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篇1

一、概念

最早公开使用“跨学科”一词的是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心理学家R・S・伍德沃思,现指涉及两门以上的学科。刘仲林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打破学科壁垒,把不同学科理论或方法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研究或教育活动。第二,指包括众多的跨学科学科(交叉学科)在内的学科群。第三,指一门以研究跨学科的规律和方法为基本内容的高层次学科。”[1]语文课程标准将“阅读教学”定义为“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2]本研究界定的跨学科阅读教学,是指打破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将相关的学科知识介入到阅读中,教师结合一定的跨学科知识,围绕某一阅读主题,带领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最终形成教师、学生以及跨学科文本之间的对话。

二、语文课程与跨学科课程的联结

提倡跨学科学习,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这既符合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又完全符合具有广泛容纳性的语文课程的特点。因此,首先要明确语文课程与跨学科课程(相邻课程)的联结点,才能实现跨知识领域的学习。在我国,阅读教学一般是语文课程的任务,而语文课程是其他学科的基础,事实上,其他学科也能够与语文课程有益的配合,语言文字在其他课程的广泛运用,使其运用的领域和范围更为广阔,另外,其他课程的名词术语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逻辑性的语言使学生能更准确、精炼的表达。

1.语文与政治。从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来看,语文与政治就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语文的学习离不开价值观念的支配及影响,而语文课程也为学生阅读政治材料及教科书奠定基础。当然,语文与政治课程在学科性质、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方面都不同,语文侧重对语言文字的训练,政治则侧重观点和立场的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面对政治性较强的文章时,适当的介入相关学科知识,使阅读教学的内容更丰富。

2.语文与历史。常言道:文史不分家。教材中涉及的作家、写作背景、作品等无不涉及历史内容,因此,学习历史性较强的文学作品时,必须借助历史知识的配合。而语文的读写能力也成为学习历史的有力后盾,使其能够运用生动、得体的语言来表达。

3.语文与地理。语文教材中的事件及人物所处的地理环境、提及的建筑、描述的山川草木以及交通状况都与地理息息相关,没有一定的地理知识,讲解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人物志、地方志等都是抽象的。同时语文课程能帮助学生用文字记载观察到的地理现象,并将测量的数据记录下来。

4.语文与音乐。音乐是人类传递信息和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学生初学语文时,可将其编成儿歌,读来朗朗上口,有些歌词也是课文,而抄歌词、创作歌词、学唱歌都是学习语文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音乐科中,学生创作诗歌也有助于音乐修养。

5.语文与美术。汉字从象形字转化到楷体,体现了图画与文字的紧密联系性,而诗人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更是将语文与美术高度联结起来。语文教材从黑白纯文字到现在的文字为主,图画为辅,加之以亮丽的色彩对比,使人耳目一新,教师在讲授课文的过程中强调脑海中应有画面感。因此,美术科从语文课程中获得审美的熏陶,语文科则从美术科中获取创作、立意、构思的技巧。

6.语文和数理化。通常教师会说“孩子的理解能力太差,导致数学审题能力低下,很难学好数学。”数学不仅是公式和符号,语言也是重中之重。而数学的演绎、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同样,理化学科为语文学习提供科学知识,增强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力,而语文为理化的学习奠定语言文字的基础。

当然,跨学科阅读教学并不是将语文课上成政治历史课,而应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相互沟通。信息技术爆炸的大时代,需要文理之间的大交叉,需要从各科的学习中获得启发,只有开阔视野,站得更高,才能实现王国维所说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三、跨学科阅读教学的策略及实施模型

(一)从国内外跨学科理念的现实视角,提出跨学科阅读教学框架的实践性

现行教育模式主要还是一对一的负责单学科,尽管某些地区的学校有包班制,但大多数老师会认为连一门课都忙不过来,无暇顾及太多科目。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知识的融合,各门学科呈现的交叉融合大趋势引导我们要对问题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探索,这也势必要求阅读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讲讲--练练模式,而是将相关学科知识整合起来,这种整合不仅是各学科之间相互整合,更包括学科课程内各部分内容的整合。

建构主义指出,“阅读教学就是支架”。如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承认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意义的合理性,允许同一问题多种观点的存在,促进形成不断趋于正确的理解。建构主义使科学教学设计者明确了自己的基本任务:通过设计各种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者的科学意义理解,促进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

因此,在只重视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今天学校教育中,加强学科阅读教育研究,探索学科阅读教学的特殊性及教育功能,认识学科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想就数学阅读先抒已见,以求教于大方。

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又有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认识这些特殊性,对指导数学阅读有重要意义。

第一,由于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并能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达到对材料的本真理解,形成知识结构,这中间用到的逻辑推理思维特别多。而一般阅读“理解和感知好像融合为一体,因为这种情况下的阅读,主要的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把它与新的印象联系起来,从而掌握阅读的对象”,较少运用逻辑推理思维。

第二,数学语言的特点也在于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数学中的结论错对分明,不存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断言,当一个学生试图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因此,浏览、快速阅读等阅读方式不太适合数学阅读学习。

第三,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阅读一本小说或故事书时,可以不注意细节,进行跳阅或浏览无趣味的段落,但数学阅读由于数学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严谨性及数学“言必有据”的特点,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过,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数学阅读常出现这种情况,认识一段数学材料中每一个字、词或句子,却不能理解其中的推理和数学含义,更难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语言形式表述与数学内容之间的这一矛盾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

第四,数学阅读过程往往是读写结合过程。一方面,数学阅读要求记忆重要概念、原理、公式,而书写可以加快、加强记忆,数学阅读时,对重要的内容常通过书写或作笔记来加强记忆;另一方面,教材编写为了简约,数学推理的理由常省略,运算证明过程也常简略,阅读时,如果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较大,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以便顺利阅读;还有,数学阅读时常要求从课文中概括归纳出一些东西,如解题格式、证明思想、知识结构框图,或举一些反例、变式来加深理解,这些往往要求读者以注脚的形式写在页边上,以便以后复习巩固。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篇3

关键词:文学类作品阅读;自我概念单维理论;学习环境

培根在《谈读书》里说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文学名著具有普识性强,时效性久和影响巨大等特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以它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永恒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新课改开展以来,“名著阅读”成为高考的一个必考点,其地位之重要可想而知。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个人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的看法。它是1890年由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James)提出,他在代表作《心理学原理》中系统地阐述了“自我概念”的单维理论模型。美国社会学家罗森伯格(MorrisRosenberg)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客体的思想和情感的共和,涵盖个体对自己许多方面的看法,这些方面包括生理结构、社会结构、作为社会行动者的自我、能力与潜能、兴趣与态度、作为个性品质的一些本质特征、内在思想、情感与态度等。自我概念的单维理论虽然笼统,但各成分间协同作用,开启了对学习行为进行元素分析的纪元。后来发展起来的自我概念的多维阶段模型理论表明,自我概念对认知发展有一定的制约性,因而它对学生的阅读的元认知心理并非无关变量。本文以广州市为例,就初中生整个名著阅读过程的心理活动中对当今中国的学习环境的自我概念进行分析,揭示教育共同体中各成员之间的影响力,以及自上而下的教育体制间矛盾重重的关系。

一、教学内容

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如下具体要求:“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字数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四学段(7-9年级)的要求少了110万字(初中阶段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但名著总数多出两三部(初中阶段要求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言下之意,新课标要求初中生阅读平均约80万字以上一部的经典名著,在高中实行“减量增篇”,要求变为20万字左右一部的文学作品。而在附录的“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就列出了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列夫・托尔斯泰《复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等经典著作清单。

此外,普通高中语文课表还提议在这么矛盾的要求下“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内容横跨古今中外,体裁涵盖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应用文体以及文化论著等,在课程目标中对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作出了严格的区分,在必修课程中提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等阅读与鉴赏的建议;在选修课程方面则提出“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有关论著,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

二、考核形式

新课改开展以来,“文学类作品阅读”成为广东高考的一个考点,2007年至今为选考点,其地位不言而喻,具体情况如表1:

从上表的数据显示,选考文学类作品阅读的考生人数在2006年至2010年急剧下滑,2011年以后语文高考的文学类作品为中国作品,选考人数有所上升,但得分率却是逐年递减。经本人访谈了解,近几年高中生文理分科后,某些学校学生在科任老师的明确指示下全体放弃文学类作品阅读而全体选择实用类作品阅读。种种迹象表明文学类作品阅读在高中语文学习领域情况不容乐观。成因是什么?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策略应以什么为指挥棒?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的。

