运用净收益。有效寿险和长期健康险业务准备金要求的投资收益=∑(不同评估利率的有效寿险和长期健康险的期末责任准备金X相应的评估利率),其中有效寿险和长期健康险的期末责任准备金按照认可负债表中寿险责任准备金和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的相同口径计算,不包括计为独立账户负债的那部分准备金。本指标的正常值为125%—900%。
2.Y2(认可资产负债率)=认可资产÷认可负债×100%。该指标与财险公司相同,指标正常值为小于90%。
3.Y3(资产认可率)=资产净认可价值÷资产账面价值×100%,该指标与财险公司相同,这一指标的正常值为大于等于85%。
4.Y4(保费收入增长率)=(本年保费收入-上年保费收入)÷上年保费收入×100%。本指标的正常值为-10%~50%。指标值过低,说明公司业务增长过慢,业务拓展能力不足。本指标值过高,说明公司业务增长太快,可能因责任准备金的相应增加而公司的偿付能力。
5.Y5(短期险两年赔付率)=[本年和上年的赔款支出(减摊回赔款支出)之和+本年和上年的分保赔款支出之和+本年和上年的未决赔款准备金提转差之和-本年和上年的迫偿款收入之和]÷(本年和上年的短期险自留保费之和-本年和上年的短期险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转差之和)×100%。本指标主要反映寿险公司短期险业务赔款支出状况。根据精算规定,短期险附加费用率为35%,因此,本指标的正常值为小于65%,否则短期险的承保利润有可能为负,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
6.Y6(净盈余变化率)=(当年净盈余—上年净盈余)÷上年净盈余。这一指标主要反映寿险公司净盈余的变化情况,也是衡量一个寿险公司财务状况在一年里改进或恶化的根本标准。本指标的正常值为-10%~50%,使用50%的上限是因为某些濒于倒闭的公司在无力偿付债务之前有盈余剧增的现象。这种剧增可能是财务不稳定的迹象,有可能涉及到所有权的变化,诸如业务转移等。
7.Y7(准备金变化率)=(当年准备金-上年准备金)/当年净保费收入-(上年准备金—前年准备金)/上年净保费收入。该指标的正常范围为-20%~20%,它主要考核寿险公司业务经营与准备金提取的稳定性。准备金突然变化,说明保险公司产品总量或结构发生变化,也可能是准备金计算改变。一般准备金突然减少,说明保险公司业务经营有较大变化,也可能说明该公司财务出现困难。
以上指标中与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成正比的投资收益充足率、资产认可率、保费收入增长率、净盈余变化率、准备金变化率为正权重,而与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成反比的认可资产负债率、短期险两年赔付率为负权重。在具体计算Z记分时,也要根据寿险公司成立时间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四、本文的局限性及需要进一步的方向
构建我国保险公司财务预警体系是摆在我国保险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也是保险监管机关实现偿付能力监管的重要环节。本文遵循财务预警提出了保险公司财务预警的初步模型。应该说,这一模型还不健全,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1.模型中的指标是否具有线性关系,这是模型能否建立的一个关键。从奥特曼以及其他学者的实证研究结果来看,这一线形关系在制造业以及部分非制造业公司是成立的,但就国内外保险业来说,尚无这方面的实证研究结论。
保险公司盈利方式范文篇12
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包括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两大类。
在财产保险发展初期,由于垄断利润尚存,产险业务可实现承保盈利,投资主要为保险业务的扩大再生产和资产增值提供保障。而随着竞争加剧和行业发展成熟,产险费率下降,承保收益难以实现,产险公司收益主要来自投资,保险业务的主要任务是为投资提供低成本的资金,为投资的扩大再生产提供保障。
承保亏损已成常态
产险承保费率和承保结果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财产保险业周期的特征是,高保险费率(市场坚挺)和低保险费率(市场疲软)呈阶段性出现,观察周期的一个常用指标是承保利润率(承保结果占净保费的百分比)。图1显示了1914年到2000年美国股份制保险公司的承保利润率,通过对20世纪的研究可以发现一个周期性的模式。国际经验显示,财产保险承保周期约六年,但当前周期性特征明显减弱,承保亏损将成常态。
1979年以前,在供求博弈的过程中,美国财产保险业总是循环经历着某种“周期性的规律”。在供求规律作用下,保险费率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带动财产保险业的利润由盈利到亏损,再由亏损到盈利,形成“财产保险业承保周期”。从1979年开始,这种周期被打破,美国财产保险业的综合成本率连续保持在100%以上,承保连续亏损。在这期间,财产保险公司的费用率基本稳定,承保业务的亏损主要是由于赔付率上升。
保险公司之所以敢于承受承保亏损,是因为保险资金运用所能够带来的投资收益。自1970年以来,美国财产保险业的投资收益率是持续上升的。在绝大多数年份中,投资收益足以弥补承保业务的亏损,保证财产保险业的总体经营比率小于100%。尽管承保业务连续亏损,但在1970-2010年间,美国财产保险业只有个别年份是总体亏损。由此可见,投资业务在财产保险业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财产保险承保结果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主要由影响承保能力的外部因素造成,如巨灾事件和投资效益等。此外,在投资效益好时,保险公司努力扩大市场份额等内部因素也会影响承保周期。经验数据表明,每个周期平均大约持续六年,而且在国家间同步发生,甚至在险种上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同步发生。