本文就样品校中对270个高中生进行最喜爱的阅读方式的调查(如表2),其中21份为空卷,有效案例为249例。数据显示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名著阅读方式为细读文本,“阅读书籍”选项的投票高达6305%,只有极其少数(3.21%)选择了做题训练。这项关于学生对阅读形式的自我概念的调查结论,反映了目前文学类作品阅读考试形式的不人性,它用非自愿的考核方式决定学生要接受深恶痛绝的题海训练,事后还给学生的是一份“标准答案”和一个绝对性评价,再次论证了学习者的学习理想和教育现实间的矛盾日趋白热化。

三、人际关系

上述是谈论的是整个教育体制对高中生文学类作品阅读的影响,回归到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主要学习环境:学校与家庭。学习环境中的人际关系从物质上和精神上直接或间接左右着学生关于名著阅读的自我概念的形成。表3为样品校高中生关于教育共同体各成员对其阅读行为的影响情况的调查。这项调查是由一组次序变量构成,每个项目有5个备选项,施测时要求学生从中选出一项,每项分值从小到大排列,分值越大说明影响越大。

调查结果表明,在高中生的自我概念中,对其名著阅读行为影响做大的角色依然是父母,但均分较初中(3.01)有较大的下降;其次是同学,较初中(2.24)有微弱上升。究其原因,在高中阶段,阅读水平的个体和性别差异变化日益加大。在问卷里关于本次文学类作品阅读研究目的的问题中,高中生选取“提高自己语文阅读认知水平”的选择比例高达93%,较初中(79%)明显高出14%。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参加训练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的独立型日益增强,所谓的教育者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只是一个相对概念。高中生已经普遍有能力通过和同学、老师进行沟通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甚至是学习成绩。

本次问卷调查是结合元认知水平量表一起进行的,内部一致性为0.92,问卷信度较佳。这次调查研究真实地暴露了由教育体制造成的高中生在文学类作品阅读中较为“恶劣”的学习环境,揭示了以考定教的教育现实与以学定教的教育理想之间尖锐矛盾,造成教与学严重脱节。铁铮铮的数据证明“以考定教”违反学生学习的主观愿望,加上考核形式的科学性具有争议性,这些对学生的阅读添加了沉重的包袱。文学类作品阅读作为学生习得知识的心理活动过程,呼唤考核形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以学定教”不应只停留在喊空口号,它是整个教育共同体的奋斗目标,让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在实证研究的道路上能持之以恒,展望未来,切实在学习动机和元认知理论的研究上能更上一层楼,努力寻求科学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和阅读水平,创设良性阅读环境的可行之道。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四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2]莫雷,张卫.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203.

[3]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41.

[4]王彦论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J].新疆师范大学2008.5

[5]江瑞芬.中小学生语文阅读元认知策略训练的实验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10.5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篇4

关键词:概念隐喻源域目标域英语阅读

1.引言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人类认知不可缺少的手段。美国学者G.Lakoff和M.Johnson在1990年发表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而语言本质是隐喻的,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隐喻。G.Lakoff和M.Johnson提出的隐喻,其“实质是运用另一事物来理解或体验另一事物”(G.Lakoff&M.Johnson1980:5)。近年来,隐喻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逐渐被语言学者和外语教育工作者认识。Danesi认为隐喻思维能力是本族语者言语产出的重要特征,在外语学习中,“隐喻能力是学习者熟练掌握的一种语言的重要标志”。

阅读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人类的一种独特的心理思维过程。读者不仅要理解文章的表层结构,更重要的是理解文章的深层结构。KatherineMaria对阅读作了以下定义:阅读理解过程是通过以下三个因素的互动从而建构意义的完整过程:(1)读者由语篇激发的知识,如词语辨认能力、世界知识和语言规则;(2)读者对作者用来建构语篇的语言之阐释;(3)语篇阅读的情景。本文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视角探索其对高中英语阅读的启示。

2.概念隐喻理论

传统的隐喻研究仅仅将隐喻视为一种语言现象,认为使用隐喻只是为了达到特殊的修辞或者交际效果,不会给词汇带来新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概念隐喻理论首先由美语言学家G.Lakoff和M.Johnson在“MetaphorsWeLiveBy”一书中首次提出。他们将认知域(domain)与映射(mapping)的概念引入隐喻研究,提出用源域(sourcedomain)和目标域(targetdomain)之间的映射来阐释隐喻认知现象,开辟隐喻认知研究的新视角。

20世纪3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Barlett提出了图式理论(Schematheory),认为图式(schema)是储存于学习者大脑中的一种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以及学习者知识库吸收新信息的过程。以“ARGUMENTISWAR”这一概念隐喻为例,“WAR”是源域,具有具体性,“ARGUMENT”是目标域,具有抽象性,战争的特点折射到争论上,从而使抽象事物被具体化。概念隐喻分析有利于分析文章作者的思维和心理状态,从而有利于帮助读者读懂文章的含义。

3.概念隐喻理论对提高高中英语阅读能力的启示

3.1在词汇层面的概念隐喻与英语阅读

隐喻是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基于学生对已有知识的了解,引导他们找出目标域和源域的相同点或相似处,能够帮助他们更容易达到理解的目的,使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建构话语的意义。如:“TIMEISMONEY”这一隐喻,在英语中可以有不同的体现(Lakoff1980)。如:Thisgardenwillsaveyourhours.Thatflattirecostmeanhour.Youarerunningoutoftime.I’veinvestedalotoftimeinher.例句中的save,cost,runoutof,invest等动词形象地描绘了“TIMEISMONEY”这一概念隐喻,这些形象都是基于我们已有的对MONEY的体验,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隐喻概念和隐喻思维。

习语是近年来高考的重点和难点,之所以难以理解,是因为隐喻的广泛使用。例如:2016年江苏高考试题中的第35题:――Jackstillcan’thelpbeinganxiousabouthisjobinterview.――Lackofself-confidenceishis?摇?摇.I’mafraid.A.Achilles’sheelB.child’splayC.greenfingersD.laststraw

根据已经设定的语境,缺少自信是他的弱点,而A项Achilles’sheel(阿喀琉斯之踵)则被看作是阿喀琉斯的致命弱点,由此形成概念隐喻“WEAKNESSISACHILLES’SHEEL”,也就不难选出正确答案A选项。此外,在江苏省高中阶段所使用的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十一的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Grammarandusage部分都列举了大量的习语,比如:havebutterfliesinyourstomach,beoverthemoon等。据此,可以看出对于习语的运用和理解逐渐成为高考中的热点,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隐喻的思维来帮助学生理解是有效的教学方式。另外,人体的部位和器官也在习语频繁运用,骆世平做了粗略统计,人体约有50个部位和器官在英语习语里扮演角色,有的在个别习语里出现,有的则在不同的习语里出现。

3.2在篇章层面的概念隐喻与英语阅读

概念隐喻对于英语阅读的启示还反映在篇章层面。首先,概念隐喻对篇章连贯的功能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隐喻实现。在篇章中,由一个概念隐喻建构语篇连贯的情况较为多见。以一个隐喻贯穿始终,并引申出若干次要意向,了解这一点有助于学生迅速理解文章的主旨。例如:Theprofessortoldmemyargumentwasshaky.Asastudentofphysics,youhavetoconstructstrongerfoundationsforyourtheoreticalmodels.Usefactstosupportyourtheory.案例中的概念隐喻是“THEORYAREBUILDING”,整个段落围绕这个概念隐喻展开论述。又如:Son:I’veinvestedalotoftimeinher,soIdon’thaveenoughtimetospareforthatproject.Father:Youknow,youdon’tspendyourtimeprofitably.整个对话围绕一个概念隐喻:TIMEISMONEY.可见概念隐喻有利于篇章的衔接与连贯,因而概念隐喻理论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更地道的英语篇章的主旨。

其次,英语文学作品是高考阅读理解文章中较难理解的体裁,其在各地高考英语阅读理解中也是多次出现的。在文学作品中,隐喻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因此,了解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是学生读懂文章需要具备的能力。例如:2012年的江苏高考英语阅读理解D篇:FranzKafkawrotethat“abookmustbetheax(斧子)forthefrozenseainsideus”.以上节选自文章第一段,试题问题为:TheunderlinedwordsinParagraph1probablymeanthatabookhelpsto?摇?摇.A.realizeourdreamB.givesupporttoourlifeC.smoothawaydifficultiesD.awakeouremotions

显然,画线部分句子使用了概念隐喻为“BOOKISAX”“EMOTIONISSEA”。其中,“AX”和“SEA”是源域,具有具体性,而“BOOK”和“EMOTION”是目标域,具有抽象性。斧子的特点折射到上,冰冻海水的特点折射到情感的未觉醒上,从而使抽象事物具体化。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一本书一定是破开我们内心冰封海面的一把斧子”,由此,我们不难推出,这句话的隐喻意义为“一本书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故D项正确。

总之,了解隐喻的认知运作规律有助于读者在篇章层面自上而下(top-down)把握篇章的宏观结构和中心内容,以达到“见树木也见森林”的阅读效果(汪少华,2005)。

4.结语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在词汇和篇章两个层面对英语阅读中出现的隐喻现象进行探究,总结出概念隐喻在话语理解环节中起到的关键作用,这对于阅读教学的词义理解和篇章分析都有较大的启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理解隐喻的认知本质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法的不足,为培养学生的交际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可能,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如何灵活地使用概念隐喻理论,需要因材施教,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BartlettFC.Remembering:AnExperimentalandSocialStudy[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32.

[2]ColleenMcCullough.TheThornBirds[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1977.

[3]Danesi.M.RoundTableonLanguagesandlinguistics:Language,CommunicationandSocialMeaning[C].Washington,D.C.:GeorgeTownUniversityPress,1992.

[4]Lakoff,G.&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5]Low.G.D.OnTeachingMetaphor[J].AppliedLinguistics.1988.9(2):125-147.

[6]Maria,K.ReadingComprehensionInstruction,Issues&Strategies[M].Parkton,MD:YorkPress,1990.

[7]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篇5

这样的阅读就深入多了,把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很多暗示都挖掘出来了。片面同化。阅读时只重视言语对象的认识内容,而忽视情感内容。例如:鲁迅的《秋夜》开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学生读到这儿,往往感到这种重复是累赘,认为不如直接写“有两株枣树”更好。当然,这样写完全可以,通过这种推论性的言语形式,读者所得到的无非是在“我”的后园墙外有两株枣树这样一个判断所表达的事实,但是,因此也失去了作者所要宣泄的无限孤寂的情感因素。当引导学生读完开头,再接着读下面几句时,就会意识到作者把两株枣树分开说的缘由了。请看“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平生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孤独、寂寞、无聊,这种难以摆脱的情绪,只能用“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样重复、单调、令人感到失望厌烦的言语形式来表达,让读者从中直觉到作者所体验过的情感形式。这种言语形式与情感形式,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再看鲁迅的《祝福》,祥林嫂三次向村里人诉说同样的话:“我真傻,真的,”学生读起来,非但不同情,反而感到好笑。如果学生认真地读《祝福》全文,联系祥林嫂的一生来看,就会发现一个母亲灵魂的深沉的痛苦和无奈的挣扎。教师应该启发学生,这是作者—熟悉人生、透彻地了解人生的鲁迅先生,深知象祥林嫂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寡妇,丧失了她最可宝贵的东西—唯一的儿子—之后,那心境、那情绪、那言行必定是什么样的。所以,用祥林嫂三次重复的语言表达尽了她精神上遭受的巨大折磨。可见,作品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形式,运用什么样的描法,当然有作家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技巧问题。但归根结底取决于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体验与感受的深度,是审美情感介入的结果。这也是学生阅读时所要努力体会的。错失同化。阅读时错误理解言语对象,出现同化离开顺应,即歪曲地同化的情况。例如,学生对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当做蜘蛛一样轻轻抹去”一句的理解常常出现偏差,有的学生认为表现马克思胸怀大志;有的说是心胸宽广;又有的认为是宽宏大量等。这些似是而非的发言容易使其他学生的思维产生定势。他们没有认识到这句话写出了马克思不屑一顾的态度,表现了对资产阶级的蔑视之意。再如,学生对《两小儿辩日》的论争,有的赞成“车盖说”,有的同意“沧凉说”,他们都凭自身的经验,从课文言语中找根据来击破对方。事实上,“车盖”派犯的是视觉差的错误,“沧凉”派犯的是触觉差的错误,所以,他们都是一种错觉。但要深入了解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还要懂得很多的科学道理。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争论,再进行总结,把学生从经验性的描述提高到科学的理性思维水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对学生也是一种很好的思想教育。疏漏同化。阅读时理解言语出现丢三落四或熟视无睹的现象。例如,《祝福》一文开头,写“我”到了鲁镇,见到鲁四老爷时,他一见面就“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阅读时,学生很容易从“大骂其新党”这句看出鲁四老爷立场的保守反动,可是对作者特地随后加上的一句“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却不去理会,更不能从而得出什么结论。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提醒学生细心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并且要特别注意“·还·是”意味着什么?经过点拨,学生才理会到,康有为后来已成了保皇党反对辛亥革命,早已不是“新党”而成“旧党”了。在辛亥革命已十多年之后还骂康有为是新党,可见鲁四老爷不仅是保守反动,而应该更进一步说明他是多么地孤陋寡闻,闭目塞听,又何等地顽固可笑,其讽刺意味就更加强烈了。以上这些情况在阅读教学中经常碰到,在此就不一一例举了。

那么,为什么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出现种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化现象呢?根据图式理论,至少有以下三种原因:“1、读者可能并不具有适合于该课文的图式。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就不可能了解课文的内容。2、读者具有适合于该课文的图式,但是作者在课文中所提供的线索,不能使这种图式活动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读者也不可能了解课文的意义。如果我们能够向读者提供更多的线索,读者就可能了解这篇课文。3、读者可能发现对于课文的一致的解释,但是,这种解释并非作者的解释。这种情况下,读者将‘了解’课文,但他将错误地了解作者。”⑥那么,应该如何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使学生内部的同化与顺应的功能性更有效地达到平衡,从较初级的结构“建构”成较高级较复杂的结构呢?语文教师就应当对言语原来在学生心目中的样子与实际上的样子(当然这也是相对的)之间的差距心中有数,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包括整合、重组和应用等)学生的认知结构,有的放矢地努力缩短这一差距,从而使它在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中发挥作用。

二、语文概念学习的认知图式及教学策略概念是人脑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反映。在心理学上,又将概念定义为具有共同关键属性的一类对象、事件、情境和性质。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新概念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相互作用,构成有意义的学习,从而形成更进一步分化的认知结构,或称认知图式(简称图式)。其类型一般有三种:当新概念被吸收到原有的认知图式内,列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之中,新旧知识结构就形成下位关系;当所学的新概念包含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几个已知概念时,形成上位关系;当新概念既不属于原有认知图式中的有关概念,也不将原有的特殊概念概括于新概念之中,此时形成同位关系。认知图式除知识的相互关系及其表征外,还包括概念如何被运用的信息。因此,指导学生正确构建语文概念图式须着眼于两方面,即既强调概念的理解,又重视概念的应用。由于词是概念的物质外衣,一般说来,一个词代表一个概念。

下面我们先以特级教师钱梦龙教学知识短文《词义》为例给以分析。

师:今天我们学习知识短文《词义》。先拿一些东西给同学们看看,大家说说看。(手拿一本书)这本是什么书?

生:(集体)语文书。

师:(拿另一本书)这本是什么书?

生:(集体)英语书。

师:如果这两本书并在一起,你们叫它什么?

生:(集体)书。

师:说得范围小一点。

生:(集体)教科书。

师:(手拿一本词典)这本是什么?

生:(集体)词典。

师:它是不是一本书?

生:是书。

师:什么书?

生:(集体)工具书。

师:三本并在一起叫什么?

生:(集体)书。

师:对啦,语文书、教科书、书,词义所指的范围一点点扩大了。(拿几张报纸)这是一本书吗?

生:(集体)不是,是报纸。

师:为什么它不是书?