费率的高低是决定赔付率乃至承保绩效高低的重要因素。由于竞争压力和盈利压力的双重作用下,财险业费率的周期性变化,成为影响财险公司业绩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大约每5-6年,承保标准从紧到松,再到严,费率先降低,再上升,这一规律已被保险业发展经验所证实。其原因是当承保标准非常严格时,保险人利润增加,管理层就采取措施增加保费数量,希望进一步提高利润;但随着承保标准降低,利润下降,承保人又会严格承保标准,从而再次出现循环。
以美国为例,1994-2005年,美国财险业费率水平呈现周期性的变动。1994-1999年为费率下降期,2000-2003年为费率上升期,2004年后又进入费率下降期。与之相对应,1997-2000年,20家财险公司综合成本率连续攀升,承保业绩下滑,2002-2004年,财险公司综合成本率不断下降,承保业绩回升。
费率变化滞后于市场条件变动,可以很好地解释过去十年间欧洲和日本的保险周期。在欧洲和日本保险市场上,大多数市场的价格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得以由市场决定,在此之前一直受到监管。在严格管制的市场上,相对索赔和损失的发展,价格和保费的调整非常缓慢。在放松管制后,保险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迫使价格下降到不合理的低水平,并因此导致了周期性价格的产生。
费用率即费用占保费的比例,在过去25年间其大体保持稳定。短期主要由于费率低,所有主要市场的费用率都有小幅上升。技术支出也造成费用率上升,但影响有限,长期看费用率实际是稳定的。新技术的使用没有带来明显的效率增加,这可能是由于加强了客户服务,但更大的可能是竞争加剧导致广告费和手续费的增加。
尽管许多单个保险公司的表现不错,但保险业无法把有利的经济环境变成更大的盈利。随着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跨国和跨行业),市场逐渐趋向集中和放松管制(欧洲和亚洲),竞争愈加激烈,必将压缩保险公司盈利水平。
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虽然带来了诸多好处,但改善保险公司盈利性的可能性不大。中国财产保险行业过度竞争导致成本居高不下;新型营销渠道发展迅速,但难以改善盈利能力。目前中国财产保险行业处于低水平竞争阶段。各家公司为追求保费规模不计后果的提高手续费,导致承保亏损,而投资收益仍处于较低水平,所以大量财险公司盈利水平非常低。
财产险主要销售渠道有店销售、保险经纪公司销售、保险公司直销和银行窗口销售等方法。前两种是传统营销方式,而后两种为新型营销方式。中国产险的电话销售和网络销售在近两年已经取得较大发展,但新技术难以改善保险公司的盈利性。新的电子商务有巨大潜力提高销售、管理和理赔的效率,但新技术也会降低进入障碍,增加市场透明度,使竞争加剧并迫使价格下降。
虽然承保结果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但承保周期与投资收益周期表现出一定的互补特性,因此,除个别极端年份(如2008年金融危机)外,财产保险公司的ROE保持稳定。图2列出了六大财产保险公司2002年至2009年的ROE水平,结果显示,8年间盈利水平大体平稳。
总体来说,财产险公司盈利水平较低。从目前情况看,承保亏损已成为常态,而投资收益又难以出现大幅改善,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巨灾风险与日俱增,全球范围内财产保险公司生存情况都较为艰难。
财险垄断优势逐渐消失
中国自1980年开始恢复国内财产保险业务,至1985年,全国仅有一家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90年后,随着监管的不断放开,财产保险公司的数量快速增加。财产保险行业的进入门槛较低,产品同质性强,新公司的进入使得行业竞争愈演愈烈,财产保险市场的集中度也不断下降。前五大财产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占全市场的比例已由2004年的90%下降至2014年的77%,近三年来下降趋势有所改善。
相比于寿险保费的大起大落,财产保险保费增长较为平稳,且总体增速慢于寿险。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占全行业保费的比例迅速下降,从1990年的80%左右下降至2009年的25%。以1990-2009年为例,寿险保费复合增长率为33%,产险仅为18%。而近三年来寿险保费增速快速下滑,产险保费占比亦由2009年的25%提高至2013年的36%。
实际上,中国财险市场低水平均衡是结构性矛盾所致,主要症结体现在:第一,规范的市场竞争格局尚未形成,集中度仍高,市场竞争仍处于低水平竞争阶段;第二,险种结构失衡,财险业务过分集中在机动车辆保险及企业财产保险两大险种上,其中利润率较低的机动车辆保险占比达70%以上,而货运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所占比重很小。可以说,中国财产保险业基本被车险统治。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财产保险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仍然较高。以美国为例,前四大财产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稳定在30%左右。而中国仅人保、平安和太保三大产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占全行业份额就达70%左右。