生:因为少。

生:一堆报纸也不能叫书。书是有封面的,报纸没有封面。

生:不一定,假如我有一本书,封面撕掉了,但总还叫它是书。画报也有封面,但就不叫书。

生:书是装订成册的著作。

师:(手拿一本练习簿)这不是也有封面吗?但就不能叫书。书是装订成册的著作,你大概是从词典上看来的吧?(该生点头)作为一本书首先要装订成册。同时还必须具备另外一个条件:是著作。书是装订成册的著作。这是“书”的定义。现在请你们给教科书下定义。

生:教科书是用于教学的装订成册的著作。

师:对!再请你们对语文书下定义。

生:用于语文教学的装订成册的书。

师:对啦!这里又多了一个限制成份。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一种现象。从“书”到“教科书”再到“语文书”,它们的范围怎么样?

生:(集体)缩校

师:那么它们的词义呢?是一步步地具体呢,还是一步步地笼统?

生:(集体)具体。

师:你们又发现了一种现象:范围越小,词义怎样?

生:(集体)词义越具体。师:那么范围越大呢?

生:词义越笼统。

分析以上“书”的概念图式形成的教学策略有:

1.运用直观手段,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因为象“书”、“笔”、“灯”等这样的概念,是属于能通过观察获得的具体概念。在课堂上出示的语文书、英语书、词典、报纸、练习本等教具,起到直观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对大量同类事物的具体比较、辨别、分析,有助于理解“书”这一概念。

2.引导分析概念的特征。钱老师为学生提供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具体情境,再引导学生辨别有关概念的正反例证,通过充分讨论分析,得出书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是装订成册与著作二点。这样,有助于学生将已识别的特征用语言给以清晰地表达和有序地储存于记忆之中。

3.用语言表达定义。要求学生将与概念有关的本质特征组合起来,用语言加以概括,这一过程叫做“下定义”。下定义并不是用背诵概念名称来认识概念图式所蕴含的信息,而是要求通过对概念的完整定义,揭示与所属的同类事物和其它同位概念的关系,从而正确地运用概念。钱老师还结合实例,从概念内涵揭示的几个特征和涉及的外延入手加以引导分析,比较概念,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牢固。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1篇6

【关键词】化学;阅读能力;智力过程

目前,在学生中普遍存在阅读方面的问题有:①认为阅读主要是文科的事情,化学属于理科,需要解题能力,阅读能力并不必要。②化学教材没有仔细阅读的必要,把大量精力花在习题的训练上。③做化学题不仔细阅读题目隐藏的背景资料,只是捉住题目的只言片语就急于作答,往往掉入出题者挖好的“陷阱”中。

以上三点是学生初学化学时在阅读能力方面有可能存在的误区。正因为如此,学生很少得到有关化学阅读方法的指导,长期以往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逐渐弱化。但是现代社会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这离不开学生的阅读能力;近几年的中考中,化学探究题的比重越来越大,这类题目考的内容往往是学生从未阅读和训练过的,因此学生能否准确领会题意,根据所给资料正确解答问题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重视化学阅读能力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重视化学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交流能力

国外有关学生智力发展的研究表明,学生“化学语言”的特点及掌握化学术语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化学语言水平低的学生,具体表现是在课堂上对化学课程语言信息的理解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的效果很差。因此,重视化学阅读,培养化学语言系统,对提高化学语言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特殊作用是其他教学方式所不能替代的。

2、重视化学阅读有助于增强学生信息素养

教材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了明确的要求:即要使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阅读属于信息输人加工形式,是人类汲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学生要重视化学阅读,建立学习兴趣,能主动查阅和加工教材中的各种化学信息。一方面会用自己的方式,掌握各种资源,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构建和理解新的信息,同化为自身的知识,有利于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提高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亲历对新的化学信息学习和加工过程,有利于培养化学信息素养、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3、重视化学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前沿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要求新型人才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功底,更需要有较强的自学功底和学习能力,以便随时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重头戏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其阅读能力。化学与社会、生活、科技、能源等关系密切,面向未来,化学将会在更多领域中展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学好化学知识,服务社会,造福人类是中学生应追求的。化学教育应重视化学阅读,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化学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这才符合现代教育思想。

参照近几年的中考试卷,可以发现试卷长度有所增加,隐藏信息题的大量出现,对学生化学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呢?我谈谈自己培养和提高学生化学阅读能力的一些做法,具体要结合中考化学试题的特点进行探讨,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读懂化学概念

化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直接关系到学生化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概念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具有逻辑性、概念性、抽象性等特点。在阅读化学概念时,首先要抓关键词,引导学生剖析词义,最终要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化学基本概念的文字阅读。着重在引导学生进行字和词、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与概念用语几个方面的阅读。对于化学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应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地读,要让学生明白概念有它自己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不得任意删改,只能透彻地理解,明确其中的化学涵义。对于一些容易混淆不清的概念问题,通过阅读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通过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加以判断,从而加深对化学概念的认识。其次,要引导学生找出概念之间的区别。对于一些容易混淆不清的概念问题,将这些混淆的概念罗列在一起,然后通过比较,找出概念之间的区别。例如对氧化物概念,就要引导学生从每个字仔细地读,明确只有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纯净物才可以定义为氧化物:①化合物②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

(2)读懂图表和实验数据

化学课本中的表格十分重要,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而这些数据、材料往往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对于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图的阅读,要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实验所涉及的知识点(2)实验需要的相关仪器和药品(3)实验装置图(4)实验时发生现象(5)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在阅读时要联系实际操作,关注操作中的细节问题。

在化学教材中设置了“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在教学时先指导学生阅读实验内容、根据图片观察实验装置(仪器和药品),然后讨论、分析实验原理、观察重点,再请学生推测实验的现象和结果,然后进行实验,最后在实验中核实并解释实验现象和原理。学生由于是刚刚开始接触化学,往往无法准确区分化学现象和结论,而且只注意理论,而忽视化学实验的目的。要指导他们善于观察,提高观察能力,特别是要使他们能快速而准确地观察到有关事物的各种极其细微,但又非常重要的关键点。

化学教材中的图表、数据是十分重要的,它往往隐含着大量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也是考试要考查的知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中的各种图表、数据,提炼信息点,并能用这些信息解答各种化学问题。

(3)读懂化学拓展性课题

在新版化学教材中,有许多涉及前沿科学和历史典故的拓展性资料,这些内容从考试上来说一般是很少做要求的。其实,在课堂上带领学生集体阅读,甚至是适当拓展、结合相关多媒体资料详细地讲解一下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另一方面又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4)读懂习题

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大多是通过习题来体现的,因此,读题能力十分重要。经常会有学生反映听老师讲题时觉得很明白,可一到做题时又没有思路,其实这就是学生化学阅读能力不强的表现。所以在平时习题训练中,不要一目十行的略读题干,而应该选择类型题目让学生仔细阅读,带领学生标出关键字、词,让学生敏锐地觉察“题眼”,发现题中“隐含”条件,弃去“多余”条件,抓住题目的实际考察知识点来迅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4、结语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篇7