随着监管的逐渐放开,财产保险公司的数量快速增加。财产保险行业的进入门槛较低,产品同质性强,新公司的进入使得行业竞争愈演愈烈,集中度不断下降。前五大产险公司保费占全市场的比例由2004年的90%下降至2014年的77%,但下降趋势较为缓慢。
以中国人保为例,2009年以前,平安产险和太保产险的经营情况略好于中国财险,而中国人保又略好于其他中小产险公司,所以基本能代表行业平均。2006年以前,中国人保仍能实现承保盈利,而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2006-2009年间综合成本率连年高于100%,一直处于承保亏损状态。
2009年-2012年间,保监会对于财险行业实行严格监管,市场秩序好转,大型产险公司市场份额和盈利水平双重受益,小型产险公司亦实现承保盈利。但2012年后,随着监管的放松,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价格战又起,至2014年财险行业仅处于小幅盈利水平,多数小型产险公司重新陷入承保亏损。
现阶段国内财产险公司过度竞争导致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目前中国财产保险行业处于低水平竞争阶段,各家公司为追求保费规模不计后果的提高手续费率,导致承保亏损。
未来随着中国财产保险市场竞争进一步规范,费用率有可能下降。而根据发达国家财产保险发展的经验,承保费率会进一步下降,赔付率将继续居高不下,甚至可能上升。总的来说,财产保险公司实现承保盈利仍然难度较大,盈利水平改善空间有限。长期来看,财产保险行业盈利难超预期,从承保盈利到承保亏损未来改善空间有限。
非车险是未来蓝海
目前来看,保险公司间承保盈利水平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非车险方面。2014年上半年,三家上市产险公司综合成本率差异较大,其中,中国人保和中国平安为94.4%,中国太保为99.5%。我们判断,车险综合成本率的差异并不明显,非车险业务盈利差异较大。
近两年,行业农险和信用保证保险发展较快,在农险领域,中国人保和有关农险公司有先发优势,平安借助综合金融在个人领域,尤其是在个人小额信贷消费保证保险方面做了创新突破,我们预计农险和保证险的综合成本率均在90%以下。
2014年初,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曾提出,保监会将继续深化费率形成机制改革。其中,在产险领域,重点是深化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市场化的商业车险条款费率形成机制,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先行先试。从目前进展来看慢于年初的规划,预计车险条款费率改革将于2015年试点。由此,车险费率改革稳步推进,车险产品定制化可期。
自2006年至今,商业车险条款和费率一直实施的是行业统一制度,虽有ABC三套标准可选,但本质区别并不大。目前车险条款单一、费率一致,不能满足多样化的保险需求。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的市场化改革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启商业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意味着符合资质的保险公司将具备自主开发权。此外,“高保低赔”、“代位求偿”等问题也将逐步解决,行业整体保费和利润均面临压力。
保监会2012年3月的《关于加强机动车辆商业保险条款费率管理的通知》,根据分类监管的理念,对不同的保险公司规定了差别化的车险产品开发机制:1.一般保险公司可以参考和使用示范条款拟订商业车险条款,并使用行业参考纯损失率拟订商业车险费率;2.鼓励在内控制度、公司治理、偿付能力、财务指标、数据基础和组织团队等方面符合要求的保险公司,根据自有数据独立拟订商业车险条款和费率。
另外,价格竞争机制的合理引入,将引发产险公司对利润率与保费规模的重新权衡,预计在保持承保利润的前提下,下调利润率目标以实现保费规模更快增长将成为产险公司的一致选择。而商业车险的业务量有限,结合短期新车销量增速并无显著提升的分析,判断未来商业车险承保利润将维持低位。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老人与海的作者范例(3篇)
- 阅0老人与海的作者范文[关键词]桑提亚哥;象征;马林鱼;大海;挑战《老人与海》作者简介: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担任驻欧洲记者,并以.....
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范例(12篇)
- 阅0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范文篇1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渊源局限性研究展望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渊源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它是与经济学研究和企业能力理论研究联系在.....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