现代的法律教育,在随社会生活的变化而愈发凸显其价值的同时,也逐步坠入单向度的技术理性训练的窠臼,学院式教育日益被市场主义和操作主义支配。在概念主义法律教育观宰制下,法律条文的生硬识记成为常规内容,甚至是唯一目标。理论思维、学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被导致逐步地丧失、萎缩。这种法律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多是卖弄法律语词的、拙劣的刀笔吏”,或者异变为弃置正义理念的法律工匠”。越来越丧失了对社会生活的健康发展所必需的想象力和批判力,更缺乏对生活本身意义的理解。如何变革?应当回复于对理论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与批判精神的培育道路。因此,对经典”文本的批判性阅读和研习就成为必要路径。一、理性的力量:世界是用理论来表达的对处于我们身外的自然世界和生活世界,人类如何去实现思想上的把握和理解?又如何在这种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来实现人类自身的设想和想象,使外在世界成为内聚着人类的存在意义的属人的世界?外在的世界惟有在人类能够予以理解的前提下,才具有其价值和意义。在文化知识史上,人类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理解和把握外部世界的方式。神话与宗教、常识、科学与哲学,都是人类用以解释和试图赋予外部世界以意义的方式①。每一种理解的方式,又都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成为或仍然是主导性的基本解释形式。其中,不同的解释形式之间又存在着基于解释力的强弱、解说的合理性与真理性方面的竞争。并且,在人类还无法达致对外部世界完全理性的把握之前,每一种解释方式就都有其存在的空间和相对的存在意义与解说的价值。因为,人类自身的理性能力存在着一个物种学意义上的限度。正如康德所言,理性是人类拥有的一种限度的能力。但是,随着知识的增长与进步,科学和哲学的理性思维逐步取代了神话、宗教和经验常识,成为支配性的用来表述外部世界的、理论化了的知识形态。罗素指出了这种知识发展的趋向,神学带来了一种武断的信念,对于宇宙产生了一种狂妄的傲慢”②。科学理性每前进一步,宗教就退后一步。这就是思想与理性的力量!哲学和科学的理论形式取得解释和表述世界的支配性地位,源于其特有的概念、概念框架和分析解释模式。世界是通过理论得到系统的表述和表达的。黑格尔曾言,世界是思想中把握的实在。每一种理论体系,都由作为基点和原点意义的概念构成,由此来构成解释世界的解说框架结构层次。不同的框架层次之间又以逻辑来连接,作为解释力量的根基和保障。思想的力量,来源于理性和逻辑的力量,这是人类作为理性存在的特质。有了理性和逻辑作为基石,人类才能够形成对外部世界以及人类自身的有效、合理的解释。从而,人类才能够在合理解释世界的同时,更有能力去实现和创造属人的意义世界。对此,马克思豪迈地宣告,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并且在批判此前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时指出,理论的指向在于改变世界③。阐明了理论和思想具有的实践功能和变革现实世界的力量的道理。二、法律教育中理论思维与批判精神的培育法律教育的宗旨,在于培育对法律具有深厚的理论理解和系统的法律知识体系,站在法律的立场上,通过展现法律的理论力量,在法律的概念框架里去解释并变革现实的生活世界。法律的学科建制和学院式教育,应当通过特殊的学术训练,建构起从法律理念、价值追求到具体的法律知识、实践操作技艺的完整知识体系。法律科学既是实践理性,用以定纷止争、裁判利益冲突以维护秩序与安全;更是理论理性,包含着法的形而上理念和终极价值追求。法律本身内在地凝聚着价值,并且是分配价值的权威性规则体系。同时,法律并非仅仅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更体现为人类的一种信仰,即对法律的正义理想的信念。也就是说,法律是实然性与应然性内在一体化的知识。有如拉德布鲁赫所言:三种对法律可能的思考向我们表明:涉及价值的思考,是作为文化事实的法律思考———它构成了法律科学的本质;评判价值的思考,是作为文化价值的法律思考———法哲学通过它得以体系;最后,超越价值的法律思考,是本质的或者无本质的空洞性思考,这是法律宗教哲学的一项任务。”④法律本身不是既定不变的知识,不是固定的结论,也不是枯燥的条文,而是包含着价值、认知、评判和信仰,并且还要追求生活的意义,追问并探寻理想生活的真善美。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孜孜不倦地求索生活的意义,自古希腊时代以来,西方思想家们一直在寻求一套统一的观念”,这套观念可被用于进行证明或批评个人行为和生活以及社会习俗和制度,还可为人们提供一个进行个人道德思想和社会政治思考的框架”⑤。在法律教育中,既要进行对实然意义上的具体法律知识(即部门法学)的传授,更要注重在更为宏大的理论理性的视野中思考法律的意义和目的、价值与理想。唯有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出发,才能真正地建构出对法律的根本性理解。并且,通过理论理性的培育,逐步发展起学术的想象力、确立尊重法律的信仰和以法律为武器去反思批判社会陋弊、变革现实社会。若仅视法律为以强制力为基点的裁判术”,这种工具主义和操作主义的态度,必将导致法律理想和精神的衰落。失去了法律正义理念的生活世界,又将退回至通行丛林法则”的前文明时代。如何在法律教育中进行对理论理性思维、想象力和批判精神的培育?以大学的学院制度为基础,应当注重对经典”文献的细致化研究和分析性解读。因为大学制度本身就决定了(限定了)与现实具体的社会生活的距离”,法律教育的学院制(或称学园式,而非学徒制)性质,也就规定了必须通过广泛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知识来拉近与社会生活的距离”。在阅读中认识和理解现实生活,并最终引领法律的实践理性,实现法律承载的价值理想。如何理解法律?黑格尔深刻地指出:法的理念是自由,为了得到真正的理解,必须在法的概念及其定在中来认识法。”⑥理论的东西本质上就是实践的,并且越是理论的,就越是实践的,在理论世界中去审视现实生活,通过现实生活世界来检验和发展理论理性。#p#分页标题#e#三、阅读经典”:精神价值与时代意义培育理论思维能力,应当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作品来实现。什么是经典”,经典”作品具有何种价值,阅读的意义在哪里?自人类社会文明开端,人类就在不断地思考外部世界、社会生活和人类自身。无数的思想家在苦苦求索中,留下来宝贵的精神财富。每个时代都曾经有杰出的思想家对人类知识的批判性增长做出过巨大贡献,都存在着对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深刻思索。但凡能够历经时间之尺度”检验的,都是后世应当虔敬对待、认真分析与解读的经典”。因为它们共同构成了整个人类文明中最深刻、最诚挚的思想之源。每个时代都面对着不同的问题,但又都要共同面对相同或相似的问题。正是这种问题或难题”的共同性即面对人的生活,决定了必须认真对待前代思想者做出的解答。并且,这些解答都彰显着其精神价值与时代意义。凡是无视或漠视人类思想遗产的,都将导致在谬误的认知中盲目或偏执地生活着、实践着。唯有认真对待、阅读和研习经典,才能在思想巨人的肩膀上”舞动精神巨人的思想之羽翼”,去追求我们的生活之真善美和生命的本真。并且,在阅读活动中,体味知识增进的愉悦和逐步完善健全的理智。法律教育的理论思维能力,必须在认真地阅读经典文献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和培养。在思想史上,无数卓越的思想家都在思考着人本身的价值、人类社会的秩序和安全以及正义与自由,都进行过天才的想象和探索。在现实生活中探求人类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更应在理论理性高度的抽象层面上去思问。法律是由正义与自由理念支配而型构起来的知识体系,庞德曾言:二千四百年来———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思想家提出权利之正当性到底渊源于自然还是仅仅渊源于立法和惯例这样的疑问,到当代哲学家追求社会控制的目标、伦理基础和永恒真理———在所有关于人类制度的研究中,法哲学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⑦唯有在理论理性的视野中,通过阅读经典思想家的作品并与思想家共同思考,才能对人类社会的善”进行最为彻底的审视并探究到其本意。四、诠释经典”:没有批判,就没有知识的增长法律教育中的学术训练和理论思维能力的涵养,实质上就是进行体系化的概念思考培育。这个世界是用理论来表达、思考和记录的。理论思维是用概念来思维,并在由概念建构起来的框架体系中逻辑地思维。概念是认识事物的最基本单位,是对事物本质的抽象表达和概括。概念之间逻辑的关联,形成具有层次性的理论命题,包括核心命题和分支命题。正如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指出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研究纲领,都有其硬核”作为中心命题以及用必要的辅假说”构成核心命题的保护带”⑧。凡是具有鲜明体系化性质的理论,都有其作为理论假定(或假设)基点的理念,并以此为出发点,通过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建立分析框架,形成具有内在统一性的理论命题。作为一个体系,需要有一个原理被提出并且贯穿在特殊的东西里面,”并且,全部被认识的东西必须也是作为一种统一性、作为概念的一种有机组织而出现”⑨。每一种理论体系都在其由概念框架之内进行着对外部世界和人类自身的解释。概念框架本身也构成了理论体系的边界和限度,即在理论边界之内对事物的解释都能够形成逻辑自洽与解释的合理性。超越限度的解释则导致康德意义上的独断谬误”,从而产生理性的僭越,即判断的失效。例如,作为科学知识的对立面,宗教一直主张其能够解释宇宙间的所有事物,但我们都清楚,能解说一切的不是真理。现代的科学理论,则明显地表达出了理性的谦逊”。究其缘由,所有理论的解释力都存在着源自理论自身的边界和构成性限度以及特定时代的限度。阅读经典的方法,首要的任务应当对作品做出基本的把握。作为分析和诠释的对象,从中析理出其基本假定、作为基点的理念和中心命题,以及论证的方法和逻辑关系。在进行对作品的阐释时,要有问题意识”,即应当探清作者欲图说什么,其言说的社会和时代背景、运用的思想资源、所持有的价值立场以及归属的学术传统与学术流派。也就是说,在此阶段的工作是尽可能全面地述”。描述意义上的述”,是最基本的阅读形式,也构成了对其进一步进行评”即批判性诠释的基础。对于如何阅读与诠释作品,休谟的命题提供了一个优越的方法论启示,即从是”(tobe)到应当”(oughttobe)。我们要在清楚地把握作品的事实概况的基础上,再去作评价、判断或批判。在对经典思想家的作品进行述”的过程中,可以想象为行进在思想探险之旅,是在与其进行一场思想对话”。通过对话”,沿着思想家的思路来思考,学习其思考的路径、方法以及表述的风格。在这种跟着思想家一同思考”中,进行理论思维的训练和学术想象力的渐进培养。这是我们阅读经典思想家”的初始阶段。当然,阅读经典”并非仅仅意味着只能在其思想范围之内来思考而不越雷池一步。真正有价值的阅读,是在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形成一个诠释性的循环运动。任何读者”都在阅读和诠释作品”的过程中进行着再建”或重构”。在这里,文本就不只是一个用以判断诠释合法性的工具,而是诠释着论证自己合法性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个客体”⑩。因为作为知识发展的定律,没有批判就没有知识的增长。理论反思与批判,它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和整个的生活样式”?。康德极有教益地指出: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这同样也是我们批判性诠释经典”的口号。阅读与诠释经典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思维训练价值和实践指向意义。因此,在法律教育中,如何进行理论思维、学术想象力和批判精神的培养与训练,应当成为新世纪大学制度中至为重要的教育常规。通过阅读与诠释经典”,在传递人类历史上卓越思想家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必将丰富时代的精神气质、思想活力,促进知识的理性增长。#p#分页标题#e#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1篇8

一、数学阅读能力的四个作用

1.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长大成人后在知识的海洋里只有靠自学才能进一步吸取知识,而自学的前提必须要学会阅读。当今各种媒体,书本,报纸,网络等等都是探求知识的渠道,这些媒介就是一个不会说话的老师。有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2.阅读可以开阔思路,拓宽知识面,培养学习兴趣。在初中数学新教材中,每一册都出现了阅读材料,而阅读材料中的内容与教师的教学任务或者说考试要求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各个教师在处理阅读教材时各不相同,有的点到为止,有的索性不讲,而大多数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与习惯都不会去看的。其实这些材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3.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个别化学习。实际上,一个班里的学生的基础是参差不齐的,教师的授课内容满足不了那些对数学特别有悟性的学生,于是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对他们来说显的格外重要。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

4.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上课循循诱导,深入浅出,讲完后让学生翻开课本做练习,把教科书当作习题集,这导致教师讲的精彩而有一些学生成绩不理想。实际上,新课标要求我们的老师必须要注意:“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是国外也是如此。如法国:“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指出“教师应该关心学生对数学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二、阅读能力提高的措施

1.坚持课内阅读

课内阅读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内容编拟出阅读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的带着问题去思考,根据学生阅读时的情绪,及时进行组织教学,调动学生阅读时的注意力。

2.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①数学阅读时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反复阅读。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过,而要反复仔细阅读,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对相近概念的定义要细加仔细比较,辨别异同,对于公式,法则要理顺思路,分清步骤。在第三册中开始出现几何证明的教学,因此阅读,理解,辩清这些定理,公理,推论成了学生首要做的事。在讲了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每种方法后,教师都应带领学生反复阅读这些公理。另外,学生在练习中的错误多数是概念不清,算理不明造成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整理提炼归纳,让他们在演算中注意。重要句段的阅读。在教学中,采用初读、精读两个步骤,特别是对有些句段的精读显得尤为重要。如教学"船有触礁的危险吗"一课时,通过对“小岛四周10海里内有暗礁,货轮继续向东航行途中会有危险吗?”品读,让学生真正理解会有触礁危险的数学含义。

②数学阅读过程指导学生读写结合。如在阅读时碰到重要的或一时难以理解的概念,公式或是其中的一些字,词,可以作一些具体的记号,以示注意。对于一些遗忘的或不理解的概念时要有自己去查书或问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在阅读时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在教材编写中,有些推理的理由,证明的过程会省略,这时指导学生自觉的在省略的地方批注出理由,思考省略的证明过程。

③数学阅读之后可把某些数学问题转化为自己易于理解的方式或语言。

3.教师应有选择性布置阅读内容

选择阅读内容时,除了选择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掌握的内容之外,主要是为了控制时间。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养成阅读的习惯,学生的有意注意坚持的时间不长,容易疲劳。无选择的将每一节课的内容都让学生阅读,并都安排在新课的讲解前,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死板的模式,学生会厌烦。阅读材料课灵活的安排在新课前,讲解过程中或引导学生小结时,时间可控制在十分钟左右。

4.采用读,讲,练三结合的方式

一般地,在阅读数学概念定义后,要求学生能准确的叙述。阅读公式、法则后,除了能用文字语言叙述外,还要能用符号语言表示。如,幂的乘方法则,用文字语言叙述为: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用符号语言叙述为:a的m次幂的n次方等于a的mn次幂;公式表示:。

阅读公式、法则、例题、概念、定义后应该多练。例如,阅读了单项式的概念后请学生口答,下列代数式哪些是单项式,哪些不是?又如学了完全平方公式后,马上出示简单计算及改错题,通过练习及改错题,让学生及时的,仔细的辨别了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这两个公式在很长的时间里学生都是混淆不清的。

5.推荐课外读物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篇9

【关键词】七年级;数学;探索能力;培养

前言

学习知识的最基本能力――阅读能力则因学生的心浮气躁有着急剧下降的趋势,学生要么不爱看书,要么看书时一目十行,浮光掠影,不能把握要领,这种现象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进入七年级后,因为代数的公式、法则,几何的概念、定理的增多,使得许多学生觉得数学这门科目越来越抽象,对数学的学习越来越难以把握,在中学阶段的起始年级的数学课堂上,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和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呢?纵观一些成功的做法,我认为以下四点可以试用,

一、抓住点,学会精读

数学概念是揭示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进行数学活动的最基本要素,是抽象思维的细胞,对于概念的掌握,大多数学生都习惯于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完成,短时间内记是记住了,但时间长了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是受利益驱使去记的,如完成老师的要求,或应付考试的要求等,记得很被动;二是记的方法存在问题,就如俗语说的“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如何在概念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兴趣和能力?根据数学概念具有简洁、准确的特点,笔者认为在概念教学中教者可以着重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抓住“点”,学会“精读”。“点”特指数学概念中的关键字词,“精读”的要求则是阅读时要求学生深入思索,把握概念的本质。“点”的把握首先是阅读时能抓住概念叙述的层次和要点,例如在归纳了同类项的概念“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是同类项”后,教者可以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这个概念,找出这个概念中印象最深的词“相同”,在阅读中体会三个“相同”的不同含义,从而明确“三个相同”是同类项概念的要点。

“点”的把握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能抓住概念的限制条件,例如阅读平行线的概念,必须注意“同一平面内”,阅读三角形的概念要注意:“不在同一直线”等这些前提,如果遗漏,会造成知识模糊,在学生阅读中抓住“点”的同时教者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在“点”下面做记号和标序号的习惯,以有利于今后概念的应用和复习。

二、辨别线,尝试复读

数学中的定理、法则是反映数学对象的属性之间的关系的,是解题的理论基础和工具,能否准确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如何在定理、法则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笔者认为应着重于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辨别“线”,尝试复读,“线”指条件或结论较为接近的定理和法则,“复读”的要求是阅读时注重弄清结构,掌握思想。

在讲述一些语句结构叙述上相类似的定理时,教者可有意指导学生去反复阅读,识别它们本质的不同,达到深入思考基本法则的意义和作用的目的,例如在讲授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之后,教者可以要求学生把平行线的这个性质与前面所学垂线的性质“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来对照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去归纳这两个性质语句叙述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是这两个性质都叙述了过一点能确定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或平行,但平行线的性质强调“经过直线外一点”,而垂线的性质中的“过一点”的意义是既可以是直线上一点又可以是直线外一点,从而深刻理解这两个性质前提条件的不同,

三、注重面,掌握粗读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源泉,要想全面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除了开展好每次的数学课堂活动中“点”、“线”的阅读习惯培养外,教者还得注重培养学生重视对教材的阅读习惯,这可称之为“面”的阅读习惯培养,“粗读”的要求是阅读时能浏览全篇,掌握概貌。“面”的阅读时机主要可把握两个点,一是指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来实现,二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上的阅读材料来达到,事实说明这两点中,学生往往会轻视教中阅读材料的阅读,而对课前预习显得更重视一些,究其原因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即将所学内容,在预习中能发现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而课后阅读材料的内容往往不在考试的范围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是受功利因素的影响而作出的选择,但教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学生对教材实现了全方位的阅读,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原有知识的空白点,可让学生采取“标记号、绕道走、放过去”的策略,即对重点知识做标记,对难理解的又对后面阅读无影响的可绕道走,对目前帮助不大的可放过去。其次,“面”的阅读习惯培养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读,习惯培养起始阶段的问题可由教师设计,列为提纲,交给学生在阅读中解决,当学生有了初步的数学知识阅读兴趣和方法后,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自己提出新的问题去探索研究,或者通过阅读去概括总结阅读材料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完成材料的阅读后要注意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交流阅读心得,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让学生在享受阅读带来的成功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后,教师要做适当的阅读反馈,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阅读兴趣和培养阅读习惯做准备,比如“通过阅读你掌握了哪些新的数学知识?”,“这个章节的重点难点是什么?”,“这部分内容蕴含的思想方法是什么?”等等。

四、重特点,因材施教

在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者还要注重本门科目的特点,去因材施教,首先,数学阅读要注意数学语言的变化,数学语言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几种类型,在阅读中我们既要指导学生能进行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翻译”,如“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这段话你能用简明的“符号语言”表达出来吗等等;另外,还要指导学生重视图形语言的识别,学会从图形语言中获得信息,例如,你能根据右图中的面积说明平方差公式吗?再如在“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中,教者从一开始就要指导学生学着把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叙述的条件通过特定的符号标记到图形中,然后通过反复观察图形,推理得出新的信息,例如结合图形可设置:“这两条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由此能得出什么结论?”,“这两个角是什么位置关系,它们又满足什么数量关系?由此能得出什么结论?”等等,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要贯穿于对整个有关平面图形材料的阅读之中,其次根据数学解题过程是一个“连续化简”的过程的理念,教者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义转换能力”,如针对问题ABC中,有α=∠A+∠B,β=∠B+∠C,γ=∠C+∠A,则α、β、γ中至少有几个钝角?教者可以设置问题:①由题意可知α、β、γ表示ABC的什么角?(外角);②由此可知本题实质上是探索什么问题?(三角形外角中至少有几个钝角);③由外角可以转化为内角来解决的思路,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转化为哪个问题?(三角形内角中至少有几个锐角)。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篇10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阅读。阅读是外语学习者吸收信息、提高外语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鲁梅哈特(Rumelhart)等人提出的阅读过程中的“交互作用”(Interactive)理论认为,阅读理解不仅是对语言文字的加工过程,而且也是读者对已有的背景知识的运用过程,只要读者对所阅读的材料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那么,在加工阅渎材料时,背景知识就能够有效的弥补阅读能力上的不足。“图式”(schema)源于心理学术语,认知心理学家用它来解释人们的心理过程。一个图式抽象地代表了一个事件的特性。这种代表并不是照像似的复制品或者直观的像,而更象是粗略的设计图,并强调一组突出的元素的排列,这些设计图给图式提供了一个事件区别于其他事件的东西。图式是以等级层次形式储存于长时记忆中的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构成认知能力的建筑砖块”。这个心理学理论近些年来被一些语言学家借用并在语言学领域内得到广泛地发展。

2图式理论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2.1心理语言学中的图式理论“图式”就是人们已有的各种知识的综合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人的格局和模式。以此为基础,有的学者提出了心理语言学的“图式阅读理论”。该理论认为,“图式”是认知的基石,人们处理外界的任何信息都要调用大脑中的“图式”,依据“图式”来解释、推论、概括、吸收外界的信息。对阅读者来说,外界信息的处理一般有两种方式,其一是“自下而上”(bottom—up)。就是从下层的各个空位到概括层次去理解某种概念,当人们注意到某种新的概念时,总是先注意到有关这个概念的图式的最下层的最基本的空位,然后归纳分析,直到最后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新的图式。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就是利用低级的字、词、句进行解码,它能使读者敏感地寻找、挑选和组织他头脑中所缺少的新信息。其二是“自上而下”(topdown)。就是从概括层次到下面的各个空位去理解某种概念,如果人们在大脑中已经储存了某种图式,当在某种场合人们去调用这些已有的图式的时候,就会利用背景知识进行观测和判定,它能使读者的头脑迅速地词集过去已经掌握的知识并对其所阅读的内容做出预测,再把已有的知识和新进信息加以比较和综合,通过对所作的预测进行验证,从而采取补充或否定、修正等调整加工的办法来完成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因此,对阅读者来说,每一阶段的知识分析不仅来自更高一级的知识分析,而且也依赖于低一级的知识分析。无论哪个阶段,哪个层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两种信息处理方式总是同时进行、相互弥补的。“自下而上”的方式帮助读者发现新的信息以及与其相悖的信息,“自上而下”的方式帮助读者消除歧义、做出正确的选择。

2.2已有知识在推测过程中的作用图式理论告诉我们,在进行阅读的时候,读者不仅要知道一个概念的概括层次的内容,还要了解这个层次下的其他层次。所以,图式理论的另一个主要论点是,在人们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这些背景知识可以看成是已知概念的各个空位,这些空位在理解一个概念时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

阅读过程是读者的已有知识与文章内容(textualmateria1)相互作用的双向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推测(利用字、词、句以及背景知识进行)。推测过程与读者的语言知识以及背景知识有较大的相关性,它实际上是读者与读物、文字内容与背景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推测过程要求渎者具有必要的“图式”,如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等。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对构成阅读材料的语言的掌握程度,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所讨论的主题的熟悉程度,形式图式是指读者对题材的了解程度。如果没有相应的“图式”,就不能识别文章中的字、词、句,不能根据语言书写符号来理解字面上的意义(1iteralmeaning),也就无法利用文章中提供的信息和线索去调用大脑中的内容和形式图式。然而,光有语言知识还不够,如果读者不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也无法理解语篇的含义,而且有时背景知识的影响还要大于语言知识。根据schema理论,每一条文字信息都寓意着某个背景知识的构件(schema),而该构件各方面的特征也必定与该文字信息相一致。阅读理解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被激活(activated)的背景知识与寸章相互作用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交互作用缺乏有关的背景知识,就不可能对读物做出合理的推测,因为正确的推测离不开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它们是阅读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读者能否最终达到理解所阅读的材料,首先取决于他的认知结构即背景知识的状况。"

3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理解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相互作用的双向心理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先去用眼睛扫描文字,然后激活大脑中对所见文字的表层结构进行了解,从字面上理解所读内容。这是一种由个别、具体到激活大脑中的已有知识结构的过程。然后,学生对此新信息与已有图式进行判断、理解直至最终完成阅读理解这一全过程。所以说,图式对整个阅读过程都产生影响,它对阅读理解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在具体的教学环节,英语教师应当在图式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

3.1取舍增补法当前学生使用的阅读材料中,很多材料不具有时代气息,内容陈旧,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限制了学生的阅读量和文化背景知识及内容性知识的输入,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为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应当首先从阅渎选材人手,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删减一些话题陈1日的文章,增加一些与时代启、息相关的学生较为感兴趣的阅读材料,这样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激情,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丰富了内容的图式知识,语言水平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

3.2课前预习法图式知识的多寡以及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阅凑理解的速度与准确性,广博的知识结构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因此,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以原文为中心对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充,从而增加和丰富学生的内容图式和语言图式,也带动修辞图式的发展,有利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3.3直接理解法当读者的背景知识与文章的背景知识不相吻合时,信息差就产生了,这是学生由于图式知识的不完全或文字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不足引起的阅读理解受阻,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很难进入作者的世界,王就不能按照作者的意图去理解文章的含义。教师应当在学生阅读前,根据学生的需要,有目的地注入一些学生所缺乏的与课文内容及词汇方面相关的背景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对不同文化、价值观、道德观的比较和分析,帮助学生增加内容图式,填补信息差。

3.4关键词语法目前的高中生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具备了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方面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对于这类话题的材料学生在头脑中已经有了相应的图式,但是不知道如何去激活它们。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向学生进行读法指导,指导学生在两种信息处理模式下如何根据文字信息“激活”头脑中存储的知识结构,使新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吸收并融合到已有的图式中,产生新图式。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篇11

一、数学阅读的特殊性

数学语言不同于自然语言,是数学特有的形象化文字体系,它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三种形式。数学语言的高度精确性和抽象性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是主动式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运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方法,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普遍,不断地作出预测、猜想、估计,得出与上下文将要给出的结论相符合的结论。许多数学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学生,都是因为数学语言发展水平较低,表现在对数学语言信息敏感性差、语言表达紊乱及语言转换困难――数学阅读能力差,从而造成知识接收质差量少。数学阅读能力培养义必须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符合数学教育发展的规律,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二、数学阅读进入课堂

1.激发兴趣,提高阅读自觉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有效地诱发阅读动机。自觉阅读,也只有在感兴趣的事物或材料的刺激下,才会特别兴奋和投入,产生愉快情绪体验,引起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的火花,阅读效率会成正比地增长。要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首先要使他们感到通过阅读而成功地学会了一些东西。获得成就感,尝到数学阅读的乐趣。其次,可在教室里陈列或张贴一些新颖、乐趣性、神秘性较强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第三,在讲解新课时,应当用教材以外的知识火花来照亮某些问题,但又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问题有意留下来不讲,让学生产生疑问,又看到了越出教材以外到浩瀚的知识海洋去熬游的前景,激发强烈的阅读动机。

2.用好教材,指导阅读策略

数学教科书是专家们结合学生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可是,目前广大师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教科书,仅仅把它当成了一本习题集,缺少了阅读环节,结果是教师讲得精彩,学生听得懂而不会做。所以,广大师生应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育价值。通过指导学生先学,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初中生不习惯预习,即使预习也只是把教材浏览一遍,抓住几个公式、法则而已,效果甚微。因此要指导学生预习、阅读的方法。开始时,教师可按照学生的阅读能力差异,编好不同层次的导读材料,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阅读,不同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比如。导读材料可按A,B,C三级的要求编写。A级:能初步认识数学概念和定理、公理、公式、法则、图形的含义,能大致说出例题的解决方法、步骤。B级: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概念或定理、公理、法则、图形等内容,找出关键词或符号。能指出知识结构中的疑难重点以及解题关键步骤。C级:对数学概念或定理、法则、图形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能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找出例题的其他解法,能将零星知识逐步形成新的知识板块,建立新的知识网络,甚至能领悟数学思想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让学生试着编写切合自己的导读材料进行阅读,在课内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及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由学生共同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再由教师讲解。

3.读写结合,优化阅读过程

数学知识特有的逻辑性和数学内容的结构特点决定数学阅读是读写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数学阅读要求记忆重要概念、原理、公式,而书写可以加快、加强记忆。数学阅读时。要求学生对重要的内容通过画线、做提要、列提纲或做笔记来加强记忆;另一方面,教材编写为了简约。常省略一些推理、运算证明过程等,阅读时,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较大。需要纸笔补出演算、推理“架桥铺路”,以便顺利阅读:数学阅读时要常将阅读中的新信息与已有知识结合。概括归纳出一些比字面更深的东西。如解题格式、证明思想方法、知识结构框图、例题的其他解法,或举一些反例、变式来加深理解。这些都要求学生以注脚的形式写在页边上。以便以后复习巩固。

4.语言转化。提高阅读水平

教科书中的语言是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融。要让学生理解领会这些语言,必须实现三种语言的灵活转化。具体做法是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剖析、总结、交流,要求学生熟练地把阅读内锌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即化抽象为具体。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把符号形式或图表表示的关系与文字语言形式相互转化;把一些用文字形式表述的概念转化为用直观的图形表述形式;用自己更通俗的语言表述正规定义或定理等。通过阅读交流,有目的地实施语言转换能力的提高。

5.鼓励评判,拓展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

关键词:科普读物;小学中高年级;外来工子女;科学教育;作用

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外来工子女进行科学教育,就需要充分发挥科普读物的作用。科普读物能够将抽象的科学概念与生动的故事相结合,使读物更具阅读性,并且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小学中高年级的外来工子女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对新知识的理解相对来讲比较容易,将科学知识与故事相结合,能更好地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减少这些外来工子女对科学的畏惧。

一、科普读物在小学中高年级外来工子女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1.开阔学生视野,w会科学文化知识

科普读物中涉及很多科学知识,包含着世界上的很多内容,小学中高年级的外来工子女通过科普读物能够进入缤纷多彩的科学世界中。外来工子女是从不同的地方来的,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并且不同孩子感兴趣的科学知识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可以为这些孩子提供不同国家的儿童科普读物,注重科学的客观性,有助于强化儿童的观察和动手实践能力。比如《十万个为什么》《小牛顿爱探索》《可怕的科学》《美国国家地理》等,这些科普读物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娓娓道来,将人文气息散发出来,阅读这些科普读物,能够让外来工子女感受到来自不同的科学文化知识,使这些孩子的眼界得以更加开阔。

2.为孩子提供更加容易研究科学的方式

对于很多人而言,科学是比较难理解的,儿童科普读物是比较生动的,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将科普读物与学习相结合,能够实现寓教于乐。科普读物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通过幽默的故事吸引外来工子女的兴趣和注意力,在书中还存在很多有趣、简单的小实验,学生可以借用相关道具完成科学实验,对科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探究。科普读物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将科学概念呈现给外来工子女,创设好的教学情境,使外来工子女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科普读物的种类不同,能够满足不同外来工子女的阅读需要,让外来工子女了解科学方法,提高对科学的兴趣,掌握科学领域的知识。

3.使孩子从多个角度进行科学学习

适合小学阶段的科普读物有很多种,比如《十万个为什么》《DK儿童百科全书》等,涉及地理、天文、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含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与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科普读物进行科学拓展研究,使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实验,实现科学知识的共享。科普读物中还设计了很多科学实验,如《101个有趣的实验》等,选择合适的科学实验,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探究方法,对科学的探究过程进行体验。《科学家工作大揭秘》等图书中介绍了科学职业,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职业,认识科学家具备的特质,在今后的成长中,这些孩子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二、科普读物在科学教育中作用发挥的策略

1.为学生列书单,鼓励学生阅读

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书单,从而更好地鼓励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使科普读物应用到科学教育中,让学生阅读更多课外材料。书单中可以含有学生学习的一般话题,如某领域的科学家、科学领域的职业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兴趣。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让学生阅读与当前学习有关的知识,阅读科学知识热点,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认识科学世界。

2.让学生自由阅读科普读物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科普读物,不要对学生的阅读给予严格的时间限制,要形成自由阅读中心,为小学中高年级外来工子女提供多样化的科学图书、期刊等,学生可以自由组建成组,阅读之后,相互之间对科学概念进行交流,实现科学知识的共享。

3.利用现有的研究话题书籍指导学生讨论

教师可以选择有研究话题的科学书籍,将书的内容进行划分,分配给不同的学生,让学生对科学书籍中的章节内容以及概念等进行讨论。能力强的学生阅读比较复杂的章节,短的、简单的章节分配给能力稍弱的学生,从而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科学书籍阅读需要,使学生能够共同完成阅读内容。

总而言之,科普读物在小学中高年级外来工子女科学教育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科学地选择科普读物,使其满足外来工子女的阅读需要,更好地在科学教育中发挥科普读物的作用,强化外来工子女的科学知识与素养。

参考文献: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范例(12篇)

    - 阅0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范文篇1克鲁格曼曾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成功预言随后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而名噪一时。值此全球性金融动荡不安之际,克鲁格曼的获奖容易使人联想到两者之间.....

    网络安全技巧范例(12篇)

    - 阅0

    网络安全技巧范文篇1关键词:云计算网络技术互联网数据处理技术支持中图分类号:TP393.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6)10-0237-011云计算技术阐述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